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8:45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篇1

一、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高度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卫生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改善,基本保证了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预防和卫生需求。卫生人才队伍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力状况与卫生发展逐渐相协调。到2012年底,共有卫生机构363个,其中市级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98个,个体诊所14个。全市共有卫生人员233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06人,占卫生人员总人数的98.7%。全市病床1300张,占市总人口数的2.6‰。

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生725人,执业助理医师243人,每千人口医生数1人。研究生学历7人,本科学历328人,大专学历655人,中专及以下1316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总卫技人员的42.3%;注册护士729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5人。

全市选拔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40名,市拔尖人才4名,业务骨干200名,人才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但是我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先进县市相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卫生人才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主要表现在:高层次的卫生领军人才偏少,医学领域顶尖人才缺乏,对我市整个医学科学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好,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基层卫生队伍人才严重短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急需充实,具备执业资格的业务骨干严重缺乏,全科医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比较普遍地存在质量不高、素质不高、技术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卫生队伍中村卫生室技术人员学历偏低、医疗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职称结构不合理;卫生技术人员总量有待发展,人才队伍科学管理相对滞后,医德医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培养造就一支医德高尚、技术过硬、学术领先的卫生人才队伍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健康”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的重要体现。

今后5年,是我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颁布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目标、新的使命、新的政策,为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新的坚实的基础。一是国家把人才发展纳入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规划了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为卫生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二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同时把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纳入了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有力保障了高质量、高水平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三是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2011年—2015年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明确目标,深刻认识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科学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提升水平,努力开创“人才强卫战略”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医德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提升为核心,以抓好两端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重统筹、抓两端、建机制、增投入、强基层的思路,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统筹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规划目标

到2015年,高水平、高层次的卫生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卫生人才总量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人才素质显著提高,卫生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区域分布更趋合理,高端医疗卫生人才有突破性进展,农村基层、城镇社区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建立符合卫生人才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相适应,规模适度、素质优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掌握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职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医德医风全面提升

大力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遵守医德规范自觉性,树立行业的新形象,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健全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度、监督、考评长效工作机制,树立优良的医德医风。

人才素质显著提高

卫生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学历层次大幅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三年内,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转化;力争全市培养1000名合格医师;到2015年,造就一支理论扎实,医术精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攻关能力的优秀医疗队伍,宜昌市级以上名医10名;全市医生9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不低于50%,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0:35:55。

三、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以市人民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村卫生室为基础,推进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依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加大乡村医生执业监管力度,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转化;加大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严格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准入制度,严禁无卫生专业学历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对培训后仍不具备助理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转岗分流;继续开展和完善市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活动,通过带教、合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根据农村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合理配备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形成规模适当、相对稳定、水平适宜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市”的目标。到2015年,培养公共卫生人才80名,在职进修培训村卫生室医生428人;乡镇进修培训卫生骨干人才200人,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新增5名执业(助理)医师。

(二)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

加强医学学科和专业团队建设,加强各级医院临床医疗、医学科研、医学高级人才培养,多层次、多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交流和合作,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人才队伍、优势学科带头人队伍和学科骨干人才队伍,到2015年,培养市级医学高端领军人才10人,市级医学学科学术带头人40人,培养1000名合格医师。

(三)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提高防控科技水平,优化人员结构。2015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要达到50%以上。

加强卫生监督服务能力建设,壮大监督队伍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推进卫生监督队伍的规范化建设。2015年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达到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一点五,卫生监督机构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90%。

妇幼保健人员编制按《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标准》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5%-80%,加大妇幼保健人才培养力度。

按照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卫生应急、精神卫生等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吸引、鼓励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工作。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配备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吸引各类人才从事卫生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人员培养制度和培养体系。加强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婚前保健、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助产技术、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服务的工作。严禁非专业人员从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工作,对现在专业技术岗位的非专业技术人员要妥善进行调整。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培养100中医药医师。中医人才结构更趋合理,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至4名中医药骨干人才。

(五)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卫生管理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素质优良的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到管理人员的8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培养80名高素质的卫生管理干部。

四、主要措施

1、开发人才资源管理网络,建立卫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加强人才信息的沟通和服务,逐步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和单位各司其职的宏观管理机制,实现卫生人力全行业管理。

2、开展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重点转向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完善继续教育考核制,全面提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网络,加强同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交流,努力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专业人才。

3、进一步推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和推行全员聘用制,进一步推进岗位聘用制,确定合理的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和聘用条件。逐步建立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用、契约管理的用人新机制。推出按岗定酬为主,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建立工资总额动态管理以及吸引、激励和留住优秀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程,做好相关政策衔接,为后勤人员平稳分流提供环境氛围。

4、进一步加大对“市管拔尖人才”、“40名学科带头人”、“百名业务骨干”培养和管理。加大培养、考核、管理和奖励力度,以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为重点,提高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

5、畅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出渠道。加强卫生专业人员“进”与“出”的宏观调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人才引进的标准,优化人才引进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着力引进高层次紧缺医学人才,促进人才交流和合理流动。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篇2

吴德绳从最初的技术员、工程师到总工、再到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顾问总工程师,目前他在建筑和暖通行业的从业史已接近50年,也正是因为这段在设计院从“配角”到“主角”的蜕变历程,不仅让吴德绳对建筑行业有了更深的领悟,更让他具备了建筑哲人的气质与底蕴。

“龙头”上的暖通人

“建筑设计的团队好比‘一条龙’:建筑专业为‘龙头’,其他专业被比作‘龙身’、‘龙尾’。不平等主要反映在各专业工作中的话语权上。”谈及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做了多年暖通专业的设计工作,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到专业总工,后来当上院长,又兼任党委书记,直到退休后成为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的从业经历,吴德绳无不感慨道—“让暖通专业人员出任建筑设计院的院长很特殊”。

原来,早年暖通专业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多被认为是辅专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慢慢有了变化,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暖通专业对于建筑品质影响的权重不断增大。要知道以前在建筑设计院中,暖通专业虽然和其他各专业一样进行着分工合作,但地位却并不平等。

在同一所建筑设计研究院里,吴德绳深知同样作为专业总工,建筑师的话语权要比其他各个专业都强势。他多次开导暖通专业的年轻技术人员,让他们知道这是现实,是合理的客观存在,不许他们感情用事。

采访中,吴德绳尤为强调中国的建筑师、结构师、设备师是并联在一起工作的,他认为是这种特殊的中国体制因素才导致了中国建筑师逐渐向艺术家的倾斜,即对建筑业中其他专业学习、跟进不足,且日益呈现出负向循环的趋势。

“建筑行业是业主、官员和技术人员共同营造的产品,在中国则突出表现为对设计师和其‘创作’尊重不够,官员的强势和业主的‘具体决定’分量偏大等特点。因此从建筑业体制角度分析,作为‘龙头’的建筑师往往承载着争标、创新、业主爱好、领导意图、比对手要‘高明’等各方面的重负,而建筑师应着力强调的节能环保、创作等因素则被放在了微不足道的位置。”吴德绳如是坦言。

建筑年轮存留时展的轨迹

“我认为从建筑史的年轮中,可反映社会科技和经济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会出现很多辉煌的建筑与其适应,有些我们称之为‘标志性建筑’。”谈及建筑史,吴德绳打开了话匣子。他表示看待一栋建筑及一类建筑不能单单看它表面的形状、形式,还要联系到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此外,这些建筑也一定贯穿着民族的文化特点,可以说,每一种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建筑业的历史堪称长远,在人类脱离洞穴生活时就有了“建筑业”。几千年存留了大量辉煌的作品,比如希腊神庙、颐和园、紫禁城等。

“科技进步同样也会体现在建筑的年轮上。比如我们发明了钢筋混凝土,我们所造建筑的跨度、尺寸都变大了,形状也变得雄伟和离奇了,这是过去我们使用石材、木材做建筑所无法比拟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的遗存,希腊神庙、卢浮宫、太和殿之类的建筑根本看不到‘现代大跨度’的巨大空间,这是受技术因素制约的结果。”但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环保、低碳、绿色理念的成熟阶段,受地球变暖等科学预见性问题的影响,最终使建筑业有了对绿色环保的需求,处于这样的成熟阶段,自然会显示出从雄伟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过渡。

“我们每一位建筑从业者都是幸运且大有作为的,时代在召唤我们。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中带有道德层面的主旨。”吴德绳认为,建筑行业对当下如火如荼进行的“低碳、绿色”工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近年来建筑仍旧无法脱离利益的驱使,因此道德层面的提倡在利益面前是何等的脆弱。”

“比如盖一座100层的高楼,就不如盖3栋30多层的楼更加节能环保,虽然多用了两块地皮,但却更加方便安全、经济合理。我对那种‘几百层超高建筑才更加节能环保’的新学说更是敬而远之,也希望今后我们城市化发展中少一点这样的‘现代化’。”吴德绳进一步分析指出。

营国者中的匠人

“中国是当今世界建设量与建设速度最大的国家,在全世界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重要性取得共识之后,我认为,我们要站在更高的理念、经济和科技起点上推进城市化。城市建设行业要为国家城乡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吴德绳认为,真正的绿色,要求全寿命期的排放最少,这包含几方面的内容:产品制造生产中的耗能最少;使用过程中耗能最少;废弃建筑遗存处理耗能最少,且总能耗必须按全寿命的使用期分摊计算。

所以,长寿命构成了绿色建筑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一认识将精简节约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建筑业总体来说,与高速发展、短期更新换代的电子产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建筑业应从友善对待地球,为子孙多留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掌控,要使建筑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走向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绿色建筑是近年来国际上呼声最高的高标准理念,我们可先从点滴做起。作为建筑业的执业者,在相关工作中如果放弃了“始于足下”的责任,难道不是失职吗?

为了更加生动地向记者解释全寿命期的概念,吴德绳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一栋房子、住宅建筑或者公共建筑,我们把这个建筑物简单地分成三个寿命:第一寿命叫做物理寿命,即这个房子可以存在多少年,是钢筋混凝土,还是木头的,它们的物理寿命是不一样的,长物理寿命往往是靠碳排放和资金买来的。第二寿命叫做商业寿命,即这个房子很结实,但卖不出去,所以只能拆掉并结束它的寿命。靠什么延长房子的商业寿命?我认为要靠设计师的前瞻性和建筑师设计建筑物时是否考虑到的可调整性因素。第三寿命叫做使用寿命,即建筑还在,但不好卖,只能自己使用。比如民宅,虽卖不出多少钱,但还是能够使用,这就应延伸它的使用寿命,那靠什么延长房子的使用寿命呢?答案是使用者的更替和对建筑的宽容心。将建筑的物理、商业、使用寿命综合起来,很符合“木桶短板效应”,即一个寿命没有了,别的寿命就浪费了,这就不属于低碳,因为低碳作为一个绿色建筑的概念,必须将材料、遗存、授予、寿命等因素综合到一起考虑才会更加深刻和全面。

工程教育界缺少对蓝领的培养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篇3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专业技术人才 评价研究

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办学兴教的核心竞争力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否正确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德、能、勤、绩,直接影响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决定高校发展动能的强弱和四项职能实现的程度。对人才竞争处于劣势的地方高校而言,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已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活力,既是现实问题,又有可为空间。

一、地方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实践

如何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才一直是高校人事管理的难点,各个高校做法各不相同。以安徽某高校为例,学校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1400人,约占全校人员总量的75%,教师约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2%。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的要求,学校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分级分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岗位职责,量化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主要体现业绩成果,如教学工作量、教学或科研项目、教学或科研获奖、学术论文、教学或科研成果等,对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树立不同的业绩导向。内部评价是学校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的主要方式,学校考核二级教学单位,二级教学单位再考核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坚持评价程序的公开、公正、透明。在使用评价结果时,坚持将评价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晋级晋升等相衔接。经多年的实践,该校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实行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捆绑式考核。从2006年起,学校实行教学单位综合考评制度,将专业技术人员个体考评与学院整体考评结合在一起。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以学校发展目标为导向,设置教学工作、实验室工作、科技工作、学生工作、学科建设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7个单项考核领域,每个单项考核领域又细化为若干关键绩效指标。单项考核赋予权重后,累加在一起即为教学单位综合考核结果。单位综合考核结果与个体考核在优秀指标、奖励性绩效分配等方面捆绑在一起,从而实现员工个人利益和本单位发展的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所在单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组织文化,对凝聚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实行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以聘代评”。学校从2003年起实行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以聘代评”,在上级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指标范围内,由学校制定标准、组织评审、进行聘任。在坚持评审标准不低于省级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评审标准中加入了一些个性化要求和价值需求导向,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进行个人奋斗,最大限度地契合了学校实际需求,对凝聚人心、促进学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强化师德师风和工作质量评价。相对于数量的评价而言,品德和质量的评价要困难得多,对评价者的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近些年,学校在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中,逐步提高了对品德和质量的要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出现教学事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专业技术人员,视其情节轻重,延迟其申报年限或者降级聘用,且2年内不得参加高一级岗位的聘用。对专业技术人员教学质量的评价,引入学生评价、教研室同行评价、教学工作委员会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在良好等次以下者不准应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这些惩罚性措施的实施,对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一定的震慑和警示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品德和质量的重视程度,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营造优良师德师风氛围产生了有益效果。

二、当前地方高校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是生产力中最复杂的因素,对人的评价极为不易,至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全面准确有效地评价人才。每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一个较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论证、推敲,耗时费力。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科学的精神,很可能导致评价标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对某些人是“地板”,对某些人是“天花板”。现实中很多评价标准都是这样的。因此,制定评价标准既要统一、规范,更要区别差异、量体裁衣,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二)评价指标与高校根本任务契合度不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现在大部分高校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指标往往是发表过多少篇什么级别的论文、主持或参与过多少项什么级别的项目、到账经费是多少、获得过多少项什么级别的教学或科研奖励,等等,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汲汲于写论文、搞科研、报项目、评奖项,把主要精力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能潜下心来“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作保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从何谈起呢?

(三)评价结果不能有效运用。评价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找出差距,改进绩效;二是区分优劣,有效激励。然而在实际的人才评价中,这两个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评价工作年年开展,却很少有部门肯花时间关注考核评价结果的反馈,不能给被评价者在改进绩效上提供指导和建议。被评价者如果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或出现重大工作失误,即使没有达到聘期目标,也很少考核不合格,造成专业技术上的“铁职务”。

(四)评价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以结果为导向的单一评价方法,容易导致一些人急功近利,助长浮躁的学术风气。由上到下一级评一级的内部封闭评价方式,缺乏有效监督,人情因素干扰较大,要么集体合格,要么轮流坐庄,没人愿意动真格的。这些都会导致考评结果的失真,使评价缺乏可信度,评价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五)人才评价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往往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评价任务只是一项阶段性工作,主要是文件、安排任务、督促实施,具体评价工作基本上由各二级单位自行完成。既没有专业的机构,又没有专业的人员。评价工作的实施往往是形式重于实质,难以真正客观准确地评判人才的优劣。

三、改进地方高校人才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设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专业机构,加强人才评价研究。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人才队伍的主体,随着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将走上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因此,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为人才评价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同时培养培训专业化的人才评价队伍。

(二)制定高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标准。开展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分析,对专业技术各类各级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制订高校专业技术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出台符合高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特质的岗位评价标准。

(三)完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注重成果转化和社会效益。人才评价应坚持综合标准,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效益评价,而不单单是论文、科研项目等量化标准。要在评价体系中树立“学生为本”导向,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回归师道本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生产实践”导向,引导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挂职锻炼、支边支教、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促进生产实践相结合,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经济价值的实现。

(四)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动态机制和退出机制。要坚决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结合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中打破职务层次之间的限制,用业绩和贡献对照标准,评价结果达到什么标准就兑现什么待遇,真正实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潜心研究,不敢有丝毫懈怠。

四、结语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常态,人员聘用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迫切需要高校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改变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考核制度,探索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奖惩性考核为辅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为导向,以业绩贡献和社会效益为衡量标准,动态化、国际化、社会化、成果推广应用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德、能、勤、绩,让专业技术人才不断迸发出活力,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党的十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田景春.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刍议[J].普洱学院学报,2014,30(4):83-86.

[2]李俊锋.深化高校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53-55.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篇4

一、理论学习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及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对于共性学习和个性学习,我科室人员都进行认真学习并作了学习记录。

二、业务目标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在接到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关于转发〈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筑职改字〔XX年〕39号)后,我科室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于6月5日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对XX年的职称工作做出总结,对XX年年的职称工作做出安排。在会上将相关文件转发给各个单位。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材料报送到我们办公室。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人通〔XX年〕38号)、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5号),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XX年年高校、中专、中小学和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教人发〔XX年〕146号),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关于二七年度全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的安排意见》(卫发〔XX年〕128号),省广播电视局《关于XX年年度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广职字〔XX年〕193号),中共省委党校《关于XX年年度党校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党校通〔XX年〕20号)文件精神,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共开出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428份。

委托省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职称19人,其中教育系列12人,农业系列1人,卫生系列3人,工程系列1人,经济系列1人,党校系列1人;委托市各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和市小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231人,其中:教育系列215,农业系列5人,工程系列7人,党校系列4人;委托市各系列初级评审委员会和市中学初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初级职称178人。我科室今年从8月就开始小学教师中级职称、小学教师初级职称、中学教师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对参加评审职称的所有人员材料进行逐个审查、并对晋升小学高级的教师进行听课打分。

2、根据市人事局《关于XX年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4号)、《关于XX年年度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18号)文件精神,我市共有99人报名参加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共有256人报名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3、撰写调研文章《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研究》、《建设新农村着力培育乡土人才》。

4、根据市人事局文件《XX年年度市乡土人才培养工作安排意见》(筑人通〔XX年〕28号)文件精神,我们根据我局实际情况,积极与各乡镇进行联系,委托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培训农村乡土人才191名。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关于举办XX年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的通知》(清人劳通字〔XX年〕64号),在文件中规定培训时间为XX年年8月至XX年年9月。培训内容是晚番茄种植、肉鸡饲养管理、荷兰豆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嫁接技术、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开发、职业道德、《劳动法》等。该培训班已圆满结束,191名农村实用人才全部通过了考试,并取得省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5、根据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筑职改字〔XX〕224号)。今年我市第一次开评农民技术职称,为了开展好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结合我市实际,一是成立由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水利局、市科协、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组建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委库(评委库成员均由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评委库里随机抽取评委,然后组建下文的。

8月8日上午,我局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会。会上对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

由于今年是初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我局组织相关乡镇对所属农民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宣传的方式为到各村张贴《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并派出乡镇劳保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逐一宣传。通过宣传共有275人报送材料参加评审。通过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审,共用273人通过审核,并将这273人的评审材料委托给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

XX年年11月10日,我市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会。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为推荐2人到市参加高级技师(高级)的评审,其次共有271个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中初级评审。其中37人通过技师(中级)的评审;234人通过技术员或助理技师(初级)的评审。

6、共聘任高级、中级职称163人。其中卫生局聘任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8人;教育局聘任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93人;林业局聘任高级职称1人;党校聘任中级职称1人;农业局聘任中级职称2人;计生局聘任中级职称1人;水利局聘任中级1人;站街镇政府聘

任中级职称1人;流长乡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新店镇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

7、审核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1109本。办理教育系统小学高级职称证书112本。补办教育系统初级资格证书3本。

8、会同市农业局、卫生局、教育局聘请农业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的专家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团、医疗卫生专家咨询团、教育系统专家咨询团。

9、开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班,聘请大学、师大、医学院、学院的教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医学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科技道德、创新概述、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其他创新等。通过培训使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得到增强,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我科室已完成全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共计培训5087人。

10、根据市人事局《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市人事局、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学习的通知》(筑人通〔XX年〕66号)文件精神,组织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报名参加知识产权学习,共有5483人报名参加。

11、 3月20日召集全市事业单位召开“市XX年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动员会”,会后审核42个单位的《省事业单位岗位调查表》,并汇总上报市职称专家处。

12、统计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并报送给科技局。

13、协同综合科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共培训964人。现培训工作已于8月份结束。

14、XX年年10月26日举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开班典礼。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XX年年选拔优秀青年提升学历工作的通知》(人通〔XX年〕148号)文件精神,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此班共招收40名学员,这些学员是在全市进行了摸底调查,采取组织安排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同意后,市电大进行资格审核并向中央电大申请了注册的(这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并且明确学费由省、市、市三级财政按比列承担。这个班专业设置为《乡镇企业管理》,学制两年,采取开放式教育的形式学习,免试入学。

15、共报送信息17则。

三、其他方面

在工作中坚持“三优两满意”及文明窗动,廉洁自律,没有“吃、拿、卡、要”现象,坚持局本部考勤制度,并能及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其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四、存在的问题

在乡土人才培训认证和后续管理方面应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局党组的安排,组织开展好科室业务学习.在培养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的工作中,协调指导各部门做好工作,使我市科技队伍的力量不断壮大,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方面,还需常抓不懈,继续搞好农民技术职称等评定工作。切实搞好人才资源整体性工作,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篇5

[关键词]高校 军事课 教师 专业素质

[作者简介]郭显彬(1974- ),男,内蒙赤峰人,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军事课教育。(吉林 长春 130062)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理论教学评价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LA10208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89-02

普通高校军事课是高校公共教育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尚武精神为核心的意志品质,为国防建设培养后备兵员,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明确强调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对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的完善和教师培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培养体系的完善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高校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军事课教学的质量,由此直接凸显研究高校军事课教师专业素质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内涵

从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关于高校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内涵问题,具有概念明确、论证严密和逻辑上无矛盾的特点,但是形式逻辑在具体实践中又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实践中,社会事实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是流动的而非固态的,实践逻辑相比较形式逻辑,在时间空间的变化中前者更具有科学性,也更符合社会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层次的特点。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出发,高校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本体素质,包括教师作为公民的素质、教师作为共产党员的素质、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素质等,其周密性、完备性无懈可击,但是从实践逻辑的角度来思考,解决实践问题比论证问题更有价值,查找教师的专业素质上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弥补和改正比分析论证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更重要。

高校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综合品质,是教师从事课程教学等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较为稳定的专业特征。具体地说,作为教师本身,既要具有“专业特性”,又要强调“教师素质”,教师专业素质是面向专业人员的教师。对教师而言,最终要求是解决“教书育人”和“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的问题,即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者”“教育者”“研究者”三种角色的综合体,要同时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任务。

二、高校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具体内容

高校军事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军事知识的传播者,也是行为和价值的示范者和捍卫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作风养成、战争认知、技术创新和国家安全观等诸多教育任务,专业领域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内容涵盖13大学科门类,要求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但要具备军事科学本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学科扩展。由此,在广义上,军事课教师不但要成为普及国防知识、激发爱国热情的演说家,剖析军事思想、领导理论前沿的思想家,洞悉国际形势、运筹帷幄之中的战略家,还要成为普及科普知识、引导技术走向的科学家和把握战争规律、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家。从狭义角度看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指军事课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一)军事课教师的职业道德

“德为师之本”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列宁也曾说过,不论在什么学校,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而把握这个方向的,完全是由从事该课程的教学人员来决定的,任何监督和领导都改变不了教学人员已经决定的思想政治方向。作为军事课教学人员的军事课教师,负责军事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要求军事课教师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敏锐的时政触觉、积极的社会观和辩证发展的哲学思维,具体讲就是“从师”的责任感,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殚精竭虑地工作,呕心沥血地学习,真正对党、对人民、对学生充满深厚的感情,从而使“教学相长”,去震撼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化,带动学生对科学理论的向往,让学生远离庸俗,摒弃伪善,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身正为范”,军事课教师的职业道德事关军事课的政治走向,加强师德修养是高校军事课教师“从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随时随地不间断地进行“洗涤”和“清理”,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保持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完成军事课教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知识

“学高为师”,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延续,先进的科学知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军事课教师是军事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播者,针对军事学科特点,要求军事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军事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精华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军事课教师才能够把最科学的理论教给学生。具体来讲,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社会性知识。

军事课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军事课教师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知识结构的主体框架,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军事学科涉及学科领域多,知识覆盖面广,高校军事课课程内容中既有文科的政治经济类知识,比如军事思想和国家战略,也有理科的物理化学类知识,比如核武器、化学武器和航空航天技术;既有计算机技术,比如指挥控制系统,又有生物技术,比如隐蔽伪装技术等。

军事课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和其他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一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一个好学者,不一定是好老师,空有满腹经纶,对教育规律不了解或了解不深不透,不能够把教育理论运用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愿意听或者听不进去,都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要做一个好教师,除了有过硬的本体性知识,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条件性知识,才能让学生“好学”并“学好”。

军事课教师的社会性知识是指教师自身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感受。军事课教师必须靠丰富的社会性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可感知的社会现象和时政动态来明确各种观念的内涵,用感性的社会现象来解析抽象的哲理思维,用成功的经历和失败的教训来启迪和警示阅历尚浅的青年大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军事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军事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指教学技能,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方式的有机结合。当高校军事课教师具备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社会化知识,其知识和智力不再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显著因素,教师的认知风格与人格特征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教师的教学技能作为认知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军事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军事课教师根据对军事课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总体教学进程、师生沟通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设计的能力。这一能力体现在“备课”过程中,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首要能力。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精细加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知识更新快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特点,随时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调控能力即课堂驾驭能力,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控制教学秩序的能力。这一能力体现在“上课”过程中,是教师专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军事课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操场上,不仅是理论讲堂上的专家,还是技能训练的指挥员,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不断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这种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够应对教学情境中出现的复杂的不可预知的问题,包括教师的语言技能,能够精彩地阐述观点和启迪智慧,还包括教师的管理能力,能够厘清教学秩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指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方法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这一能力体现在“课堂”内外,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能力。通过QQ、MSN等通讯工具进行讨论和答疑,通过PPT、CAI等软件工具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微博、微信等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些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大大便利了师生的沟通和互动,也使过去的“一支笔、一本书、一页讲义、一堂课”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不论采取什么教育手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变,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最高目的。

教育创新能力指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道理,道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军事课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冷静分析和判断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对热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为了巩固教学成果,军事课教师要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用以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使“教”“研”并重,互相促进。

三、高校军事课教师的各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

高校军事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职业道德的教师,即便拥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无法把握军事课教学的正确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可想而知;没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即便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无法让学生达到自己专业的“高、精、尖”的领域,只是政治气氛充斥课堂,教学手段丰富多彩,最终还是“华而不实”;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即便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深的专业知识,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的结果肯定是教师“你教你的”,学生“我学我的”,根本没有教学效果。只有具备崇高职业道德、高深专业知识和过硬专业能力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教者”“教育者”“研究者”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体,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 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1]48号)[Z].2001-06-26.

[2]教育部 总参谋部 总政治部关于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07]7号)[Z].2007-03-22.

[3]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Z].2012-

08-20.

[4]鲁雷.时代视角下加强师德建设的四个领域[J].教育与职业,2011(17).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篇6

关键词:职业化职业素质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书育人能力,使自身的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师职业化。

1 职业化的内涵

1.1 职业化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一词解释为:①官事和士农工商四民之常业;②职分应作之事;③指职务,职掌;④指事业;⑤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在西方世界,他们所信奉的神学把“职业”定义为“天职”。德国人路德在西方新宗教改革运动中提出了“天职”的概念。“天职”被引进到中国以后,在汉语中却一般把它译为“职业”。“天职”这个词本来对应于英语中的“神召”一词,内含一个宗教上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由于中西方文化氛围以及的差异,汉语中的“职业”一词,很难传递出西方宗教语言的“天职”中所包含的神韵。现代科学管理把“职业化”定义到非常高的标准。

1.2 职业化的意义

职业化是每一个职场中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职场素质。职业化是每一个职场的基本生存准则,也是职业人必须遵循的第一游戏规则,更是作为职场人士获得发展的基本要件。它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如果你想成为职场中的成功者,想要取得职业生涯的辉煌,就必须懂得并坚守这个规则。

在一定意义上说,“职业化”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在职场中专用的语言和行为规则。职场中的人都用这种语言说话,都用这种行为和道德准则来办事,而一个非职业的人往往不能拥有这种语言和行事规则,因此总是和职业人士合不上拍。如果你在职场中不能跟上别人的节奏,慢慢地,你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不会有什么前途可言。

职业化的过程就是普通员工成为卓越员工的过程。职业化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摆脱束缚,重新归零,再获新生!如果你要成为职场中的佼佼者,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士,就必须拥有职业化精神。

1.3 职业化的含义

香港某集团公司董事陈育辉先生认为:“职业化,老板用打工的心态决策,老板不要做员工的事情。员工用老板的心态打工,员工不要想老板的事情”另有某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景素奇先生认为:“职业化就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分三个部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职业化”的含义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是对事业的尊重与执著热爱,是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是追求价值体现的动力,是实现事业成功的一套规则。“职业化”就是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1.4 职业化精神的塑造

职业化的含义要求我们,按照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来塑造自己,它有很多外在的素质表现,比如行为规范、着装、形象、礼仪礼节等;也有很多内在的意识要求,比如思考问题的模式、心智模式和内在的道德标准等等。

职业化员工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工作;细微之处能体现专业;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别人不能轻易替代;思想要奔放,行为要约束、意识要超前;个性的发展要适应共性的条件;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以上这些基本特征,就是职业化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化精神塑造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职业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2.1 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

2.2 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这就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

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

2.3 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会产生大量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2.4 具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职业教育教师要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

3 职业教育教师现存的差距和改进措施

3.1 存在的差距

a.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普遍缺乏系统的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b.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c.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d.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e.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

f.教师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

3.2 改进的措施

3.2.1 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教师应该加强关于职3.2.2 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说是匮乏的, 并且短期内无法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

3.2.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既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更适合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3.2.4 通过实施教师职业化,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要制定教师职业化标准,制定教师测评方案,并形成日常规考核,使全校教师素质得到逐步提高。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篇7

【关键词】会计教学;职业素质;培养措施

引言: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经济社会,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是包括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情操以及职业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素质能力。为了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会计学专业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优化教学手段,以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会计职业发展趋势及其教育定位

现阶段,会计职业的工作内容与方法不断发生变化,已经由传统的手工处理的工作形式转变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财务处理。由于工作形式的改变,对于会计学专业的人才要求也不断转变,需要会计人员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同时,由于现阶段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更加看重人才的道德品质,需要具有健全人格,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高端人才。

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两方面的内容,要求专业人员不仅掌握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会计教学工作中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1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学工作人员面临的诱惑不断增加,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增加。教师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引路人,不仅肩负着传授专业知识的重担,而且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也承担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给学生传输正确的的职业道德和法律道德规范,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拥有更好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培养学生的会计学专业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新的环境下,会计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适应社会的发展,掌握先进的会计学专业技能,更好的进行适应时展的技术。比如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编程技能的使用等等。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掌握实际工作,服务与社会工作。

2.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新的要求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会计学专业的发展,对于会计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教师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职业的人才技能需求,进行课程的设计,保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可以顺应时展要求,更好的适应会计学专业。另一方面,创新是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保证会计学专业的不断发展,会计学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穿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力在掌握基本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其技术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提高会计学专业职业素质的措施

3.1 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于教学工作来说,教师是教学工作进行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其教学活动中的言谈举止,讲解内容,会将自己的情感与自身的品格不知不觉的传授给学生。因此,会计学教师对职业素质的认知、对于职业活动中的判断和处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注意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的会计学实践经验和技能,而且注意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现阶段,很多高校教师同时承担着会计工作,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会将其自身的处理经验传授给学生。虽然此类兼职老师经验丰富,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学校在进行教师的选择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兼职教学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其能够传授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思想。

3.2创新课堂设计,进行课程设置改革

首先在整体的课程设计上,学校应该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现阶段很多院校知识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缺乏相关技能的培训,造成学生职业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其次,教学设计上处理进行必要的技能课程的设计,还要注意安排职业道德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课程改革。结合新课改的课程要求,全面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时,全面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调整不同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比例,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3.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的培养理念的影响下,为了提高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效率。会计学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采用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现代的教学理念更加看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新的教学要求影响下,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更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职业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采用案例讨论、情境教学和案例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4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会计学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的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学校可以采用实训教学的形式,安排学生到校外,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其实践能力,更好地完善与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刘冬梅.中职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育探讨[J].情感读本,2014,32:43-44.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篇8

1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其所需职业能力分析

面向中药制药技术行业,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共享实训设备、师资和课程开发成果等教学资源,提高专业群的整体建设水平及辐射、带动作用。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开展社会调研,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资格,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贵州省神奇制药、贵州百灵制药、贵州益佰制药、贵州德昌祥制药、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铜仁市民生大药房、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梵净山生态药业等大中型企事业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中药种植员、中药检验员、中药调剂员,中药提取员等,分析胜任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核心能力。

2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依据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鱼“水中游”游技项目任务为导向优化和重构适应就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实训基地(鱼塘)和校外实习基地(江河)”联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制订、实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轮岗、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搞好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校企评价机制,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工作,实现与企业“零”对接。(1)依据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校内,依托中药材GAP创业园、附属医院中药房、铜仁地区民族制药厂、铜仁-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铜仁市民生大药房等“校内鱼塘”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教师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在校外联系对接“校外江河”企业———梵净山生态药业、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贵州德昌祥制药、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湖南怀仁药业,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建立“工学一体、校企结合”的“养鱼”人才培养模式。(2)学生是“鱼”,学校和行业企业是“水”,以“放鱼投饵”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课程,构建突出胜任力、学习力、创新力的“鱼塘、溪流、江河”课程体系。(3)科学设计教学情境,推行学生“水中游”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由“抓鱼喂食”教学逐步转向“放鱼投饵”,再到“自己觅食”教学,教师自始至终是观鱼者,根据学生工作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投饵”,直至学生自己“觅食”。(4)教师将“抓鱼”教学改为“放鱼”教学后,就会有更多精力与“校外江河”有效沟通合作,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就业有效衔接。(5)建立学校、企业和医院共同考核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过程考察与关键点考核相结合的课业形成性考核评价制度。

3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3.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贵州中药制药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对铜仁梵净山生态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中药检验科室)、铜仁民生大药房(中药销售区)、贵州德昌祥药业(中药制剂车间)、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室)企事业现状及发展要求的调研,结合国内外职业标准,培养与就业岗位纵、横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高级中药制剂工、中药调剂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能胜任中药种植、检验、制剂、调剂、供销工作。

3.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有利于“校企医共养人才”的运行管理制度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教师联系和驻扎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加强学生实训及顶岗实习指导,推进教学密切型、技术合作型校企医三方合作。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的系列课程建设制度和办法,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企业医院技术骨干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策划和组织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1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

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群要求聘请铜仁梵净山生态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中药检验科室)、贵州德昌祥药业(中药制剂车间)、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室)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充实到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例会制度和专业调研制度,召开每年两次以上的专业建设例会和一次以上的专业调研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发展,实现人才的校企共养、过程共管、资源共享。

3.2.2开设学生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学生进校第一学期就参加“中草药采集识别应用”兴趣小组,使其对中药原植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学期学生参加中药材GAP科技开发兴趣小组,了解中药材种植技术,激发他们种药致富的创业热情;第三学期学生参加中药材加工销售兴趣小组,积累中药材加工销售经验,激发他们中药材收购销售创收的热情;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院中药材GAP创业园,对种植技术简单的中药材进行规模化种植,实现增收创业就业。学院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为中药材种植创业就业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和创业资金支持。

3.2.3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

依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学院《铜仁职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铜仁职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及《铜仁职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基础上,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推进校企共育人才有序进行。

3.2.4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组建校企对接的专业实训项目部,全面负责校内外实训项目、时间、地点的安排和运行管理、质量监控及成绩评价等工作,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2.5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依据《铜仁职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制度,规范“一人一岗、定期寻访、以师带徒、出师定薪”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做到顶岗实习计划、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实习考核和实习教学标准“七落实”;抓好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初期安排、中期检查、后期总结“四环节”;同时成立以专业主任为组长、企业参与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督察,做好顶岗实习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企业选派工作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学校选派专任教师通过带教实习、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解答学生生活、心理等有关问题,配合企业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4结语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以“岗位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用为度,岗位专业技能单项、综合、顶岗操作熟练、精湛”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重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鱼塘、溪流、江河”课程体系;依据融职业岗位素质、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课程教学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时间,开放“校内鱼塘”,疏通“校外江河”,确保学生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训练效果。

上一篇:师德师风廉洁自律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人事干事师德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