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12 01:37:27

土建类专业

土建类专业篇1

由于建筑行业有着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想成为优秀的应用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可以在第七个学期,通过讲座、模拟考试等方式进行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训练,为将来顺利获取执业资格打下坚实基础。在传统的土建类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社会调查、工程实训和注册资格考试实训这几项内容后,新构建的实践体系对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将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加强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土建类群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较多,不同环节之间的教学目标虽然存在不同,但是总体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而且诸多的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存在有机联系,因而很多环节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实践方式的确定和考核方式的确定等方面可以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实践环节学习的一体化。以《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和《工程估价》这三门课程为例,这三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有施工生产实习和各自对应的课程设计。以前的方式是:先在学校完成各自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选用的图纸各不一样),再进入实习工地。学生进行这几项实践环节之后,对于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程造价的确定以及现场的管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如果这几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能够实现有机结合,如:先让学生进入实习工地,按照实习要求完成任务,回到学校后,以各个学生所在实习工地的工程为背景,先后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定、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等课程设计,结合施工现场已经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预算文件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劣。这种方式不仅将这几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有机贯穿起来,而且使学生比较完整地掌握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组织和造价控制等过程,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另外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弥补了校内实践“纸上谈兵”的缺陷,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现场实践结合起来。从考核方式上来讲,除了考评学生上交的实践成果外,还可以针对这几项环节举行综合答辩,更全面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考核目标。加强各实践环节间的内在联系,关键在于各负责人在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案时,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配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先后顺序的确定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设计。

三、变革毕业设计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实践中,应用能力除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很大程度上更体现在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上,同时,工程实践也需要学科之间的交融。当前高校土建类群的毕业设计,强调的是学生达到的技术深度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因而各专业大多是以工程建设某一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主题确定毕业设计的内容,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这种模式没有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出来,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跨专业团队组合这种模式可以将土建类群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组合起来,如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组合,要求组团的学生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这种方式使得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结构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使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注意与建筑设计人员的充分交流和沟通。也可以让建筑学、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多个专业进行组队,完成工程项目从可行性行研究、项目策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到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控制等一系列工作。

(2)专业内部组队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将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划分为3-5人一组,给定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在不同阶段如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决算的工程计价,通过一个案例,学生就可了解工程项目完整的计价过程,掌握各阶段计价的方法和重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组队的模式一定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既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也要锻炼团队协作精神。这就要求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对于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上注意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在管理上要多下功夫,使得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协同培养、深化校企合作都是实践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应用型转型趋势下,土建类群专业要想在这一轮变革中获得成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体系的建设尤为关键。一定要在“应用”中培养核心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切实解决土建类群专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有知识、没能力”等通病,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行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土建类专业篇2

关键词:工科数学;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97-04

工科数学作为土建类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不仅是后继专业课程的先行课,而且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运用数学这一工具从事土建类专业研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当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不仅要培养懂理论,更要培养懂应用、能应用、会应用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1]。为此,需要明确土建类高校对数学教学的基本需要,对已有的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改革现有的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土建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省要加强学科建设,强化省属高校办学优势,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建成一批体现各校优势特色的重点学科[2]。”沈阳建筑大学的建筑、土木等学科属于学校特色重点学科。大学数学作为土建类专业极其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科大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土建类工科数学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基本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容古典,缺乏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工科大学数学与土建类其他的专业课内容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渗透,二者缺乏有机的对接。在工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总体设计中,存在着教学体系陈旧,不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缺少层次,教材模式单一,很少有单独针对土建类高等数学的特色教材等问题[3]。因此,在大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如何配合学校特色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推进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相关学科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是值得每位建筑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结构调整

针对学校建筑、土木和机械3个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的需要,理学院创新性地将数学系人员重新整合,按照3个学科对应分成3个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教研室根据所对应学科的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强化。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需要更好、更深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研活动,服务于各个专业,实现土建类专业课程与工科大学数学教育在实践上的对接;另一方面,搭建了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相结合的平台,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深入了解,逐渐找到了数学与各专业结合的切入点。近几年,数学系已经有6位青年教师考取了土木、机械控制工程等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已在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中逐渐发挥其数学方面的特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负责人制

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学校在全校本科必修课程中分批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负责人组织牵头对土建类大学数学课程展开调研,从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实现土建类专业课程与工科大学数学教育在理论上的对接。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加强了工科大学数学本科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了教学工作责任体系,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培育了高素质人才。学校数学类三大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均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线性代数还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一批中坚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其中有2位教师被评为校级名师,高等数学教学团队还被评为校优秀教学团队,数学系凝练出了3个方向被学校批准为支撑申报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重点培养对象。

(三)分级教学

扩招以来,学生良莠不齐,为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分级教学的思想应运而生[4]。该校从2003年起在全校绝大部分学生中对工科数学课程坚持分层次教学,实行工科数学选课制。首先,在全校范围内对新生进行数学摸底测验,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在每个二级学院内根据测验成绩将学生分为具有上A班或B班资格的两个层次,即按学生数量比例划分分数段,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其次由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教师授课,学生只能在自己所在单位选课,具有A班资格的可以选择到B班上课,但B班的不能到A班上课,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组班教学。A班工科数学课程授课教师要求具有高级职称、有经验,讲授的内容较B班要广,起点和深度略高于教学基本要求。B班工科数学课程的内容、难度、深度均严格按国家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进行。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B班成绩超过90分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可升至A班学习,同时A班不及格的学生将降至B班。通过分层次教学,使优秀学生、一般水平的学生和后进生都有所收获,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学校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一等奖13项,近年本科生考研数学通过率逐年增加。

(四)增设了形式多样的其他数学类选修课程

为进一步推广数学思想,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将土建类专业课程与工科大学数学教育的有机衔接落到实处,学校还增设了数学选讲、全国工科类高等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培训、考研数学辅导、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文化等选修课程,针对的人群主要是高年级准备考研和想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类竞赛及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根据考研和竞赛大纲重点讲解一些知识点精要和重点题型。学校以数学实验、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数学创新活动为主形成了实践课程体系;以数学文化、数学讲座为补充进行数学知识拓展;以高等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考研升学为促进与检验,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体现着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中国土建类高等院校的工科数学课程都过于重视知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忽视实践对理论学习、理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课程内容脱离实践,学生所学知识和将来专业实际应用的不一致;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滞后于实际发展,课程内容不能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更不具有前瞻性。笔者通过对土建类专业工科数学课程进行调研,从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对教学内容作了改革尝试。

(一)改革教学大纲

通过调查土建类专业课程对工科数学课程的要求,收集土建类毕业学生对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将与后继课程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使之内容更精练;引进新的科技成果,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全面进行课程内容重组,形成和谐、协调的新体系;建立与课程内容体系配套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及网络课程。从应用角度讲,学生需要的往往不是定理论证的过程,而是结论,因此笔者在实际工科数学教学过程中,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不具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这样做符合“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特别是土建类专业课程的学多需要数学知识的支持,面对课时数的限制,笔者依据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适当取舍。此外,创建数学文化氛围,协同数学文化教育与数学技术教育,让学生领会工科数学真正的涵义与价值,确定正确的数学思维观和数学应用观。

(二)教材改革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基础建设。目前高水平的教材虽然很多,但与土建类专业相匹配的教材相对较少。为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编写了两本专门针对土建类专业学生工科数学教材并配套了辅导书和作业册。教材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1)把优秀的数学软件Matlab引进教材,带入课堂,使学生尽早掌握这一先进的方法,并具备进一步深入自学的能力;(2)力求讲透数学基本概念,加入数学建模相关内容,加强应用内容的系统讲授,让学生掌握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求解并对其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3)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料及建筑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其中一本教材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一本被列入“十二五”规划教材,并被多次再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针对工科数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多、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为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了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5]。

1.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知识及技术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给工科数学这门最基本的公共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知觉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很重要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思考、不迷信权威、敢打破常规,敢奇思妙想的精神。如在定积分几何应用部分讲解正劈锥体的体积时[6],学生很难理解实际图形,笔者在讲解时将正劈锥体与护手霜的形状相类比,学生易于接受。此外,培养创新思维还应注意强化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2.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讲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外,还要向学生传授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于数学基础理论部分要侧重讲清楚主要问题、核心概念和主要思想。对于知识应用部分要注重多视角、全方位分析,实现知识的迁徙。教学最根本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牢记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而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善于把自己获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带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情境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加强实践教学,以竞赛引领学生学习兴趣

应用工科数学于实际,最终目的是为了了解所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讲最终归结为计算,因而培养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培养的基本能力之一。当前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求解数学问题有了强大的计算工具,功能强大的Matlab、Mathematics、SPSS等数学软件包的出现,使运用计算机求解数学问题更加方便。笔者在授课中尽量把培养运用数学软件包求解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融入教学。针对土建类专业课程学习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数学计算量较大且较难的情况,增设数学实验课,提高计算能力。

此外,注意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数学类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土建类专业课程与工科大学数学教育有机对接的重要措施,它具有即时性、理论性、实用性等特点。竞赛题目来源一般为命题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当今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充分考查学生的洞察能力、创新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同时它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以及诚信意识和自律能力。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合理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而对实际问题的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则是通过模型分析实现。因此,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至关重要,它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又需要寻求合适的数学方法,它是能力和知识的综合产物。土建类专业对数学建模的需要更为明显,如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城市规划等专业课中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

四、考核形式改革与实践

考试作为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检查和反馈方式,也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考试的目的、方法和内容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先进的考试理念、恰当的考试方法、合理的考试内容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加强考试管理,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形式、内容和方式等,可以使考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通过考试引导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障[6]。

学校于2007 年全面开展考试改革工作,本着“小范围试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不断创新”的思路积极建设,并以研究立项的形式全面推进此项工作。几年来,共确定考试改革立项项目组6个,课程立项22个,试点课程184门,考试改革课程达到224门,占学期考试改革门数的50%[7],数学类课程更是积极参与,全面铺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具体做法如下。(1)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通过出勤、平时作业和小测验与课堂提问等形式督促。(2)阶段考试占期末总成绩的20%。在授课间穿插2~3次阶段性考试,注重对知识点的考察,阶段考试包括考试次数与时间的确定,考试内容、题量与难易程度,考试监考的安排,试卷评定,成绩,补考安排。(3)期末综合考试统一命题,主要考核对课程总体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工科数学课程的特殊性,以开卷考试为主,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应不断地随之调整。加强土建类专业工科数学教学改革,实现土建类专业课程与工科大学数学教育有机对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法研究和创新,加强土建类专业工科数学课程的教学,促进土建类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是进行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提高土建类专业工科数学课程教学质量,让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能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学以致用,为祖国的建筑行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知恩.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五十年[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11-16.

[2]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12-16)..

[3]钟小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83-85.

[4]欧春霞.工科数学分级教学的理论分析与改革新思路[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35-38.

[5]李宁,孙海义.如何培养本科生的数学学习能力[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9,35(6):94-96.

[6]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M].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宫园园,王素君,刘军.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 247-249.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athematics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al specialty

SUN Haiyi1, LI Ning2, JING Xin1

(1. School of Science,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gyang 110168,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

2. Institute of Systems Scienc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gyang 110819,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

Abstract: 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mathematics course teach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al specialty to find a new teaching mode which pays more attention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ies. We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from aspects of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form.

土建类专业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新创业的认识

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关联就在于,创新是理论、方法、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化或重新组合,创业则是思考、推理、行动的形式,关键在于掌控机遇,创造性地整合有效资源,以此创办新企业或者开辟新事业。将创新思想或理念切实应用到企业或产业中,开创全新领域或局面,也就是所说的创业。创新注重的是结果,创业既重视所获结果,又重视结果实现的具体过程与条件。而且创业更加注重结果的可实现性及其所衍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创业是基于创新理念将创新思想转换成现实生产力的一种社会活动,即创新是具备创业精神的个体,其与具备一定价值的商业机遇相融合,积极开拓新事业,实施超前创新行动。创业的本质就是创新变革。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下,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以其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强有力的实践能力培养水平,以及较高的就业率备受关注。而且在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的影响之下,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明显加大。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衍生有效缓解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但当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部分学生虽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与一定的创业目标,然而其在必备的前期准备工作、创新创业思路及如何应对问题等方面,都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阶段,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很明显在创新创业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依旧缺乏系统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为实现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提供有力帮助。另外,尽管其中部分高职院校实现了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但大部分实践平台都太过形式化,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对此,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依旧需要进一步扩充新内容与新方式。而且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与水平也有待提升,这就需要针对教师专业水平与技能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

二、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实现全方位落实,关键就在于缺少明确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师角度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及时纳入正常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也没有切实体现在教师考核与岗位职责要求内。从学生角度来讲,学习时太过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校企合作模式太过形式化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院校、企业之间协调互动,积极配合才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获得良好成效。尽管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相对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创建了校企合作相关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有力指导与辅助,但是后续的支持与保障工作做得还不够充足,导致了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性大大降低。

3.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使政府部门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了战略性新高度,然而却偏重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制度的构建,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是单纯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所以成效并不显著。

4.缺乏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师资队伍中,因为专业特性,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参与过创新创业实践工作,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无法较好地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策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就学生而言,专业应用知识的吸收是十分关键的,而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对于企业和行业发展而言都有着重要作用。

1.基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创业教育

(1)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与企业有机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同时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土建类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对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汇总,人才培养途径多元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这个平台,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增添行业培训证书考试等相关课程内容,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更加健全的、多样性的教材。同时对创新创业教学提供有力支持,遵循因人制宜原则,切实解决人才培养难题。另外,还应加强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提供有力帮助。对此,高校必须加强自身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视程度,在合作中,院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土建类专业人才。(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针对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应科学合理设计与教学质量要求明确相符的培养体系,建立完善的、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育中,学生在刚入学时期,院校就应根据土建类专业实际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设置,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序地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特别是要重视专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训练。(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作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职责,并将其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选择具备较强专业教学能力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还应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与市场,了解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了解市场变化动态,全面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应在教师绩效考核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并据此作为考核的一大重要依据。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一些实践训练项目与创新创业大赛,以便于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水平。(4)搭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作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各专业平台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在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过程中,适当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校园内部创新创业项目,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发散思维环境,并提前做好资金支持工作。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土建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得以顺利建立,不仅要巩固既有产学研实训基地,还要重新建设新型实训基地,以便于能够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基于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育

(1)深化教育改革首先,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课程设置太过遵循应试教育理念,虽然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但是实践能力匮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实时转变教学理念,在专业教育中适当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能力。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考核评估体系,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并加大对土建类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基于学生,着眼于教学活动与目标等,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最后,适时转变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为了有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现代化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在教育中引进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正确指导学生就自身实际能力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提高人才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其一,强化竞争意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保证土建类专业人才顺利就业,必须适当培养其良好的竞争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占据有利地位,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其二,提高综合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应提高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就整体而言,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能力是有待提高的,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出发,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3)有效提高就业技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第一,提高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想要在就业创业大军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适时提高自身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第二,提高自我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引导大学生对自身与职业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增强自我决策能力。第三,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就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形势而言,正确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需要学校积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大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目标。(4)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在社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为了保证土建类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和素质,在校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确保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使其在就业中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岗位,实现自我价值。

结语

土建类专业篇4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素质,使高职学生满足企业需要,并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从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来看,只有全面开展核心能力培养,才能保证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基于这一认识,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做好核心能力培养工作,才能保证高职土建类学生的核心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而满足用人企业需要,最终达到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应重视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而言,要想做好核心能力的培养,就要认真分析教学特点,并根据教学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同时要从社会实践入手,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结合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实际,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满足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相关企业积极开展实习教学

虽然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教学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毕竟存在必然的差异。要想消除这种差异,高职院校就要选择和土建类专业相关的企业组织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所学知识,并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2.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特色教学计划

考虑到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鉴于当前高职学生个性特点较为突出的特点,只有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特色教学计划,才能保证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积极效果。为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计划,保证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实效。

3.提高专业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土建类专业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能降低土建类专业教学难度,提升土建类专业教学效果,满足土建类专业教学需要。从这一点来看,只有提高专业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三、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应明确就业岗位情况

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只有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企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才能保证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实效。为此,在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中,只有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才能提高教育针对性,满足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需要。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在土建类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进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基于这一认识,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并以此为出发点重点推动教学活动全面有效进行,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在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实效。为此,明确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2.制定具体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计划

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是保证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从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的实际开展来看,具体的教学计划不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制定具体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3.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人才,并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只有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才能以此为依据做好专业教学工作,并保证专业教学和学生素质培养取得积极效果,满足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需要。

四、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应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是由独立的部门进行组织和协调,造成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的脱节(俗称两张皮),导致学生活动重形式、轻效果,重数量、轻质量。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社团的建设,注重发扬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基于这个特点,在内涵建设上应将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融合起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构建活动体验教学模式。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在学校社团建设的基础上,每个社团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并实行竞争上岗制,对指导教师进行有偿服务,提高教师参与社团建设的积极性。社团建设必须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个性化服务,为职业素养个性化教育模式提供良好的平台。

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活动的模式进行开展,将枯燥的课堂教育变为开放的活动体验模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的职业技能。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开展必须有针对性,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某项技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个性化的形成,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使学生个性化得到突出表现,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规划,使学生在活动体验教学模式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五、结论

土建类专业篇5

关键词:BIM;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35-03

一、BIM及其概念的延伸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它是信息模型在建设工程行业的一个应用,BIM技术是创建并利用信息化模型对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进行管理、优化的方法与工具[1]。

当然,BIM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领域,在路桥、污水处理、地下公共设施等领域的应用也屡见不鲜,如上海金汇港大桥、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二期、徐家汇交通枢纽和陈翔路地道工程等[2,3]。因此,在国际上很多学者对BIM概念进行了延伸,如图1所示,这些自然延伸的概念足以说明BIM的广泛应用前景。

随着BIM的应用在各国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对BIM大力推广及建设行业应用BIM的项目不断增多,建设行业进入了BIM时代,对于BIM应用的人才需求也日益突出。此时,各高校应当清醒地认识当前BIM应用的发展形势,加强BIM应用的人才的培养[4]。

二、国内外的BIM教育现状

大规模调查显示缺乏足够的BIM训练是采用BIM最大的障碍。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5]。掌握BIM技术不仅能增强人才的竞争力,还能为职业发展提供很多新的机会和可能。

美国作为BIM技术和虚拟设计与施工(VDC)领先的国家,在学术界已开展了许多探索,BIM和VDC课程已被接受和确定作为美国的几个重要大学本科工程管理课程的核心部分。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州理工大学、马里兰大学等都已开设了BIM相关课程[6]。

在亚洲地区,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了BIM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并且在BIM的教学中引入IFC(工业基础分类)标准,IFC标准数据文件有很好的平台无关性,是BIM众多参与者协同工作,数据交换的基础,如图2。在我国香港地区,涉及BIM技术的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不断涌现,香港理工大学为建筑和房地产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提供BIM的高等文凭[7]。

国内开办土建专业的一流本科院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已率先开展BIM基础理论研究和高级BIM人才的培养工作[8]。清华大学与广联达公司共同成立了BIM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与鲁班软件双方就工程造价、电算化教学及BIM技术研究等方面举行合作签约,沈阳建筑大学成立了以Revit为主的BIM研究中心,等等。

所有建筑市场的利益攸关方包括高校在内,均身不由己地处于以BIM为标志的建设行业信息化浪潮之中。那么,以“土建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该如何应对这扑面而来的BIM技术浪潮呢?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开展BIM教育,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开设或正在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申报。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如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林业职业学院等积极采取行动,与国内知名BIM技术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三、高职院校BIM教育存在的误区及问题

对高职土建类专业而言,BIM既是一种新技术的挑战,更是一种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塑自身办学特色的绝佳机遇。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BIM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尝试着将BIM技术引入到课程体系,但对BIM教育的理解存在诸多误区,BIM教育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BIM教育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BIM是单专业的事情。由于缺乏对BIM技术的深入了解,一些高职院校对BIM的理解局限于建筑三维模型的建立,将BIM所涉及到的相关专业孤立起来。然而,BIM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全生命周期管理,所谓的全生命周期是指建设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维护,直至拆除为止的全过程,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技术含量高、施工周期长、风险高、涉及单位众多等特点,因此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可能只涉及某一个专业,如在建筑项目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等多个专业的相互协作,将不同专业的建筑信息模型链接。

误区之二:认为BIM就是三维建模软件。由于目前BIM在我国的使用还不够成熟,导致很多人对BIM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BIM是一种或几种建模软件的组合,或者认为BIM不过是一项设计表现的新技术。只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些软件就够了,从而忽略了对BIM理论本质和精髓的教育,这样对将来BIM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大危害。

图2是BIM在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软件和信息交互性分析图,图中清晰地反映出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软件以及各板块间的信息交互,由此可见,三维建模只是BIM技术中的一个部分,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和专业也不可能只有一面。

误区之三:认为BIM只适用于房屋建筑领域。自我国工程建设行业2003年引进BIM技术以来,就一直在房屋建筑领域进行大力推广,再加之近年来关于BIM的经典案例都出现在建筑领域,使得很多人认为BIM是房屋建筑领域的专利。但随着BIM技术在市政基础设施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种误解也在逐渐减少。

(二)BIM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师资和教学环境不适应BIM教学改革。无论是BIM课程体系的建立,还是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教学资源的支撑。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基于BIM的教学改革,其前提就是BIM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和BIM实训室的建设等[8]。但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BIM师资不足,没有BIM实训室或实训室设备跟不上BIM技术发展要求的问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BIM师资和BIM实训室的建设可谓当务之急。

问题二:把BIM技术相关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存在困难。在目前高职院校三年学制同时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情况下,要保留现有课程体系,BIM相关课程的设置已没有多少余地。

问题三:BIM教育跨专业、跨院校交流困难。BIM的知识体系是跨专业的,一个专业院系的教师很难懂得BIM的所有知识。BIM教学过程中,只能依赖于跨专业、多个教师的协作,而跨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和配合,给院系协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9]。

在面对这些误解和问题时,作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未来BIM技术人才的培养者,更应首先破除这些误解,积极面对BIM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自身BIM技术的学习,为培养合格的BIM人才做好准备。

四、高职院校BIM教学改革方法探析

BIM的大规模应用即将到来,由此带动了对BIM应用人才的大量需求,高职院校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改革的思路,加强学生BIM素质的教育,使BIM成为土建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BIM的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将BIM技术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个专业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当前建设市场对BIM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方向,首先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中,必须明确增加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素养及技能目标,其次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增设BIM相关的课程。将BIM技术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创建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再次,要注意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更新和配套,使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

2.重视BIM实践教育。BIM知识体系更强调应用能力,因此BIM的实践教学应该得到重视。高职院校开展BIM的实践教学应该循序渐进,由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培养。在低年级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加入单项BIM应用技能实训,有针对性地加强一些重要单项技能训练,而到了高年级可开展以项目案例为核心的BIM综合技能实训,推动学生系统性地采用BIM知识进行毕业综合实践,通过以案例为主线,任务驱动,团队实战对BIM价值在教学中在应用进行提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可以联合不同院系的不同专业,开展BIM一体化实训课程,将BIM技术应用于项目案例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学生的协同设计能力、施工技术能力、计量计价能力、施工组织设计能力等。

3.双重引导,多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BIM技术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课时有限,很难做到对BIM的系统性教育。除了对BIM理论和核心软件的教育之外,还有很多软件是没有办法纳入到课程体系的。此时,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如相关书籍和软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BIM知识和各类软件。另外,为了跟上BIM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只讲授已经成形的基础内容是不够的,BIM的教学应该灵活多变,学校也可多途径开展BIM教育,如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通过讨论、专题报告、研讨会等各种形式,使学生掌握BIM的前沿技术,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4.与BIM技术公司开展校企合作。随着BIM技术的推广以及当前对BIM技术人才的极大需求,各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开展与知名BIM技术公司的合作交流。双方应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校企合作共建BIM综合实训室、认证培训中心、师资联盟等,合作开展教师交流培训、人才培养活动,这对以后BIM教学及专业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有实际意义。

五、结论

BIM技术是建设工程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过程中都具有比较超前的引领性。在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大力推广BIM的背景下,探索将BIM教育引入到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模式中来,不仅迎合建设市场的发展需求,改善就业状况,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我国BIM技术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关培.BIM总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杨光,周魏.BIM技术在金汇港大桥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住宅,2014,(11):106-108.

[3]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BIM和PLM技术在市政工程三维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勘察设计,2014:65-75.

[4]李建成.适应BIM时代的建筑教育对策[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6):1-5.

[5]郝丽.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5,7(04):108-111.

[6]李雪,马小军.美国BIM教育及虚拟设计与施工课程设置概况[J].现代建筑电气,2013,4(12):1-5.

[7]Kam-din Andy Wong.BIM For Tertiary Construction Education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2011,(16):467-476.

[8]徐桂明.基于BIM的高职土建专业的教学改革[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5,(2):14-17.

土建类专业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应用型本科, 土建类专业.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on civil speciality

Wang Yan

(Schoo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c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ts proportion is gradually growing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field. The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ity is specialty with great practice, aimed at the feature of talents training characteristic in application colleges, commbined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specialized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class,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improve effect of teaching, motiva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explore how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eaching better combinatio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olleges, Civil speciality.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能够同时抓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卫星通讯系统等现代教学媒体。目前的大学生大都掌握基本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喜欢数字化技术,超过90%的大学生是网民(电脑-手机-IPAD),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针对这样一群受众,如果大学课堂离开了多媒体,那么必然难以得到学生的接受和支持,将各类多媒体技术融入大学课堂势在必行。

1、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成为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大学课堂上应用的最多的就是使用PowerPoint代替传统的板书,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习,往往出现原有课本中的内容被堆砌和罗列在多媒体课件当中,仅仅实现了纸质教学内容的电子化,而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丝毫没有变化。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技术同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技术优势,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水平[1]。

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随着多媒体技术发展,教学实践当中,很多教师甚至将试验课程内容用多媒体可视化方式展示出来,取代了实验室的实际动手操作过程,这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极大抑制[2]。

鉴于此,学校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念,真正发挥其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多媒体技术与土建类专业教学的结合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延伸到课堂内外,从课堂考勤、项目设置、作业批改到教学互动,每个环节都可以加入多媒体技术。任何一项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都需要学校和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求教师保持对教学、对学生的热情;同时,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接纳新的技术,而不能总是停留在书本、纸质教案的基础上。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才可能将课堂内外的教学环节做得有声有色。

土建类专业的原理课往往很枯燥,大学课堂普遍存在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大量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利用手机畅游网络世界的现象,如果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入幻灯片、FLAS、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原理进行讲解,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的改善。结合建筑工程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土建类专业教学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1)由于采用多媒体授课,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迅速增大,学生难以消化,对于原理类课程应注重采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难点,结合板书让学生有充分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

2)施工类课程多采用施工照片解析施工工艺,采用施工录像和动画等,模拟或重现施工现场的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施工现场的真实状态。如讲到脚手架搭设时,用课件投影展示各种杆件、扣件连接配合的各种动画或视频,配以相关的声音解说,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习积极性[3]。

3)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土建类专业的课程学习往往对于课程的前后衔接要求较高,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对前修课程有较好的掌握,且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在结构力学课程,可以随时链接相应的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知识进行复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结构力学中遇到的问题。

4)注重新软件和新方法的应用。教学环节不仅局限于课件、画面和视频,注重将新的技术引入课堂,如Team Thinker、Moodle、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这类软件一般具有操作简单,功能完善的特点,对于提高课件的制作质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较大的帮助。

3、对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建议

实践表明,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爱学爱看,反映积极,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并且记忆深刻,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从而提高了学生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及理解能力[4]。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教学中更多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成为以后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不断实践,笔者建议今后高校的多媒体教学工作(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情况而言)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教学管理环节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减少纸质申请、跑行政管理部门递材料等环节,而将时间用于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2、从学校、学院的层面,加强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培训,提高多媒体制作技术,并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

3、教学改革和研究课题应给予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方面的内容更多的关注;

4、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并建立良好的课程教学平台。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在土建类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势在必行。但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一种工具,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应该以一贯之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注重师生间的合作、互动等,保持信息传递的双向性[5]。

为了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必须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不可全盘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辅,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实用性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晨洋,刘东,赵晶.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32-135.

[2]张玲.论多媒体技术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3):100-100.

[3]谢雄耀,周彪.地下建筑施工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网站制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181-182.

[4]郑玮锋.建筑设计案例分析课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4): 157-160.

[5]刘志峰,梁献超.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建筑学专业中的效果保障研究[J].2011,7(4):934-936.

作者联系方式:18913806948

邮箱:wangyan@jit.省略

土建类专业篇7

爆破法施工因其经济、高效、快速等特点,成为岩体等各类工程建设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隧道、矿山、路堑边坡、基坑等工程,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爆破工程是安徽理工大学土建类矿山建设、岩土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以及道路与桥梁工程四个方向的专业必选课;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爆破工程的发展历史,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具备独立进行一般爆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能力。教学大纲规定该课程为32个学时(其中,教学30个学时,考试2个学时),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起爆方法、爆破破岩机理、露天爆破技术、地下工程爆破技术、拆除爆破原理与方法以及爆破安全技术措施;能够进行一般岩土爆破、井巷掘进爆破和隧道施工爆破设计,以及烟囱、水塔等拆除爆破设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多、学时少

目前,主要的《爆破工程》教材主要内容为:绪论、炸药理论、爆破器材与起爆技术、岩土中爆炸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爆破、露天工程爆破、拆除爆破技术、钻孔方法和钻孔机具、爆破安全。显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32个学时内,无法讲授全部内容,造成后面章节(多为钻孔方法和钻孔机具、爆破安全)没有时间讲授。而爆破安全是爆破施工中尤为重要的环节,特别是现在城市复杂环境下的爆破是难点。

(二)教学内容

土建类专业主要是利用炸药爆炸破岩,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材中存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脱离工程实践的内容,教师讲授时不可能都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们缺乏兴趣。例如:在各版本教材中,炸药理论均占有一定的篇幅。实际工程中,较多使用的是水胶炸药和乳化炸药系列,选择余地小。因此,此类纯理论的内容可少讲或不讲,如炸药热化学参数的具体计算、炸药的爆轰等。而工程实际密切的内容可以多讲,如露天岩土爆破、隧道施工爆破等。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至于实验课,爆破工程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实验难以实现每个环节人人参与;而只能做一些简单、危险性小的实验,如霍金逊效应、爆破漏斗实验,其他的难以实现。

(四)爆破安全教育重视不足

爆破安全包括爆破工程的安全实施和爆破作用有害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由于学时、重视不足等原因,在教学时此方面内容较少涉及。加强爆破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如下:

1.爆破工程事故层出不穷,每次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爆破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也增加了人们对爆破的恐惧心理,不利于爆破施工企业与爆区周围居民的协调。爆破工程事故主要有:爆破器材使用不当引起的事故、爆破施工过程管理不善造成的事故和爆破有害效应引起的事故。

2.爆破有害效应的控制或消除需要掌握其致灾原理、控制机理和方法。如爆破震动,作为最常见的爆破有害效应,在城市内各种爆破时要求尤为严格,因为稍有不慎,过强的爆破震动会造成周围建(构)筑物开裂、倒塌,地下管线爆裂等严重灾害。爆破震动的控制要求掌握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爆破震动的监测与分析等知识。在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地下工程中,爆破有害效应的控制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

三、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一)矿山建设方向矿山建设方向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各类矿山开采、井巷工程掘进施工、边坡工程施工等,因此,其教学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包括炸药基本理论、工业炸药、起爆器材与起爆方法、爆破破岩机理等。重点是起爆方法(电雷管、导爆索、导爆管等)中的各种起爆网络和光面爆破、预裂爆破。

2.露天爆破,包括露天浅孔爆破、露天深孔爆破和硐室爆破等。主要讲授露天台阶爆破和硐室爆破,并结合煤矿露天开采爆破实例,如神华集团黑岱沟露天矿。

3.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和地下采矿爆破。以井筒和巷道掘进爆破、地下采矿爆破为主。

4.拆除爆破,包括烟囱、水塔等高耸构筑物的拆除爆破,高大建筑物如各种楼房的拆除爆破,以及基础、桥梁、冷却塔等建(构)筑物的拆除爆破。

5.爆破安全与管理,包括爆破安全管理,拒爆的处理,爆破工程事故案例(包含爆破器材、早爆和拒爆事故、爆破施工和爆破有害效应等不同原因的事故案例),爆破有害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控制,爆破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等,如爆破震动监测与分析,爆破损伤测等。

(二)岩土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地铁)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方面的工作,除了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教学内容还包括:

1.露天爆破,包括露天浅孔爆破、露天深孔爆破、定向断裂控制爆破以及基于光面爆破的护壁爆破技术等。以露天台阶爆破为主,案例如闹市区深大基坑开挖爆破,沟渠爆破开挖等。

2.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和地下采矿爆破。以隧道掘进爆破为主,结合隧道掘进施工、桩井爆破施工等工程案例。

3.拆除爆破,包括烟囱、水塔等高耸构筑物的拆除爆破,高大建筑物如各种楼房的拆除爆破,以及基础、桥梁、冷却塔等建(构)筑物的拆除爆破。

4.特殊控制爆破,主要包括特殊环境爆破施工(含瓦斯区域,临近特殊物体如油库和天然气库、输油输气管道旁边的控制爆破,危岩体处理爆破等),爆炸挤淤,冻土爆破,爆炸处理软基,爆炸成型和爆炸焊接,爆破成井,水压爆破,静态破碎等。

5.爆破安全与管理,主要包括爆破安全管理、安全评价,拒爆的处理,城镇及复杂环境岩土爆破中的安全技术,爆破工程事故案例,爆破有害效应控制等。

(三)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该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交通工程如公路、铁路、隧道等方面的工作,其中,路堑开挖、桥梁桩基、隧道等都涉及爆破工程。除了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教学内容还包括:

1.露天爆破,主要有路堑开挖爆破,如台阶爆破、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硐室爆破,采石爆破,危(旧)桥梁拆除爆破等。

2.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以隧道掘进爆破、桥梁桩井开挖爆破为主。

3.特殊控制爆破,主要包括特殊环境爆破施工(含瓦斯区域,临近特殊物体如油库和天然气库、输油输气管道旁边的控制爆破,危岩体处理爆破等),爆炸挤淤,冻土爆破,爆炸处理软基,爆破成井,水压爆破,静态破碎等。

4.爆破安全与管理,各类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有部分爆破工程周围存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或重要的建(构)筑物,故在此类工程进行时,同样要加强爆破安全管理,进行爆破有害效应如爆破震动、飞石、冲击波等的监测与控制。因此,进行爆破安全与管理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针对专业方向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结合科研和实际工程进行讲授,通过录像和照片对实际工程爆破进行剖析,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改变教学过程由教师单方灌输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并进行爆破方案和参数的设计。

四、结语

通过爆破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改改革,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爆破技术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安徽理工大学爆破工程于2009年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下,我们不断对爆破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进、优化和完善,为学生毕业后的爆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土建类专业篇8

【关键词】实习;安排方案;指导模式;考核方法

普通高校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及有关仪器设备操作、相关建筑软件应用、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除实习外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校内,即通过任课教师的精心指导,并努力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操作、上机等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相关专业实践能力。而实习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则主要体现在校外实习基地,即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具体的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培养。显然,后者(即实习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它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核心环节。

一、合理的实习安排方案,是实习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

实习教学的组织工作难度大,牵涉面广。为了保证实习教学的效果,一定要事先制定好一个合理的实习安排方案,否则,可能会导致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却只是走了个过场,没有取得应有的实习效果,造成实习教学的失败。因此,合理安排实习方案是实习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专业认识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比较适宜的时间是安排在第二学期末,安排一至二周的时间。通过在现场的实际感受和认识以及某些方面的实际动手实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长期以来,认识实习的实施模式几乎是由教师包办代替,把实习任务书、指导书等都准备好,再让学生实习,学生听任安排,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为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实习为主的认识实习模式(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教师将各小组分散安排在学校附近的相关单位或工地上,由学生结合所安排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具体的实习计划,并自行完成认识实习各个环节)。这里“自主”的含义即是使学生真正变为主体,成为主角。自主实习化整为零,变集中为分散,改变以往由教师组织集中到某一工地参观,数十人挤在工地上,造成走马观花的现象。而且,少量学生在实习工地也更易容纳接收,有利于学生对施工现场作全面了解,更好地达到认识实习的目的。

生产实习,由于其特殊性,要求在全面学习了本专业相关核心课程之后,集中安排一段时间进行顶岗实训。一般宜采取“工学交替”的思路,安排在第六学期集中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初步获得本专业实践知识的全面培养与提升,同时,也为第7学期返校进行相关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学生带着相关问题回校继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实习宜以学校安排为主,学生自行联系为辅,宜集中安排在学校所在城市相关工地或单位,便于实施校内、校外的双重管理与约束。同时,生产实习要努力做到顶岗实训。然而,现时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让学生在施工企业等单位扎扎实实顶岗实训,确实有诸多方面难处,很多情况下,学生实际上难以真正融入到具体的生产岗位中去。为此,可积极探索与相关大型工程监理公司或者专业化工程劳务企业合作进行实训,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一定规模的工程监理公司一方面每年都管理着许多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施工进度的工程项目,因此可根据生产实习的要求,从中选取若干工程项目进行实习。另一方面,许多监理公司在当前监理费用较低的情况下,往往不可能储备、聘请大量的监理工程师,所以,实习学生较容易由监理公司直接派往施工现场,避开了施工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的难点。此外,利用监理公司的协调作用,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工程项目之间进行轮换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生产实习内容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的学习阶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悉工程设计或施工过程,以培养其综合专业素质能力。考虑到我国工程建设市场需求及学生就业要求等实际情况,毕业实习宜与学生就业、学生创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土建类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最好结合学生本人的情况,以学生自主联系为主,学校安排为辅的原则,变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任务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单位很可能就是毕业后的就业单位,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来展示才华,接收单位也把实习工作作为对学生的一个考察和锻炼机会。在这样的压力与约束下,通过毕业实习,很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总之,合理安排好具体的实习方案是确保实习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二、科学的实习指导模式,是实习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

实习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周密、合理的实习安排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但同时更离不开老师们的精心指导。由于实习教学基本上都处在特定的实际工程项目中,因此,在实习单位聘请专门的指导老师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也要配备校内相关专业指导老师,以实施双导师制培养,这样,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自优势,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真正提高,从而保证实习教学的成功。

具体来说,便是一方面由学校聘请实习单位委派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校外兼职老师,在整个实习期间对有关学生进行实习教学的辅助指导。由于该校外兼职老师身处实际工程项目之中,因而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工程项目的了解以及实习中具体实践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围绕具体实习目的或相关的设计课题,切实搜集到相关的工程实际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促使学生养成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通过与这些校外兼职老师在实习期间的日常交流与交往,还可以提前熟悉土木工程行业的一些惯常做法与程序,加深对本行业人际关系处理的理解等。

另一方面,应结合该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在校内配备相关方面的专业指导老师,通过一定的途径,保持与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对其实习情况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提出分阶段实习目标与建议。同时,校内专业指导老师还要从理论的角度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工程实践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深化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此外,校内专业指导老师还可就本专业领域一些最新的理论问题,结合学生所实习的工程实际,有针对性地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探讨,以便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考习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动力。

总之,对学生的实习,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与培养,能有效将校内专业指导老师与校外兼职老师取长补短,不仅能及时弥补学生在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从而保证实习教学目的的实现,并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三、合理可行的实习考核办法,是实习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环节

很多学校的实习成绩评定,往往取决于实习单位的一纸鉴定。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的实习成绩失之偏颇,起不到真正评价、衡量学生实践过程与效果的作用,同时还有可能会打击部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并造成部分学生在实习中弄虚作假,从而与实习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采取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是实习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必要环节,是保证实习能真正得到重视并富有成效的重要举措。

如上已述,鉴于实习教学宜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的模式,因此,实习的考核也应采取校内、校外双重考核的方法,即选取适当的权重来综合评定成绩。校外指导老师的考核,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的表现以及实习结束后所完成的实习成果(如实习报告等)基础之上的。而校内指导老师的考核,则应该主要建立在如下几方面:即实习期间校内指导老师通过与学生联系、沟通,对其实习状况了解、掌握的情况;学生返校后,学院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报告或总结的答辩情况;校内指导老师在必要的情况下,结合所实习工程的具体内容,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书面考核情况,以及学生在实习期间与校内指导老师就有关理论课题交流、探讨的情况等等。

总之,要从多方面考虑,综合校内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双重考核来最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并将该成绩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同等对待,即直接与学生的总评、评优、学位的申请等挂钩。只有这样,实习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从而切实达到实习教学的效果与培养目的。

四、结语

上一篇: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下一篇:土建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