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20 11:02:54

设计知识

设计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阀门产品、知识表示、知识库设计

一、前言

阀门作为一类通用机械产品,其产品设计除应遵循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设计准则外 ,还有大量的经验性、事实性知识 ,属于典型的强经验 、弱理论领域, 运用成熟的数据库技术, 将阀门设计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 ,建立阀门产品设计知识库, 可实现阀门设计经验的规范化存储 ,并为阀门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和数据,实现阀门产品的快速设计 ,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二、阀门产品设计知识的特点

阀门产品应用广泛,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阀门产品在结构特点、设计流程中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在阀门产品设计中,既有共性知识, 如产品设计一般应遵循国家标准的公称通径和公称压力系列 ,设计时必须考虑设计温度和工作介质的要求等。同时, 不同种类的阀门的具体结构、设计流程 、产品系列化程度、设计计算项目及针对某类阀门的特定设计经验等均有所不同 。对于这些大量、复杂的知识 ,如何能够将其转换为计算机易于接受和处理的形式 ,是构建阀门产品设计知识库的关键问题 。

三、知识表示的一般方法

采用什么形式表示知识,使计算机能对之进行处理 ,是知识库系统首先要解决的关键 。所谓知识表示是为描述物体或现象所作的一组约定, 是将知识转换为能为计算机接受和易于处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可以看作是一种描述知识的数据结构。对知识进行表示就是把知识表示成易于计算机存储和利用的某种数据结构。能否合理地表示和组织知识是关系到知识库构建是否合理及其运行效率的关键 。目前与机械设计相关的人工智能系统经常使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有产生式规则表示、框架表示、语义网络表示、谓词逻辑表示、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和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等。在进行知识库的构建时, 采用哪种或哪些知识表示方法,应取决于知识本身的结构特点和知识组织的策略。

四、知识的组织策略和表示方法

1、知识的组织策略

针对阀门产品设计知识的特点, 在知识库中对知识进行模块划分。将标准化参数系列 、阀门常用材料等各类阀门设计中均会涉及的知识划归通用设计知识模块 ;将典型结构等针对特定种类阀门产品的设计知识划归专用设计知识模块,并分类存储。产品实例知识结构层次复杂, 知识表现形式多样 ,因此专门建立产品实例知识模块对其进行存储。

2、知识表示方法

针对不同模块知识结构的特点, 可分别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知识表示方法。

(1)基于规则的知识表示

通用设计知识模块和专用设计知识模块的知识结构较简单,一般可采用基于规则的知识表示方法。如,蝶阀密封结构的设计:if偏心结构为双偏心 &公称通径小于等于 600, then选择 Ⅱ类硬密封 ;盲板阀支耳设计 :if公称通径小于等于 600, then选择组合结构。

(2)面向对象与框架相结合的知识表示

面向对象技术被认为是 20世纪 90年代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导向技术之一。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 ,面向对象的思想比较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过程 ,因而很快就渗透到了计算机的多个领域, 其中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分支就是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和方法。它能在不同层次表达知识,在高层次对象能封装复杂的行为,而具体细节对该层知识又是透明的 ,还可以构造相关信息并把它们保持在一起, 灵活性好 ,优越性十分显著。

由于阀门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类层次结构, 因此在对阀门产品实例的知识表示中, 采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非常恰当 。首先建立阀门产品超类 ,其属性包含各类阀门产品所共同拥有的属性, 如公称通径 、公称压力、工作温度、适用介质 、连接形式 、驱动方式等, 向下可泛化为蝶阀 、盲板阀等不同的阀门产品子类 ,每个子类均继承超类的相关属性,并具有自己特有的某些属性。

对某一个具体的阀门产品实例而言, 其产品由主体结构和驱动装置两大部分组成 ,主体结构又由若干个设计组件组成,每个设计组件又可能由不同的零件构成 。产品实例的这种层次结构非常适合采用框架式知识表示。因此,对阀门产品实例知识的表示,采用面向对象与框架表示相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 。

五、知识库设计

无论采用何种知识表示方法,知识库的知识一般应最终转化为能被所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关系型数据库结构简单、易于维护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阀门产品设计知识库以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平台, 因此需将相应的知识表示转化为关系模型, 方可实现对知识的存储和管理。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表是数据的基本存储单位 ,无论采取何种知识表示方法 ,关系型数据库中的知识最终都要存储在一张张表中 ,表之间的关系通过键来定义 。在阀门产品设计知识库中, 通用设计知识模块和专用设计知识模块的知识基本都属于规则性知识 ,表之间的关联简单 ,因此,可将每个知识点转化为一张表,条件子句和结论子句为相应的数据项 ,以条件子句作为主键 ,供查询调用。对采用面向对象与框架相结合方法表示的产品实例知识 ,首先建立阀门产品超类表, 并建立各类阀门子类表, 各子类表继承超类的属性项,并添加其特有属性项 ;在超类表中, 以鉴别器 ―阀门种类项来标识阀门的具体种类,子类表依据阀门型号 (主键 )继承超类各属性项的值 。对阀门实例信息的记录,通过建立产品级信息表、阀门主体结构信息表 、驱动装置信息表、各设计组件信息表和各零件信息表 ,利用主、外键建立关系的定义 ,实现对产品实例信息的全面 、无冗余存储。图 4为 SQLServer2000中利用关系图建立的产品实例信息的 E―R图(部分 )。

六、结束语

通过对阀门产品设计知识的分析 ,提出了分模块存储的知识组织策略。结合不同模块知识的结构特点,给出了相适应的知识表示方法 ,重点探讨了阀门产品实例的面向对象与框架相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结合相应的知识表示方法 ,以关系型数据库为支撑平台构建知识库 ,将相关知识映射为对应的数据表, 并通过关系建立了各知识实体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张吉礼,赵天怡,陈永攀. 大型公建空调系统节能控制研究进展[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03):1-14+49.

[2]庄春龙,王惠光,熊学艺等. 智能建筑中空调系统的设计与节能[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8):108-110.

[3]祝晓丹,王国富,王瑞英. 浅谈水下球阀的选用[J]. 中国造船,2012(S2):423-428.

[4]孙奇,肖箭,邓德伟.液化天然气用超低温阀门的设计与研究[J].阀门,2013(1):6-11.

设计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数理逻辑;人工智能

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是智能信息处理的基础。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知识是构成智能的基础,人类的智能行为依赖于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猜测、判断和预测等。当人们希望计算机具有智能行为时,首先需要在计算机上表达人类的知识,然后再告诉计算机如何像人一样地利用这些知识。

自从人工智能领域诞生以来,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就一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子领域。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领域的许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已经深深渗入到计算机科学,进而对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C++、Java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中,“继承”这一最为核心的技术就来源于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再如,在软件自动化领域,许多程序规格语言和程序验证技术都借鉴了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领域的Prolog语言等研究成果。从工程开发的角度看,专家系统、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控制系统、智能诊断系统、自动规划系统等具有所谓智能特征的系统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技术。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方面的课程,对于今后在相关领域从事系统开发和科学研究都大有裨益。

在ACM与IEEE-CS联合攻关组制订的计算教程CC2001(Computing Curricula 2001)中,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得到了高度重视。CC2001给出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体由14个知识领域组成:在其中的IS(Intelligent Systems)知识领域中,关于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内容占据了10个知识单元中的2个,即知识单元“(Is3)知识表示与推理”以及知识单元“(IS5)高级知识表示与推理”。在ACM和IEEE-CS进一步修订后的计算机科学教程CS2008(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中,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同样得到了高度重视。此外,在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计算机专业规范中,上述的IS3和IS5两个知识单元被全部包括到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工智能”中。然而,据我们了解,由于“人工智能”在许多高校仅仅作为专业任选课开设,使得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许多学生无法接触到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由于课时数限制及没有得到重视等因素,实际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包括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往往难以覆盖CC2001在知识单元IS3和IS5中列出的各个知识点。

实际上,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领域已经沉淀出一系列基本的方法、理论和技术;这些方法、理论和技术在CC2001的知识单元IS3和IS5中基本上都以知识点的形式列举了出来。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体现了几代人智慧结晶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尤其是随着Web技术的发展以及Web科学的出现,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将在计算机科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万维网这个全球最大的分布式信息库,如何让计算机对其中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管理,进而为人类提供方便的知识服务,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基本上都是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寻求解决思路;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的语义Web更是完全建立在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基础上。因此,从开拓学生思维以及介绍研究与技术前沿的角度来看,也非常有必要向学生讲授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相关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一门32课时的选修课程,以CC2001和CS2008列出的知识单元为核心,对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本文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对我们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1 “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知识体的教学设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高校就将“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作为一门课程,面向研究生或高年级的本科生开设。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Hector J.Levesque教授开设的知识表示课程,美国斯坦福大学Leom Morgenstem教授开设的知识表示课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Ulrike Sattler教授等讲授的知识表示和推理课程,中山大学刘咏梅教授讲授的知识表示和推理课程等。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这些课程讲授的知识点都不尽相同。2000年,Leom Morgenstem和Richmond H.Thomason总结了开设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课程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其中,针对该课程缺乏统一的教学知识体的情况,他们设计了一个持续14周、每周2次课的教学大纲。在文献[5]中,Leora Morgenstem进一步修订了之前提出的教学大纲,建议在其中增加语义Web及Web本体语言OWL等内容。

尽管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课程的课程大纲仍然不尽相同,但比较可喜的是,对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教学在CC2001计算教程中得到了高度重视。CC2001分别在“知识表示与推理”和“高级知识表示与推理”两个知识单元中列出了关于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教学内容。知识单元“知识表示与推理”由以下知识点组成: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回顾,归结原理与定理证明,非单调推理,概率推理,贝叶斯定理。知识单元“高级知识表示与推理”由以下知识点组成:结构化知识表示(包括对象与框架、描述逻辑和继承系统),非单调推理(包括非经典逻辑、缺省推理、信念修正、偏好逻辑、知识源的集成、冲突信念的聚合),对动作和变化的推理(包括情景演算、事件演算和分枝问题),时态和空间推理,非确定性推理(包括概率推理、贝叶斯网络、粗糙集和可能性理论、决策理论),针对诊断的知识表示与定性知识表示。在CC2001的基础上,CS2008在知识单元“知识表示与推理”中增加了合一与提升、前向链接、反向链接以及归结等知识点;在知识单元“高级知识表示与推理”中增加了本体工程和语义网络两个 知识点。

以CC2001和CS2008列出的知识点为基础,在综合考察了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之后,我们对“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相应的学时分配设计如下。

1)概述(2学时)。介绍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领域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讲授知识表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理;介绍知识表示方法和技术的典型应用:列举典型的采用了知识表示技术的系统,与没有采用知识表示技术的系统进行比较分析。

2)基于一阶谓词逻辑的知识表示和推理(4学时)。讲授一阶谓词逻辑的语法、语义和语用;通过例子讲授如何应用一阶谓词逻辑进行知识表示;讲授如何应用消解原理进行知识推理;讲授如何应用Tableau算法进行知识推理;分析一阶谓词逻辑存在的局限。

3)Horn子句逻辑与产生式系统(2学时)。讲解Horn子句及其过程解释;介绍SLD归结以及分别采用反向链和正向链的推理过程;通过例子讲授如何应用Horn子句逻辑进行知识表示和推理;对Prolog语言进行简单介绍;通过例子介绍如何应用产生式系统进行知识表示和推理。

4)结构化知识表示(6学时)。介绍对象与框架,介绍基本的框架形式系统:介绍语义网络,对推理过程中的继承机制进行介绍。介绍描述逻辑家族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以逻辑系统ALC为例,讲解描述逻辑的语法和语义;通过例子讲授如何应用描述逻辑进行知识表示;讲授如何应用Tableau算法对描述逻辑刻画的知识进行推理。

5)非单调知识表示和推理(4学时)。介绍非单调性推理的研究历史;讲解封闭世界假设与开放世界假设;讲解缺省推理和限定推理;对自认知逻辑、偏好逻辑和真值维持系统进行介绍;对信念修正、知识源的集成以及冲突信念的聚合进行介绍。

6)非确定知识表示和推理(4学时)。对模糊逻辑进行介绍;讲授概率推理和主观贝叶斯方法;对粗糙集、可能性理论和决策理论进行介绍。

7)解释与诊断(2学时)。讲授反绎推理的基本思路,将其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进行比较分析;以一个电路系统为例,讲授如何在知识表示的基础上采用反绎推理进行故障诊断。

8)动作与规划(4学时)。介绍动作与规划领域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讲授如何在STRIPS系统中对动作进行刻画以及如何进行规划求解:讲授如何应用情景演算和事件演算对动作进行刻画、推理、及规划求解;对框架问题、条件问题和分枝问题进行介绍;对规划语言PDDL进行介绍。

9)时态和空间推理(2学时)。对时间点/时间段、离散/连续、有限/无限、线性/分支等表示时态信息的不同方式进行介绍;对Allen的区间代数理论进行介绍;对线性时态逻辑和分支时态逻辑进行介绍;对基于点/基于区域、离散/连续、有限/无限、同维/混合维等表示空间信息的不同方式进行介绍;对区域连接演算RCC进行介绍;对时态与空间推理的结合进行简单介绍。

10)语义Web和本体工程(2学时)。介绍语义Web的基本思想、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讲授语义Web的层次模型以及各个层次的目标和功能;对资源描述框架RDF、Web本体语言OWL、Web规则标记语言RIF、Web查询语言SPARQL等进行介绍。对本体的构建、管理和维护进行介绍。

上述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是覆盖了CC2001和CS2008列出的关于知识表示与推理的所有知识点。此外,我们将目前作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热点的语义Web等内容引入了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将相关研究前沿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学习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上述教学内容存在的一个缺陷是内容过多。由于受到课时数的限制,部分内容在讲授时不能充分展开,留给学生课堂练习和讨论的时间不充裕。

2 教学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在围绕“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知识体开展教学实践时,我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人工智能”课程以及其中的“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知识体不重视,缺乏合适的教材,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对我们采取的对策进行相应介绍。

2.1 师生对“人工智能”课程不重视

许多教师和学生对“人工智能”课程不够重视,甚至存在偏见。我们觉得,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工智能自身的发展历程造成的。人工智能领域刚诞生时就被赋予过高的期望;早期的研究者也过于乐观地给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由于不能在短期内实现过高的目标和兑现相应的承诺,使人工智能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度跌入低谷,甚至达到了声名狼藉的地步。这一特殊的发展历程使得一部分对人工智能了解不多的教师和学生产生误解,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比较务虚的领域。这种误解甚至影响到“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目前,在许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工智能”往往只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

实际上,从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上述发展历程是很正常的。根据市场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的“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理论,一项新的IT技术在产生之后,一般先是默默无闻地奋力发展几年,然后会由于被大家寄予很高的期望而迅速火爆起来,接着会因为没能兑现过高的承诺而跌入谷底,最后会再次崛起并由于过硬的成就而被大众普遍接受。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迅速火爆再到跌入谷底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处于再次崛起的阶段,并且将通过不断取得的成就而被大众普遍接受。

人工智能的教学在CC2001和CS2008中得到了高度重视。CC2001给出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体由14个知识领域组成,作为其中的知识领域之一,智能系统(即人工智能)与离散结构、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已经得到普遍重视的知识领域具有了相同的地位。在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计算机专业规范中,也将“人工智能”作为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对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传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仍然需要广大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2.2 师生对“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知识体不重视

即便部分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知识领域的重要性,但对于其中的“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知识体仍然不够重视,认为没有必要专门通过一门课程进行教学。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历程作进一步考察。我们知道,人工智能领域的诞生就是从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开始的。在1956年标志着人工智能诞生的Dartmouth会议上,Herbert Simon和Allen Newell展示的“逻辑理论家”就依赖于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在此之后的五十多年中,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就一直是人工智能中最为重要的子领域。相 应的一个佐证是,1966年到2009年期间,在获得图灵奖的56名科学家中,Marvin Minsky、John Mccarthy、Herbert Simon、Allen Newell、Edward Feigenbaum和Raj Reddy等6名科学家都在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重要性在CC2001和CS2008中同样得到了体现。CC2001给出的“智能系统”知识领域由以下10个知识单元组成:智能系统中的基本问题、搜索与约束求解、知识表示与推理、高级搜索、高级知识表示与推理、智能主体、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人工智能规划系统、机器人;C$2008在CC200I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感知这个知识单元。其中,关于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的教学内容不仅占据了两个知识单元,而且在智能主体、人工智能规划系统、机器人等知识单元中也占据了相应的多个知识点的位置。由于32课时的人工智能选修课程通常只能对上述知识单元作一个概要性的介绍,对于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必要开设一门关于“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课程。另外,从上一节给出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如果要覆盖CC2001和CS2008给出的关于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所有知识点,一门32课时的课程在时间上还很不够用。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希望“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教学首先能够得到相关教师的认可和重视,然后通过课程设置等途径逐渐吸引学生的关注,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3 缺少合适的教材

尽管CC2001和CS2008详细地列出了关于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主要知识点,但是,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出现完全覆盖这些知识点的合适教材,而中文的相关教材更是缺乏。

在参考了多方面的资料之后,我们选择了Ronald Brachman和Hector Levesque撰写的《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作为教材。Ronald Brachman和Hector Levesque都是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领域的著名学者。其中,Ronald Brachman于1977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提出了KL-ONE系统,开创了目前成为研究热点的描述逻辑领域,之后于2003年担任了美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主席,目前是ACM院士、雅虎全球研究运营副总裁。Hector Levesque在知识表示领域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曾于2001年担任人工智能顶级会议IJCAI的主席,于2006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除了时态和空间推理以及本体工程这两个知识点之外,CC2001和CS2008中列出的其他关于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知识点,在《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中都基本上得到了体现。另外,为了在课程中向学生介绍语义Web方面的知识,我们选择了Grigoris Antoniou和Frank van Harmelen撰写的《A Semantic Web Primer》作为参考书目。

2.4 学生缺乏必需的基础知识

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核心思想是采用形式语言(尤其是逻辑语言)对知识进行刻画和推理,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具有扎实的数理逻辑基础知识。

尽管数理逻辑对于整个计算机学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数理逻辑往往只作为离散数学课程的一个部分进行教学,在课时数量上非常有限。此外,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离散数学教材的数理逻辑部分主要介绍命题逻辑的相关知识,而且只介绍命题逻辑联结词、范式、等值演算、自然推理系统等最基本的内容;对一阶谓词逻辑以及命题逻辑中更为深入的内容介绍得很少,甚至不介绍。这些内容对于学习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知识体来说远远不够。例如,根据我们在讲授“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之前的调查,许多研究生对于一阶谓词逻辑的语法与语义等基本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对于消解原理、Tableau方法、可满足性问题等内容更是没有接触过。

针对上述问题,除了原计划关于一阶谓词逻辑知识表示的4个课时之外,我们临时增加了2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补充命题逻辑的语法和语义、公式可满足性问题、Tableau判定算法、基于消解原理的判定算法等内容。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许多重要的结论及其证明过程无法在课堂上详细阐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研究课题的需要,我们组织部分研究生一起学习了John Bell和Moshe Machover撰写的著名教材《A Course in Mathematical Logic》。在学习这本教材时,我们将研究生分为三个小组,让各个小组自学该教材,对其中的引理、定理以及问题(Problem)进行证明或求解,然后在每周一次的学习班上使用黑板讲解他们的证明或求解过程。在3个月的时间里,将这本教材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学完后,这些研究生的数理逻辑知识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在之后学习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的过程中,这部分研究生的学习效果也明显好得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希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能够先学习一门数理逻辑方面的课程,然后再学习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课程。

3 结语

随着万维网的兴旺以及语义Web逐步成为现实,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在学习并掌握了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方面的内容之后,既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课题,也可以在今后的工程开发中找到切实的用武之地。

设计知识范文第3篇

一、用一只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

如图1所示,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设分别为R1、I1和R2、I2。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电流表的内阻为RA,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E=I1(R1+r+RA),E=I2(R2+r+RA)

解得:

若采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E=I(R+r+RA) ①

(1)将①式转化为:

R+RA=E• -r

即要求作出(R+RA)- 图线,如图2所示,此直线的斜

率为电源电动势E,对应纵轴截距的绝对值为电源的内阻r。

(2)将①式转化为:

R=E• -(r+RA)

即要求作出R- 图线,如图3所示,此直线的斜率为电源

电动势E,对应纵轴截距的绝对值与电流表内阻RA的差为电源的内阻r。

(3)将①式转化为:

即要求作出 -R图线,如图4所示,此直线的斜率的倒数

为电源电动势E,对应纵轴截距除以斜率再与电流表内阻RA的差为电源的内阻r。

(4)将①式转化为:

即要求作出R- 图线,如图5所示,此直线的斜率的倒数

为电源电动势E,对应纵轴截距除以斜率为电源的内阻r。

二、用一只电压表和电阻箱测量

如图6所示,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设分别为R1、U1和R2、U2。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电压表的内阻为RV,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解得:

若采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1)将②式转化为:

即要求作出 图线,如图7所示,此直线对应纵

轴截距的绝对值的倒数为电源的内阻r,该直线的斜率除以对应纵轴截距的绝对值为电源电动势E。

(2)将②式转化为:

即要求作出 图线,如图8所示,此直线对应纵轴截距

的绝对值减去电压表内阻的倒数再倒数为电源的内阻r,该直线的斜率乘以电源的内阻r为电源电动势E。

图7 图8

(3)将②式转化为:

即要求作出 图线,如图9所示,此直线对应纵

轴截距的倒数为电源的电动势E,该直线的斜率除以对应纵轴截距为电源的内阻r。

(4)将②式转化为:

即要求作出 图线,如图10所示,此直线对应纵轴截距

为 ,该直线的斜率为 ,利用上述两结论可解得电源

的电动势E和内阻r。

图9 图10

三、用两只电压表测量

测量电路如图11所示,断开K时,测得两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U1、U2,再闭合K,此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电压表V1的内阻为RV,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解得:

四、用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流表测量

例,测量电源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Ω)。

器材:量程为3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为0.5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Ω,滑动变阻器R′,开关K,导线若干。

(1)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所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2)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以求出E=__________,r=___________。(用I1,I2,U1,U2及R表示)

解析: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可知,只要能测出两组路端电压和电流即可,由E=U1+I1r,E=U2+I2r可得:

我们可以用电压表测电压,电流表测电流,但需注意的是题给电压表的量程只有3V,而路端电压的最小值约为U=E-Ir=(4.5-0.5×1.5)V=3.75V,显然不能直接把电压表接在电源的两端测路端电压。依题给器材,可以利用固定电阻R分压(即可以把它和电源本身的内阻r共同作为电源的等效内阻“R+r”),这样此电源的“路端电压”的最小值约为U=E-I(R+r)=(4.5-0.5×5.5)V=1.75V<3V,就可直接用电压表测“路端电压”了,设计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12所示。

图11 图12

调节滑动变阻器R′测两组电压和电流分别代入③④两式,得:

说明:此种方法所测E偏小,r偏小。

五、用两只电流表测量

例,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①干电池(电动势E约为1.5V,内电阻r约为1.0Ω);②电流表G(满偏电流3.0mA,内阻Rg=10Ω);③电流表A(量程0~0.6A,内阻约为0.5Ω);④滑动变阻器R(0~20Ω,10A);⑤滑动变阻器R′(0~100Ω,1A);⑥定值电阻R3=990Ω;⑦开关和导线若干。

(1)为了能准确地进行测量,也为了操作方便,实验中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___。(填写数字代号)

(2)请画出实验原理图。

解析: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可知,只要能测出两组路端电压和电流即可,但题目中只给出两个电流表且其中一个电流表G的内阻已知,可以把内阻已知的电流表和定值电阻R3串联改装成一个电压表。为了减少误差,滑动变阻器需选④,设计实验原理图如图13所示。

分别测两组电流表G和A的读数,即有:

E=IG1(R1+Rg)+(IA1+IG1)r

E=IG2(R1+R2)+(IA2+IG2)r

可得:

说明:此种方法测得的电动势和内阻均无系统误差。

六、用补偿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电源在没有电流通过时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的结论使我们有可能通过测量路端电压来测量电动势。但电压表的接入不可避免地会有电流流过电源,而电源或多或少总有内阻,因此这样测得的路端电压将略小于电动势。要精确地测定电动势,可以设法在没有电流流过电源的条件下测量它的路端电压。采用补偿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其原理电路图如图14所示。

图13 图14

其中 是被测电源, 是标准电池(其电动势非常稳定并且已知),E是工作电源。AC是一段均匀的电阻丝(上有一滑片

B),G是灵敏电流计。

操作过程:先将开关K掷于1,调节滑片B使灵敏电流计电流为零,这时K与B点等电势,故 。

设流过AB的电流为I,则 ,式⑤( 是AB段的电阻)。

再将开关K掷于2,因一般 ,灵敏电流计的示数不会为零,调节滑片至另一点B′以重新使灵敏电流计电流为零,由以上讨论,得 ,式⑥( 是AB′段的电阻)。

因两种情况下G都无电流,故式⑤与⑥中I相同,合并两式得:

其中 及 分别为AB及AB′段的长度,测得 及 ,利用 的已知值便可由上式求得 。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U=E-Ir可知,为了测定电源内阻r,必须要电源放出一定的电流I,通常情况下r为常数,为了控制回路中I的大小,要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箱R,电流的测量采用电流──电压变换法,即测量阻值足够准确的电阻( )两端电压,根据电压除以电阻算出电流值,因此测量电池内阻的实验电路。

由于待测电池电动势 为常量:

因此, 。

得 ,式中 与R为变量,如果取R为自变

量,并与待测量r分开,变换上式,可以得到:

显然, 与R成线性关系,其中斜率为 ,截距

为 ,则 。

设计知识范文第4篇

隐性知识是指背景依赖性强,很难依靠编码化和文档化等手段进行表达并传播的知识,主要表现为某些特殊的经验技巧、技术诀窍和潜在规则等,其主要载体是企业员工;而显性知识则是指能够依靠明确方式进行表述并传播的知识,主要表现为专利技术、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等[20]。显性知识共享只需要解决动机问题,即只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员工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就可以实现显性知识共享,它不存在技术困难;而隐性知识共享不仅存在动机问题,还存在客观技术困难。隐性知识的不可表述性和不可明晰性导致隐性知识共享只能采取人际交流的方式,如传统师傅带学徒的方式[16]。该种方式因情景与知识的不同,其共享途径与效果也有所不同,因而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同时,隐性知识共享由于具有很强的情景依赖性,因而其批量推广存在巨大风险[17]。为了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不断提升竞争力,企业不仅要进行知识创造,还要营造知识共享的理念和机制,尤其是针对员工进行隐性知识共享[31]。基于前人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文献[4-7],本文认为知识共享机制主要包括4个要素:①知识共享的理念基础:解决知识共享所要求的信任问题。在知识意味着权力与地位的时代,员工能否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是一个关键问题。只有当员工信任其他员工、愿意参与知识共享且能信任企业对于知识共享努力会给予肯定时,员工才有与他人共享知识的动力。知识共享理念的基础主要受组织文化的影响;②知识共享的结构基础:解决知识共享中的渠道能力问题,即员工能够通过什么渠道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知识共享结构基础主要受组织结构的影响和制约;③知识共享的导向机制:解决知识共享的资源协调问题。因知识共享的渠道能力与时间资源有限,因此要明确哪些知识需要优先共享。知识共享导向机制主要受组织评价体系的影响[34];④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解决知识共享的动机强化问题,即员工能够在何种程度上维持周而复始的知识共享活动。知识共享激励机制主要受组织激励体系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述,知识共享和组织设计的各构成要素并非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而,要素之间的实际影响关系并不像模型中所描述的那样单一,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影响的关系。但这种影响强度相较于图中表达出的影响关系尚处于次要地位,不会妨碍我们对主流关系的认识。2.1 组织文化设计:奠定知识共享的理念基础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在组织推动知识共享的成功因素中,多项都与组织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例如,Alavi和Leidner认为,组织知识共享的成功因素大多与组织文化相关;Karlsen和Cottschalk进一步指出,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对其成员知识共享的激励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因此知识共享的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因此,要促进组织知识共享,需将组织文化调整与重塑,而调整与重塑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企业内的信任并促进知识共享[9]。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愿意花很多时间增强个人知识作为在组织中凸显自己价值的途径。这会引发关于“知识就是权力”的认知,管理者越奖励那些拥有较多知识的人,就越会强化这一认知,并且还会产生一个互不信任的环境。有效的知识共享需要一种支持性文化的支撑,以解决知识共享所要求的信任问题。信任包括共享者之间的信任,也包括员工对知识共享相关政策的信任。组织文化必须能够明确要求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并承诺企业会给予相应的时间、资金和政策等资源支持,以确保员工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因此,它奠定了知识共享的理念基础,决定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促进信任的组织文化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性关怀、情感交流、利他和与环境共生的价值观,在这种文化中,彼此分享知识将成为常态。组织必须视其员工为宝贵资产而非成本,这将从根本上影响员工对于自身知识的重视及对组织的忠诚度,从而更加信任组织的相关政策,以促进知识共享;②参与性组织文化更能促进知识共享。这种文化能使员工认识到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等主体都是潜在的知识资源,从而增加相互间的信任,促进知识共享;③如果组织文化鼓励沉默与一致性以求得冲突最小化,或者管理者相信决策应该置于高层,组织沟通与知识传播则会受挫,不利于知识共享;④鼓励沟通负面消息,不回避失误。对失误员工的人格及其知识持宽容态度,将有利于促进信任;⑤强调为共同利益共享知识,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人绩效最大化。后者将导致适者生存的理念,破坏信任,阻碍知识共享;⑥摒弃传统职能思想,培育面向客户的支持性文化。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客户服务,鼓励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共同的客户导向比分散的职能导向更能促进员工之间的信任,从而促进知识共享;⑦鼓励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Senge指出,知识共享是展现人们衷心互助和共同发展新能力的行动,它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肯改变心智模式的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之上。因此,建设学习型组织并鼓励学习,组织成员就较易与他人分享自身的经验与知识。总之,在构建促进信任的组织文化过程中,企业及其主要领导人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向员工传达简单和清晰的信息,让员工了解由知识管理推动的共享对组织与个人都至关重要。例如,管理层可以通过对典型项目团队的支持,鼓励系统化的团队知识共享,使团队知识共享成为个人的优先目标,藉以改变员工的心态与行为。 组织结构设计:奠定知识共享的结构基础组织结构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能够应对外部环境和整合内部流程,组织结构必须处于相对变动中。组织结构是决定知识共享的结构基础。组织结构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正式结构包括组织的职能部门和岗位流程等,它需要设计;而非正式结构主要是指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它需要引导。为了有效提高知识共享水平,组织结构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须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交叉与职能覆盖,即存在一定的冗余设计。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了保证组织在部分异常情况下能够正常运作;二是能够满足知识共享的资源需求。冗余并不等于浪费,它是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21];②按流程设计岗位工作职责。在流程式的岗位说明书中,岗位的上下游和输入输出都是相对明确的,这更易于树立客户意识,也便于事后问责。员工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对自身定位更加明确,也更能准确定位持有相关知识的专家,这就解决了知识共享中“配对难”的问题[8],组织结构设计必须提供明确的“知识黄页”;③在确保核心知识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外包和联盟等外部组织结构设计,实现跨组织知识共享;④鼓励知识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 Practice)等非正式组织,扩展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实践社区与正式组织结构虽然共同存在,但它是基于同事之间的个人关系而非正式汇报关系[11]。它凭借共同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和潜规则维持特定的成员身份,并依靠相互间的信任来促进知识共享。构建实践社区的关键是要认识权威来自于技能与知识而非正式职位;⑤管理者必须在全局性原则下作出局部决策,且应由那些具有相应知识与信息的人建立。这就保证了在全局性与局部性决策相统一的基础上,构建上下级知识共享的正式渠道。总体而言,促进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设计要保证组织结构的主动性与合作性。主动性意味着凭借才智、诚实、勤奋和创造性实现个人目标和承担责任,增加组织绩效,降低成本,成功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主动性要求组织结构设计注重低专业化、低正规化、结构扁平、更多授权和低部门化,这种组织结构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使企业的不同部门都能够探索不同的机会和挑战,具有更多的优化机会,而不会导致系统付出巨大的成本。同时,部门主动性的提升会导致知识选择和转移困难,组织又需要更多的合作性。合作性是指促使组织成员与他人更好工作,主要包含进行知识共享、实现共同目标、改善组织利益、开发公共品牌、维护企业信用和声誉等。主动性虽有助于增加个人和部门绩效,但如果缺乏合作机制,员工对知识的认识和获取则只会基于部门视角而不会从整个企业利益出发。而一个设计良好的组织,则正好处于和环境相匹配的主动性和合作性的适当边界处。当公司更加需要促进主动性时,则必须设计特殊部门与之合作。这个部门的领导不仅要在不同职能部门间协调物质资源的分配,而且必须促进它们实现知识共享,发现和获取机会,以实现组织学习和改进[32],并为知识共享奠定坚实的结构基础。 组织评价设计:强化知识共享的导向机制在组织结构及岗位职责设计的基础上,组织评价设计提取相应的绩效指标并实施绩效评价与管理。评价结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薪酬有关的绩效结果,用以决定薪酬结构与数量,起到物质导向作用;另一部分则是与员工发展相关的绩效结果,用于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决策,起到精神导向作用。两部分评价结果都会对知识共享的方式及内容产生导向作用。为了使关键知识以正确的方式共享,组织评价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绩效指标设计要注意在提高个人效率的同时,不能忽略个人对其他员工或部门效率提升的贡献。通常所用的指标诸如生产率、工作质量和可靠性等,过于强调个人主义而忽视团队生产中的技能互补性,使得整体效率无法达到最优。对他人效率贡献绩效指标的引入增加了知识创新的可能,而且也会引导员工按照关键绩效指标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与他人共享。在这一过程中,还将不断探索有效的低成本方式,以获得较好的共享绩效。例如,Ernst &Yong咨询公司制定了类似的考评规则:其1/5的考评结果取决于员工与同事共享知识的程度[23];②在对他人效率贡献纳入正式考评体系的绩效设计中,应该使多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这使得上级、下属和同事等不同主体均投入绩效评价中,从多个视角审核该员工如何使他人更有效率。它同时也使员工认识到,相关人员的观点都是有价值的,其知识是值得共享的;③应将知识创造和知识产权转化率作为绩效维度之一。大多数企业并未充分利用其专利或其它形式的知识产权。企业应对内部各种形式的知识创造提供资源支持,并将其反映到绩效结果上,从而引导知识共享的自然发生,鼓励员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为可以受法律保护且能自由交易的知识产权,以供组织生产利用或出售,亦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④对于企业领导团队的绩效设计,应将组织层次上的创新结果、创新氛围和知识员工对知识使用的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其考核指标,引导整个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值得注意是,为了强化知识共享的导向机制,进行组织评价机制设计的前提是确保企业领导者要清晰地认识到在技术和市场环境高速变化的情况下,知识共享对企业快速进行市场反应和提高长期竞争力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企业能从知识共享中获得各种组织利益。例如,提高效率,使个人用较少时间就可搜寻到所需专业知识,以推动项目进展;将成功的实践推广到其它项目或产品中去,以缩短实施时间和加快市场反应速度;保持和增加组织对知识资本的投资等。组织评价机制设计应当围绕知识共享的组织利益而进行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构建,并同时兼顾精神导向与物质导向的作用。

合理激励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使员工共享知识,应用知识的努力与成果得到相应的精神与物质报酬激励。要更好地解决知识共享的动机强化问题,在组织激励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基于人员的薪酬体系比基于岗位的薪酬体系更有利于知识共享。基于岗位的薪酬体系更多的是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强调适者生存和个人绩效至上,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而基于人员特性的薪酬体系则鼓励员工积极获取各种知识与技能,而非与他人相互竞争。由于知识共享具有双赢性,双方都能获益,因而会促进知识共享;②用可变薪酬计划取代固定薪酬预算。固定薪酬预算将导致个人和团队之间的过分竞争而不能将蛋糕做大。因为薪酬预算的固定性,员工会考虑若给别人带来效率则会导致自己收入减少,因而不愿意知识共享;而在可变薪酬计划下,员工帮助他人提高效率的同时,扩大了整个薪酬总量,从而也能提升自己的薪酬水平,故可以促进知识共享。目前,普遍流行的利润分享计划和收益分享计划、员工持股计划等都是可变薪酬计划;③员工持股计划能对组织内员工知识共享提供终极激励,尤其是在知识作为竞争优势唯一关键资源的组织更是如此。该方案将组织利益相关者在更大程度上与组织利益相调和。由于员工将在组织获利中公平地分取收益,而该收益又取决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程度。显然,员工将更有动力共享知识;④除物质激励以外,员工的知识共享激励还包括精神激励,如荣誉和认可等。而被企业授予某方面专家的称号,并给予相应的尊重与威望,可能是知识员工更为重视的荣誉。知识能够在对集体具有认同感的人之间产生、集成、转移与共享,因而以知识共享为前提的荣誉认可和真诚感激,在很多情况下更有利于强化知识共享。总体而言,为强化知识共享激励机制而进行的组织激励设计过程,要通过各种利益回报来激励员工能够在未来作业过程中更有动力和更有能力地与他人共享知识,并致力于进一步的知识创新与应用。员工从知识共享中得到的利益应当包括快速和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技能;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能够快速和便捷地回答;不需要不断做重复创新;能够较容易地发现必要的专业知识;集中强化已在工作实践中被证明成功的能力;因知识共享的努力与结果而获得更高的薪酬回报、精神激励和荣誉认可等。组织激励设计应围绕如何使员工更准确地得到与知识共享行为相关的利益而进行。

作者:张长征 蒋晓荣 徐海波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设计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课;知识可视化;优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4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且以视觉为主要媒介的学习资源,知识可视化已成为影响教学内容传递及学习效果的关键。基于学生需求开展知识可视化在微课开发中的实践研究,对提升微课的开发质量及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 微课开发实施知识可视化的优势分析

1.1 契合微课理念特征,助力教学设计

微课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短时间内传达丰富信息内容的视觉化学习资源,短小、可视化是其重要的理念特征。知识可视化强调通过视觉性实现知识的有效传输与创造,以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的方式展现内容的关键特征,快速把握内容精要,高度契合微课的理念特征。除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外,知识可视化更是一种方法论,为微课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技术工具、操作方法。

1.2 提升教师教学认知,改善教学方式

微课开发中应用知识可视化,强调教师对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内容等要有深层次的认知与思考。教师可积极开展基于知识可视化视角的教学设计分析,通过分析教学目标,了解达成教学的目的及要求;分析学生学情,明确解决学习的问题及困难;分析教学内容,挖掘知识的性质及特点,确定其呈现与表达的具体方式。在具体设计与实践中,教师改变了传统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微课教学的有效性。

1.3 加强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微课中开发、应用知识可视化,可以使知识传递更加直观、形象、美观,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建立知识线索;其次,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速知识内化;再次,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创新思维;最后,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帮助其快速记忆。

2 微课开发实施知识可视化的策略

2.1 提取关键信息,文本展示结构化

文本是最常用的知识呈现媒体之一。基于知识可视化的视角,微课文本应实现结构化呈现,避免课本搬家、满屏堆砌。结构化呈现的关键之处在于针对文本进行信息加工,萃取关键信息点,依据信息点间的逻辑关系,如顺序、分类、包含、层级等,采用相应的方式加以表达,包括项目列表、结构层级图、时间线、组块化等。

项目列表可借助项目符号,将抽取的关键信息点,按照逻辑顺序加以条理性展示。例如事物特征的文本描述,可采用项目符号加简化特征项的形式进行简洁呈现。结构层级图可借助层级图、流程图对关键信息点进行呈现。例如计算机系统构成的文本描述,可抽取构成部分,利用层级结构图进行直观呈现;而针对某项实践任务的文本描述,可抽取关键步骤,利用流程图进行清晰呈现。时间线依据关键信息点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利用时间轴加以组织表达。例如对社交媒体发展的文本描述,可抽取各种媒体类型及其产生的时间,按照时间顺序,在时间轴上逐一标志并以顺序呈现。组块化强调查找文本间的条理、本质、联系等,提炼少而精的信息块,进而引发联想,帮助记忆。例如对英语名词复数文本的描述,可抽取具有相同复数添加方法的名词复数形式,依据同一规则集中呈现进行归纳说明。

2.2 明晰重点信息,强调提示视觉化

强调提示是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的必要构成。基于知识可视化视角,强调提示应适时适度、简洁有效,直击眼球。其首先需对知识内容的重点信息进行明晰,加工提炼后,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加以强调提示,具体方法包括符号强调、符号呈现、动画呈现等。针对引发学生注意、刺激思考的信息,可修改其文本颜色,通过颜色符号替换,形成视觉对比加以强调;可为其添加线条、圆圈等,通过图形符号呈现,建立视觉焦点加以强调;可为其添加文本、字幕,通过文字符号,增加视觉补充并加以说明;可对其添加动画效果,通过改变视觉注意并加以强调。

2.3 探究知识原型,特征表达形象化

微课的知识内容均源于生活原型的加工、总结与抽象。基于知识可视化视角,微课知识应进行原型探究,实现形象化表达,具体可采用图形、图像、视频素材加以呈现。图形是由外部轮廓线条构成的矢量图,数据量小,常用于曲线、模型、标志等简单图案的表达。其能快速抽取事物主要特征并加以直观、简明的表达,使知识变得易懂、易记。例如关于交通规则的教学,可采各种交通图形符号进行解释说明。图像是由许多像素点阵构成的位图,数据量大,常用于描述轮廓、色彩丰富的对象。其较图形更能真实地表现事物的色彩、形状及细节,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还可利用图像进行人物外貌、事物外部构成的教学展示。视频是具有时序性、连续性、动态性的图像集合,具有画面、声音两个信息通道。画面通道使用自然界的颜色展现真实场地、事物结构、运动状态等;声音通道能同步画面通道传达声觉信息,辅助可视画面的传播。视频较图形、图像能更真实、生动、完美地反映知识原型,同时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对事物特征、变化运动、过程性信息进行高效展示。形象化媒体素材应依据知识点的需要,进行针对性选择,要尺寸合理,清晰度高,附录内容说明。视频媒体还应具有合理的时间长度,画面稳定、流畅。

2.4 分析数据内容,数理呈现图表化

数据是微课中常见的知识内容。抽象化文本表达难以向学生展示数据所蕴藏的数理意义及结论。基于知识化研究视角,应对数据进行深层分析,提炼其内容主题,了解其数据特征,得出数理结论,然后采用图表形式加以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呈现。数理呈现图表化,应遵循以下要求。首先,图表样式的选择应符合功能需求,能直观、形象地表达、反映数据特征及呈现数理结论。图表样式包括各种数据表格及统计图,例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条形图和气泡图等。假如要显示一段时期内数据的变化或者描述各项之间的比较,可采用柱状图;而显示数据系列中第一项点该系列总值的比例关系,可采用饼状图。其次,图表所涉及的标题、指标、图例、数据等要素的表达应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准确无误。最后,图表样式设计应美观大方,颜色选取应符合视觉习惯,视觉对比度高,区域功能区要分度好,字体应干净清爽,识别度高,不易疲劳。

2.5 厘清概念原理,过程展示动态化

概念、原理的有效表达是微课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知识可视化视角,应对概念、原理类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厘清其中的概念要点、关键环节,采用动画加以展示。动画是计算机绘制出来的连续图像或图形,从制作原理的角度其可分为造型动画和帧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变形动画。动画的动态表现力丰富,能突破时空限制,对事物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表达,进而有效呈现事物的微观构成、发展过程、运动状态等机理。例如,可利用动画表现机械构件组成及运动过程,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动画设计应注意图像尺寸合理,图像画面稳定、清晰,图像呈现美观。

2.6 设计画面元素,画面显示美观化

美观性是微课开发的重要属性,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知识可视化视角,应对微课画面的颜色、文字、空间等元素进行设计和修饰,以达到美化显示的效果。对颜色设计,应满足知识内容的要求,适应学生视觉习惯及心理感受,体现色彩特点及搭配规则。对文字设计,字体、字号、颜色确定应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内容的风格,排版工整,可适当添加色块、图形、动画等元素进行修饰、强调。针对空间设计,应注意画面背景选择及画面规划。画面背景应符合内容风格,有效烘托画面主体。画面规划要保持整体风格统一,画面布局简明、清晰;合理分配主体、陪体的画面空间,以中心区域突出主体,切忌喧宾夺主;适当预留空白区域,实现画面有效均衡。

知识可视化是提高微课开发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开发者应在深入把握知识可视化思想的基础上,强化微课教学设计,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各种可视化表达方式,努力达到微课“秒懂”的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4).

[2]赵国庆.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设计知识范文第6篇

一、科学设计对比练习,减少学习的负迁移

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设计对比练习,尽量减少学生学习的负迁移,积极引导正迁移,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之前,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因为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的算理对学习小数加减法可以起到正迁移的作用。但是在学了小数点对齐再加减的法则后,还要回过来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对齐”的竖式写法,有可能对以后学小数乘法的竖式写法起负迁移作用,所以笔者在教学小数乘法之后,又回过来设计了和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的对比练习,消除其干扰。

又如,学习了“四舍五入”法后,进行“进一法”与“去尾法”的对比练习。

(1)食堂买来9200克菜油,把它分装在同样大小的油瓶里,每只油瓶最多能装油1千克,要装完这些菜油,至少需要这种油瓶多少只?

(2)某窗帘店有一块18米的布用来做窗帘,每块窗帘5米,可以做几块窗帘?

可见,在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规律时,教师要充分注意正迁移及其产生作用的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要减少甚至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

二、合理设计变式练习,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练习设计的原则首先是目的性,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突出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一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笔者在参加一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发现,当学生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两位执教教师在练习环节上进行了不同的设计。

A教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1)出示了一张表格,内容有底、高的数据,求面积(如下表)。

底 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

16米 25米

18厘米 10厘米

(2)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

如图1,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是5.5厘米和4.8厘米,它的高是4厘米,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1

学生解题有两种结果:5.5×4=22(平方厘米);4.8×4=19.2(平方厘米)。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们认为这两个结果哪一个正确?还是两个都正确?

B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算一算: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2),给出两条底边及两条高的数据,要求用两种方法计算出面积。

(2)说一说:出示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有若干个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如图3,没有标数据)要求说出哪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并说出理由。

(3)议一议:拉动用木条钉成,可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我们看到它的底不变,而高发生了变化,随着高的变化,让学生讨论:面积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2

图3

两位教师在练习设计上都采用了变式练习,但不同的处理,收到了不同的效果。很明显,A教师的练习设计在教学重点上下功夫,忽略了教学难点。而B教师将练习的重心落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两者兼顾,相得益彰。

当然,练习设计把着力点放在重难点的同时,也要瞻前顾后,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如笔者在教学“方向与路线”(北师大版教材二下)之后,把方向、计算、平面几何图形三方面的知识综合设计在同一题里。

图4

在小兔的8个方向上画有8种几何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圆),让学生填写什么图形在小兔的( )面。(如图4)

三、精心设计题组练习,形成知识的结构树

抓住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组织练习,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通过题组练习,沟通知识与思维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结构树,使学生把已学知识纳入知识网络。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教师可将北师大版教材六上第33页“练”的第8题(如图5)设计成题组练习(为了便于计算,将原题中的数据适当调整)。

图5

(1)某地区2001年苹果产量为4万吨,2002年达到5万吨。2001年的产量是2002年的百分之几?2002年的产量是2001年的百分之几?2001年的产量比2002年少百分之几?2002年的产量比2001年增产了百分之几?

(2)某地区2001年苹果产量为4万吨,2002年的产量是2001年的125%。2002年苹果产量是多少万吨?

(3)某地区2001年苹果产量为4万吨,是2002年苹果产量的80%。2002年苹果产量是多少万吨?

(4)某地区2001年苹果产量为4万吨,比2002年的产量少20%。2002年苹果产量是多少万吨?

(5)某地区2002年苹果产量为5万吨,比2001年的产量多25%。2001年的产量是多少万吨?

(6)某地区2002年苹果产量为5万吨,2001年的产量比2002年少20%。2001年的产量是多少万吨?

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巩固对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沟通百分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题组练习按照一定的梯度层层递进,内化算法,不同程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和发展智能的目的,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六下“总复习――空间与图形”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题组练习。

(1)如图6,在正方体水槽里灌入水,固定底面的一边倾斜水槽时,你看到了什么情景?能不能找到一些关系和规律?

图6

(2)如图7,随着水槽的左右倾斜,a与b的大小也不断变化,但变中有没有不变之处?4人小组做实验找规律。

图7

随着水槽的倾斜变化,可以发现很多关系和规律,比如:水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水的重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水面的面积发生变化,水体左右两个侧面是长方形;水体正面的左右边的长度之和相同,即a+b=定值R;水面的左右两边的长度不变;以水槽的底面和桌面的夹角作为倾斜角,倾斜角度越大,水面就越广阔。

(3)请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请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

(4)请你计算下面图形(如图8):底面是正三角形的三棱柱的体积、表面积。(单位:厘米)

图8

通过题组练习,不仅使学生沟通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统一了柱体的体积公式和表面积公式,还以此推出了底面是正三角形的三棱柱的体积与表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观察、探究、想象、验证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形成了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

(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学校 323000

设计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组织结构信息成本成本

一、问题的提出

考察组织状态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组织状态由强健到肥胖再到强健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轨迹。这是令人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问题。从组织演变中可以看出组织类型大致分为两种: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流程高效的强健型组织和机构臃肿、人员冗余、流程低效的肥胖型组织。首先,从对组织的影响因素来看,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组织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种:有利环境和不利环境。

因此,根据组织类型和所处的环境的组合,一个组织可能处于4种状态,组织在4种状态转变具有显著的规律性:

转变一强健的组织处于有利的环境。会表现强劲的状态。增长的客户加速组织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使组织能力提高,投资者的关注使组织资金充裕。

转变二有利的环境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成功也潜藏着危机,如员工的加薪幅度大于公司的生产力,办公室日渐奢侈。这样,强健的组织变得日益臃肿。一旦出现市场萎缩,组织很难维持原先的市场优势与成功。于是渐渐听不到客户的声音,组织变得摇摇欲坠。

转变三这时,组织面临两个选择:死亡或者生存。为了继续生存下去,组织必须彻底改变其原有的工作习惯、文化、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

转变四组织经过市场的锤炼,总结出最好的管理策略以及合适的组织结构。经过痛苦的转型阶段后,组织从新变得强健起来。

彼得.圣吉认为:组织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演变现象,关键在于组织本身没有从系统结构层次来考虑问题,缺乏系统思考能力,基本上是一种面向环境的就事论事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被动的改变着组织结构。我们需要拨开复杂事件的迷雾,透视背后的简单结构。如何才能避免组织陷入“强健—肥胖—强健”的死循环状态呢?那就需要重塑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重塑的本质就是通过知识管理,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通过不间断的终身学习而始终保持活力。

二、影响组织结构重组:知识与权力匹配

在组织结构中,权力往往与其职位是分不开的。职位越高,所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权力也就越大。对组织来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当信息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流动时,当合法行为只有通过权力部门授权的特定领域才能获得时,知识市场或者说创意市场流动性就被限制了,于是组织就会变得保守。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量越来越大,对知识的收集也变得简便,组织向扁平化发展。随着层级的减少,权力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起到了导向而不是限制作用。

哈耶克(F·A·Hayek)首先提出了经济效率取决于决策权威和对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的匹配关系。他认为,某些与特定地点、时间和环境相关的知识,本质上不能进入统计,并很难以统计的方式传送到任何集中的权威那里,因而最终的决策必须由那些熟悉具体情况、直接了解有关变化、并知道资源可迅速满足他们需要的人来做出,即采取权利分散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Jensen和Mecking(1992)进一步发展了哈耶克的思想。他们认为,尽管有关特定时空环境的知识不能被概括成统计数字,但他们却能被传送到决策机构中的其他位置。问题不在于知识能否被转移,而是以多大的代价转移以及是否值得转移。保证有利于决策的知识与决策的结合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另一种是把决策权传递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一方面在将知识传递给具有决策权的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由知识传递导致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将决策权分配给组织中拥有较多相关专门知识的人时,面临着由委托关系所产生的成本。在这里,信息成本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进行知识传递引起的成本;而成本则是由决策授权的人具有与委托人自身利益相背离的目标而产生的,指的是在合作行为中,由于这种目标冲突所引起的成本(我们认为,在组织内部上下层决策者之间,实际上也是一种委托关系。相对于上层决策者而言,下层决策者就是人,上层决策者就是委托人)。一般来说,随着集权程度的提高,信息成本增大,委托成本减少;而分权程度提高,信息成本减少,成本增加。决策总成本即信息成本与成本之和,组织设计过程也就是信息成本与成本之间的权衡过程。提高决策效率的关键在于将决策权转移到某一层次上,从而使信息成本与成本之和最小。

三、组织结构调整方向的建议

彼得.德鲁克曾说:创造财富的活动既不是为生产性使用配置资本,也不是配置劳动,现在价值来源于生产率和创新,两者都是知识的运用。知识应当是一项得到妥善管理的重要资源,对知识的管理应当如同管理生产资料、人力资源那样。特别是对那些使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更是经理人员关注的一项关键工作。学习型组织能在整个组织内有效获得、创造和传递知识,并且依据新的知识和见识来调整每个人的活动。

知识管理是关于如何组织和共享企业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指这样一种努力,即系统地发现,组织和运用企业的智力资本,培育持续学习和共享知识的文化。从而使组织的活动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这里,企业的智力资本是拥有的信息经验、见解、关系、流程、创新、发现等的总和。

哈耶克说:哪个体制更有效,主要取决于在什么体系下,我们能更全面地利用存在的知识。反过来,这取决于在单一集中权威下,处理这些最初分散于许多不同个体中的,本应使用的知识,我们更有可能成功,还是把个体需要的额外知识传递给他们,以使他能够把自己的计划与其他人配合好,我们更有我可能成功。对于组织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组织质量将直接体现在过程性、时间性、关系性方面的能力。

组织的过程质量表现为组织的纵向结构被逐渐压扁,从直线制组织结构到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再到扁平化矩阵结构。以及网络化的以人为中心的结构,它是组织的过程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组织的时间质量表现为组织决策方式的变化,存在3种基本决策方法,即独立的分散式决策由于通信需求的限制,无法充分感知外界的变化,难以实现即时响应,而集中式决策由于考虑了多方面的信息,相对于独立的分散式决策能够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但是,以牺牲决策的灵活性和实时性为代价。连接的分散式决策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广泛运用而得到实现,为提高组织的时间质量创造了条件。

组织的关系质量表现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障碍的消除,最终实现无障碍、无界限。如果将制造企业比喻为一间房子。无界限就是要打破“三维障碍”。首先,是水平界限——墙将房子水平隔开,在企业中,它指的是职能之间、部门之间、产品线之间或地理位置之间的界限。应该将墙打倒,市场营销应该与产品、产品应该与设计结成紧密的关系并在一起工作。其次是垂直界限——天花板和地板将房子垂直分开,在企业中就表现在等级的分隔阻碍了开放的交流,应该打通天花板,实现和谐的上下关系。第三是外部界限——外部的围墙将房子和邻居分隔开。在企业中,基于网络平台的支撑,要与顾客、供应商、零售商、合作伙伴等其他人结成密切联系、充分交流,这就需要拆除围墙。

经过重塑企业组织结果,使其在形态上具有了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决策分散化、实时化,多维关系紧密化、开放化等特点,而知识管理则是企业实现组织过程、时间以及关系质量指标持续改进的推动器,它通过确立终生学习机制,使组织实现可持续改善,在这种知识型组织中,大到整个企业、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个体都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具有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具有三维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没有固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也没有恒定的价值链,输入输出是在世界范围内动态展开的。同时,就像人类身体复杂的神经和循环系统可以联系各部分细胞组织一样,知识型组织的互联结构为在组织不同的细胞之间传输血液——知识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知识型组织的学习机制作为造氧机、净化器为细胞以及整个组织的发育、成长提供了连续不断的养料,最终使企业走上茁壮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译[M].三联书店.1999.

[2]刘小平,马凌.企业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

[3]刘艳巧.扁平化组织的实践基础[J].经济论坛.2004.

[4]保罗.S.迈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蒋惠工等译.珠海出版社.1998.

设计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知识共享;实体纽带;虚拟纽带;新信息技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26-04

知识共享平台的联系纽带作为信息携带物、特定媒介,是知识共享的“发动机燃料”,是转换、触发和支持工具。它既是知识共享平台的媒介,又是一种通过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创造和应用可靠知识来促进知识创新的动态行为模式。在知识共享理论研究中,常把联系纽带战略上等同于最新的信息技术,抹杀了知识的社会性。实质上,信息技术是融合、传播现有信息和显性知识的有效工具,它对知识背景、内容的社会网络共享以及隐性知识的共享则是鞭长莫及,更不能提供处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集成的、全方位的方法。相当多的企业在引入信息系统后,其知识共享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美国每年因此浪费了数目相当惊人的信息技术投入。

1 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知识共享平系纽带的研究主要是虚拟纽带的研究,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显性知识共享的支持作用,重点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知识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体系中的应用来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交流提供了容量大、速度快、使用方便的多媒体平台,促进了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换。牛根义(2011)认为,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换是通过知识共享技术来实现的,在线知识库和及时通讯的应用为知识交流和获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虽然各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兴建信息技术设施,但是先进的信息系统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未有效保障知识共享的顺利发展。在企业运作中,知识共享的力度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员工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共享,贡献个人知识与信息。Almashari(2002)等人所做的研究表明,78%的员工不愿意把个人的知识拿出来共享,由此,企业中重金兴建的信息管理系统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Roberts(2000)曾经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反而会降低知识共享的程度,因为遥远的时空距离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在共享隐性知识的时候尤为如此。

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方面所解决的主要是显性知识的共享。对隐性知识来说,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仍然是企业中知识共享的常用有效渠道。路琳(2007)通过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同特点的分析,提出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中,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Haldin Herrgard(2000)提出显性知识的共享可以由IT系统直接完成,而在共享隐性知识时,IT系统充其量只能帮助人们找到知识的拥有者。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从技术观点出发,在功能上大都是对以往企业文档管理的拓展,对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尤其不足。而事实上,知识共享的联系纽带应有更宽广的图景,而不是简单的IT项目。我们需要将知识共享联系纽带与企业的战略紧密联系,并从组织、文化、过程以及技术等多个侧面来认识和实施共享。相对于前人对知识共享平系纽带的研究,本文有两点不同:区分了实体纽带和虚拟纽带,在SECI模型的基础上,试图理清设计共享平系纽带的逻辑思路,并说明如何设计两类联系纽带;分析了部分代表性信息技术如微博等在纽带设计中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机理。

2 知识共享的联系纽带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是目前业界最具影响力的知识转化模型。他认为知识创造是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相转化的过程来实现的,而知识的转化要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连接化(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过程(简称SECI)来完成。野中郁次郎还提出了“场”的理论,他认为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需要很多人共同合作,共同合作的人之间相互沟通和活动的空间就构成了“场”,即创出场、对话场、系统场和实践场。

2.1 促成SECI过程的螺旋式运动

知识共享平系纽带调节和便利四种知识转换模式,并同时触发四种模式的相互转化,产生螺旋式运动,实现激进式创新,降低不确定性、减少或相反地刺激歧义以持续、动态地创造知识。知识共享平台既不能陷入对既有知识的依赖,也不能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这要求它能使知识利用和开发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并不断发展创造性程序,促成SECI过程的螺旋式运动。

2.2 有助于降低知识共享的不确定性和歧异问题

知识共享平台中供共享的知识水平和类型不一,存在不确定性和歧异问题,由此两者构成共享联系纽带的函数。设计联系纽带的战略意义正是利用在解决不确定性和歧异性方面能力不同的媒体和知识共享类型相吻合来“控制”过程。实体纽带有助于降低歧异性,而虚拟纽带有助于降低不确定性。在企业中,流畅和永久的知识流动将使员工具有获得和共享知识的动力。当前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群件技术、电子邮件、网络为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知识的扩散和激活更加方便高效,使组织成员共享和传播信息的效率迅速提高、大范围接触信息成为可能,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

3 实体纽带与虚拟纽带的运行机理

孤立的信息技术并不能推动和触发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正是知识共享的目的所在,再加之企业知识结构体系中隐性知识占有较大比重,因而知识共享平台纽带设计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纽带和

作为行为触发系统的实体纽带两者的珠联璧合。

3.1 实体纽带的运行机理

实体纽带的设计综合了“情境”要素,能通过创造性程序包括专门管理部门、各种论坛、沟通会议、俱乐部等来发现目标。它关注的焦点是那些在不断变化的组织情境中捕捉新机会的方法,是促进知识外化和内化的创造性程序。

3.2 虚拟纽带的运行机理

与实体纽带不同,虚拟纽带强调对既有惯例执行和对传统的保护,信息技术为虚拟纽带提供可以占有或挪用信息和知识的工具,如网络信息中心、浏览器、搜索引擎和索引等。信息技术也提供数据库、超链接和其他一些软件,使得企业可以识别来源不同的文件之间的关系或使分散的信息根据组织的需要自动建立联系。电子邮件、企业网络信息中心或信息订制方案等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为合作范本编写合适的逻辑文件和群件实现互动合作。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虚拟纽带能够促进和支持组织间的深度会谈和即兴创作,但隐性知识和对“场”中情境的利用更需要个人的能力、行为和方法。

4 实体纽带的设计

4.1 专门管理部门

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设立动机是管理和推动知识转换和模式转换,并在知识的寻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桥梁。其主要工作为标杆管理、外部信息收集和、企业内部问题公布和意见收集、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并且配合人力资源部进行相应的考核。

4.2 常设的沟通会议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交流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替代人际关系;本质上,隐性知识的传递涉及演示、协商和共同解决问题——这些活动常常要求直接的个人联系,通过这些交流才能全方位地感受员工的感知和情绪反应。常设的沟通会议促使员工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对这些思想进入知识审计并存入数据库,沟通会议对产生的思想和假设的质和量加以限制,会促使知识向外在化转换。平台管理部门继而把显性的知识组合成一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可因行动的需要而任意链接组合,因而能启动内在化。

4.3 共享俱乐部

建立共享俱乐部可以把企业不同群体、部门和功能的人聚集起来,其本质目的是交流、共享和教授,使员工从企业僵硬的结构中走出来,参加非正式的开放论坛。显而易见共享俱乐部的成功集会,只需要投入最小的精力和时间(在集会上做报告),每个成员便可以从聚会中获益。员工聚集在一起,碎片式的知识和经验财富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除了获得技术知识,个人可以从非正式背景下的陈述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俱乐部的目的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人们施加压力参加另一种活动,而是提供支持工具促进有共同兴趣的个人相互交流,事实上是帮助他们获得时间。

5 虚拟纽带的设计

5.1 企业网络信息中心

企业网络信息中心通常被认为是促进知识共享的注重实效的通路之一,是知识管理战略的基本要素。好的企业网络信息中心能引导改善和提高知识共享的能力。它如同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扩散的知识协同系统,把学习活动的结果、经验以数据库或知识平台的方式在网络上,这将有效地促进知识传递、交流和分享。知识库、专利数据库有利于员工对知识的获取,从而避免为了掌握某种特定知识而搞“重复研究”。而且,这种网络平台上的直接知识互动,有助于员工的未编码知识编码化,形成个体知识整合的机会,创造出新知识和集体知识。网络信息中心的优点在于它消除了组织内部员工在面对面接触时由于等级观念、价值观念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阻碍。

不过实践中企业网络信息中心的实施经常达不到预期的利益,有的甚至转变为复杂的迷宫(包括多类型的信息、连接网站站点,每个站点都有自身的搜索规则)。因此,简洁、便利应是企业网络信息中心设计的第一要素。

5.2 在线企业内部网

互联网的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网络本身并不能满足知识共享的要求。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讲,使用网络的人并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使得拥有知识的人与需要这些知识的人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改进这种状况的方法是构建与使用一个列出了各种资源,能够查找相关文档的网络,该网络不仅使需要知识的人可以获得满足,也使得原来文档的拥有者可以扩展他们的影响或声誉。

使用在线内部网,所有员工都可以亲自动手参与进来,员工可以上传人力资源部的规章制度、税收电子表格、支持项目规划文档、客户展示等,然后使它们全部或部分进入选择群组。它通常有丰富的功能、简单易用的编辑器,让那些缺乏技术知识的人也可以使用。这种交互式网站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弥补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结果,它可以尝试传递部分背景信息,参与者共享虚拟的三维空间,以增加共享隐性知识的机会。

5.3 微博

微博能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效促进企业的知识共享:

5.3.1 形成规模庞大的社交网络。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在企业要建立和维护一个个人的人际网络对知识共享非常重要。这些人由不同部门的人构成,他们有参与人际网络的兴趣且值得信任,这样当他遇到自己领域以外的知识,就可以通过这个网络锁定相应的知识和相关的人。微博是一个开放、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所有参与者可以任意信息、发表观点,提供了一个乐于发言并踊跃发言和交流分享的平台,成为一个与不同背景的人交互的平台。他们都能够对他关心的主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形成

类似蝴蝶效应的规模庞大的社交网络。

5.3.2 构建开放性学习平台。微博支持成员信息、信息转发、评论和搜索等基本功能。部门主管可在微博上以文字、图片等方式呈现该部门的信息。下属可通过搜索与所在部门的关键字搜到自己所属部门,也可以通过搜索主管的账户名而设置关注。利用微博的“@”点名功能,如果下属对信息有疑问等想对主管或同事发问,对方就能收到点名信息,及时对点名者的信息进行回复。如遇私密信息,可采用“私信”或“聊天”功能,这对下属和主管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起到了桥梁作用,使得企业不同部门的员工建立联系,就某一主题产生了知识的交换,共同提高。

5.3.3 营造员工之间知识共享的氛围。微博结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的特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以文字和图片为基本形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企业抓住微博使用者覆盖面积广泛、使用频率高效的特点,与企业员工不仅可以进行工作上的知识分享,也可以在非工作时间关心员工的生活状况、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等。同时员工对企业也加深一层了解,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关心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员工主动分享信息、积极参与话题探讨奠定基础,并鼓励和支持员工形成自组织式的知识共享,逐步形成“信任、开放、分享”的企业文化,有效促进知识共享。

5.4 维基

维基(Wiki)指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它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员工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员工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维基通过对不同版本内容的有效控制管理,来支持网络的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共同创作活动;打破了网络上少数专家学者和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垄断信息管理的更新维护工作的局面,使得普通人可以参与进来,导致基于维基创作的自组织社群更容易形成和发展。

6 结语

总的来说,在企业知识共享平台中,虚拟纽带和实体纽带各自发挥着作用:虚拟纽带着力于促进知识共享平台形成传递知识或系统化知识的惯例,而实体纽带着力于促进新知识惯例的形成。尽管两者面对的知识类型不同(虚拟纽带主要处理显性知识的共享,实体纽带主要解决隐性知识的共享),但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两类纽带常常相辅相成。

由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企业需要覆盖域更广的纽带来降低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此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为企业建立更广阔的知识共享平台提供了契机。特别是如微博等最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构造出虚拟的三维交流空间,营造一种更为活跃的知识共享氛围,并帮助企业构建起员工个人信任、包容的人际网络,有效促进了企业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L..Facilit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sharing:new opportunities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J].Online,1997,21(5):92-98.

[2] 牛根义.基于Elsevier数据库的国外知识共享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情报杂志,2011,(5):23-29.

[3] Almashari M.,Zairi M.,Alathari A..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02,(Special Issue):74-82.

[4] Roberts J.From Know-how to Show-how?Question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Knowledge Transfer.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0,12(4):429-443.

[5] 路琳.现代信息技术对组织中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5):22-25.

[6] Tua Haldin-herrgard.Difficulties in Diffus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0,(4):357-365.

[7] Ikujiro Nonaka,Ryoko Toyama,Noboru Konno.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Long Range Planning,2000,(33):5-34.

[8] 张方华,陈劲.知识创造-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36-38.

[9] 王要武,蔡德章.成员合作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分析

[J].预测,2008,(2):32-38.

[10] 石成钰.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微博学习系统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29-30.

[11] 焦玉英,袁静.基于Wiki的群体知识共享与创新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08,(5):32-37.

设计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设计知识重用 FBS模型 知识模板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04-02

工装设计在产品的研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设计速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产品的交货期和质量。但传统的工装设计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企业对市场快速响应和精益生产的需求[1]。目前,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将基于知识、基于神经网络、基于遗传算法以及基于实例推理等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工装的设计中,虽然可支持多重集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装设计的效率,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描述复杂、存储量大以及工作量大等问题,不易于知识的查询和检索。本文针对工装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模板的工装设计知识重用方法,通过利用FBS模型构建设计知识模板可以提高工装设计的效率以及进行设计知识的重用,进而可大幅度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产品研制周期。

1 与FBS有关的概念

Gero和Qian最早提出了功能―行为―结构(Function-Behavior-Structure,FBS)的设计过程模型。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用数学模型描述其结构,还研究了各映射空间之间的关系。FBS模型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认可,广泛应用于各设计领域中,是许多设计学领域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石。

本文是基于FBS模型建立可重用工装产品设计知识模板,利用FBS模型中功能、行为及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使知识模板在工装产品设计过程中得到重用。因此,有必要对FBS模型中功能、行为以及结构的基本概念作进一步了解。

功能(Function)是描述一个产品能否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能力,目的是将产品改变到客户满意的状态。

行为(Behavior)是根据产品的功能寻找能实现该功能的工作原理,是产品实现方案的基本运动原理。

结构(Structure)作为产品最终的表现形式,其不仅包括产品本身的外部结构,还应包括产品整个设计方案的结构,是产品各零部件之间关系的一种抽象[2]。

2 基于FBS模型的工装知识模板的构建

2.1 面向对象的知识模板FBS模型

用面向对象技术表达FBS模型中的功能、行为和结构,可以清楚地表达模型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及实现关系。FBS模型中功能和结构要通过行为才能联系起来,而结构又是功能和行为的载体。FBS模型的设计路线并不是唯一的,即一个功能可以与多个行为相对应,同样,一个行为的获取也不止一种结构。在设计方案求解时,首先满足功能需求,再由功能转化为行为,对功能和结构进行匹配时,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多个物理结构中,利用约束条件选出最合理的结构解,其本质就是工装产品的设计信息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映射及转换。

工装产品的映射结构由FBS模型映射得到,其设计过程并不是各零部件的简单堆积,各零部件之间还存在着各种设计信息及约束关系,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来表达,而知识模板则可作为这个载体,将这些设计信息进行集成,基于FBS模型实现变形工装产品的设计。

2.2 基于FBS模型的工装知识模板的形成

所谓知识模板就是产品的功能、行为、结构等信息的载体,是多角度描述系统设计目标的工具,是由相似对象的所有共同特征抽象而形成的,集成多种设计知识,品设计时进行知识的重用。

基于FBS模型的工装知识模板的形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如工装产品的功能分解、行为描述、由功能到结构的映射以及约束规则描述等。在对工装产品的功能进行分解时,首先要寻找能实现总功能的结构,在没有相对应的结构时,则要将总功能分解为若干子功能,直至所有的子功能都能满足相应的结构为止。事实上,总功能表达的都是一个总体的设计目标,一般都由组件级结构组合到一起来实现,只有将总功能进行分解,才有与其相对应的原理解。对功能进行分解时,要先将功能分解转化为行为描述的分解,根据工装产品的功能寻找能实现该功能的工作原理,最终再映射到相应的结构。

工装知识模板的形成过程中还包括各种设计知识的提取,既有静态知识,也有动态知识。静态知识主要是指对设计目标的属性、性能指标等的描述,而动态知识则是一些约束规则的集合。

3 基于知识模板的有轨架车快速设计

3.1 基于FBS模型的有轨架车知识模板的构建

有轨架车是一种常用的装配工装。在其设计过程中,将客户的需求通过功能、行为以及结构之间的映射转化为有轨架车的主要结构单元,而知识模板则将各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进行集成、表达。有轨架车各主要部件之间的FBS映射关系描述如表1所示。

有轨架车知识模板的形成过程中除了各部件之间FBS映射关系描述外,还包括静态知识及动态知识的提取,如其特征属性:中心高度(弧形托架中心到地面的垂直高度),轨道间距(左右轮轴之间的距离),托架间距(前后托架间的距离),托架半径(弧形托架的内半径),托架宽度(弧形托架的宽度)等;约束条件:托架形状、最大横移动程以及最大升降动程等。

3.2 基于实例推理的有轨架车知识模板检索

实例推理(Case-BasedReasoning,CBR)是一种相似类比推理技术,在有轨架车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实例推理技术在工装实例库中检索相似实例,通过修改得到满足客户需求的实例。

某客户需求:中心高度1555 mm,轨道间距850 mm,托架间距900 mm,托架半径445 mm,托架宽度150 mm,托架形状为水平,最大横移动程60 mm,最大升降动程70 mm。(有轨架车各特征属性的权重分别为:中心高度0.5,轨道间距0.25,托架间距0.125,托架半径0.12,托架宽度0.005)在工装实例库中检索与客户需求相似的实例,根据有轨架车实例参数表(表2)中的特征属性及约束条件,利用相似度求解方法得到满足要求的实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满足客户需求的最佳实例为实例6。以该实例作为知识模板对客户需求的工装产品进行设计,可实现设计知识的重用,提高设计效率。

4 结语

本文利用FBS模型中功能、行为以及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知识模板,以知识模板作为原型对客户需求的工装产品进行设计,并以大型工装有轨架车为例,构建其知识模板,通过实例推理技术检索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最佳实例,不仅实现了设计知识的重用,而且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但知识模板的利用需要完善的知识库支持,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更好地总结前人的设计经验,完善知识库,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鲁玉峰,周华锋.基于UG/CAD工装设计参数化与模块化方法的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38(17):18-21.

设计知识范文第10篇

设计美化制作黑板报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在学生以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运用得比较广泛。所以,如何把学生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所学得的基本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们在黑板报上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教学目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从如何办好一块高水准的黑板报进行展开。大家知道,一块好的黑板报应当主题明确、版面醒目、抄写整齐、设计美观。故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首先从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上做文章,例举一些各种样式、不同风格的典型范例,对学生进行讲评,然后,教师进行示范,由此来引导和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当然,教学的重点还应放在辅导学生的亲手实践上,因为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真正获得能力。

国庆节黑板报设计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国庆节黑板报设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具体训练教学上,宣扬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还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结合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自然等和社会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现象进行一些简笔画创作,这样既帮助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表现能力。图案、美术字等方面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采取课堂教学、课外提高的办法,给学生定予适度的量,通过教师的精心辅导,要求学生按质完成,这样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熟练掌握表现要领。在书法训练方面,采取先读帖、再临帖、后脱帖的反复过程,使学生逐步提高欣赏水平和书写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析或评价美术作品,涉足于美术鉴赏领域。使学生在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艺术史知识、艺术表现手段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语言,领会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品内容的思想倾向及其由民族传统所决定的表现形式,从而感知美,创造美。通过吸收和借鉴艺术的精华,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启迪智慧,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华,艺术修养得到提高,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奠定科学的基础。

利用黑板报长廊开辟一个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心得窗口,正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的一条不可多得的渠道。这对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活力,掌握学生的学习实情,提高教学质量和加深师生感情起着桥梁纽带作用。教师利用这个窗口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谈论学习中的体会、收获及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建议和要求,大家都畅所欲言,把教学的实际问题摆在桌面,这为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管理,教师业务能力的自身建设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透明度。

美术学科在黑板报长廊上开展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前景是广阔的,只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身心特征,合理安排和穿插教学的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就一定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1、国庆节小知识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主席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迅速肃清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2、世界各国国庆节由来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3、国庆节历史由来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4、国庆节有关称呼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每逢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逢五逢十的国庆日,有的还要扩大庆祝规模。为庆祝国庆日,各国政府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节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但也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美国、英国均不举行招待会。

外国国庆节摘要

(1)庆国庆乐曲声声焰火腾空

上一篇:税务工作制度范文 下一篇:经营管理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