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门诊年初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0 20:57:31

急诊门诊年初工作计划

急诊门诊年初工作计划篇1

医院方要积极开展门诊医疗服务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让老百姓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康复医院门诊部下半年工作计划》,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康复医院门诊部下半年工作计划

20__年度顺利结束,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下,门诊部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了更好的做好下一年度工作,使门诊部更加和谐创新、贴近社会、贴近病人,全面巩固好人提升门诊医疗质量,工作更上一个新水平,制订工作计划如下:

一、做好门诊服务质量检查考核登记,定期召开晨会传达会议精神,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及时通报本月质量检查考核结果,纠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让其及时纠正。

二、做好门诊工作统计分析,每日在巡视门诊各科室中,发现问题及时通知领导、医务科、科主任,共同商榷,及时解决。各门诊按时开门,不得迟到、早退、脱岗、串岗,不让病人找医生,每日查岗记录登记清楚,月底上报分管领导及医务科。

三、认真执行实施我院开展的“三好一满意”和医疗惠民行动,继续推行门诊“一站式”服务,缩短群众就医时间,方便病人看病就医,处处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四、随着门诊看病人次的增多,积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落实预约挂号的具体操作办法与流程,预约形式包括:(1)电话预约(2)院内服务台预约(3)直接向专家预约(4)其他:通过医院网站网上预约及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联系预约。

五、认真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不允许超范围执业和无证上岗。

六、做好挂号服务及预检分诊工作,对发热病人做好登记记录,若为传染病人,医患之间同时做好自我防护及消毒隔离工作。

七、配合医院感染办抓好感染管理工作,定期督查卫生员的消毒、灭菌工作,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管理与登记,确保医疗安全,并保持卫生区域环境清洁干净卫生。

八、负责对退休返聘人员的办公用品及物资供应,做好门诊病历及病假条的审核、盖章工作,定期对门诊医师挂号费统计、分发工作。

九、服从各级领导,听从安排,及时完成并认真传达医院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康复医院门诊部下半年工作计划

20__年初本接种门诊在院领导和场疾控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主要工作:

1.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3.院内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管理;

4.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5.慢性非传染病登记报告.

一.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1.指导思想:以《黑龙江省计划免疫程序》及《黑龙江省预防免疫接种工作规范》为指导,做好本场的基础免疫及加强免疫工作,继续加强接种门诊的创建和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2.建卡、建证: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卡、证。预防接种卡由本门诊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保管。

3.强化疫苗管理,保障疫苗质量:疫苗的采购、运输、贮存过程中严格执行《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疫苗的领购统一到场疾控中心,运输、贮存过程严格按照冷链要求进行,做到时时监测,及时记录,按规定做好疫苗的出入库登记,经常检查疫苗有效期、破损等情况,以确保质量。

4.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的要求,安排各类疫苗的接种,避免“多种、漏种、错种”的情况发生。

5.做好安全注射及接种场所消毒:接种过程严格遵守“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一销毁”,执行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真正做到安全注射。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并及时处理医疗废物。每次接种前后半小时对接种门诊进行紫外线消毒,以保证接种场所安全。

6.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流动儿童也随之增加,加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已成为我场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内容。

7.加强资料管理:

①接种卡、证:进一步完善卡、证登记,做到卡证电脑记录吻合,接种卡的填写符合要求且干净整洁。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注销。

②原始记录:进一步规范完善原始记录本的填写,要求各项填写完整、真实。

③报表:不断加强业务水平,各种报表要符合逻辑,并按时上报,做到不迟报、漏报和错报,及时存档、装订成册,归档保存。

8.做好查漏补种工作,确保接种安全,有效无误,认真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与免疫规划相关的工作。

二.重性精神疾病信息报告管理

1.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__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2.及时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病人建档,首次为3张表,包括“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个人基本信息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基本建成覆盖全场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20__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

3.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为确保我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

4.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5.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康复医院门诊部下半年工作计划

20__年是我院面对新挑战,谋求新发展之年,争创三级等级医院评审,任务艰巨而繁重。今年门诊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开展医疗服务,努力营造病人至上、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医疗质和安全。按照三级医院评审的各项条款逐步完善管理,做好医疗服务工作。

20__年的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真做好预约诊疗工作

1、充分利用医院网站、微信、现场、电话等平台开展预约诊疗与分时段服务,包括专家门诊、专科门诊、普通门诊。

2、完善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逐步提高患者预约比例。

3、建立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预约转诊服务,操作规范和流程通畅。

二、完善门诊流程管理

1、优化门诊布局结构,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积极与挂号室、支助部沟通协调,合理制定门诊重点区域和高峰时段有效措施,保障门诊诊疗的秩序和连贯性。

2、在网站、微信平台、门诊大厅显示屏公开出诊信息,医务人员出诊时间变更能提前告知患者,实行24小时预约、咨询电话服务。

3、完善医疗资源调配方案,实时监测门诊流量,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4、建立门诊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方案,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熟练掌握各种突发事件报告和处理流程。

5、制定相关制度与流程支持开展多学科综合门诊。

6、完善门诊绩效考评和分配方案,与门诊服务质量密切挂钩,使门诊资源利用率化。

三、做好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1、急诊科布局符合急诊快捷流程特点,满足绿色通道要求。

2、急诊医师、护士配置满足急诊工作需求。定期进行急诊专业技能培训,制定考核机制。督导每季度进行考核一次。

3、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工作,落实首诊负责制、会诊制度,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要求急诊抢救登记完善,病历资料完整,入院、转诊、转科有病情交接。

4、进一步完善急诊创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颅脑损伤、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5、根据医院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督导急诊科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通道通畅。

四、狠抓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1.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罚条例》中相关规定,规范医疗行为,做到依法执业,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并尊重病人知情权和选择权,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2.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加强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对门诊日志登记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定期检查。加大医疗安全管理的力度,消除一切不利于医疗安全的隐患。

3.加强医护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医护人员主动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4.加强对应急的培训和管理。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尽量掌握应急措施,做到一旦发生应急事件能正确处理,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5.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工作,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发现时及时报告,并积极配合医院各部门,做好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和群防突发公共卫生等。

6.做好门诊特殊病人的管理,认真做好与各科室的沟通,不断提高门诊质量和安全。

急诊门诊年初工作计划篇2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其并发症和致残率。因此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急性患者的安危和预后。

急诊医学的发展史和现状

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美国人发现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由于战场和途中的及时急救,受伤士兵的存活率大大高于因车祸而送至缺乏专业急诊医师的医院急诊室的患者。于是1968年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EmergencyPhysicians,ACEP),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加强急救工作法案。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并成为美国各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必修课程。美国有急诊医师进修学院,各省、州卫生当局下设急诊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计划和组织对危重病、创伤、灾害等突发事故进行急救并提供技术援助,同时负责领导、培训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员。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目前每年有近3万急诊专科医师在全国6000多个急诊室为约1亿急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全美国共划分为304个急诊医疗体系行政区,并相互联结成急救网[1]。日本的急救中心可通过电脑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署,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紧密联系,可随时了解急诊患者应诊的科室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的空床情况等,以便使急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获得治疗。

英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业医疗机构,英国皇家医学院设置急诊医学专业课程,全国统一呼救电话号码为“999”。急诊室、急救中心实行全科医师制,全面电脑化管理。法国的院前急救工作全由以麻醉医师为主的医师负责,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5”,接到呼救电话,由中心值班医师判断病情后决定采用何种类型救护工具到现场抢救。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配备有现代化监护急救设备的监护型救护车,在现场经医师、护士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护送到合适的医院[2]。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不过20多年的历史。1980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简称卫生部)颁发(80)卫医字第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又颁发了(84)卫医司字第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室),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有10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中华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于1986年12月。同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批准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点,少数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将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课程[3]。

急诊医学的范畴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firstaid),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的最初目击者首先给患者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急救主要依靠具有初步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公民来完成。因此,向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是急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院前医疗急救包括急救医疗技师所进行的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的医疗活动,其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并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将患者送往医院急诊室[4]。

二、复苏学

复苏学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现代复苏学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心、肺、脑复苏技术的改进、普及和规范化,使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

三、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ICU中,对继发于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如急性器官损害)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四、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地震常造成多发伤、感染、休克,洪水造成溺水、胃肠道传染病、眼病、皮肤病,火灾造成烧伤、感染、休克,而交通事故(航空、公路、铁路)造成多发伤等。如何有效、迅速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叫灾害医学。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5]。

五、创伤学

创伤是青年人(<44岁)中的第1位死亡原因。如在美国每年约有14.5万人死于创伤,3倍于此数的人伤残,医疗及各种开支达几千亿美元。在我国目前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超过10万人。创伤作为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害的常见重要原因,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对创伤后患者死亡高峰的发现和研究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在各地建立更多创伤急救中心[6]。

六、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在美国,每年各州或城市中毒咨询中心可接到近200万个中毒咨询电话,其中约25%的患者去急诊或住院治疗,5万多患者因病情危重而进入ICU。在我国,据估计在城市急诊患者中5%与急性中毒有关,在农村每年10多万人死于农药中毒。随着每年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各类新化学产品不断出现、各国的工业化加强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中毒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其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和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7]。

七、急诊医疗管理学

如何组织急救网络,建立有效的现代化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具体包括急诊医疗行政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急诊医疗培训与教育、急诊医疗经济学等,其中很重要的是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的研究及如何加以完善。#p#分页标题#e#

八、现代EMSS

如上所述,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然后用配备急救器械的运输工具将其安全、快速护送到医院急诊室接受进一步抢救和诊断,待其主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送到ICU或专科病房,这种把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这三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以更加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伤病员为目的的系统叫做EMSS[4](见图1)。EMSS是目前各国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急诊医学领域之一,从急救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以及急救中心和各级医院急诊室的电脑化和网络化,到院前多方位、立体(空中)救护,EMSS已发展成为高效、发达的急救医疗系统[8]。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临床专科的特点和不平衡发展

急诊医学专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培训正规专业急救队伍和制定专业培训计划。与其他临床专业相比,急诊医学专业就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诊疗指南而言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需要凭借多系统交叉、多学科交流融合,是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独特的专科成长之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成立了急诊医学专业和学科,从时间和专业技术来讲,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急诊医学专科的差距并不如其他专业领域那样显著,这为我国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创造了一定的先决条件。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和人口需求不同,对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有很大差别。例如,在欧美等高福利国家,急诊医学专业以不断提高心肺复苏质量、院前急救效率、建立各临床专科间互助“绿色通道”和普及全民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这些国家凭借经济优势和财力,致力于将高科技和先进装备运用于团队医疗急救和急救体系的建设[1]。以色列等一些长期处在战争或恐怖活动威胁的中东国家的急诊、急救发展模式侧重于重大创伤立体救护和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治。而对于自然灾害多的地区和国家,急诊医学中的灾害医学分支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同一国家或地区,时代背景的变化也会影响急诊医学亚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美国的急救知识和全民急救普及教育因受“911”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动影响,比原来更强调防恐方面的急救知识内容[9]。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国际水平日趋接近。很多临床专业从落后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到已基本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甚至有些专业已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那么,急诊医学如何结合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创新性地努力建设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呢?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急诊医学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灾害和交通事故造成创伤的增多,新生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的产生,更使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院前急救

如何尽快建立快捷、有效的我国院前急救系统,规范和高质量地运作各地的“120”急救中心已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工作。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省、地、县三级城市院前急救初级服务系统和急救网络,人员、通讯、车辆装备得到了一定的充实和改善,一些急救中心的功能已从单纯运输型转变为急救与快速转运为一体的急救医疗型,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院前急救的资源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各城市院前急救发展也极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就我国院前急救可持续发展而言,还存在急救立法、网络建设、培训与科研、管理运作、区域性协作、国际间交流、灾害应急救援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二、医院急诊科(室)医院急诊科(室)是EMSS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我国目前一般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都建立了急诊科,有固定编制的医师和护士,配备了相应的急诊设

施和急救器材,方便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总的来说,急诊科的应急能力和急救医疗水平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医疗水平和特色。可喜的是,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对医院急诊科的设置、仪器配备、人员要求和培训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为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8]。然而这些年来我国医院急诊科(室)却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急诊医疗需要[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间国内不少医院急诊室成为疾病传播的场所],新建急诊科(室)又缺乏国家权威的设计标准和规范,院内急救的专业运转模式各地混乱不统一,不能很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群伤的急救需要,急救专业医护队伍不专、不稳等诸多问题。上海某大医院所做的一项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大医院急诊科(室)普遍患者众多(特别是老年患者),疾病谱广,涉及各个系统脏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真正的急危重患者所占的比例不高(浪费一定的医疗资源来充当夜门诊的角色),需要住院的急诊患者入院困难,不得不在观察室等待一定时间方可住入各相关专科病房。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急诊就诊制度(符合急诊的情况才予以就诊),完善社区医师制度,提前分流一部分急诊患者,加强社区一、二级医院力量,帮助三级医院分担一些常见病的患者。要加大对广大普通群众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急诊的真正含义,不要盲目地急诊就医,浪费医疗资源。对于“120”急救系统来说,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送往不同级别的医院,做到既不浪费医疗资源也不耽误患者病情。在医院内部,要理顺各专科与急诊科的关系,对急诊患者的去向必须建立一条“绿色通道”,由急诊科统筹安排患者,其次,还可以同周围的一、二级医院合作,将一些病情较轻、已经稳定的患者转至那里进一步治疗。充分体现急诊医学“抢救生命、稳定病情、缓解症状、安全转诊”的医疗实践特点。

三、重视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

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包括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人才资源管理、急诊信息管理、急诊医疗经济学、急诊计算机运用等方面。具体如制定急诊范围,急诊医疗各种规章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医疗常规、急诊医疗流程和工作程序等),如何保留急诊医师和护士,急诊病例资料管理,急诊患者咨询与投诉管理,急诊医疗事故差错及其防范,急诊科的安全保卫,涉及法律问题的伤病员处理办法,急诊医疗成本与效益,等等。另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急诊医学的教学和培训,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和护士,重视急诊的管理和科研,如进行有关急症病因、发病机制、病程、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研究如何使急诊患者就诊流程更优化合理,如何提高急诊的质量并做好质量控制[5]。#p#分页标题#e#

四、加强医院急诊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最近,卫生部专门就加强急诊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向全国医疗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必须提高急救中心和医院急诊科对灾情、事故的应急能力和日常急救工作水平。县、区级以上综合医院原则上均应成立突发事件抢救组,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医务处(科)主任、急诊科主任担任正、副组长,进行组织指挥,抢救治疗和后勤保障等,具体负责院内急诊工作的组织、协调并实施一线抢救和分类救治。要认真制订灾害和突发事件院内急诊保障预案,忠实执行“通知及时、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协调合理、及时报告”的伤病员急诊处置抢救原则,在最短时间内启动EMSS,调集医院所有可调动的医疗资源,安全有效、全力以赴地救助伤病员。

五、建立急诊专科医师认证体制,努力培养急诊医学的专业人才和队伍

急诊医学涵盖了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背景和多学科操作技能。急诊服务对象是危、急、重的伤病员。“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医师通常需要掌握包括创伤复苏、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和呼吸道管理以及综合内科专科诊治能力(内科学各专科),例如治疗心脏病发作(心脏科)、管理困难呼吸道(麻醉学)、放置胸腔引流管(心胸外科)、急诊超声波检查(影像科)、缝合复杂的裂伤(整形外科)以及处理宫外孕(妇产科)等。急诊科医师还需要通晓几乎所有专科领域的常用药物。在美国和加拿大,需要4~5年的时间培养一名急诊专科医师。在美国,目前有近10个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和学术组织,包括ACEP、美国儿科急诊医学(AmericanAcademyofEmergencyMedicine,AAEM)、ACOEP(AmericanCollegeofOsteopathicEmergencyPhysicians)、急诊医师协会(AssociationofEmergencyPhysicians,AEP)、EDPMA(EmergencyDepartmentPracticeManagementAssociation)、ABEM(AmericanBoardofEmergencyMedicine)等,足见急诊医学学科以及急诊专科医师学术生涯在医学界的地位和急诊专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有些发达国家,急诊医师还根据社会和地区的差异分为家庭急救医师和临床急救中心医师,这样更便于按需培养人才[4]。因此,对从事急诊工作医护人员素质和岗位职责往往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应热爱急诊工作,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其次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心理素质,能冷静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事件。第三,急诊科医护人员将向全科医护方向发展,实行全科医师、全科护理制。因为急诊服务对象是患急性疾病任何年龄的伤病员,这些急症包括各临床医学学科。通常急诊患者来急诊时首先遇到急诊医护人员,而有些急症,如多脏器功能不全、多发性创伤、急腹症等常涉及多个专科的问题。因此急症患者先由全科急诊医师作紧急诊断处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心肺复苏,维持患者的生命和主要脏器功能,需要专科医师处理的,再由急诊全科医师请专科医师会诊处理。最后,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应用。同时要完善急诊专业医师的专业晋升机制,尽快实施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准入制,建设和增加急诊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培养急诊医学的高级人才。

六、加强急诊医学的科研建设

我国急诊医学的科研一直是薄弱环节,因为急诊医师太忙而没有时间,急诊医学是一门相对非常临床的学科,与基础研究关系不大,等等,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急诊医师忽视科学研究尤其是临床研究的理由。如同任何一个已发展成熟的临床学科所经历的成长历程一样,急诊科的壮大也需要结合科学探索,而不只是停留在借鉴其他专科临床经验上。在国际上,急诊医学专科的基础研究包括急危重症和创伤等疾病的病理生理研究,氧化应激、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急性中毒的毒理学研究。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急诊临床工作者重视急诊科的临床内容,相对轻视急诊医学专业的科学研究,致使急诊医学的基础研究明显落后于其他专科领域。当谈及干细胞,首先想到的是血液科、心脏科和神经内科;当谈及信号通路,第一反应则是肿瘤学;当谈及分子免疫,第一反应则是风湿科或者肾脏内科。这导致急诊科的发展总是基于其他学科的发展,缺乏自主研发成果和原创高新技术,因而也缺乏急诊科的学术特色。

急诊门诊年初工作计划篇3

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护理管理质量,提升医院新形象

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配合医院等级提升复审,我和急诊部的其他三位护士长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整理、修订和完善了《十院急诊危重症管理制度》、《急诊危重症护理管理制度》、《急诊护理技术规范及操作流程》、《急诊护士技能培训资料》和急诊护士技能考核本,这不但规范了急诊病区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还大大的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

为有效减少高危药物的用药错误,降低护理工作失误和不良事件发生;急诊部积极推行“三元色标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即用红、黄、绿三元色来标识药物的危险度、环境洁净度、不同治疗方法等,以此表达风险的高低,警示护士及病人。通过使用三元色标识我们有效地避免了病人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保障了病人安全;如我们在补液室的用“三元色”分区及配套的地标和椅套使患者一目了然所属的区域;EICU三元色的消毒用抹布分类使患者周边的用物洁污分开。在今年的检查中我们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工作,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我常常主动与护士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她们的想法、收集她们的意见,理解她们的烦恼,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等,使她们感到遇事有商量、能解决可信任的宽松环境,来激发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充分发挥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她们顺理成章地富有情感的主动自愿地去对待病人和家属,为病人,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今年我常常帮护理人员代班;护士家里有什么事情都要和我说,我还上门为他们解决家庭矛盾,今年急诊区护士们称我为“知心大姐”。

同时,我还要通过岗位绩效考核,开展病区优秀护士的评比等活动,来增加她们的工作压力,来挖掘她们的潜质,使她们能真正成为工作的骨干。首先印制了“急诊护士人员资质手册”,并发放到每位护士手上,使她们知道在自己这个团队里自己身居的位置及上升空间及努力方向,使之有不断向上的奋斗目标;

同时试运行了急诊科护士绩效考核分配法:即通过:本人工作量、表扬人次、护理缺陷和不良投诉进行月度评排行榜,评选“业务能手”、“星级明星”。等方法进行综合考核,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全年进行岗位绩效考核三次,评选出的优秀护士9人,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大大的刺激了整个急诊病区的护理人员,出现了人人争当业务能手,人人争当标兵的热潮,使我区的护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教育,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新的形势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地、不断地学习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并应用于临床,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为此,急诊病区将护理人员培训教育工作列入护理工作之首;

今年初我们几名护士长和急诊部护理部起草制定了急诊护士培训教育五年计划,明确了培训目标、内容和步骤,建立了2014-2011年、2012-2015年护士的培训手册,并印发到人手一册。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重视新护士的岗位培训,帮助她们尽快熟悉环境及规章制度,较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对低年资护士应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培训,对高年资、中级护理人员进行带教指导、组织管理、护理科研等方面的培训,创造条件鼓励在职护士学历教育,外出进修学习等,建立不同层次护士的绩效考核目标,规范护理人员行为,达到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要求。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今年举行的几次培训教育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如3月15-17举办的首届“急救护理短训班”,全院36人年轻骨干获得了“初级证书”,纳入急救人员资源库;

7月1日“侵权责任法”颁布后,我们开展了学习活动,认真解读和学习了新的法律,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护士利益的措施。如:EICU设计了集吸氧翻身病情记录于一体的“危重病人记录单”等,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病人;11月我病区还专门组织举行了全区护士“心肺复苏”就地应急救援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大大的提高了护士们现在救急的专业技能。

我还时常跟急诊病室的护士们说,自己要主动向护理专家、主任以及周边护理前辈请教、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组织管理水平,沟通协调能力,认真学习、寻找自己弱点,为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积累丰富的知识。

四、立足本职岗位,迎接新的挑战

今年我在围绕本院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满意服务,开展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工作上尽力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带领全体护理人员还根据公司的安排做好了上级机关对我病区的检查工作。

1、完成了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对我院的护理质量检查工作,急诊室在评比中获得了满分而受到嘉奖;

2、在“文明医院复查”检查中,急诊室也完全达标,为我院荣获”文明医院”尽了力;

3、在8月27-28日在医院等级复审的预审中,急诊室圆满的完成了两场现场急救模拟演练,获得了好评。

4、在12月10日举行的行业万人满意度检查中,我病区达到了优秀。

急诊门诊年初工作计划篇4

2001年6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该规章将医生执业范围划分为四大类,28个专业。并规定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医师的执业是有范围的,非因特殊情况医师应当在注册执业范围内开展医疗活动,否则就构成违章行为。因此,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不能轻易超范围执业,否则就构成违规。为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医疗情况的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200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共设7个研究课题)。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牵头,中国医师协会等6家单位共同承担,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并初步制定了内外科、精神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妇产儿科、康复科、麻醉科等十余个专科的医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专科医师需要经过严格、长期的培养、考核和认证方可具备独立处理专科病人并承担医疗责任的资质。目前,我国医学类中共分为19个二级学科,73个三级学科,其中妇产科与内科、外科、儿科等同被列为二级学科。妇产科具有其特殊性,包括妇科、产科和计划生育等,对专科医师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胜任相关临床工作。

二、国外培养模式

在美国,几乎所有正规医学院的报考者必须己经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4年学习。经过严格考试被录取的考生需再花四年时间完成医学院的教育,前两年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第3年开始进入临床阶段学习。到第4年,医学生主要进行各科临床实习。美国正逐渐开始应用一些新的医学考核办法来补充或替代传统的口试。有研究报道,1989年口试占总成绩的23%,有大约54%的学校采用口试。而到2000年,口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7%,只有35%的学校采用。由NBME(USMLEStep2CS)推出的临床技能评估(OSCE)作为一项新的评估办法开始在2005年毕业后的学生中采用。此外,LCME要求医学院直接评估学生的核心临床技术,表现及态度。每年10月,美国国家住院医师选拔计划(Nationalresi-dentialmatchprogram,NRMP)要公布全美各地各大医院及医学中心该年度所接受住院医的科室及名额。学生应向NRMP提出申请,然后再经过用人部门的严格考试和面试后确定下一年度准备接受的新住院医师的名单,接收后才可进行相关的专科培训。以美国希契科克医疗中心为例介绍其妇产科培训项目。该中心提供长达4年的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其着重培养住院医师的手术技巧,特别是微创手术。培训结束后住院医师可在阴式、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方面有很好的技巧。在妇科泌尿及生殖内分泌方面的轮转也使住院医师收获更多。

同时,有专门的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科研方面的指导。此外,项目还提供模拟训练,医院配有模拟产房,模拟NICU和ICU,模拟手术室等,还有可供医师24小时练习的多个腹腔镜模拟设备。在模拟中心,医师可学习手术技巧及团队合作精神。培训结束后住院医师还可申请医院管理方面的项目进一步学习。下面主要介绍下其4年的轮转计划。第1年,作为实习医生,要在产科轮转3个月,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重点集中在普通产科。计划生育轮转1个月,熟悉门诊各种计划生育相关病例。在产科及计划生育轮转期间,住院医师还要同时接受超声培训。普通妇科轮转3个月,包括住院、门诊及手术操作。还有1个月的重症监护病房轮转,1个月的妇科肿瘤轮转,以及3个月的夜班。第2年,住院医师要在另一医院继续在产科轮转6个月及普通妇科轮转3个月。还需在妇科肿瘤轮转3个月。第3年,住院医师需在生殖内分泌与不孕,妇科肿瘤及母婴医学中心(高危产科)分别轮转3个月。同时还有1个月的夜班,辅助第1年的实习医师工作,同时其在夜班期间也会受到相关的锻炼与培训,同时提高技术。这一年中,还包括2个月的“自选轮转”,住院医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有些医师利用这两个月进行科学研究,另一些医师选择去本国其他中心参观培训,还有些医师选择参加非洲及拉丁美洲的国际项目。第4年,住院医师要在以下科室经历8个6周半的轮转:妇科肿瘤;产科;普通妇科/妇科泌尿;门诊(主要为阴道镜、妇科超声、尿动力学,外阴病变),以进一步对专科的熟悉和进行技术的提高。

三、我院产科医师基本培养模式

我院妇产科已施行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近10年,已有多位医师经过培训成为妇产科专科医师。培训基本上是以妇产科作为二级学科为主,外科学为辅的专科医师培训。并参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采用两段式培训。

1、基础培训阶段此为第一阶段,其目的是使住院医师掌握妇产科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对妇产科各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对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处理能力,打好妇产科临床工作基础。培训方法为在妇产科各专科内轮转。包括妇产科门诊轮转8个月,掌握妇产科门诊和急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

2、产科病房轮转12个月(其中产房至少2个月),掌握妊娠母体的生理变化,胎儿生理及发育和胎盘、羊水的功能等,头位难产及臀位处理原则,产科常见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原则,围产保健工作的要求等。

3、妇科病房轮转12个月,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的解剖,住院病例的发病机理、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常见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妇科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妇科常见病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妇科腔镜的有关知识。

4、计划生育轮转4个月,掌握女性生殖生理(包括月经生理和调控机制以及妊娠生理和影响因素),各种常用避孕方法的原则,中止早、中期妊娠的原理,计划生育各种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5、高年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此为,其目的是巩固妇产科各专业知识、学习妇产科三级学科专著,熟练掌握妇产科各专业常见病的各项理论和诊疗技术、学习专业常见疾病知识。安排一定的门诊和急诊及相关科室和实验室学习,如超声波、麻醉科、病理科及内科或外科等。轮转包括担任总住院医师(包括产科和妇科)8~12个月,掌握妇产科急救,参加全科危重病人抢救。要求独立处理常见的异常妊娠、异常分娩。做查房或病例讨论的重要发言人,包括文献综述或临床总结,负责科外会诊。能够独立进行一般手术,如剖腹产、子宫全切、低产钳、附件手术。参加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培养教学意识和教学工作能力,负责实习医师的临床教学计划安排和实施接收实习需要的病种,指导和检查实习医师及各级住院医师的临床和教学工作完成情况,培养行政管理能力,每月总结报表,参加病房核心组工作,需要时可协助或全权代表主治医师,执行医疗及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带领下级医师晚查房,组织病例讨论及修改病历。

6、妇、产科病房各4~6个月,重点培养独立处理异常妊娠及异常分娩能力。掌握妊娠图与产程图、正常分娩、识别并处理异常产程及分娩方法的选择、产科的内外科合并症分娩期处理。掌握妇科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术后合并症,复杂感染伤口换药,组织急症、重症病人的抢救,熟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化疗药物、疗程、副反映及处理原则,了解生殖道畸形及损伤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手术,指导低年住院医师。

7、门诊4个月,掌握妇产科门、急诊常见病的诊断、独立处理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组织、参加危重病人的急症抢救,较疑难病症的门、急诊病症的处理,女性内分泌疾病、异常阴道出血、各种妇科肿瘤、滋养细胞肿瘤、计划生育并发症、妇科急腹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包括宫外孕、卵巢肿物蒂扭转、急性盆腔炎、卵巢肿物破裂、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等各种门、急诊的诊断和处理,妊娠性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产前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过期妊娠、高危妊娠、骨盆异常、软产道异常、胎位异常、胎儿宫内发育受限、胎盘功能低下;各种妊娠合并症,如心脏病、阑尾炎、糖尿病、肾病、肝病、血液病等门、急诊诊断及初步处理,了解产前诊断的目的和方法。熟悉产前保健的各个环节的目的和要求。

8、计划生育2个月,独立完成较复杂的(或有合并症的)人流手术,人流、上下环的合并症(如子宫穿孔、刮宫不全、避孕环嵌顿)的处理,熟悉药物流产的适应症、给药方法及合并症处理,不育症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

9、相关科室2个月,如急诊科,心内科,病理科等。

四、我国产科医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各专科的住院医师培训体制和准入管理制度尚未完善,在很多医院中,专科医师的培养仅仅是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简单套用或叠加。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学校教育为主,毕业后继续教育为辅的临床医师培养模式。然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临床医师执业都实行严格的培养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相当完善和成熟。我国港澳台地区对临床专科医师的培训与管理也是遵循国际通行做法。建立统一的妇产科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十分必要,并且应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根据相关标准对准妇产科医师进行强制性的职业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保证我国妇产科医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妇产专业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创建一支具有医德医风良好、专业知识扎实、临床能力全面的妇产科医师队伍做出贡献。研究生教育及学位制度与临床衔接。人才在成功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争取管理层支持和培养梯队成员的关键。我国研究生学位教育分为科研型及专业型,临床专业型学位以临床工作为主,医学科研型以基础研究工作为主。但由于学校和医院对于科研的需求,使得许多临床专业型研究生从事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缩减了其临床轮转时间。而许多科研型研究生,毕业后无法找到相关的基础工作,仍需要回到临床,导致其在研究生期间需要做好实验的同时,增加临床轮转经历。这些都会造成轮转期间的不严格,毕业后水平不一。建议应将研究生及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化方案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订立统一的培训模式及方案,建立相关专科的考核制度,同时对于科研型研究生,也应给予相关的规范。经过实践观察,笔者发现年轻医师在轮转期间常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①相关专业知识涵盖面广,难以全部消化吸收;

②临床知识点零散,容易遗忘;

③临床工作繁重,主动学习积极性减退。

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可以从妇产科住院医师轮转中收获很多知识和技术,完成从医学生到住院医师的转化,为其在临床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有的医师提到,其在轮转过程中练习的操作技术为其今后的手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专科住院医师培养模式多元化。轮转培养可以包括理论授课,临床工作,模拟病房、产房、手术室等。本科教育期间接受的妇产科课程是在大学三、四年级,而且相对简单基础,真正作为一名妇产科医师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在临床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再回到课本中去。定期组织小班授课模式的讨论,可以更新住院医师的知识,并且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临床工作,还应有定期的人文教育,使得住院医师在专业技术提高的同时,还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模拟中心的建立可以提高住院医师的手术技巧,帮助他们更好的从医学生向住院医师过度。建立真正以提高住院医师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导师制是保证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的有效途径,架构以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为主导的高效服务平台,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狠抓制度条例落实是保障培养水平的三个重要方面。导师制的建立,使妇产科住院医师的综合水平得到切实提高,同时也明确了导师职责,导师们文明行医,言行自律,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也得到有效激发。临床医师培养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决定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妇产科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满足感的学科,是一门包括了妇科学、新生儿科学、遗传学、内科学、外科手术学等多门学科的全科医学,要学好妇产科学就一定要:实践—学习—再实践—再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优秀的产科医师。我国的妇产科专科医师培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建立一套完整的可行性高的妇产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可以使更多的妇产科医师和病人获益。

急诊门诊年初工作计划篇5

四川省茂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3年初,是茂县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二级甲等”医院。占地面积为10086m2,分为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后勤保障和职工生活5大区域,总计建筑面积19188.59m2,其中业务用房面积12977.47m2,职工住宅面积为6211.12m2。

灾后情况:只有门诊楼可以继续使用

“5・12”特大地震给四川省茂县人民医院造成了房屋、财产、物质和设备的重大损失,业务用房及职工住宅共9幢(门诊部、住院部、医技楼、供应室、消毒洗浆、职工住宅楼等)均不同程度出现大梁断裂、墙体破坏和垮塌。

经鉴定,除新建门诊楼轻度受损外,其余都不能继续使用。

如此严重的损失,造成医院住院部、医技楼、供应室等均成为危房,所有业务用房不能继续使用。

重建目标:三级乙等

按照“新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科学性、超前、发展、实际”的重建规划理念,并结合茂县人口的发展及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急救、技术指导、预防保健等服务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功能齐备、设备先进、服务一流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使茂县人民医院在本县以及周边县中起到中心医院的作用。

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规划设置床位250张,每床80m2,新建住院医技综合楼总建筑面积20421.64m2。

重建用地:仍在原址

由于医院原址符合县城医疗机构设置布局要求,且地形规整、平坦,具有良好的卫生条件,环境安静,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充足,同时医院新建的门诊大楼维护后可继续投入使用,因此规划确定仍在原址基础上进行重建、扩建。

由于刚开始设计时使用地范围没有完全定下来,我们先做了两个总平面布置图。最后,建设用地除了占用医院原址拥有土地约21亩,还需征用县宾馆用地约10.96亩、县邮政局和禹乡村及县防畜站1.46亩,才能满足新建建筑用地及医疗设施要求。

建筑布局:根据地形设计为“L”型

医院在原址上重建、扩建,南为东大街,西为姜兴大道,占地面积为18937.13m2。

门诊楼为原有建筑,位于基地西南角。由于门诊楼后与姜兴大道相邻的用地为民居,考虑到用地暂时不到位且重建工作时间紧迫,故设计时把这块用地预留下来作为绿化,同时起到了功能分隔、卫生防护作用,以减少医院内外的灰尘含量,净化空气,去除污染,防风及隔声、吸声。

场地的限制,使设计的住院、医技综合楼呈“L”型,位于基地中部,和原有的门诊楼围合成庭院,构成医疗区,使患者就诊时有安全感。医院的营养食堂、职工食堂与住院、医技综合楼处于一条轴线上。传染病区利用绿化与其他建筑进行隔离,太平间、污物处理处都位于基地西北角并利用绿荫进行遮挡,处于隐蔽处。

功能分区:既独立,又联系

医院总体规划分为两个区:基地南部为医疗区,北部为后勤保障区。功能分区明确、合理,不干扰、不交叉。整个布局整齐、紧凑,各部门联系便捷,且医疗区位于卫生条件最好的位置,对外交通最便利。患者出入口位于东大街上,后勤供应出入口则位于姜兴大道上。

由于门诊与住院、医技楼的体形与外部空间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使主要建筑物既独立,又与其他建筑相互联系。

竣工后的概况:分区明确,环境幽雅

急诊门诊年初工作计划篇6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病人流行病学特征,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客观资料。方法 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0.730;高发年龄组为0~10岁、21~30岁组和31~40岁组;午夜及清晨为急诊患者就诊低谷,18~22时为高峰;秋冬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春夏季节;急诊患者以城镇居民为主,农民仅占4.25%,急诊服务半径相对较大;利用出租车来诊者占60.23%,利用公共交通车辆来诊者占5.11%,本院出诊接回占7.5%,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结论 该文所分析的资料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该院急诊病人的真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病人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关键词】 急诊室 急诊 流行病学

我国急诊医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不平衡[1]。通过了解急诊病人的就诊情况(如病种、年龄、就诊时间等),对急诊病谱进行分析,可以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为加强学科建设和医护人员配备和培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我们对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来本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的部分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

所研究的对象均为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0165例患者,占全年急诊科实际来诊患者总数的97.22%(不包括妇产科急诊患者)。

2.方法

本研究属前瞻性调查,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独立的调查登记表,在调查期限内,每一位来到急诊科的急诊患者均由值班医生、护士在急诊病志外另填写一份调查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就诊时间、交通工具、急诊主诉等)。经研究组成员核定急诊诊断并确定诊断编码(供计算机统计分析)后,输入计算机内的专用数据库,使用Foxbase+数据库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职业及性别、年龄分布

急诊患者职业以工人最多,占32.12%,其次为干部及职员(18.57%)、儿童(17.38%)、学生(11.25%)、民工(4.33%)、农民(4.25%)、个体开业者(2.15%),警察及军人(0.82%),其它占9.13%。在全部急诊患者中,来自市区的急诊患者为11232例,占55.7%,来自郊区及所属县7602例,占37.7%,来自外省县1089例,占5.4%,242例的急诊患者来源不明,占1.2%。20165例患者中男性11653名,占57.79%,女性8512名,占42.21%,男女之比为1: 0.730。就诊患者的高发年龄组为1~10岁组、21~30岁组和31~40岁组。全部患者的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

2.急诊时间段及季节分布

急诊患者来诊的时间以午夜及清晨为低谷,18~22时为就诊高峰时间段,见图2。全年急诊患者来诊以夏秋季节密度略高于春冬季节,见图3。

3.来诊患者使用交通工具情况及就诊后去向

交通工具最常见的是出租车占60.23%,其次是公共交通车辆占5.11%,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急诊患者68.9%的在急诊科内接受短期诊治后回家,11.94%被收入急诊观察区,18.2%被收入院内各专科病房。急诊室内死亡率为0.9%,另有0.06%来诊时已死亡。

4.急诊诊断及主诉

本调查所指的急诊主诉是指患者在急诊科内接受对症处理,以急诊主诉离开急诊科(入院、转门诊或嘱回家观察等),没有获得急诊诊断。20165名急诊患者中创伤患者7310人,占36.25%,其它各系统疾病为12855人,占63.75%。表1列出前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占全部急诊患者的63.1%。表2 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

(略)

讨 论

有关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国内文献中已有少量报道,但多属回顾性调查[2,3]。而前瞻性调查[4]较少且集中在大中城市。本研究以一个完整年度作为调查期限,是基于急诊疾病的季节性分布的特点,其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我院急诊患者的真实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病人流行病学特征,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客观资料。方法 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0.730;高发年龄组为0~10岁、21~30岁组和31~40岁组;午夜及清晨为急诊患者就诊低谷,18~22时为高峰;秋冬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春夏季节;急诊患者以城镇居民为主,农民仅占4.25%,急诊服务半径相对较大;利用出租车来诊者占60.23%,利用公共交通车辆来诊者占5.11%,本院出诊接回占7.5%,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结论 该文所分析的资料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该院急诊病人的真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病人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关键词】 急诊室 急诊 流行病学

我国急诊医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不平衡[1]。通过了解急诊病人的就诊情况(如病种、年龄、就诊时间等),对急诊病谱进行分析,可以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为加强学科建设和医护人员配备和培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我们对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来本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的部分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

所研究的对象均为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0165例患者,占全年急诊科实际来诊患者总数的97.22%(不包括妇产科急诊患者)。

2.方法

本研究属前瞻性调查,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独立的调查登记表,在调查期限内,每一位来到急诊科的急诊患者均由值班医生、护士在急诊病志外另填写一份调查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就诊时间、交通工具、急诊主诉等)。经研究组成员核定急诊诊断并确定诊断编码(供计算机统计分析)后,输入计算机内的专用数据库,使用Foxbase+数据库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职业及性别、年龄分布

急诊患者职业以工人最多,占32.12%,其次为干部及职员(18.57%)、儿童(17.38%)、学生(11.25%)、民工(4.33%)、农民(4.25%)、个体开业者(2.15%),警察及军人(0.82%),其它占9.13%。在全部急诊患者中,来自市区的急诊患者为11232例,占55.7%,来自郊区及所属县7602例,占37.7%,来自外省县1089例,占5.4%,242例的急诊患者来源不明,占1.2%。20165例患者中男性11653名,占57.79%,女性8512名,占42.21%,男女之比为1: 0.730。就诊患者的高发年龄组为1~10岁组、21~30岁组和31~40岁组。全部患者的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

2.急诊时间段及季节分布

急诊患者来诊的时间以午夜及清晨为低谷,18~22时为就诊高峰时间段,见图2。全年急诊患者来诊以夏秋季节密度略高于春冬季节,见图3。

3.来诊患者使用交通工具情况及就诊后去向

交通工具最常见的是出租车占60.23%,其次是公共交通车辆占5.11%,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急诊患者68.9%的在急诊科内接受短期诊治后回家,11.94%被收入急诊观察区,18.2%被收入院内各专科病房。急诊室内死亡率为0.9%,另有0.06%来诊时已死亡。

4.急诊诊断及主诉

本调查所指的急诊主诉是指患者在急诊科内接受对症处理,以急诊主诉离开急诊科(入院、转门诊或嘱回家观察等),没有获得急诊诊断。20165名急诊患者中创伤患者7310人,占36.25%,其它各系统疾病为12855人,占63.75%。表1列出前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占全部急诊患者的63.1%。表2 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

(略)

讨 论

有关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国内文献中已有少量报道,但多属回顾性调查[2,3]。而前瞻性调查[4]较少且集中在大中城市。本研究以一个完整年度作为调查期限,是基于急诊疾病的季节性分布的特点,其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我院急诊患者的真实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本研究提示急诊患者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较大,年龄段以0~10岁、21~40岁所占的比例大,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男性及青壮年是意外伤害及交通肇事的高危人群,而儿童急诊量所占比例大可能是急诊疾病谱中发热所占的比例较大有关。本研究还显示急诊患者大部分来自本市(占93.4%),以城市居民为主,农民仅占全部急诊患者的4.25%,外省较少(仅占5.4%)。这些说明我院作为开设床位上千张的桂西综合性大型医院,其急诊的服务半径与门诊的服务半径都比较大,因此,在考虑某一地区的长远医疗规划时,要加强县市一级中心性医院急诊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的建设,使之成为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高水平急诊服务的医院,以缩短偏远及广大农村地区急诊患者,特别是外伤患者的就诊半径,提高抢救成功率[5]。

研究提示,急诊患者的就诊时间并不是均衡分布的,一天中以18~22时为就诊的高峰期,午夜及清晨为低谷;一年中则以夏秋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春冬季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急诊疾病谱季节性分布特点的综合结果,需要结合具体的急诊疾病谱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掌握这些特点,可以根据急诊患者来诊密度配备有关医护人员和其它技术人员,我科已根据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调整急诊工作人员排班表,逐步改变急诊科白天工作人员密集,晚间人员不足且层次较低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在疾病高峰来临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急诊急救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进一步提高护理、医疗质量,让患者满意。

我国院前急救转运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的模式尚不统一,由于规模、费用、市区面积小等的限制,我院急诊患者使用急救站救护车来诊所占的比例很小,本研究中仅为0.07%,远低于我国大中城市[3]。而且我院2006~2007年一年的急诊量仅为20165例次,远低于百色市人民医院2003年一年急诊量(33533例次) [6],其原因可能与我市院前急救系统依附于该院有很大关系。因此,应根据国家和各地区的经济条件,统筹医疗资源,逐步地加大政府投入和资助,降低费用、合理布局、继续缩短应答时间和服务半径,以提高我国总体急救水平。我院急诊科最常见的20种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与李继光等[5]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除可作为分析急诊疾病谱的基本构成成分外,也可用以指导急诊科的学科建设和急诊专业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樊寻梅,李春盛,王佩燕,等.我国急诊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附53所医院急诊科调查分析)[J].急诊医学,2000,9(6):364-366.

[2]孙湛,童朝阳,李颖川,等.急诊病人初步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13(11):544-546.

[3]王丽娜,王秀洁,王峰,等.急诊就诊病谱规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7):487-488.

[4]阮海林,冯小梅,杨春旭,等.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144-147.

[5]李继光,朱玉森,万建华,等.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4):219-221.

急诊门诊年初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旧城区医院改扩建;技术方法;技术策略;设计理念

0 引言

较其他类型公共类建筑,医院建筑是功能内容最为庞大的,设备设施要求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种;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对医院建筑的使用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相较于一次性新建医院资金投入大,医院改扩建更有其合理性。因此,研究针对旧城区医院建筑改扩建的设计方法与技术策略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笔者希望通过对其研究以及与同行之间的探讨交流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以使其在改扩建过程中更绿色、合理和经济,从而达到绿色GDP的增长。

下面笔者结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扩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谈一下个人的几点思考与认识。

1 建筑布局

建筑一开始是产生于人们对他的需要,换句话说仅重视其使用功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其基本的使用功能。现在更要求其美化(审美)功能和地位以及历史见证等象征意义。以上因素都会对建筑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单就民用或一般建筑为例,建筑布局就要考虑一下几方面的因素:1、日照采光(日照间距);2、自然通风;3、交通流线;4、停车布局;5、绿化布置(绿化率)。如果是大面积多栋建筑还要考虑建筑密度以及容积率。公共类建筑又要根据其主要使用功能针对以上几方面因素调整侧重或者增补考虑因素。

首先,医院建筑考虑其公共服务性周边交通必须便利。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扩建工程项目为例,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基地位于七星路与南环路交界处,东侧为经文街,总用地面积28826.8平方米。由于医院用地比较紧张,因此对新建门诊综合大楼的布局上我们遵循的原则是:

1、平行于七星路与南环路。

2、满足医院停车的需求。

3、建筑20层高,与周边建筑高度协调一致,降低了建筑密度,有利整个医院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原医院的主入口位于南面的七星路。扩建后门诊综合大楼的门诊住院人员主出入口设置在七星路与南环路交叉处,主入口的广场起到主要的集散分流作用,在南环路上设门诊次要出入口一个,七星路上设急诊出入口

分析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扩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我们不难看出,在增加了医院的就医率加大了医院的人流量的同时把周边的交通因素也考虑在内,认真分析人流和车流状况,充分利用周边环境,为患者提供最便捷的交通,减少患者在路上的耽搁,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就医。

其次,停车布局方面,门诊、急诊、住院车辆入口位于七星路,直接进入地下半层的车库,在急诊部设置地面临时停车位及急救车停车位,医院内的医护人员与后勤机动车由基地东面经文街原后勤入口进入,医院机动车出口布置于南环路上。

新的布局缓解了停车压力,尽可能的减小了因车辆众多而造成拥挤,方便了医院出车及时的处理意外情况,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院内设置连接几栋建筑的架空平台,消防流线、人员流线、清洁流线为平台层平面,车辆流线、污物流线为平台下面,做到洁污分流。在门诊综合楼二至四层设若干连廊与现有急诊楼、外科大楼、内科大楼相连,把门诊、急诊、医技、住院有机联系起来。

再次,"绿色节能,可持续性发展"是当今建筑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公共类医院建筑就更为重要了。笔者以为要做到"绿色节能,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设计初开始灌输这种理念。对于旧城区医院改扩建的过程中不要破坏周边环境,尽量整合周边资源,建筑格调要与大环境协调一致。建筑密度不宜过大,容积率不宜过高,通风与采光自然良好。

在确定好技术方案后,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杜绝偷工减料,笔者以为好的质量就是最大的节约,就是最长远的考虑。

最后再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扩建工程项目为例谈一下对于旧城区医院改扩建在总体布局方面应注意的一些设计方法与技术策略。先看一下其与周边环境分析图:

为达到医院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周边资源,改造旧建筑发展新用地,并在总体布局中预留了北面的区域作为预留发展用地。扩建的综合门诊楼加强了与外部交通的联系。新建筑20层高,达到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一致,降低了建筑密度,有利于整个医院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新建筑依托原有景观进行绿地绿化。笔者认为对于旧城区医院改扩建的过程中刨除掉资金方面的因素,应尽量将目光放长远,在分析周边环境,考虑周边环境的变化,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满通、绿化、通风与采光方面的要求。

2 功能分布

医院改扩建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原有建筑满足不了现有病原对就医治疗的需求;再一个便是原有建筑中各部门需要加强相互联系与沟通,增强整个系统的集体性,提高工作效率。分析了其改扩建原因,对于单体中各部门的划分只要满足以上两方面的要求就是成功的案例。因此设计师在与院方沟通后,应围绕以上两方面找出最优方案。在满足了单体中各部门功能的划分与布局后,应考虑新的扩建项目与原有建筑设备之间的联系,使之不能与原有功能部门相脱节。关于对改扩建项目使用功能的划分笔者以为采取以下几个阶段:

目标阶段。建筑师要总体了解医院对改扩建的期望,其改扩建都要具备哪些功能要求。各个功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如何?对于具体的、细致的要求相对容易达成要求。对于一些抽象的要求建筑师就要用心领悟,当然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和院增加方交流与沟通。

基础阶段。该阶段建筑师需了解院方资金的情况,确保后期施工中能顺利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什么问题都好说,如果资金到位不及时或者短缺的情况下,设计师应针对实际情况改变方案做到随机应变。

调查研究阶段。通过目标阶段,建筑师已经对医院的功能要求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就应该对医院做更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首先对现有功能作深入的调查,这是医院改扩建的前提。医院的改扩建通常要经历若干年的时问,也可以说,医院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建和扩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使医院保持正常的运作,保持原有的医疗环境。对医院状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医院功能的协调组织。

规划阶段。在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建筑师对医院的改扩建会形成一个初步整体的概念。接下来需要细致的划分各功能分区,这是一件非常难但又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因为,医院内部任何一个功能区域的调整都会对整个医院的流程产生影响。在处理新旧建筑联系的同时,需要对各种流线的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车、患者、门急诊、住院与探视、感染人群与健康人群、医护工作人员、后勤供应物品、送餐、污物等流线,使医院在改扩建过程中、后续使用及将来的继续改扩建中均可保持一个合理、科学、快捷的流程。

建筑设计阶段。以上几个阶段都是为该阶段的服务的,整合以上几个阶段的调查、研究、分析就会得到一个设计的雏形,将得出的雏形与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交流。因为他们是该建筑的实际使用者,他们更了解医院内部各功能科室的实际需求。因此,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得到一些新的启迪,从而完善整个设计工作。

装饰设计阶段。在注重医院大环境装饰要求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多变的突出其个性。这方面在此就不多讨论了。

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扩建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对于新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之间的联系方面以及单体中各功能划分方面经与院方多次深入讨论后,做了过了细致的研究与思考。

医院未来将现有门诊楼改造成急诊楼及特色医疗楼,外科大楼改造成行政医技楼,现有办公楼改造成学员教室及宿舍,现有内镜中心区域改造成特殊医疗区,形成相对独立而又联系便捷的医疗区域与院内生活区。

图6 功能分析图

门诊综合楼扩建工程平面功能布置:

地下一层:(设备用房)设水泵房、水池,变配电房、发电机房;停车场(战时人防)。

半地下层:中心供应室、医疗污物处理、停尸房、停车场。

一层平面:设置门诊住院入口门厅,超市,银行,花店,出入院办及儿科门诊用房。

二层平面:设置药房、取药厅、放射科及门诊用房。

三层平面:设置门诊用房与检验科。

四层平面:设置门诊用房,自成一体。

五层平面:中心手术室(16个手术室),家属休息区,病理科,血库。

六层平面:ICU(18床)。

七层平面:产科病房。

八层平面:产科病房和产房。

九~二十层平面:为标准病区。

流畅的平面功能布置有利于医院整个系统合理运作,加强了内部联系与沟通,更有利于患者就医看病。

3 结语

旧城区医院改扩建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只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之合理客观的调查、研究、分析,以绿色节能为理念就会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1版 (2011年1月1日)

[2]高迪《世界最新公共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 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

[4]于萍,常文心.《医院建筑》[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急诊门诊年初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大运行;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TM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58-01

一、大运行体系下的电网风险一体化管控实施背景

1.电网大面积停电的风险始终存在

电网结构依然不够坚强,电网抵御外部破坏能力明显不足。电网运行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近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外力破坏形式严峻,野蛮建设、违章行驶、违法盗窃为主的事件逐年递增,屡禁不止。

2.社会发展对电网可靠性的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对电网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将保持长期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城市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客户对电网供电的可靠性要求更加强烈。

清洁能源发展对电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新增电源并网点的增多,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局面。

3.“大运行”体系建设的需要

“大运行”体系强化电网管理职能。地区电力调度机构承担地区电网(含城区配网)调度运行、设备集中监控、系统运行、调度计划、继电保护、自动化、水电及新能源(含分布式电源)等专业管理职责。

“大运行”对电网管控提出更高要求。“大运行”体系建设后,地区电力调度机构同时承担电网管理和调控运行工作,具有职能部室和生产单位双重安全生产压力。

二、大运行体系下的电网风险一体化管控内涵及主要做法

大运行体系下的电网风险一体化管控的内涵就是依托大运行体系建设成果,以提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目标,突出地区调度机构管理和协调职能,优化电网管控组织体系,以调度室为信息汇集和流转平台,建立电网风险超前防范和电网应急处置中调度一体化、调控一体化和全局一盘棋的电网风险一体化管控体系,实现“电网风险有预案、措施落实有回声、应急处置分工明、信息数据清、全局工作一盘棋”的电网风险可控、能控、在控。

本文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两个服务层级,形成五个阶段闭环管理。一个平台指以电网调度室为指挥平台,调度室负责莱芜电网实施调度及监控运行,对电网运行状况掌握最及时、最全面、最权威,有利于优化配置全公司抢修力量,提高应急处置效率。两个服务层级为技术支持层级和信息共享层级,技术服务层级由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相关专业组构成,开展电网运行风险分析、整理设备基础数据、提供初步分析结果,辅助调控运行人员进行决策;信息共享层级由公司办公室、运检部等部门组成,主要根据电网实施运行状态对外公告、安排抢修队伍和应急车辆、调配抢修物资、安排应急处置资金等。

1.以年月日为周期开展三级电网风险超前辨识

结合年度方式大纲开展电网安全诊断。按照“统一组织、深度分析、全面诊断、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每年的岁末年初对各电压等级电网情况进行全面诊断分析,明确给出电网诊断结论,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制定合理的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

结合月度计划开展风险辨识。每月中下旬召开下月停电计划平衡会,组织生产、经营相关部门、单位对停电计划进行承载力评估,讨论电网停电的安全性,修改并下发月度停电计划。

结合日检修申请确定风险等级。调度机构评估电网在停电、检修方式下运行的风险等级,在检修申请中挂红色、橙色、黄色三种颜色旗帜,电网调度员模拟电网方式调整或异常情况,计算潮流分布,分析电网运行风险,制定控制措施。

2.强化监督,严抓落实

编制并下发风险预警通知书。电网方式专业根据停电计划,查找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编制《电网运行风险预警通知书》并下发。

创新召开晚调会,强化执行力。在停电或送电前一天召开晚调度会,对停、送电方式进行安排,分析停、送电存在的风险,深入开展电网检修和电网运行风险分析,明确风险防控措施。

3.分工明确,应急处置有序

公司各部门职责清晰。成立电网应急处置小组,负责指挥电网应急处置。统一领导地区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抢险救援、抢修恢复工作,研究决定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重大部署和决策。

电网管理各专业分工明确。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等应急启动情况后,调度机构各专业根据分工迅速做好技术支持工作。

4.信息及时准确,全局一盘棋运行高效

突出调度室的信息平台地位。电力调度室全网运行状态实时动态更新,而且调度室通信设备齐全快速,具备随时掌控电网应急处置进度的便利条件。统一电网应急处理信息源头,各部门、单位及时将现场情况汇报调度人员,各部门从调度室核实运行数据并对外。

以调度室为指挥中枢,各部门一盘棋运作。电网应急处置小组根据调度信息,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车辆等资源开展抢修,随时掌握电网应急处置的进度,及时优化资源,全力保障电网快速恢复供电。各部门随时通过调度室掌握全网运行信息,做到故障判断准确、抢修开展有序、技术支援到位、物资及时调配、信息及时、用户沟通顺畅,形成通力合作、一盘棋运作的有效机制。

三、大运行体系下的电网风险一体化管控效果

1.电网风险一体化管控逐步深入

提高了员工风险意识。形成了高度的安全意识和积极的安全态度,员工普遍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电网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初步建立了风险库,为电网风险控制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电网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安全管理关口前移和闭环管理,有效预防风险。电网风险管理工作也促进了各项常规安全管理工作化零为整,融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是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2.初步形成“三师”会诊保障电网安全的模式

全身透视,做好电网的“诊断师”。通过分析电网各电压等级电网潮流分布、N-1通过率、短路电流等指标,梳理电网存在薄弱点和“卡脖子”处,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法,切实找准问题,深入剖析症结,形成电网安全运行全面诊断报告。

对症下药,做好电网的“规划师”。对电网存在的单主变、单电源及串接供电等问题,在电网规划中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基建、技改和维修项目,优化电网架构,科学布局电源点和枢纽变电站,保证电力电量平衡和区域电力平衡。

强筋健骨,做好电网的“建造师”。改变接地拉路选线的做法,实现接地线路或支线自动报警功能,提高供电可靠性;重视自动化主站运行环境的监视和监测,电网高级分析系统更加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方案[R].

上一篇:门诊眼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儿童心理门诊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