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3 09:41:14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1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领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类活动;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等设计类活动。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依托社区开展的公益性义务服务。

社区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精神和情操。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义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参加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社区特殊人群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帮扶活动。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经历与体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学会交流、分享,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活动,班(团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内活动;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专项调查,进行社区环境考察等考察活动;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勤工俭学等体验活动。

二、认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严格按照规定开足学时,开好课程。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传统以及当地课程资源情况,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整合与规划,开发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时要求。研究性学习共270学时,每周3学时。学生在三年期间至少完成3个专题研究。学校可采用弹性学时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与某学科教学或专题教育结合进行。学校根据学生的研究过程、研究记录、研究成果等情况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予以认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究学习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一般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小组成员应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准备阶段。本阶段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一般可以通过讲座、网站、板报、访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等。

(2)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开展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过程。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讨中,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总结表达阶段。学生要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获取的其他相关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除通过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形式呈现外,也可采用召开辩论会、答辩会、研讨会,以及出展板、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应通过口头宣讲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既可由学校、年级、教学班统一安排,也可根据学校要求由学生自主安排。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种组织形式,主要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进行。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交流反思三个阶段。在活动准备阶段要分析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资源及需求,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安全知识培训、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活动记录方法培训等。活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开展活动、记录活动事项、总结活动经验等。交流反思阶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心得、进行活动评价等。

三、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一)学分认定原则

学分认定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征,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中应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要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分认定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在对学生参加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每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项目)、每参加一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都应将有关情况及时记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见附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动进行评价。学校要对学生三年中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合格的,才能获得规定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三)学分认定条件

学生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内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达到规定学时要求,完成至少3个专题(项目)研究,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15学分。学生热心参与社区服务,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在10个工作日以上,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2学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必须达到1周,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6学分。三年内,凡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条件的,总计可获得23学分。

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的领导,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提供政策、师资、经费、设备设施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普通高中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整体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协调并督促所属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校要立足实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逐步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要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办法及标准。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确有特长教师的作用,鼓励他们向专职教师发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师队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帮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新晨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争取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职业学校、大专院校、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条件。学校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课程研究。各地和学校要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管理,积极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教学观摩、优质课评选、专题讲座、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其指导的规律。学校要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指导水平和学校课程实施质量。教育科研部门要指导学校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

(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检查和评估,确保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各地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列入教学督查的范围,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督查和评估内容包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评价与管理等。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实施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幼儿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的特殊教育形式,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

一、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

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广泛利用所处地的社会环境和资源,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区域和单位,与他们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实践活动地点和内容的选择还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新闻焦点和重大事件,让活动更加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还可以最大化地挖掘周边资源的教育价值,为孩子提供更大、更好的活动和学习空间,为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深入挖掘幼儿的兴趣点

社会实践活动要为幼儿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产生兴趣,有效地参与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关注的事物,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主,让他们朝着自己的关注点不断地探索与发展,让他们与同伴、其他人、环境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只有找到了孩子的兴趣点,才能吸引他们去积极参与,整个实践活动才会生机勃勃,达到甚至突破预期效果。

三、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实施方案是社会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制订一个详实、周密的方案才能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在制订方案之前,应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召开会议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商量制订出最切合实际的活动方案。要求如下:①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开展活动,能够使幼儿在某些方面取得发展。②有活动时间、地点和参与对象。③有详尽的实施步骤。④有明确的任务分工。⑤有准确的经费预算。⑥有活动安全应急预案。

四、开展活动前进行精心准备

准备工作是圆满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任务的基础和保障,包括活动方案培训和物资准备两个方面。开展活动前,首先需要召集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家长详细地说明整个活动的步骤,强调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事情,让所有执行者了解清楚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同时还要加强对幼儿、老师及家长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安全、防溺水和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要求幼儿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确保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物资准备包括道具服装、食物、劳动工具等。

五、按照步骤有序地开展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是将方案变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活动过程中,从总指挥到各个班组每一位老师的具体管理,都必须步调一致,不能出现有任何班组脱节现象。园长扮演的角色是总指挥、总导演,老师们既是导游、导师,又是参与者、合作者,两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师德修养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六、活动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

幼儿园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围绕着既定的活动目标而展开。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等,都需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活动总结要分析本次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寻找理论依据,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的重点是幼儿、家长、社会、教师的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质量,以及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和效果。

总之,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弥补幼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足,能够充分挖掘孩子的天性,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体验社会生活带来的乐趣,能够让孩子们学会遵守社会基本规则,获得情感体验,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玉铭.如何有实效地开展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J].考试周刊,2014(A1).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一批创新性人才。这―要求也迫使我国许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转变办学理念。下面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来创新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这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体现。在这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社会知识和技能,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两个过程:其一实践过程。主要指大学生向社会学习的过程。其二服务过程,既大学生对社会施加的影响的一个过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由个体的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归宿感。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方式、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学校采用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这个大环境影响学校的教育模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样是高校教育方式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重要手段,提出具体的举措。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步骤

(一)动员布置阶段

首先确立一个时间活动的主题,制定学习小组和实践活动计划。其次,做好实践活动相关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再次,建立与实践活动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总之,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学计划之一,以及作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之一,让社会实践活动像其他教学方式一样,规定学生的学分,强化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二)组织实施阶段

组织实践可以分成两种形式,学生个人实践和学生小组实践。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推行小组长负责制,组长熟悉实践计划并将实践任务分解给每一个组员。然后组员们通过课余实践、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成绩评定阶段

对于学生,成绩是最好的动力。所以,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认真参与每项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由小组长协助老师对各个学生的表现和提交的活动成果进行成绩的评定。这既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能激励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四)总结表彰阶段

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其一是肯定学生成果,其二是树立榜样引导其他学生。总结表彰就像是给每一次的活动做最后的总结,有始有终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探索

大学生社会实践常见的模式课堂讨论、教学讲授、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主题活动、先进事迹介绍以及体验实践等,这些都是较为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应该进行新的探索,寻找出一些新颖且有效的新模式。下面提出一些不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模式,主要有:

(一)带薪实习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进一步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市场联系,学校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市场信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另外,通过校企合作,让大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就业,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

(二)学工

主要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安排学生深入公司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学工”这一实践主题。学生通过实践可以了解岗位职责,了解以后的工作环境。

(三)种树

植树活动由来已久,在每年的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还可以深入地了解植树节的内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学农

主要是指大学生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农村建设。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五)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向社区居民提供建康等宣传服务,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另外还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挖掘生命存在的意义。

(六)学军

学军是指学生深入部队了解军人的生活,学习军人那种服从命令和严守纪律的良好作风。学军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大学生开展军训活动、参加革命圣地等等。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意义

(一)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可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活动的最大功效。

(二)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化。专业知识社会化,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内容,利用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l生和时效性。

(三)在大学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学校老师的教,让学生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保障。有老师的指导,可以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规划和设计,优化实践活动计划,解答学生疑惑。另外,指导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论文,进行有效的评价,保证实践活动有意义。

五、结语

每一个人在学校的学习生涯总是有限的,终究有一个尽头,因此老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即使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同样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效方式,是大学生“成才工程”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通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树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途径的探索[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04).

[2]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7.(05).

[3]马风祺,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7.(01).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能力;培养;结合

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已不仅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已为大家所认同,成为了各高校每年必须开展的一项思想教育活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深化,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也日显突出,如何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真正“受教育”、“长才干”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基层、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就业,其与社会基层、与生产单位的结合更紧密,更直接,因此也更需要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及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更要具有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则是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长才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和了解本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更成熟、更理智,从而成为合格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

针对笔者所在学院农业类专业在过去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不够、专业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指导教师和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象,我们对学院农业类的部分专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改革试点,组织大二学生开展了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通过三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我们认为,大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具有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功能,但更主要的还应将其看成是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回顾以往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各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教学部门和专业教师为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性质,从而使该活动未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资源有效地结合,更没有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范畴;(2)参加学校组织假期“下乡”活动队的学生往往是集中少数的优秀生或学生干部,受教育的学生面十分有限,且有“乡村旅游”之嫌;(3)参加“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效果检查;(4)由于学校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三下乡”形势出现,活动目标之一是以对社会、对农业的服务为主,学生下去若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下乡活动,则大多定位于技术指导者的身份,而实际上许多大一、大二的学生其实并不能真正胜任这个任务,使每次活动的实际作用不大,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生产问题,最多只能算是搞搞形式而已。因此可以说,这种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对广大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不能达到对合格人才在思想和专业能力上进行培养这一目标。

高职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通过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能按照社会的人才需求而健康成长。通过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人才培养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总之,高职学生的假期社会活动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

二、明确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进而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与专业结合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第一,假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应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吸收实践新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在本行业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自由驰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兴趣有重点的发展和学习,从而能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能力。第三,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的条件下学好和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结合本专业的假期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第四,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充实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拓宽师生的社会视野,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在学校课堂上难以掌握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第五,在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在对应的行业工作实践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和运用,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意识,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通过充分利用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三、专业教师或企业人员进行指导的假期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

为使假期专业社会实践能让学生深入接触和了解行业情况,增加对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使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同时也为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而不走过场,在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中必须要有专业教师指导。

我们的做法是:放假前,组织学生进行会议布置、实践单位安排(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单位、教师任技术顾问的企业、主动来校要求学生前往实习的生产单位为主,也可安排让少量的学生自行选择假期实践单位)、公布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和联系方式,各系成立由系主任和书记负责组织的假期实践活动机构,具体负责此项活动。 转贴于

学生在暑假中根据安排或自行落实好专业实践项目和内容后,及时通过电话或网络(QQ或电子邮箱)向系里汇报,由系里帮助统一进行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定,然后告知学生和相应指导教师,让学生与教师取得联系。如在假期实践中,遇到生产实践中的某一专业技术问题时,可给学生指定对应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某生产单位进行调查性质的实践时,可请该单位的技术人员或负责人进行指导,系里同时对一些单位进行电话抽查和联系沟通。以此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

由于这种方式的实践是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开学返校时带回的社会实践资料大多有较丰富的内容或具体的数据,能反映某地某企业、行业的一定生产状况或某一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比如在某养殖企业或园林企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时,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企业的具体实际,在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的实践活动,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学生能学到真实有用的东西。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加强广大教师对本行业、对社会的及时了解,提高自身能力。实践证明,凡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效果都比较好。

四、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假期社会实践

我们通过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得出:要将假期社会实践摆在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的地位。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纳入学生德育考评体系,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办法,分等级考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每人应当写出一份假期社会实践报告,进行心得交流,同时报告成绩要记入毕业档案。

因此。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暑假专业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其具备制度化、经常化、教学必需化。虽然我们目前未将该内容计算教师的教学学时,但由于是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在教学计划中将其视为教学必修内容之一,所以学生都必须参加,从而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假期专业社会实践中去,保证了对广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培养机会都均等,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只由部分学生干部组成的、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的暑假实践活动。

五、社会实践在活动前有周密的计划安排、活动后有检查评价和总结

为保证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在三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活动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实践项目和内容有指导、暑假报告质量有要求;活动前有宣传发动、活动中有督促检查、活动后有检查评价与总结。因而做到活动的可操作性强,保证了社会实践的实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这一活动安排在每届学生的第四学期结束前,因为此时学生已学完了许多专业课程,只要再经过一学期学业后就将进入毕业实习环节,开始步入社会进行“预就业”了。此时安排这一活动可为学生即将来到的“零距离就业”增加竞争能力。

我们教育学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活动,要认清它的意义。这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了,要珍惜这次以学生的身份直接去接触社会的最后一个假期学习机会,要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毕业时的就业资本。所以,有90%以上的同学表示接受这种观点,并且愿意积极参加。

为做好活动前的发动工作,我们用半天时间召集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暑假社会实践工作安排与培训。在培训中对假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设计、工作实施、时间安排和调查报告(或假期打工实习体会、专业实习论文)的写作进行讲授。

在时间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不能少于十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内容上可以是在本行业生产单位打工;也可以是对某企业或家乡当地进行行业调查;也可以参与一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为此我们对每个学生发给一份“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和指导提纲”的计划书。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都要在系里指定下与相应专业方向教师取得联系,对个别在假期实践中未与专业教师联系并获得指导的学生,教师可拒绝为其进行暑假调查报告(或实践工作报告、专业论文)的指导修改,允许学生在半年后的寒假中补修该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学业任务。

在活动结束,学生返校时,要求开学后两周内上交一份有指导教师(或生产单位和技术人员)签名的报告,并附有教师评价意见。对于报告的要求是,文字只要求在1500字以上(不一定达到通常论文要求的字数),但报告一定要有实际的内容。不要求报告写得洋洋万言,但一定要有真实体会。

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和报告总结后,许多同学除了得到不少的实践工作体会外,还学会了写调查报告(或对某一技术工作的总结报告),学会了分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如笔者所在学院畜牧兽医、园艺、园林技术等专业的许多学生,通过在大二时的假期进行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采取了行业社会调查、专业打工实践等方式,在返校后反映收获很大,认为提前接触和了解了本行业的实践,同时也基本为三年级的专业课学习确定了自己未来发展的行业岗位方向,为未来的岗位就业增强竞争能力。很多同学找到了毕业实习单位,同时在二年级就落实了工作岗位。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假期在企业进行打工实习,做到实践学习与获得经济收入的双赢,在每年暑假的大二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专业实践。目前这种方式已逐步为学生所认同和欢迎,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5

一、理念引领,名副其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突破了原有活动目标的单一性,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更为全面、更趋综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调查、访问、实践等活动,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指导教师,要注重体现综合性,综合考虑学生情感、能力、学习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更强调人与人的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想合作、会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将来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综合实践活动中,从制订计划、小组分工、动手实践、探究问题,到展示成果等,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师要带领各个小组的学生在合作中将实践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使探究的成果精彩纷呈。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进程中,教师还应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注重活动的开放性,比如鼓励学生融入家庭、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大胆探究,不断创新,最终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几大领域中的点睛之笔在于研究性学习,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灵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都互相渗透,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挖掘素材的意识,引导学生用研究的眼光捕获、分析、探究身边的小事,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研究的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与传统节日相结合,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积淀文化精髓。当前学生的创新理念和思维都亟待提升,研究性学习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点燃智慧的火种。

二、教师指导,名副其实

(一)更新理念,把握方面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设法让学生想说、敢说、大胆说,引领学生在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载体中认识和改造世界。

现代教学观认为,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使用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结合本校特色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同时,教师应吐故纳新,不断改进思路、方法,更新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指导,扎实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指导任务,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更加有序和高效。

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方式方法的指导,从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初步构建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较为系统的方法指导体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调查、访谈、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策划等方面入手,以问题为载体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通过搜集和处理资料,探究解决方法。活动的结果可以是撰写总结或报告,也可以是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三、学生活动,名副其实

(一)积极参与,勇于创新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奋剂,是学生参与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教师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广泛兴趣和参与活动的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和灵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和探究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热心参与,善于体验,获得知识。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已有事物和观念的基础上努力去发现和探索新事物、新观念;教师要承前启后,注重新旧知识的紧密相连,以旧探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知识的积淀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把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乃至相反的方向分析、理解和探索,发展求异思维。只要学生有微小的发现和发明,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和呵护,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亲身经历,生成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放性决定了活动实施过程的生成性。教师要及时呵护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不断增强资源意识,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策略,把生成性的内容不断拓展,将活动引向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不在于形成活动成果,而在于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亲历过程,亲身体验,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积累需要他们自己亲身实践,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而产生丰富体验,再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形成深切感悟。只有学生有了感悟,感性体验才能上升到理性体验的层面,学生的认识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活动结束后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学生的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三)形式多样,丰富活动

社区资源是离学生最近的课程资源,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最容易开发和使用的。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区,能直接获得经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实践和探究社区资源的活动中,挖掘社区的环境和人文资源,充分、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热爱社区,融入社区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师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得到家长的配合,使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开展。同时,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辅助,让学生融入社会,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6

论文摘要: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双师素质型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分析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完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教师社会实践工作健康发展。

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教教师应该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双师素质型”教师为重点,要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或行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备受学校重视,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到企业去实践。

一、高职院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1.促进教师全面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贴近企业,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增强教师的自身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缩减校企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校企合作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建立一批有影响的实习、实践基地和合作基地,为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和促进校企联合办学提供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不能满足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不可能专门为教师实践而设立岗位。大部分教师都是借学生的实习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而且教师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做到专业与岗位对口,从而影响了教师实践的效果。

2.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既没有对教师所在的管理部门开展的实践工作进行合理评估,也没有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质量监控,也没有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仅凭社会实践报告来简单衡量,教师无法达到实践的目的。 转贴于

三、做好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对策

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系统分析后提出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和方法,以提高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整体水平。

1.建立稳定的教师社会实践基地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实践单位。学校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岗位建立实践基地,这样不仅为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充分的保证,同时也可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师还可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和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

2.高度重视保障教师社会实践经费

高职院校每年都应设有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这将有力地支持和推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根据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对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院系以及在实践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教师更加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

3.完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考核体系

合理的考核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考核体系一般由实践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

(1)过程考核。对教师实践的目的、意义及实践日记、典型案例及实践总结报告进行量化评价,具体考核项目如下:

①书面申请及申请表填写是否规范,考核申请的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详实;

②实践计划制定是否合理。考核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任务是否清晰,实践进程是否明确,是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③实践日记考核。考核实践日记、学习任务、学习体会、学习成果记录是否详实具体;

④收集典型案例。考核收集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是否有助于教学资料的积累;

⑤实践总结考核。要求总结或论文论据充分,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能围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目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有很强的可行性;

⑥学习交流考核。能按时回校交流、汇报工作,汇报内容准备充分,详略得当,能促进专业或学科建设;

⑦实践出勤及态度考核。是否按时出勤,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效果是否显著,是否按计划进程参加实践活动;

⑧单位考核。教师实践期间,工作是否认真踏实,学习效果是否显著。

(2)教师实践结束后,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测试。

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课程和岗位提点,制定确实可行的专业技能测试标准,要具体到量化。这样,就从制度上保障了教师实践的顺利进行。

高职院校做好教师社会实践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各高职院校应该在开展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努力做到教师实践活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洁.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完善一级管理[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张立言.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7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主体主动构建新的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接受新知识的单向输入过程,而是学生主体通过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重构,然后形成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复杂过程。这一观点对于教学的启发就是合作式、讨论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或者个人单独学习相比,合作式、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加充分全面的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该理论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前者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近原样再生出来(这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做到),而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是要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很好做到)。这一教学模式要求向学生呈现出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技能并加以掌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动机。该理论提出,要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该选择真实任务,以真实的工作场景作为教学情境。为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步骤:一是预热(etudss):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二是探索(exploration):即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和展开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主体进行探索尝试。三是独立探索(excursions):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问题。由于学生明确要解决的任务,就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有的学者提出可以把“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2]第一阶段,设计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任务设计的原则一是要与知识点密切联系,能够涵盖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知识点。同时要使知识点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二是任务要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要激发学习动机,使他们知道通过任务将得到一个有价值与意义的结果。三是任务要有层次性,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四是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第二阶段,分析任务,这是正确执行任务的前提。可以采取启发式,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第三阶段,完成任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学生可以围绕任务展开活动,查阅资料,尝试探索,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手段去完成任务。第四阶段,评估任务,这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评价和小组学习成果小结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寻求正确结果的有效途径。

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大量增加,教学空间从传统的学校课堂扩展到企业生产现场和校外实训基地,这就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了条件,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核就是培育学生的自主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该模式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目标,以社会和企业真实的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手段,强调教、学、做的一体化,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一体化。

其次,有利于明确针对性。如前所述,该模式实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教师与学生针对问题共同设计任务,明确本次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虽然思政课教材设计时每章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老师在授课前也可能会介绍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但这只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的单向行为,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积极性不高。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每次学习过程都要有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前就明白本次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再次,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仍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总导演,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真正的主角。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当然,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有其特殊的教学目标,再加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教师的主导性,即在学生思想出现困惑、偏差和错误的时候,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统一。

最后,有利于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契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把思政课开到工厂去、开到车间去、开到实训实习现场去,并且积极引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企业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给学生讲政治、讲道德、讲法纪、讲人文,使学生在社会生产第一线更切身、更深刻、更生动、更实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体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总之,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强调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中突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它与思政课强调的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强调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注重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见,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联,实践教学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既是实践教学,又是社会实践。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是从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特点出发,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与专业实训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主要做法是:[3]

1.校党委直接领导,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与“实训月”教学高度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教务处、思政课教学部、各专业系部职责明确,通力合作,要求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协同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双重控制和管理,以确保实效,贯彻和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理念。

2.我校的“实训月”实践教学制度,每个学期集中一个月(4个教学周)时间,组织安排全校所有班级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实训教学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实训月”实践教学条件和资源优势,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实训月”教学计划,在“实训月”安排两天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专用课时,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实践课时的落实。

3.教务处负责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实训月”教学计划,安排1个学分,思政课教学部、各专业系部研究制订每学期“实训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思政课教学部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确定各学期“实训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任务。各班级学生按照主题任务,组成学习小组,制订出实践教育学习活动方案。思政课教学部制订、发放和收集“实训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登记表。

4.在专业实训过程中,各系专业实训带队老师和思政课教师根据主题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各系在企业实训结束时,请企业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对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行为表现与职业素质进行点评、总结。各系专业实训带队老师协助思政课教师督促、指导学生填写“实训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登记表。

5.思政课教学部任课教师组织一次任课班级实训月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总结交流教学活动;对提交的“实训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登记表中的实践活动“体会与收获”进行评分,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考核。

6.思政课教学部组织一次“实训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研讨会,对“实训月”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情况进行反馈、分析、研讨和总结。教师在实践活动总结阶段根据实践教学活动方案,紧扣实践教学活动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和思想感受进行概括总结。同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疑惑、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正确引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深化,运用理论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纪观念、诚信自律、团队合作等意识得到增强。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问题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根据自身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系列活动的总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了解并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总书记2009年5月2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鼓励青年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成才,肯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党和国家以及各大高校都认识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尚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脱节,活动效果不明显。

社会实践作为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需要纳入教学计划作长远规划,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制定总体规划。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缺乏这样比较实际的长远规划,以至于实践活动大多是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调查后便草草收场,实践项目空泛,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远离社会需要,难以真正深入基层,活动效果不明显。

2.指导老师队伍不够稳定和专业。

部分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的高校虽然有社会实践的课程计划,但是对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建设缺乏配套管理制度。例如对指导老师的工作量缺乏客观评价和认可制度,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足[2];另外指导老师不稳定、不专业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3.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正如任何一项教育行为的落实要以制度机制保障一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也应以完善制度机制为前提,否则就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是由团委负责具体落实实施的,但这种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该项目必须有学校职能部门的参加,而且必须制定一套管理运行机制,与社会联合机制,指导老师培养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使社会实践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二、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

我国发展重心是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江浙一带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本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展开。

1.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从构建管理运行机制着手。健全的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建设。一方面,建立校地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组织体系。校内可以建立由团委、教务处、科技处、宣传部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校外,可以聘请地方领导、企业单位负责人具体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让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经费上、师资上有保障,以此达到活动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目的。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程序规范化建设,形成从准备、实施到巩固活动成果一整套的规范化程序。在活动准备阶段,对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从内容、形式、时间上做统筹安排;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检查,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导活动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发展;活动结束后,积极开展成绩评定、成果展览、总结交流、宣传表彰等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

2.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的联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从学校的一方行为转化为与社会互动的双方行为,打通高校与地方联系畅通渠道,建立一种更直接、便捷、稳固的协作关系已是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经济发展接轨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的关键是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阵地。地方要积极配合高校,主动提供符合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践基地;高校则要主动与地方联系,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让地方、学校、学生三方面都能受益。要巩固社会实践基地,在赢得社会支持的前提下,还必须遵循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问题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

3.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高校应该积极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专兼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学校内部,要精心挑选工作责任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聘请社会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担任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员,共同实施实践计划,提高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

要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给指导老师提供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便于他们钻研开发有价值的实践课题,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调研材料,成为学生社会实践孵化器,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质量的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对其工作量的考评计算体系之中,解决其物质待遇,要把专业老师是否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成效如何作为其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

4.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来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评价还停留在依靠实践单位的一个章、一句话,缺乏可比性和客观性。

要实行学校、实践单位的双向考核,建立起“全程督导、双向考核”的过程化评价机制。此类评价机制具体阐述即为在社会实践开始之前,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对实践团队进行项目论证,确立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并对不同类别的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所负责的实践团队进行跟踪指导,依托社会实践网、电子邮箱、QQ、博客等网络平台,与参加实践的学生交流、沟通;在社会实践结束之后,采取实践单位评价、学校评价等评定最终成绩,并对优秀实践团队进行宣传表彰。这种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校地双向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规范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社会实践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总之,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与社会的联合机制、指导教师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真正做到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最终成长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3]的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5-3.

[2]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四进四信团日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