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学校范文

时间:2023-10-05 08:30:01

封闭式学校

封闭式学校篇1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27―01

一、封闭式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1.封闭式管理是实际情况的需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学生年龄分布主要在15至17周岁,思想尚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够完善,易受到外界影响,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使学生的安全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证。首先,交通安全隐患得以大大降低。住校生一周内基本不接触公路交通,交通安全隐患立减,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校园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其次,饮食安全得到保障。学校参与食堂管理,要求餐饮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并定期检查身体;饭菜质量也有专人负责,保证了学生的饮食卫生。第三,学生受校外不法伤害事件大大减少。

3.使学生享受到了更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一是学校各种实训设施得到充分利用,解决了实训时间不足等问题。实行封闭管理后,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来开展实训、才艺培训等,更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各种实训设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二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习娱乐资源的作用,推动素质教育。

4.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平等合作意识的形成。学生生活在健康活泼、友谊平等的集体中,心中没有隔阂,学生的心情得到极大的放松,心理发展健康。同时,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主管理衣食住行,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主处理人际关系,自主安排消费理财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生存、做事、合作等能力。另外,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团队精神,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逐渐形成健全人格。

二、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努力克服封闭式管理的缺点

1.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学生校内安全。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练活动,制订班子成员值周的制度,全权负责周内的学生的出勤、安全、教育教学等督促工作,安全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校内外联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教育网络。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反馈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时,鼓励学生家长到校了解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积极推行家访制度,做好家访记录。有组织地开展义务植树、义务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维教育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重视校园文化生活建设,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标语、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方式营造校园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以此舒缓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以饱满的情绪投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学生社会实践计划,并积极付诸实施,第五、六学期到工厂“顶岗实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专业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新要求

1.要求学校管理者思想认识更先进、更科学。首先,统一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一所学校,无论采取哪种管理模式,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培养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优秀人才。但是,学校教育的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变革而变革,这种“变革”是必然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其次,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并深入了解和研究学校教育环境及教育对象,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方式,并不断完善,科学合理地管好学校,让社会和广大家长满意。

封闭式学校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写作;方法;途径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一直认为读是写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方能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实践是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初中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没有材料可写,有的学生表情达意不够流畅,有的学生遣词造句不够准确生动。出现这些状况,归根到底是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增长他们的智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为作文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其一,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和语言材料;其二,广泛阅读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理解读物的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智力技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内容中,很多接触点是与课堂所学的教材相通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获得大量综合性的知识,从而积累大量的的作文材料;同时,学生课外阅读越多,就越有利于陶冶性情,丰富精神生活。这样,学生的思维也会更活跃,表达起来也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习作时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呢?

教师应科学引导,激励学生有效阅读。不少学生对漫画书,口袋书情有独钟,对“大部头”却不感兴趣,除了爱好外,时间成本的考量是关键。倘若把学生对口袋书的热情转化成阅读健康少儿读本的激情,那必然是功德一件。当然,这种转化的发生,还需要借助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1. 开辟“图书角”,丰富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四种崇拜心理控制学校时,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这四种崇拜是: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为了让学生形成“对书的崇拜”,首先是要有可以阅读的书本。我们主动取得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以校企联盟的方式,克服经费的困难,开辟了学生的阅读阵地――学校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丰富学生读物。其次,把阅读设置为奖励机制。学生认真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后,就可以去图书角继续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本;每周开展书评活动,汇报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增长的知识和见识,评出周阅读之星,给予奖励,同时也评出进步之星,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2. 推荐图书,提示方法,让学生真正地自由阅读 广泛的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但是,学生由于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达不到提高阅读质量的目的。因此,学校除了定期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本外,经常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其他社会部门举行的各种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接受最新的信息和知识。我们还给学生指引了广泛阅读的方向,同时保证学生阅读的选择自由度。

3. 搞好积累,厚积薄发,真正让学生读有所得 为了巩固读的成果,我让学生备一本摘录本,采用准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读了后按要求填写好,内容有:①题目、作者、出处;②文章主要内容;③摘录自己喜欢的或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优美句子和段落;④写一二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每周检查一次,表扬摘得又多又好的学生提倡把自己看过的好书和摘录的好词佳句介绍给别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都开始在自己的作文中大胆地动用了一些好词句,好的写作技巧。我还鼓励学习多读课外书,指导学生选择一些好书来读。书的选择时注意到了两点一是学生喜欢,如童话故事、探险类、侦探类的等;二是积极推荐名著给学生。为了让这项活动持久良好地开展下去,积极开展了各项阅读交流活动。①比赛竞争法。如词语、词句小比赛。例,经过一个星期让学生准备,开展一次“春景妙句”小比赛。当然还可以开展其他词句比赛或成语小比赛等。②每周一次的佳段佳篇背诵(老师也积极参与,将好书好片断介绍给学生)。③每月一次的阅读口头考试。考试的内容很简单:这本书主要讲了些什么?自己喜欢书中的哪些内容?再抽取一章问问讲了些什么?等,目的很明确,检查学生是否从头读到底了。通过检查督促学生将一本书从头看到底。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充满人类文化精髓的文学著作,一定会深深吸引学生,使阅读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而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理解水平怎么会不断提高呢?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作文水平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4. 读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作文的形式不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方法也不相同。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除了指导学生模仿语文课本中的范文,运用记忆材料写命题作文外,还引导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丰富语言,学习写作。

(1)仿写练笔,形式为内容服务。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做到读必有所记,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同时,我们还根据各年级段的学生特点,指导学生摘录精彩的句段。有的可以照原文抄下来,有的则要求稍作删改再写下来。摘录后还要尽量能写上一两句简单的评语类的话。这样,学生的语言不断得到丰富,知识不断得到增长,思维也不断得到了启迪。虽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文”,但它却是作文的前奏,是小学生打开写作大门的一把“必备钥匙”。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节活动,包括文学欣赏讲座,读书笔记会展,写作比赛,则强化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热情。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渐渐地变得有思想有感悟了,在老师的鼓舞和指导下,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写作技巧逐步提升,内容日渐丰富。

(2)鼓励原创,内容突破形式。在学生写作文时提供范文,仅仅让学生学习其语言和技巧,比之高一层次的要求则是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校报每月一期,收录的均是学生的优秀原创作文,能在校报上发表作文,是学生的追求,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充分肯定。如果自己的作文再被收录到学校《作文校本教材》中,则是对学生写作的最高奖励。这些优秀作文,因为是周围熟悉的同学写的,无论是在写作方法上,还是在语言上都使学生倍感亲切。因此,模范作文产生了波纹效应,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整体而言,学生的写作水平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都发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3)重视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不仅是敞开心灵的窗口,而且是一种最灵活、最自由的练笔形式。坚持写日记,既可以让学生练笔,还可以积累写材料,还有其它许多好处,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写日记的持久性,激发每一位学生都把“日记日记,天天要记”这一口号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当然,光励之以志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援之以法,通过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怎样写日记,经保证日记的质量。对于学生日记,我还坚持不定期的进行收阅,打分数,下批语及讲评等。收阅,有时带有一定的突然袭击性,用以防止和减少学生的临时突击,以促使良好日记习惯的养成;打分数,我既注意适当地放松标准,尽量少用不及格的分数去惊扰学生又注意酌情地控制高分以保证每次“日记标兵”的质量,从而使一般的学生既有明确的学习榜样,又有以后的升分余地。通过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给了学生大量自由练笔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更提高了学生的水平。

封闭式学校篇3

作者:徐绍来质量推进年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6-2-15看了《中小学管理案例教学》一书之后,一是对案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有两点体会。

一、对案例的初步认识。

案例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它首先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杜撰的。但它又具有典型性,我们通过对案例的剖析能够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其次,案例所反映的现实又是综合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单靠某一门学科。而是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第三,案例不是经验介绍。因为任何经验都是特定环境和条件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经验的有效性也将随着改变。所以对环境和条件的分析就成为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第四,案例的正确答案往往并不只有一个。第五,案例分析可以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提供想象的空间和相互交流的渠道。

分析案例可分为三个层面:(1)事实层面。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发生了什么问题。(2)结构层面。形成问题的各个要素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不同,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3)精神层面。案例主人翁的理念、信仰和价值观的差别。事实层面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分析事实层面的问题往往就事论事,难以深入下去,形成理论与事实两张皮。结构层面是案例分析的核心,它着重讨论影响质量、效益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辨证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这个层面仍然是纸上谈兵。进入到精神层面,也就是文化层面。这个层面很关键,每个人的角色意识不同,角色行为也就不同。所以观念的更新,行为的改造,心理的调整往往就成为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二、两点体会。

(一)、学会撰写案例。

管理实践者通过案例撰写,能够加强他们在传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以发生的理解、洞察和移情,加强对自己经验的反思,从而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反思性实践者。具体来讲,由实践者撰写学校管理案例,将会使他在以下几个方面受益。

(1)、案例写作为实践者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管理实践经历的机会。通过案例写作,实践者可以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困惑、挫折、喜悦和感悟等进行整理和小结,有助于今后的提高和发展。

(2)、借助案例写作,实践者可以更加深刻地洞察和认识到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梳理那些难以化解的难题,强化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到的经验和规律性认识。

(3)、案例写作能够有效地促进管理实践者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问题被解决了,但很有可能管理者自身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却不是十分清晰,可能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的状态。而案例写作就为他们提供了进一步发现和可靠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写作形成习惯,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究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管理实践者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4)、案例写作作为管理实践者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有效渠道。管理工作核心层面的活动是信息交流的活动。然而,在实际的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同部门和层级的管理者常常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甚至由此而导致隔阂、误解甚至工作上的互相掣肘。通过书面的案例写作,可以促进管理者之间更为有效地交流和了解,使个体的知识经验为大家所共享,不仅有利于改进工作,而且还有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优化学校组织气氛。

(二)、学会分析案例

这里列举P157[学校该不该“封闭式管理”]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内容略)。看了这个案例后,我于是产生了思考:学校为什么要采取“封闭式管理”?采取“封闭式管理”

有哪些利弊?这一案例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社会问题?

(1)、选择“封闭式管理”的理由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实施“封闭式管理”的队伍中。在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从学校类型来看,不仅包括各类民办、私立学校和职业学校,还包括了相当多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从地域范围上讲,过去主要是城市学校,现在农村中小学也在迅速增加。一个事物的存在总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有人总结了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好处:①“封闭式管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②“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能够安定地学习;③“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发挥校方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安排学校的课外活动内容,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④“封闭式管理”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案例讨论与分析

以上两个学校的“封闭式管理”是在中午时间要求学生在学校用餐、活动,一般情况下不得外出,是学校管理中一种硬性的管理办法。该办法出台的背景是: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行为都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处事观,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学生的越轨行为日益增多,而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孤立的、游离于社会这个“大教育”的环境之外的。针对学生处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又不能正确对待的情况,为了消除社会种种丑恶现象或消极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处于无奈采取了这一消极的、逃避的管理办法。

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来看,学生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的教育并非由学校单独承担,它还需要家庭、社会共同来承担。对学生来说,学校和社会、家庭一样,只是生活的场所之一。而这一场所只有与其他场所保持密切联系,实现互补,才能保证学生生活的完整和人格的健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为前提。要造就健全的人,必须要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互通而开放的教育环境。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来,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学校管理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和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封闭式管理”中的管理体现的是管制,对学生的自由发展十分不利。但是,面对学校教育外部环境的恶化,为了积极阻断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封闭式管理”又可视为一种积极应对社会变化的教育措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现状是:学生在学校有校纪校规的约束,但是离开学校,学生就毫无规范的约束。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需要有家庭、社会的配合。可是现在社会对学校的职能认识不清,对学校职能定位不明,认为学生的教育任务是由学校来承担的,导致学校在教育中的所作所为非常的谨小慎微。但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是“免疫”的功能,而不是“隔离”的功能。只有在法律上对学校的责任给予明确的界定,对学校的职能进行恰如其分的定位,不要让学校的责任无限化、无边际化,则学校的管理才能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

(3)、走向“封而不闭”。

封闭式学校篇4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应用型人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36-02

一、反思封闭式法科教学

众所周知,传统法学教学中普遍呈现出封闭式教学特征,大体上表现为三个层面:(1)法学课堂与法律实践相对隔离;(2)法学院校与司法实务部门联系不紧密;(3)法学教育理念更倾向理论型人才培养而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塑造。如从课堂教学这一微观层面看,传统封闭式法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视作知识接收器。封闭式法学教育更倾向注入式法科教学。直言之,认为学生什么也不懂,把学生视为白纸,由教授者讲解、灌输,学生消极接受,于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老师写学生抄。这已受诟病。

事实上,封闭式法科教学不仅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功效甚微,对理论型法律人才塑造也意义不大。但封闭式法科教学方法有其产生背景与演进历程。评价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充分考虑其历史背景及其功效。封闭式法科教学(包括其他领域教学)与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有关。传统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人们活动领域相对狭窄,常被封闭在狭小时空中,且反复从事相对单一的劳动。人们借以参加社会实践的知识储备也相对有限,封闭式教学足以满足社会需要。

另外,传统社会的知识流通渠道相对单调。除口耳相授,更多靠印刷品。传统社会识字率较低,即使印刷品流通量增加,仍需讲授者的讲、传、授,否则无法产生教学效果。之所以封闭式教学有其长久生命力,这与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息息相关。故而,须正视封闭式教学(包括法科教学)曾有过的积极意义,毋“一棍子打死”。

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行,封闭式教学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发生根本转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方法及能力已发生质的飞跃,且信息开放度已远超越传统社会之封闭与保守。坚持原有法科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现时代之需。笔者认为,正如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决定封闭式教学之必要性与可行性,现代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了封闭式教学方式改革之必然。

这种改革主要源于人类知识的飞跃发展,不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创生新的认识体系。冲击封闭式法科教学的主要情形如下:(1)大众传媒对法科教学的冲击,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时代之信息资源独立获取信息;(2)学生自我意识更趋强化,尤其对于所谓的“90后”学生,往往更具反思性、开拓性,不满足于知识灌输,追求问题讨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3)老师的自身角色反思,重寻学生信任感与亲近感;(4)法学应用特质的再发掘、新重构,学生已不再简单满足于理论玄思,更注重学以致用。从应用型高等法律人才培养观之,这些冲击大多围绕法科教学能否更好适应法律实践之需要。

二、开放式法科教学缺失:基于应用法律人才培养状况的分析

当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这也引发了一个基本问题:“高等学校应当如何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当说,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不是新近提出的目标。从推出法律硕士教育来看,其目的正在于培养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也是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学硕士教育之根本性区别。从我国法学教育总体实践状况看,有三个特点:(1)法学本科教育在应用型教育培养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法学本科毕业生在法律实践中广泛存在“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状况;(2)除了法学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宗旨的法律硕士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法学硕士教育相似,甚至在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方面与法学本科教育趋同;(3)无论法学本科教育抑或法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指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日常管理等方面严重存在“重理论、重课堂,轻应用、轻实践”的问题。这极大地制约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

应当说,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关系法治建设之宏伟蓝图。在倡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注重人才培养的形势下,探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与可操作性。然而,目前的应用型高等法律人才培养却陷入前述困境。导致目前困境的原因很多,且不同原因之于该现状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是,笔者认为,这些现象背后至少存在一个核心问题,即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及其方法的缺失。

正是由于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及方法的缺失,才导致前述三大情形(法学课堂与法律实践相对隔离、法学院校与司法实务部门联系不紧密、法学教育理念更倾向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而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塑造)。具言之:第一种情况是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及方式缺失最基本、最直观的体现,直接导致法科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或者说与司法实践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种情况是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及方式缺失时表现出来的一个体制性问题,这一体制性问题使得法科教学的应用性资源缺乏等问题暴露得较为明显;第三种情况不仅是开放式法科教学的理念缺失,还是教学方式单一的体现,毕竟传统法学习惯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从而囿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实践性人才的打造,由此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对应、充分的资源及手段。

三、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模式与课程

封闭式学校篇5

关键词: 日本 职前教师 培养模式 转型

1.封闭型:战前日本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

日本教师培养肇始于19世纪中期的明治维新。为救亡图存,抵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侵略,1868年明治维新应运而生。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并没有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在刚刚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明治维新初期,模仿西欧成为日本职前教师培养发展的捷径。鉴于欧洲封闭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发达,日本模仿欧洲开始设置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这些教师培养机构的毕业生不收学费、免服兵役、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在一定时期内为国家服务。以上措施缓解了当时小学师资严重短缺的状况,同时也为日本封闭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明治中期,日本进入国家主义教育体制阶段。为推进国民教育制度的发展,培养帝国所需要的教师,文部大臣森有礼把师范学校的目的定为“培养教师的场所”,并颁布了《师范学校令》。师范学校有一套严密组织的课程,师范学校的学生不允许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科,而必须根据国家的需要按规定学习。《师范学校令》与同年颁布的《关于普通师范学校学科及程序的文件》、《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生服务规则》等文件使师范学校在学制上独成体系,标志着日本封闭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最终建立。

19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日本开始积极培养产业革命所需要的人才,在此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并对封闭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进入20世纪之后,日本加大了发展教育的力度,教师培养得到空前的发展,机构水平和生源质量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伴随着日本在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教师培养也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2.开放型:战后初期日本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美国占领军独占日本,开始以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教育制度为目标对日本军国主义体制进行彻底改革。鉴于战前封闭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各种弊端,美国教育使节团在第一次《报告书》中提出建立开放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重要建议。在其影响下,日本开始以美国为蓝图对封闭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彻底改革。1947年教育刷新委员会第八特别委员会作了教师培养改革的报告――《关于教师的培养(一)》,该报告废除了战前师范学校教育中的公费制度和毕业后服务等制度,对小学、初中、高中及各类学校教师的要求作出了规定。1949年,《教育职员许可法》公布实施,规定凡正式中小学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必须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经考试合格,由教育委员会颁发教师资格证。由此,职前教师培养的开放制原则正式确立。之后,日本通过对旧制师范学校进行改组,以及在其他大学设置教师培养课程等措施着手建立开放型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针对旧制师范学校,日本主要是将其改组为以教师培养为主的新制大学或者是新制大学的一个学部。改组过程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的。第一,将《国立大学设置11项原则》(1948年)所规定的特殊地区(北海道、东京、爱知、大阪、京都、福冈、奈良)的旧制师范学校合并,使其成为单科的学艺大学;第二,将旧制师范学校整编为国立大学的学艺学部,独立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第三,将旧制师范学校整编为国立大学的教育学部,与其他学部共同承担教师培养任务。

战后旧制帝国大学和其他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开始成为教师培养的另一不可或缺的场所。在1949年《国立学校设置法》颁布之后,国立综合大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设置教育学部,以专门培养教育科学研究者、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专家和教育第一线教师。此外,1949年《教育职员许可法》的实施使得其他国立、公立、私立大学也加入到教师培养的队伍中来。然而新成立不久的此类大学教育课程并不完善,只是最小限度地设置教育科目、安排学生实习等。在此种情况下,文部省开始通过制定教育课程审查基准规范此类大学的教育课程。在经过一系列改革之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放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在日本得以确立。

3.综合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

1951年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日本进入被美国的半占领时期。1956年,日本政府提出:“以恢复为杠杆的增长已经结束。今后的增长将依靠现代化支撑。”从此,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技术革新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日本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日本教师培养逐渐走上了综合型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道路。

1961年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工业教师的急需问题,日本9所国立大学设置了临时工业教师培养所。这些培养所的学生可以享受缓交部分学费等优惠,毕业后有一定的服务期限。临时工业教师培养所的建立是日本综合型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首次尝试。此外,日本还对教师培养课程进行了大整顿,除东京学艺大学之外的所有以教师培养为主的学艺大学、学部都改名为教育大学、学部。在此大背景下,1964年中小学教师教职教养部和教师培养课程从东北大学分离,独立为宫城教育大学,专门培养义务教育的师资。宫城教育大学的成立是教师培养课程的行政制约逐渐加强,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别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在战后日本教师培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战后日本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正式开始。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适应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日本开始实施综合型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克服了战后开放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无计划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实际指导能力,以及教师对教育的事业心和热情,在保障教师数量和提高教师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行政力量对教师培养的限制,行政力量与大学的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这使得教师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成为了极其特殊的存在。如何处理好此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小林哲也著.徐锡龄,黄明皖译.日本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0.

[2]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17.

[3]陈水明主编.当代日本师范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2.

封闭式学校篇6

1校园文化与景观环境

校园是知识和人才的摇篮,也是文化与科学的绿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校园已经不同于封闭式、象牙塔式的常规教学、生活管理形式,而是作为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而存在。不论是从校园文化还是环境文化来看,这种以开放性、包容性、综合性为一体的校园,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缩影,也是当今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学校毕竟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书育人、传业授业为宗旨,即使校园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断与社会、商业相互融合,同时受信息、网络与科技的冲击,却仍然保持其独特的学术文化氛围与求实创新特质,即富有现代社会特征又保持学术文化的独立性,“修德、博学、求实、创新”就是当今校园文化的最佳体现。

2中外校园景观建设概况

中外校园景观建设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高校发展都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西方校园景观建设经历了“封闭式”、“开敞分散式”再到“开放式”几个阶段,而我国校园景观也由早期封建社会儒家、道家式的封闭传统院落和单一景观布局形式,渐渐走上了开放式校园景观建设的道路。经过多次校园发展变革和格局调整,我国校园景观由简单校园改造逐渐演变成开放式校园景观建设。由小到大、由简到多、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到开放,这是中外高校在受到环境影响和推动后的主动性调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景观建设。

3校园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3.1“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偏离

现在的校园景观大多重景观而轻实用,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与互动性,太过于程式化,将景观设计与校园氛围单个的隔离开,缺少区域连接性和层次感。减少了师生交流、活动的场所,少了关怀和生活关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校园老区比新区更受学生的欢迎。

3.2校园文化氛围缺失

通常校园都具有特定的校园历史文化,它述说的是一个学校的发展史更是一个社会的进步史,但现在的景观设计遵从统一或看似比较优秀的设计规律,将同一设计方案反复套用,使得各个校园之间毫无风格性、文化性、独特性,这样也渐渐削弱了学校的历史文化特征。

4校园景观创新型研究

校园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校园景观的积极推动作用,优秀的校园景观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身心,有利于校园内外的和谐发展。下面就围绕校园景观设计理念和原则,探索性研究校园文化发展方向。

4.1交互式景观连接

由于现代校园格局已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空间发展,使得校园生活特别注重和需要交流性与开放性。但较为明确的校园功能划分,使区域被划分、分隔为比较明显的板块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学生的交往和学习。交互式的景观连接设计,是在区域之间的中心位置或区域的连接处,设计开放式的校园交流空间,这种空间以景观休闲活动为主,其目的在于提供生活、交流的休闲场所,而在景观设计时考虑加入部分景观娱乐设施,以满足学生娱乐需求。

4.2文化传承式景观节点

校园就像一个缩小的社会,每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它可能是一种精神、一个代表人物、一栋古老建筑、一段风云历史,甚至可以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历史缩影。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通过对节点的艺术加工,留下具有特殊校园文化气氛和精神的景观构造,这种经艺术加工后的文化传承式景观节点,既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传承校园文化,反映校园独特的人文气息和宁静氛围,也绝佳地衬托出校园文化发展的时代性。

4.3地域性景观设计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校园区域特色,不仅是自然气候,还有植物、山石、花鸟以及人文特性等,这些必定会影响校园景观设计内容,包括材质的选配、植被的栽种和景观构建的样式等,都必定具有地域性特色。所以地域性景观设计就是一种与地域相结合的自然景观设计,设计时充分考虑和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并形成一套保护和构建校园生态的系统。

4.4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不论是什么样的校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校园景观设计必须面对每一个校园的历史和发展步伐。景观可持续性就是考虑到校园未来的发展,在设计、规划时就考虑结构的多样性、协调性、可变性等,以这种富有弹性的景观设计来适应校园未来的变化,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实际应做到景观与建筑的协调性、关联性,形成内外空间上的连续性,增强空间使用率。

5结语

封闭式学校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开放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34-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colleg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Combined with the manage-ment of our colleg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new model of openingmultimedia classroom manage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multimedia classroom; open manage-ment model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给予明确指示,强调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并且不断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在多媒体教室中开展有效生动的教学活动正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省时省力地管理好多媒体教室,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课题之一。

1 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建设现状

受学生扩招、财政支撑、交互式演示教学需求等众多因素影响,各大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数量呈现激增现象。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0年新校区教学楼建设多媒体教室60间,2012年增加建设30间(只统计学院教学楼公用多媒体教室,不包含各二级部门自建的多媒体教室),总座位数超过8000人;2016年新增1栋教学楼,增加50间多媒体教室。在软硬件方面,由最初的投影和音响两大系统演变为集成了演示、音响和管控的三大主体系统。总之,多媒体教室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呈上升趋势,进而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是教育技术运用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有力的见证者。从另一方面看,多媒体教室数量的增多、地理位置的分散,给管理带来挑战。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在寻找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管理新思路。

2 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管理方式的演变[1]

高职院校采取何种方式管理多媒体教室取决于多媒体教室的数量、集中程度以及管控技术等因素。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教室初建,建设步伐相对缓慢,不仅数量少而且相对集中,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封闭式管理方式,将教室锁闭,如需使用则采取登记借钥匙的方式打开教室,整个教室处于用则开、不用则锁闭的全封闭状态。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21世纪初教室数量成倍增长,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已经慢慢不适应建设的规模和使用需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始逐渐开放教室管理,采用半开放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使得教室的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功能的充分体现,将多媒体教室全天候开放,教室不仅成为学生上课的场所,同时成为学生自习和活动的场所,师生出入教室自由。从多媒体设备的安全性和节能性考虑,设备根据学院课程表的设定开放,无课时间段则将中控柜锁闭。随着校园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中控在校园中的诞生,通过网络中控一键式管理,大大地节约了管理的人力成本,半开放管理模式成为当下的主流管理模式。基于半开放的管理模式,将多媒体设备完全开放是高职院校管理的新尝试。

3 构建开放式多媒体教室管理的新思路

开放式多媒体教室管理模式内涵建设[2] 多媒体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辅助学生活动、学校会议等非教学使用场所。封闭式管理抹杀了教室的使用价值所在,建设开放式多媒体教室主要体现在教室使用时间开放、多媒体设备开放以及管理方式开放等。

1)教室使用时间开放。实现常规教学使用为主、学生活动使用为辅的教室功能,让教室资源和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解决教室资源紧张问题。多媒体教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使得多媒体教室真正成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教学载体。

2)设备使用模式开放。打破传统的登记、借卡(钥匙)、还卡(钥匙)等烦琐的传统人工管理模式是实现开放式智能管理的第一步。新型网络中控与教务、一卡通、监控等系统的无缝对接,将设备完全开放成为现实。它能够详细记录教师所使用的设备、使用时间、使用故障等内容,并能够将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供量化数据。在常规的教室使用秩序和教学环境保障下,设备的完全开放能够让师生自由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

3)多媒体设备开放性设计。出于安全考虑,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设备的设计完全采用封闭式,投影仪安装有防盗架,中控机柜全封闭死锁。现实中封闭式设备并没有给设备使用和管理带来方便,同时中控柜的机械故障率较高。以为师生服务为理念,打破传统的全封闭设备设计方式。以中控机柜为例,可设计为开放式智能讲台,上端无须封闭,价值不高和任课教师频繁使用的设备(鼠标、键盘、中控面板等)即可完全显露在外部,无须锁闭,既不需要机盖,也不需要电磁锁,操作简便。同时,设备的设计上开放,不仅外观漂亮,而且体现了管理的开放化与现代化。

开放式多媒体教室管理模式构建原则 技术成熟:显示、音响和管控三大系统技术成熟稳健。操作便利:任课教师操作方便,一键式点控设备电源。安全稳定:有成熟的安全防范体系和稳定可靠的系统。维护快捷:能够迅速快捷地解决设备故障,及时保障教学。经济实用:设备以最小的经济利益带来最大的使用价值。使用有序:多媒体教室系统安排有序,教室使用没有冲突。

开放式多媒体教室保障体系建设 全开放式管理模式是一把双刃剑,节约了人力成本的同时也带来其他管理问题。例如:全开放式管理,师生使用的次数增多,导致设备工作时间增长、故障增多等现象;设备使用人为损坏,无法追究责任人;教学时间段学生私自使用教室开展非教学活动;等等。因此,在集中并安全的管控前提下,再加上制度保障和监控保障,才能让全开放管理模式绽放出全新活力。

1)安全是实现开放式管理的核心。多媒体教室中任何设备的遗失或损坏都将影响正常教学,因此,安全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开放式管理的核心所在,也是建设开放式管理方式的首要任务。安全保障措施主要是建立起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远程实时监控系统不仅可以与学院多媒体管控软件对接,也能够与安防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等对接。管理者在总控室里利用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观察每间教室的使用秩序、设备的工作状态等,一旦有封闭设备(投影机、中控、功放等)触碰或者移动,将及时反馈管控室。

2)制度是实现开放式管理的保障。开放和约束是相辅相成的,切实可行的制度能够有效地约束使用者的使用,在依法治校的环境下,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到责有人担,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或者丢失等,能够追究到责任人。尤其在教室自由出入、设备自由使用的全开放多媒体教室管理模式下,制度能够约束使用者合理有序地使用教室。同时,制度对管理者的约束能够有效地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使用者与管理者相互约束,能够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为师生发挥最大的价值。

4 结束语

基于开放式的多媒体教室管理模式不仅实现了教室价值的多样化,也节约了人力成本。在安全保障的核心前提下以及教室使用秩序井然有序下,开放式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服务师生一线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学林.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室开放式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0):55.

封闭式学校篇8

关键词: 封闭式管理 幼儿园 家长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选择实行封闭式管理。所谓封闭式管理,是指学校通过严格的管理,学生全天不能随便走出校门,其生活、学习、活动等一律在校内进行,只能在某一特定的短时间内允许学生在课间出校活动。而在幼儿园,进行封闭式管理,就意味着家长不得轻易进入幼儿园,每天接送幼儿,须止步于幼儿园大门口,只能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活动时有组织地进入幼儿园,直观了解幼儿在园生活的情况。

这一做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幼儿的人身安全,为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减少了家长进入幼儿园感受幼儿在园生活、与教师当面沟通、直观了解幼儿园各方面情况的机会。而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陈鹤琴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功效。所以,我们不得不做如下思考:怎样在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全面做好家长工作,切实提高家园合作有效性,使家园共育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共同合作的基础是良好的沟通,在封闭式管理模式下,教室门口的家长园地、离园时的接送交流等都无法发挥作用,这一现状迫使我们将家园沟通的重要途径转向其他方面。

一、构建线上沟通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电话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在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1.幼儿园网站、班级博客的建设与管理。

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站传播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做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理的版块设置,丰富的内容呈现,让家长无须进入幼儿园就能系统而全面地了解到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而班级博客作为班级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工具,能让家长通过文字及时而具体地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等情况,通过图片了解孩子班级的环境及近期各类活动的留影,因此受到家长的一致欢迎……在封闭式管理的幼儿园,建设良好的幼儿园网站和班级博客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还需加强日常管理,使内容得到及时更新,让它真正发挥“窗口”作用。

2.家长QQ群的建立与维护。

如果说幼儿教师主要触动的是家长的认知因素的话,那么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会因为彼此具有相似的现状或经验而能够激起彼此情感上的认同。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家园互动的成效。通过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最终达到更新家长育儿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目的。

在这一情况下,建立家长QQ群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在这里,家长不仅可以看到教师推荐的各种育儿小诀窍,而且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共同探讨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分享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育儿经验,从而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在这里,教师能通过一件件班级中的教育案例,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更新、提高固有认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有效的家园共育做出努力;在这里,家长与教师有共同努力的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与情感共鸣,能让家长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班级工作,同时,教师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教育更具活力。

3.电话、短信平台的充分利用。

电话和短信是家园联系的一种重要途径,曾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如今它的沟通功能越来越被教师们淡化,甚至仅为了“通知”而存在。我们不能让这二者成为家长的“紧箍咒”,而应重拾它的作用,并做合理的转型,尤其是在封闭式管理的幼儿园。定期的电话沟通,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各方面表现;适时的短信提醒,让家长在温馨提示中感受到教师工作的细致与耐心。这些不经意的动作,能让家长与教师、幼儿园更加贴心,也能让家长真心地认同、支持教师的工作。

二、我们要提高线下家长工作质量,开拓家园沟通途径,把握每一次家园沟通的机会,让常规家长工作焕发新的生机。

1.宣传教育理念,实现家长会、开放日活动的教育价值。

家长会往往被幼儿园用来介绍幼儿园(班级)整体情况,并借机向家长提出相应要求,而开放日活动往往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而做的单向展示或汇报,而诸如“六一联欢”、“义卖活动”、“亲子制作”等活动也以娱乐为主。久而久之,家长的参与态度就会产生一定惰性。

其实,家长会及开放日活动都可以实现对家长的深层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认知,让家长参加每次活动后都有所收获。如小班幼儿入园家长会我们可以按园所介绍、课程及教育理念、保育与安全、班级情况等板块分步进行,重点介绍保育和教育两方面内容,让家长在一个个小讲座中细致了解幼儿即将生活、学习的园所的方方面面,对幼儿园课程、科学的育儿理念、幼儿在园的吃穿住行等有所认识,为家园共育奠定基础。大班的家长会可以以“幼小衔接”为主题,邀请小学教师和小学家长来园做沙龙活动,为家长答疑解惑,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做合适的准备。而在开放日活动中,班级教师需要以开放日活动内容为基点,向家长介绍本阶段课程实施情况、本年龄段幼儿的行为及学习特点等,提高家长的教育认知。

2.重视家长需求,切实办好家长学校。

幼儿园和家长合作的前提是“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否则,家园合作难以收获好的成果。因此,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了解家长需求,在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同时关注家长自身素养的提升,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共育。

首先,应当确定家长学校的领导班子,由园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相关人员协同负责,不断完善家长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家长学校的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建立健全家长的评价表彰制度,等等,提高家长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要定期收集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感兴趣或者感到困惑的问题,有针对地选择家长学校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如果条件允许,则可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全力为家长服务,为他们答疑解惑,让家长与时俱进地了解科学育儿、健康育儿的知识和方法。

3.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合理挖掘家长资源。

家长委员会作为教师、幼儿园与家长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不仅有参与幼儿园各项管理工作、对幼儿园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的权利,而且肩负着沟通协调家园关系,挖掘家长资源,为幼儿园服务的重任。家长资源是指家长本身及其关系中可以为幼儿园合理利用的因素,包括家庭中可供使用的物品、家长的专业特长等人力资源及家庭中的文化元素等。所以家委会需要合大家之力,收集家长信息并定期更新,让各班的家长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为全园共享,拓展家长资源使用的宽度。

4.扎实做好访谈工作,提高访谈实效。

(1)坚持期初期末两次家访

家访是教师在幼儿入园前较常采用的一种家长工作方式。通过家访,教师既可以了解每个家庭的教育环境,父母教育孩子的观点和方法,孩子的个性,又能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在家在园不同生活环境中的表现和特征,更有利于家园配合,共同探讨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对照越来越多的学期初家访流于形式的现象,封闭式管理模式下的幼儿园更应注重家访质量,期初和期末都应安排家访。教师在期初家访中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向家长做本学期工作的简单介绍,期末家访就应结合幼儿发展评价情况向家长介绍幼儿这一学期来幼儿园所取得的进步、发展现状,探讨接下来家园共育的重点。

(2)开设班主任约访平台

教师和家长的约谈也是家园沟通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开设班主任约访平台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幼儿园可以设定家长约访时间(如每周三中午),为希望与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的家长提供机会,当面了解幼儿入园后或近期的变化与长进,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师工作的希望,双方共商下一阶段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

5.开辟家园沟通新途径,发挥幼儿主体作用。

幼儿作为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的主体,在家园沟通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幼儿的反馈往往会成为家长判断幼儿在园生活的重点,所以我们要让幼儿成为日常家园沟通的桥梁,让家长从幼儿身上感受到班级工作的开展。比如小班幼儿的家庭反馈可以是一幅图画、一朵自制小花,也可以是教师请家长结合课程的需要与幼儿共同观察一棵青菜的结构……到了中大班,随着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家庭反馈则可以以口述记事的方式进行,请幼儿回忆在园一日生活,以口述方式告诉家长,请家长及时做好记录,并养成习惯。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态度、情感及其表达方式、伙伴关系和兴趣倾向等,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教师言行风格等。

封闭式管理是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全新课题,只要我们从幼儿的成长、家长的需求、工作的现状出发,深入挖掘家长工作的可用途径,扎实、有效地做好每一项沟通工作,不仅能让家园共育焕发新的活力,而且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勤勤.幼儿园全程立体互动式家长工作实践.幼教天地,总第694期.

[2]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

[3]金虹青,徐晶.幼儿园家长资源开发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8(8).

上一篇:对领导班子的评价范文 下一篇:日月潭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