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21 11:03:32

设计基础知识

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职业能力培养 导游基础知识 课程设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因此,导游类课程应该根据导游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导游基础知识》作为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导游资格考试科目之一,如果能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对该课程进行设计,让学生达到导游资格考试要求的同时,提高其职业能力,则能为学生就业及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设计

很多教师认为《导游基础知识》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导游“知识储备”,只要达到知识的积累即算实现目标。其实不然,职业教育要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盲目积累知识的教学方式,突出其能力目标,让知识为做事服务。因此,应该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实际能够实现的能力目标――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用××做××”。注意,这里所说的“做”指“完成专业任务”,不是指“掌握知识”。所以,“能熟悉××知识,能掌握××知识,能了解××知识”之类都不是能力目标。

例如,导游基础知识、佛教的知识,从导游考试要求上说,我们不仅需要按照考试大纲“了解、熟悉、掌握”,更应该利用学过的佛教知识进行讲解,即达到“知识实际运用”的程度。进入一个佛教景点,在没有导游词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判断其佛教寺院的大概布局,也能就里面供奉的主要对象的名称、含义及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2.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为课程设置能力目标,那么如何实现呢?就需要通过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方式或方法实现。

2.1利用当地旅游资源

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是针对导游这个岗位设置的,因此该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很多学校在讲解《导游实务》课程时会考虑让学生进行景点模拟讲解,其实,两门课程的能力目标有本质不同,前者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后者是导游业务水平能力。因此,我们在讲解宗教知识时,可以利用当地佛教、道教景点、教堂,在讲解中国古代建筑时,可以利用当地古老建筑,在讲解自然景观时,可以利用当地的山水。以我校为例,在讲解中国民族民俗知识时,利用当地的青云山民俗园,让学生进行讲解。同时,青云山民俗园也是导游现场考试的景点之一,可谓一举两得。

2.2建立模拟导游室

但是,当地旅游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种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引进建立了模拟仿真导游室,利用3D软件,将全国各景区景点以360度真实场景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全面、真实、详细地熟悉各类型景区,学生随着视频播放进展进行讲解,视频播放到哪里,学生讲解到哪里。并且软件附有导游词,可以让学生随时检验、学习、提高。

2.3积极参加、组织导游大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导游讲解服务大赛,锻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创作导游词等方法能力,通过比赛检验提高自己的讲解能力。例如,我校所在县级市诸城市每年都会举办导游职业大赛学生组,我校都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导游服务大赛一般包括模拟知识讲解、导游业务知识问答、才艺展示三个环节。而且参加比赛前,学生要自己编写导游词。整个比赛下来,不仅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模拟讲解等专业能力,而且锻炼现场表现力和资料检索等各方面能力。但是,在当时当地没有导游服务大赛而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自行组织这样的比赛,从而有效实现“能力目标”。

2.4指导学生设计旅游线路

学生可以通过旅游线路设计等实训方式实现能力目标。如我校学生根据学过的“中国宗教”知识,结合山东宗教景点,设计的“朝圣之旅――山东济南(儒)、曲阜(释)、泰安(道)三日又”;根据学过的“中国菜系”知识,结合山东三大菜系特点,设计的“食全景美――魅力山东休闲美食三日游”。采用这些方式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知识来源于课本,又脱离于课本,因为我们不是教“书”,而是教“知识”,学以致用,或许学生的设计不是很完美,但正是这样,才让他们在不断进步中提高。

2.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有些能力目标在采用以上几种方式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其他教学方法。如主要客源国概况,可以采用让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运用WORD、PPT等办公软件进行展示,派代表阐释,老师补充讲解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等方法能力和社交能力,又可在无形中实现专业能力目标。

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设计

考核是相对目标而言的。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不是不要笔试,而是将笔试与平时作业、课堂上的答问,出勤管理、实习、实训等过程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但在笔试考核中同样要突出能力考核: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考核在笔试的同时,就可以与前面所说的线路设计、导游大赛的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结合起来,适当划分比例,以实现有效的课程考核目标。

以上只是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对该课程设计进行的探讨,真正要把该课程做好、做精,还需要下大工夫,在以后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提高,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切实提高职业能力,为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育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情境;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57-03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的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文化内涵深厚,知识点广且杂。目前各院校教师在此门课程上的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还是以章节讲授为主,对于课程知识内容,学生难以熟练把握,通过导游资格考试的合格率也较低。为了适应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对此门课程进行内容重构,以导游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目的在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同步提升。

一、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

1.课程目标。“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不仅服务于专业课程及导游资格证书的需要,更是为了提升未来导游员的文化内涵,对导游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起到主要支撑作用。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对中国历史、民俗、宗教等文化知识由死记硬背到领悟内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导游讲解、营销,回答游客提问,实现较高的文化素养,展现旅游人魅力。

2.课程内容构建思路。《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主要涉及的是旅游文化知识,但与导游岗位职业能力密切相关,课程以职业能力为着眼点,分析导游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文化知识内容融入导游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中,将学科知识框架重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知识总结,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导游人员带团工作包括一系列工作任务,包括带团前知识资料的准备、迎接游客、为游客安排住宿、带领游客进行游览、导游词讲解、带团购物、带团用餐欢送游客等等。结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内容,提炼出与其有较强联系的导游带团前知识资料的准备、导游词讲解、带团购物、带团用餐四个导游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知识整合序化融入其中。

二、学习情境的设计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材普遍选用的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用书,这样可以在学生学习导游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导游资格证的通过率。因而,课程的内容基础即导游资格证书考试中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将文化内容整合序化,融入导游资料整理、导游讲解、带团购物、带团用餐四个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四大学习情境。

1.学习情境一,“文史”讲解资料准备。在这个情境中,将中国历史知识、中国旅游地理知识内容融入,设计“中国历史博物馆调研”、“编辑《中国最美风景》书籍”两个子情境,教师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理念及爱国教育,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中国风景介绍的编辑,提升整理归纳能力,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并具备较高的爱国热情。

2.学习情境二,“主题游”导游讲解。这一情境将中国的宗教、民俗、建筑、园林、港澳台文化知识融入其中,设计“畅游中国民俗文化村”、“宗教深度游”、“建筑园林文化游”、“港澳台四日游”四个子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整理以及讲解的形式掌握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当所学知识以导游词形式讲解出来时,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最好的。主要包括景点概况、名景、传说故事的讲解,讲解要求生动、熟练,导游词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是《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涉及的知识。

3.学习情境三,“中国风”商场购物;学习情境四,“文化饭店”用餐。这两个情境涉及的知识内容为中国风物特产与中国饮食文化知识,除了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内容的掌握以外,还充分考虑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即当岗位转换成计调或市场营销人员时应具有的文化底蕴与能力素养,学生通过商品介绍与菜单设计,提升创新力与营销能力。

三、课程学习情境教学的实施

课程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引导,情境教学过程共设计六个步骤:情境导入、情境分析、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师生共评、教师总结。下面就以学习情景二“主题游导游讲解”中的子情境一“畅游民俗文化村情境”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情境教学的教学过程。

1.明确学习目标,进行情境导入。首先明确学生在这个子情境中将要实现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与能力目标。然后进行情境导入。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每名同学都有两个角色,角色1为民俗村的少数民族地陪导游员,角色2为游客。

2.情境分析。在这一情境中每个小组抽签确定角色1扮演哪一个少数民族的地陪导游员。当游客(全班同学)来到民俗村体验游览时,将会欣赏到北方少数民族、中南少数民族、西南少数民族风情。当游客来到其中一个少数民族村寨时将会有一组同学转换为角色1,要通过情景模拟、艺术展示等方式向游客们讲解,并展示所扮演民族的特色。

3.小组讨论。学生们按教师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并熟悉教材,之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将自己小组所要扮演的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语言系属、、文化艺术成就、住宅形式、特色服饰与风味、特殊禁忌等知识点进行总结,填写任务单,确定任务展示的形式,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组织排练。在任务展示之前,教师会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辅助教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4.任务展示。任务展示小组成员能够以活泼、生动、幽默的方式展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成就、特色服饰与风味、特殊禁忌等特点,使他人印象深刻。展示过程中,做好角色转换,当角色1少数民族地陪导游员转化为角色2游客时,游客(学生)能认真观看,并记住关键知识点。此时,导游(教师)还会与游客(学生)互动,问及所欣赏到表演中的内容时,游客(学生)应能够回答正确。

5.师生共评。学生在教师发放的任务单上,为其他小组的表现打分写下评语,教师也针对各小组的表现对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6.教师总结。教师进行知识总结,为学生留制作民族知识总结表的作业,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细化,在头脑中建立立体框架,更助于知识的把握。

四、课程设计的原则

1.理实一体。该课程的情境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以任务驱动的形式,采取分组讨论、启发引导、角色扮演、演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开展知识归纳、作业展示、参观考察、实地讲解等体验性学习,力求实现理实一体。如宗教深度游情境,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哈尔滨极乐寺、索菲亚教堂、清真寺等景点进行分析,结合教材准备讲解词;然后到这些景点进行实地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职业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2.课证融通。按资格证书考试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将章节内容重组,构建学习情境,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知识内化、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积极应对全国导游资格考试。

3.大赛指向。课程应以省市导游讲解技能大赛为动力,鼓励学生为其做充分准备,当所学知识以导游词形式讲解出来时,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最好的。学生在各学习情境中,通过任务的完成,能够为参加技能大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与展示基本功。而反过来,学生参加导游讲解技能大赛后,会提高对导游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动力。

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Android APP 计算机基础 移动学习

1 引言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相比较,移动学习不仅具备了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而且还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只要有学习的热情和愿望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需求进行学习。随着移动终端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App 客户端已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形式。APP开发已渐渐地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APP客户端制作的大量出现已经开始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休闲方式、阅读方式、生活习惯甚至创业模式等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是支持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一门基础科目。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理论学习部分存在如下问题:

(1)计算机基础知识涉及面广、涵盖内容繁杂,但受学时所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2)对于计算机理论的学习,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在校W生虽然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但能够通过看书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打破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形态,推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设计开发了基于Android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移动学习APP。本系统定位是辅助学习系统,主要是服务于大学生及其他准备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员,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弱化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的根据自我需求学习,同时以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建设原则是,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细分为一个个的知识点,通过这些知识点搭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完整架构。开发本项目所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7,开发工具为Eclipse是基于Android4.0,数据库采用Android自带的轻量级数据库SQLite3。系统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其中客户端的基础学习、单元练习及综合测试模块用户可直接使用,错题本功能、视频及精品教程下载模块需在用户注册并登录后方可使用。服务器端主要完成对数据库中用户表、习题表、习题类型表等数据的管理,实现增、删、改、查功能。

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实现

3.1 基础学习模块

基础学习模块提供以文本及图片形式为主的基础教程,用户进入该模块后,首先需要选择知识点大类,再选择此大类中的某个具体知识点,进入基础教程学习界面。

3.2 单元练习及综合测试模块

单元练习模块是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某一知识点进行练习,用户可通过此模块了解对本知识点内容的掌握情况。综合测试模块是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道题目进行测试,测试用户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整体的掌握水平。单元练习模块界面如图1所示,用户可通过单击“上一题”或“下一题”按钮,选择题目完成相应练习,在做题过程中,可随时单击“答题卡”按钮,跳转到提交页面,在提交页面中,系统将对已完成题目和未完成题目做出不同标识,确认提交后进入练习报告页面,此页面会显示用户练习结果如图2所示,并且用户可进一步选择查看试题分析,若为注册并登录后的用户还可将错题放入错题本中,供今后复习使用。

3.3 错题本模块

错题本模块要求用户进入系统主界面后,先进行用户注册并登录。本模块主要将以前用户出错的题目按照保存日期进行集中显示,并且提供删除功能,对于已确定掌握的题目,用户可将其从错题本中删除。

3.4 视频及精品教程模块

视频及精品教程模块要求用户进入系统主界面后,先进行用户注册并登录。利用NanoHttpd实现了一个轻量级的 Web Server,用户登录后可访问服务器中的视频及精品教程。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Android 平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移动学习APP的设计实现过程,该系统客户端基础学习、单元练习、综合测试和错题本功能,可以满足用户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获取知识、练习、测试以及复习的一系列需求,视频及精品教程功能可以丰富用户的学习模式、开拓学习视野,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学习效果,服务器端后台管理模块实现对系统数据进行管理,保证系统数据的及时更新。该APP的设计与实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优质便捷的新的学习途径,同时对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如果使用的工具不当,那么解决这类问题可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上面的问题,逻辑分析仪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本文快速考察了逻辑分析仪基础知识,介绍了逻辑分析仪的功能。

选择示波器还是逻辑分析仪

在选择使用示波器还是使用逻辑分析仪时,许多工程师会选择示波器。但是,示波器在某些应用中的用途有限。根据用户要完成的工作,逻辑分析仪可能会得到更实用的信息。

什么时候使用示波器

・在需要查看信号上小的电压偏移时;

・在需要较高的时间间隔精度时。

什么时候使用逻辑分析仪

・在需要一次查看多个信号时;

・在需要以与硬件相同的方式查看系统中的信号时,

・在需要触发多条线路上的逻辑高和低码型、查看结果。

在系统中的信号越过单个门限时,逻辑分析仪的反应方式与逻辑电路相同,它识别信号是高还是低,它还可以触发这些信号中的逻辑高和低码型。一般来说,在需要查看的线路数量高于示波器能够显示的数量时,应使用逻辑分析仪。逻辑分析仪特别适合考察总线上的时间关系或数据,如微处理器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或控制总线。它们可以解码微处理器总线上的信息,以有意义的方式表示这些信息。在工程师过了设计的参数阶段、希望了解多个信号之间的定时关系及需要触发由逻辑高和低组成的码型时,应使用逻辑分析仪。

什么是逻辑分析仪

大多数逻辑分析仪是两种分析仪组合在一起的仪器:第一部分是定时分析仪,第二部分是状态分析仪。

定时分析仪基础知识

定时分析仪显示信息的方式在整体上与示波器相同,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电压幅度。由于这两种仪器上的波形都与时间相关,因此可以说其显示画面都位于时域中。

选择正确的采样方式

定时分析仪与数字示波器类似,都是1位的垂直分辨率。1位的分辨率只允许显示两种状态,即高或低。它只关注用户自定义的电压门限。如果在采样时信号高于门限,那么分析仪将显示为高或1。如果在采样时信号低于门限,那么分析仪将显示为低或0。从这些样点中,将生成由1和0组成的列表,这表示输入波形的1位图片。这个列表存储在存储器中,还用来重建输入波形的1位图片,如图1所示。

一般来说,定时分析仪会使一切变方,这似乎限制了其用途。如果需要同时检验多条线路或数百条线路中的定时关系,那么应使用定时分析仪。

跳变采样

在具有数据突发的输入线路上捕获数据时,如图2所示,必须把采样率调节到高分辨率(如4ns),以便在开始时捕获快速脉冲。这意味着4K(4096个样点)存储器的定时分析仪会在16.4μs后停止采集数据,工程师将不能捕获第二个数据突发。

在典型的调试工作中,将在长时间内对数据采样,并存储数据,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会没有信号活动。这会用尽逻辑分析仪的存储器,但不能提供进一步信息。如果已经知道什么时候发生跳变及跳变是正还是负,那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信息构成了跳变定时的依据,可以有效利用存储器。

为实现跳变定时,可以在定时分析仪输入上与计数器一起使用“跳变检测器”。定时分析仪现在只存储跳变前的样点,即从最后一个跳变起经过的时间。这种方法每个跳变只允许使用两个存储位置,如果输入上没有活动,那么不占用存储器。

在我们的实例中,根据每个突发存在的脉冲数量,可以捕获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脉冲。同时,我们可以把定时分辨率保持在高达4ns(图3)。

毛刺捕获

毛刺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它会在最不适合的时间显示最具灾难性的结果。定时分析仪对进入数据采样、追踪样点之间发生的任何跳变,可以随时识别毛刺。在分析仪中,毛刺定义为样点之间越过逻辑门限一次以上的任何跳变。为识别毛刺,系统会“告诉”分析仪追踪所有多个跳变,把它们显示为毛刺。

显示毛刺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同时它也有助于触发毛刺,显示毛刺前发生的数据。这可以帮助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毛刺。通过这一功能,分析仪还可以只在希望时,也就是毛刺发生时捕获数据。

例如,由于其中一条线路上出现毛刺,而导致某个系统周期性瘫痪。由于发生频次不高,存储所有时间的数据(假设有足够的存储能力)会产生数量惊人的、需要分类的信息。另一种方案是使用没有毛刺触发功能的分析仪,把分析仪放在系统前面,按运行按钮,一直等到毛刺出现。

触发定时分析仪

逻辑分析仪连续捕获数据,在找到追踪点之后停止采集。因此,逻辑分析仪可以显示追踪点之前的信息(这称为负时间)以及追踪点后面的信息。

码型触发

在定时分析仪上设置追踪指标与在示波器上设置触发电平和跳变沿有很大区别。许多分析仪触发输入线中由高和低组成的码型。为使某些用户操作起来更加容易,大多数分析仪上的触发点可以使用二进制(1和0)、十六进制、十进制、ASCII或小数设置。在考察宽4位、8位、16位、24位或32位的总线时,特别适合使用十六进制设置触发点。可以想象,使用二进制设置24位总线的指标会非常麻烦。

边沿触发

在调节示波器上的触发电平旋钮时,可以视之为设置电压比较器的电平,告诉示波器在输入电压越过该电平时触发采集。定时分析仪的工作方式与边沿触发基本相同,但触发电平预置成逻辑门限。尽管许多逻辑设备与电平相关,但这些设备的时钟信号和控制信号通常对边沿敏感。通过边沿触发,用户可以在设备输入时钟时开始捕获数据。在时钟边沿(上升或下降)发生时,分析仪可以捕获数据,捕捉位移寄存器的所有输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延迟追踪点,考虑通过位移寄存器传播时的时延。

状态分析仪基础知识

如果工程师从未使用过状态分析仪,他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异常复杂的仪器,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掌握其使用方法。事实上,许多硬件设计人员都认为状态分析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什么时候使用状态分析仪

逻辑电路的“状态”是指数据有效时总线或线路的某个样点。以简单的“D”触发电路为例。只有在正向时钟边沿出现时,“D”输入上的数据才会有效。因此,触发器的状态是正时钟边沿发生的时候。假设同时有八个这样的触发器,所有触发器都连接到同一个时钟信

号上。在时钟线路上发生正跳变时,所有八个触发器将捕获“D”输入上的数据。每次时钟线路上有正跳变时,状态会再次发生。这八条线路类似于一条微处理器总线。如果把一台状态分析仪连接到这八条线路上,告诉状态分析仪在时钟线路上出现正跳变叫采集数据,那么分析仪将采集数据。状态分析仪将不会捕获输入上的任何活动,除非时钟变高。定时分析仪有一个内部时钟控制采样,因此它以异步方式对被测系统采样。状态分析仪以同步方式对系统采样,因为它从系统中获得采样时钟。状态分析仪一般以列表格式显示数据,定时分析仪则作为波形圈显示数据。

了解时钟

在定时分析仪中,采样由单个内部时钟控制,因此操作非常简单。但在微处理器领域中,一个系统可能会有多个时钟。假设工程师希望触发RAM中的某个地址,查看这个地址中存储的数据。假设系统使用Zilog Z80。为使用状态分析仪从Z80中捕获地址,必须在MREQ线路变低时捕获。而为捕获数据,分析仪应在写入周期(WR)线路变低或在读取周期(RD)变低时采样。某些处理器复用同一条线路上的数据和地址。分析仪必须能够从同一线路、但从不同时钟中输入时钟信息。

在读取或写入周期中,Z80先把个地址放在地址总线上,然后确认MREQ,表明这个地址对存储器读取或写入是有效的。最后,确认RD或WR线路,具体视操作是读取还是写入而定。只有任总线上的数据有效后,才确认WR线路。因此,定时分析仪作为解复用器操作,在适当的时间捕获地址,然后捕捉同一线路上发生的数据。

触发状态分析仪

与定时分析仪一样,状态分析仪能够判定希望存储的数据质量。如果在地址总线上查找某个由逻辑高和低绲成的码型,那么在找到码型时,分析仪可以开始存储数据,一直存储到分析仪存储器已满为止。

可以以十六进制或二进制格式显示信息。把十六进制解码成汇编代码可能会更有效。在处理器中,具体的十六进制字符包括一条指令。大多数分析仪制造商设计了称为反汇编程序或反向汇编程序的软件包。这些软件包的工作是转换十六进制代码,使它们阅读起来更容易。

了解序列等级

状态分析仪拥有“序列等级”,协助进行触发和存储。序列等级可以比单个触发点更准确地判定数据存储。这意味着可以准确地缩小数据范围,而不必存储不需要的信息。序列等级通常采用下面的形式:

I find xxxx

else on xxxx go to level x 2then find xxxx

else oil xxxx go to level x 3trigger on xxxx

选择性存储,节约存储容量和时间

选择性存储是指只存储较大的整个数据集合中的部分数据。例如,假设有一个汇编程序,计算某个数值的平方值。如果这个程序没有正确计算平方值,那么用户会告诉状态分析仪捕获该程序。首先,用户要告诉分析仪找到这个程序的起点。在找到开始地址时,它会寻找结束地址,同时存储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之间的全部数据。在发现这个程序结束时,分析仪将停止存储(不存储任何状态)。

怎样连接目标系统

前面我们讨论了示波器与定时分析仪和状态分析仪之间的部分区别。在使用这些新工具之前,我们有必要提一下探测系统。逻辑分析仪探头可以把大量的通道简便地连接到目标系统,但这要以降低被测信号的幅度精度为代价。传统上,逻辑分析仪使用有源探头适配夹,适配夹内置信号检测电路,可以检测8条通道的电容,每条通道总共16pF。

探测解决方案

在调试中,到数字系统的物理连接必须可靠、方便,为逻辑分析仪提供准确的数据,而且对被调试的目标系统的插入影响达到最小。常见的探测解决方案是每条电缆16条通道的无源探头。每条通道两端带有100kQ和8pF端子。可以从电气角度最有效地比较无源探头与示波器探头。除体积小、可靠性高以外,无源探测系统的优势在于,探头刚好端接在目标系统的连接点上,从而避免了从较大有源适配夹到被测电路的导线所产生的额外寄生电容。结果,被测电路只“看到”8pF的负荷电容,而不是以前探测系统的16pF负荷电容。

分析探头和其他配件

把状态分析仪连接到微处理器系统上要求一定的机械连接和时钟选择工作。记住,在总线上的数据或地址有效时,必须为状态分析仪输入时钟。对某些微处理器,可能必须使用外部电路解码多个信号,为状态分析仪导出时钟。分析探头不仅为目标系统提供了快速、可靠、正确的机械连接,还提供了必要的电气适配功能,如时钟输入和解复用,以正确捕获系统操作。

小结

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一、如何应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计算机二级考试大纲中关于基础知识的有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四部分,下面笔者分别介绍一下这些部分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1.数据结构与算法。

本章内容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中相对较复杂,考生对本章的内容必须理解,死记硬背是无效的。在二级等级考试中本章考核的重点和难点为二叉树的相关知识,其考核的形式主要为二叉树的遍历问题(如给图求遍历序列,给前序、中序遍历求后序遍历等)、二叉树的结点问题(如给出一些条件然后求叶子结点个数)、排序和查找。排序主要以计算时间复杂度的形式考核,查找主要以计算最佳、最坏比较次数的方式考核,其余的知识点主要以概念的形式考核,考生需要仔细看书并理解。

2.程序设计基础与软件工程基础。

这两章以概述的形式简介了规范化开发软件的方法。与数据结构不同,这两章内容主要是记忆性的知识点。程序设计基础这章在原大纲的基础上添加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内容,考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即可;软件工程基础这章主要考核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方法(即SA及SD,约占50%)、软件测试(约占20%),考生需熟记相关的概念及规则。

3.数据库设计基础。

数据库是当前软件处理的信息核心,目前大部分软件是基于数据库的,因此,考生学习数据库的知识对程序开发是大有裨益的。本章主要的考点是关系模型、关系代数及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考生对其余的知识点了解即可。对于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考生结合软件工程来看,会发现这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本章内容除了关系代数会考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外,其余的都以概念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二、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的特点

大纲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作了重大的调整:在取消了过时的考试科目和调整了一些科目的考试之外,新增加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计算机语言C++、Java和Access数据库。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为笔试,与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或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的笔试部分合为一张试卷,共有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笔试总分的30%。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但难度小。

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中有关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从整体上分析,考核内容的难度不大,考点也相对比较集中。

2.考核重点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

考试中涉及的题目都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考核以概念和认识性内容为主,理解性、应用性内容极少。

3.考核重点是数据结构和算法。

数据结构和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各占公共基础知识部分题目的百分比分别为:50%、12.5%、18.75%、18.75%,可见在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中,数据结构和算法是重点。

三、学习方法

1.考生的复习必须遵守“80/20的原则”。

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覆盖面广,它至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事实上,这些课程本身的涉及面就很广,难度系数较大。所以,考生应把80%的时间用在20%的重点知识点上,争取用20%的重点知识点来答对80%的考题,这是考生复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知识部分的总体思路。

2.复习的关键是考生必须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的考点。

考生必须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考点,例如:算法部分主要考查算法的概念及算法的复杂度,数据结构部分主要考查最基本的概念、最典型的数据结构和最常见的操作,程序设计部分主要考查程序设计风格的基本要求、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最常见概念,软件工程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主要考查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考生对常见考点的准确把握能避免盲目地复习,从而轻松面对考试。

3.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很多考生在复习公共基础部分时都会发现内容零散,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性大,似乎没有连续性。所以掌握起来很困难,似懂非懂,对知识点处于模糊认知状态。因此,考生必须在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并把“知识链”织成“知识网”。

4.做题技巧。

考生切勿采取题海战术。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公共知识部分,学生没有必要做大量的题目,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记一大堆错误答案。

5.非“灵活”地掌握知识点。

考生在掌握知识点时最好经历一个“先死后活、熟能生巧”的过程。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要求的知识点都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真正需要“灵活”掌握的考点极少。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该部分的题目“会做就是不懂”。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要急于“灵活”,其实考生只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自然就“灵活”了。

6.答题技巧。

考生在遇到难题时要考虑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公共知识部分仅占30分,题目相对简单。因此,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要争取速度快、准确度高。在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些考生为了一道小题花费很长时间仍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一般来说,公共知识部分的考题难度不大,没有一道题目需要考虑很长时间。所以,考生如果做一道公共基础题在两分钟内没有任何思路时,就应该跳过此题,把时间留给后面的题目。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2008.

[2]翟自强,马志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过关宝典:2级公共基础知识.

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任职教育;能力;整合;课程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战争,核心是建设一支信息化军队。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随着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加速推进,任职教育院校将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面对新形式和新任务,如何保证和提高任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任职教育特点及课程设计要求

要正确实施任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明确任职教育的内涵,准确把握任职教育的特点。从一般意义上讲,任职教育是指以解决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1]。我军院校的任职教育,是指军官(士官)在完成基础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晋升或转换需要而进行的职业教育[2]。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较,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3]。任职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大学后军官的岗位任职能力和创造素质,注重学员素质的导向性、实用性、针对性。

任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目标,以大学后教育为基础,以岗位任职需要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即课程设计要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以任职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4]。同时,课程内容还必须做到实用性和针对性,必须根据任职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具体来说要考虑:针对任职岗位需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的学习,发挥理论指导和知识储备作用;针对受训对象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增设新的讲授专题,进一步拓宽受训对象的知识范围和视野;针对任职岗位的多样性和不同能力要求,将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相对应,以能力来进行知识整合。

二、基于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设计过程

根据任职教育课程设计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即通过课程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结构,通过教学对象分析确定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对课程知识进行整合,以确定最终的授课内容。

(一)课程分析

课程分析主要是明确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合理规划课程内容以确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由基本知识单元和基本知识点组成,基本知识单元是对课程内容模块的基本划分,包括基础知识、理论和技术;基本知识点是支撑基本知识单元的重要概念、模型和方法。基本知识单元和基本知识点是进行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主要是了解受训人员的背景、工作岗位及经历、基本知识结构等,结合岗位任职掌握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所需解决的问题,最终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受训人员所应达到的能力要求。能力要求是整合课程内容的重要驱动。

(三)确定核心知识点

确定核心知识点就是在能力要求与基础知识单元和基础知识点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从基础知识点中整合出课程讲授内容。这些核心知识点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一个或两个学时的基本授课单元,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三、任职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实践

以《装备维修工程基础》课程为实例,按照课程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确定核心知识点的基本过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分析

《装备维修工程基础》是现职干部任职培训军械装备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树立维修工程“三全”(全系统、全寿命、全费用)的基本观点,掌握维修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技术,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和解决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问题[5]。本课程的特点是以维修工程基本观点为核心,以维修工程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和专题讲座为主干和组成[6]。如图2所示,维修工程基础知识包括绪论、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基础等基本知识单元;维修工程应用技术则由RMS(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论证、分析、设计、试验和评估技术等基本知识单元组成;而基础知识点将贯穿于装备的全系统和全寿命过程,由此构成《装备维修工程基础》的课程体系结构。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陆军营级以下干部,既有任职于部队修理分队和仓库的专业技术人员,又有装备机关的管理人员,主要从事装备使用过程的维修保障技术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部队实际工作经验,但缺乏维修工程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了更好地履行其岗位职责,受训学员必须牢固掌握维修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装备使用过程中应具有分析和解决维修保障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具备与本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素质。因此,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具有以下能力:全面、系统地认识装备维修保障问题的能力;装备维修保障中的故障分析和解决能力;制定维修保障方案和计划的能力;规划和确定维修保障资源的能力;装备使用过程维修保障的评估能力;掌握国内外装备维修保障发展动态的能力。

(三)确定课程核心知识点

根据教学对象分析和课程分析结果,建立能力要求与基础知识点的对应关系(如图3),如全面、系统认识装备维修保障问题的能力需要维修工程的基本概念和“三全”观点;故障分析和解决能力需要FMEC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TA(故障树分析)、RCMA(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和LORA(修理级别分析)等技术以及可靠性、维修性基础知识。因此,从对应关系可以看出,以能力要求为目标和需求,本课程核心知识点应侧重于维修工程基础知识和装备使用过程的RMS分析和评估技术,以及维修保障资源确定、维修保障方案制定、维修保障发展动态。

四、结语

任职教育是军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必须大力加强任职能力的培养,而课程设计是影响任职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根据军队任职教育的特点及要求,提出了能力整合知识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以及课程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确定核心知识点的课程内容设计过程,并结合具体课程进行了尝试和应用,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任职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2]曲炜.军事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讨[J].继续教育,2005,(1).

[3]管飞.军事任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学报,2006,(2).

[4]张芸.应用型的教育课程设计[J].教育探索,2005,(4).

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一、“练”要做到有目的,即根据目标设计练习

练习必须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突出双基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易混易错知识的练习。再依据考纲知识点的目标要求,设计一些情境材料练习,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设问。例如围绕基础知识,设置“填空、选择、变式选择、连线”等题型练习;围绕理解运用知识的要求,可设计概括内容、辨析正误等练习;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知识,设置建议类、综合内容获取信息等练习。总之,练习必须依据课标考纲课堂目标来设计,真正符合课堂实效性。

二、“练”要做到有层次性,既要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计练习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练习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因人而施练。现在实行的高校课堂模式中分组学习形式非常有利于设计分层练习。做法是: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把学习水平“优、良、中、差”定为“ABCD”四类学生,再进行搭配组成新的“ABCD”学习小组,以便于分层练习。在练习时,让学习小组内集中讨论、分工协作,统一意见,合作练习。在此基础上自评互评、引导点拨。

练习内容要分层设计,不能一刀切。对A类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作为重点,并加强综合训练;对B类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为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对C类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补习,加强基本训练,应当堂学一点、练一点,及时巩固。对于D类学生,要求能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做好课后练习题,能做基础训练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练习要讲究方法,要精练

“精”是指在练习过程中,依据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习基本点、重点与难点而精选练习,做到练习与目标要求相一致,与考试题型相一致,与学生实际相符合。

“精练”更体现在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无止无休的做练习题。精练要能体现最具典型性,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练习中“力求做会一道题,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练总结出解题规律性和方法。在学生做练习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解题思路,强化解题方法。如语文中开放性试题要一看题干、二读材料、三找联系、四想答题思路、五注意答案全面规范。通过练思路、练方法,提高学生做题能力。

四、练习过程要有趣味性

学生经常做练习也会感到厌烦无趣。在练习过程中根据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程序,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组比赛、习题闯关、答题接龙、攻阵地夺红旗等不同形式的练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会增强学习的效果。用教学的艺术性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五、设计练习要有系统性

各学科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体系,尤其是理科系统性更强,文科内容在教材编排上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所以在设计复习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目标系统地设计练习内容。练习的内容及过程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以便于学生愿练、乐练、便于掌握知识为主。如:在复习记叙文阅读时的练习题设计,可以根据课标要求和考纲要求,设计基础知识、句子含义、概括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系统练习内容。不同的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知识特点,设计适合自己学科的习题。练习内容有系统性,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提高解题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成设计;成才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过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个性和才能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这项教学原则却没有很好的实施,小学数学教育尤其如此。教师的校本作业设计往往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作业设计目标也一刀切,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统一的目标,没有看到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和接受程度。这样的作业对于好学生来讲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会一起反感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孔夫子的教导,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促进学生成才。

一、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的意义

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改进,一方面,对于成绩上层的学生来讲,它减轻了沉重的作业负担,留给他们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来讲,作业分层设计能够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习自主性。

二、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层次性原则。一个班级中,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各有不同,教师若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案,则会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的接受效果不好。所以,教师应该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将具备相似接受能力和兴趣点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团队分配不同标准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够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此外,还可在一个团队中分配几个带有明显差异的学生,这样他们可以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第二个原则是开放性原则。现在的许多数学题目都是一题多解的题目,一道题目有着多种处理方法。所以,依据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可以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同时将相关的资料发放给学生,帮助学生从各自容易切入的角度进行学习。

第三个原则是兴趣性原则。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比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题目时,应该将学生周围比较喜欢的事物放进题目之中。

三、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进行细致的学生分层。在一个班级中,一般可以将学生分成三层。这三层分别是:A层,位于这一层次的学生课堂接受能力强,课后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考试时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B层,位于这一层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接受能力稍差,成绩中等。C层,位于这一层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强,学习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但是在实际操控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人为地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免对学生及家长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指导,请求家长的帮助,让学生自行进行层次确定,选择相应的作业,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使全班的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其次,进行作业量的分层。基于对学生的层次划分,作业量的划分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A层学生的作业,这一层的作业可以布置较少的基础练习题,因为此层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他们所需要的是进行进一步的提高。所以,要为他们多留下一点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性的拔高题练习。第二层,是C层学生的作业,因为这一层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很不牢固,所以应该加大有关基础知识的习题,减少高难度题目的出现。这样的联系可以加强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第三层,是B层学生的作业,这一层的基础知识作业量应当控制在A、B两层之间,保证既巩固其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可以有相当的时间进行拔高。

第三,作业难度层次的划分。每次新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将作业难度设计为四个层次。这是因为,学生由于不同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习习惯等,形成了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这样的分层可以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多加练习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通过练习高难度的题目使能力更进一步提高。

第一层:这一层中的题目是要求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二层:这一层的知识比基础知识稍难,它是在基题目的基础上有一定变化的题目,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得答案。

第三层:这一层的题目需要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给出题目正确答案的综合运用题目。

第四层:思考题,这一层是专门为A层学生所提供的题目,他们已经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只有有难度的思考题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以上的分层原则和分层方法,作业分层设计的灵活性也不可忽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分层方法进行作业设置。如在学过“统计”之后,可以让学生调查周围同学们感兴趣的书籍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虽然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成设计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好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又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以及作业进行正确的分层,还要加大备课和作业批改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贲志凤.浅谈如何设计小学数学作业[J].新课程,2010(2).

[2]吴爱萍.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

[3]邹素芬.小学数学作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10(2).

[4]刘红丽.浅谈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J].新作文,2010(8).

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9篇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系统的因子,任何学习能力的形成、知识系统的建构都是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石,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同等重要。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分的、片面的追求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数学思维等数学素养的培养,受到众多的批判。随着新课程的施行,这种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纠正,但是矫枉过正,在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基础知识却被“弱化”、忽略,甚至有些教师把落实基础知识看成是脱离新课程,这些认识与行为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

新课标,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内涵、落实的形式和要求做出相应的要求。新课标删去了“繁、难、偏、旧”的知识点,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内容。但是这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是对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技能方面转化。

新课程反对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知识时候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模型。应该说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所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有的将终身难忘。

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充分认识新课程有关基础知识的内涵,要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实践体验等方式加以落实,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与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

【案例描述】

圆的标准方程

课前准备:第三章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直线的一般方法,对于圆的概念学生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设计一连串的问题。

课上

片段1 概念与方程

师:请大家回忆在学习第三章直线时,我们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通过方程来研究直线

………

师:(给出图形:圆)这是大家熟悉的圆,请你说说什么是圆?

生:圆上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

师:这是圆上点的几何性质,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2:一条线段固定一端点,另一端点绕着该点旋转一周形成的封闭图形。其中不动的点为圆心,线段的长度为半径。

师:那么如何确定一个圆?

生:圆心和半径。

师:在平面内如何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生:建立直角坐标系,通过坐标来表示点?

师:如何表示直线呢?

生:方程。

师:那圆呢?

………

师:如何得到圆的方程呢?

生:建立直角坐标系。

师:请你说说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

生:以圆心为原点,找两条过圆心且相互垂直的直线作为两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师:那如何求出圆的方程呢?

……

归纳总结:直接法求圆的标准方程的步骤①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圆心;②计算圆心坐标和半径;③直接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案例评析】

老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思维,是造成教学课堂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因此我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力图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变灌输为自主探究

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老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往往一节课下来教师讲授地非常辛苦只注重知识和方法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中学生除了知道答案之外,别无所获。更为严重的是,这样还会让学生养成不思考、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只求答案,不求如何获取答案的过程。而本课采用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回忆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扩充自己的知识,不仅让学生知道答案,而且让学生养成自己动手获取信息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养成是让学生一生受用的。

二、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等融入课文教学,同时融入学生的思维

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解求圆的标准方程,显然不现实,那就让数学方法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里面。本文设计了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这个问题,让求方程和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结合,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处理,但是有一点必须坚持,尽量让求圆的标准方程融入课文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进行。

新课程强调,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因此,我们不能按传统的做法,把基础知识孤立出来,为落实基础知识而落实。不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本身,而应该让基础知识成为一种载体,在掌握这种载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能力、形成情感价值观。体现在教学上,我们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核心,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④强调基础知识与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老师把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课堂问题、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探求问题中,在体验情境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上述案例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点,把基础知识巧妙的转化为课堂问题。在解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设计基础知识范文第10篇

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冲击;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把历史基础知识局限、封闭在教科书中;80年代以来,又将培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简单、轻率地归结为是由过于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而造成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建国至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对其中的许多问题长期缺乏深入研究。而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却认为:以前,我们是过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了。可想而知,如果从这样一个基点出发,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以及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将会陷入一个怎样的境地。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中,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重要、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们在主观上认识并在实践中处理这种关系时,却人为地将其分割、对立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比较复杂,但不能不承认,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在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在认识和处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问题时,亦是如此。在一些同志看来,二者之间的矛盾很大,重视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势必就会削弱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传授多了,能力培养就会少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从形式上尽量少讲,多让学生进行读书、回答问题等活动;有的地区、学校甚至教条式地硬性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超时即有满堂灌、不注重能力培养之嫌。这样一种状况的存在,使我们不能像注重培养能力那样,全面、深入地关注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以及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片面认识,长期存在,危害甚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怎样端正认识,尽快消除误区呢?

首先,我们要对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构成,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如上所述,在过去的一个很长时期里,我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片面、机械地认为历史教科书里所讲述的知识就是历史基础知识,在这方面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是,我们在反思这方面问题时,又出现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要全面、正确认识历史基础知识,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必须正确认识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以及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在历史基础知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教学中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教科书在历史基础知识中的定位是否准确,非常重要。

其实,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完整意义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是由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及教师教和学生学三方面构成的,这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点,是衡量、确定历史基础知识的统一标准,它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至于这一标准、要求,是详是略,是具体还是笼统,都可以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是不能缺少。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依据大纲的内容要点,具体设计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其知识框架的式样,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不能没有。同时,历史教科书还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作出了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统一标准,以教科书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所作的安排为尺度,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这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最后落实。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学历史基础知识不同于其它类别和级别的历史知识,它明显带有一些特点:

一是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确定,不是任何个人行为,要体现国家的要求,不能带有随意性。

二是历史教科书内容只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而不是全部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它,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宏观统一标准无法实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也失去了坚实的依托。

三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形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最后一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条理教科书内容的线索和脉络,为其补充史料和史实;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只听教师的讲。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师生双边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和学生要把教科书所设计的知识框架,最大限度地丰满起来,并使教科书中的文字知识活起来,立体化起来。教学中,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最后形成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在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中,越是对宏观的方面,要求越严格;对微观方面,则要求充分体现灵活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

从上述构成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以及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看出:历史教科书是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是连接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纽带,缺其不可。但又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科书就是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地说,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因而,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拔高或贬低历史教科书作用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其次,我们要自觉克服认识问题过程中的缺陷,使我们对教育的主观认识最大限度地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处理好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从而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法则,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正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即事物内部矛盾各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处理过程中,过分强调其内部矛盾各方的对立,忽视统一,在教育领域中亦是如此。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们应引以为戒。

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立是促进发展的催化剂,而最终实现发展要通过统一。只讲统一不讲对立是不能实现发展的;反之,只讲对立不讲统一亦不能真正实现发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是一对矛盾。如上所述,我们在认识这对矛盾时,不能只看到对立,不看到统一。在教学中处理这对矛盾时,特别不能人为地加深其对立,而应该积极促成二者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只有这样,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圆满完成。

历史基础知识和能力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学中,那种认为只要培养了能力,不需要花费多少气力,自然而然地就能教好、学好历史基础知识的观点,与认为只要传授好了历史基础知识,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能力的说法,同样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到目前,我们对二者各自的特性及其规律,还缺乏研究和认识。然而,在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又有统一性,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受教育者的认识活动之中,相互依存,不能分开。这与人类认识历史的活动是一致的。历史学家、历史工作者在认识某一问题时,既需要获取充分的史料,又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展开思维,进行细致、深入的辨析,得出结论。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而这些工作都统一在同一史学研究活动中。因此,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也一定要以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为基础和前提。

上一篇:精细化设计范文 下一篇:纳税申报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