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3 07:14:12

评估管理论文

评估管理论文篇1

(一)对实践教学评估重视不足

早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就已被列入评估体系。但由于本次评估主要是对高校整体质量进行评价,具体专业的教学评价并未详细涉及。对行政管理这类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本身多年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多局限于就业前的实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不能如理工科一样有完善的实验室,即使有已经签约的实习基地,每个实践基地所能提供岗位的性质,如企业办公室、政府的街道办事处等级导致接纳的学生实习数量极其有限。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各个高校并未对文科实践教学产生足够的重视,所以实践教学评估更未进入领导者的决策议程。在学院层面,一方面,由于目前多数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制度,学校对学院工作也由以前的专项、专业考核向整体考核演变,即学院总体完成学校分配的“清单式”任务即可。当管理的重心向下转移时,管理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对科研的重视日益赶超教学工作,由于不合理的学校排名指标导向、教师的晋升待遇都与科研论文项目等硬性指标挂钩,教学任务仅满足于完成即可,质量如何则难以得到衡量与控制。

(二)实践教学评估内容难以确定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实践教学的评价内容难以确定。行政管理专业特性从专业培养目标可窥: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可以胜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学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该目标中所欲培养的能力很难通过评价手段予以评价。但这些能力却又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虑。这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得以印证。根据课题组的调研,企业对学生的测评侧重于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后依次排列的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素质重视程度的统计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使用过程中,更加侧重能力的发挥。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则次之。根据企业注重的能力与素质,单纯综合素质与人际协调这两项就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关联无法得到充分论证。换句话说,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学生就业后不能通过工作的形式与行为得以体现,所以实践教学追求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目标本身难以测量。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不明确与实践教学评价内容难以确定一样

评价的标准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从时间维度来讲难以衡量。短期内,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但长期效果的测量和追踪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成本,难以操作。实践教学产生的影响既有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学生最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亦有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即使确定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难以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估。有的院校在开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时,仅仅是对理论教学评价模式的移植和照搬,使得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与理论教学评价指标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众所周知,理论教学是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评价往往侧重于课堂的教学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以实践技能的传授为主,评价侧重于实践技能。两者在评价重点与方式上均有不同。

(四)实践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大多采用学生反馈、专家检查、教师自评与互评等形式。科学合理的评价,应由多主体共同实施,然后把不同主体得出的评价结果汇总,再次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结果。根据调研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很难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估,并且有夸大自身教学效果的倾向。即使有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专业评估,普遍采用的是内部评估的方式,即由学校组织校内专家进行检查。但这种检查评估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校内评估专家尽管具有搜集信息的优势却往往是非被评估专业的从事者,工科背景的专家评价文科专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且评估存在管理主义倾向,即评价者容易接受管理者的暗示而不能作为单独的主体独立发挥作用。

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很多学者对当前专业评估已经做出了足够多的批判,现实中评估工作也让管理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都极为抵触,尤其最为极端的质疑在于评估本身存在的合理性。抛开评估过程出现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造假的扭曲现象,课题组认为专业评估工作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只有通过评估,才能有改进,才能提升质量。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本身存在的困难不应成为不作为的理由。一定意义上讲,难,才是彰显深入工作的必要。当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应审慎进行,在对方法论、评估内容、操作方法等科学设计基础上再思考如何细化实施。

(一)革新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是指导评估工作的指南

早在1897年,美国教育家瑞斯(Rice)就发表了《无效的拼写炼狱》一文,意在评价美国基础课程体系的成效。并由此开创了以“测量”为特征的评价时代,评估者的角色是技术性的,即通过对评价工具的选择完成评估工作。在1933年,美国教育领域的卡内基学分体系受到社会质疑时,拉尔夫•泰勒用八年的时间研究开创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描述性”第二代评估。实际运作过程中,目标模糊性提出了新挑战,因此,评估需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发挥评估者的判断。基于多元价值诉求基础上的“判断”成为评估工作新时代的特征。从评估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评估经历了从“测量”到“描述”到“判断”的转变,表明了评估的理念与方法论的变更。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而言,通过考试(考核)方式的测量在各个高校被作为评价的主要工具。“描述性”评估以学生为评价客体,已经开始逐渐开展。行政管理专业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具有沟通、协调、组织等能力的学生,但这类目标并不能用明确的标准予以衡量。这就意味着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也应在遵循现有评价理念上继续突破,整合方法。因为,单纯的基于事实的判断也容易出现偏差“,评估专家往往成为自己‘客观’方法的囚犯,他们把观察局限于学生群体的外在行为,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观目的和价值观,评价者努力构建对学生行为的解释模型,但未能抓住价值观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内容与指标体系

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专业评估工作推进状态的标志,对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但如何设置、怎样设置一直成为学术界和管理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也不在于构建指标体系,只限于提出建设指标应该考虑的因素。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认为:“评估研究的一个基本障碍就是要对‘不可测量的’效果进行测量。因此,评估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就是试图去发现某物存在或不存在、某现象发生或是不发生。为了进行评估研究,我们必须能够操作化、观察以及确认到底什么存在或是不存在。”基于此,本课题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能力与素质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框架,进而设置实践教学评估的内容与框架。根据调研,企业招聘的行政管理学生以本科生为主占43.8%,专科生占41.7%,硕士研究生占13.5%,博士研究生占1%。从事的职位及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行政助理45%、行政秘书25%、行政文员20%、人力资源10%。这些职位主要是为其他类工作提供支持。根据归纳与分析,总结了行政助理(文员)类主要职能。这些工作都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人际关系协调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侧重培养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评估应该评估的内容。

(三)引进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科学的评估方法是确保评估结论的重要方面

当前在绩效评估领域主要广泛运用的方法包括关键绩效指标方法(KPI)和平衡计分卡(BSC)。可以根据情况考虑在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中借鉴使用。即通过关键绩效指标考评教师的实践教学行为,用平衡记分卡评估整个实践教学行为。关键绩效指标法,是基于目标、用于考核组织成员绩效状况量化的或行为化的标准体系。该方法注重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而不必对所有的细节都进行评估。关键指标的确定只需遵循SMART原则即可,即明确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获得(Attainable)、现实可行(Realistic)和有时间限制(Time-bound)。通过此方法,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的行为绩效予以评估,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科学合理开展。平衡计分卡方法则可以基于更全面考虑将绩效划分为财务、顾客、内部管理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指标进行整体评价。具体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而言,可变更为教学成本、学生需要、教学管理流程、教学发展等四个方面,注重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的平衡、长远指标与近期指标的平衡、成本指标与非成本指标的平衡,可对目前单一的主体进行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补充。尤为重要的是,此方法意在把成本概念引入专业实践教学评估,纠正以往专业教学评估忽视成本的倾向。

评估管理论文篇2

绩效管理是什么?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是由员工和他们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下面有关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期望员工完成的实质性的工作职责;

员工的工作对公司目标实现的影响;

以明确的条款说明“工作完成得好”是什么意思;

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

工作绩效如何衡量;

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排除之。

该书指出,绩效管理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使你不必介入到所有正在进行的各种事务中(过细管理);

通过赋予员工必要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决策,从而节省你的时间;

减少员工之间因职责不明而产生的误解;

减少出现当你需要信息时没有信息的局面;

通过帮助员工找到错误和低效率原因的手段来减少错误和差错(包括重复犯错误的问题)。

概括起来,绩效管理是一种让你的员工完成他们工作的提前投资。通过绩效管理,员工们将知道你希望他们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样的决策,必须把工作干到什么样的地步,何时你必须介入。这将允许你去完成只有你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而节省你的时间。

绩效管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要求定期举行提高工作质量的座谈会,从而使员工得到有关他们工作业绩和工作现状的反馈。有了定期的交流,到年底时他们就不会再吃惊。由于绩效管理能帮助员工搞清楚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它能够让员工了解到自己的权力大小——进行日常决策的能力。

总之,员工将会因为对工作及工作职责有更好的理解而受益,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他们将会在其中尽情地发挥。

然而,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回避绩效管理工作呢?

为什么回避绩效管理?

没有时间吗?

对上一问题的回答之一是没有时间。确实,绩效管理需要时间。但是当经理以没有时间为托词时,他们对绩效管理能回报什么没有搞清楚。对绩效管理的一个普遍的误解是认为它是“事后”讨论,目的是抓住那些犯过的错误和绩效低下的问题。这实际上不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它不是以反光镜的形式来找你的不足,它是为了防止问题发生,找出通向成功的障碍,以免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就意味着绩效管理可以节省时间。因为当员工们不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何时做和如何更好地做时,他们自然就可能将经理拖进本来他们自己可以处理的事务当中。或者当员工们自认为清楚应该做某事而实际并不清楚时,他们可能就会犯错误。一旦当员工们决策失误,就等于放了一把需要经理人员介入的小火(或大火)。这些常常是要花掉经理人员大量时间的地方,即介入到本来不需要处理的事务当中进行救火。

绩效管理就是一种防止问题发生的时间投资,它将保证你有时间去做你自己应该做的事。

害怕冲突

经理们之所以说绩效管理有困难,是因为他们害怕员工反击,从而将这个过程搞得很尴尬。确实,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但并不常见,也不应该常见。原因是:

当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一种帮助而不是责备的过程时,他们会更加合作和坦诚相处;

有关绩效的讨论不应仅仅局限于经理评判员工,应该鼓励员工自我评价以及相互交流双方对绩效的看法;

如果经理认为绩效管理仅仅是他们对员工要做的事,那么冲突将不可避免,反过来,如果看成是双方的一种合作过程,将会减少冲突;

绩效管理不是讨论绩效低下的问题,而是讨论成就、成功和进步的问题,重点放在这三方面时,冲突将减少,因为这时员工和经理是站在同一边的;

发生冲突和尴尬的情况常常是因为经理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没有及时处理,问题发现得越早,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反馈和观察问题

一些经理抱怨他们不能给员工反馈的原因是他们不能监视员工或每天盯着他们干活。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有必要观察一下员工的工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角色不是去评判他们,而是去帮助他们评价自己的工作。你不必总是监视他们,你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答案。你可以和你的员工一起共同找出答案。

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常常是员工和经理开始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经理和员工一起讨论,以搞清楚在计划期内员工应该做什么工作,做到什么地步,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何时应做完,以及其他的具体内容,如员工权力大小和决策级别等。通常绩效计划都是做一年期的,但在年中也可以修订。

绩效计划过程结束后,经理和员工应该能以同样的答案回答下列问题:

员工本年度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我们如何判别员工是否取得了成功?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员工应该何时完成这些职责(例如,对某一个特定的项目而言)?

员工完成任务时有哪些权利?

哪些工作职责是最重要的以及哪些是次要的?

员工工作的好坏对部门和公司有什么影响?

员工为什么要从事他做的那份工作?

经理如何才能帮助员工完成他的工作?

经理和员工应如何克服障碍?

员工是否需要学习新技能以确保完成任务?

持续的绩效沟通

持续的绩效沟通就是一个双方追踪进展情况、找到影响绩效的障碍以及得到使双方成功所需信息的过程。

持续的绩效沟通能保证经理和员工共同努力以避免出现问题,或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修订工作职责,因为这些问题在许多工作单位都会发生。

常用的方法:

每月或每周同每名员工进行一次简短的情况通气会;

定期召开小组会,让每位员工汇报他完成任务和工作的情况;

每位员工定期进行简短的书面报告;

非正式的沟通(例如,经理到处走动并同每位员工聊天);

当出现问题时,根据员工的要求进行专门的沟通。

绩效评价

如果你做的全部就是绩效评价,也就是说没有做计划、没有持续的沟通、没有收集数据和分析问题,那么你就是在浪费时间。

绩效评价不仅仅是评估工作,它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

绩效的诊断和辅导

如果发现了某种问题,不管是某一位员工没有达到议定的目标,还是一个部门没有完

成任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原因。不找到原因,我们怎么能阻止它再次发生呢?

例如,某员工的几个指标没有完成,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是技术水平不够,工作不够努力,还是没有组织好?有时也许同员工本人没有任何关系。会不会是组织内部有人不提供必需的资源?会不会是缺少原材料?会不会经理本人都不清楚应该做什么?因此,问题分析非常重要,而且它应该渗透到绩效管理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我觉得极具价值的观点是:绩效管理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要想得到最大的受益,需要完成绩效管理的全部环节,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绩效评估与发展

绩效评估的意义

传统绩效评估的意义,只是被动的去评估员工过去的表现,因此常常会导致成为秋后算账的形式,让绩效评估失去了评估的意义。如何使员工在现任岗位上发挥专长,并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有正面的期望,是设计绩效考核制度的最高指导原则,绩效管理不但要让员工与主管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涵盖目标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

因此绩效考核的目的为(1)确保各项目标的达成(2)随时改进管理方法及程序(3)作为人才未来潜力发展的基础。

绩效评估与发展的规划

一、目标制定

如何制定个人目标才能使考核有意义?首先确定组织的目标,将组织的目标明确归属到各部门,各部门目标再明确的划分到各岗位,如此设定个人的目标,即能确定组织目标的达成。

由于每位员工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应依据年度目标列明每个岗位与本身职务切合的工作目标。在工作目标订出后,主管应与员工对制定的工作目标做双向的沟通,以确定未来一年的目标标准。此外,主管与员工还需共同努力找出方法,以达到工作再简化的目的。并且在年度当中,为了确保目标的达成,必须依工作周期安排期中面谈,确定是否与原先规划的进度有不符合的地方,并讨论差异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

二、成果评估

在各阶段的面谈中确定各阶段所达成的工作表现,到了期末作绩效评估时,首先透过员工自评及上两级主管的绩效评定后,以确定员工在年度期间内,实际完成的工作事项。再评估员工的意愿配合度与员工的工作技能,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三、发展阶段

经由目标设定,依据为达成目标所需的专长能力,及员工职涯发展的目标,来评估目前员工所欠缺的技能,主管即可针对实际可行方式、考虑公司的资源多寡、公司未来发展趋势等,订定出一套最适当、对员工最有助益的职涯发展,及教育训练计划。惟有使员工能在组织内获得充分的学习与发展,组织才能有永续发展的远景。

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是重要一环,却常常被人忽略。工作职责明确了该做的事情,绩效标准说明其必须达到的程度。两样合起来才算是把对员工的要求解释清楚。

设定绩效标准的目的有二,第一,引导员工的行为达成既定的工作标准。国际知名的专家、美国管理协会会长杰姆士·L.·海耶士曾说过:“如果您切实地与您的下属一齐建立起绩效标准,并且说明了您对他们的要求,那么即使您从不考核他们,也仍然是桩值得的事;因为大多人都会想做好工作使上司能接受。”

第二,奠定公平考核员工的基准。除非建立清楚的绩效标准,考绩常因感觉与主观的看法而流于偏颇。不管考绩作业所用的方式与表格设计有多好,要做好有效的考绩,最重要的就是明白阐释主管的要求如何,而绩效标准就是达到此目的的最佳途径。

有效的绩效标准乃是根据工作而来,因此岗位说明书的内容就是绩效考核的要项,而考核的标准应是可以达成的、易于了解的、明确且能衡量的。

部属应参与制订他们自己的绩效考核标准,如此,标准才能订得恰当;部属也能受到鼓舞而努力去达成甚至去超越标准。如意见不能协调一致,主管应做最后之决定。

一件工作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有几个,并无最少或最低之定数。多项标准有助于主管的要求并有助于主管了解部属的长处及应该加以辅导的地方。主管及部属在决定标准的数目时应把握恰当与实际两个原则。

结语

绩效的结果是一种资产,一种诊断企业组织的资产;这种资产必须长年累月系统化的累积,才显的出整体评估方式的价值。系统化必须兼顾在制度之中,这样的绩效评估才不至落为每年例行的无谓的功课。

在发展绩效评估与发展制度之前,先创造公司的“价值观”。什么是公司的价值观?就是组织内成员一致认可之待人接物的信念。认清你的企业价值观在哪里,这样才能帮助你更快一步发展完整且健全的制度出来。所以建立企业经营的远景、使命、目标是经营者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

评估管理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AHP法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石化项目的投资越来越多,投资额和投资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评价石化项目的投资决策,对石化项目进行综合后评估显得十分必要。所谓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就是在项目实施并运营一段时间后对项目进行的再评价,是在财务、工程、质量、环境等各个专项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和全面集成的方法对项目的综合情况给出一个结论性的意见[1]。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主要依据控制理论,基本方法是通过项目后评估将项目评估的结果与原定目标相比较,找出偏差以及产生偏差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的方法,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并为后期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投资效益。

根据石化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管理论文,项目后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前期决策后评估、项目实施阶段后评估和项目竣工后评估。其评估程序可以归纳为确定目标、计划准备、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和编制后评估报告等步骤。

由于石化项目后评估的各个指标的指标值量纲不同,对于一些定性指标并不能直接量化表示,导致不能直接地进行比较和排序,因此,本文采用AHP法对石化项目的综合后评估进行分析。

1AHP法的简介

1.1 AHP法的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A.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2]。AHP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处理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以及进行决策分析、综合评价等问题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简单、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1.2 AHP法的计算过程

AHP法应用的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步,通过分析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结构层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B。对每一层次各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将这

些判断用数值表示,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含义是: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要素,

本层次各个要素重要性两两比较的判断值,bij表示要素i与要素 j重要性的比值。如要素i与要素j同等重要,bij=1;要素i比要素j稍微重要,bij=3;…,依此类推,要素i比要素j极端重要,bij=9。重要性介于1,3,…,9的记为2,4,6,8以及它们的倒数表示为要素j与要素i重要性的比值。

第三步,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权重,并且需要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项目管理论文,即计算一致性指标CI =(λmax-m)/(m-1)和一致性比率CR= CI/RI。当CR≤0.1时,接受判断矩阵,从而得到准则层的权重向量W=(w1,w2,…,wm)T;否则,修改判断矩阵,重新计算。其中,RI检验数值可直接从对照表上获得,见文献[2]。

第四步,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层次要素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总权重,并依据此对方案进行排序。同时,层次总排序也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

2 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方法

2.1 综合后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

根据文献[3]的设计,本文把综合后评估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3-1所示。

表3-1 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指标体系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指标名称

权重

指标名称

权重

立项决策评估B1

W1

项目主要目标实现率 C11

W11

设计质量优秀率 C12

W12

施工管理评估B2

 

  W2

 

劳动量安全完成率 C21

W21

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 C22

W22

施工工期相对差 C23

W23

项目成本相对差 C24

W24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率 C25

W25

项目竣工评估B3

  W3

 

技术进步程度 C31

W31

项目投资利润率 C32

W32

项目带动系数 C33

W33

项目投资回收期 C34

评估管理论文篇4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一个单位进行电费检查之后,没有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期限的限定以及复查跟踪;第二,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举一反三”,没有要求其他部门单位进行相应的管理;第三,考核制度不完善,没有对电力企业工作中的个人业绩和单位业绩进行考评,惩戒性不大,甚至没有。

2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是进行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新形势下,要先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需要从电网运用实际情况以及电费信用风险实际开始入手分析,真正体现使用价值与管理价值,正确、及时、动态地反映电费风险管理水平。这一指标体系需要遵守两方面的规则:(1)指标效度,也就是指标的有效性,指的是指标概念与反映内容的一致性;(2)指标信度,也就是指标的可靠性,指的是多次重复观测指标结果的一致性。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平均收款率、按期收款率以及逾期账款等内容。具体分析如下:(1)按期收款率:指的是在电费周期阶段内的电费回收效率,(2)平均收款天数:指的是从电费开始记账第一天到客户实际缴纳电费的时间。比值越小,电费收取速度就越快,用公式表示:。Ri为电费记账日期;Pi为客户实际缴费日期;n为客户数;(3)平均收款期。指的是从取得电费应收权利到实际电费收回时间。比值越小,账款流通速度就越快。平均收款期,集中反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效率,也是现阶段,电力企业最常用的指标之一。(4)平均欠款时间。表示截止缴费日期到客户实际缴纳电费日期。比值越小,客户欠款时间就越短。

3管理绩效评价方式

3.1选择评价方式现阶段,通常选择的绩效评价方式有多目标规划法、综合指数法以及核心指标法。核心指标法比较容易操作、简便,但是无法有效全面地衡量风险管理绩效。综合指数法对于各个指标体系评价比较全面,但是,在权重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与主观性,缺乏科学性。与此同时,在确定某项指标时,通过采用多目标规划的方式,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在本文研究中,提出了智能权重方式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方式,在积极引入矩形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智能综合评价方式,对于电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绩效管理。

3.2积极构造模糊的评价矩阵假设有n个评价指标,构成了m个指标样本{x(i,j)\i=1,2n;j=1,2,m},每一个(i,j)的x值均是非负数。要想更好地确定评价指标的相对模糊矩阵,进而消除量纲效应,进一步提高建模的可比性与通用性,需要对{x(i,j)}进行标准处理。3.3绩效评价模型把U={u1,u2,u3um}定位为m个不同等级,例如,可以将U定义为{较差,差,普通,好,很好}等级。将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i与相对隶属度值r(i,j)累加,可得模糊智能综合评价指标值z(j)。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下,设计风险管理模型并积极引入隶属矩阵概念,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绩效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更全面地反映电费管理实际情况,为企业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评估管理论文篇5

用水民约和水规是同一灌渠内各用户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西北干旱内陆河区普遍制定用水民约和水规。如甘肃省山丹县规定“因粮均水,因水均时,给为图式,注明额粮原数,浇水定时。”还“俾编氓鳞次序灌”,即给农民编户口,按次序灌溉,通过这些措施使得“争端悉泯”。灌溉水的日常管理,清前期“州县设‘水利通判’专管屯田及水利事宜”。晚清至民国初期有了新的发展,选专人司其职,普遍的作法是由各渠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水利的老人董理灌务,无衙署,分驻于各渠沟庙宇。这些管理人员又称为“水利老人”(水老)或“水首”,有些县称之为“农官”或“渠董”。灌区设水利“总甲”、“小甲”,管理各地水利。

1924年民国政府机构改组,县政府三科(后改建设科)负责管理水利事务。各渠“农官”改称“水利”或“渠主”,总甲改称“渠长”,各地也有不同的叫法。1943年各县又成立“水利委员会”,设主任委员,普遍由县长兼任。具体的管理与分配,各地大同小异。在灌溉农业相对发达的张掖县,水利委员会是半官方半民间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副主任委员及委员由渠系内绅士大户充任。水利委员会以下,各渠系分别设有管理机构,老百姓称之为“龙王庙”。渠系的主管叫“农官”或“龙官”,自称“水利老农”,由其总管干渠事宜。水利管理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水利工程的修建或水利设施的维修,分设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具体负责。

二是灌溉管理,设渠主、号主、差家,管理若干闸口,负责把水分配到农田。张掖县每个渠系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由本渠系自行完成。大掌柜全面负责,二掌柜、三掌柜负责现场施工。引水工程、防洪工程、输水工程,由全渠系进行。

各工(支渠)、号(斗渠)的灌溉工程,由各工、号自己承担。工程一般分为春修、急修两种,以春修为主。具体方法是在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开工,春分完工并通水。开工之时,一般要在龙王庙举行祭拜仪式。春修工程的内容,包括进水闸、拦河坝前及输水渠道的清淤,引水工程和输水渠的整修。在春分完工时,全灌区群众参加开水仪式,给龙王烧香叩首,上贡祭品。急修工程是当引水工程被洪水冲毁,或输水渠发生决口时,进行抢修的工程。每遇到这种情况,龙王庙的信差手持“鸡毛传书”,骑马沿渠奔驰呼号,得此消息,参加抢修的群众,即河夫,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工地,直到工程完工。

安西等地修渠上坝摊钱要粮,均由绅士乡老决定,具体工作由政府建设科办理。灌溉均按渠或号集中轮灌,由渠主、号主、差家分级负责。浇水时间普遍实行点香计时,不按土地亩数,而以所交公粮的数量为基准,计算点香的长度。公粮的数量有官府凭证,不能更改。若是某户在前一年欠了公粮,当年就要相应地扣除所点之香。这种管理方法实现了水利管理与政府利益的一致与协调。在保证了政府税收前提下,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权交由村民自行管理。其他地方大同小异。安西县则各渠产生渠主,各渠道产生水利、文书、方文、长夫等管理人员。民乐县各渠仍设“总甲”。其职能基本一致。

皇渠与借水制度

在河西一些地方,如黑河中游的临泽、高台、鼎新,疏勒河中游的玉门、安西等县还存在“皇渠”与“借水制度”,其实质体现的是朝廷、地方政府对流域内水资源配置的进一步调节,是分水制度的特殊表现形式。黑河流域接近下游的高台县、鼎新县(现属金塔县)田多水少。清朝乾隆年间,为了使高台的农田获得较多的水量,以及补救鼎新在春耕时不致因缺水而无法播种,由朝廷专案规定从临泽境内的黑河上开凿一条支渠,经由临泽农业中心地带南端,远离其他渠道,绕过县城南郊直达高台县境,专供高台农田补充灌溉之用。临泽境内的田园,绝不允许利用该渠灌溉,如有盗用者,将受严厉处分。因为,清朝规定,凡高台境内利用皇渠水流灌溉的田地,每年所缴纳的田赋,全部拨充入皇宫内妃嫔购买脂粉费用。所以,这条水渠被命名为“皇渠”。

在鼎新与黑河上游各县之间还存在借水制度。春耕缺水时节,向临泽借水。具体方法是:“每年立夏日黎明寅时起,由临泽县府境内引用黑河水流灌溉的35条渠道进水口,全部封闭10天,至立夏后第11天的黎明寅时再予开放。使这10天中由张掖流向西北的黑河水量,得以集中经由高台直注鼎新县境。唯一不予封闭的‘皇渠’进水量也受限制,随时在进水口加以调整,降低流量。“封渠之日,鼎新县长必亲至临泽监视执行,然后赴高台坐镇,并委派出大批人员,在两县境内河渠所经之处,巡视监视,以防走漏。如发现居民有盗用河水行为,鼎新县长有权直接拘捕,依照规定罚款惩处。”以上两项制度,“虽然系清朝年代所创立,民国成立以后,以事关高台与鼎新两县农民利益,未便废止,故仍继续依照原案办理,且经甘肃省政府备案。”只是“‘皇渠’灌溉所征收的田赋,因民国已没有皇帝的妃嫔,所谓脂粉费用就并入一般田赋之内了。”以上两项制度是对分水制度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有效地保证了土地资源较多,却处于河流下游的高台、鼎新农田灌溉的基本用水。

灌溉水管理的依据———水规

西北干旱内陆河区农户能否获得灌溉水资源,关系到以个体为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的成败,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税收。所以,灌溉水的终端配置实质上是涉及到公私双方的经济利益分配。鉴于这种情况,河西各县普遍制定了水利规则———水规,成为灌区内公平公正分配灌溉水资源的依据。各县水规条款不竟相同,但是基本精神、原则、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分析研究水规,对于认识近代甘肃农村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一)灌溉水的分配方式

水规的基本原则是公平用水,目的体现在兼顾国家、民众各自的利益。即“以规定水利平均灌溉,上裕国用,下利民生”,实现渠系内按季节“轮流浇灌”。①在水规中首先规定了水利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近代河西水利事业实行县政府和农民自行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如民国初的敦煌县,由渠正、渠长、排水、水利等人组成农民管理水资源的组织系统。“县府是10渠监察总机关,警察所兼补助协理之”。渠正负责指挥各渠渠长公平分水,维护灌溉秩序;由县政府委任警佐为水利监察员,承县知事之命,督饬渠正、渠长、排水、水利等人,按照规则协理一切水利事宜。如各渠发生违犯条规事情,就由监察员照章分别惩办,其情节重大者,须呈明县知事执行。

水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分水和灌溉的具体规定,其特点在于明细和便于操作。敦煌县水规规定每年立夏之日,由渠正、渠长、排水、水利等,请县知事、警佐及水利监察会人员领兵役至党河口黑山子分水。“渠正指挥掌天河之渠长丈量河口宽窄、水底深浅,合算尺寸,摊就寸数。按户数多寡,平口长短,摊就寸数,公平分水。”10渠的渠长负责开放平口。灌溉之时,一般由下而上挨排挨浇,10渠浇水一次,至迟不得超过30日,周而复始,轮流灌溉。

在各地水规中规定的分水时间与水量有多种记数方法:一是点香制。即“按粮配水,点香计时”,用一天12个时辰定燃香尺寸。这种制度在河西各县普遍采用。所点之香是用榆树皮制作的一种条香,装在特制密封的木匣内,每家每户都有规定的点香尺寸。届时,将盛香匣子带到地头,俟渠水进地为准,将香点燃,香燃尽无论是否浇完即关水口,轮给下一户。由于这种方法较为公平,在河西流传使用达百余年。

二是干沟湿轮制。即在规定的浇水日期内,不论有水或无水,也不管水大水小,均为一轮,如果浇到中间沟干了,第二轮水仍然从头浇灌。

三是上轮下次和下轮上次制。即自渠首到渠尾或从渠尾到渠首依次浇灌。每从头到尾或从尾到头浇一次水为一轮。每轮的天数各地不同,有10天或15天的,也有8天至12天的。这一制度有永久定案的,也有临时议定的,还有混合使用的。混合使用者即第一轮水若浇不完者,第二轮即为下轮上次,就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次序浇灌。

(二)对灌溉中违规行为的处罚

在水规中详细制定了管理人员产生的办法及承担的责任。在敦煌县的10渠水规中,规定设渠正2人,渠长15人,排水15人,水利无定额。渠正总理10渠水务,依照规定督率渠长、排长、水利等人勤劳服务。担任渠正者必须具备曾任渠长、排水、地方水利监察委员会委员或办理乡公益3年以上阅历。渠长任职必须是担任过排水1年以上者。在水规中对担任渠正、渠长、排水、水利等职务者,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如贿赂公举运动充任者;请托放水受人酬宴者;不遵时令混乱节段者;串通卖水翻板乱灌者;贻害渠防致伤人民生命财产者;藉章滥罚诈赋有据者;不服从长官依法命令者;纵容强梁防害水利者;才具庸劣不勤职务者;嗾众浇水扰乱渠规者,凡触犯其中之一,就要受到除名、拘役的惩罚。对渠正、渠长、排水、水利和渠户按其职责还分别规定了约束条款。渠正若犯了以下条款中的任何一条就要受到罚薪记过处分。如派水不公致起交涉;约束不严紊乱秩序;视察不力惰慢户位;失察所属过犯而不举发;手续未清擅离职守等。渠长、排水、水利等触犯以下任何一条,将受到罚金或体罚。如扶同作弊不顾名义、包揽民夫贻误渠工、私营平口损人利已、私收成规苛索乡愚,本渠渠户如有贻误渠防,将水倒灌湖滩,波及官道民田,知情而不纠举,失守平口放弃责任,视察不力渠脱坝倒,传集渠户逾限不到,托故禅护。

渠户是整个渠系中水资源的终端用户,也是最终利益的享有者。因此,在水规中对渠户的规定最系统,也最严厉。在敦煌县10渠水规中针对渠户的条款多达15条。其中,若犯了以下规定,人要按律治罪,地则照数充公:反对渠规破坏水利者;聚众要挟强霸灌溉者;当浇水吃紧之际有暗决渠堤,藉图乱水,倡首混浇者;决水浸害他人建筑物或土地者;妨害水利致荒他人田亩者。若犯了以下规定,将所浇地亩全数充公:不遵守节段抢坝截浇者;不遵守时令重浇乱灌者;脱渠倒坝藉混乱浇者。若犯了以下规定则处以到拘役或罚金:凡不慎堤防将水流入滩道,妨害他人之田亩或道路者;应搭桥梁坐视不理,或毁害壅塞有碍交通者;挟持聚众捏造人名,更换渠正、渠长、水利者;藉端殴詈渠正、渠长、排水者;不供给临时经常各费者;不供支渠夫者;不听从水利人员照章指挥,自行开渠灌溉者。按照以上规定,渠户违犯了水规,重则丧失生产生活的依靠———土地,还要遭受牢狱之灾。轻者也要受到拘禁和罚款。再以张掖为例,按水规的要求,有哪个工号欠了河夫,欠了柴草,就要闭哪个工号的口子。哪个人犯了水规,就要在他的脚踝上套上草绳顺渠拉,拉的距离长短,视其错误的严重程度而定。在下游浇水时,上游有谁偷水,下游工号的号主、差家,带人骑马到上游,会同偷水工号的渠主或号主,通过骑马踏毁偷浇者的庄稼,以示惩诫。

干旱内陆河区水管理的历史审视与启示

近代西北干旱内陆河地区灌溉水管理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全面而深远,有效地扩大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增强了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其管理制度的设计及管理中的经验教训,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财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一)用制度措施保征灌溉水管理的公平公正

近代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基本体现出对各利益方的公平公正。以河西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内陆河区,上下游之间的分水制度,灌区内以“水规”为基础制定的灌溉方法,对协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据1949年统计,人均生产粮食221.2公斤,这与分水制度有效地保证农田灌溉是分不开的。灌溉水资源配置,表面看是河流或灌渠上游与下游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反映的是获得的水量的多少与时间的优劣。制定分水制度与“水规”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渠内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生活的正常延续。如“水规”总的精神是用水公平,水务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责地为各渠户服务,协调和解决各种问题。渠户要严格遵守“水规”的约束,一旦违犯所付出的代价十分高昂。可见,水规是以惩诫为主。在维护公正公平的同时,还保护了有限的水资源。对实现灌溉农业的长远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河西人民在解决复杂重大问题上的睿智。

建国以来,随着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开发的加剧,出现了土地严重的荒漠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要求新疆的塔里木河和河西的黑河向下游分水,解决生态退化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分布了《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地表水水量分配方案》、水利部制定了《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其基本精神就是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解决流域内上中下游之间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推进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发挥根本保障作用。目前,西北干旱内陆河地区人口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环境的承载压力持续加大。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水资源科学有效管理,是当务之急,也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就全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定以下四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三是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红线;四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为实现上述“红线”目标,采取了“四项制度”,即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这对于构建当代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原管理制度,实现流域内上、中、下游之间,经济、社会、生态各个方面科学、公正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地方政府基本职责就是保护好水源,维护群众的水利权益

近代河西灌溉水的管理充分说明政府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好水资源,维护辖区内群众灌溉用水的权益。上游在于能否保证有充足的灌溉用水;下游在于能否将水如期如数分来。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攸关。河西各县历来重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视其为生命之源。分水时节,各县县长都要亲临监督。1926年安西县长李芹友赴玉门监督分水,查出玉门私开分水口八道。他立即将水口填堵,保证“各渠之水,畅流交通,严禁玉门侵占安西水利”,使安西“人民安心畎亩矣”。

鼎新县“在河水流抵县城郊外灌溉渠道时,县民必悬红掛彩,并燃放鞭炮庆贺。县长由高台返县时也大受居民欢迎,恭维备至,不管政绩如何缺失,终能获得民众谅解”。“不幸遇到气候干旱,水源不丰,以致无法借到充沛水量,使播种耕作遭受影响,可能造成秋收荒歉的危机时,县民便会认为县长德薄福浅,才会为他们带来厄运。因此,大家对他们的父母官都没有好感,甚且处处采取不合作态度,制造纠纷,增添麻烦,使县长难安于位。”在该县“曾有一位县长因借不到大量灌溉用水,受不了民众的埋怨和奚落,被迫辞官”。

由此可见,水在河西居民心目中的重要性了。这种职责甚至延伸到地方士绅。由于金塔县分水诉求不能得到公允解决,1922年群众推选乡绅赵积寿先后5次驾畜车赴兰州请愿,他“千里迢迢向省府各方奔走呼吁,哀诉民瘼”,“恳请省府解决与酒泉的灌溉纠纷”,一时传为佳话。

自1939年起又有乡绅赵德贵连续4年乘马车赴兰州向省政府告状,要求解决分水问题。目前,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规定了“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这就使地方人民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的职责将更加具体、科学和明确。

(三)增加灌溉水量、开发水源是解决干旱区供水矛盾的根本出路

以分水制度和“水规”为内容的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利用体系,只是在用水矛盾尖锐化的背景下,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选择。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区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必须增加区域内水资源总量,解决资源性缺水问题。如果水资源严重短缺,利益方的各种矛盾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果没有水资源的开发,何谈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总之,只有将水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相结合,增加流域内水资源的总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缺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保持群众生产生活的持续。以酒泉、金塔为例,两县共同利用讨赖河水灌溉。但酒泉地处讨赖河上游,用水方便。金塔县则位于讨赖河下游,地多水少,农忙季节水资源供不应求。

为协调两县用水矛盾,清、民国年间多次制定和修改分水制度,但群众之间积怨颇深,斗殴兴讼、累年连月,人命官司屡见不鲜。清末史料中曾记载:“金塔县金西坝破营子村(现营泉村)农民陈某去酒泉洪水坝偷水,被酒泉看坝人发现后活活打死,引发金塔人的强烈抗议,告到道台衙门涉讼多次,终未解决纠纷,从此两县年年为水浇田而持械相斗”。后经省府派员调查协商,召开“商水大会”,宣布了分水方案。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该方案在实践中难以执行。所以,酒泉“到了两县分水时期,纠集民夫,各执器械,伏于各渠道要口处阻拦金塔农民封闭渠口,并以抛石头、砖头、舞铁铣,乱行殴打……次年再去分水,虽有驻兵协调,但酒泉处于上游,水又被酒泉人夜晚堵截,步步掣肘,金塔方面奈何不得。”这种情况还出现在金塔与高台争夺黑河的灌溉用水。群众为了争水陷入无休止的争斗,甚至付出生命财产代价,不利于地方建设,造成社会动荡。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如何开源节流就为政府和群众所思所虑。

1938年7月,“酒泉县长凌子惟、金塔县长赵宗普联合提出‘利用科学方法、蓄置水量,节制使用,以利耕耘’的建议”得到上级重视。

1939年省政府派人前往酒泉、金塔调查水案后,提出开源节流需要下游采取三项“补救”措施,即利用泉水等地下水;蓄集洪水;防止渠道渗漏。上游采取三项“整理”措施,即改造渠道防止跑水泄水;处罚过度灌溉;红水河上新建渠道,保证水流畅通。1940年代后期,在讨赖河上建成鸳鸯池水库,在高台修建了马尾湖水库,大大增强了金塔灌区的水源供给,仅鸳鸯池水库就蓄水1200万M3,保灌面积7万余亩。这才基本上解决了金塔县与酒泉县的用水纠纷。可见,通过节约用水,修建水库,开发灌溉水源带来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影响非同一般。

当前,西北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区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已致极限。基于这一现状,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同时,让惠及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开工,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资源性缺水根本出路。

(四)灌溉水的开发与管理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并成为维系社会的纽带

城市与城乡镇聚落是人地协调适应的产物,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程度的综合标志。西北干旱内陆河区人口的分布,城镇村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基本上以河渠和绿洲为载体,呈稀疏的点状分布。“凡有河渠之处,人烟稠密,村落栉比,垂杨拂水,麦秀遍地,为河西精华之所萃”。

可见,灌溉水的开发与管理使荒漠变成绿洲,营造了城镇乡村必需的生态环境,拓宽了人类生存的空间。久而久之,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成为维系社会的纽带,由河西地名特点就可以窥见一斑。河西许多地名与水利有关。张掖许多乡镇村寨用“闸”或“号”命名,高台县除用“号”外,又用“坝”来命名。在安西县和敦煌县用“工”来命名。①由此可见,一条灌渠就是一根纽带,将该区域内的群众连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乡镇、村社,构架了区域内群众生产生活不可脱离的社会,由于同用一渠水,公众的利益高度一致,使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禁忌风俗,甚至思想意识方面都有趋同性,由此形成了干旱地区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西北干旱内陆河区灌溉水的开发利用效果,需要动态地考虑全流域的利益。农田灌溉给人类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干扰。由于“干旱区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地下水不断从潜水面上升到土壤包气带,水分的运移带动了盐分在土壤中的移动和累积。

”所以,灌溉方法欠科学就会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局限,西北地区“因人民只知灌溉而不知排水,使土地咸化,致不能生产的,如安西的白王渠,及疏勒河流之布隆吉城,本来都是肥田沃野,现在则一片荒漠。”

在内陆河上修建水库,往往拦截整个河流,出现径流断流,这会造成下游地区的荒漠化。这方面的教育非常深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但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素,也是实现其他和谐的物质条件。以内陆河水系为单元,将公平公正利用水资源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口,将保护内陆河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就能在当地逐步建立以水为纽带,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关系,防止因盲目过度开发水资源而破坏环境。

(五)水务管理权被士绅阶层垄断并与神权结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受时代的局限,甘肃的水务管理在制度设计和具体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当政者个人品质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其危害。如果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吏治腐败,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下降,其中的弊端就十分明现。

1.水务管理基本上被士绅地主垄断,普通群众难以参与,无权监督。敦煌县根据水规,渠正由6隅农长联名公呈县署委任之,实质上被官绅把持。排水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才能担任,“家道殷实者;在本渠有田地半户以上者;本渠坊会首乡望素孚者”。担任渠长的前提是“充当水排一年以上者”。总之,不是本地富户,根本不可担任渠长、排水等职务。从事水务管理工作享有丰厚的报酬。在敦煌,渠正年支薪洋420元,渠长每人240元,排水每人70元。

这些开支包括水渠杂费,均从渠户身上征收。可见,从事水务管理,能够给个人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这使得一些人千方百计地谋取这一职务。当时就有人痛斥:“此辈近年来,皆由贿赂得充任,为县长之爪牙,作威作福,勒收地亩捐,剥削本乡百姓,许为第一等病民之劣绅,洵不为诬。”临泽县一些恶霸地主,籍权势长期担任一渠的“渠主”或“渠长”,他们不修渠,不上坝,不纳水粮,甚至借机摊派,中饱私囊,逐渐成为当地的恶霸。平川三坝渠渠长刘维恒,利用职务之便,霸水灌林,积怨甚多,因民愤极大,1949年临泽解放后被人民政权以法镇压。

2.水规制度受到地主士绅的操纵,影响实施的公平与公正。灌溉农田时,各分水口专管点香之人多由地主富户充任。水规的基本精神是公平公正,要求“严格遵守”。但是,有些人在点香计水过程中玩弄计谋,吃亏者多是贫苦百姓。如所点之香有干、湿、粗、细以及榆面香、硝药香之分;点燃后香头有迎风、背风之分;还有用夹底香盒,在低层加温以烘炙上层香。甚至有偷掐香头、刮去香的硬皮等行为发生。借此就可以人为调控燃香速度。慑于他们的权势,群众称“点香之人”为“活龙王”。在点香之际,他们大肆勒索敲诈,农民浇水必须给他们送肉、送饭、送酒、送烟,甚至直接送钱等。否则对浇水时间百般克扣,极为苛刻。除此之外,巡水的差甲等还将水偷卖给上游富户,在酒泉卖一寸香的常年水可得1.2斗(约225KG)小麦。有些地方除白天浇水点香外,晚上又浇所谓的“乱水”,又称“放炮水”或“半夜水”,极大地侵害了灌区内其他成员的利益。

3.水务管理权与神权结合,加重了渠户的负担,助长了封建迷信泛滥。西北干旱区群众盼水心切,传统习惯与缺乏科学的精神,使对自然的崇拜逐渐异化成封建迷信思想。张掖一带把水资源管理机构———水利委员会称为“龙王庙”,这种人“神”共职的现象,在客观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龙王庙内,右边是官房院,正殿供龙王爷,东西厢房是龙官和各职能人员住的地方,左院是“夫庄子”,即河夫住的地方。每到春修开始,龙王庙内的职能人员就要率河夫迎接龙官,此时炮铳齐鸣,热闹非凡。龙官到大殿拜龙王,焚香上供,縻费甚多。到了春风输水时,全灌区男女老幼又要到龙宫给龙王爷烧香叩首,献上喜馍馍和“提糖点心”。

渠户们为这些繁琐荒诞的仪式承担了很多额外负担。在临泽各渠为祈求风调雨顺,建有各自的“龙神庙”,每到春秋二季,都要花费大量钱财祭祀酬谢龙神。在此风最盛行的蓼泉乡,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要唱戏3天,并请一堂道士(8人以上)上表行香大做道场。届时分水的牵头人都要去“龙神庙”进香,并供上布施。负责全渠水利的“总甲”(渠主)要在“龙神庙”内摆“四碗一盘”的饭菜表示酬谢,吃罢还要给每人带回约1斤重的“油散子”,供其全家享用。到5、6月份用水的高峰季节,又要请巫婆神汉在渠口及各支渠口跳神,祈祷吉祥。“名曰祭‘龙王’,实为济‘农官’”,仅临泽县每年为此消费粮食多达5300公斤。酒泉讨赖河每年举行“分水大典”,仅酬神演戏、大摆酒筵,所属的七个坝所摊费用就高达2785KG粮食。凡此种种花销,最终全部落在渠户身上。

评估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资产评估 学科定位 管理学 经济学

一、引言

随着资产评估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资产类型、新的市场细分对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需求已经逐步趋向高端化。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特征明显、知识背景综合的资产评估高级人才将是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继2004年重新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后,2010年又增设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目前全国有15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68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逐步高级化,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对资产评估专业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科定位的研究,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随着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实施,从理论上探讨资产评估的学科属性,将有助于研究生的培养和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归属进行梳理。

二、资产评估专业学科定位的历史借鉴

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属性,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多学者曾以“倾向性”的观点阐述资产评估的专业属性。根据对以往文献的梳理,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倾向于经济学科

对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目的是为经济活动服务,如果资产评估的方法误用,评估结果的理解存在偏差,则只能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陈鹏,1998)。同时资产评估的理论主要依附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供求理论、预期理论等,分析资产价值采用的方法也是典型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张俊平,2008),因此,资产评估更倾向于经济学学科。在全国15所资产评估本科院校中,将资产评估设置于财政(税务)学院的有内蒙古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共4所,占总数的27%,倾向于经济学观点符合资产评估的特征。

(二)倾向于管理学科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发轫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会计学、财务管理有较长的渊源关系,理应归属管理学科(李光洲,2007;邓九生,2008;唐振达,2009),在以管理(会计)学为基础的同时,还兼顾了经济、文学和理学(王开田、胡晓明,2002;张艳,2009),此观点偏向于管理学。教育部2004年在少数财经院校恢复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时,将该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从2010年15所具有资产评估本科招生院校的专业设置看,属于会计学院的有浙江财经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属于商学院的有上海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属于金融管理学院的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共有11所,占总数的73%,因此,相对于持经济学观点而言,倾向于管理学的观点占了大多数。

(三)倾向于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是指既包含有管理学、又有经济学,还有工学、法学等学科。张欣(2006)直接提出了资产评估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边缘性复合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需要的专业技能高,且与多种其他行业相关。从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资产评估学科的交叉性。在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中,王淑珍、尉京红、马慧景(2002)认为,应该设置会计方向课程、经济与管理方向课程、金融与证券方向课程、税收、统计方向课程;常丽(2007)认为学科基础课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方向课程、财务会计方向或建筑工程方向课程与机械制造方向课程、金融与统计方向课程等。学科基础课就应体现不同性质高校的学科结构特点,财经类院校难以开展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等学科基础课程。李春杰、柳娜(2010)认为学科基础课程可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税法)、市场营销学和信息管理系统。从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科目看,包含有财务会计、经济法、机器设备评估基础、建筑工程评估基础、资产评估五门课程,这些课程处于同等重要位置,涉及到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较多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较为合理。

三、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目的、研究假设前提、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不同,通过比较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差异,进而从资产评估的研究目的、假设前提、研究方法来定位学科归属。

(一)研究目的

经济学与管理学两门学科区别的根源就在于研究目的不同。虽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都涉及资源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长于解释“who”和“why”,而管理学则长于指导“how”。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提供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原理和方法。经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社会经济资源的严重稀缺。亚当・斯密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自由市场能够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优化配置资源的解决方案。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用边际效用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完全市场竞争能够通过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来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凯恩斯主义则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解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显示了经济学始终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关注。因此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为什么社会经济资源不能进行优化配置,并提出经济发展对策。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工商企业这一新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如何使用组织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组织目标,成为当时社会的新问题。因此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他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的产生为管理学的研究确立了发展方向。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讨论的就是如何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古典管理理论认为组织运用科学方法替代经验方法,通过经济利益激励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不仅应该关心员工的经济需求,而且应该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应该并重,要重视组织文化激励作用,应该关注组织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外部环境。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根据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情况,提出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方案。

(二)理论基本假设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研究都是以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一是关于人的假设,二是资源稀缺与否的假设。(1) 关于人的假设前提。两个学科都是以人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管理学研究人的组织行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人性决定的,因此,两门学科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要以对人性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经济学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问题,因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管理学强调组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功能来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因而管理学假定人性是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差序关系。(2)经济学暗含资源的有限性假设,管理学暗含资源的非有限性假设。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才需要研究合理配置资源,节约资源。管理学认为组织可利用的资源相对于目标实现并非是有限的,而是可以通过组织管理不断扩充的。人力资源培训、员工激励和创新的运用可以充分挖掘出组织中人无尽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战略联盟和合作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资源。与此同时,政治和文化资源也是组织资源的一部分,所以管理的资源是无限的。但是为了降低成本,管理学还是要研究如何有效使用组织资源。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

供求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它用详细的模型理论分析供应方会以何种价格出售,该价格需求方在哪个阶段是可以接受的。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经济学可以运用模型等工具从静态、比较静态以及动态层面进行分析;也可以运用实证的方法或规范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可用文字说明,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管理学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方面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更注重定性分析方法。

四、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定位

任何一个被认为是科学的学科,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都有它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这是一个学科体系区别于其他学科之所在,也是我们分析学科归属的出发点。资产评估专业学科的定位应从研究目的、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界定。

(一)研究目的

资产评估最终目的是在分析资产评估环境与评估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对特定时点及约束条件下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为决策方提供一定的价格尺度或合理资产价值咨询意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委托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直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只能转而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提供相关专业信息的资产评估师,可以为相关各方提供实现目标的价值信息。资产评估服从了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为行为各方提供资产价值咨询服务并不过多地考虑管理,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注重公允,主要回答资产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从资产评估研究目的来看,它既解释了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提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因此,资产评估兼顾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特征,但更偏重于经济学。

(二)理论基本假设

资产评估是建立在若干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包括交易假设、公开市场假设、持续使用假设和清算假设。交易假设是假定所有待估资产已经处在交易过程中,评估师根据待评估资产的交易条件等模拟市场进行估价。公开市场假设是假定存在一个充分发达与完善的市场,该市场有自愿的买者和卖者,且买卖双方地位平等,彼此都有获取足够的市场信息的机会和时间,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都是在自愿的、理智的而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进行的。持续使用假设假定被评估资产正处于使用状态,包括正在使用中的资产和备用的资产。清算假设是对资产在非公开市场条件下被迫出售或快速变现条件的假定说明。其中,关于人的假设在公开市场假设中可体现出来,假定了人是理性人、经济人。关于资源的假设,四种假设都以可以计量的(有限的)资产为评估前提的,且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有限的,通过评估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因此从资产评估的假设来看,资产评估应归属于经济学。

(三)研究方法

资产评估有三项基本方法,即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资产评估的三项基本评估方法有着各自的理论依据,而这些依据均源自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如劳动价值论是成本法评估的理论源泉,是对评估对象特定时点价值的重置模拟,用现行资本价格重新购置资产并使之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它探究的是评估对象的内在价值,而这样的重置基础又是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决定的。再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评估方法中的应用就是收益法,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主观感受(边际效用)在商品(或资产)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强调单位成本的付出与收益的比较。而收益法则是通过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资产的预期效用越大,获得能力越强,它的价值也就越高。经济学中所讨论的在两种或多种选择下进行边际分析方法、供求理论在资产评估中也到处可见。因此,从资产评估的研究方法来看,资产评估应归属于经济学。

五、结语

从资产评估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来看,该学科应定位于经济学;从资产评估的目的出发,该学科偏向于经济学。然而,每一个学科并不是孤岛,也不是单纯的继承关系,学科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发展的途径。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学与管理学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两学科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管理领域研究兼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两栖性的经济管理学和管理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相继出现。而这些学科几乎又难以分清其为纯粹的经济学或纯粹的管理学,经济计划、经济决策(包括政策)、经济预测、经济调控、经济监督、经济评估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以及公司治理、产业组织、企业竞争力、制度安排、机制设计、结构调整、发展战略及经济激励等问题的研究,既可属于经济学,也可属于管理学。如果把他们从经济学那里硬拉出来划到管理学范围,那就把应用经济学的内容架空了。如果认为凡用文科方法来研究的则属经济学,凡用理工科方法来研究的则属管理学,那么无异于看漏了近半个多世纪来经济学的数学化、数量化、公理化、工程化的发展潮流。其实上述诸问题本身就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共同来研究。美国管理学家西蒙(HA.Simon)因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说明他研究的经济决策问题不仅仅是管理学而且同时也是经济学(乌家培,2000)。因此,资产评估偏重于经济学,并非否认管理学在其中的作用。J

参考文献:

1.陈鹏.初论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基础[J].财务与会计,1998,(5).

2.刘梦琴.资产评估学科归属及理论框架构成[J].评估纵横,2012,(3).

3.汪海粟.资产评估专业学科知识结构的思考[J].工作研究,2012,(4).

4.胡晓明.资产评估学科归属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0,(8).

5.乌家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J].管理科学学报,2000,(2).

6.孙继伟.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J].经济学家,1998,(3).

评估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评估 现状 问题

高校图书馆评估,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部门使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进行全面地、系统地考核和评价的过程。 如何对高校图书馆做出评估是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对高校图书馆评估的研究十分有限,学者对此关注较少,至今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操作性强的评估体系。对评估方法也较少研究,缺乏有效的定量化方法。鉴于此,本文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现状

目前对高校图书馆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估理论、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方法上。

(一)理论研究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高校图书馆评估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较少,通过数据库、Internet检索表明,大量文献主要是对实际的评估工作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进行探讨,而对评估的基本理论的研究略为不足。有限的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已从图书馆本身的条件向服务的实际效果转移,体现了评估理念的进步。有代表性的如下:

1.成东娥把图书馆评估的概念界定为:为实现特定的图书馆目标,基于对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的科学发现,对其特定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全面进行客观描述,依照一定的准则体系,进行多种类型的价值判断,努力探索其发展途径,并作审美观照的过程。

2.潘寅生从经济学角度、管理学角度、图书馆学理论角度阐释了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基本理念。

(二)指标体系研究

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评估指标的选取最为关键,不同学者、研究机构所采取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目前,在关于图书馆评估体系的前沿文献中,我国学者对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研究较为全面。

1.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从办馆条件,文献资源建设,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五方面对高校图书馆进行评估。下设19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其中,办馆条件包括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经费和馆舍,文献资源建设包括馆藏、加工整序、保存维护、资源共建,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包括硬件、读者服务工作包括基本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和读者评估,科学管理评估包括规章制度、民主管理、业务统计、学术研究。该征求意见稿设置的指标比较全面,对高校图书馆评估具有普适性。

2.杨勇较好地结合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新增了关于应用评价的项目。将高校图书馆的评估分为利用条件的考察和利用效果的考察,引入人均指标和对适用性、使用效果、成本效益的考察。将馆舍及设施、开放程度、资源及加工、经费、设施及软件平台、工作人员和读者、规范性及安全性、信息咨询与服务、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和协作、用户教育、校外教育列为二级指标,相应构造了47个三级指标。

3.高淑怡认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功能、方式及内容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估指标也应从以硬件为主转到以服务为主的标准上来,提出的5个主指标分别为科学管理、文献资源建设、网络化及数字化程度、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教育的环境及效果。相应的二级指标是科学管理,文献资源建设,网络化及数字化程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程度、整体性的网络联接及服务、远程信息获取与传递、国际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

(三)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学者结合应用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提出了许多评估方法,运用于图书馆评估或针对具体的评估内容有目的地选取某种方法,或尝试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主要有:

1.徐兴余引入序数排列法对图书馆办馆水平进行评估。即用成对比较和九级分制法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用模糊合成算法确定参评图书馆的模糊综合评估向量,用聚类系数极大化法确定参评图书馆的所属序数。从而客观地评估图书馆水平。

2.吕顺利运用模糊数学中综合评价法评估高校图书馆。确定因素集合和评价集合,计算各层次各因素权重,通过评价隶属矩阵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上述方法成功地适用于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从实际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看到,各个指标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会出现某些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配的情况。国内现有文献没有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给出的评价方法也没有具体计算。

二、高校图书馆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对高校图书馆评估进行了研究,评估理论不断发展,评估体系不断完善,评估方法不断丰富,但还是存在以下不足:

对评估理论研究和探讨略为不足,研究人员少、科研成果少,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也缺乏完善、系统的评估理论,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缺少原创。对评估理论中的数理论证研究较少,缺乏实践必需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从指标选取来看,侧重于对投入指标的选取,如办馆条件、经费投入、馆藏资源等,而对产出指标,即图书馆利用其资源提供服务的效果重视不够。对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选取,前者是多种多样,而对后者的选取却不多。

对高校图书馆评估的方法研究较少,运用也不多,有效的定量化方法缺乏。而且对高校图书馆评估方法的具体运算研究不够,缺少数理论证。

三、结论

在分析了国内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评估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至今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也缺乏有效的定量化方法。高校图书馆评估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对高校图书馆评估的许多研究尚待深入和突破,进一步的工作有待展开。

参考文献:

[1]成东娥.图书馆评估概念辨证[J].情报杂志.2007(7);

评估管理论文篇8

由于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仍处于过渡时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虽然已初步建立,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处于探索阶段的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表现得很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的实践相比,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处在原始的手工业水平上”,具有“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单向性”、“消极被动性”和“封闭神秘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障碍,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导致政府绩效评估流于形式,甚至步入歧途。由此,本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和运行程序加以设计延伸。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价值观念的限制,人们缺乏对政府实施监督的意识和行为,相应的,政府的责任意识与创新动力欠缺:政府有强烈的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动力,但在急功近利的赶超心态支配下,往往忽视自身创新,而倾向于寻找普适性的方法与技术:强烈的人文化色彩使得中国人较少有制度意识,对于问题的分析也倾向于进行定性的界定;同时,在党对政府、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与影响方面,党与中央分别借助于自己对于调整两种关系的主动权的掌控,赋予两种关系更多的期权特色。这样的基础限定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使其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如下问题:(1)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不足;(2)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还不够:(3)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际应用有误区;(4)政府绩效评估的体系不够健全;(5)政府绩效评估设计的内容和构架不够科学。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和运行程序的设计延伸

(一)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的先进经验。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起步早,发展快,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与经验:(1)注重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律体系;(2)注重评估机构的健全和评估方法的科学化;(3)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融入绩效管理,确立以质量为核心、以顾客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式;(4)以公共支出评价为手段,注重政府绩效审计。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运行模式。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可分为三个评价模式:第一方评价:政府内部的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上级政府、公民对下级政府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事务部门的评价;第三方评价:独立的第三方专门评价机构对各级政府的评价。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程序

1、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一般化程序。第一,根据《宪法》、《立法法》制定《绩效评估法》,从立法上确立绩效评估的地位,保证绩效评估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环节,促使政府开展评估工作。第二,根据《绩效评估法》规范政府绩效评估法律关系,从法律上树立绩效评估的权威性,确保评估机构享有在调查、评估过程中不受任何干扰的权利;确保评估结果有效传递和反馈,有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第三,按照法制化原则健全评估制度和法规,主要是通过全国人大制定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制度,使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具体程序设计。根据我国政府卓越绩效评价运行模式: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第三方评价的分类要求而设计的评价程序如下:

(1)第一方评价程序。首先,评价主体根据组织自身特征建立内部的组织卓越绩效评价机构,遴选和确定评价人员,并需获取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资格认证:其次,依据《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要求起草绩效评估计划,报请评估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给予指导和监督;再次,根据绩效评估计划,分步骤实施评价程序,包括评价动员、评价信息的收集、评价值的计算与分析、评价结果的形成、撰写评价报告;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结合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落实责任,并诊断出组织的优势和不足,识别组织的持续改进方向,为制定下一轮绩效评估计划和第二方、第三方评价提供借鉴。

(2)第二方评价程序。首先,评价主体(上级政府部门或公众)根据《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要求起草绩效评估计划:其次,向同级政府绩效管理和监督委员会提出评价申请,获得评价人员资格认证和计划批准后,方可对评价客体实施评价程序,并接受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再次,持管理委员会同意评价的有效批文和批准后的绩效评价计划,组建评价机构,落实评价项目责任制,分步骤实施评价程序,包括向被评机构发出评价通知、收集有效评价信息、计算评价结果、对比绩效标准分析和形成评价结论、撰写评价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此过程需要评价监督委员会对其实施全过程或专项独立审计,并确认其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结合事先确定的对下属政府机关工作绩效评价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相关条款落实奖惩责任,并帮助下属政府机构诊断出其政府管理的优势和不足,识别下属政府机构的持续改进方向,并上报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存档,为制定下一轮绩效评估计划提供借鉴。

(3)第三方评价程序。首先,由获得资格认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根据《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要求起草绩效评估计划;其次,向政府绩效管理和监督委员会提出评价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对评价客体实施评价程序,并接受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再次,持管理委员会同意评价的有效批文和批准后的绩效评价计划,实施评价项目管理责任制,分步骤实施评价程序,包括评估前的准备、向被评机构发出评价通知、收集有效评价信息、计算评价结果、对比绩效标准分析和形成评价结论、撰写评价报告,此过程需要评价监督委员会对其实施全程或专项独立审计,并确认其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帮助被评机构诊断出其政府管理的优势和不足,识别其持续改进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上报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存档,为评价管理和监督委员会提供政府绩效标准的修订、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的实践依据。

论文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评估模式;运行程序

上一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下一篇:风险评估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