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范文

时间:2023-10-26 01:10:12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篇1

    【关键词】  取象比类;法象药理;法象用药

    Abstract: Making use of study on 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theory for exposing more TCM pround mystery and better serving modern clinic.

    Key words: comparative state; 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medication

    着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唯象的中医学”概念,认为中医完全是从现象来总结、概括,而得出的系统的理论[1]。

    1  取象比类

    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不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取象比类”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础。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由于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升华,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使我们能参照前人的经验并应用于现代临床。“取象比类”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都是一种类比推理,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类比推理即“取象比类”推测说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等,在中医学中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2]。如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学说的归属理论,就是“取象比类”推论演绎的具体体现。按五行各原始特性的原理,自然之木具有升发、条达之性,据逻辑推断,凡具有此类特性或类似此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于木行。以春季而言,此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日非一日,蒸蒸日上,这正与木之升发特性相近,理应归属木行。再如东方是日、月冉冉升起的地方,这也与木的特性恰好相似,而东方也就归属于木,诸如此理,不一胜数。中医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提出,即为法象药理。

    2  法象药理

    2.1  法象理论历史渊源

    法象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北宋末年的《圣济经》可为代表。在其“药理篇”一卷中就反映出当时的医药学者,观察动、植物之本性,探究物理造化之玄机,总结出“万物皆有法象”的思想,并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推衍。法象理论兴盛于金元时期。宋代的药理研究,扩展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视野。金元时期虽未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着作,但各路医家风格各异,多重实用,使此时的本草学具有临床药物学的特征。在法象理论发展方面,当推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张元素的《珍珠囊》和《医学启源》,他们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药物奏效的原理,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

    2.2  “药类法象”与法象用药

    中药的药类法象理论模式,是把药物的基本性能、功效应用与其气味厚薄、阴阳寒热、采收时月、质地色泽、入药部位以及药材生熟等联系起来,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如有“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以及“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等多种说法。如五皮散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

    前人总结出这样的一个规律,动物治病是“以情治病”,而植物是“以形治病”,这也是对法象药理的一个总结。所谓情是指动物活动时所生活的环境、习性及自身特点等,而植物的形态是指植物用药的部位,来源等内容,临床治疗的疾病与这些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桑螵蛸的特性就是以产卵多为其特点,而在临床上我们即可用之治疗不育不孕证。再如植物中凡藤类药物,几乎都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痹痛的作用等等。

    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称为法象用药。药类法象认为:药的四气五味与天之阴阳、六淫、四气相应,与地之五行、五季的生、长、化、收、藏相应,又与阴阳、升降浮沉相属,结合气味厚薄、功能,将药物分作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用药定分两(剂量与君、臣、佐的关系)、用药酒洗曝干(炮制药性)、用药根梢身例(入药部位药性)、用圆散药例(剂型药性)[3]。

    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基础都来自《内经》,但经过整理而条理化,形成这样的模式。以细辛、白芷两药用药法象为例:细辛“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厚于味,阳也。无毒。少阴经药,手少阴引经之药”。白芷“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气味俱轻,阳也。阳明经引经药。”气味厚薄为两药的主要区别[3]。利用这样的模式,可以描述、识别一个药物的主要药性轮廓,并为功能识别提供基础。尽管对于一个药物的记载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功能、主治方面的具体内容,但有了用药法象,可以引伸,可以推导,可以较全面地认识了解这种药物性能。这种以法象思想为前提阐释的药效理论,对于归纳辨证用药规律和联想记忆药物功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药物、方剂的功效方面,中医运用类比方法来阐明药物和方剂的功效主治。如由观察到水蛭吸血处的血流不止现象,而推论其有活血作用;天麻能在风中独立不摇,故又名定风草,前人由此推论本品有息风,定惊之功效。

    2.3  “药类法象”与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是指中药作用趋向。金人张元素坚持“药类法象”的认识方法,对前人所论“药物气味厚薄、寒热升降”之理论进行发挥,并绘有“药象阴阳图”。在药物分类方面,亦以先人气味厚薄之升降理论为依据,形成了以升降浮沉为中心的药类法象思想。如在《医学启源》中就将药物分列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让人们用药时遵循“四时之度,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之原则。李东垣承袭了张氏理论并加以完善,在《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中都记载了用药法象与天地阴阳、气味厚薄清浊的关系,药味与升降关系的药性要旨等内容。李时珍亦格外推崇法象理论思想,认为张元素大扬医理,用药当须“顺时气而养天和”。这个时期与法象理论相伴而成的升降浮沉理论,是其第一阶段的理论内容,对后世中药养生保健思想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医对脏腑生理病理认识的发展,后世医家在法象理论的基础上,又确立了现代的升降浮沉理论思想,即以脏腑辨证为理论依据,相对于病势来阐述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药性理论内容。

    3  总结

    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提出综合药性的概念,综合药性不是单一药性,而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药性理论概念,专指综合多种药性反映出一种药物或一个方剂的总体药性,或者成为这一药物或方剂全面的、多维、多层次的药性描述。这类总体的、全面的药性特征,有的文献称之为药物的法象[4]。

    实际上,在综合药性这一理论上,自古看法有所不同,《医经小学》认为综合药性就是法象药理模式[6]。用药法象中所指的用药法象则是全部药性理论的总括。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综合药性除了包括药理模式以外,还包括药母学说(辨药八法)、药队学说及气臭学说等[4]。这一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取类比象”及法象药理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法象药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盛行,理论也很完备,但是简单的类比导致认识上的局限性,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比如,夏天的知了在树上不断地叫,它的嗓音仍然那么洪亮,利用这一特性,蝉蜕被用来治疗音哑的病人,古人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蝉的鸣叫是翅膀振动的声音,与咽喉没有关系。尽管蝉蜕确具有疗哑的功能,但在解释上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性比较还是很牵强。因此,我们应该在天人整体观这一中医理论精髓的指导下,利用法象药理学说加以深入研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宏利,朱辉.中医“取象比类”思维之象的科学内涵[J].中医药学刊,2006,24(4):699700.

    [2]李开生,王津生.中医思维的核心“取象比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4142.

    [3]王好古.汤液本草(上卷·东垣先生药类法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4]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00.

    [5]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药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中药药理学篇2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

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向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构建情景再现意境,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情景模式,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易流产和不孕,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产生这狴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成分简要介绍,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结合麝香功效,引导学生思考,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

对中枢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特点,并分析作用环节,便于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视频,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即①激活血小板;②激活凝血酶;③生成纤维蛋白,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

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结合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

结合多媒体图片,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

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并引导学生思考,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掌握内容。教师总结,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做出即时性评价。

5.4自主学习,拓展练习。

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

思考题:査阅文献和工具书,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首先进行前课回顾,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中,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同时将PBL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引入课堂中,加深课上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将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主治相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每次课的最后都以简略的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对本课堂教授内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布置思考题或拓展练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研知识,增加与学生的课后互动。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课介绍的大部分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均来源于实验研究,但中药的症候和现代药理动物模型有所不同,有些药效和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将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相结合,可加强学生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中药药理学篇3

爱普列特正常人体耐受性研究 李家泰,郑直,金杰,李天云,李华,王婉青

爱普列特正常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李家泰,郑直,金杰,李天云,李华,王婉青

爱普列特老年人体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李家泰,郑直,金杰,李天云,王婉青

爱普列特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Ⅱ期临床研究 薛兆英,韩文科,金杰,张元芳,丁强,王晓雄,曹立军

新型5α-还原酶抑制剂—爱普列特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Ⅱ期临床试验研究 张元芳,丁强,冯善章,蔡松良,王翔

新型抗前列腺增生药爱普列特(Epristeride)药理和毒理研究 武淑芳,屠曾宏

扎莱普隆的研究进展 胡晓敏

非劣效性/等效性试验中的统计学分析 刘玉秀,姚晨,陈峰,陈启光,苏炳华,孙瑞元

细胞色素P4502D6的研究进展 付良青,吴德政

药物的II相代谢与酶系及其进展 李新,余应年

对SDA药品认证中心认证工作简介 曹彩

儿童地高辛急性过量中毒两例报告 陈世才,李幸红,卢定华,焦珊,郭明英

羟基喜树碱(HCPT)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理学比较 李苏,姜文奇,张力,廖海,管忠震

丙基硫氧嘧啶对Graves病氧化应激的影响 鞠海兵,沈菲菲,舒子正

社区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杜文民,王永铭,陈斌艳,范维琥,耿晓芳

国产左甲状腺素钠片剂生物利用度研究 朱立,赵志英,王正华

低剂量口服足叶乙甙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郭胤仕,张虹,邢祖林

盐酸黄连素对肾移植受者环孢素A增效作用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李罄,吴笑春,辛华雯,余爱荣,冷金华,仲明远,朱敏,蒋兆健,唐礼功,谢森

药物杂质及其对安全性的影响 李真,龚培力,曾繁典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吕媛

磺胺甲噁唑及其乙酰化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赵丽艳,史向国,张逸凡,邢杰,钟大放

头孢羟氨苄胶囊的药代动力学及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章霞,吴丽花,申屠建中,陈志根,史美甫

国产多奈哌齐胶囊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梁茂植,徐楠,余勤,蔡永宁,黄英,梁德荣,秦永平,苗佳,邹远高,郑莉,张辉明,沈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克拉维酸浓度 刘玉旺,孙培红,周颖,赵侠,孙忠民

氯喹与羟基氯喹的不良反应 陈虹,郑捷

阿那曲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安富荣,崔岚,曹惠明

纳米技术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刘奕明,陈汇,曾繁典

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 刘晓琰,施安国

细胞色素P450-3A4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彭华,程泽能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新位点-P-糖蛋白 彭文兴,汪新亮,李焕德

皮肤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胡晋红,朱全刚,范国荣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 娄小娥,阚连娣,章辉

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单次皮下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姜杰玲,赵永强,单渊东,武永吉

北京安定医院788例住院精神病人精神药物使用的一日调查 张广平,王传跃

内源性尿嘧啶和二氢尿嘧啶的简易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黄红兵,黄民,李苏,廖海,刘韬,余更生,姜文奇

交叉试验设计资料的等效性检验 姚晨,陈峰,张高魁,刘玉秀,陈启光,苏炳华

钒类化合物的抗糖尿病作用 唐玲,张英,申竹芳,谢明智

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药理学 刘靖,徐成斌,孙宁玲

细胞色素P4502D6与药物代谢 王娜,王娜,刘会臣,侯艳宁

代谢性药物的相互作用 周权,姚彤炜,曾苏

头孢呋辛酯分散片人体生物等效性 高晨,赵志刚,余立,庞青云,王成刚,李晔,杨骁潇,李冬梅,魏建涛,王景田

辛伐他汀咀嚼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用度 冯芳,田勇,戴惠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队列研究的样本量估计 施文,王永铭,程能能,陈斌艳,李端,钱亢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张建萍,黄民,关永源,吴珏珩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途径 秦群,程泽能,李焕德

卡维地洛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王禹,牛敬亭

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 何蔚,曾繁典

生物等效性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余自成

莫西沙星在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 黄艳,曹兆龙

国外药物撤销、限制使用的情况对我国药品评价的启示 鄢琳,程鲁榕,兰奋,井春梅

头孢哌酮/他唑巴坦(CFP/TAZ)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及抑酶增效作用研究 许宏涛,张秀珍,田锐

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盲对照试验 周沫,刘平,张鸿燕,舒良,侯也之,郭俊花

异丁司特胶囊正常人体耐受性研究 张京玲,焦建杰,肖向茜,娄建石,张才丽

国产氧氟沙星片剂健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张莉,吕媛,李曼宁,刘燕,李天云,肖永红

异福酰胺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胡欣,李可欣,武秀忠

国产阿呋唑嗪片剂健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丁秀年,李俊,姚宏伟,金涌,张运芳

D-聚甘酯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王睿,方翼,李雪梅,耿美玉,李桂玲,辛现良,戚欣,王中孝,秦筱梅,陈升杰,王乃东,管华诗

盐酸吡格列酮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李珍,宋洪杰,唐世新,计一平,刘涛,胡晋红

羟甲烟胺对环孢菌素A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李芹,赵焰,梁永广,赵秀杰,郭瑞臣

恶丙嗪分散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张波,刘艳,杜智敏,郑心明

抗生素药效学研究与临床应用(Ⅱ) 肖永红

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治疗克罗恩病研究进展 安富荣,杨惠娣

人体内的葡醛酸结合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李新

莫西沙星--一种新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张英,赵志刚,张杰

乳化异氟醚静脉麻醉的量效关系 周建新,罗南富,刘进

罗哌卡因在手术病人的药代动力学 徐红蓉,许剑安,陈伟力,李雪宁,葛宁花

一种快速灵敏测定人血清中二甲双胍含量的方法 魏敏吉,张慧琳,康子胜

用群体药代动力学预测癫痫儿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 姜德春,王丽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及其治疗成本 苏红丽

健康志愿者体内食物对盐酸二甲双胍片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邓鸣,刘建芳,吴红海,刘会臣

环孢酶素A的临床应用机制研究进展 杜美蓉,李大金

新的磷酸二酯酶及其功能 田慧,张奇,朱景申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在脑缺血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李艳萍,李卓荣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要求与规范 曹彩,张欣涛,李见明,解琴

对复方抗生素研发及评价的探讨 王涛,张克坚

中药药理学篇4

英文名称: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ulletin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1978

国内刊号:34-1086/R

邮发代号:26-5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药理学通报》(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药理学会主办,安徽医科大学承办的学术性月刊,读者对象主要是药理学、药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工作者,各级临床医师、药师、制药界科技人员。辟有论著、综述与讲座、实验方法学、研究简报、小专论等栏目。本刊已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确定为医学类核心期刊(1993年起,现收录期刊637种);被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7年收录1723种,本刊的影响因子列药学类期刊第1名,并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1、第2、第3及第4版(即2004年版,收录期刊1165种)选定为药学类核心期刊;被国际核心期刊研究会确定为核心期刊; 被国家科技部、卫生部查新咨询定点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选定为中国生物医学类核心期刊(自2001年起至今)。

中药药理学篇5

    一、药德的内涵

    药德是药事道德的简称, 是指药学工作者在思想、情操和言行、举止等方面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1]。它可以调整服务人员和药学人员之间、药学人员之间、药学人员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也是一般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药学领域的表现。“仁爱济世、清廉守正、精修慎用、勤勉谦和”是我国传统药德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医药价值观的高度提炼。其中,重义轻利、珍爱生命是其医药价值观的核心。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新的形式以及新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提出了新的药德教育体系,将药德教育全面渗透专业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二、加强药德教育的意义

    合格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精通药学知识以及药学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只有这样,才可承担起治病救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任。药德教育是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是促进药学科技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保证,药德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促进学生思想情操的转变和升华

    药理学教学中融入药德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大医精诚、励志笃行”校训精神的时代要求和药德、师德的传统内涵和时代精髓,强化价值导向,树立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养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促和谐的良好风气。

    (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药学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和提升药学工作者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形成和发扬良好的药学道德风尚, 从而促进药学工作者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2]”。学生时代形成的知识经验和道德素养是以后工作生涯的基础,因此,在学生时代就应该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提升医药工作质量

    具备良好医德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一般都能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做到质量第一。药德教育还可以使医药人员提高对自身职业的理解,可以提高他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热爱,从而在工作中可以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对患者充满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义务感,进而时医药工作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三、药德教育在药理学课程中渗透的体现

    (一)从绪论教学开始渗透

    绪论作为药理学课程的根基,是课程教学的起始部分,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药师”角色意识不强,对“药德”的深刻含义和要求知之甚少。为了增强学生的药德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在讲授药理学课程绪论部分开始,就有意拓充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强调药品的特殊性,药品与毒品没有本质的差别,如果剂量过大药品也可转化为毒品,可以伤害人类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倡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实掌握药理学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培养严谨认真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规范自己言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在合理用药中的渗透

    药物作为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随着医药学的迅速发展,药物的更新速度迅猛,药品市场琳琅满目。面对同样的疾病,可选用的药物有数种或更多,而如何选药则既取决于医药人员的专业水平、价值观念、道德良心及对患者情感。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少数医药人员受到经济利益驱动,不顾合理选药原则,不顾患者健康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而肆虐的选用新药贵药。针对目前医药行业存在的不正之风,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本精神,强调选药坚持“安全、有效、经济”原则,掌握正确选择药物和给药的方法,避免滥用药物,坚决抵制不正之风,讲良心,重感情,真心实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在药物不良反应中的渗透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若科学用药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但若滥用药物则可产生广泛的不良反应。在讲解糖皮质激素、氯霉素等药物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药物的作用特色,认识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关系,用药时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权衡利弊做出选择。针对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要充分考虑不良反应的危害和后果,避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四)在实训教学中的渗透

    药学是实践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的高、精、尖科学,对药学人才的素质要求甚高。药学是充满人道的科学实践,在药学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药学人员是否具有“仁爱”精神是检验其思想品质的试金石[3]。药理学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操作、处方分析、医患角色扮演和用药推荐等项目。在基本技能操作内容中,主要选用实验动物(家兔、鼠、蛙)等作为实验对象,验证药物的作用或不良反应等,在实验中大力倡导学生“真爱生命、尊重动物”意识,尽量减轻对实验动物伤害,减少实验动物的耗费。在分析处方合理性、用药推荐时,除考虑药物有效性外,还要注重经济性,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医患角色扮演时,换位思考,充分体会医患的心理感受,注重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中药药理学篇6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平台;微课课程;医学虚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89-02

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给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的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大形势之下,高等教育也同样出现了巨大变革,网络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成为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新特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顺应当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自主学习平台就是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与传统、单纯的学生自学截然不同,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知识点为中心,能力测试为手段,集教、学、练、考、评等功能于一体的课程学习平台。该平台颠覆了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课程教学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手段随时随地登陆到学习平台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其过程为:学生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课程内容掌握知识点完成作业进行课程测试和综合测试结束课程学习。

一、自主学习平台的特点

1.主动性:自主学习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并挖掘自我潜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被动的听课变为了主动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时间和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因此说自主学习平台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可重复性: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讲授过程多为一次性,学生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否则极易遗漏内容。而基于网络技术的自主学习平台则不同,学生可通过反复观看、阅读学习资源,实现二次甚至多次的重复学习。

3.开放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及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受到课程时长的限制,教学内容受到约束。而自主学习平台则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学习更多课程的扩展和延伸性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共享性:基于网络技术的自主学习平台具有共享性。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随时登录学习平台,完成课程学习,进行课程练习或检测,使学生的学习跨越了时间、地域的限制。

二、《中药药理学》构建自主教学平台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历史虽短,但在近年来却取得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步入21世纪后,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相关研究处于极活跃的状态,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与《中药药理学》大量的研究成果相对应的,是教学课时的不足。对于教师来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既要有效地完成大纲要求内容,又要进行最新研究内容的拓展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学生来说,大量课堂内容的灌输会非常枯燥,信息量大,理解和记忆都比较困难,学生容易感到学习乏味,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都是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实验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语言表述很难形象和直观地展示实验方法和过程。可以说,传统的《中药药理学》课堂讲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进行探索和改革。

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能够满足新时期《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要求。首先,通过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将学习的时间由课上延伸到课下,弥补了课时不足的缺陷。第二,自主学习平台可以不受教学学时、教学大纲的限制,向学生展现更多课程内容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三,在自主学习平台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虚拟实验室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实验研究内容,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学生乐于接受。第四,自主学习平台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自主学习平台中设有的交流模块,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便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向教师提问。师生间的交流还可以是匿名的,以克服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使沟通更为平等和顺畅。可见,《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和有力补充。

三、《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

1.《中药药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由我校中药药理教研室与计算机教研室老师合作,集中相关教学资源,建成了《中药药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中药药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共包括四部分模块,分别为教学资源模块、信息检索模块、实时教学测试模块和交流互动模块。学生可以通过河北中医学院主页上的链接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相关课程微课视频的观看,检索中药现代研究相关内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学生实现在线学习、自测与检查,师生还可在线交流。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时性,并提供了师生交互的新方式。

2.《中药药理学》实验微课课程的建立。《中药药理学》实验微课将语言描述式的教学内容系统转化为可视性的数字教学系统,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授课内容。教师可将实验微课提前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直观学习实验动物的标准操作,熟悉动物实验程序和步骤。在实验课上课过程中,也循环播放相应微课内容,便于学生随时纠正自己的实验操作动作,调整实验步骤,成为了实验课教师示范教学的有力辅助[4]。

3.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室的建立。购买并安装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医学技能虚拟实验室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与网络技术,涵盖了40多个机能学实验的模拟仿真,其客户端可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动物与器械模块、手术操作模块、仿真实验模块、实验自测模块和药物考核模块。利用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室,无需真实动物,无需实验准备,学生通过客户端在计算机上进行登录,即可查看实验步骤,观看实验录像,模拟药物及作用因素对呼吸、血压、泌尿等的影响,利用器材库器材进行实验台的搭建或者模拟手术的仿真实战等。

虚拟实验室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实验中的人力和物力,降低了实验消耗。虚拟实验系统是以软件仿真引擎为核心,无论开放多少次实验,都无需增加额外投入,也除去了繁杂的实验准备工作,使带教老师和实验准备老师都从开放性实验中解放出来。实验允许操作者反复尝试,学生通过多次观看强化了对实验的认识。因虚拟实验室为完全仿真实战,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操作的自主性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考时间。

四、《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平台建设的注意事项

尽管说自主学习平台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仍需与传统课堂教学相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促进《中药药理学》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首先,传统课堂授课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向学生展现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的过程,所以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自主学习平台构建的目的,旨在向学生展示更多、更广泛的内容,扩展学生的眼界。而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往往感到无法抓住重点,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进行要点的强调。第三,学生多少都会有懒惰情绪,如果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势必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布置自学任务,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完成,并在下次课上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督促学生自学。由此可见,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较好完成。

《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平台经过几年的运行,收效良好,因其适用性强、受益面广,从建立以来就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浏览次数和注册人数也是逐月上涨。本教研室教师对学院内的师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感到满意的占63.7%,感到还不错,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占29.4%,认为不满意的占6.9%。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虚拟实验室,认为仿真实验直观、生动,改变了传统语言描述的枯燥和乏味,还能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择参与实验项目,较好地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杰.关于高校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建设的分析[J].电子商务,2012,(12):90-91.

[2]彭成.中药药理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3]姚立,彭彦.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在《中药药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126-127.

[4]吴宏辉.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5,(8):183.

中药药理学篇7

【关键词】 中药 血清药理学 研究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1988年日本学者田真代一[1]提出了血清药理学的概念和实验方法。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近10年来此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药理的研究。

1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现状

1.1 动物模型制备

1.1.1 实验动物选择 不同种属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人与动物血清更存在差异。陆慧晶[2]认为,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间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刘成海等 [3]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动物常采用大鼠小鼠、兔、豚鼠等来制备血清。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选。

1.1.2 离体组织(细胞)选择 体外培养细胞的供体动物与含药血清的供体动物应同种属。因为实验是要在体外尽可能准确的再现在体实验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所以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因此,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4] 。

1.2 动物给药方案

1.2.1 给药途径 一般多用口服(灌胃) 给药方式制备含药血清,由于中药新型制剂不断产生,也可以用注射、皮肤、粘膜、呼吸等给药途径来试验制备含药血清。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给药途径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带来结果的差异[5]。

1.2.2 给药剂量 血清药理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给药剂量的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实验的成功很重要。给药剂量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因含药血清加入反应体系后,浓度被稀释,使反应体系的浓度达不到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王力倩等6]发现,以参考公式:给药剂量= 临床常用量×动物等效面积系数×培养基内血清稀释度,计算给药剂量,得到的含药血清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有抑制作用,而比上述参考公式计算的给药量小1 倍量的含药血清无明显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反应体系出现阴性反应,并不能排除药物浓度过低而出现的假阴性反应。李仪奎等 [7]提出两种方法:一是增大给药剂量,即给药剂量= 在体实验的给药剂量×反应体系中被稀释倍数(同上述王力倩所提参考公式) 。然而,其不足之处是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并不是呈等比增加,况且受到灌胃药物浓度和体积的限制。二是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冷冻干燥粉,以冻干粉形式加入反应体系使其达到所需浓度。其优点是:根据需要提高体外反应体系中的含药浓度或形成等容,有利于血清的储藏保存。王宁生等 [8]认为,给药剂量以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8~18 倍为宜。笔者认为,实验给药剂量,最好通过预实验解决。

1.2.3 给药次数与时间间隔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 次给药或间隔2~4 小时给药,或1天1~3 次,连续3~10 天。根据药代动力学理论,以固定给药时间间隔,相同剂量多次重复给药后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并将在稳态下不同采血时间取得的含药血清进行实验,均表现较高而且相似的药理作用强度。孟李[9]就复方丹参血清对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的影响,探讨含药血清制备方法的实验,证实了此观点。说明同一给药方案连续数日给药较1 次给药有明显差异,与药物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有关[10] 。此结论目前已成共识。目前国内很多学者提出每天给药3 次,连续5~7 天的给药法,认为与临床用药情况相合同时蓄积的血药浓度已近坪值。

1.3 采血时间 理想的采血时间应该在血药浓度的高峰期。蒙一纯[11]认为,根据实验动物消化生理特点和中药吸收转化特点确定取血时间范围是合理的。如大鼠一般1~2小时 可达血药浓度峰值,此时血清即为含药血清;时间延长将有部分药物组分发生转化,成为药物代谢血清。一般采血时间多集中在末次给药后30min~3小时间。由于中药复方给药后,不同药物达峰时间不同,故对于采血时间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笔者认为应对不同时间分别采血进行预实验,将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清进行比较后再确定采血时间,是较为可靠和科学的方法。

1.4 含药血清的预处理和保存

1.4.1 含药血清的预处理 血清中有许多酶、抗体、补体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它们对体外培养的组织细胞及离体组织器官可能有作用,甚至严重影响实验结果。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有必要对血清进行预处理。通常有3 种方法。①丙酮法: 向血清内加入4~5 倍量丙酮,混匀,于3000 r/ min 离心,取上清液温水浴上蒸发,除去丙酮; ②乙醇法: 向血清内加入4~5倍95%乙醇,混匀,于3000 r/ min 离心,取上清液温水浴上蒸发,除去乙醇; ③加温法: 56 ℃水浴上放置30min。这3 种方法主要去除了血清中的大部分蛋白质、糖及部分电解质,血清的正常生理活性基本丧失,容易突出血清中中药的作用。同时,从实验中可看到,灭活血清不易起泡沫,对实验干扰较小。赵万红等[12]认为,在对含药血清进行灭活时还要考虑两点: ①这3 种处理方法并不能去掉血清的所有正常活性; ②有可能去掉或减弱血清中中药的作用。这些情况没有统一的解决办法。

1.4.2 含药血清的保存 周明眉等 [13]以含头风饮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2HT 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为指标,探讨了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对含药血清的影响。研究发现含药血清经长期低温保存(-20℃,2个月) 后药效显著降低(P

1.5 含药血清加入量和对照组的设立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考虑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时,应控制好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基本原则是:一是研究含药血清的加入量来评价血清中药物的真实有效浓度;二是设立正常血清空白对照组来排除血清本身所含干扰性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张玮函等[14]研究了当归补血汤及其含药血清对小鼠红系造血祖细胞克隆的影响。结果显示,等剂量的2 组当归、黄芪,其含药血清与正常血清比分别为1∶5 和1∶1 ,归芪1∶5 组促进CFU2E 和BFU2E 的增殖的作用要明显强于1∶1 组(P

转贴于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的难点

中药血清药理学起步较晚,现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可完全替代传统中药药理实验方法。①血清本身内源性成分复杂,给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② 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差异,从而影响到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因此,开展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有待于规范动物的种属和年龄;③ 因给药剂量、采血时间不同,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也不尽相同,故必须充分把握好给药剂量及采血时间;④不同个体,会出现含药血清差异,增加了研究难度。

3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几点设想

3.1 含药血清和中药粗制品协同研究 大多数试验表明,含药血清疗效较好,中药粗体物无效,也有相反的结论,还有两者均有作用。这表明中药血清和粗提物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是中药原药起作用,有的经胃肠道消化吸收后起作用。如能协同研究,可以更好的发现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于临床用药也更有指导意义。

3.2 离体试验和在体试验并行 离体实验条件易控制,可以排除体内干扰,但由于体内外的环境不同,体内外的细胞功能不完全相同。如果离体实验与在体实验相配合,能从深层次上阐明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并且能更好的与临床实验相符,从而增加实验设计的说服力。

3.3 血清药理学、血清药化学、药物动力学同步 迄今含药血清试验方法偏重于药效研究,没有对血清中有效成分作更深层次的分析,尚缺乏对血清中所含药物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也未知。若能以空白血清做对照,借助光谱图、色谱图等分析技术,对药物血清做综合技术评定,同时监测多种成分的血药浓度变化及其药效变化,建立药效—药动—时间三维模型,研究其相关性,血清药理学、血清药化学、药物动力学同步进行,系统研究,寻求和探索科学方法,势必加速中药研究的发展。

3.4 血清药理学的研究与中医辨证施治结合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和特点,实验医学却往往忽视中医的内涵,多采取辨病论治的方式。由于辨证可以反映疾病内在规律,疾病又是辨证施治的依据,所以,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应与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起来,既体现中医特色,又符合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

1 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と“血清药化学”—汉方の药理学がい始まつた药物血中浓度测定の新しい世界.TDM 研究,1988,(5):54

2 陆慧晶.血清药理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基层中药杂志,2000,14(3):5153

3 刘成海,刘 平,刘 成,等.抗肝细胞纤维化有效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4,4(2):1618

4 徐海波,吴清和.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探讨.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1):43

5 王 睿.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8):243

6 王力倩,李仪奎,符胜光,等.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探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3):2931

7 李仪奎.中药血清药理学试验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2):9597

8 王宁生.关于血清药理学的若干思考.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5):263266

9 孟 李,王宁生.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2(2):16

10程珠炉,洪 浩.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几点思考.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53

11蒙一纯.中药血清药理学应用研究展望.北京中医药大学报,1999,22(4) :42

12赵万红,曹永孝,袁泽飞.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探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2):124

13周明眉,杨 奎,姜远平,等.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2):4446

14张玮函,吴咸中.药物血清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发展.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2):190

15米永杰,李 健.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概述.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14(4):35

16吴健宇,李仪奎,符胜光.补阳还五汤保护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血清药理实验方法的建立.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1):45

中药药理学篇8

[关键词] 中药房;管理模式;调剂模式;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 R19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c)-181-02

我院药学部是我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科研、临床药学、计划药品供应、中药加工与制剂、住院部及门诊中、西药调剂工作。特别是中药房调剂工作量大,调配处方是临时性的方剂,有要求快、精、准地配发中药饮片的特点。为配合临床需要,我院药剂科进行了改革调剂模式,门诊实施中药饮片小包装改革,加快调配速度。同时药学部要求中药人员不断提高药学知识、技能及业务水平,会鉴别中药饮片,会分析、审查处方,配发中药饮片时要规范操作规程,把握好调剂质量关,确保中药饮片安全、有效地配发。药学部不断组织中药师在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学习,提高在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责任心,在调配中药处方时“安全、保质、快、精、准”才能做得更好。在医院药学向科研技术服务型变革时期,医院药学部根据中药师工作职能由单纯调配、发药工作转为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过程,强化在职中药师学习,接受继续再教育,提高中药师的素质,结合临床,发挥中药师的特色和优势,使整体技术服务水平与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1 选购货源把关

中药饮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应在具“三证”或GMP验证过的药商或中药厂处购入药品。药库管理员按计划进货,可加快周转,缩短库存,减少积存,保证中药饮片不过期。严格验货制度,计划进货时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先看中药饮片版;中药饮片货到药库时,药库管理员验质量、称重量、检数量,必要时拆包检查,为临床提供质优、安全、有效、经济的中药饮片。

2 划价要把关处方

划价人员要有药学知识技能,会分析、审查处方,作为药房第一关审理处方者,在划价前,第一时间审查处方的一般项目有无缺漏,审查处方剂量、配伍是否适当,品名有无重开或写错,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药物是否超量、缺药品及有无配伍禁忌。把好第一关处方审查,可避免交费后到药房配药时才发现问题;减少患者或家属来回奔走,同时可减少调剂人员的差错,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3 调剂质量把关

中药房从库房领入中药饮片,装柜、调配、核对把关,按有关工作工种操作规程进行。药房工作人员在仓库领药到药房时,有专人以领药底单抽查核对饮片及数量;药物装柜、调配时注意药品质量、重量差异(固定剂量小包装)。每月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到中药房检查,对中药饮片的真、伪、优、劣进行再查鉴,防范供应商送的中药饮片不符合订货规格,堵塞可能出现采购的中药饮片与药房领入的中药饮片的产地、规格、等级的差异、劣质或渗杂的漏洞。药房根据用药量、频率确定药屉规格大小,采用一药一药屉,解决以往容易串药的现象;根据中药的分类、用药量、用药频率确定中药房药柜的布局,加快调配速度和准确率,缩短患者的候药时间和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房领药量以用量、定领药量为原则,提高中药饮片周转率,保证中药饮片新鲜,减少积压、霉变、虫蛀引起的浪费。每月对周转慢的中药饮片质量再作检查,杜绝劣药流出药房。

4 完善中药调剂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中药调剂操作规程,要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把好调剂质量关,调剂人员应有职业责任心,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严格审方。审查处方是中药房调剂人员在调配过程中首先要严把的一关,处方的一般项目有无缺漏,药品的名称、剂量、每方剂数是否清楚,并审查处方剂量配伍是否适当,品名有无重开或写错,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药物是否超量、缺药品及有无配伍禁忌。如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妥善解决,在审查无误后方可进行调配。调配完有专人核对,并对调配人员实行差错登记。对差错原因举行讨论会,展示差错原因,提示中药师工作期间不要聊天,要按规程操作,避免重复出现类似差错。实施绩效奖金,多劳多得,每月实施差错计量,多错多扣,提醒调剂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少出差错,保证处方中每味中药饮片、剂量准确,安全、有效以用于患者。

5 中药师转变职能

医院药学向科研、技术服务型变革。药房实施开放式柜台发药,近距离与患者交流。中药师“以患者为中心”应突出人性化服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让患者享有配方的知情权。核对发药的中药师在发药过程中视患者如亲人,语言文明,态度和蔼,有问必答,开展药学服务,发挥中药师在安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如中药汤剂的先煎、后下、煎煮方法、服用次数、处方药作用、服用药物后会有何特殊反应、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注意事项。提高中药师的社会价值,赢得患者的信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实现或提高治疗效果,展示中药人员整体技术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

6 中药事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我院实施全院网络联网管理,药剂科减轻了大量药品统计、购、领、发药等管理工作。加强对临床医师处方管理,规范中药名称,正确书写。对中药饮片的调剂模式进行了技术改革,实行中药饮片小包装分装,提高患者的消费透明度,每个小包装中药饮片都有药名及药的重量,患者手上有药物清单(单内有药物名称、重量、单价),患者可自行核查;中药房工作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中药饮片质优、安全、有效、经济地用在患者身上。药剂科加强在职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及爱护公物、廉洁奉公教育;加强业务学习,重视在职中药人员的培养,提高技术水平,在理论学习、工作实践中,以老带新,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加强对饮片的鉴别能力。提高对中药处方配伍的分析能力,学习中药临床治疗、用药监护、合理用药知识,以适应中药师从单纯的调剂发药职能转变为参与开展医学专科中药学临床工作,拓展中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监护,提供符合伦理和执业标准的药学服务。中药师在参与药物治疗时要善于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贴近实践,要善于思考,运用知识,把握好在治疗中干预的切入点,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和患者依从性。中药师自身要加强历练,提高药物治疗的知识与技能,为中医药事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巫利璇,杨世斌.中药饮片小包装改革的体验[J].中国医药导报,2009,6(8):129.

[2]赵治勇.浅谈我院门诊中药房的管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 2(13):121.

[3]王方,屈俊.加强医院中药房管理设想[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9):1097.

[4]陈华,叶柳贤.医院中药房的科学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3):252.

上一篇:设计思路范文 下一篇:中药化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