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11 01:00:40

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篇1

加强连队党支部建设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连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抓发展就要抓党建,抓党建就要抓基层,抓基层就要抓书记”的理念,选准配强党支部书记,让懂经营、会管理、有本事的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专题培训,使其成为既熟悉党务又会抓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坚持党支部在连队的领导核心地位。连队党支部是党在连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每年连队的经济发展、政治工作、文化活动、社会建设等工作计划都在支委会上讨论决定,分工实施。涉及单位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都经过连队支委会集体研究,民主决策。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党支部的工作程序,制定完善了《加强农牧连队干部管理规定》、《党支部议事规则》、《党支部会议制度》等,按照支部提议,管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职工大会决议的决策联动机制,研究解决问题,做好政务公开。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以“学、戴党徽、上党课、作表率”为载体,扎实推进党员干部教育活动的开展。全团党员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增强党员意识,发挥模范作用。各基层单位党支部通过党员志愿者、党员承诺制、党员先锋岗、党员“一助一”等多种形式,为群众办实事。坚持学习制度,把理论培训、适用技术培训及政策法规培训融为一体,把知识讲授、示范引导、现场观摩、电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培训的成效。

壮大实力 加强连队经济建设

政策支持,大力发展连队经济。经营好让利的大棚、麦、场、库房、棚圈、厂房等资产,加大历史欠款回收力度,把连队经营地收入的30%作为连队经济收入。

拓宽思路,多途径发展连队经济。采取以房屋、土地使用权、连队现有收入等入股私营企业、投资养殖大户、入股农业机械等方式,逐步壮大连队经济;主动走向市场寻找商机,组建行业协会、采取农资代销分红或农资低价时购买销售,增加连队收入。通过开发芦苇和坑塘水面资源,培育连队经济新的增长点;成立建筑施工队,依托团场内部市场,承揽小型水利、房屋等各种工程建设。

连队经济建设取得实效。2009年,188团连队经济实现收入158万元,连均10.53万元。这使连队有能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好事,如维修自来水管道、营区绿化、扶贫帮困、走访慰问等,增强了基层连队的活力和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美化环境 创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

注重规划,分步实施。以发展经济为主线、以环境治理为突破口、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对所有连队进行了重新规划,到2014年,15个农业连队全部建成文明生态小康连队。

加大连队环境治理的力度。对连队公共区域的垃圾、杂草进行彻底清理,对营区、庭院进行绿化,逐步使连队居民区公共绿地覆盖率达到35%以上。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利用“农房改造”工程,对150户职工住房进行外墙保温处理,粉刷涂料,使职工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连队面貌焕然一新。

抓好连队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团场先后投入150余万元,新建了6个连队的文化活动场所。重大节日,连队党支部组织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如社火、文艺汇演、才艺展示、趣味运动会等。

强化职工培训。通过举办技能型培训班、赴内地和兄弟师参观学习、现场会等形式,提高职工的生产技能。2009年年底,各连队组织1200余名职工参加了为期15天的军政训练,增强了职工的屯垦戍边意识和军事素质。

扎实开展“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制定了创建标准和实施办法,全面抓好创建活动。在职工群众中树立良好风气。2009年,团授予“和谐小康家庭”荣誉称号742户,表彰20户。

夯实基础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 英语教学 基础 互动 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倡导高效课堂的创建,倡导学生的综合语言知识的运用,倡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基础是语言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谈得上运用。而实际教学中,存在两个误区:重基础,灌输教学居于主导地位;重运用,课堂活动为主,忽视语言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两种做法,都与课改的理念相差甚远。因此,走出这两个误区,将基础知识和活动巧妙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凸显有效,走向高效。

一、 夯实基础促高效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语言知识毫无疑问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问题,语言实践活动离不开语言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因此,语言知识的教学应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

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而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心,离开词汇,语音、语法也意义全无。因此,单词教学不容忽视。在教学中,对于单词这块,两种做法,不同效果,机械带读、反复抄写等形式,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提高,使学生对应于深恶痛疾,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猜词、竞赛等活动,将使单词教学趣味盎然,使学生们乐在其中。

暂不先说活动教学,而对于单词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方面,单词的发音、单词的用法和单词的构词等都是学生所必需掌握的,只有拥有一定的词汇和构词基础,在读写和听说时,才会游刃有余。

首先,小学英语教学有必要渗透构词方面的知识。如动词词尾加-er/-or/-ist构成从事动作的人,如dance――dancer、piano――pianist、visit――visitor等,学习表示天气的名词时,让学生知道天气名词的词尾加y可构成形容词。如sunny、cloudy、windy等,学习meeting时,告诉学生这个单词是动词meet加-ing而构成的名词,类似的还有shopping、jogging等,通过这些构词法的渗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词缀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再者,构词法还包括合成词,对于一些合成词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分开成两个单词而记忆,使记忆效果事半功倍。如hand-bag, 学生会读hand和bag,知道其汉语意思,那么,hand-bag就会经久不亡。类似的单词,在小学英语中很多,如ball-pen、pencil-box、bookshop、sunlight、schoolboy、sitting-room、bathroom、bedroom等,复合词在英语中数量庞大,如果,对这些复合词巧妙点拨,不仅激发学习兴趣,更利于学生记忆单词,形成技巧。

此外,英语基础知识的语法教学更不能忽视。语法是语言的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be的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的用法,了解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了解形容词和副词的构成特点,了解它们的比较等级的用法,了解实义动词的现在时、过去时的用法和动词的形式等,这些依法知识的掌握,为学生正确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夯实基础,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是语言学习和掌握的得力手段。下面,简单论述,活动促基础、活动促高效的做法。

二、 以动促高效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是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的主题和根本要求。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应在活动中强化,知识的提高,也应该和运用能力的提高一同并进。下面以At a music lesson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以动促基础,以动结奇葩的体会。

1.Guess游戏。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大都会注意到学习方法的激趣,关注到小学时喜欢游戏,喜欢玩,利用这一特点而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们在“玩中学”。

如播放一段小提琴演奏曲,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呈现在又似跳舞,又像滑冰的视频,让学生猜一猜what are they doing?进而再提出问题What can they do?让学生们思考、讨论They can dance/skate等,从而由情境而激发学生探讨本节课的语法知识can 的用法以及一些动词的掌握。

2.开展交际活动。交际是英语语言的主要特征,学习英语旨在交际和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这方面的活动,促使学生动起来,也体现英语的交际教学和英语学习的有用性。

3.Brainstorming,复习巩固知识点。活动的目的是强化知识的运用。所以,在各个环节的互动之后,回归基础知识,是高效课堂的点睛之笔。对于这课时的学习,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活动之后,开展brain storming 游戏,看看谁记得最多的竞赛性质的游戏,前提是不看课本,不许重复其他同学说过的,说出本节课的单词、短语和句型,重复的、说错的扣分。这样的活动,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通过活动,复习巩固知识点的学习,实现“玩中学”。

总之,英语教学不能为了课堂的活跃而关注课堂的动态形式,忽视课堂教学的实质,为了语言的学习、语言的运用。同样,知识的学习,也应走出灌输的误区,被动的学习模式,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动成为知识教学的亮点,课堂因动而精彩。

参考文献:

[1]王丽莉.互动课堂活力无限--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J].校园英语(下旬),2015(2).

夯实基础篇3

【关键词】识字量;阅读量;学会观察;先说后写;淡化意识

三年级是学会习作的起步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出现学生习作没有条理,表达内容不够具体、明确,不能准确、完整、详细地表达同一内容,无话可说,茫茫然不知所云,甚至会害怕写作。单就书写方面来说,就是用错的字词也不少,严重影响了表达效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现象决不是到了三年级时才待以解决的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可是要夯实写作基础才行。

1.重视语言的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活水是语言,“下笔千言,心有万语。”学生这心中的万语千言才是写作之水,积水成渊。而这就需要从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起就开始积累语言了。

1.1 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量。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工具的作用,加快识字。学生储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基本达到千字以上,方能进行阅读,之后才能进行写作。掌握汉语拼音这个好工具,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就为学生独立识字,独立阅读创造条件。在学生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拼音来独立识字,进而独立阅读课外书籍,拓宽视野,积累语言,积累知识,为写作起步创造条件,是写作的一步。

阅读活动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推荐学生阅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书籍,并鼓励学生自选其他课外书籍来阅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使用价值,无图书室那般巨大的藏书的话,我们也可以利用班级中现有资源来扩大阅读途径,提高阅读量,同学之间互相借阅也是一良策。通过大量阅读,使学生感悟,积累一定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和规范学生的语言,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积累好句好段,重视阅读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大量的背诵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当然,只背诵教材中的好句号段,好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阅读中摘抄写好句好段,背诵一些优秀文章,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形成语感的效果。如果没有积累大量的语言,写作时,即使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也会受到词句以及表达能力的限制,往往词不达意,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清楚,不免顿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憾。

只有多年的语言积淀,才能在三年级学生开始进行写作时有源头活水,可源源不断地流淌。

2.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学生作文难点之一是“言之无物”,其原因乃“无物可言”。所以,需要培养观察能力和善于观察的习惯,以积累写作素材。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文章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感悟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开启学生习作的“活水之源”。

兴趣是学生活动最直接的推动力,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知识性活动,通过欣赏景观,典型事物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世界上原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且观察时要有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的对比,区分,动态及静态时的变化,注意事物的细节,在观察时学会想象和联想。逐渐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有所增强,头脑里贮存的素材也多了起来。鲁迅曾说过:“对于任何事物毕竟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摄取写作素材,写作时也就有内容可写了,写得有条理,不再会发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了。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先说后写

我国著名教育教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说,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心”。要重视说的训练,先让学生说,在会说的基础上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说的训练自然也是从学生上学时起开始训练,而不是等到三年级写作开始起步时才训练的。

有了观察为前提,观察得具体,说得也就具体了。学生必经借助具体的事物,观察后方能摄取相关信息,进行详细地描述。表达虽然没有写作语言那么规范,那么严密,但也要养成一种良好的用词习惯,词能达意,作为为写作打基础的表达训练,更应该坚持让学生说完整话,条理清楚地说,说时做到尽量把主要事物表述详细,详略得当,并运用所积累的词句,学有所用。

低年级从遣词造句开始,渐而过渡到说一个片段。有说必有听,有一个好的听话习惯,较强的听的能力,听到的语言就是为说积累的,成为表达的条件。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更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先说后写,早已成为不争的规律,说即是写的依据,“出口成章”再加以润泽,整理,渐渐形成“一挥而就”落笔成文的较强的写作能力。

4.淡化写作意识,不拔高写作要求

儿童缺乏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写作之路要求过多,过于明细的要求,苛求字数,限制文章情感等给学生造成一种陌生感,距离感,无形中将写作变成了一种压力,这无疑是写作的大敌。所以说,淡化写作的意识,没必要和学生讲明种种要求,应该“无意写作”加以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将要求一点点渗透给学生最好。

给学生一个足够的自由空间,写作不受时空限制,内容取于生活,由自己选择,有话则长,无言则短,“我比写我心”。新课标强调:注意表现自觉的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珍视学生个人直接感受。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实现写作的个体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的集中体现。写作又是让很多老师、学生头疼的事。其实,基础决定一切,只好夯实写作起步的基础,写作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参考文献

[1] 《河南教育》2010年第7期

[2] 《福建教育》2010年第1期

[3]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作者:管建刚 福建教育出版社

[4] 《行走课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夯实基础篇4

【关键词】 基础护理 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是国家卫生部积极提倡和要求的,更是我们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者不断追求的崇高目标。要做到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三满”优质护理服务,就传统的护理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护理同仁应针对现实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1]。为达到这个目标,夯实基础护理工作应该是必要的前提。本人就临床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基础护理

1.1基础护理的内涵 一般人认为基础护理就是简单的日常生活的料理,其实病人病情变化或者出现并发症,多数是通过一线护士为患者做基础护理时及早发现、及时进行护理干预才会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基础护理是提升整体护理水平的基石[2],是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平台。基础护理成功与否是一个护理工作者的整体护理素质的体现,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反映了医院护理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医院管理质量的优劣。

1.2基础护理工作的现状 基础护理实施的主体是临床护士。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主观和客观原因影响着基础护理的质量。客观上临床护士人员缺乏,仅繁重的治疗工作都顾及不暇,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做细做实基础护理工作;主观上部分护士也存在主观能动性差等,认为基础护理的技术含量低,不屑去做等轻视的观念,同时患者及家属对基础护理是否收费亦存在着不同的偏见。结果就造成了临床上大量的基础护理工作依靠护工和陪护这些非专业人员来承担。

2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

2.1思想更新、转变观念,营造人文氛围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内涵和工作目标,让护士真正理解基础护理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倡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体现人性情感关怀,关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同时让护士走出误区:夯实基础护理不是无陪护,而是扭转家属承担生活护理的局面;护理文书不是不写而是简化;护士不是单纯给病人洗头洗脚,而是通过洗头洗脚这些看似简单、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来深化基础护理,来观察、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护士不是不搞科研,而是高级护士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始终。在护理人员中形成“重基础、重人文、重服务”的良好氛围。

2.2重视细节,保障安全 优质服务“始于细微,见于平凡”,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倍加关注。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注重每个细小的工作,看似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恰恰是帮助病人实现生理、心理满足和康复的第一步,是为病人提供系统化、全方位照顾的基础和核心。是观察病情最佳的途径,是护患沟通的最好桥梁,是护理工作者贴近病人最直接的体现。

另外,还要强调对基础护理的督导检查,逐步将基础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督促变习惯,使以前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积极为病人着想,把病人的需求时刻放在第一位。并将基础护理和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全过程。

2.3加强健康教育,和谐护患关系 自患者入院开始到出院,期间的饮食、用药、治疗、护理、检查、手术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病人住院的全过程,并做到出院随访的健康教育工作,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

2.4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提高业务水平 严格的“三基三严”训练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院示教室对不同资质的临床护士都有不同的训练考核要求,临床护士会定期培训、考核;护理部主任、大科护士长定期组织检查和考试;病区护士长不定时进行检查考核工作的落实情况。层层把关,使护士在思想上、行动上都真正的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完成每一项基础护理工作。

2.5调整工作模式,实行护士分层管理 根据科室具体情况把护理人员分为2个护理责任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负责病区二分之一病人的管理,由护理组长负责,责任分工细化,目标明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个人特长和资质分管不同病情的病人。小组人员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实行分组包干、分床到护、责任到人,相互协作,24小时负责制的连续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弹性排班,加强晨、晚、午间护理人员,为重病人、术后病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的生活护理;实行责任护士全面落实所管病人的质量措施、病情观察、特殊检查、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扎扎实实落实病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工作,让病人放心、让家属安心;确保基础护理和各项治疗、护理措施落到实处。

总之,只有以夯实基础护理为平台,才能稳步实施高效、优质护理服务,全面促进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护士长管理培训指南[M].2010:231—232.

夯实基础篇5

摘要:本文围绕“教师方便教,学生容易学”的主题,总结出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树立了“夯实基础,实例贯穿,重在实践,易教易学”的教学思想。该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程序设计;实例贯穿;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C程序设计”课程是理工科专业程序设计的首选课程,很多高校都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因此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由于对多数学生来说C语言是零起点,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再加上C语言本身的特点,学生普遍反映枯燥、难学,不少教师也确实感到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教师方便教,学生容易学”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活动,树立了“夯实基础,实例贯穿,重在实践,易教易学”的教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以此教学思想为指导编写的教材《C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已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被评为200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并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二等奖。

2研究和建立教学模式

2.1以例题组织教学,夯实基础

应用型大学教育必须改变脱离实际的学院式教学模式,要面向社会,面向应用。学是为了用,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应抓住主要矛盾,急用先学。

根据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特点,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遵循够用为度,精讲多练的原则。我们把各章内容均分为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在基础部分中讲授最基本、最常用的内容,在提高部分中提供扩展知识的内容。例如,在循环结构一章的基础部分中,介绍for、while、do-while语句的规范使用和应用举例,在提高部分中进一步介绍三种语句的比较、不规范的for语句以及goto语句等。提高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课时的情况和学生掌握的程度作为选讲,或学生自学。

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采用了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例的做法。即将所有的教学内容用实用性、趣味性强的例题来组织,打破了“先打基础后应用”的模式,从而保证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了必要的理论知识。

例如,文献[1]中提到“用实例调用函数求n的平方根和n!(n>0)”引进函数的调用方法,程序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long myfac(int n)

{ int i=0;long y=1;

for(i=1; i

return y;

}

main( )

{ int n=0;double y=0;long z=0;

printf("Input data:");scanf("%d",&n);

y=sqrt(n);

z=myfac(n);

printf("Square root of %d:%lf\n",n,y);

printf("%d!=%ld\n",n,z);

}

通过该实例的电子课件非常直观地介绍库函数和自编函数的调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新知识点都使用实例引入,并按照编程点拨程序代码运行结果程序说明的顺序进行的。其中程序说明部分是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步骤,对例题中出现的所有新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归纳、分析和总结。

2.2以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编写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程序。因此我们在第一堂课中就演示一个典型的应用实例(电子通讯录管理系统),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并了解学完本课程将来能做什么,达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在以后各章介绍基础部分中的小实例后,编写和完善电子通讯录管理系统的部分代码。例如,讲授“顺序结构”一章的基础部分后,就让学生编写显示菜单的程序;讲授“分支结构”一章的基础部分后,引导学生编写从菜单中选择菜单项的程序;讲授“循环结构”一章的基础部分后,指导学生编写重复在菜单中选择菜单项的程序,如图1所示。以此方法,讲完最后一章“文件”时,学生就可以编写电子通讯录管理系统的全部代码,从而很好的把整个教学内容贯穿了起来。

我们在讲授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后还设有两周的课程设计。在此阶段,首先以电子通讯录管理系统作为实例,详细介绍算法的设计、模块图和流程图的绘制、代码的编写等过程,再使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模仿该实例编写其他的应用程序。这样既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编程训练,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目的。

2.3即学即练,重在实践

为了贯彻“即学即练,重在实践”的原则,我们的教学均安排在机房,并采用实例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上机实践的机会。各章提供的上机训练分任务、目标、步骤、提示、扩展,其中步骤是给基础差的学生,提示是提供给多数学生,扩展是提供给基础好的学生,以此方法兼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学生竞赛是课外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我们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抓住育人的过程,组织了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极大地推动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激发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赛采用小组参赛的形式,每组充分发挥小组内各成员的优势,共同完成三道比赛题目。此项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又进一步强化了团结协作的能力。

考试是指挥棒,怎样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学生如何学,学什么。为此我们进行了考核改革,采用机考、编程的方式,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重视实践。

2.4重视“易教”问题,体现“易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才能解决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的问题呢?这是我们十年来的改革焦点。在强调学生“易学”的同时,也应对教师“易教”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用细致入微的方法,为教师排忧解难,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双易”目标。

(1) 趣味和直观相结合。用趣味和直观的教学方法介绍所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这种方法,既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教师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讲解整型数据溢出现象时,通过图2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整型数的变化情况。圆周上标有-32768~32767之间的数据,对某一个整数加n后的值是从该数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数第n个数值。图2中可以看到:32767+1对应的数是-32768,32767+2对应的数是-32767。

(2) 用应用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低年级就可以得到现场工作的模拟训练,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模板,可以使学生较顺利完成各自的任务,为学生日后进行程序开发打下基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 建立立体配套的教学体系。为所采用的教材配备辅导与实训、试题精选、教学指导书等,同时提供动画丰富、互动效果好的电子教案以及所有源代码。其中教学指导书协助教师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考题等,减轻教师负担,尤其针对本课程零起点教师,使其轻松上手。本指导书又明确给出每章、每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每个例题的必讲内容,因此能够规范同步进行的多个班级教学管理。

(4) 单双号习题区别对待。提供单号习题参考答案,双号习题则在类型上与前一单号习题相同,侧重点也接近,以方便学生自测和教师布置作业。

(5) 每章内容分成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强调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既克服了课时少的困难,也保持了内容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践和验证教学效果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夯实基础,实例贯穿,重在实践,易教易学”这一教学模式是从2000年开始研究,2003年基本成熟。自2004年起,其思路一直在本校部分班级的“C语言程序设计”和“VB程序设计”课程中做试点,2005年完成校级应用性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性本科C、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材建设”,并从2007年9月,又开始进行校级“应用性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2008年首次在大范围(25个班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使用本模式,其效果显著。目前“VB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都已成为本校精品课程,选用的教材均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图3和图4均是2008年5月对本校422名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

我们同时也对学生“听讲”、“读程序”、“独立编程”、“教材”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学改革是见效的,而且基本实现了“学生容易学,教师方便教”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提出并实施了以应用为本的“夯实基础,实例贯穿,重在实践,易教易学”的新的适用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思想,并在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举措的保证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课程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在“实现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武子. C程序设计教程[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夯实基础篇6

关键词:统计工作;夯实基础;及时修正;不断改善

一、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的意义

统计工作是设计、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据以修正错误。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上而下,有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县统计局。各行业部门从上到下也都有统计处、科、室。但千头万绪,无论多复杂,统计数据都是由基层统计数据层层上报汇总得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性数据也是由省各市各县、乡、村的基础数据汇集而成。当然这些数据有的是通过大型普查得到的,有的是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日常统计报表等手段得到的。但无论如何,基层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基础数据的统计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基石。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层统计的现状

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质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基层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层数据如不能及时上报,就会直接影响上一级的数据汇总。在日常工作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年度省社平工资是经常用的数据。由于数据的延迟性,各项工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是典型的倒三角形。从国家统计局到各省市统计局,到县统计局,再到乡村统计员,人员数量、专业化程度、设备、资金经费、重视程度都是自上而下递减的状态。国家和省市层面自不必说,县级也还有县统计局,到了乡镇就只有一个统计员,而且很多都是兼职,到了村一级几乎都是由村大队会计兼职。设备经费谈不上,领导重视程度也不高。

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含县级市、旗等县级单位),他们的数据准确完整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县级的统计工作又和乡镇、村、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密不可分。在一个县域内统计工作内容项目也很多。各种大型普查就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多项内容。另外还有日常统计报表,各行业、专业领域的调查,如固定资产投资调查、房地产调查、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等。可以说工作量大、人手少、专业性强。在一个县域内仅仅依靠县统计局的有限的力量,没有基层统计人员的配合是难以完成的。

三、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最基层的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首先是重视程度低。在乡镇和村前些年计划生育是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各地都重视计划生育。近些年以GDP论英雄,各地主要抓经济,热衷搞开发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来国家狠抓环境治理,很多地方领导被约谈,各地开始注重环保。统计工作与这些工作相比,被放在次要地位。在各机关事业单位部门,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任务,政府党委安排的中心工作和本部门的日常业务才是重点,统计工作也被放在次要位置。各企业的老板经理,挣钱是硬道理,最主要的精力基本放在销售上,其次是生产和技术改造,统计也不被重视。

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除了县统计局人员是专职统计外,各单位、各乡镇村几乎都是兼职统计。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人员编制少,多数是兼职。有的是乡镇办公室人员兼职,有的是乡镇财政所人员兼职。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有的是会计财务人员兼职,有的是业务人员兼职。在企业里有的是财务出纳兼职,有的是质检员兼职,也有办公室人员兼职的。

从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上看,参差不齐。在乡镇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由财会人员兼职的,多数具有统计和相关专业知识。村一级的大队会计不在此列。其他各类人员兼职的,只有少数具备统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

在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也很可怜。由于经费紧张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和专用设备基本没有。

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数据的准确与否是个良心买卖。有时候凭着工作经验,估计一个数也差不太多。把大量的日常数据整理出来,汇总、计算,上报一个准确的数据也可以,但工作量会大很多。这不单是教育他们增强责任心的问题,更要从制度入手,实行标准化和加强法制化。

四、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工作流程、台账、工作标准。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引起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重视,做到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数据准确性落实。并大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各单位联网直报和基层单位电脑数据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冯永梅,王泽岗.事业单位统计管理目标的变革[J].管理观察,2008(09):30-31.

[2]匡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公开制度[J]统计与管理,2007(07):20.

夯实基础篇7

关键词:朗读;感悟思想

笔者是一名职业高中的教师,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现在的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习基础非常薄弱,但他们也有强烈的学习知识的愿望。

学习文言文的重点:①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夯实基础。②理解文章各段落关键句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而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思路。难点:品读,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研读,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魅力,培养探究意识,提升精神境界。

1 诵读——疏通字词,梳理结构,夯实基础

1.1 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师范读,正音断句。学生分成两组,就各节文言知识分为提问组和解答组,诵读翻译,梳理归纳。教师点拨并适时以激励。

(1)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饿殍(piǎo)

不王(wàng)者 孝悌(tì)

(2)重要词语。①通假字:“无”通“毋”、“颁”通“斑”、“涂”通“途”、“直”通“只”;②一词多义:凶、兵、鼓、王、之、于(援引学生学过的古诗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③词类活用: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④特殊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非我也,兵也(判断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⑤语言积累: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名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以同桌为单位,检查落实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教师抽查。

1.2 梳理结构思路,感知文意

学生边诵读边抓住文中关键句,互相交流,形成以下板书:①提出问题:民不加多,原因何在;②设喻论理,回答问题;③养民教民,王道之成;④反面论证,万民归顺。

2 品读——分层解读主题“仁政”,夯实基础

(1)这篇文章一开始梁惠王就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展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自矜“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于是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对梁惠王这个问题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争设喻,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梁惠王的“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结合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个方面: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王道之始:“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3种措施及效果,强调养民、安民。

王道之成:“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组排比)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3种措施及效果,强调养民、利民、教民。

(4)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那么使民加多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运用比喻指责了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最后言简意赅地提出使民加多的态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同时也回答了梁惠王开篇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学生小结:“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仁政的基本内容,孟子认为不外教、养两个方面,所谓“养”,就是使民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所谓“教”,就是礼仪道德的教育,二者的关系是在“养”的基础上施“教”。行仁政的具体做法,孟子认为,应先给“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使“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可“王天下”。

3 研读——分析论辩手法,感悟思想魅力

(1)文章气势充沛,朗朗上口。下面大家朗读,体会一下本文的充沛气势。进行小组朗读竞赛。各组评论,形成共识。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

(2)合作讨论,归纳出孟子善用的论辩手法和本文气势充沛强的原因。

明确:第一,善用比喻说理,如“五十步笑百步”。

第二,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使文章气势充沛,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结:本文朗读,既要读出作者的说理气势,更要读出作者那种高尚的情操,那种民为国本的思想。

(3)拓展引申:我们常常说“古为今用”,同样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也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我们对孟子的“仁政”思想可以作哪些合理的引申呢?

提示:可以从两方面引申:①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第二,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第三,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②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乱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而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4)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本课教学就是针对笔者所教的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而进行设计的。

首先,通过朗读,疏通字词,梳理结构,夯实基础。学习文言文,读懂弄通是第一步,而这对于学生更为重要。因此在疏通文意时,学生分组,互问互答,归纳重点。在疏通文意后,再加强对重点字、词、句翻译的检查与落实,夯实他们的文言基础,并适时以鼓励,让他们从中获取学习的成就感。

接着,通过朗读,分层解读主题“仁政”,进一步夯实基础。层层解读,从提出问题到设喻论理再到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和统治者应有的态度,学生或阅读或思考或讨论回答,兴趣盎然,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感悟孟子的“仁政”思想。到最后小结时,学生思路清晰,能准确地表述出“仁政”思想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可以说这进一步夯实了他们的学习基础。

夯实基础篇8

本人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多年,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加强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下面我把它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并真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趣味教学,强化无意记忆

众所周知,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许多学生在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时,经常记错。我在刚从事教学的头几年里,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方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费时费力,而且非常不理想。有的学生明明记住了,过几天再写时又错了。这说明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记忆不牢,还可能使学生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后来我采用了如下游戏的方法:先将元素符号或化学式与它们对应的汉字名称写在红黄两色扑克牌大小的硬纸牌上。比如红色纸牌上写上:FeSO4、Fe2(SO4)3、Na2CO3、CaCO3等,黄色纸牌上就对应写上:硫酸亚铁、硫酸铁、碳酸钠、碳酸钙等。教学时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班级可采用课前或课堂分发,每人一张,课堂上教师指定一名拿红牌的学生上台,让与之对应的黄牌学生自动上台。若这名学生不会,可让全体学生举起手中的牌,让这名红牌的学生到下面请上对应的黄牌学生。这样不仅增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当然也可将两色牌子分放在讲台的两个盒子内,让学生单人或两人一组上台表演,下面学生集体评判。这种方法,教具易制、操作简单、灵活方便、效果很好。这样做不仅事半功倍,加强了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口诀记忆,强化重点

初中化学的知识点较多,前后联系并不紧密,有些知识一段时间不接触的话,可能下次用到就想不起来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许多小时候记的古文或诗词,多年以后仍能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由于除了大脑记忆之外,小脑对口腔肌肉的一连串的动作保持了牢固记忆的缘故,这叫运动记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采用这种运动记忆的方法,效果较为显著。下面摘录几条供大家参考。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注意事项较多,我便编了如下口诀:尾高口,管伸短,夹管一比三。酒精灯,用外焰,管出水面,灯还原。又如在讲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介绍了如下口诀: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在讲述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酸碱盐的溶解性的记忆是学生一大难点,而且容易混淆。我就编了下列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放入水中溶解完。硫酸盐,去钡铅,氯化银不溶盐酸盐。其他的如前20号元素的顺序、金属活动性顺序、稀释浓硫酸、实验基本操作等均可采用这种形式教学。当然,有时候可发动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编的口诀既全面又好记,并让他自己介绍给大家,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三、联系生活加强有意记忆

在生活中,往往我们自身经历过的事情或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就会记忆犹新。那么,教学中我们就可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有意记忆,使学生记忆更加牢固。

记得有一次吃午饭的时候,我们班的几个学生在一起议论他们村前几天煤气中毒的事件。我就凑了过去,在他们谈的比较投机时,就趁机给他们讲解了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他们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甚至忘了吃饭。时隔一段时间,当上到一氧化碳这一节时,我就有意识地提问这几位同学,出乎意料,他们竟答得非常准确。

化学的许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抓住契机,加以利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的记忆,只有让学生记牢基础知识,才能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为将来高中化学的学习夯实基础。

上一篇:财会学习范文 下一篇:桥梁机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