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30 16:51:29

标准化建设论文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1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上半年发生燃气爆炸事故70余起,事故造成死亡14人,受伤180余人,这些事故在给人们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恐慌,这些事故大多是由于企业或个人安全防范意识淡薄,企业生产不规范所致,因此为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势在必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包含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行为标准化、生产条件标准化和作业环境标准化,以及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在履行各自职责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以安全为前提,通过建立标准化,能够有效防范并控制生产风险,能够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提高在异常情况下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通过实施标准化,还能够促使对生产设备设施定期检查、随时检查,让人员、设备、环境处于良好的安全状态,并通过不断完善改进,发现故障,消除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随着国标、行标、企标、“三化”文件的不断制定和完善,作为标准、规范实施的基层单位,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可以按照准备阶段、摸底调查阶段、建立标准化系统阶段三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即深入学习、制定计划阶段,要针对行业特点,对国家法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摸底调查阶段,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标准,深入基层一线对其安全管理、作业场所、设备设施等方面进行彻底检查和摸底,根据结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做出基本判断;建立标准化系统阶段即参照质量PDCA循环的原理建立安全标准化系统,内容包含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要求、安全生产组织保障、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等要素。通过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能够对标准从不断的认识飞跃到实践,最终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

二、标准化是综合管理的有效手段

标准化工作在综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管理提升的关键。以某燃气公司所属分公司为例,分公司管理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工程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物资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实际管理活动中,需要接触大量重复性且多样化的人、事、物、信息等,要做好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把这些人、事、物、信息加以综合分析,进行优化,以最快、最佳的结果完成实际工作,即建立完善“企业标准化”。企业标准化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或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标准化与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标准化就是依据管理规章制度,明晰流程、管理权限、工作标准、工作职责、任职要求等内容,对于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企业标准化其实就是“管理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工作标准化”。通过采取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的方法,解决各个岗位按什么样的方式做、做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要求的问题,最终实现每个岗位业务的管理标准化程度,这就是管理标准化。在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岗位从事的业务范围,明晰工作界面、管理权责、关键控制环节、风险隐患等工作过程,这就是流程标准化。针对岗位业务,从工作目标、内容、业务衔接、工作方法、考核内容等方面制定如何开展业务的标准,同时明确责任、执行、监督主体,这就是工作标准化。因此,标准化是规范管理行为的科学依据,通过制定企业标准,可以对计划、生产、工程、安全等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更为科学的管理,有效的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确保业务规范、有序、高效的完成。

三、标准化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随着天然气业务的快速发展,由于不按标准、规范施工带来的事故案例颇多,如2009年11月某分输压气站进行工艺管道试压过程中,发生了焊口断裂,同时导致焊口两侧两个电动球阀执行机构损坏。此事故原因主要是违反操作规程、规范及作业指导书,因此标准化在工程建设质量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国家标准GB/T19000—2000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故对质量的判定“要求”,可以视为对标准的体现。在工程建设中,从可研、初设、设计到施工、验收,需要一系列的标准来进行指导和控制。以CNG场站建设为例,设计单位必须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设计规范,按照政府部门在环境、安全等方面预评价的要求,做出合理合规的设计;物资采购部门则应根据设备、材料等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采购适合站点建设的设备、材料,同时根据验收标准,做好验收工作;施工单位按照施工标准、设计要求,标准化施工,把控施工质量;质量验收部门则应按照场站质量验收标准做好质量验收工作。因此,在工程建设中,标准为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质量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只有以标准化为基础,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综上所述,标准化工作是安全生产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在企业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燃气行业面临着快速发展、竞争日益严峻、管理风险进一步加大的局面,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只有认清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应用标准化工作,自身形成一个动态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2

一、窗口标准化、品牌化与文化建设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检验检疫窗口是各级检验检疫公开办理报检/申报、计费、收费、签发证单、咨询、行政审批等业务的场所。检验检疫窗口标准化、品牌化是这些场所进一步规范和良好形象的展现。检验检疫各级窗口面向广大进出口企业,点多面广,需要统一的规范与服务,更要打出自己的品牌。

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检验检疫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内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检验检疫文化是检验检疫的灵魂,是推动检验检疫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在推动窗口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打造标准化的窗口和服务化的品牌,是检验检疫规范化的一种体现,并被检验检疫人共同认可的一种活动。检验检疫部门通过实施窗口与文化战略,充分发挥检验检疫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对内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形成检验检疫发展和前时巨大的推动力,对外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和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改善检验检疫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各项检验检疫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文化建设是载体,窗口标准化、品牌化是基础

检验检疫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检验检疫机关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具有检验检检疫行业特色、时代特征能代表检验检疫广大职工的基本信念、价值取向、管理理念、共同追求等的精神总和。在检验检疫文化建设中,苏州检验检疫部门坚持以学习、教育为核心,以举办各种活动为载体,力争通过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着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并使这种文化渗透到每名干部的思想中,体现在对外的形象和干工作的劲头上,从而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凝聚力,彰显检验检疫责任,探索检验检疫模式改革,把住产品质量关,加快建设“三区三城”。

检验检疫窗口建设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双重要达到标准化的要求。从窗口基础设施到窗口服务,配备统一的办公设施,打造宽敞、便捷的报检环境,制定完善的管理规定。这些方面是窗口建设的一部分内容,是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基础,是贯彻上级方针、政策,实现科学管理的举措,也是检验检疫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检验检验检疫的工作任务要靠全体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检验检疫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工作观不能统一,那么检验检疫窗口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只能是一句口号,一种形式。

通过窗口的标准化建设,打造检验检疫独特的服务品牌,塑造检验检疫窗口优质、高效、有序的行业形象,进一步培育文明、诚信、廉洁的道德风尚,引领规范、阳光、透明的窗口服务潮流是推行检验检疫窗口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建设这些基础的同时,与检验检疫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借助文化建设这个平台,苏州检验检疫部门从“精鉴明察,修为民,风规自远,敬业至诚”的精神,到“国检”护航,到“国检”引航,到“五区强局,五星争辉”,打造服务品牌,意义更深远,更具有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建设一流窗口、品牌,打造一流检验检疫文化

开展检验检疫窗口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是促进检验检疫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检验检疫机关活力增强,提高检验检疫机关工作效能重要途径,对检验检疫文化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窗口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使检验检疫窗口环境精美、设施精良、队伍精干、技能精湛、服务精致、管理精细,使检验检疫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质量显著提升,服务行为和工作程序完善规范,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工作效能和效率进一步提高,造就一支文明、规范、精干、高效、廉洁的检验检疫队伍。加强窗口标准化建设:一要加大投入,完善窗口基础设施建设。二要优化布局,配备便民服务设施。三要注重仪表,提升窗口人员形象。四要完善报检流程,加快报检效率。五要加强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检验检疫的文化建设是检验检疫人员对做什么对社会有利、对检验检疫有利,也是检验检疫特有的判断价值的规范性见解。在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实施指挥与控制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核心为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解决了干什么问题、朝什么方向努力及干好干坏的标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检验检疫这样做,将社会管理功能强化,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衡量检验检疫工作得失或成败的标尺,而窗口文化建设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民意。这有这样才能树立检验检疫良好社会形象,形成社会的良好口碑。建设好检验检疫文化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提高检验检疫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有利于增强检验检疫的创新能力。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98-02

1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意义

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设计(论文)是被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当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在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和答辩四个环节都存在一系列问题:选题方面,学生所选题目涉及的内容与专业不吻合,论文选题不恰当,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雷同的现象;教师指导方面,指导老师的专业领域和学生所学专业不一致,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导致在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无法胜任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论文撰写方面,学生论文写作水平低,指导教师不能确切把握学生的设计与写作进度;论文评阅和答辩方面,成绩评定还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和客观,存在评价标准和尺度不一致的现象。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院从学院、系部2个层面狠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历经三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3 全面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

3.1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方面的一组标准,其建立在当今国际流行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基础上,其中ISO 9001标准对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基本要求。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集成了现代质量管理先进理念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被确定为最高管理者用于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的指导原则,也是企业按照ISO 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3.2 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

从2010年开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全面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强调采用过程管理的手段来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学院先后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学院、系部及校外三级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学院层面,教务处负责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审查、验收和反馈,利用学院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CRP系统中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从选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进行抽查评价。在系部层面,成立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答辩的组织工作,下设若干答辩小组,每组由3-4位教师组成,负责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同时,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对学生全程指导。在校外层面,成立外聘专家团队,每年随机按5%比例抽取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网上公示,送外校专家评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

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所有过程通过PDCA循环实现持续改进。通过质量监控,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协调解决,有效地强化管理的及时到位,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教学质量。

4 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四个环节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4.1 研发创建论文选题库,多重举措对学生选题进行指导

在毕业设计中应尽量选择真实的课题,课题应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题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论文选题时,学院要求指导教师做到三管齐下: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岗位,对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课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其次,结合学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可以就目前教学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依据。第三,结合企事业单位生产实际的课题,这些题目是企业迫切需求解决的,学生能够结合生产实际来撰写论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同时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4.2 引入课题查新的手段,保证课题的新颖性

学生选题往往新意不够,可通过课题查新的手段,了解所选课题立项的意义及结果分析,保证课题的新颖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选题论证工作,要求每个学生进入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进行论文题目检索,严禁论文选题重名,避免重复低水平的课题研究。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初稿、修改稿、定稿,要经过指导教师至少三次的论文审核,指导教师可以借鉴刊物出版前的论文防抄袭系统进行识别。同时,通过学院图书馆论文系统数据库,进行论文相似度检测,有效防止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4.3开发论文管理系统,进行电子化全程管理

学院组织开发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将论文选题的申请、提交和公布,全部在系统中完成,论文指导过程进行全程电子化管理,老师利用该系统,录入对学生的指导记录,有效解决了以往QQ等指导途径的缺点。该系统能够完整记录学生论文由初稿到定稿的整个过程,有效防止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前期过于放松,后期赶进度的现象。

开发的论文管理系统,将学生历年的论文存储在服务器数据库中,方便学生对历年论文的检索,能快速检索历年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及成绩排名,能查看到指导老师全程的指导建议,能查看到答辩老师的评语,最终能有效帮助自动完成分析毕业设计(论文)。系统能保存历年的优秀论文进入数据库,作为校园网图书馆的馆藏资料,这一做法非常受学生欢迎。

4.4 成立答辩委员会,引入公开答辩制度

建立由专业负责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由系部教学主任任答辩委员会主任,下设若干答辩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评价的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先进行第一轮的小组答辩,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或评阅教师推荐,产生优秀设计(论文)的候选对象,参加第二轮公开答辩,由答辩委员会具体负责优秀论文的答辩和推荐工作。公开答辩的整个过程,允许师生旁听,邀请相关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参加论文答辩会。这个公开答辩制度,鞭策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公平竞争。

5 结束语

今后,在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孟飞.高职“四层四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24.

[2] 杨敏.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86.

[3] 胡燕萍.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强化管理确保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87.

[4] 王津.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评价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4):22.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作用;思考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是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终使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完善档案信息的开发工作,使管理和开发能够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而建立标准化的档案信息体系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们就针对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现档案信息化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了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步,使我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信息化的格局。而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档案信息化就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社会逐渐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档案的信息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一信息化了的大环境里,档案信息化必定会与其他的社会信息化的相交融。另外,其标准体系的建设也是处在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所以它的标准化过程也一定会受到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等其他社会信息化组成部分的标准化状态的影响。档案信息化实际上是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产物,而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局限于综合性档案馆中,在其他的领域也有所涉入。由于每个领域或者每个行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特征也就成为了整个行业信息化的重要分支。

二、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某相关研究专家所提出的建立标准体系的框架构想,并与档案信息化管理自身的特点相联系,以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将其他领域所建立的现有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作为参考,大胆的建立了一个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下面就从其三维框架入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信息技术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它的功能从建立数据库到设置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等,功能强大而繁杂。所以,标准体系三维框架中的信息技术维不能够只针对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罗列,而应该将其放在档案管理的实际应用中进行分层次的建设。某纲要指出,必须要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明确的划分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建设、应用系统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共同建设。而其中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以及保障体系建设是与标准应用、信息技术联系得最为紧密也是建设工程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当前这些因素和档案信息资源所结合的程度将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划分为应用系统、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安全等几个方面。

(二)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维的细分,就是要根据一定标准,将档案管理分成若干方面。与图书馆领域相比,档案资源的凭证作用,在于档案管理机构的可信性,而归根结底,在于档案管理流程的可信性,因此,档案管理的流程与环节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档案管理流程也是基于对文件运动规律(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的认识,而我国现有档案管理流程是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的,故对档案管理的细分,无论是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还是基于文件生命周期,从本质上说都是一致的。故在档案管理维,总体上适合按档案管理流程进行细分。

显然,这里所指的档案管理是指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而非传统的档案管理。基于全程控制的思想,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不是始自档案交接,而是必须延伸到档案前身――文件的生成。我国传统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包括著录、分类(标引)、保管、检索利用、归档、鉴定销毁等环节,其业务起点是档案接收,这显然已不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而我国《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则基于全程管理的思想,将整体业务流程分为收集和积累(收集积累、登记)、归档(鉴定、检测、归档)、整理(整理、著录)、移交接收保管(移交接收、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统计)等部分。另外,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15489中所列的文件管理全过程包括确定文件系统需捕获的文件、确定文件保存时间、捕获、登记、分类(数字及编码配置、词汇控制)、存储和保管、利用、跟踪、实施处置、记录文件管理过程等部分。

(三)层次领域

任何领域的标准都有层次之分,档案领域也不例外。信息化环境下,档案标准与其他领域标准存在更多的互操作,领域差异造成的档案管理差异要求在关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建设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专业标准。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由内向外,构成层次领域维。

在层次领域维,基础标准元素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的整体相结合,构成基础标准面,基础标准面作为一个整体沿层次领域维向外辐射,作用于通用标准面和所有的专业标准面。类似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也作为层次领域维的一个元素,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构成一个面,不过,在该面上的具体标准可由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上的具体元素来确定。通用标准面沿层次领域维向外辐射,作用于所有专业标准面。专业标准在层次领域维上体现为若干呈并列关系的点,每一个点又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确立一个专业标准面,若干平行面共同构成档案信息化专业标准的集合。

三、结束语

三维框架模型只是标准体系的内容描述框架,不能直接用于具体标准制定,能直接用于制定具体标准的是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是二维层次结构,最低层为具体标准名称。因此,有必要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框架,以便进一步制定标准体系表。■

参考文献

[1]冯建周. 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09.

[2]李漫. 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5

作用;应用模糊数学多层次综合评判原理,提出评价模型、标准和程序。本文旨在为公交场站的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评判方法,促进公交场站标准化建设的规范化。

Abstract: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development for public transportation stop, terminus and depot, research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it’s fun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ization; using the principle of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y fuzzy mathematics, raise the model, criterion and procedure of evaluation. The thesis aims at offer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 and promot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or public transportation stop, terminus and depot.

关键词: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评价 evaluation,模型 model,程序 procedure

中图分类号: F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共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在公交优先成为共识,并成为城市交通发展重点的趋势下[6],为实现“便捷、舒适、安全、环保、优质”的公交建设目标,各大城市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实践工作,特别是南京市率先进行了公交场站建设标准化的研究,旨在提高公交建设和管理水平。

1.2 评价体系组成、意义和作用

从系统工程角度考察[3],公交场站建设标准化的实施需要评价体系。一方面根据标准,对公交场站按标准化要求建设的可实施性予以评价,即前评价;另一方面根据标准,对已建成公交场站符合标准化的程度予以评价,即后评价。

前评价和后评价共同组成评价体系[2],其意义和作用:在决策阶段,对目标进行设定并论证其实现的可能性,以最小投资产生最大效益,为决策提供依据;在使用阶段,为检验提供标准和方法,核对目标的实现程度,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为后续的建设积累经验。

2 评价指标

2.1 评价指标选取

采用因素分析法,选取能反映整体和重点状况并涵盖场站建筑、场坪、给排水、照明、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4][5][6]等各专业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示例于下。

表2-1公交场站评价指标(示例)

注:①“”表示重要,“”表示一般;

②表中所列评价指标为示例,应根据场站类型及设施配备情况予以增加。

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用权重指数反映[2],其取值应根据评价需要划分等级,本文以权重指数有两个可取值(重要指标取2、一般指标取1)为例论述。

2.2 评价指标分值

评价指标分值反映其所处的水平[2],建议指标水平等级及分值如下:

表2-2指标水平等级及分值

注:①符合度F为目标值或实际值与标准要求值的比值;

②指标的等级分值可根据需要取用,如最低等级可取1,其他等级依次递增。

3 评价方法及程序

3.1 评价方法

根据模糊数学的多层次综合评判原理构建评价模型[1]。

(1)构建综合评判向量

BA×R

公式中,A (a1,a2,……,an)为权重指数向量,ai为权重指数,按由大到小排列;R为n×m阶指标矩阵,每列对应一个指标,rij为R中第i行第j列位置的指标,对应权重指数为ai时取1,否则取0;B (b1,b2,……,bm)为带权重指数的指标向量,bj ∑ai×rij;n为权重指数个数,m为指标个数。

(2)计算综合评判向量总得分及最大可得总分

S ∑bj×cj , T ∑bj×dj(j 1,2,3,…,m)

公式中,S为综合评判向量总得分,T为综合评判向量最大可得总分;bj为向量B的各分量,cj为分量bj的等级分,dj为分量bj的最大可得分。

(3)计算标准化指数及重要指标标准化率

EI S ⁄ T或EI (S ⁄ T)×100%

PEI PS ⁄ PT或PEI (PS ⁄ PT)×100%

PS ∑bPj×cPj , PT ∑bPj×dPj(Pj 1,2,3,…,k)

公式中,EI为标准化指数,PEI为重要指标标准化率,PS为重要评价指标总得分,PT为重要评价指标最大可得总分,bPj为B中列为重要的各分量,cPj为分量bPj的得分,dPj为分量bPj的最大可得总分,k为重要指标的个数。

(4)评价

计算得到EI值、PEI值后,按评价标准得出评价结论。

3.2 评价程序

(1)场站建设可行性评价程序[2]

图3-1场站建设可行性评价流程图

(2)场站实体达标性评价程序[2]

图3-2场站实体达标性评价流程图

4 评价标准

基于控制高水平层位达标率、鼓励低水平层位达标率的策略,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结合并对应的方法[2],建议评价的标准等级和分值区间如下:

表4-1评价标准等级

5 应用表格

为便于应用,推荐下列表格供实际工作参考使用。

表5-1公交场站建设标准化符合程度调查表

注:①本表分为3部分,第1部分表头填写基本信息,第2部分计算各分项指标得分并汇总,第3部分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得分,并填写评价等级;

②第2部分中指标等级和分值栏内,根据指标水平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并填写分值,得分汇总中的总分值为对应栏所有单项指标得分相加的和;

③评价等级栏内按等级分区填写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得分值。

6 结论

本文探讨了公交场站建设标准化的实施评价体系及其意义和作用,评价的方法和程序、标准和应用示例,期望对公交场站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和检验方法。

(1)阐明公交场站建设标准化的实施评价体系的组成及其意义和作用。

(2)根据公交场站建设的内容和特点,提出可选用的评价指标和反映标准化程度的指数概念。

(3)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适用的评价模型、评价程序和评价标准。

(4)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提出应用表格。

参考文献

[1] 蒋泽军. 模糊数学教程[M]. 国防工业出版社发行部, 2005

[2] (美)约翰·杜威. 评价理论[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3] (美)冯·贝塔朗菲著. 林康义, 魏宏森译. 一般系统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

[4]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S].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 CJJ/T15-2011

[5] 彭佳, 李锁平, 吴炼. 南京市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研究[C].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1

[6] 王敏, 马昌喜. 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研究[J]. 城市公共交通, 2008.01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related to enterprise benefit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for research,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s how to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iscuss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造价战略管理模型的思考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经历了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目前尚未系统地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施工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建设工程各专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新规定的颁布,新工艺的应用,新项目的出现,给工程造价的计价活动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工程造价管理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引领业内执业(从业)人员的计价行为,并以此赢得工程造价管理的长久统领优势,我们有必要引进相关的管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和思考,从而促使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略管理研究向着“重视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各个领域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转化。

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研究领域曾出现过多种战略管理模型。从现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提出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如果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则似乎在适用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对某一领域实施战略管理,需要以该领域的整体为管理对象,是对一个领域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应从造价管理机构、造价文化、执业(从业)人员能力和计价规则规范四个方面去认识和研究工程造价领域的战略。

管理战略一经确定,它将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和中枢,并与管理机构、规范规则、造价文化、执业人员有着指引、反馈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根据管理战略的部署,管理机构能够制定出适合国情和本地区实际的政策、办法:规范规则更具有可操作性;造价文化将能够为造价管理提供理论依托;执业人员能够充分地发挥专业能力。因此,管理战略的确定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问题,它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造价战略管理模型只是一种新的尝试,把造价管理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探索系统单元间以及它们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求管理、演化过程的途径,使之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利用上述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工程造价管理,无论其存在多少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管理战略、造价文化、管理机构、规范规则、执业人员业务能力五个方面。在把握其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去探索主要问题及其联系,最终求得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尝试对于工程造价战略管理实践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管理战略思路

战略管理,是指将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业务。造价管理战略是造价主管部门对工程造价计价活动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造价管理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内通用做法与国际惯例的关系、计算规则的确定、可操作性目标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从我国的具体国情看,建设部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管理战略思路:

第一,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改革。要尽快研究和编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改变目前我国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受制于人的状况,用高新技术标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结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以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契机,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改革,在由政府指导价转为主要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后,要重点组织制定有关配套的法规,规范计价行为。

第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强制性条文》的同时,加快标准的修订步伐,适应技术进步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工程建设标准的复审和修订制度。标准实施后,要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最多五年一次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标准复审工作。要跟踪国际标准化的动向、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认真做好对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提高标准的采标率。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标准化和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信息化手段具有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运行成本低的优势。标准和工程造价、实施和信息反馈,政府的服务和自身的管理。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要建立起实用、高效、统一、协调的标准化和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扩大标准的影响范围,实现标准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第四。要提高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自己培养的标准和造价管理队伍已有近100万人,要充分发挥这支专业队伍作用,重视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逐步形成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机制,推动标准和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标准和工程造价工作完全由政府包办的模式必须转变。政府部门要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如:制定标准和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框架,统一计价规则。组织制定与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环境和资源保护等关系密切的标准规范,组织制定为满足政府投资工程需要的计价依据和建设标准,开展强制性标准实施和工程计价行为的监督检查等。同时,要把那些不宜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如:咨询服务等,交由中介组织、协会等专业机构负责,发挥社会化优势。

第五。加强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的监管力度。确保标准和计价规范的实施。加强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的监管力度,是法律法规赋予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和要求。经常性地开展对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监督检查工作,常抓不懈,严肃执法,依法处理违规行为。

三、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思路的影响造价文化是指在工程造价计价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念、方式、操作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换言之,所谓建设工程造价文化,是伴随最原始的居住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出现和发展,对其建造价格的估算而逐步发展、演变的计价过程、规则、模式和方法。造价文化既是长期传统的计价方式产物,又是现代技术影响的产物。它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在传统继承上的扬弃。造价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造价文化的传承就成为造价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造价战略根植于造价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将造价管理系统中各种有益的因素进行整合以发挥作用的过程。造价文化的功能影响着造价管理机构,特别是影响着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战略调整方向的选择及其组织实施,因此,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思路有着不可剥离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三个基本功能上。造价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管理机构的决策者,特别是造价行业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本行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行业利益和规则的行为;造价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造价领域各层次专业管理人员选择的行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经济利益,而且必须要相互协调;造价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工程造价执业或从业人员在计价活动中自觉地按照造价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计价行为。

造价文化的主流体现在要对建设工程施行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要求对拟建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到工程招标投标和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些主流内容,几十年来历经了多次变革,其中几次重大变革形成了中国造价文化的新特点。即是说,中国造价文化的发展不是一种并行不悖、相互隔绝的静止形态,而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形态。造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即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是落实建设部提出的“以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求的战略举措。它为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提供了先决条件,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报价的能力,有利于规范建设市场计价行为,有利于建设市场有序竞争。也有利于国内建设各方主体融人世界建筑市场。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工程造价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渊源背景下形成的。要使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造价文化发挥其功能,显示其特色,带动整个建设市场步入规范的轨道,就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工程造价战略管理的基础,为工程造价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通过塑造工程计价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发挥其在工程计价中的规范作用,形成实施战略管理的巨大合力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7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协调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保持社会秩序。对于正在经历飞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来说,社会管理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面对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及其挑战,重塑社会秩序[2]。社会管理标准化的意义在于,如何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找到有效推进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法,从而建立起一种推进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社会管理标准化理论框架

社会管理是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3]。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标准化作为城市文明发展的衡量标尺和现代化进程推进的有效手段,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路径。社会管理标准化是对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管理领域开展社会管理活动时,运用相关概念和准则制定统一的规范、程序、制度或标准,以此规范、协调、统一组织运作行为,实现社会管理长效化的过程。标准化传统上主要应用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民生工作重要性的不断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的社会管理格局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格局,或者说当前的社会管理是一种“多元协作式”的社会管理[4]。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需要有多元的管理工具,这就造成了社会管理标准化的主体多元、标准多元以及联动手段多元。社会管理标准化的理论框架是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理念的国家、社会两大主体“合作模式”下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的一体化,以及规范化、信息化、品牌化、网格化和协同化五化联动构成的体系,简单可以概括为“一核牵引、双方合作、三标齐立、四维助推、五化联动”。

第一,社会管理标准化的理念是提供优质服务,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提供服务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管理标准化有利于提供优质服务,社会管理标准化的理论框架确立了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核的“一核牵引”的理念导向。

第二,社会管理标准化的主体是国家与社会,社会管理标准化依托政府主导和社会协同的“双方合作模式”开展工作。该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管理标准化的运作特征――无论是标准的制定或出台,还是标准的推广和执行,再或者标准的反馈和改进,都体现出各就各位与分工协作的特点。

第三,社会管理标准化的体系是“三标齐立”,即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的一体化,这三类标准既有所区别,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四,社会管理标准化的运作是“四维助推”,即点面结合――表现为由点到线到面的扩散、纵横联合――表现为由水平开始水平与垂直结合的立体创新、上下整合――表现为从由上到下到由下到上的上下互通、内外协合――表现为由内到外到由外到内的内外联动。

第五,社会管理标准化的方法是“五化联动”,即社会管理标准化工作呈现出规范化、信息化、品牌化、网格化和协同化。这五化分别从社会管理的内容、手段、创新、管控、合作等不同层面和纬度,阐释了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标准化水平。

二、以南京为个案的分析

南京作为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副省级城市,在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把标准化延伸到社会管理领域就是这种探索之一。推进社会管理的标准化不但显著拓宽了标准化的传统应用范围,而且使得社会管理有了有效推进的手段和方法。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社会管理的标准化是一种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制度和规范建设。南京市近年来在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服务品牌评价标准、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托养标准、市纪委案件审理标准化体系以及机关公共服务标准化等社会管理领域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当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特点和经验,有力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为什么在南京会出现和谐社区标准化、机关服务建设标准化等社会管理标准化成果,其形成机理是什么?社会管理标准化工作的特点与经验是什么?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应该如何创新更多的社会管理领域的标准并充实这一体系,为提升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继续贡献地方创新的经验。本文基于南京市的实地调研,将主要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一)社会管理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特点

1.标准化倒逼政府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政府服务规范化

标准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服务规范化的有效途径。2003年以来,南京市江宁区多家单位先后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江宁区委区政府在69家党政机关部门全面部署标准化建设,探索运用标准化推进党政机关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三标合一”标准化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其中,形成的“江财”管理模式,成为全国首家行政机关4A级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单位。

2.标准化融入部门日常工作,促进特色服务信息化

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离不开大量原始信息的采集、数据的处理,离不开利用网络平台接受公众监督与评估,这些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化、网络化的手段与媒介既是标准化管理的技术基础,也保证了标准化的效果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在纪委、人口委、气象局等特殊部门,更需要特色服务信息化来推进标准化。比如,南京市纪委和市监察局在对行政事项进行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将标准化管理的“系统集成”和“要素控制”思想与纪检案件监督管理五项基本职能、案件查办六个工作节点结合起来,建立起以五大职能为基本框架、不断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型,逐步建立了一套包含监督管理、案件审理和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江宁区气象局也建立了涵盖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气象预报的信息化水平。

3.标准化助推服务品牌塑造,促进民生供给品牌化

近年来,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将地方经验塑造成可以推广的品牌,并延伸到政府运行机制之中。南京一直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发展的主导战略。对一个文明的城市而言,需要的不仅仅是服务,更重要的是品牌服务。南京市2009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此后不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在空港、交通、电信、国税、商贸等窗口单位开展标准化工作,形成了诸多的南京服务品牌。南京市在各部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科学评价体系,制定了《南京市服务品牌建设评价准则》,建立起一整套服务品牌建设评价体系。此外,南京在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标准化等方面也成功塑造了民生领域的品牌。鼓楼区残疾人联合会、鼓楼质监局等单位获批部级“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在为期两年的时间内,完成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江苏省《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已经省质监局批准立项并着手起草,以进一步提高残疾人托养服务行业水平,促进残疾人安养事业健康发展。

4.标准化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基层社区服务网格化

标准化在基层社区的推进实质上就是通过标准来界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下沉机制,实现社区服务的网格化。南京的城乡社区建设标准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十一五”初,南京市玄武区就提出“硬件设施标准化、社区管理自治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区队伍职业化、社区工作规范化”的社区建设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引入企业标准化手段,建立社区标准体系运行模式,进行策划、实施、检查、整改四个阶段的循环工作,制定了《玄武区社区服务标准汇编》等一整套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实现社区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部级和谐社区标准化示范区。白下区将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社区服务领域,实现统一的标准体系框架和独具特色的“1+X”机制,以标准化评估促进服务成果共享。2008年,民政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白下区设立全国和谐社区标准化研究工作组,2009年白下区又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全国社区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2011年3月中旬,受民政部委托,全国和谐社区标准化研究工作组专家研讨会在宁召开,大家针对近年来和谐社区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修改了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使该标准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的“国标”。

5.标准化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协同化

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树立公民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营销”。 2009年12月28日,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标准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在宁举行,该标准当时是全国唯一的地方性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此外,南京还积极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研究,为制订《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和参与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研制提供依据。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显著体现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南京市制定《南京市循环经济评价准则》标准,在石化、钢铁、矿山、水泥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南京钢铁联合公司和南京化工产业园实现节能减排,履行社会责任。

(二)南京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基本经验

南京在社会管理标准化工作中形成了许多经验,其基本经验是:社会诚信是社会管理标准化的价值取向;“四维推进”是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基本格局;共同治理是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内在要求。

1.社会诚信是社会管理标准化的价值取向

目前社会信任的缺失,不仅阻碍经济发展,也使执政党公信力下降,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现在强调社会管理,就是需要建立这种社会信任机制。南京客运东站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标准,南京市江宁区的“江财模式”,纪检系统的标准化办案以及基层社区标准化的实践都是以建立与群众之间的互信为价值追求,从而通过标准化工作方式重新构筑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信任关系,积累社会资本,实现社会价值重塑。

2.“四维推进”是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基本格局

南京市的社会管理标准化工作起步早、起点高,开创性运用标准化手段推动和谐社区、和谐农村建设,在全国率先研制完成《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总则》和《和谐农村建设准则》地方标准。2008年7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民政部联合批准,全国唯一的和谐社区标准化研究工作组在白下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南京市和谐社区标准化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有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试点创建工作。运用标准化体系推动江宁区财政局机关效能建设,为建设服务型机关提供了方法、树立了典型。2009年,江宁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立为唯一一家部级“区级机关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单位。《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也是我国首个无障碍设施验收和维护标准。南京市的社会管理标准化工作不但起步早、起点高,而且还在永不停歇地可持续推进。以江宁区区级机关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为例,从2003年起,江宁财政局就开始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将标准化管理核心理念与机关管理实际有机结合,贯彻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在构建创新型、节约型、服务型以及环境友好型机关建设方面作出良好示范。2007年,江宁财政局在全国党政机关率先通过国家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单位验收,并举行“运用标准化手段,推进和谐机关建设”论坛。2008年,江宁区委区政府则把“江财模式”在全区推广,2009年江宁区成为区级机关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试点,2011年示范区试点通过验收,江宁区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区级机关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社会管理标准化在可持续推进中形成了“四维推进”的永不停止、永续发展的特点。“四维推进”即由点到线到面的全面推进、由水平开始,水平与垂直结合的立体创新、从由上到下到由下到上的上下互通、由内到外到由外到内的内外联动。

3.共同治理是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的改革往往是基层实验和国家的顶层设计相结合,南京的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发育发展也鲜明地体现了地方品牌竞相实验、自发生成与政府部门宏观指导下多主体共同治理的特点。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总则》、《和谐农村建设准则》、国家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单位等社会管理标准化品牌的形成首先通过基层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由政府部门推广的。《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总则》的产生,首先通过南京市玄武区、白下区在社区建设领域的自觉探索,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总结和指导,就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标准。国家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单位江宁区财政局也是遵循了相同的发展逻辑,他们通过自行探索形成了“江财模式”,江宁区委区政府则把“江财模式”在全区推广,最终获得了部级“区级机关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称号,也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在社会管理标准化的推进中,政府部门宏观指导、顶层设计作用非常突出。2006年2月,在全市自主创新大会上,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罗志军提出,要把标准化战略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2007年8月,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的意见》,11月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主任,由市质监局、经信委、科委等18家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南京市标准化战略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南京各区县也纷纷成立了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工作机制。比如,在江宁区区级机关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中,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贯标办公室,制定了《江宁区标准化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机关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秦淮、建邺等区县政府也纷纷建立了标准化战略的激励机制。

除了政府部门直接的指导外,政府部门还积极发挥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作用。比如为了加快标准化服务和谐社区、和谐农村建设,南京市民政局、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政府联合申请,会商国家民政部,成立了全国“和谐社区”(和谐农村)标准化工作组。工作组由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社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的专家、学者组成,工作组主要任务是:协助国家有关部门从事和谐社区建设国家标准科研项目主导研究,为国家标准制订提出科学适用的、前瞻性的研究,研制有关和谐社区标准化工作;建立和谐社区标准化试点;开展和谐社区标准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工作;组织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编制标准宣贯材料,指导社区开展贯标培训;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方法。南京市质监局、南京市社科院和南京市委社会建设工委共同开展“南京社会管理标准化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课题研究,总结和推广社会管理标准化工作经验,申报和自行组织“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化”等科研项目立项,研究和探索社会管理标准化,为制订国家标准进行探索与研究等。于是,南京形成了标准化战略引领下的复合主体共同治理格局。

三、反思与展望

当前的社会管理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众参与”,当前社会管理最核心的主体还是党委政府,社会管理标准化也是各级政府在推动的。而且,在政绩考核下,各部门都在建立一套自己的社会管理标准化体系,进行社会管理标准化的探索和创新,他们把社会管理标准化作为一种推动工作、部门扩权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难免就会存在政绩工程冲动下的经验碎片化、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面化以及可持续性欠缺的短期化这三大问题。首先,存在政绩工程冲动下的经验碎片化。在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下,各部门都有基于自身部门主义的政绩工程冲动,就会把社会管理标准化作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项政绩工程来打造,就会把差异性极大的部门工作纳入社会管理标准化体系中,建构出形形的社会管理标准化模式,造成经验的碎片化。其次,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面化。在中央、各级党委政府强调要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就会存在一拥而上推行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冲动,这样往往就会造成社会管理标准化与日常工作脱节,形成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面化。再次,可持续性欠缺的短期化。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形式大于内容,其社会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可持续性必然不足,往往会存在一阵风的现象,没有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这三大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科层体制。而要克服上述问题,则需要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国家要让渡一部分资源和权力给社会,鼓励社会组织、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面化以及可持续性欠缺的短期化问题。在国家内部,则需要成立一个由国务院、政法委、质检、民政等部门等组成的高位的社会管理标准化领导小组,进行顶层设计和协调,克服各部门扩权冲动下经验的碎片化。

在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的背景下,社会管理标准化也会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倡导和实验下继续不断创新和完善,体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第一,社会管理标准化将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目前的社会管理标准化更多的是质监等业务指导部门、纪检等特色部门或者基层政府的一种局部的实验和创新,缺乏高层级的党委政府,特别是中央、省级政府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也缺乏各级党委政府总揽各条口的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工作。随着局部经验的日益成熟,在更高层面和更综合部门协调下的社会管理标准化成为一种趋势。第二,社会管理标准化将更加注重公共参与。现在的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局部实验更多是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绩工程冲动,因为遵循的是对上负责的逻辑,往往忽视社会管理对象的反应,忽视实际工作的需要,使得社会管理的标准成为鸡肋,缺乏长久的生命力。要社会管理标准化真正可持续,必须注重公共参与,让社会管理对象参与到社会管理标准的研制和完善过程之中。第三,社会管理标准化将更加注重技术导向。社会管理标准化作为一种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手段,需要更加注重先进技术的运用,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加快规范化的常态、信息化的推进、品牌化的推广、网格化的落实、协同化的畅通。

参考文献:

1.Sebastian Heilmann.“Policy Experimentation in China’s Economic Ris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7, 43 (1) : 1―26.转引自:刘鹏.从分类控制走向嵌入型监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5).

2.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2(4).

3.Simmel,G.,The philosophy of Money,Boston:Routledge& Kegan Paul,1978,P.178.转引自:朱虹.信任:心理、社会与文化的三重视角[J].社会科学(11).

标准化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标准化;项目管理;制度

Abstract: Standardization performance project and the manage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s closely linked, previous methods cannot meet the need of reality, the need for integration, systematization, standardization direc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points out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n analyzes the standardization theory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finall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应用于各个项目中。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和个人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以标准化带动项目管理发展。

1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弊端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较为粗狂,表现为没有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和工作程序,没有统一的文件格式和制度要求,项目管理组织、方法和相关知识也未标准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使管理知识集成化,形成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对未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2标准化理论及研究现状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明确地提出“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以便于技术协作,消除贸易壁垒;此外,还可以实现品种控制,兼容互换,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相互理解和提高经济效益等目的”。 企业认证范围最广泛的三个管理体系标准,分别为: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

Inger Bergman,Sven Gunnarson,Christine Räisänen(2013年)在《Decoupling and standardization in the projectification of a company》一文中,立足于以项目为导向的全球化公司,关注焦点在于项目管理、公司结构、办事流程的标准化以及项目进一步开展引起公司规模扩大带来的雇员数量的增多。项目组织作为临时组织与母公司需联系起来,而员工的历史经验应该与公司数据库紧密结合。这促进了项目管理经验的标准化,并使项目与母公司加强联系,避免脱节,这是当前项目管理发展方向。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项目组织与母公司的关系,转变了以项目为导向公司的发展方向。

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发展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的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及文件,国家只颁布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没有出台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和实施细则,而国内的学术研究仅限于理论,没有和具体的项目管理实践相结合。

3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3.1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

项目管理体系标准化,包括对于合约规划(合同网络体系)、进度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进行归纳总结、补充完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相结合,把这三个管理体系有机的融为一体。

3.2项目管理文件的编制

项目管理文件标准化,包括项目规范性管理制度及项目管理流程的研究,各种标准化文件及表格,招投标文件及其范本,合同体系的研究及编制合同范本等内容。这些标准化的文件,可以指导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使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有技术支撑,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

3.3项目管理制度的制订

项目管理制度标准化,包括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工作程序和奖惩原则,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程序清晰明了、有据可依。制订的制度应该合理规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人为本,以项目为依托,辐射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且要简洁、实用。

3.4项目人员配置的准备

项目人员配置的标准化,重视项目建设和公司发展中项目工作人员的作用,目的在于解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力素质水平与工作要求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要做到人员配置的标准化,应该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满足管理的要求;二是根据人才自身特点,因才施用,做到用人有道,并且做到责任与人员的对接;三是定时给相关工作人员安排学习培训,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水平。

3.5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

项目管理经验的标准化,有助于形成一套具体可参考的优秀模式,指导未来项目的开展,提升工作效率。

4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实施

4.1项目管理体系建立方面

将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相结合,提升出一套合约规划(合同网络体系)、进度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从而建立起比较清晰、全面、结构化和层次化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框架。

4.2项目管理文件编制方面

在项目开展中,广泛积累经验,对于具有应用价值的项目管理文件进行总结和归类,建立统一样式的文件范式,便于不同项目不同工作人员应用。

4.3项目管理制度制定方面

主要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3个层次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各项标准在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相同专业、相同工种、相同工序等层面均可持续运用。

4.4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方面

(1)优化组织结构,明确个人职责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管理模式,设计最优的项目组织结构,除了主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外,还应该对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工作范围和工作流程进行明确说明,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做到每份责任都有人担当,形成清晰的岗位责任制度。

(2)因才施用,做到用人有道

了解每个工作人员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在尊重员工选择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用人需要,对人员进行工作安排,最大限度发挥工作人员的效用。

(3)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工作人员有针对地进行实用性学习培训,经常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专题知识讲座。

4.5项目管理经验总结方面

平日应该多多积累成功的项目管理经验,建立企业自己的数据库,方便日后类似项目的开展与进行,为其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5.结语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提出西方崛起主要得益于制度建设与变迁,同理,项目的建设与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制度的建设与变迁,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有益于将工程项目管理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工程建设标准化是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建立适合企业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对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的建设质量,推动管理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志成.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作用机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瞿玮.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J].建筑工程,2011.

[3]鲍雷鸣.建设项目管理标准化研究及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Inger Bergman,Sven Gunnarson,Christine Räisänen. Decoupling and standardization in the projectification of a compan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ing Projects in Business,2013.

上一篇:电气节能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煤化工企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