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1:54:43

大学学习经验总结

大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一旦学生具备完整而系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果,但是正是由于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欠缺,使得现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依然呈现着教学质量不高的普遍现象。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必须积极探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意义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两方面的,首先对于老师而言,由于学生具备数学学习的思维,所以在理解力和自主学习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的教学压力就会得到相应的下降,也就是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降低其工作强度,对于老师而言具有减负作用。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可以加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将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学习效率会得到明显的提高。综合而言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可以缓解老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进行不同类型问题的总结和分析。经验总结法简单而言就是利用过去的学习经验总结出相应的学习方法,然后利用在今后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小学教育中可以普遍推广。例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会涉及应用题的计算,在应用题的计算中,有几个类型,比如时间计算、距离计算,还有速度的快慢比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比较凌乱,但是通过总结发现,其实都具有一致性,即这些问题的计算都可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式,也就是说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只需要把数量的关系建立好对等的方程式,所有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可以触类旁通地解决其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利用经验总结法培养数学思维,主要是要找到数学问题中的一致性,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总结解题方法,促进思维的养成。

2.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利用发散性思维可以扩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这对于综合开发学生的思维结构意义重大。利用自主探究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的配合,即要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的手法。比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布置任务,让小组来进行讨论和学习,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主交换想法,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程进行相应的提示和指点,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这样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会越来越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3.情境设计法

情境设计法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情境设计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创设看似无关,却存在关联的情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内在关系的寻找,完成两种或多种情境之间的逻辑架构,通过不断地训练使学生具备逻辑架构的思维能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逻辑架构来完成由此及彼的推理和转换,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来讲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小学数学一方面具有基础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特殊性。主要是因为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但是限于小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数学教学无法快速地进展,所以在教学中,在进行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教师要着力打造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思考方式和逻辑能力,这不仅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以后的学习帮助也十分巨大。

参考文献:

[1]马龙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29):134.

[2]赵鹏志.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学周刊,2015(23):167.

[3]王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5(35):59.

大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深入教学实践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运用经验总结法,高等院校研究者常选择理论思辨法进行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待创新,以改变当前集中单一的局面,提高研究质量和深度。

关键词: 中小学 课堂教学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传递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工作,一直以来是各级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是学科独立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研究方法既是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多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那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现状究竟如何?采用文献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手段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较为适当的方法。因此,笔者运用文献计量法,对近五年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了解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的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择年份“2007—2012”,输入主题词“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检索,查找出相关论文175篇,汇总后采取逐一排除法,剔除报纸、广告、重复论文等,最终确定有关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期刊论文133篇,构成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资料整理方法。

资料整理的框架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对133篇论文的反复分析,并结合李秉德提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框架,将研究方法分为以下六类:

1.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情景下,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1]

2.理论思辨法:它是一种建立在个人直观经验基础上的以认识事物根本特征为目的的研究方式,它所取向的基本工具就是进行概念的演绎推理,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考。[2]

3.个案法:将案例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3]

4.调查法:研究者为了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系统的步骤和方法。[4]

5.实验法: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教育理论或设想,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到一定时间后,就实际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子的科学结论。[5]

6.混合法: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方法。[6]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手段来分析资料。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

根据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数量统计(见表1),研究方法使用类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个案法、调查法、实验法、混合法。统计数据显示,133篇期刊论文中,有69篇运用了经验总结法,约占抽样总数的51.9%;55篇运用了理论思辨法,约占样本总数的41.4%;个案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混合法合计仅占总数的8.7%。由此可见,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是近年来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使用比例最高的两种方法。

表1 中小学课堂教学期刊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统计表

(二)不同单位作者研究方法选择使用状况。

对论文作者来源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高等院校构成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力量。这两类论文作者约占论文作者总数的70%。不同单位的论文作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显示出不同偏好。如表2所示,近6年来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共48篇,约占样本总数36.1%,其中小学教师发表的11篇论文中,有7篇(63.6%)运用了经验总结法,4篇(36.4%)运用了理论思辨法;中学教师发表的37篇论文中,有34篇(91.8%)运用经验总结法,3篇(8.2%)运用了理论思辨法;高等院校教师及理论研究者共45篇,其中34篇(75.4%)运用了理论思辨法,5篇(11.1%)运用了经验总结法,此外还有少量的个案法和调查法的使用,表现出研究方法使用多样化的特点。

表2 不同单位作者研究方法选择状况统计表

三、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过于集中单一。

由研究方法总体运用情况可知,在133篇论文中,69篇(51.9%)运用了经验总结法,55篇(41.4%)运用了理论思辨法。由研究方法年度分布情况来看,经验总结法和理论思辨法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近6年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以经验总结法为主,其次是思辨法,只有极少数文章运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混合法。单一的研究方法就不能够深入研究,例如经验总结法缺乏数据支撑,无法根据科学客观的数据总结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指导,很容易使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思辨法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重,注重直觉和直觉经验,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研究需集人类研究方法之大成。”[7]在尊重个性的多元化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同样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单一的研究方法无法解决复杂的教育现象。我们只有把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融合,才能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文化性和人文性。教育理论基础涉及多学科,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涉及心理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统计学、计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我们可以把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研究方法是跨学科、跨文化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研究主体运用的研究方法有群体特征,教育理论与实践亟待融合。

由研究方法在不同研究单位的分布情况可知,中小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等单位的研究者侧重于运用经验总结法,高等学校研究者侧重于理论思辨法。理论是高高在上的哲学思辨,原则上是可以任意变换;经验则是最具体的实际过程,也可以任意附会于某种理论的解释。[8]经验也可以说是实践,理论的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很容易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对于实践中的教师而言,教师即研究者、教育行动研究、反思型教师等这些讨论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属于“草根型”研究者。教师作为实践者,深入教学,密切联系学生,对教育的体验是真真切切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如何才能真正地上升为理论,这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素养和能力,学习系统的方法论知识,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从教学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提高问题的原创性。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加强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默契,学习系统的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知识是必要的。对于专门的学术研究者,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研究方法知识,他们因研究需要会进行实地调研,但是这个调研是短期的,可能对某一问题还不能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思考。所研究问题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是真正的达到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有待创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使用依然没有跳出传统研究方法的条条框框,研究方法局限性较大。课堂教学研究方法应是一个或数个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并符合时代变化的结合性、兼收性的方法。[9]改变当前的研究现状,需要在深入学习和借鉴现有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建立起适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应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同中小学校的合作交流,关注并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中。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除了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化水平,还应在教学中进行自我反思,尽快成为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研究方法训练。在多元化教育发展的今天,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研究,从多个维度和视角来研究教育现象,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方法,使其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实现多种教育研究方法的融合。

参考文献:

[1][4][5]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3,42,59.

[2]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3.

[3]杨晓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90.

[6]田虎伟.混合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1).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5.

[8]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3.

大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实践研究;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48-03

实践研究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和范畴,它是研究者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系统的教育行动来解决面临的教育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育现实的目的。所谓实践创新,就是教师在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中,对前人提出的教育规律或教育理论有了新的领悟和新的应用。一般来说,再发现的东西不应该是未知的,但由于它是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发现的,对特定的认识主体来说又是一种新认识,因此就具有了一定的未知成分,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及理论研究意义。

教师的实践研究与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的差异,源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取向的不同。由于实践研究更多地依赖于实践材料而不是文献资料,因此表现在文本形式上,就多具体而少抽象,多描述而少思辨。实践智慧蕴含于个别的具体的情境之中,并集中体现于范例;因此实践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范例的研究,是范例的提取、表达和传播。依据抽象程度由低到高的差异,实践研究的结果和表达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次类型。

一、教育现场的记录选编

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情境,现场记录是研究某个情境的基本手段,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这类实录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地保留了现场的整体性和直观性,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信息,使人对某个特定场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一定的体验感受,进而模仿、借鉴或思考、批评。

由于现场信息庞杂多变,因此任何记录整理都受限于一定的观察角度、记录手段和研究目的。就如常见的“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名师授课录”等教学实录,看来是原汁原味的客观呈现,其实选编了哪些教师的哪些课,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手段记录,观察的焦点是教师还是学生等,都反映了选编者一定的偏好、趣味、思考和导向。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各种教学实录的内容过于单一,基本上集中于课堂教学本身,而很少涉及课前的备课过程和课后的说课、评课、答疑和争论等内容。虽然课堂现场的记录更为直接和“有用”,但有关课前课后的“磨课”交流,却更有效地揭示了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许多想法和感受,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实践研究的角度看,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学实录的选编思路,开掘和补充有关“分享智慧”的内容。

实例一:倾听访谈对象的“心曲”[1]

在孙老师执教《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课前后,我们对她进行了三次访谈请教。第三次交谈时,我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运用暗示的方法问道:“能否对学生出题这个环节谈谈你的看法?”孙老师笑了笑说:“对,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出题与我有所偏差,我也顺着学生的意思继续教学,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并适时引导回来……”在自然的交谈中,孙老师一一道出了她在教学设计上的想法,我也明白了个别教学环节处理的原因和方法。

二、叙事性的案例撰写

以叙事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案例,是对现场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结果。由于研究者的目的、思路和能力的不同,对同样的现场会有不同的叙事和描述。与教学实录不同的是,教育案例中的情境描述带有更强的主观性,是有针对性地对客观现实进行选择和裁剪。研究者的选择性和主观性,使主题得以聚焦,使范例得以形成。与教学实录相比,教育案例更为集中地蕴含了情境中的某些实践智慧,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现场感和整体性。

更重要的是,叙事性的案例撰写可以把不同时空的相关信息组合在一起,包括灵活运用访谈、资料、反思等方式弥补现场观察的不足,以促进了解和思考。教育案例叙事灵活、可读性强,因而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已成为教师实践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在叙事研究热兴起的同时,我们也要有一点冷思考。目前教师撰写的大量叙事类文章,有相当部分是用描述和抒情代替了思考。其实叙事研究之所以有别于文学创作,关键在于生动和感动的背后还传达了思想,好的叙事应该是有思考的叙事。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叙事研究中,“叙事”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表达的内容还是“研究”。我们所叙之事,离不开课例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也就是说,对事件的描述应该是为体现研究的内容而服务的,只见生动的描述而看不出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那只能称之为“叙事”而不能叫做“叙事研究”。

实例二:叙事背后的故事[2]

写这篇《走近杜威的“做中学”》,原本有着两个方向的设想:在黄老师工作室的成长和读杜威的成长过程,我更倾向于写前者,希望以此给自己工作室四年的成长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不负老师四年的倾心栽培。可是四年的时间太久,太多的线索反而让我无从取舍,最终也无法聚焦在四千字。在征文截止的前一晚,才下定决心来改这篇文章。事实上,在此前,我已经有了五万字读杜威理论的基础,加上与小潘老师一起做劳技课的两万字的过程积累,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提炼思想。文章最终能获长三角“成长纪事”征文一等奖,可能是有点“新意”。其实我的得意之处在于文章两条并行的线索,明线是我陪小潘进行实践探索过程中小潘的成长,暗线是我在读书小组中获得的灵感和支持。并行的两条线突出的都是一种团队的力量,是一种共同体精神。

三、教学设计和活动方案

教学设计和活动方案,包括通常所说的教案以及各种教育教学的活动设计。所谓备课,主要内容就是写教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是教育过程的概括化和程序化,它可以将复杂的教学情境简化为几项基本的操作性内容,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实施步骤和方法手段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与课堂实录和教育叙事相比,教学设计在表述语言上少有描述和叙事,主要是说明性和解释性语言,比较抽象概括。因此教学设计便于直接、集中地提出执教者的教育理念及相应的方法手段,但与此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实践的情境性和整体性,因而不利于教师实践智慧的揭示和传递。

改进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增加设计方案中的描述性成分,即把抽象的程序与具体的实例结合起来,以到达局部与整体、理性与感性、预期与效果的统一。我们可以把有关教学设计看作两大类:一类是预设型的,即在教学和活动之前有比较周密的思考和规划,如常见的教案;另一类是生成型的,即在教学和活动之后再提出结合个人体验的实施要点,即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设计。从实践研究的角度看,一项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说明应该怎样做,而且还要说明实际做得怎样,包括何时、何地、何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做”的过程、结果及经验教训。通过补充描述性的情境实例,教学设计将成为一个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从而体现更有新意和深度的研究。用叙事方式将这类创意设计的实施过程表述出来,就可以形成一篇富有教师个性特点的行动研究报告。

实例三:备选答案我设计[3]

学生仅仅是被告诉该怎么思考,不能使其获得思考的技能。怎样才能设计一种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有效思维的学习活动呢?我们设想,在数学学习的练习环节,组织学生换位思考,以出题者的身份,预设可能出现的错误,自行设计数学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并组织交流设计的备选答案及设计理由。

(实施步骤及实例略)

注意要点:第一,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自行设计。高质量的备选答案是需要时间思考的,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针对题目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预设有价值的错误。这一过程应该有时间的保证,不能流于形式。第二,尊重学生的设计成果。尽管有些答案可能漏洞百出,容易被识破,甚至没有应用价值,但也是学生思维的成果,代表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不单自己要尊重,也要在班级学生中营造一种尊重的氛围,我们可以指出他的缺点,帮他改进,但是不能嘲笑。课堂的情感氛围对于促进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经验总结型论文

经验总结是一个从感性的实践到理性的认识的抽象过程,经验总结型的论文是教师研究成果的一种主要表达形式。与学术型的论文有所不同,经验总结型的论文主要不是通过引经据典来论证推理,而是通过事实材料来说明问题,是一种“抽象经验+具体例子”的表达结构。与前面三种表达形式比较,经验总结以提炼概括某种经验为主要路径,抽象程度较高;同时又要提供一定的实践事例作为论据,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是一种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表达方式。

写好经验总结,其基础当然是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但从表述形式上说,关键在于有比较精彩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的经验总结看起来平淡无味,而有些比较生动而有启发,其差别往往并不在于理念的高下,而在于所举实例的精彩与否。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先进经验一旦从具体生动的实践情境中提炼出来,成为几条抽象的大道理之后,很容易丧失原有的个性特点。如果不同的经验表述大同小异,就很难让人领悟其中的奥妙。要使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新鲜感和启发性,就要依靠精彩的事例来补充说明。因此,经验总结要精选材料,要恰如其分地呈现出先进经验的实践场景,这样才能体现出“经验总结”从具体到抽象、又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

当然教师的实践研究并不一定局限于经验的描述和解释,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做思辨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撰写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特别是经验总结型论文与学术型论文,在形式上也很难截然区分。适当的思辨研究和理论研究,包括结合自己的实践做一些文献资料研究,对于提升研究者的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也是有益和必要的。可以说,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也是做好实践研究的基础。总体来说,适当的思辨研究可以增强研究者的内功;而由于实践研究的对象特点和表达需求,研究者的功力将更多地体现在经验总结性论文和叙事性案例两种主要形式之中。

参考文献:

[1]选自上海市长宁区安顺路小学阮莉丽老师的经验材料,文字有改动。

[2]选自上海市浦东新区今日学校张丽芝老师的经验材料,文字有改动。

大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学习动机;动机研究;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1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动机问题历来是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可以说,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推动力,最能反映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落实到学科上,可以认为化学学习动机是决定化学学习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当然是研究化学学习的重要课题。

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学习动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学习动机与学生、与时代息息相关,因此研究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尤其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更有不断分析、不断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试图从近十年国内有关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出发,分析在化学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特征,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工作。

1 研究思路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涉及化学学习动机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笔者以“化学学习动机”为关键词筛选了2003~2012年间的论文,得到73篇相关文章。其中期刊论文有54篇,学位论文有19篇。这些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

2.3.2 化学学习动机状况及其水平的研究

化学学习动机状况及其水平的研究全部采用调查研究法。研究者常参考和借鉴前人关于学习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编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研究学生的动机状况及其水平差异。如申宝爱(2004)在借鉴刘克文等学者的问卷基础上,修改调整问卷并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导性动机是认知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且部分动机类型在男女生、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之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3]。赵秀梅(2005)借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自编问卷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兴趣、归因、毅力与态度等进行调查,得到与申宝爱不一致的结果。一方面高中生学优生与学差生只在浅层次的受迫动机、依附动机等化学学习动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在学习化学的兴趣上差异显著[4]。吴江明(2008)则依据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在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主项目中分别设定评价指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认知内驱力高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重点中学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不同年级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差异极为显著,男生在部分动机和动机总分上明显高于女生[5]。

可见,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状况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关注。研究者往往采用调查法,并运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由于研究依据理论基础不同,研究结论虽也有相似之处,但也常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

2.3.3 研究影响化学学习动机的因素

研究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方法主要也是调查法。颜红芹(2008)以初三、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1383份调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成败归因、自我效能、价值观等3个因素对化学学习内部动机产生影响;成败归因、师生关系2个因素对化学学习外部动机产生影响,并指出上述4个影响因素相互影响[6]。衷明华、严赞开、邱晓佳(2012)采取自编问卷,对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强度为:价值观>成败归因>师生关系>自我效能[7],其结论与颜红芹的研究不一致。还有学者研究实验对学习化学动机的影响,如石郦、朱汝葵等人(2006)采用ARCS动机策略调查微型实验对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发现微型实验能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动机[8]。

可见,在研究影响化学学习动机因素上研究者同样主要采用调查法,并进行统计分析。但研究者使用的调查工具不尽一致,不同研究之间常出现互相矛盾或差异性较大的研究结论。

2.3.4 关于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关于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经验法。综合这些文章的结论,主要有以下5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引发求知欲、启迪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成志高(2010)提出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四个原则:①设置的问题小而且具体;②问题新颖,有吸引力;③具有适当的难度;④富有启发性[9]。

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动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调查发现,认为化学实验有趣而喜欢化学的人占大多数。赵礼明(2012)、杨晓珍(2012)等认为应该:①构建实验教学平台——以兴趣激发动机;②深化实验教学思维——以情境引领动机;③挖掘实验素材——以过程强化动机;④变革实验教学——以变化拓展动机[10];⑤揭示猜想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11]。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动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价值要素[12],而要打动学生的心,就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李奎芳(2008)、钟角金(2011)等认为教师应当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13~14]。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结果,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避免和消除消极的归因。如柳彦梅、张存良(2012)指出,帮助学生将成功的原因归为学生智商高、能力强、学习努力等因素,可使学生拥有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将失败的原因归为稳定因素(如任务难、能力弱等),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等),则有利于提高学生以后学习的积极性[15]。

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如于湛慧(2004)提出“在定向环节中使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正强化”、“在实施环节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在评价与反馈环节中消除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培养适当水平的自我效能感”等具体措施[16]。还有研究者提出教师反馈要及时,鼓励学生主动反馈,充分利用批语等,更好地发挥成绩对学生的反馈效应,提高化学学习动机。

3 结论与反思

综上所述,化学学习动机一直是化学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关注度有所增加。尤其在激发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方面的研究,为许多研究者,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这一方向的论文所占比例最大。调查法和经验法是两种主要研究方法,采用何种方法因研究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笔者认为,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虽然取得很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后续研究进行突破。具体表现为:

首先,研究内容失衡。目前的研究过度集中在化学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上,虽然有实践的需要。但缺乏基础研究的结果就使研究的结果仅为经验之谈,泛泛而谈,揭示规律性不够,方法上没有重大突破,结论也缺乏可迁移性。

其次,方法上不够丰富。动机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个案观察、问卷、访谈、实验等。但目前化学学习动机却以经验总结为主,至多使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法无法深入探究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因而结论常流于表面。

第三,问卷设计是否科学,抽样是否规范,所得数据分析是否合理,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都有极其重大影响。由于问卷编制与应用较为随意,使得研究信度与效度难以保障,在不同情形下常常得出不同结论,缺乏推广价值。

第四,对干预化学学习动机的因素的深入研究较少。研究化学学习动机,最终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但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在研究中关注教师因素较多,考虑学生主观因素较少,总体上缺乏更深入、更规范、更系统的研究。

笔者认为,研究化学学习动机对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术界或是教学第一线都应当对这一领域保持较高的研究兴趣。在研究中应克服低水平重复,提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理解性和可迁移性。

参考文献:

[1]李慧卿.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13.

[2]彭彩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申宝爱.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动机的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2):47~48.

[4]赵秀梅.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吴江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学,2008,(11):24~27.

[6]颜红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衷明华,严赞开,邱晓佳.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新课程研究,2012,(5):28~29.

[8]石郦、朱汝葵、周虹、吴颖珍.微型实验对化学学习动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6,(6):48~49.

[9]成志高.化学教学中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J].考试(教研版),2010,(8):93.

[10]赵礼明.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2~14.

[11]杨晓珍.新课标下如何点亮化学课堂的智慧之灯:用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科技信息,2012,(32):360~361.

[12]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236.

[13]李奎芳.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4):26.

[14]钟角金.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J].中学生数理化,2011,(1):4.

[15]柳彦梅,张存良.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2,(25):121~122.

大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网络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 (2010)02(c)-0000-00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数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及建构主义理论作理论指导,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好的教学策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方法。强烈兴趣并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欲望,有助于促进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数学教学手段现代化和让学生掌握先进的数学工具,有助于让学生在“用数学”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借助于数学实验的动感显示和绘图功能,利用多媒体的综合直观性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使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数学课程在互动性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数学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策略的运用,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1)采用文献资料法;基于网络环境下,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策略,分析研究当前高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优点、弊端和前景。(2)采用理论分析法;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对本课题进行理论分析,以使课题的研究遵循规律,方向明确,思路清晰。(3)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结合实际问题的实践研究,探寻基本途径、规律和方法。(4)采用经验总结法;依据课题研究实践所提供的事实经验,进行综合、概括、提炼、升华为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系统理论。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不强、高等教学课时缩减、教学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等实际情况下,如何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服务,有效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效果,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应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构建网络平台,实施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推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一项任务。创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新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鉴于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造成了目前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局面,我们应尝试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创建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课堂训练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突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高等数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模式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一般均以常规教学媒体穴板书和教材等雪为主,并适当借助挂图、投影、幻灯等形式辅助教学。

教学策略理论已羽翼丰满,然而就数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及理论而言还很欠缺,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更是空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数学学科开展教学改革的基本环境和现实需求。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可以突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推动高职数学教改思路和新教学理论的实践。基于网络的数学教学要进行观念的调适,并优化和改善教学策略,探索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使网络下的教学策略体系富于内涵并有其可借鉴性,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是时代的需求,学生发展的需求,更是高职数学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郭世平,杨世国,李伟,王家正,朱广化.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素质与能力要求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

[2] 马健生,张艳敏. 论美国教育改革的市场机制及其公平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 2004,(05)

[3] 张天孝,唐彩斌. 美、日、德小学数学教材的共性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01)

[4] 曾安雄. 立体几何与平面解析几何的交汇题[J]. 数学通讯, 2005, (Z1)

[5] 潘悦芳.美国教师教育“PDS模式”中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0,(01)

[6] 夏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2) .

[7] 刘小歆. 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2) .

[8] 郝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研究的现状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2) .

[9] 徐超,梁亮.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J].高校理科研究,2006,2,71-72.

[10]王笃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稳定性分析[J].江苏高教,1996,2,23-26.

[11] 辜子寅.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方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153-154.

[12] 邹颖,郭世平.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高等数学教学质量评价[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27,16-20.

[13] 康道坤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53-59

大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应用日语 语言实训

应用日语专业是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和小语种发展前景设置的一门注重语言综合素质、打造语言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无论是从基础语音教学到综合语言能力提升,还是从单纯语言能力培养到外贸应用实训设置,都严格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在这其中,如何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教学对于日语应用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于基础,超越基础,语言实训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广泛运用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学生起点低,绝大部分学生从零起步全新接触日语,专业基础课程在三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占据很大部分。传统的外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教师教授语言知识为主,理论分析往往滔滔不绝,课堂操练缺乏应用性,语言的工具性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得不到应用,造成“填鸭式”的教师中心论。针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势,应用日语专业教师从一开始就进行了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本着“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原则,把握“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高职教学尺度,实施语言实训。

(一)《基础日语》课程:夯实语言基础,着重听说技能的培养,强化应用实践

《基础日语》是一门综合培养日语语言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四个学期每周课时分别为八、八、八、六,这充分说明了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加强语言实训,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学时,教师分步骤有侧重地展开课堂语言实训环节。

1.突出语音,严格训练

教师设定计划,在前四十课时中要求学生语音过关,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专业学生进行每天半小时晨读,任课教师进课堂辅导操练,特别强调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和表情。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晨读活动,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整体提高了新生的语音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开口说日语的良好习惯。

2.探求教法,提高实效

日语是以古代中国的吴音为发音基础的,因而日语与江浙地区方言之间有着不少的同音字。根据日语的这一特点,教师采用对比法,结合地方方言的发音特征,使学生更易掌握日语的发音。比如,对于日语中的五个鼻浊音假名的发音,让学生结合体会“外国”的“外”在方言中发音“ηa”;在起步阶段,较多同学R和N不分的情况,可以先体会宁波方言中“六”的发音“ro”等。通过这样的辨析讲解,加深了初学者对语音的分辨和理解。

3.提供舞台,加强实训

“每日演讲”是《基础日语》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训项目,学生在课外做好准备,利用课堂前五分钟上台表演。教师在开学初把“每日演讲”的展开形式、具体要求、预期目标等向学生进行充分的剖析,要求学生思想重视,责任到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现场评论,并要求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从准备、呈现到吸收评价反馈,是一个积极主动应用日语的过程,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用日语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开放式的演讲主题丰富了教师的授课素材,有些还意外地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通过师生评价,触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应用本质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学好和运用日语,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二)《日语听力》:以“听”带“说”,以“说”助“听”,增强学生听说能力

“听”和“说”在听力教学中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充分利用视听教室齐全的听力设备,开展课堂实训,增强专业学生的听说技能。

首先,教师收集与专业知识匹配的音像资料,利用现代化媒体,带给学生富有时代气息和专业应用性突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扎实专业基础。其次,教师革新听力教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性,分层次教学,根据话题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做到课堂参与度不断扩大,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课堂学习的成功。再次,鼓励学生建立信心。“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信心,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外教师还在课后联系学生,疏通学生情感障碍,消除畏难情绪,使听力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三)《日语会话》课程:营造语言氛围,创设真实语境,提高表达技能

学以致用是《日语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现实生活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有效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课程的实训手段分为表演对话、改编对话、自编对话。

1.表演对话。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录音中的语言、语调,用流畅的语言和自然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交际场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对话时,需注意纠正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通病,即“背”对话而非“演”对话,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话“说”好。

2.改编对话。借助表演对话的经验,要求学生改编对话,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原来书本上的对话转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对话。在对话改编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同时还重温学过的知识要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3.自编对话。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自编对话,场景可设置为学生熟悉的校园、超市、广场等符合高职学生发展需求的主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编排情节,确定对话流程。

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结合商务贸易等专业知识,选择商务活动中的主题设计成不同的场景,使得学生走出校园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之前提前感受真实的商务环境,有的放矢地练习与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商务对话。

二、扎根课堂,走出课堂,语言实训在学生活动中的充分展现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一直来是学生课堂之余锻炼综合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既扎根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展现自我风采,体现了高职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念。实例证明,此类应用性专业技能活动,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后盾,又有灵活的形式为载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提炼,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应用日语专业借此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训。

(一)组织语音语调测试

在专业基础课堂中,学生首先需要过语音关,为此,应用日语组织学生参加日语语音语调测试,以赛促练,通过对参赛者现场朗读的测试,考察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与表情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赛前的准备过程是学生强化正确流畅的语音语调的途径,比赛中的开口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二)举办日语卡拉OK比赛

日语卡拉OK比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校园文艺活动,既舒缓了较为紧张枯燥的专业学习生活,又为部分在音乐表演上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体现了大学生朝气蓬勃、迎接挑战的良好精神面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一批日语发音标准、音乐底蕴上佳的校园歌手脱颖而出,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学生用日语演唱,把语言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紧密了语言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创办日语节

秉承“院系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唱戏”的原则,创办日语节,这是语言实训环节中全面综合的一项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了节前的活动方案策划、经费预算、海报宣传、活动用具采购等具体环节,学生通过布置场景、临场组织、设计应急预案、进行节后总结、展示成果,全面地实施了语言实训。

以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首届和第二届日语节为例,活动分为“节前演练”、“现场展示”、“经验总结”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

1.节前演练。全体同学分组后,每位学生明确角色,投入准备,不断演练,事先进行排演。组长全面负责,将本小组的策划过程及实施步骤以PPT演示和现场示范形式进行讲解,以便互相学习经验,提高组织策划能力。

2.现场展示。充分演练之后,学生们结合实际,将所学的日语知识、日本文化融入到八项贴近实际、形式丰富的展示活动中。“日本世情”以日本传统文化展示为主题,学生身临其境地表现了“日本插花”、“日本茶道”以及其他体育文化的内容,辅以展板和物品的呈列的,带给观众日本的传统文化的视觉冲击;“和风庭苑”以梳丸子头、穿戴日本服饰为主题,使参与者体验到了日本服饰文化;“晴偶屋”和“美味寿司”两个展位,需要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了动手制作日式食物和日式饰品的成就感。其余的展位有,临摹日本名著中的漫画人物、经典中日歌曲翻唱、日本知识趣味问答及姓名翻译“留下真名,带走假名”等展位,日语专业学生在向全校师生的展示中,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同时增添了专业自豪感,增强了深化专业水平的意识。

3.经验总结。采取各小组总结汇报的形式,由各组负责人对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遇到的实际困难、相对应做出的临时反应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全体同学一起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存在的不足。通过经验总结,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专业教师在如何规划实训活动进程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经验总结,不单纯是日语节活动的句号,更是对日语专业语言实训操作的阶段总结和概括。

4.成果展示阶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提炼日语节的各项成果,利用展板,向全校师生汇报成果。展板中的各项成果的汇集使学生重温了日语节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日语节作为一个既扎根理论又走出课堂的实训活动,随着不断地上规模、上档次,必将成为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扩展专业知识、展示日本文化、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

三、迈出校园,融入企业,语言实训贴近求职就业

国家对高职教育确立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达到这一目的,高职教育把见习实习作为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实践环节来抓,应用日语专业的语言实训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巩固。语言实训贯穿见习及实习阶段,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除通过对语言能力的整合提高外,还同时结合专业技能课程的知识,重点培养毕业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一)模拟日企面试,提高实战能力

日企是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为使更多的学生能在日企面试中获得成功,应用日语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增设日企面试环节,不仅使学生的日语语言基础得到了训练,而且为学生求职就业作好铺垫。

进行模拟日企就业面试时,教师以企业为中心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课前,教师就面试主题,把部分问题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行讨论;课堂中,师生展开模拟面试;模拟面试之后,教师进行专题辅导,讲解日本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以及公司对应聘人员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企业,增加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二)实地参观企业,加强专业学习,增重就业砝码

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一个重要的外贸进出跃的经济城市,市区及周边汇集了一批日商独资或中日合资的企业,例如,宁波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综研化学有限公司等。宁波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寻求日本市场的本地企业和公司,例如维科纺织、戈凌蓝服饰等。通过联系这些企业,寻求合适的参观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实地见习。见习实习时真正检验学生运用语言和专业技能的方式,学生在实地见习中对应用更有感触,对加强专业学习更有深刻的认识。

(三)实习中提高认识,缩短与企业的距离

实习阶段语言实训是日语专业毕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以指导教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查漏补缺为主。学生运用课堂内外吸收的实训技能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既能用现有知识辅助工作的完成,又能丰富实际操作经验。例如,学生在办公室文秘工作中,灵活运用日语会话和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能更好地迅速掌握办公室工作的要领和宗旨;学生在外贸公司的业务操作中,参照外贸日语会话和外贸操作流程的理论实践,以理论辅导操作,以操作补充理论,更好地过渡到实际工作中。

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辅导学生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语言实训的成效。在实习阶段后期,根据学生反馈的实习心得和实结,制作结合实训和实习环节的问卷表,由全体同学认真填写,再由教师整理形成日语专业实践实训的经验总结,为实训模式研究和环节设计的改进提供素材。

在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中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环节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设想,但实际操作已经证明多样性的语言实训环节不但加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语言知识,而且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练就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从而实现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推动应用日语专业的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节选).

[2]宁波教育学院2008级高职专业教学计划.

[3]许陆华.高校日语听力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大连大学学报,1998,(6).

[4]吴丽娟.关于日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1,(6).

[5]任常毅.谈高职的日语课堂教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6]司学会.运用对话教学提高高职学生的日语能力.辽宁高职学报,2008,(5).

[7]沈旭映.对高职日语语音教学的探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

大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1.l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1.2 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1.3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引起了我们对本课题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决定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界定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课题研究内容是以国家课程规定的高中数学学科内容为主,其中包括新授课内容、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

三、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巳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指主体已具有的知识,而且也包含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观念和学习动机等。主动建构不只是动手实践,实物操作,向他人主动学习,特别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的主要形式。关于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

/!/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数学教育建构观认为:

(1)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2)这个建构过程依赖于认识主体巳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

(3)主体的建构活动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这里的外部环境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等,更包括教师的活动.它们是与主体共存的一个动态的系统。

关于数学教育建构观,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

3.2 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

(1)人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即类主体),造就具有类主体性的社会成员。

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为研究解决本课题的主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4.2 问卷调查法

了解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使课题研究更适合学生。

4.3 教育实验法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通过比较实验法,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4 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

4.5 案例研究法

对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要采取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求在新授课、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5.1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我们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我们还派专人到上海、南京购买相关书籍

,供课题组成员自学,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5.2 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使我们的研究更加适合于学生,我们以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不同课型设计了6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型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意向。又从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态度、认识出发设计了4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由这10个问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调查问卷”。对2004届高一5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对265份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分析所得结论请参看文「2

5.3 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课题组成员之间坚持互相听课,听课后进行认真研讨交流.除了平时的相互听课交流外,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在校内上公开课一次,课题组内上有关课题的研究课两次,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研讨.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在组内上研究课26节,无锡市公开课6节,外省、市公开课4节.

5.4 案例分析.总结提高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还采取了案例分析法,从教学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提高。通过听课交流、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得到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5.5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我们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于研究性课题我们采取了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对实习作业我们坚持了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六、主要研究结论

6.1 关于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过程步骤(请参看文[1]一[4])

6.2 关于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创设问题情境;(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一假设、猜测结论一检验、推证结论);(3)小结探究成果(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4)总结评价;(5)成果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具体操作过程见文[3]、文[6.

6.3 关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教师向学生介绍课题内容;(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3)分小组实施方案;(4)小组讨论,探究结论,形成成果;(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具体操作过程见文[6.

6.4 实习作业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确定作业内容;(2)成立学习小组;(3)制定实习方案;(4)实施方案(调查、实验、测量、数据处理等);(5)小组交流;(6)形成成果(实习报告、小论文等).具体操作过程见文[4].

6.5 关于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6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7 探究牲学习的课寞教学特征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3]、文[6).

七、研究成果

7.1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的发展,课题组成员中三名被评为惠山区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一名被评为江苏省待级教师.

7.2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题组成员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成员所任班级的数学课深受

学生的欢迎,满意率都在95%以上,平均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特别是在2002年高考复习教学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实践“探索性学习,三步曲,复习法”教学模式(参看文[5),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在高考中我校的数学平均成绩名列无锡市第二,名列原锡山市第一.

7.3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课题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改善.

7.4 课题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普遍增强.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完成实习作业“实习报告”1668份;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826份.学生撰写数学探究小论文86篇.经过评选,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2篇.

7.5 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

随着课题工作的开展,课题组成员积极学习新课程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刻理解新教材的设计意图。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撰写论文、案例、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26篇(均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其中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公开发表的有11篇,7.6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为“新课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驾驶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