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策略范文

时间:2023-10-08 02:53:25

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篇1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策略;商业策略;创新;新经济;企业转型

[Abstract] In western countries, industrial design has deeply involved in strategic areas, and promoted innovative strategies from multiple levels overall strategy, business and products. Design strategy is one of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which deeply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business and design, has a notable featu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trategy, and it can be more adapt to the demands on experience economy and Internet model represented by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as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tudy the basic featur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design strategy, and conclude: In China, design strategy has the real meaning and value as well, which can not only support the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mpany, but also help them more rationally face the challenge of new economy.

[Key words] Industrial design;Design strategy;Business strategy;Innovation; New economy;Business transformation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欧美的商界和设计院校关注到一个现象:随着竞争的升级与商业模式的演化,企业开始要求设计更多的介入策略层面的工作,但在开始阶段仍只有零星的实践,也没有形成关于设计策略的系统性理论与方法。因此,一些设计与商业类院校率先就此开展研究并设置相关课程。其中伦敦商学院的设计管理中心、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斯坦福联合设计课程、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策略设计专业、美国伊利诺伊工学院设计学院等对设计策略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IDEO为代表的一批世界领先的设计咨询企业,从本世纪初开始,不断把“设计思维”的概念导入商业领域,强调企业在工作中要普遍引入设计的思考方式,其中,设计策略是设计思维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设计策略在欧美的商业化进程中已经度过了导入期,开始进入发展期。大量的商学院开设设计策略、设计思维或类似课程,企业习惯于雇佣设计咨询企业开展策略层面的合作,或者招募设计背景的人员担任策略岗位。美国加州艺术大学开设了“设计策略方向的MBA”,代表了设计策略商业化进程的最新动向,同时反映了设计策略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关于设计策略

(一)设计策略的含义

设计策略自诞生以来,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诠释。基于笔者的实践,结合相关的文献,笔者认为设计策略分为三个层面,而本文将着重探讨第一层面的设计策略。

1.借助设计的策略发展(Strategy by Design)

以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参与制定企业各类策略的行为和产出,为新产品开发和其他经营活动提供策略性输入和指导。这个层面的设计策略已经脱离了传统的设计定义范畴,它深度融合了商业策略并与之高度互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和能力体系。

在这个层面,设计策略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制定未来的业务愿景和商业模式,服务于公司整体业务的构想与展望。

(2)发现既有业务机会以外的新业务机会,从横向扩展的角度探索业务增长的可能。

(3)探索既有业务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从纵向挖掘的角度维持或实现增长。

(4)发现和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前景,把技术转化为真实的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

(5)建立具体业务的开展策略,沟通战略与执行;具体包括产品线的规划(图1),产品定义(图2)和产品发展路线图的制定等。

(6)借助设计的能力推动公司整体战略的实施。

2.设计中的策略(Strategy in Design)

设计过程中的策略性工作和产出,为设计的开展提供原则、指引和灵感启发。这个层面的设计策略依然属于传统设计的范畴,但已具备了策略工作的属性,可以被称之为“执行的策略”。

在这个层面,设计策略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将设计融入企业品牌的基石与基因,建立基于品牌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语言。具体而言,属于同一品牌之下的各种设计行为,都将在设计策略的约束下,遵循一个设计原则和语言,以形成一致和连贯的品牌形象传达。为人所知的企业识别系统(CI/VI)和产品识别系统(PI)都是设计策略的具体产出。

(2)设计项目前期的研究与概念发展,能够指导和启发设计开展的设计输入。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通常是策略设计师)需要开展设计研究,从竞争和用户等多个角度发现设计和创新的机会,并且与营销、技术、工程等通力协作,以概念的形式为核心手段,建立设计输入文档,确定设计的方向、原则和创新点。

3.设计自身的策略(Strategy on Design)

设计自身的发展策略的探索:把设计本身作为对象,作为学科专业或企业职能,研究其发展的方向、路径和实施方法。在过去的20年中,设计的价值不断的被重新发掘和认识,企业一直在探讨和重新定位设计,探索设计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层面,设计策略的实践主要集中在设计管理方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探索设计在企业中的应用领域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设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一方面是从单纯的造型设计延展到新产品开发全流程;另一方面是从单纯的产品开发渗透到各个领域,如营销、品牌、技术等,当然还有策略制定。换而言之,第一层面的设计策略,即“借助设计的策略”,是设计不断探索自身发展方向的结果。

(2)探索设计在企业组织内部的角色、作用和地位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设计从边缘化的角色不断迈进企业的核心部位,表现在:设计部门开始成为企业一级机构,设计主管开始冠以“副总”或“副总裁”的头衔,如联想在国内率先设立集团设计副总裁的职位;设计在企业内部的话语权和资源供应不断放大,不少国内企业开始让设计师参与主导新产品开发,设计不再是技术、研发或营销的配角。

(3)探索和发展新的方法、技术手段和能力

随着设计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业设计需要不断引入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新的能力。比如把其他领域(如市场研究、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形成设计研究体系;把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手段引入,形成快速商业原型的能力。

(二)设计策略的特点

与企业传统的策略制定相比,设计策略具有以下5个主要特点:

1.以用户为中心

传统的策略以业务为中心,注重定量的分析与结果,强调规模与利润,习惯用数字的方式分析和描述业务的前景与价值。设计策略则强化人的因素,把用户作为策略的中心之一,同时引入了相关的因素,如“易用性”,作为策略评价的标准。与此相应,设计策略要求策略制定者要亲自贴近生活。因为研究任何二手数据都无法取代对目标市场和人群的实地观察。只有获得鲜活而印象深刻的洞察,才能有效的激发灵感。设计研究中的很多手段都可以帮助企业的策略制定者和决策者有效地观察和挖掘用户。

2.跨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合作

公司的传统策略由战略部门或相关职能人员制定,知识和能力聚焦在商业管理、投资、财务等领域。设计策略要求在策略阶段就纳入设计,研究品牌、工程甚至制造等多种知识和能力。IDEO的蒂姆.布朗建议企业招募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人员加入策略的制定,这些人拥有一门核心技能,比如设计或营销,就像T字母的腿,同时他们能够迅速地进入其他领域,如人类学,并加以实际应用。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产生洞察,并且能够有效地识别用户需求的普遍类型。这些是能够导出策略的核心机会所在。

3.边做边想

传统的策略制定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表述机会的市场前景和可行性,但却少有把关于机会的核心想法或概念,即产品或服务讲清楚。在决策的时候,决策团队未必真正能够理解机会所在。这不仅会让企业错过一个好的机会,也会错误地进入一个不适合的领域。

设计策略强调策略的构思要与核心想法的发展同步开展。事实上,当策略人员试图把核心想法表现出来的时候,无论绘图、模型或者一段描述产品和服务的影片,已经在发展策略本身。通过把策略的核心想法展示给相关利益者,如公司高层、投资人以及消费者,策略团队可以得到大量的反馈。这些反馈不仅来自人们的经验和知识,更来自于宝贵的商业和生活直觉。

4.借助原型的早期评估

传统的策略的评估依靠企业决策团队的经验和商业直觉,结合定量的分析(如可行性分析)来做出决断。策略的效果往往只有在执行之后才能看到,因此只能在执行的前期进行风险预警和控制。这意味着,当发现策略的问题的时候,损失已经发生了。

设计策略强调发展核心想法的原型,而制作原型的过程就是策略评估的过程,因此企业得以在策略发展阶段就做出早期的评估。因为采用可视化的原型,不仅可以获得企业内部人员的专业评估意见,更可以获得外部专家或者用户的反馈。这使得策略在最终决策时,就已经针对执行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风险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这不仅可以降低策略的风险,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缩短执行的时间,加快产品上市的速度。

5.持续的改进

传统的策略制定是一个闭环的过程。策略部门完成策略制定后,交由执行部门实施。只有在一个策略周期完成后,往往才会由策略部门针对实施的结果对策略进行审视。这使得企业难以对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

设计策略强调策略的完成只是开始。市场变化万千,企业的策略也需要随时调整。设计策略的特质使得其非常适合帮助企业不断演化策略。设计策略关注真实的世界,借助跨职能的团队,有效洞察用户和市场的变化,修正原先的核心想法,并以原型的方式加以表现,迅速的获得关键利益者的反馈,最终形成对策略的调整。

二、设计策略实践分享

笔者从1997年开始一直从事与工业设计相关的工作:1997年,进入广东美的集团设计中心,是国内最早一批在企业内部从事工业设计的专业人员;从2002年开始,笔者先后担任GE/FITCH(GE与著名的设计企业FITCH的合资公司,总部位于新加坡)中国区设计经理、GE塑料集团亚太设计主管、GE医疗集团大中国区设计总监和BP新能源新兴市场业务中国区产品策略与发展总监,在工作中开展了大量的设计策略实践,并充分认识到设计策略的作用与价值;2009年,笔者创办了上海本然研创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然研创),专业提供创新顾问咨询服务,其中设计策略是本然研创提供创新服务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创办公司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笔者观察到以上海为代表的国内发达经济区域呈现出策略性创新需求的上升态势:跨国企业从06-08年开始加速推动In-China-ForChina的本土化创新策略,在上海、北京甚至成都等内陆城市设立高级别研发中心,并且严肃地针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制定差异化策略,且不再把中国仅仅看做廉价制造基地和产品销售地;以江浙沪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先发企业度过了市场化经营的初级阶段,通过模仿与学习,他们成功的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在高阶形态的竞争中,他们意识到“做什么”将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这不仅意味着要对已有的产品开展创新,还涉及到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市场甚至新的商业模式等策略性议题。

同时,在策略性创新人才的供应方面,国内市场存在较大的缺口。中国企业向来缺少策略人才,更不用说创新方向的策略人才;产品企划和产品管理类型的策略性岗位一直存在供需脱节的现象;外部资源方面,当时上海及国内的工业设计公司,当时仍然以产品层面的设计与创新服务为主,而且一度向综合性全领域和实业化的方向发展,并没有过多的涉足策略性创新领域。

经过5年多的发展,本然研创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创新咨询服务体系,建立了融合设计、研究和商业的综合性策略创新能力与方法论体系。本然的客户涵盖国内外领先企业,如三星、广汽、惠而浦、美的、阿克苏诺贝尔、迪卡侬等。本然不仅为企业建立产品创新策略,发现新的业务机会,更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同时还为客户提供协同创新等创新方法的支持,以及创新资讯的数据挖掘服务(图3、4)。

(一)建立ECM中国的业务策略和产品策略

从2006年开始,英国石油BP在印度、中国、南非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可再生能源消费业务, 称之为ECM业务,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提供健康、绿色和安全的生活能源解决方案(图5)。笔者曾担任ECM中国的产品策略与发展总监,期间与同事共同采用设计策略的方式,制定了总体业务策略和产品策略。

1.从零开始

ECM业务首先在印度创立,推出了应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烹饪炉具,并创造了颇为有效的商业模式:通过在当地农村建立基于农村妇女个体的分销体系,以及合理的定价,ECM印度的生物质炉具和燃料迅速打开市场(图6)。

ECM中国成立时,没有任何的业务构想,也不打算照搬印度的模式。因此ECM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业务策略与愿景。

2.全员参与的策略制定

从第一天开始,ECM中国就由全员共同参与策略制定的工作。ECM中国拥有一支精干的团队,包括管理、产品、营销、市场、制造、供应链到政府关系。不同的职能人员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紧密协同,贡献了各自独特的专业视角和观点,有效地探索出最适合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需求的业务机会。

3.走进农村的真实生活

在策略发展初期,ECM中国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行政助理),对中国农村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每个人都尝试着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图7),如观察、影像日志、访谈等,获取了对农村生活和生活能源消费的最真切地了解和认知。

4.综合洞察

除去实地研究之外,ECM中国成员开展了背景研究和竞争性分析,收集了大量的定量数据(图8),包括人口、可支配收入、绿色能源发展现状、农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中国政府的新能源政策等。结合两方面的研究数据,ECM中国团队形成了综合性的研究洞察,有效地平衡了用户需求、产品技术和大环境趋势三者之间的关系。

5.产品策略与业务策略同步

经过实地考察与分析洞察之后,ECM中国确认中国具备发展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市场和原材料基础。但ECM中国通过用户测试的方式评估了包括ECM印度的产品和燃料颗粒技术在内的多种解决方案(图9),否定了直接套用成熟产品和技术的可能性。因此ECM决定把产品策略的工作提前,与业务策略同步开展,以便用清晰的产品概念来构建业务策略的核心。

6.原型的反复验证与调整

产品策略的核心想法是应用印度ECM的成熟技术,快速推出适合中国农村市场的烹饪炉具和配套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大量的产品想法被快速制作出原型,并进行了反复验证。笔者亲自使用功能验证原型烧制菜肴,测试原型是否能够满足目标地区家庭的烹饪需求(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两菜一汤、一锅饭),包括火力、持续烹饪时间以及每顿的燃料成本(图10)。每一个阶段的原型机都会被投放到目标地区进行实地使用测试,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

7.策略的快速校正

在原型机的反复验证过程中,ECM发现目标试点市场的情况与全国总体市场状况出入较大。总体业务策略中设定的竞争目标是以价格优势取代蜂窝煤,但是目标市场中蜂窝煤消费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比例,且蜂窝煤价格低于全国平均价格。因此ECM中国迅速把策略调整为“以大火力和方便使用为优势取代蜂窝煤和其他能源,如电力和柴灶”;随后同步调整了产品策略,重新确定了产品的核心价值点,修改了设计,制作了相应的功能原型(图11、12),并且在实地测试中收到了颇为正面的反馈。

2009年,在产品上市的前夕,受到经融危机的冲击,BP砍掉了包括ECM中国在内的全球绝大部分新能源业务。笔者很遗憾地没有看到策略的实际验证,但并不影响其成为设计策略的典型案例。

三、设计策略对中国企业的意义和价值

(一)设计策略有助于中国企业解决“做什么”的难题

中国的企业一贯长于制造,经过多年的发展,研发的短板也在逐渐弥补。研发和制造都侧重于帮助企业解决产品,即“怎么做”的问题;但是在经济的新常态下,无论内销还是出口的制造型企业,在转型时都面临着产品“做什么”的问题。

不同于若干年前企业转型,当前竞争的态势要求企业必须创新,才能够在转型后生存和发展。代工型企业要转型,不再能简单的销售原有的产品,首先要问自己“做什么”;内销企业要转型,不能在简单的地依靠品牌建设、渠道建设或投资并购等途径,也要首先问自己“做什么”。

相对于欧美企业,中国的企业更加依赖于企业家个人的商业直觉和经验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回答“做什么”的问题。但毕竟像乔布斯那样的商业天才不是常态,而且中国传统制造企业以往很少设置类似“产品经理”的职位,也缺乏系统的“产品规划和管理”机制,因此在天才老板的想法和具体执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层。除非产品开发出身,决策层的想法往往不能清晰地表达机会概念。但企业又普遍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机制,把顶层的框架性策略转化成具体的产品机会,进而指导具体的执行。

例如,国内某知名家电企业的决策层,很早就预见到智慧家庭将是家电企业在未来的关键发展机遇,并制定了进军智慧家庭的企业总体策略。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极大的困扰。首先是该企业不知道该由哪个部门接受,然后习惯性的交由技术中心主导,希望从技术率先突破,两年后却发现依然毫无头绪。当该企业尝试把项目移交给设计部门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设计部门联合外部的咨询公司,首先展望了智慧家庭的策略愿景,并开发出一款产品原型,投放到公司内外接受测试。测试的反馈极大的推动了项目在企业内部的进展,并转换为实际项目继续推进。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该企业的设计部门当时并不是有意识地推行设计策略,但实际却按照设计策略的方法行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导入设计策略,中国企业可以盘活内部的设计资源和能力,或者借助外部的设计资源,用熟悉的设计方式,快速地建立策略能力,有效地解决“做什么”的难题。

(二)设计策略帮助中国传统企业正确的应对新经济的挑战

当下中国企业的困境在于,不仅要转型,更要应对新经济形态的挑战。

1.互联网经济极大的冲击着固有的商业模式,特别当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冲入传统实业,而传统的实业企业借助互联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后,传统企业的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动摇。例如,在互联网时代,有人提出“产品为王,策略已死”,认为只有好的产品就一定能成功,而策略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拖慢了产品的上市速度,已经严重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应当淘汰。

从设计策略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论调其实没有否定策略,而是没有看到策略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即在持续的原型发展中思考和调整业务和产品策略。因为互联网产品先天具备“快速开发,快速上线,后期试错”的优势,企业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实现策略和产品近乎同步的发展,甚至可以做到“策略即产品”,所以让人们产生了“策略已死”的错觉。

因此,借助设计策略,以实体产品为主的传统企业可以正确的对待类似的做法或观点,从而避免潜在的损失。

2.在新经济的形势下,万众创业和大众创新以及众筹模式的出现,似乎在告诉创业者和企业,“只要有好的产品,就能够创业成功。”但实际上,大量昙花一现的众筹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好的产品,并不意味着好的业务。”换而言之,成就一个好的业务,只有好的设计和好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不同于传统设计,设计策略的能力体系包含了大量的商业要素,比如系统思考、财务、可持续、企业家精神和领导力等,这些都是有效地建立一个成功业务的必要能力。因此,导入设计策略,或者运用设计策略来辅导或孵化众筹等新商业模式,将可以有效地提升创新或创业的成功率,并放大创新的价值。

结语

设计策略篇2

我国是一个地壳相对活跃的国家,有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3条主要地震带,四川汶川地震以来,各级地震更是频频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危害,国民经济损失严重,面对地震带来的惨痛教训,建筑设计师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建筑不仅要提供相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尤其是抗震性。文章研究了建筑抗震设计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

抗震设计;建筑;策略

1 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意义分析

我国是一个地壳相对活跃的国家,有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3条主要地震带,并且位于世界三大地震带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由此带来的是我国的地震多方问题。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震以来,各级地震更是频频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危害,国民经济损失严重,同时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面对地震带来的惨痛教训,建筑设计师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建筑不仅要提供相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尤其是抗震性。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通常包括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方案是一个项目的开始点,由建筑设计师根据投资方投中的设计要求与指标,结合国家的各类标准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当中,设计师首先要在思想上对于抗震设计有着足够的重视,在查阅相关抗震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设计。在设计时不能只考虑到成,而忽略了抗震需要,如果只是为了节约成本,而降低了抗震标准,一旦大震来临将面临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2 建筑抗震设计策略分析

2.1 建筑体型设计策略

建筑体型设计应以简洁规则为主要策略。在震后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平面形状较复杂的建筑在地震中损坏程序较平面形状规则的建筑物要严得多。很多建筑设计出于美观等各方面原因,建筑物设计不对称侧翼、不规则形状等,在遭受地震侵害时由于受力不均,被破坏严重,而一些形状规则的建筑则受损较轻,有时甚至完好无损。基于此,在进行平面形状设计时不防中规中矩地选择较规则的形状,如圆形、方形、矩形、扇形等均有着很好的抗震性能。尽可能运用对称的设计原则,因为对称的设计往往可以在受力外力拉伸挤压时更好地抵抗不利的扭转。

当然在现代建筑设计特别高层建筑中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以及设计的艺术性与美观性往往采用复杂的设计,但在设计时一定不能忽略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将美观实用与抗震作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2.2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策略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应以均匀对称为主要策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设计反映着建筑物的各空间的功能需求。在无数个震后数据中均显示,由于墙体不对称、钢构不对称等情况造成建筑物在震时出现建筑结构受力不均,造成变形不均匀,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体的破坏、建筑物的损坏。因此在进行平面布置设计时要尽量本着均匀对称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当然完全对称是很难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实现的,但是在设计时且不可忽略了这一点,片面追求区域的功能性,而使建筑物成为震中危物。

2.3 建筑竖向布置设计策略

建筑竖向布置设计应以钢度分布均匀为主要策略。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物沿高度(沿楼层)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对于现代大型建筑设计而言,每一层每一区域都有可能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如在同一建筑中包括商场、超市、写字楼、报告厅、娱乐中心、餐饮中心、电影城、游泳馆、公寓等,那么对于各空间在高度、面积大小、柱子数量、内墙设计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的需求。那么如何在满足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做好防震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

此外,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以及刚度的严重不均与、不协调,皆是由于建筑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并非都是一致的。在建筑设计中应高度重视某些问题,例如刚度最差的楼层易成为薄弱层,因其不足的抗震承载力难以承受强大的震级。而且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易形成突变。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类似于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也受到限制,有的则是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有的剪力墙(因下层大空间的限制)不能直通到底层(基础层)。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导致刚度发生突变的薄弱层的严重破坏。多次大地震的震害表明,建筑竖向布置设计上带来的上下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突变),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

由上述分析可得,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要注意一些重要问题,尽量使沿竖向的刚度分布比较接近些,尤其注意的情况是在结构上不设刚度很大的刚度转换层方面。此外,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麻烦影响整体质量,比如避免某一楼层刚度的过小,或是避免产生地震时的扭转效应。

3 总结

作为建筑设计师,应该时刻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放在首位,运用专业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以期在灾难发生时,能尽可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国强;许炎彬;孙飞飞.中国建筑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概况[C],崛起中的亚洲:可持续性摩天大楼城市的时代:多学科背景下的高层建筑与可持续城市发展最新成果汇总——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全球会议论文集 ,2012

[2]李小午.中国古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 2011

[3]林世镔.建筑物抗震能力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0

[4]黄磊.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初探[D].重庆大学 2010

[5]陈静香.日本中小学校建筑抗震防灾经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6]宋小虎.汶川县城房屋震害分析与楼梯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7]李红培.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及重建隔震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2010

设计策略篇3

【关键词】目标市场策略 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19-01

1.教材分析

(1)教材选取

①课程对教材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及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传统的营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一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必须给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材赋予新的内容。同时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本课程选取了由罗绍明主编、我校周晓杰老师参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市场营销实训》教材。本书为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规划教材。

②教材特点。本书在内容上突出“实训与技能培养”的主题,以同一家企业的营销操作流程为基础,针对该企业营销活动的每个运作环节设置案例;在结构上按照模块化和分栏式的方式进行编写。为便于教学,本书配套有《市场营销实训指导》,该指导设置了与《市场营销实训》对应章节的基础知识与案例分析练习题、营销策划技能训练的参考作品,并配有练习题的参考答案等,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营销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且对培养学生营销意识极为有利。

(2)地位与作用

《市场营销实训》是我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教材共有十章内容,本次课程是其中的第三章:目标市场策略实训。本章共分为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三节内容。能否学好本次课,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及时利用市场信息,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正确地选择目标市场,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为将来学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大纲分析

(1)教学目标

本次课确定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目标:掌握市场细分的概念、方法、步骤;掌握目标市场选择标准、模式、策略;掌握市场定位的原则、依据、步骤和策略。②能力目标:能综合运用本章知识剖析现实案例。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养学生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从事市场营销行业的信心。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确定教学重点为:市场细分方法、目标市场选择方法、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策略;教学难点为: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策略的理解。

3.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管理类专业三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以下特点:学习兴趣浓厚,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比较感兴趣,有一探究竟的心理;理论知识水平低,虽然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营销的基础知识,并对市场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接触的知识有限,所以对观察到的现象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还不能灵活全面地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适合因材施教。

4.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课程导入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法;教学重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教学难点采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赏识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课程结束后使用反思教学法。

(2)学习方法设计

基于学情分析和上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练习巩固法和反馈法进行学习。

5.教学过程设计

(1)课程准备

课程准备包括教师备课、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和学生预习三个环节。

(2)知识回顾

知识回顾主要是针对上一次课营销环境管理实训的知识点进行提问。

(3)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让学生认真观看经典案例—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目标市场营销案例视频;设计问题,导入新课。问题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的?市场细分后给公司带来了哪些变化?

(4)主课程

①市场细分(25分钟)。主要讲解市场细分的概念、作用、方法和程序。在讲解市场细分的作用时,用小白兔儿童牙膏(辅助图片和广告)案例证明市场细分有利于分析和发掘新的市场机会;用湖南长沙个体皮鞋经营者王晓莉案例证明市场细分有利于中小企业开发市场;用我国外贸行业向欧美出口真丝花绸的案例证明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制定和调整市场营销策略。结合火锅、“他+她”功能饮料、福特公司的“个性”细分、牙膏市场细分讲解市场细分的方法。对照春兰空调开发过程讲解市场细分的程序。

②目标市场选择(15分钟)。主要讲授目标市场选择标准、模式和策略。利用方格图形对比讲解目标市场营销模式,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利用条形图讲解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

③市场定位(20分钟)。主要介绍市场定位的概念、原则、依据、步骤和策略。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浪漫之都—巴黎、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全球最大的中文收索引擎—百度、驾驶的乐趣—宝马、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以上均配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市场定位的概念,在此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你对自己的职场定位是什么?2元店,摩托罗拉的“小、轻、薄”和诺基亚的“无辐射”,金利来的“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奇瑞QQ的“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别克凯越的“以实干求超越的中坚者之车”、现代伊兰特的“爱家人的选择”、宝马的“社会高层中的现代者”,统一的茶里王、麦当劳的“年轻、欢乐、干净、效率”(以上均配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出市场定位的依据。万宝路香烟、可乐、七喜、朵唯女性手机(均配有广告视频)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市场定位的策略,增强了感性认知。

④主动学习,回顾知识(20分钟)。问题: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是如何进行目标市场营销的?未来是否应该进军长途旅客市场?方式:采用分组讨论法即以前后桌8人为单位,对问题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最后每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最后请学生继续观看余下视频,听专家分析讲解。

(5)课堂总结

目标市场营销需要经历三个步骤: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选择 市场定位。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何有效地细分市场,正确地选择目标市场和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将市场机会变成有利可图的企业机会。

(6)任务布置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金猴皮鞋的目标市场营销案例资料,然后回答问题。

(7)教学反思

本课程教学设计的长处在于适应我校目前生源情况,突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在内容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本,降低难度,将理论分析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案例讨论,共穿插大小案例20余个;在教法设计上,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切实达到了让学生多种感官活动的效果;在考核评价的设计上,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之处在于情景模拟有待于进一步贴近现实;考核评价标准还不完善,可实施性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作者简介

设计策略篇4

关键词:广告设计 定位策略

一、广告设计的核心——广告定位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市场机制步入精神生产领域,企业营销中广告设计文化迅速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猛上升。现代生活中广告设计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各种广告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产品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在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中取胜呢?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而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商品定位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广告设计的旗帜和方向。

广告定位是针对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界。广告定位是指在众多的产品竞争中,探寻具有竞争力和差别性的产品特点,结合适宜的广告传播手段,使产品在目标消费群中拥有高度的认同性。作为赢得目标消费群的重要手段,广告定位战略把营销从广告推销时代上升为以产品形象为中心的品牌推销时代。美国著名广告学者大卫·奥格威认为广告定位就是用广告为商品在消费者心中找到一个位置,并指出:“唯有正确的定位,才是有效销售的最重要步骤。”(1)在奥格威总结的28种创造销售力的广告方法中,列于第一位的就是“广告定位”。“广告定位”是广告设计的原点和核心,对广告设计的成败起决定作用。定位始于产品,终于消费者,即广告定位是根据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的消费习惯,让产品广告在消费者心中占据合适而准确的位置并最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因此“广告定位”不是创造什么哗众取宠的事物,而是重新结合并开发已存在的商家与客户的密切关系,正如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公司需要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内制定产品定位策略,它需要向顾客说明本公司与现有的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区别。定位是勾画公司形象和所提供价值的行为,以此使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理解和正确认识本公司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象征。”因此明确适当的“广告定位”在现代营销市场中至关重要。

二、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

广告定位的第一个要求是推广品牌效应,凸显与众不同。有了恰当的广告定位,企业就可能在经济大潮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使广告设计艺术健康、有序、全面的发展。因此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便是根据所选择的和竞争者相差异的产品特色进行宣传,企业的首要目的是发掘并抢先占有优势战略以获得竞争先机,广告的首要目的便是将这种竞争优势通过广告定位、创意和艺术表现等手段传播给消费者,让人们在表达称心如意的生活方式时能愉快地联想到一个指链:例如“百事可乐=性感=好玩=受欢迎。”

广告定位的第二个要求是确立品牌战略。当今的市场经济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效应已成为企业进入商品市场的“敲门砖”。林恩·阿普认为品牌是“我们经济中的原子核”, 他以为一个品牌不只是它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品牌还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因此, “一种品牌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极高的知名度; 二是崇高的声誉; 三是市场领先; 四是持续利润增长。”成功的定位能够使企业建立品牌声誉, 培育品牌竞争力,赢得品牌市场。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在我国,彩电行业的长虹、康佳、tcl;制冷行业的海尔、科龙等企业凭借优质的品牌效应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品牌效应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核心力量 。

广告定位的第三个要求是企业产品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集团,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集团针对世界各地消费群的不同需求开发了8大汽车品牌:大众汽车(德国)、奥迪(德国)、兰博基尼(意大利)、宾利(英国)、布加迪(法国)、西亚特(西班牙)、斯柯达(捷克)、大众汽车商用车(德国)。品种丰富且针对性强的生产营销理念使大众汽车集团2004年在全球销售汽车达514万辆,大众汽车集团以其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继续领跑世界汽车市场。

三、广告定位的策略运用

1、文化定位策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必须以先进的文化营销理念来导航。人在文化社会之中生活,进一步讲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立的文化中消费,只有当消费者对消费文化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因此,广告设计以这种人本主义文化理念进行广告定位营销,必将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

2、功能定位策略。功能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可直接满足消费者丰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设计艺术审美的本质,就在于对设计物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的关照。” (3)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找出自己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相异之处,然后在广告定位中强化自己产品的独特功能,使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区别,从而给消费者留下鲜明清晰印象,以增加目标消费群的产品的选择性。典型的功能定位虽然在广告定位设计中只有简洁的几句话,却可以四两拨千斤,促进企业营销工作的顺利展开。

3、强势定位策略。企业利用自己的产品领先优势作为广告设计的核心,在广告宣传中强调产品的优良品质,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定位应强调产品的具体品质,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优势所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飞亚达手表凭借精密的技术和高贵的品质,把品牌定位与身份联系起来,倡导“一旦拥有,别无选择”的强势定位策略,让人感觉戴上飞亚达手表后,能拥有更多的非凡的气质和唯我独尊的尊贵风范。

4、价格定位策略。如果商品的技术、功能、造型等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近,没有什么独特的卖点吸引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宣传可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货比三家不上当”价廉物美的产品对消费者仍然极具诱惑力。如伴随世界油价的上扬,人们需要汽车更节能节源,许多汽车企业都开辟研发省油、实用、美观、价廉的小汽车,广告突出价廉物美性能好的定位原则,巧妙地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迅速占领汽车消费市场。

5、市场定位策略。这是市场细分策略在广告大战中的具体运用,将商品定位在最有利的市场领先位置。在一定时期内,一项目标会控制着一个公司的战略计划,公司的资源应优先满足这项目标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取得商战先机。ibm公司的微机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防止公司的主机生意受到侧面的攻击,因此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微机开发,使ibm公司的家用电脑始终走在市场前列而备受追捧。

6、形象定位策略。 作为消费社会的独特文化景观和媒介的宠儿,广告设计不仅得到了迅猛发展,独树一帜的广告形象也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话题。现代广告高度重视一切极富创意的人类精神产品和文学艺术所提供的创意资源。在“形象”备受关注的读图时代,广告必须以别具一格的广告形象吸引消费者已经疲惫麻木的感知力,因此艺术创新以最快的速度被运用于广告的创意之中,个性鲜明的形象定位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广告效果。

参考文献:

(1)大卫奥格威 著 林桦译一个广告人的自由,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0.

(2)王永龙 .品牌意识决定品牌定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3.4期

设计策略篇5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

高中地理学案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方案,从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把高中地理学案分成相互衔接的以下部分: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地理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的“导航器”。学习目标主要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高考考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2、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是地理学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从学习目标中筛选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地理核心知识点、地理知识的“生长点”或地理“十项能力”要求中的能力项目,是要求学生了熟于心的知识或能力。

3、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也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案中列出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在依案自学过程中集中精力,知难而进,深入思考。难点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了解确定的,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

4、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地理学案的关键部分,多以问题的形式表现。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尝试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回忆和调动运用已有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而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首先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对于学习目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易于理解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技能等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并且把问题答案思考结论写在学案上。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已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5、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是地理学案的总结部分,主要是在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完成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一般以知识框架图的形式表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是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梳理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6、习题检测

习题检测是地理学案中的反馈部分,其中习题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当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综合题甚至是往年的高考题。

7、反思感悟

反思感悟是地理学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进行反思总结,是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感悟可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也可以是针对解题过程的,可以针对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针对能力的形成。在学案统一要求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问题思考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完之后的感悟各有不同,而这些感悟正是学生自己在求知过程中所发现的独特亮或所扫除的独特障碍,及时反思总结有利于查漏补缺和加快能力提升的速度。

二、高中地理学案设计策略

设计科学可行的学案是实施“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设计高中地理学案,要在七个组成部分的前提下,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学案设计主要有九个策略。

1、目标化策略

设计地理学案,首先要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确切的(表述要具体)、真实的(可达成的)三维学习目标(即: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各项要求的表述要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用词,而要用“说出、说明、列举、绘制”等行为动词,使每一条学习目标都成为学生能够自我检查的命题。三维目标可以分别表述,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表述。学案中有了确切、真实的学习目标,学生的依案学习过程就能有的放矢。

2、问题化策略

学习过程部分实际就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所以问题的设计就成为地理学案设计的核心。设计问题就是要把地理课程内容转变为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能力点呈现出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阅读教材,调动原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既能起到预习的作用,又能让学生把新学知识建构在原有知识的体系中,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①符合地理课程标准;②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③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鲜明的逻辑关系;④问题形式要多样化;⑤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具有思维训练价值。

3、方法化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理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地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地理”,即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因而,在地理学案中问题设计的基础上,还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地理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指导常常可以与问题结合在一起。例如以下问题就含有学习方法指导,“用列表法比较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用结构图归纳出本节知识”、“演示一年中晨昏线的变化过程,说明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运用学案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

4、图表化策略

“图文结合律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规律”,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时需要具备读图、绘图、图文转换、图图转换、文图转换能力,地理学案具有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功能。学案中“学习过程”的设计,可以围绕教材中图像设计问题,在学生读图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图文转换能力。同时,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出要求学生绘制图形和表格的任务,培养学生文图转换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图形说明问题,培养绘图、文图转换和图图转换能力。

设计策略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环境保护

前言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环境为基础的,地球只有一个,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遵循环境发展的规律,本文就从建筑行业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如何将建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探讨如何设计出生态建筑,解决建筑与环境发展间的矛盾。

1 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十年前的中国什么样很多人都已经不敢想象了,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建筑行业也随之兴起,但其带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包括能源损耗率的上升,对环境的污染,对传统建筑的破坏等等。尤其是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更加关注,在可持续发展国策的指导下,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都需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建筑设计与自然生态的融合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作的先行兵,所有的建筑工作都需要以设计为基础,因此,要想改善建筑的环保性,就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因素,将其与设计方案相融合,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建筑设计与自然生态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将自然生态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坚持保护环境的理念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化发展十分迅速,在为人们带来富裕生活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破坏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作为建筑行业,要想保护自然环境,就必须要从源头抓起,因此,就需要从建筑设计工作中,将自然生态环境融入到设计方案中,使自然与社会景观完美的统一、融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而且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2.2 符合人长期的心理需求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建筑中采用越多的绿色元素,种植更多的绿色植物,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得更好,可以让人们更加愉悦,情绪也更加平和,对舒缓人们的心理压力有积极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主动的将自然生态元素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2.3 满足人们回归田园的切身需求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的满足,开始更加向往曾经的田园生活,这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这就要求在建设设计中考虑到人们的田园需求。

3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因素的具体策略

3.1 节能技术与生态发展

建筑技术生态设计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对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固定式建筑构造,成为一种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而自动调节的围合式建筑。但生态化建筑则要充分考虑到能源的损耗,必须要更好的节约能源与空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水源的使用上,则要加大对节水型器具的使用,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对水的损耗。暖气的设计则要提高自然能源的利用,尤其是风能与太阳能。

生态建筑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在构建这一建筑过程中设计人员要认识到阻碍其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能源不够充分,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建筑设计人员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要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非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保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实现二者的融合、统一。另外,对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的原料、能源都要进行规定,都要符合生态化的要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主动使用现代化的科W技术、新的建筑材料与能源,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要尽可能的就近取材,尽量使用自然石材与木材类的可再生建筑材料,减少对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

3.2 室内设计的绿化倾向

建筑的外部设计要确保与环境间的融合,内部同样不能忽略。室内设计越来越活。内部设计也要有绿化的倾向,设计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外部绿化元素引入到室内设计中,具体来说,室内设计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3.2.1 与外部环境的一致性

生态建筑构建前,选址工作十分重要,要注意其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情况,仔细考察周边的环境与地形,对环境、建筑、经济件的关系进行合理搭配,科学协调。要注重新旧建筑的统一,而且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监控,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现在越来越注重回归自然,因此,设计人员可以以其为主题进行外部环境的设计,最大程度的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节约建筑材料,将自然的魅力展现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在使用者面前。

3.2.2 室内与室外设计的一致性

我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业十分辉煌,这种设计方式深受人们的欢迎。室外的景色被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使室内与室外的设计相得益彰,互相衬托,不仅达到了优化环境的目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彼此衬托。最为常见的就是将水源与绿化带移到室内,让人们在室内也能听到流水潺潺,感受到绿意盎然。

3.2.3 室内外空间的一致性

时代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升对建筑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设计师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室内外形成统一整体。目前,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这一方法较为普遍。例如:在许多建筑的内部都有内部的庭院与大厅,或者是在建筑的上方设计出一个可以自由打开的天窗。除了这种设计的方法,很多设计师也会采用另一种设计方法,就是将墙面面向环境较为优美的一方,将其设计成一个可以全部打开或者是半开放式的墙面,采用这种方法,将室外的环境引入到室内,同时也将室内的美景延伸到室外。

3.3 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建筑方案

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环境生态价值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但更加注意的是,不仅要关注环境的生态价值,更加要设计出有特色的建筑设计方案。对建筑形象的设计是生态化建筑设计的关键,良好的建筑形象设计,对环境与建筑的融合有积极意义。作为新时期的建筑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也要不断地提升建筑技术的整个水准,从生态环境方面来说,要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保持相一致的目标。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全局的把握,控制好尺度,保证建筑与周边的生态环境相一致,运用地理优势,发挥地貌的优势,运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合理利用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生态建筑是大势所趋,作为新时期的设计人员,要注重对周边环境的关注,发挥环境优势,提升建筑设计的生态性,为人们设计出更加优美、更加舒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王亮.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0.

设计策略篇7

关键词:绿道;绿道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04702

1引言

绿道(Greenways)理论源于美国,其规划思想已在我国绿地系统规划中得以体现,但一直以来少有独立编制的绿道规划。在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日益扩张,对周边自然环境的蚕食分割也逐渐加剧。长此以往,则生态空间将岌岌可危,难以为继。而随着居民对城市环境改良需求的日益强烈及国外绿道理论浪潮的兴起,绿道建设与规划设计已成时势所需[1]。近年来,绿道规划在我国悄然兴起,然却鲜有关于绿道设计方法、策略的综述。因此,笔者对已有绿道设计具体策略加以总结,有助于绿道设计在我国的实践发展。

2绿道规划要点

2.1绿道选线

绿道选线是构建生态空间体系的重要步骤,也是此后深入设计的基础。因此,应对绿道线路有切实具体的考量。绿道线路应在土地适宜性和绿道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衔接相关规划,充分征求相关利益主体意见,进行综合评估而明确下来[2]。

首先,绘制所有现存绿道和绿色空间的现状图,提出增设绿色空间的规划建议,并在区域层次上联结各类绿道[3]。其次,围绕主要通道及名胜景区开辟绿道,构成骨架系统[4]。再次,选取开敞空间边缘、交通线路和已有绿道作为依据,优先串联重要节点,对线路进行比较选择[5]。此外,应避免穿越河流、机动车道等,以减少施工建设中的难度;无法避免时则需因势利导,采用自然连接方式保障全线通达性[6]。

2.2绿廊宽度

绿廊宽度是绿道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绿道只有具备一定宽度,才能够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而言,廊道规模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为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河流型绿道宽度应达到30m以上,道路廊道应达到60m宽,绿带廊道宽度在600~1200m范围内。在缺少详细生物调查和分析时,可参考以下一般的生态标准:最小线性廊道宽度为9m,最小带状廊道宽度为61m;河流廊道最小宽度为15m;带有高地的河流廊道最小宽度为402m;滨水丘陵廊道最小宽度为27.4m[7]。

2.3慢行道宽度

绿道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慢行道。对其进行合理设计,能够激发人们的游憩动机。慢行道能为使用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以满足其需求,如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游憩、多种选择的交通服务等。

对以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绿道或小道而言,其宽度可从人体工程学角度考虑。一般认为,小道宽度在城市地区最小为4.3m,郊区为3.7m,乡村为3m;如能排除自行车和滑板类使用者, 小道宽度在城市地区最小为3m,郊区为2.4m,乡村为1.5m[8]。

2.4绿道与居住中心的距离设置

为保证建设质量与使用频率,应提高可达性,使绿道规划的位置尽量接近居住中心。

通常,不同等级尺度的绿道在距离衰减方面也有所不同。等级较低的绿道衰减得较为强烈,而等级高的绿道相对弱化。绿道的距离衰减,即使用者从居住地到绿道的平均距离为6.4km。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经过分析考证,城市绿道服务半径应确定在1.6km左右[9]。

2.5绿道与交通系统节点的对接

绿道相关公交系统节点包括绿道入口、码头、道路交叉口等。统筹绿道与交通系统的布局尤为重要。应实现绿道网络与交通系统的“无缝衔接”,并对交叉口进行重点处理[10]。

当绿道与河流产生交汇时,应根据河流天然走向进行规划设计,不宜采用裁弯取直、渠化、固化等方式破坏生态环境。可采用多种方法重建栖息地间的连接,如建设野生动物地下通道、隧道,安装车灯反射器、红外线传感器,采取夜间限速等措施,并设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8]。绿道与道路相交时宜采用立体交叉形式。与低等级道路相交时,应根据交通规划、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分析,合理确定采用平面或立体交叉[5]。

2.6绿道景观设施

为满足绿道休闲功能,方便使用,应配备适宜景观设施,发挥绿道综合服务功能。为此,可建立城市绿道综合应急服务管理中心,统筹管理绿道规划、建设和后期运营,并在每条绿道下设若干功能齐全的服务区和服务点 [6]。

按照绿道线路与建设内容,可对城市绿道各类配套设施进行相应完善。根据确定的密度、容量要求及当地用地条件、经济状况和设施水平合理配置驿站与服务点,选择性设置商业服务、游憩及科普教育设施,并设置必要安全保障与环境卫生设施[5]。附属设施尽量集中配置在不同等级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7]。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李楠:绿道设计策略研究综述园林与景观

2.7绿道标识系统

绿道中的标识系统利用视觉渠道塑造人性化空间,通过设立明确的标识,发挥引导作用,增加自行车道绿色交通和步行道路,进而对绿色环境起到维护作用。

标识系统由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组成。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标准图形、标准字、标准组合、标准色、反白组合等;应用部分主要包括绿道入口处标志性设计、导视系统设计、编码系统设计等[6]。在具体设计时,应充分兼顾于标识的可视性与可识别性,确保使用者对于标识清晰可辨,按照正确指引进行各种活动。

2.8绿道路面

绿道作为供人游憩、活动的场地,为使人获得愉悦、安全的使用感受,据其功能与使用强度,对绿道路面应进行相应设计。

路面设计应考虑到坡度:轮椅和滑板使用者一般要求坡度小于3%,最大不超过5%;自行车使用者一般要求坡度小于3%,最大不超过8%[8]。使用沥青铺砌路面较为便利,适合高强度使用,但其减少了绿道与自然的亲近度。非铺装路面则较亲近自然, 但不适合高强度使用[9]。不同的路面选择性地限制了不同的使用者。

2.9绿道景观及植被物种

绿道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绿道各部分也是有机联系的。在设计时,应对绿道的景观特征及植被物种加以考虑。

在分析环境景观的基础上,可从景观序列出发,保持原有生境的多样性,使绿道和大地景观融为一体,而非单一绿地景观展示[11]。对具有不同环境特征的地段,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相应优化策略。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配置生态性强、群落稳定、景色优美的植被。在污染区域,可针对污染源类别,配置相应抗性强、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

3结语

对于中国而言,绿道规划设计还在起步阶段。作为将自然与人文资源结合进行保护控制,同时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价值和休闲功能得以保证的手段,绿道对于推动城市发展效果显著。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归纳与整合。本文总结了现今适于我国应用的绿道设计策略,使其能够更好地被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中,融入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和建设进程中,以期对我国生态空间体系构建和人居环境改善发挥出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金云峰,周聪惠. 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2]朱江. 绿道网规划设计方法初探[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0.

[3]Mark S, Lindhult. American Greenway Lessons: The Good, the Bad, the Strategic and the Innovative. 2012.

[4]徐文辉.生态浙江省域绿道网规划实践[J].规划师,2005,21(5):69~72.

[5]蔡瀛,何昉,李颖怡等. 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1 27(9):32~38.

[6]庄荣,高阳,陈冬娜. 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0(2):81~85.

[7]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 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8]Flink C A,Olka K,Searns R M. Trails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manual for multi-use trails ( second edition )[J].Washington: Island Press, 2001. 52~ 117.

[9]Gobster·P·H, Westphal·L·M.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for recreation and related experienc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147~ 165.

[10]王招林,何昉. 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J].城市规划,2012, 36(10):34~39.

设计策略篇8

武汉美术馆原为汉口保华街金城银行建筑群,由建筑师庄俊设计,其主体金城银行是一栋三层的古典复兴式建筑,为武汉市一级保护建筑,80年代末期为满足当时作为儿童图书馆的需要而加建至五层。建筑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550㎡。主体建筑背后是三栋三层高的住宅,是武汉市二级保护建筑,供当时的银行员工居住,是汉口常见的里分住宅形式,建筑群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800㎡。金城里建筑群在功能上经历了从银行——儿童图书馆——美术馆转变。在功能置换的过程中,金城里住宅需要容纳大面积的展览空间,原有的单元式住宅空间格局与展览需求的大容积、大体量空间不匹配,因而在空间的适应性改造上,设计者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段和策略,可作为单元式空间再利用的典型案例。

2.再利用的空间匹配设计策略

2.1完形“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重要流派,它认为人类对事物的具有整体认知的倾向性,在视觉法则上具有“封闭性”、“连续性”、“相似性”这几个原则。在建筑的再利用和改造中,建筑师常常利用“完形”的手法来达到对“整体性”的预期,创造出更单纯的三维空间。金城里两户住宅之间共用一个突出的楼梯间,空间边界都是不规则的,设计者将楼梯间的空间“完形”,使三组住宅整合为了三个连续完整的矩形空间用作展览;同时通过连续的立面限定中庭的形态,避免中庭里产生过多阴角空间。2.2连接金城银行建筑群的四栋建筑原没有交通联系。设计者将交通功能置入到建筑之间的间隙当中形成四个交通空间。但金城银行与金城里的层高不一致,金城银行底层高2.5m,二层高5m,三至五层高3m。金城里底层高4.5m,二三层原层高3m,经改造后层高均为4m,无法直接联系起来,设计者巧妙的将两者之间的缝隙设计为残疾人坡道,解决了不同层高之间的高差问题,同时满足无障碍要求。但通过对实际使用情况的观察,残疾人坡道的设计在细节上处理的不够到位,利用率较低。2.3整合金城里建筑群中原有一个梯形院落,设计者将其改造为中庭,把金城里建筑群整合为一个单体建筑。这个中庭成为美术馆主要的交流和休憩的空间,必要时也可以布置为小型的报告厅。设计者极力保持金城里住宅的立面,模糊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界限,在建筑内部营造出“街道”的场所感。2.4竖向重组多层建筑通常可以通过减层或局部减层形成门厅等大空间的方式来满足新功能的使用要求。金城银行作为一级保护建筑,对其保护的要求比较严格,以不动其主体结构为佳,没有进行竖向上的改造。金城里住宅为武汉市二级保护建筑,层高仅3m不符合展厅的使用要求。设计者将住宅内部的结构全面拆除,仅保留原来的外立面,再重新设置楼板,将每层层高提至4m;并将东边建筑二三层楼板局部减去,形成了一个高8.4m的大型展览空间,以适应某些大型展品的高度要求。(如图4)2.5注入为了能够使展览空间形成连续完整的动线,设计者在金城银行建筑群的北端扩建了一部分,在美术馆的轴线上形成了门厅(原金城银行)——中庭——北门厅(扩建)的空间序列,由历史建筑的恢弘大气过渡到现代建筑的简洁纯粹。扩建部分以三角形为母题进行空间构图,呼应基地,两个三角形的体量围合形成一个棱形的广场。在立面上,扩建部分作为原建筑立面的延续,采取的是低调谦逊姿态,灰色花岗岩石材与原建筑灰色水刷石墙面相协调。原来的立面是序列感和秩序感很强的柱廊空间,新建筑则是大面积实墙,部分用条窗作为立面元素,强调的是扩建部分的现代性和整体性。

3结语

金城银行-武汉美术馆的改造案例的特殊性在于,它由一个建筑群整合为了一个单体建筑,而这个建筑群当中有着不同保护级别的历史建筑,针对金城银行这个一级历史保护建筑,设计者显得谦虚谨慎,仅仅是简单的将功能置换,而针对金城里住宅这样的一般性历史建筑,则进行了“留皮不留骨”的大刀阔斧般的改造,这是基于住宅空间改造为弥补展览空间的先天不足,这种做法对于单体建筑而言也许过于激烈,但从城市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对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置换何种功能比如何置换功能更重要,恰当的功能对单体建筑的激活也许最终能够带动整个城市片区。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已经由过去注重单纯的建筑物质环境的改善转向了对增强旧建筑活力、促进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推动文化发展等更广泛更综合目标的关注,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研究历史建筑功能置换时空间匹配设计策略的必要。

上一篇:旧建筑改造范文 下一篇:设计元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