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7 10:16:31

小麦种植技术

小麦种植技术篇1

[关键词] 小麦 机械化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207-01

小麦机械化播种技术是时代所需,通过新型的机械技术将小麦的种子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深度、粒数、距离、肥量种植到土壤中,省时、省力并且效果良好[1]。

小麦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主要粮食,种植面积占整个粮食总面积的56%以上,已经基本实现种植机械现代化,但是基于粗放的种植模式,小麦的产量还处于中低水平。对于新疆塔城地区阿不都地区来说,其农机管理站为实现大面积的小麦高产引进新的种植技术。

1 播种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新疆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其气候是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春季升温较快,气候的冷暖情况变化较大,秋季气温下降较快,冬季漫长且寒冷,此地区主要以小麦为主要的农作物,该地区的气候具备生产优质的春小麦,冬小麦播种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0%以上,产量占总产量的70%。

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多[2],小麦的种植收益较高,农民们种植小麦的热情也随之涨高。据了解,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达95万亩小麦种植的计划给塔城地区,比2013年增加7万亩,为确保动小麦的顺利种植,2014年塔城地区的各级农机部门提前着手,认真研究、完整落实各项政策,将具体的任务落实到实处,农机站的工作人员亲自到田间进行种植指导,种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次年小麦的收成,所以抓好播种工作意义重大,播种是进行小麦生产的第一步,决定着全局的成败。

2 影响播种质量的因素

影响播种质量的因素有很多[3],第一,土壤的质量,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和水分,土壤的好坏决定着种子成长的态势,温度在15-20℃,土壤中的水分就要达到18%-20%是小麦脓肿的最佳时期,若不满足要进行和及时的浇灌。第二,种子的质量,根据气候条件以及土壤选择适宜的种子,除了保证种子的出芽率还要选择抗旱、抗冻、抗倒伏、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第三,播种时期,选择阳光、水分、温度等自然条件适宜的时期进行播种,可以有效的保证小麦的发芽率、扎好根,实现壮苗越冬,播种过早易发生冻伤,播种过晚,气温下降不易形成壮苗,影响产量。第四,播种深度,对于冬小麦来说播种要适当的增加播种的深度,保证镇压质量,但是过深又会影响发育。第五,操作不当,使用机械化进行种植,操作对于种植来说很重要,播种质量的好坏、播种工艺均是由机械操作人员来完成的,因此不当的操作就会带来播种的影响。

3 机械化播种的优势及要求

与传统的种植技术相比,机械化播种每公顷可节约75-150kg的种子,基于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效率较高,可以有效的节省时间并减少劳动强度,并做到适时播种,保证质量,均匀播种,保证播种深度。

对播种技术要做到精准、均匀,综合播种的各种条件,例如,温度、湿度、时期、土壤条件来定量播种,种子数量的误差控制在每公顷7.5kg。播种的距离和深度对种子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行距离控制在20-25cm,深度控制在3-4cm,干旱地区可以加深1cm,但是不宜超过6cm,播种的时候保障其均匀性,不出现缺苗的现象。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新疆塔城地区来说其具有丰富的光热自然资源,并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各级农机站的指导下利用机械化技术进行种植可以有效的提升小麦的产量,节约人力、时间、物力等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晓波.小麦机械化播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86-86

[2]忽晓葵,欧兴江.新疆种植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 业 工 程,2011,1(3):16

小麦种植技术篇2

[关键词] 小麦 套种 花生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98-01

小麦套种花生,能够大大节约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还能够使肥水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能够做到一肥两用、养分互分等资源节约的状态。这对增加我国的粮食产量,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套种技术

随着我国耕地的不断减少,粮食的产量也受到了影响,粮油价格开始不断的增长,粮油之间出现了互相争地的矛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开发研究了套种技术。套种技术是指将小麦和花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在同一耕地上进行播种,然而小麦与花生有一定的共生期,因此使用套种技术可以节约耕地面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等资源,做到一肥两用、一水两用、互补养分。

2 小麦套种花生种植技术

2.1 精细整地播种

首先在耕耙方面要提高对机械的使用度,更多的采用机耕机耙,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将翻耕的深度增加,把深耕的面积扩大。要按照指定的规格做洼,根据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和变化灵活的确定洼的大小。其次,做好播种前对种子的处理。利用相关技术来保护种子避免病虫害的威胁,例如,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防护措施。最后要把握好播种的质量,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灵活的掌握,重视墒情、播种、播量这三个重要的能够影响小麦质量的因素,加强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做到全面周到的防护播种。

2.2 花生种子的准备

对种子的处理和选择一定要小心谨慎,将花生带壳照晒三到四天,其后将其剥壳处理,对剥壳后的种子划分等级,只选用一级和二级种子进行耕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要将种子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避免种植受潮,导致其在播种后出现青枯或根茎腐烂等病害。选取适当的药剂进行药剂拌种,避免各种地下害虫对种子的破坏。

小麦套种花生不能够在播种之前进行施肥,这就导致了土地土壤肥力的缺乏。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可以采用施用种肥的方式,利用种肥来弥补土壤肥力确实的不足,促进作物的茁壮生长。

对种植密度和播种的时期也要适当合理,对花生的套种可以采用等行套种的方法,在种植期间采用合理的密度,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每墩两粒的播种密度。此外,套种的时间也十分的重要,五月的中下旬为最佳的种植时间,大约是在小麦收割的前二十天,这些可以根据土地的情况和气候等因素灵活的掌握和变化。这样做不仅能够使花生或多较长的生长和积温的时间,还能减少两种作物在共生期间对花生产出的一些不利影响,例如,妨碍高脚苗的养成。

2.3 小麦的田间管理

在小麦田间管理的前期,也就是在出苗期到越冬期的这段时间内,通常要做好浇水封冻的准备。这样做可以帮助小麦顺利越冬,并且能够促进日后小麦的各方面成长。封冻水的教官在日均温度达到7/8℃的时候开始浇灌最为合适,在日均气温4/5℃的时候结束。

在小麦田间管理的中期,大约是返青期到挑旗期这段时间。在小麦进入返青期之后,高产的田地要进行划耕、提高土地温度等工作,这段时间内不宜进行浇水和施肥,要控制无效的分蘖的滋长和产生,减少土地和土壤内的养分消耗。在起身期和拔节期这段时间内要注重小麦肥水的管理,这对日后小麦的麦穗数量、颗粒大小和颗粒重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挑旗期到孕穗期这段时间里,如果出现了脱肥的现象,可以适当的对麦苗进行追肥的处理,并且及时浇水补充养分。

2.4 花生的田间管理

前期的田间管理以浇水、除虫、破膜放苗等工作为主。由于对花生进行的使足墒套种,所以在花生出苗的这段时期内不要对花生进行浇水,如果出现了干旱的现象,应该顺应小麦麦垄的小水沟进行灌溉,以此来保证花生苗种的均匀和整齐。覆膜的花生要在花生准备破土而出的时候及时的进行破膜放苗的工作。如果发现了蚜虫等病虫害,要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护和治疗,以此来避免病虫害的大量传播和扩散。在小麦收割的五到七天后,要进行清除杂草的工作。

中期的管理大约从始花期开始每隔十到十五天对花生的叶面进行农药的喷洒,这样的喷洒应持续三到四次;在高温多湿的伏季,应该加大对棉铃虫的防治。如果在结荚期发现棉铃虫等病虫害,可以使用除虫药剂进行灌墩。在盛花时期,如果遇到干旱问题,应该对花生进行及时的田间浇水,以此来确保花生的结实率。除此之外,陆地栽培的花生在封垄之前还要注意对杂草的清除和防治,发现杂草可以采用两种办法进行清除,一种是中耕除草、另一种是化学除草。化学除草可以采用50%的乙草胺乳油,每100ml兑入50~60kg的水在大约667平方米的土地上进行喷洒,期能够产生效用的时间达到一个月之甚至更久。

麦套花生的种植期间,花生受到小麦遮光的影响,可能会使花生的根部会较之单做的春季花生更加细长,在产量较高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倒伏的现象,对此应该及时在其叶面喷洒多效唑等药剂进行防护。

3 小麦套种花生的意义

小麦和花生之间存在一定时间的共生期,采用小麦套种花生的技术,可以让花生的播种利用小麦田地遗留的养分和残存的土地温度,减少土壤的消耗和浪费,肥料和水分能够及用在小麦的种植上又作用在花生的田地里,实现了一肥两用、一水两用等节节约资源的状态。持续采用这种耕作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花生的产量,降低花生和小麦之间的生产矛盾,还能够解决我国大部分的粮油问题。但是,除了这些优点之外,小麦套种花生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在采用这种套种技术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播种和防治,避免各类危害的发生。

4 结语

我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粮油的价格在逐渐增长。传统的卖油两熟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的粮油需求,因此小麦套种花生是一项非常重要技术,合理运用这项播种技术,对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解决粮油之间的生产矛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毕秀丽,谷志金,魏勇,张守强.小麦套种花生种植技术[J].中国种业,2008(10).

[2]郑国喜.小麦-花生套种模式的气候适应性试验研究[J].湖北气象,2006(04).

小麦种植技术篇3

[关键词] 小麦种植 病虫害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47-01

1 小麦种植技术分析

1.1 小麦灌溉

我国受到季风影响比较严重,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都知道我国自然降水是由东南向着西北逐渐递减的,因此分布不够均匀。东南部相对降水量比较多,在小麦生育期水量能得到相应满足,但是西北干旱地区需水量明显不够,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灌溉来完成对水分的需求。相对于华北半干旱地区,小麦在生育期的降水量也仅仅能满足需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都需要适当进行灌溉来对其生长过程中的水分进行补充。由此可见,灌溉是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种植并且保证高产的主要措施。

在灌水的过程中,对小麦品质造成影响的因素和降水量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少雨年份,灌水不仅能有效提升小麦籽粒的产量,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改善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2] 。

1.2 灌水技术

良好的运用灌水技术,使得灌溉的田地受水更加均匀,减少地面流失和深层渗透的现象,就要合理运用水资源对土地进行灌溉。一般情况下,常见的小麦灌水技术有喷灌和沟灌。

喷灌也称为喷洒灌溉,这种方式主要是借助专门的设备,将水喷到高处,从而散落成细散的水珠,让水更加均匀的散落在田间,模拟降雨的情景对土地进行浇灌。这种灌溉方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点:1)省水。喷灌不会出现深层渗透和地面径流,因此灌水过程中比较均匀,能节省很多水量,在节约水量的同时,还能起到扩大喷洒面积的作用。2)喷洒水点小,不会对土壤结构起到破坏,对小麦的种植和生长更是不会受到影响。3)减少了渠道占地面积,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在一些不太平整的土地上,这种喷灌方式更能发挥其技术上的优势。但是这种喷灌方式也会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受到风力条件的影响较为明显[3] 。

1.3 优化耕作方式

在对小麦进行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小麦种植对土地进行优化耕作,也就是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土地进行响应轮作。这种方式需要种植者间隔一定时间后在对小麦进行种植。因此在对小麦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如果一片土地的使用次数过多,那么对小麦的质量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是较为固定的,当种植者在一片土地中过分种植,那么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将难以吸取有效养分,容易造成养分流失。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种植者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运用,进一步保证其产量和质量,有效将种植技术进行提升。

2 小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1 药剂拌种

对小麦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进行防治,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对病原发病的概率进行降低,药剂拌种对重病区的病虫害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药剂拌种的过程中,一般会选择较为高效的杀菌剂进行应艳红,药效时间需要控制在八十天到九十天左右。对于不同的病虫害感染区,所要选择的拌种药剂也要有所区别,比如在对金针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就可以选择质量分数为百分之四十的甲基乙硫磷乳油和水、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拌匀,通常选择的比例为1:8:800~1000。将其堆闷处理两到三个小时以后,在进行正常播种。

在对小麦种植中病虫害进行相应防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这对其实际病症展开针对性治疗,选择更为恰当的方式,通过病虫害的防治,进一步提升小麦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2.2 春季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春季不仅是小麦病虫害的高发时期,也是众多农作物的病虫害的高发时期。春季作为小麦返青拔节重点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应该对小麦的纹枯病、吸浆虫等病症进行重点加强。其中,纹枯病是近年来影响小麦种植产量最主要病害之一,因此需要对这种并征得防治更应该早早引起重视,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每年的三月份上旬就对小麦进行第一次用药,中间每次间隔10天到15天左右。在第二次对药剂进行喷施的过程中,每0.067hm2麦田需要用质量分数为百分之二十纹枯净可湿性粉剂对麦田进行释放,在对药剂进行喷洒的过程中,需要尽量将药剂施放在麦子的根部,顺着麦垄均匀展开,并且适当进行浅锄,将药剂翻进土中,最终在适当浇水,即可完成。这种方式将使得药剂更好更快被吸收,对发挥药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4] 。

2.3 灌浆期

灌浆期也是多种病虫害的高发季节,因此在这个实际进行方式也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这个阶段对其进行防治的重点就是白粉病和好锈病等。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适当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分析,按照适当比例对药物进行喷洒,才能保证小麦在灌浆期不受到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小麦种植技术更是得到极大提高,但是病虫害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现阶段我国小麦种植的产量提升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技术的研究,并不断将防治工作切实落实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作为一项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小麦的种植和生长不仅关系着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还和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本文对小麦种植和病虫害技术的研究,希望对进一步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起到更大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蓉,韩晓蓉,贾海丽等.小麦种植管理及有效病虫害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16,37(5):24-25.

[2] 周增莲.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82(16):228-229.

[3] 秦英强.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17(9):33.

小麦种植技术篇4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病害防治

辉县市是新乡地区小麦种植主产区之一,胡桥乡结合区域气象条件,对小麦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多年跟踪与分析,通过技术创新来保障农民丰产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小麦种植关键技术

结合胡桥乡实际,就小麦种植技术简要归纳如下:第一,土壤环境的优化。小麦生长对土壤环境要求高,特别是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种植,对土壤养分、水分、肥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测土配方,确保土壤和肥力均衡,为小麦生长提供适宜环境。第二,做好选地整地工作。对土地进行整理,在播种前进行深耕、压实,确保土壤上虚下实。提前施放土壤底肥,适当增撒除草剂,控制好氮肥,补充好钾肥,确保土壤养分充足。第三,选择优良的麦种。良种的选育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关键,结合胡桥乡乡情,对灌溉条件好的大田推荐种植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对灌溉条件差的小片地块,以抗旱、抗倒伏良种为主。在良种选择上,不同地块要结合实际合理选择,确保种子与土壤肥力的有效结合。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适当晾晒,预防种子发霉、虫蛀,为增产提供保障。第四,做好科学播种。小麦播种是重中之重,对播种作业要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控制。结合不同地块,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对高产田块,合理计算播量,避免种植密度过大,遇到高温、大风等恶劣天气带来灾害。播种密度过大,田块通风性差,影响个体生长力,增大倒伏风险。播量的控制,也不能太少,结合不同品种,选择相应播量。建议播种深度在3~4cm,确保苗壮、苗齐。第五,优化田间管理。小麦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持续时间长,注意点多,也是确保增产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出苗至分蘖期,由于小麦根系正处于分蘖阶段,苗齐管理很重要,要合理进行间苗,确保整体均匀度,促进小麦根系的快速发育。苗期灌溉,要结合地块土壤湿度条件,针对干旱严重的地块,要抓紧进行灌溉,促进扎根、充分分蘖。拔节期管理,主要是对小麦肥力的调控。这一时期,要做好氮肥的施用,建议施肥与灌溉协同,确保氮肥有效吸收。成长灌浆期,主要是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预防。结合小麦长势及常见病害,提前做到药物喷施。同时,做好土壤肥料的施用,加强磷肥、钾肥的补施,对微量元素也需要进行施用。第六,后期管理。该阶段主要为小麦成熟做准备,对田间杂草进行清除,结合地块选择适宜的除草剂。第七,小麦收获期管理。主要做好两点工作,一是麦黄水灌溉,根据小麦成熟需要,增加光合作用产物运转,提高干物质积累,浇好麦黄水,避免受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生长速度,提升小麦产量。二是做好收获管理,进入收获时节,根据麦秆颜色、茎杆韧性、籽粒饱满度等,做好抢收工作。

二、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关系到整体产量和质量。胡桥乡小麦生长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小麦吸浆虫、麦蚜虫、黑穗病、全蚀病等。在预防病虫害时,着重从两方面来推进。第一,做好病虫害科学预防。病虫害是农业种植中不可避免的,可以通过科学防治病虫害,来减少病虫危害,提高种植产量。要做好小麦病虫监测工作,利用技术措施来改进病虫防治效果。如做好轮作倒茬,调控好土地的使用,减少全蚀病、纹枯病危害。对大田小麦品种进行优化,选抗病耐病、抗旱、抗倒伏品种。第二,做好病虫害治理。一旦发现病虫,要及时施治。第三,做好病虫化学防治。一方面,要加强土壤的治理,优化土壤质量。在播种前,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地喷洒1kg,提升土地抗虫能力。对麦种进行药剂处理,确保小麦出苗后抗虫害能力。建议在拌种时,添加20%三唑铜可湿性粉剂;针对地下虫害多的地块,建议用甲基硫环磷及35%乳油进行拌种。

三、结语

小麦种植技术篇5

摘要综述国内外小麦诱变育种所取得的成就,简要介绍了石蜡油-EMS花粉诱变、离子束注入、花粉辐照和空间诱变新技术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关键词石蜡油-EMS花粉诱变;离子束注入;花粉辐照;空间诱变;小麦育种;应用

小麦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和化学诱变剂诱导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或突变,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育成新的品种或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FAO/ IAEA,1985年),全世界诱变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共有70个。有些品种的种植面积很大,如苏联的新西北利亚67推广面积达300万hm2,成为一个突破性的适合西北利亚地区种植的春小麦品种;芬兰的Taava占该国硬粒小麦春小麦面积的65%;意大利育成的硬粒小麦品种Creso种植面积达45万hm2,约占该国硬粒小麦种植面积的1/3。此外,辐射育成的有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在1万份以上[1]。

我国小麦诱变育种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1966年以后相继育成了鄂麦6号、太辐1号等许多诱变品种,并创造出大量新的种质资源,为小麦高产稳产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使我国跨入了世界诱变育种的先进行列。据1983年不完全统计,已育成并在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51个,超过世界各国突变品种的总和,种植面积达300.0万~333.3万hm2,在生产上起了积极作用。在51个小麦品种中,直接利用突变体所育成的品种有44个,间接利用突变体所育成的品种有7个,其中山农辐63在1984年的种植面积达到120万hm2,鄂麦6号在1981年的种植面积超过了33.3万hm2,鲁滕1号在1975年的种植面积达到23.3万hm2以上,新曙光1号、宁麦3号、豫原1号、鄂麦9号最大种植面积也都超过20万hm2。原丰1号、金丰1号、郑六辐、原丰4号、小偃6号、烟农685等品种种植面积均在6.67万hm2以上。其余品种的种植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都具有其特殊利用价值[2]。

近1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人们不断改进诱变方法,探索新的诱变源。其中石蜡油-EMS花粉诱变、离子束注入、花粉辐照和空间育种等诱变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植物品种改良,并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植物诱变新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研究作一概述。

1石蜡油-EMS花粉诱变技术

烷化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简称EMS)作为植物最有效的化学诱变剂之一,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作物的诱变育种。EMS诱变机理是通过与核苷酸中的嘌呤、嘧啶分子直接反应来诱发突变。EMS 诱发的突变体主要通过2个步骤完成:首先鸟嘌呤的C6位置被烷基化,而后在DNA复制过程中,烷基化的鸟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导致碱基交换,即G∶C变为A∶T,形成点突变。石蜡油-EMS花粉诱变技术,由于诱变剂直接作用于配子,具有诱变率高、诱变范围广、产生的突变体多为点突变等特点,较传统的电离辐射优越。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已开始采用EMS 水溶液处理植物种子,但诱变效率很低。自Neuffer等(1978年)将EMS 溶于石蜡油中处理玉米花粉获得成功后,石蜡油-EMS 处理花粉诱变技术在国外广泛应用起来[3]。刘治先[4]分别用该技术筛选出高油酸、高赖氨酸突变体和白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等特用玉米类型,为特用玉米育种和遗传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材料。薛守旺等[5]、魏良明等[6]采用同样方法得到浅黄粒、母株穗发芽、显性核不育突变体等。中国农业大学赵永亮等[7]采用EMS的石蜡油,直接处理玉米自交系黄早4和7922的成熟花粉,结果表明,在不同EMS处理浓度下,白色胚乳基因yl的诱变率平均为35.22%,最高达到150.38%。糖胚乳基因sul、糯胚乳基因wxl、脆胚乳基因btl和直链淀粉扩充基因ael的单基因诱变率分别为2.54×10-3 、l.09×10-3、0.36×10-3 和 0.36×10-3。sul和wxl的诱变率至少是自然突变率的100~1 000倍。

德国在抗病育种上采用γ射线、EMS、快中子更换处理的方法育成了抗多种病害(秆锈、叶锈、颖枯病)的小麦新品种;小麦品种宛原28-88、宛原75-6也是我国用γ射线、EMS复合处理育成的;施巾帼等利用200GY γ射线与0.3%EMS复合处理原东3号小麦品种,选育出了抗逆性和适应性强、落黄性好、对条锈与白粉病具有持久抗性、株高85 cm的矮原东3号[8]。

2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

低能重离子注入生物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一新的交叉边缘学科一诞生,就以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世界关注。离子注入用于作物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将适当的荷能离子注入到作物种子或器官的某一组成部分上,引起基因突变,以达到选育新品种的目的。由于注入离子的能量、质量分布存在峰值,诱变区域是局部的,在局部区域内的作用又是强烈的和具有双重性(能量交换和离子植入);加之离子注入的射程和能量能够控制,植入离子的种类又较多,因而诱变作用是多重的,能在损伤较轻的情况下,出现较高的突变率。离子注入诱变育种,具有损伤轻、突变率高和突变谱广的特点,是人工诱变方法的一个新发展[9]。

离子注入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存在峰值,在峰值范围内,注入离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是局部的、双重的和不易修复的。这种荷能离子注入使染色体易位、倒位、重复、缺失,或者使DNA 分子断链、取代和补充,从而引起遗传基因突变。离子注入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植物细胞表面受到离子束的蚀刻,细胞壁减薄,细胞膜损伤;有的细胞壁被削去一部分,露出了胞质,细胞核变形甚至被击碎而消失,细胞间留下深的孔洞,注入剂量较大时细胞破裂,细胞电导率增加;离子束注入会引起亚细胞结构损伤,例如导致叶绿体畸变,各类自由基浓度、SOD 酶活性发生变化;离子注入引起染色体畸变,各类作物处理当代不仅发现染色体初级结构变异,而且发现复杂的高级结构变异。染色体畸变类型与离子种类和剂量有关;离子注入可引起当代群体生物学效应,如N+注入可明显提高甜菊、烟草的当代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离子注入还可诱发能遗传的当代突变,如N+注入获得可遗传的水稻黄化突变体、棉花短果枝突变体和番茄早熟大果突变体[10]。

离子注入一般多以处理后植株存活1/2的剂量即半致死剂量(LD50)作为引变敏感性的指标。为探明离子注入小麦的最佳引变剂量,杨赞林等[11-12]分别选用0、20、40、60、80、100次(每次照射1×1015 N+/cm2)等剂量照射3个稳定的小麦品系干种子,种植于田间,调查发芽率、发芽势和田间出苗情况。离子注入后3个品系的发芽率、发芽势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发芽势明显低于对照,并随剂量的加大而显著下降,其中经60、80次以上的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发芽率则不同,在20次照射时反而较对照有所提高,40次开始低于对照,且剂量越大降低越多,60次时发芽率开始急剧下降。不同基因型间存在差异,半致死剂量在60~80次,田间实际出苗情况也证实了上述结果。要指出的是:所测得的LD50是N+ 注入小麦干种子的结果,能否认为这就是小麦离子注入的最佳引变剂量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甚至同一品种的不同器官、组织、细胞,甚至分子基因等的敏感性也不同,可注入的离子和剂量更是多种多样。针对这些特点,研究确定各自的最佳引变剂量,不仅有利于近期的新品种选育,从长远观点看,对今后发展定向诱变也是十分必要的。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先后选育并审定了皖麦32号、皖麦42号、皖麦43号3个新品种和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品系,其共同特点是:一般产量4 658.3~6 469.5 kg/hm2,较对照增加10%左右。籽粒品质经农业部品质测试中心分析:皖麦42号粗蛋白质的含量11.31%,容重776 g/L,湿面筋24.1%,沉降值26.8 mL,稳定时间5.6 min,在1999—2000年度参加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111个品种中,21个品种产量比对照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12个品种品质达到或接近优质中筋小麦指标,皖麦42 号均名列其中。又据安徽农业大学初步测定,该品种蛋白质缺少1条A蛋白带(A、B、C蛋白带),适合加工制作优质面条;皖麦32号粗蛋白质含量13.89%;皖麦43号更高达15.51%,烘烤面包评分为86.5分,适合加工优质馒头。柳学余等利用不同能量(20、30、40 keV)和不同注入次数(30、60、90次)的N+和H+注入小麦种子,结果表明上述各处理对麦苗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其根系发育品种之间有不同的反应,以30 keV的N+注入麦种40次,对胚及胚乳均有明显的刻蚀作用[8]。

3花粉辐照诱变技术

小麦成熟花粉辐照诱变机理是:小麦成熟花粉处于单倍性的较稳定状态,用适当的辐照剂量处理后,以发生位点突变为主,且各花粉粒发生突变的位点不尽相同。用这些具有新基因型的花粉授粉后,必然直接使后生种类繁多的变异,从而可使得许多与产量结构有关、受微效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株高、熟期、穗形、粒形和千粒重)发生有益突变的新类型。这些突变类型在3代以上世代中还会继续扩大其变异幅度,体现出微效多基因突变逐渐累加表达的情况[13]。河北农业大学程志锋等[14]以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应用60Co γ射线进行辐照并用EMS溶液进行处理,对小麦的发芽率、三叶期、致死率及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诱变剂量对小麦近等基因的发芽率影响不显著。所用处理中到达三叶期的时间基本相同,但三叶期至四叶期的时间却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辐照剂量达到或大于0.15 kGy时,致死率显著增加。在EMS浓度为0.4%,60Co γ射线辐照剂量为0.15 kGy时,得到了3株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的突变体。所得最佳诱变组合为EMS浓度为0.4%,60Co γ射线辐照剂量0.15 kGy。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桂英等[15]以普通小麦中国春、J-11为母本,分别用5、9、15、30、50、100 Gy的γ射线辐照黑麦AR202散粉期穗子,并将其花粉授予普通小麦J-11和中国春,研究了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黑麦花粉对杂交结实率及杂种幼胚、胚乳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5~9 Gy)γ射线下结实率略有提高;15~100 Gy剂量时结实率随剂量增加逐渐下降。各种处理剂量的辐射对杂种幼胚和胚乳发育均有伤害作用,杂交种子含胚率、杂种幼胚成苗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对于J-11/AR202组合而言,对照杂种含胚率100%,剂量5~9 Gy处理时降至96.5%~90.2%,剂量15~100 Gy时为84.3%~69.7%;对照幼胚培养成苗率93.3%;5~100 Gy处理时为90.0%~24.6%。在50~100 Gy高剂量处理中国春×AR202中,利用幼胚培养技术有5.9%~8.8%幼胚获发育成完整植株,这是常规靠种子繁殖难以获得的。说明将花粉辐照技术与幼胚拯救、花药培养技术有效结合,可能是快速获得突变体、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有效途径。祝丽英等[16]用含有EMS 的石蜡油溶液处理10个玉米材料的成熟花粉的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离体萌发率随EMS 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并与M1结实率呈高度正相关;M1受到严重的生理损伤,表现为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成株率下降;m2代中,籽粒突变性状以粒色突变为主,苗期突变性状主要是叶片颜色突变,成株期突变性状有株高、株型等多方面;同一处理浓度下,花粉离体萌发率、M1代生理损伤和m2代的诱变效应的大小因材料品种不同而不同。

王侯聪等[17] 用γ射线对水稻成熟花粉的辐照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表明:水稻成熟花粉适宜诱变剂量为46 Gy左右,辐照成熟花粉杂交1代群体主要表现为结实率降低、植株较矮和抽穗期有所延长等辐照抑制效应;辐照成熟花粉杂交2代除少数株系无变异外,大部分株系均产生了性状的变异,植株变矮15~40 cm,抽穗期提早或推迟3 d和结实率降低至3%~85%,同时出现少量的落芒、落粒、千粒重增大或减少2~6 g等突变类型。辐照成熟花粉杂交3代以上群体还出现可遗传的新突变类型(株型极度开张、侏儒型、全不育和双内颖),而且在抽穗期、株高和穗部性状方面较杂交2代有更大的变异类型。

4空间诱变育种

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技术是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来产生有益变异,并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方法。植物种子由返回式卫星、高空气球搭载,经空间飞行后,由于受到微重力、宇宙中高能粒子、宇宙射线及高真空、近地磁场等地面无法模拟的特殊空间条件综合诱变作用,而引起植物细胞及细胞结构与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异[18]。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幅度大、变异易稳定和多数性状能遗传的特点,且有些变异迄今为止地面上用其他诱变因素处理难以出现,是产生新基因源和创造新种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空间诱变一般在SP4 代开始稳定,比一般常规育种提早2个世代稳定,有明显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等优点[19]。

自1987年中期至2001年初,我国成功地进行了10次植物种子的搭载试验,涉及到主要粮、棉、油及蔬菜、瓜果等作物品种,经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众多研究单位的育种工作者进行地面种植试验,育成了一批丰产、优质、早熟、多抗的作物新品系,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产量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取得了一批可喜的航天育种成果或阶段性成果。空间技术诱变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创造出地面其他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种质材料,而这正是常规育种、杂种优势育种等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基础,以此作为杂交亲本,可以培育出在产量和品质上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从卫星处理的小麦中选育出一个丰产、抗倒伏、抗赤霉素病的申植1号小麦新品系[2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经高空气球和卫星搭载小麦品种豫麦2 号、豫麦13的干种子,从中选育出比原品种丰产性好、熟期提早1~2 d、品质明显改进的新品系郑航1号,其平均产量为6 894 kg/hm2,比当地品种豫麦2号增产20.9%。1996年秋播时该品种已种植了70 hm2之多[21]。太空5号是河南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利用航天育种技术育成并审定的第1个弱筋、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2003年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太空5号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目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0万hm2之多[2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所利用卫星搭载纯系春小麦,已选育出丰龙辐95-4534和96-3601这2个优良突变系,2年产量鉴定试验显示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增产0.2%~2.8%[18]。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院通过高空气球搭载处理后选育出丰产、抗倒伏和抗病等优点的烟航1号和烟航2号小麦新品种,比对照增产9.11%[2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小麦品种航天1号平均产量达到9 000 kg/hm2,太空小麦品种神州1号和太空17号在河南省栾城县种植,产量比当地品种增产1 050~1 500 kg/hm2,经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国家一级优质标准[2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旱作物研究所从卫星搭载后的小麦种子中选育出了6 个稳产的新品系[24]。

5结语

利用诱变技术,人工诱发遗传变异是丰富小麦种质资源,选育新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上述几种诱变新技术应用于植物品种遗传改良的时间较短,许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随着人们对诱变机理和生物学效应的深入研究及其在育种上不断应用,传统的小麦诱变育种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6参考文献

[1] 吴兆苏.小麦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120-144.

[2] 庄巧生,王恒立.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的进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36-44.

[3] NEUFFER M G,COE E H.Paraffin oil technique corn pollen with chemical mutagens[J].Maydica,1978(22):21-28.

[4] 刘治先.高油酸玉米突变体的诱导和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1998,24(4):447-451.

[5] 薛守旺,周洪生.利用花粉化学诱变创造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作物杂志,1998(6):6-8.

[6] 魏良明,姜鸿勋,胡学安.植物诱变新技术及其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2,8(1):19-20.

[7] 赵永亮,宋同明,马惠平.利用花粉诱变快速创造特用玉米种质资源[J].作物学报,1999,25(2):157-161.

[8] 庄巧生,杜振华.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366-371,480-485.

[9] 杨赞林,余增亮,甘斌杰,等.离子注入对小麦生长发育的效应[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4):282-288.

[10] 余增亮,何建军,邓建国,等.离子注入水稻诱变育种机理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1989(1):12-16.

[11] 杨赞林,甘斌杰,余增亮.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的回顾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5):639-641.

[12] 杨赞林,甘斌杰,余增亮,等.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及生物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0(4):313-317.

[13] 王侯聪,邱思密,陈如铭,等.水稻成熟花粉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3):96.

[14] 程志锋,杨文香,刘大群.60Co γ射线与EMS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的复合诱变[J].华北农学报,2008,23(2):92-95.

[15] 李桂英,王琳清,施巾帼.辐照花粉对小麦×黑麦杂交结实率及杂种胚胎发育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6):15-19.

[16] 祝丽英,池书敏,刘志增.EMS对玉米花粉诱变效应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1):17-21.

[17] 王侯聪,邱思密,陈如铭.γ射线辐照水稻成熟花粉的杂交后代突变效应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3,1(1):33-41.

[18] 虞秋成,黄宝才,严建民,等.作物空间诱变育种的现状及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01(4):3-6.

[19] 张广彬,于良斌,宋福金,等.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4):1-4.

[20] 李源祥,蒋兴村,李金国,等.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11(1):21-25.

[21] 张世成,林作辑,杨会民,等.航天诱变条件下小麦若干性状变异[J].空间科学学报,1996,16(S1):103-107.

[22] 谢振邦.航天诱变对农作物的生物学效应及育种成就[J].种业市场,2008(7):40-41.

[23] 李桂花,张衍荣,曹健.农业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3(12):33-36.

小麦种植技术篇6

1 选准单穗

1.1 选穗

单穗选择是建好穗行圃的基础。在专业育种技术人员指导下,可以在纯度较高的原种田或繁殖田中选穗;有条件的可以在穗行圃或穗系圃中进行单穗选择。小麦成熟期(最好是在收获前3~5天,旗叶未干时,以便考察叶部病害情况)在田间选取具有繁殖品种特征特性,如株高、株型、穗型、壳色、成熟期等生长一致、抗病性好、结实性强、籽粒饱满的优良穗子。考虑到脱粒时复选淘汰和其他可能发生的损失,应适当多选一些穗子。一般667m2穗行需预选2500穗,脱粒淘汰后留2300穗。选好后100穗扎一把,同一品种的穗可挂在通风良好的同一挂藏室里,要求每把都挂上标牌。

1.2 脱粒

选取的单穗晾晒以后,分穗脱粒,一个穗子的籽粒装在一个小纸袋里。采用人工脱粒,脱粒时要防止纸袋和簸箕申夹带杂麦粒,严防搓麦脱粒中的人为混杂;同时脱粒时还需注意淘汰混杂和变异的穗子,可根据穗粒数、粒型、粒色、粒质、籽粒饱满度等淘汰籽粒不良的穗子。脱粒后的单穗种子要晒干后分品种储藏,用尼龙袋装好,每个尼龙袋装1000个小纸袋,袋内外放置标签,写明品种、数量、责任人。种子放挂藏室或入库存放,并及时熏仓消毒,防止虫蛀,经常检查与晾晒,防潮防霉。

2 规格播种

人选单穗的种子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按单穗分行种植,种成穗行圃。规格播种是搞好穗行圃鉴定、去杂的前提和保证。

2.1 整体规划

穗行圃应选择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地块规则、肥力均匀、前茬一致且无杂麦的田块,目的是给各个单穗提供均等的性状表现,以便鉴定去杂。按所种穗行的总数量确定穗行种植畦数和每畦的排数。按规划带尺、打线,一般6 m作畦打埂一条,每畦种穗行4排,排间留走道0.4 m,便于观察去杂。

2.2 精细播种

播种穗行应适当早播,以便及早观察品种的特性,一般在9月25日-10月1日播种。按每穗行长1 m,区间道0.4 m进行划区,然后划出边行,四周用相同品种的原种设保护区。人工开沟撒播,行距25 cm,播种深度3 cm。播种时每3人1组,每组播1排,1人开沟1人播种1人覆土。要求撒播均匀,两端与走道整齐一致,播行直、播深一致、覆土均匀。

3 严格去杂

3.1 观察评比

生长期间对穗行要进行观察和比较鉴定,别在幼苗、抽穗、成熟阶段与原品种的特性进行性状比较鉴定,严格去杂去劣,对入选的穗行做好标记。幼苗阶段根据生长习性、叶色、生长势、抗病性、耐寒性等进行鉴定;抽穗开花和成熟阶段根据株高、穗部性状、整齐度、抗病性、抗倒伏性、落黄性和成熟期等进行鉴定;特别是开花期相当重要,开花期不同小麦品种的株型、穗形、叶形等性状表现明显很大,易于鉴别、鉴定准确,每次发现杂行、劣行都要做上标记,以便为穗行选留提供依据。

3.2 去杂去劣

小麦在扬花期和灌浆期是品种表现差异化最大的时期,因此在扬花期应根据株高、茎色、叶色、花期等性状开展第一次去杂;在灌浆期根据株高、茎色、叶色、穗型等性状开展第二次去杂;收获前,根据落黄的不同结合拔除大草进行最后一次去杂。

4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原则是及时、均匀、细致。穗行圃由于播量少,应特别重视冬前肥水管理,促分蘖,壮苗越冬。春季应及时追肥、中耕除草,注意病虫草害的防治。

4.1 肥水管理

全生育期施肥3次。整地前基施磷酸二铵20 kg/667m2、尿素10 kg/667m2;冬小麦起身拔节期(4月上旬)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0 kg/667m2;小麦抽穗扬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200 g/667m2。整个生育期浇水4~5次,灌好拔节水、孕穗水、扬花灌浆水和麦黄水,以充分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4.化除及人工除草

在小麦分蘖末期至拔节初期进行一次化除,采用2.4~D丁酯70 g/667m2,对水40~50 kg喷雾。由于穗行种植密度较稀,后期人工锄草2-3次。

4.3 病害防治

冬小麦病害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小麦起身期结合化除用20%粉锈宁乳油50 g/667m2,对水40-50 kg喷雾;孕穗期根据病害发生情况进行第二次防治,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100g/667m2,对水40~50 kg喷雾。

5 决选收获

小麦种植技术篇7

一、产量表现

1. 品比试验情况

2014-2015年在邹城市良种繁育场连续两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山农29两年产量排名均为第一位(见表1)。其中,2014年平均亩产607.3千克,较主推品种泰农18增产8.1%;2015年在遭遇冬春连旱的情况下,仍获得亩产662.8千克的较好产量,较泰农18增产9.5%。该品种两年试验结果均表现出高产、稳产、抗逆能力强的优良特性。

2. 高产攻关情况

2015年秋种期,在邹城市良种场安排小面积高产攻关田11.5亩,经山东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打验收,平均亩产753.79千克,为全市2016年小麦单产最高产量。

二、特征特性

山农29属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熟期较对照品种略早,落黄性好;植株较矮,株型较紧凑,抗倒性好;方穗,小穗较密,结实性好,白壳,白粒,角质。

国家和山东省区试4年次平均结果为:株高78.1厘米,亩穗数45.0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44.1克。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2年接种鉴定:慢条锈病、中抗或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和纹枯病。

三、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要点

1. 培肥地力,精细整地

土壤肥力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山农29高产潜力大,应选择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地块种植。前茬玉米要秸秆还田,整地前每亩施土杂肥2500~3000千克,配方施用无机化肥。一般情况下亩用纯氮(N)14~16千克(折合尿素30~35千克);磷(P2O5)7~8千克(折合磷酸二铵14~16千克);钾(K2O)6~8千克(折合氯化钾10~15千克)。磷肥底施,氮肥、钾肥50%~40%底施,50%~60%春季拔节期追施。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注意补施锌肥、硼肥等。

实行“每旋耕2~3年深耕1年”的耕作方法,旋耕深度在15厘米以上,深耕深度在25~28厘米。要机耕机耙相结合,做到耙透、耕实、耕平,使土壤上松下实。

2. 规范化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①种子处理。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预防苗期病虫害。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可用2%戊唑醇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三唑酮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应适当加大播种量);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可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成分为22.6%噻虫嗪+2.2%咯菌腈+2.2%苯醚甲环唑)包衣,1毫升拌0.5千克麦种。

②足墒播种。秋种时,若墒情适宜,应在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并整地播种;墒情不足的地块,应先播种后浇“蒙头水”。做到足墒萌动发芽和出苗,确保一播全苗。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应在前茬收获后及时进行耕翻,并随耕随耙,保住地下墒。

③适期播种。鲁西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8-12日。如不能在上述时间内播种,应适当加大播种量,10月20日后每晚播1天增加0.5千克播种量,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旱地麦田如9月底墒情适宜,播期可提前,但要降低播种量。

④适量播种。在适期播种情况下,每亩适宜基本苗为12万~16万。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晚于适播期播种的,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2万。

⑤宽幅精量播种。实行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5厘米)宽幅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的一条线)为宽播幅(8厘米)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均匀分布,减少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

播种机械加装镇压装置,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机行走速度以每小时5千米为宜,以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3. 加强冬前管理,培育冬前壮苗,创建高产苗情

播种后要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对缺苗10厘米以上的地方及早催芽补种。

对土壤疏松的旋耕地块,在小麦齐苗后进行垄间镇压,踏实土壤,防止土壤失墒过快导致芽干或悬根吊苗。对地力较差、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麦田,应抓住冬前有利时机追肥浇水,并及时中耕松土,促根增蘖,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千克。对于群体较大有旺长现象的麦田,进行化学调控,一般每亩用壮丰安或麦巨金30毫升,对水30~40千克叶面喷雾。

可视苗情长势,冬前采用石磙碾压或人工踩踏等方法进行多次镇压,达到控上促下的目的。在小麦3~4叶期、麦田杂草1~2叶期时及时进行冬前化学除草。

防治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每亩用3%甲基二磺隆乳油25~30毫升或70%氟唑磺隆水分散剂3~5克,茎叶喷雾防治。防治荠菜、猪秧秧等双子叶杂草,每亩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1克或15%噻磺隆可湿性粉剂10克,加水喷雾防治。对抗性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0毫升或5.8%双氟・唑嘧胺乳油10毫升防治。

一般情况下,在小雪节气前后浇灌越冬水一次,确保小麦安全越冬,结合浇水每亩追尿素8~10千克。通过强化冬前管理,争取小麦越冬时达到高产苗情指标,群体适宜,个体健壮,主茎叶龄6.5~7片,单株分蘖4~6个,每亩总分蘖60万~70万。

4. 因苗制宜,分类做好春季田间管理

亩群体在80万以上的旺长麦田,以壮秆、防倒、增粒为目的,确保苗情稳健生长。一是在起身期化控防倒,二是将肥水运用推迟至拔节后进行,一般亩追尿素10~15千克。

亩群体在60万~80万的一类麦田,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为管理重点,在早春进行划锄的基础上要突出氮肥后移。将春季肥水管理时间推迟至拔节期进行,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15千克。

亩群体在45万~60万的二类麦田,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冬春分蘖的成穗率。肥水管理时间为起身期至拔节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5千克。

亩群体在45万以下的麦田,春季管理应以“促”为主,在早春顶凌划锄、增温保墒的基础上,肥水管理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早春(2月上、中旬),借墒亩施尿素10千克,促进春季分蘖;第二次在起身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千克,争取多成穗、成大穗。

5. 做好关键期病虫害防控,适时开展“一喷三防”

山农29小麦的病、虫防控重点是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纹枯病防治的最佳时期是小麦起身期,应普防普治,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100毫升,对水50千克喷施小麦根基部,7~10天喷1次,连防2次。防治穗蚜,可用50%辟蚜雾每亩8~10克喷雾,或10%吡虫啉药剂10~15克喷雾,还可兼治灰飞虱。白粉病、锈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防治,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赤霉病,应在小麦齐穗期和小麦扬花期两次喷药预防,每亩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对水喷雾,或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100毫升对水喷雾。注意,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施,喷后24小时遇雨须重喷一次。

在小麦抽穗至灌浆中期,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10%吡虫啉药剂10~15克+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0.2%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对水30~50千克混合喷施,进行“一喷三防”,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6. 适时浇灌扬花灌浆水

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和抽穗、开花期,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小麦扬花后10天左右需浇开花水或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重,因此小麦成熟前10天要停止浇水。

小麦种植技术篇8

选择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种植小麦。耕层厚度>20cm,土壤有机质≥13g/kg,水解氮≥8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钾≥150mg/kg。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耕深20cm左右,并耙透耙匀,做到上虚下实,以利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可用40%辛硫磷或40%毒死蜱4.5kg/hm2,拌干细土150~225kg随犁撒施,防治地下害虫。

2.选用良种

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选用时应积极听取小麦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降低生产的盲目性。

3.种子的处理

经过一定时间储藏、加工以后的种子,发芽率、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要进一步测试鉴定,同时注意播种前的晒种、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4.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促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5.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厘米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6.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

前茬是水稻田,水稻收获后要及时翻耕炕土,整好待播地,适墒播种,浅播匀种,确保一播全苗。理好沟渠,合理密植,播种形式统一为条播,以3米开墒,播幅为20M,幅距为30M,基本苗在16-18万,保证每亩茎蘖数在30-35万,有效穗24-26万。

7.田间管理

7.1苗期与分蘖期

小麦出苗至分蘖期是以生长叶片、根系、分蘖为主的时期,小麦出苗后及时疏苗,确保苗全、苗匀,若遇干旱应及时浇水,确保小麦早扎根,早分蘖,形成壮苗,增强小麦抗寒能力。对长势偏弱的小麦田,在越冬期应补施分蘖肥,可施有机肥30~45m3/hm2或尿素75~100kg/hm2,未施肥或施肥少的田块,春季追肥应适当提前,在返青期施尿素60~75kg/hm2,以促进发根及分蘖。

7.2拔节期

小麦生育后期,应重施氮肥,可施尿素150~200kg/hm2,若干旱结合灌溉施肥效果更佳,对群体较大、苗情偏旺的应适当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进行施肥,施肥量适当减少。对于生长过旺的田块,可用600mL/hm2壮丰胺对水450kg/hm2进行叶面喷施,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也可用多效唑或肋壮素等。

7.3后期

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可用1%~2%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施,对缺磷钾田块可加喷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

7.4化学除草

7.4.1除草剂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防除单子叶禾本科杂草,多采用骠马、骠灵、拉索、异丙隆、麦草灵等;杂草较多的田块,可以将丁草胺与氟乐灵混用;阔叶杂草较多的麦田,多采用巨星、使它隆、苯黄隆、好事达、阔草清等;单子叶与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可采用异绿隆、麦草星等除草剂。

7.4.2除草剂的应用

就温度而言,麦田除草应以头水后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为好;就作物苗情而言,宜早宜小。一般在小麦2~3片真叶、杂草2~3片叶时施用。除草剂的用量为:6.9%骠马乳油750mL/hm2、75%巨星干悬剂15.0~22.5g/hm2、10%苯黄隆可湿性粉剂225g/hm2,以上药剂均按说明对水喷雾。

7.4.3综合防治,提高防效

一是选净度高、含杂草种子少的麦种。二是对草害重的田块实行轮作换茬。三是对田埂、沟边恶性杂草多的地方,定向喷施农达、克无踪等,净化麦田周围环境。四是土壤墒情差的,适量加大施药量。五是对土质较沙的田块不宜过量施用除草剂。六是当气温低于10℃时应停止施用除草剂。

8.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期,也是为害盛期。此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危害盛期,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纹枯病为病株率15%~20%,地下害虫为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每米单行600头。防治全蚀病可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250~3000g/hm2对水900L/hm2,返青期顺垄喷洒;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3000mL/hm2对水1125~1500kg/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根腐病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75%卫福合剂、58%倍得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80%喷克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防治;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啧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9.收获期管理

9.1浇好麦黄水

小麦蜡熟后,适宜的水分供应能延长功能叶寿命,增强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转,特别是少雨条件下浇好麦黄水还可防止后期干热风害,提高千粒重。据调查,适浇麦黄水可增产1成左右。麦黄水要在小麦落黄后浇,以防造成贪青晚熟。此时小麦穗头较重,浇水后遇大风易产生倒伏,应注意天气预报,掌握在浇后10~12h内没有4~5级以上大风,同时浇水量要小。

9.2适时收获,防杂保纯

上一篇:食用菌种植范文 下一篇:玉米种植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