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4 01:33:05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篇1

[关键词] 开放经济 中国企业 知识产权保护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1.中国企业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增多

(1)知名品牌商标在国外遭“抢注”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擅长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国内贸易,而且大多数国家的商标保护都采用“注册在先”原则。与此产生鲜明反差的是,中国企业在不断扩大产能和出口的同时,其商标在境外注册的比率却相当低。最终致使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国商标遭到国外公司的抢先注册,产品无法进入或被迫退出该国市场。如,1992年就在中国设立注册的“海信(HiSense)”标志,在海信集团1999年准备进入欧洲市场之前就被博世-西门子公司抢注,最终产生长达5年的商业诉讼案,海信进入欧洲市场的时间也被迫推迟。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工商部门查处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和冒牌商标侵权案件分别为56034件和48548件,其中涉外案件达11524起(如图1所示)。

(2)专利侵权诉讼案件频发

中国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存在严重的不足,加之泛滥的“拿来主义”之风盛行,致使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频频遭遇知识产权诉讼,这对中国一些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截至2011年2月,中国海关在专项行动中累计查处侵权货物4507万件,价值总额达2.03亿元。统计数据显示,尽管近6年以来,中国专利侵权案件总体呈递减趋势,但2010年的案件总量依然在1000件以上(如图2所示)。

此外,涉及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也十分突出。据统计,2010年中国涉及版权侵权活动的案件共计11813起,而实用艺术作品的版权纠纷案件达3990起,占全部版权纠纷案件总量的四分之一(如图3所示)。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大量表现在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磋商活动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涵盖版权保护的知识产权文化保护水平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并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投资环境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

2.发达国家企业滥用知识产权以谋求市场垄断地位

发达国家为阻止他国产品进入其市场,一方面凭借其技术优势,通过商标授权、专利转让等方式构筑贸易壁垒,对进口产品实施苛刻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如,2002年欧盟通过《CR法案》强制要求中国生产的打火机设置欧洲专利的儿童锁,借此打压中国打火机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跨国企业之间签订各种非竞争性协议,以此限定产品价格、产量,甚至划分市场范围。如,以6C和3C为代表的DVD行业垄断性联盟。

总之,以“布阵”模式和“圈地”模式为代表的、滥用知识产权以谋求市场垄断地位的行为,已经极大限制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屡受侵害的原因探析

1.企业知识产权与国际技术标准结合难

人类已经进入以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赋予了企业和产品独特的竞争优势。相应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结合程度已逐渐成为衡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借助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两两结合,重新制定技术标准,以形成遏制来自竞争对手的贸易技术壁垒。反观中国企业,仍以模仿创新为主,产品开发与生产往往局限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现有技术。尽管模仿创新有时也能孵化出优势产品,但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无法获得代表技术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最终导致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难以结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更容易陷入被动。

2.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商标保护意识淡漠。首先,部分企业从商标保护的投入上短期得不到回报,因此不愿持续投入。其次,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商标保护仅停留在口头,并未真正落实商标保护措施。三是很多企业只在国内注册商标,将海外商标注册事务完全交给外贸公司。一旦外贸公司出现改组或改制,此前由其注册的商标需要企业重新出资收回,这样导致资金有限的企业不得不放弃成熟的海外注册商标。

不重视专利申请。中国企业在2007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为4万多件,除去三资企业,由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申请的专利仅占一半。2万多件专利量与国内数百万家国企、民企的总数相比,颇显寒酸。究其原因,主要缘于中国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时期的科研体制影响,热衷于新技术开发方面的获奖,却忽视新技术在后期的产权化和产业化。

3.应对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态度消极

企业面对诉讼信心不足。国人受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不习惯打官司,更怕当被告。很多中国企业面对国际知识产权诉讼时,往往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陷入被动。此外,由于国际知识产权诉讼费用高昂,有的甚至超过了商品价值,部分中国企业顾及眼前短期利益而放弃官司。

企业面对诉讼技巧性不强。中国企业面对法院的宣判结果通常被动接受,未积极寻找新的突破点。当原告选择没有管辖权限的法院时,作为被告的中国企业也没有及时提出异议。此外,被诉讼的企业很少能够有效控制好诉讼节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实施变换反诉讼策略。

4.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不健全

中国企业普遍没有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更缺乏科学、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制度。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权属问题”和“对专利发明者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均无明确规定,最终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是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能及时申请专利,成果不能尽快产业化,同时又给其它企业留下了竞争的时间,最终可能丧失该项目的知识产权。二是员工丧失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下降。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加强基于创新的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1)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果产权化

建立良好的知识创新环境。在研发过程中,应注重专利文献的检索,切勿闭门造车,以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通过数据库建设,规划和管理企业研发所需的信息资源,为创新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定期组织的创新技术研讨与培训,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对员工的创新活动应有足够的自由度和包容性,容忍员工在一定程度内的创新失败,同时引导其总结经验,降低今后创新失败的风险;根据创新程度以及成果给企业带来利润的高低给予奖励,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企业应树立 “以保护促创新”的思想,制定符合企业实情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申报专利,尤其是核心专利;对企业知识产权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加强技术研发队伍的稳定,降低离职人员可能带来的损失。

及时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企业应在技术创新成果产权化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在资金支持方面,除了传统的融资手段以外,尝试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机制,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业的融合。政府应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联盟等方式,挖掘和扩充知识产权价值。

(2)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有机结合

正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在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应依托自身的创新性技术优势,会同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实现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有机结合。在制度完善的经济体系中,技术标准将使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中国企业则利用知识产权打造市场进入壁垒,有效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此外,技术标准的掌握也能够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2.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1)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

中国企业面对国际知识产权诉讼时是否应诉,不能只关注眼前的诉讼成本,还应考虑不应诉所带来的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如“337调查”案,我国企业如果缺席判决,则属自动败诉,其结果将是中国电池行业长期失去美国市场。随着中国企业在国外的专利数逐年递增,中国企业遭遇专利侵权的几率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中国企业应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通过聘请优秀律师、制定清晰有利的诉讼战略和手段,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2)及时进行商标海外注册

中国企业应培养“商标先行”意识,在产品进入海外之前,先期做好相关国家的商标注册申请。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国商标法在商标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中国企业应在充分了解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商标注册申请工作,确保商标权的归属明确。

3.完善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

建议参照国际著名跨国企业的做法,在企业内部设置一个集信息收集、分析、评估、跟踪和知识产权申报、管理、纠纷处理等职能为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实际,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队伍。通过对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收集与分析,对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做到知己知彼,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孵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针对企业各类人员开展培训,提高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此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可以为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信息支持,同时指导各子公司的投资建设、技术升级和产品增值。

4.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在企业间交往日益频繁复杂的当代,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互相依赖和联合协作的趋势日益凸显。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纠纷往往具有的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的特点。这使得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力量维权显得势单力薄,而且维权成本高昂。这也是部分企业不愿积极维权的一个原因。中国行业组织应适时转变为具备协调能力、谈判功能和行为约束功能的经济共同体,在知识产权纠纷中积极发挥作用。如“337调查”案中,在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探索了一条“企业为主、协会牵头、政府支持、选好律师”的应诉模式,为中国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莲峰,王欢: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与法律,2008(4)

[2] 申屠晓娟:知识产权战略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商贸,2009(10)

[3] 张艳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2007(8)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篇2

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则是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从自身条件、技术环境和竞争态势出发,运用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对有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实施和管理等所做的总体安排和总体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采取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根本对策。

实事求是地说,台湾很晚才接受保护知识产权(台湾称“智慧财产权”)的观念,真正有意识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则不过是近20年的事,而且迄今仍未“出师”。

逐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自1949年当局撤至台湾后,沿袭了原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颁布的《著作权法》、1930年颁布的《商标法》和《出版法》(1999年废止),以及1944年颁布的《专利法》,可以说起步较早。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经济发展一直处在以技术引进和出口导向为主的阶段,自然不会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台湾自主研发成果较少,知识产权贸易逆差严重,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往往更注重保护岛内产业,对知识产权人特别是对外国知识产权人的保护不充分。这一状况虽然给台湾经济带来了某种利益,但是也产生了相当的副作用。对商标尤其是对国外商标的低水平保护导致了台湾商品仿冒现象盛行,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品牌的创新;而对专利尤其是外国专利的低水平保护、限制专利授权费用等政策,虽然降低了企业成本,但是也同时诱导企业偏好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改造策略,而忽视了领先的技术创新战略。这也是一直以来台湾企业研发投入过低、企业附加值低、经济产业升级乏力的一个重要根源。

1978年12月年台美贸易谈判后,台湾当局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在双方签订的贸易协定中,台方对保护商标权上做了6项重大承诺,由此开始了台湾知识产权保护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台湾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主要放在商标权的保护和防止仿冒上。

上世纪70年后期,为了谋求台湾经济转型,改变以轻工业为主的结构,鼓励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吸引海外学者回岛内创业,疏通技术转移管道,时任台湾“国科会”主任的徐贤修提出向美国硅谷和日本筑波科学城学习,建立科学园区,得到台当局赞同。

1979年7月,台当局颁布《科学工业园设置管理条例》;1980年成立了“国科院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采取工研院研究所、大学和私人高技术公司“三角合作”的发展模式。台当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低价出租土地及厂房,可免税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投资回报的200%均免税,设立研发奖励等,并为新成立企业提供创业投资基金,后来又建立了风险基金,吸引民间企业来园区投资设立高科技公司。

园区自设立之初,就确立了“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与“国际化”的建设方针。“高科技化”就是精选高科技产业,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对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组建高科技企业群。园区管理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取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设备、通讯、光电、精密仪器及生物技术六大高科技产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电脑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学院化”就是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就是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保证园区内的工作生活舒适、清洁、便利;“国际化”就是园区的规划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与国际惯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人才政策方面,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对本地科技人员的培养,如规定园区内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企业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否则撤消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台当局还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员工培训,并邀请专家定期讲座,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奖励园区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

此后,以新竹科学园区为代表的各类科学园区逐渐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镇,吸引了大批海外科技人才回台,不论他们是投资设厂还是从事生产或开发研究,均对台湾相关科技水准提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1983年,台湾当局就《商标法》进行了重大修订,走上了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第一步。1984年3月,台湾“工业总会”联合“商业总会”发表了《联合自律宣言》,并设置了“工商反仿冒委员会”。1990年,该组织扩大为“保护知识产权委员会”。同时,新竹科学园区的工业同业公会成立“智慧财产权委员会”,试图以民间组织结合行政系统,共同推动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造。

但由于立法滞后,加之基于经济利益的现实考量,这种方式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未能收到实质和显著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台湾的仿冒之风依然盛行,台湾企业频频遭遇涉外知识产权诉讼,除了造成产品禁止进出口、销售受阻或直接没收扣押外,相关衍生的巨大损害赔偿,或是要求支付高额授权的权利金等,日益成为国外大厂用以打击台湾厂商产品与商誉的重要利器。国外厂商除了要求专利权利金外,甚至同时要求授权专利所制造产品上市与销售后的衍生利益金,该衍生利益金的收取比例有时会高达该产品单一售价额的15%至40%以上,从而大大稀释台湾厂商的获利空间。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修船企业;专利技术;核心竞争力

自二一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际航运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给国内的修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利益。在这十五年中,我国船舶行业在修造船总量、改造船总量、外轮总量各项指标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上均实现了飞跃式的大发展。伴随着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曾经欣欣向荣的国际航运市场也不复往日辉煌的景象,许多修船企业在这异常凛冽的经济寒风中步履蹒跚,乃至破产倒闭。近年以来,除了因油价走低而“因祸得福”的油轮市场以外,航运市场大多萎靡不振,BDI指数长期徘徊于历史低位。在这愈发残酷的航运市场大环境之下,如何“苦练内功”,提高修船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众多因素之中,修船企业对于自身开发和改造的技术,即知识产权的保护绝对是重中之重,掌握了技术就等于获得了第一生产力。

目前,我国船舶行业的技术改造进程,普遍遵循双管齐下的发展策略,即在引进国外成熟专利技术的同时,坚持并持续研发自身具有创新性的专利技术,努力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合理应用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来武装和保护自己,已经成为修船企业在现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一、我国船舶技术引进及专利申请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式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一的船队规模,但是船舶修造的一些核心技术仍然被一些航运强国(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所垄断,直接导致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始终停滞不前。由于我国目前占据的主要是低附加值船舶市场,也存在比较突出的行业结构性矛盾,形成低端船修造产能严重过剩,而高附加值船舶设施和能力不足的困境。同时,我国修造船企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新船型开和设计方面鲜有突破。一方面,我国目前能够自主研发的船型,基本都是建造技术十分成熟的普通船型,而高技术及高附加值船型,诸如超大型LNG和LPG船、VLGC、18000TEU及以上集装箱船和豪华邮轮等,由于设计水平还略显稚嫩,一般只能从国外设计机构获取建造方案。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附加值型船舶上的主要配套产品,如主辅机、增压器、冷却器、电子仪器等大都需要从国外专业厂家引进。

以往,国内有几家修造船企曾特地向日韩知名船厂“取经”,聘请对方管理层人员来华交授经验,建立合资船厂(如大连STX、南通中远川崎等),同时派遣大批技术人员赴对方船厂吸取经验,并引进了LPG和LNG船等多项先进的船舶设计,这些大胆的尝试都成功使得我国船舶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发展成就。但是,必须承认的是,部分船企在修造船技术引进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盲目性,一味地追求最先进和最好,而忽视了这一技术对于企业的适用性,这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技术浪费和经济损失。

2015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权发明专利35.9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6.3万件,比2014年增长了10万件,同比增长61.9%。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专利授权23.9万件,占90.9%;非职务发明专利授权2.4万件,占9.1%。根据2013年装备制造领域专利态势报告的统计,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再创新高,占全国专利申请量28.1%,其中发明专利同比增长5.5%。由此可见,船舶装备制造业通过利用经济形势的倒逼机制,正在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等转型升级之路。同时,这份报告也显示,在我国船舶行业的专利申请人中,个人、修造船企、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专利申请人的比例大约是5:3:2。修造船企的专利申请仅仅占到总数的三成左右,说明船舶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在国内专利的申请上,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例分别占到约四成和六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部分修造船企的知识产权意识仍然有待提高,专利技术水平相较于国外同等行业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对于合理运用知识产权来服务企业,力争避免专利纠纷及经济损失等问题的认识不够透彻。

二、我国对专利权保护和技术引进的相关法律

我国专利法的第一条即明确其立法宗旨:“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这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专利权领域的介入,以使得在权利人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公权力在专利权的保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干预。

企业的技术引进过程和引进后的技术创新都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引进所得的独家技术、创造所得的新技术、新方法,研发所得的新产品,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引进后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也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创新的成果产品化后投入市场之时,辅以合理的商标战略,就能够通过商标法予以保护。一言以蔽之,船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方面面,迫切需要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有力保护。

三、修船企业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若干策略

1. 企业商业秘密的定位

一般而言,修造船企在引进特定的国外专利技术时,首先必须掌握相关的国际规定和法则,进而对该技术进行专业性评估,这其中包括调查与检验专利的有效性,适用时间的有效性以及适用范围的有效性等;在完成关键的初评之后,接下来必须做的是是关于引进专利的成本核算,诸如裁剪商业谈判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专利引进后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敏感性分析等。对于那些成熟的专利,船厂必须按照合同协定支付专利使用费,这既是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的体现,更是对于企业自身的保护,有效地规避了专利引进的风险;对于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修造船企应当尽快根据法律法规申请专利。一旦申请成功,专利技术必须公开,这里便涉及到“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如何准确定位并保护船厂的“商业秘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对于修造船企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的发掘和储备,而这些人才运用大量智力活动制作的相关图纸和工艺,就是船厂最核心的“商业秘密”。判断企业的一项专利技术能否成为有价值的“商业秘密”,须运用商业性、秘密性、实用性和保密性四大准则进行判断。

2. 技术保密措施的制定

修造船企在决定了一项特定的专利技术成为企业的“商业秘密”之后,必须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保密措施,以保护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完整性。首先,修造船企应当订立合理的保密合同。保密合同一般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条款:善意保密条款,泄密报告条款以及救济补偿条款。保密合同的订立必须做到普适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在影响范围上必须覆盖本企业的所有人员,对于那些掌握重要商业机密,为企业发展带来显著竞争力的关键岗位员工,应当签订额外且有效的保密协议。其次,修造船企应当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和素质培训,并制定合理的管理条例。通过向企业员工传授商业秘密的含义和价值,以及如何保护企业秘密等必要知识,修造船企不仅能够优化内部控制,也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而技术管理条例的制订及执行,为企业员工泄密和侵权等失职行为提供明确的准则。再者,修造船企必须在技术研发部门内设立专职的管理岗位,赋予该岗位员工管理涉及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事务的实权,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体系不受侵害。

以中海工业(上海长兴)有限公司为例,企业已经承接过的“振华7#”与“托斯忠诚”改造船工程,以及地中海集装箱船球鼻艏改造工程,除去已有的设计院退审图纸以外,还有公司技术部门为这些工程项目单独做的生产设计及工艺改进,这些理所应当属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机密,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保密措施加以保护,其执行对象包括技术工艺部、事业部、内协工程部以及商务部四大部门,涉及到项目总主管、营销代表、工艺员、质检员等等关键岗位。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节点来划分,技术工艺部属于前期管理目标,事业部和内协工程部属于中期管理目标,而商务部则是后期管理目标。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其控制风险也大相径庭,技术工艺部由于职责构成相对简单,管理控制风险相对最低,商务部则其次,而事业部和内协工程部的总管和主管由于职责需要,需要做到内外沟通的协调和平衡,因此控制风险最高,管理难度也最大。

四、总结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河南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37-02

一、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无论是对商标、著作、专利,还是对技术秘密的保护,说到底是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归谁所有、如何使用以及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活动,不是纯技术范围内的概念,更侧重的是一个经济概念,其关键是由技术到新产品的商业化。技术创新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也要靠技术创新活动来推动,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认清两者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杜绝顾此失彼,做到相得益彰。

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利用拥有新技术、新产品的产权对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收益具有法律的保护作用。对专利使用费、软件使用费等知识产权费用的征收,将提高他人模仿的成本,有利于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技术垄断并回收创新的投入。

新技术的产权对其竞争者的创新是终止的信号,避免其重复研究开发,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能进一步帮助创新的企业不断投资于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产业创造环境。

二、河南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河南省的知识产权工作呈现出从稳定发展到快速进步的良好态势。

1.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建立了行政管理、专利申报、行政执法、中介服务等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了知识产权工作网络,出台了《知识产权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知识产权“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措施;二是形成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了知识产权审判机关及审判条例;三是形成了司法与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专利保护体系,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和协调机制,有效地保护了知识产权专利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 000多起,假冒、冒充专利商品179件,受理处理侵权和权属纠纷77起,开展专项执法九次,联合公安、工商、版权部门执法十七次,涉案经济总额300余万元,整顿规范“无假冒商品商场”25家。

3.知识产权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大型集会活动进行集中宣传;二是深入基层利用各种集会、庙会发放宣传资料;三是实行市、县、乡、企四级联动,同步活动;四是开展专利进校园活动;五是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和现场指导活动,营造浓厚的知识产权工作氛围。

4.试点示范作用初显成效。从抓试点县(区)、乡、示范企业入手,在示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制度,示范效应已逐步凸显。

另外,自2006年开始,由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中小企业服务局等八局委共同组织实施的“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项培育工程实施以来,河南省培育企业的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明显提升,知识产权经济为许多县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知识产权战略开始融入越来越多企业经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已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河南省很多经济界人士认为,河南正加速向工业大省迈进,在这一进程中,必须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此来提升河南省企业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产权渐成企业最大优势,其为区域经济带来“高贡献率”。对于知识产权,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超越了最初的认知阶段,已在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方面开始行动起来。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河南省培育工程重点是要增强企业和区域知识产权创造、占有、管理、运营和保护能力,经过一年多时间,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已开始全面融入到一些企业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7年,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的带动下,河南省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前10个月就已达11 139件,同比增长30%,又有31个产品获得年度中国名牌称号,有两项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资格,至此我省中国名牌总数已达65个,居中西部地区首位,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3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正在逐步加强,从而有利于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二、河南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 世纪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取得重大发展的一个世纪。从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实践上看,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突出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今后或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在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专利、商标、版权的侵权、假冒、盗版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科技人员重成果、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依然存在。全省特别是市县区和大部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未建立、健全。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相对滞后。当前, 虽然河南省的一些研究单位和企业已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专利申请数量也已逐步增多,但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还不能够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刻内涵。二是在创新过程中缺乏知识产权分析研究。在一些重要技术或领域的发展规划、课题研究以及微观的研究开发上,缺乏进行相应的查新工作和知识产权状况分析。这样,一方面将会导致重复开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容易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三是创新成果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来实现,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研发能力偏弱、投入有限。

四、今后河南省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

1.突出重点,加快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从国内技术创新层面来讲,河南省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应与以下四类技术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一是计算机技术;二是微电子技术;三是生物技术;四是信息技术。

2.尽快制定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规划,加快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要围绕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国企改革、发展开放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等重点工作,制定河南省的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尽快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比重,为推进河南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作出更大的贡献。

3.进一步加大宣传普及工作力度, 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要大力宣传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及时报道省市外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动态,反映社会关注的重大知识产权事件, 使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4.努力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企业集团,辐射、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提升河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强化知识产权执法,营造有利于对外开放的大环境。要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注意总结侵权行为的发生规律,做到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日常性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

6.完善相关政策,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要加快完善科技评价、职称晋升、人才培养、财政投入等政策体系,尽快出台鼓励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广大科技和文化人员从事发明创造、文艺创作和创业发展的积极性,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结论

虽然河南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为了进一步激励技术创新活动,当前我省必须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为企业和全社会创造一个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投资―知识产权保护―高额创新收益或市场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投资”方式来获取最大利润和竞争优势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和全社会自愿地通过技术创新投资和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来扩大竞争优势,形成技术创新资源加速生成和优化配置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春奎.面向知识经济的河南技术创新战略[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3):194-98.

[2]朱春奎,宋海龙.建设面向知识经济的河南创新系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55-56.

[3]曹如中,彭福扬,郭华.论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J].特区经济,2004,(1):60-62.

[4]孟庆伟,刘铁忠.自主创新与知识整合案例分析[J].知识管理,2004,(2):78-82.

[5]华鹰.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96-100.

[6]张春玲.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商业经济,2004,(5):45-46.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篇5

1.1手术间配置

我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医院,全手术室共设有17个手术间,全部为层流手术间。

1.2培训对象手术室共有护理人员32人,其中副主任护师5人,主管护师8人,本科学历占全科人数47%,大专学历占全科人数50%,年龄22~45岁。

1.3手术室专科护士标准

正规医护院校护理专业毕业具有大中专或本科文凭,热爱护理工作,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基础,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对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在工作中必须要严遵守手术室各项无菌操作规程,做到忠于职守,任劳任怨,时刻能把“慎独”精神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

1.4手术室专科护士的职能作用

提高手术配合质量和满意度,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经验为手术患者及医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提高手术配合质量,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科手术配合,参加专科新业务、新技术开展,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特点及新思路,开展护理研究,并广泛用于实践工作中,促进专科的不断发展。与医生共同探讨手术步骤及新器械使用,熟悉各种仪器使用及保养,负责各种仪器管理及简单故障处理。熟悉每位医生工作习惯,做到术中配合熟练、准确、默契。

2专科护士培训

2.1一对一带教

由护士长指派具有一定级别及资深的护士实行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与护士长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并实行每周每月总结、考核。

2.2分层次培训

2.2.1有些护士刚出校门,一下由学生变成护士,角色的转变使他们无法适应,以致工作中无所适从,缺乏信心,导致工作时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所以根据这些特点,对于刚入科的手术室护士,要首先介绍手术室环境、设备、区域划分,介绍手术室护理工作与病房护理工作的区别,以及特殊性,说明手术室工作中无菌操作要求之多,遵守之严,差错导致严重性之大。让他们在工作中从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无菌技术操作,熟记手术室工作流程。熟练操作及安装手术室手术床各零件使用方法,了解手术室工作程序,在工作中多看、多问、多记录,逐步参加简单护理操作和手术配合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增强信心,使自己尽快熟悉并掌握手术室工作。

2.2.2对于工作三年以内或刚从病房轮转到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除严格要求无菌观念,掌握手术室护理人员职责和手术室护理工作基本流程,还应掌握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外科洗手、穿脱隔离衣、戴脱无菌手套、穿针引线法、铺无菌台。无菌技术操作培训时,要求护士记下操作程序,强化无菌观念,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他们的违规行为。正确掌握手术室常用仪器设备,熟悉常规手术摆放及注意事项,掌握常规手术用物准备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参加外科小手术配合工作,并详细记录手术日志。

2.2.3工作三至五年的护士应注意护理基础知识及基本功培训,加强外科典型手术配合的培养。掌握胃肠吻合器及痔上粘膜吻合器及腔镜仪器、微创手术器械、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和注意事项,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手术配合及抢救工作。

2.2.4工作五年至十年护士,积极参加手术室新技术、新业务培训,参与急、危、重症病人抢救配合工作,能够解决处理工作中疑难问题,参与科室业务学习培训工作,护师以上职称可承担进修生及护生的实习带教工作,不断加强新知识、新业务学习,拓展工作思路,带动科室全体人员学习主动性,提高全科知识水平。

2.3手术室护士进修培训

积极选派科室骨干护士到上级医院手术室培训学习,回院后将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以讲课及带教方式传授给全科护士,院里也会积极听取反馈,引进相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使全院手术得以提高和改进,从而提高手术质量缩短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医生及患者的满意度。

2.4综合素质培养

护士专业要求在职人员细心、耐心、专心、有爱心和高度责任心,而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更有它的特殊紧张、繁重、繁忙性。这就要求做为一名手术室护士,不但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来适应长期站立的工作,还要具有反应敏捷,灵活主动,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强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提高患者和手术配合满意度。

2.5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手术室工作讲究协作精神,协调医护关系,护护关系,建立互信、互助的集体氛围,使医护手术配合更加默契,关系更加融洽,以保证手术顺利安全完成,使整个手术能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3总结

分层次专科护士的培训,使护士在基础知识方面巩固的比较牢固,注重培训护士的动手能力,同时经常应对急诊及危重病人手术,使她们的责任心和综合能力也很快得到加强。而且带教老师的相对固定能对护士平时的专业知识进行检查和指导,提出要求并定期检查要求完成情况,对容易犯错误和经常犯错误的地方及时明警钟。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加强她们的责任心,尽快适应现代高科技、高节奏、高强度的综合手术室的需要。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篇6

第一条为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结合文物保护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从事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的单位资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是指为文物保护工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测绘、制定保护方案、工程设计及技术经济分析,编制保护规划,并提供勘察成果资料、设计文件或规划文本的活动。

第四条凡从事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的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申请并取得《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方可承担相应等级和业务范围的文物保护工程。

第五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审定、颁发《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和资质年检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负责资质初审和日常管理工作。

资质申报、审定工作每三年一次;年检每年一次。

二、资质等级与标准

第六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分为综合资质和专项资质。专项资质适用于保护规划以及壁画、石质文物等有特殊专业技术要求的保护工程。

综合资质等级分为甲、乙、丙三级和暂定级。专项资质不分级。

第七条甲级资质标准:

一、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物保护勘察设计业务十年以上,独立承担过不少于十项、工程等级为一级,或者不少于十五项、工程等级为二级及以上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其工程已经竣工,质量合格。

二、法定代表人与技术人员均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单位总体水平在国内同行业领先,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参加过或有能力参加文物保护工程的规范、规程、标准、定额的编制工作。

三、单位中专职固定且取得国家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20人,其中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不少于8人应聘并固定在该单位的离退休技术人员不超过20%。

四、有健全的技术、管理制度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五、具有与其资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装备。

六、注册资金不少于100万元。

第八条乙级资质标准:

一、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物保护勘察设计业务五年以上,独立承担过不少于五项、工程等级为二级,或者不少于十项、工程等级为三级及以上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且工程已经竣工,质量合格。

二、法定代表人与技术人员均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单位总体水平在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同行业领先,有较高的社会信誉。

三、单位中专职固定且取得国家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15人,其中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不少于6人应聘并固定在该单位的离退休技术人员不超过20%。

四、有较健全的技术、管理制度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五、具有与其资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装备。

六、注册资金不少于70万元。

第九条丙级资质标准:

一、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单位,独立承担过不少于五项、工程等级为三级,或者不少于十项、工程等级为四级及以上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其工程已经竣工,质量合格。

二、法定代表人及主要技术人员有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所完成项目得到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认可。

三、单位中专职固定且取得国家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10人,其中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不少于3人应聘并固定在该单位的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不超过20%。

四、有较健全的技术、经营、质量、档案、财务管理制度。

五、具有与其资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装备。

六、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

第十条暂定级资质标准:资质条件不低于丙级。

第十一条取得保护规划以及壁画、石质文物保护等有特殊专业技术要求的勘察设计资质,除应具备上述相应的资质条件以外,还应具有掌握相关特殊技术的专业人员和必要装备。

第十二条申请国家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从事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三年以上,并经培训、考核合格。

三、资质申请和审批

第十三条申请《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须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初审、汇总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第十四条申请《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申请表;

二、主管机关颁发的企、事业单位证书或文件;

三、法定代表人和技术人员简历、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学历证书、身份证复印件;

四、技术骨干的职称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身份证复印件;

五、完成的具有代表性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合同及验收评估资料;

六、审批机关认为必须的其他相关证件、资料。

第十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取得正式资质并从事勘察设计满三年后,可提出升级申请。

申请资质升级,除提供本办法第十四条所列资料外,还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原资质证书正、副本;

二、原资质等级历年财务决算年报表。

第十六条新设立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符合资质等级条件的可认定为暂定级,有效期三年。年检合格,可申请正式资质。

四、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根据自身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级别的勘察设计项目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分级见附表:

甲级可承担所有级别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项目。

乙级可承担工程等级为二级及以下的勘察设计项目。

丙级可承担工程等级为三级及以下的勘察设计项目。

暂定级可承担工程等级为四级的勘察设计项目。

第十八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是从事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的技术资格凭证,只限本单位使用,不得转让,不得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图章、图签,不得超出资质证书核定的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承揽业务。

第十九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年检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提交《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年检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交验相关资料;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初检汇总后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做出资质年检结论。

第二十条年检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

一、单位资质条件符合勘察设计资质等级标准,且在过去一年内未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年检合格。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年检不合格:

1、因勘察设计质量问题对文物造成安全隐患或损害的;

2、达不到资质等级标准的;

3、有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二十一条连续三年年检合格,且符合相应等级标准,可申请晋升资质等级。资质年检不合格降低资质等级。降级的勘察设计单位,经过一年以上的整改,可以重新申请原资质等级。

第二十二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遗失的,应于30日内在公众媒体上声明作废,并申请补发证书。

第二十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分立、合并或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等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的30日内,到原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审批部门办理相应的变更、注销手续。

第二十四条因资质升级等原因领取新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的,应将原资质证书交回注销。

第二十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撤销、破产、倒闭,应在三十日内将原资质证书交回、办理注销手续。

第二十六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参加资质年检或逾期不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的,资质证书自行失效。

五、罚则

第二十七条涂改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以及勘察设计质量低劣或因勘察设计原因对文物造成安全隐患或损害的,除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外,吊销资质证书。

第二十八条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业务范围承揽业务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

第二十九条转让、出借或变相转让、出借《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图章、图签的,由资质审批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

六、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法律保护制度已成为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成为衡量国家、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大部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制约着整个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产业集群必须采取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1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以中小型企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依托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案例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得到了实践,比如:“第三意大利”、美国的硅谷和128号公路附近的信息技术集群,丹麦的家具集群、巴西的陶瓷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集群等等。在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经济发达的省份。

近几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辽宁省本溪市产业集群取得了快速发展,有代表性的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等。

2产业集群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

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产业集群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

(1)产业集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认识不深、贯彻不够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是完善和齐全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国务院、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但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意识,不熟悉计算机软件、未公开信息等知识产权新主题,甚至对于知识产权的概念都是陌生的。不少企业把本单位掌握的技术,独家引进的专有技术理解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更不用说利用知识产权获得超额利润。

(2)产业集群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才紧缺

产业集群中的诸多企业,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的所占比例较低,实践中,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由企业的科技开发部门甚至行政管理部门兼任。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截止2009年末,本溪市钢铁深加工制品产业拥有各类人才总量为6886人,占职工总数的40.5%。其中经营管理人才255人,占职工总数的1.5%;工程技术人才1059人,占职工总数的6.2%;管理岗位人才663人,占职工总数的3.9%;技能型人才49o9人,占职工总数的28.88%。可见,管理人才奇缺,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更是微乎其微。产业集群中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专门管理人才,就不能依法保护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更谈不上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集群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不高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知识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水平。我国大多数的产业集群的(R&D)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远远不能适应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的要求。产业集群中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大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靠购买专利技术和商标许可使用来维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这样的企业不仅要付高额的使用费,而且企业的生产没有生命力,受制于他人专利技术的限制,企业没有发展前途,甚至是死路一条。

(4)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拥有量少,技术含量低

产业集群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品牌、缺少自有技术,尤其是缺少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是不少产业集群的一个不容轻视的缺陷。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中国不少产业集群存在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广东所生产的芭比玩具在美国市场卖9.9美元,自己仅得加工费0.35美元;作为信息产业大省,广东组装的电脑,只获得不到3%的利润,而拥有电脑芯片制造技术的国外公司,税后利润却高达20%。大量事实证明,知识产权拥有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企业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3产业集群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对策

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产业集群如何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明确产业集群中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摆脱这种现状必须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就产业集群而言,应结合自己的集群生产重点和产品特色,明确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加快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效益的速度。产业集群中属于高新技术行业的,对其而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是发展之本。在技术上领先的应向跨国公司学习,通过专利战略取得国际市场,当技术不占优势的企业和其他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合作时,应确定哪一方将拥有该项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并采取妥善措施保护知识权。同时,要重视与专利有关的技术合同的管理。

(2)加大产业集群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提高自主知识权的数量和质量

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全社会对产业集群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方各级政府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应低于5%。为了鼓励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各级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2009年,本溪市共有19个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列入省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计划,争取省贴息资金5316万元。此外,市政府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贴息,2009年,共有22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得市政府的贷款贴息资金扶持。通过加大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人,可以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

(3)实施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开展知识产权的管理

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产业集群为了获取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所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和信息,谋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体性谋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倡导者”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模式对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从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发展也许能得到启发。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得益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地方政府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府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从而使政府间接进入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本溪市为了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关于本溪市主导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暂行规定》、《本溪市人民政府加快本溪钢材加工产业园发展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医药产业集群、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2)产业集群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工作部门各级政府构建三个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第一层面:知识产权局专设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处,负责全市企业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指导工作;第二层面:各产业集群分别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对侵害所属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采取联合对抗的行动,利用企业群体的力量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第三层面: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隶属于企业决策层负责,主要从事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工作。对内负责和技术、市场部门协调,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并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如专利商标的申请、知识产权文献的检索分析培训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等;对外则主要负责监控他人的侵权行配合进行调查取证、诉讼等工作。

(3)实施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新的知识产权的开发、形成,保护和运用好已有的知识产权,使知识产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持久的利益。具有长远经营战略的跨国公司都有较强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并且也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如美国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1992年在我国设立独资企业,第一期投资为2.7亿美元,但它从1987年就开始向中国申请专利,到1992年专利申请数量已近100件,使其在通讯技术领域占据了相当优势的地位,其产品在我国市场上,顶住了其他强劲竞争对手,达到了很高的占有率,这一做法也大大降低了其巨额投资的风险。海尔集团能走到所在领域的前列,与其成功的知识产权管理是分不开的,其总体思路就是“坚持以科技求发展,走名牌战略,充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并实施一整套专利工作管理办法,防止技术流失”。这些知识产权保护成功的经验都值得产业集群知识产权保护借鉴和推广。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篇8

1知识产权的内涵及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关系

(1)阐明知识产权的内涵。知识产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知识产权,即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客体,比如专利技术、作品等。二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本身,即对来自智力活动所享有的知识财产的权利,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两部分。报告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法权,是人们依法对其创造的科学技术、智力成果所拥有一定期限内的专有权。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知识产权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财产权;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知识产权是一种独占权,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手段。而知识产权战略则是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以及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等,通过法律、经济、技术、经营和贸易等手段,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等活动,为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2)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要素,并运用耦合理论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内在关系。报告认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并不是简单地的存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而是存在一种耦合互动的关系。二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形成一种合力和协同效应,共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分析

(1)从司法保护的视角分析了广东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的趋势和特征。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旺盛,在全国收案总数的比重由原来的五分之一迅速增加到四分之一,近两年年均增长率维持在60%以上。②对核心技术和知名商标的争夺日趋激烈,不少知名企业之间开始围绕那些已进入实施转化环节、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展开诉讼。③诉讼争议权利界定的平衡具有挑战性,诉讼中争议权利的边界模糊性特点突出,利益平衡的司法原则适用、对司法政策的正确掌握在案件定性中尤为重要。④网络商业模式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势更为严峻,互联网已成为知识产权纠纷高发区。(2)分析了广东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现状。当前,知识产权工作得到重视。调研发现,90%以上的受访企业拥有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路径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获取为辅;对拥有的知识产权以自行产业化为主,64%的受访企业专利的转化率达到了30%以上;有75%的受访企业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86%的企业完善了企业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93%的受访企业参加或举办过有关专利方面的培训工作,79%的企业以设立专项奖金为主鼓励员工技术创新和申请专利。但是广东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总体上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①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偏低,投入不足,成果质量不高。调查中有57%的企业每年的投入是在50万以下,14%的企业投入50~100万,100万以上的仅为21%。②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高,成果效益不强。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保护经费投入、竞争对手模仿等原因不愿意维护,致使专利存活期较短,极少企业通过专利许可、转让、质押、产业化等手段获得更多收益。③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足,涉外维权意识薄弱。调查发现,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下的企业中,有50%因为维权成本太高和取证太难发生了被他人侵权而未采取措施的情况,有59%的企业未建立涉外知识产权跟踪、预警与监控机制。④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欠缺,专利化水平低。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业的人员。⑤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滞后,综合职能不强。(3)剖析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背后的原因。从企业外部原因分析,法规政策环境不完善,知识产权司法工作效率不高,社会尚未形成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外因。从企业内部原因分析,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导致集权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只顾短期利益,忽视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长远规划,企业缺乏海外专利运作战略规划,面对海外诉讼只能选择放弃或巨额赔偿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健康发展。

3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以美日欧为代表,详细介绍和比较了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发展历程、最新政策、主要经验和做法,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对知识产权政策制定、宏观研究、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模式、管理体系等提出了相关借鉴启示。具体包括:从政府层面,要加强知识产权宏观战略研究,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企业层面,要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系,逐步重视专利的质量问题,不同技术创新模式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模仿创新模式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是引进当前先进的、有较大价值空间的技术,要准确把握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脉搏;合作创新模式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是知识产权创造的经费投入、成果归属、利益分配、违约的责任以及后续成果的分享等问题;自主创新模式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是强化知识产权的开发,形成技术壁垒而不只是用法律保护,才能取得竞争优势。

4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发展对策

在深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的现状及问题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分别从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战略选择以及政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通过制定内部知识产权培训计划,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起知识产权工作例会制度、成果登记制度、知识产权申请审查制度、技术合同签订制度、技术信息定期录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技术权益传承制度以及技术保密制度等。改善企业知识产权组织结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隶属于企业研发部或法律部门的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知识产权管理需求的变化,逐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直属于企业最高管理层。通过从企业外部引进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从企业内部培养等方式,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加强对知识产权专业数据库、知识产权检索分析平台等的利用,积极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2)构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聚类分析模型,构建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型,并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价值,提出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选择方案。第一类企业:小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价值高的专利,可选择进攻型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技术研发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开拓和占领市场。第二类企业:大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虽然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缺乏核心专利和技术,专利质量不高,可以选择绕过障碍专利战略、申请对手取消专利、将技术公开等战略避开不利因素,阻止竞争对手的进攻,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优势,获得高价值的专利,从而向第一类企业发展。第三类企业: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但拥有较高价值的专利技术,可以选择专利网战略、专利与产品结合战略等充分发挥专利的价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专利交叉许可战略获得相关企业专利使用权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向第一类企业发展。第四类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弱,其专利价值也不高,这类企业应当通过技术公开或充分利用失效专利等防御型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结合运用,不断向第二类和第三类企业发展。(3)强化政府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共享知识产权数据库。规范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拓展知识产权培训深度,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水平。(4)提升知识产权事业单位工作机制和服务水平。以广东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为例,提出了知识产权事业单位如何围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问题来完善业务工作机制的建议,加强知识产权维权宣传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培训质量,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

5三个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分析

依据中小企业性质、规模大小、行业分类、知识产权运作环节以及官司诉讼角色及结果等因素,通过仔细筛选,选取了深圳燕加隆、深圳朗科、通领科技以及“信远斋”等具有典型代表的知识产权相关案例,通过深入分析相关案情,总结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时采取维权行动;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重视知识产权应用;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水平等经验启示,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知识产权战略运作提供借鉴。

上一篇:政工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司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