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9 03:28:41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1

论文摘要小麦免少耕扩行机条播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优点,抓住免少耕扩行机条播的耕作与田间管理关键技术,选择良种、适期播种、合理播量、精细播种、化除杂草、合理追肥、适当灌排、防治病虫,再加上适期收获,能够较好地提高种麦的经济效益。

免少耕扩行机条播种植小麦,就是播种前免耕土壤,而是用条播机一次性完成旋耕、碎土撒种、盖籽等工序。免少耕扩行机条播技术比常规耕翻种麦降低播种量15.0~22.5kg/hm2,比常规种麦增产750kg/hm2左右,节省成本(机耕费)450元/hm2左右,节省用工60~75个/hm2,每年累计可节本增效1800元/hm2以上。

1种植优点

(1)有较高的生产效率,省去了耕翻、碎士、撒种、盖籽等工序,一次作业可完成灭茬、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5道工序,既省工又节本,而且保证了大面积生产适期播种,并减少“两头苗”发生。

(2)能确保田面平整,落籽均匀,覆土深浅一致,岀苗快而整齐,岀苗率高,有利于省种和培育早发壮苗,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土壤原有的孔隙,可以使土壤的毛细管作用直达土表,既有利于提墒、抗旱、抗涝,又避免了湿耕造成的土壤粘闭现象。免耕与耕翻相比,土壤耕层容重分别为免耕地1.16~1.19g/cm3,耕翻地1.33~1.40g/cm3。

(4)免少耕麦田未进行土壤翻耕,表层土壤肥力高,有利于麦苗早发,培育壮苗、大蘖,提高小麦的分蘖成穗率。

(5)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吸水,根系发达、抗倒能力强。据多点试验可以看出,免少耕单株次生根数比耕翻平均多3~5根。

(6)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种子出苗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在各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20%。

(7)扩行条翻有利于光能的合理利用,三麦生长中后期通透性好,抗逆性强,有利于培育壮秆大穗,提高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

2栽培技术要点

(1)选择良种。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如淮北地区选用淮麦20、淮麦21、淮麦23、华麦1号等,淮南地区宜选扬麦13号、淮麦15号等。

(2)适期播种。小麦免少耕扩行机条播与常规耕翻播种相比,由于它的出苗期可提前1~2d,故其播种适期可适当推迟2d。一般淮北地区播种时间应在10月上旬,江淮之间在10月下旬,苏南太湖地区在10月至11月5日,稀播田块可适当提前播种。

(3)合理播量。由于出苗率一般可达80%左右,比耕翻种麦提高10%左右,所以同等条件下可降低播种量15.0~22.5kg/hm2,一般精量播种90~105kg/hm2,半精量播种105~135kg/hm2。

(4)精细播种。一般选用江南2BG-6A型条播机,适期早播的高产田块调整排种孔装置,由常规的6行改为5行。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度,土壤偏旱深度为3~5cm,墒情好控制在2~3cm,中速行驶,确保落籽均匀,一次完成灭茬、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五道工序。

(5)播前封杀田间杂草。播前2d,用10%的草甘磷4.5L/hm2或20%克无踪1.5L/hm2,对水600kg/hm2喷施封杀田间杂草。

3田间管理技术

(1)合理追肥。免少耕麦田要注重施拔节孕穗肥,强调在春后高峰苗后,麦苗叶色褪淡,第1节间定长、第2节间伸长、第3节间露尖、叶龄余数2.0~2.5时,施用尿素120~150kg/hm2,占一生总施氮量的40%以上,也可分拔节肥、孕穗肥2次施用,后期喷施叶面肥,防止早衰。

(2)开好田间一套沟。免少耕种麦,要及时进行开沟覆土,提倡机械开沟,一般畦沟长2m,沟宽20cm,沟深20cm。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沟泥要破碎,均匀覆盖畦面,覆土厚度2cm,消灭露籽。增强抗倒伏能力,确保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配套,沟沟相通,防止旱涝灾害。

(3)防除杂草。免少耕麦田在播种前后至冬前苗期1叶1心前,用50%异丙隆2.25kg/hm2防除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春后用使它隆或用6.9%骠马悬浮剂0.75L/hm2,对水600kg/hm2,均匀喷雾防除阔叶杂草。

(4)防治病虫害。在小麦扬花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kg/hm2,对水600kg/hm2喷雾防治赤霉病,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水均匀喷雾防治蚜虫。

4适期收获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

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它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比较好的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从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实现高产。产量一般可达7.5t/hm2以上,最高可达9t/hm2,符合我省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

1播前准备和播种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麦田施优质土杂肥45t/hm2,标准氮肥450~750kg/hm2,标准磷肥600~750kg/hm2,钾肥150~225kg/hm2,锌肥15kg/hm2。

1.2选择良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山东省可以选用济麦19、济麦20,高肥力地块也可以选择济南17。播种前用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培育壮苗。

1.3精细整地,保证底墒充足

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地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实。对墒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获前7~10d浇水造墒或在收后耕前造墒,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晚不迟于20日。播量要求为75.0~112.5kg/hm2。实行机播,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深为3~5cm,行距为22~25cm。

1.5播后压实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种子和土壤无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温。因此,播后必须压实。

2田间管理

2.1冬前管理要点

2.1.1及时查苗补种。若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较差,麦苗分布不均匀,在植株分蘖前后,可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

2.1.2浇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浇冬水。由于近几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促壮苗。

2.1.3综合防治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为地下害虫和以纹枯病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虫害以药剂处理种子为关键措施。

2.2春季管理要点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进行划锄,以松土、保墒,提高地温,视麦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浇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重视拔节肥水。一般施标准氮肥450~600kg/hm2,开沟追施。

2.2.3浇挑旗水或扬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又能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麦挑旗期墒情较好,也可以推迟到扬花期浇水。

2.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喷雾。返青至起身期,杂草发生较多的地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5.8%麦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对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3%世玛乳油,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近年来,化学除草导致后茬作物药害的事故屡有发生。因此,应掌握除草剂适用范围、用药时间等,以免引起作物药害(除草剂喷施最晚不迟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点

2.3.1酌情浇好灌浆水。在浇好挑旗水或扬花水的基础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麦黄水。

2.3.2增施叶面肥,预防干热风。后期酌情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质。

2.3.3防治病虫害。此期主要病虫害有麦芽、粘虫、锈病、白粉病、全蚀病。防治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用粉锈宁乳油喷雾;防治麦芽用吡虫啉或定虫脒;防治粘虫用菊酯类药物喷雾。

3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的色泽时为最佳收获期。

4参考文献

[1]王德梅,于振文.灌水量对济麦20籽粒和蛋白质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5):54-56.

[2]李艳丽,刘冬霞,张积攀.小麦精播半精量播种[J].农民科技培训,2007(10):26-27.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3

1 精细整地,秋深施肥

精细整地是实现小麦高产栽培的基础。近年来,南疆农林间作小麦面积不断增加,小麦种植难度增加,为了能够保障小麦的优质高产,必须要保障麦田整地质量能够达到播种的要求,即上虚下实、地块平整以及耕层无暗坷垃;此外,要进行实时深耕,往往2~3年进行深松1次,每次深松保持在35 cm以上,根深一般要保持25 cm以上,耕地的时候必须要保持土壤的透彻性,做到上松下紧,保障根系的呼吸能力和蓄水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做到精细耕作,能够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1]。

2 优选品种

为了能够保障小麦的优质高产,必须要选择丰产性强以及品质优良的品种,以保障小麦本身的优质性,最终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

3 适期适量适墒播种

科学性、合理性的播种期是决定小麦高产的关键因素,必须要科学、合理地确认小麦的播种期。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泽普县小麦播种适期在10月1―15日之间,过早播种冬前生长量过大,返青期小麦长势弱;播期过晚,冬前分蘖量少、根系少,不利于小麦高产。在进行小麦播种的时候,应选择适宜南疆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原种或良种作为基础条件,目前南疆冬小麦以新冬20号种植为主,近年来新疆农科院选育出的新冬40产量情况较好,在农林间作麦田产量表现情况较好。

4 合理施肥

4.1 增施有机肥

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能够直接反映出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多年来,随着南疆种植业发展、复种指数增加、作物产量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优质小麦的正常生长,必须要提高土壤内有机质的含量,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机肥用量来增加土壤内的有机质。

4.2 平衡施肥

必须保障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平衡施用,要保障37.5 t/hm2优质有机肥的投入,适期适量施用尿素、二铵,补施硫酸钾,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优质小麦的产量。要适当掌握好施肥量,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否则就会出现反作用[2-3],不仅无法达到施肥效果,甚至还会出现施肥过多而导致小麦减产的现象存在。

4.3 氮肥后移

传统种植经验在冬小麦返青期重施返青肥,以促小麦返青后快速生长,施尿素300~ 375 kg/hm2。通过近年来的总结,南疆冬小麦尤其是农林间作冬小麦返青期应适当控施返青肥、重施拔节肥、适施穗肥,返青期追施尿素以225 kg/hm2左右为宜,旺苗时控制用量,弱苗时可适当增加用量。返青肥用量大,冬小麦地上部节间生长过长,后期茎秆易倒伏从而影响产量。拔节期追施尿素300~375 kg/hm2。扬花灌浆期结合灌水适当追施穗肥,可有效促进小麦灌浆,防止早衰及抵抗干热风危害。

5 除草

5.1 除草剂的选择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诸多除草剂纷纷涌现出来。目前的除草剂主要可以分为单子叶除草剂以及双子叶除草剂两大类。其中小麦属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目前比较适合小麦的除草剂有立清以及唑草・苯磺隆等。如果麦田阔叶杂草多,可以选择巨星、立清、阔叶清、阔极、金麦克、唑草・笨磺隆等除草剂。如果麦田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合发生,应选择禾阔双除除草剂种类,如乐田特、彪虎、大能等。在选择除草剂的时候,不能随便使用,必须要结合麦田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除草剂,保障小麦的优质高产。

5.2 除草剂的应用

为了能够发挥除草剂的最大作用,必须要选择最佳的时段和温度进行叶面喷施,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温度必须要控制在10 ℃以上。从小麦苗情方面来讲,必须要在小麦幼苗时就进行除草,在小麦2~3片真叶或者杂草为2~3片叶的时候为最佳使用时间。同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控制除草剂的用量,避免除草剂浓度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发生、以免造成药害或达不到除草效果。喷施除草剂要均匀喷雾,防止漏喷、复喷,在小麦拔节前1周必须停止用药[4]。

6 防治病虫害

6.1 条锈病

导致小麦条锈病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并且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广泛存在,该病会导致小麦苗的叶子长斑以及出现粉堆。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条锈病带来的危害,可采用0.3%粉锈宁进行拌种浸种,在发病初期喷施粉锈宁或三唑酮控制。

6.2 麦蚜

目前我国小麦比较常见的虫害就是麦蚜,给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带来巨大危害。麦蚜不仅传播小麦病害,还会以小麦为食物,对小麦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要加强相关措施做好麦蚜的防治工作。可加强麦蚜发生情况动态监测,在麦蚜发生初期通过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及时进行麦蚜的防治,从根本上保障小麦优质高产[5-6]。

此外,应注意的是在冬小麦病虫害发生期用药可与小麦叶面肥配合施用,在防病防虫同时进行根外补肥,促小麦健壮生长。

7 适时收获

收获是栽培小麦的最后一个环节,南疆一年两季种植,过早收获影响小麦品质,过晚收获影响下茬作物种植,因此小麦收获的时间短,必须严格控制收获时间,以增加小麦的产量及质量,有效降低损失率。一旦小麦的秸秆和麦穗呈现黄色,含水量低于18%的时候,即进入收获时节,叶片干枯、麦穗低垂即可进行收割。在进行收割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天气情况进行抢收,如果遇到大雨天气必须要及时收割,否则就会导致麦穗被大雨冲击[7-9]。

8 结语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质量日益提高,优质小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基础,必须要不断提高优质小麦的栽培技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9 参考文献

[1]王昱洁.浅谈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之友(理论版), 2010(9):18.

[2] 霍治邦.影响西瓜F_1代种子数量的遗传因素初探[C]//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北京:[出版者不详],2009.

[3] 陈仲军.浅谈五味子作用功效及栽培技术[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 北京:[出版者不详],2009.

[4] 王曼莉.浅谈临猗县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9):117.

[5] 范竹波.浅谈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J].科学之友:中旬, 2009(2):156.

[6] 杨伟刚,李秋昌.浅谈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J].农民致富之友, 2013(10):138.

[7] 黄天荣,吴新云,高永红,等.南疆冬小麦品质育种及改良方向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2(4):225-226.

[8] 张栋海,王翼川,李克福,等.南疆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15(3):16-17.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4

大家族

小麦,禾本科,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在农田里面,我们见到的一般是颗粒饱满劲硕的普通小麦,但是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的试验田里,小麦的种类可就多了,不仅有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还有小穗只结一粒籽的一粒小麦,结两粒籽的二粒小麦,有颗粒的,也有带皮(颖壳)的小麦。其中一粒小麦还有乌拉尔图小麦、野生一粒以及栽培一粒之分,而二粒小麦就更多了,有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提莫菲维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波兰小麦等等。裸粒六粒小麦,也不止普通小麦一种,还有它最近的祖先――斯卑尔托小麦、它的亚种――云南小麦、半野生小麦、新疆小麦等等。

同样是小麦,它们之间却有很大的分别。对于农家来说,最重要的特征要算穗轴是否易断、小穗结籽数量,以及是带皮(颖壳)还是裸粒了。穗轴易断的小麦不易收获、结籽数量直接影响了产量,而带皮小麦的颖壳既不能食用在脱粒过程中也难以去除。

大约到10 000年前,人类从野生一粒小麦得到了栽培一粒小麦,从野生二粒小麦得到了栽培二粒小麦,从阿拉拉特小麦得到了提莫菲维小麦。我们现在称这个从野生到栽培过程为驯化。驯化过程中,人类选择的一个重要性状是成熟麦穗的穗轴不易断裂(野生种的穗轴在成熟时极易断裂)从而使农民可以收到更多的粮食。所以,小麦驯化的早期必要步骤就是选择那些穗轴不容易破碎的突变植株进行栽培,以使穗轴不易破碎的基因型遗传下去,产生能够收获到完整麦穗的驯化品种。于是,控制穗轴不破碎的等位基因获得了更多遗传机会,并最终在驯化过程中取代了易破碎基因。小麦驯化过程中,人类选择和利用的另外一个性状是易脱粒。早期的栽培小麦都是带皮的,即成熟的麦粒仍由颖壳紧紧地包裹着,必须通过碾米过程,才能使麦粒与颖壳分离。人类在栽培小麦过程中发现并保留了容易脱粒的突变类型,最终裸粒栽培种完全取代了带皮栽培种。

普通小麦种以下还包括一些亚种和约370个变种。我国是一个麦类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拥有3个特有的亚种,即云南小麦、半野生小麦、新疆小麦,和137个变种,其中完全无芒类变种(12个)为我国所特有。目前在国家种质资源库中收集和保存有47 724份麦类种质资源材料,包括野生种38 889份,地方品种14 810份,选育品种11 759份,遗传材料989份,其他16 277份。这些种质资源对于小麦品种的改良和科学研究都是弥足珍贵的。

普通小麦的由来

在小麦的家族中,结实多的是六倍体小麦,每个小穗上能结3~8粒果实。六倍体小麦有普通系(AABBDD)和茹科夫斯基系(AAAAGG)小麦。而其中普通系小麦又因为其裸粒、产量高因此成为现在田间广泛种植的小麦类型。

关于普通小麦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最初形成的普通系小麦很可能是带皮的斯卑尔脱小麦,其他裸粒普通系小麦都是由斯卑尔脱小麦分化而来的。

斯卑尔脱小麦是染色体组为AABBDD的带皮六倍体小麦,是由栽培二粒小麦(染色体组为AABB的带皮四倍体)与具有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并经过染色体加倍而成。

粗山羊草(节节草)是一种野生物种,至今依然存在。栽培二粒小麦则属于栽培种,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则是一粒系的乌拉尔图小麦与Sitopsis组的山羊草(很可能是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但也有人认为高大山羊草、双角山羊草等其它S组种也可能是小麦B组的直接供体种)发生了自然杂交,再经过染色体的自然加倍和突变的积累而得到的。

从一粒系的乌拉尔图小麦再向前追溯,就到了小麦的原始种。目前众多小麦种和亚种以及各种突变种,均来自这个家族的始祖――最早的原始小麦种。这个种是什么?现代人已经无法得知了,只能依靠考古学的不断探索,去寻找和推测。

但正是这个原始种,分化出了一粒系的乌拉尔图小麦和野生一粒小麦(虽然都是一粒的,但是乌拉尔图小麦和野生一粒小麦在遗产上是不亲和的,在共同分布区不能自然杂交,因为二者的基因组已经有所分化)。乌拉尔图小麦是今天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的祖先,野生一粒小麦是另一种六倍体小麦――带皮的茹科夫斯基小麦的祖先。

从小麦原始种到普通小麦,虽然在文字上可以只是寥寥数语,但是这却是无数次的自然杂交、突变、自然选择以及人工的驯化的结果,这个过程可能是几百万年。

小麦的地理起源是西亚的看法已比较一致。大量的考古和植物地理学研究都证明一粒系和二粒系,以及最早采集和栽培的普通系小麦都发现于西亚地区,当今世界各地栽培的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均来源于西亚地区。

最早的粮食采集产生于19 000年前的亚洲西南部地区。而农业则起源于10 200年前至9 500年前的土耳其东南部和叙利亚北部地区。今天,这两个地区仍生长着野生小麦。在叙利亚北部的人类遗迹中发现了最早的碳化二倍体麦粒,经鉴定为公元前8 000年的遗存。但分析认为并不是人类栽培的小麦,而是采集的。公元前7 000年末期,在巴尔干地区的南部最早出现了栽培一粒小麦,标志着人类种植小麦的开始。到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世界已广泛种植小麦。

以色列小麦遗传学家Feldman教授的研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7 000年左右,穗轴不易折断的栽培二粒小麦就已经成为近东地区人类栽培的重要谷物了。到公元前6 000年时,栽培二粒小麦从“新月沃地”的山区(中东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由于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考古学家詹姆士•布雷斯特德把这一大片肥美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土”。)传播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平原地区,在公元前5 000年传播到埃及、地中海盆地、欧洲和中亚,公元前4 000年又传播到印度和埃塞俄比亚等地。一直到公元前约1 000年,栽培二粒小麦始终是人类栽培的最重要粮食作物。

考古研究证明最早出现六倍体小麦也大约在公元前7 000年左右,所以可能人类栽培六倍体小麦的历史几乎与四倍体小麦同样长。最早栽培的六倍体小麦是带皮的,后来才逐渐被容易脱粒的裸粒小麦种所取代。

对于小麦驯化的过程,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有的考古学家认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在作物完全驯化以前,农民一直种植野生植物,而驯化是一个迅速普及的过程;另一些考古学家则认为其中经历了逐渐适应的过程,驯化是一个发生于多个地点的持续了几千年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野生小麦也一直存在于耕地中。最近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为后一种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明。

关于小麦各染色体组分化及不同倍性物种的产生时间尚知之甚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小麦的分子进化研究为小麦属的起源和演化历程提供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分子进化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是利用一些保守基因的等位基因序列之间的碱基替换率(两个等位基因之间差异碱基的比率,根据Gaut et al.的测算,基因序列中每年每位点的碱基平均替换率为6.5×10-9)来计算同源基因的分化时间,进而推测该基因所在基因组或物种的分化时间。有人利用麦谷蛋白亚基基因估算的小麦的A、B、D基因组的分化时间是560万年左右,说明小麦的二倍体祖先种在500多万年前已经产生了。但四倍体和六倍体的产生时间尚不得而知。

我国的小麦栽培史

关于我国小麦的栽培历史,主要是由考古发现的碳化麦粒推断的。迄今,发现有麦粒遗存的历史遗迹达10余处。1955年从安徽省安徽亳县的钓鱼台遗址出土了900克碳化麦粒,出土时,麦粒装在一个陶鬲中,呈青黑色,颗粒完整,属小麦栽培种。据14C测定为3 000年前的西周遗物。197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西北约70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的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小麦粒。经鉴定为普通小麦和圆锥小麦,其年代为距今约4 000年左右。1985年,从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碳化麦粒,其形态与河南地方小麦品种小佛手非常相似,粒较圆,被认为是普通小麦或密穗小麦。据14C测定距今已有大约5 000年。综上所述可见,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至少已有5 000年。

我国的小麦源于何处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本土起源说,一是西亚传入说。持本土起源说的学者们认为,我国的普通小麦是本土独立起源的,黄河中上游及其高原就是普通小麦的起源和变异中心,其主要依据是我国的黄河流域就有小麦D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分布。随着我国小麦科学工作者的深入调查,先后发现了特有的小麦原始栽培种和半野生种,并且确实有小麦祖先种和近缘植物如粗山羊草、鹅冠草、冰草等的存在。在云南省澜沧江和怒江下游山区,有一种原始栽培小麦,当地居民称其为铁壳麦(即云南小麦)。由于其颖壳紧闭不易进水,种子休眠期较长,可抗穗发芽,不受鸟兽、家禽危害,群众称“鸟不食、鸡不啄、野猪吃了卡脖子”。因此,云南小麦特别适宜林间空地和村边宅旁种植。半野生小麦是在自治区发现的一种半野生状态的小麦,野生性状很明显,近成熟时,穗子逐节自行断裂为单个小穗,与穗轴易碎裂的野生种相似。它混生在冬麦田中,似自生自灭的杂草。当地藏族群众称其为色达小麦(藏语“色达”有自生、杂草的意思)。另外,在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和陕西省有零星生长的粗山羊草,有人注意到凡是有史前遗址的地方,几乎都有小麦D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存在。近年来,在新疆伊犁河谷也发现有大面积的粗山羊草群落。由于上述特有小麦和粗山羊草的先后发现,引起了不少小麦科学工作者和遗传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并加强了我国小麦起源的研究和探讨。

由于从我国特有的普通小麦亚种――云南小麦、半野生小麦和新疆小麦中不难发现普通小麦有野生型演变成栽培型的类似自然及进化的系谱。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小麦变种。史书亦有“麦居东方”、“东方多麦”、“东方青色,其谷麦”的记载。所以有人认为我国的小麦是本土独立起源的。但是现有的证据表明,我国的小麦栽培史晚于西亚约2 000年,史书的“麦”是大麦还是小麦也难以澄清,并且,在我国尚没有发现四倍体的野生型小麦,所以本土起源说一直没能得到普遍认可。

持西亚传入说的张波、昝维廉等认为,我国虽然有栽培小麦的悠久历史,但小麦并不是我国起源的,而是从西亚传入的,首先传入的地区是新疆和青海等西部地区,传入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在夏代才传至内地的陕西关中地区,至汉代才在我国的北方普遍种植。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多样,在几千年的栽培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变种,乃至亚种。因此,我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小麦的变异中心和次级起源中心。

现代小麦的遗传改良

虽然小麦已有约10 000年的驯化和栽培历史,但是人工改良小麦的历史并不长,大概只有100多年。普通小麦成为经济作物之后,其农艺性状仍在被不断改良。在最近的50年间,随着远缘杂交技术、细胞遗传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小麦育种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品种产量增长了10倍以上。我国小麦的育种史基本与世界同步。1949年以来,我国的小麦品种普遍进行了4~5次的更新换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产量提高10%以上。单产从建国初期的40多公斤增长到目前的400多公斤,高产田可达600公斤以上。小面积的试验甚至创造了亩产超过1 000公斤的高产纪录。

在最近50年的小麦育种史上,育种技术曾发生了3次革命性的进步。

第一次进步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兴起和普遍应用。远缘杂交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人为地实现了遗传物质在种、乃至属之间的转移,使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得以拓宽。尤其是黑麦1RS染色体臂引入小麦后,育成了一大批1BL/1RS易位系品种,使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产量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全世界的小麦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迄今应用外源基因改良小麦品种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第二次育种技术变革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矮化育种。矮化育种得益于矮秆基因的发现和应用。矮化育种的结果使品种普遍实现了半矮秆化,显著增强了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使高水肥栽培技术得以配套,从而使得产量实现了又一次的飞跃。人们把这次育种技术革新称之为“绿色革命”,相应的矮秆基因也称之为“绿色革命基因”。

第三次重要的事件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分子育种技术的兴起。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小麦分子育种技术也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使传统育种的表型选择进步到基因型选择,选择效率大大提高,选择群体大大减小。虽然由于小麦的基因组过于庞大,基因组学研究相对落后于拟南芥、水稻等二倍体模式植物,但目前已经开发出数千个各种类型的分子标记,并广泛应用于育种程序。目前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已培育出第一批新品种。可以说分子育种代表了当今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分子育种技术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能够针对某个控制特殊性状的单个目标基因进行种间转移。与远缘杂交相比,目的性更强,育种速度更快,带来的非期望不良性状更少。虽然由于生物和环境安全性等问题,目前尚没有在我国的小麦育种中普遍应用,但毫无疑问,转基因技术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分子育种技术。■

作者简介

张相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之一。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 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023-03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Technical Patterns of High-efficiency and High-yield for Wheat in the North of Henan Province

GUAN Li QI Guang-rong XUE Xin

(An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Henan Province,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of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technical patterns for wheat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four kinds of patterns in the area of the north represented by Anyang′s ecological conditions,the treat ment 1(the sowing date was 10 th October,basic seedlings were two million seven hundred thousand strains per hectare,using nitrogen 210 kg/hm2 with its 60% of the amount as basal fertilizer,and 40% of the amount as after fertilizer,irrigated soil moisture water,jointing water and flowering water)was the better model for obtaining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of wheat.

Key words wheat;high yield;high efficiency;technical patterns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1-2]。为此,国家农业部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中心在全国不同麦区设置了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试验,该文报道安阳试点试验结果,目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豫北地区的小麦高产高效模式,寻求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实现科学种田,保证粮食稳定增长[3-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安阳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灌排条件良好,土质为黏壤,前茬为玉米掩青,按试验要求施入基肥。10月9日机耕整地,机耕深度30 cm,旋耙3遍,确保地面平整无坷垃,随后统一播种。田间墒情较好,苗齐,苗匀,苗壮,出苗较好。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矮抗58。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70万株/hm2,施氮肥210 kg/hm2,将60%氮肥作底肥,40%氮肥作追肥,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处理2: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70万株/hm2,施氮肥210 kg/hm2,将60%氮肥作底肥,40%氮肥作追肥,灌底墒水、返青水、开花水;处理3:10月15日播种,基本苗390万株/hm2,施氮肥210 kg/hm2,将60%氮肥作底肥,40%氮肥作追肥,灌底墒水、拔节水。以常规模式作对照(CK),即10月5日播种,基本苗195万株/hm2,施氮肥270 kg/hm2,将50%氮肥作底肥,50%氮肥作追肥,灌底墒水、返青水、开花水、灌浆水。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12行区,行距0.2 m,小区长9 m、宽3 m,小区面积27 m2,实收计产面积13.5 m2。每个栽培模式之间设有6行区一畦的保护区。

1.4 试验管理与测定项目

小麦生育期间,严格按照各处理要求适时浇水、施肥,其他管理同大田。在试验过程中,分别于返青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及收获后分层测定土壤含水量;在苗期选取有代表性的2行,用竹竿标记1 m长的样方(样方内按基本苗间苗)作为调查点,每个小区调查2个样方,并分别于越冬期、起身期、拔节前期、拔节后期、成熟期调查群体茎蘖动态,与此同时,每个小区取10株调查主茎叶龄和单株分蘖数及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从挑旗期开始,每7 d调查1次,调查上3叶叶面积及干重;从开花期开始,每5 d调查1次籽粒灌浆速率。6月14日收获,脱粒后晒干称重计产。产量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如表1所示,不同栽培模式中,以处理1产量最高,其次为CK,二者均比处理3、2显著增产,其中,处理1较处理3、2分别增产21.46%、30.13%;CK较处理3、2分别增产13.99%、22.13%;处理1比CK增产6.55%。处理1和处理2相比,充分说明在播期、基本苗、施肥量与施肥时期相同的情况下,拔节水比返青水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处理1和处理3相比,说明基本苗要适中,并非越多越好;适期播种比稍晚播要好;在底墒水和拔节水均有的情况下,增加一次开花水,对于小麦增产相当明显。虽然处理1和CK都是较好的栽培模式,但二者相比,处理1要优于CK。说明在豫北地区,最佳播期为10月10日;基本苗以270万株/hm2为宜;施肥量并非越多越好,另外,底肥与追肥的比例6∶4要好于5∶5;拔节水是非常关键的。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分蘖动态的影响

如图1所示,处理3有效穗最高,为540万穗/hm2,处理1和CK基本持平,分别为513万、519万穗/hm2,处理2有效穗数最低,为462万穗/hm2;最高总茎数以CK最高,为1 125万个/hm2,其次是处理3、1,分别为1 080万、1 047万个/hm2,处理2最低,为966万个/hm2;年前分蘖以CK最高,为285万个/hm2,处理1、2、3基本持平,分别为231万、229.5万、223.5万个/hm2。

由于2009—2010年冬季温度较低且持续时间长,许多麦苗被冻死,出现越冬期分蘖比基本苗还少的怪现象。虽然年后温度回升,麦苗迎来第2轮分蘖高峰,但最高总茎数较往年减少约50%,有效穗数较往年减少1/2。说明虽然小麦有自我调节穗数的能力,但年前分蘖是至关重要的。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主茎叶龄、单株分蘖数、干物质重的影响

如表2所示,CK主茎叶龄、单株分蘖数、干物质重在各个生育时期,均为最高,说明在4个栽培模式中,CK最优。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株高和主茎节间长的影响

如表3所示,不同栽培模式株高和主茎节间长大体一致,说明不同栽培模式对株高和主茎节间长影响不大。

2.5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如表4所示,在4个栽培模式中,处理1穗粒数最高,为31.67粒,明显高于CK和处理2,但与处理3(30.39粒)无明显差异;处理3千粒重最低(38.37 g),明显低于其余3个模式,说明开花水对千粒重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4个处理的穗长、小穗数、不孕小穗数、单株穗数相近,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这4个性状无明显影响。

2.6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上3叶叶面积及其干物质重影响

如图2所示,小麦上3叶叶面积在各个时期均以CK为最大;处理1上3叶叶面积虽然比不上CK,但与处理2、3相比,后期仍能保持较大的叶面积(1 126.0 cm2),同时由于其比CK少浇一水,故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栽培模式。

如图3所示,除了5月25日的调查数据外,各个时期上3叶干物质重也基本上仍以CK为最大,其次为处理1,其余2个模式则较低。

2.7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如表5所示,5月12日调查以处理2灌浆速率为最快,其鲜重和干重分别为1.24 g和0.53 g,远远高于其他栽培模式,其次为CK,处理3最慢,说明开花水对籽粒灌浆有明显影响;5月17日调查结果显示,处理1、2、CK基本持平,处理3最慢;5月21日调查,处理2最快,CK、处理1基本持平,处理3最慢;5月26日调查,处理1最快,处理2、CK基本持平,处理3最慢。综合来看,在小麦灌浆期,灌浆速率以处理3最慢,处理1和处理2交替上升,CK基本居中。由表4、5还可知,不同栽培模式从5月12日至6月10日,小麦籽粒灌浆鲜重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处理1、2与CK趋势基本一致,尤以处理1表现较好,处理3在5月21日之前与前3个模式趋势大体相同,但在5月21日之后,其鲜重累积进程明显低于前3个模式,说明拔节水或返青水基本上能满足5月21日之前籽粒灌浆所需用水,而5月21日后籽粒灌浆所需用水主要由开花水提供,处理3之所以灌浆速率显著下降,正是由于未浇开花水所致;而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则呈现缓慢增长—急剧增长—急剧下降—急剧增长的趋势。其中,有2个高峰期值得注意,第1个高峰期在5月17—21日;第2个高峰期在5月26日至6月10日。第1个高峰期以处理2灌浆速率最快,干物质累积最多,其次为处理1,处理3最差;第2个高峰期则以处理1、2灌浆速率较快,干物质累积较多,处理3仍然最差。由此可见,这2个时间段对小麦灌浆速率影响极大,因此,在田间管理上应注意保证此期小麦营养和水分的充足供应。

2.8 不同栽培模式对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如表6所示,单株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开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均以CK为最大,其次是处理1,其余2个模式均较小;开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以处理1为最大,CK次之,其余2种模式均较小;开花前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以CK为最大,处理1次之,并且两者远远大于处理2、处理3 2种模式。因此可以看出,在这4种模式中,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以处理1和CK较好,其余2种模式则较差。

2.9 土壤含水量调查结果

如图4所示,返青期土壤含水量以处理1为最高,其次是处理3和CK,处理2最低;拔节期以处理1为最高,其次是CK与处理2,处理3最低;开花期以处理1为最高,其次是处理3与CK,处理2最低;成熟期以CK为最高,其次是处理1与处理2,处理3最低。据此可知,处理1与CK土壤保水能力较其他模式为强。

2.10 不同栽培模式的投入产出分析

如表7所示,在4种栽培模式中,CK施N、灌水成本最高(2 010元/hm2),其次为处理1和处理2,处理3成本最低(1 380元/hm2)。但从投入产出的收益来看,则以处理1为最高(12 552.6元/hm2),较CK增值1 331.88元/hm2,提高11.9%;较收益最低的处理2增值3 264.12元/hm2,提高35.14%。因此,可以认为,处理1不仅增产而且节水,是获得高产、高效的较佳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在4种栽培模式中,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70万株/hm2,施氮肥210 kg/hm2,60%作底肥,40%作追肥,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的栽培方法是以安阳市为代表的豫北生态类型区较为适宜的高产高效模式。与CK相比,该模式不仅省水、省肥、省工,而且产量较高,因此在豫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6]。

需要指出的是,2009—2010年属于冷冬年,冬前冻害较重,年后倒春寒危害也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后期持续低温,生长发育进程相对延迟(抽穗成熟推迟将近15 d),故该试验结论是否具有代表性尚需通过进一步试验或生产实践加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9(4):690-695.

[2] 王志敏,王璞,李绪厚,等.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5):38-44.

[3] 马溶慧,朱云集,郭天财,等.国麦1号播期播量对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4):12-15.

[4] 赵广才.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8(5):91-92.

[5] 姜丽娜,赵艳岭,邵云,等.播期播量对豫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5):42-46.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 小麦高产 病虫害 田间管理 优种优育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61-01

一、前言

汝南县隶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的东南部,因为其地理位置和气候,小麦在汝南县的种植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麦作为汝南县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达到小麦的高产栽培,是汝南县种植业全面丰收的重中之重。汝南县的种植业发展稳定、快速,尤其是近年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下面根据汝南县近年来种植小麦的实际情况,结合小麦生长中不同时期的特点,详细介绍小麦高产栽培在小麦每个时期的栽培策略和实际意义,达到小麦高产收获的目的。

二、小麦的高产栽培

小麦作为一种农作物,由于其每个时期的季节和自身特点的不同性,对小麦的高产栽培分为播种前、播种时、合理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六个方面展开探讨。

1.播种前的准备

小麦的播种是小麦生长的开端,此时应该做好准备工作,为小麦的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时的准备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小麦的选种。对于小麦选种来说,应根据当地的土壤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种植的小麦品种。二为土壤的处理。在小麦播种前,根据每块土地土壤的区别,施用不同的腐热农家肥,随后小麦的土壤进行深层精细的翻耕处理,去除田地中的杂草和害虫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在玉米收获以后,应进行秸秆还田工作。秸秆要趁青粉碎以减少秸秆内营养物质的损失;尽量的提高粉碎的质量,使得秸秆残体均匀分布;用少量的尿素加速秸秆的粉碎;对土壤进行少量的洒水以加快秸秆的腐热。

2.小麦播种时的要求

此时期为小麦生长的初始阶段,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起始阶段。适时播种是小麦播种时期的关键,而不同地区因其气候的不同性实际播种时间也不同。小麦播种的最佳条件是冬季前气温累积到600-650℃,一般在10月到11月之间,此时小麦长成壮苗的概率大大提升。在小麦播种的时候应利用精量种植控制好小麦的种植密度,以达到降低基本苗的作用。科学表明,降低基本苗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高颈成穗率、穗数和穗重,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因此,在小麦播种时,要严格控制小麦的播种密度,根据小麦播种土壤的不同,合理的定制小麦播种计划。在小麦出苗以后,及时的对小麦进行查苗补苗,把密度高的小麦苗疏开,保证小麦有一定密度的基本苗,使其符合小麦的播种计划。

3.合理施肥

对于小麦一季的生长来说,小麦对于氮、磷、钾的吸收量最多,但是田地土壤里氮磷钾的含量有限,无法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小麦在每个时期吸收的氮磷钾都不一样,这就需要对小麦合理的高效的施肥。研究表明,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为冬始季节(一般在12月中旬),此时的小麦对于氮磷钾的吸收力度最大;二为拔节孕育期,此时的小麦对于氮磷钾的吸收数量最大。在冬始季节的施肥一般都伴有冬水,即施冬肥的时候进行浇水。由于此时小麦对于氮磷钾的吸收强度大但数量不多,所以,冬肥一般不宜过大,以免倒伏和贪青。在小麦的拔节孕育期,小麦对于氮磷钾的吸收最大,在此时刻满足了小麦的吸收量,小麦的穗粒数量和重量就会大大增加。根据小麦吸收氮磷钾的特点,氨肥为前期和拔节孕育期;磷肥以基施为主,中后期叶面肥为辅;钾肥以基肥和拔节期为宜。

4.田间管理

4.1冬季管理

冬季管理分看苗施肥和防除杂草两个方面。看苗施肥一般以尿素为主,对于叶色偏淡的小麦应该在小麦五叶期追加冬肥。对于密度高的小麦应该进行镇压或者深中耕处理。防除杂草一般在11月中下旬开展防除,根据田地的杂草的现状,对小麦喷洒特定的药剂处理。

4.2春季管理

春季管理分肥水管理和防治病虫草害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春季雨水较冬季多,但不能足量的满足小麦的需求。在春季应进行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的工作,对于弱苗应及时的追肥以满足其自身成长。春季是小麦病虫害高发的季节,应该及时的进行防治,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在下面将进行详细的探讨。

5.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小麦病害一般在小麦孕穗抽穗期,在此时期应该针对田间小麦的自身情况,给予合适的药剂处理。小麦的虫害一般出现在小麦的返青拔节期,以麦红蜘蛛为主;小麦的灌浆期害虫一般以吸浆虫为主。在田间的害虫达到防治的指标时,应选用适当的药剂给予治理。此外,小麦田间的杂草也是影响小麦生长的关键之一,合理的及时的清楚小麦田间的杂草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策略之一。

6.适时收获

在小麦蜡熟时期,足量的水分可以延长叶子寿命,增强有机物的累积,所以在少雨的收获季节里对小麦进行适量色浇水时必要的。小麦的适时收获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此时叶片等都已变黄有机物全都累积传输完毕。此外,在收获时,应该精细认真不疏漏的对小麦进行收割,使田间的小麦最大限度的得到收获,这也是小麦高产的必要因素。

三、结束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小麦的研究也越来越精细,高质量的小麦种子也必然得到开发和研制。在这个大格局下,小麦的高产栽培是每个种植员必须要精通和熟练的。虽然小麦的品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有质量,但是高质量的种子需要得到高质量的种植。小麦的高产栽培在未来的路上也将会越来越有深度,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势必会因为小麦种子的高科技开发而得到充分的强化,使小麦的高产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丁瑞芳,小麦高产栽培理论及其在淮北麦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月第一期

[2]钟莉梅 浅谈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吉林农业-2011年12月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小麦;生产;影响因素;发展对策;青岛

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7-0123-03

小麦是青岛市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5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青岛市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需求不断增加,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促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将成为青岛市今后农业发展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分析青岛市小麦生产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1小麦生产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在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科技支撑和产业引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青岛市的小麦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1.1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在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粮食保护价收购等政策的支持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小麦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1.1.1面积恢复增加,高产示范田面积不断扩大1997~2003年,青岛市小麦种植面积连续7年下滑,由1997年的26.78万公顷下降到2003年的15.7万公顷,面积减少11.08万公顷。从2005年开始,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恢复,到2010年恢复到27.31万公顷。2006~2010年全市小麦年均种植面积25.71万公顷,比2001~2005年平均增加6.55万公顷。从2006年开始,青岛市全面深入开展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到2012年共建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片95个,覆盖市辖全部5个农业市,高产示范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1.1.2单产持续提高,走出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2006~2010年青岛市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6 208.5 kg,比2001~2005年年均增加了292.5 kg,增幅5%;2008年、2009年全市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达到6 315.0、6 480.0 kg,连续2年超过1998年6 300.0 kg的历史最高记录,走出了多年徘徊的局面。

1.1.3总产创历史新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06~2010年,全市小麦总产年均达到160万吨,比2001~2005年年均增加了47万吨,增幅达到42%;其中2008~2010年连续3年超过160万吨,2009年达到172.8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增强。

1.2小麦种植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1.2.1筛选推广了一批高产稳产品种适宜中高肥水的济麦22、青丰1号、良星99、烟农24、烟农19、济南17等;适宜旱地栽培的青麦6号、烟农21等,都具有公顷产量9 000.0 kg以上的增产潜力[2]。

1.2.2积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青岛市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研究集成了一批适宜青岛市小麦生产的栽培技术体系[3,4],如青岛市农技站提出的“四高一改”高产栽培技术[5],青岛农业大学提出的旱地小麦“早、深、平”高产栽培技术等。同时,引进示范推广了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等一系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6]。这些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已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栽培技术体系。

1.3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各地的粮食专业合作社、优质小麦协会、谷物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为农民和企业搭起了桥梁,有效促进了小麦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济南17、烟农19等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面积达到4.0万公顷,小麦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

2小麦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青岛市自然资源丰富[9],气候、生产条件适宜小麦生长,属于山东省优质小麦种植区域。目前影响青岛市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有3个,一是麦田环境,二是气象变化,三是管理技术。2.1麦田环境因素

麦田环境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肥力和水分两个方面。首先,全市麦田土壤肥力不平衡:平均有机质含量在1.1%~1.2%之间,部分中低产田含量低于1%,土壤瘠薄,保肥性能差,产量水平低。二是麦田水资源少且分布不平衡:全市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仅5 040.0 m3,为全国耕地同面积占有水资源量的18.4%;全市40%麦田无水浇条件,如果小麦生长季节降水不足,难以实

稳产高产。青岛市年均降水量689.2 mm,但分配不均,小麦生长正处在干旱缺雨季节,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小麦增产的重要因素。

2.2气象变化因素

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小麦丰产带来不确定因素。首先是干旱影响。2005年以来,小麦生长季节多次出现干旱灾害,如2009年秋种期间,9月、10月连续干旱,播种受到影响;2010年冬前干旱,直接影响小麦安全越冬;2012年5月至6月上旬连续干旱,影响小麦灌浆,降低千粒重。其次是低温影响。近年来小麦生长季节冻害频繁出现,冬春低温、倒春寒、霜冻等已成为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不利因素。如2009~2010年度冬、春长期低温,4月13日、26日两次发生倒春寒,导致小麦减产。另外,青岛市小麦成穗和灌浆期较长,发生灾害的机会较多,加之沿海湿度大,病害也较重;春天风大,经常造成小麦倒伏。

2.3农田建设与田间管理技术因素

目前青岛市小麦生产继续挖掘面积的潜力有限,增加产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但由于粮食价格偏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田建设与小麦生产投入不足,田间管理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偏低,影响小麦单产的提高。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表明,切实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小麦单产的潜力很大。第一,光温生产潜力方面。据测算,青岛市小麦光温生产潜力约为每公顷14 250.0 kg,而全市平均单产最高为6 480.0 kg,气候生产潜力的开发度平均仅为45%,说明通过科技进一步开发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巨大。青岛市小麦一般10月上旬播种[10],次年6月中旬收获,生育期260天左右,灌浆期35天左右,与已建成小麦千斤市的德州相比,小麦生育期长5~10天,灌浆期长5~7天,更具有增产潜力。第二,小麦实际产量方面。通过近几年的高产创建,青岛市小麦公顷单产最高纪录已突破10 500.0 kg大关,达到10 891.5 kg,高出全市最高平均单产4 411.5 kg;可见通过配套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第三,小麦产量结构方面。据近3年统计,公顷产量6 000.0 kg以下的中低产田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42%左右,6 000.0~7 500.0 kg的面积占33%左右,7 500.0 kg以上的面积为25%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中低产田可以治理改造成为高产稳产田,增产潜力很大;现有的高产稳产田可以进一步建设成为高标准超高产田。  3小麦生产发展对策

3.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升粮田生产能力

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的思路,重点配套完善粮田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土地质量监控。狠抓两头,一是巩固发展高产稳产田,全面推行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加强高产创建活动,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创建一批公顷产量超10 500.0、11 250.0 kg超高产示范田,充分发挥超高产麦田的引领作用,扩大高产稳产麦田面积;二是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土地平整、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及其它地力培肥等措施,提高中低产田的产出能力,实现中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

3.2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坚持科技兴农,构建以培育及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为核心、耕作栽培技术为关键的青岛小麦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坚持改革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衔接好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的茬口[12],提高光热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强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节本增效和替代劳动力的功能;以科技创新引领小麦产业发展。

3.3集成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种植水平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引导农民全过程标准化种植,提高技术到位率。重点培育、引进、示范、推广高产、多抗、优质、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大力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小麦“四高一改”、氮肥后移、控旺防冻防倒、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实用集成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加快推广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化肥深施、病虫害防治等农机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推进小麦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

3.4设立小麦风险基金,构建减灾防灾体系

继续实行小麦政策性保险工作,分散小麦生产风险,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农民灾后自救和恢复生产的能力,保障种粮农民利益。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及早制订和完善各项防灾减灾预案,重视分析灾害形势,搞好监测、预测和预报,提前做好抗灾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特别是要做好干旱、低温冷害及

高温热害等自然灾害的预防方案,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松坚,曲善珊,张凤玲,等. 青岛市小麦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回顾及发展方向与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增刊):40-43.

[2]曲善珊,李松坚,高华强. 青岛市8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 当代生态农业,2009,1-2:107-109.

[3]青岛市农业委员会主编.农业实用新技术大全[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4]王军强,曲善珊主编. 粮油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

[5]李松坚,曲善珊,唐显云,等. 冬小麦亩产700 kg以上高产栽培途径与探讨[j].中国农技推广,2010,10:28-29.

[6]于振文主编. 现代小麦生产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7]王军强,曲善珊,李松坚. 青岛市开辟小麦高产创建新篇章[j].中国农技推广,2009,5:6-8.

[8]曲善珊,李松坚,唐显云,等. 冬小麦亩产700 kg土壤肥力与群体发展动态指标的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4):290-293.

[9]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青岛市志·农业志[m]. 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0]曲善珊,董海鹰,李松坚,等. 气温变化对青岛市小麦适宜播种期的影响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10,1:48-50.

[11]王树安主编. 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小麦;甘蓝;复播;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是维持粮食稳定的重要措施,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减少、农民进城务工,出现了农村地荒现象,造成小麦减产。为响应“共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民增收、维持农村稳定”的目标,博乐市布拉格镇农科站在乌图布拉格镇良种场一村民的小麦地里进行了小麦—甘蓝复播栽培试验示范工作。经测产小麦和甘蓝平均纯收入为13 125元/hm2,此复播模式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单种小麦或甘蓝的经济效益,适宜在博乐市推广,现将小麦复播甘蓝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春小麦栽培技术

1.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新春14号,要求净度达98%以上,发芽率85%以上,纯度98%。每100kg种子用40%的拌种双150g进行干拌,充分拌匀;堆闷4~6h后进行播种。

1.2整地施肥

小麦地前茬为棉花,播前进行深耕细作,镇压土壤。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足基肥,犁地前施有机肥30t/hm2、磷酸铵120~150kg/hm2加尿素75~120kg/hm2均匀撒施地面,并增施硫酸钾45~75kg/hm2作基肥,全耕层施入[1]。犁地时,将农家肥37.5t/hm2、磷酸二铵270kg/hm2、尿素150kg/hm2均匀撒施地面作基肥。播前用40%燕麦畏2.7kg/hm2对水240 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耕耙过1次的地面,随喷随耙,晾24h后进行播种。

1.3播种

3月2日采用机械播种,做到播行端直、下籽均匀,接茬准确,深浅一致。播种量为375kg/hm2,下籽110~115粒/m,播深4~5cm[2]。播种时带磷酸二铵75~105kg/hm2作种肥,为小麦苗期增补营养。采用120cm打埂器作业,埂宽20cm;每台播种机播24行,行间距14cm。播完种后,每50m左右修1条毛渠。

1.4田间管理

4月20日浇头水,浇水前追施尿素225kg/hm2;5月2日灌二水,浇水量为120m3/hm2左右,浇水前追施尿素225 kg/hm2;5月15日浇三水,浇水前追施尿素150kg/hm2;5月30日浇四水,浇水前追施尿素75kg/hm2;7月5日浇五水。在小麦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用二甲四氯1.5kg/hm2、矮壮素2.25 kg/hm2对水450kg喷雾进行化除和化控。

1.5适时收获

收获期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收获时机械作业的进度和收获损失的大小。收获期一般不得早于蜡熟期,晚于完熟末期。7月15日待小麦成熟后进行机械收割。

2复播甘蓝栽培技术

2.1播前准备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抗病、丰产、商品性好的甘蓝品种表杂3号。播种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用药量均为种子重量的0.3%。7月15日小麦收获完成后,施入腐熟有机肥45t/hm2,磷酸铵375kg/hm2左右,然后进行耕翻,平整土地耙平。

2.2播种

7月17日采用人工点播种植甘蓝,每穴下籽4~5粒。播种量为3kg/hm2,行距70cm,株距50cm。保苗21 750~22 500株/hm2。

2.3田间管理

甘蓝整个生育期灌水4次,10月7日停水[3]。定苗后追施尿素150kg/hm2,莲座期追复合肥75kg/hm2加尿素150 kg/hm2,并隔5d浇1次缓苗水,以保持土壤湿润,随后结合中耕培土2次。浇缓苗水后,通过控制浇水进行适当蹲苗,蹲苗时间为10d,结束蹲苗后,结合浇水追施尿素75kg/hm2。同时用0.2%的硼砂溶液叶面喷施2次[4]。在莲座后期,始终保持田间湿润。甘蓝结球膨大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60 kg/hm2,同时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结球后期控制浇水次数和水量。于收获前20d内停止追施无机氮肥。

2.4病虫害防治

甘蓝生长期间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进行防除,菜青虫和小菜蛾卵孵化盛期用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5%啶虫隆乳油1 500~2 500倍液喷雾防治;在低龄幼虫高峰期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5 000倍液和10%联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

2.5适时收获

当甘蓝叶球基本包实、外层球叶发亮时及时收获。对结球不整齐的地块分期

收获。一般于10月22日开始采收,11月3日结束。

3参考文献

[1] 彭先容,赵天钟,江金清.小麦施肥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1.

[2] 刘华荣,陈桂芳,董庆国,等.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8(4):18.

[3] 张诚,张晓玲.春棉间作甘蓝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9(2):4.

[4] 武保德.无公害结球甘蓝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8):40-41.

上一篇:产品市场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耕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