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层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15 02:07:34

夯实基层基础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1篇

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广东省坚持把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作为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关键。在2011年,开始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并于2015年1月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的通知》(粤办发〔2015〕6号),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深化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广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按照“三个一律”原则(凡是能够由企业自主完成的事项,一律交回由企业自行完成;凡是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项,政府一律取消许可;凡能够通过社会组织或市场调节来完成的事项,一律交由社会组织或市场调节来完成),推进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编制《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规范省、市、县安监部门行政审批的内容和程序,对外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加强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实时接受电子监察,实现全程“阳光审批”。此外,加强对市、县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转得出、接得住、接得好”。

优化安全监管职能

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能转变方案(2014―2020年)》,明确了职能转变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安排。在总结近年来简政放权、实施工矿领域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同步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主业”,推进“五个转变”(从注重政府监管责任向注重企业主体责任转变;从主要通过政府审批向借助第三方进行安全条件把关转变;从排查企业隐患向严格查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转变,从突出追究政府监管责任向重点追究企业主体责任转变,从监管监察能力建设注重省、市层面向县、镇两级基层倾斜转变),在加强“事前”监管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诚信管理等经济政策管理。把主要力量和精力投入到安全生产日常执法监督和治理攻坚战重大隐患问题上去。据统计,2015年,广东全省的执法监察查处次数、执法处罚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7.39%和47.84%。

增强安全生产监管合力

建立健全重大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制定并报经广东省政府同意,于2015年6月18日印发了《广东省安全生产委员会生产安全事故预警防控制度》,强化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和防控,推动建立广东省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提升执法监察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通报相关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协调解决有关重大事项。积极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出台实施《广东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粤府办〔2015〕55号)。整合广东省3个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和4个非煤矿山应急救援基地力量,形成全省统一指挥、辐射各地的应急救援体系。

第三方作用不断显现

广东省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制度,推动将企业安全生产违法信息与项目核准、证券融资、银行贷款挂钩等工作,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与平台建设,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机制。探索建立和运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推动《广东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粤府令第215号)于2015年7月公布、当年10月1日起施行。试行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制度,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矿权申请、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评先评优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基层基础领域两大亮点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广东的经济总量大,经济活动频繁,又是危险化学品大省,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工程项目在建,各类事故风险较高,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大,安全监管任务十分繁重。在安全监管人员力量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能不断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抓好安全生产领域改革,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提高工作效能带来显著变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原由广东省安监局实施的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转移后,使省安监局从过去大量的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中解放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工作指导、加强立法、制定标准规范、开展执法监督等,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来“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身份角色,以及集许可、监管于一身的弊端;同时,地级市局也能在原来实际履行行政许可的初审、现场核查的基础上实至名归地履行好许可审批业务,并权责一致地做好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可以说,从总体上促进了省市两级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安全监管效能得到提升。有的地市还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安全生产审批事项委托下放至县级安全监管部门,使县级安全监管部门对其发证企业的安全监管更加到位,真正落实“谁审批、谁监管”和“属地监管”的责任,使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减少了生产经营单位和群众的办理事项和办理环节,大大节约办理成本,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如茂名市安全监管局通过实施政务公开,广泛推行“八公开”制度,即向社会公开保留事项的审批机关、审批内容、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和审批责任人,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推行 “八公开”制度,公开了审批事项,简化了办事程序,规范了审批行为,切实改进了工作作风,较大限度地减少了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推行镇(街)园区专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员制度

在借鉴北京等地经验基础上,广东省安委会报经省政府同意,于2015年5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员队伍加强镇(街)园区安全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安〔2015〕10号),该文件按照“安全生产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精神,根据安全生产监管任务工作实际,要求各地在保持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现有安全生产工作机构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健全各乡镇(街道)以及省、市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含工业园区)的专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员制度(简称专职安全员队伍),通过明确规范工作职责、配备标准、招录条件、管理体制、工资待遇等“五个规范”,以确保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稳定运行。其中,明确专职安全员负责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协助行政执法人员检查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情况;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现场安全管理;负责采集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数据,承担乡镇、街道(开发区)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生产台账的工作;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应立即告知生产经营单位予以纠正或整改,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和上级安全监管部门;协助县(市、区)安全监管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等工作。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2篇

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既影响着社会管理宏观政策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也直接反映出社会管理的整体绩效。因此,必须明晰当前重点,并努力寻求有效路径,促进基层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打好基层、夯实基础”。

关键词:

基层社会管理 创新 乌海市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因为大量社会需求来源于基层,大量社会问题产生在基层,大量社会矛盾根源在基层,只有搞好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的大厦才具有扎实的根基。因而,一定意义上讲,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既影响着社会管理宏观政策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也直接反映出社会管理的整体绩效。因此,必须明晰当前重点,并努力寻求有效路径,促进基层社会管理水平提升。

一、基层社会管理现状——以乌海市为例

乌海市辖3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人口50万,2004年实行城乡一体化改革,城市化率达94%,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与全国其他地级市相比,乌海市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城市化水平较高。当前,乌海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给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刻不容缓。具体工作中,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社区运转机制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社区工作联系责任机制和工作协调机构仍不健全,社区所辖改制企业移交工作不够规范,如少数破产、改制企业移交本单位职工组织、户籍、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关系时底子不清,情况不明,少数单位在将各项社会事务向社区移交时,不能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等等,给社区工作带来较多难度。与此同时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而社会管理体制落后,使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解决。

2、一些领导对基层社会管理认识不到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认为社会管理事杂面广,成绩体现难;有的认为社会管理在政绩考核中权重较低,干好干坏影响不大;有的认为社会管理耗时耗神,害怕被琐事缠身;有的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社会管理工作就能迎刃而解,基层社会管理是基层干部的事,与己关系不大。

3、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部分地方出现管理真空。目前,社区服务水平及质量仍无法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如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公共安全问题、居住环境优化问题、文体活动组织问题等较多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现在的社区居委会难以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实际上每日从事大量本来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管理粗放,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绝大部分问题在基层得不到有效解决,造成大量上访和。

4、基层自治与居民参与不足。社区参与是社区自治的基础,只有社区居民充分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协商和处置,社区自治才有萌芽和发育成长的土壤。目前我市社区参与总体处于初级水平,社区居民在社区事务和管理服务上参与不足,积极性不高,没有体现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民主形式。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

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打好基层、夯实基础”。为此,必须针对乌海存在的突出问题,选准突破口,从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笔者认为,要从5个方面着力:

1、转变机制。由弱街道强社区过渡到撤街道建社区。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单位制的社会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的复杂化,多元化,街道办事处逐渐成为了区政府与社区的传话筒,其具体管理职能弱化,且占据着人、财物等大部分基层社会管理资源。而最贴近居民的社区管理得不到应有重视和支持。因此,“撤街建区”不失为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可选路径。

下放人、权、责,由二级政府、四级管理向三级政府、三级服务转变。政府职能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一方面,加快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社会事务公共资源配置体制。另一方面,推动公共资源社会投入重心向下,重点扶持社区。并利用科技信息管理对社区服务做到网格化、精细化。

2、转变观念,加强认识。一调整“指挥棒”的内容。进一步把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纳入政绩考核内容,扭转各级干部的政绩观,切实提高对社会管理特别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视程度。努力转变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工作重点,把及时了解掌握和化解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作为核心工作来抓,把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和效能作为领导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培训和锻炼,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二强化“治未病”的思想,变应急管理为日常管理。转变依靠强制力和威慑力保持社会稳定的传统观念,增强从“治未病”的思维和角度维持社会稳定的意识,改进与完善对容易引发社会纠纷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管理办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将社会矛盾主动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的能力。

3、加强社区功能,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随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职能转变的加快,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改革的深入,社区承担起越来越多的服务功能,服务居民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因此,必须加快强化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在社会救助、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区治安、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社区自治经验,探索设立政务、卫生、文化服务中心,剥离原有村(社区)承担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建立“两级统筹发展、三级管理服务”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要按照“强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将社区工作人员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主导居民服务。

4、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管理,共建和谐社区。树立“多中心”思想,积极支持和培育基层社会管理力量。坚持城市社区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管理。更多吸纳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管理,引导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区服务意识,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社会骨干、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

5、加大基层居民参与力度。居民参与是基层社会自治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基础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模式和发展方向,因此,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居民参与基层社会管理不足的现状和原因,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行为观念、社会文化、社区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扩大基层社会管理的居民参与度,实现参与数量和参与质量双提升。

三、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除了从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动态协调与源头治理的关系

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是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因此,需要建立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的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的调处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得到化解。另一方面,源头治理是治本之举。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民生、民主、民心问题。

2、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传统的社会管理主要是针对现实社会,但是在数字化时代,由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构成的虚拟社会越来越重要,它既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也给人类工作和生活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网上网下遥相呼应、互相放大,容易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统筹现实和虚拟两个方面。尤其要重视对虚拟社会的管理,真正做到趋利避害。

此外,还需正确处理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软硬件建设、市与区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与社区条件改善环境优化的关系,加大对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做到安民、便民、利民。构建和谐社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3篇

党的十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并对党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新时期、新阶段对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对企业基层工作粗浅的认识。

一、完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建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基层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也就是要激活基层细胞,让企业肌体更加健康,就是要力量往基层使,工作往实里干。

要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干部员工力量。思想上的统一才能形成行动上的一致,必然能够五指紧握,蓄积力量,重拳出击。作为企业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报告、上级的重要讲话,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及时传达给广大员工,使员工了解大政方针、发展方向,促进工作重点、关键项目的推进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发现自身有事,正视自身不足,利用开会、谈心、活动等积极有效的方式,努力把不足转化成前进的压力,将优势当做激励的动力,从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中寻找适合员工的管理方式,把员工的思想从分散逐渐转变成集中,把员工的行动从多样化逐渐转变为同步,形成聚沙成塔的强有力的凝聚力量。要关心关爱员工,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现在企业的工作环境、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员工对物质的需求逐步提升到了物质和精神并重,对于和谐的工作氛围的渴望也日益强烈。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仅要在工作中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更要在生活上帮助员工排忧解难,解决后顾之忧。特别是,要注重对员工的细致关心和正确引导,对于员工思想有波动的要及时沟通,卸下其思想包袱,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员工,走访慰问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使员工踏踏实实、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要加强干部管理,提高党员干部质量。坚持“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个旗帜”的原则,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重视培养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综合实力全、民心所向的党员干部,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极致,形成为员工树立模范,用模范引领员工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基础管理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越实,事业越兴。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基层始终是实践的主体和活力的源泉。只有抓住基层,抓实工作,才能实现发展进步。

要心系基层。作为基层干部的一员,只有心里装着基层,想基层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才能真心实意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在基层工作,要善于利用晨会、小会等灵活性会议,及时了解当天的工作重点、工作难点,以及员工的需求,准确掌握员工思想动态,适时跟进工作进展,对于出现的问题快速地给予解决,真真正正地把工作放在心里,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干好。要身入基层。身入基层其实就是要求干部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基层员工的一员,与员工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基层管理工作离不开实际工作,要站稳实际这个“落脚点”就必须身入一线,与员工一起工作、谈心、交流,体验员工的工作艰辛,更直接地了解员工的真实情况,更快捷地帮助员工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员工谋福利。要强化管理。制度的落实需要严格的管理才能得以实现。各项制度和管理条例都是成型、成熟的方法和经验,放在书柜里、摆在桌面上是不能实现管理的效果,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严格精细的管理、结合实际的操作才能规范管理、做好工作。要上级精神和相关文件传达给每一名员工,并从实际出发,健全完善各项管理体系,按照要求严格管理员工,从“质”和“量”上,对于各项工作给予严格的考核,拉大奖惩差距,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激励帮助后进赶上,使管理更加严格、效果更加显著。

三、提高基本素质,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多年来,培训工作始终是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但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业务技能提升。事实证明,提高员工基本素质不仅是员工的福利,为员工谋求利益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4篇

一、工作思路的形成

近几年,我县高度重视村级财源建设,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年全县平均村财收入(不含美岭村)9.94万元,其中常年性村财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村(居)有57个,占24.2%,“空壳村”、“债务村”现象比较突出。许多薄弱村经过帮扶整顿虽然较好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困难,但仍然存在着村集体收入无门、无钱办事的“老大难”问题。有些村由于村财薄弱、负债严重,导致村级班子软弱涣散,严重制约和影响村级组织建设的活力和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县委充分认识到加强村级财源建设特别是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是提高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客观要求,及时提出“夯实基层基础、突破工业产业”这两个主要工作着力点,并按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找准加强村级财源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结合点,进而研究提出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工作思路。根据这一工作思路,我县积极总结和借鉴前几年整顿转化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的成功经验,经过全面调查研究和倒查站队,从全县57个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薄弱村中研究确定32个村,采取1名县领导挂钩联系、1个县直部门帮建、1个先进村结对、1名县乡干部驻村任职、1个发展项目带动和1笔启动资金扶持等“六个一”措施进行重点帮扶整顿,汇集多方力量,积极付诸实施,大力推进财源建设,努力破解农村发展难题。

二、具体做法和成效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县委坚持把薄弱村财源建设作为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议事日程。一是全面部署。县委成立薄弱村财源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薄弱村财源建设工作。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村级财源建设的工作意见》(永委[*]44号)和《关于实行“六个一”措施整顿转化村财薄弱村的通知》(永委[*]173号),并召开全县动员会动员部署,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实行薄弱村财源建设季度例会制度,定期回顾总结阶段工作情况,交流经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二是落实责任。实施县、镇、村“三级”联系帮扶制度,明确薄弱村财源建设由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抓总,县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共同抓好具体指导和督促落实;乡镇党委认真履行“主抓”职责,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乡镇挂钩领导具体抓;各薄弱村党支部发挥“主体”职能,积极配合驻村任职干部开展工作;县直各挂钩联系单位和结对先进村发挥“帮建”职能,认真落实帮扶制度;下派驻村任职干部作为直接责任人,负责联系发展项目工作,并督促抓好落实,形成了党员县领导挂村、县直部门联村、乡镇领导包村、先进村结对、下派干部和工作队驻村等六位一体的责任体系,确保财源建设工作有效落实。三是齐抓共管。县领导牵头,组织县直挂钩联系单位到各个薄弱村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确定财源建设项目,明确发展措施,落实启动资金。县直各挂钩联系单位坚持把财源建设工作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压缩日常经费开支,想方设法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项目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从全县典型示范村或经济比较发达的村中确定32个村,加强沟通联系,实行结对帮扶,进一步深化“先进帮后进”、“富村帮穷村”活动。

2、建好村级班子,提供组织保证。薄弱村之所以集体经济基础较差,除了有一些历史和客观原因外,关键还在于村级班子。县委坚持多方入手,努力提高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为财源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一是“补血”增动力。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才换人”的原则,通过采取办班培训、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重点抓好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村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提高他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是“输血”增活力。立足各村实际,按照“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解决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干部派什么干部”的原则,从县直部门或乡镇机关中选派32名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县管后备干部或党员技术骨干,下派驻村担任主抓财源建设专职副书记,负责联系扶持发展项目工作。全县32名下派驻村任职干部平均年龄为32.9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2名,占100%。三是“换血”增实力。抓住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有利契机,大胆选拔一批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村级班子,有力提高村级班子发展和管理经济水平。据统计,全县32个薄弱村共调整充实37名“经济能手型”村干部。四是“造血”增推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每个村中重点培养和选拔3-5名的后备干部,努力解决薄弱村后继乏人的问题。坚持把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结合起来,扎实开展“三培养”活动,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进一步优化村干部和党员队伍结构。*年以来全县32个薄弱村共培养后备干部112名,发展新党员35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69名。

3、落实发展项目,壮大村级财源。坚持以项目带动为抓手,采取短期突破与长期发展、自我造血与适度扶持相结合的办法,扎实推进财源建设。一是路子多选。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村级组织申报、乡镇党委初审、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农办审核、县直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定等“一报三审”的办法,科学选定1-2个中长期重点财源项目。在具体操作中坚持长短兼顾、分类指导原则,既注重以“短”突破,实现快速脱贫;又强调以“长”稳定,帮助各村增强“造血”功能。对有资源优势的村,研究确定建设水电站,适度开发矿产等项目;对地处山区的村,研究确定种植茶叶、果树、速生林和毛麻竹基地;对有农村实用技术优势的村,鼓励兴建茶叶、食用菌加工厂等项目;对地处城郊或有交通便利条件的村,确定建设商用店面、综合楼、学生公寓项目;对个别优势不明显的村,则确定统一在县工业园区入股参与标准厂房建设出租项目。达埔镇新溪村针对该村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投资兴建9座芦柑外贸加工点、蘑菇房进行承包出租,村财年可增收3.2万元。苏坑镇熙里村投资20万元入股一高科技企业,既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每年又可增加村财收入2万元。据统计,全县32个村财薄弱村,共研究确定49个财源建设项目,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态势良好,初见成效。二是资金多给。坚持把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工作同市、县级重点帮扶村整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县财政拨出320万元、乡镇配套320万元,确保每村有20万元以上的财源建设启动资金。各村挂钩党员县领导、联系县部门、结对先进村也竭尽全力,帮助薄弱村争取资金、银行低息贷款等,多方筹措资金推动项目落实。石鼓镇桃星社区充分发挥海外侨亲的优势,由镇党委牵头协同村干部加强同侨亲的沟通联系,先后争取侨资40多万元建设标准厂房。三是办法多想。加强薄弱村村办企业、集体财物管理,运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引进外资、合资等方式,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盘活集体资金,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合同管理,理顺产权关系,搞好产权界定,对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村集体山林、果园、茶园、水电站等进行回收改造,重新招投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五里街镇将镇办80亩茶园无偿赠予蒋溪村改造管理,村财年可增收4万多元。蓬壶镇都溪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原有村集体旧枇杷园进行改造,新种优质铁观音茶园50亩,创建村集体茶叶加工厂1座,年承包金可为村财增收3.5万元。

4、健全规章制度,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取得成效和巩固发展成果的根本保证。一是健全党内规章制度。重点帮助薄弱村建立完善党支部议事决策、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以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使他们行动有规,处事有据。二是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村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会议、支委会议等,对财源建设项目的确定、工程实施等进行集体讨论,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实行项目责任制,明确班子成员各自职责,成立专项监督小组,加强项目质量、进展情况监督。仙夹镇山后村成立由村干部为成员的项目领导组、监督组和实施组,全程跟踪抓好项目落实和监督工作。三是健全村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建立财务收支预决制、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等制度,确保帮扶资金专款专用。实行村集体会计委托、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鼓励群众参与项目决策和管理,增强村务透明度。落实村级零接待,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做到增收节支。

三、主要经验体会

我县通过全面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工作,找准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有力推进了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初步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1、必须坚持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增强主动性。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组织建设入手,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特别是选好“富民书记”,大胆选拔那些农村“致富能手”进班子,不断增强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2、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发动群众,增强自觉性。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艰苦创业意识、科学发展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转变村财薄弱村村干部传统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要从党支部一班人做起,尤其从村党支部书记做起,以干部思想解放来带动群众思想解放,群策群力,共同为财源建设出谋献策。

3、必须坚持因村制宜,选好路子,增强针对性。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定位,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坚持长短期项目一起抓,经济社会一起抓,发展与生态一起抓,做到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统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5篇

一、农村文化建设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文化氛围“好”。近几年,县委在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龙游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了构筑“浙西中等规模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全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编制了《龙游县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重点扶持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有1个特级文化站、1个一级文化站、9个二级文化站,建有业余文艺队伍128支,5164名业务骨干。近年来,宣传、文化、社区(街道)和农办等部门以“彩色周末”、“和谐家园”等系列文化活动为依托,常年深入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艺下乡活动,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艺精品。三年来,全县农村共举办各类文艺演出、边际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180余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达2.5万余人次,观众70多万人次。

二是整合力度“大”。近年来,龙游县抓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工作的有利时机,整合统筹社会各方力量。一是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利用电脑网络平台,把网络由乡(镇)延伸到行政村,文化部门专门建立文化网站,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更新网页内容。编发《文化信息简报》,对外宣传介绍全县传统特色文化项目,报道各地文化活动动态,指导农村文化工作。二是整合文化阵地设施。以创建“百个特色文化村”、“文化艺术之家”,实施“东海明珠・金走廊工程”、“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等系列文化工程为抓手,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双建设、双整治”、“康庄工程”等工程建设,因村、因需而宜改建、新建了一批文化场所和文体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三是整合文艺队伍。以文联为纽带,建立农村文化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及时吸收有专业特长的农村文化人才进入文联各协会,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

三是乡土气息“浓”。大力挖掘植根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一批特色文化村落和文艺节目。2002年湖镇镇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塔石镇的脱节龙、沐尘乡的三月三畲乡节、小南海镇的剪纸艺术、士元乡的貔貅舞,都极具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这些传统节目还经常应邀参加省、市、县的文艺演出活动。湖镇硬头狮子、塔石脱节龙应邀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和“2004西湖狂欢节”大型踩街活动,并双双荣获金奖。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采风,创作了如小演唱“四老汉奔小康”、道情“乡镇干部帮贫致富”、小锣书“老土管”、“三农”颂、“老太婆逛新城”等一批充分反映当前农村新面貌、展示农民新形象为题材的作品,倡导“歌舞自己演,技能相互比,展品人人献”,以小品、快板、三句半、表演唱的形式融合方言乡音进行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是活动载体“新”。以争创全省特色文化先进县为抓手,深入开展创建文化特色村活动,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载体。2003年举办了全县民间舞蹈汇演,来自全县基层农村的20多支民舞表演队同场竞技,各展风采,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名群众争相观看,有力地促进了民间特色文化的发展。2004年组织全县农村基层的村两委和中小学教师共5000余人开展了“知龙游、爱龙游、建龙游”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参观近年来在城市、工业、旅游、交通建设中的新亮点,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中亲身感受发展成果,在旅游娱乐的宽松氛围中接受教育。

五是取得成效“实”。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陶冶了情操,改变了农民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许多群众说:“大家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健康向上,既开心,又受益。”有一村民因长期迷恋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导致夫妻不和,家庭濒临解体,自参加村组织的座唱班后,他便整天热衷于表演,成了座唱班的骨干,改掉了不良嗜好。妻子也回心转意与丈夫和好如初,逢人便说:“文艺活动挽救了他,也挽救了我们这个家”。群众通过文艺活动,接受了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拓展了视野,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明显提高,、封建迷信等活动逐渐减少,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风尚逐步形成。农村比过去更积极更健康了。

二、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

(1)需求日趋旺盛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对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综艺演出、民俗文化活动等需求强烈。由于相关部门对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文艺活动质量不高,县乡两级的文化产品不足和文化资源贫乏,内容炒冷饭,形式老面孔,缺乏吸引力,群众参与率不高,满足不了群众求知、求新、求乐、求变的多元化需求,供求矛盾相当突出。

(2)参与意识增强与文化阵地不足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群众欣赏文化的品位也在逐步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自已看、自己听,自己演的欲望正越来越强烈。然而,由于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必要的机构和人财物问题得不到解决。据调查,全县21个乡镇文化站中,真正能较好发挥作用的仅占72%。乡镇一级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经费,现有的文化服务中心器材不足、设备老化,甚至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目前仍有6个乡镇文化站不能正常开展活动,以致一些非常宝贵、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正渐渐消失。

(3)文化事业发展与人才不足的矛盾。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工作由政府布置,经费由政府投资,人员工资由政府拨付,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基层文化干部存在不稳定倾向。在调查中,认为文化工作“符合自己兴趣,很乐意从事”的占21.57%,“服从组织安排”的占42.08%,“如果有选择,将会换其他工作”的占35.3%,“从事这项工作较长,工作缺乏耐心”的占62.79%。而且文化专干基本上身兼数职,每年真正用在文化工作的时间平均不足2个月。乡镇文化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9.8%,36~45岁的占66.7%,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仅占57.1%。基层文化干部存在多年只出不进的现象,造成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年龄日益老化不可避免地带来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精力不足、学习创新困难等问题。

三、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和谐发展

(1)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保持文化活动经常化。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建设的纽带,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是提高文化工作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在“三个力”上下功夫:一要在加强推动力上下功夫。实践表明,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是促进和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关键。宣传、文化职能部门要做好文化发展规划,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要求,确定活动主题,加强面上指导;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工作协调和具体策划,真正发挥文化站、文化员的作用,指导和组织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村级基层组织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和参与文化活动,尤其要调动农村文化活动“热心人”和“带头人”的积极性,发挥其文化骨干作用。二要在增强内驱力上下功夫。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变群众被动接受文化为主动参与文化,增强农村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在动力。三要着力在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重视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始终以群众的意愿为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农民的文化需求特点、文化欣赏习惯,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教育性与娱乐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为群众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活动体验获得的享受、参与的享受、创造的享受,使人人享受文化”,让“文化陶冶人人”,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的文化权益。

(2)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促进文化发展长效化。要树立“大文化”意识,坚持跳出文化看文化、抓文化,充分整合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资源,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扩大文化工作辐射面,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工作的渗透力。要从强化领导、健全组织、落实责任等方面入手,通过选聘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和文化干部担任文化村指导员等各种形式,坚持以城带乡,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夯实农村文化工作基础。不仅要向农村送文化,更应注重在农村建文化,增强农村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引导农民朋友参与到活动当中来。要着力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考核体系,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经济工作一样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政策导向,探索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3)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化。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有效地实现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切实推进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实现由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既使政府集中财力、人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充分调动全社会创办文化产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建立行政保障机制。要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乡(镇)党委、政府议事日程,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列入同等重要位置,定期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要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积极调整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市场,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文化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对全社会文化资源市场化的有效配置,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和自身投入相结合的多元投融资格局。

(4)注重结合、强化效果,确保活动方式多样化。要坚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努力使文化活动内容包容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文化活动形式上涵盖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相互融合,满足多元化需求。要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在参与中享受快乐、接受教育;在服务他人中得到满足、提高素质,增强农民的文明、创新、守信意识,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5)优化资源、拓宽渠道,实现人才队伍社会化。农村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自觉树立人才观念,建立农村文化人才档案,建立有利于农村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切实做好农村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举荐工作,充分挖掘蕴藏在广大农民中巨大的人才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好、发挥好、调动好本土人才的积极性。一要通过重点培养、重点扶持、表彰激励等方式,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培育一批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有文艺专长的农村文化带头人。二要保护好民间老艺人,加大整理、传承工作力度,使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并把文艺绝活变为文化品牌。三要大力培养各类农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经纪人才,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发挥经营人才和经纪人才的“架构”作用,使农村文化既能“走出门”,又能在家门口欣赏“外来文化”,真正在农村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6)搭建平台、丰富内涵,推进阵地建设网络化。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要坚持思想教育、知识学习、技能培训、文化娱乐“四位一体”的方针,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和扶持力度,依托阵地开展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精神家园”。针对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和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坚持多条腿走路、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广泛动员、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新建、改建、扩建、共建等多种方式,兴建完善一批功能齐全的农村文化阵地。要由乡(镇)和有关部门牵头,因地制宜地创建“学习型”、“科技型”、“娱乐型”、“信息型”等特色文化示范户。把这些“示范户”建成一个个小型文化站,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向农户辐射,使“示范户”成为知识的“传播点”,信息的“交换台”,技术的“推广点”和党委政府工作的“宣传站”。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6篇

日前,国务委员华建敏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一定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广泛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在预案体系和体制、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应急保障能力切实加强,我国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要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所有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要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奖惩严明的责任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要努力建设“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充分整合各种应急资源,形成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合力;深入开展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建立专兼结合的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提高基层应急保障水平,切实提高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基层组织和单位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做到有备无患;抓好信息传送,做到早报告、早预警;抓好先期处置,做到及时高效;抓好协调处置,做到配合有力;协助抓好恢复重建,做到井然有序;要总结经验、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做好今年的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7篇

一、以转型和发展为重点,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

上海市人口计生委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以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为目标,积极构建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推动人口计生网络的服务转型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

(一)大力推进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在重新明确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机构的定位和功能、拓展机构职能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本市区县和社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市人口计生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上海市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目前全市18个区县中已有17个区县人口计生指导中心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完成了更名,70%以上的社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基层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机构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延伸人口计生公共服务

在加强人口计生系统自身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市和各区县人口计生部门拓宽视野,整合社区资源,多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设立计划生育行政事务一门式服务窗口,在区县婚姻登记处设立人口计生咨询服务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在社区文化中心设立婴幼儿早期行为启蒙教育点,在流动人口集居点设立计生咨询服务点,在学校和社区设立服务青少年的“亲青服务室”等。目前,上海市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1+X”模式,“1”就是人口计生系统自身的公共服务网络,“X”就是联合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开展的与人口计生相关的公共服务。

(三)推动实现“三个转变”

上海在构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积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政策协调、部门联动、资源整合、运转高效和规范有序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制和机制,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服务对象由户籍人口为主向覆盖实有人口转变,重点关注、研究和解决来沪流动人口、市内人户分离人口、青少年和未婚人群以及日渐突出的老龄群体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问题;二是服务内容由人口控制为主向人口计生综合服务转变,重点强化优生优育、权益保障、生育关怀、生殖健康、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服务等服务工作;三是服务方式由人口计生部门提供为主向政府主导、部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转变。由于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而为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深受群众欢迎。

二、夯实基础,稳定基层机构,大力推进能力建设

(一)高层倡导,保持基层人口计生工作机构和队伍稳定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特大型城市,在长期低生育率和负增长的情况下,基层人口计生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市人口计生委加强高层倡导,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反映情况,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9年4月7日,韩正市长在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项研究”、“五个推进”、“三项保障”的工作要求;赵雯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2009年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将保持基层人口计生工作机构和队伍稳定,加大财政投入经费保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考核重点。

(二)市人口计生委“三定”得到加强

今年,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三定”规定中,市人口计生委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在保持内设机构数和人员编制数稳定的基础上,增加了2名局级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中信息中心更名为信息化管理处,流动人口管理处更名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规划统计处更名为发展规划处,科学技术处更名为科学技术服务处,同时增挂家庭计划指导处牌子。

(三)以购买服务形式,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市和区、县人口计生委积极争取公共财政经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途径,向社会招聘人口计生工作者。如:市人口计生委开通的“上海12356阳光计生咨询、研究和综合服务热线平台”,由市财政局拨出专项经费,招聘了包括研究生在内的7名专职工作人员。各区县人口计生委联合区财政局拨出专项经费,公开招聘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备医学、法律、计算机等相关学历背景的社会人才,专职从事社区人口计生工作。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能力

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加强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层层落实培训工作责任制,市人口计生委举办村居委人口计生干部专业知识培训的示范班和各种业务知识区县师资培训班;邀请高层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组织机关青年骨干报考人事司和吉林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组织基层人口计生干部参加0~3岁启蒙教育国际培训项目和考察等。拓宽了人口计生系统干部的视野,提升了各级人口计生干部的能力水平。

三、以人口计生社工和生殖健康咨询师为突破口,推进队伍职业化建设

认真落实《上海市“十一五”和202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中长期规划》中阶段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加强调研指导,推动职业化建设“提质提速”

一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今年以来,市人口计生委领导开展了多次队伍职业化建设专题调研,与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人口计生干部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和掌握职业化队伍建设推进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推动和指导试点区县职业化建设工作。二是开展上海市社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岗位设置情况调查研究。调查分析显示:全市现有包括人口信息采集、人口计生事务受理、人口计生协管、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家庭计划指导、科学育儿指导等10类社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岗位,主要分布在乡镇(街道)政府及下属人口计生机构。目前,市人口计生委正在根据前期基层调研和公共服务岗位调查结果,制定以购买服务形式,加强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基层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二)继续推进人口计生社工队伍建设

随着本市计划生育奖励与补助政策的不断完善、早期教育和出生缺陷一级干预等民心工程的不断深入,社工、早教、生殖健康咨询等专业队伍应运而生。其中社工队伍建设比较迅速,全市各区县人口计生社工形态主要有三种:一是社区社工组织。如:静安区现有的73个社区事务所,配有73名计划生育社工;卢湾区74个居委会配有78名人口计生专兼职社工。二是开发社工项目,购买专业服务。如:浦东新区成立了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人口计生社工专委会,开发了“家有新生”、“孕妈妈关爱”、“外来不寂寞”、“未婚青年意外妊娠心理疏导”和“蓓蕾关爱计划”等5个计生社工项目,以政府购买、“项目委托”等形式,由社工事务所或招聘专业社工承担人口计生专项服务。三是向社会招聘人口计生专职社工。如:松江区人口计生委和区民政局联合向社会公开招聘镇级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社工,合格者派遣到街道、镇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工作,并较好地解决了社工的待遇、职业化培训等问题。

(三)抓住机遇、积极准备、顺势推进生殖健康咨询师队伍建设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8篇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档案室党支部紧密围绕院党委的安排部署,认真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以人为本,以稳定职工队伍为工作重心,切实抓好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结合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首先,要加强“四好”班子的建设。室党支部带领职工在“创先争优”、“五行五好”等项活动中,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紧跟院党委的工作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落实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领导班子“三重一大”议事制度,高标准、严要求,带领职工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其次,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边学习边实践,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对中石油集团、油田公司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认识。在工作中,4名领导能够按照组织原则办事,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做到遇事集体商量,集体决策;能够紧密围绕工作实际,积极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探索新思路,新办法。班子成员在思想上能够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上勇挑重担,勇于承担责任,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第三、坚持“”制度,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按照今年院党委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按排,我们坚持室中心组的学习,坚持“”制度。党的“十”会议召开之后,党支部马上组织党员学习新,重点学习了规定的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党员必须履行的八条义务、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等项内容,让每名党员回忆自己入党时的情景,查找入党后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措施。

二、加强队伍建设,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服务

年初,在制定全年计划的时候,党支部就确定了党群工作要与行政工作紧密结合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的思路。

一是加强岩心管理,实行观察取样全过程跟踪制度,确保岩心的有效利用和妥善保管。开展岩心整理以及岩心宏观图象高分辨率扫描工作,实现岩心图象的网上查询、利用。

二是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制定《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实行馆藏电子档案多级备份管理,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应用中油档案E6管理系统,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为完成上述重点工作,党支部利用会议、宣传展版等舆论手段,向职工讲清楚各自肩负的责任,充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在各自岗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具体措施是:第一、要求党员带头,从遵守劳动纪律入手,八小时内坚守岗位。第二、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保证资料借阅准确迅速,服务态度好。第三,坚持开展岗位培训活动。职工在参加各类外出培训的同时,要继续组织内部培训工作,适时举办实物档案和档案信息等内容的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业务素质。

三、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提高职工思想素质

围绕“打造辽河新形象,提升油田软实力,实现事业新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结合我院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做到“二个结合”:一是开展“主题教育”、“创先争优”活动与为勘探开发科研生产服务相结合。紧密围绕“千万吨产量,千亿元规模”目标,积极组织党员、职工开展为全院科研生产服务活动。采取多种措施,主动开展档案利用工作,满足科研生产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为了真实了解科研单位对资料的需求情况,我们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走访用户,登门征求科研所室对档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二是开展“主题教育”、“创先争优”活动与抓基层强基础、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相结合。党支部以创建“四好”班子和“五型五好班组”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把党员打造成为工作骨干,把工作骨干培养成为党员。现在我们的班组长、安全员和工团组织成员均由党员或生产骨干担任,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能够快速、准确落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还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建设“职工之家”,定期出宣传板报,对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大力宣传。同时积极参与院内外举办的各类文体运动。这些活动,既增强了职工身体素质,又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室工会建立健全了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年初按时召开职工民主管理大会,按照院工会的安排,积极开展“民主管理月”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档案室成立了由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劳动委员、女工委员组成的职工代表巡视小组,积极展开活动。小组采用在职工中走访询问、征集意见和建议,与领导班子座谈等形式,首先在职工中广泛听取意见。大家普遍表示:档案室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管理大会,会上公布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群众心里清楚。在奖金分配上,全体职工的奖金数目都显示在奖金表上,签字时一目了然,做到了公正透明。

总之,做好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得力措施,从细微处入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这样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9篇

一、全省第三,综合实力稳居全市前列。

一、加强思想建设,弘扬移民精神

近年来,面对规模空前、强度空前、难度空前的移民迁安任务,淅川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克难攻坚,顺利完成了试点和一、二批大规模移民任务,铸造了舍己为公、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奉献牺牲的“移民精神”。为加强以弘扬移民精神为内容的思想建设,我们一方面深入挖掘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践行“移民精神”的典型,用先进典型激励人。组织开展了移民工作“百千万”(评选一百个先进集体、一千名优秀个人、一万户模范家庭)评选活动,树立了任朝学、袁中告、安建成等一批典型,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争做践行“移民精神”的典范。另一方面,把弘扬“移民精神”融入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每月上党课,把学习《》、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学习弘扬“移民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学党的理论、学“移民精神”、争当践行“移民精神”典范的热潮。

二、加强组织建设,打造过硬队伍

推进移民迁安、经济发展,重在基层、难在基层。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切实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强班子。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把一批威望高、有影响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同志选拔到村支书、村主任岗位上来。通过换届,“双强”型村干部比例达到92%。针对第二批移民村一些基层组织相对薄弱的实际,我们由县委抽调县乡干部600多名组成101个工作队进驻移民村,每个工作队由一名科级干部任队长,并兼任所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经过努力,53个二类村和三类村得到转变,一批突出的矛盾问题得到化解,确保了移民迁安工作顺利进行。二是重教育。坚持利用县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每年对所有村支书轮训一遍,利用乡镇党校和村党员活动室,对其他村干部进行培训。近两年来,县乡两级共培训村干部18000余人次,参加培训的同志95%以上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三是建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内容的村民自治机制和以“双加”工作模式为内容的服务发展机制。目前,“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全县所有的村都得到了有效推行,全县农村已成立“双加”产业协会197个,已经覆盖了超过80%的村。我们还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县委每两年在全县评选“功勋村党支部书记”和“明星村党支部”各20名,还把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支书通过合法程序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三、突出创先争优,打造特色党建

我们坚持把移民迁安和经济发展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最大实践阵地,把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活动成败的重要标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岗位上创先争优,有力地推动工作开展。在机关,开展了“一挂包、两帮带、三统一、四结合”活动,共创设党员先锋岗328个、党员模范服务窗口86个。在乡镇,对照党组织“五个好”、党员“五带头”要求,开展了争“五个好”基层党组织、评“十星”级优秀共产党员、创一流业绩的“争评创”活动。在企业,深入推行了党员挂牌上岗、亮牌服务,广泛开展“工人劳动竞赛”、“青年创业”、“巾帼建功”等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积极为企业发展壮大作出贡献。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广泛开展“三亮三比三评”(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活动,全面推行阳光服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廉洁服务,使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在农村,扎实开展了“一区一制”实践活动。“一区”就是开展创建共产党员责任区活动。根据党员实际,设立不同类型的岗位,让党员领岗,使之更好地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一制”,就是在党组织中开展党组织工作“公开承诺制”,要求党组织每年根据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承诺年度要完成的工作事项,并在实施过程中接受群众监督。

四、狠抓作风建设,树好干部形象

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我们重点开展了三项活动:一是县处级干部包村联户和千名干部帮扶活动。下发了《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联系点的通知》,县处级干部全部分包乡镇,联系了村和困难农户。经常深入乡镇、村组、企业、农户中调研情况,慰问困难群众,听取意见,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000余名乡科级干部每人与一个困难户结对交友,积极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一大批困难群众在活动中得到了实惠。特别是在移民迁安中,我们组织县乡村干部对移民户实行“六包”(包宣传发动、包货物和人员上车输送、包遗留问题解决、包矛盾纠纷化解、包房屋拆迁安全、包手续交接完善),以情感人,促进了移民迁安。二是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出台了《关于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的意见》,将112个县直一级单位党组织同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县直党员干部深入帮扶村,积极为他们提供人力、物力、财力、项目、信息等支持,帮助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近年来,县直单位党组织共向帮扶村引进各类项目300余个。三是下派干部驻村任职工作。为实现县、乡、村干部的互融互通,在移民迁安期间,我们选派98名优秀科级干部到移民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选派工作队员1200余名,帮助做移民工作。为做好第二批移民后进村的整顿转化工作,我们再次选派28名优秀后备干部驻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有效地推动了工作。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统计工作;夯实基础;及时修正;不断改善

一、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的意义

统计工作是设计、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据以修正错误。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上而下,有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县统计局。各行业部门从上到下也都有统计处、科、室。但千头万绪,无论多复杂,统计数据都是由基层统计数据层层上报汇总得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性数据也是由省各市各县、乡、村的基础数据汇集而成。当然这些数据有的是通过大型普查得到的,有的是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日常统计报表等手段得到的。但无论如何,基层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基础数据的统计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基石。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层统计的现状

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质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基层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层数据如不能及时上报,就会直接影响上一级的数据汇总。在日常工作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年度省社平工资是经常用的数据。由于数据的延迟性,各项工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是典型的倒三角形。从国家统计局到各省市统计局,到县统计局,再到乡村统计员,人员数量、专业化程度、设备、资金经费、重视程度都是自上而下递减的状态。国家和省市层面自不必说,县级也还有县统计局,到了乡镇就只有一个统计员,而且很多都是兼职,到了村一级几乎都是由村大队会计兼职。设备经费谈不上,领导重视程度也不高。

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含县级市、旗等县级单位),他们的数据准确完整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县级的统计工作又和乡镇、村、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密不可分。在一个县域内统计工作内容项目也很多。各种大型普查就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多项内容。另外还有日常统计报表,各行业、专业领域的调查,如固定资产投资调查、房地产调查、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等。可以说工作量大、人手少、专业性强。在一个县域内仅仅依靠县统计局的有限的力量,没有基层统计人员的配合是难以完成的。

三、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最基层的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首先是重视程度低。在乡镇和村前些年计划生育是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各地都重视计划生育。近些年以GDP论英雄,各地主要抓经济,热衷搞开发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来国家狠抓环境治理,很多地方领导被约谈,各地开始注重环保。统计工作与这些工作相比,被放在次要地位。在各机关事业单位部门,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任务,政府党委安排的中心工作和本部门的日常业务才是重点,统计工作也被放在次要位置。各企业的老板经理,挣钱是硬道理,最主要的精力基本放在销售上,其次是生产和技术改造,统计也不被重视。

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除了县统计局人员是专职统计外,各单位、各乡镇村几乎都是兼职统计。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人员编制少,多数是兼职。有的是乡镇办公室人员兼职,有的是乡镇财政所人员兼职。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有的是会计财务人员兼职,有的是业务人员兼职。在企业里有的是财务出纳兼职,有的是质检员兼职,也有办公室人员兼职的。

从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上看,参差不齐。在乡镇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由财会人员兼职的,多数具有统计和相关专业知识。村一级的大队会计不在此列。其他各类人员兼职的,只有少数具备统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

在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也很可怜。由于经费紧张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和专用设备基本没有。

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数据的准确与否是个良心买卖。有时候凭着工作经验,估计一个数也差不太多。把大量的日常数据整理出来,汇总、计算,上报一个准确的数据也可以,但工作量会大很多。这不单是教育他们增强责任心的问题,更要从制度入手,实行标准化和加强法制化。

四、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工作流程、台账、工作标准。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引起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重视,做到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数据准确性落实。并大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各单位联网直报和基层单位电脑数据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冯永梅,王泽岗.事业单位统计管理目标的变革[J].管理观察,2008(09):30-31.

[2]匡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公开制度[J]统计与管理,2007(07):20.

上一篇:设施规划范文 下一篇:有机化学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