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转正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0 21:21:22

品管转正总结

品管转正总结篇1

关键词:批发业;库存周转;影响因素;中美对比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3-06-17

作者简介:王勇(1982-),男,山东临沂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通创新与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CJY071;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策略研究”资助。

一、研究背景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库存往往会给企业绩效带来两方面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库存的增加会占用大量资金,增加库存成本,不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而另一方面,库存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多样性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又会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Chen,2007)。对于批发企业而言,其最大的经营特点就是大规模地购进商品,经过仓储和加工后,再小规模地分销给零售商。由此,库存构成了批发企业流动资产中最主要的部分,库存管理对于批发企业的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库存对企业绩效两种不同的作用下,很多企业在库存管理上往往临着两难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批发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流通市场对外开放,大量国际大型批发企业不断涌入,为我国批发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也对我国批发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我国的批发企业如何管理自身库存,提高库存绩效,已经成为众多的批发企业管理者和研究人员所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针对批发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利用时间序列数据,从宏观的角度对中、美两国各类批发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探索和比较。

二、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专门针对批发业库存管理的研究还不多,而且大多都是描述性的分析,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从整体上看,当前学者对于库存管理的研究更多地还是针对制造类行业,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企业库存的影响因素、企业库存与绩效的相互关系等几个方面。

(一)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库存的影响

Rajagopalan和Malhotra(2001)在研究美国制造类行业库存的过程中发现,20世纪的80和90年代,美国很多制造类行业的库存都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两面的创新共同造成的。其中,管理技术创新是指条形码、自动仓储以及信息通讯等现代技术的在美国企业库存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而管理理念创新是指MRP、JIT和快速反应等很多现代化的库存管理理念被美国的企业所广泛接受。

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库存管理的影响方面,McFarlan(1997)等首先通过一些企业案例的研究,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库存管理的促进作用。进一步,Cachon和Fisher(2000)总结指出,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给企业库存管理所带来的好处主要包括更有效的库存分配,更短的商品订购时间,更小的库存空间占用和更低的订单处理成本等几个方面。

在企业库存管理理念的演变方面,很多学者都发现,在20世纪的70和80年代,日本企业能够大规模地进入美国市场并抢占很大的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日本企业的JIT库存管理理念(Sakakibara等,1997)。因此他们建议,美国的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绩效,就必须改进自身的库存管理理念,降低自身的成本。Hendricks和Singhal(2001)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降低企业库存,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然而,经过了近几年的发展,当学者们再一次关注美国企业的库存状况时,却发现事实并不像他们预想的那样,不是所有类型产品的库存都出现了下降。Rajagopalan和Malhotra(2001)的实证研究发现,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美国中间产品的库存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原材料产品库存率的下降幅度则相对较小,而最终制成品的库存率则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Gaur等(2005)在研究零售企业的库存周转率的过程中也发现,从1987年到2000年,美国零售企业的库存周转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Chen等(2005)进一步研究指出,JIT库存管理系统只是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与供货商的合作效率或改善企业自身的内部生产效率,因此相应地可以降低企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库存。然而,对于生产最终制成品的企业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并以市场预测为基础。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产品提供保障率),生产最终制成品的企业往往需要维持较高的库存水平。

(二)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库存的影响

首先,Chen等(2005)指出,企业所处宏观经济状况,如经济增长、利率、通货膨胀和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也都会对企业的库存状况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他的实证研究发现,当企业经理预见到宏观经济将快速增长时,他们往往会增加自身的库存量。此外,宏观经济中的利率与中间产品的库存状况呈负相关的关系,而通货膨胀率则与原材料库存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他们也指出,宏观经济状况对于企业库存的显著影响往往也只是局限于某一些特定的产品类型和行业,而从整体上看,宏观经济状况对于整个市场的库存下降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

其次,有研究也指出,顾客的需求状况同样会影响企业的库存,并主要体现在产品多样性及顾客效用之间的关系方面。学者们在研究产品多样性与顾客效用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消费者天生就具有选择多样性的偏好,因此产品多样性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Dixit和Stiglitz,1977)。随后,一些学者又提出,较高的产品多样性,往往需要企业展示更多的商品,进而增加自身的库存;此外,由于增加了很多非畅销的商品,进而也降低了企业的库存周转率(Swaminathan和Tayur,1998)。Zipkin(2000)则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也发现,产品差异化的提高会带来库存周转率的下降。

(三)企业内部资本条件对企业库存的影响

除了企业外部条件对库存的影响外,学者们还分析了企业内部的资本密度与库存的关系。Gaur等(2005)的研究发现,零售企业较高的资本密度与库存周转率之间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即零售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带来库存周转率的提高。一方面,由于零售企业对于库房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带来“集成订货效应”和“平衡运输效应”;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同样可以带来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四)文献总结

通过以上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对于企业库存的影响因素展开的研究比较丰富,但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1)当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制造类的行业,而很少关注批发业的库存管理问题;(2)这些研究中大部分都是描述性的分析,而缺少相应的实证研究;(3)虽然学者们已经发现了中国与美国批发业之间库存周转的差异,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实证比较加以论证。

因此,本文的研究正是为了弥补上述的这些缺陷,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利用中国和美国的总体批发业以及各类具体批发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批发业的库存与绩效的关系以及批发业库存周转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

三、本文的模型构建及相关假设

已有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往往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指标来反映企业的库存状况,有的采用库存率指标(库存占销售额的比例),有的则采用库存周转率指标(一年内的库存周转次数)。本研究则选取库存周转率(IT)来代表批发企业的库存状况,一个批发企业的库存周转率越高,也就代表着其库存保有量越少。在库存周转率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以下模型和假设。

对于批发业资本密度与库存周转率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批发企业对于库房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为批发企业带来商品订购、运输和储运的规模经济,而批发企业对于一些现代通讯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则可以提高批发企业的库存管理和储运的效率。因此,提出假设:

H01:批发业的资本密度显著正向影响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

在经济增长方面,我们认为,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必然会带来批发企业的市场需求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增长对批发企业的库存周转的影响则主要取决于其增长状况是否能够被批发企业所正确预测。如果经济的增长速度超出了企业的预期,那么批发企业就很难较好地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此时企业的库存就会相应地下降,库存周转率就会相应的上升。而如果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低于批发企业的预期,那么批发企业购进的商品就很难顺利地销售,库存周转率就会下降。因此,提出假设:

H02:宏观经济的增长显著正向影响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

而人均国民收入的状况则代表着一国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需求特点。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消费者更多的商品购买数量和更高的商品多样性要求。因此,在人均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批发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以及不断增加的商品多样性要求,必然会增加库存,进而降低了自身的库存周转率。因此,提出假设:

H03: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显著负向影响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

宏观的利率状况会对批发企业的库存周转率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库存作为批发业最主要的流动资产,占用了批发业大量的资金。然而,如果当利率开始升高时,也就意味着批发企业的库存变得更加昂贵,批发企业也就更有动力来加速自身库存的周转速度。因此,提出假设:

H04:宏观利率状况显著正向影响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

而通货膨胀对批发企业库存周转的影响则包括直接效应和通过利率的间接效应两个方面。一方面,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促使企业增加自身的原材料库存,以预防原材料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另一方面,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往往会带来了较高的利率,这样又会增加企业的库存成本,促使企业减少自身库存。由于通货膨胀对企业库存的影响还并不十分清楚,需要通过实证分析进行探索。因此,提出假设:

H05:通货膨胀率显著影响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

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以及配送体系的发展也会影响批发企业的库存周转。交通运输系统越发达,配送体系越成熟,批发企业的货物就能够越快捷地被送达目标市场。于是,批发企业的库存要求就会的降低,库存周转率则相应的提高。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H06:交通运输发展状况显著正向影响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

四、变量测量及数据来源

(一)相关变量的测量

(二)批发业的界定与分类

在本文的研究中,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批发业还是美国的批发业,都是以企业的注册类型为标准,如果该企业注册为批发企业,那么它就属于本文所研究的批发行业。其中,中国的批发业的定义是指经营类型注册为批发的限额以上企业,而美国的批发企业则是行业分类2位NAICS码为42的全部行业。

尽管很多企业的注册类型都为批发行业,但是其经营的产品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更加详细的分析中美批发业库存效率的差异,我们进一步根据经营产品的不同将批发业划分为4大类,分别为快速消费品批发业、耐用消费品批发业、初级生产资料批发业和加工生产资料批发业。

(三)相关数据的来源

中国批发业的相关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年鉴(2000-2011)。美国批发业的数据中,有关批发业的库存量、销售额、利润额和销售成本以及GDP和PCGNI数据来自于美国统计局(Census Bureau)的数据库,美国一年期存款利率数据来源于经合组织(OECD)数据库,CPI指数则是来自于美国市场和劳动信息局(Economic and Labor Market Information Bureau)的公布数据,而货物运输发展数据则来自美国交通部(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数据库。

五、中美批发业库存周转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

(一)中美批发业库存周转的比较

本文首先对中国和美国的批发业总体以及不同产品批发业的平均库存周转率进行了对比,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日益活跃,带来了中国批发业较快的库存周转速度,其总体平均库存周转率远高于美国。从具体的四类批发业来看,中国的耐用消费品批发、初级生产资料批发和加工生产资料批发的库存周转率都高于美国,而快速消费品的库存周转率却显著低于美国。此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在四类批发业中,库存周转率最高的都是初级生产资料批发,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批发业的周转率居于中间,而加工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则最低。

(二)中美批发业库存周转的影响因素比较

针对中国和美国批发业总体以及各个具体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本文分析了批发业内部的资本密度,外部的经济总体增长状况(GDPG)、人均收入增长状况(PCGDPG),通货膨胀(INF)、利率(IR)以及交通运输条件(TRA)等因素对其库存周转率的影响状况。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本文的公式(1)进行了回归分析,最终计算的结果如表2和表3。

从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上看,中美各类批发业的相关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都比较好,R2值都达到了0.6以上,甚至达到0.9以上,而且其中大部分模型也都是统计显著的(F检验的P值小于0.1),其中,只有对于中国的加工生产资料批发业模型以及美国的耐用消费品批发业和初级生产资料批发业的模型统计不显著(F检验P值分别为0.103,0.348和0.467)。

对于批发业总体库存周转率的影响因素:中国批发业总体的库存周转率受到货物运输、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三个方面的显著负向影响,而这与我们之前的假设H04和H06相反,即中国的货物运输能力的提高和利率的提高都会导致批发业库存周转率的降低。而美国批发业总体的库存周转率则受到批发业资本密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利率的显著正向影响,以及人均收入增长的显著负向影响。这基本上验证了我们之间所提出的假设H01、H02、H03、H04和H05,即美国批发业资本密度的提高,经济整体的增长、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提高,会带来批发业库存周转率的提高,而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则会降低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

对于快速消费品批发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因素:中国快速消费品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主要受到通货膨胀率的显著负向影响。而美国快速消费品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则受到资本密度、整体经济增长的显著正向影响以及人均收入增长、通货膨胀率和货物运输三个方面的显著负向影响。

对于耐用消费品批发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因素:中国耐用消费品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主要受到资本密度的显著正向影响和货物运输的显著负向影响。而美国耐用消费品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由于模型整体并不显著,因此并没有发现显著影响因素。

对于初级生产资料批发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因素:中国初级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主要受到利率的显著负向影响。而美国初级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由于模型整体不显著,因此也无法确定其显著的影响因素。

对于加工生产资料批发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因素:中国加工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主要受到资本密度的显著正向影响以及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显著负向影响,而美国加工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则受到资本密度和经济整体增长的显著负向影响。

六、研究总结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总结

1.中美批发业的库存周转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实证对比发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批发业总体的库存周转率以及耐用消费品批发业、初级生产资料批发业和加工生产资料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都明显高于美国,但是中国快速消费品的库存周转率却明显落后于美国。我们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所造成的。首先,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各个产业的投资迅猛增长,必然带来大量的生产资料需求,进而导致流通环节中的生产资料批发保持较快的库存周转率。而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投资增长开始放缓,因此降低了生产资料批发的库存周转。其次,从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经济还属于粗放型的发展,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生产和管理技术都相对落后,反映在相对饱和的快速消费品批发业上就表出为较慢的库存周转率。而美国经济则是集约式的发展模式,生产和管理技术都比较成熟,因此带来快速消费品批发业的快速库存周转。

2.批发业的库存周转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受到自身资本密度以及外部经济条件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批发业用于库房和库存管理设备的固定资产投入会带来库存周转率的提高,外部经济的整体增长以及利率的提高会带来批发业库存周转率的提高,而居民收入的提高则会降低批发业的库存周转率。对于批发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为了提高自身的库存周转效率,降低库存成本,一方面,应当考虑投资引进现代化的库存管理设备和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库存运行效率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批发企业的管理者也应当认识到,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迎合顾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提高顾客服务水平,企业应当容忍相对较低的库存周转。

(二)进一步讨论

由于目前针对批发业库存周转的研究还非常少,本文也只是针对该问题的一次初步探索,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实证研究的数据是来自统计年鉴最近10多年的宏观数据,较少的样本观察量可能影响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其次,本文所研究的批发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因素大部分都属于批发业外部的经济条件变量,忽略了很多批发业内部的自身管理、文化因素等变量。最后,本文的实证存在着一些与原假设相违背的结果,而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原因解释。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则主要从时间和自变量两方面进行扩展。一方面,获得更长时间内的批发业库存的统计数据,进而对本文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扩大自变量的范围,深入到批发企业内部,研究批发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文化因素对批发业库存周转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Cahon, G. P., M. L. Fisher, Supply Chai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f Shared Information[J].Management Science, 2000,46:1032-1048.

[2]Chen, Hong, Murray Z. Frank and Owen Q. Wu, What Actually Happened to the Inventories of American Companies between 1981 and 2000? [J].Management Science, 2005,51(7):1015 -1031.

[3]Chen, Hong, Murray Z. Frank and Owen Q. Wu, U.S. Retail and Wholesale Inventory Performance from 1981 to 2004 [J].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9(4):430-456.

[4]Dixit, A., J. Stiglitz,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Variet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297-308.

[5]Gaur, V., M. L. Fisher, A. Raman,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Inventory Turnover Performance in Retail services [J].Management Science,2005,51(2):181-194.

[6]McFarhan, F. W., H. E. Butt Grocery Co.:A Leader in ECR Implementation(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se [M].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1997.

[7]Rajagopalan, S., A. Malhotra, Have U.S. Manufacturing Inventories Really Decreased? An Empirical Study [J].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1,3(1):14-24.

[8]Sakakibara, S., B. B. Flynn, R. G. Schroeder, W. T. Morris, The Impact of Just-in-Time Manufacturing and its infrastructure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J].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9):1256-1257.

[9]Swaminathan, J., S. Tayur, Managing Broader Product Liners through Delayed Differentiation Using Vanilla Boxes [J].Management Science,1998,44:161-172.

品管转正总结篇2

关键词:VB语言;信息系统;数据库;面向对象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087-02

作者简介:郭珍华(1971-),女,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0引言

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每天要处理的数据量不断增加,传统以人工方式管理商品库存的模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商品进、出货信息的维护和修改繁琐,且查找困难、效率低,这给企业庞大的数据更新和维护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而运用VisualBasic程序,在WindowsXP中文环境下开发的本系统,能实现商品的进货、销售、库存、转存等日常管理以及进货信息、销售信息、库存信息的统计,使商品的进销存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此外,通过帐户信息管理能确保用户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达到检索迅速、查找方便,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1系统分析

1.1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1)进货信息管理模块,实现订货单管理、入库单管理、进货信息查询。

(2)销售信息管理模块,实现销售订单的录入和修改、销售单的录入和修改、有关销售信息的查询。

(3)库存信息管理模块,实现转仓单的录入和修改、转仓信息查询。

(4)统计模块,实现进货信息、销售信息以及库存信息的统计。

(5)系统管理模块,包括密码管理、用户管理。

1.2系统开发工具介绍

(1)利用MicrosoftVisualBasic6.0开发平台来完成系统的前台环境开发。

(2)利用Access2000软件完成数据库管理平台的开发。

VisualBasic(以下简称VB),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结构化编程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可扩充性好等特点,采用图形化的应用界面,集应用程序开发、测试、查错功能于一体,可以高效、快速地开发出Windows环境下功能强大、图形界面丰富的各种应用软件系统。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MicrosoftOffice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数据库,而且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可以利用各种数据源生成窗体(表单)、查询、报表和应用程序等。Access2000数据库由7种对象组成: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和模块。

2系统设计

2.1系统功能设计

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结合VB和Access的特点,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系统功能模块图。

(1)进货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订货单管理、入库单管理、进货信息查询,可以对进货订单进行录入、修改并浏览进货订单的每一条记录,进货信息查询实现某种商品在选定时间范围内的进货信息,包括商品名称、商品编号、商品价格、进货数量、进货日期。

(2)销售信息管理模块。包括销售订单的管理、销售单的管理、销售信息的查询。销售订单的管理实现某种选定商品的库存数量大于销售订出的数量时才可以订出,否则提示“库存数量不足,该商品的库存数量是”,也可以对销售订单记录中的数量和订货单价进行修改。销售单的管理实现某个仓库的某个选定商品在该仓库中的库存数量大于要销售的数量时才可以销售该商品。销售信息查询可按照分类汇总和查询明细两种方式进行查询。如果选择分类汇总,可以在选定的时间范围内查询出选定商品的销售总量、销售单价和销售总金额。如果选择查询明细,可以显示出销售单中关于该种商品的销售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金额。

(3)库存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转仓单的管理和转仓信息的查询,转仓单的管理实现选定的商品从一个仓库转到另一个仓库,只有在要转出的商品在该仓库的库存量大于要转出的数量时才能成功转出,否则提示“要转出的商品超出了库存量,该商品的库存量为”。转仓信息查询方式有两种:按转出、转入仓库编号和按时间查询。如果选择按转出、转入查询,可以查询出符合选定的转入仓库和转出仓库记录,如果选择按时间,可以查询出在选定时间范围内符合条件的记录。

(4)统计模块。包括商品进货汇总、销售汇总、库存汇总,进货汇总能够统计出某种商品在选定时间范围内总的进货量和进货金额,销售汇总能够统计出某种商品在选定时间范围内的销售总量和销售金额。库存汇总能够统计出某种商品在选定仓库的数量以及在1号和2号仓库的总数量。

(5)系统管理模块。包括密码管理和用户管理,用户管理可以添加一个用户,并为其设置密码,下次可直接用刚设置的用户登录系统。密码管理可以对数据库中已存在的用户密码进行更改,通过这样的管理,每次在登录系统时都要验证用户的合法性,阻止非法用户登录。

另外,本系统有一个报表功能,包括销售报表和库存报表,通过报表可以直观地看到销售单和库存单的信息。

2.2数据库设计

2.2.1数据库需求分析

针对企业仓库管理的需求和分析,设计如下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1)进货单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进货单编号、商品代码、商品名称、单价、入库日期、入库数量、仓库编号。

(2)进货订单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商品编号、商品名称、数量、订货单价、订货金额、订单号、订货日期、其它信息。

(3)销售单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商品代码、销售数量、销售日期、销售类型、销售价格、销售单编号、仓库编号。

(4)销售订单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商品编号、商品名称、数量、订货单价、订货金额、订单号、订货日期、其它信息。

(5)库存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商品编号、商品名称、库存数量、仓库编号。

(6)转仓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商品编号、商品名称、业务员、转出仓库编号、转入仓库编号、转仓单编号、转仓日期、数量、备注信息。

(7)用户登录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用户名、密码。

2.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有入库实体、出库实体、库存实体、进货订单实体、销售订单实体、转仓实体。部分实体的E-R图描述如图2-图5所示。

2.2.3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商品进销存管理系统数据库中部分表的设计结果如图6、图7所示。

2.3系统具体实现

程序启动后,必须填写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可以登录到系统。用户通过选择相应的操作图标完成商品的进货、销售、库存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工作。

3结语

本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进行开发,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操作界面友好,用户使用鼠标点击即可实现各种功能,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为工作管理人员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管理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柳青,刘渝妍.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韬.VisualBasic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品管转正总结篇3

非常感谢集团党委给我参加这次竞职演说的机会。当前,我们集团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需要每位员工统一意志,加强团结,坚定信心,奋力进取。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方面是向集团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认识,同时也是希望能有机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竞聘的职位是xx书社副总编辑。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87年7月至88年9月在省古籍办工作,88年10月进xx书社,先后担任图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办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编审职称。

下面我就结合对所竞聘职位的认识,谈谈我本人的任职目标、工作思路以及自身优势。

第一,深刻体认岗位的职责,坚持做到“三个提升”

副总编辑是社长、总编的助手,承担着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同时作为社委会成员,参与全社重要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我成为一名副总编辑,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以新兵的姿态,从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走上副总编辑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从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是提升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 我从事编辑工作已有20 个年头,策划和编辑了一批有文化价值,有市场亮点的图书,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副总编辑岗位对选题策划与组织落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岗位就是责任,信任就是力量。走上新的业务岗位之后,我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实际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厚爱。

三是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一是贯彻落实集团和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二是做好分管工作的管理能力;

三是把握大局的综合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位副总编辑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岗位之后,我将从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入手,带头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工作,努力将集团的发展意志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第二,把选题开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五”期间,xx书社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xx书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定向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品种的开发,而不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础并不坚实,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根据集团制定的发展目标,xx书社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强行军”。依靠有限几个品种的“单打独斗”来支撑这样持续高速发展,就好比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过一座独木桥,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感到心里发慌。我认为,如果xx书社不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兵突进”型向“方阵推进”型的转变,要完成集团下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选题开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工作,也是副总编辑的工作重心,要实现xx书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选题开发工作尤为重要。我的工作思路是:

一, 从制定选题规划入手,优化选题结构

优化选题结构是选题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做好选题规划工作则是优化选题结构的前提。要认真总结制定“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好“十一五”选题规划;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选题规划中存在着的散、短、软的现象(策划力量散,规划周期短,论证把关软),把打造拳头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结合起来,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八到十个特色鲜明、市场冲击力强的产品集群,达到优化选题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从提高单品种效益入手,推进图书品牌建设

随着图书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品牌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来抓,从单品种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是优化组合已有品牌。xx书社有不少图书具有比较好的品牌素质。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1套4种,总销量已达到十几万册,正在申报省编地方通用教材。要全力以赴地培育好这个品牌,使之成为我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策划开发新的品牌。既要有效地开发好现有资源,更要积极地策划新的优质品种。内炼品质,外抓机遇,找准目标,精心培养。

三是要研究品牌运作规律。要下功夫钻研品牌运作的规律和手段,大胆尝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市场品质好、社会效益好、品牌形象好的图书产品,把xx书社的图书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从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入手,推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选题开发,策划先行,策划工作既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编辑劳动中最具创意、最有价值的部分。副总编辑的重要职责就是协助社长和总编辑抓出版社的选题规划,抓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团队精神、懂经营、善策划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

如果给我机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是完善选题策划论证制度,把选题策划真正当作编辑工作的灵魂来抓;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业务培训、业务研讨、传帮带等方法,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策划水平;

三是建立策划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策划比武,通过评选当年度最具创意的策划项目、最有价值的策划成果、最富魅力的策划之星等活动,激励编辑人员学策划、做策划、比策划。

四是提倡联合策划、纵深策划,鼓励编辑延长策划的深度,丰富策划的内涵,加强策划后的跟进评估。要逐步整合策划力量,提高选题策划的综合实力。

五是要着手建立选题策划库,丰富选题储备。

第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

副总编辑的工作是综合性的,目前我能意识到的经常性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主要还有六个方面:

1、编务管理;

2、选题计划的组织落实;

3、版权管理;

4、图书宣传;

5、开展对外业务交流;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社委会委派的各项工作。

我长期做图书编辑,能够体悟编辑工作的内涵;多年担任总编办主任,配合社长、总编辑工作,对副总编辑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能够体认;如果给我机会,我自信能很快适应工作。

第四,参加竞聘的自身优势

对于我竞聘副总编辑的优势,前面也已讲到一些,这里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1、品德端正,大局意识强,能忍辱负重,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从工作的成功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3、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专业对口,业务熟练,编辑策划经验丰富。

4、担任总编办和办公室主任,具备业务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5、了解社情,善于团结合作,乐于为群众服务,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6、热爱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有创新的激情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最后再一次感谢集团党委给我这次汇报和学习的机会,因为是竞聘演讲,我没有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请大家理解。我也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请教,希望你们能随时指出我的不足,帮助我不断进步,给我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品管转正总结篇4

一、作法

几年来,全省各农牧场按照各自的产业优势,行业特点和管理模式,在推行责任会计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作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确定责任实体实行原则性、实践性相结合。

1.原则性主要是指:

(1) 能促进企业内部层层关心"总体效益",层层承担经济责任。

(2) 有利于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给予责任单位一定的管理自。

(3) 有利于将市场经济的概念引进企业,有正确的责任行为、准则、规范。

2.实践性主要是指:

(1)被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拥有一定的管理控制权。

(2)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创造规定要求的经济效益和业绩,做到能核算、能考核能操作。

根据上述要求,各农牧场在推行责任会计过程中,实行了"逐级承包"、"层次核算"。逐级承包是指:总场把直属工厂或分场确定为责任实体,直属工厂或分场再把所属的车间、或工副业单位定为责任实体,层层承担经济责任。层次核算是指:农牧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后,没有搞逐级(总场、分场、生产队、家庭农场)责任核算,而是把责任核算有重点的落实在确有核算任务的场属工厂和分场属工副业。这样不仅不影响总场和分场财务汇总,且有利于总场、分场两级财务部门制定政策,调查研究,加强对责任实体的管理,控制和监督。

(二)合理划分经营权,实行集权、分权相结合。

权力是履行责任的条件和保证。在逐级承包,层次核算中,应体现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权制"。各场根据企业法的规定和农场实际,对场级和责任实体的经营权限,大体做了如下划分:

1.场级(含分场)的经营权。凡是涉及企业总体和宏观调控的权力,仍应集中, 如制定企业总体规划和责任目标的计划;制定工资调整和资金分配方案;决定企业行政机构的设置;提请任免副厂级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审定计划价格、核定资金、费用定额,控制产品质量,审核财务决算等。

2.责任实体的权力。凡是不触及企业总体和有利于微观搞活的权力, 可以下放到责任实体,如:责任实体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前提下,可承揽对外加工任务和开发社会需要的小商品;确定在总额内的职工岗位工资等级和奖金分配形式;确定内部专业人员的设置和生产组织形式;对职工给予记大功以下的奖励和开除厂籍以下的处分(实施中向场备案);调度使用企业核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确定对外加工小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按照农场财会制度办理具体的财务结算业务等。

几年来,各场通过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对落实承包经营,推行责任核算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三)在核算经营成果上,实行两种目标相结合。

两种目标系指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内部单位的"责任目标",实现结合的特点是:

1.首先企业会计(财务会计、责任会计)要搞好协调, 互相配合,通过预测、分析、选择、决策、制定出企业的"总体目标"。

2.企业的"总体目标"经场(厂)务会研究确定后, 按责任归属和管理层次分解下达,形成责任单位的责任目标。

3.责任会计对已下达的责任目标进行核算跟踪,实施过程控制,包括"定额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资金费用"控制。

4.定期对责任单位的工作实际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通过约束、调节、激励等手段,促使责任单位达到目标,进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 在核算总体上,实行两种管理相结合。

两种管理系指企业的"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两种管理同步加强。

1."目标管理" 。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它以预定最优的最佳效果为目标,促使企业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的"目标值"的实现而统筹运动。

2."基础管理"。只有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才能使目标管理有准确的数据来源。 为了实行目标管理,确保企业(各级)目标值的实现,应重视发挥企业会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调节的功能。同时还要跟上基础工作,包括加强计量、整顿原始记录、完善定额管理,修定计划价格、及健全与此相配套的制度、措施等。同时为了实施责任会计核算,企业财会部门应及时制定出分级核算方案,对各级核算的方法、内容、程序、凭证和结转手续,都做出具体规定,严格制定统计、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并把企业计划指标、目标成本指标、定额管理指标、经济责任制指标归纳成统一指标体系,综合下达,同时制定出奖惩考核办法,做到奖惩严明。

(五)在核算体制上,实行两种会计相结合。

两种会计,是指企业的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实现结合的特点是: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责任会计核算,是在企业同一厂长或总会计师领导下进行;是在企业同一财会部门进行或在同一财会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是在逐步加强和完善厂部(部门)车间、班组同一核算系统中进行;使用的是同一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使用的是同一结账时间、同一结转方向和同一结转程序。

(六)在核算技能上,实行多种方法相结合。

多种方法,通常包括量本利分析、厂内银行、目标成本、标准成本、质量成本等,其中,与责任会计结合最多的是"目标成本"和"厂内银行"。

1.责任会计与目标成本的结合。 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企业要首先制定出车间目标成本和产品目标成本。基本程序和作法是:

(1)首先要严格制定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计划单价(基础计划价格)。

(2)按"工序"和"部件"计算出产品生产中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标准耗用量。

(3)按工时、材料的耗用量乘以计划价格,组成产品的"工序单价"和"部件单价"。

(4)各工序或部件定额单价相加之和, 组成产品的计划单价(注:各工序定额单价相加之和等于产品) 计划单价:各部件定额单价和总装工时费相加之和也等于产品的计划单价,也是产品的车间成本。

(5)产品的车间成本加上责任核算与财务核算的价格差异,即是产品的工厂成本(目标成本)。 制定产品的目标成本,是为了定期检查生产部门的绩效,实际成本比目标成本增加即为超支,比目标成本降低即为盈利(或节约)。

2.责任会计与内部银行的结合。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扭转到月末才知道经营结果的被动局面,一些企业把责任核算,事中控制的重点放在内部银行,并采取了以下步骤:

(1)制定标准成本。根据目标成本的分解指标,按产品的工艺步骤(责任单位), 单位产品工时,材料的耗用量,各种计划价格和有关单耗定额,首先核定出单位产品的"工序标准成本"作为核拔定额资金的依据。

(2)核拨定额资金。月初, 按照厂下达的产量计划和工序标准成本, 核定出各责任实体的月份"资金定额",通过内部银行划拨、控制,对非生产部门核定"限额费用",通过费用限额卡加以控制。

(3)控制产、耗进度。内部银行通过内部结算、划转,随时观察各责任实体定额资金的"耗费值"和"产出值",促其产耗平衡,争取资金增值(盈利或节约)。

(4)调整执行差异。 通过日清日结,如发现某责任实体消耗高、产出低,出现了责任预算的执行差异,内部银行要随时汇报,并通过领导迅速采取措施,调整差异,限期达到目标,并对超耗的资金进行罚款加息。

(5)做好上下勾通。每到月底(规定的对账日), 内部银行要及时与财会部门、责任实体核对财务,使三方账目(内部银行账、财会部门账、责任实体账)相关指标达到一致,而后,填制有关的责任报表。

通过上述控制,对各责任实体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消耗、成本,节约费用、资金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在核算对象上,实行两种成本相结合。

所谓两种成本,系指内部单位的责任成本和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实现结合的做法是:

1.填制双项凭证。即以同一原始凭证填制同一记账凭证,在同一记账凭证中, 既反映上级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又要反映经济业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指标。从而既满足上级按统一会计科目、费用项目的检查汇总,又要满足企业内部的"责任跟踪"和"业绩考核"。

2.进行双项记账。双项记账就是在相关账户中(如应付工资、制造费用), 分别汇集各项费用,使双项凭证所反映的内容如实按"责任单位"、"费用要素"同步记载。

3.开展分户核算。分户核算就是在"基本生产"一级账户下, 按各责任单位名称(也是产品的生产步骤)设置二级账户,按责任单位核算责任成本,并与车间核算员的成本明细账同增,同减,以便上下监督。

4.实行逐步结转。逐步结转即采用逐步分项结转法。 将第一步骤(第一工序车间)发生的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入第二步骤(第二工序车间)的基本生产账户,依次下转,直至产品入库。以分别计算各车间的责任成本。

5.认真调整差异。逐步结转的责任成本, 到最后工序车间,便可计算出产品的车间成本。但为了计算产品的工厂成本,还需调整各项差异。这是因为:在责任成本核算中,为了消除各责任单位的不可控因素,车间领用的材料、燃料、自制半成品,以及耗用的水、电、气和机修工时等,都是按计划价格计算的。因此,在产品车间成本的基础上,再加减各项价格差异,进而核算出产品的工厂成本。

6.显示双项功能,每一计算期结束后,分别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责任会计报表"以显示"财务核算"、"责任核算"两个功能,以满足上级的指标汇总和内部的业绩考核。

(八)在业绩考核上,实行两个文明结合。

各农牧场在对责任实体的业绩考核中,不仅考核产量、产值、增加值、质量、成本、利润、设备、资金等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要考核班子建设,企业形象、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职教培训、计划生育、财经纪律等执行情况。其目的是促使责任单位不仅完成预定的经济目标,同时还要增强社会效益和法治观念,从而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进取。

二、问题

当前,在推行责任会计中,有些单位违背推行责任会计的原理和原则,出现了一些不应出现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划分责任实体中,搞假分立。

调查发现,有的资产负债率偏高的企业,不从改革着手,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总体效益,反而搞"假分立",将企业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法人,名曰:大船搁浅、小船放生;划小独立、切块经营;主辅分离、分段搞活;其目的是逃避企业债务。结果各二级单位各行其是,不能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打乱了现在工业大生产中专业化、科学分工及协作精神,内部管理混乱,完不成厂下达的目标计划,削弱了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甚至原来效益尚好的企业,目前却造成停产或破产。

(二) 在分级行使权力中,侧重下放财权。

有的在分级行使权力过程中,不是合理划分经营权力,使企业经营者和内部责任者协调行使生产经营指挥权,而是侧重下放财权。 对企业内部责任实体实行分立(各立门户), 分账(财务分割、单独立账)、分户(各自到外部银行开户)经营,从而助长了各二级法人弄虚作假,攀比消费,乱开口子及其它不正之风,结果形成企业资金分散、沉淀,财务管理失控,国有资产流失,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出现经营者连任"年年盈",经营者变更大窟窿。

(三)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按规范办事

有的企业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是模拟市场,优化方案,先制定总体目标,后分解责任指标,作到责任保指标,指标保目标。而是不搞科学测算,盲目地定指标、形成以包代管、以分代定,造成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的分离,总体目标与责任指标的脱节,甚至不签置内部合同、协议,年初宣布,年底翻车,使企业经营目标全部落空。

(四)实施责任核算,失去财务会计监督

有的企业在实施责任核算中,不执行与财务会计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记账规则和结转程序,违背有关开支范围、标准和计价方法,基础工作薄弱,没有严格的标准、定额、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没有统一的计划价格体系,缺少统一的原始记录的填写、签署、传递、汇集、稽核等制度,使责任核算失去了财务会计的监督。形成两种核算(财务核算、责任核算)各忙各的账、各出各的数,致使个别责任单位出现了应提未提、应摊未摊、应列未列、应转未转、直至其它方面潜亏。

(五) 有的在考核责任效果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考核责任效果上,有的企业领导只注重产量、产值、成本、利润及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甚至为完成经济指标,拼资源、拼设备。而不重视班子建设、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计划生育等精神文明指标,同时在兑现绩效奖惩上、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更忽视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社会效益,造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滑坡。

上述错误倾向,虽然发生在少数企业,但也不可忽视,应认真加以解决。

三、对策

为了使责任会计的"机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 进行综合治理,强化领导责任。

推行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责任首先在于领导。因此,应以多种方式,特别应以法制宣传、行政督导等手段,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增强法制观念。我们说,责任会计也是会计, 各级领导要增强会计法制观念,以身作则,严格守法、执法。要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和会计知识,变外行为内行。要重视和支持各级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并在领导企业财会工作中,坚持做到不做假、不投机、不失控。如实反映责任状况和经营成果。

2.提高领导水平。针对部分企业领导对责任会计比较生疏的问题, 要以培训、帮扶、督导等手段,促其在健全、完善财务会计管理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熟悉责任会计知识,并在划分责任实体、分解经营权力、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实施责任跟踪、考核责任绩效等项目工作中,作出正确决策。作好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的结合,财务指标与责任指标的衔接。

3.加强综合治理。据了解,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和财务会计虚假密切相关,因此,要把纠正责任会计问题和财务会计打假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会计管理工作(财务会计、责任会计)涉及面广、且情况复杂,实施综合治理单靠财政部门是不行的,要充分发挥企业主管、纪检、监察、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作用,互相勾通,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要根据具体情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实施"系统"管理,加强制度监控。

系统管理即从专业角度,推行"系统"责任会计,强化对企业,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监控,以补充财政部门仅以财务会计制度约束的不足。

系统责任会计是指:在各农牧场的行业或企业主管机关,推行责任会计,这属于初级的"社会责任会计",它是根据国家下达的经济目标,在一个农牧场范围内,按照"管理系统"确定责任会计层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责任会计单位,依据责任归属,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

系统责任会计,可借助主管机关综合、协调、调度、激励、任免等行手段;可通过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谋化经营政策、规范经营形式、明确经营纪律、控制工资总额,实施考核核算,加强专业督导,实施审计监督,兑现绩效奖惩等专业手段,强化对企业(经营者、责任者)的监控。同时指导、帮助、督导企业会计人员建立、完善责任会计制度, 把住责任关口,严格责任考核,规范责任核算。 作到既正确记录、评价经营者(责任者)的业绩,又及时制止纠正其不正当的财务行为和责任行为。从而形成社会责任会计,企业责任会计同时并存,相互制约、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 构造新型会计机制,严格程序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行企业责任会计,企业应该建立"以决策会计为主导, 以财务会计为核心,以责任会计为重点,以内部银行为调控"的新型会计机制, 以突出发挥决策会计对财务会计、责任会计、内部银行会计全方位管理与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严格实施以下工作程序:

1.根据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由决策会计(总会计师或财务厂长)统一谋划总体方案、制定总体目标、确定责任实体、划分经营权力。进而做好企业责任会计关键环节的把关定向。

2.由财务会计(一般由财务科长主持)根据企业总体目标, 编制财务预算和责任预算,把企业的目标值定量化、具体化、细分化。所编制的责任预算必须与财务预算紧密挂钩。

3.由责任会计(可由财务副科长代表),按照责任预算进行指标分解, 制定管理措施,核算方案及报表体系,实施对责任实体责、权、利、效的监督与考核。

4.由内部银行会计按责任归属,进行核算跟踪, 实施对责任实体成本、费用、资金的核算控制与监督,并通过日清日结,发现问题,立即汇报,及时处理。从而使"会计机制"一环紧扣一环地强化责任会计监控。

(四) 提高会计素质,把握工作要领。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增强执法意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核算质量,尽快改变会计人员只忙于记账、算账、报账和只善于财务核算的传统习惯,从而步入参与管理、预测、决策和善于责任核算的新境界。

(五)要把推行、完善责任会计和学习邯钢经验结合起来。

要学习邯钢关于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成本管理,资金成本管理的核心是内部责任管理的经验。大力推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狠抓突出"效"字定目标,落实"责"字搞分解,划分"权"字保运转,注重"质"字提品级,深化"改"字激活力,对准"实"字搞核算,把握"严"字来考核等工作要领,真正作到企业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完成指标保目标。促使企业以最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六)实施审计检查,严格责任约束

年终,企业主管部门要协调财政、审计等等部门, 在对企业进行年度决策审计的同时,延伸进行"责任效益"检查。其重点是:

1.查实施方案。即查企业年初制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以落实;责、权、利、效的划分、监控是否规范; 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是否衔接; 对下分解的责任指标是否签署了合同协议。

2.查制度落实。即查企业是否制定、执行了严格的责任会计制度; 其会计科目、费用项目、记账规则、结转程序、开支范围、开支标准、计价方法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应交纳的利、费是否及时上缴。

3.查指标衔接。 各责任实体的资产、负债、权益分项指标相加之和(抵销内部往来)是否与企业总体资产负债表分项指标相一致;累计各责任实体的生产经营成果(收入、收益抵减成本、费用和厂部支出)是否与企业总体的经营成果相吻合;企业的财会报表和责任报表是否能综合反映企业总体和责任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查领导责任。对责任核算出现的差异和问题,要按管理归属查明责任, 对完不成责任指标,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故意弄虚作假,伪造数据、骗取荣誉、乱发奖金的经营者、责任者,要按规定做出处理;对超额完成指标任务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领导,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品管转正总结篇5

关键词: ABC分类管理;物流教学;分类标准;简化;拓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41.02

1 ABC分类管理法的分类标准和核心思想

ABC分类管理法又称帕累托分类法(ABC分析法),其思想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其核心思想是“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找出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使用不同的管理策略,达到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目的,使有限资源的管理效益达到最大。因此也叫重点管理法。

ABC分类管理将库存物品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一般的库存(B类);不重要的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 ABC管理就是把物品分为三类,例如把占总数10%左右的高价值的货物定位A类;占总数70%左右的价格低的物品定为C类;A、C之间的20%则为B类。在库存管理中应区别对待各类物品,A类物品应在不发生缺货条件下尽可能减少库存,试行小批量订货,每月盘点;C类则可能定制安全库存水平,进行一般管理,订货批量大,年终盘点;B类则在两者之间,半年盘点一次。

2ABC分类管理思想的教学拓展

对仓储管理来说,就要在保证安全库存的前提下,小批量多批次按需储存,尽可能地降低库存总量,减少仓储管理成本,减少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

传统ABC分类标准过于单一,主要按库存物品所占资金数量进行分类,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缺陷,如可能出现某个品种被归为C类物资,但却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的现象。一旦发生缺货则会造成生产的停顿。所以在企业实际库存计划控制中,并不能完全按照ABC分类法来进行管理。

具体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

2.1简化教学

ABC分类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分清主次、轻重,区别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进行分类管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此核心思想提炼出来,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具体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分类的标准如根据物资周转频率高低、周转量多少、客户重要性程度、缺货影响程度的大小等将所管理对象划分为ABC三类事物加以不同管理。

例如入库时货物储区位置分配时(当出入口相邻时),可以按照物资周转频率高低,将周转频率高的物资划为A类,将其储位安排在靠近出入口处,进行重点储位管理。将周转频率一般的物资划为B类,将其储位安排在靠近紧邻A类物资的,次接近出入口处,一般管理。将周转率低的物资分为C类,将其储位安排在远离出入口的位置。

如表1, 可根据ABC分类管理的思想,按照出入仓次数占总出入仓次数的比重,综合考虑周转量,将累计周转率高达60%以上的G、H、C三种物资划分为A类,靠近出入口位置存放,并对其在货位分配上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管理,以方便存取作业,减少劳动消耗,提高仓储作业的效率。将出入仓次数占总出入仓次数10%以下的E、A、D物资划分为C类,位置存放时放在最远离出入口位置。介于两者之间的B物资,周转量和周转次数一般划分为B类物资,物资存放在次接近出入口的位置,一般管理。具体计算及划分结果如表2。

再如货物储存环节的ABC分类管理,可以按照周转量进行ABC分类管理。对销量大、周转快的A类物资,一般控制在正常周转期限,周转量应占总库存的60%左右。对B类物资,周转期应适当缩短,周转量应占总库存的30%左右。对C类物资,其平均周转量应占总库存的10%左右。在物资储存控制管理中,可运用最高储备定额和最低储备定额作为物资储备量的下限。对于A类物资,其储备定额尽可能划小核定单元,逐项下达储备定额,重点控制。对于C类物资,可采用粗线条控制,按大类下达储备定额。对于B类物资,可实行中类控制,按品种下达储备定额,适度放宽。做到主次分明,管理有序;突出重点,重拳出击。

再如还可将ABC分类管理应用于客户管理中,如对配送客户管理中,可将少数用量大的配送单位划分为A类,把用量居中或虽用量较大,但需用量不稳定的配送单位划分为B类,把用量零星、临时性强、需用量小的若干企业划分为C类。A类客户准时配送、B类客户批量正常陪送个,C类客户实施配送外包或作配车只用。

2.2 深化教学:联合CVA方法

在ABC教学掌握较好的基础上,可以深化ABC分类思想,引导学生思考ABC分类管理法的缺陷。如主要ABC分类法的不足之处,常表现为C类物品因为所占金额较少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往往因此缺货而导致生产停工或引起生产事故。因此引进CVA管理法来对ABC分类法进行有益的补充CVA分类法即关键因素分析法(critical value analysis),将物品按照关键性分成3-4类,分别为最高优先级、较高优先级、中等优先级和较低优先级。该分类法比ABC方法有着更强的目的性。而C类物品中的某些物品也可能对企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给予最高优先级。

ABC分类法注重物品的金额,而CVA分类法则强调物品的功能,如将医院的医疗耗材库存首先按照ABC法分类,然后按照分类中耗材的重要性和临床需要程度分为不同的优先级,如有的医疗耗材虽然金额较小,在耗材总金额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但它是用于抢救病人的特殊耗材,则必须予其最高优先级,在库存管理中要予以重视,不允许出现缺货的现象。

3结语

ABC分类法其核心思想是要分清主次、轻重,区别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进行分类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加以简化或拓展教学。如可根据物流管理的不同领域将分类的标准变更或简化,如在仓储入库管理时,对货物储位分配时,可依据货物入出库的频率来划分ABC类物资,加以不同管理。在储存环节也可根据周转量高低作为标准划分ABC类物资,给予分级管理;在客户管理方面也根据客户需要量及金额大小进行客户ABC分类管理。在医院药品库存管理中,因药品重要性程度不同,除了根据库存数量及金额进行ABC分类管理,还需考虑其缺货的影响程度,结合关键因素分析(CVA)法来进行分类管理。

参考文献

[1]周万森.仓储与配送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素琴.浅谈ABC分类管理法在现代物资企业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2(458):47.

品管转正总结篇6

【关键词】 存货管理;内部控制;流动资金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各销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者在生产过程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它是反映企业流动资金运作情况的晴雨表,也往往成为少数人用来调节利润、偷逃国家税费基金的调节器。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企业置留存货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自价格的考虑, 零购物资的价格往往较高,而整批购买在价格上有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一般情况下,存货占工业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商业流通企业的则更高,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因此,一个企业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只有通过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当前企业存货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缺乏真实记录

材料领用记录中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能显现其弊端。比如,甲、乙两个工号同时开工,月末核算记录中显示的是乙工号的材料消耗极少甚至为零,而甲工号的材料消耗多出一大块;原辅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并未相应结转成本;原辅材料并未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已经结转了成本;购入的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购货发票未到,期末又没有按规定暂估入库,造成资产负债表期末存货记录减少甚至出现红字余额。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环节往往由同一个人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入库出库等全过程,使采购销售工作无章可依,还会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

(三)流动资金占用额高

因库存量大,导致流动资金占用额高,有的企业存货储备要占到流动资金总额的60%以上,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非正常存货储备量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

为控制流动资金占用额,在日常存货管理中尽量降低库存占用量, 减少进货量, 从而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合理存货储备量。

(五)管理制度滞后,不能够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接轨

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在每年一次的清产核资中都要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上报,但每年都是只上报,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示,没有处理结果,致使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量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完善企业存货管理的几个重要措施

(一)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使账、物、卡相符

存货管理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对货到发票未到的存货,月末应及时办理暂估入库手续,使账、物、卡相符。

(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ABC控制法

对存货的日常管理,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10%―1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80%左右,实行重点管理, 如大型备品备件等。B类存货为一般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20%―30%,资金占全部存货总额的15%左右,适当控制,实行日常管理, 如日常生产消耗用材料等。C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60%―6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5%左右,进行一般管理,如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随时都可以采购。通过ABC分类后,抓住重点存货,控制一般存货,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存货库存,减少储备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三)加强存货采购管理,合理运作采购资金,控制采购成本

首先,计划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运行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掌握设备维修、备件消耗情况及生产耗用材料情况,进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其次,要规范采购行为,增加采购的透明度。本着节约的原则,采购员要对供货单位的品质、价格、财务信誉动态监控;收集各种信息,同类产品货比多家,以求价格最低、质量最优;同时对大宗原燃材料、大型备品备件实行招标采购,杜绝暗箱操作,杜绝采购黑洞。这样,既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又有效地控制了采购成本,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充分利用ERP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存货资金信息化管理

要想使存货管理达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就要使企业尽快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ERP软件。利用ERP软件使人、财、物、产、供、销全方位科学高效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降低库存,使存货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例如:为加快物流速度,海尔采取按订单生产的思路并对订单实行全信息化管理。海尔在从市场上获得订单后,通过订单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到达产品部和物流,产品部同步生成生产订单,物流则同步生成采购和配送订单。这种模式保证海尔的采购和生产都是为了有价值的订单进行的,而不会出现采购或生产库存。通过上述管理,海尔的物流周期得到大大缩短,原材料只有不到 7 天的库存,成品 24 小时便发往全国的 42 个配送中心。海尔目前采购的物料品种达 26 万种,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到目前为止,呆滞物资降低了 90%,原材料库存周转天数从 30天以上降低到不到 10 天。这种物流的加速直接带来了资金流的加速,保证海尔在营运资金上的占用数量逐渐减少,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唐桂波,李建林.改进存货计价方法的探讨[J].中国林业企业,2000(6):59.

[2] 李爱华.试析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6):66-68.

[3] 鲍新中.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6.

品管转正总结篇7

关键词:逐步结转分步法;优势分析;产品成本计算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099-02

一、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运用范围及条件

平行结转分步法适用于不需要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的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企业。按步骤及工艺路线设置成本明细账,分别成本项目归集各步骤发生的生产费用。为了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各步骤不计算各步骤生产加工的半成品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道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以及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份额平行结转汇总,计算出该产品的产成品成本。

平行结转分步法适用于管理粗放简单,生产各步骤不强调经济责任,核算方式较为简化的企业,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企较多采用该法。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责权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车间的成本指标考核,必然要求各车间要计算半成品成本。所以,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小,企业更多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

笔者以某煤炭综采装备制造企业为例,其主要生产液压支架等矿用设备,属于典型的机械制造行业。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加工路线及步骤多,生产周期较长。产品需经过下料、铸造、锻造、铆焊、机加工、热处理、打磨抛丸、喷漆、装配等生产步骤。产品成本计算多年来一直沿用平行结转分步法,以合同订单为成本计算对象,根据工艺路线和生产步骤设置各生产车间和成本核算人员及产品明细账,车间核算本步骤发生的生产费用及产品应确定的成本份额。每月月终各车间成本员将本步骤计算确定的产品成本平行转出,厂部汇总计算出产成品成本。

由于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不能提供半成品成本资料,影响该企业进一步开展工厂内部经济核算工作。平行结转分步法明显的缺点是产品的实物流转与成本相分离,影响在产品清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管理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二、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优缺点

(一)优点

1.各车间即各步骤互不影响,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各步骤不必考虑耗用其他步骤的成本影响,独立完成本步骤的成本核算工作。

2.各车间即各步骤能按成本报表要求,直接提供按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资料和信息,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

(二)缺点和弊端

1.产品的实物流转与成本相分离、相脱节,不利于实物的管理和责任的划分。在产品费用不随实物转出而结转,不按实物所在地登记,而按其发生地点登记,不能为各步骤在产品的实物管理和资金管理提供信息。

2.各步骤不提供本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内部结算工作的开展。

3.各步骤的成本不包括所耗上道工序成本,不能全面反映该步骤生产耗用水平。

4.在产品存在广义和狭义的概念,需要核算人员正确区分。狭义的产品指本步骤处在加工中的产品。广义在产品不仅包括各步骤正处于加工状态的产品,也包括各步骤已完工转入半成品库或转移到以后各步骤待进一步加工的产品。

三、逐步结转分步法的运用及优点

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顺序结转分步法,它是按照产品生产步骤的先后顺序,逐步计算各步骤各产品的半成品成本,各步骤完工转出的半成品成本,从各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转出,成本随实物的转移而计入到下一步骤各该产品成本中,直至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方法。即从第一步骤开始,先计算该步骤完工半成品成本,并转入第二步骤,第二步骤再加上本步骤的生产费用,计算出第二步骤半成品成本,再转入第三步骤,依顺序类推,直到最后步骤算出完工产品成本。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特点是半成本随着实物的转移而转移,各步骤成本明细账反映的是本步骤的产品成本,即狭义的产品成本。账实一致,反映本步骤在产品实际占用的资金。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优点:

1.实物流与资金流(价值流)相一致。产品成本随着实物转移而结转,客观反映了产品价值形成和资金耗费的过程。成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有利于实物流转的跟踪并掌握生产进度,有利于在产品的清查工作和经济责任的划分,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安全。

2.逐步结转分步法,有利于企业采用不同的内部管理模式。逐步结转分步法能够提供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信息,便于分析和考核企业成本计划和产品定额的执行情况。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是企业制定内部产品价格,实行内部核算和考核的基础依据。为企业内部管理按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划分后的核算及考核,提供了成本资料。

3.逐步结转分步法,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逐步结转分步法能为企业提供各道工序的半成品成本数据,对废品损失价值的认定、丢失半成品价值的认定提供成本资料。为企业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供支持和保证。

4.适应现代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现代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对内部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成本的不断优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对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客观要求提供准确详细的成本信息,逐步结转法分步法能够满足其需要。

四、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应具备的条件

1.健全完善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做好各项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的记录、审核、保管工作。加强计量验收工作,梳理业务流程,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夯实管理基础。

2.科学合理的定额。定额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依据。企业应当制定产品消耗定额,工程技术人员和人力资源等部门应结合产品设计图纸要求及工艺规程、设备工具、员工技术熟练程度等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的材料和工时定额,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补充完善和修订。

3.运用计算机管理。计算机运用正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软件的开发及运用为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现代企业多数采用ERP系统,即企业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4.复合型财务人员。现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定位,要从传统的核算型转为管理型。企业需要即懂财务又懂业务、法律、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财务人员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品管转正总结篇8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方法;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众所周知,所谓成本分析就是指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相关资料,是对其水平和构成变动状态的分析,是对影响成本升降各种因素以及其他变动因素的研究,并从而找出能降低成本途径的最佳分析方法。同时也是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成本计划执行结果有着正确评价的作用,服务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成本计划的编制。因此,对成本分析方法的研究就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员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提高有着直接影响,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其提出以下可供参考性建议。

一、各种费用界限的正确划分

企业产品成本的计算正确与否,取决于对各界费用界限的划分正确与否,笔者结合多年经验,认为企业计算产品成本需做到以下几点:

1.要防止超支浪费现象,企业需做到对各项费用的审核和控制;

2.要正确划分企业生产经营和非生产经营的管理费用,对每项费用的性质进行精准确定,尤其是要分清资本性和收益性的支出,例:不能在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内计入固定、其他及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一系列费用的盘亏、清理报废和非常损失;

3.财产物资的价值和计价结转必须精准,因为其精准度将直接影响着成本费用,例如:折旧计提、存货及发出材料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计价等,这些都将影响到产品成本的费用,所以要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其财产物资的价值和计价结转必须精准。

4.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要加强,例如:制定修订定额,收发、领退、盘点材料等。

二、成本核算的成本分析方法

作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是对成本事后和生产过程货币表现的反映,而成本分析却是将事后反映的经纪业务转变成事前控制,因此对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就是产量、单位和结构成本。所以要实现经纪业务的事前控制就需要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成本分析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进行成本分析,才能找到影响成本升降的原因,才能有所针对性的提出措施,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取得价格优势为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本文以某企业近几年的成本分析为例,做以下解析:

(一)对单位成本各项目进行差额法分析

以该企业某产品的直接材料费分析为例:

项目 消耗材料量/公斤 单价/元 材料直接费/元

上年实际 50 100 5000

本年实际 55 90 4950

差额 -50

通过上述表格可看出消耗量将对成本产生作用[(55-50)×100=500元],消耗量的增加促使材料成本增加500元;同时材料单价的变动也将影响着产品成本[(90-100)×55=-550元],材料单价的下降促使材料成本降低550元;因此当期本产品材料成本下降了50元[500+(-500)=50元]。由于两年材料消耗量不同,企业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就是材料购买的尺寸不合理,并针对该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此现象的再度产生。这种差额分析的方法不适合企业总成本的分析,仅可作为企业产品单位成本的各项目分析。

(二)可比产品总成本以连环替代分析法

上年已正式生产和本年继续生产的产品成本的对比,称之为可比产品总成本。因为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上年及本年生产产品的结构、单位成本及产量都将有所不同,因此还需企业以连环替代法分析产品总成本,并找出为何发生变化的原因,以此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防止该现象的再度发生。例:该企业生产两种产品分别为甲、乙,是可比产品,前一年生产乙产品80件,甲产品50件,而该年生产下降3%,其价格降为100元,下表是其分析表格:

通过上述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当产品单位成本及比重无甚变化的状态下,产品成本降低额不受产品产量增减的影响,但产品结构发生变动时,产品单位成本也将发生变动。以上案例的分析可知调整产品结构将影响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企业可采用这种措施,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并且这种单位加总成本的分析法,对增减原因最直观,企业管理者也可第一时间获取成本信息,从而合理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促进企业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范春辉.公共管理学中的成本分析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2, 01:22-24.

[2]张捷.医疗单位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及成本分析[J].时代金融, 2013,36:33-34.

[3]徐玉红.浅谈医院成本分析[J].财会通讯,2011,08:134-135.

上一篇:品质转正总结范文 下一篇:内勤转正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