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5 05:36:48

跨境电商论文

跨境电商论文篇1

一、 B2C模式跨境电子商務合同类型分歧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网上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商务活动[1]。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兴盛发展,消费者经由电子商务平台购买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商品的行为也司空见惯,涌现出的相关商品纠纷也延伸至跨境电子商务商品交易的合同类型。经由目前中国既存的相应司法判例分析,就跨境电子商务商品交易契约论博弈的观点分为买卖契约论,非买卖契约论和委托契约论三种。

买卖契约论,代表消费者的观点,认为经由网上平台购买商品属于典型的买卖行为,签订的合同自然构成买卖合同。一般而言,消费者作为原告就产品质量问题起诉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或者其他相关主体时,均提及是在被告处购买的商品,现存在质量问题,要求退货退款或者追索惩罚性赔偿。消费者认为,经由跨境电商平台是购买被告的商品,与在实体店购买或者是否跨境无关,均是支付货款转移商品所有权的行为,理所应当的是买卖合同,出现产品瑕疵或者其他质量问题,被告自然应当承担责任。此种观点得到极少数法院判决的认可,譬如在2016年张振张某某兴与广西一心母婴用品有限公司产品销售者责任纠纷案,原告分两批次在被告处购买进口婴儿奶粉,但是所购买的上述产品皆无中文标识,原告认为被告的商品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要求退货和支付赔偿金,但是被告辩称被告与原告的交易方式系跨界电子商务,不构成买卖合同。法院经审理认定,原告主张自己与被告存在买卖合同关系,提供了收款凭证,原告与被告间存在买卖合同关系初步成立,被告主张其与原告间并无直接的买卖合同关系,主张其仅为原告提供了跨境电子商务代购服务,但被告没有提供其为原告提供跨境电子商务代购服务的证据,因此,被告的主张不成立,法院最终确认原告与被告间存在买卖合同关系。买卖契约论虽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但并没有得到多数司法判决的认可,目前而言仍属于少数意见。

非买卖契约论,代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利益,是法院在审理跨境电子商务商品交易合同纠纷的一种实务观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结合跨境电子商务的特性,认为契约非构成买卖合同,以此否定消费者的诉求,但是对合同类型的具体称谓不予置评。此种观点得到较多数法院的认可和支持。譬如,在何梦与重庆渝欧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产品责任纠纷案,经审法院认为,跨境电商平台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原告在被告办理会员卡之前,其工作人员就在店内向原告展示了原告欲购买产品的样品,样品均为境外生产时的原始外包装,无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等内容。原告办理会员卡后自行通过被告的西港全球购的电商平台多次采购了该国外产品,收到的产品与样品均一致。因此原告应当知道该商品并非针对中国市场销售,其生产者一般不会按照我国的相关法规对商品进行标注,被告提供国外采购平台的行为并非进口销售商品行为。此种观点以否定消费者诉求为直接目的,对难度系数相对较大的契约类型的认定则予以规避。非买卖契约论正在越来越多的司法判例中体现,业已成为实务部门处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合同纠纷的主流意见。

委托契约论,依旧代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利益,由非买卖契约论进一步衍生而出,认为跨境电子商务具备特殊性,消费者经由网络平台购买商品的行为不同于传统的购买行为,实际上是委托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直接以消费者的名义报关进口,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构成委托合同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买卖合同关系。委托契约论目前已得到部分司法判决的确认,譬如,在赵子玉与厦门中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经审法院认为本案应当首先明确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性质,以及消费者和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在交易中的法律地位,才能判断电子商务公司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本案中,原告向跨境电商公司提供准确而完整的个人信息,以便该公司以订单人本人的名义办理向海关报关、缴纳税款,境外商品通关时的性质系个人行邮物品,而非贸易商品。原被告之间的此种法律关系着重强调跨境电商公司以订单人的名义从事相关的行为,而普通的买卖合同的基本义务在于一方支付货款、另一方交付标的物,并未将合同双方履行合同义务时的名义作为认定买卖合同的构成要件之一。而在原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中,被告的主要义务在于其以订单人的名义从事报关、交税等事宜,否则原告意欲取得的商品便无从离开保税区从而交付给原告,合同目的便无从实现,所以被告公司负担的以原告名义从事报关、交税义务构成了双方之间合同的主合同义务之一,对于该合同性质的界定发挥着实质性的作用。跨境电子商务对于跨境电商公司以订单人的名义从事相关事务的强调,符合委托合同的构成要件,订单人作为委托人,对其委托事项支付价款,跨境电商公司作为受托人,为委托人提供商品采购、通关纳税、物流托运等服务。故本案中原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为委托合同关系,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合同的约定履行其义务。委托契约较买卖契约论更为明晰,但是仅得到部分法院的认可,未能成为主流观点。

二、B2C模式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博弈事由

消费者和跨境电子商务公司间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的纠纷并非无缘无故产生,而是在现行法律法规无确切规定的背景下,基于各自经济利益的考量,分别做出的相互矛盾的解读。究其缘由,既包括两造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是否具备销售者身份的博弈,也进而涵盖就产品质量责任的博弈。

(一)销售者身份博弈

法律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因法律关系的差异的不同,纵使消费者和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均认同两者间的商品交易构成契约法律关系,但是在具体的合同类型上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显而易见,买卖合同、非买卖合同和委托合同间相关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差异明显,而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是否具备销售者身份,是各方博弈的焦点所在。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2]。按照消费者的观点,若消费者和跨境电子商务公司间的合同构成买卖合同,则毋庸置疑,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具备销售者身份,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将产品的所有权转移给消费者,消费者支付相应价金。相反,按照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的观点,若其和消费者间的合同为委托合同,或者至少不构成买卖合同,则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自然不具备销售者的身份,其只是消费者的受托人,遵循消费者的要求代为购买相应产品。两造就销售者身份博弈,目的在于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义务承担程度的差异。作为销售者,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履行的义务较之受托人更多,不仅要严格履行买卖合同的要求,准时交付无瑕疵货物,而且还要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销售者的义务。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销售者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义务,而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换言之,经营者涵盖销售者。销售者是产品流转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具备重要地位[3],若销售者未能合理审慎履行,则需要承担违约责任甚或产品质量责任。相反,若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不具备销售者身份,则承担的义务明显较少,依据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的主张,其仅具备受托人或者被授权人身份,是接受消费者的委托或者授权代为购买商品,仅需履行受托人或者被授权人的义务,并不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主体的身份,也自然无须履行其规定的义务。立基于不同的法律身份,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承担的法律义务差距较大,摆脱销售者身份是其辩论甚或挑战合同类型的重要阶段性目的。

(二)产品质量责任博弈

销售者身份论争的最终着力点在于产品质量责任的承担与否,若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具备销售者身份,往往因未适格践履义务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反之,不具备销售者身份则往往可以直接免于构成违约或者侵权,无须承担任何产品质量责任。实际上,两造就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的辩论肇始于产品质量责任的博弈,即由产品质量责任的承担引发契约类型的辩驳,换言之,跨电子商务公司辩驳契约类型的目的最终仍在于寻求免于承担产品质量责任。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对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人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质量义务应承担的法律后果[4]。立基于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纠纷的案例分析,消费者多认为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的产品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存在质量问题,要求承担责任。譬如,熊学平与重庆渝欧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沙坪坝三峡广场分公司产品责任纠纷案,原告熊学平诉称,2015年5月8日至16日期间,原告在被告店铺购买荷兰牛栏奶粉9罐,总价1887元,后发现所有产品包装均无中文标签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的不得进口。因被告作为销售者违反上述规定,现要求被告退还货款1887元,并十倍赔偿18870元;被告则辩称,本次交易方式为跨境电子商务,具有特殊性,是以消费者的名义报关、通关,海关对此种货物也是按个人行邮物品进行监管和收取关税,不需要提供中文标签,本被告在海关的严格监管下,全部交易过程合法,通关物品没有质量问题,不应当承担退货还款和十倍赔偿的法律责任。由此观之,消费者的目的在于要求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其在起始阶段认为其购买产品理应构成买卖合同,故未对构成买卖合同详加论述,其诉求的核心,在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和惩罚性赔偿责任。真实挑动买卖合同和委托合同论辩的是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其目的在于否定应当承担产品质量责任,但是应用的法律诉讼策略却是寻求上位领域的合同类型差异和对应的销售者身份,原因在于直接立足于产品质量本体辩驳获取法院支持的概率较小,而其非买卖契约论甚或委托契约论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则演变为其是否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关键所在。因此,消费者和跨境电子商务博弈商品交易合同类型的最终目的在于产品质量责任的承担。

三、B2C模式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界定

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的论争在司法实务领域已经产生,纵容其持续存在势必增加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承担法律风险的负担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甚至威胁司法机关的权威,因此,有必要予以分析界定,及时终结前述相互对立的理论和实务观点。

(一)立基于契约区分标准界定

自契约诞生之日起,立基于相异区分标准,契约类型随之差异。买卖合同和委托合同由来已久,均构成典型的有名契约,对其认知和理解并不困难,故区分买卖合同、非买卖合同乃至委托合同,应当立足于确立买卖合同和委托合同的基本标准。辨析买卖合同和非买卖合同的标准在于以对价换取货物的所有权,换言之,买受人支付价款获取出卖人货物的所有权即构成买卖合同,反之则不是。而委托合同,又称委任合同,是指一方委托他方处理事务,他方允诺处理事务的合同[5],其辨析标准在于委托,即委托人以特定的委托行为要求受托方处理事务。跨境电子商务系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促进国际间商品、服务自由流动的新型国际贸易方式,其与传统进出口贸易有相似之处,但亦有重大区别,立基于委托合同的标准,在交易环节,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消费者订购时必须向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提交完整和准确的个人信息;其二,以消费者本人名义向海关报关、纳税;其三,境外商品通关时的性质是消费者个人行邮物品,而非贸易商品。上述区别体现了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是以消费者的名义和费用处理事务这一核心要素,更加符合委托合同的法律特征,故跨境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与跨境电子商务公司间成立的系委托合同关系,而非买卖合同关系。此论点看似言之凿凿,实则忽视买卖合同和委托合同区分的真谛所在,属于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为免责的诡辩之言。报关入关是跨境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必备手续,也是跨境电子商务区别于一般电子商务的明显特征[6],但报关入关者的身份则需要厘清。依据海关总署2014年第56号《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均可以进行进出境货物申报,电子商务企业应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申报清单》,采取清单核放、汇总申报方式办理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报关手续,个人则应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物品申报清单》,采取清单核放方式办理电子商务进出境物品报关手续。故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所言必须以消费者本人名义履行报关入关手续是错误的,实际上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多是已经在海外采购完毕相关产品,只是寄存于中国境内的保税区,待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在以消费者名义报关,产品则直接从保税区入境,故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只是为免于承担责任而如此要求消费者,但并不是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必须要求,以公司身份同样能够报关和入关,换言之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可以贸易商品而非消费者个人行邮商品入关,所謂的委托行为本可不存在。另外,辅助性的委托行为不能成为否定构成买卖合同的关键所在,立基于既定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行为,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并未点明其是委托购买公司或者代购公司,其经营范围也不是代购等行为,消费者与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签订合同的目的在于获取产品的所有权,至于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以任何合法渠道获取产品,构成公司的法定义务,与消费者无关,另外即便消费者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公司以消费者名义报关入关,则构成辅助性委托行为,其目的在于帮助消费者及时获取购买的产品,其性质等同于消费者委托跨境电子商务公司邮寄产品,并不能因辅助性行为否定买卖合同的本质。若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在消费者购买产品是明确指出,本公司只经营代购业务,双方签订的契约是委托合同,并得到消费者许可,则才构成委托合同,否则只单纯地要求消费填报信息和以其名义报关入关,则不能否定买卖合同的存在。

(二)统筹国际法与国内法界定

纵使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新的经济成长点业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重视,但是至今尚无专门的统一的政府间国际条约,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了不具法律拘束力的《电子商务示范法》,但是未对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的类型予以分析[7]。因此,对此问题的辨析,应当结合各国电子商务法和司法判例予以分析。非常遺憾的是,经查找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等国家相关的电子商务类法律,没有任何国家对此予以规定,也未查找到任何相关的外国司法判例。由此可见,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在国外不存在分歧,诚如笔者采访国外某入驻亚马逊的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人曾先生所言,跨境电子商务合同在国外理所应当地构成买卖合同,属于消费者经由跨境手段购买产品,这一问题不存在任何争议,消费者对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的诉由也一般限于产品质量责任,但是买卖合同的构成连同法官在内各方并无争议,所以根本不会提及此问题。因此,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分歧是在中国国际法情境下由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独创的产物,是其为免除销售者身份和产品质量责任承担而诡辩的产物并已成功误导部分法官。另外,立基于境内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关系,厦门中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除经营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外,尚在境内销售自营产品,无任何跨境行为,消费者购买其自营产品实际上是与其签订买卖合同,而不是委托合同,此主张也得到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的认可和贯彻,若同样的产品在境内销售为买卖合同,跨境则构成委托合同,明显不契合产品交易的本性。传统的跨境货物贸易行为,也是买卖合同的形式存在,若单纯因为电子商务行为而根本改变交易类型的种类,则并不契合实际。最后,若允许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为委托合同,则自此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再无买卖合同,根本不符合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初衷和实质。

四、明确B2C模式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的建议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传统合同一般条款的规定带来了新的问题,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手段进行跨境交易、订立跨境电子商务合同,这使得合同一般条款的公平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8]。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论争业已在消费者和跨境电子商务公司间掀起波澜,非买卖契约论乃至委托契约论虽成为目前司法实践的主流观点,但是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扩展,集中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部分地区,对于此种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诡辩契约原理而误导法官的行为,应当予以及时矫正。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制定阶段,业务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征求意见稿)第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跨境电子商务仅限于货物贸易的现行阶段,销售商品的字眼明确体现国家立法的态度在于认定电子商务合同构成买卖合同,其中自然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合同。但是,鉴于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的论争只在中国存在,没有任何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或者国内法予以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征求意见稿)第十四条第一款也类似于外国相关法律,只是间接地承认买卖契约论,依此间接规定和契约法基本原理,足以认定跨境电子商务合同构成买卖契约,因此,中国没有必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案文中明确予以界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征求意见稿)第十四条第一款的模式率先初步解决。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行为,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售后服务制度,引导跨境电子商务主体规范经营行为,承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鉴于在司法实践中业已出现明显误判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的判决,为了避免扩散此类司法判决的不良效应,应当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就此发布司法解释确立买卖契约论,并适时推出相应的指导性案例,在全国范围内规范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的认知,如此方能彻底解决跨境电子商务合同类型的分歧,也才能真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健康发展。

五、结语

跨境电商论文篇2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2万亿元,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占比已经达到30%。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1.6万亿元;2012年约为2万亿元;2013年突破3.1万亿元,到2016年将增至6.5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远高于一般外贸7.6%的增速。据eBay统计,大中华区跨境零售出口电商交易额最高的三大产品品类依次是电子类产品、时尚类产品、家居园艺类产品,增速最快的是家居园艺、汽配产品和时尚类产品。PayPal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巴西五大跨境电子商务目标市场五年后对中国商品的网购需求预计将超过1440亿元,巴西等新兴国家和地区正成为中国在线商品的新主力购买群体。

二、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的区别

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促进国际间商品、服务与要素的自由流动。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而言,跨境电子商务具有独特的突出优势。

(一)商品和服务信息获取更加便利

众多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积聚了丰富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贸易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使其直达全球消费者,信息的获取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相对传统国际贸易而言,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信息在互联网上广泛公开与共享,国外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能够直接搜索不同商家提供的同类商品的相关信息,进行质量与价格比较,选取最有利的商品和服务。

(二)企业直接面向全球市场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面向全球市场。因此,跨境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市场的进入障碍,大量的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贸易途径,更多差异化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范围不断扩大。相对于传统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公开与共享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使得买卖双方的交流更加充分与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幅降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还提供了买卖双方直接沟通的渠道,去除了传统国际贸易中冗余、低效的中间环节,由此,企业的商品和服务质量信息能为全球消费者所熟知,有利于企业品牌向全球推广。

(三)在线交易更加便捷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外贸易信息的传递效率,交易信息、单证传递、购买支付等通过互联网瞬间完成。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与支付的时空限制逐渐消除,消费者可以随时查看和购买来自各国的商品和服务,商家迅即响应消费者的需求,通过跨境物流系统,快速配送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有机融合,使得对外贸易更加高效和便捷。

(四)跨境网上交易批量小、频率高

跨境电子商务中公开、透明的商品信息增强了对外贸易商品价格的透明度,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流通渠道的减少也为在线商品价格的降低提供了空间。因此,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线对外贸易商品的价格不断降低并且趋同化。丰富的商品、较低的商品价格、便捷的交易方式促进了大量消费者跨境网购。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及多样化需求,跨境网络零售呈现出单笔交易批量小、交易批次多、频率高等特征。

三、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国际贸易转型升级

(一)促进多边贸易发展,优化配置多边资源

跨境电子商务拥有不断更新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具有快速、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几乎不受时间和地理范围的限制,因此,全球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查看和购买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在跨境电子商务中,国内外供需双方直接接触,流通环节减少,市场进入壁垒降低,企业由此可以直接面向更加广泛的国际市场,从而促进多边贸易的发展。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和物流服务等平台,国际贸易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融合,促进国内外生产者、零售商、物流企业、其他相关服务机构和消费者形成一个整体,以信息流为重点,融商品生产、物流配送、海外仓储、电子支付和信息服务等于一体,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构价值链,促进了多边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推动对外贸易转向差异化竞争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及其他服务平台积聚了大量的国外消费者信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收集、整合和处理分散孤立、动态、高维、复杂的消费者数据提供了基础,而全面的消费者数据为分析消费者偏好提供了依据。因此,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和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对外贸易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提升。基于跨境电子商务中大量的数据,还能够预测市场的消费规律,创造与消费者潜在需求相适应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新的价值创造,提升贸易质量。因此,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能够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型,推动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贸易质量提升转变,提高对外贸易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优势。

(三)促进新型服务贸易发展

目前跨境网络零售的物流方式主要采用快递和邮件,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将会推动海外物流仓储和配送中心的快速发展,提升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第三方支付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跨境第三方支付市场主要由PayPal等境外支付公司垄断,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的跨境第三方支付将会迅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也将带动软件、影视、音乐、电子期刊、游戏等数字内容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数字内容产品是一类特殊的数字化信息产品,与传统的物质产品有很大差异。第一,数字内容产品存储方便,内容具有可变性和易复制性,附加值较高。第二,数据内容产品具有使用价值的非排他性,可以反复销售,从而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第三,数字内容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从而附加值较高。第四,数字内容产品的数字化特征使其非常适合网络传递。跨境电子商务为数字内容产品提供了对外贸易的运营平台,消费者可以从平台上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产品。

(四)提升对外贸易企业的国际化营销水平

跨境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品牌营销、精准营销的新机会。传统国际贸易因交流渠道的限制,营销水平较低、成本很高。尽管许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很好,但因营销水平和成本的限制,产品的知名度较低,不为外国消费者所熟悉。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流的通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网络等平台,国外消费者能够直接获取企业的产品信息和评论信息,为企业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积累的数据,企业还能根据需求方的偏好及潜在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精准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将推动跨境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其能够充分利用消费者的碎片化时间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最大程度地促进精准营销,满足消费者的多方位需求。

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建设

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最大瓶颈之一。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刚刚起步,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行为不够透明和市场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失信成本较低,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和售后服务不足等问题频繁出现。相比信用体系建设及管理相对完备的美国及欧盟国家,中国的信用管理明显滞后,引发其他国家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严重不信任,导致跨境交易平台的发展比较缓慢。应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建设,促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加强信用信息服务,减少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奖惩联动机制,培育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意识,规范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由于各国缺乏统一的信用标示,跨境电子商务的信用建设需要各国政府的密切合作。

(二)加强跨境物流的一体化建设

我国的跨境物流明显滞后,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和安全性不足、成本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一半以上的商品是通过邮政体系运输,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左右。相较于传统国际贸易注重库存管理,跨境电子商务更加注重商品的快速流动,海外仓储、配送中心和海外退换货服务的需求快速增加,高效的信息资源整合成为提升跨境物流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跨境物流配送涉及环节较多,包括国内外的仓储中心、配送中心、服务中心及海关等,加强跨境物流的一体化建设,集物流的硬件基础设施与软件服务于一体,不仅能够确保物流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而且能够改善物流服务能力。通过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整合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及运输管理,能够突破制约跨境物流的各种因素,提高物流效率和水平。

(三)加强快速通关、退税和结汇

通关、退税和结汇等问题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通关是跨境电子商务流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传统贸易通关主要适用于大批量商品,通关的周期长、费用高,难以适应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小、频次多、周期短等特点。由于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的出口普遍以快件邮件方式通关,按当前的通关管理制度退税非常困难。传统贸易的结汇方式对于跨境电子商务显得非常繁琐,若通过跨境第三方支付企业结汇,银行又难以掌握买卖双方的真实交易情况,第三方支付平台容易成为非法资金的流通渠道。加强企业、海关、工商、税务和外管等方面的协同运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通关、退税和结汇的一站式服务,将会大大提升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效率和水平。

(四)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政府尚未建立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体系。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在交易方式、流通方式、支付结算等方面与传统的对外贸易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现行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无法满足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因此,应结合跨境电子商务特点,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交易、物流、税收、通关和结汇等管理办法,形成相应的制度保障,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规范发展。

跨境电商论文篇3

关键词:跨境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20

1 文献综述

Troy J.Strdaer和Mihcael J.Shaw(1997)研究发现在信用问题在电子商务市场中,依然十分严重的存在,不利于电子商务更好地发展。但是对于信用问题影响电子商务增长的途径并未完全得到澄清;Roberto Gorrieri和Fabio Marginalia(2006)通过GNDC系统对信用做了详细解释从而证明了电子商务交易信任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严格承担责任的基础上的。但其仅局限于研究国内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并未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做出解释;洪涛等(2013)以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为例,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信用问题并提出几条应对的建议和措施。但其研究对象主要为B2C电子商务,而延伸到跨境领域,对其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少之又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跨境电子商务本身所具有的创新优势,势必将突显出来。而在跨境电子商务实务中,各国或各地区的信用标准尚不能统一,致使各国的信用管理体系难以在该领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而且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未来的政策选择提供参考。

2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

2.1 基于交易成本论的跨境交易信用评估分析

科斯认为: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在此基础上,威廉姆森(1975,1979,1980)等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了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是一种由于经济主体之间知识、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如果企业没有察觉到其在交易时的失信行为所带来的成本损失,那么失信行为就会愈演愈烈。交易成本论将交易作为其进行经济探讨的目的,通过成本――这一重要的分析解释问题的工具,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商业运营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于经济活动进行了分析。

2.2 基于博弈论的跨境交易信用评估分析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游戏理论或竞赛理论,它是研究博弈情境下,参与各方和理选择的理论。通过博弈模型分析消费者与商家的行动动机,确定交易的绩效,得到各自双方最佳的策略选择,达到效益最大。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境外买方通过浏览卖方的网页来获取相关信息,他们之间的交易就构成了博奕。在只有消费者和商家参与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且符合理性人假设。对于消费者来说,有“购买”和“不购买”两种选择;对于商家来说,同样也有“诚信”和“不诚信”交易两种选择,消费者购买因商家诚信交易而获得的收益为A1,此时商家也可以获得A2的收益;当商家不诚信交易时,消费者因购买而遭遇的损失为-A3(A1

此时综合商家交易的期望收益为:

E=(p×A2)-(p×A4-B)=p×(A2-A4)+B(1)

由于不知道p×A2和p×A4的大小关系,所以很难对商家所选择的策略做出具体判断。由于A2远远小于A4,则此时商家是否选择诚信交易取决于其若选择不诚信经营所面临的损失B,只有当B足够大时,商家才会选择诚信交易。

3 基于AHP-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下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评价体系构建

3.1 研究思路

采用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思想,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的评价可以从企业基础信用、企业的跨境经营情况、跨境交易动态信用情况与财务信息四个方面,通过建立各级评价指标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该交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以及29个三级指标组成。

3.2 1-9标度法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综合评价的关键,而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确定系数的方法,是一种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简单方便而又实用的方法。它通过对相互影响并联系该评价主体的多种因素进行有序有层次的分析,而得到清晰有条理的结果,这个方法再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后,得到在内容界限不明确条件下的判断评价与隶属结果。在这里,我们通过1-9权重标度法确定指标权重。

3.3 确定因素集和评价集

通过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建立因素集:

通过之前对于隶属度的分析,通过各个级别分数的平均值来辅助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进行综合打分。分别为95、85、75、65、55、45、35、25和10。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最终得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

结合企业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解释,其中v1企业在实际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企业的基础信用、跨境的经营情况、跨境交易动态信用情况以及财务信息四项指标在AAA等级的隶属度,则951表示企业在实际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在这四项指标的AAA等级得分,分别将企业实际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在九个等级的得分加总后,最终产生跨境电子商务的综合信用得分,从而根据最终得分确定企业的信用级别。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于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优化研究以期为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建议性意见,从而降低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走向世界,为我国的外贸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trader,Troy.J.& Shaw,Michael. J.Characteristics of market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1997,(21):185-198.

[2]RGorrieri,F.Martinelli,M.PetrocchiStrader,A Formalization of Credit and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GNDC Schema[J].Electronic Notes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2006,157(3):61-78.

[3]洪涛,王维维,王亚男.规范有序发展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J].全球化,2013,(11):82-93.

[4]王成,曾庆梅.交易成本与诚信的关系探究[J].经济师,2012,(11):29-30.

[5]袁庆明,刘洋.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决定因素理论评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9).

[6]张照贵.经济博弈与应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范如国,韩民春.博弈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霍海涛.高科技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0-65.

[9]叶悦清.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跨境电商论文篇4

4只箭毒蛙被快递进境事件又一次给我国的生物安全治理敲响了警钟。新市场或者新交易路线的开发对引进物种

>> 义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东莞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立法相关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研究 中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支付风险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法律风险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与税收立法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方兴未艾 基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研究 基于厦门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研究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与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 保税区跨境进口电子商务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 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跨境电子商务支付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尼尔森.全球电商交易规模5年内将增长3倍\[EB/OL\].(20130726)\[20140225]..

[12]冼晓青,陈宏.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简介\[J\].植物保护,2013(5).

[1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M\]. Geneva:WHO Press, 1995.

[14]杜梦雅.“另类宠物”放生 当心成祸\[EB/OL\].(20120808)\[20140225\].http://.cn/content/201208/08/content_26296343.htm.

[13]SHINE C, WILLIAMS N, BURHENNECUILMIN F.全球侵袭物种项目:法律与制度框架部分\[J\].易鸿翔,李文凯,译.国际环境法与比较法评论,2002(1):248249.

[14]向佐群.西方国家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林业经济问题,2006(1):6061.

[17]吴志良.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C/OL\]//2001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20021224)\[20140225].http:///article.asp?id=25223.

[16]韦贵红.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74,79.

[17]张博.美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法律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9.

[19]欧志葵.海淘须严防生物入侵\[J\].南方日报,20140926(16).

[21]环境保护部.关于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的公告[EB/OL].(20140828)[20150226].http:///gkml/hbb/bgg/201408/t2014

0828_288367.htm.

[20]SUTTLE P. Financial Flo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Recent Trends and NearTerm Prospects\[J\].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 Striving for Stability in Development Finance,2003(3):7.

[21]The Strategic Plan for Biodiversity 20112020 and the Aichi Target, Target 9[EB/OL].[20150310].http://cbol.int/deciion/cop/?id=12268.

[26]Sophie Riley:What differences has two decades made to state practice in the regulation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William & Mary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Review,Vol. 38, Forthcoming,2013.6.

[22]赵璨.平衡对外贸易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法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4.

[23]陈洲.“阻击”外来生物入侵亟待完善立法\[EB/OL\].(20131104)\[20140225\].http://.cn/201311/04content_9379444.htm.

[28]Sophie Riley:What differences has two decades made to state practice in the regulation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 William & Mary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Review,Vol. 38, Forthcoming,2013.6.

[24]MYERS N,MITTERMEIER R A, MITTERMETER C G,et al.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J\].Nature,2000(403):853858.

[25]夏云.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新武器――性染色体木马\[J\].大自然,2013(4):76.

[26]盛利.外来入侵植物在这里变成宝贝\[EB/OL\].(20130107)\[20140225].http:///jbsj/yb/201311/t20131107_535348.shtml.

跨境电商论文篇5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再加上我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商贸往来的迅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逐渐从传统的国际贸易中独立出来,成为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与传统的发达国家不同,一带一路国家在语言文化政策上都大大有别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贸易伙伴.因此,研究适宜区域性、地方性的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和专业性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1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问题

1.1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根据《2016-2020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跨境出易规模达4.49万亿元,跨境进易规模达9072亿元.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率也很高,但相比于亚马逊等跨国电商企业,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起步相对较晚,因此,跨境电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大致总结为以下两点:(1)沿线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跨境电商的发展受到语言、习俗等文化差异的阻碍.(2)沿线国家的贸易机制不完善,导致了贸易过程中存在通关手续繁杂、产品质量标准不一致、收退税问题不明确以及贸易纠纷难解决等问题.一方面,这是由于跨境电商作为一个亟待发展的新兴行业,行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项制度和模式还未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人才培养未能与跨境电商行业发展速度同步.1.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跨境电商突然崛起,导致相关人才的培养变得十分迫切.而全球化,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又使得尚未成熟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转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前各高校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多是已经较为成熟的管理人才、计算机人才及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嫁接和拼凑.在电商行业,尤其是跨境电商领域的实践中,就凸显出了其培养针对性不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专业性与职业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不得不思考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2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2.1产品质量标准与标注的学习.(1)重要性各个国家都对各类产品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对所交易的产品也有着不同的产品标识标注规定.为了更好地进行跨境贸易,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与损失,要尤为注重各国产品质量标准与标注的学习.(2)培养针对性学习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标志标注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仔细研究国际有关产品的各类规定,熟知国际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对产品各项要求的惯例;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展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的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标志标注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搜集各国有关规定、法律法规的文献资料,进行读书报告、法律讲堂、模拟交易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各国产品要求,熟知国际标准、精通跨国交易要求.2.2跨境电商相关税种的学习.(1)重要性税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跨境电商的虚拟性、收付过程的不确定性、各国税收标准的不一致等各种因素,导致交易的监管难以达成,税收标准难以确定.究其根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宽领域,在全行业的广范围进行的跨境电商仍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各项规章制度、标准流程都还没能建立系统完善的国际标准.为了促进跨境电商的更好发展,一方面,国际组织与各国都应积极促进跨境电商的国际标准尽快出台,并加快实施;另一方面,则需要高校培养出更专业的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2)培养针对性高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不仅仅应注重学生对于我国税种的学习,也应注重跨境交易中他国税种的学习,以便在行业中更好地处理跨境交易.结合传统贸易方式以及相关贸易法律常识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我国税法的规定、他国税种的要求等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在目前跨境电商各国税种不匹配情况下,交易处理的实操能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传统的国际贸易地区主要是欧美地区,而一带一路沿线中东国家的政策与税种与欧美还是有一定区别的.2.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学习.(1)重要性语言是交流的基础,在交易过程中的协商、谈判、合同签订等环节,语言交流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和沿线国家建立了多方面、深层次的贸易联系.中东地区近年来电商发展迅速,尤其是女性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出门较少,电商需求大,但多语种及多民族文化给贸易交流带来了一些障碍.因此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学习是十分必要的.(2)培养针对性高校在培养语言能力上,可以实行“1+1”模式,即英语+小语种的学习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个人兴趣以及职业规划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促进学生从业的适配度.另外,随着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与各国在留学层面上的合作也日益加深.对于高校来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留学生不仅仅是生源,也是通往他国的一扇窗户.因此高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展开交流会、协作组等各种方式,促进高校学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听说读写都能适应行业需求.

3总结

跨境电商行业的新兴发展,刺激了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加快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分析跨境电商行业的特性,了解从事这一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并据此整理出培养跨境电商行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的方案,建构具有跨境电商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素养的地方性人才培养机制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樊瑞.“一带一路”视域下跨境电商法律合作机制构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1~33,37

[2]杨楠.校企合作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研究[J].海外英语,2018(7):5~7

[3]宋海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37~39

[4]王辉,王亚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J].语言战略研究,2016(2):13~19

[5]石熠.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面临的税务风险与应对措施[J].对外经贸实务,2018(7):32~35

跨境电商论文篇6

关键词:跨境电商;SWOT分析;对策

一、引言

中国学者对我国当前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已经进行了理论分析:杨坚争、于露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目前制约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网络运用程度、支付条件、法律规范、跨国物流等。本文以学者的分析结论为基础,尝试从行业整体发展的层面出发,以中国广西为例,探索与东盟国家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与劣势,并根据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SWOT分析

1.优势

广西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与窗口,具有与东盟国家开展跨境贸易的天然优势。由于毗邻东盟各国,广西成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联系的桥梁,战略地位凸显。

为扶持和促进当地企业开展跨境贸易,近两年广西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下表所示),大体侧重在:降低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免除税金;完善仓储物流;建立海关监管制度等。

2.劣势

(1)人才与政策监管缺失

电子商务贸易在交易方式、货物运输、支付结算等方面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差较大,现行的管理体制、政策、法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电商平台进出口贸易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产业、新兴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要求从业人员的知识面不仅要广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2)交易国家发展程度不一致

以跨境支付为例,目前东盟各国的货币和支付方式没有统一,仍然存在不习惯在线支付的国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的网络普及率的差异(如下图所示)。新加坡的普及率高达73%,而缅甸却仅有1%。中国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机会和发展空间高于其他欠发达国家,小国的潜在市场有待于开发。

(3)物流体系不完善

随着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的弊端开始暴露。物流企业资金短缺,设施落后;陆路运输收费频率和费用高,货物难以快速到达;除南宁到越南的直邮路线开通,与其余东盟国家的物流运输都要绕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物流成本。

3.机遇

(1)网络零售市场领先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5年,中国电商交易额高达5.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9.3%,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2.4亿增长到14.9亿,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3.88万元,同比增长33.3%。今年一月到七月网上零售额超过2.6万亿元,同比增长27.5%,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网络零售市场。根据下图数据分析,2017年以后,中国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2)国际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在中国电商飞速发展的同时,近年来与东盟国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扩大。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工作已经拉开序幕表明中国企业正式进入东南亚市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规划下,国际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带动了广西北部湾地区的跨境电商业务。

4.挑战

在全球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的大背景下,双方在跨境电商领域合作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但是,正因为机遇不断增加,人才的缺失以及价格战的变化也逐渐浮出水面。许多企业在投资了海外仓之后,资金链也更加紧张。跨境电商行业必定是优胜劣汰,对于跨境销售商而言,海外广阔的市场既是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

三、发展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

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我国政府应从规制层面入手,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好商务、海关、税务、检疫等各个部门,适时出台法律法规,明晰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业务范围,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2.跨境支付

跨境支付是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环境中的核心问题,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支付习惯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客户,为其提供相应的收款方式。总体来看,东盟国家主要运用信用卡和PayPal支付,而其他支付方式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香港离岸公司银行账户,可以实现不同货币直接自由兑换,从而解决东盟国家货币不统一的问题;Money Gram公司推出的速汇金汇款适用于个人之间的全球汇款业务,手续简单效率高,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利;对于传统的B2B跨境电商企业,则适合使用电汇,保证企业利益不受损失。

3.物流服务

随着双方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国际邮政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需要对物流模式进行创新。海外仓储服务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效率高,能提升海外客户的购买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能够很好地掌控供应链以及库存时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第二是开通直邮,以南宁到越南的直邮路线模式为基础,开通通往东盟多国的路线,完善以南宁为中心的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体系。第三是建立专线物流,将大批量的货物集中,再通过专线物流发往目的地,不仅能够降低配送成本还有利于海关清关。

4.人才培养

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一是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宣传,普及跨境电子商务知识,培养企业跨境电子商务意识;二是鼓励发展跨境电商培训机构,针对对跨境电商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既懂电子商务又懂对外贸易的人才;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赛事、论坛等汇集跨境电商人才;四是可以重新整合广西高校人才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多方位培养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人才。

四、结论

双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决策支持,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政策,才能够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支撑。当然也不能脱离企业自身的优化服务,在跨境电商这个优胜劣汰的行业中,规范化的仓储管理与高效、优质的物流配送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多个环节做好工作,才能切实保障双方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海跃.“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国家跨境电商的思考[J].企业管理,2015.

[2]杨坚争,刘涵.我国不同规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应用状况调查分析.2014.

跨境电商论文篇7

[作者简介]樊文静(1982-),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研究方向:服务经济、服务贸易、跨境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浙江树人大学省级基地招标项目(项目编号:2013ZB06)。

201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为23万亿元,同比增长32%,远高于传统进出口交易额62%的增长率。因此,在传统贸易模式受阻、大批中小企业面临发展瓶颈的内忧外患形势下,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改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将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意义重大。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

跨境电子商务的说法由来已久,但近几年来兴起的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意义上的“外贸电商”又有所区别。传统外贸电商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商品信息,然后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货物的贸易方式,真正的交易和支付环节并不在线上完成,如阿里巴巴B2B、Made in China、Tradekey、环球资源等。而再次引起重视的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跨境电商平台不只是用于展示商品信息,而是支持买卖双方直接通过平台达成交易并完成支付环节,跨境电子商务由信息展示时代迈向了在线交易时代。

结合Terzia(2011)、来有为(2014)等人的研究,我们认为,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应该是: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和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的一种新兴国际贸易形式。跨境电子商务的具体模式包括B2B、B2C、C2C三种。

(二)电子商务对跨境贸易的影响

Mann、Eckert、Knight(2000)对电子商务全球化战略进行了展望,认为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消费、购买商品的方式,因此,政府应制定和完善通信、金融、税务、隐私以及贸易领域的政策来适应这种趋势;杨兆(2002)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认为电子商务会通过促进国际分工深化、更新国际贸易交易手段、改变国际贸易成本结构、重组全球贸易条件、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等途径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杨坚争、段元萍(2008)指出,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创造了一种新的市场环境,海关业务流程也因此产生了重大变化;VanHoose(2003)用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了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并指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有利于解释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行业内贸易;胡军(2003)则从电子商务和区域自由贸易区的角度来分析电子商务对提高国际贸易优势的影响,他以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经济结构调整和重组、新兴行业产生和要素禀赋新要求五个方面为分析框架,来具体探讨促进区域电子商务的具体发展方式。

Freunda、Weinhold(2004)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对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995年和1996年,互联网对贸易几乎无影响和影响微弱,而1997―1999年,这种影响变得非常显著,且互联网对贸易的影响在贫困国家大于富裕国家;Terzia(2011)的研究也认为,跨境电子商务会给所有国家带来收益,短期内,这种收益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但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受益程度更大;赵志田、杨坚争(2012)选取中国2003―2010年面板数据,建立了进口、出口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等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分别从进口和出口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从趋势来看,电子商务对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一系列积极作用开始体现,并且其影响趋势正在加快和增强。

(三)跨境电子商务对传统贸易模式的影响

跨境电子商务是融合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种业态的新型跨境交易模式,目前社会科学领域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发展现状及相关的物流、结汇、退税、通关模式等方面,而且这些文献主要是一些报道型文章,理论研究较少。吴哲等(2013)认为,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传统的外贸模式制约着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过度依赖传统销售、买家需求封闭、订单周期长、汇率风险高、利润空间低等问题长期存在,而跨境电子商务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易方式将彻底颠覆传统的贸易模式,重塑中小企业贸易价值链。刘娟(2012)分析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主要问题,认为通关仍是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壁垒,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仍显滞后,跨境支付中的信用问题凸显。温?B、王健(2013)也提出,跨境电商给政府监管带来了挑战,具体包括海关通关、外汇监管、税费征收、消费者权益保护、统计问题等。刘嘉?F(2012)重点探讨了出境B2C按照普通货物以一般贸易模式办理报关出境的法律依据,并引入特殊监管区域,构建了基本符合当前法律法规、以海关监管相关价值管理为导向、符合平衡各方利益要求的海关监管模式。

综上,虽然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贸易模式正蓬勃发展,但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对贸易模式转型的影响机制,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我们无法利用统计数据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检验,这里主要运用当前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中的障碍和问题。

二、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贸易模式影响的机理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缩短了产品从工厂到国外消费者手中的距离,并将极大地改变我国对外贸易的模式,本文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具体机制和路径。

(一)宏观层面的作用机理

宏观层面上,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导致贸易主体的结构发生变化。跨境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平台联结了生产厂商和国外消费者,其B2B、B2B2C、B2C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缩短了传统贸易方式下“生产厂商―国内出口商―国外进口商―国外批发商―国外零售商―国外消费者”的贸易链,这降低了大量传统贸易中间商的地位,部分贸易中介组织将消亡,贸易主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由于其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都较为灵活,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迎合了全球范围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对外贸易主体中的中小企业比重将有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拓展了外贸企业的国际营销渠道,扩大了对外贸易市场范围。传统贸易模式的市场推广渠道是有限的,且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条件,而跨境电子商务突破了这种时空限制,通过各种互联网媒介和电商平台推广产品或服务信息,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全球统一市场,扩大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市场范围,并进一步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

(二)中观层面的作用机理

从生产方式和价值链等中观层面看,跨境电子商务使得贸易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促进了出口企业弹性生产方式的发展;同时,跨境电子商务改变了微笑曲线的走向,有助于我国企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属于高频率、小额订单为主的贸易模式,要求出口企业能够适应多样化且变动频繁的市场需求,这对固有的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为了避免市场需求带来的风险,企业必须降低自身的转置成本,这要求企业改变其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实施灵活多变的弹性生产方式。模块化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弹性生产方式,并将成为跨境电商时代外贸企业生产方式的主要选择,该生产方式通过将整个生产流程设计成具有不同用途或不同性能可互换选用的模块,更好地应对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另外,根据价值链理论,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模式中,制造业厂商所主导的生产、装配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是利润比重最低的部分,大部分利润被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设计和营销售后环节攫取。而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模式中,厂商可以直接通过电商平台对接国外消费者,绕过了代理商的销售环节,拉平了微笑曲线的后端部分。同时,由于厂商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够及时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并完全可以通过消费者需求变化对产品的研发设计进行调整,从而掌握价值链前端的研发设计环节,将自己原创或通过模仿创新的产品直接推向国际消费者。因此,跨境电子商务改变了微笑曲线的走向,消除了暴利产生的土壤,重构了对外贸易价值链。

(三)微观层面的作用机理

从成本和风险的微观层面看,跨境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的综合成本,包括市场调研成本、促销成本、信息传输成本、代理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不可避免的是,跨境电子商务虚拟化的特征增加了企业对外贸易的风险。跨境电子商务B2B模式中,买家直接在网站上发布详细的采购需求,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主动报价并进行交易的前期磋商和各种资料传输,这种“无纸化”的操作降低了传统外贸企业的纸张、行文、打印、纠错等方面的开销。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的零售或小额批发(B2C)模式比重会越来越高,厂商和消费者直接接触省略了中间的出口商、进口商等中介环节,大大降低了代理成本,且售后服务环节也相应简化。但是,由于买卖双方通过虚拟化的平台进行洽谈和磋商,缺少规范和标准化的契约,这增加了交易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商品的质量风险、支付的信用风险也将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欺诈性网站和黑客的存在,交易过程的技术风险也相应增加。上述风险都将成为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见图1。

三、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子商务的成功模式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统计数据有限,我们无法通过数据对理论分析内容进行验证,本文仅通过对和旺电器、好尔康科技、环宇集团等企业的案例,分析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做跨境电商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企业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其他传统外贸企业提供借鉴。

(一)东莞市和旺电器有限公司

东莞市和旺电器有限公司是电器零配件的专业加工生产厂商,拥有完整、科学的研发和质量管理体系,公司的技术团队完成了近千款各类五金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其产品80%用于出口,客户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国际市场萎缩和国内成本的持续上升,传统贸易的利润空间日趋微薄。2013年,和旺电器开始涉足跨境电商的B2C业务,为了避免与原有B2B业务形成竞争,公司选择了珠三角的优势产业――电子产品进入跨境电商行业。和旺电器转型中的经验可以总结为:

第一,B2B与B2C相结合的差异化运营模式。和旺电器是以为世界500强企业做五金配件供应的B2B业务起家,通过邮件、展会等传统手段进行客户培育,其B2C业务则选择了消费电子等成品,将企业全球申请的“HLC”品牌作为B2C产品线的主要品牌,通过构建自有品牌开拓海外市场。需要强调的是,在B2C业务上,和旺电器给自己的定位是其他制造业企业的“海外B2C事业部”,即通过其电商团队,将这些企业的产品重新设计、包装并销售给国外消费者。

第二,结合跨境电子商务运营需要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传统外贸需求的人才主要是符合大买家要求的前端生产和工程研发人员,以及实现长期沟通和关系维护的后端营销人员;而跨境电商B2C则需要研发设计人员能够及时洞察消费市场趋势的变化,营销人员要熟悉电商平台的营销方式且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以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这要求传统外贸企业调整其原有人才结构。和旺电器从2008年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减少自身生产制造的规模,大力打造自身采购和营销团队的竞争力,向制造服务型公司转型,因此,这也保证其能够适应B2B和B2C平衡进行的发展模式。

第三,转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与传统加工贸易不同,跨境电商B2C业务中,要求卖家更贴近市场,能够及时响应买家需求,因此,这要求企业向价值链后端的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环节延伸。和旺电器通过原有B2B的海外office建立了海外仓,在当地发货,这解决了跨境物流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大大提升了消费者体验,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深圳市好尔康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好尔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主要经营电子产品、LED灯、电子烟的研发销售和技术进出口,其中,LED灯有专门的供应商厂家提供产品,电子烟有自己的生产线。2012年3月,公司开始经营电子烟的跨境电商业务,仅仅一年时间,公司销售额就突破了千万元。好尔康科技的经验表明,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关键点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跨境电商产品要瞄准细分市场。传统外贸企业想转型做跨境电商,首先要确定卖什么产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选品。对于刚开始做跨境电商的企业,前期不需要追求大而全,重点是要做精一款产品,保证质量并合理定价;同时,不同的电商平台在品类和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定位,企业选择合适的产品之后还要找准适合自己产品销售的平台。

第二,企业要有互联网思维,利用平台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传统外贸企业如果仅仅将产品从线下搬到线上进行销售,结果很可能是无人问津,这也是大部分传统贸易厂商转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跨境电商业务中,分析买家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至关重要。好尔康科技专门招聘了两位数据分析员,这两位数据分析员专职分析各大平台的客户数据,企业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营销策划和广告投放,效果显著。

第三,电商人才至关重要。传统外贸企业想要做好跨境电商,需要本土电商环境的改善,只有形成良好的电商发展氛围,才能吸引跨境电商人才进入,以帮助传统外贸企业更好地转型,深圳、杭州等城市跨境电商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浓厚的电商环境和充足的电商人才。

(三)杭州环宇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环宇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20多年经营历史的外贸企业,公司规模较大,其下属工厂有大约2000人,公司在美、英、德等国有稳定的合作伙伴。近几年来,海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给公司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产品价格下跌,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同时,订单数量也越来越少,企业经营日趋艰难。2009年,环宇集团单独成立了“杭州环宇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专门在国内电商平台开拓线上渠道。2012年10月,随着全国各地跨境电子商务经营成功案例的增多,环宇开始将跨境电子商务初步规划为未来的战略重点。环宇集团转型跨境电子商务的经验可以总结为:

第一,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国内某大型电商平台经常被人诟病的便是仿冒、伪劣产品较多,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跨境电商经营中,品牌意识淡薄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并将受到严重的惩罚。因此,在涉足跨境电商业务时,环宇集团建立了自主婴童用品品牌,以期在拥有严格商标法的国际市场上能够长期生存。

第二,解决企业报关费用偏高的问题。跨境B2C报关费用较高,这制约了国内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中最畅销的产品依然是纺织服装类产品,其本身利润很低,而每次报关费用都与产品售价差不多,这制约了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宇集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入驻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通过园区的规模化优势降低企业的通关成本。

第三,解决国际物流配送问题,提高客户体验。跨境电商货物要从国内厂家直接运送到国外消费者手中,整个物流成本较高、速度较慢,势必影响到客户体验。环宇集团利用海外仓进行货物储备,接到订单后选用当地快递发货,并及时响应售后服务需求,提高了用户体验。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对外贸易模式正蓬勃发展,这种对外贸易模式缩短了产品从厂家到国外消费者的距离,重塑了对外贸易价值链,并通过对贸易市场、贸易主体、生产方式、贸易成本、贸易风险等方面的影响改变着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案例分析表明:传统外贸企业正通过各种途径介入跨境电商业务,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调整人才结构、改变营销手段等。

跨境电商论文篇8

关键词:跨境电商;店铺名;翻译研究

一、引言

G20峰会在杭州顺利闭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的大背景下,峰会上探讨了关于如何进一步改善和促进贸易与投资,加强世界互联互通的问题。跨境电商行业作为一条新时代的“网上丝绸之路”,它对于全世界联动性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发了各国电子商务业人士加入的持续升温,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利好影响。eWTP已被写进G20公报,这标志了相关政策的进一步阳光化,电子商务会给全世界的跨境电商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创造更加平等的贸易机会。

所谓eWTP,就是世界电子贸易平台的简称。以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依托的外贸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商业人乐于投身的行业。速卖通(B2C)、亚马逊(B2C)、兰亭集势(B2C)、天猫国际(B2C)、蜜芽(B2C)、京东全球购(B2B2C)、洋码头(C2C)这些近年来迅速崛起的跨境电商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入门操作难度不高、用户流量大、运营成本低这些优势得到了众多国内外电商从业者的认可。跨境电商之于一般的贸易模式进行了三方面的延伸发展,包括了资金、物流、信息这三方面。资金、物流、信息也对应关联着产品、运营、渠道,其中信息方面更是包罗万象,信息的延伸是通过线上渠道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从而代替了以往一般贸易方式中通过展会、品牌商、商将信息传达给消费者的方式。而店铺名称作为跨境电商平台中消费者最先识别到商户信息的载体承载了源于语言学、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多领域的期望。从改善信息流方面为跨境电商提高客流量是最切实有效且低成本的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跨境电商在进驻相关电商平台时使用的店铺名称,并思考如何使用恰当得体的店铺名促进店铺宣传,让跨境电商更好的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打开门做生意。

二、研究背景

1.传统店铺名称

古往今来,各国文化对于“命名”都十分重视。一个好的店铺名能为商家打开大门招揽生意。一直以来关于实体店铺名命名的研究都从不间断,这些探讨分析不乏专业性与实践性。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都会给店铺名留下独有的印记。最早的店铺名有酒家挂着的幌子,它们或为图画或为文字。“水村山郭酒旗风”就反映了当时的店铺名文化。随着交通运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国家间出现贸易往来,商品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市场,具有不同国家背景的品牌店铺名也在跨越文化不断传播。“Coca-Cola”,可口可乐品牌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时被译为“蝌蝌啃蜡”。可口可乐高层为更好的占据中国市场和迎合国内客户,采用了蒋彝教授的新译名“可口可乐”,这家饮料公司也因此获得了业界认为翻译最好的品牌店名。“可口可乐”这个译名不仅做到了朗朗上口方便口口相传,更重要的是它还表达出了美好的寓意,通过翻译的技巧让中国消费者克服了陌生感接受了这个国际品牌。陌生感是由于和个人文化认同和普遍认知产生了偏差,造成语感和理解上的不通达。店铺名称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翻译的技巧从语言学、心理学、文化交际方面达到信息流的通达。

2.跨境电商店铺名称

现今店铺名已然成为一种社会语,关于实体店铺名的研究已经十分普遍。随着信息轨道高速化,网络店铺名称的研究也有出现。新时代下信息传播全球化,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购物成为了很多人的购物新选择,足不出户也可以使用到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商品。入驻跨境电商平台成为新时代商户的选择,而跨境电商所使用的店铺名应当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本课题是在基于在商务英语翻译应用于实践的视角下,对于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在网络世界,店铺的命名已不过分要求语体规范,一些创意新颖的店铺名开始越来越多的吸引大众眼球,而这背后带来的是受认可的品牌形象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都促使了这次课题的形成。通过对跨境电商店铺名这一新领域展开新思考,会使店铺名这种无声的广告语言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业发展,以切实推动经济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观察法,数据材料来源于天猫国际平台。观察法的优势在于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本课题结合实例展开观察研究。研究步骤如下:(1)确定研究范围:选取知名国际跨境电商平台中的店铺。(2)细化研究对象:以天猫国际平台(B2C模式)中的海外店铺名作为研究样本,可以直观了解到商家和顾客间信息流直接传递的情况。(3)得出结论,从英语应用于商务邻域实践的视角分析其名称,并对今后可借鉴方向进行讨论。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文化习俗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称的影响

在天猫国际平台中“COSTO”官方海外旗舰店的中文店铺名为“好市多”(见图1),“emart”品牌根据其英文发音在天猫国际平台中将店铺名译为“易买得”(见图2)。根据研究分析,这些店铺在选取中文译本店铺名时都充分考虑了店铺品牌母国习俗与贸易目标国间的文化差异,同时增加了对店铺经营种类或国别的描述。“COSTO”品牌在其店铺名中添加了“美国”这个标签,可以使得消费者快速了解到这家店铺是来源于美国本土的品牌。“emart”易买得还提及了在本国的经营规模(韩国第一大超市),同时“超市”这个词也提示了消费者该店铺经营超市大宗商品。另外根据观察还可发现这些译本与品牌本土发音会保留一定的语音相似度,译本读音与本土母国语言或品牌国际化通用读音有相似,这一特性有利于品牌日后的全球化发展。利用贸易目标国的语言提炼总结得出简短而又朗朗上口的品牌名,充分考虑到了贸易目标的文化习俗对店铺名的影响,这些店铺名翻译时考虑了受众国文化习俗同时还蕴涵了了美好的寓意。由此看来,要拥有一个翻译得体的店铺名,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再了解一些当地的一些宗教文化和民俗禁忌也是十分必要的。只要肯入乡随俗,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让店铺名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就并非难题。

2.公众心理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称的影响

公众心理,是指人们在一定公共关系的情境中,会受到大众影响和组织行为的影响从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的变化。公众心理有心理需求的广泛性;利益追求的共同性;信息暗示的易受性;行为模仿的普遍性和情绪感染的强烈性这些特点。在天猫国际平台中“NIHAO”官方海外旗舰店直接采用了汉语“你好”的拼音发音(见图3);“SOUKAI”药妆店铺名为“爽快”(见图4);“lottemart”官方海外旗舰店被翻译为“乐天玛特”(见图5)。根据观察分析,在跨境电商平台中为商铺命名需要考虑公众心理,就像“NIHAO”官方海外旗舰店,直接将店铺名译为中文拼音读音。这样翻译的考虑基于了公众的心理,让顾客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顾客能读懂能记住店铺正是店铺名起成功的表现。意大利你好集团的创始人是国内年轻电商团队,引进外国产品销售给国内客户,这个亲切的店铺名无形就让消费者对店铺产生兴趣帮店铺增色不少。而“SOUKAI”则是采用日文发音中文寓意取“爽快”翻译,“爽快”这个词是公众普遍认可的,人们听到这个店铺名就会联想产生“爽快”的心理感受。“lottemart”则被翻译为“乐天玛特”也有此技巧的选择。根据观察还发现跨境电商店铺名多采用图片的形式,具有色彩搭配简单舒适,图标简洁富有设计感,名称采用双语结合的特点。这都体现了对公众心理的考量,采用了具备音律感、设计感让受众产生信赖感,具备这些元素的店铺名拉近了商家和顾客的距离。

五、结论

跨境电商平台的店铺名多依据商家个人的主观情感而产生,这反映出了人们对独特性和审美的双重需求。电商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店铺名这一信息源,不必受语言语体规范和固定思维模式完全束缚。在个人主观情感依托之上,大量店铺用图形标志代替文字店铺名称这成为一种新趋势。区别于传统店铺,跨境电商平台店铺由于其外贸性质,即使是使用图形标志的店铺,其图形中也多包涵文字表意,简单明确,直达商业目的的传达,售卖何种商品一目了然。店铺名称作为社会用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了商务领域信息传达的功能,同时也反映出了现代社会文明的绚丽多姿。跨境电商平台在跨境这个大前提下,需要具备传播本国品牌文化的功能,同时也有对目标受众做到良好的信息传递的任务,尤其是在使用一些本土热词,网络用语,特殊文化语言符号时要注意其传播的影响和制约,要充分考虑到目标国文化习俗是否与店铺品牌本体文化存在差异性,公众心理对于跨境电商的店铺名称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本课题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一些日后思考的方向:是否可以更深入的探究跨境贸易目的国文化习俗后再在跨境电商平台使用合适的店铺名;是否可以更注重品牌推广使用本土品牌名来打通市场。跨境电商关于店铺名选择还需多探索多思考,以此来打通语言信息制约下理论商务走向实践商务的大门,让跨境电商更好的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打开门做生意。

参考文献:

[1]Gilles Fauconni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 (2).

[2]Mark Turner.Ten Lectures on Mind and Language.2010.

[3]Rosa E. Rios,Hernan E. Riquelme.Brand equity for online companies[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08 (7) .

[4]Aron O’Cass,Debra Grace.Exploring consumer experiences with a service brand[J].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2004 (4).

[5](英)保罗・斯图伯特(PaulStobart)主编,尹英等译.《品牌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2000.

[6]李英姿.《美国语言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

[7]王聿良,任杰.文化对等原则在商标翻译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8]魏林.目的论视角下的店名翻译[D].外交学院,2014.

[9]黄薇.购物网站构建策略之研究[D].南昌大学,2006.

上一篇:智慧课堂论文范文 下一篇:基本药物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