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9 10:10:47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一、工作性质与分工的不同

舞蹈演员主要是在舞台上从事舞蹈表演工作,在舞台上把自己所要表演的剧目或舞蹈作品保质保量地完美体现好。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为了把剧目或舞蹈作品表演好,平时在舞台下会接受非常严格、刻苦的训练,对所要表演的剧目及作品中难度较大的技术性动作会加以反复的练习,直至把所要表演的剧目或舞蹈作品练得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然后在舞台上完美地展现和表演出来。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舞蹈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从事舞蹈教学工作,在舞蹈课堂上通过言传身教等形式把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一个优秀的舞蹈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舞蹈专业课,须在课前认真地备课,把在课堂上所要讲授的专业知识及其动作、技能的规格、要领、目的以及动作的具体做法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课堂上认真组织学生,通过耐心、细致的动作示范和动作讲解把专业知识及技能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课后还要辅导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内容加以复习和巩固,直至学生对所学内容完全熟练、掌握。

二、交流对象与表达方式的不同

舞蹈演员在舞台上面对的是观众,观众就成了舞蹈演员所要交流的主要对象。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和精湛的技艺以及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把所要表演的剧目或舞蹈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准确、鲜明、生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用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去打动和感染观众,让观众为之喝彩,与之共鸣。而舞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交流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不是观众。在舞蹈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舞蹈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的作用,除了要用肢体语言的示范表达外,更主要的是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去引导和启发学生,舞蹈教学是有声有形的,除了用无声的肢体语言示范表达外,更要用语言有声有色地表达,去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正所谓舞蹈教学需要“言传身教”。

三、工作目的和任务的不同

舞蹈演员的主要任务是舞台下的刻苦排练和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舞蹈演员把编导及创作者创作的剧目和舞蹈作品通过在台下的刻苦练习后,在舞台上运用自身精湛的表演,把创作者的构想及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和内涵在观众面前充分地展现,并深深地打动和感染观众。舞蹈演员以把所要表演的剧目和舞蹈作品在舞台上尽可能地顺利、流畅、完整、完美地表现好为目的。而舞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搞好舞蹈课堂教学,通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尽快地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完全领会;并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在训练和练习动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舞蹈教师是以搞好舞蹈课堂教学为己任,利用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专业和理论上的学习不断进步,并通过课堂教学促进舞蹈教学改革,以不断推动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四、年龄变化上的不同

作为舞蹈演员,年轻就是本钱。年轻的舞蹈演员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凭借自身矫健灵活的身体及经过专业训练后已彻底解放的肢体在舞台上尽情地表演,挥洒自如,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和表演征服观众,让观众为之惊叹、折服,为之鼓掌喝彩。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舞蹈演员虽然在舞台表演经验上会不断加强,但随着身体的机能和体力等方面的老化和衰退,在舞台上的表现力也会随之下降。而作为舞蹈教师却恰恰相反,越老却越值钱。在舞蹈教学上,年轻的舞蹈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理论知识等方面的不够完善,开始的教学可能会不太尽如人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在专业上的刻苦钻研,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最终会成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的优秀舞蹈教师。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舞蹈演员与舞蹈教师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在舞蹈教学上,自身跳得好并不说明一定就教得好。舞蹈教学不同于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要求舞蹈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还要懂得因材施教。因为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情况的学生,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认真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然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以及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对学生施教。舞蹈教学中的教与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示范和动作模仿。在教学上要求舞蹈教师不仅要“身教”更要重“言传”。舞蹈教师在讲授动作和技艺时,不只是用肢体语言进行单纯的动作示范,不仅仅是给学生视觉上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用精炼、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去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感性的动作形象升华到理性的知识概念。在舞蹈教学上,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教师还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发现学生在练习动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用最简捷的方法、最精练的语言、最准确的概念尽快地纠正和解决学生动作时出现的问题。另外,舞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舞蹈教学需要优秀的舞蹈教师,我们不能把优秀的舞蹈演员与优秀的舞蹈教师简单地等同。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自身已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及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只要热衷于舞蹈教育事业,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潜心钻研和学习,就很快能转为舞蹈教育战线上一名优秀的舞蹈教师。舞蹈教学需要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高素质的舞蹈教师。让我们携起手来,不断钻研,以教促改,共同推动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2

舞蹈表演及编创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必备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育人才的主要专业,其舞蹈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以培养为目标,从实用性出发,在课程内容、手段和方法上大胆改革。另外,舞蹈教学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课程内容要生动丰富,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实现从“连续学习”向“创新学习”的转变。

关键词:

师范类;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幼儿舞蹈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幼儿的重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专业课是一门专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及编排能力的科目。然而,就舞蹈教育的现状而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一种连续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传统的教学经验、手段和原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缺乏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发展很慢。因此,学前教育应抓住机遇,从“连续学习观”切换到“创新学习”的高等教育所需的概念,确定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注重实用性。本文笔者将根据自己的舞蹈教学实践,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一、建立“两个重点”舞蹈专业训练的教学模块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不应仅仅局限在教授学生几个简单的舞蹈或者传授几个基本的技巧,而应把重点放在锻炼学生编创舞蹈游戏、节目、活动等的能力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充实的课堂上掌握多种形式和风格的幼儿舞蹈,学会不同典型材料的获得方法,以及提升自身的指导设计和创造能力。根据这一设想,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习的“两个重点”。在任何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基础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素质训练可以达到舒展学生身体的效果,使后续舞蹈教学更加轻松,也是学生舞姿更加自然流畅。在基础训练中应坚持先简单后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减少技能训练的控制能力和跳跃,旋转、翻转的传统训练。借用现代舞蹈作为头、颈、腰、臂、腿等部位的训练手段,以手腕和手掌为切入点,并结合短动作顺序组合练习,从单一身体部位的运动到身体全面的锻炼,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提高身体协调性,拉伸身体韧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承担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责任,因此具备相当的幼儿舞蹈的知识和能力是必要的。与舞蹈院校的专业训练相比,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幼儿舞蹈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活动来锻炼学生交替学习幼儿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在平时的课程中注重对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幼儿舞蹈知识和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对于幼儿工作者来说就如同老师手中的课本和粉笔,只具备知识而不会教学的幼儿工作者就是失去了粉笔的老师,空有满腹才华却不会分享,将严重影响到对幼儿的教育。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块的重要内容,其中设计,组织和指导幼儿园舞蹈等活动的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以不同年龄段为前提编创小舞蹈,指导学生按照儿童舞蹈教育活动的特定规则制定舞蹈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舞蹈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在舞蹈教学中,应将幼儿舞蹈活动的基本要求,以及组织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贯穿于课堂始终,是学生熟记于心,用正确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从“技能发展”到“智力发展”,真正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转变。

二、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非专业的舞蹈特长生,舞蹈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将来工作中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巧妙运用教学手段规避学生舞蹈技巧差,舞蹈知识不全面的不足,利用学前教育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多组织富有创造性的舞蹈教学活动。任何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舞蹈课虽是一门动态性很强,看似脱离了书本的课程,但其作为一种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精华,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原理的。舞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十分直观。对于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舞蹈课是第一次接触。传统舞蹈教学主要集中在模拟教学,任何在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在学习、理解和成像方面是好的,但他们的模拟能力就稍稍孙色了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动作的内涵,并耐心讲解动作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素,通过规范的动作示范使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每个细节,最后留出使学生自己实践体验动作要点的时间,使其充分掌握。准确的教学和适当的教学内容。舞蹈是人体艺术,是帮助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对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相信他们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浅显的几个肢体动作或是冷冰冰的舞蹈理论,更多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同时也是我们作为舞蹈老师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在舞蹈中没有多与少,没有快与慢,没有好和坏,因此,那些在舞蹈教学中盲目追求成果的教学做法是不可取的。坚持稳中求进,才会使学生收获最大,舞蹈教学才会充实成功。

三、幼儿教育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都将被运用到幼儿舞蹈教育上去。因此,单一的舞蹈能力培养并不能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幼儿工作者还需具备更加全面的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舞蹈技巧,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学习、思维和思维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训练,如幼儿的节奏创作。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时创新型人才,幼儿教育工作者作为培养下一代幼苗的主力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04:144-145.

[2]周炳元.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舞蹈训练科学;科学训练;认识观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25-01

相对于舞蹈训练来说,今天只存在相对先进的训练工作,不可能存在永久地、绝对地“科学化”的训练工作。然而,只要端正观点,面对发展着的丰富经验,再结合有关科学已经取得的和正在取得的丰富知识,完全可以对它深化认识,总结出其客观规律。

一、舞蹈训练科学的内涵与特征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的知识体系,其本质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888年曾给科学作过一个经典的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科学是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才能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科学必须是经过证实的知识系统。舞蹈的训练科学是人们关于进行舞蹈训练和作品展演、比赛的知识体系,它由应用舞蹈科学和舞蹈基础理论科学两部分组成。舞蹈训练科学的实践任务是指导编导、教师对舞蹈者进行合理有效的专业训练和展演、比赛,并研究出科学的训练方法,以消耗最小的能量获得最大的舞蹈技能积累。舞蹈训练科学的研究成果虽与人们经济活动距离较远,也很难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的理论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为人类认识自己身体语言的能力和心理各种品质提供了鲜活的材料。舞蹈训练科学的发展趋势令我们歌舞剧团这些搞舞蹈的看到了未来希望,它不仅为舞蹈人研究自己的肢体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方法、经验和思维,而且再次向人们证实了舞蹈人对自身肢体的研究也必须持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法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训练中的矛盾

舞蹈训练的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完美而无止境的科学研究工程。这一工程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将可能负载着民族、社会、集体、个人的某些价值,创造出了丰富的舞蹈展演、比赛文化。然而科学研究所具备的这些特征是对经验的一种否定。事实上,在舞蹈训练领域“经验”是不可否定的,经验中包含了编导、教师的知识积累和他们的创造智慧。但是科学训练中仍然存在着矛盾:其一,整体与局部,即舞蹈能力提高的整体性与局部性提高的矛盾。舞动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在平时的展演、比赛中对舞蹈者表演、技能实力进行的判断为我们提供一个认识过程。从客观上限制了舞蹈训练不间断性原则的连续实行,而那些能量过剩,视舞蹈为生命的舞蹈狂们,恰恰利用这些时光保证了不间断性原则的实施,加大了整体提高与局部领先的差异,造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其二,规律与事实,即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和普遍适用的规律的不实用性的矛盾。在训练中,我们常常希望得到规律性的指导,因为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然而,人类总结出的客观规律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在我们舞蹈训练领域,可称得上规律的东西更是微乎其微,在舞蹈训练中大量存在着的事实是,每天每时每刻都产生着创新认识的事实。而普遍的规律和熟知的因果关系只能为我们认识和解决一部分事实。大量的事实要靠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以解决。我们决不能否定编导、教师的经验价值,必须尊重编导、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编导、教师们有意识地升华自己的经验,克服固步自封的虚荣心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三,渐变与突变,人体身心发展过程渐变速度与舞蹈能力增长过程中对突变要求之间的矛盾。生物进化论提示我们,任何事物都处在渐变过程之中,人体的结构变化、机能提高都呈渐变的规律。舞蹈训练的结果也正是利用了这一渐变的可能才得以实现的。只有渐变的原因引起的突变结果才是不平庸的,才更加具有戏剧性,也才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巨大的诱惑。然而,由于我们舞蹈的特殊舞动规律,要求它不能只满足于渐变的过程,因而与渐变的本质产生矛盾。舞蹈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创新价值和训练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始于渐变,发展于突变。突变是一种类似舞蹈创作中出现的“灵感”,当我们尚不能认识和理解突变何以出现时,就常常以舞蹈者是否有舞蹈天赋或天生灵气来加以解释。

三、总结

舞蹈训练科学与科学训练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是训练实践经验与多学科理论内容相结合的产物,对于它的探索与追求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没有哪一个人的有限实践经验与单薄的知识结构能将它的本质规律认知得彻底完备。在舞蹈界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有关训练科学与科学训练理论研究成果少得可怜,舞蹈这方面研究也非常滞后。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决心借鉴其他学科已有研究成果,收集归纳舞蹈人从长期训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进行训练创新,升华训练观念。

参考文献:

[1]冯百跃.舞蹈训练科学与科学训练的认识观[J].2009(4).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舞蹈中专学生 综合素质 提高策略

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和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舞蹈中专学生教育过程中,也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

1、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是指舞蹈中专学生需要具备的特定品质。舞蹈中专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1.1 思想道德素质

当代学生应当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舞蹈中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小处讲就是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高低程度,就是对人、对事、对事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从大处说就是体现舞蹈中专学生的政治立场和观念,就是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态度[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与传统美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

1.2 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愈来愈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的程度,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是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拥有专业知识技能是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的共性要求。因此,当代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多学科文化知识。

1.3 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个人在某一学科或某一岗位工作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素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所学专业知识的多少与理解、掌握程度;二是对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多少与掌握程度。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评判的一项重要标准。专业素质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1.4 身心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的虚弱[2]。”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心上保持健康状态,并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健康的人。身心素质包括两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虽然从总体上看比较好,但在某方面还不容乐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现状表示担忧,迫切希望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表示比较满意。同时,有大部分上的学生能清醒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政治意识淡漠,价值取向失衡;文化素质薄弱,综合能力偏低;注重专业素质,缺乏实践能力;心身素质较差,现状令人堪忧等。

2.1 政治意识淡漠,价值取向失衡

目前舞蹈中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总的情况来看主流是好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3]。有研究显示,62%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从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政治觉悟不高,思想信念淡薄;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不完善;道德素质滑坡,道德行为失范;负面影响较大,人生观受到冲击。

2.2 文化素质薄弱,综合能力偏低

在当今社会里,任何人素质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对舞蹈中专学生而言,必须做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为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但目前大部分舞蹈中专学生对文化学习不够重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科学文化素质。部分学生存在着文化基础差,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方式不当,处理问题极端等问题。

2.3 注重专业素质,缺乏实践能力

在当前舞蹈中专学生中,很多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专业素质,相对于其它素质来说所占比例较高,但与新时期高素质优秀人才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注重专业技能,忽略基础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2.4 心身素质较差,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心身健康方面都存在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身心素质。智能结构缺乏,心理障碍突出;学习压力较大,缺乏科学锻炼;生活习惯欠佳,自立能力较差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舞蹈中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

综合素质教育是时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在艺术教育中舞蹈教育也具有重要位置和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在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结构的同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此引发学生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

当前社会学生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特别是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让当代舞蹈中专学生的思想受到腐蚀。因此,学校和教室一定要教育学生摒弃不良思想,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对于舞蹈学生来说,可以结合舞蹈教学,寓教于乐,帮助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老师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教育中专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努力[4]。

3.2 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舞蹈艺术以生命力的高扬,讴歌热爱、关心、理解、发现、创造和希望。学生鉴赏舞蹈艺术,不仅能够纯洁感情,净化心灵,而且有助于完善生活,它是激励学生完成人生使命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到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鉴赏舞蹈艺术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鉴赏行为本身。

舞蹈艺术鉴赏是指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所进行的审美行为。在审美过程中进行感受、理解、鉴别、体验、欣赏和评价,并从审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享受。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舞蹈艺术开阔视野,认识世界,唤起学生情感和创新思维,并根据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经验来理解、判断和评价舞蹈作品,从而获得舞蹈艺术基本技能和人文知识。因此,可以说舞蹈艺术鉴赏是一种双重的情感体验。

结合传统的舞蹈欣赏课模式,让学生用具体的动作,贴切的动律,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欣赏中去,增强学生的动作能力和示范能力[5]。通过“想”的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和舞蹈的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更好的理解作品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于全面细致地把握作品主题。通过“说”让学生就作品的思想内涵做出评价,使学生的欣赏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提高学生舞蹈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3.3 课程评价方式创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艺术课程评价,既要重视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笔者在舞蹈课程学习评价上,注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关注学生艺术学习的过程。学生只要平时能够按要求完成了每一周的作业,平时的评分所占期末评价60%的比重。这种评价机制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每次小测,教师要与班里的几个舞蹈组长一起当评委,进行综合评分。学期末教师要结合学生一学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及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对平时的学习和练习比较重视,以防有的同学平时不用功,到最后期末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不良心态。恰当的评价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舞蹈艺术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 通过舞蹈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舞蹈是人类用于表达各种情怀的一种艺术形式。她不仅给予演员和观众感官上的享受,更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对美产生更深的体验,对美的鉴赏能力更强,对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舞蹈训练,使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得到了锻炼,理解音乐的能力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得到了高。舞蹈音乐不仅能提高大脑的记忆力,而且学生的精神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学生拥有了充沛的精力,学习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教育大业,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创新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等,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从事业务教学的教师要从只“备课”不“备人”的状态中改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准备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把培养综合素质的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才能更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6]。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内化。创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等方面。

4、结论

通过研究,笔者对舞蹈中专舞蹈教学创新,提高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提升了认识水平。总之,教师可以在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学理念之基础上,根据舞蹈艺术课程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实际情况,来科学地、合理地、灵活地、创造性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以切实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饶国栋.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40)

[2]王芷苏.“引导式”教学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1(5)

[3] 高伊依.有效提升幼儿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J].学理论2011(5)

[4] 李永惠.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舞蹈实训课程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

[5]覃红燕.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6)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5

舞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常常反省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究,我发现许多音乐课堂教学往往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素养的培育。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一尴尬大家可能都曾遇到过。

究其原因,自然很多。

“我喜欢流行音乐,书上的歌曲太老土。”“音乐课纪律太吵,我不喜欢。”有的同学干脆说:“我唱歌不好听,所以不喜欢唱歌。”很多学校到了期中考试,音乐课干脆变成了语文、数学课……总之,原因很多,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事都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是否思考过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也让学生真诚地说一句“我喜欢音乐课”呢?郭声健教授在《音乐教育论》这本书中提到,学科综合是解决音乐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技能传授的最佳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元素,会给音乐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舞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立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的“体态律动学”就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节奏的因素,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能够掌握一种音乐和表演的即兴性,并且带有一种自己的独特的创造性。

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身体的各部分都是他们进行体态律动训练的工具。

他把孩子们的身体形象的比作一个管弦乐队,身体的各部分代表乐队中的各种不同乐器。

手指、脚趾、手、手臂、脚、足跟等就好比是乐队中的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可以分开独奏也可以一起合奏。

经过训练,孩子们都可以指出哪种工具表达哪种节奏效果最好。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两难局面。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社会的发展应“不法先王之法”因为 “事异时移”,而墨守成规的 “守法弗变则悖”。

那么今天,同样面临着知识更迭大潮的冲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传承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艺术的滋养,更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目前社会上用人制度相对的不成熟,客观上造成了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要创牌子,升学率必须抓上去,主课成绩就必须提高。

于是出现了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成了其它主课的“附属品”。

同时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与学生素质增长的需求相比也明显滞后。

然而“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乐的重要性在于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更重要的是音乐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很多知识的载体。

它可以潜移默化的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一下子给音教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确立,到教材内容的重新选编;从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都围绕着激发兴趣轰轰烈烈地展开着,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看得见舞蹈。

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

《乐记,师乙篇》记载:“故歌之为言也……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说的是唱歌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脚也跳起来了。

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

舞蹈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中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实践活动。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音乐教育日益走向综合,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而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等一身,被人们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的音乐。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舞蹈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划分,前者属于听觉艺术,后者属于视觉艺术。

然而二者又相互结合,水融。

舞蹈借助于节奏,通过人体动作表现情感。

而人通过欣赏舞蹈画面或亲身参与舞蹈实践表演,则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情感意境的理解。

三、研究内容

1、用舞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2、用各类的舞蹈律动学习歌曲。

3、用形象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4、用即兴的舞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利用相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行动研究法。

强调规范性系统性,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所描绘的世界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加强舞蹈成品赏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3、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方式,收集各研究阶段的学生反映。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

不断反思自己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

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进行总结和提炼。

5、考核法。

采用公开课形式进行,检查各研究阶段取得的效果。

五、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年12月-20**年1月):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确定实验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目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习的歌曲和舞蹈;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第二阶段(20**年2月—20**年5月):开题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1、对研究方案进行学习,明确此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目的。

2、分别制定整体方案和阶段性方案。

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定期汇总,定期考核。

3、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形式,摸清七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统计调查问卷;根据摸底调查结果。

分析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并对阶段性实施方案进行细化;按阶段性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4、收集网络视频资料;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按阶段性计划,汇总资料,整理实施过程资料。

5、撰写阶段性考核总结。

第三阶段(20**年6月):研究深化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

沃尔特.特里说:“通过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改进动作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培养正确的基本姿态。

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

跳舞除了身体和感情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

如果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众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接受舞蹈教育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思想活跃、动作敏捷、成绩优良。

中小学音乐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的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审美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服务的,它通过以术来表现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展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

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的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角度新颖,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从自身的音乐课堂出发,以学生为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出音乐课堂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从中受益。

七、研究保障

1、专业支持:研究者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十多年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与本校及所在县区同专业的同仁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邀请了前辈进行专业指导。

2、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著作,搜集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信息,因此前期的调研、分析工作开展比较顺利。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于舞蹈老师工作总结最新范文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舞蹈小组的辅导,本小组共有学生28人,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舞蹈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通过感人肺腑的音乐、富有诗意的构思、优美娇健的造型,形象逼真的道具,使学生从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现将活动情况作以下总结:

  一、训练内容

  (一)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形体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感,激发学生通过舞蹈表现音乐情感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习惯和舞蹈技巧,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通过舞蹈兴趣小组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与爱好;学到了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舞蹈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五)主要排练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基本动作与技能训练《小星星》、《太阳妈妈》、主要内容进行舞蹈教学,并且把舞蹈引入大课间,作为全校学生的活动。

  二、出勤情况

  每次活动的时间是周四下午的第二、三节课,学生做到了按时到、按时走,有病有事能请假。除个别调整的学生外,其他基本做到出满勤。这学期基本上没有学生要求退出舞蹈队,这也大大加强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三、管理情况

  由于队员基础不同,所以我尽量让有舞蹈基础的队员带动基础稍差些的队员。我选二年三班的黄昕悦作为舞蹈队的队长,协助我进行舞蹈训练。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这位队员在队中发挥了模范作用,吃苦在先,保证了良好的训练纪律和训练作风。同时训练时,我采取集体和分组活动相结合,利用优秀队员的示范带动全体成员的训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学期打算

  (一)学生参与舞蹈训练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个别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还有待加强。

  (二)一小部分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于排练成品节目有很大的难度。

  (三)我们的训练还需要班主任教师的大力配合。通过这一学期进行舞蹈训练,学生的舞蹈知识和动作的协调性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舞蹈组下学期的打算是苦练基本功,打好基础。

  关于舞蹈老师工作总结最新范文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本学期舞蹈兴趣班课程已经圆满的结束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宝贝们的努力、勤奋,扎实,看到他们一个个能随音乐一起像蝴蝶般的翩翩起舞,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我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这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我也坚信他们是最棒的。

  (一)幼儿发展反方面

  本学期舞蹈班共有25名幼儿,均为中班、大班学前班的幼儿,多数幼儿基本功较弱,家长们为了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便成了上舞蹈班的主要目的。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舞蹈班的孩子在动作发展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一些班级老师那里了解到,上舞蹈班的孩子比没上舞蹈班的孩子动作明显协调,而且有的更加喜欢舞蹈活动,舞蹈跳得更好了……在孩子们在学习中也能看出她们对舞蹈的兴趣和爱好。个个神气十足,积极参与每次活动,出勤率很高。

  (二)教学方面

  在活动开展中,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一、基本功训练,二、韵律组合,三、成品舞。其中,基本功训练是带幼儿进行压腿、下腰等练习,培养幼儿有一定的舞姿,拉伸韧带;

  其次,韵律组合是结合基本功进行练习,逐步训练幼儿舞蹈动作的协调能力,最后,结合各种舞步、手位动作,教给幼儿成品舞,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妙,并加强了孩子舞蹈的创编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幼儿的年龄不在一个阶段,教材不是很好选,教学上稍稍难一点,年龄小的不容易接受;

  相反,年龄大的又觉得太简单。下期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将幼儿分成大班组和小班组,便于教学。

  总之,孩子们通过一学期的刻苦训练,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同时,也让我从中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知道怎样当好一名舞蹈老师,要做到耐心、细心、用心。当然,在教学中,我也意识到自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会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充实我的专业理论知识,朝着舞蹈这方面不断的发展。在这里,并要感谢园领导和各位家长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配合、支持和信任,从中使我不断的长。

  关于舞蹈老师工作总结最新范文

  弹指一挥,一年已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充实而又忙碌的工作中,使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辛苦和做一位舞蹈老师的乐趣以及责任,使我的教学经验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原先颇感忸怩的离开大学的围城生活,现在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回顾这几个月的工作,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是以人体为手段,以人体的动作、姿态为语汇,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动态的、表情的、表现性艺术。少儿舞蹈它包含青少儿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美”的感受与亲和力。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舞蹈基础训练部分。

  首先,从低年级的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开始就加进一些基础练习元素和律动,降低部分训练难度,使原本较为枯燥的基础强化训练变得更为轻松活泼,及更为实用也更方便学生的掌握。并在音乐上也采用一些少儿律动性较强的音乐,使学生对今后学习、编排幼儿舞蹈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理解。其次,为了从整体上训练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发展舞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在以往较为单一,更为注重学生动作完成质量的训练基础上,在组合中更多的加进一些方位、节奏变化的训练,来强化学生的整体适应能力和表演能力。第三,为了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中一个动作或一个组合正反方向都教的细化教学,在授课时只教动作或组合的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把反方向动作或组合做出来,使学生较快的掌握舞蹈规律。既提高学生的舞蹈实际接受能力,又增强了课堂的教学互动性。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民族民间舞部分。

  有选择的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律及其民族韵律特点进行编排整理、组合,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舞蹈动作素材,拓宽舞蹈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表现力,为今后的舞蹈教学和幼儿舞蹈创编开阔思路。同时,除了注重民间舞课程难易和实用的选择外,在对学生良好气质的培养上也加进了对学生不同气质舞蹈的训练,通过学习感受具有不同气质特征和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如通过粗犷豪放的藏族和蒙族;细腻柔美的傣族;热情奔放,不同舞蹈气质特征的学习、掌握,来改变自身气质的不足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潜能,使学生能有一个健康良好的气质。

  三、课后作业监督措施。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7

一、课程的结构突破口

所谓“课程结构”是指教育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所涉及到的课程培养目标到实现这一目标的系列的问题。从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所形成的思维惯性是:认为舞蹈教育是经验式教学方式,主要突出专业教育的技能特征,这是对课程结构的认识不足,因此现在提出现代化课程建设结构,创新性教学发展模式等,是为了优化课程结构的内部关系,以推动教学发展。

首先从学科构建的角度讲,要对师范类舞蹈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明确以其为人文学科加以建设的目的,即借此传递舞蹈知识文化、沟通更广泛更深的艺术及其他门类学科,其次,作为师范类舞蹈专业的课程结构又必须作为培养具有综合舞蹈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的支撑,使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形成合理定位。

对师范类舞蹈专业课程结构进行符合学科发展的整合,它涉及到对专业课程结构外部学科知识的“开放性”容纳。如:①文学古代近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史,以及代表性力说、诗歌散文等。②美学:介绍中、西与美学及对比关系,以中国古典美学为主。⑧其他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美术等。对于这些知识门类要有初步认识并能深入其中对自身感兴趣的知识内涵,以促进学生对于舞蹈感性,理性上的认识。同时应注重对培养对象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特有的洞察力、敏锐性、艺术批评等形成综合性舞蹈素养。使培养对象拓展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当专业课程内空结构形成系统性协调时,与专业课程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合理配置,形成互补,以推动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整合。

二、地方性综合大学舞蹈教育培养目标

地方性大学舞蹈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于专门的艺术院校,主要是为艺术院、输送优秀表演人才或培养适应于中、高等艺术学院的师资队伍。它包括面向中、小学舞蹈艺术工作的普及性传播教育,或向大众型艺术教育,如:群艺馆、艺术培训中心等大批直接与社会、群众文化产生关系的舞蹈工作。因此,它既不能盲目地追求“高、精、尖”的舞蹈培养方向,也不能让专业知识过于单纯化,只触及专业知识较浅的舞蹈层面,而要在两者之间找寻平衡的支点,在专业课程设置较全面的基础上发展适宜于地方舞蹈文化特点的特色教育,同时兼顾及侧重点、全面性和长远发展目标。何谓大众化?它代表了大批普通老百姓认可并喜欢看的舞蹈类型或作品。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各种舞蹈赛事频繁,人们对于舞蹈的鉴赏能力也随之提高。舞蹈形式的多样化,作品的推陈出新也要求各地市区舞蹈工作者能顺应时代步伐,重新整合舞蹈课程体系,推进舞蹈教学工作。而不能只仅仅满足于适应于普通大众的审美定势,必须根据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引导大众文化趋势向更新、更高、更深层次的文化品味拓展,因此培养目标的确立意味着一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三、现阶段地区性综合大学舞蹈课程设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地区性综合舞蹈课程设制有一定的模式,即跟随专业艺术院校,既借鉴先进的课程模式又不满足于“全盘照搬”。

1、技术课程:①四年学制基训:芭蕾、中国舞、现代舞。②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部分节选。从表面上来看想以“面盖全”,但侧重点在哪?怎样做到以点为中心向面放射,带动线性型的发展?

2、舞蹈生源决定课程设置的方向:一大部分从中、小学从未受过任何形式舞蹈教育的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未接受到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的熏陶,在认知领域可谓一片空白。在高中阶段在音乐老师帮助之下,挑选有表演欲望,自身条件(身高、外形)较优越的学生进行强化性训练便报考了师范类舞蹈院校。其中有部分并不适宜于从事舞蹈工作,从(形体、舞台表现欲望、领悟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差强人意。在这种情况下步入高校的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是脱节。面对已经成人的骨骼再牵强地训练软、开度是不太科学的,但软开度、韧带的柔软性在舞蹈中又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教师要对材料、对象进行筛选,使其改变原有的动作习惯和对于舞蹈概念化认识以其适应于本校舞蹈教学模式。

3、解决方向①基训部分,第一二年肢体处于自然、松泄状态的肌肉条件,以芭蕾基训作为主课程,从芭蕾严谨、规范的“一招一式”中把学生从“无序”走向“正规”,并伴随软、开度的训练加入一部份中国舞技巧(跳转翻)的单开范训练。从而从思想上使学生对于舞蹈课程中身体结构(四肢骨骼肌肉)的初步了解和科学性认识古典芭蕾严格规范性腿部以下的开绷直与上肢舒展的延伸气息协调配合并认识古典芭蕾动作姿态由内向外发展是全方位的,是“外开”加“直立”的“十字架”式的离心与星射。人体健美符合几何构图,符合“黄金比”基于芭蕾动作姿势美的基础。

当古典芭蕾程式的动作风格确立以后,散发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变得尤为重要,在第三、四年中进入现代舞蹈技术训练和舞蹈创编,是一个从严谨到自由,从规范到宽松的教学课程的拓展,教学内容涉及,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舞流派,以训练学生自由、放松、开放的肢体,打开想象思维。编创部分,从独、双、三群舞技法入手编排舞剧、舞段及结构训练、小品编创,在操作中寻找主体意识,发现个性光辉,在教师引导下编创富有大学生气质,生活风貌,以生活,学习为主题的舞蹈小品。

其中,第二、三年增加身韵课,从徒手走到器械(水袖、剑)运用,中国古典舞技巧训练:跳、转、翻各种技巧从大一至大三根据难易程度渗透至各个阶段,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逐步提高技术难度,以增强学生身体综合素质能力。

②民族民间舞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以少数民族为主,汉民族为辅,并有效结合本地方民俗风情,结合具有地区特色的民间舞素材提炼具有训练价值的风俗,体态,韵律组合,发挥地区性民舞特征。

3、舞蹈理论知识的健全,对于师范类舞蹈生很重要,高考生文化理论基础较牢,学习中结合并运用于实践课中,是理论知识促进了专业技术的发展。舞蹈教学法,中国古代舞蹈文化,西方现代舞蹈史纲,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以及舞蹈编导相关知识,作品赏析等都是舞蹈理论必修课。它伴随专业知识结构的深入,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同时理论知识又反过来指导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

四、丰富和发展师范类舞蹈专业的课程建设是时代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较大的转型,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本土与世界之间的冲突与对话形成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问题,在舞蹈学科建设中以创新的姿态将传统的知识结构模式融入现代化教学之中,以追求课程结构的整体性,重新构建学生与舞蹈的关系,以超越表层意义上的“学”,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热爱”,使学生与舞蹈保持不断变化的张力,让全新、优化的课程结构与学生体验舞蹈之中产生乐趣。

舞蹈艺术随着社会、人们的审美变化而变化,探索课程建设的开放性、实验性与当代审美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当代课程结构建设的一个课题,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结构模式,并继承发展已有的课程结构建设中总结的宝贵经验。拓展并针对师范类舞蹈课程结构特性,不断改革。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是就业率排名最高的专业之一,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都需要提前下“定单”来保证自己的教师资源。然而,每年仍然面临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就需要学前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包括普通话、歌唱、舞蹈、钢琴、美术等技巧),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与待人接物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而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构成较本科相对多样。但归结起来有以下共通点: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至少明了毕业之后的工作去向及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其次,本身对艺术比较喜欢或者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再次,幼儿学前教育最基本的年龄段是5-6岁,因而作为他们的老师,有耐心,性格相对稳定是必须要有的先决条件。

相对于艺术类学生更注重专业方面的要求,学前教育大专的学生在专业程度上未必有很深的要求,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又要求她们具备艺术传播方面的基本素养。这其中就包含了舞蹈等艺术类课程教学法的问题。作为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环节,舞蹈类课程的教学几乎贯穿了学前教育专科教学的始终,比较多所高校的专科教学大纲来看,舞蹈课程的设置不外乎舞蹈形体、各个舞种(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等等)的学习,及幼儿舞蹈的教授与编创技法。众多的课程,繁多的舞种,怎么样才能在舞蹈基础不是很深厚的情况下尽快的掌握各个舞蹈的舞种风格,并且让没有太多表演经验的人迅速进入舞蹈状态并提升自信是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将面临的问题。

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固定,然不同的教师教授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结果,除了学生自身的素质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产生不同的原因。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的理性化思维就是教学方法。用教学方法指导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几十年来,舞蹈教学方法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应当成为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而不应该成为其在探索过程中的羁绊。教师想要实现教学设计和控制的科学化,必须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和本质上的认识,一旦认识有了偏差势必得不出科学的方法论,更谈不上科学的指导和控制,相反,则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那么如何利用舞蹈教学,发挥课堂的作用,切合实际的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有的学者认为“素质教育是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不只限于文化艺术学科素质”。所以课堂教学不应作为素质教育的唯一方法,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就目前来说,社会以考试为主要的录用人才的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校考核教学效果的方式也没有彻底改革,因此,学生在学校的活动还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这一主要形式。任何将学校教育游离于课堂教学这一主要形式之外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课堂教学从任何一方面来说,都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障碍,也不是产生应试教育的温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淡化课堂教学,另辟蹊径。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方式上,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要达到这一要求,作为教师来说就要根据学科知识特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设置一定的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和教师的主导功能“以导促学”完成课堂要求的基本任务。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舞蹈课堂教学都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逐渐掌握、不断巩固的目的。经常复习和舞台实践,就不致有学新忘旧的现象。利用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教学课程的精心设计和舞台的表演实践,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得知识技能的快乐感,形成良性循环,减轻学生学习的课堂负担提升自信,获得较多知识和对舞蹈学科更多的了解。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又是在知识的教与学中能中形成的,所以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内容包括:

(1)观察能力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高级知觉形态,它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据测,人的信息量的30-90%是通过视觉观察得来的。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因而舞蹈课程的教授,首先要有观察的能力,要观察生活,观察各类舞蹈活动,而且在观察中善于以舞蹈家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归纳。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所得的信息,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从而发挥意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作用。

(2)培养思维想象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舞蹈学科的思维力主要指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动作思维能力。当它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它本身也存在动作的抽象思维能力。一个经过系统训练的舞蹈家,对动作的敏感性,就具备归纳、概括、划分与综合的能力。因此非常的利于培养他们对表现与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凭借观察记忆中的各种信息,运用思维形式,经过主观的加工、组合与改造,创造出过去未曾感知过的舞蹈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舞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的扬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它往往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个体差异性上。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出的效果和效应大不相同。如果授课人不注意新的教学方法的学习,始终固守落后的教学方法,不但意识不到它的错误和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危害,恰恰相反,却依然盲目地行进在这条所谓的正确的道路上。而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值得肯定的态度。它在某一点或几点上突破陈规,脱颖而出,并在教学实践上取得成功。这种积极的教学态度所孕育出的新的教学方法,在经过实践检验后,必然会成为舞蹈教学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总之,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总结继承、与时俱进的基础之上还要做到的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有不断秉承这一指导思想,才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研究》,周炳元,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上一篇:团学经验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选举试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