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基金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7 14:16:06

封闭式基金论文

封闭式基金论文篇1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理论,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

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

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即在封闭式基金交易的过程中,交易价格低于其净资产价值。封闭式基金折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封闭式基金折价是指基金的价格长期低于其资产净值;广义上的折价涵盖四个方面:第一,折价发行迅速跌破净值。第二,上市后不久,基金的交易价格低于资产净值。第三,基金折价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基金之间变化很大。第四,将封闭式基金清算或者将其转为开放式基金时,其价格迅速收敛于资产净值。

我国的封闭式基金的发展主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起步较晚,但是,仍有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1998年上市交易的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初期都是溢价发行,1年后出现了折价交易的现象。

文献回顾

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现象对有效市场理论提出极大挑战。经济学家从两个角度提出解释,一类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框架之下,如早期的成本理论,资本利得税理论,现代的流动性缺陷理论等。另一类建立在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之下,如投资者情绪理论。

(一)现代金融理论框架下的解释

成本理论。Boudreaux(1973)提出,如果基金的管理费用太高,或者投资者预期未来的管理业绩低于未来市场平均水平,就会导致基金的折价。Malkiel(1977)的研究实证了折价和管理费用不相关,Malkiel认为基金折价随着利率的波动而波动,利率下降,未来的管理费用现值趋于上升,基金折价。

资本利得税理论。投资者大量未实现资本利得的基金,则需要承担潜在的资本利得税,资本利得税没有在基金的单位净资产价值(NAV)中反映。因而,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税使得NAV被人为的高估,从而造成基金折价;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税愈多,基金折价愈大。

流动性缺陷理论。基金折价可能和基金投资的股票流动性相关。若基金投资于一些流动性较差的股票,其市场价值不易确定,易被高估,就有可能夸大基金的实际NAV。

管理业绩表现理论。基金价值与其净资产价值的差异符合有效市场理论,折价和溢价恰恰反映投资者对基金未来市场业绩表现的预期。

市场分割与不完全信息理论。Chordina(2001)提出,当存在市场分割和不完备信息时,信息较少的证券更容易出现折价。市场不完备是导致基金折价的原因,而非投资者的不理性。

随即换手理论。Xu(2003)认为,换手是积极型投资组合管理的主要特征。封闭式基金换手反映的不仅是投资组合管理的需要,还要考虑潜在的税收债务,它是投资者需要承受的风险,这种风险是随机的且不能完全分散。

(二)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下的解释

投资者情绪理论。De Long 等(1990)研究了金融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者风险,并提出了DSSW模型,他们认为,噪声交易者对基金预期收益的变化引起了基金折价的变化且DSSW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折价的持续性和波动性。

我国市场上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的解释

国内学者对我国基金折价提出了两大类解释观点:一类认为封闭式基金折价,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王擎(2004)指出股票市场噪声交易程度大于基金市场噪声交易程度是封闭式基金折价主要原因。另一类认为基金折价反映的是投资者对于基金管理业绩的悲观预期,投资者情绪理论不能解释中国基金折价现象。赵龙凯、彭传国(2008)提出,折价现象和基金管理绩效相关,这同我国投资者结构存在较大关系,封闭式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较大比重,其决策更理性。

总结

对于实证分析,从某一因素,如管理绩效、收益率等,和基金折价现象变动吻合程度系数来论证某种观点的,大多数都是从某一结果中发现了某一现象的存在,但并能说明这一现象就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我国的封闭式基金和股市具有相似性,如存续期内规模是一定的,竞价交易方式等。因此,同股票一样,基金价格必然会反应供求关系,如果我们把封闭式基金看成一种特殊的股票,那么基金净值并非是交易价格的底线,因而折价溢价都是正常现象。

如前所述,封闭式基金折价主要表现为四大方面,其中有折价发行、上市后迅速跌破净值这一因素,所以本文认为,针对封闭式基金的各种约束政策,造成了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我国基金管理规定,在证券市场上挂牌的封闭式基金必须投资于上市交易的股票或债券,挂牌基金必须及时建仓,无论当时股价指数是高还是低。在进行投资时,投资时机至关重要,这种规定无疑剥夺了封闭式基金时机选择的权力。那些“生不逢时”的基金出现折价交易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基金都如此命途多舛,那些恰逢较好时机上市的基金应该能够避免这种制度性约束,封闭式基金整体上的折价现象就无法解释,可见,制度性因素或许是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推力。

噪声交易者或许是造成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的重大因素。但是,针对我国股票市场现状,也存在投资者对基金管理绩效的理性预期因素、市场本身缺陷、信息的不完备等,造成基金折价。由于数据处理上的原因,加之本文对一些用来衡量噪声交易的因子存在质疑,未能进行噪声交易影响程度的实证检验,因此,对两方因素孰轻孰重无法做出个人判断,这是一个缺憾。

参考文献:

[1]顾娟,中国封闭式基金贴水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1(11)

[2]王擎,再析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J]金融研究2004(5).

[3]赵龙凯、彭传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与管理绩效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8(4):102-124

[4]刘宇辉、熊鹏,资产流动性、投资者情绪与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J]管理世界2004(3):48-58.

封闭式基金论文篇2

关键词:封闭式基金;折价;投资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各种理论解说

1、成本理论。基金的折价是因为基金管理费用过高或者基金投资组合的管理不善所引起的。基金的日常运作需要成本,如管理费、托管费、信息披露费等,这些费用作为基金的运营成本直接从基金资产中扣除。如果基金的管理费用过高或者基金未来的管理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基金的价格应当低于其单位净值。该理论认为,如果基金的管理费用太高,或者投资者预期基金未来的管理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就会导致基金的折价。

2、流动性缺陷理论。证券交易过程中的预期摩擦成本会反映到证券的真实价值中,流动性较低的资产组合的真实价值低于资产组合的市场价值。换言之,流动性缺陷理论认为,由于基金对某些股票的大量持仓,将引起基金重仓股价格上涨,使基金资产同步增加,同时由于基金重仓持有,使股票的流动性降低,当基金减持时,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必然引起股价下跌,引起基金资产下降,所以用基金持仓股票的市值计算的基金资产具有流动性缺陷,也就是说,基金公告的净资产高于其实际净资产,从而产生折价。

3、资本利得税理论。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税法规定,基金投资者在基金资产出售或基金分配已实现资本利得时必须缴纳资本利得税。Pratt(1966)最早指出,投资者需承担潜在的资本利得税,但这些资本利得税并没有在基金的单位净资产价值中得到反映。当基金将来卖出相应资产,实现这些资本升值时,必须支付资本利得税。因而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税的存在造成基金折价,而且基金的单位净资产价值中包含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税越多,基金折价越大。

二、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原因阶段分析

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模式是先由封闭式基金开始,逐渐引入开放式基金等其他形式的基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绝大多数时候,封闭式基金的价格均低于资产净值,即处于折价交易状态。如美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幅度一般在10%~20%之间。回顾我国封闭式基金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其总体价格变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1、1998年4月到1999年8月。在这段期间内,封闭式基金总体处于溢价状态。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刚上市交易的时候,由于广大投资者对封闭式基金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出台的新股配售等优惠政策,封闭式基金成为二级市场追捧与炒作的对象。1998年4月17日,金泰基金作为第一只新基金上市,以1.45元开盘,溢价45%以上;兴华基金上市期间,基金溢价交易进一步加重,多只基金价格达到2元以上,溢价率达100%以上。

2、1999年11月到2006 年10月。在这段期间内,封闭式基金出现了折价的现象,在此阶段封闭式基金折价大,持续时间长。2005年10月21日,封闭式基金的价值加权平均折价率达到历史新低-43.84%。远高于国外发达证券市场中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这种深幅度折价暴露出了种种问题。①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噪声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同时,我国的证券市场尚在发展初期,无论是在运行体制的完善程度、信息的披露、交易者的素质、市场规模以及立法、执法等方面都与西方相差甚远;②封闭式基金逐渐被边缘化。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使其逐渐成为基金业发展的主流,吸引了大部分投资者的资金;③我国股本结构的特殊性。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占很大比例的国家股和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这使基金管理公司完全有可能持有某上市公司流通股的30%以上,基金管理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重仓持有一些股票以便于拉抬股价,这使得基金的资产净值中含有较多的“泡沫”,基金能够实现的价值会低于甚至远低于其账面资产净值;④基金管理公司存在较大道德风险问题。由于投资者忧虑基金公司自身治理状况,而不愿介入封闭式基金投资,导致封闭式基金高折价。

3、2006年11月到2008年4月。这个阶段封闭式基金出现了价值回归现象。自从2005年推行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重大转折,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影响封闭式基金价格的因素也正在发生变化,封闭式基金折价率也从之前的40%左右下降到了目前的20%左右。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了各类股东权利对等,解决了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上市公司业绩提高使股价得到了回归,因而封闭式基金投资收益增加,折价率收窄。基金公司的治理也在改善,这对封闭式基金的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原因分析

1、制度设计的缺陷。封闭式基金的制度设计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交易方式和治理结构缺陷。

从交易方式看,封闭式基金的交易方式使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和投资水平相脱节。封闭式基金在发行期满后即行封闭,基金规模不再变动,并设立存续期,到期清盘,投资者不能直接从基金管理公司及其承销机构处申购或赎回基金。为满足投资者的变现要求,封闭式基金类似股票一样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基金价格以单位基金净值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种交易方式的设计,使基金在存续期内几乎不存在经营方面的压力,无论经营好坏,基金规模都是确定的,基金管理人的收益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封闭式基金一旦设立,无论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水平如何,都拥有了获得稳定收益水平的制度保证。相比较而言,开放式基金的交易方式设计就要合理得多,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可以随时在基金管理公司及其承销机构处按单位基金净值申购或赎回基金。这种交易方式使开放式基金面临着重大的经营压力,如果操作不好,净值增长率低或下降,投资者就会赎回,赎回越多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资金规模就越小,管理人的收益也就越少。也就是说,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和与其投资效果是联系在一起的,经营得好,基金规模扩展,管理人的收益增加,反之则反。

从治理结构看,就是封闭式基金的持有人和管理人之间的治理结构失衡。在我国,封闭式基金持有人的权利受到忽视,缺乏制度保障是封闭式基金高折价的最主要原因,封闭式基金高折价实质是“持有人权利折价”。我国的封闭式基金都是契约型基金,契约型基金没有董事会,监督职责就落在了托管人身上,但托管人对管理人监督主要是经营程序是否规范,对基金运作的监管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更何况托管人是由管理人选择的,管理人可以根据需要更换托管人,管理人是托管人的雇佣者,托管人的地位缺乏独立性,独立性缺失必然导致托管人对管理人监督的软弱性。另外,基金托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托管银行也不会有很强的动力,为持有人行使监督管理人的职责。封闭式基金的持有人既无法对基金管理人实施有效地监督,也不能像开放式基金那样通过赎回形成对管理人的压力,托管人的监督流于形式。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下,持有人不满意基金的业绩回报,也就只能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卖出基金,加上投资者情绪波动、噪声交易等因素,我国封闭式基金高折价也就不足为怪了。

2、对基金资产变现成本的预期。基金净资产的基本估价方法是:已经上市的证券按估值当天的市场交易均价或收盘价计算,若当日无交易,则以最近一个交易日的市场交易均价或收盘价计算,未上市的证券按取得的成本计算。然而,市场有起有落,未来基金出售该证券时,也许该证券的出售价格高于现在的估价,但也有可能该证券的出售价格低于现在的估价。因此,基金资产在未来变现时,未必能够实现基金资产的估计数量,除非证券市场极度向好。在通常的市场情况下,以低于估计净值的价格投资于封闭式基金是投资人理性的选择。

3、基金资产净值失真。通过分析我国基金的投资组合,我们可以发现重仓股现象在基金中非常普遍,基金对股价的影响力就可想而知。在这种格局下,基金净值所反映的资产增值可能是账面利润。如果对基金账面利润进行变现的话,一定的折价不可避免,因此折价交易也就成为必然。

4、缺乏规避风险的工具。从证券市场风险角度看,我国证券市场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重偏高,虽然该比重在逐年下降,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依然偏高,个股齐涨齐落现象仍旧突出。在这种系统风险偏高的情况下,我国反而没有做空机制,缺少一系列规避风险的工具,因此在大盘下跌之时,基金净值只能下降而没有其他选择。这种情况给基金运作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折价也是对我国基金运作环境的一个反映。

四、结语

造成封闭式基金高折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需要长期努力方可解决,有些原因将伴随基金市场而长期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熟视无睹,随着众多基金封转开的顺利实施,表现出来短期基金折价率随着到期日的日益临近而逐渐降低。但其对长期基金的影响并不明显,长期基金的折价率比较稳定。长期基金的大比例分红,相当于将部分折价率对应到期收益提前兑现,能够有效降低折价率。随着2007年上半年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为封闭式基金投资提供规避市场系统风险的有效工具。而创新型封闭式基金方案的推出以及封闭式基金作为融资融券标的物的规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封闭式基金的市场需求和交易量。我们应该尝试改变封闭式基金的某些制度缺陷,深入研究瑞福进取等创新型封闭式基金的成败得失,推动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制度创新,使其价格向净值逐步回归,不仅是证券市场各方希望的结果,也是封闭式基金走向健康发展的标志。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景.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及投资价值分析.中华会计网校,2010.12.

[2]杨盛昌.我国封闭式基金高折价原因的深层次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4.

封闭式基金论文篇3

关键词:封闭型基金;风险管理;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22-01

我国的封闭基金基金还处在襁褓之中,能否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基金市场的规模,及其长远发展。因此,风险管理层必须深思熟虑,制定出使封闭基金再度繁荣的发展方案。

一、封闭型基金与开放式基金

投资基金起源于英国,极盛于美国。投资基金作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经过10年的运作已经受到我国广大投资者的欢迎。近两年来,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从我国投资基金发展来看,封闭式基金是基金公司的创始者,从1998年至2001年的四年中,封闭式基金持有人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了30亿元的管理费,正是这些巨额管理费为基金管理公司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封闭式基金培育造就一大批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为证券业作出重大贡献。

然而,开放式基金却后来居上,其资金规模已超过基金总资产的80%。开放式基金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是与其本身的优势分不开的。与封闭式基金相比,开放式基金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基金份额及存续期不固定。投资人根据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理财水平和经营业绩,随时按照每日公布的基金净值进行申购和赎回;(二)风险较小。由于没有封闭期限,经营风险较小。而且,开放基金持有人能避开二级市场,直接与基金管理人或其人进行交易,投资风险小于封闭基金;(三)开放式基金的信息披露更为真实及时。基金管理人每日公告一次基金的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

二、封闭式基金面临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封闭式基金受到开放式基金的强烈冲击。由于开放式基金良好的流动性吸引了大部分投资者的眼球,从而使基金管理公司将大量人、财、物资源消耗在开放式基金上,封闭式基金正常运作所需保障被严重削弱;基金管理公司将封闭式基金当成新兵训练营,让新手负责封闭式基金的操作,而将优秀的基金经理配给开放式基金;基金研究部门提供的优质股票品种,优先满足开放式基金,而冷落封闭式基金;由此造成两种基金收益悬殊:开放式基金实现每份1元左右的红利发放,而有的封闭式基金的年度分红只有0.1-0.2元的额度。

(二)封闭基金的存续期较长。我国目前已发行的54只封闭式基金的存续期基本都设定在10年以上,存续期过长将使得基金价格为了弥补后期的不确定因素而付出非常高的风险溢价,从而会产生较高折价率。在国外成熟市场上,封闭式基金的交易通常以基金净值10%-15%的折价运行,但是我国基金市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长期以来维持在20%以上,而某些规模20亿以上的大盘封闭基金,在股市大幅回落时,折价幅度更是高达45%以上。

(三)封闭基金份额固定不能降低经营风险。由于封闭型基金的基金份额,在基金发行之初就要固定下来,在封闭期内不得增减。因此,在封闭期间,即使基金折价率很高,基金管理公司也不得赎回。从而造成了较高的经营风险。

(四)信息披露不及时。我国《证券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规定,基金管理人应当每周公告一次封闭式基金的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基金持有人与机构之间在信息获取上的不平等,造成封闭基金交易不活跃、折价率持续偏高的局面。

2007年,在现有的54只封闭基金中将有11只到期。封闭式基金到期之后,只有清盘、转开放、延续契约3种处理方式,而有决定权的基金持有人几乎不可能选择延续契约。基金管理人又不甘心选择清盘,“封转开”就成为双方共同的选择。从国外基金发展的经验看,封转开提高了基金的价值和股东利益。正由于如此,封闭基金转为开放基金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趋势。随着华夏基金旗下基金兴业较最后到期日提前转型为华夏平稳增长混合基金,“封转开”从此拉开序幕。

三、实现封闭基金“自然到期、平稳转型、二次发行、共创多赢”的局面的管理对策

(一)创新转型模式。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可以采用“半封闭”形式,即借鉴集合理财产品的运作形式,在一定期限后打开申购赎回,在规定时间内基金持有人可选择继续持有也可以按基金净值赎回份额,从而使得封闭基金在一定条件下转为开放式基金。国际上“封转开”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直接转型。也就是封闭式直接转型为开放式基金;2、合并转型。指一只或几只封闭式基金与一只已有的开放式基金合并,或者几只封闭式基金合并为一只新的开放式基金;3、渐进转型。基金每隔一段时间开放一日,持有人可在该日以基金单位资产净值赎回一定比例的基金份额,当赎回导致基金规模低于一定标准时,基金自动转为开放式;4、转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或上市开放式基金(LOFs)。这种模式可大大降低基金的赎回风险。

(二)在基金契约中设置转型条款。借鉴美国封闭式基金合同中“救生艇”条款,我国的基金公司和基金持有者可以达成协议:当基金经常处于折价交易时,基金持有者可以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比例进行赎回,或者由基金管理人从公开市场购买事先规定比例的自己发行在外的基金份额来降低折价。该条款在基金折价交易情况下,更有效地保护了持有人利益。

(三)扩大持有人大会的权利。增加基金持有人对基金运作的监督和参与能力,提升基金持有人地位。如在基金上市后折价达到一定程度时,基金持有人将有权召开持有人大会讨论是否转型问题,或者基金封闭运作一定年数后,可召开持有人大会讨论基金运作方式问题,等等。

(四)降低“封转开”的门槛。从我国目前的法规条款上看,实行“封转开”要经过三道槛,一是召集,二是表决,基金持有人大会必须有代表50%以上基金份额的持有人参加时才有效;决议经参加大会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才生效;三是审批,决议应依法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或者备案,并予以公告。仅表决一项就将部分拒之门外。我认为美国有关“决议经参加大会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所持表决权的二分之一以上通过生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缩短存续期,增加投资品种:存续期缩短,会大大缩小风险溢价,从而使得封闭基金交易价格对净值偏离度减小,折价也随之降低。目前中国基金业获得空前大发展,基金的投资范围也应从股票扩展到债券、货币、权证等领域,不断推出债券基金、混合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等新的证券品种。基金的投资视野应从基础市场的一级结构扩展到二级结构,采用差异化策略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封闭式基金论文篇4

摘 要:我国证券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扩大,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之间,选择何种投资策略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以及各种投资策略的绩效如何等问题逐渐引起了投资者和理论界的关注。本文先对题干中的两种基金特性进行对比,然后对基金有关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投资价值;后金融危机

一、我国证券基金发展状况和背景

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长,证券投资基金迅速发展基金,且规模不断膨胀,品种日益丰富,成为机构投资者中的一支重要角色。

大量学者随之在该领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然而,国内外对于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价值研究,定性研究是主导,定量研究却乏善可陈,并且大部分研究方向和思维均是两种基金的某一种而着重展开,缺乏统筹分析和对比解刨。同时,由于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就十年左右。因此相关研究还不够丰富和透彻。

二、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特点比较

开放式基金月封闭式基金由于设立时的规则以及收益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具有各自的特点,简要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不同。

1.基金期限不同。封闭式基金通之后以谓之“封闭”,往往意味时间固定。通常在6年及以上。另外,封闭式基金在到期时,基金持有人既可以让公司按持有份额来清算,也能让基金公司将其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基金。

2.影响基金价格的主要因素不同。无论封闭式基金或开放式基金,基金单位资产净值是形成或决定基金价格的基础。然而,虽然两种基金的初次发行价格十分相似,即用面值乘以一定的百分系数,可是之后的价格成交规则大相径庭。

3.内部投资方略不同。对封闭式基金而言,其总的份额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资本恒定。这意味着基金管理者可以按自身的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和投资,而不用背负被抽资的压力。相反,开放式基金则有此顾虑,他们在研规相关策略的同时,要考虑基金规模的缩水。

从上可以看出,两种基金模式各有利弊,下面我们将对两种基金的价值作一些对比,而相关数据的来源,我们考虑选用了后金融危机时段下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表现状况。

三、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投资价值的比较

(一)关于成本的考虑和比较

其实,基金的投资成本主要涵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场所不同导致的差异,另外则是单位买卖价格的不同。对于封闭式基金而言,其交易场所自能是证券市场,如此单一的交易场所决定了,其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相比较而言,开放式基金的表现价格,更多依赖于其代表基金的的资产净值。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也为了增强可行性。我们下面的具体操作中,有目的的忽略了投资成本因素,因为影响它的方面太多,难以可靠计量。相反,我们立足于能准确得到并且便于计量的基金内在价值。

(二)两种基金的投资收益对比

在这里,我选取了2012年和2013年的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每周净值作为研究对象,开放式基金的数目繁多,而封闭式基金是一种只减不增的局面,因此,选取了所有的封闭式基金和30只规模较大,代表性较好的开放式基金。

表一 12、13年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每周收益率的对比平均值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在2012年期间,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率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封闭式基金,在2013年的时间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封闭式基金的表现则更强劲一些。而对于整个观察期内,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率略好于封闭式基金的收益率,这表明在长期股市处于熊市行情里,开放式基金净资产增长率略高于封闭式基金。

四、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投资风险的比较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放在一起进行相互比较,所以对于基金市场投资风险的计量我们选择用年变化浮动波动率来反映。

表二:两种基金相关风险系数的对比

上面的表格说明,在变化浮动率方面,开放式基金对兄弟基金的表现要大的多。当然,变化浮动率大意为着风险值高,而较高的风险背后,当然也蕴藏了更大的收益和更高的亏损。而表格中的变化浮动的不同自然主要来源于其内在性质的不同,即是否能够赎回。而我们通过对比得出的结论也应运而生:开放式基金的风险性要大于封闭式基金。

五、对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基金的展望和建议

首先,强化监管,加速立法。所谓后发先至,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教训,结合国情,不断摸索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新路子,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在立法和监管方面,是存在很多成功的例子供我们思考和吸收的。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证券市场最基本投资对象以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是为了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大力推进股指期货市场发展。作为期货交易发展而生的的新类型,我们早已进行推出并且切实运行。也这意味着我们具备了相关交易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同时对于基金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一阵令人振奋的东风。

参考文献

[1] 李翔、林树、陈浩:《为什么基金投资收益与基金规模负相关——一个新的理论解释》,《学海》2009年第2期。

[2] 孟辉:《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5期。

封闭式基金论文篇5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综述美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相关发现和对此进行的各种解释;第三部分提供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动态特征的证据;第四部分检验一些传统解释的可行性;第五部分考察投资者情绪假设(investor sentiment hypothesis)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解释力;第六部分给出概要和结论。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

自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被发现以来,经济金融学家们就一直试图为它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早期的各种研究欲以代表基金基本层面的因素为出发点,来解释折价的存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均认为封闭式基金折价是由基金所持有的投资组合的某些特征引起的。具有代表性的这些传统解释有:成本、资产流动性、基金业绩、资本利得税。

成本论认为基金收取的管理费用是导致折价的主因,包德鲁克斯(boudreaux,1973)指出如果管理费用高出合理水平,或者投资者预期未来管理能力会变差,则成本(管理费用)问题便会导致封闭式基金出现折价。资产流动性论(马尔基尔malkiel,1977)认为封闭式基金的资产净值是用基金持有的股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的,通常一只基金持有的某一股票的份额很大,售出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股价下跌,因而使得套现后的收益比当前账面的数额少。基金绩效论(马尔基尔,1977)认为折价之所以存在乃因为市场对基金的未来盈利能力评价不高。资本利得税这一解释认为出售已升值的封闭式基金股份必须缴纳资本利得税(capital gain tax),此损失应该在基金净值中扣除,故以折扣的形式反映在价格上了。

马尔基尔(1997)的研究被视为早期研究的经典之作,他检验了关于美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各种传统解释,被检验的因素包括:(1)尚未实现的资本升值,(2)红利分发政策,(3)资产的流动性,(4)费用(管理费用),(5)持有的国外股票,(6)基金业绩,(7)基金投资组合的转换。马尔基尔以横截面和时间序列回归方法来测度上述因素是否可以解释折价问题,结果发现基金折价与尚未实现的升值(在基金未实现的升值期间)、资本收益的分配政策、资产的流动性以及国外股票的持有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马尔基尔指出这些因素的解释力有限,只解释了问题的一小部分,便推测市场心理对折价的形成和变动可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鉴于传统研究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解释,新的研究便另辟蹊径。大部分研究以投资者情绪为中心,全面考虑了封闭式基金的两个风险:一是其持有的投资组合所带来的风险,它决定了基金股份的基本价值;二是由于市场中投资者情绪波动形成的风险,它使得基金股份的市场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从而演变成折价。

李等人(lee et.al,1991)认为传统研究不仅无法较满意地解释狭义的折价之谜的成因,而且也根本无法解释广义的折价之谜的四大动态特征。他们认为应考虑投资者情绪这一重要因素,因其对解开折价之谜的四个特征有决定性的帮助。然而,投资者情绪很难被定量测度,因此无法直接验证这一新猜想,只能通过间接验证。具体需要验证如下关系:(1)不同基金的折价变动的同步性,(2)新基金上市的时间选择,(3)小公司的收益率变动和基金折价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每一个问题均与投资者情绪息息相关,间接说明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首先,基金的折价都高度相关。尽管基金的投资组合不太相同,但由于散户是基金的主要投资者,因此他们的情绪变化会直拉影响各基金的折价,使得其走势大致趋同。其次,根据投资者情绪假说,新的封闭式基金会择时上市,即选择在投资者情绪看好整个封闭式基金业之时上市。实证结果发现情况确是如此,许多新封闭式基金在现有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变小时才上市。最后,投资者情绪假说认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应该与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呈反方向变动,原因是当投资者对基金未来的收益持乐观态度时,基金的折价就变低,而与此同时这种乐观情绪则表现在对小公司股票的强烈需求上,结果使得其收益率明显提高。李等人对规模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封闭式基金折价和市场指数收益率作了回归分析,发现当封闭式基金折价缩小时规模小的股票表现较好。

(二)国内研究

在我国,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据我们所知,迄今为止有三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分别是顾娟(2001)、汪光成(2001)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2002)。

顾娟(2001)对基金折价和基金未来业绩、基金风险、基金所持投资组合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并检验了各个基金折价之间的相关性。她得出的结果部分地显示了基金折价与基金基本面因素似乎关系不大,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深入考察投资者情绪的解释作用。

汪光成(2001)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相关文献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回顾,并简单地分析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统计特征,最后提出了这一问题与基金市场的投资理念、投资者的“共同知识”、“投资者类型、基金披露信息和制度安排缺陷有关。然而,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来检验上述关系,因此它仅隶属一种推测而无法确定影响基金折价的真正因素。

上交所研究报告(2002)先使用横截面回归分析了各因素与基金折价率之间的关系,之后又使用e-garch方法分析了基金折价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所强调的是各个解释变量和基金折扣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并非每个变量的解释力的大小。从其横截面回归结果看,回归的决定系数仅为0.5,说明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基金折价。另外,e-garch分析也只是揭示了基金变现能力与折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显而易见,若想彻底解开我国封闭式基金折扣之谜,提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还需进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三、基金折价的动态特征

为了便于分析和讨论,本节简单总结和阐述我国基金折价的几个动态特征。

(一)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深圳国泰安公司(gta)的中国共同基金数据库。原始数据来源于封闭式基金发放的每周公报,然后由gta数据库收集、计算。对每只基金的红利和除权已做出适当调整。

封闭式基金折价(discit)的计算以周进行,方法如下:

附图

其中,navit=在t期末的基金i的每股nav,spit=在t期末的基金i的股票价格。

我们构建了一个折价指数来代表整个样本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状态,它是10只在1998年6月以前上市的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算术平均数。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序列观察值。样本期是自1998年10月开始的首次周公报至2000年最后一次周公报。具体计算公式为:

附图

(二)证据

图一是折价指数变化的动态曲径。此外,表一给出了折价指数变动的摘要统计数字,包括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

附图

图1 折价指数变动情况(1999年10月-2000年12月)

表1 折价指数摘要统计(1999年10月-2000年12月)

均值(%)

5.668956859

中位数(%)

7.368

标准差(%)

15.30079834

样本方差(%)

234.1144299

峰度

-0.624772872

偏斜度

-0.659983747

极差(%)

54.58366667

最小值(%)

-30.47666667

最大值(%)

24.107

如前所述,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不仅意味着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存在,而且也包括四个特征:基金股份先以高于资产净值的溢价交易,然后很快变成折价,并且大幅度波动,最后当封闭式基金清算或转为开放式时便缩小。图一和表一显示了封闭式基金折价在我国也存在,且动态特征与美国的极为相似:折价指数开始有30%的溢价,然后几乎单调上升到20%的折价。此外,折价指数的波动很大,其均值和中位数分别是5.67%和7.37%。折价的幅度和波动均显著高于美国的数值,说明折价现象在我国相当严重。(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中国没有封闭式基金清算和转化为开放式基金的先例,我们不能检验第四个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上述动态变化,我们进一步观察了每只基金的折价变动情况。表二展示了10只样本封闭式基金的下列数据:(1)上市的日期,(2)上市第一个月的溢价,(3)首次公布折价出现日期。如表所示,在10只封闭式基金中,除了上市较晚的景宏基金之外,其余9只基金都先以高于资产净值的溢价交易,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折价。另外,溢价与上市时间的早晚关系极大,上市越晚,起始的溢价就越低,变为折价所花的时间就越短。

表2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动态特征

基金

首次交易日期

首月溢价(%)

首次折价公告日

开元

04/07/98

95.43%

05/24/99

金泰

04/07/98

100.99%

06/07/99

兴华

05/04/98

23.73%

05/04/99

安信

06/22/98

50%

05/07/99

裕阳

07/30/98

27.14%

05/04/99

普惠

01/27/99

6.67%

05/10/99

同益

04/21/99

2.23%

05/17/99

泰和

04/20/99

1.01%

08/16/99

景宏

05/18/99

-0.33%

05/18/99

汉盛

05/18/99

0.53%

05/07/99

四、折价的传统解释

为了解析上节中呈现的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现象,在本节中,我们先试图用传统理论来定量解释,主要考虑三大因素:成本、资本流动性和基金业绩。

(一)成本

表三给出了10只样本基金的管理费用占总净资产的比例。数据来自基金的年度资产负债表。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费大约占净资产市值的0.2%,最高亦仅达0.31%,而折价指数的均值为5.6%,波动范围为-30%到24%。很明显,与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相比,管理费用则要小得多,而且,对一个基金来说,它的管理费用在一年内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额,而折价则变动很大。

表3 管理费用占总资产比例(%)

附图

表4 2000年样本基金折价幅度、成本、资产流动性和业绩表现

附图

如果管理费用可以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话,那么在基金的管理开支和基金的折价间有就会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较高的管理费用将导致较大的折价。因此,我们用spearman排序相关关系作一个简单的测试。表四列出各基金的折价幅度、成本、资产流动性和业绩表现的统计数据,而表五则是相应的spearman排序相关关系检验结果。在表五中,10月样本基金的2000年每周折价的算术平均和其年管理费用占净资产比例之间的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是-0.267,对零相关的原假设的双尾检验p值是0.456,意味着管理费用和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正相关关系并不存在。因此,我们认为成本(管理费用)并不是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一个合理解释。

表5 2000年样本基金折价幅度、成本、资产流动性和业绩表现之间的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

附图

(二)资产流动性

根据流动性解释,我们预期基金的折价和可流动的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我们也用spearman排序相关来检验此关系。基金的流动性是用它们投资组合的集中程度来代表,即在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具最大资产净值的10只股票的资产净值之和与基金的总资产净值的比例,使用的数据是2000年度的基金每周集中度的算术均值。从表五中可以看出,其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是-0.467,而零相关的原假设的双尾检验p值则是0.17。这一结果同上小节的结果一样令人惊讶,基金折价和投资组合的集中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负数,与理论预期相反。然而,这个负相关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可见,用流动性这个概念无法解释封闭式基金为什么在上市初期的价格超过它的资产净值。因此,资产流动性也不能对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给予合理的解释。

(三)基金业绩

从逻辑上讲,封闭式基金的业绩与其折价应该呈负相关关系。如果投资者认为基金管理者能够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的话,他便会乐意以高于资产净值的价格买基金股份,反之亦然。在表五中,我们计算了10只样本基金的折价和基金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这一基金绩效是以一个双因素模型(包括风险和规模两个因素)为基准计算得出的。令人惊讶的是,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仅为0.152,零相关的原假设的双尾检验p值也只有0.676,意味着这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为正,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因而,基金业绩同样不能解释我国的封闭式基金折价。

至于税收的解释,因为我国并没有直接征收资本利得税,所以无法进行实证检验。颇为有趣的是,管理费用和10只基金的集中程度之间的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为0.615,零相关的原假设的双尾检验p值为0.058,说明此正相关关系在10%的置信水平上统计显著。另外,管理费用和基金业绩显示了极强的正相关关系,spearman排序相关关系是0.69,对应的零相关的原假设的双尾检验p值是0.0027。这一结果给我们提供了基金为何收取高额管理费用的直接证据。

最后,我们将三个因素放在一起,用横截面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收录在表六中。纵观表六,回归结果一目了然,三个因素的回归系数无一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它们均不能解释基金折价现象。

表6 传统解释的横截面回归检验结果(注:本横截面回归样本为18只基金(开元、安信、裕阳、新华、普惠、同益、景宏、泰和、汉盛、裕隆、安顺、天元、景博、景阳、裕元、同盛、金鑫)。回归因变量为各基金2000年内周折价率算术平均数;回归自变量分别是各基金2000年(1)持股集中度、(2)基金绩效、(3)管理费用占总资产比重、(4)基金总资产。)

附图

五、投资者情绪假说

前面的讨论说明传统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封闭式基金折价。回顾传统解释,其基石为封闭式基金的风险乃由一些基金的基本因素所导致。然而,众多有关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都指出,仅考虑基本因素还远远不够,因为它忽略了也许是最重要的因素,即投资者情绪,此乃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中心所在。对基金来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投资者的情绪非同小可,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导致了折价。

为找到支持投资者情绪假设的间接证据,我们将检验:(1)不同基金折价变动的同步性,(2)新基金上市时间的选择,(3)封闭式基金折价和不同规模的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一)不同封闭式基金折价变动的同步性

一般来讲,封闭式基金相互的投资风险不同,这样他们持有的投资组合的组成便不同,因此相应地封闭式基金相互间基本层面不同。由于传统解释认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由投资组合的风险带来,那么如果不存在投资者情绪对基金折价的影响的话,其变动应该不同。相反,如果不同的基金的折价变动呈正相关的话,那么便可以说明投资者情绪是基金折价的主要推动力。

表七给出了组成折价指数的10只样本基金之间以及指数本身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各只基金的折价之间是高度相关的,且所有的相关系数都为正数,其算术平均数高达0.92,连最低的相关系数亦有0.68,其相关系数标准差为0.07。所有的零相关的双尾检验的p值都是零,说明正相关关系统计十分显著。

表7 折价指数与基金(为指数组成基金)折价间pearson相关系数(1999年10月—2000年12月)

附图

a此表显示的是1999年10月到2000年12月间折价指数和构成此指数的十只基金的折价之间的相关系数,对所有相关系数显著性的双尾检验的p值都为0(未列于表中),表明所有相关系数都显著不等于0。

进一步寻找证据,我们计算了折价指数于1999年下半年之后上市的10家封闭式基金之间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时期从1999年12月到2000年12月。表八列出了这10家基金的折价和折价指数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基金和折价指数间的相关系数仍然很大,所有的零相关的双尾检验的p值都是零。相关系数的均值是0.945,而最低的相关系数是0.87,标准差是0.03。

表8 折价指数与基金(非指数组成基金)折价间pearson相关系数α(1999年12月—2000年12月)

附图

a此表显示的是1999年12月到2000年12月间折价指数和此指数之外的十只基金的折价之间的相关系数,对所有相关系数显著性的双尾检验的p值都为0(未列于表中),表明所有相关系数都显著不等于0。

概而论之,表七和表八都显示不同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同方向变动,支持了不同基金的折价是由相同的投资者情绪所驱动的假设。此外,各只基金的折价的高度相关显示折价指数的变动并非由一些局外点所决定,这也说明我们构建的折价指数足已代表整个封闭式基金业的折价幅度。

(二)新基金上市的时间选择

根据投资者情绪模型,封闭式基金折价并非由单个基金的基本因素所致,而是由投资者针对封闭式基金的情绪所致。此外,前面的实证发现表明各只基金的折价高度正相关,因此,现有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可以反映市场对整个封闭式基金业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新的基金将会选择在投资者看好现有的封闭式基金的时候上市,即在这些基金以溢价或以较低的折价交易时上市。

我们通过考察从1999年6月到2000年12月间的新基金上市数目和同期折价指数变动之间的关系,从另一方面来检验投资者情绪假说的合理性。每月的折价指数变动用月内的每周折价的算术平均来衡量,但由于封闭式基金的上市需要较长的申请时间,在计划的上市日期和实际的上市日期之间会有一个时间差,其间的市场情况很可能会剧烈变动。因此,这一检验的结论并不十分准确,只可以作为参考。在图二里,柱状表示新基金每月上市的数目,而线状则表示现有基金折价的变动。

我们看到多数基金的上市选择在折价变得相对较低时期。1999年6月、10月,2000年4月、7月,折价指数有较大幅度下降。在此期间,总共23个封闭式基金中有16个上市。在1999年8月和2000年3月间,当折价指数大幅上升时,没有新的基金上市。

(三)折价变化和不同市值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投资者情绪模型认为既然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变动是由个人投资者的情绪所引起,而小市值股票也主要被个人投资者持有,那么基金折价和小市值股票的收益率之间应该存在联系。研究发现当折价指数变小时,小市值股票收益率就变高,反之亦然。

附图

图2 折价指数变动和新基金上市关系

对于我国市场,虽然至今尚无各类投资者的持股状况的研究,但我们认为仍可间接考察封闭式基金折价和不同市值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的二元回归模型为:

附图

其中r[,it]是一个规模投资组合(size portfolio)的周收益率,其具体的构造方式如下:在1998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我们根据当日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排序,再将所有公司按照顺序平均分为8个组别;在1999年内,保持每个投资组合的组成不变,再计算出组内所有股票的每周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以此作为每个投资组合的周收益率。到199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再如上述方法对沪深两市所有股票排序,组成8个投资组合,分别计算其在2000年内的周收益率。disct是折价指数变化率,即t期折价水平与t-1期折价水平之差除以t-1期折价水平绝对值:

附图

最后,mkt[,t]是沪深两市所有股票的平均(以流通市值加权)收益。

回归结果列在表九。可以看到,折价指数变动率的回归系数随投资组合市值上升而单调下降。具体而言,折价指数的变动率的系数从0.0036(最小规模的投资组合)单调下降到-0.0013(最大规模的投资组合),并且只有在对最大规模组合进行回归时的系数为负。这意味着当大市值股票表现好时,折价便减少;而当小市值股票表现好时,折价则扩大。除了组合g之外,折价指数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都很显著,表明了很强的相关关系。

表9 模型r[,it]=α[,0]+α[,1]disc[,t]+α[,2]mkt[,t]+ε[,t]回归结果

附图

上述结论说明,我国基金折价变化和不同市值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与美国的情形恰恰相反。为给这一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有必要对我国市场各类投资者以及封闭式基金的投资组合组成做进一步的研究。在缺少这方面资料和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先做两个猜测。第一个猜测是,既然我们知道共同基金出于流动性的考虑都倾向持有大市值股票,这样当大市值股票表现好时投资者便看好封闭式基金,将抬高基金股份的价格,与之相应的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便缩小。第二个猜测是,封闭式基金和小市值股票对某类投资者来说是替代品。当此类投资者衷情小股票时,他们就提高小股票持有的比重,相应降低他们投资组合中封闭式基金的比例,结果封闭式基金价格的降低便导致折价加大。

六、结束语

在本文中,我们检验了中国股市的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在详细阐述了这一现象后,我们检验了各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发现,传统因素不能完全解释折价现象及各种特征,但若考虑到投资者情绪,谜底便迅速被揭开。具体而言,我们得出如下三大结论:(1)不同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变动呈现高度正相关;(2)新的封闭式基拿选择在现有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小时上市;(3)基金折价变动和不同市值股票的收益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当小市值股票收益率上升时,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就增加;相反,当大市值股票收益率上升时,基金折价便缩小。前两个结论与美国的情况相同,而第三个结论则相反。

目前社会上对基金业运作的看法颇为负面,认为它们并非完全依靠专业化的管理而是凭本身的资金实力和享受的特殊待遇来获取收益,把基金联合锁仓、拉抬重仓股等一系列不当甚至违法行为归咎于两个方面的问题;基金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够和监管制度安排有缺陷。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透明度和加强监管无疑对我国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但并不能解决封闭式基金折价这一问题,它与证券市场的宏观环境和投资者的情绪息息相关。国外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基金折价甚具普遍性和长期性,不可能通过完善制度在短期内消除。

我们的定量分析还显示,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在幅度上比国外严重,因此我们对开放式基金的继续生存持怀疑态度。我们建议,出于对我国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和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的考虑,应暂时停止批准新开放式基金的上市,等封闭式基金折价降低到一个稳定的、吸引的水平后再考虑放松限制。

【参考文献】

1 顾娟,2001,中国封闭式基金贴水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11期,62-71页。

2 汪光成,2001,投资基金折价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12期,20-28页。

3 上交所研究报告,2002,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理论与实证分析(海通证券—复旦大学联合课题组),《上证研究》,2002年第4期。

4 boudreaux,k.j.,1973,discounts and prenium on close-end mutual funds:a study in valuation,journal of finance 28,515-522

5 chopra,n.,c,m.lee and r.thailer,1993,yes,discounts on close-end funds are a sentiment index,journal of finance,48,801-808

6 fama,e.,1970,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journal of finance 25,383-417

7 fama,e.,1991,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ii,journal of finaance 46,1575-1617.

8 fama,e.,1998,market efficiency,long-term returns,and behavioral finance,jon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9,283-306.

9 lee,c.m.,a.shleiffer,and r.thaler,1991,inveslor sentiment and the close-end fund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 46,75-110

封闭式基金论文篇6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综述美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相关发现和对此进行的各种解释;第三部分提供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动态特征的证据;第四部分检验一些传统解释的可行性;第五部分考察投资者情绪假设(investor  sentiment  hypothesis)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解释力;第六部分给出概要和结论。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

自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被发现以来,经济金融学家们就一直试图为它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早期的各种研究欲以代表基金基本层面的因素为出发点,来解释折价的存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均认为封闭式基金折价是由基金所持有的投资组合的某些特征引起的。具有代表性的这些传统解释有:成本、资产流动性、基金业绩、资本利得税。

成本论认为基金收取的管理费用是导致折价的主因,包德鲁克斯(Boudreaux,1973)指出如果管理费用高出合理水平,或者投资者预期未来管理能力会变差,则成本(管理费用)问题便会导致封闭式基金出现折价。资产流动性论(马尔基尔Malkiel,1977)认为封闭式基金的资产净值是用基金持有的股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的,通常一只基金持有的某一股票的份额很大,售出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股价下跌,因而使得套现后的收益比当前账面的数额少。基金绩效论(马尔基尔,1977)认为折价之所以存在乃因为市场对基金的未来盈利能力评价不高。资本利得税这一解释认为出售已升值的封闭式基金股份必须缴纳资本利得税(capital  gain  tax),此损失应该在基金净值中扣除,故以折扣的形式反映在价格上了。

马尔基尔(1997)的研究被视为早期研究的经典之作,他检验了关于美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各种传统解释,被检验的因素包括:(1)尚未实现的资本升值,(2)红利分发政策,(3)资产的流动性,(4)费用(管理费用),(5)持有的国外股票,(6)基金业绩,(7)基金投资组合的转换。马尔基尔以横截面和时间序列回归方法来测度上述因素是否可以解释折价问题,结果发现基金折价与尚未实现的升值(在基金未实现的升值期间)、资本收益的分配政策、资产的流动性以及国外股票的持有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马尔基尔指出这些因素的解释力有限,只解释了问题的一小部分,便推测市场心理对折价的形成和变动可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鉴于传统研究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解释,新的研究便另辟蹊径。大部分研究以投资者情绪为中心,全面考虑了封闭式基金的两个风险:一是其持有的投资组合所带来的风险,它决定了基金股份的基本价值;二是由于市场中投资者情绪波动形成的风险,它使得基金股份的市场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从而演变成折价。

李等人(lee  et.al,1991)认为传统研究不仅无法较满意地解释狭义的折价之谜的成因,而且也根本无法解释广义的折价之谜的四大动态特征。他们认为应考虑投资者情绪这一重要因素,因其对解开折价之谜的四个特征有决定性的帮助。然而,投资者情绪很难被定量测度,因此无法直接验证这一新猜想,只能通过间接验证。具体需要验证如下关系:(1)不同基金的折价变动的同步性,(2)新基金上市的时间选择,(3)小公司的收益率变动和基金折价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每一个问题均与投资者情绪息息相关,间接说明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首先,基金的折价都高度相关。尽管基金的投资组合不太相同,但由于散户是基金的主要投资者,因此他们的情绪变化会直拉影响各基金的折价,使得其走势大致趋同。其次,根据投资者情绪假说,新的封闭式基金会择时上市,即选择在投资者情绪看好整个封闭式基金业之时上市。实证结果发现情况确是如此,许多新封闭式基金在现有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变小时才上市。最后,投资者情绪假说认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应该与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呈反方向变动,原因是当投资者对基金未来的收益持乐观态度时,基金的折价就变低,而与此同时这种乐观情绪则表现在对小公司股票的强烈需求上,结果使得其收益率明显提高。李等人对规模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封闭式基金折价和市场指数收益率作了回归分析,发现当封闭式基金折价缩小时规模小的股票表现较好。

(二)国内研究

在我国,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据我们所知,迄今为止有三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分别是顾娟(2001)、汪光成(2001)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2002)。

顾娟(2001)对基金折价和基金未来业绩、基金风险、基金所持投资组合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并检验了各个基金折价之间的相关性。她得出的结果部分地显示了基金折价与基金基本面因素似乎关系不大,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深入考察投资者情绪的解释作用。

汪光成(2001)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相关文献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回顾,并简单地分析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统计特征,最后提出了这一问题与基金市场的投资理念、投资者的“共同知识”、“投资者类型、基金披露信息和制度安排缺陷有关。然而,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来检验上述关系,因此它仅隶属一种推测而无法确定影响基金折价的真正因素。

上交所研究报告(2002)先使用横截面回归分析了各因素与基金折价率之间的关系,之后又使用E-GARCH方法分析了基金折价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所强调的是各个解释变量和基金折扣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并非每个变量的解释力的大小。从其横截面回归结果看,回归的决定系数仅为0.5,说明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基金折价。另外,E-GARCH分析也只是揭示了基金变现能力与折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显而易见,若想彻底解开我国封闭式基金折扣之谜,提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还需进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三、基金折价的动态特征

为了便于分析和讨论,本节简单总结和阐述我国基金折价的几个动态特征。

(一)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深圳国泰安公司(GTA)的中国共同基金数据库。原始数据来源于封闭式基金发放的每周公报,然后由GTA数据库收集、计算。对每只基金的红利和除权已做出适当调整。

封闭式基金折价(DISCit)的计算以周进行,方法如下:

附图

其中,NAVit=在t期末的基金i的每股NAV,SPit=在t期末的基金i的股票价格。

我们构建了一个折价指数来代表整个样本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状态,它是10只在1998年6月以前上市的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算术平均数。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序列观察值。样本期是自1998年10月开始的首次周公报至2000年最后一次周公报。具体计算公式为:

附图

(二)证据

图一是折价指数变化的动态曲径。此外,表一给出了折价指数变动的摘要统计数字,包括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

附图

图1 折价指数变动情况(1999年10月-2000年12月)

表1 折价指数摘要统计(1999年10月-2000年12月)  

均值(%)

5.668956859

中位数(%)

7.368

标准差(%)

15.30079834

样本方差(%)

234.1144299

峰度

  -0.624772872

偏斜度

  -0.659983747

极差(%)

  54.58366667

最小值(%)

-30.47666667

最大值(%)

  24.107

如前所述,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不仅意味着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存在,而且也包括四个特征:基金股份先以高于资产净值的溢价交易,然后很快变成折价,并且大幅度波动,最后当封闭式基金清算或转为开放式时便缩小。图一和表一显示了封闭式基金折价在我国也存在,且动态特征与美国的极为相似:折价指数开始有30%的溢价,然后几乎单调上升到20%的折价。此外,折价指数的波动很大,其均值和中位数分别是5.67%和7.37%。折价的幅度和波动均显著高于美国的数值,说明折价现象在我国相当严重。(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中国没有封闭式基金清算和转化为开放式基金的先例,我们不能检验第四个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上述动态变化,我们进一步观察了每只基金的折价变动情况。表二展示了10只样本封闭式基金的下列数据:(1)上市的日期,(2)上市第一个月的溢价,(3)首次公布折价出现日期。如表所示,在10只封闭式基金中,除了上市较晚的景宏基金之外,其余9只基金都先以高于资产净值的溢价交易,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折价。另外,溢价与上市时间的早晚关系极大,上市越晚,起始的溢价就越低,变为折价所花的时间就越短。

表2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动态特征  

基金

首次交易日期

首月溢价(%)

  首次折价公告日

开元

  04/07/98

  95.43%

  05/24/99

金泰

  04/07/98

  100.99%

06/07/99

兴华

  05/04/98

  23.73%

  05/04/99

安信

  06/22/98

  50%

05/07/99

裕阳

  07/30/98

  27.14%

  05/04/99

普惠

  01/27/99

  6.67%

05/10/99

同益

  04/21/99

  2.23%

05/17/99

泰和

  04/20/99

  1.01%

08/16/99

景宏

  05/18/99

  -0.33%

  05/18/99

汉盛

  05/18/99

  0.53%

05/07/99

四、折价的传统解释

为了解析上节中呈现的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现象,在本节中,我们先试图用传统理论来定量解释,主要考虑三大因素:成本、资本流动性和基金业绩。

(一)成本

表三给出了10只样本基金的管理费用占总净资产的比例。数据来自基金的年度资产负债表。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费大约占净资产市值的0.2%,最高亦仅达0.31%,而折价指数的均值为5.6%,波动范围为-30%到24%。很明显,与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相比,管理费用则要小得多,而且,对一个基金来说,它的管理费用在一年内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额,而折价则变动很大。

表3 管理费用占总资产比例(%)

附图

表4 2000年样本基金折价幅度、成本、资产流动性和业绩表现

附图

如果管理费用可以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话,那么在基金的管理开支和基金的折价间有就会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较高的管理费用将导致较大的折价。因此,我们用spearman排序相关关系作一个简单的测试。表四列出各基金的折价幅度、成本、资产流动性和业绩表现的统计数据,而表五则是相应的spearman排序相关关系检验结果。在表五中,10月样本基金的2000年每周折价的算术平均和其年管理费用占净资产比例之间的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是-0.267,对零相关的原假设的双尾检验P值是0.456,意味着管理费用和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正相关关系并不存在。因此,我们认为成本(管理费用)并不是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一个合理解释。

表5 2000年样本基金折价幅度、成本、资产流动性和业绩表现之间的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

附图

(二)资产流动性

根据流动性解释,我们预期基金的折价和可流动的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我们也用spearman排序相关来检验此关系。基金的流动性是用它们投资组合的集中程度来代表,即在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具最大资产净值的10只股票的资产净值之和与基金的总资产净值的比例,使用的数据是2000年度的基金每周集中度的算术均值。从表五中可以看出,其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是-0.467,而零相关的原假设的双尾检验P值则是0.17。这一结果同上小节的结果一样令人惊讶,基金折价和投资组合的集中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负数,与理论预期相反。然而,这个负相关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可见,用流动性这个概念无法解释封闭式基金为什么在上市初期的价格超过它的资产净值。因此,资产流动性也不能对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给予合理的解释。

(三)基金业绩

从逻辑上讲,封闭式基金的业绩与其折价应该呈负相关关系。如果投资者认为基金管理者能够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的话,他便会乐意以高于资产净值的价格买基金股份,反之亦然。在表五中,我们计算了10只样本基金的折价和基金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这一基金绩效是以一个双因素模型(包括风险和规模两个因素)为基准计算得出的。令人惊讶的是,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仅为0.152,零相关的原假设的双尾检验P值也只有0.676,意味着这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为正,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因而,基金业绩同样不能解释我国的封闭式基金折价。

至于税收的解释,因为我国并没有直接征收资本利得税,所以无法进行实证检验。颇为有趣的是,管理费用和10只基金的集中程度之间的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为0.615,零相关的原假设的双尾检验P值为0.058,说明此正相关关系在10%的置信水平上统计显著。另外,管理费用和基金业绩显示了极强的正相关关系,spearman排序相关关系是0.69,对应的零相关的原假设的双尾检验P值是0.0027。这一结果给我们提供了基金为何收取高额管理费用的直接证据。

最后,我们将三个因素放在一起,用横截面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收录在表六中。纵观表六,回归结果一目了然,三个因素的回归系数无一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它们均不能解释基金折价现象。

表6 传统解释的横截面回归检验结果(注:本横截面回归样本为18只基金(开元、安信、裕阳、新华、普惠、同益、景宏、泰和、汉盛、裕隆、安顺、天元、景博、景阳、裕元、同盛、金鑫)。回归因变量为各基金2000年内周折价率算术平均数;回归自变量分别是各基金2000年(1)持股集中度、(2)基金绩效、(3)管理费用占总资产比重、(4)基金总资产。)

附图

五、投资者情绪假说

前面的讨论说明传统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封闭式基金折价。回顾传统解释,其基石为封闭式基金的风险乃由一些基金的基本因素所导致。然而,众多有关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都指出,仅考虑基本因素还远远不够,因为它忽略了也许是最重要的因素,即投资者情绪,此乃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中心所在。对基金来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投资者的情绪非同小可,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导致了折价。

为找到支持投资者情绪假设的间接证据,我们将检验:(1)不同基金折价变动的同步性,(2)新基金上市时间的选择,(3)封闭式基金折价和不同规模的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一)不同封闭式基金折价变动的同步性

一般来讲,封闭式基金相互的投资风险不同,这样他们持有的投资组合的组成便不同,因此相应地封闭式基金相互间基本层面不同。由于传统解释认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由投资组合的风险带来,那么如果不存在投资者情绪对基金折价的影响的话,其变动应该不同。相反,如果不同的基金的折价变动呈正相关的话,那么便可以说明投资者情绪是基金折价的主要推动力。

表七给出了组成折价指数的10只样本基金之间以及指数本身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各只基金的折价之间是高度相关的,且所有的相关系数都为正数,其算术平均数高达0.92,连最低的相关系数亦有0.68,其相关系数标准差为0.07。所有的零相关的双尾检验的P值都是零,说明正相关关系统计十分显著。

表7 折价指数与基金(为指数组成基金)折价间Pearson相关系数(1999年10月—2000年12月)

附图

a此表显示的是1999年10月到2000年12月间折价指数和构成此指数的十只基金的折价之间的相关系数,对所有相关系数显著性的双尾检验的P值都为0(未列于表中),表明所有相关系数都显著不等于0。

进一步寻找证据,我们计算了折价指数于1999年下半年之后上市的10家封闭式基金之间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时期从1999年12月到2000年12月。表八列出了这10家基金的折价和折价指数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基金和折价指数间的相关系数仍然很大,所有的零相关的双尾检验的P值都是零。相关系数的均值是0.945,而最低的相关系数是0.87,标准差是0.03。

表8 折价指数与基金(非指数组成基金)折价间Pearson相关系数α(1999年12月—2000年12月)

附图

a此表显示的是1999年12月到2000年12月间折价指数和此指数之外的十只基金的折价之间的相关系数,对所有相关系数显著性的双尾检验的P值都为0(未列于表中),表明所有相关系数都显著不等于0。

概而论之,表七和表八都显示不同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同方向变动,支持了不同基金的折价是由相同的投资者情绪所驱动的假设。此外,各只基金的折价的高度相关显示折价指数的变动并非由一些局外点所决定,这也说明我们构建的折价指数足已代表整个封闭式基金业的折价幅度。

(二)新基金上市的时间选择

根据投资者情绪模型,封闭式基金折价并非由单个基金的基本因素所致,而是由投资者针对封闭式基金的情绪所致。此外,前面的实证发现表明各只基金的折价高度正相关,因此,现有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可以反映市场对整个封闭式基金业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新的基金将会选择在投资者看好现有的封闭式基金的时候上市,即在这些基金以溢价或以较低的折价交易时上市。

我们通过考察从1999年6月到2000年12月间的新基金上市数目和同期折价指数变动之间的关系,从另一方面来检验投资者情绪假说的合理性。每月的折价指数变动用月内的每周折价的算术平均来衡量,但由于封闭式基金的上市需要较长的申请时间,在计划的上市日期和实际的上市日期之间会有一个时间差,其间的市场情况很可能会剧烈变动。因此,这一检验的结论并不十分准确,只可以作为参考。在图二里,柱状表示新基金每月上市的数目,而线状则表示现有基金折价的变动。

我们看到多数基金的上市选择在折价变得相对较低时期。1999年6月、10月,2000年4月、7月,折价指数有较大幅度下降。在此期间,总共23个封闭式基金中有16个上市。在1999年8月和2000年3月间,当折价指数大幅上升时,没有新的基金上市。

(三)折价变化和不同市值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投资者情绪模型认为既然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变动是由个人投资者的情绪所引起,而小市值股票也主要被个人投资者持有,那么基金折价和小市值股票的收益率之间应该存在联系。研究发现当折价指数变小时,小市值股票收益率就变高,反之亦然。

附图

图2 折价指数变动和新基金上市关系

对于我国市场,虽然至今尚无各类投资者的持股状况的研究,但我们认为仍可间接考察封闭式基金折价和不同市值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的二元回归模型为:

附图

其中R[,it]是一个规模投资组合(size  portfolio)的周收益率,其具体的构造方式如下:在1998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我们根据当日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排序,再将所有公司按照顺序平均分为8个组别;在1999年内,保持每个投资组合的组成不变,再计算出组内所有股票的每周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以此作为每个投资组合的周收益率。到199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再如上述方法对沪深两市所有股票排序,组成8个投资组合,分别计算其在2000年内的周收益率。disct是折价指数变化率,即t期折价水平与t-1期折价水平之差除以t-1期折价水平绝对值:

附图

最后,mkt[,t]是沪深两市所有股票的平均(以流通市值加权)收益。

回归结果列在表九。可以看到,折价指数变动率的回归系数随投资组合市值上升而单调下降。具体而言,折价指数的变动率的系数从0.0036(最小规模的投资组合)单调下降到-0.0013(最大规模的投资组合),并且只有在对最大规模组合进行回归时的系数为负。这意味着当大市值股票表现好时,折价便减少;而当小市值股票表现好时,折价则扩大。除了组合G之外,折价指数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都很显著,表明了很强的相关关系。

表9 模型R[,it]=α[,0]+α[,1]disc[,t]+α[,2]mkt[,t]+ε[,t]回归结果

附图

上述结论说明,我国基金折价变化和不同市值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与美国的情形恰恰相反。为给这一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有必要对我国市场各类投资者以及封闭式基金的投资组合组成做进一步的研究。在缺少这方面资料和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先做两个猜测。第一个猜测是,既然我们知道共同基金出于流动性的考虑都倾向持有大市值股票,这样当大市值股票表现好时投资者便看好封闭式基金,将抬高基金股份的价格,与之相应的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便缩小。第二个猜测是,封闭式基金和小市值股票对某类投资者来说是替代品。当此类投资者衷情小股票时,他们就提高小股票持有的比重,相应降低他们投资组合中封闭式基金的比例,结果封闭式基金价格的降低便导致折价加大。

六、结束语

封闭式基金论文篇7

2008 年年初以来封闭式基金的二级市场表现相对抗跌,业绩因素成为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抗跌的主要原因,而大比例分红背景下的折价率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的抗跌性。展望封闭式基金下阶段的投资价值,我们认为虽然短期内封闭式基金的走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投资周期入手,目前的封闭式基金已经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

业绩表现和折价率变动共同提升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抗跌性

今年年初以来,主要股指以单边下跌为主,且跌幅巨大,以上证指数为例,截止10 月24 日,累计跌幅高达65.0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股票市场大幅下挫的影响下,整个封闭式基金市场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30 只期初和期末均有交易的封闭式基金(有封闭式基金到期转为开放式基金,此外,有新的封闭式基金上市交易,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完整性,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剔除了这两类封闭式基金,下同)平均下跌了48.96%。创新型封闭式基金(2007年7 月份以后上市的封闭式基金)平均跌幅最大,达到58.42%,其中大成优选以60.74%的跌幅不仅名列创新型封闭式基金的跌幅第一位,并且成为封闭式基金中价格跌幅最大的基金。小盘封闭式基金(2007 年之前上市,份额规模在20亿份以下的封闭式基金)紧随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之后,平均跌幅50.35%。与此同时,大盘封闭式基金(2007 年之前上市,份额规模在20 亿份以上(含20 亿份)的封闭式基金)则较为抗跌,平均跌幅为48.13%,封闭式基金中最为抗跌的五只基金均为大盘封闭式基金。

根据封闭式基金的定价公式,其单位价格取决于单位净值和折价率,通过对封闭式基金单位净值和折价率的分析,我们发现,单位净值的大幅度缩水是导致封闭式基金今年以来二级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的最主要因素。以所有封闭式基金的平均表现为例,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期间价格涨跌幅为48.96%,而期间单位净值平均涨跌幅为50.25%,业绩表现占价格波动比例平均达到103.35%,从这个角度来说,单位净值的表现可以解释封闭式基金绝大部分的价格变动。与此同时,折价率的变动对封闭式基金的期间价格涨跌幅影响较小,使得封闭式基金的期间价格涨跌幅略低于期间单位净值的表现。

1.1 低仓位成就封闭式基金净值表现的抗跌性

虽然今年年初以来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跌幅较大,但这是从绝对跌幅的角度来讲,如果与主要股指的涨跌幅比较,如上证指数等,封闭式基金的二级市场表现还是相对比较抗跌的。从上文分析可知,封闭式基金今年年初以来的价格变动绝大部分可以由单位净值的表现来解释,也就是说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的抗跌表现是由于单位净值的抗跌所致。我们进一步分析封闭式基金单位净值抗跌的原因,结果显示,仓位控制是最主要的因素,而行业配置和重仓股的选择影响不大,或者还贡献了负向收益。

1.1.1 低仓位运行规避系统性风险

从今年年初以来股票市场的运行格局来看,系统性风险成为市场的最主要风险,而行业配置和选股能力对投资业绩的影响相对较小,正因为如此,封闭式基金较低的仓位水平成为其净值表现相对抗跌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封闭式基金最近四个季度的平均仓位分别为75.90%、58.84%、63.23%和63.86%,大部分时间维持在75%甚至65%以下,而在2006 年和2007 年牛市行情中,封闭式基金的平均仓位都在75%以上,应该说封闭式基金的仓位控制还是较为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1.1.2 行业配置和重仓股选择效果不显著

我们利用封闭式基金的股票仓位和基准指数的期间表现等数据对封闭式基金的业绩进行了模拟,这可以大致判断出封闭式基金行业配置和重仓股选择方面的效果。结果显示,2008 年1 月1 日至2008 年9 月30 日(因为封闭式基金最新的仓位数据为9 月30 日的数据)封闭式基金模拟的业绩表现平均为39.59%,而实际业绩表现为43.01%,这说明封闭式基金的行业配置和重仓股选择给基金业绩贡献的是负向收益。虽然业绩模拟受股票仓位非等比例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并不精确,但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因此至少可以说行业配置和重仓股选择对基金业绩表现影响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说明封闭式基金行业配置的效果,我们统计了封闭式基金最近四个季度各个行业的平均配置比例(各行业投资市值占股票市值的比例)和各个行业的市场表现。统计结果显示,基金持仓比例较大的相关行业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表现出相对其他基金非重仓行业的抗跌性。

1.2 高比例分红抵消折价率小幅上升的影响

截止2008 年10 月24 日,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折价率为22.74%,较2007 年年底的18.10%上升了4.64 个百分点,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上升对封闭式基金的价格变动的影响应该是反方向的。但由于2007 年度封闭式基金积累了较高比例的可分配收益,并且在2008 年年初进行了分配。2007 年年底时,封闭式基金普遍呈现折价交易,封闭式基金处于折价状态时进行分红,会因为除权的效应导致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被动升高,而分红比例越大,折价率的上升幅度也就越大。按照2007 年年底的折价水平和分配情况,封闭式基金分红除权后的折价率应该高于2008 年10 月24 日的折价水平,正是该因素的存在使得封闭式基金2008 年折价率的提升非但未能拖累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的表现,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封闭式基金的抗跌表现。

2 短期不确定性难掩长期投资价值

2008 年已经过去大半时间,那么封闭式基金在今年剩余的时间内,或者更长的时间内投资价值如何?还有没有投资机会?对此,我们的看法是,就短期而言,封闭式基金的二级市场价格走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就长期投资而言,目前的封闭式基金已经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之所以得出此结论,是基于对决定封闭式基金价格的两大因素――折价率和单位净值走势的判断。

2.1 折价率:确定的运行趋势和不确定的运行方式

在对封闭式基金未来折价率走势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对封闭式基金定价公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因素的存在使得封闭式基金的二级市场走势最终会超越投资者的常规认识。

为了更好的说明折价率因素对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走势的影响,我们统计了2001 年6 月8 日至2005 年6 月3 日、2005 年6 月3 日至2007 年10 月12 日、2007 年10 月12 日至2008 年10 月10 日期间上证指数与大盘封闭式基金样本的价格表现,从封闭式基金的历史走势来看,其抗跌易涨的特征比较明显。在这三个阶段中,包括一个上涨阶段和两个下跌阶段,大盘封闭式基金样本均获得了相对于上证指数的超额收益。

封闭式基金能够持续获得相对于上证指数的超额收益正式因为其折价因素的影响,如果在净值下跌阶段,折价率上升,封闭式基金的价格跌幅会超过净值的跌幅,但由于封闭式基金仓位一般低于80%,且净值下跌幅度一般都在100%以内,这使得即使折价率的上升,对价格下跌的放大作用也较为有限,而如果出现类似今年年初封闭式基金大比例分红的情况,折价率即使上升,只要不达到分红除权后的水平,折价率的上升不仅不会放大封闭式基金价格下跌的幅度,相反,还能减缓封闭式基金的价格下跌步伐。而在净值上涨阶段,折价率如果下降,封闭式基金的价格涨幅会超过净值的涨幅,如果净值涨幅较大,折价率的下降会使得净值涨幅出现明显的放大,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仓位水平对净值增长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在我们所统计的三个阶段中,大盘封闭式基金样本相对于上证指数超额收益的出现正是基于上述推测路径。

如果封闭式基金在此后的行情中能够持续以前的运行模式,那么在本轮下跌行情中,虽然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会持续走高(事实上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因为从未来现金流的角度来看,牛市中,市场预期未来现金流折现值会比较高,所以会给予较低的折价,而在熊市中市场预期未来现金流折现值会比较低,此时会给予较高的折价率,而从含权的角度来说,同样可以进行解释,在牛市中,基金净值较高,具有较强的分红能力,而分红是不必折价的,此时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幅度应较低,而熊市中基金不含权,因此折价幅度也应该相对较高。),进而加大封闭式基金的价格跌幅,但对于长期持有人而言,此时折价率加大,对收益的损耗有限,却有利于未来收益的大幅提升,而且在市场上涨之前,折价率越高越有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极端预期市场会一直持续下跌,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最终还是会归零,这意味着如果持有到期,封闭式基金的价格期间跌幅要低于净值的跌幅,从而给封闭式基金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边际。这主要是因为封闭式基金最终要实现封转开,折价率归零是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越高,虽然短期投资价值不太确定,但同时却意味着封闭式基金的长期安全边际越高。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一旦股指期货或者融资融券推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将出现提前大幅回落的情况,尤其是如果股指期货推出,甚至会导致部分具有超额收益能力的封闭式基金出现溢价交易的状态。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回落是大趋势,不确定的只是回落的方式和过程。

2.2 股市运行的不确定性影响净值短期变动的不确定

虽然折价率方面存在着有利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封闭式基金短期就一定会出现上涨,一方面是因为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波动的曲折性,另一方面,同时也是影响更大的是封闭式基金净值波动的不确定性,毕竟,净值是封闭式基金的核心价值所在,而折价率只是起加速或者减速的作用。

根据我们策略研究员的判断,尽管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但尚未平息的国际金融危机、陆续公布的三季报业绩都使得投资者信心难以恢复,因此近期的股票市场虽然下行空间有限,但弱势震荡格局难以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封闭式基金虽然低仓位运行,但净值仍将有不同程度的下行压力。

2.3 长期投资价值已经具备

综合对折价率和净值波动的判断,就短期投资而言,由于封闭式基金的净值波动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受净值波动的影响,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继续下跌也并非没有可能。

但如果着眼长期投资,则目前封闭式基金的投资价值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无论是从国外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来看,还是从国内股市的估值水平来看,即使无法判断准确的底在具体的哪个点位,但目前的股票市场处于底部区域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也就是说,只要投资周期足够长,目前的投资获利还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净值具有上升空间,而折价率目前又居于高位,且长期趋势向下,加之折价率对价格影响的独特机制,因此封闭式基金的长期投资价值已经具备。

2.4 选择业绩出色,折价率合理的封闭式基金

封闭式基金论文篇8

【关键词】基金黑幕 赎回 折价之谜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诠释,在此,我们引用吴航的定义:证券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投资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的方式汇聚社会闲散资金,委托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进行组合投资,以此分散风险,并按出资比例分享投资收益的一种投资制度。投资基金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以独特的优势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仍有诸多问题:经营能力弱,基本上是投机性投资理念,而不是价值投资理念;存在明显的“羊群行为”;存在流动性悖论;投资风险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的评价及体系构建等。以下,我就三个热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老鼠仓问题

在刚过去的中国大牛市中,基金市场如火如荼,但曾一度深受投资者青睐的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曝出一件大丑闻,前上投成长先锋基金经理唐建的老鼠仓行为已被证监会查实。客观说,这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基金业还有很多没有曝光的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显然存在很多漏洞。据业内人士透露,基金经理的“老鼠仓”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这不禁让我们对基金一大热点“老鼠仓”进行深入探讨。

证券市场的“鼠患”叫“老鼠仓”,指基金经理在使用公有资金买入,拉升某只股票之前,先用个人的资金在低位买入该股票,等到用公有资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位后,个人的持股也会率先卖出后获利,而机构和散户的资金甚至可能因此被套牢。“老鼠仓”问题属于利用内幕信息以及运作资金的职业优势炒作股票,涉嫌利益输送,也是涉嫌内幕交易刑事犯罪的行为。

显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加强监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18 条规定基金经理对基金的义务,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从业人员,不得担任基金托管人或者其他基金管理人的任何职务,不得从事损害基金财产和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证券交易及其他活动。一方面我们需要做的:首先,应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惩罚力度。其次,增加对规范基金个人交易行为监管制度的可操作性。再次,完善持有人会议和基金内部的制衡机制可以防止内部监管机构的“功能弱化”。另一方面,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成为监管的有效措施,在监管部门难以发现证据的情况下,应该积极鼓励市场来监督,通过高额奖金动员全民力量进行积极举报,从而从源头上遏制这种行为的泛滥。

二、折价之谜

封闭式基金折价是一个令人深感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中国的证券市场。封闭式基金一般有三种价格:一是面值,二为净值,三是市场价格。面值在募集时设定,我国一般规定为人民币一元。基金在以后的动作过程中,通过获得投资收益或造成亏损,就表现为基金的净值,衡量基金的内在价值,它是一个时点概念,在某一时刻,基金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和相关费用后除以初始设定的基金份额就得到了基金的单位净值。基金的价格是指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基金时基金所表现出来的价格,价格随着市场因素和其他因素而不断变化。人们发现,基金的市场价格往往低于基金的单位资产净值,这一现象即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国外实证研究表明,封闭式基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折价现象,并存在以下动态特征:上市初期往往存在溢价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折价现象,而且除了上市初期外,大多数时间内都处于折价状态。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幅度经常随股市大幅度波动,直到接近封闭期时,其价格才与净值趋于一致。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历史虽短,但也基本呈现上述特征,并且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折价的幅度和深度都较国外市场大。

在理性效率市场框架下,传统经典金融理论试图从基金的管理费用、管理水平、资产组合及税赋等基本因素入手,提出了成本理论、资产流动性理论、资本利得税理论、新上市基金理论、市场分割和业绩预期理论等解释。然而这些建立在“投资者理性”基础上的解释对折价现象的解释力并不令人满意。研究者们开始从行为金融学方面进行解释:(1)套利的有限性。包括成本约束、风险约束。(2)噪音交易者。噪声交易者模型是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之上:理性交易者是短视的,他们关心的是持有资产的转让价格,而不仅是未来股利的折现值。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有定期的考核,个人投资者有变现的要求;噪声交易者的情感是随机的,且不能被理性交易者精确预测。(3)投资者情绪理论。该理论目前在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中占主流地位。模型得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可能受到投资者情绪因素的影响而脱离基金净值呈现更大的波动性。(4)信息不对称。当存在市场分割和不完备信息时,信息量较少的证券较信息量充分的证券易产生折价。此外,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还有一些特殊因素:(1)有关制度不完善。(2)基金持有人与管理人之间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3)监管层的“不作为”(4)基金披露信息的价值不及时、不准确。(5)投资者欠成熟。

三、巨额赎回

自从2000年10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并实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问世以来,开放式基金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开放式基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赎回机制,赎回机制使得基金的投资者可随时变现投资,使得基金的资产类似于对投资者的负债,使得开放式基金的运作具有了独特的特征,赎回机制给予投资者进行选择性赎回基金份额的权利,迫使基金管理人具有竞争压力,从而解决可能发生的基金管理人道德风险问题,这种机制的设计,显示出在基金激励契约和监督契约的安排上,开放式基金更具优越性,在防范基金管理人道德风险方面远远胜于封闭式基金。这种赎回机制的制度创新,使得开放式基金最终超越封闭式基金而成为基金业的主流。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开放式基金却遭遇了较大的赎回,净赎回比例高于西方成熟基金市场,不同的是,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行为未能发挥“优胜劣汰”机制,面临赎回压力较大的是业绩良好的基金而不是业绩较差的基金,这种现象被我们称为中国开放式基金“赎回之谜”。

国内外对基金赎回研究结果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影响投资者赎回行为的因素:(1)影响开放式基金赎回的宏观因素。包括利率、汇率、税收等。(2)影响开放式基金赎回的中观因素。中观因素主要指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会影响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整体表现。(3)影响开放式基金赎回的微观因素。其中包括基金费率设计、上市时间、品牌、分红及基金业绩的影响。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高赎回率情形加大了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并为基金投资操作带来了困难。这将使基金管理人面临大量抛售股票的困境,这样会导致基金净值下降,造成证券市场非理性下挫,形成恶性循环。国内研究揭示了中国开放式基金存在业绩越好赎回越多的“赎回之谜”。其中,娄静和王亚南(2005)对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的赎回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1)股票型基金存在t-1期净赎回比例越大,t期净赎回比例越大的现象,这反映出我国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羊群效应更加显著,债券型基金投资者则相对稳定。(2)对债券型基金来说,基金规模越小,净赎回比例越大,而股票型基金却不明显。(3)基金离设立时间越早,净赎回比例就越高。这表明基金发行过程中采用了过度的非市场化销售方法。(4)对股票型和债券型基金来说,基金t期净值增长率越高,净赎回比例越大;而基金t-1期净值增长率越高,净赎回比例越小。这表明我国投资者追涨效应与处置效应并存。(5)对股票型基金来说,t期市场涨幅越高,基金净赎回比例越大;而t-1期市场涨幅越大,基金净赎回比例则越小。(6)基金分红越多,净赎回比例越小;但是股票型基金净赎回与t期分红不相关,而债券型基金净赎回与t-1期分红不相关。这表明股票型基金分红会造成再次分红的良好预期;而债券型基金分红一般只对当期有较强的影响。王平从营销角度分析开放式基金大规模净赎回的原因:(1)基金同质化现象严重,投资对象主要限于国内证券市场。(2)基金营销重首发、轻持续。(3)基金销售模式“重销售,轻服务”。(4)基金本身的费率制度不太合理。(5)基金促销手段有限,投资人对基金产品的认识不足。(6)基金销售“抓大放小”,持有人中机构客户比例偏高。除此之外,还有对基金赎回影响因素,如行为金融学上投资者的非理性、不成熟和投机心理,市场中大存在的“博弈”现象以及当有投资者要求赎回对其他投资者产生外部效应等。

如果研究揭示中国开放式基金存在“赎回之谜”,就有必要研究如何管理这种异象。根据对赎回量的预测,研究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监管者应如何应对和管理这种异象,以使申购、赎回机制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开放式基金配置资金的良性循环。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1)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信心。(2)在新基金发行中,基金管理人和代销机构要避免盲目追求募集规模,拒绝“关系认购”或“友情认购”等非正常投资行为。(3)促进基金产品创新,切实满足投资者需求。(4)基金管理公司为应付赎回,需要保持足够流动性资产。(5)降低发行销售中的捧场资金,树立持续营销的理念。(6)改变销售对象,针对个人投资者进行营销。(7)加大对投资者服务力度,培育客户忠诚度。(8)优化基金费率结构,突破营销瓶颈。

参考文献:

[1]马红漫.警惕证券市场的“老鼠仓”.中国经济周刊,2007,(11).

[2]徐绍峰.上投摩根老鼠仓引发的深思.财富,2007,(8).

[3]倪受彬.基金黑幕的法律规制.检查风云,2007,(12).

[4]阮文娟,黄国良.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商业研究.

[5]陆正华,陈姗姗.非理性因素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解释.金融经济.

[6]何剑,陈敏莹.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的因素分析.理论与改革,2007,(5).

[7]陆蓉,赵乾明,谢新厚.开放式基金赎回现象研究综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6).

[8]李曜,于进杰.开放式基金赎回机制的外部效应.财经研究,2004,(12).

[9]王平.从大比例赎回反思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营销模式.广西金融研究,2006,(1).

[10]周露,林雪野.浅析我国开放式基金高赎回率问题成因.

上一篇:开放式基金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