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11:11:18

电子类课程论文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1

关键词: 《电工电子学》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电工电子学》课程是我校机械大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课程内容涉及电路基础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电工电子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知识的学习和今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对于机械大类专业学生如何通过《电工电子学》教学提高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电工电子学》教学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电工电子学》教学现状

《电工电子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基本技能训练。但电工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课时数较少,涉及的知识面广,有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及与电机及其控制等内容。相对来说,机械大类学生电方面的知识较薄弱,且该课程是多门学科的压缩,内容多学时少,系统性较差,存在随意压缩学时行为,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其次,该课程是一门公共专业基础课,涉及全校专业门类多,且无后续课程,与专业联系性不够紧密,在非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较弱,没有相应的学习氛围和公共交流平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该课程还具有涉及专业多、教学力量分散薄弱的特点,且各专业对课程的要求存在差异,课程建设与教学手段已经跟不上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电工电子学》教学改革探究

由于机械大类专业电工电子学内容多学时少,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整合非常重要,要做到教学要点少而精、点面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一些内容的要求不必如电类专业那样专业,一些内容要整合,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专业应用需求为最终目的。为了让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让学生顺利地适应社会,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改变教育理念。

1.教学内容改变,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

教学必须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发展智能、培养能力为主。任课教师除了要注意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分析应用能力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这些教学要求外,还要在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下工夫。

2.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电工电子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逐渐改变实践教学的“教辅”验证定位,强调实践环节,不仅通过实践消化理论,更要强调对动手实践能力、分析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改变与专业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现状,与学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定位相适应。在实验内容上,适量地压缩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上。

3.教学方法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增强教学效果,除教学内容外,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所以好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如果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听课,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自然大大提高。为此我们在教学时会在课前、课后布置一些任务式的内容,让学生完成,达到综合掌握知识的目的。

4.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实行科学、公平、规范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案。

本课程主要改革将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增加课程论文或者专题调研、专题讨论、课程论文的环节,并将传统的平时考核成绩加以细化如课堂互动情况(主要包括主动提问、被动回答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等)、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独立完成或者抄袭)、考勤等。重点加强对《电工电子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注,通过实验课程解决先修课程中学生本应掌握,但尚未掌握的理论及构造知识问题,实验教学的考核采用对已做实验的故障分析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本文针对机械大类专业电工电子学课程学习的困局,立足“电工电子学”的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相关课程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持续改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使电工电子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工科非电类专业更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利.应用实例提高“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效果[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5):106-108.

[2]张传洋.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电子学教研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4):254-257.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 协同教学 教学框架 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19

1 引言

协同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已有数十年,无论是协同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各类机构都在积极寻求创新有效的模式,应对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阶段适合的具体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许多学者和高校教师对协同教学的研究,有的从协同教学方法、协同模式、协同教学环境等方向形成综述,有的从重点学科或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研究中探索协同教学的运用,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针对单个专业详细建立协同教学模式或框架,讨论专业内的协同教学内容、团队、方法等。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仍在发展变革中的专业,其协同教学模式还处于模糊探索中,鉴于电子商务领域的跨学科特性和该类企业岗位工作的协同性,构建其适合企业团队协作需求的课程协同体系,是培养面向社会服务应用型人才重要方法之一。

2 电子商务专业协同教学的目标导向

社会各类机构开展工作都是通过不同岗位上的人员协同作业方式达到其目标的,各行业广泛应用的电子商务运作也依靠掌握不同技能的专业人才分工合作得以实施。随着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成熟和国内高等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系统化,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大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计算机信息工程为主,着重培养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需求的技术开发人员;一是以管理工程为主,培养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和企业运营需求的管理人员。笔者所在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所属学科及师资研究方向,现阶段“以管理为基础,兼具信息和经济学科,电子商务规划设计与管理技能为核心”的培养框架属于后者,主要向社会输送以服务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人员和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企业电子商务前后台管理、电子商务各类解决方案咨询规划和实施、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等。因此,本专业适合以管理课程体系为主线,以信息、经济、艺术设计等方向的专业为辅线,构建协同教学体系。

3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技能结构

3.1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实验实践等环节。通识课程为管理学科大类课程,主要涉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人文、体能、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环节以电子商务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除管理、经济、计算机学科核心专业基础课各2-3门外,其余主要为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独立实验实践。整个体系以电子商务基本技术、商务管理、法规常识、信息技术和系统规划知识为主体。

3.2 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能构成

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以网站后台运营管理、项目策划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等为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除通识课程外,其它各类课程群都部分涉及了职业技能训练的对应内容,包括中外文语言和商务表达及沟通、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运营及管理、电子商务站点规划和管理、电子商务方案设计等能力。

3.3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的对应关系

将上述课程培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职业能力对应分析,可汇总成表1所示关系。表中各职业能力是通过不同课程群的教学实现。可以看出,电子商务领域是典型的跨学科应用研究类别,电子商务专业的能力培养过程设计到多专业、跨学科的数十门课程和实验实践环节,而职业能力通常是在企业协同工作中个人综合或小组合作体现的。

表1 电子专业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群\&基本素质与能力\&通识课程:政治、法律、人文\&通识课程:体育\&通识课程:高等数学\&通识课程:大学英语

电子商务专业课:专业英语\&通识课程:计算机信息基础及语言\&管理学科理论基础

及应用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2-3门\&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1-2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2门\&电子商务规划设计

与管理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

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1-2门\&专业综合信息

技术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课、实验实践

计算机科学专业:专业课、实验实践\&商务交流及策划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专业拓展课\&]]

4 电子商务专业内外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依据协同教学涉及课程所属学科或专业和课程所对应的职业技能关系,电子商务专业协同教学框架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仅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和仅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及实验实践环节,该类课程所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仅限于电子商务行业内的职业需求,这些课程的协同工作可列为专业内协同框架;第二,涉及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艺术设计、计算机等专业的跨学科(或仅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及实习实践环节,该类课程教学目标面向职业需求口径较宽,开展此类协同教学可列为跨学科/跨专业协同框架;第三,周期性开展的大学生实践、竞赛、课题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与课程的协同,此类协同需要根据活动所开展的时间跨度、内容选择性与相应课程关联,其框架较难固定,视实际情况拟选。

4.1 电子商务专业内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专业内协同的课程关系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各类岗位协同作业关系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后就职到电子商务企业的后台管理、网络营销、网站编辑、商品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都是上下游衔接或平行开展的业务,且都在专业内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体系中。因此可根据岗位关联构建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如表2所示。框架中的课程都由电子商务专业主讲教师担任授课,主要授课对象除专业基础课外,只针对本专业学生开设。

表2 电子商务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

[[序号\&协同课程\&涉及的课程协同培养技能\&协同关系\&1\&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管理\&电子商务企业产品、信息、订单等管理流程,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策略\&内容协同,平行课程

5门课程都是电子商务专业课,因为课时关系,通常分布在第4-7学期,但各课程培养分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全过程必须的组成单元,因此在内容上各课程可进行部分学时的共同授课。\&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类别、结构和集成

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技术的运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系统构成(TPL、自营)

配送中心的类型、功能以及作业流程

配送路线的选择及优化

配送合理化分析技能 \&客户关系管理\&CRM主要方法、系统及应用操作技能\&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法律的基础常识\&2\&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

方案选择评价方法\&前后任务协同

3门课程依次开展,在前一课程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网络应用设计实践*\&企业内部网络规划和配置、网站开发管理\&3\&网络营销\&网络营销主要方法、网络营销策略\&前后任务协同

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包括完成的网络营销方案中的部分内容,例如在线主题调研模块。\&网络营销课*\&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及其运作和评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规划、设计、维护\&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设计电子商务网站\&]]

注:表3中带*号的课程为独立实践环节

4.2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间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跨学科或跨专业间协同教学可帮助各专业学生定位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应的就业岗位在社会分工合作中的角色,学生本科学习的同时能了解今后企业协同工作的基本轮廓。该类协同是通过整合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课程或知识单元的课程作业、实践、课设等,建立协同关系,开展协同教学,促进不同专业技能间的融合掌握。表3给出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专业外协同教学框架。与专业内协同不同的是,跨专业协同的课程关系是多对多的,一门课程可设计到若干协同关系中,但协同的技能和目标有所区别。

表3 电子商务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

[[序号\&协同课程\&涉及的课程协同培养技能\&所属专业\&协同关系\&1\&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类别、构成、组网,基础配置\&计算机科学\&内容协同

前一课程的知识讲授为后一课程实践作理论基础。\&网络应用设计实践*\&企业内部网络规划和配置\&电子商务\&2\&多媒体技术\&音频、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文件的处理和设计技能\&计算机科学\&任务协同

网站设计需要的多媒体文件由前一课程中\&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设计\&电子商务\&3\&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电子商务\&内容协同,任务协同

后3门课程是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需要用的技能\&市场调查课*\&设计及开展市场调查项目\&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财务预算和效益预估\&财务管理\&营销战略规划\&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战略应用\&市场营销\&4\&市场调查课*\&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及其运作评测\&市场营销\&内容协同,任务协同

电子商务网站以数据库应用设计实践的DB为后台数据库。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表单页,并统计和存储数据。

MIS系统结合网站设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数据库应用设计实践*\&数据库系统设计技能\&计算机科学\&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规划\&工商管理\&]

]

上述协同教学的框架并没有涉及所有专业内和专业外开展的课程,只是根据课程可协同的关系有选择性纳入到框架中,例如,专业基础课(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未纳入到框架中。

此外,若将协同教学的工作扩展到培养计划以外的实践或研究环节,还可将各专业课程与暑期实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提高协同教学的实效。

5 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协同教学模式是在行业领域的企业用人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提出,随着行业发展,岗位技能越来越细化,协同教学模式也应适时调整。同时,在协同教学开展的框架下,还可丰富协同学习的模式,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其未来在企业协同工作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钱丹洁,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2,(5):3-6.

[2]吕萍,慕芬芳.基于项目的多课程协同教学理念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71-175.

[3]向征.经管类专业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12,(4):68-69.

[4]解蕙.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中专业指导和就业定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163-165.

[5]叶劲松.广告学专业协同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80-182.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3

【关键词】中美合作办学;电子电路课程;教学改革

1 “南邮-纽约理工”中美合作项目简介

2007年,南京邮电大学开展了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南邮-纽约理工”国际学院。学院依托学校的主干专业或国外著名高校的相关专业,举办以国内学生为对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本科生。

学院办学层次为本科生教育,办学思路是,专业设置与国际需求同步,课程开设兼顾合作双方的特色与优势,学院建设、运行模式国际化,以培养国际型人才为目标,创立南邮人才培养品牌,打造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现该项目有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及工商管理4个本科专业。

2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我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邮电通信类高校,其电子电路类课程是全校的学科基础课。因此,此类课程在我校的专业培养、课程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不同专业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不同的,这对课程的教学等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具体到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电子电路类课程从课本的选择、教学大纲的制定到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师的选聘等工作均由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负责。因此,针对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要了解专业培养计划和对课程的需求,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将电子电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重新进行整合。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组成了以《Fundamentals of digital logic》、《Electrical circuits I and engineering tools》、《Electrical circuits II》、《Electronic circuits I》、《Electronic circuits applications》等五门课程为主体的新的课程体系;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制定了以《Fundamentals of digital logic》和《Computer organization & architecture》等课程为主的电子电路类课程体系。其中,《Electrical circuits I and engineering tools》为4个学分,60课时。其它课程为3个学分,45课时。

以上列出课程的课时均为理论教学学时,不包含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为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大型的Assignment或Project,这些Assignment或Project均由学生在课后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于实践教学,本文将在后续章节进行详细说明。

3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

3.1 课堂理论授课

美国高等教育鼓励冒尖、推崇标新立异和提倡个性发展,美国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个性化和多样化。学生课堂发言、相互提问等非常普通。双方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活跃,特别是对于电子电路这类理工类课程,学起来比较枯燥。此外,由于上课用的全是英语授课,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比较欠缺。多种因素决定了,电子电路课程的理论教学必须要寻找一种比较符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一套教学方法才行。如《Fundamentals of digital logic》这门课,教师在上课前,先将今天即将要讲授内容的提纲发给大家,注明重点和难点。然后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鼓励有学生遇到听不清、听不懂的内容,可以立刻提问,请老师及时解答。

3.2 课堂讨论

由于我校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中,课堂教学采用小班化教学(每个班大概30名学生)的模式。因此,这种模式非常适合课堂讨论。在完成一章内容或者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认为大家有必要先消化一下已学内容,才能进入后续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就会安排1-2节课的时间,针对某个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大家可以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也可以学生现场提出来的。学生在谈论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仔细听并细心观察。当谈论的结果出现错误或讨论的内容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介入他们的谈论,并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谈论结束后,每组学生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把自己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向大家做一个报告。然后让老师和其他组学生表达一下意见,如果有问题,请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最终,通过大家充分的谈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实践教学环节

美国纽约理工学院特别重视我校合作办学项目中电子电路课程的实践环节,要求老师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课程大纲实践环节的内容、性能指标、时间节点以及实践环节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等。以《Electrical circuits I and engineering tools》为例,老师在第一堂课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型的project。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能超过3名学生。要求学生用Matlab设计一个电路系统,并计算出电路的某些参数、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每周每组学生都要递交各自的研究进展,连续2周都没有进展的学生将提出警告,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到学期末对每组学生的结果进行检查,最终给出学生的实践环节的分数。

5 结束语

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合作办学项目“南邮-纽约理工”为例,对该合作办学项目中的电类专业电子电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希望本文能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梁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2).

[2]梁红,佟亮,尹明,徐蕾,邹立颖.《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9).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4

关键词:中专电子专业 有效课堂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21-01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旨在培养电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传统的电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正确、深刻地认识这些问题[1]。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中专电子专业的特点,合理设计中专电子专业课程,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配备充足的师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电子类人才,推动社会电子行业的发展。

1 中专电子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中专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专类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都遵循传统的模式,公共基础类科目的课程多,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少,而且专业理论课程占主导,实践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使得学生全面得到发展,但缺乏专业性;理论体系很完备,但实践能力差,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严重的就业压力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损坏了学生的利益,对社会的发展形成阻力。

1.2 中专院校“硬件”和“软件”配备不足

近几年,各大高校纷纷响应扩大招生的号召,降低分数,扩大招生的范围,使得中专类院校的生源不足,导致经费紧张,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此外,当前中专类院校的师资配备明显不足,教师的学历不高,虽然教师的知识理论储备很丰富,但是缺乏专业的实践;还有的教师对电子专业的发展认识不足,前瞻性不强,使得中专电子专业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3 中专电子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受到中专电子专业“硬件”和“软件”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专业电子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得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此外,中专类院校的课堂教学缺乏创新,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适应不了社会的要求,无法就业,对电子行业的发展不利。

1.4 中专电子专业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

目前,多数中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目标不明确,开设的专业存在跟风的现象,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此以来,使得整个电子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对于电子专业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专业电子人才,不符合电子行业市场的需求,导致中专电子专业的发展堪忧。

2 提高中专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 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地位

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专业电子类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中专类院校应该重新定位电子专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增加电子专业课程的课时,不但重视电子专业的理论教学,更加重视电子专业的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满足现代电子行业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此外,电子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要双管齐下,重视电子专业的发展,培养适合社会电子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2.2 完善硬件设施,配备足够的师资

好的教学环境才能吸引学生前来就读,既能保证中专院校的生源,又能提高资金基础,因此,中专电子院系要从本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根据电子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加大经费的投入,配备齐全的电子专业的硬件设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电子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中专电子院系对于教师的招聘工作,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培训工作,组织新老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

2.3 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古话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对专业技能类人才培养的真切要求。因此,中专电子专业不仅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而且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院校电子设计比赛、校外电子设计大赛、电子技能比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此外,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和电子设计项目,通过搜集资料和查阅文件,研究相关的电子类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4 引入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思想

中专类院系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是要走向市场、走向各种工作岗位的,所以,中专院系的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中专电子院系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全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课程的安排,实现电子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电子专业技能。此外,中专电子院系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制定共同培养专业电子人才的目标,签订合作计划,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专业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推动电子行业的向前发展。

3 结语

通过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构筑有效课堂是学校发展的主阵地,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化学校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3]。结合当代社会电子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中专电子专业的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的电子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志丞.浅谈对中专电工电子专业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学,2013,8(12):133.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5

关键词:电子类课程设计;Multisim;Keil+Proteus l;Protel9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65-02

一、引言

高校电子类课程是电子信息、通信、电气自动化等工科专业最重要的课程,由于电子类的课程如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以及单片机等学科是多理论多实践性的学科,往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理论讲解,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也不能及时地验证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即使有课内实验,但实验课时少且一般都使用现成的电子实验箱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达不到很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每门电子类课程结束后,用一到两周的时间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电子类课程的设计对提高学生对电子类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有很大的作用。而在电子类课程设计中,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使用相关仿真软件的辅助设计,可以提前预知设计的结果,方便修改参数和改正错误的设计能有效地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等优点。下面将介绍各们电子类课程设计以及适合该们课程相关的仿真软件。

二、电子类课程以及辅助仿真软件

根据电子类课程的特点,分为无需编程的和有需要编程的课程,有需要印制电路板和简单面包板可设计的内容。不同的需要则在进行电子类课程设计的时候使用的辅助软件则不同,下面将分别介绍。

1.无需编程的电子类课程设计和相关的辅助软件。在电子类课程中,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中不涉及微机控制的电子硬件设计不需要编程,则可以使用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仿真软件是由加拿大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ies公司基于Windows的电子线路设计工具,后由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收购,并推出性能更强大的电子线路仿真软件Multisim9~12版本且与Labview完美结合,具有丰富模拟、数字器件、FPGA器件和仪器仪表等仿真元器件,该软件包含电路仿真(Multisim)、PCB设计(Ultiboard)、布线(Ultiroute)以及通信分析与设计(Commsim)四个部分[1]。该软件可以仿真电路里的基本电路分析原理,三相交流电,模拟电子技术中的运算放大电路、滤波、整流、稳压等电路,也可仿真数电里的基本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以及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的高频信号的调制解调等电路,其虚拟仪器仪表种类齐全如示波器、函数发生器等,也有强大的电路分析功能,可进行直流工作点分析、瞬态分析、傅里叶分析等。适用于模拟、数字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2.需编程的电子类课程设计和相关的辅助软件。在电子类课程中,微机原理以及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的课程设计相对较为基础的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要求由软件编程,需要掌握汇编或者C语言等相关的编程语言,针对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使用编程软件Keil+电路仿真软件Proteus。Proteus软件比Multisim在单片机以及微机仿真中具有更完善的性能[2]。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是世界上著名的EDA工具。它不仅具有其他EDA工具软件的仿真功能,还能仿真单片机及器件。它是目前最好的仿真单片机及器件的工具。从原理图绘制、代码调试到单片机与电路协同仿真,真正实现了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设计。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将电路仿真软件、PCB设计软件和虚拟模型仿真软件三合一的设计平台,其处理器模型支持8051、HC11、PIC10/12 /16/18/24/30/DsPIC33、AVR、ARM、8086、MSP430、Cortex和DSP系列处理器,并持续增加其他系列处理器模型。在编译方面,它也支持IAR、Keil和MPLAB等多种编译器[3]。

Keil是一款单片机开发系统平台,支持汇编、C语言、PLM、以及混合编程。Keil提供了包括C编译器、宏汇编、连接器、库管理和一个功能强大的仿真调试器等在内的完整开发方案,通过一个集成开发环境(μVision)将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无需连接单片机硬件而进行纯软件仿真,具有跟踪、调试、复杂断点等功能,能生成在线仿真和烧录到芯片所需的HEX文件等[3]。用Proteus设计电路时,无需画出单片机的最小系统,晶振频率在单片机里手动改变即可。在仿真的时候只需将Keil编译器里调试好的程序生成的HEX文件加载到Proteus的微机芯片上即可,点击仿真按钮,可立即观看到电路的仿真效果图。若进行硬件调试时,只需将Keil编译器生成的HEX文件通过串口调试助手下载到单片机等微机芯片上,即可进行实物的硬件联合软件的调试。有编程软件和微机硬件电路软件的结合,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在微机和单片机课程方面的设计,有效提高设计效率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需印制电路板的电子类课程设计。一般电子类课程设计中如果需要印制电路板,如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者单片机等相关电路需要印制电路板时,则使用市场上已经十分成熟的Protel软件,其常用的版本有Protel99或Protel200。该软件是Altium公司开发的EDA软件,具有电路原理图设计功能、自动布线功能、原理图混合信号仿真功能、印制电路板设计功能以及PLD设计功能。而Protel2004在内的先前一系列版本的功能和优点以外,还增加了许多改进和很多高端功能,如拓宽了板级设计的传统界限,全面集成了FPGA设计功能和SOPC设计实现功能,从而允许工程师能将系统设计中的FPGA与PCB设计以及嵌入式设计集成在一起。Protel在设计电路板方面具有庞大的常用的各种元器件以及相关封装的元件库,随着版本的升级以及各位设计者的填补,元器件库也相应的随电子器件的增加而完善,也可以自己绘制元器件以及相关封装,建立自己常用的元器件库。Protel在PCB制图上面具有其他相关软件无法比拟的功能,设计者将绘制好的电路原理图转换成PCB图,排列好元器件,设计者可以手动或者自动布线,通过了电气规则测试后,即可将PCB图印制成电路板,焊接好元器件,进行电气测试后便可以进行硬件的调试[4]。

三、结论

在电子类课程设计中,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使用相关仿真软件的辅助设计,可以预知设计的结果,方便设计中各种元器件参数以及错误设计的修改,能形象生动的跟踪过程,仿真测试通过后再进行实物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服了传统设计周期长、成本高等缺点,能有效地提高设计的效率和降低设计成本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黄智伟,李传琦,邹其洪.基于NI Multisim的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李现国,张艳.Proteus仿真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2):125-127.

[3]马华玲,Proteus+keil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12,25(4):26-27.

[4]张瑾,张伟,等.protel99SE入门与提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6

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东西。本文作者认为在设计电子商务教学内容时首先遵从适合本课程的设计原则,本文将电子商务教学设计原则总结为如下三点。以学生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原则: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牢记把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因为是从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出发还是从老师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出发会得到两个截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因此,在设计电子商务类课程时首先要遵守这个原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1)设计的内容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设计的课程内容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3)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多种情景下使用学到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原则:在设计电子商务课程时,要注重学生与老师协同合作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和引导一起交流和讨论,让同学们共同思考和评判各种课程中设计的理论和观点,对不同的看法进行辩论和协商。通过这种系统学习环境的建设,学习者的独特思维能够被周围的人接纳,个人也能够吸取别人的观点,使整个群体完成学习内容的架构,而不是老师或者几位同学完成。努力优化学习环境的原则:电子商务课程涉及面较广,学习的途径也很多,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要鼓励同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在课下也要学会利用各种文字材料,书籍,音响资料,网络等来完成日常的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也可以向同学寻求帮助。

2电子商务教学设计难点及策略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有一定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一些教学的规划过程可以运用到具体教学的设计中去。本文总结出在电子商务课程设计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难题所能使用的策略,从三个方面作简要阐述。

难点1: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电子商务课程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诸如电子商务、商务外语,中小企业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的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需要掌握较多的内容,因此,可以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确认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知识教学目标,该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电子商务课程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以及重要组成内容,能够初步了解电子商务的一般流程;第二,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如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电子商务的功能与结构,使学生学会通过上网访问商务网站,查询相关信息、上网购买、申请域名、建立个人网站、网上支付、实行交易、服务与支持等实际操作方法。第三,思维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创新和时间求真知的思维方式。

难点2:教学媒体的选择。确定教学目标后,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可以按照目标和职能划分为五类,在选择时要参考其特点作出相应选择。(1)事实类教学媒体:该类媒体以讲诸如科学现象,结构,形态,或者讲述文字史料,真是故事为主,选择该类教学媒体便于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真实情况。(2)情景类教学媒体:此类媒体给出一定的情景,描述相关的情节,现象,给出真实或模拟的动画,此类媒体便于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3)示范类教学媒体:该类媒体以给出标准和行为准则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模范和练习来达到掌握具体技能的目的。(4)原理类媒体:此类媒体以介绍事物的发展原理为主,借助语言描述帮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特点,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5)探究类媒体:该类媒体通过给出一个事实,然后提出质疑和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相应地教学媒体。

难点3:教学情景的创建。情景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最直接体现。具有良好设计的教学情景能够将学生较好地引入到学习内容中去,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学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情景按照不同属别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1)问题类情景:问题情景是经常被运用到具体教学中的情景之一。问题情景是要在学生的学习与课本知识之间创造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引起的,学生从这种不平衡开始,探究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思考不平衡的原因,寻找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问题类情景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具有较好的效果。(2)真实类情景:教师带领学生亲临电子商务的工作现场,让学生在电子商务的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学习,并将学习到的只是运用到实际的场景中,真实类情景的运用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得到较好运用的一类情景。(3)合作类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立合作类情景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交流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交往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力。

3结论

在明确电子商务课程的特点、教学设计原则和策略之后可以对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本文详细阐述了电子商务课程的四个特点,并简要概述电子商务课程的涉及范围,接着,本文分析了在设计电子商务类课程时需要考虑和遵从的三个设计原则:以学生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原则、努力优化学习环境的原则,并给出了遵从着三个设计原则可以达到的效果。最后,论述了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三个难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创建。并针对每一个设计难点给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解决思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巧妙运用,能够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的教学形式,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取得整体综合效应。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7

化工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中职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电工与电子学科的各个领域,具有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那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要适应中职学校培养模式的改革,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因此,结合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化工类专业拓宽知识面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本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当其冲的课时压缩对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并且其理论阐述抽象难懂,教师往往是根据课时安排,生硬地删减课程内容,势必造成教学上的不连贯,部分教师甚至将实验内容删除,即使安排也多是验证性实验,缺乏有针对性地提高技能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项目,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2.理论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而且理论知识往往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就忽视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教学方法呆板。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生活条件改善,上学不是唯一出路的想法蔓延,势必造成职业学校部分学生没有追求。再加上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是老一套,老师讲,学生记,习题巩固,作业再巩固,实验应付了事,没有一套适应现在学生的、体现个性化的、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应对,结果势必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所以学生普遍感到学无所用,毕业求职时又眼高手低。

4.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现在,由于地方生源数量减少,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没有减少,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职业学校就是为了混文凭。学生的文化基础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差,选择化工类专业的学生缺乏电学概念,认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与自己专业无关,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够。

5.考试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考试方式仍沿袭多年不变的闭卷笔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驱使学生在狭窄的范围内死记硬背,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更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中职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结合中职学校育人目标、企业用人标准和化工类专业课程设置实际情况,确定化工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准确、体系科学、内容实用、提高效率、培养能力,以解决“学以致用”,“学时少内容多”这两个问题为主要目标,教学改革和实施方法如下:

1.课程设置模块化。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时间周期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工类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教学改革要求。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推行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教学计划按三年制“2+1”模式制订,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电工基础课程模块、电子基础课程模块和灵活的选修模块。该课程体系具有下列特点:(1)解决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2)实用性强,可解决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以致用的矛盾;(3)加强了系统概念,可以为今后的在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课程内容选取科学化。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基础内容多,由于学时有限,必须精选,够用即可;(2)必须大大删减细节问题的定量分析计算,如电机、电器的内部分析计算,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分析,分立元件的定量分析计算等;(3)加强系统的外部特性,如电机、电器的外部特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外部特性,应用系统的外部特性等;(4)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大部分化工类专业均开设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选修课程内容要按不同专业重新编排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时和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5)适当了解先进内容,如EDA技术、通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3.教学模式多元化。在教学模式上,充分使用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仿真实训室等现代教学资源,积极开发教师上课用、学生自习用、网络分布用的多种教学课件和软件,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使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更有兴趣,更利于发挥其创造性,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4.教学环境企业化。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就是要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前提就是要有与专业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除了利用好学校现有资源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利用企业现有设施设备。将学生带进企业,在做中学,学中做。

5.考试方式多样化。将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报告与实物制作相结合,整体与单元相结合的多种考试方式。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积极探索考核学生应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工类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已初有成果,在以后的改革中,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真正地实现做中学,快乐学习,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任旭虎,李芳,游泳智,刘润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模块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探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师范类本科院校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思路,探索了适应于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对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反映指标。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日益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正逐渐得到各高校的关注,尤其在师范类院校的工科建设中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的人才需求变得非常突出,很多师范类院校顺应社会发展也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但是如何在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中开设工科建设,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工科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 

一个新办专业如果没有特色,那么培养的人才就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专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滞,因此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一个专业能否发良好发展的基础。 

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中工科专业的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两个特色”是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和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电子信息本身是工科专业,因此专业课程、实验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工科教育为核心,通过优化和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和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基于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培养部分具有较高从教技能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双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教育教学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教师引进培养进修机制,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培养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学术带头人。 

(1)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发挥学院现有的学科、学位点和实验平台作用,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每学期聘请1-2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有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时刻跟踪电子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应用前沿。 

(3)提高教师科研开发能力。积极鼓励全体教师申报部级和省级等各类基金项目,重点支持“产学研”项目申请,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工程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公司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应用技术合作。 

(4)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评比、教学竞赛活动,打造教学名师,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为教师提供相应课程的高标准配套实验装置,使教师不仅在理论上和国际接轨,而且在实践动手方面也有大幅提升,实现“双师型”的转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其他名牌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调研,提出了适合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建设信息类技术人才和信息类教育人才作为培养模式的两大重点。 

(1)优化课程设置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课程实验、自选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六大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着力,强化实训实践技能培养,突出工科特色;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部分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同时为进一步凸显工科教育特色,强化其实践性,探索实施“3+1”新型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实践实习),并在二三年级的暑假各增加一个短学期开展金工实习、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 

(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强化主干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积极推行“四双改革”方针,即:双纲: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双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双材:每门课程都有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双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3)实践与创新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大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加大开放实验力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不断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在培养方式上大胆创新,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除了校内建立的实验实训室外,还积极与国内外著名的电子生产企业、自动化研究所等联系,为学生与社会架起一条直通的桥梁。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以及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成功申报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和专业指导。同时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实验类和基础教育研究类论文选题比例,促进科研型后备人才和新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尽早进入毕业论文工作,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教技能的培养 

很多地方性中专(技校)均开设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因此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老师需求量很大。师范类院校可以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并有意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聘请高水平的教育学专家,开设“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技能选修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前期培训。对在电子技术专业的从教技能作全程指导,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激发从事电子技术教育的热情。 

四、管理体制改革建设 

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热心教学人员担任学院基层管理工作,加强管理能力培训,注重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健全“所室合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对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辐射与带头作用,研究所为本科学生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论文提供平台,同时充分调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三是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构建“学院—教研室(实验中心)—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四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教学一票否决制”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对该问题在专业指导思想和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银章,曾建潮等.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新办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模式与创新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8):22-25. 

[2]吴杰康,杭乃善.特色专业建设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4-36. 

[3]保利勇,赵东风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113-114. 

[4]朱晓东,戴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上一篇:创新实验论文范文 下一篇:知识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