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划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1 03:06:48

市场规划论文

市场规划论文篇1

区域节能市场交易模式的构建

区域节能市场交易模式构建的整体思路所建的区域节能市场与现有省内节能市场的不同之一在于其交易主体中含省级电网售电单位。由于省级电网售电单位其网内各机组在不同时段参与跨省售电时可能存在多种组合,其能耗水平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区域节能市场交易模式的建立将面临如下问题:1区域市场交易机构如何设计区域节能市场的交易流程,以满足省级电网跨省交易的能耗评估和节能需要。2在区域节能市场的交易中,各省级电网售电单位如何申报其能耗水平,以实现其省内省外能耗的分割。3区域市场交易机构如何确定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限制值,以提高区域市场整体的经济与节能效益。4如何评估区域节能市场中省级电网跨省交易的能耗与节能效益。为此,本文重点对包含上述4个问题的区域节能市场交易模式展开研究。区域节能市场跨省交易的基本流程设计与省内节能市场将售电单位的能耗作为公开数据不同,本文将区域节能市场中各跨省售电省级电网申报的能耗水平在交易前作为保密数据可直接参与跨省交易的机组其能耗水平仍可作为公开数据),采取交易后再公开其能耗水平的思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能耗水平的优化,同时降低能耗水平的全部公开引起各售电单位投机性报价的可能性。为此,重点以跨省售电省级电网为例,对区域节能市场跨省交易基本流程设计如下:1首先,各省级电网根据自身网内剩余的可竞价交易发电能力某些高能耗机组具有剩余发电能力,但无竞价交易资格)、预测的区域市场负荷需求以及跨省交易能耗水平准入条件,各自独立组织本省具有富裕发电能力的机组参与跨省售电;然后,统一以模式作为区域市场的一个售电单位申报跨省交易的电价、电量以及能耗水平信息。2区域市场交易机构得到各售电单位申报的上述交易信息后,确定最低的能耗水平约束值作为区域市场跨省交易能耗水平准入条件,以确定具有跨省交易资格的售电单位。3区域市场交易机构在已确定的具有跨省售电资格的售电单位中,结合各购电单位的申报电价、电量信息,按照区域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安全校核[11],确定交易成功的购售电方。4交易成功的购售电双方签订电能交易合同,评估计算出各交易合同中的能耗或节能效益,将售电方的能耗或节能效益折算到购电方。省级电网跨省售电能耗水平申报值的确定方法为实现省级电网跨省售电时省内省外能耗的合理分割和确定省级电网跨省售电的能耗水平,本文提出了各省级电网跨省售电时能耗考核“省内较省外优先满足”的思路。从区域市场的角度,各省级电网均是在满足自身负荷平衡之后,如果各统调机组还有富裕发电能力还需满足一定的跨省交易能耗水平准入条件),才能采取省级电网模式跨省售电[10]具有直接参与跨省交易资格的统调机组除外)。可见,电能交易计划具有省内较省外“优先满足”的特点。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各省级电网均优先安排水电等绿色能源发电,再按能耗水平由高到低排序确定火电等机组发电,以最大化提高本省的能耗水平与节能效益[4-5]。综上分析,考虑节能降耗与区域市场的结合,本文提出能耗考核省内较省外“优先满足”的思路:各省级电网跨省售电时,根据节能调度排序的思路对自身所有具有竞价交易资格部分高能耗机组只具有计划分配电量资格,而不具有竞价交易资格)的发电机组按能耗水平排序[5],排在满足本省负荷需求之前的竞价机组就为各省省内交易计划的发电机组也就对应该省省内交易能耗水平考核对象);而排在本网负荷需求以外的竞价机组就为该省级电网跨省售电电能来源,该部分机组对应跨省交易电量的平均能耗水平就为该省级电网参与跨省交易的能耗申报水平。由此,为提高跨省交易的能耗水平竞争优势,跨省售电省级电网会在预测区域市场能耗水平约束值基础上,在省内理性设定能耗水平,以限制部分具有竞价资格的高能耗机组参与跨省售电,从而实现跨省交易能耗水平的整体提高。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值的确定方法为提高区域节能市场跨省交易经济效益和节能效益的综合效益,本文在对区域市场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值的确定时,提出了采取跨省交易各售电单位申报的总容量充足率指标[13]bidsufficiency,BS)达到125%时的边际能耗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将能耗惩罚的模式应用到所建的区域节能市场模式。现有文献在对市场交易中的能耗水平约束值进行选取时,多采用在无约束的能耗总量一定时期)或能耗率的基础上降低一个百分点[3]、政府下达的能耗水平[3-5,8]作为选取标准。这些能耗水平约束值的选取获得了较好的节能效益,但没有兼顾市场竞争的需要。根据美国加州电力市场多年运行经验,当市场中各售电单位申报的BS大于125%时,可认为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售电单位的市场投机行为概率较小[13]。为此,本文对申报参与区域节能市场交易的所有售电单位按照能耗水平由高到低排序,并依次统计总申报容量。为确保区域市场的安全运行,区域市场规定跨省交易电量与电力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10],当售电单位申报的是电量信息时可转化为相应时段的容量信息。当申报总容量累计达到跨省交易需求容量的125%时,其对应的售电单位就可确定为跨省交易边际售电单位。该单位对应的能耗水平就为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值,低于该能耗水平的售电申报单位,则不具有售电资格。所提的区域节能市场能耗水平约束取BS为125%时边际售电单位能耗水平具有一定经济上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可能给低价高能耗售电单位也满足BS为125%时能耗水平要求)创造较大的竞价空间,有可能造成区域市场节能效益不明显。为此,本文将能耗惩罚节能模式[8]应用到所提的区域节能市场中。具体如下:在市场结算时,由区域市场交易机构向各售电单位全电量加收其超标能耗的外部成本,使跨省交易售电单位在参与市场交易时其报价中包含交易电量超标能耗的外部成本。由此,在满足区域节能市场能耗水平约束值基础之上,在售电侧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竞争格局。该模式中超标能耗外部成本惩罚折价利用国际市场影子价格法[8]可表示如下:6ex,n,coalex,j10)kkcC1)式中:ex,n,kc表示跨省售电单位k超标能耗惩罚折价;表示当前时期人民币与美元汇率;coalC表示当前时期国际市场煤价;j表示区域市场社会基准供电煤耗率;ex,k表示跨省售电单位k申报能耗率省级电网跨省售电时该能耗水平值的确定见1.3节)。跨省交易节能效益评估指标的构建鉴于现有的省内节能市场一般忽略交易网损[3-8],而跨省交易中网损较大[9]。由此,以电量结算在售电关口构建购电单位在跨省交易时的节能效益评估指标如下:oex,in,bex,ex,1[1)]NkkkkJW2)式中:Wex,k、ex,k分别表示跨省售电单位k交易电量以及其对应网损率;No表示跨省售电单位个数;in,b表示若跨省交易电量由购电单位在省内购电完成时的平均能耗水平;in,b可取购电单位省内可用容量边际能耗水平,当省内可用容量不充裕时可取区域市场边际能耗水平。

考虑跨省交易能耗评估的随机规划购电模型

建模思路在构建的区域节能市场模式下,由于跨省交易的能耗由购电单位承担,参与跨省购电的省级电网在该市场模式下如何实现经济和节能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为关注的焦点。由此,重点以省级电网月度典型负荷状态峰、平、谷)参与区域节能市场购电时的单购电方情形建模。在构建的区域节能市场模式下,由于其交易管理机构对各售电单位收取了超标能耗惩罚折价此时网内机组也需考虑超标能耗惩罚折价),各售电单位申报电价中自然包含了能耗水平的差异信息,且其超标能耗已折算到了内部成本的同一度量平台。由此,省级电网在参与区域市场交易的购电模型可理解为是经典的购电费用最小组合优化问题在区域节能市场中的延伸[14-15]。而模型还需重点考虑跨省交易电力电量函数关系约束以及跨省售电单位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另外,现有节能市场模式下其购电模型均属确定性的节能模型[3-8]。而实际节能市场环境中市场电价、水电或风电)生产、负荷需求均具有一定随机性。对市场电价随机性带来的风险价值,鉴于半绝对离差semi-absolutedeviation)半方差风险向下的概念能够体现风险的本质[15],可选用半绝对离差来度量购电组合的风险价值。对水电生产与负荷需求的随机性,如果要保证所有随机状态对应的交易方案都满足购电单位的负荷供需平衡,购电方案会过于保守,可采用含随机变量的机会约束来描述负荷供需函数关系。由此,模型可在含机会约束的随机规划理论框架下建模。不失一般性,为突出重点模型还作如下简化:1市场电价、负荷需求均服从正态分布,水电生产服从均匀分布[9,14];2忽略网络安全问题与跨省交易输电费用;3年度购电计划在该月的分解计划已经完成,模型中不再单独表示。模型的建立1目标函数。在构建的区域节能市场环境下,省级电网的目标函数可为月购电费用尽可能小以及其面临的风险价值的期望尽可能小。具体如下:htoh,h,t,t,ex,,ex,111minNNNkkkkkkkkkcWcWcW3)h,h,,t,,t,t,11min)htNNkkmkmkkkkEcWccWoex,,ex,ex,1)NkmkkkccW4)式3)4)中:E[]表示期望算子;Wh,k,、Wh,k,m、h,kc分别表示省内水电机组k交易电量的期望值、随机值以及电价省内水电“以水定电”,且不参与市场竞价);Wt,k、t,k,mc、t,kc分别表示省内火电机组k交易电量、电价随机值及其期望值;Wex,k、ex,k,mc、cex,k分别表示跨省售电单位k交易电量、电价随机值及其期望值;Nh、Nt分别表示电网内水电、火电机组的台数。上述变量中t,k,mc、t,kc、ex,k,mc、ex,,kc、h,kc、h,k,mW均为已知量,t,kW、ex,kW为待求的优化变量。2约束条件。跨省售电单位边际能耗水平准入条件约束为ex,in,maxoex,=12,,1kkkN,5)式中in,max表示购电单位预测的跨省售电单位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值。网内交易竞价机组也须满足该能耗水平约束。该式以电量结算在售电关口,其网损由购电方承担的情形确定。跨省售电单位电力电量函数关系约束为ex,ex,o,12,,kkWPTDk,N6)式中:Pex,k表示售电单位售电功率;T表示一天中各典型负荷状态对应小时数;D表示购电月实际天数。该约束是跨省交易区别于省内交易的约束。省内市场电力与电量是弱耦合关系,即无确定函数关系[11]。另,若跨省售电单位的调度权在购电电网,则该售电单位可视为省内售电单位不受该约束限制。购电单位负荷电量供需机会约束为horh,,t,ex,d,max1111{}tNNNkmkkkkkPWWWW7)ord,minh,,t,ex,2111{}htNNNkmkkkkkPWWWW8)式7)8)中:Pr{}表示事件集合中成立的概率;d,maxW、d,minW分别表示购电单位负荷电量的最大、最小值;1、2分别表示各机会约束对应的置信水平。其他约束包括:各跨省售电单位可购电力或电量约束、网内火电各机组可交易电力或电量上下限约束、功率平衡约束等。限于篇幅在此省略。模型的求解方法针对所建的含机会约束的随机规划模型,因很难将机会约束式7)8)转化为确定的等价类,故可采用内嵌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技术的遗传算法求解[16]。为满足实际交易中购电单位对风险偏好的要求,可先将各目标函数处理成同一数量级后,再根据购电单位对风险价值的偏好程度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其转化为单目标[17]。

算例分析及讨论

基础数据以2010年6月某省级电网在区域市场购电的基础数据为例,仿真验证所建区域市场节能模式以及购电模型的有效性。该电网月总预测需求电量为5.572TWh,标准差为0.0820TWh;峰、平、谷电量比为15:10:6;水电电量为0.700~0.728TWh均匀分布);省内火电平均煤耗率为340.0g/kWh,边际煤耗率为348.0g/kWh,电价均值为0.432元/kWh不含超标能耗惩罚折价),电价标准差为0.030元/kWh;区域市场售电单位包括A、B、C、D和E共5个。其中A、B为独立水电厂,C、D和E为以模式跨省售电的省级电网,各售电单位交易基础信息见表1。设定区域市场社会基准煤耗率为280.0g/kWh、国际市场煤价为200USD/t、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6.80元/USD[8]。利用上述基础数据设计以下4种方案对该月峰、平、谷各典型状态下该省级电网参与区域市场交易的经济效益与节能效益进行评估,最后汇总月交易数据。风险价值权重取0.30[17],各机会约束置信水平均取90%。表1跨省交易售电单位基础数据峰荷状态)Tab.1Basicdatumofelectricitysellingunitsintrans-provincialtransactionpeakloadstate)售电单位电价均值/元/kWh)电价标准差/元/kWh)能耗水平/g/kWh)可购最大电量/TWh网损率/%A0.31980.08000.0000.2002.22B0.29140.05670.0000.1081.98C0.42240.0960335.00.1042.05D0.40520.0791350.00.3001.92E0.39100.0700354.00.1001.81注:电价标准差借鉴文献[15]设定,其电价不含超标能耗折价。方案1:不考虑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约束以及超标能耗惩罚折价,且不考虑市场电价、水电生产以及负荷需求的随机性。方案2:在方案1的基础上,采用文献[6]提出的能耗约束交易模式。能耗水平约束值取购电单位边际能耗水平。方案3:在方案1的基础上,采用所提的区域节能市场模式。能耗水平约束值取区域市场BS为125%时的边际能耗水平,同时考虑超标能耗惩罚折价方式。方案4:在方案3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市场电价、水电生产以及负荷需求的随机性,同时考虑机会约束。仿真结果分析3.2.1区域节能市场模式对购电决策的影响分析方案1—4仿真得到的售电单位组合以及对应的电量、煤耗峰荷状态)如表2所示。月总购电经济效益、节能效益如表3所示。在表2中,方案3较方案2多售电主体D,由此说明,在构建的区域节能市场中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值取BS为125%时的能耗水平较采用购电单位边际能耗水平值[6]会使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在售电单位C、D均具有跨省交易资格的方案1、3中,方案1按照传统内部成本报价时售电单位C申报电价较D高。采用了超标能耗惩罚折价的区域市场交易模式后,由于C的能耗率远低于D,使得C的报价反而较D低,从而使得方案3较方案1优先购买了C的电能。可见,在市场交易中考虑能耗惩罚具有引导低能耗率售电单位向更具交易优先权方向转化的作用。在表3中,方案3本文所提的能耗约束与能耗惩罚相结合的新方法)较方案1传统纯市场模式)多支出0.1295亿元,该费用可购0.9522万t煤,但实际多节能1.787万t煤。方案3较方案2[6]少节能表24种购电方案购电电量与能耗分配峰荷状态)Tab.2Energyandenergyconsumptiondistributionoffourschemespeakloadstate)方案售电单位电量/TWh煤耗/万t1A0.20000.0000B0.10800.0000C0.00000.0000D0.00000.0000E*0.10003.5681省内火电1.842364.5272A0.20000.0000B0.10800.0000C0.10403.4841D#——E#——省内火电1.838363.9723A0.20000.0000B0.10800.0000C0.10403.4841D0.16005.6012E#——省内火电1.678358.4054A0.20000.0000B0.10800.0000C0.09823.2897D0.13204.6201E#——省内火电1.712159.581注:标注“#”的售电单位表示其在对应方案中不具有跨省交易资格;标注“*”的售电单位表示其在对应方案中存在能耗倒流现象。表34种购电方案月度总经济效益、节能效益比较Tab.3Comparisonoffourschemesoneconomicbenefitandenergy-savingbenefitbymonth方案购电费用/亿元风险价值/亿元节能效益/万t121.9337—20.1066222.1962—22.4811322.0632—21.8936422.09101.609321.8816注:节能效益计算均取方案2中区域市场边际售电单位煤耗率350g/kWh)为基准[6]。0.5875万t煤,但少支出0.133亿元,该费用可购0.978万t煤。显然,方案3更兼顾了经济与节能效益的统筹社会福利最大。综上所述,在节能环境下对区域市场跨省交易的能耗进行评估和考核,能够更加有效促进资源在广域范围的优化配置。在市场交易中采用能耗约束与能耗惩罚相结合的新方法,能更好兼顾市场竞争以及能耗考核的双重需要。考虑跨省交易能耗评估的随机规划购电模型的有效性分析由表2可见,在构建的区域节能市场环境下,方案4本文所建省级电网随机规划购电模型)考虑了市场电价、水电生产以及负荷需求的随机性后,能够给出满足符合供需平衡置信水平要求的最小风险价值。虽然其节能与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较方案3有所降低,但这真实反映了电力市场的随机性与风险价值的本质,符合购电单位购电决策的需要,其模型具有实际意义。另外,所建的省级电网购电模型中还考虑了实际跨省交易中电力电量具有确定函数关系的特点该函数关系区别于省内交易时电力电量的弱耦合关系特点),从而使所建的购电模型能够适应区域节能市场跨省交易的能耗评估的实际需要。区域节能市场模式以及该模式下省级电网随机规划购电模型的普适性、实用性讨论鉴于单个算例并不能完全体现所建区域节能市场模式及该模式下省级电网随机规划购电模型的普适性以及实用性,为此讨论如下:1首先采用能耗约束模式BS为125%时的能耗水平)淘汰高能耗售电单位,然后再以超标能耗的惩罚折价体现低能耗率售电单位的交易优先权。上述两种节能模式的结合还进一步考虑了区域市场区别于省内交易的能耗评估与交易规则特点,故所建区域节能市场模式较省内节能市场模式更具普适性。2所提区域节能市场模式实现了与现有交易规则的有效衔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实际应用时还需进一步参考各市场的发展成熟度以及节能降耗工作的进展如高能耗机组淘汰进程),以提高该方法的实用性。3在区域节能市场存在多个购售电方时,结合各购售电方交易电量的结算[10]以及售电方能耗水平的确定,可实现区域节能市场能耗以及节能效益的整体评估。4对跨省售电的省级电网而言,可利用所建的购电模型在考虑售电收益后,在一定能耗水平条件下购买省内机组的富裕电能参与跨省售电。此时,该省级电网类似中间交易商的角色,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需承担由于区域市场电价、负荷等随机性带来的收益风险。5区域市场节能考核管理机构对跨省交易的节能效益进行控制时,采用式2)对区域市场的各交易方案的节能效益进行评估。利用评估结果可采用以下两种手段实现节能效益的控制:①在BS为125%的基础上调整区域市场跨省交易能耗水平约束值;②调整售电单位能耗惩罚折价[8],实质是调整区域市场交易中经济效益与节能效益之间的权重。

市场规划论文篇2

关键词:规划策划,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趋势,城市规划策划正是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等学科理论与城市规划相融合,对规划实施和项目开发等问题进行反思、探索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方法。规划策划与地产项目的营销策划在方法上有其共性,在核心思想理念和技术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交织点”,但是在涉及的层面和内容上又不尽相同。规划策划正逐渐成为规划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和规划工作探索的新领域。

1. 规划策划概述

城市规划策划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导致的近现代规划理论的发展分支之一,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竞争趋于激烈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规划策划是项目综合效益的可行性评价,其构架是以项目开发主体的根本需求为核心,与市场营销和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系统分析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思路,经济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为基本工作方法。是对城市规划在内容上的补充与完善。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规划更为侧重的是政府计划的内容,更为强调的是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控制与调控,包含了目标的确定,战略和政策规则的制定,资源的配置,任务的分配等内容,而对于市场的发展和实际需求的分析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而城市规划策划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侧重的内容包括可行性评价、风险评估、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案评价等,是对城市规划内容的充实。

2. 在城市规划编制内容中引进规划策划的必要性

2.1对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反思

当今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内容由两个层面组成——总体规划层面和详细规划层面。

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出指导性原则和控制性参数,主要任务是提出近期、远期、远景各个时期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其最终成果是蓝图式的文本和总图。但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对于城市发展方向的“充分论证”往往显得不充分,如:第一,定位重复,即在定位中对于城市的发展重点往往只是依据现有的资源状况,而缺少对于资源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判断,出现临近城市在定位上存在着雷同与重复;第二,产业特色不清,在产业的发展方向上也存在着这种市场分析不足的现象,对于产业的发展态势、现有产业的生存能力预测缺乏;第三,造成资源浪费,城市之间为了争夺企业采用“低地租”、“零地租”等手段,导致园区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只是短暂的“寻租行为”,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新一轮的“圈地运动”,造成公共利益的流失。论文参考网。

详细规划直接涉及到城市局部地区的开发行为,是和实施操作层面紧密关联的规划层次,往往会涉及具体项目的建设,因此也是规划和操作矛盾最为突出的环节。由“目标到证明”进而以一张蓝图式的总平面作为包治百病的“良药”,这种流于形式的“类似策划”的做法很难起到全面、深刻预测和认识问题的作用。这也造成了具体项目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开发量上的分析不足,规划目标和实际市场需求的错位,使得规划常常会因为未预测的困难而修改甚至推翻。

同时规划缺乏对于核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导致规划在实施层面的“流产”已经体现在了许多实际案例中。这里包含了两方面情况,第一是项目本身就缺乏经济、社会、环境的统筹考虑,完全不具备可行性,例如厦门的PX项目[1]。更多的是第二种情况,由于缺乏对于核心项目的策划研究导致原来具备可操作性的规划编制成果因为市场发展的需求而改变或推翻。论文参考网。

2.2规划策划是对城市规划的有效补充

规划中应针对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大型公共项目的开发、成本收益等问题通过资料搜集,统筹分析和论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而政府或开发商也可以以此作为衡量项目社会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通过综合效益的评估可以避免市场预测不足以及个别利益主体的需求改变规划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公共利益的流失,最终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明文要求了“先规划后建设”,这不能不说是为维护规划的严肃和权威性所注入的强心剂,但是另一方面也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现有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多变性”,如何保障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方法与已有的规划编制内容相互补充和完善,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两方面的要求。

在现有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下,要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进而保证规划的权威性,无论在总体规划层面还是详细规划层面都应引进规划策划的思想和方法。

首先,规划策划注重的是城市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以及在城市规划指导下项目的具体实施(马文军,2005),如果说城市规划的成果是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的话需要有一个环节来落实其思想,作为思想与实施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规划编制中所需要探索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从规划策划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来看,它都可以作为弥补这个环节的有效手段,规划策划对于达成目标方案过程的关注有助于对规划实施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预测,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最小化,从而提高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另外规划策划成果所提供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作为应对未来发展的“弹性空间”,保证决策者有“策”可“决”,从而改变过去一贯的规划蓝图式的成果。

其次,规划策划通过完善、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对于规划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估和预测有助于规划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项目造成的资金成本,项目融资渠道、未来收益来源有更为明确的认识,一方面可以为规划师在自身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供有力的依据,另一方面也给政府或开发商以更为明确的综合成本收益比较进行统筹评估,以此保证不会因为个别利益需要而改变规划的核心思想。论文参考网。

2.3小结

一直以来城市规划编制由于侧重于计划形式,其实效性为规划师们所反思,城市规划所提出的政策和最终的规划落实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鸿沟”,城市规划最终理想形态的成果难以应对城市的复杂特征和市场的变化,许多凝聚了规划师心血的规划成果沦落为“墙上挂挂”的宣传品。针对当今城市规划实效性薄弱的问题引发了不少学者的思考(张兵,1998, 孙施文,2000,蒋峻涛,2007)。对于如何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政策和实施之间引进一个连接的环节始终是众说纷纭或者观点较为笼统。结合近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于规划策划的研究将是弥补这个环节的有效探索。策划对于规划的补充并不仅仅在于战略性的实施计划的补充,而更应该是在市场分析、市场需求判断上,形成一套效益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文军,城市开发策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 陈玮,规划师与建设项目策划[J].规划师,2001(5)

[3] 马文军,全球化与大规模城市项目的规划策划[J].规划师,2006(11):13-15.

[4] 王续琨,策划 策划学 策划科学[J].软科学,2001(6):91-95.

[5] 翁经方,规划师与建设项口策划的探讨[J].规划师,2001(5).

[6] 孙施文,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实效—关于《城市规划实效论》的评论[J].规划师,2001(5):78-82.

[7] 蒋峻涛,规划为什么有时不好用—削弱城市规划实效的原因分析[J].2007(1):5-8.

 

市场规划论文篇3

综上所述,现代主义规划思想虽然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也给当代城市带来了社会、精神、环境、生态等一系列危机,这是由于作为现代性核心的理性主义无限膨胀,导致人文精神萎缩和人性丧失的结果,所以后现代城市规划的转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的重新强调和人文精神的复归。

一、后现代城市规划的人文主义方向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城市经济、社会的变化,现代城市规划实践在人类行为、情感、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于是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开始倡导对城市中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深层次人类体验的发掘,城市规划思想的核心逐渐由强调功能理性转变为呼唤人性、文化、多元价值的回归,使得城市规划进入—个强调人文精神的发展阶段,这其中主要包含几个较为清晰的探索方向。

1.多元价值方向

现代主义主张用固定不变的逻辑和普遍有效的规律来阐释世界,造成现代城市规划缺乏对普通“人”的关注,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后现代主义则不相信人类普遍理性存在的可能,否认启蒙思想家们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带规律性的理论和这些理论所隐含的基本哲学前提。后现代主义坚持一种摆脱基础主义的哲学文化。这种哲学将是一种“对话”,没有人能从这种交流对话中被驱逐出去;而且在这种交流对话中,任何人都不拥有特权地位。它对现代主义的抨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抨击它纵容一种话语凌驾于其它话语之上。

事实上,现代城市中包含了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和多重归属的社会个体,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更多地依赖于这些主体,反映着不同主体的特点和个性。对多元价值的肯定,其实就是对人的平等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每一种价值标准无论对别人来说是否合理,都有它自己主体的客观基础和原因。在这种基础和原因改变之前,这一主体的标准不能与其他标准互相代替。而现代主义试图用某种乌托邦式的蓝图或模型驾驭城市的发展,通过单一的组织方式将城市系统化的动机与人类、自然的生活模式隔离开来,结果必然加剧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危机。

后现代主义认为后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复杂、多元和不确定,世界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要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加复杂和精巧。所以人们关于场所和来自场所品质的体验,要比“社会精英”对于理想城市的构思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和现代主义强调简洁、秩序、统一和整齐不同,后现代主义通常为复杂、多样、差异和多元而欢呼。这些价值观,反映在城市美学上,可以看到罗伯特•文丘里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复杂建筑风格的偏好,他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在城市规划上,这些价值观同样存在于简•雅各布斯对城市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观点中。她不仅提出“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天性”,而且主张“如何综合不同的用途,生发足够的多样性以支撑城市文明,是关于城市规划最重要的问题”。总之,城市规划不应当以一种价值观来压制其他多种价值观,而应当为多种价值观的体现提供可能,规划师就是要表达这些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2.场所文脉方向

现代主义规划将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标准贯彻得太过彻底,同时作为“精英”的规划师忽视了大众也有审美的生活和“诗意栖居”的愿望。于是,包括清水混凝土、玻璃幕墙在内的包豪斯的标准元素,变成了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风格,而当地的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却被忽视。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认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就是信仰问题。现代主义意识本身充满了空幻,又拒绝同旧的信念相联系。如此局势将我们带入到既无过去又无将来的虚无之中。在城市建设中,现代主义拒绝同环境和历史进行对话,并对使用者采取家长式的统治姿态,企图通过机械主义的功能秩序来建设一个“人造的文明新城市”,结果却是抹杀了城市的多元文化,而用钢筋、水泥堆砌起来一座与人类生活情趣格格不入的“居住机器”。

场所理论和文脉主义代表了后现代主义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回归。城市规划的场所理论,其本质在于对物质空间人文特色的理解。实际上,“空间”是有边界的或者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联系内涵的有意义的“虚体”,只有当它被赋予从文化或区域环境中提炼出来的文脉意义时才成为“场所”。空间的类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分门别类,但每个场所却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出其周围环境的特性或氛围。场所作为复杂的自然中一个具有一定性质的整体,不能以分析的、科学性的概念加以描述。科学原理从既定的事实中抽象,以获得中性的、客观的知识,然而却失去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因此,以科学理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难以对场所精神形成呼应。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所系统来展现自我、建立社会生活和创造文化。这些需要赋予人工空间一种情感内涵,是一种超物质的存在。所以城市设计者的职责就不仅仅是摆弄空间形式,而是整合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体环境中的各个部分以创造场所。其目标应该是在物质空间和文化环境之间、现代使用者的需要和愿望之间寻求最合适的方案。因而成功的场所设计经常源于对社会和物质环境最小的干扰而非彻底的改造。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城市规划开始向注重场所和文脉的方法转变。第十小组(Team10)用居住与城市的归属感来重新理解城市,雅各布斯则呼吁重视被现代主义所忽视的都市生活多样性。阿尔多•罗西在其所著的《城市建筑》中提出,城市中的建筑需要融入历史、城市形态和记忆来诠释。舒尔兹指出,建筑与规划的实质目的是探索和最终寻找到地点因素中独特的精神内涵,从而建造出符合特定人群需求的构造。

实际上,城市的建造从来就不是在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在历史的渐进和积淀产生的城市背景上进行的。具有文脉意义的城市空间是多元和包容的,它与过去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丰富和叠加的混合方式相结合。很明显,这种历经时间变化而自然生成的城市形态,要比完全由外界强加的人工秩序更有生命力,也更能形成了人们对于自己所栖居的场所的依恋。因此,柯林•罗和弗瑞德•科特在《拼贴城市》中,试图引入“拼贴”这样一种设计方法,在尊重城市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基础上把断裂的历史重新修补起来。后现代主义把城市发展看成是差别极大的空间与各种混合物的一种“拼贴”,而不是追求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的宏大规划,由此发展出“多元论的”与“有机论的”策略。

3.过程和参与方向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一直采取分析或者还原的方法。这种方法包含一个前提,即知道了局部,就一定知道整体。基于这样一种前提,现论追求的是总体性和普遍性,追求用一种总体性的模式来概括社会与知识的各个方面。人们根据局部来描述整体,根据现在来预测未来,根据确定来把握不确定。这种理性主义认知方法表现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就是现代主义相信城市是可以通过规划加以控制的,并且可以通过规划师掌握的经验和技术来达到城市的“理想状态”。所以,城市规划就演变为一种少数社会精英用以表达他们意志,并以此来控制各类社会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手段。

理性主义认知方法是基于一种单向的矢量思维,最终会造成只重整体不重部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结果,从而忽视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反基础、反本质、非理性、非中心等观点,热衷于寻求多样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实际上,城市的发展、空间的演变,既不是—个完全自我组织的过程,也不是受人类意识控制干预的单—被构过程,其中充满了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城市的空间形式是含混的、多变的,城市作为一种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复合空间,绝不是因果关系式的直线性理性思维所能完全把握的。1970年代以来,规划中目标的普遍性受到质疑,因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示规划中界定的价值远离普遍的价值,并没有普遍一致的公共利益。于是,过程性和动态性在城市规划中被越来越多地强调。1977年的《马丘比丘》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在1980年代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规划中,屈米带有解构色彩的方案就了传统规划注重形式的理念,而采用一个开放的架构和基础设施的网络来容纳多种城市事件、活动以及未来变化的可能性。

由于城市规划要服从这样一种多元化和不确定的社会发展过程,所以后现代主义强调,规划师应努力避免用个人的价值与逻辑判断主导具体的规划设计,而应更多地承担推动和协商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让城市规划逐渐作为各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正如NanEllin在《后现代城市主义》中所说,“城市设计者的作用应该有更少的权威性和更公开的政治性,其目的就是给市民以权力,让他们自己来改善他们的社区和环境。”《马丘比丘》也对公众参与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府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城市的规划成为一个过程,而城市的方案则变成了一种契约。它不是描述未来若干年城市发展的蓝图,而是囊括各种条件、诉求和讨论的综合。

4.生态伦理方向

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的主体性极度膨胀,“人类中心主义”成为现代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伦理价值原则。现代性的张扬助长了人类对大自然不计后果地掠夺和开发,而各种负面效应却在悄然向人类袭来,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短缺、能源枯竭、气候反常……这使得环境问题在20世纪后半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催生后现代思潮的重要原因。1960-70年代,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戈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蓝图》、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反应生态和环境危机的著作纷纷问世,推动了生态主义思潮和环境保护运动兴起。196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在批判“人类中心论”思想的同时,建立了一个区域与城市规划的生态学研究框架。同年,在英国第一本提出系统规划理论的教科书中,麦克洛克林在第一章就描述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此说明认识人类行为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后现代主义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其与伦理观、价值观联系起来,从而为生态环境问题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全球化环境问题的凸现正是现代主体力量狂飙的直接后果。对于“主体性”的过分推崇,正是产生一系列人类生存问题的重要根源,并最终导致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当代环境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共识,那就是当前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咎于启蒙时代所运用的语言模式。因为这种语言总是宣扬权力,宣扬人对自然的特权,抹杀来自自然的声音。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统治性的语言,而我们需要的则是另一种与此完全不同的、关于自然与义务的叙述方式。

生态女权主义是这种叙述方式的代表。生态女权主义认为,人如何对待妇女、有色人种和下层阶级,与人如何对待自然环境,这二者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因为正是立足于与动物交往的基础之上,人类才将别人看作另类,从而在人类之间建立起性别、种族、阶层等差异。因此,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提。与信奉二元论的现代主义不同,后现代主义并不认为自己是栖身于充满敌意和冷漠的自然之中的异乡人,他们把其他物种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经验、价值和目的的存在,因而形成了一种“在家园感”。借助这种在家园感和亲情感,后现代主义用在交往中获得享受和任其自然的态度,取代了现代主义的统治欲和占有欲。珍妮弗•沃尔琪借鉴生态社会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反种族主义者的城市实践,依据她对南加州的研究,提出了“跨物种城市理论”(transspeciesurbantheory)。这一理论对划分人与动物的标准提出了批判,并且建议人类站在动物的立场上思考。人、动物和自然在城市中的重新融合,可以使人类理解动物的立场和生存方式,从而在特定的环境中跟它们交流,并促成人们采取必要的政治行动来保护动物的自和生存空间。沃尔琪在其理论中将差异、反主体、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义等概念糅合到一起,描绘了一幅后现代眼中的生态城市图景。

二、结语

现代主义规划因为对科学和理性的片面强调,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现代性危机,后现代主义规划则通过肯定多元价值、关注场所文脉、强调过程和参与、倡导生态伦理等几个方向的努力,呼唤人性、文化、多元价值的回归,使得人文精神重新成为城市规划关注的重要方面。因此,现代主义规划向后现代主义规划的转向,集中体现在强调科学理性向强调人文精神的转变。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人文精神随时在与使人类偏离正确发展轨道的各种思想进行斗争。因此,对于正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关键时期的我国来说,吸取西方城市规划的经验和教训,将人文精神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准绳,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建设水平,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市场规划论文篇4

摘要: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探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熟悉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经常成为四周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摘要:(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探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布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和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和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熟悉,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探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熟悉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探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美丽、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和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摘要:

(1)可持续发展观念摘要:“绿色”作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摘要: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探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外形、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摘要: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探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探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摘要: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探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探究和猜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向猜测摘要: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和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探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七)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主要绿色空间环境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小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尘、噪音、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办法。

市场规划论文篇5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七)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主要绿色空间环境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小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尘、噪音、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市场规划论文篇6

关键词:旅游规划;旅游系统;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10--(13

引言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本世纪3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欧洲国家,是从区域规划理论衍生而来,主要是制定出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框架,以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Ⅲ。国外的旅游规划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已经逐渐成熟起来。我国的旅游规划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多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说我国的旅游规划毕竟开始不久,还缺少经验,规划内容还欠全面,另外旅游统计、调研工作的薄弱,也导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可行性研究都有待加强。但今天我想从理论与创新两个方面谈一谈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系统规划理论

(一)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对旅游系统的理解太片面了,导致了旅游规划只着重旅游目的的和旅游有性因素的规划,过分强调某种旅游资源的理论价值,而对市场、政策、媒介等因素往往过于忽视,带有些主观性和片面性。有些规划即使看到了客源市场的重要性,但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地,而是凭想当然的,错误的以为别的热的旅游产品在本地也一定热,已经饱和的旅游产品误以为前景广阔,把需通过竞争才有可能与众多竞争者共享的市场当作了自己独家享有的市场,从而使得巨资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短暂繁荣后迅速衰落,造成雷同的大型主题公园相互扼杀,在规划中也没有把旅游产品设计与客源市上真正联系起来,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交待,未真正做到市场导向,无法成为指导开发建设的科学依据,不能开发出真正具有个性品格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不少旅游规划较少顾及发展旅游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导致“善意的建设性破坏”、旅游摧毁旅游的例子比比皆是;此外,许多旅游规划中队运行机制、保障系统和支持物的影响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综合体”的配套支持,造成规划失去依托,无法落实,成为一支空文;而且由于目前国家对旅游规划尚无统一标准和权威审核机构,领导说了算的例子也是很多,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结果,旅游规划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形容很恰当,那就是:“嘴上说说,墙上挂挂”,还有一些旅游规划出现偏差,如很多设计院用园林规划代替旅游规划;城市建设代替旅游规划;经济区域规划代替旅游规划等等。

综合来讲,当前规划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源之一就是对旅游规划系统缺乏深刻而细致的了解,没有充分考虑系统里足够的要素,就整个旅游规划工作而言,迄今尚无成熟的规范,好多问题还在争论。

(二)旅游系统规划的提出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一组相互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客观事物所构成的一定目标和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中各单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人员和资金的流动;通过单元的有机结合,使整个系统具有统一的目标,但总体不等于它的部分之和目。

旅游作为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生活态度,其本质是人们为追求自身生理上及精神上预约目的的所做的外出旅行,其表现形式是综合性的、消费性的经济――文化复合活动。旅游是旅游系统科学系统首先得阐明的最基本的概念。旅游系统是指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三)旅游系统的结构

由于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所以研究旅游系统的结构就十分的有必要。旅游系统具有细雨上和功能上的完整性。从空间表现形式上来看,旅游系统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的一个空间系统。其中旅游通道既包括了交通通道,还应包括信息这个无形的信息通道,交通的边界度和信息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旅游者从客源地前往目的地的流动。

上面所说的系统要是按旅游功能分析,旅游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客源市场需求系统、旅游目的地供给系统,支持系统和出游系统。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旅游系统。旅游系统是旅游需求为动力,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是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序、立体、网络的整体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实体系统、闭环系统、开放系统。随时间的变化,系统的状态也不同。如:旅游地的季节变化和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此外他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同时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否、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市场的变化,旅游者游憩体验的好坏,当时的好客度都直接影响系统的输入,所以它是一个闭环系统,旅游系统的各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旅游市场或者旅游吸引物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旅游系统的变化。旅游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届够本身的变化,因此旅游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系统。

(四)旅游系统规划的概念

旅游系统规划指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这对供需关系以及与这对关系有紧密联系的支持系统和出游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的、搞适应性的、可操作性的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细则,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整体最佳且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

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旅游规划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客源市场、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交通和人力资源等等。而这些问题又是交叉覆盖、互相影响的。夸张的说,就是把旅游系统分成四个子系统来进行描述和规划的,即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游系统和支持系统。其中客源市场系统的研究可信是旅游主题即作为旅游产品消费者的旅游者,以及他们旅游需求的动机和旅游行为的方式和结构;目的地系统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系统,其核心是旅游产品系统。旅游产品可以理解成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始终,是满足旅客在旅游活动中生活和心理的全部需要的集合。它本身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既包括有形的吸引物资源如自然风光、建筑、主题公园等,也包括与吸引物相配套的接待设施如宾馆、旅馆等和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如交通、饭店、娱乐设施、商店、银行、邮政、医疗等,还包括了无形的文化底蕴、居民的好客度等。出游系统的主题和核心是旅游营销,包括了交通、旅游服务、旅游组织管理及信息促销渠道与媒体等。支持系统是保证旅游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因子,包括了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环境保护、人力资源、资金计划、安全控制、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

二、创新分析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旅游规划也需在发展中创新,在创 新中发展。旅游规划的创新,应该包括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五个方面。面对旅游业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形势,规划实践面临许多新问题,对旅游规划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已迫在眉睫。本文着重从这五个方面对旅游规划创新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并针对自己多学浅谈一下自己旅游系统规划的认识。

旅游规划创新的途径,旅游规划的创新,应该包括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五个方面。其中理论创新是基础,内容创新是主体,技术创新是手段,人才创新是关键,组织创新是保障。

(一)理论创新

系统规划思想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论创新。规划就是财富,丰富的实践需要理论的升华和概括,理论的贫乏最终将导致旅游规划的失败。一种新理论的提出、检验和完善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旅游系统规划作为一门新兴的实用性很强的理论,也是一种创新理论。

具体的一点说:中国“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是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的根本和哲学理论基础,它应该成为旅游规划和可持续旅游的指导思想。旅游规划应该“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游客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与服务过程中体验到身心愉悦。英国规划师W.A.Lonso曾经说过,规划师就像一个翻译,他的职责就是把公众的需要“翻译”成物质的环境。这对应在旅游规划上就是要为游客着想,满足游客的需求。事实上,只要真正抓住了这些要素,也就抓住了消费的卖点。就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旅游规划是兼具理性思考与艺术灵感的创作,是融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对未来发展蓝图的勾勒,以及经过一系列选择决定合适的未来行动的动态的、反馈的过程。在新经济时代,“智慧就是力量”,而思维能力是智慧的核心,缺乏科学思维的规划,不可能成为好的规划。旅游规划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它必须包括策划和科学研究两部分。没有策划,科学就没有灵气;不讲科学,策划就成了空想。另外,旅游规划不像其他的规划一样只强调逻辑思维,还应该注意形象思维、立体思维等等。在旅游创意中还应该特别注意主题创意、文化创意、形象创意和促销创意。

(二)内容创新

旅游创新规划应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供需关系以及与这对关系有紧密联系的支持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的、高适应性的、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细则,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整体最佳且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其中结合市场导向与资源指向而设计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系统乃至整个旅游系统规划的核心),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从而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些已经在旅游的系统规划中谈到。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旅游规划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旅游规划方法的创新。这不仅在于大大提高旅游规划的工作效率,而且在于最大限度地摒弃个人意志的局限性。因此旅游规划的创新就要特别注意分析工具的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旅游规划方法除了有综合考察法、抽样调查法、统计预测法等等之外,还要运用计算机模型、3s高新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特别是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来促使旅游规划效率提高,视野扩大,科学性增强。

(四)人才创新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兴旺,旅游人才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呼唤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外旅游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创新。中国旅游业呼唤一流的规划师和策划师,而真正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旅游规划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是“创新型”人才,是多门学科的综合人才。概括的来讲,旅游规划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知识渊博、有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审美观、全面的素质。旅游规划人才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发散式的、创新性的立体思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多出创意和点子。旅游业是点子产业,没有高明的创意难以搞好旅游规划。一个理想的规划师应能够把这种综合的技能专门用于发现公众利益而非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整体利益而非局部或小范围利益。那么如何培养呢?一方面是在教育上下大力气;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业单位,应着力提高旅游业规划人员的素质,既要让他们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在适当时还应让他们“出去”,到国内外优秀旅游城市去拜师学艺,将他人经验和自身特点结合起来。

(五)组织创新

任何组织机构,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如同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才能顺利地成长、发展,避免老化和死亡。应用行为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把人的成长和发展希望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组织活动效益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组织创新,亦称组织开发。当前旅游规划机制不是很健全。为此,新时期特别需要探索研究旅游规划的实施转化、管理等课题,在体制、政策上给予保障。首先,加强管理,整顿旅游规划市场,培育旅游规划市场的良好环境,加强监督与管理。其次,加紧旅游规划队伍的建设。规划队伍本身应有各方专家参与,不同学科的人员、中外专家融通,优势互补,彼此借鉴。最后,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规划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规划,参与规划。

结语

市场规划论文篇7

关键词:城市 市场 经营 策划规划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citymanagement briefly,analyzes currentdevelopment of city management under themarket economy system,raises the ideaof city plan by drawing into plot science,analyzes and compares city management,cityplot,city plan at the same time,and makessome exploration on city plot's meaning,aptitude examination and approvement.

Keywords:city,market,management,plot,plan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7)11-0165-04

城市经营的发展

城市经营,是把城市资源作为资产,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市场运作获取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促进城市发展,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表1)。1993年,大连拉开了我国城市经营的序幕,时至今日已成功运作十几年。城市经营通过盘活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实现实物价值的资本化,并且除纯公共物品外,对于赢利性的准公共物品可以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经营,实现增量资本的价值多元化。政府通过城市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的资本化,实现城市无形资产的有形化,从而促进了城市社会财富的有效、持续增长实践表明,城市经营得好,就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城市经营现状正处于利弊结存的过渡阶段。

①城市经营成功经验表明:城市经营为城市建设筹集到了更多的资金;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推动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增长和城市化整体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等。

②城市经营失败教训体现:城市片面追求资产的增加,忽略城市内涵的提升;把城市经营当成土地经营导致土地资源枯竭;注重建设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弱势群体不断增大且利益难以保障等。

对城市经营概念上的误解是我国城市发展诸多弊端的根源。城市经营的对象应该是城市的公共资源,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城市公民,而且必须体现公民意志,同时具有政治性、公共性、公开性、非赢利性等特征,所以城市经营是包涵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四者的统一。除此之外,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拥有者与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必须在城市经营中发挥主导作用。

策划科学的引入

如今,城市经营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并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民关心”的主题思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城市在为市民创造福祉的同时把城市效益拉上去的要求越发突显。为了提高城市经营的可操作性以及政府对建设项目的调控能力,才能更好的沟通城市规划、开发商以及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横纵联系,同时对城市策划的进行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按照约翰・H・佩特森的思路,城市经营可以参照企业经营模式,按照企业的策划方法,对城市进行策划。将城市比作产品,通过商业设计与企业化的经营,用市场营销运作,塑造城市品牌。但是,由于城市经营有其涉及范围大、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又不能完全同日而语,他们既有相同之处却仍存在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例如从目标来讲,企业经营就是为了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而城市经营则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表2)。

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告诉我们发展现代城市,仅有工程技术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强化策划的理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做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经营创造良好环境。目前,大家对城市策划这个词虽不陌生,但理论方面仍处空白。虽然很多策划已经延伸到城市的范畴,但都尚处起步阶段,良莠不齐。

城市策划的提出

目前,城市竞争日益加剧,城市规划与市场经济和谐发展、城市投资多元化以及城市决策者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把握等都是促进对城市进行策划的直接因素。虽然策划观念在某些城市发展思路上有所体现,但尚需条理化、清晰化、理论化。因此结合目前城市发展趋势,归纳城市策划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是分别从土地使用、城市空间、城市环境的实体建造等物质层面及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城市运营管理等精神层面入手,寻求城市建设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

城市策划是一项以政府为咨询服务对象的综合性工作,包含两方面策划。一是城市整体策划,就是对城市整体发展思路的宏观把握,包括城市经济形态策划,文化形态策划,空间形态策划,城市色彩策划、城市光影策划、城市品牌策划等;二是城市局部策划,包括城市广场策划、大规模项目开发策划、地产策划等,城市部门策划是城市整体策划的完善与深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根据策划思路,结合城市经营理论下城市发展的特点,对城市策划的一般程序做简要的说明(表3)。对于城市策划的定义尚无具体的说明,在相关的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诸如“城市、市场经济经营、策划、分析,可行性”等一些频繁出现的词汇,各派学者有自己独到的一面,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策划不可或缺而且城市策划在城市规划之前。结合各派学说,可以初步将城市策划定义为:在世界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城市经营背景为依托、营销理论为准则、城市策划为先导、提高城市竞争力为目的而进行的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空间与环境的优化,以及为城镇居民更好的生活品质所做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城市策划理论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市场上缺乏正规编制的策划机构层出不穷的混乱局面,诚然它们的确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发挥着相当作用,但由于其很难参与政府管理阶层的组织,从而导致策划思路具有局限性,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聘请专业的城市策划专家作为城市发展的顾问这也充分说明了城市策划存在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随着理论的不断成熟城市策划正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浅议城市策划与城市经营、城市规划

的关系。

城市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视觉表象与价值内涵,城市建设可以比喻为电影中所演绎着的城市发展的片段。我们可以将城市策划比作电影中的剧本将城市规划比作电影中的编剧,剧本是整个电影的核心基础理论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经营中,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策划、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

1.城市策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规划是种综合性的计划形式,主要包括为实现一个组织(大到国家小至企事业单位)基本使命而明确的目标、政策、资源配置、工作程序等内容以及各要素之问的协调。策划是具有战略性的计划步骤,主要包括实现组织使命的机会的预测、目标的确定前提条件的分析和风险的评估以及对各种方案的评价。通过概念比较可以发现,规划侧重计划形式,而策划则主要是一种高层的计划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策划在规划之前的。

(1)城市策划是城市规划的向导和依据。各国的城市规划体系有很大差异。我国城市规划从引进前苏联体系至今未作根本变革,其主要缺陷是过分重视总图,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形势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出现“城市概念规划”和“发展战略规划”的趋势,这也充分说明了规划前的定位的重要性。以文案为主的城市策划则正好解决了城市定性,定位、定型、定向等根本战略,并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优化给予主要关注,提出重点项目的结构和时空序列,作为下一步规划的导向依据。这实际上是将城市发展战略决策与城市规划工程技术两个层面作台理分工。

(2)城市策划是对城市规划的完善和补充。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性质的诸多问题。既会有如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空间环境整治等的整体性问题,也会有如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的经济问题有些设计师能够解决,有些不能,但这些问题又是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在城市建设之前必须给予确定。因此,城市策划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城市面临的如此诸多问题时,找到现阶段影响城市的关键性问题并有的放矢。另外,城市建设目标是需要论证,但这一论证不可能在单一学科领域内得到求解,可见,城市策划需要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科学地论证。

(3)城市策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阶段作用。总体规划阶段,应该弄清城市发展的合理定位、功能、空间结构模式与总体发展目标,并展开相关的专题研究,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决策基础,做到有“策”可决;控制性规划阶段,则是通过竞争性的环境分析,准确确定容量与布局;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明确客户群创造准确的形态与风格定位、营造适合的概念;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阶段,形成准确目标,确定实现手段与方式,统筹安排各相关的项目及主题、阶段。

2.城市策划与城市经营的关系

(1)城市策划有助于加强政府行政部门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改造工程,涉及到政府的各个主管部门。在传统的垂直纵向组织模式下,政府行政部门各自分管城市的一个方面,彼此缺乏联系,城市策划则通过给出专业性的建议有助于整合政府各部门的需求,形成城市发展的统一构想。

(2)城市策划为政府经营城市提供保障,政府城市经营的目标是做到城市建设的收支平衡的基础之上并创造效益。使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摆脱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困境,形成“投入―产出―投入”的良性循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取决于对城市的有形资产土地和无形资产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冠名权等的市场化运作成功与否。城市策划者将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为政府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3)城市策划为决策者提供城市经营的决策性依据。城市规划是城市经营的重要依据,城市策划通过整合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料提出专业性的建议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指导城市规划的实施步骤。事实证明,没有城市策划的指导,才会出现目前城市发展定位失误和千城一面的悲哀格局以及城市规划的华而不实的模板化的现状。

城市策划发展导向

1.城市策划理论建设的意义

城市策划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弥补了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的纵向空缺,加强了城市发展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完善城市发展的整体思路,提高城市发展运作的安全系数。因此城市政府应重视对城市策划观的加强。

2.城市策划理论学科的建设

城市策划作为应用性的新理论考虑我国城市发展现状与长远大计。它的普及应该从教育抓起,通过基础理论研究,运作机制培育、学科体系的建立、实施机制的运作四方面来普及城市策划的内涵,弥补城市策划的理论空缺。

城市策划理论的发展展望。按照当前的城市化进程,全球于本世纪中期将基本实现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占据主要动力,而人口居世界首位的中国有约五亿人从农村迁入城市。同时城市改造与发展任务同样巨大,重大的发展契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学术研究成果能尽快结合实际并附诸实际行动提供了可能。展望新的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在全社会策划意识逐步形成的基础之上,城市策划理论与方法的建立必能满足多元化城市建设与开发活动的需要,为我国的城市建设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王正刚,辽宁省建设厅 厅长 博士生导师陈伯超,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 所长博士生导师郭志奇,沈阳建筑大学城市规划 硕士研究生

市场规划论文篇8

流通专家,企业文化著名学者。管理学博士,教授,国务院特贴专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人选。现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及流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高级管理顾问、中国企业文化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等职;同时担任翠微、当代、同仁堂、全聚德、西单商场等多家大公司顾问或独立董事,任北大、清华、人大、浙大等校相关专业客座教授。

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二十余部,主要有《中国名牌论》、《流通现代化新论》(合作)、《现代零售概论》、《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企业文化学》(合作)、《企业文化大视野》、《品牌价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主持“北京现代化商业区研究”、“北京商业结构调整研究”、“城市商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中国名牌战略研究”、“品牌价值的评价与管理研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研究”、“老字号向现代品牌转换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数十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北京市“九五”、“十五”、“十一五”商业规划研究、新城商业发展规划、农产品流通规划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CBD、BDA等三大功能区和朝阳、通州、崇文等十余个区县商业规划的制定,为北京新南仓、永外城文化用品市场、西单商场、翠微大厦、张一元、六必居、菜百等市场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与策划,参与零售店长资质认定规范、商业名牌认定规范、社区菜市场(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等十余个行业规范与标准的起草与审定。两次做客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多次主持国际及国内重要学术论坛。

《北京现代化商业区研究》、《北京市现代流通业发展研究》分获2005、2006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名牌战略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2001年中国企业文化理论创新奖,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05年中国商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人物等称号。王成荣教授也是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商业经营管理团队负责人,曾作为中国知识界知名人士代表受到、、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上一篇:市场风险范文 下一篇:涉税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