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5:31:57

物理教学实践论文

物理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创新探索实践

一、创新教育在新世纪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矗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科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途径方法……的活动过程。

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点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创新的产品是独出心裁、前所未有的。因此创新是超越,而不是跟随。只有大胆向传统挑战,才可能创新。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①联想思维。②直觉思维。③灵感思维。

物理实验是人类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重温前人创造的思维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

协同合作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热情、进取心、自信心、创新的胆略;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应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一直线上,两球不是对心正碰。要减小误差怎么办?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表扬。只要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走?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彩虹呈圆弧形等等,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就会激发创新意识。

然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①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质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都在迅速地老化,只有不断地“充氧”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若能实事求是地但陈不足,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非常宝贵,要鼓励和提倡。

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高中学生对知识、现象、实验等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爱提出一些疑问,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教材上给出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有没有大于1的呢?在演示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中,得到酒精与水混和总体积缩小的现象。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种液体混和的体积都缩小吗?有增大的吗?在光电效应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光电子数目增加否?在透镜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射光是在人射光区域相消的,透射光应不变,为什么还会增强呢?等等。说明了学生存着强烈的质疑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

③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搞清原来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持质疑的态度上课,锻炼思维的准确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重点培养动手创造能力。

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创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备心理发展基础和可能牲。

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激情的推动下,通过形象类比联想,把记忆中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映象加以选择、提炼,重新组合成新的映象的过程。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是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缭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又如:学习玻尔原子能级时,引导学生把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氢核运转的情况与人运地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运转的情况类比联想,从而掌握电子绕行的动能、势能、速度、周期等变化规律。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在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如子弹以一定的速度射击固定的相同厚度的木板,其阻力恒定,恰好能射穿五块木板,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这问题较难,可想象成让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再将比值关系反向排列为所求。

②直觉思维不遵循一般逻辑规则,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创造性、灵活快捷的特点。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有其自身规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的突变,其机理是许多知识因素与思维活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迅速结合形成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飞跃产生基础有两个方面,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思维的内在因素;娴熟的专项技能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外部条件。

直觉思维产生机理告诉我们,结合物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追寻思维活动的路径,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诱发直觉思维。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扎实知识基础,理解各部分知识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作用。面临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取舍,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法、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象法、数列、极限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学生遥控汽车在一平板小车上“进、停、追”平板车就会退、停、进,演示人在船上行走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模似,使抽象的思维直觉化。再如用“超级特技飞行”玩具代替小球在脱离轨道运动,演示圆周运动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用悬挂旋转飞机验证一维圆锥摆运动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更多的学生用直觉灵感思维来分析和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

③灵感思维的养成是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对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布鲁纳说过:“在自然科学和普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根据不完善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中曾根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都是揭示科学创新这一本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的科学创新过程,往往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淡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创新来自于创造性的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掘教材中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来得出结论。在讲等温变化的玻意定律时,由学生初中的热现象和生活经验,先猜想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可能是什么关系?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又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α粒子轰击氮核的教学中,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了新的粒子是质子。这一现象发生是α粒子将氮核中的质子打出来的,还是氮核获得α粒子后形成新的原子核,再衰变产生的呢?允许同学们提出猜想,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分析布拉凯特云雾室拍摄的照片。由照片中得到的三条径迹的事实,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涉及科学猜想的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培养学生灵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创新与探索,设计问题的情境,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迪、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

①、由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物体与小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测定动摩擦擦因数的方案,有水平平面滑动,有斜面上滑动;有用橡皮筋伸长量比值法,也有弹簧秤读数法;有匀速平衡法,也有匀加速方法求解。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落体运动后,由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提出“这些落体是否是重的落的快,轻的落的慢”,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同学们议论纷纷地设计了很多的方案,最简单的是将质量差异较大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听落在桌上的声音是否有先后之差。再提出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同学们积极思考,共同商量,设计出了用打点的方法来测;有用光电计时方法来测;有用闪光照相方法来测;最有创意而又简单的方法是“外报法”,物体从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是匀变速运动,(这是已有的经验事实)增大角度物体的运动性质不变,只是加速度的值增大。当角度增大到90o时,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且只有重力作用,运动性质还应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中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感受“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给出学生足够的电学器材,让学生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到额定电压为止。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测量记录到作出图象,分析图象的意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最后评比交流,使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如单摆教学完成后,给出设计题目:提供一定容积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石子一块和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较多的同学开始很茫然,因水的体积和水流时间都有连续性,通过同学们认真思考、观察,将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多数同学能完成这个实验。从标签上读出水的体积。用细线与石子组成单摆测时间。这些实验与知识结合较好,又有较好的创意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③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制作,如:电学知识学完后,布置学生作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可以用现成的发电机零件组装,也可用磁铁、线圈等制作发电机,自制风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轮转动得最快,怎样检测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等。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发电量大小。再如:讲完全反射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制作蜃景现象的模拟。同学们首先想解决的是有折射梯度的气层,经同学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液体折射梯度容易实现,由不同液体接触面上的分子扩散来实现。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小制作。如水位报答器,摇控航模,光控和声控继电电路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面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型、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称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为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向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和接触。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创造学教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鲁克成等编著。ISBN7-80090-627-2/G•2;

2、《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物理卷》:沈阳出版社,许嘉璐等主编。ISBN7-80556-422-2/G•108;

物理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创新探索实践

一、创新教育在新世纪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矗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科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途径方法……的活动过程。

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点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创新的产品是独出心裁、前所未有的。因此创新是超越,而不是跟随。只有大胆向传统挑战,才可能创新。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①联想思维。②直觉思维。③灵感思维。

物理实验是人类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重温前人创造的思维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

协同合作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热情、进取心、自信心、创新的胆略;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应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一直线上,两球不是对心正碰。要减小误差怎么办?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表扬。只要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走?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彩虹呈圆弧形等等,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就会激发创新意识。

然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①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质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都在迅速地老化,只有不断地“充氧”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若能实事求是地但陈不足,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非常宝贵,要鼓励和提倡。

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高中学生对知识、现象、实验等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爱提出一些疑问,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教材上给出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有没有大于1的呢?在演示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中,得到酒精与水混和总体积缩小的现象。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种液体混和的体积都缩小吗?有增大的吗?在光电效应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光电子数目增加否?在透镜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射光是在人射光区域相消的,透射光应不变,为什么还会增强呢?等等。说明了学生存着强烈的质疑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

③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搞清原来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持质疑的态度上课,锻炼思维的准确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重点培养动手创造能力。

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创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备心理发展基础和可能牲。

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激情的推动下,通过形象类比联想,把记忆中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映象加以选择、提炼,重新组合成新的映象的过程。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是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缭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又如:学习玻尔原子能级时,引导学生把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氢核运转的情况与人运地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运转的情况类比联想,从而掌握电子绕行的动能、势能、速度、周期等变化规律。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在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如子弹以一定的速度射击固定的相同厚度的木板,其阻力恒定,恰好能射穿五块木板,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这问题较难,可想象成让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再将比值关系反向排列为所求。

②直觉思维不遵循一般逻辑规则,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创造性、灵活快捷的特点。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有其自身规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的突变,其机理是许多知识因素与思维活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迅速结合形成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飞跃产生基础有两个方面,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思维的内在因素;娴熟的专项技能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外部条件。

直觉思维产生机理告诉我们,结合物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追寻思维活动的路径,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诱发直觉思维。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扎实知识基础,理解各部分知识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作用。面临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取舍,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法、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象法、数列、极限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学生遥控汽车在一平板小车上“进、停、追”平板车就会退、停、进,演示人在船上行走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模似,使抽象的思维直觉化。再如用“超级特技飞行”玩具代替小球在脱离轨道运动,演示圆周运动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用悬挂旋转飞机验证一维圆锥摆运动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更多的学生用直觉灵感思维来分析和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

③灵感思维的养成是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对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布鲁纳说过:“在自然科学和普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根据不完善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中曾根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都是揭示科学创新这一本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的科学创新过程,往往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淡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创新来自于创造性的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掘教材中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来得出结论。在讲等温变化的玻意定律时,由学生初中的热现象和生活经验,先猜想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可能是什么关系?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又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α粒子轰击氮核的教学中,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了新的粒子是质子。这一现象发生是α粒子将氮核中的质子打出来的,还是氮核获得α粒子后形成新的原子核,再衰变产生的呢?允许同学们提出猜想,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分析布拉凯特云雾室拍摄的照片。由照片中得到的三条径迹的事实,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涉及科学猜想的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培养学生灵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创新与探索,设计问题的情境,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迪、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

①、由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物体与小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测定动摩擦擦因数的方案,有水平平面滑动,有斜面上滑动;有用橡皮筋伸长量比值法,也有弹簧秤读数法;有匀速平衡法,也有匀加速方法求解。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落体运动后,由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提出“这些落体是否是重的落的快,轻的落的慢”,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同学们议论纷纷地设计了很多的方案,最简单的是将质量差异较大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听落在桌上的声音是否有先后之差。再提出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同学们积极思考,共同商量,设计出了用打点的方法来测;有用光电计时方法来测;有用闪光照相方法来测;最有创意而又简单的方法是“外报法”,物体从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是匀变速运动,(这是已有的经验事实)增大角度物体的运动性质不变,只是加速度的值增大。当角度增大到90o时,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且只有重力作用,运动性质还应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中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感受“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给出学生足够的电学器材,让学生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到额定电压为止。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测量记录到作出图象,分析图象的意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最后评比交流,使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如单摆教学完成后,给出设计题目:提供一定容积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石子一块和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较多的同学开始很茫然,因水的体积和水流时间都有连续性,通过同学们认真思考、观察,将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多数同学能完成这个实验。从标签上读出水的体积。用细线与石子组成单摆测时间。这些实验与知识结合较好,又有较好的创意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③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制作,如:电学知识学完后,布置学生作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可以用现成的发电机零件组装,也可用磁铁、线圈等制作发电机,自制风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轮转动得最快,怎样检测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等。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发电量大小。再如:讲完全反射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制作蜃景现象的模拟。同学们首先想解决的是有折射梯度的气层,经同学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液体折射梯度容易实现,由不同液体接触面上的分子扩散来实现。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小制作。如水位报答器,摇控航模,光控和声控继电电路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面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型、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称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为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向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和接触。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创造学教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鲁克成等编著。ISBN7-80090-627-2/G•2;

2、《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物理卷》:沈阳出版社,许嘉璐等主编。ISBN7-80556-422-2/G•108;

物理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演示实验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只有不断强化其创新意识,才能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就实验新课程以来关于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谈一点个人感悟,以做抛砖引玉之用。

一、实验新课程,实验教学发生了变化

我省实施新课程以来,实验教学主要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实验的方向发展;由“照方抓药”向实验设计方向发展;由纯学科向帖近学生生活的方向发展;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方向发展。加强实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对常规实验进行一场革命----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在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方面都做了精心设计,对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物理知识、培养实验能力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产生局限性,形成思维定势。另外,一些有危险或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又远离学生,这样也会阻碍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性实验强调学生自觉且能动地参与、大胆地想象和积极的探索。实验前,学生并不知道实验现象及结果,必须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实验后认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实验中探索理论。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创新教育

1、物理演示实验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牛顿管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在管内有空气时和抽出部分空气及想象完全真空时拿走小磁块,能看到铁片和羽毛哪一个先掉到一另一端?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从而形成良好的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计让学生能充分大胆假设的演示实验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

2、物理演示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教学比演示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要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在中学物理“二力平衡”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创新设计:①改进演示教具,通过在原教具左边用铁架台固定一定滑轮,将小车改为皮鞋盒或泡沫塑料盒,可将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一一加以演示,并提高了实验的可视性。②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过程中来,首先在演示前让学生就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做出假设,然后请学生根据讲台的演示教具设计出验证四条假设的演示方案,最后变教师演示为学生两两上台演示,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在旁边指导和解说。这样,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对学生中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创新意识。同时,也让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2)、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掘演示实验的有效因素,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实验设计和传统观点,进行大胆的质疑,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展现实验设计思想,培养学生领悟、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学习反冲知识后,让学生自制火箭模型和反冲式水轮机模型,培养创新能力。

(3)、将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

边教边实验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得到结论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的将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的形式。

(4)、自制教具演示实验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对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常常要借助于实物的帮助,有时因脱离实物便无法对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教材又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没有与之配套的直观教具,让学生自制教具弥补直观感觉的不足,减少其抽象思维的难度,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系统梳理了活动元教学思想发展及理论基础,分析活动元教学原理在各学科中的推广情况及应用新特点,总结活动元教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成效,展望活动元教学原理未来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关键词]

活动元;教学设计;活动教学

一、活动元教学设计的提出及理论内涵

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与学方式,重视达成三维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方法和能力等课程理念。我国教育界顾明远、田慧生等专家学者对活动教学、活动课程、活动教育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落实新课程理念。这些理论探索有效地指导中小学课堂探索活动教学。

如何让活动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学?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傅兴春老师在新课程早期探索了活动元教学设计,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较完整阐述有关活动元教学设计理论内容,并出版了活动元教学设计理论专著《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原理》。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为更高效开展活动元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把活动元进行归类、抽象相同的教学程序,形成活动元模式;然后结合教师的个人特点及相应教学资源,建立活动元模式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取自己活动元模式库中的活动元模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活动元设计,再将一个或几个活动元有机组成课堂活动方案,而这个过程即为活动元教学设计。

二、活动元教学理论的实践及推广情况分析

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深入浅出,教师通过自学能比较容易地了解其要点。特别是通过短期培训,教师能较好地领会其内涵,能应用该原理开展活动元教学设计,并进行初步的课堂教学实践。这一教学原理在多个课改实验区进行了推广,推动了较多教师、专家深入地开展活动教学理论研究。为了解活动元教学理论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有关网络文献,梳理当前研究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其研究趋势。

在中国知网以“活动元”为主题,显示有关教学文献45篇,其中标题包含“活动元”的文献25篇,标题包含“活动元”的硕士论文1篇。作者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江苏、北京、辽宁、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其中以福建、四川、江苏居多。另外,以“活动元”为主题,用百度进行网络搜索,发现四川省开展了较多以“活动元”相关的课题研究及教学教研活动。有关“活动元”教学文献中,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分别为:傅兴春老师《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王宝斌老师《“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下的化学探究》、钟玉辉老师《“活动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陈国君老师《“活动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文献研究,可看出“活动元”教学设计思想已被大部分课改区教师接受,并逐步在课堂实践中推广应用,提升了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推动了“活动元”教学研究在理论、学科具体操作上的快速发展。

三、活动元教学思想发展梳理及理论基础

(一)活动元教学思想来源于活动教学思想

活动教学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教育家孔子及《学记》都有涉及。最突出的是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由此可以看出,荀子强调“行”在认知过程的重要地位。国外,早期活动教学思想来源于法国教育家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认为学生的学习都以经验为基础,学生应通过活动获得经验,获取相关知识。

真正推动活动教学思想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他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目的、中心,个体要获得真知,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在“做”中“学”。

我国早期开展活动教学研究的是陶行知及他的“生活教育”,陈鹤琴及他的“活教育”实验,他们都提倡学生的学习更多应通过生活、实践等活动来进行。

当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也重视活动教学的理论研究。田慧生研究员认为,活动教学不仅在认识上突出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在实践中找到了促进学生能力及素质整体发展的基本途径――即学习者的主体实践活动。顾明远教授提倡,在当前的新课程教学中实施“活动教育”理念,主张“儿童成长在活动中”。“活动”指的是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既是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可以是课外的活动,或是校外的实践活动。

总体上,活动教学从本质上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思想。活动教学的实施,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一种重大改变,即“儿童不是通过接受现成的正确行为的道理和规则而接近成人状态,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经验以达到正确的行为”。

(二)活动元教学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是实践论。人的知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获得了真正的认识。

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已有的认识结构为前提,在活动中经过同化、顺应等步骤,最终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如此循环。

教育学基础是学生主体论。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其中,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它是课程系统产生的根本。只有学生主体参与课程系统,才会促进他们对课程内容、活动等的理解。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可以表示为:“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知识、能力、价值观是学生只有在主观能动地参与教育过程中而获得,参与就是活动,所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四、活动元教学原理在各学科中应用新特点分析

在45篇有关以“活动元”为主题的文献中,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8门学科。其中以在化学科中的应用最多,文献最多,文献级别最高,有2篇在《课程・教材・教法》《化学教育》等核心刊物上。

活动元在各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上,傅兴春老师在专著《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原理》中,系统阐述了相关要求:学生主体性;以活动流为开展方式;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有明确任务及任务体系。

在后续研究中,赵梦奕老师、王宝斌老师探索了如何通过学案导学来引导在活动元中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提升了活动的可操作性,提升了活动的效率。王宝斌老师、祝丽华老师探索了通过活动元开展复习教学,对复习内容进行活动设计,改变了复习中灌输式、题海式低效枯燥的过程,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从另一种侧面复习相关内容,提升了复习的效果。

此外,各学科在应用上也根据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探索。如理科类科目,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活动的目的性;同时,注重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英语语言类学科,要注意在活动中创设“真实”语言环境,并在活动中注意语言的应用水平。政治其他文科类科目,要关注在活动中情感体验,提升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性。

总体上,各学科实践的“活动教学”,更注重实效,不会“为活动而活动”。相应的“活动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为教学目标而设计,较好地应用活动优化教学过程,较好地关注学生思维的参与,较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五、活动元教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成效小结

大部分的文献,更多地是建立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教学原理进一步理论提升。通过在教育教学一线实践活动元教学原理,大部分文献都比较认可活动元教学理论所要达到的目标:实现教学设计的重点从“教”到“学”的转变,较好地转变教与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理念,较高效地达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较好地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效果。此外,从文献所反馈信息中可发现,通过大部分的作者实践检验,发现活动元教学原理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尤为突显,本文结合化学科教学实例予以说明:

(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意义建构

活动元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应通过教师所提供的充分的教学资源,创设有意义教学情境,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意义建构,学生有效地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元教学模式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分析,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把还原后的知识背景,设计成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

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设计如下学生探究活动:

活动1: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关系

活动2:作图:“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

活动3:探究同一周期元素性质变化(探究第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活动4: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变化(探究第一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有较感性的认识,结合相关的交流及教师点评、引导梳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学生也就较好地建构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二)发展学生个性

“活动元教学设计”基于活动过程的多元包容性,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了空间。该设计且可培养学生的逻辑一数理智力、身体一运动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言语一语言智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反省智力。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使他们自觉参与、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科学自主意识和自主创造能力的人。

在有关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在整节课小结环节设计了以下活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阐述对原子的认识。学生在活动中各显身手:有的小组用图形展示原子的空间结构;有的小组用数据形容原子中各微粒的大小关系;有的用拟人的语言描述原子大家庭中各个成员的习性,甚至在这个基础上,有些小组的同学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描绘原子中各成员的特点;也有同学用班级体育用品中的各种大小的球来模拟原子模型。总之,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按自己最善长的形式表征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让学生能较完整地表征对原子的整体认识;同时,也利用学生活动资源,让全班同学从不同侧面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原子结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挖掘活动的育人价值

每个活动元的设计都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活动元教学原理从功能层面来看,其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思想、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求真态度)。顾明远教授指出,应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提出活动教育的理念。活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成长。活动教育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智慧、能力和技巧,体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顾明远教授强调,学生的活动应从课堂走向课外,活动教育中的活动,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学校是学龄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但不能把学生关在校园内、课堂中,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并在活动中体验人生,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与合作。总之,学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在复杂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比如有关在“白色污染”教学时,课前让学生查找并了解有关塑料的相关化学知识,特别是其用途及危害,甚至可以调查人们使用塑料的相关情况;课堂中组织对塑料利与弊的辩论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作为“白色污染”内容,学生在生活及其他学科学习中也有所了解,在化学教学中关键是从化学视角认识塑料及其使用,如何看待塑料的利与弊。这些更多是化学教学中情感领域的问题,更多需要学生通过活动达成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更深入了解塑料的知识,亲身体会塑料等化学用品带给人们的便利及其问题,再通过课堂的辩论,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如何“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化学问题,更深刻体会化学及其技术是中性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在应用化学及技术时应“兴其利,抑其弊”。

六、活动元教学原理应用展望

伴随着我国这一轮课程改革推进,活动元教学原理从创立到得到老师们认可,并得到推广。它为推进课改的深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一定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这一教学设计理论也得到不断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在生动活泼、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完成。在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上,需要选择或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问题和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组织上,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策略,创设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合理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组织适当的学习活动(如基于合作和探究的体验式的学习)帮助学习者灵活地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在复杂性和结构化程度不同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知识技能的学习转化为认识自然或世界的视角、观念、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体验和建构,形成(跨)学科观念、(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提高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深入开展活动教学,特别是基于活动元教学原理指导开展教学,也将是下阶段深化课堂改革、提升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抓手。

以活动元教学原理为切入点,可较好地解决活动教学设计及实施中的操作问题,实现高效地开展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生成性较强的高水平教学,对于课堂实施者的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活动元教学开展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在应用活动元开展教学中应注重: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提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提升活动的设计能力,提升教师课堂活动组织调控水平。此外,为更好地开展活动元教学,需要建立更加完整的活动元库,及时开发丰富教学资源。

[参 考 文 献]

[1]傅兴春.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2]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J].天津教科院学报,1999(2).

[3]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04).

[4]吴惠青.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

[5]赵艳清.活动元教学设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6]傅兴春.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7]陈云生.化学课堂活动元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11).

[8]周业虹.活动元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9(10).

[9]张仁波.“活动元”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的若干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以中学化学学科教学为例(MJYKT2016-171)》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静物素描教学范文 下一篇:网上教学实践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