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范文

时间:2023-10-22 14:46:34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篇1

抗心绞痛作用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发现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

对缺血再灌注的作用

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主要是由氧自由基、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凋亡等因素均参与其发病过程。有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可抑制炎症反应;并抑制败血症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因此,辛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降脂以外的作用证据还有待于我们今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提供直接证据。

肾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不仅有依赖降胆固醇的肾保护作用,同时还具有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包括抗细菌增殖、抗炎性反应、免疫调节等,减轻肾损害的程度,从而保护肾功能。他汀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肾脏细胞,减轻肾小球硬化,延缓肾功能衰竭,尤其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

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Sugigama等试验发现[2],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能激活骨形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hrotein 2 Bmp 2)的启动子,因BMP—2是BMP家族中的一员,它对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他汀类药物的成骨作用,同一实验中还发现普伐他汀对BMP—2的启动子无激活作用。国内,一些体外试验表明辛伐他汀能够促进人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此种促进作用可能与辛伐他汀增加其分化过程中相关转录因子的活性,增强其分化过程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3]。

抗炎作用

炎性细胞及炎性因子在肺动肺高压(PH)的起病、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Lee等发现[4],辛伐他汀可抑制支气管周围和肺血管周围的炎性细胞的渗出,并认为他汀类药物治疗PH的部分机制就在于抑制炎性反应。

神经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不仅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而且有不依赖于其降脂效应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能减少痴呆的发生。其神经保护机制:①稳定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②改善内皮功能及促进血管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③减轻炎性反应和再灌注损伤;④影响淀粉样蛋白和载脂蛋白E的形成。实验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预防脑缺血的发生,而且还能够缩小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梗死灶体积,增强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的耐受性,证明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5]。

抗肿瘤作用

实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分化或凋亡,抑制血管新生,降低侵袭转移等作用,是一类很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可抑制白血病细胞、间皮瘤细胞,胰腺癌细胞、结肠癌细胞等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Poynter等对1953例临床确诊的结肠直肠癌患者及2015例对照者进行他汀类药物干预并随访5年[6],结果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可明显降低结肠直肠癌发生的相对危险性(47%),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的发展。

肺动脉高压

肺高压(PH)是最严重而且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减轻甚至逆转PH及肺血管重塑。已经有研究者进行辛伐他汀用于治疗PH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7]。对16例患有原发性和继发性PHT患者进行治疗,开始剂量为辛伐他汀20mg/日,随后增加到40mg/日,随访1~3年,记录每一个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血液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测算的右心室收缩压,表明辛伐他汀治疗后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心输出量均有提高,而右心室收缩压降低晚期患者生存率提高,没有发生肺功能异常或明显的溶肌症状。因此认为辛伐他汀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比较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洁.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7,31(6):444—445.

2Sugiyama M,Kodaraa T,Konishi K,et pactin and simvastatin,but not pra vastatin,induc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human osteosarcoma cells[J].BiochemB iophys Res Commun,2000,271:688.

3Bai Y,Zhang L,Lv zwet al.The effect of simvastatin on theosteoblastic difIerenti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stromal cells[J].Chin J Osteoporos,2006,13(6):381.

4Lee JH,Lee DS,Kim EK,et al.Simvastatin inhibits cigarette smokinginduced emphysema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rat lung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2(8):987.

5李王君,吴家幂,储照虎,等.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9):696.

6Poynter JN,Gruber SB,Higgins PD,et al.Stains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J].N Engl Med,2005,352(21):2184.

他汀类药物篇2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血脂调节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46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中常用调脂药物, 在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积极治疗效果, 被公认为目前最为安全有效的血脂调节治疗药物。但很多心血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因药物间的反应机制增加了副作用的发生几率[1]。为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副作用情况,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并出现药物副作用的9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患者421例, 其中91例出现副作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均无肝、肾、胃、肺等器官病变, 其中高脂血症44例、动脉硬化32例, 冠心病15例。

1. 2 方法 对91例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并出现药物副作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副作用发生时间、用药情况、副作用症状等。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91例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于本院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421例患者中91例出现副作用, 占21.62%, 其中男49例(53.85%), 女42例(46.15%), 年龄28~74岁, 平均年龄(57.2±4.6)岁。其中≥60岁的高龄患者共44例, 占48.35%,

2. 2 91例患者副作用发生时间及用药情况 83例患者于他汀类药物治疗3个月内出现副作用, 占91.21%。本组患者均每晚口服他汀类药物10~40 mg, 平均用量(25.4±3.6) mg, 其中单一采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共33例, 占36.26%;合并用药患者58例, 占63.74%。合并用药包括贝特类、大环内酯类、烟酸类等药物。

2. 3 91例患者副作用表现及副作用引发药物 副作用包括神经肌肉、泌尿系统、皮肤以及消化系统等几种类型, 本组患者采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其中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患者发生副作用的比例最高, 共50例, 占54.95%, 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他汀类药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期间, 密切观察期临床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用药副作用症状, 则立即缩减他汀类药物的用药量, 或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同时告知患者应合理调整饮食, 注意油脂的摄入量, 定期对肝肾功能、尿液、心肌酶等指标进行检测,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 患者经以上措施干预后, 副作用情况均逐步好转。

可产生副作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洛伐他丁、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西立伐他汀6种, 其中以辛伐他汀的副作用发生率最高, 具体因素尚不明确, 这可能与辛伐他汀分子结构的羟甲基戊二酰结构应在肝脏中转化为开环羟基酸之后才具备药理活性的因素有关[2]。此外, 他汀类药物还可改变肌细胞中的甲羟戊酸途径, 诱发细胞早亡。同时还可对线粒体氧化代谢功能造成影响, 致使辅酶Q10大量减少, 最终造成横纹肌溶解。除肌肉系统外, 消化系统的副作用也较为多见, 主要副作用为肝毒性, 包括药物肝损伤及转氨酶升高。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因为肝脏在人类机体中有着重要的胆固醇合成作用, 而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调节时, 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进行P450代谢, 继而引发肝毒性。

综上所述, 他汀类药物虽然能够有效调节血脂, 但因需采用联合用药等因素, 导致其副作用发生率较高, 副作用一般可见于患者神经肌肉、泌尿系统、皮肤以及消化系统等部位及机体系统中。为保证用药安全,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中应当密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 掌握用药指征, 从而将副作用发生率与毒副影响降至降低。

参考文献

[1] 汪卫东, 李炜, 刘新平, 等. 2001-2013年邯郸市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5):536-540.

[2] 唐钦春, 梁如梅. 分析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1):222-223.

他汀类药物篇3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09-0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原因中,高脂血症是一项重要因素,而调节血脂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明星”类降脂药物为三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为他汀类降脂药。他汀类药物,能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活性,从而阻断HMG-CoA向甲基二羟戊酸转化,使肝内CH合成减少。由于肝内CH含量下降,可解除对LDL受体基因的抑制,使LDL受体合成增加,从而使血浆中LDL被大量摄入肝脏,血浆LDL降低。他汀类药已成为当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可直接降低LDL、TC和TG水平。主要以降低胆固醇为主,降脂作用强,起效快。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他汀类药物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阿乐,立普妥)、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来适可)等。

1 他汀类药物的给药时间

服用他汀类药物时,有的患者担心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担心空腹服药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往往选择吃饭时或饭后服用,认为这样更安全。其实,他汀类药物副作用较轻,多数患者可以耐受。与之相反,吃饭时或饭后服用他汀类药物,虽能防止或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会导致腹痛、腹泻甚至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因为,他汀类药物会和食物中某些成分相互作用,引起变态反应,进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肠道蠕动加剧,引起腹痛、腹泻等。另外,饮食中如果脂肪含量较高,还可能出现药物吸收障碍,影响有效血药浓度,降低疗效。因此,他汀类药物正确的用法是空腹服用,一般在饭后3-4个小时或饭前30分钟至1小时左右服用效果最好,并不宜与釉子同服以免加重药物的毒性,引起肾脏的损害。 他汀类药物也可以在睡前服用,这样可以获得最好的降脂效果。有人比较了不同时间服药的疗效,观察到服用相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晚上服药所产生的胆固醇降低幅度较白天服药大。这是因为人体合成胆固醇在夜间最活跃,而他汀类主要是通过限制胆固醇的合成起作用的,因此晚上服用效果最好。

2 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抑制人体合成胆固醇、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浓度的作用。一般的他汀类药物适用于治疗除纯合子家族性(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在他汀类药物中唯有辛伐他汀对于纯合子家族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疗效)。短期内服用他汀类药物较为安全,长期服用此药则容易产生副作用。

肝脏损害

他汀引发的肝酶升高有剂量依赖性,且不同的他汀肝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差异。大部分患者的肝酶升高停药后会下降。不过,慢性肝病和代偿性肝硬化并非他汀治疗的禁忌,合理使用的他汀也可安全用于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失代偿性肝硬化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他汀治疗的禁忌证。

所以长期服用此药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其血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及肌酸激酶等项目。儿童、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及存在肝脏病变者禁用他汀类药物。本类药不宜与烟酸、贝特类、环胞霉素合用,以免引起严重的肌肉及肝、肾功能损害。

肌毒性

他汀类药有肌毒性,与其相关的肌病发生率为2%~5%,横纹肌溶解症发生率为0.01%,横纹肌溶解症致死率为0.00016%,其中以辛伐他汀、西文伐他汀最高,氟伐他汀最低。肌病的主要表现为不能耐受的纳差、肌痛、触痛、无力、疲乏、褐色尿、黄疸、肌痉挛、肌磷酸激酶(CPK)和肝功能(AST及ALT)升高等。且危险性伴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服用他汀类药发生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症的机制为:①通过改变细胞膜脂质组成,影响胞膜的通透性和稳定性,并影响胞膜上的钠-钾通道,导致细胞损伤。②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下游甲羟戊酸通路。③增高肌细胞内钙浓度,抑制细胞膜糖蛋白合成,并使氯通道失活。④联合应用肝酶抑制药,可干扰通过CYP3A4(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CYP2C89(洛伐他汀)、CYP2C9(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CYP2CA19(瑞舒伐他汀)的代谢,并在体内蓄积。

发生肌病的高危人群有:①高龄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②女性;③围术期者;④体型瘦小虚弱者;⑤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者;⑥嗜酒者;⑦大量饮用西柚汁者;⑧联合应用贝丁酸类药、抗真菌药、烟酸、环孢素、维拉帕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HIV蛋白酶抑制剂、抗抑郁药奈法唑酮等治疗者,能显著提高他汀类药的血浆水平。

3 服用他汀类药应监护哪些问题

3.1 定期检查血脂或安全指标,如肝功能(AST、ALT)、血钙、碱性磷酸酶、肌磷酸激酶(CPK)水平,如有异常应考虑减量或停药,并对异常指标跟踪观察。

3.2 联合用药宜慎重,在治疗剂量下与对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3A4、CYP2C8、CYP2C9、CYP2CA19)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环孢素、伊曲康唑、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HIV蛋白酶抑制剂、抗抑郁药等合用,可抑制代谢和葡萄糖醛化,显著增高他汀类药的血浆水平。尤其不宜与吉非贝特、烟酸合用。

3.3 治疗初始宜从小剂量起,并将肌病的危险性告知患者,密切关注,并及时报告所发生的肌痛、触痛或肌无力。对有急性严重症状提示肌病者,肌磷酸激酶(CPK)水平高于上限10倍并出现肌痛症状者,或存在横纹肌炎继发肾衰的危险因素(如严重急性感染、大手术、创伤、、严重的代谢内分泌和电解质紊乱、癫痫)者,应及时停用他汀类药。

3.4 他汀类药所致肝异常的类效应发生率为1%~2%,应定期(4次/年)监测(治疗前、初期、增加和调整剂量后4周)转氨酶(AST及ALT)水平。当AST及ALT高于正常上限3倍时,须停止治疗,70%患者在停药或减量后恢复正常。同时监测患者纳差、总胆红素、黄疸、嗜睡、疲乏、抑郁等指标,上述症状通常为干中毒信号;另外,出现黄疸、肝肿大、胆红素水平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则提示肝损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活动性肝病或原因不明的AST及ALT升高者慎用。

3.5 他汀类药可引起蛋白尿,发生率约为1%,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无须调整剂量;严重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

4 临床处理

若根据临床情况医师需调整他汀治疗方案以防治他汀相关性肌病,有以下方法可供选择:①改用他汀种类:对肌病易感或停用后再次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尽量选用诱发肌病可能性相对较小的他汀。PRIMO 研究结果显示,氟伐他汀治疗后相关肌肉症状发生率低,且无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的病例。瑞舒伐他汀作用效力强,较小剂量即可产生较强的降脂功效,加之经CYP2C9 途径代谢,药物间相互作用少,理论上更适合于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②调整药物剂量:大剂量他汀强化降脂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相关肌病,可适当减少他汀用量并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变化;③间断给药: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15-20h),为他汀间断用药治疗提供可能。有实验观测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日或隔日以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脂变化及肌病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案使LDL-C 降低幅度相当,且均未观察到相关性肌病的发生。对既往他汀治疗不耐受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5/10mg 隔日给药平均治疗4.6 个月,可使LDL-C下降34.5%,且80%患者未再发肌病;即使每周只予以两次5mg瑞舒伐他汀治疗,同样能帮助LDL-C 降低13.2%。但间断给药对心血管危险的降低作用是否也具较高效力尚无确切考证;④药物联合治疗:在他汀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调脂药(如依哲麦布、缓释型烟酸等)不仅能达到全面调脂的目标,还能减少单独他汀治疗的的药物用量,减少相关肌病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篇4

他汀类药物引起肝酶升高的发生率在1%~2%,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之内,呈剂量依赖性,并在降低用药剂量或停药后恢复至用药前水平。接受起始剂量和中等剂量他汀治疗,肝酶(ALT或AST)升高>3×正常上限(ULN),比率

他汀与氯吡格雷

关于氯吡格雷与他汀类药物对于细胞色素P 450 3A4 水平的相互作用对前者抗血小板作用的潜在影响曾得到广泛的关注。氯吡格雷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PCI后的抗血小板治疗,该药需要经过细胞色素P 450 3A4代谢后转变为活性形式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有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可以抑制后者的抗血小板作用,但这一理论上的推断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的临床终点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证实。目前这2类药物在临床上仍然广泛合用。

他汀与肾功能

严重肾功能不全是他汀性肌病的易感因素,反过来,他汀类药物是否能引起肾损害?根据FDA AERS数据库,每百万他汀类药物处方肾功能衰竭报告率是0.3~0.9例。大规模临床试验报道,他汀治疗组与安慰剂组肾衰和其他肾病比例相近,没有发现在目前FDA批准使用的剂量内,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肾损害,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血尿、肾小球损害或功能不全等。2009年公布的AURORA研究表明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不能预防心脏事件的发生,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并未增加,说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以安全使用他汀类药物。然而,对此类患者需要更为密切关注安全性,应根据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调整某些他汀类药物的剂量。

他汀与肌毒性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是肌病,定义为肌肉疼痛、无力,以四肢近端肌肉明显,血清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如没有及时停药,可以发展成为肌溶解,此时血清CK>正常上限10倍。伴随肌溶解的发生,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最终患者可死于严重的尿毒症或心律失常。一些临床伴随情况与他汀类药物肌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如老年、肝或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

他汀与出血性卒中

胆固醇降低与出血性卒中一直是存在争议的问题。因而,他汀降脂是否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发生也一度出现争论。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人们已经明确他汀类药物能显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本身并不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

SPARCL研究为迄今最大的他汀对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同时,也发现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增加。然而,对SPARCL研究出血性卒中增多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出血性卒中的因素包括既往脑出血史、男性、高血压病史和年龄增加。而入选和研究结束时的血浆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与出血性卒中的增加无相关性。结合大规模临床试验他汀类对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荟萃分析,他汀没有增加出血性卒中的风险,目前尚无确切资料表明低胆固醇水平与出血性卒中危险增加相关。

但是,他汀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以下人群应警惕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既往有脑出血病史,老年男性,存在控制不良的严重高血压,与使用抗栓治疗容易发生脑出血有类似情况。对此类患者需要注意分析易于出血的原因,权衡利弊,以降低使用他汀引起脑出血的风险。

他汀与肿瘤

他汀类药物篇5

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市 3004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临床上展开了越来越多的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研究,其中他汀类药物是一种多效性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均有广泛应用,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本文对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多效性研究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推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多领域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多效性;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该类药物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 还原酶进而达到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进而使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量降低,通过反馈行刺激肝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活性增加从而提高机体内血清胆固醇的清除率,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1]。临床上通常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利用其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调节患者血脂水平,进而达到改善血脂指标及血液组分的目的,常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坏死等心脑血管疾病中[2]。近年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对血脂及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近期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研究应用进展展开总如如下:

1 循环系统疾病

他汀类药物用于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治疗目前已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可,但目前临床对他汀类药物所重视的仅为其治疗作用与降脂效果,而对于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的预防治疗上鲜有报道。

1.1 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其功能性在于维持正常的血管张力及防止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便是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及内皮氧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因而在早期对血管内皮进行药物保护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后期治疗困难与负担。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抗氧化作用使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他汀类药物可通过修饰SG 蛋白使血管内皮细胞中ROS 数量降低,而ROS 是NADPH 氧化酶重要的相关酶,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史其变化减轻[3],有效保护心肌细胞与血管内皮。

1.2 对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改善肾血管及肾功能,延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期。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 还原酶活性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从而破坏炎症细胞脂质结构的稳定性,并可可通过抑制分子信号使基因表达水平及灵敏度降低,两类反应协同作用降低趋化因子及炎症粘附因子的表达,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及其他炎症趋向[4]。

2 神经系统疾病

2.1 对于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无论是出血性脑卒中还是缺血性脑卒中,其病理变化均与患者血管的分布及血管病变具有密切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生的首要病因,而他汀类药物的抑制血小板凝聚及促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胶原降解作用可有效稳定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延缓病情进展发生斑块破裂脱落等[5],其预防作用同上。

2.2 降低痴呆症的发生率

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其药理作用为通过干扰α 突触核蛋白的凝聚及其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影响进而产生抗炎、抑制氨基末端激酶表达作用,阻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进而防治帕金森病的产生。同样应用有效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的发病,并可使其他痴呆症的发生率降低。有关学者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血脂状态若不能及时控制所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能够促进脑动脉中β 淀粉样反应蛋白在脑组织间隙中沉积,进而导致老年斑的形成,而老年斑是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典型表现[6],老年斑的产生可严重影响患者记忆力及系统功能降低,因此阻断β 淀粉样反应蛋白的沉积作用可降低痴呆症的发病率。而他汀类药物对痴呆症的预防作用便是减少β 淀粉样蛋白的生成,从而降低脑组织间隙中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量。

3 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预防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期妇女或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骨质疏松是患者骨量降低,使骨折的发生率呈指数增加。而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理作用为通过降低肝脏胆固醇生物合成水平,从而抑制代谢产物甲羟酸的生成,而甲羟酸可通过抑制成骨基因中的反应蛋白破坏骨结构与抑制骨细胞的自我生长、修复功能,并且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阻断HMG-CoA 转化为甲羟戊酸的过程,增强表达BMP3 基因的效果,促进新骨细胞的合成,进而达到稳定骨量并进行骨重建以改善患者骨质疏松症状[7]。

4 抗肿瘤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是近年来经动物实验在临床上提出的,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动物模型中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与B 淋巴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发生细胞凋亡[8]。临床有报道称在应用降脂治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时,可有效抑制患者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并加速细胞凋亡的进程,其中动物实验中乳腺癌、纤维肉瘤、成神经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中应用他汀类药物均可使其细胞增殖速度变慢,其具体药理作用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假说他汀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三磷酸鸟苷酶活性的抑制及特定细胞反应中周期依赖蛋白酶的活性降低有关[9]。而随着他汀类药物抗肿瘤作用的发现,可是临床摆脱对化疗药物的依赖,并且通过辅助化疗药物,联合化疗药物治疗肿瘤可降低患者的毒性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5 对于脓毒血症的治疗作用

他汀类药物能够用于机体炎性反应的抑制治疗中,其作用机制为抑制机体释放炎性因子、抑制炎性细胞粘附作用从而产生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而对于脓毒血症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临床实验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使患者T 细胞的活性降低,抑制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相容复合体Ⅱ类分子的表达效果,降低外周合成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的数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抑制血浆C 反应蛋白的活性,可能与其对脓毒血症的治疗作用存在相关性[10]。

6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临床对他汀类药物的不断研究及广泛应用,对于其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作用逐渐被发现与认可,目前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与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已获得临床广泛肯定,并且他汀类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抗肿瘤、治疗骨质疏松中均已展开相应的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以明确其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提高其安全性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Etdar MD,Ahmet MD,et al.Effectsof platalet richplasma on colonicArias lomosc[J].Journal of SucalResearch,2008,146:190-194.

[2] 张凤林. 他汀类药物研究现状及降脂趋势[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1):49-50.

[3] 李瑜, 张向阳.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31(1):127-129.

[4] 刘昌孝.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评价[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8):831-833.

[5] 吕骏.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11(28):46-48.

[6] 杨冬梅, 袁白杨.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多效性研究进展[J]. 中国药方,2013,24(4):378-380.

他汀类药物篇6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预防;冠心病

冠心病(CHD)已成为全球性致死与严重致残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对冠心病各阶段进行干预就构成该病的整体防治。首先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即在疾病的源头进行干预;其次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于已发生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缓解症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应积极治疗,尽力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最后,对继发于心肌缺血/ 坏死的后果进行干预,重点是对易损的心肌进行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改善生活质量[1]。他汀类药物(-statin)早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由Endo等进行研究,目前他汀类药物的在降脂作用与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为此,本院对300例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冠心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制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男191例,女109例,平均年龄(68±3)岁;

1.2 治疗及方法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他汀类药物,每天20 mg睡前顿服。合并高脂血症时调整饮食结构并加用烟酸及脂必妥等非他汀类降脂药。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制剂、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脂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均未接受介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所有患者均观察2年。分别于服药后3、6、12、24 个月复查血脂[血清血胆固醇(TC) 、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免疫比浊法,仪器为瑞士罗氏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仪。

心血管事件观察标准[3]:反复发作心绞痛,每周发作3次以上,每次发作持续5~10 min。心功能分级符合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1928年提出的分级方案,主要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Ⅳ级。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不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症状。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观察患者病死率及各种不良反应例数、次数。

1.4统计学方法

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的研究结果已充分表明,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致病性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4-5],一级预防是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目的是防止冠心病的发生。既往大规模随机对照的饮食和药物干预对冠心病的一级预防研究结果表明:降低LDL-C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及其病死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LDL-C水平。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旨在防止患者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再发、恶心心律失常、不稳定心绞痛等,以降低病死率,延长病人存活时间,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心血管事件低于国内的某些报道[6]。

英国高血压学会提出:他汀类可作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一 级及二级药物。目前上市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lo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o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西立伐他汀(certivastatin),柏伐他汀(bervastatin),尼伐他汀(nisvastatin),其调脂机制为他汀类药物具有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继而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加速血浆LDL 的分解代谢,此外还可抑制LDL的合成。由于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降低LDL- C和TC水平,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因而已成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最常用的药物[7]。此外,它还能影响和改善内皮功能、影响和改变动脉粥样斑块内的细胞构成、减少血栓形成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的炎性反应、增加NO的合成与分泌、降低内皮素的产生、降低血粘度与红细胞脆性、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巨噬细胞表面组织因子的表达等作用[8-9]。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预防及治疗中有着的重要地位,具有显著的调脂作用,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水平.冠心病整体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重要地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379-381.

[2] 邹阳春,胡大一.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前景展望.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 22 (5) :261.

[3] 饶红,国俊芳.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冠心病100例的疗效观察.临床内科杂志,2006,23(1):62-63.

[4] 陆国平,戚文航.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新医学,2000,31(1):13.

[5] 王钟林.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与调脂治疗.新医学,2000,31(1):14.

[6] 何秉贤.LIPID 研究简介与评议―普伐他汀对胆固醇水平各异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4):16-17.

[7] 赵水平.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8):510-512.

他汀类药物篇7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冠心病; 疗效分析

冠心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组常见病症,主要涵盖五种类型:一是隐匿性冠心病,二是心绞痛,三是心肌梗死,四是缺血性心脏病,五是猝死[1]。在临床上,冠心病主要划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性冠心病两种。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冠心病关键诱导因素主要包括血脂异常、糖尿病、过量饮酒、家族史及感染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出汗、发热、呕吐、恶心等症状,临床上经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可确诊[2]。针对冠心病治疗而言,临床上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了探究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对实习期间收治的4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实习期间收治的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冠心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与1979年WHO公布的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吻合,伴有胸痛、呕吐、发热、心音减弱等状况,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占有26例,女性有20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在(61.09±11.25)岁之间。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4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予以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制剂、B-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前提下予以他汀类药物治疗,20mg/d,于睡前顿服。伴有高脂血症者对饮食结构进行系统调整,并予以脂必妥、烟酸等非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未行介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TC、HDL-C、HDL-C及三酰甘油(TG)变化症状,并分析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个月后,实验组TC、HDL-C水平明显下降(P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综合比较( )

组别 例数 TC(mmol/L) TG(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实验组 23 4.21±0.54* 1.59±0.43* 1.22±0.58 2.31±0.53*

对照组 23 6.19±0.63 1.71±0.45 0.86±0.65 3.89±0.78

t - 14.252 0.957 2.431 3.742

P - 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状况比较

实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43%(7/23),其中反复发作心绞痛2例,心功能Ⅱ-Ⅲ级1例,心功能Ⅳ级1例,死亡1例,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0.87%(14/23),其中反复发作心绞痛4例,心功能Ⅱ-Ⅲ级3例,心功能Ⅳ级1例,死亡2例,不良反应4例,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英国高血压学会指出,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他汀类属于一级与二级药物。现阶段,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等,对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能抑制限速酶活性,调节细胞表面的LDL受体,从而提升血浆LDL分解代谢速度,且对LDL合成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TC、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防治中,他汀类药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熊富权.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1,32(07):1375-1378.

[2]黎娜,王勇.他汀类药物与冠心病性慢性心力衰竭[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2,24(02):109-111.

他汀类药物篇8

一些大的临床试验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对血脂正常的心血管病患的心脏也有保护作用,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临床获益于其对内皮细胞功能、斑块稳定性、炎症反应以及血栓形成等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冠状动脉溶栓术、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abg)、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时期。然而再灌注对拯救心肌的同时,还可以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该现象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应地探索防治再灌注损伤的药物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鉴于他汀类药物的多种治疗机制,使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中的作用渐受关注。本文就此内容作如下综述。

1 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近十几年来,心血管领域的最大进展之一是证明了血管内皮在调节心脏循环功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示内皮功能异常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造成内皮功能失调的主要因素为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稳定性下降。新近的一些实验性的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能迅速(几小时内)上调enos的活性,改善enos表达的稳定性,使内皮细胞产生的no增多,并通过增加no的生物利用度来改善内皮功能。no在血管中以微量而持续的形式从内皮细胞中释放,对维持心血管系统恒定的舒张状态、调节冠状动脉基础张力及维持心肌血流灌注等有重要的意义。同时,no还是内源性黏附分子表达的抑制剂,从而也可以影响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的渗出与黏附。因此,由enos催化的no合成途径是一条高度潜在的抗炎途径。他汀类药物能上调enos的表达,可能是通过对geranylgeranyl磷酸酶抑制的继发作用。geranylgeranyl磷酸酶允许另一个小型的g蛋白rho结合到细胞膜上,后者激活后发出信号,使enos的mrna的稳定性降低,导致enos的产生减少。bulhak等[1]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证实单独应用罗伐他汀能有效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当与ggpp(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合用时可抵消该保护作用。另外,jones等[2]研究在缺血再灌注18 h前分别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罗伐他汀,结果表面短期应用可以增加心肌enos mrna的表达和no的合成,并可缩小大约40%的心肌梗死面积。但罗伐他汀对enos缺失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却没有影响。di napoli等[3]在应用3周罗伐他汀预处理后建立的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检测冠脉流出液中肌酸磷酸激酶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及enos、诱导型nos(inos)的表达。结果同样表明罗伐他汀可增加enos mrna的表达及蛋白质的含量而相应地减少inos mrna的表达及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减轻心脏的损伤。当加用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l?name)时则可降低对心脏的保护作用。bulhak等[4]还发现一定剂量的罗伐他汀可在不影响nos表达的情况下,通过对no活性的影响对猪的缺血再灌注心肌起到保护作用。随着更深入的研究,wolfrum等[5]对大鼠在体心脏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发现辛伐他汀可通过增强心肌pi3?激酶/akt途径的活性和aktser473、enos ser1177的磷酸化在enos活化的初期发挥作用,能较迅速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di napoli等[6]在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应用辛伐他汀进行预处理,发现其可通过转录后机制诱导enos mrna的表达、抑制inos在缺血后的过度表达并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起保护作用。通过综上多项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no、nos系统的影响在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其它保护作用主要也依赖于该作用的存在。

2 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心肌损伤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pmn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再灌注进行,大量活化的pmns聚集在心肌微血管内并浸润到心肌组织中,通过释放炎性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等物质引起心肌损伤。实验证实去除pmns和抑制pmns的活性可缩小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梗死面积。大量的研究也证明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减少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释放、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及pmns的聚集发挥其抗炎作用[7]。lefer等[8]通过研究辛伐他汀在pmns灌注的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脏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发现辛伐他汀组的冠脉流量、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最大升降速度率(±dp/dtmax)等均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辛伐他汀还可明显减少黏附分子p?选择素的表达和抑制cd18的上调,对其参与的再灌注炎症反应的相关环节进行干预,不同程度地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冠脉及心肌的损害。另有研究表明[9],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cam?1基因缺陷鼠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和梗死面积显著小于野生鼠。应用icam?1单克隆抗体输注可以减少再灌注后的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面积[10],也间接证明黏附分子参与了再灌注时的损伤过程。国内陈莉等[11]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前短时间内一次性应用氟伐他汀,证实其保护作用机制与抑制icam?1的释放及相应的炎症反应有关。秦晋梅等[12]也得出同样结论。另外scalia等[13]发现短期内应用辛伐他汀并不能降低喂食高脂饲料的apo e基因敲除小鼠的血高胆固醇水平,但能减轻白细胞的滚动、黏附等从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细胞的坏死。tiefenbacher等[14]研究报道,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前20 min经静脉注入氟伐他汀可减少再灌注后期收缩期室壁增厚率的下降和心肌血流灌注的下降,同时还可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此外,氟伐他汀还可明显降低由pmns释放的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并增加作为no第二信使的cgmp的水平。而当氟伐他汀与nos抑制剂l?mame合用时,这些作用可以被完全取消。因此他们推测,氟伐他汀的保护作用至少部分与抑制pmns的活化和渗出有关,从而可减轻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的损伤。

3 对前列腺素系统的影响

已知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txa2)是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对重要的化合物。txa2参与心肌的损伤过程,而pgi2则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pgi2能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氧。另外,pgi2还可以抑制pmns的激活,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15]。有实验证实,在心肌缺氧期间pgi2的产生明显增多,但复氧后不再增加。另有研究表明[16],pge1能抑制pmns的活性而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轻过氧化反应,保护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减少内皮素的生存,保持pgi2?txa2的平衡。birnbaum等[17]预先分别给予4组sd大鼠阿托伐他汀、伐地考昔(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合用伐地考昔及生理盐水,3 d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的预处理可显著缩小大鼠心肌梗死的面积并可增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中环氧化酶?2(cox?2)、pge2、6?酮?pgf1a、胞液型磷酯酶a2(cpla2)、pgi2合成酶等的含量。当与伐地考昔合用时则可抑制这些作用。已知cox?2是一种限速酶,属于前列腺素合成酶类,能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pgh2。pgh2进一步生成pge2、pgi2等,而6?酮?pgf1a又为pge2、pgi2的较稳定的代谢产物,进而由这些因子发挥抗顿抑、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等作用。可见前列腺素系统也可介导他汀类药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4 对心律失常及钾通道的影响

心律失常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较为常见,并能加重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的损伤,其中以再灌注心律失常尤为显著。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损伤后的死亡率密切相关。chen等[18]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模型中分别应用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预处理22 d,发现在服用22 d普伐他汀后可显著减少缺血导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再灌注导致的致命性室颤的发生率,而服用22 d氟伐他汀和仅于建模前服用一次普伐他汀则对这些心律失常没有显著的影响。实验各组之间在血压、心率、qt间期和血胆固醇含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心律失常,目前认为与细胞膜的损伤、细胞膜上离子通道性质的改变及细胞内钙超载等有关,而k+?atp通道被认为与再灌注心律失常密切相关[19]。早期再灌注阶段k+?atp通道的持续开放激活对心功能的持续完全恢复和心电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道的持续开放能通过增加钾外流动作电位时程缩短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能作用于l型钙通道,减少钙内流而减轻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负荷,保护线粒体的功能,加速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及氧化磷酸化的形成,有利于atp的生成,进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0]。tavackoli等[21]对大鼠的心脏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应用辛伐他汀后心肌梗死的面积可明显减小,而静脉加用优降糖(非选择性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滞剂)后则消除了辛伐他汀的保护作用。这表明辛伐他汀对心脏的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atp敏感性钾通道介导的。

5 结语

目前对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证实其具有不同时段、不同机制的不依赖于降脂作用的保护作用,这些保护作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与整个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相对应。尽管确切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但随着对他汀类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作为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必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bulhak a,sjoquist po,pernow j.rosuvastatin protects the myocardium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via inhibition of ggpp synthesis[j].cardiovasc j s afr,2004,15(4 suppl 1):s11.

[2] jones sp,gibson mf,rimmer dm 3rd,et al.direct vascular and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of rosuvastatin,a new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j].jam coll cardiol,2002,40(6):1172.

[3] di napoli p,taccadi aa,grilli a,et al.chronic treatment with rosuvastatin modulates nitric oxide synthase expression and reduces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 hearts[j].cardiovasc res,2005,66(3):462.

[4] bulhak aa,gourine av,gonon at,et al.oral pre?treatment with rosuvastatin protects porcine myocardium from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via a mechanism related to nitric oxide but not to serum cholesterol level[j].acta physiol scand,2005,183(2):151.

[5] wolfrum s,dendorfer a,schutt m,et al.simvastatin acutely reduces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 in vivo by activating the 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akt pathway[j].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4,44(3):348.

[6] di napoli p,maggi a,spina r,et al.simvastatin and ischemia?reperfusion damage:its effects on apoptotic myocyte death and on the endothelial expression of nitric?oxide synthetase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the isolated rat heart[j].cardiologia,1999,44(1):69.

[7] scalia r.statins and the response to myocardial injury[j].cardiovascular drugs,2005,5(3):163.

[8] lefer am,campbell b,shin yk,et al.simvastatin preserves the ischemic?reperfused myocardium in normocholesterolemic rat hearts[j].circulation,1999,100(2):178.

[9] metzler b,mair j,lercher a,et al.mouse model of myocardial remodelling after ischemia:role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j].cardiovasc res,2001,49(2):399.

[10] hartman jc,anderson dc,wiltse al,et al.protection of ischemic/reperfused canine myocardium by cl18/6,a monoclonal antibody to adhesion molecule icam?1[j].cardiovasc res,1995,30(1):47.

[11] 陈莉,杨波,李建军,等.氟伐他汀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18.

[12] 秦晋梅,杨波,李建军,等.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局部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11):1281.

[13] scalia r,gooszen me,jones sp,et al.simvastatin exerts both anti?inflammatory and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j].circulation,2001,103(21):2598.

[14] tiefenbacher cp,kapitza j,dietaz v,et al.reduc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by fluvastatin[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3,285(1):59.

[15] 杨彦玲,刘运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2):121.

[16] 吴金义,王玲燕,周方均,等.前列腺素e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1998,10(7):394.

[17] birnbaum y,ye y,rosanio s,et al.prostaglandins mediate the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cardiovasc res,2005,65(2):296.

[18] chen j,nagasawa y,zhu bm,et al.pravastatin prevents arrhythmias induced by coronary artery ischemia/reperfusion in anesthetized normocholesterolemic rats[j].j pharmacol sci,2003,93(1):87.

[19] light pe.cardiac k+?atp channel and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urrent perspectives[j].can j cardiol,1999,15:1123?1130.

[20] 王建春,王曙霞.一氧化氮与心肌缺血预适应[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4):291.

上一篇:磺胺类药物范文 下一篇:思想波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