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技巧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07:58:51

授课技巧论文

授课技巧论文篇1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理论素养;授课技巧;追踪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44-02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形势政策课得到了从国家教育部,到各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再到高校辅导员各个层面的广泛重视。上好形势政策课,首先需要任课教师过硬的理论素养。其次值得关注的是其授课技巧。最后,课后的追踪反馈也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理论素养的提升是任课教师上好形势政策课的基石

形势政策课所关注的是我国形势和政策两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平时多关注国家大事,多阅读各类时事报刊杂志,多参加各类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专题培训。同时还要把现实和理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深切感受到:上一堂形势政策课并不是简单学习了一份中央重要文件,而是需要自己思考一下:国家出台了哪些方针政策?中国与世界各国取得了哪些互动与交流?在这些情况背后都体现了我国发展的哪些大政方针?而这些大政方针将对中国人民起到怎样的作用并发挥怎样的影响?以此来充分体现此门课程的时效性。除时效性外,授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讲述国家政策,其专业性很强。需要任课教师在平时善于收集国家政策方面的学习素材,通过查阅文献、到国家官方网站上搜索相关政策文件,来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还要加强对这些政策法规的学习与理解。在如今21世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而且良莠不齐。只有在形势政策课老师的授课及其自身的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国家政策的把握才能有所提高,才能抵御住各类媒体的“狂轰滥炸”,做到明辨是非,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对国家政策的正确认识与理解的前提下,坚定信念不动摇,努力为国家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授课技巧的改进是任课教师上好形势政策课的有效途径

形势政策课还需要辅导员良好的授课技巧作为有效支撑。任课教师在授课时需注意方式方法,学会运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在授课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例,在授课过程中,辅导员采用各种新颖的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学生观看同志回答记者访问的会时,有同声传译对于总理回答的英文表达,这就让学生了解到许多中国国家时事和政策法规的英语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他们了解了很多专门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在浏览外国网站时就会更为敏感外国媒体对于中国形势政策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分辨外国媒体报道是非的能力。同时,现在中国颁布的政策法令都已经有了英语版本,可以让学生学习这些英语版本,使那些原本较为生涩难懂的文件,变得较为接近与理解。当然在这类学习中还是要辅以中文文件的学习,通过中英文对照学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辅导员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是其提高授课技巧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运用一些书面材料是不可行的,相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授课采用ppt课件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个更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把握,这样才能突出授课重点,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现在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刷微博、转微信、逛论坛。任课教师也需要收集这方面的素材,因为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社会媒体对国家形势政策的评价,而这类信息又往往是良莠不齐的。任课教师要了解这些媒体对国家形势政策的表述,然后通过对其进行辨别分析,并与同事、领导、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把这些信息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当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通常这些看法是他们从这些媒体上获得的)时,任课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说明,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国家形势的变化以及正确解读国家政策。

三、课后追踪反馈的跟进是上好形势政策课的有力保障

在形势政策课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提高,其授课技巧获得进步后,还需要重视授课后的追踪与反馈。通常情况下,形势政策课的授课周期是一月一次,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很难对上课内容有非常深刻和透彻的把握,到下个月上课时,很有可能上个月讲授的内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效果进行追踪与反馈。辅导员在与学生日常的互动中,可以因势利导地加深学生对形势政策课内容的理解。在和学生进行个别谈心或集体辅导时,辅导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课后的所思所想。在谈心中可以弄清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授课内容,对上课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是否还有任何疑问与困惑。在了解这些情况后,辅导员可以适当调整下次授课的内容,在下次上课一开始先进行答疑解惑,使学生对上一次的授课内容进行一次温故而知新,从而巩固授课内容。通常形势政策课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相当宏大,这就给了这门课强劲的后劲。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后,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活动,帮助加深同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辅导员对教学内容的追踪与反馈还可以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辅导员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淀,以及科学授课技巧的辅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但如果在授课之后完全不知道学生的反应,也不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后续追踪,那么授课水平的提升就会遇到瓶颈。只有通过和学生的有效互动与交流,才能发现授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才能知道学生的理解难点在什么地方,才能知道授课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才能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争取将形势政策课的授课纳入良性循环的过程,从而提升课程的有效性。

辅导员的因子在形势政策课授课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如何上好形势政策课成为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道难题。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成为上好形势政策课的基础,这需要辅导员在平时要注重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任课教师还要努力改进自己的授课技巧,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形象、生动,提供的信息量大而且重点突出。和其它专业课一样,在课内授课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的功夫是要花在课外的。辅导员应利用自身和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对学生在上课后的反馈进行追踪,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形势政策课的难点,在之后的授课中加以解答。同时利用形势政策课内容丰富的特性,有针对性、有指向性地开展各类相关党团组织活动,使学生在后续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内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真正把形势政策课上好。

参考文献:

[1]崔淑卿,李晓春.提升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180.

[2]张维维.如何上好形势政策课[J].才智,2011,(31):155.

[3]杨倩.专业化辅导员与形势政策课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83.

授课技巧论文篇2

【摘 要】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及教育的不断进步,有些问题也在教学的过程中随之显现,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影视行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如何将所学运用于实践是其遇到的最大问题。那么,本文就通过影视专业设置的实践类课程,进行相应的影视教育的教学改革的探讨及实现。 【关键词】实践类课程;影视专业;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42-02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影视艺术的传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之而来的不仅有影视经济的勃兴,还有相关的文化、教育产业的相应发展,比如说在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开办影视相关的专业及课程。那么,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进步,有些问题也在教学的过程中随之显现,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影视行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如何将所学运用于实践,是影视专业教育及与社会实际结合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下文,笔者就通过影视专业设置的实践类课程,进行相应的影视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及实现。就课程设计而言,影视专业中的实践类课程所实践的内容不是教科书或参考书中现有的知识、方法或结论,而应该是根据所要实现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给出合理而又多元化的求解方案――设计。比如,通过课程的讲授与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素材导入、剪辑、声音、字幕等整个后期制作流程,达到动态的实践性效果。实验要求注重考虑学生对于影视媒介特征和视听语言特点的真正把握,而这类课程是对理论类课程的深入和检验,注重影视操作理论和方法的全面实践,强调对知识和综合实践的学习,进而真正实现对前期相关课程的综合运用与拓展。下面本文就以《摄像技术》课程为例,对课程性质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摄像技术》是影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强调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技术性与实操性是本门课程区别于纯理论课程的显著特点,理论的讲解为学生动手操作做了有机铺垫和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小组协作能力,在作品创作中体现课程的实践性。此课程与《影像语言》、《影视艺术概论》、《影视画面编辑》等课程相辅相成,力求使学生在掌握摄录像机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技术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完成完整作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摄录像机的发展趋势,熟悉摄像机和录像机的基本构造,掌握摄像机和录像机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摄录像机现有的各种格式,熟悉掌握数字摄录像机各功能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数字摄录像机各项技术指标及性能,并学会摄录像机各种操作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整机的日常维护,在系统的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实践课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摄像技术》课程首先讲授的是摄录像原理与摄像机的基本知识,从电视节目制作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电视信号、彩色电视基本原理、电视摄录系统,掌握摄录像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摄像机的分类、电视画面的摄取与传输原理讲授摄像机的分类、摄像机的光学系统、摄像机的感光元件、摄像机的信号处理、数字高清摄像机等方面的原理和基本知识,使学生理解影视摄影造型元素与影视画面空间构建的技术环节和思维方法,初步掌握运用摄录像技术解决镜头表达的理念和技巧。接着讲授影视镜头构成,通过镜头构成概述,讲授镜头构成及目的、镜头构成的主要因素、镜头构成的特点、镜头构成的基本要求、镜头构成景别;镜头的位置法则,讲授影视镜头的视觉中心、中央位置、边缘位置、上方位置、下方位置;面积法则、突出主体、揭示作用表达重量感和重要性、表达重量感和重要性;方向法则、拍摄方向、拍摄高度以及平衡法则、绝对平衡――对称、相对平衡――重力平衡等等,使学生了解画面的形象元素,认识构图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构图方式。第三部分讲授构图中画面形式美的基础――线条与形状通过线条与形状的感情,讲授直线、曲线以及形状,然后通过组织造型元素,建立画面秩序,形成画面节奏,表达与传递情绪,揭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形象间的内在联系,衬托人物个性、线条的抽象与联想、引导视线等。摄像技术的实践操作是配合《摄像技术》课堂理论教学而设置的课程实践,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摄像技术课程实训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学习、掌握和运用影视摄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影视摄像技术的实践之中。针对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培养训练学生调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实践训练,使学生了解摄像技术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摄像技术的方法和技巧。《摄像技术》以对摄像机、三脚架、监视器、线材等的运用,是按照影视创作的规律创制作品的实践训练。实践环节的训练内容、训练规格都是按影视创作的规律和基本技巧设置的。通过对各个摄像技巧的实践练习,训练学生掌握影视摄像的技术技巧,使学生深入了解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熟练掌握创作的基本方法,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创作的一个重要实践过程,完成好这一重要环节,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了影视制作地流程及其重要性,提升了自己的影视欣赏和制作水平,形成了相对较为系统的影视知识体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其知识结构,达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还可以为学生的后期制作提供有效的辅助借鉴,并为完成完整作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摄像技术》课程的具体实践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影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设置的课程实践,实现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影视类课程实训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学习、掌握和运用影视创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将其有效运用到影视创作的实践中去。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培养、训练学生地调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影视短片、纪录片、电视栏目的创作为主的具体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影视创作地过程和主要技巧,并在作品中发挥创意思维,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不仅如此,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还可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进行具体的设置及调解,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其所具有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教学提出如下层次要求:比如,熟悉影视创作的理论及应用知识;掌握影创作过程中需涉及到的摄像、剪辑、灯光、音响、配乐等流程的基本工具和技术;熟悉影视创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影视作品生产过程和生存环境;熟悉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能够重复和再现。以实践类课程为例谈影视教育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学生创作小组,以学生自主调研和创作实践为主。从影视剧创作流程过程的总体设计,到分阶段、分任务、分技术的具体实现,最后通过影视作品的呈现,实现影视创作项目的整体实现。在注重专业能力实训的同时,强调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注重学生预习、方案设计、按设计方案进行实训的环节,具有非常良好的操作效果。作者简介:郑婧怡(1980-),女,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油画创作研究。

授课技巧论文篇3

本学院现阶段的德语翻译课程共开设2个学期,共96学时,旨在通过向学生阐述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德、汉两种语言进行概括性的对比,揭示其异同,并配以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德语翻译方法与技巧。而教学方法则是以任务教学法为主,针对不同的翻译任务,“逆推”翻译,使学生针对自己翻译的主题任务“逆推”出应该掌握的翻译技巧及具备的能力。应用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这种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固然不可缺少,更加重要的是实践。这种授课方式下,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练习的机会。

再有是在教材方面,德语翻译实践课从2009年开课至今,一直没有选到合适的教材,上课时一直由任课教师结合综合德语的授课进度选材料,拿到课上给学生翻译。学生根据要求翻译,教师点评之后,结合案例传授给学生一些翻译技巧。在授课方法上,一直使用任务教学法与讲授法,教学模式为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讲授内容方面,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当然是必要的,因为掌握了翻译理论,有助于学生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和具体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如果在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上投入太多时间,则没有太大意义。学生在做了笔记之后,只能在教师所举示例中体会到技巧的意义,一旦脱离示例根本无法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由于很难取得进步,或者说,由于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考察方式,即使取得进步学生也很难发现,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也不高。教师选取材料,之后或点评,或批改,工作量都很大,实际效果不明显,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没有大的提高。选取材料与就业的关系不大,对于学生实际工作没有太大帮助。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应用所学,本次课改尝试改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和脱离实践的教学内容。在授课中引入多种工作岗位的行业用语,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翻译能力训练。

与企业相结合即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在教学中,一改以往教师随意选择材料的方式,在此次改革中尝试与北京恒远安诺科技有限公司及吉林差旅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与德国有业务往来的公司保持联系,将实际工作中的材料拿到课堂上让学生翻译,同时请企业专家来讲座,讲解工作中的要点。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业务知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在这些公司的实习。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工作有关的材料从最初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此,对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们能够努力去克服。以第一次课为例,一份旅游问卷被拿到学生面前。学生在了解了汉语的内容之后,立刻开始查字典,并互相讨论某个词的翻译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反平时完全不注意语言之间的差异的做法,而是主动地思考中德之间的相同之处及差异,从而使之前课堂上讲授的翻译理论得到了应用。因此,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高。

有时从企业中得到的材料是枯燥无趣的,通常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材料或者涉及科技词汇的材料。这个时候,教师实地走访便有了重要意义。教师通过走访对企业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使学生不至于迷茫地翻译所得到的资料,相当于获取了一定的背景信息。一旦有了兴趣,那么枯燥的知识、需要背诵的词汇与短语等就不再那么困难了。

除了笔译课,还有结合实际进行的口译课。在口译课中,课堂上对真实场景进行模拟,安排学生提前查阅翻译场景下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当场翻译,在模拟情境中体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方向性更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安排进度,选取材料,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在教师的辅助下不仅提高专业水平,而且掌握一定的企业用语及除德语以外的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如贸易、交通用语,同时对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有一定了解,具备必需的职业素养。

此外,评分主体发生了改变,企业专家被邀请参与评分,这样做,不仅有利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重视程度。他们意识到,上课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因此对课堂上所学的及课后布置的作业都更加用心投入,不再持无所谓的态度。

通过将课堂与企业知识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实现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以往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相当于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学习与工作的对接,替企业完成对学生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接近德国的“双元制”。德国的“双元制”中,学生的学习分为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操作。对于像德语这样的语言学习来说,在学生只学到某一个阶段,是无法胜任企业的实践工作的。因此,想要真正实现把学生送到企业,可行性显然不大。但是通过把企业的材料拿到课堂上,学生就能真正接触企业的材料,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观察与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虽然全部是在课堂上,但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双元制”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改革对于今后的授课方向也有益处。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通过实地参观工作岗位,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授课中方向性更加明确。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具体,在平时及期末的测验中将尝试选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用材料,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分,使得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能够在毕业之前懂得应用外贸用语,能说、能读、能准确地翻译外贸与旅游相关知识。教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就业率。通过将课堂与企业一线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并且制定出了更符合实际的课程标准,而不是空谈理论。

翻译的重要性决定了德语翻译课堂必须高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授课方法,调整授课材料,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钱文彩.汉译德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授课技巧论文篇4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 接受障碍 原因 对策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是指大学生出于成才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作用影响下,对教师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反映、选择、理解、整合、内化、外化的活动过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是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形式的阻碍、拒绝、排斥的一切心理活动。它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常常表现为大学生部分排斥或完全排斥教师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现“口服心不服”、“心服口不服”、“口不服心不服”的现象。

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的成因分析

11 接受障碍的内在成因分析

111 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 接受主体的需要是接受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缩。“需要”一词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一是应该有或必须有;二是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需要对于接受有三方面作用,需要是接受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的指向性决定接受的选择性;需要的层次性决定接受的层次性。如果没有需要就没有主动的接受活动的发生。当传授的知识信息与接受主体需要的方向和目标不一致时,接受主体就会产生拒绝接受的心理。从需要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的成因有3种情况:一是需要意识缺失。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认同这种需要,不能形成接受动机,在“反映和选择”阶段就阻断了接受过程。二是需要不足。部分大学生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立场出发,认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需要(如获得学分的需要、评奖学金的需要、考研的需要等),接受动力不足,接受过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解和整合”阶段,无法到达“内化和外化”阶段,整个接受过程不能全部完成。三是需求不能满足。部分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他们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当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自身需要的目标和方向不一致时,在课堂上必然要产生厌学、罢学或违纪等现象,这会导致接受障碍。

112 接受主体的情感倾向 大学生的情感包括对待人和事的情感态度、情感认识和情感关系。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学生接受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的课堂行为由情感支配;情感的主要功能是强化或抑制接受活动的运行,影响学生的接受意向、选择标准和接受各个环节中信息的流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包括对社会主义的情感态度、情感认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大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不同,部分大学生不象他们的前辈那样,对社会主义怀有浓厚的情感;由于历史带来的负效应,特别是“十年内乱”期间,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主义的声誉受到损坏,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沉积在人们的心底,至今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

113 接受主体的认知结构 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大学生以前的一切生活经验包括价值规范、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积淀的结果。认知结构是接受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在接受活动中,首先要选择和理解教师传授的信息。如果认知结构与教师传授的信息不一致、不衔接、不协调,认知结构将成为接受障碍。从认识结构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成因有3种情况:一是价值规范冲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的选择首先取决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合乎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的信息将被大学生排斥和拒绝。二是知识结构缺陷。对知识信息的理解是根据原有的知识来进行的。在接受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利用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的旧知识去同化教师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通过这种同化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意义。当大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同化教师传授的内容时,就会影响接受心理,造成接受障碍。三是思维方式不适应。对知识信息的理解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不同学科之间客观上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如文科生的思维方式和理科生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具有文科思维定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忽视理科生思维方式的特点,学生就可能会产生厌学现象,导致接受障碍。

12 接受障碍的外在成因分析

121 接受客体的价值性和针对性 接受的本质是接受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本质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认同。教学内容能否获得大学生认同关键在于能否满足大学生的某种需要。只有具备了特定价值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某种需要,才能被大学生接受,反之,就可能被排斥和拒绝。从接受客体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障碍成因有两个:一是价值性没有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价值性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大学生成才的价值性也不容置疑。但在现实中会出现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书本理论不能解释社会现象,特别是难以解释普遍发生在大学生视野中的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不道德现象,难以解答学生因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困惑。二是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及学生专业实际的有机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需要的契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需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学生认为教师所讲与己无关,对教学内容不关注,出现接受障碍。

122 接受媒介的沟通性能 接受媒介是指在接受活动中传授者与接受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工具。传授者所传授的信息通过接受媒介传导给接受主体,接受主体才能有效地进行接受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媒介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有教材体系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研究式教学法、实地考察教学法、专家专题报告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法、联系实际教学法、时事评述教学法等等。教学手段有黑板粉、图表模式、录像资料、幻灯片、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校园局域网。佘双好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第一位因素和第三位因素。[1]从接受媒介看,沟通性能不佳的媒介会或多或少地“阻塞”信息传递和师生沟通,它是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的主要成因。

123 接受环境的不和谐一致 接受环境是指接受主体在接受信息时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是在外部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参与下实现,社会环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求和内容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大学生需要不断的从社会环境中学习体验,并逐步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形成与社会环境要求相一致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同时,他们往往是通过社会环境来印证教师传授的信息,当周围社会环境包含的信息与教师传授的信息一致时,大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理解和尊重。反之,当教师传授的信息与周围社会环境信息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加以怀疑或拒斥。

124 传授者自身素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活动过程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理论素质、能力素质。从教师素质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成因有三种情况:一是政治素质不好。二是理论素质不高。三是能力素质不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属于精神需要,是高层次需要。当代大学生限于年龄、经历、生活体验等原因往往缺少需要意识,教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形成需要意识,产生接受动力。如果教师不做这方面的工作,学生既使从不缺课,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接受效果。正常的良好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正常的良好的接受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失去引导和调控,对学生的接受效果影响更大。

2 减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的对策

21 学会重视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 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学会重视大学生的需要,满足大学生正当需要,把大学生需要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切入点。具体做法:第一,协调学生个体需要与国家社会需要的关系。第二,区分大学生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学生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研究、总结、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教学,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接受效果。

22 努力实现接受客体的价值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主动地吸收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调整、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科学性和价值性,为满足大学生需要提供必要条件。第二,重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实现接受客体的价值。教材表现形式新颖、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接受效果。教师的讲课内容的表达形式,科学合理、生动活泼,趣味性强,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接受效果。第三,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现接受客体的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理论兴趣、思想实际乃至专业特点等,在不影响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现教学目的与大学生需要的契合,使大学生感受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用”。

23 尽量提升接受媒介的性能 提升接受媒介的性能,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接受对象的实际和现有的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接受效果。第二,用好媒介,提升效果。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不能搞形式。所谓用好媒介,提升效果包含几层含义:一是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二是运用好每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出最佳的效能;三是对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多种媒介的整体效果。

24 努力营造的良好接受环境 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的外部环境很复杂,作为学校和教师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作为。第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教师传授知识信息和学生接受知识信息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了情境,传授和接受都难实现。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包括创设良好的活跃的思维情境;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情境、师生情感融洽的情感情境等。第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狭义的校园文化环境,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这个空间范围内所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形态。它主要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制度、文化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要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营造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三,创建良好的网络虚拟环境。一方面,在校园网络上要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网站。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系统要组织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信息”的辅导,降低互联网传播的负面信息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第四,创建全校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氛围。当前,主要是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规律;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物质条件和制度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部门更应该做好各项工作,把教学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精品课程。

25 不断提高传授者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高传授者的综合素质,必须坚持三点:第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高对事业的忠诚度。毛泽东曾指出:“在政治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光有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够的,过了三年五年,就把它丢了,那还不是枉然?所以,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②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一级学科,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课题的渠道也不断增加,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外部条件越来越好。当前,主要是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并建立一种科研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第三,讲究传授的技巧,提高接受效果。传授技巧是教师为了提高接受效果而在教学内容的加工、制作、传递等方面所运用的能够导致更有效达到预期目的策略方法。广义上说,教师传授技巧是多方面的,有教材处理的技巧、教学活动的组织技巧、讲课的技巧、师生互动的技巧、运用语言的技巧、课堂控制的技巧、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技巧、考试考核的技巧等等。

【参考文献】

[1] 游洁,佘双好.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识与评价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授课技巧论文篇5

关键词: 英语课堂 听力教学 教师角色

1.引言

Williams(1990)通过对大量教学案例的实证研究,指出了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转变教师角色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被列为了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在英语教学领域也出现了许多的相关研究(文秋芳,2003;刘润清,2003)。众多学者对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对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的认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讲授者、促进者、激发者、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调节者、控制者等。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一直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教学效果的增强也不甚明显,大多数学习者读写能力强、听说能力差也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因此,在先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听力课堂还有哪些问题存在,教师在课堂上应扮演何种角色,这些都成为了函待解决的问题。

2.现阶段听力课堂问题分析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英语课堂上教师更注重讲解语法知识,而对英语技能的训练在质上和量上都没有达到要求。我通过各类相关分析和研究,并结合自身多年听力教学经验,认为现阶段听力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设置有限

在大多数院校,无论是公共英语还是专业英语,多数院校的听力课程设置都为每周两课时。听力技能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正如一句谚语所说:“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英语听力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数量上的积累才能达到质量上的提升,再结合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最终实现听力技能的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而在现阶段,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强化听力技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2)教学方法单一

在听力课堂上,多数教师采取的都是先听后对答案的做法。再加上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使用听对的教法(雷敏,2010)。同时受各类等级考试的影响,教学也逐渐转化为考试驱动型(exam-driven)。听力课堂被用于进行各种模拟听力练习,课堂内容单调教学模式单一。长此以往,难免就形成了学习者卷面成绩优异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不佳的现象。

(3)学习方法欠佳

听力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进行大量听力训练的同时,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现实的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按期完成教学任务,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的介绍,对各种听力技巧策略的运用和巩固都缺乏相应的指导和练习。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会碰到一些学生,他们感到困惑的不是课堂上听不懂,而是课堂外不知道该采用何种听力技巧方法来处理自己在练习听力是遇到的问题。

3.听力课堂教师角色

综合以上的听力教学问题分析,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以下几项教师角色,以期增强教学效果。

(1)讲授者(lecturer)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何时何地,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英语课堂上,无论词汇语法还是听说技能,都需要教师通过扮演讲授者这一角色来进行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承。这一角色是教师的中心使命之一。在听力课堂上,教师作为讲授者,传递给学生的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听力内容,而且应拓宽到多领域多层次的教学内容上,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听懂单词作对题目,而且应当包含对听力材料当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对所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

(2)激发者(motivator)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为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具体到听力课堂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听力课程的学习树立自信,杜绝了因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挫败感随之丧失学习兴趣这类现象产生。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课堂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听力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融入整个学习过程。

(3)培训者(trainer)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填鸭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最为常见。在此条件下培养出的学生,常常是考试成绩优异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欠佳。在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学生成为了教学中心,教师作为培训者的角色也日益凸显。作为教师,最主要的职责不是传递知识本身,而是借助知识传授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在听力课堂上,教师作为培训者更应该强化对听力技巧的教授。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在挺立技巧的提升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介绍多样化的听力材料,向学生传授处理不同体裁听力内容的策略和技巧。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外辅助练习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听力技能,从而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己掌握的技巧策略来应对各种场合下的听说任务,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4)调节者(regulator)

据相关调查显示,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关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老师善良、公平、有耐心;在良好的职业素养之外,学生更欣赏教师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Woolfolk,2001)。由此可见,教师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应该在心理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听力技能的提高历来都是学习者较难攻克的难关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更多的挫折和失败。此时,教师作为情感调节者这一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化解问题消除障碍。学生常常会因为老师的一次关怀和鼓励而产生对学习巨大的动力和信心。因此,情感调节者和知识传授者这两个角色所产生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4.结语

听力课程学习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都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学习效果的提升也需要师生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听力课堂上,教师角色当中的知识讲授者、兴趣激发者、技能培训者和情感调节者这几项都对教学效果的增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敏.大学英语听力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73).

[2]刘润清.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William Littlewood.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授课技巧论文篇6

多数学校目前为三种类的学生提供小组钢琴指导:非键盘专业、非键盘专业初学者以及键盘专业。与单独授课不同,小组授课被公认为培训键盘音乐技能的实用且有效的方式。

一、课程开设

设计特殊课程是为了满足具有不同钢琴技能和背景的学生的需求。对键盘熟练程度的要求依据学生专业学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标准小组钢琴专业课以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安排,对于非键盘专业来说,通常安排四个学期的课程。上课时间一般为五十分钟,每周两到三次课。根据学校做法的不同,每学期一般有一到两个学分。

上课时参加人数是由教室大小、可用钢琴数、预算情况、学习程度以及教师的喜好而决定的。尽管某个部分的学习可以由很多学生参与,多数学校还是将第一学年的学生数限定在十到十五个之内,第二学年降至六到十个之间,这是将教室大小与小组钢琴教学的有效性综合起来考虑而确定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一次上课的学生人数多自然不会产生浪费,然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小班教学却更有成效。

许多非键盘专业的学生从未学习过钢琴,或只有有限的钢琴基础。在某些情况下,非键盘专业已经具备相当可观的键盘条件。为了满足因技能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要求,上课前一般需要进行检验考核,以便处理好学生插班。这些考核应接近特定课程的熟练程度要求,根据其考核表现,学生在小组钢琴教学顺序的范围内被相应安插到合适水平的班级上课。越来越多的学校为准备参与音乐教育、钢琴教育学及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演奏者开设高级键盘技巧课程,这些学生在入学前虽然通过曲目和技巧的学习达到了一定的键盘熟练度,但在音乐技巧方面受到的培训却是有限的。

二、师资力量,教师培训

小组钢琴指导员必须是一位完全能胜任工作的音乐家,具有较好的独奏和合奏表演技巧和功能性键盘技巧。另外,出任指导员的教师应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并对概念学习有着良好的理解力。这些能力在实施以概念为基础、以课程设计顺序为首的键盘技巧和概念教学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由于对高质量小组钢琴课程的需求和兴趣的不断增加,一些院校开始一些专门为小组钢琴指导员而设计的钢琴教育学课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整体音乐技能知识体系的考核。2.学习渐进式学习理论以及应用于小组钢琴学习上的心理学准则。3.年龄偏大初学者和成人学生间不同学习需求的讨论。4.对指导性材料进行纵览和对比。5.体验用于指导的媒体与电子钢琴实验室。6.实用性学习活动和有效讲解策略的设计。

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是小组动态变化的学习以及了解学生如何在小组环境中学习。有了这些知识,小组钢琴指导员就能够锻炼教学技能,在小组范围内开发有效的互动模式。另外,除传授知识及监督学生进步情况以外,小组指导员必须完全熟悉发现式学习,这是开发学生理解力的重要途径。从这个层面上说,熟悉掌握沟通技巧以及倾听和提问的技巧也是非常有用的,并且有助于激励和鼓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小组钢琴指导员同时还必须为学生提供实用有效的练习方法,因为他们是积极性极高的音乐家,但在钢琴练习上只有很少的时间。

三、课程内容

一个全面、均衡的专业课程一般都以一连串的课程目标开始,这些目标为每学期的学习提供了特定方向。在这个框架内,详细的学习任务和概念清单必须按照顺序安排出来,这种做法在处理和管理初级学生及转班生的教学和插班考试等事务时显得尤为有优势。另外,许多学校招募了一些毕业生助理来教授小组钢琴大纲范围内的课程,而他们此前的知识并不能足以支持他们做好课程内容的准备,而且由于其在校园内所待时间的短期性,指导的连续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一个规划良好的教学提纲便可以提供专业课程的严谨性,并能保证其连续性。

一些小组指导员在咨询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专业后确立了课程目标,在对以音乐教育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他们的教学技能直接与那些在小组钢琴课程中发展起来的功能性技巧相关联。这种教学能力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或全面考核中由音乐教育专家予以演示。在为满足未来的职业需求而规划实用性课程时,原有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授课技巧论文篇7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小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组社会工作》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关于它的教学方法历来受到一线工作者及理论研究者的重视,也得出了一些有益的成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背景经验不同,对于课程的理解以及实施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针对同一门课程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为我们改进并优化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小组工作课程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教学方法制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笔者以众多研究者的成果以及自身的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与改革的经历为基础,提出小组工作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这将将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以及学生更好地学习小组工作课程。

一、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其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结合案主的需求、分析案主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小组服务方案、并能具体实施、评估小组活动效果等的操作能力,为日后从事一线社会工作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既强调理论的学习,又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多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先理论,后实践,教学上基本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务操练为辅,此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的传授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小组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的结合,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中,大多突出对理论或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际的操作中,弱化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部分,致使教学过分的强调了某一部分,过分强调理论亦或者过分强调实践运用,前者熟悉小组工作的理论,坐而论道,后者容易把小组工作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做设计活动就是做游戏,只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小组工作方法的本质规律,两者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之,目前的教学使学生学习到了小组工作方法的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却不能把这些珍珠有序的串起来。

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的将有助于将小组工作课程散落的珍珠有序的串起来的问题。模块化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把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内容之中,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是能力体现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块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模块基本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化,把技能操作技术和相关理论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在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之间找到最佳切入点,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通过模块教学法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实务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

模块化教学模式与现有的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将现有理论知识分解到各个模块中,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为此,笔者根据模块化教学的性质和小组工作课程的特点,将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框架设计为:小组工作基本认知模块、小组工作体验模块、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小组工作技巧模块、小组工作评估模块等五个部分。各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但又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每一模块规定一个基本学时,教学依照这些模块的内容特点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的设计。

(一)小组工作基本认知模块

基本认知模块是小组工作课程的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小组工作方法的概念、功能、种类、适用范围、发展历史、价值伦理、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运用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经验,结合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实际运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对小组工作方法的基本认识和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渴望。

(二)小组工作体验模块

这是近距离体验小组工作方法魅力的相对独立的重点模块,其目的是在上一模块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阶段,亦如教学生游泳要下水一样。在此模块对学生进行六单元的个人成长小组活动,此模块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小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小组,感受小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在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小组本身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理解小组工作不仅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经历初期的兴奋、合作、焦虑;中期的矛盾冲突、团队和谐与问题解决,后期的能力建立以及效果巩固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小组工作带给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改变。学生写每一次小组活动个人总结,每一次活动开始前以及结束后,教师要结合小组工作阶段的特点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概况,让学生有一种从实践中感悟理论的感觉。这一模块,在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结构化的小组完整过程,一方面,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感悟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体验专业性,为后续小组工作技能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以致用模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份合格小组计划书的撰写要求与方法。在这一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需求评估,分析案主的问题,科学的设定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此部分教学结合案例集中教授小组工作相关理论特别是小组工作模式在小组方案制定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指运用小组动力学及小组的工作等专业理论知识,在这一模块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最终让学生掌握需求评估的撰写方法、理解小组活动对于小组方案的重要性,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活动、设计合适的单元计划、设计评估方案等。这一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的集成模块,也是小组工作课程学习者学习与掌握小组技能的支撑模块。 (四)小组工作技巧模块

这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实务为主的模块, 一方面传授小组工作的基本沟通技巧;另一方面,传授小组过程技巧。前者主要包括:支持性技巧、影响性技巧、挑战性技巧、情绪疏导技巧、体验活动带领技巧、沟通模式运用技巧、特殊组员处理技巧等。后者主要包括初始阶段、转换阶段、凝聚和谐阶段、问题解决阶段、巩固结束阶段的相关技巧。此模块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其目的使学生充分体验并尝试运用小组工作各项技巧,初步具备小组工作的操作技能。此模块教学过程中,既采用实验室模拟形式,同时,也动员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进行课下实践,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积极引导学生课下独立完成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新生心理成长小组的实践活动效果良好,在小组工作技巧的学习上具有极好的推动作用,不仅增强了自信,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这个活动是在合作学习小组的通力配合下、在授课教师的督导下完成的。此模块的学习,能使学生能够真在看到小组工作的作用,并能感受到自己专业上的成长。

(五)小组工作评估模块

小组工作评估的能力在社会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如何。评估环节是小组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也是在教学中常常被老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评估之所以单独成立一个模块是希望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养成评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评估设计以及基本的评估方法。此模块主要包括小组评估的概述、小组评估设计类型、评估工具的选择和资料收集分析、评估报告撰写等内容,该模块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讲授法。通过此模块的重点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专业社会工作。

四、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小组社会工作》课程采用了模块化教学,从实施过程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能够自觉的在课上与课下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也渐渐内化为学生专业成长的一部分。

第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小组工作的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使散落的珍珠能够有序的串联起来,在课程学习中提高了专业能力。

授课技巧论文篇8

关键词:党校;公文写作;教学

一、新形势下党校公文写作教学不足的地方

1.缺乏写作实践教学

在党校公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比较侧重于对培训学员理论知识的灌注,结合实践的教学内容比较少。纯粹的理论教学让学员感觉枯燥,对于不懂的地方,教师也是以讲解概念的模式进行解答,没有通过实践活动去验证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员反映学习党校公文写作后,拟写公文依然十分吃力。教师没有合理安排课后实践作业,学员没有自行练习写作的实践,导致学员对党校公文写作知识存在表面甚至片面认识,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运用到实际的党政工作中,公文写作课程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

2.缺乏写作案例教学

在过往的公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按照课本的内容,把理论知识一字一句地读出来。对于难以理解的地方,并没有充分引用相关的行政案例进行讲解。因为缺少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解,公文写作课堂教学效果也是不甚理想。

二、新形势下党校公文写作教学应满足以下要求

1.巧妙讲解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支撑一门学科的基础,学员只有牢牢掌握了理论,才能在实践中表现得更加得心应手。公文写作是一门强调实践的学科,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不能仅仅为了讲解理论基础而授课,而应紧紧围绕指导学员如何写作这个层面进行授课。例如,在公文基本格式的课程上,教师应该把各部分写作的注意事项一一向学员列举,让学员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能够做到明确观点,分析结构,有效利用材料进行规范写作。巧妙讲解公文写作理论,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言简意赅地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授课前必须对教材读透彻,做到简要扼明,拨繁见要。第二,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讲授理论知识,指导学员把理论知识的“虚”有效运用到写作实践的“实”中。也就是说,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写作要求,以理论知识为指导,进行合理的公文写作。

2.练习公文写作技巧

掌握理论是为开展实际工作进行的知识储备,仅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说已经掌握了该门学科的知识。公文写作也是如此,光说不练功,也是空谈一场。教师要想指导学员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写作技巧,并有所进步和创新,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写作练习。公文写作技巧的形成一方面是依靠学习而获得,另一方面是依靠深层次的领悟而获得。例如,党和国家机关同一规定的公文有15种之多,其中,决定、意见和通知等7种是常见的公文样式,教师可以要求学员重点练习这7种公文写作。

3.总结反思,升华文章

所有优秀的文章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写好的,对写好的文章进行反复检查和修改,将有利学员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公文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就决定公文写作必须遵循法定性和规范性。只有通过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确保公文表达的内容符合政治性和政策性,格式上符合程式化和规范化,语言上符合庄重、简明的要求。因此,总结反思升华文章,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课堂上引用的公文案例,必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种进行公文案例分析。第二,引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学员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学员的小组讨论后,对教师给出来的公文案例进行分析和评论,各小组发言后,教师做最后的归纳总结。

在党校公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员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引用案例教学法,以加大学员的公文写作实践练习,在指导学员进行规范性的公文写作时,还应该紧抓机遇,引导其运用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尹大伟.对新形势下党校公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3, (35).

[2]崔秀苹.行政案例在党校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2015, (24):183.

上一篇:药物检验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