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范文

时间:2023-10-23 05:54:01

财政学

财政学篇1

关键词:财政社会学;当代财政学;发展策略

财政社会学与财政学不同。财政社会学的整体结构注重研究财政与整个社会内部系统间的关系与收支系统内部的联系。主流财政学家认为,应该将这些不同的关系割裂分开单独认识,其公共财产交易体制在内部中的视野也就消失了。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与此情况不同的是,财政社会学主要研究税收以及预算制度间的变革,极大程度上推动现代国家的构建以及政治文明的进步,从而使传统的财政学打破了瓶颈。作为一门内容相较复杂的独立学科,一直以来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并始终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财政社会学思想核心

在财政社会学领域内,较有影响力的是长期引领世界学术潮流的学者瓦格纳。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广义的体系,具体由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三个系统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相符相成,缺一不可。相关研究学者提出,共同体产生于国家之前,因此财政上的需求是共同体上升为国家的必要途径,因此也使财政成为历史上各国家的核心议题。财政社会学是分析社会的最好的出发点之一,特别是在新的经济体制产生的情况下[1]。因此,对财政问题展开进行分析研究也是对整个社会认识全面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在分析问题时,不能将财政问题看作是单一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展开思考,将其看作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问题。

二、财政社会学研究背景下的社会情况

在重要的经济转型期,我国必须沿着财政社会学的理论在经济上寻求突破口。在财政社会学的基础之上,人民会对国家与社会的定义产生不同方面的理解范畴,从而得出一些更有创建性的结论。从此方面来看,财政学问题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整体上提升财务授予预算能力,国家的整体实力将会不断加强。依据实践理论,国家整体的权力划分与制衡均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财政社会学本身就十分看重对于国家本身的研究,现代国家产生和整体经济税收制度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社会学的介入。也就是说,财政社会学可将经济基础转变为政治结构,无论从哪一角度出发,财政都代表着我国的总体实力,对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也将决定国家的特点以及综合面貌[2]。从财政社会学的核心理论来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国家整体的经济收支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整体的政治结构以及经济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在此方面的经验主要来自外国发达国家,针对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方向。从整体上来说,财政社会学代表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发展方向。

三、财政社会学研究价值

从当前我国国情来看,财政上仍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对于财政社会学的研究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财政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各个方面带来的改观明显,整体上可拉动社会经济水平。许多财政制度也是以财政社会学为依据而制定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当前,国家正处于经济的重要转型阶段,经济财政体制上还面临着很多方面的不足,这些缺陷需要财政经济学的介入,从各个方面入手寻求突破口,对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拿出理论依据进行改革完善[3]。经济转型期的社会不能跨越关键步骤,社会各个方面也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断改良整体财政情况。可以说,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价值巨大,对我国全方面平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四、结语

我国当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财政社会学对于社会整体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对各方面均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财政关系到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其他方面的平衡发展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现代学者专家学者应继续对此方面进行大力研究,寻求国家财政上的突破口。对财政社会学的研究结果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当代财政学的进展影响巨大,同时也关乎着国家的整体综合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炜光,任晓兰.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J].财政研究,2013(7).

[2]崔潮.现代财政理论演化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3]崔潮.现代财政理论的构架及启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

财政学篇2

(一)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缺失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离不开实践。随着市场经济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要求的加强,对财政学专业的相关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顺利找到一席之地,必须在实践教学、实训教学方面狠下功夫。

(二)评价考核体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目前财政学专业课程依然沿袭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以教师命题为主,考核的方法大多采用笔试。试题依然采用传统的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为主。考试形式单一僵化,甚至一些考题陈旧落后。由于财政学专业许多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只能选择死记硬背方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缺少实践能力强的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基本是从校门到校门,即使学历层次较高,但缺乏专业实践知识、技能和经验。原有专业课程的教师,包括那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真正具有从事过财政、税收、会计实践活动经历和经验的极少。教师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缺失,直接制约着学生财政学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

二、改革财政学专业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教学提供了高密度的信息传播手段,教师要依托这个优势,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收集相关各类资料,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一是课堂讲授法。通过教师对财政专业相关课程涉及到的财政、税收、会计、管理等理论的讲解,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课堂讨论法。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理论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一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三是典型案例分析法。选择学生代表,要求充分收集资料并做成PPT。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运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财政学专业所涉及到的财政、税收、会计等都是距离市场最近的学科。通过在财政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派学生到社会单位顶岗实习,到专业实训室演习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体系、纳税与征管、会计核算等操作,可以让学生对实际工作有真实的感受。

1.构建教学、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利用寒暑假,选派学生到地方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会计师评估师事务所等单位参与工作实践或顶岗工作,使学生掌握财政学专业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与单位与社会人打交道的能力,为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专业教师与可以利用理念知识优势,为社会单位开展一些干部培训服务。

2.在学校实训室开展专业实训教学利用学校建立的财政、税务、评估、会计等相关实训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实训课时,到实训室演练政府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企业纳税、税务机关征收与稽查、会计核算等相关软件。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了解实际工作的流程。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对财政学专业的学习热情,不但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财政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既要能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展现学生能力水平。在考核的形式上,可以采用闭卷与开卷笔试、学生平时案例分析、平时提问、上机模拟、对社会热点的调查报告、口头提问、平时成绩等多种评判方式,摒弃一卷定成绩的简单做法,根据平时记录及各项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专业水平

鼓励、帮助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师到财政局、税务局、会计师、评估师事务所等单位任职,通过参与实际工作,积累专业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聘请具有财政学专业实践能力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指导学生的相关活动。同时,学校应经常聘请专家教授、企业界人士或政府官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介绍财政学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家的经济政策等等,开拓学生的视野。

财政学篇3

一、上半年财政工作完成情况

至6月底,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8255万元,占年度预算13050万元的63.3%,同比增收2365万元,增长40.2%,比均衡进度超1730万元,超13.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958万元,占年度预算6342万元的62.4%,同比增收1032万元,增长35.3%,比均衡进度超787万元,超12.4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高16.4个百分点。分部门的收入完成情况是:国税系统完成1580万元,占年度预算4400万元的35.9%,同比减收558万元,下降26.1%,比均衡进度短收620万元;地税系统完成3478万元,占预算5890万元的59%,同比增收797万元,增长29.7%,比均衡进度超收533万元,超9个百分点;财政系统完成3197万元,占预算2760万元的115.8%,同比增收2126万元,增长198.5%,比均衡进度超收1817万元,超65.8个百分点。

全县财政支出累计完成20171万元,占变动预算的61.8%,同比少支4433万元,下降18%,其中:县级支出完成16306万元,占变动预算的63.6%,同比少支5022万元,下降23.5%;乡镇级支出完成3865万元,占变动预算的55%,同比增支589万元,增长18%。

二、半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突出增强财力,全力落实各项增收措施。紧紧围绕年度财税目标任务,积极与国、地税局沟通协调,建立了全县重点企业、税收大户及其他纳税人税源信息数据库,密切注意重点税源变化趋势,实行动态管理,税收征管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精细化。并深入全县重点纳税企业,调查企业生产经营及税收情况,加强收入情况分析,建立健全收入增长激励机制,严格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监管,做到了应收尽收。通过采取“培财源,严征管,多争取”三管齐下,收入征管力度不断加强,实现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突出科学发展,全力支持城乡经济建设。一是狠抓财源建设,加强项目争取力度。按照年度国家投资重点,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做好项目的申报和项目库建设工作,建成了临泽县2010年财源建设项目库,上半年共储备各类项目223项,总投资24.26亿元,申请资金8.81亿元,上报项目74项,已下达批复的20项(其中续建项目11项),下达资金5925.52万元(其中续建项目1081.59万元)。二是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上半年全县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4147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农田水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新农村示范点和农村能源及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公路、农村沼气池等支农、强农、惠农工程。三是企业基础数据分析评估,落实贷款担保政策。完成了2009年全县24户国有企业类、1户城镇集体企业类、1户集体金融类等录入、审核、汇总、上报工作,并对不同行业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了分析评价。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完成了雪莲乳品公司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雪晶公司固定资产建设类项目、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等13个项目申报工作,申请资金2407.3万元。上半年共3家企业办理了贷款担保,担保金额达1500万元,进一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三)突出强农惠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上半年,共发放各类强农惠农补贴资金4221.48万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632.4万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783.8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305万元,水稻良种补贴377.8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51万元,农村五保户供养34.68万元,抚恤金364万元,其他社会救助45万元,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两女结扎户养老储蓄6.1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266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万元,家电下乡补助253.42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助375.07万元。整合支农资金,完善支农方式,形成支农合力机制。

(四)突出改善民生,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调优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之基的教育,民生之本的就业,民生之保的卫生,民生之安的社保,民生之盾的维稳,民生之助的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产业。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县上半年教育支出完成6213万元,增长35.8%。进一步巩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享受免费教科书,享受生活补助学生达7940人,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义务教育充分体现了公益性。二是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县上半年医疗卫生支出完成1163万元。全面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为3855保群众报销新农合保险住院费用392.6万元,人均1016.83元;积极稳妥的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力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治制度,支付职工医疗保险住院及门诊费802.14万元,支付居民医疗保险住院及门诊费105.01万元,支付离休干部医药费10.36万元,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全县上半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4536万元,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提高的低保补助标准,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上半年共为24490名城镇居民发放低保金441.18万元,为7469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303.89万元,发放优抚对象生活补助152.85万元,发放五保对象供养资金34.86万元;积极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确保基本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上半年共为941名企业离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631.33万元,为77名企业职工发放失业金13.38万元;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共为符合条件的13392名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431.43万元。四是支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实现我县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全力支持和谐平安临泽建设,确保全县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上半年全县公共安全支出完成1329万元,增长8.2%。五是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廉租房制度。全县共争取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专项资金79万元,已为1054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补贴资金76.2万元。

(五)突出科学理财,全力推进财政改革创新。进一步巩固财政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实效性和连续性。

1、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细化支出项目,完善支付管理,进一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在预算编制形式上,按部门预算要求,结合我县财政运行实际,科学编制了《临泽县2010年财政收支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编制了全县92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经费收支预算,实行部门综合预算管理,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按照“零基预算”要求,将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和自有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全面统管,统筹使用。在预算资金安排上,严格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原则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努力保证人员工资经费和重点支出需要。部门预算的推行,不仅细化支出项目,统一支出的口径,而且对提高单位预算约束力、节减支出起到了积极作用。

2、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认真做好财政工资统一发放工作,积极与人事部门衔接,严格审核人员工资增减变动情况,严把财政供养人员经费关,保证了工资统发系统正常运行和工资的按时发放,目前,全县纳入工资统发的部门92个,每月直接支付工资达3638.6万元;进一步推动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方便用款单位,对支付流程、直接支付、授权支付的审批审核及支付范围做了明确规定,完善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在公务网财政局网页上开设了国库集中支付动态专栏,尝试性地对国库集中支付全过程进行监督,提高支付的透明度,上半年财政集中支付资金达7657.8万元,其中直接支付6202.8万元,授权支付1455万元;全力做好以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的软件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基础信息的补充、各预算单位银行和财政业务人员的培训、集中支付系统上线运行的模拟训练,7月份将正式上线运行。

3、继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一是不断扩大采购规模。充分发挥集中采购优势,将专项资金、国债资金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今年政府采购工程类项目延伸到第四中学垫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农村改厨改厕工程、烈士陵园陈列馆装饰装修、天鹅湖防渗工程、大沙河防护栏、音乐喷泉、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等工程项目。二是规范管采分离。将采购方式审批、信息、标书制作、确定供应商、采购项目实施、货物验收、资金支付、监督检查分别交不同岗位负责,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制定了严格的运行程序,杜绝了暗箱操作。三是严格采购程序。符合公开招标限额标准的大宗采购项目都在甘肃省政府采购网上采购公告,并同时在临泽电子监察网上进行了,对限额标准以下的审批项目根据县监察局的要求全部登录电子监察网,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加强全程监督。邀请县监察局、审计局、公证处部门对采购信息、专家评委组成、供应商资格审查、投标文件送达、开标、评标过程、中标结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采购程序及行为合法合规。上半年完成采购预算3062.68万元,实现采购合同金额2781.32万元,节约资金281.36万元,资金节约率达9.2%,采购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58.19万元,增长37.5%。:

4、深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严格执行《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罚没收入及其他收入等作为,进一步加强票据管理。完善以非税收入项目、标准审核,收费票据核发、审验、核销,收费资金的收缴为核心内容的征管制度,督促各执收单位将组织的非税收入按照征管制度的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和财政汇缴专户,努力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上半年,政府非税收入累计完成64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3738万元,增长138.6%。

5、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有效机制,把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关、处置关。为堵塞国有资产管理漏洞,完善管理制度,凡涉及行政事业单位房屋、车辆等单项性国有资产的处置,一律采取由县国资中心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拍卖。成功对临泽县文化体育中心一层商铺、临泽县总工会一层门面进行了公开拍卖,通过这次拍卖,为我县今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积累了一定经验。上半年共收回处置收益1614.2万元。对2010年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进行了登记,共登记国有企业30户,登记国有资本10875.2万元。办理注销登记6户,注销国有资产375.2万元,变动登记5户,增加国有资产536万元,

(六)突出依法理财,全力加强财政监督。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经法律法规,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部门、企业的财务、资产监管,不断拓展财政监督领域,提高监督效率。上半年以“小金库”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为重点,切实加大“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力度,对全县92个预算单位进行“小金库”自查自纠“回头看”,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进行重点查检,查出县农村能源工作站存在“小金库”问题,涉及资金40.7万元,资金来源是上级下达的农村能源沼气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因大部分资金已作支出,经过落实整改措施,已将“小金库”资金40.7万元全额上缴国库,根据相关规定已移交到检察机关处理。有力地维护了财经程序,进一步规范了财务收支行为。

(七)突出以人为本,全力提升财政干部素质。结合“整风肃纪、治庸问责”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狠抓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一是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根据财政工作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充实和规范了公文处理、公务接待活动、财务报帐管理、车辆管理、财政信息编报等内容的管理制度,以执行制度为基础,用制度管理财政干部言行,用制度规范财政部门理财行为,提升财政队伍的执行力。二是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制定下发了《财政局2010年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安排意见》,组织干部加大对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了财政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市财政系统第十一届职工运动会,共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围绕全县经济发展中心,树立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三服务”思想,深入基层办实事,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制定出台了《财政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为群众提供热情服务,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提高机关服务质量和水平,把为民理财、科学理财和优质服务结合起来,贯穿到日常各项工作中去,为全县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学篇4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财政学不仅是财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还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必修课,课程内容理论综合性强、实践涉及面广,对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如果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不做调整肯定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因而剖析和优化当前财政学教学内容、安排和方法的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当前财政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于当前财政教学的现状当然只有受教育对象对此最有发言权。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为了了解他们对财政学教学的看法,本文特意选择接受过财政学课程学习的A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做抽样调查,鉴于财政学专业不是很普遍,但财政学却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基础必修课,所以调查的对象选择了非财政学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经济类选择该校09级国际贸易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各50人调查,管理类选择该校09级市场营销和会计审计专业专科生各50人调查。由于成本或者便利的需要只选择了A校的学生确实从社会调查的角度来说样本的代表性不强,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财政学课程的看法。

(一)学习主体对开设财政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财政学有开设的必要性,会计审计和金融学对专门课程开设有更高的需求;认为没必要的同学占了调查总体的3%,没有必要开设的开放性答复有的因为不是这个专业,有的因为太宏观,有的因为考试不容易,具体数据见表1。(表1)

(二)学习主体对财政学课程内容存在更高期盼。关于财政学教学内容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过半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不够强,其次就是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够,再次就是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不足,最后就是认为理论不够新颖。(图1)

(三)学习主体认为财政学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期望效果与实际效果落差比较大,85%的学生认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帮助,15%的同学认为会有点帮助,没有同学认为学习没有帮助,但是课程学习结束后19%的学生认为确实特别有帮助,73%的学生只认为有点帮助,更有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图2)

(四)学习主体认为财政学学习过程普遍乏味。被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认为财政学的学习过程乏味,只有极其少数学生认为这个过程是生动的。(图3)

二、当前财政学教学效果堪忧的原因

(一)教学内容忽视专业差异和与时俱进。目前,普遍存在财政学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侧重点,缺乏对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针对性。95%的被调查者认为财政学教师拿着同一本讲义在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班级进行简单重复劳动,忽视专业差异即忽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具体化。对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财政问题的思维能力,要求其掌握理论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绝大多数学习主体都是非财政学专业,他们学习的目标应该有很大差异。他们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财政理论,了解财政制度,熟悉与财政相关的业务操作,重点是他们的专业和财政相关的知识点。

在目前的财政学教学中,经济管理类学生都需要学习财政学,财政学的师资不足带来教师授课任务重,加之教材编写没有考虑专业特色,结果不同专业甚者本科和专科都使用一本教材,都由一种教学计划制约,都由一个考核标准和一套考卷评估,财政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货币银行学、政府经济学、税收概论部分内容出现重复等等问题,降低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效果,同时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经济社会日新月异,财政理论也不断进步。国际上从亚当・斯密的《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再到马斯格雷夫《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国内一些学者用“公共经济学”取代“财政学”这就要求财政学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做相应的调整。毕竟财政学中的很多内容是一定时期的制度,如税收制度,在税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很多教学者没有掌握最新动态,还在把旧的税收制度灌输给学生。

(二)培养方案设置缺乏科学性。财政学教学安排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科学性,可能是设计培养方案者外行或者疏忽。因为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和财政业务的中介作用,所以财政学教学安排应满足学习的梯度效应,要体现与专业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但是,在目前一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如先开设财政学而后开设或者同期开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更有甚者没有开设财政学这一基础专业课就直接开设国家税收和预算会计等专业课。A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方案都是把财政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同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和货币银行学同期教学,在没有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讲授财政学,学生怎么能很好理解财政这一调控手段的选择和运行过程及效果呢?没有货币银行学的基础,如何理解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呢?如果学生没有主动自觉的提前预习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就会制约学生理解能力,影响学习效果。

(三)授课方法单一。财政学是一门运用经济学,其中有较多实务性特征明显的内容,如支出效益核算、税收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预算制度等实践性很强,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还是按照满堂灌的方法教学,完全没有或者缺乏实践教学。其实,税收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完全可以采用让学生上实验课,其他内容如税收制度、支出效益核算、公债等可以通过组织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地融入实际工作。

三、优化财政学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应本着不同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通过课程内容和进度的不同以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和差别,特别是要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多数经济管理专业类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会计或管理工作,或者作为纳税人要了解基本的税收制度,但由于专业的原因没有税收课程,所以除重点讲授财政职能等,有必要重点讲授税收制度;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还需要重点讲授关税、出口退税和国际税收的有关理论;而对会计学专业后续还有税法课程,税收部分可只讲税收原理而不讲税收的计算;金融专业则要重点讲解财政政策、弱化货币政策,毕竟后续课程会有涉及到货币政策的部分。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既可满足不同学生对财政知识的需求,达到专业与非专业教学的统一,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以及后续课程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安排连贯。在教学安排中,课时安排、不同课程内容的衔接等对教学效果影响重大。任何经济管理类专业财政学课程开设前都应先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不同专业相应安排不同的后续课程。财政和税收专业的财政学课程应在强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金融专业如国债等相关课程应该延后;对外经贸专业应后续开设关税政策、国际税收等课程。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大学教育更多的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财政学属于应用教学,需要打破以往的满堂灌的做法而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以及校外财税相关部门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需求,安排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训和实习,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财政学篇5

【教材分析】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文化建设,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都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撑,因而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每个人都与税收密切相关。了解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具体用到哪里,有助于我们理解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联系生活,确定本课时需达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能力目标: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材料,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财政收入、财政的巨大作用

难点:我国的财政政策

【教学方法l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分钟)

观看视频:《物价之上》导人新课:拿什么来拯救你?――面对物价飞涨,分析原因、对策,引出财政。

活动意图:通过诙谐幽默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根源。

(讲授新课)(35分钟)

(一)财政,通过导入,看出国家在履行职能。而要履行好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从而引出财政的含义,国家预算、国家决算。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多媒体图片展示: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情况图表

(阅读课本P66相关链按,详细了解我国的财政收入)

(1)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

思考并讨论: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

活动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财政收入并不是越多越好,财政收入的多少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分配政策也会对国家财政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怎样?过少又会怎样?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

活动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得出,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合理的分配政策保证国民经济的运行。

模拟活动;《假如我是财政部长。。。》,让学生来安排财政支出。(学生各抒己见,演绎财政部长)

活动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亲身感受国家财政各项支出的用途,树立学生的国家观念。

多媒体展示图片:2010年我国财政支出情况图表

(3)财政支出的用途

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三)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多媒体展示:国家保障房建设工程等)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四大工程”、“西部大开发”等)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国家财政收入的缩减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带来的积极影响)

活动意图:针对每一个作用,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思考并讨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怎样?及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

(4)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干财政支出的部分。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课堂小结)(2分钟)让学生对本框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就《财政在我身边》为主题,寻找国家财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财政学篇6

论文摘要:财政学是我院的重点学科,财政学的学科定位、专业定位等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搞好学科建设,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把财政专业办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专业。

一、关于财政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过去财政学被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直到目前为止,财政学专业也是经济学科下设的专业之一,这样的定位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上,财政学的内涵已经大大超出了纯经济学的范畴。

首先,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政治范畴。作为经济范畴,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部门经济学。它研究社会资源如何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配置、政府如何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提供哪些公共产品等问题;同时,它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主要运用效率准则衡量其经济行为。作为政治范畴,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其目的在于实现政府的职能,财政收支规模的大小及活动范围都与政府职能息息相关,随着政府职能的变化而变化,衡量其行为的主要准则是公平,不仅要达到经济公平,更要实现社会公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的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使市场中的企业几乎丧失了自主经营的权利;政府职能侧重于经济目标,计划经济集中表现为审批经济、权力经济,政府职能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三位”并存的现象;中央和地方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职能存在重叠、交叉,与市场经济、wto所要求的服务观念格格不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主体将由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来承担,政府主要承担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工程、调控宏观经济、公平收入分配、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职责。

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它通过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为实施国家职能提供财力保证,同时对市场的运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和克服市场失灵和缺陷。财政职能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题中应有之意,“公共财政”应“公共服务型政府”而生。政府职能转变与财政体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变“经济建设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中的重要方面就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合。政府职能转变是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和条件,公共财政建立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诸如政资不分、乱收费、盲目追求“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随意更改预算等就是“官本位”在财政中的具体体现,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首先要界定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转变政府职能。与此同时,政府职能的转变也需要公共财政体制的配合。

其次,财政学既属于经济学,又属于管理学。作为经济学,财政学揭示财政运行的基本规律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及其运用。作为管理学,财政学侧重于财政收支管理,具体包括税收管理、公债管理、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及其管理、国家预算收支管理、财政投资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管理等内容,其目的在于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收支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的财政三大改革更强化了其管理性。

二、关于财政学的专业定位问题

既然财政学既属于经济学又属于管理学,财政既是经济范畴又是政治范畴,财政专业的专业领域也应相应拓宽,从单纯的只为政府部门(财政、税务部门)培养人才拓展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培养人才。专业培养方向既要考虑政府(政治)需要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形势;也要考虑社会(经济)包括新兴的非赢利机构和组织的需要;还要考虑市场化的影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上述各类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领域。

三、关于云南财贸学院财政专业的特色问题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也是强调特色和个性的时代。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后的今天,云南仍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省份,云南财贸学院作为云南省重点财经院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也应有自己的特色。我认为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考虑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学习、研究发达国家的财税理论发展及体制变革,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税体制,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二是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契机,学习和研究东盟国家,尤其是与我国接壤各国的财税体制,争取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全国的前列;三是考虑云南边疆、多民族的省情,从云南财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比如研究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云南省及省以下财税体制及转移支付问题、县乡财政困难及解决办法、民族自治地区财政问题、“烟财政”问题等,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四、应重视财税法规和财政监督问题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也应重视财税法规建设及执法问题。近年来的财政审计结果表明,财政执法问题不容乐观,财政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时有发生,必须加强财政监督。财政监督一方面应从预算编制、审批工作入手,使国家预算收支及决策过程逐步公开、透明。国家预算是规范、监督和约束政府行为的唯一表现形式,目前我国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批只在小范围内进行,公布的往往只是总数、总预算、使用的大体方向,部门预算和收支的具体内容并不对外公开,很难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公开性”是国家预算的重要原则,除涉及国家机密的部分内容外,国家预算收支及决策过程应以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以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将国家财政收支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另一方面,要加强预算约束、严格预算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对预算调整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预算调整仍很频繁。要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审查监督作用,全面介入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及决算工作过程,按法定程序对预算执行与管理中的问题及时提出质询,强化依法理财。

五、关于财政专业主要课程的设置问题

考虑到以上几个方面,财政专业主要课程除《财政学》、《中国税制》、《政府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当代财政理论与政策》等原来设置的专业课外,因重视和加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分类支出管理》、《地方财政》、《财税制度比较分析》、《行政管理学》、《政治学》、《行政法》、《东盟国家财税制度研究》等课程。在教学中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多介绍相关案例和现实情况,避免纯理论的说教,坚持走实践——理论——实践的道路,让学生做到理论清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实际工作也明了,缩短毕业后适应实际工作和社会的时间和心理落差。

参考文献:

[1] 高培勇·构建中的中国公共财政框架[j]·财政与税务,2001,(5)·

[2] 周宇宏·目前国外财政学界研究热点概述[j]·财政与税务,2002,(5)·

财政学篇7

1、从公共产品的角度研究财政投入的必要性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主体都想不付或少付成本享受公共产品,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这种成本最好由政府承担。学前教育如果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自然要通过财政投入来解决学前教育成本的承担问题。许多学者也正是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分析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认为“学前教育是一种集合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种属性的准公共产品”。基于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以国家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可以提高一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水平,形成良好、稳定的学前教育环境,最大程度保障和支持本国儿童的发展”。

2、从收益结构原则的角度研究财政投入的必要性

收益结构原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则,因此学界还从收益结构原则的角度研究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必要性。在此方面,学界的研究多借鉴外国既有的研究成果来进行论证。佩里的研究方案表明,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是一种最省钱的、回报率最大的公共投入,待这些儿童长大到27岁时,财政投入回报率为1∶7.16;到40岁时,投入的回报率则高达1∶17.07。“从学前教育中收益最大的就是国家和社会,其次是家庭和个人。从收益结构原则来看,应当是国家和社会承担更多的学前教育成本,家庭承担一小部分。”应当说,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其必要性是不成问题的。理论研究自然应当反映民意,但是民众的呼声经常缺乏理性,民众多是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盲目地而不是理性地发表意见,单纯以民意研究必要性缺乏理性思维。从公共产品和收益结构原则的角度研究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必要性,具有理论高度,但是这种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地套用经济学理论。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大多数成果只是简单借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鲜有系统地从公共产品角度和收益结构原则角度研究学前教育政府投入必要性的。

二、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现状研究

对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现状,官方公布的数据具有模糊性,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幼儿园、具体投入项目的详细数据。针对这样的数据,学者提出了质疑:“两组数据都没有告诉我们政府在学前教育经费中的分担比例如何。我们姑且把这叫做学前教育财政中的‘60%之谜’。”正因如此,学界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现状的实证研究上。

1、不同类型幼儿园财政投入现状研究我国的幼儿园有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其他部门办幼儿园、集体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等不同类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公办园与民办园两个类型。公办园与民办园获得的财政投入是不一样的。2008年,中央教科所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组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13个省(市)30个区(县)不同类型幼儿园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构成进行调查,发现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去向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门办、各级政府机关办、事业单位办、部队办以及国有企业办5种类型的公办园,对其他类型的民办园基本没有投入。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宋映泉利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4—6月在河北、安徽、浙江三省25县抽样获得的591所幼儿园的微观数据,分析了在不同类型幼儿园机构之间政府财政投入的差异:县直幼儿园、示范性幼儿园、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幼儿园获得显著多的财政投入。在591所幼儿园中,有255所(即43.1%)获得了财政拨款支持。绝大多数民办园没有获得政府财政支持,在218所民办园中,只有8所(仅占3.7%)获得了政府财政拨款。

2、城乡幼儿园财政投入现状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城镇的学前教育相对发达,获得的财政投入也较多;农村的学前教育明显滞后,获得的财政支持较少。蔡迎旗博士认为,城乡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幼儿教育资源分布和幼儿入学机会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是我国幼儿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侧面。城市主要表现在教办园和非教办园之间的巨大不公平,农村主要是县城教办园和乡镇中心园之间严重不公平,县乡两级财政投入差别较大。130

3、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主体及作用研究有学者经过分析认为,中国学前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与其他基础教育一样,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在城市,区政府教育部门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财政拨款主要来自区级政府,也有部分街道办事处举办和补助学前教育机构。在农村地区,县政府教育部门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财政拨款主要来自县级政府,还有少数乡镇政府举办和补助学前教育机构。随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力度,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开始作为投入主体发挥作用。理论上,中央财政投入和省级财政投入应当发挥引导性作用,但是在操作实践中,“中央财政从引导性投入变成主体性投入”,并没有发挥引导性作用。总体来看,学界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现状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但是我们对现有的实证研究应该正确看待。其一,调研样本范围问题。到目前为止,限于人力、财力,我国还没有全国规模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现状调研。现有的实证调研在样本的选择方面缺乏科学性。样本选择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应当保证其他做类似实证调研的人也可以获得类似的结果,即应当具有可验证性,但学界不同的人通过调研获得不同的结果,说明了现行实证调研结果的不可重复性,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调研样本选择的不科学。其二,问卷调查的误差问题。学者目前的问卷调查大多不是依托专业的调查机构,多是利用课题组成员或组织学生调研。基于调研者或者被调研幼儿园的原因,问卷调查的数据和选项存在误差的可能(在某些调查问卷中,这种误差可能会达到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对于这种误差,学者在分析时是否进行了修正,是否剔除不真实的问卷,笔者不得而知(起码在研究成果中没有见到类似的表述)。其三,地方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数据的稳定性问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出台后,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财政转移支付,盲目出台一些政策。如,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获得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纷纷出台地方政策,免除学前一年幼儿(学前班、幼儿园大班)保教费,对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一年幼儿免收保教费,对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一年幼儿按照同级同类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标准予以减免。这就会导致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在短时期内出现虚高,不能反映地方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的真实情况。

三、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研究

1、对国际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同样也存在入园难的问题,其他国家和地区及时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对投入政策做了调整,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因此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进行研究,为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关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研究。作为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模式,政府的专项资金注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筹资主体,可以分为联邦(中央)政府筹资型、地方政府筹资型和国际组织筹资型。采用联邦(中央)政府筹资型的是美国的开端计划、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和墨西哥的普及学前教育计划,采用地方政府筹资型的是巴西学前教育计划,采用国际组织筹资型的是印度。也有人从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角度研究政府财政投入模式,认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主要呈现四种模式:政府主导、多元主体、私立为主、三方共担。政府主导模式以法国为典型,多元主体模式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为典型,私立为主模式以日本为典型,以公立项目为主这种由三方共同提供学前教育的模式最典型的是印度。关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导向的研究。从国际范围看,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主要包括供给方导向的投入方式和需求方导向的投入方式。供给方导向的投入方式,政府(中央或地方)把公共经费的投入直接导向学前教育服务的供给者———学前教育机构,即“投机构”。需求方导向的投入方式,政府(中央或地方)把公共经费直接或间接地投向学前教育服务的需求方———家庭,即“投家庭”。关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形式的研究。根据李召存等的研究,供给方导向的投入方式有现金投入、税收优惠、实物资助等,需求方导向的投入方式有家庭津贴、学费减免、税收优惠、幼儿教育券和带薪育儿假等。霍力岩等研究了美、英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形式,认为美、英两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有三种共同的方式,即政府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财政投入,政府对大型学前教育项目直接进行财政投入,政府通过“教育券”和税费抵扣等方式补助学前儿童的家庭。

2、对国内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研究在借鉴国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国内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也进行了研究,试图通过对国内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宋映泉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贫困县还是在非贫困县,当地的县直机关园获得地方财政投入显著高于其他幼儿园。他把这一现象称为“县直机关园现象”。人员经费是地方政府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最主要方式。在获得政府财政投入的247所公办幼儿园中,有175所(占获得政府投入幼儿园总数的71%)人员经费是政府财政投入的唯一方式。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大,专项资金逐渐成为中央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重要方式,这也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如,2010年8月,国家决定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安排试点项目专项资金5亿元。国家发改委安排2011年专项资金15亿元,在全国25个省区推进工程试点。学界在学术研究中经常涉及专项资金问题。

3、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建议在借鉴外国有益经验、分析我国财政投入模式的基础上,许多学者提出了改革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建议。如,李辉从我国幼教财政投入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策略、方案诸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根据学前教育资源客观现实,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制订分步走的国家行动计划目标,对于政策、法律执行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估,避免制订“虚胖”国家行动目标。在农村、贫困地区可以运用中央政府直接拨款为主、地方政府管理的资金筹集管理模式,在城市、发达地区可以运用地方政府筹款为主、地方政府管理的资金筹集管理模式。刘焱等以浙江省安吉县目前的幼儿园办园成本和政府分担比例为参照标准,通过测算三种不同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所需的财政投入规模,认为: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要求的财政投入规模最大;逐步增加政府财政成本分担比例构建“三为主”模式,政府投入增量最低;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对政府财政投入的要求略高于“三为主”模式,因此建议要完成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应当选择从构建“三为主”学前教育体系入手,逐步实施把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到最后实施学前三年义务教育的发展路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首先,要避免扶强抑弱、锦上添花。学前教育专家庞丽娟教授指出:“从作用的性质来说,政府应起主导的作用;而从政府作用的内涵来说,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包括多方面的,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和一些搞教育的人认为,所谓政府主导就是政府投钱,这是一个误区。”因此,财政投入要优先向薄弱的普惠性幼儿园倾斜,着重从完善薄弱普惠性幼儿园的基本硬件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与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等多个层面给予支持与帮助,以重点保障和促进薄弱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与办园质量。其次,社会各界合理负担学前教育成本。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社会力量的缺失会导致地方政府和幼儿家庭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负担过重,且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关政策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对学前教育成本进行分担,如何把社会力量引导到学前教育中成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前教育投入模式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取得的成果也最多,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对国际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研究止步于泛泛的介绍。比较教育重在通过比较为我国教育决策提供借鉴。国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也存在变革,那么这种变革的轨迹以及变革的原因,政府采用不同投入模式考虑的因素、民众对政府投入模式的反应等都是影响我们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诸多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只是介绍外国的做法,并没有分析投入模式背后的问题。对国外模式的移植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国外这样做,难道我们也必须这样做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其二,对国内财政投入模式的研究,许多学者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但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公办园的发展方向问题。公办园属于事业单位,只要其存在,财政投入就必不可少(原因在于,这种财政投入投的主要是人头费)。公办园解决入园难问题,只有扩大规模,或者联合办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有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那么,公办幼儿园到底该怎么改革?如果不将公办园放在事业单位法人改革的大背景下考虑,学者提出的资金投入不公平的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县直机关园现象”就不可能彻底得到遏制。

其三,学术研究明显滞后于政策的变化。在国家采取专项资金投入学前教育以后,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模式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既有的学术成果多是将专项资金投入形式作为“论据”使用,而很少有人对专项资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专项资金和国外的专项计划有点类似,但又不能完全等同。我国专项资金的使用在现实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跑部钱进”、缺乏监管……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如何进行规范?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其四,学术研究理想成分浓郁。中国的许多问题实际上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实践操作问题。因此,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研究应当立足于调研实践进行。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多是站在学术的高度架构理想的财政投入模式,远离现实,缺乏现实的根基,付诸实践有可能会碰得头破血流。

四、对目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研究的反思

目前,我国学界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的研究是深入的,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但如上所述,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笔者认为,民办学前教育问题应当是所有问题的核心,不解决民办园的问题,任何投入模式的改革建议都恐怕会是空中楼阁。

(一)民办园问题涉及教育公平问题入园难,客观地说,主要是入公办园难。每年报名,在幼儿园门前排队报名的大都是公办园(入园难的民办园,主要是与公办园联办的幼儿园,同时也导致入园贵的问题)。就我国学前教育的既有格局来说,民办园是学前教育的主体。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幼儿园166750所,其中民办园115404所,占到总数的69.2%;在园幼儿12835047人,其中民办园在园幼儿6405575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49.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因此,对民办园的财政投入问题涉及教育公平问题。

(二)对民办园的财政投入问题涉及教育的公益性问题有专家认为,政策导向应该更多聚焦于优先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财政投入也应该主要向这样的幼儿园投,而不论它们是姓“公”还是姓“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基本准则是保证投入事业的公益性。我国民办园政策一直在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摇摆。《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制定伊始,学界就围绕民办教育的公益性问题争论不休,后来采取了模糊处理的方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将民办学校区分为取得合理回报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两个类型,并明确规定“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之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仅在第三十七条粗线条地规定了取得合理回报的规定。时至今日,尚无具体的操作方案出台。这就导致现实操作中,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民办园不能区分,大多数办园者实际上已经获取了营利。因此,如果不能正视这种现实,在分类监管的方案出台前,盲目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有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也会严重影响教育的公益性。

(三)我国民办园的营利与非营利区分不清是导致财政投入难以抉择的关键基于上文的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在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财政投入时会面临两难的抉择。不加区分地加大财政投入,不但不能发挥财政经费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经费的投入将不同类型学前教育机构纳入公共事业监管之下”,反而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由于中央政策的缺失,地方政府操作起来无所适从。对于此种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做法可资借鉴。香港特区政府将私立幼儿园分为牟(营)利和非牟(营)利两大类。牟利幼儿园每年可以赚取不超过10%的利润,办学者可以独享利润;而非牟利幼儿园每年利润不可以超过5%,且所获利润必须投入学校教育发展基金,办学者不能拿走私用。无论牟利与否,所有幼儿园学费标准必须经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其财务报告也必须由专业财务机构检核,以保证其牟利水平控制在应有的范围之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因此,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前提和关键是对民办学前教育的分类管理。综上,我国学界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核心在于没有正确对待民办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问题,而解决民办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的关键是对民办学前教育的分类管理和依法管理。

财政学篇8

(一)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有效推动干部职工正确把握理论精髓,全局上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一是创新学习方式,进一步牢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二是科学确定主题和实践载体,进一步明确推进财政工作科学发展的目标。

三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促进财政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

(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始终坚持边学、边查、边改,财政各项工作有新的突破。

一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了新作为。

二是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思路,财政保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是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工作核心,在重视和改善民生方面达到了新水平。

四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深化财政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五是坚持以岗位职责考核为总抓手,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上了新台阶。

活动期间,县委驻局指导检查组的领导和同志们,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从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到整改落实、总结测评,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给予悉心指导和真诚帮助,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几点体会和启示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局上下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教育,在政治上更加坚定,思想上更加解放,思路上更加开阔,为进一步提高服务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深刻体会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六个必须”。

(一)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二)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始终抓住又好又快发展这条主线。

(三)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关键。

(四)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培养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

(六)谋划推进财政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相关专题:科学发展观总结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财政部科学发展观总结财政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三、建立健全科学发展机制,扎实开展整改落实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目前,集中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们对这一重大科学理论体系的掌握还是初步的,取得的工作成效还只是阶段性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我们结合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及审计建议整改,提出了整改工作思路,明确了整改措施、主管领导、责任处室及完成时限,建立了整改落实工作台账。重点健全完善科学理财的体制机制,力促全县财政工作科学发展。

(一)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构建推动科学发展的财政激励机制。

(二)突出工作重点,积极构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三)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积极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机制。

(四)深化财政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缓解基层困难的财政体制。

(五)推进管理创新,积极构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

上一篇:soa技术范文 下一篇:水资源监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