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13 15:38:09

我与地坛教案篇1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开放教学 教学策略 素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缺乏互动、实践与创新,无益于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新课程背景下,我汲取了“学习即生活”开放式教学理念的精髓,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进行了深入尝试与探索,达到了理想的课改效果。

一、辩论赛,发展思维

辩论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聆听他人的观点,使自己的头脑更加灵活。在辩论中,针对问题来回答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在教学中,我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通过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政治素养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教苏教版高二上学期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时,学习重点是希望通过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我在讲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化的含义,我运用了辩论赛的形式,就文化方面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如“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有哪些”等。针对学生自己喜欢的文化,让学生发表想法。在辨析有疑问的概念时,我会与学生共同讨论,如“我们的行为修养是不是文化的一种”,就此我会开展一个“修养属于文化行为的一种”主题辩论赛,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并布置任务:“同学们,针对这一主题,给大家几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分成正方和反方,分别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在辩论中,切忌听取对方的观点,而应分析其陈述的理由。”辩论赛中,正方学生认为:“行为修养就是文化的一种,文化是一个大的名词界定,在这个概念里,凡是有关民族特有精神和物质的都属于文化。”而反方学生则认为:“行为修养是文化的一种边缘化的概念,它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而文化是一种思维上的概念、思想上的升华,并不包含行为修养。”学生各持己见,辩论得十分激烈,这种激烈的辩论正是讨论教育的成功之处,它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真正实现智慧的碰撞。

讨论过程既是智慧的碰撞,又是交流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学生应针对教学活动来组织语言和表达思想,以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挖掘出自身的政治灵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将知识融入灵感和想法之中,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

二、讨论会,沟通思想

开放性教学需要学生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讨论政治观点能使学生及时纠正自身的错误思想,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只有对知识理解了,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好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分析,开展了以“政治理论和政治观点”为主题的讨论会,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他们在讨论中思如泉涌。

例如,教苏教版高二上学期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这是关于民族精神的话题,是对学生思想的一种教育。众所周知,民族精神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理论。因此,在讨论前,针对话题选择,我会创新讨论会的话题,如“你眼中的民族精神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有什么联系?”“你曾经做过什么弘扬和捍卫民族精神的事情?”针对这些话题,我先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在话题讨论的最后,我会针对每个话题,请1~2名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对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学生认为:“民族文化代表着民族的思想,是一种综合体,对民族文化了解了,就能领悟整个民族的精神了,从而对民族上升为一种崇敬之情。”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我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讨论话题。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有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会,可以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有针对性地选择话题,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以实现沟通思想、锻炼思维的目的。

三、定方案,强化应用

在开放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教学方式,来制定系统性的教学规划,在课堂讨论中,提问可起到导向作用。教师应根据方案来教学。讲课中,我经常会运用一些提问技巧,结合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地教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

例如,在对苏教版高一上学期《多彩的消费》一课讲解时,我让学生根据问题来思考,从而形成缜密的思维,通过一步步的建构,整理出完备的思维结构。我在备课时就精心制定了方案,如对学生由浅入深地提问。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分析,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我根据方案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讨论式的引导:“同学们,大家是怎样理解‘消费’的?你眼中的消费具备哪些因素?”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比较轻松,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消费是一种货币与物品的交换。”有的学生说:“消费应该具备两个交易对象,交易的物品或者其他的东西。”我继续问:“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消费而言,影响它的因素又有哪些?在你的眼中,消费水平指的是什么?”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提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这样不仅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形成自己的见解。

方案的制定对于教师而言有很大难度。一方面,在方案的制定上要突出效果;另一方面,又要在问题的设置上张弛有度。通过认真推敲、反复思考,制定的方案必须难易适中、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知识。

四、开论坛,深度分析

开展论坛属于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说,它是一个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接触了,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在表达观点时,才会更丰富、更有层次。为此,我在课堂上经常利用多媒体连接大量的论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政治知识和理论,亩丰富政治思维。

例如,在学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我在备课时,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大量的世界文化影视论坛,其中有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以及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在课堂上,当讲到丰富多彩时,我带领学生浏览了一些比较有名的文化论坛,在学生接触到论坛内容后,我再引导他们思考。在课余时间,我会根据所学知识开设一个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上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如“论坛内容中都有哪些文化的体现?”“你从中能总结出怎样的道理?”这类问题都比较开放,学生的回答也是各种各样。为此,针对学生的问题,我会鼓励学生,让他们更自信、更真实地表达思想、剖析问题。

通过开展和浏览论坛,整个教学活动十分活跃。学生能体会到思想政治内容的道理,从而会调整自己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教师应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合理运用知识,全面提升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兴洪.高中政治开放式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5(10).

[2]田飞飞.放飞学生,让学习飞翔[J].新课程导学,2015(5).

我与地坛教案篇2

一、情境引入,自选主题

杜威说过:“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 ”主题探究学习有别于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倡导学生有意义地自我建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探究的主题当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宜,这样学生探究目标的方向性更强,学习研究更为积极主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探究的主题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诱发学生在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中自主选择探究主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小敏与小丽分别沿着校园里的一个正方形花坛和一个圆形花坛四周行走,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4米,圆形花坛的直径是4米,她们两人都绕着花坛走了一圈,谁行走的路程多?在出示了情境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 “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正方形和圆形花坛的周长,然后比较她们哪一个行走的路程多. ”学生很快进入了我预设的教学思路,萌生了计算圆周长的需求. “你们的想法非常好,大家都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那么圆的周长又该如何计算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圆形的周长吧!”我顺其自然地出示了课题,在情境中将学生引入了“圆的周长”这一探究主题.

趣味的生活情境导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选择确立研究主题,催生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会更浓,学习效果会更佳.

二、基于合作,共商方案

主题探究是一项目的明确、计划周全的研究过程,制订合理周密的研究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障主题探究的顺利开展与圆满完成,必须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研究方案. “上下同欲者胜. ”研究方案的形成不应一个人说了算,人多办法多,为了获得理想的研究方案,我们可以开展小组合作,集众人智慧共同商讨探究方案.

我在数学教学中基于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在合作中共商方案,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讨,逐步完善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产生计算圆的周长内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现在我们只知道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出探究圆周长的方案. ”接着,我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学生猜想说:“圆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有的学生做出假设:“我们可以先想办法找出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还有的学生提问:“我们怎么才知道一个圆的周长呢?”“我们可以用绳子绕圆一圈,然后量出圆的周长. ”我在小组讨论后组织了全班集体交流,经过大家的互动交流、补充完善之后,终于有了一个统一的研究方案:“先测量出圆的周长,再比较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最后找出圆的周长公式. ”

小组合作发挥了团队的智慧,集聚了全体学生的心智,终于获得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探究路径与研究方案,为接下去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操作,建构数模

“实践出真知”,数学主题探究不是坐而论道,而要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习得知识、建构数学模型. 实践操作是主题探究的重要环节,更是实施研究方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亲手操作验证,在切身体验中有意义地建构数学模型与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才会真实有效.

我在教学中依托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探究提炼,建构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在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圆形学具、细绳和直尺,让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继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他们利用材料测量出三个不同大小的圆的直径和周长,并在计算、比较中发现每组圆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学生无法确定准确比值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祖冲之研究圆的资料,学生从资料中了解到圆周率,对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有了一个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与数据分析,探究发现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自主建构出模型:C = πd或C = 2πr. 最后,我引导学生回到开始时的问题,让他们应用公式计算出圆形花坛的周长,发现圆形花坛的周长大于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成功地解决了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是连接数学和外部世界的“桥梁”, 实践操作是数学模型建构的有效手段. 让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在亲历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数模.

我与地坛教案篇3

在实践中教师们发现,以具体的课堂实例进行研讨,以网络资源和手段进行提升,“以课代研,以研促训”,在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中,教学难关被一个一个攻破,教学中的教学问题被一个一个解决,使教师在问题和实践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师个人(或同年级同学科的2~3人)层面的课例解读反思――个人反思

1.观课反思。

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空中课堂或示范课例,引导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后,通过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解读反思,重构教案,再进行教学实践,再对比找差距的方法提升学科教学水平。这种方法对于薄弱学科效果尤为突出。

2.教课反思。

组织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专题,通过“实践―反思―实践……”这样一个带有行动研究方式的教学反思,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超越自我,获得理性上的发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积极的反思、评价,把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活动有机结合,用新课程理念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

3.交流反思。

教师网上拜师,走进论坛,通过远程教育网和互联网与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等各类理论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进行远程自由对话,这种对话虽然缺乏即时互动的情境,但是有着现实中无法比拟的丰盈性和可选择性。首先是校园网上的主题论坛、互联网上的自由论坛(如人教论坛、校本研究网)等;其次是愉快轻松的教研沙龙,如“我也来说两句”、“我讲我的教学故事”、“我用新教材”等形式。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倾诉自己对新课程的感悟,释放自己对新课程的困感,提出自己对新课程的见解,在交流中有了碰撞,在碰撞中有了感悟,在感悟中有了启迪,在启迪中有了出路。

教研组层面的公开课例研讨活动――同伴互助

1.互听互评,研讨交流。

在教研组层面,组织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听课,我们重点围绕每位教师的个人小课题,开展“学习―备课―上课―说课”、“学习―说课―上课―反思”、“学习―备课―听课―评课”的系列课例研讨活动。课后组织参与听课的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评课,围绕教学进行多侧面、深层次的剖析,挖掘闪光点和不足,进行等级评价,教研组汇总整理评课意见与建议,填写听评课反馈表,和教师进一步交流。针对第一轮听课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教师第二轮跟踪复听,以督促授课教师反思改进、检验其整改效果。

2.师徒结对,同课异构。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面对实际,能者为师,讲求实效”的新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校有传统意义上的“带教”,也有那种亦师亦徒、互为师徒式的“同伴结对”,经历了“发现特长―提供课例―观摩―交流―互补”的过程。

根据本校实际,确定推广示范的主题,由主讲教师展示渗透新理念的示范课,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听课。再由结对徒弟根据自己学生的教学实际,在其他班教学同一内容,通过分析比较,寻找进步与差距,课后采取主评人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评课。听评课结束后,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制订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根据教师梯队建设和青蓝工程结对活动。

学校层面的主题课例剖析活动――专业引领

主题课例剖析活动操作流程:征集问题―确定主题―准备主题发言―组织研讨课例―引领观课―准备评课―主题发言―执教说课―评课交流、答辩―专家点评―写出总结、案例。

网络层面的互动交流活动――网上教研

1.开辟校园网上“交流论坛”。

我校依托“湖北教育网”上的模板,在学校校园网开辟了网上“交流论坛”。一是教师个体间的交流。教师建好自己的论坛,针对教师个人观点、教学设计、提供的研讨课或公开课、教学反思等相互之间跟帖讨论。二是教师群体间的交流。①沙龙式论坛。由教师个人提出困惑或某些热点,其他教师发帖各抒己见;②自由式论坛。由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教研组针对学校近期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或现象提炼出主题,到论坛上,全体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建立教师博客群。

博客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博客特别适合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故事。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对其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能够真实、深入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成为教师学习、反思的源泉。

我校利用博客的在线“共享”功能,把教师和博客上的参与者形成一个社群,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心得交流、灵感记录等,相互交流,在分享和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形成个人体验的资源积淀,来支持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自我成长。

3.参加UC教研群。

2006年秋季,我校数学教师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UC教研群。通过语音和文字与全自治州、全省的同行,对有关数学教学中的得失、疑难困惑进行交流研讨。知音就在眼前,师者就在身边。

4.开展区域互动交流活动。

以前,我们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全镇派来的教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参与面也小,实效性不理想。现在,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支撑,以中心小学为辐射点、召集人,建立镇中心小学教师、村完小教师、教研室教研员为一体的教研人网。以课例(案例)研究为载体,全员参与,统一观摩摄制的录像课或远程教育示范课。已经接通互联网的学校,我们要求:一是通过文字,教师观后相继评论,帖子到我校校园网上的“交流论坛”;二是通过QQ、在线语音或文字交流讨论。没有接通互联网的学校,我们把录像课刻成光盘,让教师观摩,其交流言论形成电子稿上交。我校教科室负责收集整理形成案例。同时我们将观摩课的录像或光盘和教师们观后的言论,一并发给市教研室的教研员,让他们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再通过我校教师执教展示出来;召集全镇相关教师聚在一起,由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作主题辅导,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再次研讨。这样的网上教研团队和教研人网,跨越了时空界限,解决了工学矛盾,扩大了参与面,提高了主动性和实效性。由此,网上教研还可以发展到:依托网络平台,开展跨州、市网上教研活动。

我与地坛教案篇4

一、成文法国家中案例研究的基本理论与价值

(一)案例、判例与判例法

与会者首先对论坛的主题是称“案例”还是称“判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每一个完整的案件都能叫做案例,不管其结果怎样、由谁处理、表现形式怎样。与法治现代化有关联的案例不仅包括法院处理的案件,还包括其他机关处理的案件,如工商机关处理的案件。所以,案例的范围过宽,从本次论坛要讨论的几个专题看,恐怕称判例比较合适,因为经过法院判决的案件就是判例;还有的学者谈到,成文法国家并不一定就要排斥判例,所以不用羞羞答答地不敢称判例,因为判例与判例法是两个概念。判例法是一种司法制度、法律体制,在实行判例制度的国家,判例是法的渊源。在我国,判例不是法的渊源,经过一定程序创设的判例对以后的案件的处理有一定的拘束力;有学者认为,每一个生效的判决都是案例,但案例不一定都是判例,判例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可以援引,并作为处理同类案件的法律依据的判决或裁定。案例比较宽泛,更具有普遍性,在法律实践、法学研究、法学教育中均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本次论坛这个语境下,还是称案例比较恰当。其实这些观点并不矛盾,正如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武树臣所说,“不管是称案例还是判例,我们对其作用已达成了共识,也许肯定其在司法中的作用正是从这些术语的争论开始的”。与会者就此基本上取得以下共识:

1.与法治现代化相联,称案例更确切,这里的案例是指法院案例。

2.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是与其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我国是具有成文法传统的国家,不宜照搬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但不应排斥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3.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可供后来者遵循的判例。

4.案例是十分丰富和重要的法律资源。我们应当加强案例研究,充分发挥案例在各方面的作用,推进法治现代化的进程;通过研究案例,将那些事实清楚、说理充分、适用法律正确,并能体现一定法律原则的案例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判例,赋予其与司法解释同等效力,弥补成文法的不足,对统一司法、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在本次论坛开幕致辞中关于案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论述,最具代表性。指出:

1、案例研究是指导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成文法的局限性,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囊括社会现实中的所有情况,当在审判实践中遇到法无明文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情形,法官就需要运用法律的基本原则,理解立法者的意图及法律的精神,并且正确解释某些条文的含义来适用法律,由此形成的案例对审判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案例不同于英美法系的判例,不能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但案例是审判活动的反映,是法律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性和实际性,是将抽象、原则的法律条文变成形象、具体的行为规范的解释过程。案例是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具体化、实在化的重要载体。它可以使审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法律,从而达到指导审判实践的目的。

2.案例研究是法院司法解释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基础之一。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但法律不可能包罗万象。法律所调整的对象,也不可能事无巨细,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法律的滞后性也是明显的。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成文法的不足,但因其也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因而有时也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根据实际生活本身及其发展变化,应及时赋予法律新的含义,对法律及时进行补充、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法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审判实践中既能充分体现法律规范的公平、正义基本原则,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典型案例,就起到了弥补成文法不足的作用,成为修订法律和制定新的法律的基础材料,并对法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案例是人民法院审判水平的真实反映。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是通过审理一件件的案件来进行和完成的,案件处理的好坏,反映着执法水平的高低,案件的变化情况,也反映着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变化情况。可以说案例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一面镜子。

4.案例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任何理论研究都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是没有生命力的。法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法学研究更是如此。法学研究脱离具体案件是不行的,应从具体案件人手,从具体案件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案例研究是 应用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应用法学研究中,不论是对法律的理解与阐述,对法律规则的创设与构想,还是对具体案件的处理探讨,同样都离不开案例。

5.案例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方略,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外,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的增强也是极其重要的。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但法律通常是以抽象、原则的条文来表示的,一般人不容易掌握其含义和精神。案例是法律原则和规范的直接反映,更是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静态转化为动态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人们可以从案例中来明确某种行为的具体限度,从而就可以在实施该行为时,以此来约束自己。

6.案例研究可以改进法学教育的方法。我们要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应用型法学人才。尽管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学教育主要是讲授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基础理论。但是法学教育,尤其是针对法官的培训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调整、规范、解决社会关系上来,因此也就不能不重视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案例研究特别是案例教学法在整个法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7.案例研究有助于推动裁判文书的改革,促进司去公正。我们强调司法公正,进行审判方式改革,这些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裁判文书上。裁判文书体现了法官对立法的理解、法官的法律意识、执法精神、分析能力等。法官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学习好的经验,发现不足,提高业务水平,增加裁判文书的透明度,公正司法,从而树立司法的权威性。

(三)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20世纪以来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大法系正在不断渗透、融合、接近,判例法和成文法各有利弊,需要相互补充。在保持我国法律传统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是法律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武树臣说,我国历来具有以成文法为主导,以判例为补充的传统。我国古代经历了判例法时代(西周和春秋时期)、成文法时代(战国时期和秦朝),至西汉时期进入混合法时代,直到清末,并影响到近现代。近代以后,我国法制在理论上向大陆成文法系一边倾斜,但在实践中仍注重判例。我国现行法制,主要是制定法,但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司法实践中大量具体问题的解释以及对于具体案件的解答、批复等,就其作用来讲,已具有判例的色彩。两大法系逐渐趋同的潮流表明,我们不应拒绝判例的研究,只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进法治现代化进程。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柴建国提出了“成文法+立法、司法解释+判例”体系构建的新设想。具体是指:在我国构建以成文法为主,以立法、司法解释为辅,以判例为补充的法律体系;在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和立法、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对尚无立法或不宜进行立法、司法解释或难以进行解释的某些法律事实,对那些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指导性的判决或裁定,通过创制判例,进行规制;只要案件基本事实相同或相似,就必须以判例为范例予以处理。他认为建立这个体系具有以下意义:1.能够有效弥补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之不足;2.能够增强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有助于克服司法权力地方化,维护司法的统一性;3.有利于实现公正与效率;4.有利于提高法官素质,改善法学教育质量。

许多与会者同意上述观点。他们认为,在对大量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某些案例上升为判例是可行的。多年来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案例的研究经验,为判例的创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谈到,我们是具有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对判例的适用要慎重。判例的创设要有严格的程序,如最高人民法院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判例的收集筛选、编辑整理、审核批准、公告工作。判例的审批要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创制判例要注意法的统一性,要坚持及时与审慎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保持判例的稳定性、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可随意撤销或者变更。应当注意处理好判例的可操作性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关系等等。

二、案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

在本次论坛上谈的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学教育的改革。北京大学的王小能教授谈到,传统的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立足于具体案例,司法者和教育者善于个案分析,但停步在抽象概括面前,面对新生事物显得不知所措。中国传统的法学教育内容着重法律制度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面对新生事物显得捉襟见肘。因此,中国的法学教育应取长补短,特别是民商法研究应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再回到生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王军教授提倡讨论教学,“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其主要内容:教师将要讨论的案例及讨论题事先让学生预习;在课堂上,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的传授将通过教师对于讨论对象的筛选以及对讨论的引导来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认为,法学教育改革是相对于外国的法学教育和相对于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而言的。美国法学院普遍采用的是“判例教学法”,该方法一般在课堂上没有序言、概论、定义等这类理论性的教学,而是通过实践的判例分析讨论来理解法律理论和原则,整个教学都是建立在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上。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应该是和该国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美国的法律教育是属于大学本科基础教育后的一种职业教育,它的法律教育的特点是其法律制度的体现。我们目前的法律硕士教育与其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借鉴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以前的案例教学法是“以案释法”,多是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个概念或者一个问题,这种做法固然主题突出,然而没有摆脱偏重法律知识传授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因而往往是依据需要,虚构案情事实或者对真实案件依其需要作了增删,使千姿百态的真实社会现象化为僵化的概念。海淀法院近年来派法官到法学院开设案例实务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基于培养法律职业人员,使其在依据传统的法学教育,根据教师的讲授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实务课,学习法官如何将法律适用到这些鲜活的具体个案中,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它有别于以往有些法学院开设的案例教学-以案说法,因法选案。这里是以法说案,因案说法,注意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有的学者认为,法学教育的改革通常与国家的司法改革相联,案例在整个司法中的地位决定了案例在教学中的份量。

与会者就此问题达成共识:总结我们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学教育方法,开阔思路,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层次的法学教育模式。仅就案例教学来说,针对初学者还是要重视法学理论、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传授,辅之以案例,以案说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对具有系统法律知识者,特别是针对法官的培训应当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法,开展开放式的案例讨论教学,从案例中推导出法律原则和法律推理的方法,应用于法律实践。

三、案例研究与律师实务

贺海仁律师认为,律师是重要的法律实践者,因此,律师是案例形成并推动案例发展的重要主体。案例包含了案件的形成、发展及终结各个阶段,综合了程序法与实体法以及道德、政治等诸因素。律师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对案件所涉及的事实、法律证据和理由作出了先于法官的回答。律师的立场虽然可能使他在其辩护词或者词的阐述中产生较为明显的“功利性”和倾向性,但不妨碍他对焦点问题,尤其是法律认识问题作出精辟的论证。在一个具体案件中,判决书首先应对当事人的所有请求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审查和判断双方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证据,发现和查找与本案相关的法律条文,并对证据和法条作出解释,这是案例形成的主要过程。事实上,一个优秀律师的优良的辩护词或者词就是一份判决书的前奏,或许结果并没有满足辩护词、词的预设,但对判决书是同样重要的。律师在诉讼中的活动和意见是形成案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师的意见基于立场的不同而往往有别于法官的全面判断。但立场不同不意味着一定是偏颇的、不完整的,法官正是在这种具有对抗性的意见中易于找到案件的焦点问题,启发了法官的思路,拓宽法官对案件的视野。另一方面,贺海仁还认为,加强案例研究或者引进判例制度,对律师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判决书的透明度会更高,律师的辩护意见也会成为人们,!评论的对象,因此,律师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几位律师还谈到,法官应尊重律师的劳动。在一些法院的案件审理中还存在着“同等情况不同等对待”的问题,呼吁加强案例研究,引进判例,使诉讼双方对案件的处理结果有一个较为稳定的预期。有的法官认为,在判决正确的情况下,律师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服判息讼的劝导工作。这次论坛为法官与律师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对话机会,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不久将进行的统一司法考试也许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使法律职业者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为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作出贡献。

我与地坛教案篇5

关键词 外贸函电 教学方法 福步论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外贸函电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将英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通过介绍外贸实务中常用的各种英文业务函件、传真等写作格式、大量的贸易术语、各种表达方法和外贸易各环节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及表达技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外贸业务工作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笔者总结了一些外贸函电的教学体会,希望对外贸函电的教学有所帮助。

1外贸函电教学存在问题

(1)教材内容与实际外贸业务脱节。 市面上大多数教材开篇都是讲传统的书信格式,对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传真和电子邮件,很少有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的信函即外贸业务中常说的开发信,邮件内容太长,缺乏基本的写作技巧,起不到开发客户的作用,误导学生;在交易磋商环节,往往会涉及到寄样及样品费、寄样费和开模费等问题,但教材中没有提及;没有针对不同询盘的回复技巧;履行合同中,卖方在订舱后会收到船公司SO文件,但教材中没有出现SO文件中常见的术语如:截关日ETC( ESTIMATED TIME OF CLOSING)、截柜日期(CY Closing DATE、截提单补料日期/时间SI CUT OFF date/time等。此外在收款环节,教材中也鲜有提及催款函的写作。总之,目前很难找到一本完全和实际业务相符的教材。

(2)双师素质教师缺乏,教学方法不当。从事外贸函电教学的老师,很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 要么是教基础英语的老师,要么是教国际贸易的老师。教基础英语的老师对外贸业务不熟悉,把函电当英语精读上,侧重词汇和句型讲解,忽视写作技巧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教国际贸易的老师对英语可能不是特别熟练,学生参与性差 ,缺乏学习主动性。

2外贸函电教学方法探讨

如前所述,外贸函电教材内容陈旧,高校双师教师缺乏。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论坛如福步外贸论坛进行外贸知识及英语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福步外贸论坛不同于我们的外贸教材,它是工作在外贸一线的业务人员在遇到问题时发帖和交流的平台,因此,论坛里提到的问题及一些经验的分享对没有真正从事外贸工作的高校教师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将论坛中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案例及真实的邮件往来运用到课堂,可有效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以催款函为例,笔者是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1)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上福步外贸论坛查阅关于如何回收货款的资料。

(2)案例导入:出口印度一批五金产品,通过D/P收款,单据寄出去一个月后,没有收到货款,现在我公司的开户行得到客户银行的通知,客户拒绝赎单,怎么办?

(3)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因为之前学生学过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并且做了课前的资料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讨论出了客户不付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客户想等海关拍卖时低价购买;

②客户要挟降价;

③客户不想要货了;

④客户资信很好,但因为资金周转问题,暂时没钱支付货款。

针对以上原因,学生又提出解决方案,如退运、和客户进行沟通及让客户先付一部分货款提货等。

(4)布置写作任务:根据以上讨论结果,教师布置写作任务:

①如果退运,请客户协助;

②和客户讨论降价的条件;

③先让客户支付一部分货款,余款等货卖出去后再支付。

(5)介绍函电相关知识:教师介绍相关术语及核心句型,并以PPT展示,供学生写作时参考。

(6)操作练习及展示: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写作任务。学生完成信函撰写后,以 PPT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

(7)教师点评:在每组学生展示后,教师指出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8)参考样函展示:教师展示在实际工作中的样函,让学生参考。

再以开发信的写作为例。因为很少有教材中涉及到开发信的写作要领,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福步论坛中外贸高手写的开发信的写作技巧,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外贸公司并做公司简介,查找客户信息。课堂上在教师讲解了开发信写作常用短语及句子后,布置学生以外贸公司的名义给他们所找的客户写开发信。

在以上教学方法中,学生从课前的准备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他们从福步论坛中得到的信息是外贸从业者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赵向阁,熊晓轶.网络资源在外贸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福步外贸论坛为例[J].中国商贸,2010(29).

[2] 刘瑶.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网络外贸论坛的运用[J].电子商务,2009(1).

我与地坛教案篇6

关键词:BBS 教师交互 交互特

一、BBS起源与发展

BBS是“Bulletin Boards System”的缩写,通常被称为“电子布告栏”、“电子公告栏”、“电子公告牌”等。最初的BBS与校园内或者街头的公告栏相似,只是信息,信息流通是单向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BBS变成双向的、强交互性的电子信息流通工具。BBS发展迅速,已经深入到虚拟网络社会的多个领域,在虚拟网络社会中的交流互动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二、BBS在教育中的作用

BBS具有平等性、平民性、广泛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BBS在教育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在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平台中已经初步展示出其巨大的能量。如有文章指出利用BBS匿名性、平等性、平民性、广泛性等特征可以用来发展远程教育,进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1.BBS是对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习者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较为缺乏。BBS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提问、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习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同学和教师参与问题的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看法,大家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发言,形成百舸争流的学习氛围。在这个平台中,学习者也交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增加同学感情,提高学习效率。

2.BBS是学习者在远程教育中反馈的渠道之一

在远程教学中,学习者需要有一个反馈的渠道,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问题反馈给指导者。使用BBS可以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同步、异步交流的平台。将单向的教的过程变成双向的教与学,在被动的接受中加入主动的提问。通过BBS的使用,不仅为学习者传道授业,还能为学习者解惑。

3.BBS是搭建起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教师教研、探讨和学习的平台

教师利用BBS相互交流教学内容,互通有无,教师放置精品教案、教学软件在BBS上,共享优质教学案例、课件等教学资源;教师放置心得、教学总结在BBS上,教师能够在BBS上共同探讨教学问题。BBS的使用能够减小区域之间的信息差距,缩短数字鸿沟,促进区域教师的共同发展。BBS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减小教育的区域差异,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三人行BBS中注册的成员,BBS注册成员来自兰州市三所中、小学校和张掖市临泽县的四所中、小学校的教师,选择教师的出发点是构建异地教师和同地教师讨论的条件,希望BBS能够提供给两地教师网上讨论的通道、媒介。论坛成员来自7所不同的学校,有528位注册用户。

兰州市和临泽县学校都有机房可以满足教师上网的需求,并且许多学校办公室有联网计算机,许多教师家庭有电脑,教师上网教研、学习等方便不受硬件条件的限制。

四、教师在论坛进行交流、互动的特点

我们先来分析什么是交流、互动。交流是一个互相传递信息的过程。传送者将信息传给接收者,同时,接收者又会把回复或完全不同的信息传给传送者。“互动”的具体含义是指“由于我们总是意识到自身行动对于他人的后果,所以几乎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在我们日常与别人面对面的接触中,我们常常意识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

笔者认为教师在BBS中的交流、互动是指对其他人在BBS中的活动给予关注和反馈信息,对某个问题共同探讨,最终共同进步的行为。BBS不仅是一个信息与获取的平台,它更强大的应用是以双向的信息流通和强大的交互环境为依托的互动交流。

教师在BBS中的互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的互动:(1)行为互动;(2)情感互动;(3)实践互动。教师在BBS中主题帖,咨询问题或者寻找帮助,同地或异地的教师们看到主题帖子,给予积极地回复,并与其进行讨论,不仅能够解答主题帖的教师的问题,而且能够使得发帖的老师和回复的老师们都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重新思考、查证、学习帖子中提出的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多人借助于BBS论坛信息互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上述过程是一个较为完整的BBS中的行为互动。在这样的一个互动中,BBS是帮助问题解决的通道,也是建立异地老师情感互动的纽带,使主动提问或咨询的老师在BBS中得到有力的情感的支持,让回复的教师在情感上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实践互动是高层次的互动,同时它也是以行为互动和情感互动作为基础。实践互动的突出表现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用BBS中得到的信息来设计实施方案、解决具体问题。

笔者对三人行网站论坛中的帖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教师在论坛中进行交流、互动存在以下特点。

1.不同的讨论区中交流、互动的情况差异性较大

图1 讨论区截图

同校教师在BBS中的交流互动与校级教师相比较少。以甘肃省张掖市寥泉中学团队课题讨论区中的帖子为例,这个讨论区到2010年6月底一共有26个主题,62条回复。而寥泉中学作为参与者之一的蓼泉中学―十九中―平川中学校际讨论区,寥泉中学和平川中学作为张掖市的学校,19中是兰州市19中,三所学校分布在甘肃省的不同地区,这个讨论区到2010年6月底一共有69主题,241条回复,见图1。寥泉中学团队课题讨论区中的的主题帖数量约是校际讨论区中主题帖数量的37.7%,回复数量是校际讨论区回复数量的25.7%。从以上数据得出同一个学校的教师在BBS中的交流、互动比较少。

同校教师遇到问题,可以利用工作时段在学校相互交流、讨论努力解决问题,异地教师与同校教师相比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渠道,BBS可以发挥作用,成为异地教师相互交流、讨论问题的阵地,在BBS中的信息能够保留,教师们在不同的时间登录BBS都能够将所要的问题或者给予某个问题的解答留在BBS上,其他教师登录之后信息不会消失。

2.每个独立的主题帖交互情况的差异也很大

有的主题帖时间不长,就受到很多教师的关注和回复,有的主题帖却如石沉大海,无人问津。那么具有什么特点的主题帖能够引起论坛成员的关注。

(1)有适度引导的帖子交互性强。以蓼泉中学―十九中―平川中学交流讨论区中hanthyin的帖子“《戏曲大舞台》教案”为例,该主题帖在后的二周内有13条回复和310次查看,该讨论区中的每个帖子的平均查看数量是52次,平均回复数量是3条,由此可以看出“《戏曲大舞台》教案”主题帖在这个讨论区是当之无愧的最受关注的帖子。在这条帖子中论坛版主和发帖者主动交流教案,论坛版主还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戏曲大舞台》的教案,在主题帖下,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品味、分析hanthyin老师的教案,调动教师们分析、评价主题帖中教案的热情,回复者不仅和发帖者有交互互动,不同回复者之间也建立起交流交互的关系。

(2)以疑问方式的帖子交互性强。以秦安路―五三小学交流讨论区中老师的帖子“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例。该主题帖在二周后有23条回复和246次查看,帖子所在的讨论区的平均每帖查看数量是80次,平均每帖回复数量是3条,可以看出论坛中的教师对该帖的关注程度之高。这个帖子是以疑问的方式,内容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又和新课改中提倡的培养学生能力是一致的,激发起了两校老师的关注兴趣和讨论热情,教师们在帖子下分别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微观、具体的交流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具体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指导性强。

3.不同的时间段,教师在BBS论坛中的交互活跃性存在差异

以寥泉中学―19中―平川中学讨论区为例,该讨论区中共有241条回复,统计各条回复时间(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最密集的时间是19:30-21:30这个时间段,共有71条信息,其次是21:30-23:30区间段,共有53条信息,信息流通最稀疏的时间分别是12:00-14:30和18:30-19:30,信息数量分别是11条和8条。晚上高信息流通的数据说明教师登录BBS论坛频率最高的时间是非工作的业余时间,教师能够主动在BBS中进行教研和学习。

图2 教师回复时间图

五、教师交流、互动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教师不善于参与讨论以三人行BBS论坛中的秦安路小学―五三小学讨论区为例,这个讨论区共有12个主题帖,表1是这个讨论区中每个帖子的查看数量和回复数量。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帖子查看数和帖子回复数差别最小的是第八个帖子,查看数约是回复数的11倍,差别最大的是第十一个帖子,查看数是回复数的412倍。何以出现这么悬殊的差距呢?这是由于大多数教师在BBS中不回复帖子,但是会观察其他教师的交流、讨论,持沉默观望态度。

表一查看、回复数量表

六、指导策略

对BBS论坛中的教师交流、互动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上述提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教师在BBS中的交流、互动,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教师们统一交流的时间,确定讨论的主题

教师们应用BBS交流、讨论进行教学研讨的初期,可以约定时间,并且提前商议好将要讨论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有时间做准备,补充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发现问题,并且可以将教师在同一时间集中在论坛上,从而在约定的时间教师们从容地在BBS上发帖提出和主题相关的问题,其他老师查看问题,进行回复,通过交流解决问题、促进认识,带动沉默的教师加入到讨论中。

2.发掘活跃教师带动交流、互动氛围

在每个讨论区中发掘几位善于和其他教师交流、互动的老师,发挥他们在讨论区中的带动作用。管理员协助三、四位教师首先借助BBS进行交流、互动,解决存在的问题。让这几位先行老师逐渐形成利用BBS帖子的习惯,并且能够在讨论区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先行教师带领更多的教师逐渐加入到利用BBS进行教学交流,问题解决,互通有无的队伍中。让BBS成为帮助教师们解决问题的阵地,建立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

3.管理员给予教师积极的、及时的反馈,带动交流,互动热情

BBS论坛中的管理员、版主等对与教师在BBS中的帖子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反馈。反馈时间过长,教师很容易失去兴趣焦点。对教师在主题帖中提出的疑问给予解答,尤其是在教师使用BBS的高峰时间段内给予反馈信息,这样能够增强教师使用BBS的频率。引导教师利用BBS发表自己遇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的主题帖子,引导教师参与到其他主题帖子的讨论中,建立良好的讨论氛围。

七、结束语

基于BBS的教学研讨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方式之一,三人行平台中内嵌的BBS论坛,具有方便性、平等性、即时性等特点,并且承载着兰州市和张掖市老师的网上交流,让老师感受到网上交流、互动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当然借助BBS进行教学研讨、交流,还在初步试用阶段,其中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教师们的交流和讨论,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参与BBS讨论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交流、讨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裘伟廷.BBS及其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55-56.

[2][美]威廉・沙门.市场营销卷.营销手册.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6.

[4]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学习者观望原因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3).

我与地坛教案篇7

——天津市红桥区与我县对口帮扶成果汇报展示高峰论坛的前期筹备工作拉开序幕

为了进一步做好天津市红桥区与我县对口帮扶成果汇报展示高峰论坛的前期筹备工作,2019年10月14日,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郜建辉主任、天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叶鸿琳、红桥区实验小学刘虹组成的红桥区扶贫攻坚教育精准帮扶团队一行三人来到我县,分别与西华池小学和乐蟠小学的老师们就如何进行简约式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教科局分管领导和承办股室就高分论坛举办的细节进行了商定。

14日上午,郜建辉主任在教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孝龙同志、教科局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尚鸿宾的陪同下,考察了举办高峰论坛活动的几个备选场地,对论坛场地和会场布置进行了确定。下午教研室组织相关筹备人员与郜老师细致推敲了会务工作及论坛流程的各个环节,并要求制定保障会议顺利开展的应急预案,努力把本次论坛开成一次高规格有影响力的教育论坛。

15日下午,郜主任受乐蟠初中校长段永平的邀请,给老师们做了题为“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有效策略之如何系统认识说课”的专题讲座,并对学科建设、提高职业素养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折射出郜主任浓浓的教育情怀,用行动阐释了什么是教育帮扶。

两天来,叶鸿琳主任、刘虹主任分别走进乐蟠小学、西华池小学与徐长青工作室合水县工作站“简约教育”团队成员及学校的部分老师就简约教学的实施就行了探讨研究。叶主任对乐蟠小学王艺兴老师的研究课进行微格剖析,从“简约教育”的角度提出如何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数学学习,并和备课组教师一起重新设计了教学流程,制定环节、确立学习目标。15日上午指导王艺兴老师在西华池小学进行了第二次试讲,提出了改进意见,对工作室研修成员和西华池小学数学老师做了简约教学通识培训,受到参训老师的一致好评。刘虹主任结合学校左小芳老师的研究课,提出进行部编教材“习作单元”教学展示的新内容、新形式、新途径,并和备课组老师共同明确了“单元整体备课、突出语文教学实践性”的教学思路、教学流程。通过两天的研讨、备课、磨课,两校的老师们进一步明晰了“简约教学”的核心要义。

我与地坛教案篇8

1、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2、通过感悟,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完善学生在精神领域的认知体系。

【案例实录】

师:作为有感情的人,我们时时刻刻在寻找一种精神默契,而这种默契,往往不仅来自人,也经意或不经意地从大自然或诸多的事物中获取。今天,我们要学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从地坛中获得了默契,从而改变了他整个人生。

阅读,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读者从文本中寻找某种默契,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情感陶冶、道德培养服务。今天,我们阅读也以此作为原始的出发点,走向地坛,走近史铁生,走入作品,去体验那些明白的、不明白的、至亲的、陌生的等等感觉,然后我们将进行理性的思考,对地坛的思考,对作者的思考,对生存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精神的思考,对宗教的思考,对母爱的思考,对苍凉的思考……

学生活动:将上节课阅读时产生的最深的体验放到小组中来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对此产生最深的感受。同学们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可以让自己的思考得到充实和完善。

……

十分钟之后

学生自由地交流思考结果:

生1:我就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发表一下观点。地坛是历史的一种遗留,它已被时代所抛弃,而作者他瘫痪了,是一个与常人有着太多不同的人,甚至是一个被遗弃的人,所以他可以在审视地坛的过程中产生与他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可能就是所说的精神默契,如果是我,可能就不会在地坛受到这样的精神锻造。

老师:很好,所以有人说,如果史铁生不瘫痪,他不会比他同时代的人走得那么远。

生2:地坛是个很特殊的环境,作者在文中写道:“我把轮椅开进去……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等等。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史铁生已经体认到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照它们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的,所以应该顺其自然。同样的道理,正如我们的出生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为人,只要在法则允许下自然地生存,就可以求得和谐。

老师:是的,“生命本是残缺”,活着就是活着,关键是每个人都必须找到一个体现他生命价值的东西。

学生:写作就是作者的这种选择。

生3:我想讲的是关于母亲。这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深沉地爱她的儿子,而且是那种既懂得疼爱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承受着比儿子加倍的痛苦,她让儿子感觉到了母爱的伟大。

生4:我不大同意这个看法。儿子并没有在母亲活着的时候感受到伟大的母爱,他根本不理解母亲。他只是在多少年后,在作者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以后,设想了母亲当初为自己做的一切,才算理解了母亲。

老师:刚才提出异义的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现在有一个问题是,作者在母亲死后才算理解了母亲,按理,这是让人感到无比遗憾的,可作者却说“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应该怎么理解?

学生就这个问题发表了意见,总体认为母亲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而又不见儿子的成功,所以她的死也许是上帝一种正确的安排。

老师再作点拨,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有关内容,明白上帝的这种考虑不单是对母亲的考虑,还有对作者的考虑:母亲的艰难命运,母亲默默承受的一切,是要告诉儿子,命运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

教师作总结:

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母题。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对于人的生存状态及其价值的思考始终在进行着,作者的创作总是带有一种强烈的自拷色彩,在不断的内心追问中完成自己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塑造。深刻而不偏执,圆通而不乏深情。在人生价值的探寻过程中,达到自我完善。地坛和母亲在不动声色中造就了一位成功的史铁生,而史铁生又以他对生命的感悟回报了地坛和母亲,这些感悟不仅拯救了作者自己,也感染了众多的读者。最后将史铁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这样,你就“有一种精神面对苦难了”。

【案例分析】:

这是一堂研究课的教学实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组织者意在渗透如下一些教学理念。

1、学生阐述的方向和观点都是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感情倾向而定的,教师事先只做大方向的把握,其中的操作由学生在自主讨论和探究中完成。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可以用vonGlasersfeld一句话概括,就是“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既然如此,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建构就弥足重要了,在本节课中比较注重的就是这一点。努力运用建构主义的认识论观念,进行了适应学生的有关认知适应、活动构造、认知主体、个性化学习和人际互动等等的活动设计。这些活动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学应该看作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可能有错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封闭的、绝对正确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自己组织概念情境的活动的过程。从学生的问题提出和回答来看,他们在学习中,不再被动地处理自己,不再把知识看作是已有的结论或是固有的权威。他们对地坛、对生命等提出的观点还是较有见地的。同时他们的回答进一步让我认识到学生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差别,能力也不同,学习的要求和方式就应各有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建构各自的知识,才能赋予每位学生的学习个性化的特征。

2、新课程改革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在发现问题、形成解释、验证假说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这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因此,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的时机应选在学生初步有了自己的解释、需要验证时,不能让学生为讨论而讨论。在学生讨论某个问题之前,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对文本独立感悟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不能为了简单地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不顾学生的认知常规。所以在上这堂课前,我用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发现探究。我认为这些时间决不是白费,从学生富有水准的回答中可见一斑。

3、单纯依靠学生的自主讨论并不能完全解决语文阅读理解的问题。有时候,采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方式却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理解母亲这一形象给作者以怎样的人生感悟的时候,单凭学生的固有认知是很难达到较高层面的。在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和理解。当学生愤悱不能表达时,教师也不能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应给予明确的解答。人类学习包括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彼此补益,不能相互代替。在教学中应新老方式并用,而不能固守非此即彼的僵硬的思维模式。

【启发】

认识学生,相信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创造彼此崇拜之活人”。

上一篇:幼儿英语教案范文 下一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