设计思路范文

时间:2023-10-05 05:00:50

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篇1

关键字:中式;园林设计;思路;探索

Pick to: China's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s to try and innovation, garden design is to adapt to The Times change and adhering to the traditional. In this paper, the Chinese style garden design ideas explored, put forward its own views, landscape design for a reference.

Key word: Chinese style; Landscape design; Train of thought; explo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园林是具有文化、生态、景观、公共安全等综合功能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公众的生活质量与园林设计的合理与否有很大的影响。园林规划设计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时期而开始发展,受到传统园林设计的技术局限,园林资源的利益冲突的影响,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追求经济效益和城市现象的园林设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探索了中式园林设计思路,旨在寻求一套完善的园林设计方案。

1. 从社会角度探索园林设计思路

中国园林设计因建设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有了新的定位与新的要求。新的定位要要求与社会性质有很大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园林设计不断注入活力,向园林设计提供各种各样的设计材料,使实现创新设计有了很大可行性。社会的发展使得转型期的中国园林设计面临着许多问题,寻找解决这些由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园林设计问题,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设计理念所要求的,也是去满足公众的生活需求的渠道。改变与更新园林设计的制定与实施内容,创新园林设计的方法,是园林设计变革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通过对各种场所、绿地、等空间资源的安排,进行园林设计的利益分配。在利益日趋多元化下的园林设计,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与公众生活质量的保障能判定园林设计是否合理的标准,在社会多元价值的冲突,公众的价值观与生活需求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单一园林设计思路已经无法解决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理性的设计思路与片面的园林空间研究已逐渐跟不上时代,满足不了社会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社会中的多元化利益,从公众价值取向上,实现促进社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形成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园林设计思路。

2.完善园林设计的规划与制度

园林设计会由于权力分配的不对称而造成许多问题,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在园林设计中尤其突出,调整与完善我国园林设计体系,以实现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平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园林设计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上进行深入的研究,设计的角度是基于体现社会公平的政策与法规,借鉴国外的政策与法规,不断完善园林设计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社会公平与园林设计的关系,相关政策与法规在园林设计的权力方面应该给予公众参与园林设计的权力,实现这一规定是以保障园林设计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实现,充分保障了公众对园林设计的需求的利益[1]。

我国的园林设计应该在设计每个环节中,以立法的方式使公众可以参与到园林设计中,赋予公众权利与义务,以严谨的态度在法规中规定公众参与园林设计的相关程序,让这些程序贯穿园林设计的整个过程。通过完善园林设计的规划与制度,明确公众参与范围与方式,对于可能发生的一些违规事件要采取相应的责任追究,

对于园林设计的实施环节,有效的可操作性规划要加强研究力度,编制的制度要以具体化,法定化为基础,体现社会公平为原则。对实施后的园林设计评估机制要合符编制的制度,通过不断操作方法与经验的积累,理清责任,实现效率与公平,完善园林设计的规划与制度。

3.园林设计要关注社会问题

3.1节约型社会下的园林设计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因经济发展的问题不断涌现。对资源的过度攫取与浪费,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低效益的能源消耗影响着园林设计的思路。在构建节约型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对园林设计的要求。在资源的使用上,园林设计直接影响施工与管理的资源利用程度,实现园林设计的节约是资源利用的最大节约。在结合环境资源的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制止园林设计的源头上的浪费,以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为先导,对投入的水,能源,土地等进行控制,采取相关的措施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园林设计向环保,节约,获取效益,舒适,健康等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2园林设计要尊重公众需求

我国的老年人与残疾人的数量不断增长, 园林设计能给予这些公众应有尊重,而且能不断引导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和谐社会发展的成果,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园林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园林能提供一个让老年人、残疾人娱乐的地方,是他们认为舒适,安全,宁静,心理上一直向往的活动场所。我国的园林设计应考虑到这些弱势人群的心理需要,总一开始的构思设计上,就要以创建一个安全、舒适的园林环境为目的。园林设计的思路可以结合这些弱势人群的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特征,对年龄结构,残疾类型进行深入的考虑,从市场上引进的工艺、设备与材料要以服务于这些弱势人群为依照标准。充分实现人性化的园林设计才得到政府与公众的认可[2]。

3.3实现防灾避难的园林设计

我国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园林设计要对空间进行综合的利用,从设计的角度上能够担当市民在遭受自然灾害下紧急避难、疏散人流、临时安置人流的重要场所。我国的园林设计应不断研究园林空间的综合利用,逐渐体现出园林在防灾避难上的重要作用。园林依靠其面积大,空间分布均匀,自然环境优良,设施改造方便等优势,可以在不断优化设计上实现能被市民信赖的,理想的防灾避难场所。为实现更好的防灾避难功能,园林设计要结合有关防灾、减灾、避难等学科内容,从防灾避难的规划上配套相应的材料与技术上,来逐步完善防灾避难的园林设计,使实现防灾避难的园林设计有规律可循,科学而又规范。能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园林设计是我国发展园林设计的必然趋势。

4.中式园林设计思路分析

4.1体现人性化的园林设计思路

园林设计主要服务于人,因此园林设计要体现出人性化设计理念,从园林景观到园林使用者的角度分析,设计出人性化、更满足公众需求、令人愉悦的园林是一个重要的园林设计思路。一个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园林能通过精巧的设计和丰富多彩的环境使人产生愉悦,使人感受到园林设计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路,享受园林设计所带来的功能之余,以审美的角度去看待园林。人性化的园林设计需要考虑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下的各自影响而又互补的关系,思路可以取自公众对大自然环境的印象,取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园林设计景观。

4.2 明确主题的园林设计思路

园林的主题对于整个园林设计是相当重要的,不同的景观、不同的设计特色由园林的主题所决定。明确的主题思想能给设计者清晰的设计动机与创作意图,主题还要与设计的园林绿地的使用功能相统一,不同的主题在设置环绕草坪、配置植物、设置的的雕塑象等要体现出主题,与主题的表达内容一致。因此,在把握主题时要有准确的立意,严谨的设计框架,结合园林环境,定位好园林的性质、功能与形式,寻找一条综合性的设计思路。

4.3注重艺术的园林设计思路

园林需要艺术来提高其特色,在体现特色功能上,吸引公众的眼球以达到园林设计的目的。从审美的角度上看,园林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不断结合各类艺术之间的内容,吸取了音乐、电影、戏剧、自然景观等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从而创造了光效应艺术、行为艺术、媒体艺术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新艺术形式。园林设计人员应总结过去我国的艺术创造形式,吸取现代丰富艺术形式,引用艺术思想与形式语言,使创造的园林设计艺术综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3]。

4.4考虑经济性的园林设计思路

我国的园林设计吸取了传统的园林设计经验,借鉴了国外的园林设计艺术精华,不断在用材、色彩、造型等对园林有所要求,在文化、环境、场所上给予公众不同的景观感受,满足了公众对园林的要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造型的园林设计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效果,但要注意考虑经济效益,不要盲目追求艺术效果导致资金浪费。采用的新材料可能中看不中用,新造型未必能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因此,园林设计充分考虑经济性必不可少。

5. 结 语

我国的园林设计要以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为目标,园林设计思路是园林设计的关键,直接影响到能否起到改善公众的生活环境、塑造的景观特色、体现的文化氛围的作用,因此,探索我国园林设计的思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从社会公平视角探究中国园林规划设计变革[J].农业经纬.2011,(10):194-197.

[2] 牟琦,王晓庆.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路的几点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199.

设计思路篇2

1.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融入教师的政治素养培育

政治素养是“为人师”的基础,政治素养培育是确保教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进而为社会主义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统领教师的政治素养培育工作。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判断分析能力需要在教师的政治素养建设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帅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

教师的理想信念建设必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科学规划和系统建设,进而把广大教师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围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二是“潜心育人”进而助推“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培养“学高为师”的职业光荣感和甘为人梯的“奉献”观。四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3.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以“八荣八耻”为基本指导原则,凸显爱国爱民、爱教乐教、爱生爱才、诚信务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自尊自律、清廉从教等原则。通过科学建设和有力推进,不断推进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建构。凸显爱国主义精神,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置于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强盛的宏伟战略中,赋予教师职业道德以重要地位和意义,帮助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强盛结合起来。弘扬爱教乐教、敬业奉献、爱生爱才的教育观和职业观,帮助教师形成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职业取向,帮助教师形成“真心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的职业态度和善于“发现人才”、乐于“培养人才”的人才观,帮助教师树立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和求真务实的为学、做人之道,帮助教师形成乐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秉持学术良知的学术操守,帮助教师树立自我提升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丰富教师的道德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师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推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师道德实践,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推进“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实践。“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了解学生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开发,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和规律,以合“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教师要兼顾“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因材施教并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推进“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与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实践。教师的师德实践需凸显对探索和创新的鼓励,并将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创新作为师德建设的重点。作为一个科学发展的体系,师德实践还要凸显“时代性”,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推进自我发展、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三者的统一。教师应在自我发展规划和实践中,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因素,以学生的发展为着力点,实现自身的价值,并通过教育活动的上下连接,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连接起来,实现教师的师德实践的可持续性与连贯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1.科学设计、全面规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融入师德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需要全面覆盖和深入渗透师德领域,并体现出科学、高效、可持续等特征。融入体系的设计应在科学策划和周密部署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师德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场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全面覆盖和渗透在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教育各个阶段中,并根据阶段的不同和师德建设对象的特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机制上体现出各个阶段和对象的特殊性。在职前教育阶段,应该建立由师范专业教育教学设计、师范专业教育管理等组成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师德建设的各种载体中全面渗透。在入职教育阶段,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通过入职培训、考核体系以及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中。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师德建设的各种载体和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内容,必须全面落实在教材、课堂、校园环境、学术研讨和交流、日常活动中。通过教材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对固化,保证传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师德建设的内容层面。在师德建设的内容设计上,应该体现出“同一性”和“特殊性”兼顾的特征。鉴于不同教育阶段对师德建设的要求不同,必须按照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对师德建设的内容进行设计。此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要将教师政治理论素养的内容设计和职业道德的设计结合起来。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师德建设的制度层面。要建立分层分类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内容动态更新制度,以制度来推进融入的进度和深度,以制度来保证融入的效果。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师德建设的舆论层面。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含网络文化)建设中,应该通过各种媒介和平台,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树立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通过多种方法塑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环境。

2.构建立体、多维的实施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效融入师德建设进程

立体实施机制是指由自上而下的推动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馈互动机制构成管理体制,以及由多种不同类型的方法组成的立体方法体系。多维实施机制即实施机制中凸显多种多个管理界面、管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地位和功能,以及不同管理主体和实践主体之间的监督和制约关系。立体的实施机制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顶层设计和督导层面。作为全国层面负责师德建设的管理部门,一方面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对师德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并研发和制定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或可行性方案;另一方面要对全国层面的师德建设进行调研、督导,指导省、市(区)进行师德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融入师德建设进程。二是中观教育管理和实践层面。地方教育管理层面和实施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关键主体,承担着管理者和执行者的双重任务。在融入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以及全国层面的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本地区和本领域细化的办法、措施;另一方面要积极投入到本地区、本领域的实践过程中。三是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学校层面的实践成效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程度甚至成败。多维的实施机制主要是针对不同主体在融入活动中的交叉以及相互结合的角度而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实践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因此需要不同的管理界面和实践界面在互动中推动,需要不同的实践主体在交互的实践中完善,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促成其不断提升。首先,形成不同管理和实践主体之间实践互动与监督制约机制。从政策和实践的下行路径来看,对于顶层设计层面,应该在设计的体系上不断更新,并深入中观教育管理层面及基层实施层面,了解设计方案的实施进展并对既有方案进行优化,指导中观管理层面的具体实施策略的改进;而对于中观管理层面,需要参与所属院校的融入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完善制度以及策略。从实践到政策的上行路径来看,基层实施层面的以及中观管理层面,也需要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上反馈,以便设计层面的动态更新,从而推动融入实践的高效运行。其次,多主体的、统合性的互动平台建设。融入实践的统合并非是整齐划一,而是要借力平台建设实现在整体上的步调一致和经验上的共享共赢。在纵向上,可以建立区域性的由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大中小学校师德交流平台,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定期开展活动。在横向上,可以形成同级同地区的师德交互平台,定期开展活动。也可以建立跨地区的师德实践互动平台,实现经验共享。再次,形成内外结合的融入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开放式的实践过程,因此需要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所以,有必要在各级党组织的指导下,建立与其他职业相结合的经验交流平台和建议收集平台。

3.完善监督与评价机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效能

监督机制的建设和运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自我监督与相互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机制的建设。从监督的主体上来看,自我监督分为两个层面:单位(单元)的自我监督和教师个体的自我监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程度和效果,需要落实到教师的日常教书育人、教育科研以及日常的活动中。中小学的年级组以及高校的教研室(系)是教师教育教学以及集体活动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最小单元和最为主要的着力点。因此,必须帮助这些单元在建设进程中提升自我监督的力度。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必须“落实到人”,因而教师个体的自我监督也是监督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第二,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的建设。组织监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进程的最为根本的监督机制,也是最为稳妥的监督机制,只有系统全面的组织监督,师德教师才能够稳步推进。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督,一方面可以确保设计和规划的初衷得以真正落地并实时纠偏,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实践层面的相关信息,优化相关设计和方案。于纵向监督而言,横向监督主要集中在实践层面效果的比对和经验方法的交流,通过横向监督可以实现对标补差。第四,监督与反馈机制相结合的沟通机制的完善。需要形成信息的沟通机制,将实践的经验与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汇总,通过反馈和交流实现经验共享,进而破解难题。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教师效能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特征决定了评价机制的特征。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过程,这一特征决定了评价机制的设定必须是系统的、动态的。因此,必须从教师的政治素养、职业理想和信念、职业道德以及突出性的道德事件等方面设定评价标准,并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不断丰富这一评价体系。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这一特征决定了评价机制的设定必须体现出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相结合。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评价应体现出管理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相结合的特征。教育管理部门应侧重对融入过程的管理性评价,如活动的组织、平台的搭建、制度建设等方面,而学校(院系)等单位则侧重对融入的实践性指标进行评价。二者应该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评价机制。

设计思路篇3

关键词:ODP高效电机;节材;小槽型;风摩耗;磁通密度

中图分类号:TM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引言

在工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电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高效节能电动机是发展必然趋势,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降低运行成本,对于我国工业发展也是有着巨大的推动力。虽然高效节能电机具有很多普遍电机无法超越的性能,但与普通电机相比,需耗用更多的铜、铝、冷轧硅钢等原材料,生产成本较高,售价也比普通电机高出10%-30%。成本的提高制约着高效电机的发展,尤其是ODP高效电机。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好的前提下,在满足高效电机性能的基础上,成功的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所谓ODP电机,为开启式电机,以下文中简称ODP电机。ODP电机机壳未全封闭,机身、前后端盖都留有散热孔,无散热风扇,自冷。适用于干燥、室内、外部环境条件好的地方。特点是电机转动时铸铝转子风翼的风能通过端盖的开口将线包的温度带走。

影响ODP电机效率主要有五大损耗组成:(1)满载时,定子绕组在运行温度下的铜耗;(2)满载时,转子绕组在运行温度下的铝耗或者铜耗;(3)铁耗;(4)风摩耗包括转子风翼通风系统的损耗,及电机转子表面即冷却介质的摩擦损耗、轴承摩擦损耗等;(5)杂散损耗,即电机中除了上述四种损耗以外的全部损耗。这些损耗的大小与电机设计方案和生产制造工艺的控制水平因素有很大关系。

本文从设计方案入手,通过减少总损耗来实现保证电机效率的同时,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下面以90KW-4P和75KW-4P两种电机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ODP高效电机节材思路,分析样机实验成果。

一、增加有效材料,降低绕组铜耗和铁耗

据相关机构结论,当电机负载不变的情况下,暂不考虑机械损耗时,电机的损耗约与电机线性尺寸的3次方成比例,而电机的输入功率约与线性尺寸的4次方成比例,由此可见损耗与有效材料尺寸的线性增长成反比。经过研究发现现有ODP高效电机定子冲片与转子冲片槽型比较大,所以我们尝试采用小槽型尺寸的办法,减小铜的用量从而减小铜耗。以90KW-4P 50HZ ODP电机为例,通过对比传统ODP高效电机方案,我们采用定转子小槽型,将铁长暂定为265,调整定子线圈的线规与匝数,铁节材17%,铜节材35%。铝节材25%。此节材方案,即降低了电机生产成本,又保证了电机使用性能,效率比IE3标准95.2%高了4%,且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具备批量生产的条件。

传统高效电机与节材后电机铜、铁、铝的比较

二、采用较好的磁性材料

采用磁导率高、比损耗低优质冷轧硅钢片,对电机整体进行优化调整,可提高气隙磁通密度、调整线负荷、线电流密度和减小硅钢片磁通密度,从而降低电机铁耗,从而提高电机效率。

三、降低风摩耗

对于高效全封闭性电机来说,热耗一般比较低,通常采用缩小风扇尺寸、优化通风结构来提高通风效率降低风摩耗。对于ODP电机来说,ODP电机独特的通风系统使电机运行温度和绕组温升不高。以75KW-4P 60HZ ODP电机为例,借鉴封闭式电机节能方法,举一反三,我们尝试缩小铸铝转子两侧风翼的外圆尺寸、减短风翼长度并将风翼数量减半。现将铸铝转子新旧结构对比如下:

同时,为了更大程度上减小轴承摩擦损耗,我们采用SKF/C4轴承。电机装机采用摩擦阻力矩小的油脂,并采用精艺装配。

试验结果发现,风摩耗由原先的672.3降低为152.3,温升由39.1K降低为35.5K,前轴承温度折合到46度情况下由72.6度降低为57.65。由此得出新结构铸铝转子在电机使用上更为优越。

四、结论

通过以上设计分析、生产和试验数据显示,通过新设计思路节材后的高效电机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既能节约电机成本,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机性能。提高电机效率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从多种手段入手,本文正好从三个方面介绍提高ODP效率的新方法,为ODP高效电机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中小型电机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2]胡春雷.降低电机损耗若干措施的试验验证及高效率模样电机的研制[J].电机与控制应用,1984.

[3]张凤等.符合IEC高效(IE2)、超高效(IE3)效率等级的电动机降低损耗措施的研究[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9.

[4]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检测技术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设计思路篇4

【关键词】道路绿化;设计思考;植物配置;绿化带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绿化意识的全面提高,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也逐渐当前城市建设中比较关键的部分,可以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选择合适的道路绿地植物,构建合理的道路绿化植物群落,能够活化城市道路空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而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不断探讨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

1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点

1.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道路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较差,因此应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在进行绿化设计选择树种时,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推广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外来树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树木的成活率,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道路能够保持稳定良好的绿化效果。

1.2 以人为本

道路绿化设计要了解用路者的行为规律,要适应人的行为习惯与审美习惯,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速度和视觉特点。在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手法上,应以视野开阔,不影响行人、车速,能够保证其安全为前提,力求达到简洁、明快的绿化效果。在路口和拐弯处不宜种植乔木和大灌木,以免影响视线,不利于行车、行人安全。

1.3 安全性

一般城市道路下有管线、上有缆线,行人多、车辆多,道路设计时首先要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道路植物景观的营造不得妨碍交通、建筑及管线设施的安全运行,不得遮挡交通标志和行车视线,行道树定干高度要符合规范。

1.4 继承创新

绿化设计要立足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本着突出城市特色的目的,力求做到借古建今、中西结合,以创造出经济型、符合本城市特点的独特的道路绿化景观。

1.5 艺术性与科学性

绿化设计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讲究艺术性。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应注重利用各类植物的观赏特点,应用色彩学原理,考虑植物的季相、色相变化,对植物进行配置,充分注意道路绿化带立体层次和平面的整洁性,以创造一个追求自然、讲究含蓄、蕴藏意境,艺术效果强的城市景观氛围,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从而使街景园林化、艺术化。

1.6 效益双收

城市道路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合理的绿化配置,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许多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合理的选择与设计会使道路绿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双丰收。

2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植物配置

2.1 车行道分隔绿化带的植物配置

2.1.1 中央分车带的植物配置

在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置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分枝点较高的乔木,搭配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或草皮。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化带上的植物配置形式多样,可规则式,也可自然式。最简单的规则式配置为等距离的一层乔木,也可在乔木下配置灌木及草坪。

2.1.2 分隔带

两侧分车绿化带的设计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分车绿带宽度小于1.5m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应灌木与地被植物相结合。

2.2 城市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

城市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断面布置形式是规划设计所用的主要模式,常用的城市道路绿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2.2.1 一板二带式

这是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

2.2.2 二板三带式

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绿化。

2.2.3 三板四带式

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遮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2.2.4 四板五带式

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2.2.5 其它形式

按道路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化带,如山坡、水道的绿化设计。道路绿化设计作为城市道路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道路绿化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因此,城市道路绿化应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问题,相信只要我们能在这个问题上多努力,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将焕发崭新的面貌,城市景观得以发展,城市内涵也会得到提升。

2.3 人行道绿化带的植物配置

人行道绿化带包括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隔离绿地以及人行道与建筑之间的缓冲绿地。

2.3.1 行道树绿化带

行道树绿化带是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同时美化街景。我市常用植物有法梧、广玉兰、香樟等。由于土地面积受到限制,故绿化带宽度往往很窄,常在1-1.5m。由于土质差,人流践踏频繁,故根系不深,容易造成风倒。种植时,常在行道树四周设置树池,以便养护管理及少被践踏,如朝阳西路的香樟、洞山中路的法梧均采用树穴池栽植的方式。树种选择应选耐修剪、耐瘠薄、根系较浅的行道树种。

2.3.2 路侧绿带

路侧绿带是指从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是构成道路景观的主要地段。一般当路侧绿地宽度不到4m,路侧绿带过窄时,以地被植物为主。宽度允许的路段植物种植形式主要以自然群落种植为主,一般以高大的常绿树种为背景,前面配置灌木、地被、宿根花卉及草坪等,做到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相结合,树木与花卉相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洞山东路、洞山西路、十涧湖路的外排都是这种自然群落种植的方式。

3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植物的选择

绿化植物的选配是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道路绿地设计应强调植物的多样性,为城市的绿地生态功能打下基础,这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前提,也是体现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1 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城市绿化设计中主要作为行道树,其主要作用是遮荫、吸音滞尘、美化街景,在选择品种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树形整齐,观赏价值高,或花色鲜艳,花期长,有季相变化;②生命力强,病虫害少,便于管理;③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④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⑤易繁殖,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⑥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我市道路应用较多的主要有香樟、合欢、广玉兰、雪松等。

3.2 们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用于分车带和人行道绿化带,起到与嘈杂的车行道分隔的作用,也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的环境。因此,在设计时选择灌木应考虑:株形完美,枝叶丰满,花期较长;植株无刺或少刺,耐修剪;易繁殖,易管理,耐灰尘和地面的辐射。我市道路应用较多的有桂花、法青、椤木石楠、石楠、红叶石楠、海桐、紫薇、樱花、海棠、木槿、樱花等。

3.3 草本花卉的选择

草本花卉主要以露地花卉中的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木搭配。一、二年生的草本花卉只在主要部分点缀,不宜多用。

3.4 地被植物的选择

草坪和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为地被应用。目前,根据气候、温、湿度及土壤等条件,我市主要选择马尼拉、百慕大、高羊茅、金钟、迎春、鸢尾等品种。

4 结语

总之,城市道路绿化作为一个城市的门面,是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手段。作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工作者需要通过巧妙合理的规划设计,在配置城市绿化道路时必须遵循适应本土气候原则、注重经济价值原则、与城市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刘道纯,关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园艺,2011.14

设计思路篇5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道路; 人性化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motor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ascent, the urban road traffic constitute changed, and people for the life of the mind higher and higher demands on the road more humanized requirements. In the face of these challenges, the city road design workers ne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keep thinking.

Keywords: urbanization; City road; Humaniz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从一条道路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完成后交付社会应用,这个整个过程要有关到多个单位的协作。设计作为建设的一个环节其本身也有关很多专业。各个专业相互独立但又被联系在一起,在统一的协调下完成从方案(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的规划)到施工图设计的工作。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在方案(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的规划)初期针对项目进行具体的操纵提出意见使之完善最后确定。然后经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完成各个单位的施工图纸设计工作。二、道路平纵线形设计城市道路的平纵线形设计主要以满足规划的大前提为主,可是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应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态,十分好的线形设计,不但经济适用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并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司机与搭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意见来看,平面线形用大半径平曲线,要比长直线和短线更佳,除了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需要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道路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道路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部署其功能原因是为了处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三种交通流的正常出行,为了包管以上三种交通流出行的安全断面部署又增加了中分隔离、侧分隔离和人非隔离等三种交通分离对策。

一块板道路横断面:机动车道部署在道路中央,该断面适用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流量较小或此中一类流量较大但两者高峰时间错开的道路,并且还能够应用在“潮汐式”交通特征明显的道路。二块板道路横断面:应用中央分隔带(或分隔墩、栏杆)将一幅路的车行道一分为二,使车辆对向分开行驶,一般用于快速路、主干道、机动车流量相对较大但非机动车流量不大的次干道,由于可以为远期预留道路建设空间,故该断面形式更多的被采用。三块板道路横断面:道路两侧用分隔带(或分隔墩、栏杆)将一幅路的车行道一分为三,中间双向行驶机动车,两侧均单向行驶非机动车,它主要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都较大的主、次干道。假设联合道路绿化,三幅路相比骑车一族是人性化的断面设计,人们在炎热的夏季骑车可以充实享受树荫带来的惬意。四块板道路横断面:在三块板道路的基础上,再应用中央分隔带将中间的机动车道分隔为二,分向行驶,它主要适用于城市快速路,有时有功能特殊的城市主干路也采用该断面设置。一块板和二块板道路是未来道路横断面设置的发展趋势,但二块板道路一定吸收三、四幅路的长处并处理机非干扰的难题,根据部分大城市非机动车的发展特征,参考国内外别的城市的实践经验,主干道及以上道路横断面型式应采用两幅路部署,支路及个别次干道可以采用一幅路部署,两幅路的非机动车道可以引进路侧带与人行道和绿化联合部署,有条件的道路可禁止自行车的行驶;吸收三、四幅路的长处,机动车与行人、自行车之间最好设置绿化带隔离,并且并且还能够应用中央绿化带设置安全岛,包管行人横过马路的安全。道路横断面的综合部署原则;a.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实表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b.包管交通的安全和畅通,行人、机动化与非机动化车辆尽量分离增强三者的安全性,提升行车的速度,减少三者之间的互相干扰。c.包管沿路管线的布设,避免管线、各种构筑物及人防工程的相互干扰。d.考虑沿街建筑的性质,要与沿路各类型建筑物取得和谐。e.对于考虑蓬勃发展的小汽车工业,在包管小汽车行驶的并且,提倡公交优先,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设置公交专用道及港湾式车站。f.中央分隔带的设置一般应满足自行车过马路最小安全等待宽度在主次干道上要考虑路口进口道左转拓宽必要;在部分主干道要考虑车辆中间调头必要;支路要考虑机非混行和路边停车的必要。g.增加道路绿化率,合理部署绿化带,道路绿化率应满足《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要求。

四、道路附属设施设计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公共设施是为人办事的,所以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要表现对人的关怀,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关注人在此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体会,使人们活动起来都能体会到安宁、方便、自然、和谐且美好的体会。如在人流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周围,设置充足的停车场使人们出行更方便;休息座椅与高大乔木或花坛相联合,使人在休息时既亲近了自然又可以避免夏日的暴晒;林荫小道、座椅、路灯及电话亭等,提供人们小憩休闲的空间。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节处,更多地表现对人的关怀、关心、帮助和方便。五、人性化的生活街道设计a.将道路的平面线形大概道路标线设计成蛇形或锯齿形,迫使进入的车辆降低车速,也使外来车辆因线路曲折不肯进入而达到控制车流的目的,并且曲线形道路对居民而言,其趣味性更强,景观更丰富。b.在道路的边沿或中间左右交错种植树木,产生不易进入的气氛,以减少不必要车辆的驶入。并且,道路上种植的树木改善了道路景观,美化了居住区的环境。c.在道路交叉口处将道路设计成凹凸状,将路面部分地抬高或降低,使车辆驶过时产生振动感,给驾驶者以警示。

设计思路篇6

1.面向制造和装配的制品机械设计已经贯穿于企业开发始终,是并行工程的很总要组成部分。虽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在制造业日益发展的今天,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开发模式。不仅考虑到生产能力,还综合现有的产品开发,进行最优产品设计。面向制造与装配的制品机械设计,解决了设计、制造与装配各自独立的现象,从而提高设计工作的成功率。

2.面向制造与装配的制品的机械设计思路贯穿于机械生产、开发的全过程,把工程思想运用于机械制造设计的始终。在机械设计开始前,设计人员要设想周到,不仅要考虑到产品的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等因素,还要保证图纸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减少或避免因改变量大的原因,而带来的浪费现象。面向制造的设计与面向装配的设计是面向制造和面向装配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面向制造就是设计人员先将可制造性考虑之中,拟定好机械之后,保证机械使用的功能;另一方面,面向装配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首先将零件的可装配性与提高装配率的因素考虑其中,在保证可装配性的同时,还可以对零件进行优化,这样不仅保证机械的功能,还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和种类,有利于机械生产。

3.制造制品机械刻不容缓,它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机械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还促进了制品机械制造业的进步。使其成为我国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把传统的设计方法和现在的设计方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现代的设计在制造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减少零件的数量,同时,零件的装配时间和开发周期也得到了缩短,有效地降低了劳动成本,促进了食品制造业的发展。

二、面向制造和装配的制品机械设计

1.注意事项

在探讨面向制造和装配的制品机械设计中,设计人员要时刻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计和改进。尽量减少零件的个数和种类,采用方便装配的简单零部件,并使用标准件;设计人员要进行模块化设计,可以为产品的生产和检验提供便利条件;对于机械设备的要求是,尽量简化,有利于机械检修人员对机械进行检修,保证故障快速修复,机械投入生产方便快捷;对于各零部件的精度,要进行合理分配,考虑成本因素;设计人员要简化装配过程,要考虑工人的专业技能;进行可靠的机械设计,减少多余的设计,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可能性。通常而言,一个小型的制品机械包含至少几百个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如果采用传统设计方法去进行制品机械地设计,会存在几个问题,他们分别是:设计成本高、维修不方便、大量使用非标件、零件的过度设计、装配耗时长。标准件应用的重要性,降低成本,减轻制造,装配的强度,缩短开发周期,DFMA的设计方法考虑到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所要注意的事项。

2.展望

面向制造与装配的制品机械设计,将设计、制造、装配、材料等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创建出一个系统的程序,同时,它为设计、工艺、制造等提供了一个共同协作的平台。促进了产品并行设计和创新设计的实现,达到缩短了设计到投产的周期,符合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客观规律。面向制造与装配的制品机械设计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应用于航空和国防领域等。我国制造业水平虽然相对落后,但是已经在很多企业进行了实施,并取得很大的成效。(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制品机械设计的运用,促进了设计在满足功能和美观的前提下,提高了设计效率,节省了设计成本、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解决了传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大大推进了我国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尽管如此,DFMA的设计理念,还需要不断尝试和实践,总结经验,并加以创新改进,积极运用于生产中,从而获取更大效益。

设计思路篇7

关键词:现代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代城市道路的设计思路及其应用

1.1曲线法定线

高等级公路的路线设计大多采用纸上定线,或者利用电子地图,借助路线设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定线,然后通过实地踏勘的方法来决定路线方案。传统的定线方法是“导线法”,该法的优势是可以迅速确定路线的宏观走向,但如果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很多路段的线位是由相互关联的曲线组合而成的,设置“S”曲线和复曲线时,导线的作用也不明显,因而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国外的路线设计多数是采用“曲线法”定线。如今,这种设计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工程师的重视。“曲线法”定线的思路是:确立圆弧在路线设计上的主导地位,定线时先根据控制因素确定圆曲线的位置,再利用直线(曲率为“零”的圆弧)和缓和曲线来确定圆弧与圆弧之间的连接和过渡关系。这种定线方法的好处是目的明确,直接用圆曲线对主要地形或地物加以控制,不必理会导线和交点的位置,用直线或缓和曲线连接相邻曲线时也显得非常灵活和方便。

由于曲线法定线的思想是把直线理解为特殊曲率的圆弧,因而完全兼容了“导线法”定线。在实际工作中借助曲线主点的切线方向相交而获得导线和交点,也完全满足设计和出图出表的需要。设计思路拓展了,圆曲线的定位和建立也就更加灵活,可以满足众多复杂的控制要求。图1是利用数学上“最小二乘法”的计算方法确定圆弧位置和半径的实例,得到的曲线半径和线位能够尽可能满足从多数控制点通过的要求。

图l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圆曲线

1.2利用平面分析计算建立纵断面设计的高程控制点

纵断面的设计实际上就是控制设计。比如:在山岭区拉坡有坡度、坡长的控制;隧道穿越区会有进出口标高的控制;沿溪(河)线、跨沟处会有水文的控制;平原区会有填土高度的控制;路线交叉有被交线净空要求的控制等。在拉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控制因素,使设计的纵坡尽可能符合各种控制条件的要求。如果控制条件互相冲突,则要认真分析,合理取舍。

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设计人员要在拉坡之前建立各种高程控制点,由于缺乏灵活的辅助工具,使得这一工作又繁琐又缺乏准确性;在拉坡过程中,尽管有辅助设计软件可用,但由于软件功能有限,使用不太方便。所以,辅助设计软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如图2所示,主线上跨已经设计的等级道路,需要设置分离式立交,在满足被交线净空的条件下,主线应该尽可能降低填土高度。经分析确定了最不利位置,在主线弯道内侧路基边缘和被交线弯道外侧路基边缘的交叉处,经计算,获得主线和被交线投影桩号,根据被交线设计高和横坡计算出控制点标高,该标高与桥下净空高度和建筑高度之和就是主线在交叉位置的最低控制标高。这个高程控制点将会在主线的纵断面设计中自动出现。相应地,在纵断面设计中,程序内部通过代数运算,为设计者提供了通过调整竖曲线半径、纵坡、变坡点标高等方法直接满足控制标高要求的功能,整个设计过程简捷、明快。

图2平纵关联计算高程控制点

设计者有时并不能直接判断出最不利的位置,有时还会存在多个不利位置,那就可以借助平面分析计算产生控制点的功能把它们一一找出来,供纵断面设计使用。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更大的优越性,一旦设计因素发生改变,如线位略有调整或者被交线纵坡发生改变等,这些通过计算得到的高程控制点因为与之关联,就会自动更新,无需重新建立,给设计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3以点为基本元素进行横断面设计

国内的设计软件普遍采用的横断面设计方法是“模板法”,也就是根据常见的横断面处理方式,提供相应的模板,在不同的处理路段直接套用。有的软件还提供了一定的扩展功能,允许建立自定义模板,但毕竟功能有限。实际上,这种采用“穷举”法建立不同的模板来解决横断面戴帽子的方法,在相对简单的路幅设计和路基处理上是可行的,但要解决较复杂的横断面问题、满足更加严格和细致的设计要求时就显得十分困难,即使勉强为之,也会有很大的手工编辑量。

与这些设计方法相比,以点为基本元素进行横断面设计的方法则是完全有别于以往任何设计方法的一种彻底的解决方案。因为无论何种形式的横断面,其归根到底是由一系列横断面点相互连接而成的,只要控制了这些横断面点的建立过程,也就控制了横断面线的产生。因此,这种技术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专业功能的宏命令,如:以横断面点所处的绝对坐标建点;相对于前一个点同时给出横向和竖向增量来建点;相对某一点放坡,通过控制其横向或竖向增量来建点;按照一定的坡率放坡与另一个横断面线相交来建点等,功能十分完备。有了这一系列的宏,再稍具备程序开发的思路,横断面的设计就可以化繁为简,轻松实现。由于横断面点的建立是可控的,相邻两点之间的连接构成线单元,因而线单元的产生同样是可控的。设计者不仅具有完全的自,享有广泛的扩展空间,甚至可以创造出具有项目特色、最优的设计方案。在实际工作中,横断面处理方式的积累,不仅增强了功能,也使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横断面的设计工作往往并非一步到位,有时还要为其他一些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待相关设计完成后再重新反映到横断面设计上来。如:初步的横断面戴帽子为路基排水拉坡提供地面高程信息,待排水设计完成后重新在横断面设计线上完成边沟设置。横断面设计的最终结果也并不仅仅用于土石方计量,横断面设计线影响的范围还是征地拆迁数量统计的依据。这些在具体设计中所要求的功能,如果利用上述的横断面设计方法,实现起来非常方便。因为每一个横断面点的设计是可控的,所以其设计信息也是可以记录和查询的。

图3为在连续上坡路段,在曲线全超高范围内弯道内外侧路幅采用不同横坡的设计实例。在连续上坡路段,路幅左右两侧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采用相同的超高横坡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安全的。利用新的横断面设计方法,就可以为左右两幅设置不同的横坡文件,按照各自的方式进行超高过渡。同样在六车道以上的道路路幅设计时,不同的行车道,甚至硬路肩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横坡控制文件,从而可以实现增设路拱改善排水或改善硬路肩停车条件的作用。此外,如果借助于地质纵剖面在横断面上产生不同土石分界线,就可以实现挖方各类土石的准确计.不再用十石百分比模糊表述。

圈3路幅左右侧设置独立超高及土石方准确计量

1.4建立配对桩号确立不同路线问的相互关系

不同的路线之间或者同一路线的不同路段之间有时是相互影响的。比如说互通式立交的主线与匝道之间、匝道与匝道之间、分离式路基的上下行路幅之间、低等级道路的回头曲线回头弯的上下路段等,都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有时会影响到纵断面设计,有时还会影响到路基的设计和工程量的统计。

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显得十分吃力。在互通式立交设计中,由于要求连接部路幅在分离前必须保持路面连续,因而纵坡的设计相对严格,但由于设计时各自为政,缺乏相互联系,路幅设计的精度仍然不高。同样的原因,路幅分离后的部分路段,尽管路基仍然相连,设计时却没能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对待,路基相交处横断面要么不裁切,要么裁切后与对应路基不吻合,造成工程计量不准确,有时甚至是重复计量。在分离式路基设计中,这种现象也很普遍。

较为科学的解决方法是根据不同路基处理的要求,建立不同路线或者同一路线不同路段之间的配对关系,自动记录配对桩号和距离以方便后续设计。如果路幅相连,就可以用一条路线的纵断面作控制,通过各自的横坡和距离,计算出配对桩号应有的设计高程;如果路基相连,也可以按照配对关系把一条路线上的横断面设计信息变换到对应路线配对桩号横断面的正确位置上,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把握不同路线路基间的相互关系,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得到最准确的工程量。图4就是分离式路基的横断面变换后合并边沟的处理实例,两个路基之间有严格的工程量分界,确保了土石方不重复计量。

同一路线的不同路段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思路。正如前面所说的回头曲线,回头弯上下两处路基经变换后放在一块,再确定是修建挡土墙还是有足够的距离供更高的路基放坡。

图4分离式路基的横断面变换

1.5借助数字地面模型解决复杂的工程计量

国外道路设计中已广泛采用的数字地面模型技术,已逐渐得到国内设计人员的认可,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所谓数字地面模型(简称数模)是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用大量的三维地形点相互构网形成面来模拟地形的起伏变化。有了该技术,设计人员无需去现场,就可以通过数模获取原始地貌数据,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近年来,随着测绘数据质量的提高和软件水平的提高,数模的应用领域已得到很大拓展。

但是在国内,大多数道路设计软件所提供的功能,只是利用数模来剖切路线的纵横断面地面线,用于后续的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实际上,这只是数模技术在道路设计中最基础的用途,它在解决复杂的工程计量时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结束语

设计思路篇8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思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的数量增多,尽管市政道路建设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当前交通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出行时间增长皮通事故频发,已经对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严重影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优秀的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方便和享受,同时也体现了城市深厚的精神内涵和良好的城市形象。鉴于此合理的市政道路建设设计方法成为建设良好的城市道路的关键。

1、市政道路建设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交通道路设计思路原则

交通道路必须围绕车辆来进行设计不管是护栏、人行道、路灯还是候车点其设计都要充分突出车辆安全行驶的功能。在路标的设计上应预留一定的提前量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为司机的驾驶起到心理准备的作用。

1.2 人行道路设计思路原则

人行道路的设计需要设计人员谨慎和细致庄要原因是因为在人车混行的道路上安全性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交通标志合理安排停车位置,通过限制和引导在相应的位置上控制车流和车速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增大。锯齿或者蛇形的道路设计不仅促使本地车辆限速,而且能有效控制外地车辆进入所带来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同时,这样的设计还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种植在道路中间或者边缘的树木,不仅改善景观,还可以给人营造一种不易进入的氛围,降低车流量,给行人带来安全感。交叉路口处的设计基本为凹凸形车辆行驶在这样的道路上有着较为明显的震动感给驾驶员一个安全提示。在道路建设的材料的材质和颜色的选择上不同的材质和颜色不仅增加了行驶的趣味性,还提醒驾驶者降低速度, 以保证行人的安全。

1.3 市政道路建设景观设计思路原则

景观设计需要以市区的整体规划为基准。公园和广场等人们活动密集的地方应该将景物的设计做到相互呼应,交叉口的设计要给人以宽阔的空间和舒适的感觉充分利用树种进行合理分配从造型和材料上进行合理的搭配,充分体现城市道路风景提升城市的形象。

2、市政道路建设主要设计方法

2.1 市政道路路幅设计

市政道路路幅设计应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股计出满足50 年内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建道路。前瞻性是市政道路路幅设计的前提要求之一所以设计思路就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尽量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条件下进行规划设计。这样的设计才是最为合理的设计。

2.2 市政道路排水设计

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主要应该考虑绿化带的排水、车行道的排水和人行道的排水。绿化带的排水设计,常用的模式是渗沟设计在中间用混凝土将底部和两边封住;集水井的设置相邻间隔是40 m 左右通过管道将水引进雨水系统。车行道的排水设计机动车采取双坡排水模式,路面积水主要通过在道路两边的固定间距上设置雨水口,同样是通过管道将路面积水引进固定位置中(河流或者保留水系)。针对国内各地区域性道路的差异,一些非机动车道或者路面狭窄的区域,采用单坡水道排水这对特殊道路的排水是极其有效的施工容易而且也能保证路面的完整性。人行道排水设计人行道的横坡坡度是朝向车行道的才良据两侧地势的不同设置不同形式的挡土墙,为了防止挡土墙上的水流向人行道还需要在挡土墙上设置截水沟。

2.3 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河以为城市的形象增色不少,也可以改善城市气候和空气质量。在进行市政道路绿化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干道的类型进行不同的设计,遵循美学特征和游憩学原理,以生态学为基准进行植物层次性的配置充分展现其特点。绿化植物的摆放还应该根据地点的不同而进行在防护型干道上应该选择可以有效降低噪音、吸尘的植物,比如珊瑚树、圆柏、桂花、雪松和夹竹桃。这些植物的吸尘降噪功能显著,能有效吸收有害有毒的气体,常年呈现一种颜色,观赏效果也不错。为了体现绿化设计的层次感,绿色植被的摆放应该遵循乔木群落、小乔木群落、灌木群落到草坪的梯度这样能够使景观效果极佳。在次干道上因为道路蜿蜒曲折植被放置应错落有致、有遮有敞厂般情况下放置的植被有草坪、花丛、树丛、孤植树、灌丛等。这样放置可以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既体现了园林绿化的整体形象也达到了防尘降噪的功效。

2.4 市政道路照明节能设计

市政道路照明建设不仅为驾驶人员和路人带来良好的视野保证他们出行的交通安全,还可以降低在阴暗环境下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系数。同样在保证出行安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能源的节约,这才是长久之计。良好的城市道路照明,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人或者动物在道路上的危险因素,专业设计人员应从布灯间距、供电路线、光源和控制系统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在保证道路照明的基本前提下,设计出道路照明的节能方案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和成本,又能降低道路照明的维护费用。

3、道路建设设计创新

3.1 理念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 以人为本” 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市政道路建设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 以人为本” 的理念更应该在市政道路建设上体现。以前的市政道路建设主要满通的便利和行驶安全规在更加注重市容市貌的建设,满足人们审美的精神需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于推动社会文明和提高城市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

3.2 生态道路建设设计思路创新

目前环境污染严重,PM 值爆表、雾霆天气、黄尘风沙等恶劣气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不管是基于视觉欣赏还是改善环境气候的因素庄态建设的思路必须全面渗透到市政道路建设设计上来。道路建设上生态保护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应尽可能地改善城市的道路环境。从建设工程开始就将生态设计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股计人员必须充分结合道路的特点和环境因素踪合运用技术指标和方案进行合理的规划,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防尘降噪的目的。

铺路的材料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热容量大、反射率低、下垫面温度高的材料。普通的沥青和水泥因为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以致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的作用各有差异,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启天的沥青路面地表温度会达到40 ℃ 甚至更高,再加之汽车排出的二氧化碳就会很容易形成“ 热浪带”,严重地破坏了地表原来的热平衡加重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就应该择优选取。

4、结语

总之,市政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的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是应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问题,相信只要我们能在这个问题上多努力,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将出现新的面貌,城市形象得以改善。城市内涵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厚宽.浅谈城市市政道路设计[J].中华民居, 20 13 (l )

[2]蒋志琳.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方法及相关思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 ( 6 )

[3]余德毅.基于“ 以人为本” 理念的道路设计[J]科学之友, 2011 (6)

上一篇:中药材市场范文 下一篇:中药药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