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勤转正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9 00:43:44

内勤转正总结

内勤转正总结篇1

关键词:民勤县;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效益;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051-04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北、西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地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仅1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 646毫米,是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至2007年,荒漠化面积已经占据全县土地面积的94.5%。民勤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是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因此,总理11次牵挂民勤治沙问题,多次说“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1.民勤县生态移民路经创新的原因

1.1 人口规模与绿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加剧

自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兵西征,中原人口随之迁入河西屯垦戍边开始,民勤曾经历了三次人口迁入高峰,到清道光年间人口猛增至18.5万人。此后,由于人口和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民勤绿洲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大大减弱,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境内人口开始大量外迁。至同治年间,全县人口减少2万人;民国5至10年,民勤境内连遭大旱,全县人口减少6万人,到1948年降至10.4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外迁人口陆续返乡,1956年达到24.15万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备受天灾与贫困煎熬的民勤人民再次举家外迁,1963年全县人口减少至17.6万人。20世纪90年代,曾被称为“柳林粮仓”的民勤湖区生态急剧恶化,人口大量外迁,约3万人沦为“生态难民”。

2007年,民勤县总人口达31.3万,而全县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绿洲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1.59万km2的5.5%。县内绿洲地区人口密度达358人/ k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7倍,是联合国同类地区人口密度临界指标的51.1倍①;即使按全县平均人口密度19.7人/ km2计算,也高出联合国的临界指标1.81倍。从水资源承载力看,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20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6%。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到1 700m3时,即可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当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1 000 m3时,就会引致供需失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②。民勤县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国际极限标准的52%,水资源实际承载人口规模较极限承载能力17.5万人高出78.86%;即使到2010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提出的水资源目标落实后,水资源极限承载力也仅为27.4万人,现有人口仍超出3.9万人。庞大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沉重的人口压力让脆弱的荒漠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1.2 传统生态移民模式面临诸多难题

一般来讲,生态移民有本地迁移和异地迁移、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自发性移民、政府组织移民和企业参与移民搬迁等各种类型。早期,民勤主要是群众自发投亲靠友移民、教育移民等分散型移民,后来政府实施有组织的县内外整体型移民。2003年,组织湖区377户、1 037人向县外移民至新疆军户、芳草湖农场;从2004年开始,依托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先后在本县内的昌宁、夹河、蔡旗、大滩等乡镇建立4个移民点,整村整社推进县内移民385户、1 804人。这些传统的移民模式虽然对缓解民勤绿洲局部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它们都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影响生态移民的实质性效果。

1.2.1 移民成本高。无论是县内移民还是县外移民,政府都要在迁入地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就民勤县内而言,以2007年实施的西渠镇煌辉村为例,搬迁一户需在迁入地新建84m2住宅一套,造价4.2万元,发放搬迁费0.1万元,加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户均1.4万元,学校、卫生所、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1.1万元,搬迁一户共需要投入6.8万元。由于涨价因素,2008年的户均搬迁成本达到8万元以上。甘肃省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人均补助标准为5 000元,每户平均为2~3万元,与实际搬迁投入相差4~5万元。就县外而言,以2003年新疆移民为例,除上述基本建设费用外,每户还需搬迁运输费0.4万元,再加上承包耕地费用和涨价因素,户均搬迁费则高达9万元;而规划中的移民补助标准仅为人均6 000元,每户大约2.4~3.6万元。

1. 2.2 移民选址难。

就县内而言,由于民勤绿洲整体严重缺水,因此,从长远来看,实施县内易地移民是“剜肉补疮”之举,只能解燃眉之急,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固有矛盾。况且,目前已收回的机关农林场大部分面积狭小,布局分散,地力条件差,无法满足移民必需的基本条件;大型国营农林场移民条件相对较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市、县政府无法与之协调沟通,移民设想始终无法付诸实施。就县外而言,过去比较理想的迁入地选择为内蒙古和新疆,前者属分散移民,规模较小,近年当地政府出台了许多限制迁入政策,基本关闭了移民大门;后者经济规模大,对劳动力需求强烈,但其半军事化管理体制与民勤县农村自主经营方式差异很大,群众移民意愿不强烈,2003年组织移民最终办理户籍迁移手续的只有35户。省内适宜移民的疏勒河流域、黑河流域,目前也面临生态问题,不允许再进行移民。因此,县外移民基本失去了现实基础。

1. 2.3 收入反差大。

实施生态移民,提高群众收入是首要任务。从民勤已经实施的几次县内外生态移民情况看,迁入地的共同特点是耕地较少,地力条件较差,移民后土地开发整理的周期长、投入大,前期回报率低,影响农民的近期收入水平,从而挫伤了群众移民搬迁的积极性。2007年,民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869元,实施生态移民后群众在迁入地达到这个收入水平十分困难。

1. 2.4 遗留问题多。

对群众而言,实施生态移民是伤筋动骨的大事。由于民勤县生态移民迁出区主要分布在湖区等沿边沿沙地区,当地群众在脱贫解困过程中形成的集体和个人历史债务都比较多。实施生态移民,必然涉及债权债务、二轮土地延包及退耕还林地处置、集体和个人财产处置、子女上学、老人养老等许多遗留问题。这些遗留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引发许多新矛盾,成为移民的不稳定因素,影响生态移民的成效。

2.生态公益型移民模式及其效益

2.1 实施生态公益型移民的依据

从民勤县的实际来看,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固有矛盾不仅表现为人口总量对环境的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不合理的就业结构削弱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全县93%的劳动力从事种植业,种植业消耗了全县82%的水资源,却仅创造了42%的产值,劳动和资源的产出水平都比较低。因此,民勤绿洲既要走出传统移民模式面临的困境,又要科学破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固有矛盾,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寻找更加符合民勤实际的移民新路径。

有鉴于民勤的县情,若通过结构调整,在减少经济活动对水资源需求量、减小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同时,还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岗位,那么,这样的做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而言,如果在生态移民中能将传统的“空间迁移”转变为“产业转移”,不进行人口异地搬迁,而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应的政策保障,使水、沙、地等生产要素实现功能转换,使劳动者实现身份置转,使沿边沿沙区各类生产要素退出生产领域,进入生态建设领域,从而大力缓解人口压力,提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生态移民”的效果。

2.2 生态公益型移民模式的实践

生态公益型移民,就是政府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广泛动员群众投入生态治理建设,将农民、土地、水资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进入生态建设事业,实现土地耕作林草化、水效利用最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群众收入公益化,进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基于上述理念,民勤县于2008年在东湖镇正新村建立了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试验区,按照“政府引导、公益支持、项目依托、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农民自建”和“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制订实施方案。一是创新户籍制度,将沿边沿沙区农户的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户口,人口仍在原地居住,耕地全部退出农业耕种,转为生态用地,按照人均2.5亩的标准核定并整体规划,全部种植紫花苜蓿、甘草等饲草作物和中药材,政府对试验区确定的生态农户每年发放一定金额的生态专项补助,以促进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的种植业转变为节水和生态效益明显的草畜业,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以增加群众收入;三是进行生态建设,将试验区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防沙治沙协会”,组建专业防沙治沙队伍,按照试验区内确定的人口数量,在青土湖防沙治沙示范区内就近居住地每年人均划分4亩沙地,统一进行工程压沙造林,逐步实现农民向治沙工人转移,促进试验区内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按照这一方案,由县扶贫办牵头,发改委、财政、等相关部门配合,东湖镇政府具体实施,全面开展试验区建设。县扶贫办和东湖镇政府与试验区66户、331人签订了事业转移合同书,并办理了享受生态专项补助手续;成立了“东湖镇正新村风沙治理协会”,以正新村至青土湖段农区沿线流沙治理为重点,组织群众在青土湖以东、正新村以北完成了长6km、宽0.2km、面积1 800亩的压沙工程,同时按照每亩83株的标准完成了梭梭栽植工程;并对退出的耕地按标准重新核定、整体规划,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515亩,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312亩,同时以社为单位新建规模养殖小区5个,完成了试验区内5.3km农村二级公路新建工程。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试验区内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的成效初步显现。

2.3 生态公益型移民模式的效益

2.3.1 生态效益。一是用水量和用水定额下降。沿边沿沙区耕地总面积为12.65万亩,配套使用机井1 207眼,亩均耗水560m3,耗水总量7 082万m3。根据实验区的实施结果,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项目实施后,沿边沿沙区可压减耕地2.6万亩,保留耕地全部转为药草用地,亩均耗水下降到370 m3,耗水总量下降到3 717万m3。二是用水结构更趋优化。沿边沿沙区的种植业用水、生态用水、生活用水比例为 94∶0.7∶5.3,项目实施后种植业退出生产,生态用水、生活用水比例调整为94∶6,生态用水比例大幅提高。三是用水效益稳步提高。沿边沿沙区农民每百元收入的水资源消耗量一般为50m3,项目实施后降为22m3。四是 “虚拟水”的节水效应充分显现。2008年国家已将民勤列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受水区,按规划每年应向民勤调水5亿m3。在绿洲西线全面实施生态公益型移民模式后,每年节约用水3 365m3;在绿洲内部按重点治理规划实现各项节水目标后,用水总量可由目前的5.8亿m3下降到3.4亿m3,又能节水2.4亿m3,两项合计可实现节水2.7亿m3,相当于以“虚拟水”方式完成西线调水任务的54%。五是植树造林力度加大。目前沿边沿沙区共完成压沙造林面积3.89万亩,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完成压沙造林面积16万亩,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绿洲西线的60万亩流沙4年内就可得到有效治理,并在沿线梯次构建起压沙造林、沿线退耕封育、内部种草养畜相配套的绿洲保护体系,形成功能相对完备的生态缓冲区。

2.3.2 经济效益。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项目实施后,沿边沿沙区投入下降,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点转移,结构更趋优化,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必然承受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降低,比较效益提高。一是收入稳定增加、保障程度提高。2008年,试验区内群众的人均收入将从2007年的3 800元达到4 500元,其中,生态专项补助2 200元,低保180元,压沙造林补助1 600元,种草养畜等收入520元。可见,农民收入的主体部分为政策性收入,只要专项补助增长机制得到落实,转移区群众收入可与全县农民平均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二是农民收入差距缩小。根据调查,沿边沿沙区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相差达2 375元,而项目实施后,农民收入来源趋于一致,政策保障更趋公平和均衡,贫富差距不断缩小,和谐因素不断增加。三是收入空间拓展。目前沿边沿沙区共有劳动力1.67万人,其中97.3%从事第一产业。项目实施后,压沙造林和草畜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超过1万人,其余劳动力可全部转移从事第二、三产业,从而为转移区增加转移性收入。

2.3.3 社会效益。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试验区的建设,首先是一种发展观念的转变,是经营主体、生产方式和农民身份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使群众在治理生态的同时节约了资源(尤其是水资源),抑制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减轻了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通过治理沙漠增加了收入。其次,通过治沙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不仅能拓展增收渠道,而且能够实现农民向治沙工人的职业转换,实现大地增绿、产业增效、经济增速与农民增收的共赢,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第三,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试验区建成后,政府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资力度,可以逐步实现沿边沿沙区基础条件的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得到更快发展,群众社会保障能力将明显增强。

2.3.4 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与搬迁移民的成本、收益比较

从安置成本来看,若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项目5年内实现将全县风沙西线

40 157人纳入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计划,政府为转移区群众人均年补助生态专项2 400元,5年共计1.2万元,每户按4口人计算,户均4.8万元;如果将40 157人5年内全部移民搬迁到县外,户均需搬迁费用达9万元以上。由此可见,实施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较向县外移民的安置成本户均低4.2万元。从生产总成本来看,生态公益性事业转移项目人均投入为2万元,其中:年补助生态专项2 400元,5年共计1.2万元,基础设施和暖棚建设一次性投入0.8万元(在项目成本核算中,未计入政府投入的压沙造林补助1 000元/亩,因为,即使不实施该项目,政府也要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生态治理)。从收益来看,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为人均2.608万元,主要源于:①草畜产业发展增加纯收入4 500元/人以上,5年共计2.25万元/人;②项目区年节约水资源3 365万m3(相当于民调输水的斗口水量),按民调水价0.21元/m3计,每年可节省水费706.6万元,5年人均节省水费0.088万元;③节省的水量全部用于绿洲内部发展高效农业,可灌面积达6万亩,按净产值600元/亩计,产值为3 600万元,水效益按60%分滩,节水效益达2 160万元,5年人均节水效益达0.27万元。综合以上的成本和收益分析,项目实施中政府投入资金2万元/人,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为2.608万元/人,项目益本比为1.304,项目可行。

3.推广生态公益型移民模式的政策建议

民勤县绿洲沿边沿沙区风沙线长达408km,其中西线达274km,亟待治理流沙面积60万亩,沿线有薛百、大坝、三雷、苏武、大滩、泉山、红沙梁、西渠、东湖等9个乡(镇),涉及沿沙村55个、沿沙社254个,总户数9 689户、40 157人。根据东湖镇正新村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试验区取得的经验和得到的启示,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落实,民勤县政府计划从2009年起到2013年,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总结、完善、提升现行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在上述区域内全面推行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的新模式,将风沙西线的人口全部纳入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范围,通过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转移,逐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提升绿洲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两条政策建议。

3.1 将民勤沿边沿沙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试验区申报为部级项目试验区

项目试验区每年为转移群众按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落实生态专项补助,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负担,并随着民勤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进行动态调整,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形成转移区群众收入稳步增长机制,确保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8年,东湖镇正新村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试验区为群众落实政策性补助2 380元,相当于试验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以此推算,参照正新试点的标准,将风沙西线的40 157人全部纳入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范围后,以2007年民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 869元为基数,人均每年落实生态专项补助2 400元,每年共需补助9 638万元;按国家补贴80%、地方配套20%的分级负担比例,每年国家需补贴7 710万元,并按民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的平均增幅8%相应增加。

3.2 将民勤县沿边沿沙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区群众全部转为城镇户籍并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针对民勤生态治理的特殊性,直接将民勤县沿边沿沙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区群众全部转为城镇户籍并纳入城市低保范围,政府统一安排剩余劳动力到城镇集中定居,并提供必要的创业优惠政策和创业平台,促进受益区群众向城镇聚集,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此加快民勤县城镇化步伐。参照目前民勤县实际执行的平均每人212元/月(低保152元、物价补贴60元)的城市低保标准,将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区群众全部转为城镇户籍并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后,每年共需落实低保金1.02亿元;按中央负担80%、地方配套20%的分级负担比例,每年需中央补贴8 160万元,并按国家有关政策逐年调高补助标准。

注 释:

① 联合国1977年在内罗毕召开的沙漠化会议上制定的干旱地区土地对人口的承载极限是7人/km2。

② 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包锐等.民勤的“绿色之战”[J].中国经济周刊,2007,(14).

[2]李并成.人口因素在沙漠化历史过程中作用的考察――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5,(5).

[3]民勤县志编纂委员会.民勤县志[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4]刘小强,王立群.国内生态移民研究文献评述[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8,(1).

[作者简介]王成勇(1969―),男,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卢小亨(1972―),男,民勤县人民政府县长。

内勤转正总结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高校后勤服务也进行了相应的转型,逐步由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办后勤”走向市场化运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后勤服务模式也逐步形成。首先,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逐步推进。高校后勤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性、生产性特征,由国家率先推行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社会化改革,可以说与全球范围内公共服务市场化方向是一致的。在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实行“小而全”和“高校办社会”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校办学、科研的精力。有鉴于此,自1999年起,我国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战略改革,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督”为框架,全面开放高校后勤市场,取消学校自办后勤,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从总体推进路径上看,多数高校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为的原则”,基本做法都是通过多种渠道将高校后勤服务从学校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企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高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理工作日趋规范,服务保障更加到位有力,后勤各项经济实体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为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其次,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模式初步形成。自全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以来,多数高校大致形成三种改革模式:一是民营化发展模式,二是集团化发展模式,三是企业化发展模式[2]。与此相适应,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也进行了转型。其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向“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转变。其二,财务核算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会计核算中资金的投入、循环、退出这三阶段动态过程,高校财务核算制度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向企业会计核算转变。其三,高校后勤服务的基本属性从纯粹服务属性变成了商品和服务的双重属性,从而使高校后勤服务中的主客体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后勤服务供给涉及高校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具有公益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来供给后勤服务也不可避免地触及企业的利益体系。高校后勤服务的营利性与公益性关系的存在,使得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的利益协调关系更多样化,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体制。一些高校为了调动现有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组织内部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了可量化的评价和改进。

二、基于财务绩效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所有的改革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后勤职工的传统观念即后勤福利思想根深蒂固,一旦让他们失去长期依赖“吃皇粮”的铁饭碗,必定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要通过减员分流来降低后勤人员费用的设想,在短期内难以实现[3]。加之配套制度建设总是滞后于现实需要,因而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

第一,后勤服务企业化的模糊性问题。任何改革过程都是非零成本的,都需要打破既有的利益关系,重塑新的利益协调结构。从时间性角度来看,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也是如此,其中组织结构调整、主体关系理顺都需要一个过程。以企业化名义运营的后勤集团或服务公司基本上都是脱胎于高校这个母体,即使人、财、物方面的关系在规章上可以明确界定,人事网络、业务流程等方面仍不可避免地与高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从属关系。许多后勤集团只是在名义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真正的管理过程都没有实体化,“一个系统”的观念仍广泛存在。此外,后勤服务机构与高校母体的产权划分仍不十分清晰,这是导致改革目标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第二,后勤管理主体监督乏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后果,实际意味着高校作为服务购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契约机制对后勤服务生产者进行管制,从而取代传统的由高校直接生产和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受体制关系不顺和整个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对后勤服务的监控约束不仅不能得到有效加强,反而随着后勤机构独立性的增强而不断减弱,集中表现为面临着体制退出风险与体制建构风险交织的局面。一方面,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约束机制的条件下,高校为保证后勤服务质量,特别是餐饮服务安全,不敢轻易放弃传统行政监管这一有效的监督约束手段,原因就在于后勤服务涉及人员众多,社会影响面较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后勤服务的专业化特征要求必须有专业化的监督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但现实是,现有体制中除了高校是直接责任人以外,其他主体的介入渠道都不是十分顺畅,高校必须独立承担监管职责,这无疑需要高校继续保留专门机构对该项事务进行专业化管理,而这事实上不利于服务职能从高校职能中剥离出来。

(二)财务管理方面

第一,高校后勤管理理念错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破了高校后勤的传统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后勤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都有很大提升,有效地保障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组织、程序等体制迟滞因素的制约,后勤服务的管理者把财务管理定位为事业会计核算。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只重视现金管理,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更没有绩效管理的理念。后勤机构中其他部门人员对财务人员产生防范心理,使其失去对经营活动的反映、监督职能,从而影响了后勤财务管理实际运行的质量和效果[4]。总之,财务管理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具有战略意义,它能够促进后勤管理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当前高校在后勤管理中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忽视了财务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使得财务管理无法发挥监督和控制后勤集团管理活动的功能,进而降低了后勤管理的绩效。第二,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尚不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本身要求高校后勤引入一定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高校后勤服务总是处于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悖论关系之间。一方面,没有以营利性为目的的市场参与,高校就难以从繁重的服务生产中解放出来,无法为充实高校后勤服务资源找寻更多的途径,事实也就不利于保证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供给。另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务必须保证一定的均等化,使绝大多数师生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否则就会影响高校群体的社会稳定。高校后勤服务中一些服务内容是不能以营利为驱动来供给的,甚至需要服务机构亏本来提供。对待这些亏本的事项,后勤服务机构要么通过其他拓展服务来弥补,或者通过政府补贴等公共财政支出来给付,这都要求财务管理制度在目标维度上有合理的定位。但是,当前高校后勤服务没有较好地对后勤服务的目标进行定位。第三,后勤产权归属模糊。产权问题是制约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单位办社会、学校办后勤的传统体制使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资产几乎全部归属于学校。在后勤机构脱离高校母体的过程中,关于产权归属的划分问题始终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大问题,一时难以有效解决。后勤机构人、财、物的脱离如果根据市场原则进行股权转让,就会面临市场竞价主体不足的现象,如果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划分,则难以平衡心理和实际收益上的巨大落差。总之,如果后勤集团的产权归属不明确,后勤集团的企业化运作就会受到限制,后勤集团就是一种不完全意义上的企业。这种属性会导致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核算机制不完善,后勤集团的利益相关者模糊,最终影响后勤管理中财务绩效的提升问题。

(三)人事管理层面

第一,队伍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管理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个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功能的发挥,对整个后勤管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也就是说,要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专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后勤服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职化。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不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二是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对于高校的后勤服务和管理而言,它们既需要懂战略、会协调的高级管理人才,也需要能服务、专心一线的操作人员。这种人员结构上的复杂性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管理手段上要成体系、高效率,在管理理念上要有科学规划思想,在工作程序上要有经验支撑,在实际操作上能够达到人员效率的最大化。而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后勤服务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和团队都无法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第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标准化是以科学的方法为依据的,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标准化既能够保障后勤服务的质量水平,也能够为后勤管理的监督和控制提供依据。这种后勤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要明确服务质量标准、资源配置标准,使高校后勤监管有据可依。高校后勤服务不同于社会上的服务,它有着特殊的服务对象和社会使命。这种象牙塔式的特征意味着高校后勤服务要建立独特的质量标准化体系。高校后勤服务要以和谐为导向,以师生满意为标准,以保障有力为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统一的高校后勤标准和评价体系。由于缺乏评估标准,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如监管不到位、食品不安全,这不仅引发了师生的不满意,往往也会危及高校的稳定。在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的基础上,统一后勤服务质量标准,营造和谐的高校后勤服务,成为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以提高财务绩效为导向,优化高校后勤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基于财务绩效的视角,改革实践中要突出以财务绩效衡量后勤服务水平、用财务绩效指导管理措施的创新、把财务绩效作为调动人员服务意识的基本手段。

(一)妥善处理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基本关系

高校后勤服务既有产业化的一面,也同时存在公益性的一面。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总是处于多种冲突的价值体系之中。要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确保后勤服务社会化战略的有效推进,首先要从观念上改进,着力调整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处理好后勤人员与学校的关系。长期以来,学校后勤职工的人事关系都是直接隶属于学校,如果后勤按照企业模式运行,学校不再承担后勤职工的工资、奖金,打破铁饭碗,让职工通过工作服务来取得工资,这对后勤职工来说,他们的顾虑较大。因此,在现行的后勤管理体制下,后勤服务人员与学校的关系没有理顺,后勤机构缺乏用人自,尤其是后勤管理人员一般由学校任免,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勤服务的竞争力。其结果是后勤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意识淡薄[6]。因此,尽管后勤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在用人机制层面改革的滞后,高校后勤服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限制了其经营的活力。从后勤服务实体自身来看,要正确处理后勤人员与学校的关系,就应该积极推动高校后勤向法人主体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对于高校而言,它们也可以通过后勤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降低高校运行的社会成本,使其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第二,处理好后勤服务价格机制的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关系。鉴于目前除了后勤服务外包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后勤实行的是双轨制的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学校与后勤实体之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契约关系,而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关系。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没有真正改变高校自身办后勤、管后勤的局面。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后勤服务的价格收费方面。如果后勤服务实现企业化运营,后勤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后勤服务就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由定价。但是,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这种特定的服务关系又不同于市场上的服务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因此,政府物价部门对于高校后勤服务收费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如何确定服务的收费价格,关系到学校与后勤双方的利益,关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否成功[7]。因此,如何处理后勤服务价格机制的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悖论,在后勤服务保障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定价,成为高校后勤服务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三,处理好成本核算中的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关系。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后勤服务企业推进全成本核算,逐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事企相对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应该让高校后勤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但由于后勤服务改革不彻底,后勤企业往往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际上也就不享有独立的财产权,不能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更难以实现自我发展。产权不明,造成事权不分,企业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难以发挥企业的特点和遵照企业内在的发展规律运营,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负盈亏[8]。后勤企业要逐步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作为高校内部系统的组成部分,除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外,还要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高校后勤服务要处理好市场化与行政化之间的关系,这固然意味着高校不能利用权力干预后勤服务过程,但也意味着后勤也不能完全脱离学校的管理与监督。

(二)建立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第一,全面推行用人机制改革。推进后勤服务中的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限,所有人员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强化后勤培训,着力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改善员工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定期进行绩效评估,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第二,全面推行全成本核算。新时期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方向是成为企业化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经济实体。在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践中,后勤拥有的国有资产划分为服务型、经营服务型和经营型资产三大类,不同类型资产在运行过程的成本表现和收费依据不一,这给全成本核算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要为三类资产的运行提供指导性意见和补贴依据,分类进行成本核算。第三,加强内部管理,致力于打造现代后勤。打造现代后勤,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后勤,就是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行管理制度。围绕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不断完善协调顺畅的工作运转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制度,三是要全面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三)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推行后勤财务管理精细化。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在后勤服务供给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高校划拨的后勤经费总量基本稳定。后勤运转经费标准是在多年运转基础上探索出来的,在当前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后勤服务成本提高,而运转经费若不能相应增加就会存在引发服务质量下滑的风险。在学校对后勤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的背景下,能够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保持成本稳定或略有下降,成为后勤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因此,高校要从提高财务绩效的逻辑出发,不断创新后勤管理制度,致力于创新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财务绩效的提升。第二,推进后勤服务内部绩效考核。在高校后勤管理中,无论采取何种运作模式,一定的激励机制都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是调动人内在动力和潜能的着力点。在后勤服务中健全激励机制要与绩效管理相结合,把后勤服务个体的个人利益(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与服务业绩相挂钩,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针对后勤服务的目标,设定后勤服务每个部门和每个个体的绩效计划,最后针对部门或个体的绩效完成情况展开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原有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充分调动后勤管理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加强后勤财务监督。后勤服务是学校正常运转最重要的支撑,后勤运转经费在所有学校都是一笔庞大的支出项目,后勤管理的重要职能就是既有效地控制运转的经费,又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后勤管理职能的实现依靠健全的财务监督。高校后勤财务监督有两个层面:一是高校财务部门对后勤财务的监督,二是后勤内部财务部门对后勤财务的监督。对于前者,要积极发挥高校财务部门的监督功能,确保后勤运转经费的合理化运用。对于后者,高校后勤部门要设立专门的财务机构,在高校财务部门的指导下独立运作,承担后勤财务的监督职能。

内勤转正总结篇3

就我们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求真务实,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后勤工作是我馆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它在我馆整个管理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后勤工作虽然不是南图的中心工作,但它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南图履行社会文化服务职能的基础,是单位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的重要依托,是我馆高效有序运转的基本保障,后勤保障部门所提供的保障服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我馆的事业发展与和谐建设。当然,我这里所指的后勤保障部门不单单是指后勤保障部,应该还包括为读者服务工作、为全馆干部职工提供一切后勤支撑的部门,比如:物业管理部、人事部门、工会以及为全馆提供技术服务与保障的信息技术应用部门等。

几年来,在馆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后勤服务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后勤部门坚持全面贯彻馆里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规范管理,协调各方,着力构建和谐后勤实体;后勤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为我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广大干部职工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率进一步提高。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馆后勤工作在实际运行和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细化的服务标准;二是缺乏严格周密的服务程序;三是缺乏科学的监控措施;四是服务行为随意性大;五是后勤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等。

随着新馆的全面对外开放,我馆的社会影响力、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文化服务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对员工素质、服务理念、思想观念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后勤保障工作适应南京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干部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更好地为各项中心工作服务,是后勤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与挑战。通过近一阶段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个人认为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满足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做到三个转变,即: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经验型向科技型的转变;从学识型向应用型转变。

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好坏与否,关键在于我们所服务的对象对我们工作是否满意,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我们对全馆的工作有一定了解,不仅要准确地掌握当前的需要,还要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即能够预料到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图书馆工作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后勤保障工作将会提出哪些新的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所有从事后勤工作的员工就需要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积累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使我们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落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不断地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使我们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与时代变化的要求同步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始终充满活力。南京图书馆搬迁到新馆后,无论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与服务工作,还是设备的采购与使用管理,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一切都使得后勤工作所涉及到的知识和专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从经验型向科技型的转变;

掌握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必须在工作实践中进行运用并得到检验,只有那些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与手段,才能对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水平有所帮助。因此,我们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抓好学识向应用的转变,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工作能力。

因此,我们后勤保障部门今后应该做到:

1理清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文化服务工作为中心,以服务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为宗旨,以构建与南图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管理特征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为目标,为我馆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和优质的后勤服务。

2确定工作目标

在管理上实现岗位有职责,服务有标准,过程有控制,效果有监督。在运行上建立企业式经营、高效、标准化运行。在队伍建设上培养职业化、专业化员工队伍。在服务上为全馆各部门提供及时便捷的热情服务。

3强化工作措施

一是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目前后勤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当前,后勤服务内容已不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是逐渐转化为一个服务需求市场。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顺应事业发展的要求,摒弃那些阻碍工作发展的陈旧的、过时的理念,不断摸索、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学管理。后勤各项工作要坚持以服务于全馆各部门、满足干部职工的工作需求为本,加强与干部职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广大员工对后勤工作的了解和理解,提高对后勤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要倾听大家的呼声,切实帮助广大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体现单位大家庭的温暖,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形成一整套管理人员工作规范、部门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规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四是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增强后勤服务工作办事程序和决策事项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

内勤转正总结篇4

转眼公务员的试用期就要结束了,提出转正申请,首先做做个工作总结,那么公务员试用期转正的个人总结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公务员转正个人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公务员转正个人总结一年来,我始终热衷于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我,摆正工作位置,时刻持续谦虚、谨慎、律己的态度,在领导的关心栽培和同事们的帮忙支持下,始终勤奋学习、用心进取,努力提高自我,始终勤奋工作,认真完成任务,履行好岗位职责,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潜力都取得了必须的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状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严于律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一是平时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用心参加机关组织开展的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坚持认真记笔记。透过这些学习不断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丰富了政治头脑,增强了政治敏锐性。

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我始终把业务理论学习作为搞好本职工作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移民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广东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广东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文件,做到在学习中提高,以实际需求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增强业务处理潜力。平时工作中经常向单位业务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不懂就问,并坚持记工作笔记,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成败得失,还透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我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我的业务理论知识得到了必须的提高。

三、求真务实,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进入县移民办之后,我被分配到人事秘书股工作,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我,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人事秘书股工作是完全服务性质的工作,既要对外服务,也对内服务,工作中要做到“四勤”即眼勤、嘴勤、手勤、脚勤。在接待移民群众来访办事时,用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种耐心用心地服务好移民群众,扎扎实实为移民群众做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解决移民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收文发文时,总是用最短的时间把文件送到达各股室,并及时把领导批阅文件收回归档或传阅到其股室,从来没有遗漏掉一份文件;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状况,及时总结、汇总,向领导汇报或让领导备查;在起草文稿时,能及时认真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同时在组织会务、后勤管理、打字复印等工作上也尽职尽责,不留下任何纰漏。

一年来,我在组织、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忙和支持下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我深知自我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政治理论基础还不扎实,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工作方式不够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戒骄戒躁,坚定政治信念,加强理论学习,积累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自我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磨练自我,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

公务员转正个人总结一年来,我始终热衷于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我,摆正工作位置,时刻持续谦虚、谨慎、律己的态度,在领导的关心栽培和同事们的帮忙支持下,始终勤奋学习、用心进取,努力提高自我,始终勤奋工作,认真完成任务,履行好岗位职责,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潜力都取得了必须的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状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严于律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一是平时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用心参加机关组织开展的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坚持认真记笔记。透过这些学习不断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丰富了政治头脑,增强了政治敏锐性。

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我始终把业务理论学习作为搞好本职工作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移民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广东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广东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文件,做到在学习中提高,以实际需求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增强业务处理潜力。平时工作中经常向单位业务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不懂就问,并坚持记工作笔记,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成败得失,还透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我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我的业务理论知识得到了必须的提高。

三、求真务实,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进入县移民办之后,我被分配到人事秘书股工作,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我,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人事秘书股工作是完全服务性质的工作,既要对外服务,也对内服务,工作中要做到“四勤”即眼勤、嘴勤、手勤、脚勤。在接待移民群众来访办事时,用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种耐心用心地服务好移民群众,扎扎实实为移民群众做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解决移民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收文发文时,总是用最短的时间把文件送到达各股室,并及时把领导批阅文件收回归档或传阅到其股室,从来没有遗漏掉一份文件;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状况,及时总结、汇总,向领导汇报或让领导备查;在起草文稿时,能及时认真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同时在组织会务、后勤管理、打字复印等工作上也尽职尽责,不留下任何纰漏。

一年来,我在组织、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忙和支持下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我深知自我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政治理论基础还不扎实,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工作方式不够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戒骄戒躁,坚定政治信念,加强理论学习,积累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自我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磨练自我,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

公务员转正个人总结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我局每位同事都是我的教师,他们中有业务专家,有科技尖兵,有文字高手。正是不断地虚心向他们求教,我自身的素质和本事才得以不断提高,工作才能基本胜任。在统计局工作的一年来,我个人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本事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业绩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所从事的工业品价格调查在全省地方队中名列第一。

二、加强修养,时刻注意自我约束

城调工作与居民群众及社会各界联系十分广泛,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我始终牢记自我是统计局的一员,是领导身边的一兵,言行举止都注重约束自我。对上级机关和各级领导,做到谦虚谨慎,尊重服从;对基层对企业对同事,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社会对外界,做到坦荡处事,自重自爱。一句话,努力做到对上不轻漫,对下不张狂,对外不卑不亢,注意用自已的一言一行,维护局机关和各级领导的威信,维护统计部门的整体形象。

三、认真执行工作制度,保证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工业品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调查点多且分布广,报表收集难,审核难度较大,加上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基层统计人员不配合。针对这种情景,我就认真执行基层企业上报登记制度、报表审核制度以及规范化工作制度,及时加强跟踪检查

和督促,并逐项落实到实处。

我所从事的专业都设置了上报登记制,上报实行签名制。对企业的上报表种、上报时间、送达情景进行登记,对企业的迟报情景、电话催报情景、催报单的下发情景都一一进行详实登记。每次报完报表后,就认真清查上报情景,对企业下次报表做出合理安排(如提前告知,发催报单或查询书)。这一措施运行效果良好,企业报表进取性提高了,也更认真了,数据质量也明显提高了_这样逐月逐季循序渐进,报表的上报情景逐步好转,上报率大幅提高。异常是工价报表,每月对中类行业企业上报情景逐一比较查实,根据省队反馈的各大、中、小类行业的权数认真查实企业的上报情景,使中类行业的覆盖率、代表性基本坚持稳定_。

上报前认真审核报表,把好第一关。在审查报表时,对一些价格涨跌幅度较大的数据进行查询,要求企业上报人员给出书面说明。报表上报后,无论节假日如无特殊事情都主动留人在岗,以便省队相关专业的同志能及时查询报表数据。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感到十分得充实,我和全局近60名同志共同工作和学习了一年多的时间,不仅仅增进了了解,沟通了感情,建立了友谊,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工作本事也得到了必须的提高;同时我也感到十分欣慰,我庆幸自我能够在一个团结,充满活力和高效的党组的领导下工作,为一个和谐的,欢乐的,充满人情味的工作氛围而高兴。

此外,经过一年来的工作,我也看到了自我的不足之处,也是本人今后努力的方向。一是统计理论知识还十分贫乏,统计工作经验还很欠缺;二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缺乏了解,分析研究水平还不高;三是计算机专业知识还不精,还没有和统计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能够问心无愧地说:自我尽了心,努了力,流了汗。不管这次述职能否经过,我将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地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同时借此机会,向一贯关心、支持和帮忙我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公务员转正个人总结20--年9月,我顺利透过省委组织部组织的选调生考试,成为---人民政府的一员。一年来,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忙下,我在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潜力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提升和较大提高。工作中,我透过不断的学习、总结和探索,逐步构成了勤于思考、严于律己、扎实稳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自我能够很好地融入工作主角,多方面适应岗位的需要。现将试用期间工作状况总结如下:

一、迅速转变主角,用心融入环境

20--年6月我从------硕士研究生毕业,20--年9月到---报到参加工作。对于我到乡镇参加工作,有些同学和朋友表示很不理解,认为名校的研究生就就应去更高层次的单位。而我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所在的单位层级如何,而在于他对社会的奉献多少。当前,我国农村仍然落后,农民生活仍然不算富裕,作为知识青年,我们有必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基层,发挥自我的光和热。对我而言,从学校到工作单位,我需要完成从学生到公职人员的主角转变,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我需要锻炼的地方还很多。所以,我对自我的心态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学会将过去的成绩“归零”,努力从新的起点开始收获喜悦。到---报到后,我被安排在组织员办,主要负责党建、驻村、干部管理等工作,事务林林总总,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指导下,我逐渐融入了工作环境中,对办公室业务驾轻就熟,走上正轨。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参加工作后,我没有放松对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主动认真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发展观等进行了学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和分析问题。参加工作以来,我分别在2013年9月和5月在--市委党校进行了公务员任职培训,对党的政治理论要求和业务素质要求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我还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贵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等,并认真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还认真学习了习领导的系列讲话,以及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透过这些学习,我对党的政治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政治觉悟上有很大的提升。

三、认真观察领会,提高业务潜力

参加工作以后,我主动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向他们多学多问,观察他们的做事风格和方法,自我收获不少。在到组织员办工作3个月后,办公室主任升职,我需要将办公室的事务肩负起来,办学边干特点突出。当然,对我而言,理顺办公室具体事务无疑是首当其冲的要事,我结合自我在几个月中对办公室事务的了解,进一步对办公室事务进行细化和规范,这样做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总得来说,作为---比较繁忙的几个部门之一,组织员办的工作主要包括党建、驻村帮扶和干部管理等方面。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在党建方面,理顺了党员发展的相关程序和资料,指导好镇党委下属各党支部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并对入党用心分子进行了培训,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参加了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选举产生了新的一批农村党支部班子,根据上级要求,组织信任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认真做好党员的关系转接和登记管理,指导各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定期收缴党费;做好“五好”基层党组织的推荐评选,对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党支部进行整顿提升,着力打造市级党建示范点;组织协调镇党委的民主生活会、党代表年会等工作。在驻村帮扶方面,作为同步小康驻翁井村工作组成员,我和其他队员一齐用心为翁井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制定

了翁井村的发展规划,协同村两委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员办还负责全镇的驻村帮扶工作,我对第三批驻村干部和---包村帮扶工作组的工作状况进行统筹协调,定期开展督查,每月对驻村帮扶状况进行汇总上报,确保驻村工作落到实处。在其他方面,我还负责做好---离退休干部、离任村干部等方面的事宜,就退休干部待遇和离任村干部的待遇问题和相关部门对接落实;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也属于我的工作资料之一,我用心指导好了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并按月对其进行考评和发放工资。组织员办的事情是很多的,除了上头所说的外,还有区委组织部和镇党委临时交办的事情。在工作中,我做到了勤勤恳恳办事,认真的观察领会,努力提升自我的业务潜力水平。

四、谨记三严三实,务求廉洁从政

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提出,要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府,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20--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就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可见,廉洁从政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必备的素养。参加工作以来,我认真学习了党纪国法的相关规定,对照先进典型人物,端正自我的思想,做到廉洁自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为党委服务,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公务员转正个人总结20--年10月,经过--省公务员录用考试,我十分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员。转眼之间,我工作满一年了。在这短暂的一年中,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在各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忙下,帮忙我实现了从一个学校人到社会人的主角转变。圆满地完成了自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潜力等都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和提高。现将我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边学边改,不断弥补自身工作上的不足。

由于自我刚迈出校门,年纪轻、工作经验少,生活经历单一,于是在工作中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一是与村干部和村民的沟通中出现了“代沟”。二是对涉及农村的一些基本政策法规一知半解。三是对单位的工作业务不熟悉。四是对信息的写作掌握太浅,没有深刻的报道好处。

不拘形式,处处留心学习。一方面,我利用所里的法律宣传资料诸如《民法通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律系列丛书》等法律书籍,把涉及当地农村的常用法律法规摘录下来,充实自我的法律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我透过行政内网的基层所的经典案例学习,积累写作素材,第一时间挖掘各种信息,提高自我的信息写作水平。

不耻下问,时时用心改善。在领导和乡政府同事的提点和帮忙下,深入一线,进村入户,与群众进行了直接接触,把多看一点、多问一句、多想一些当做每次提高的阶梯。油坊店乡地处大别山区、响洪甸库区,民风淳朴。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无论是乡里的同事,村里的干部或是群众,他们都无私地帮忙过我,使我更好适应乡镇司法所工作。

二、渐行渐进,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潜力。

刚到局里时,我在局里实习了两个月,接触到了局里的各个股室、详细了解了司法行政的各项业务。其中一个多月,我都在基层股实习,基层股的业务工作繁杂,确要有条理,关系到司法业务的具体操作和应用。由于我是新手,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基层股的信息录入和查阅。一是认真收集各项信息资料,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各基层司法所的工作开展状况。二是做到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达,传达局领导和上级部门的业务要求,持续信息的畅通。

元月份开始,我开始在油坊店司法所上班,主要负责行政内网的管理和司法所内业工作。基层司法所工作的平凡、枯燥、专业性强。对于我这个不是法律科班出身又有点冒冒失失的人,的确是项大挑战。个性是法律法规的解释,解释错了就会造成群众的误解。我以每次解释都要有依据为标准时时要求自我。在吴所长的教导和帮忙下,我渐渐的对农村的常用法律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向群众解释起来也越来越详细准确。现正用心准备参见的司法考试,进一步提高自我的业务素质。

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方面,我首先仔细查看了在册的矫正人员和帮教人员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结合在县局实习期间学到的矫正业务知识加以对照,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状态。透过矫正人员的汇报和走访,详细了解他们的个人和家庭状况,以便于更好的进行管理和帮扶。个性人对于未成年的矫正人员给予更多的教育。对于行政内网的操作,我将从县局基层股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中,不断完善我所的行政内网业务,每一天查看内网更新,保证内网的各项工作到达上级要求。

在做好内业的同时,我也经常和吴所长一齐参加人民调解工作。无论是最东面所驻的龚冲村还是最西面的周院村,或者是最偏远的东莲、西莲村,都参加过调解工作。初出茅庐的我,基层工作经验甚少,一开始根本完全不懂。幸运的是,吴所长是一名调解好手,同时各个村里也不乏人民调解的模范,他们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忙,从他们身上,我渐渐学会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要求,掌握了调解工作的技巧。我明白了人民调解工作不仅仅仅那么简单,还需要你真正深入了解分析,根据实际状况讲事实摆道理,让矛盾双方从心里理解,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才行。一有工作闲暇,我就阅读所里的《人民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典型案例汇编》,学习他人的调解技巧和使用的法律知识;平时向吴所长学习当前正在处理的调解案件。在处理完一个案件以后,学会及时总结,并写出信息上报县局,与兄弟所同事共同交流。

内勤转正总结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勤工助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3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勤工助学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单纯的资助层面的意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勤工助学的需求,同时随着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式空前严峻,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较好的组织才能、较强的分析能力、很好的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1 目前大学校园内助工助学的形式

勤工助学在高效助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实现助困与人的有效途径。要满族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需要,大力发挥勤工助学的助困育人作用,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开拓助学岗位,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为此,高效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需要加强管理、广开渠道、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1)加强校内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是目前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主要形势。所需资金主要考政府和学校的投入,校内岗位具有独特的有时。主要是伟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偶的机会,并不以营利伟目的。可以按照专业、特长等灵活设立相应的岗位,尽可能发挥学生自身的有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实效、可行的勤工助学工作的评估考核体系,对岗位的分配、监督、考评进行规范和指导,使有限校内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2)积极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具有潜力大,空间广等特点,学生在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岗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与社会联合建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另一类是学生自己组东在社会中寻求的勤工助学岗位。无论是与企业联合建立,还是自主建立的的助学基地,都更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尽量做到助学基地形势规范,管理科学,持续发展,要依托高效内的文化有时和人力资源有时,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打造一文化,服务,创新伟主导的校园品牌,增强勤工助学基地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3)积极引导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积极的心态。其次,防范风险,确保勤工助学活动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帮助学生提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纺织在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过程中收到不法侵害。

(4)规范和扶持学生勤工助学组织。高校内出现了一些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创立的勤工助学组织,如服务社。对于这类学生组织,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给予积极的帮助和大力的扶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自强、自立的积极心态,引导此类组织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勤工助学中通常面临一下几个的问题。对勤工助学概念认识模糊,对其意义认识不足;岗位少,科技含量低。活动层次低;大学生勤工助学缺乏权益保护。

2 如何应对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

(1)提高对勤工助学的认识,正确处理勤工助学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和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通过诚实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对社会对自己都是有利的。勤工助学不但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而且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勤工助学,可以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进而会以更努力的学习态度、更优秀的学习成绩报答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勤工助学,一方面,可以解决在校学生的生活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学到更多实践知识。

(2)勤工助学应找准方向,不能盲目。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要开动脑筋,不能盲目地去做。有些同学在助学过程中识别不了真伪,上当受骗的例子屡见不鲜。尤其是某些非法中介和社会上某些不法商贩,他们利用同学社会经验少又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往往先收取介绍费,结果收钱后对同学们的许诺敷衍了事,甚至钱去人空。某些公司也利用同学们假期打工的机会,将公司累积半年的脏累工作推给学生,从而利用了学生们的廉价劳动力。这样,某些同学不但没有助学反而受骗或被人廉价利用。所以,在助学过程中,涉世不深的勤工助学一族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最好找那些合法中介和正规公司,谨慎地签订合同,仔细地了解情况,以免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自身安全受到侵害。

3 勤工助学工作发展探索

高校勤工助学应当实现由经济解困向解困育人并举发展;扩大主体范围,由贫困生向全体学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一步拓展勤工渠道;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管理,提升工作实效等。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勤工助学工作的前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发挥勤工助学各种教育功能的前提。勤工助学的最初是以“勤工”来“助学”其主要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而现在勤工助学是以学生改善学习条件为目的,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勤工助学的正确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勤工助学对自己成长的重要作用。

(2)创造宽松适宜的环境是推动勤工助学工作的关键。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勤工助学管理规定,但主要着眼于校内勤工助学的管理,对当前处于主导地位的校外勤工助学关注较少。高校可结合实际改革学生管理体制,制定有利于学生勤工助学的政策,同时,各高校可建立勤工助学中介机构,开展勤工助学信息咨询服务,使贫困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少走弯路,并依法受到法律的保护。

(3)强化管理是做好勤工助学工作的保证。在勤工助学过程中,高校可全程管理,提升工作实效。切实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自我剖析,善于总结的习惯,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准备。同时要切实抓好在岗教育,学校要主动和学生及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明确各方的职责义务;定期开展在岗人员的座谈会,掌握实际,指导学生加强实践工作与课堂学习的结合,加强学生角色与工作角色的对照和体会,利用勤工助学有偿性、契约性的特点,做好教育和监督工作。

(4)扩大主体范围是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勤工助学主体范围的发展方向应由贫困生向全体学生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目前高校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比例远远高于非贫困生,但基数相对较大的非贫困生的加人正逐步使勤工助学活动的主体逐渐由贫困大学生向普通大学生转移。这个转移必然带来勤工助学内涵的变化,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对这种由观念与认识上的变化带来主体上的变化现象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内勤转正总结篇6

近年来,通过对省电力公司系统后勤工作检查和调研,了解到目前系统后勤工作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方面是:后勤建设和经营资金匮乏,创新提高缺乏后劲;服务设施设备陈旧;服务报酬与服务内容范围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职工队伍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部门性质定位不明确,职工思想波动,稳定工作压力大等等。

要正视上述现状,深入分析研究,查找症结所在,积极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措施,确保后勤工作沿着可持续发展轨迹运行。为此,必须围绕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三抓一创”工作思路,正确认识后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公司系统后勤存在的问题关系到系统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公司系统的后勤保障和正常运转,关系到省电力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各基层单位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结合本企业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全局安全稳定。

其次,这几年省电力公司经营形势虽有好转,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两网”改造巨额投资背负沉重债务,近年进入还贷高峰,还贷压力较大取消供电贴费和电建基金后,电网建设资本金缺乏来源,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等,都给公司系统整个经营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和压力。基层企业应立足于单位内部挖潜和调整来解决好后勤建设困难和问题,不等、不靠,不把矛盾激化和上交,“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同舟共济,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第三,系统后勤存在的问题的形成有历史原因,是客观实际的。后勤部门多年来曾经为主营业务部门“减人增效”做出了很大贡献,长期以来责无旁贷承担着老弱病残的转岗安置工作,也由此造成后勤队伍人员偏多,年龄偏大,素质偏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在制定后勤建设和发展政策措施时,不仅要考虑后勤服务方面贡献,也要考虑后勤部门所承受的人员分流安置等方面压力。公司后勤建设直接为生产、运行、管理、指挥、经营活动服务,这一“后勤保障”不能视为“多种经营”。

第四,对于系统后勤存在的现状问题,既要引起注意予以倾斜支持,又要重视后勤内部挖潜和创收;既要解决当前困难,更要着眼于提升系统后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解决后勤建设问题要与省电力公司系统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工作部署结合起来,要抓住电力体制改革深化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探索,较为稳妥地解决好后勤服务发展问题。

二、结合实际情况,注重探索体制创新方法创新

1.切实重视后勤建设投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员工生活环境质量的层次提高,对后勤建设要在资金安排上给予一定倾斜。要充分利用政策,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对缺少的后勤配套公共设施,包括文体活动中心、停车场等要跟进建设。对较为陈旧的服务设施设备,则及时进行改造和更新。同时,又要扶持一些后勤实体不断壮大,激励创收,如给予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安装和大修工程,既要“输血”,更要培育后勤服务实体的“造血”机能。

2.顺应后勤服务体制创新。逐步推行物业管理,稳妥实施物业管理收费,直至达到社会标准,减轻企业的负担,增加后勤的收入,为持续发展储备能量。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工对物业收费的认识,转变消费观念,引导职工逐步适应无偿后勤服务向物业收费管理的过度,增强承受能力。二是在现阶段,后勤部门要继续认真开展后勤承诺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职工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和认知度,促进服务报酬与服务内容、服务范围相匹配。三是要在未实现物业管理社会化的现阶段,保证后勤部门运作资金的投入,使后勤管理工作不滑坡,维护稳定、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

3.努力形成后勤服务规模。电力体制改革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未雨绸缪,制定有前瞻性的后勤发展战略,并尽早实施。从有利于后勤建设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政策通过划拨等手段增加后勤的优良资产,扩大后勤的生存、经营、发展空间。落实后勤企业的注册资本,完善后勤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的后勤服务企业。整合后勤资源,探索相邻地区的后勤企业(包括和电厂的后勤部门之间)强强联合,进行优势互补,扩大后勤服务经营规模,提高效率。

4.搞好优质服务赢得

发展。要注意正确处理服务与改革、服务与稳定、服务与后勤发展的关系。电力后勤改革是大势所趋,但不管怎么改,后勤为主业生产、为职工生活、为社会搞好服务是后勤永恒的宗旨。后勤部门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断充实承诺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标准,健全服务制度,强化管理,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以优质服务来蠃得市场,赢得公司的稳定,赢得自身的发展,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做好保障工作。

5.增进人才素质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共同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打造新型的后勤团队。以企业文化引导后勤的战略选择,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安排和吸纳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后勤部门来工作,对后勤企业的工资待遇上可以考虑实施年薪制等激励机制。

从社会引进下岗职工和技术人员,增加竞争压力,强化系统后勤职工的危机意识,促进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使后勤人员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

6.打造电力物业服务品牌。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作为公司系统后勤部门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要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在后勤改革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的情况下,后勤部门要在职能分工和增加资产上争取有利的政策来壮大实力。在做好为生产为职工生活搞好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走出企业后勤大院,发挥电力系统后勤的优势,打造电力后勤的名牌,为进一步社会化服务创造条件。

内勤转正总结篇7

纪检部的工作主要为日常工作,而日常工作主要包括会议考勤与纪律维持,基本上。宿舍违纪行为的检查,突击检查以及值班工作等。

一、招才纳贤。纪检部将以公开招聘的形式选拔一批学习优良、拥有较强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新生,以补充纪检部的力量。并在初期有意识的组织对新生进行培养,让他尽快熟悉工作,转变角色,融入到纪检部团队之中。

二、增强内部沟通和了解,强化团队意识。纪检部随着工作的需要,人员相对较多,各司其职,为了使工作顺利有序,本年度则要求各工作人员加强内部交流和沟通,相互团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开部门工作会议,相互交流,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提出工作上的困难和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每学期结束之前写一份工作心得,主要内容是对于纪检部工作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以供后期借鉴和矫正。

三、配合学院和兄弟部门的工作。纪检部在学院指导下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将加强与团委、学生会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如在各类大型活动中联合组织,共同携手一道为创造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氛围努力,为同学们服务,为评估做贡献。

四、培养干部接班人。应对本部门的副部长、委员进行培养,发掘新的有能力且负责的成员来接任纪检部的下一届工作,使他对部门的工作十分熟悉,然后从他中间挑选出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的人员进行指导,以便他可以很好的迎接下一届的工作。

五、不定期深入同学中间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并及时了解同学们意见和建议,学期结束前做一次对学生工作反馈调查报告。

六、每周开一次部内例会。用于讨论和总结以及工作的安排。以上就是对纪检部的工作计划,希望在黄老师和正副部长的指导下和各部之间的互相配合下,能够在纪检部的工作中有条不序地展开,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维护校园纪律,为同学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纪检部工作总结

院学生纪检部在老师的正确的指导下,上学期。分院纪检部、班长、纪检委员的积极配合、支持下圆满的完成上学期的工作:

1.部门内部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了适合本部门工作特点的规章制度。为维护学生会形象及部门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从此改变了部门管理的模式,以学院及学生会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由以往的人管人转变为制度管人的新模式,使部门的管理更公平、合理。同时增强了部门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使部门更团结,更有凝聚力。

2.纪检大队的组建与完善。

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上学期开学时。以及学生会主席和其它部门的帮助下,使我部顺利地完成了纪检大队的组建,并加以完善。成为纪检工作的中坚力量。

3.完成了对全院各专业出勤的全面检查。

内勤转正总结篇8

转眼之间,一年光阴匆匆逝去。2018年12月转业到原市工商局以来,我热衷于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摆正工作位置,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态度,在领导的关心栽培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始终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我,始终勤奋工作,认真完成任务,履行好岗位职责,各方面表现较好,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现将2020年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严于律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政治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刚转业到地方的新人,我清醒地看到人生舞台已发生转变,自己又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我,才能锻炼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各种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党性认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始终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对待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习到了许多工作方法,特别是下乡后与群众直接接触,真正做到深入到群众中去。平时,多看、多问、多想,主动向领导、向群众请教问题。此外,认真参加各类培训、会议,逐步熟悉业务技能。三是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作为一名公务员,需要学习必要的法律法规,作为机关科室人员需要负责处理各种文件,自己也学习掌握了机关公文写作基本常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特点,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加强了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三、努力工作,认真完成工作任务。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不管是在原市工商局办公室,还是机构改革后在新闻宣传科以及下乡扶贫,自己都能够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当好参谋助手。(一) 办公室工作。可以说办公室工作是完全服务性质的工作,既要对外服务,也对内服务,工作中要做到“三勤”即嘴勤、手勤、脚勤:在接待群众来访电话时,都能主动询问是否有需要办理的事,遇到办理不了的事情时能耐心向其解释清楚,或帮助其联系他人,使群众能尽快办好手续,树立好市局形象。同时在组织会务、后勤管理等工作上也尽职尽责,不留下任何纰漏。(二) 新闻宣传科工作。机构改革后,跟着经验丰富的李科长学习,逐步熟悉掌握科室职责,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三)下乡扶贫。下乡后,自己能够服从领导,与同事搞好关系,深入群众中去,树立为群众服务,为群众办实事的人民公仆意识。

取得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在理论学习上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其次,在工作上,工作经验尚浅,法律知识不足,情况了解不细,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不利于尽快成长;再次,在工作中主动向领导汇报、请示的多,相对来说,为领导出主意、想办法的时候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扬长避短,克服不足、认真学习、发奋工作、积极进取、尽快成长,把工作做的更好,为人民群众做的更多,贡献做的最大。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年终总结,不足之处还请领导批评指正。

上一篇:品管转正总结范文 下一篇:酒店转正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