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公司共成长征文范文

时间:2023-10-15 12:33:04

我与公司共成长征文

我与公司共成长征文篇1

十年,弹指一挥间。

1996年,伴随着泰州公司的组建和成立,我跨进了靖江市电力公司营业厅的大门,迄今已有10个年头。回首往事,点点滴滴的印记仿佛就在昨日。

这十年,我们满怀激情,用深情和汗水书写我们激昂的青春,将执着和努力挥洒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多个春夏秋冬,我们见证着公司的成长历程。

1997年,公司营业厅正式成立。它的成立,使电力企业多年来“进一次门,找一个人,就能办成一件事”的夙愿,在营业厅里变成了现实。记得刚来时,老师傅们就提醒我,营业厅作为电力行业直接面向社会的窗口,一言一行都代表企业的形象,做好业务工作就要练就一付好脾气、好耐心。尤其是面对客户的不满时,更要耐心向客户解释。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工作中,我力所能及地为每个客户做好服务,给客户一个灿烂的微笑是我工作的开始。工作中,我常常告诫自己,要用我们的爱心,来换取客户的舒心,将“你的满意,我的心愿”作为座右铭规范自己的行为。

记得炎炎夏日的一天,一位客户怒气冲天地来到营业厅,他说平时他家每月电费不足百元,上个月竟高达300多元,可家中并没有增加新的用电设备,他认为是供电部门弄错了,要求立即退钱。当客户说明原委后,我迅速与抄表人员联系,经检查发现是他家的冰箱老化,一天要用3至4度电,造成电费猛增。听完这些,这位先生很不好意思,对自己的不礼貌表示道歉,还反过来感谢我们。他说:“刚才是我不对。如果不是你们及时帮我找到了原因,说不定我家的老化冰箱还在继续耗电呢。”正是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自营业厅成立以来,营业厅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先后被华东网局首批命名为“文明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城市供电营业窗口规范化”服务等荣誉称号。

20__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营销方面产生的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电费收取、盗窃电能、触电事故和破坏电力设施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电力部门依法来引导、规范、约束和保障,要依据供用电合同来判定。因此,签订好供用电合同,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

20__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从营业业务岗位转为供用电合同管理,工作岗位变了,但我工作的热情不减。我想,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赖以执行的许多行之有效的行政规定已经废止,这给供用电管理秩序造成一些真空和空挡,造成失控,如何来弥补和优化管理,比较可行的出路之一就是签订好供用电合同,接任该工作后,我认真贯彻省电力公司供用电合同新示范文本,按照要求对照执行。近年来,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出现一些外地自然人用户欠费后失踪的现象,供电企业即使想采取法律措施,因缺乏讨债对象使得所欠电费成了无头债。针对这一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每当与这些用户签订合同时,我都坚持原则,严把签约关,要求这类用户提供适当的担保,并掌握其必要的财产情况,以发生欠费用户失踪而无处讨债的现象,四年里,我经办的供用电双方从没发生一起纠纷和违约行为。

20__年,我担任了公司“95598”客户服务中心班长,从业务的前台转到“95598”幕后的电话服务,刚开始我以为,客户服务中心无非就是接接电话,很轻松,近一年的工作使我渐渐悟出了“95598”的真正内涵,“95598”对公众来说是光明的符号,要把最真挚的微笑融入到每一个电话中来,它是电力企业与客户的一座连心桥。

工作中,我锲而不舍地践行“只要你一个电话,其余的事由我来做”的服务承诺,塑造了一个“看不见的风景,听得见的靓丽”的良好形象。有不少客户因为对电力政策不了解,甚至有人出言不逊,我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会耐心地帮他们打消怨气,直到客户满意为止。今年8月,因持续高温,用电负荷居高不下,许多居民小区由于电压低纷纷出现负荷开关跳闸、日光灯不亮,遇到雷雨天气出现大面积停电等现象。这个时候,客户服务中心电话此起彼伏,面对繁忙的电话,我和同事们一边采取故障处理紧急预案,一边安抚客户,不厌其烦地向客户解释,寻求客户的谅解,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同时,换位思考,心里怀着假如自己家没电的设想,急客户所急,为客户送去最好的安慰,遇到不能处理的情况立即向领导汇报,用自己的细心、耐心、诚心塑造电力公司温馨服务形象,踏踏实实地为广大客户解决用电疑难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

我与公司共成长征文篇2

一、上市公司成长性特征考察样本选择

(一)成长性特征考察指标的确定 在价值投资视角下,业绩是决定上市公司成长性的最重要因素,出于客观性与相关性的考虑,本文侧重于采用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对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者有的采用单一指标,有的采用多个指标。本文采用净利润增长率作为评价指标,一方面,净利润增长率直接反映企业带给股东经济利益的变化趋势,真正反映企业的成长性。另一方面,在价值投资实践中,净利润增长率是股票估值的核心指标。

(二)成长性特征考察期限的确定 一是成长性考察周期要涵盖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直接影响企业增长。目前,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定分为三类:9.3 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4.8 年左右的政治经济周期和 3.5 年左右的基钦周期。本文采用 4.8 年左右经济周期的看法,原因有二:一是我国经济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特征,每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都会对微观的企业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经济要素增速的波动影响经济波动,而大多数经济要素波动集中在4.8年左右,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影响最直接。因此,无论从政治要素影响看,还是从经济要素影响看,采用5年左右的经济周期来考察企业成长性具有较好的合理性。二是成长性考察周期要涵盖股市周期。根据价值投资原理,股票价格最终会回归股票价值,企业的成长性最终表现为股价的波动上。因此,成长性评价期限应不短于股市周期。从1990年至2010年,我国股市经历了8轮周期涨跌,每轮周期平均历时30个月左右,其中最短为8个月,最长为65个月。本文采用5年期限考察企业成长性,基本涵盖了股市的牛熊周期,即企业的业绩成长能够最终在股市上得到体现。

(三)上市公司样本的选择 如前所述,在价值投资视角下,可以确定净利润增长率作为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评价指标,同时确定考察期限不少于5年。2011年4月30日年报披露截止日, A股共有2153家上市公司, 剔除其中财务数据不足5年的324家上市公司,最后选择1829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考察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样本的全部统计数据来源于Wind中国金融数据库。

二、上市公司成长性总体特征

(一)成长性的总体特征之一——绩差公司比例大 将负增长、由盈转亏或ST公司界定为绩差公司。从涉及上市公司看,2006年至2010年A股共有515家绩差公司,比例达到28.2%。其中,负增长的公司比例最高达到15.3%,多年亏损的暂停上市的公司也将近10%。从涉及的行业看,共有56行业产生了绩差公司,其中化肥农药行业绩差公司比例达到30%。从业绩状况看,单纯考察负增长的279家上市公司,有177家负增长率超过-10%,有100家负增长率超过-20%,负增长率最高达-69.40%。这些绩差公司很可能给投资者带来风险,一是伴随着公司业绩下降或恶化,股价可能发生相应的下跌;二是公司经营状况不稳定使估值可能出现重大偏差导致投资风险。

(二)成长性的总体特征之二——高成长公司比例不大且逐渐递减 如果将增长率高于50%的上市公司界定为高成长公司。2006年至2010年, 共有329家高成长公司, 占比18.0%,所占比例不大。如果把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按照增长率高低进行排序, 根据统计数据,随着增长率上升, 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减少。 价值投资非常强调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但高成长公司的比例并不大。因此, 价值投资者需要细致考察行业与企业成长性,以求寻找到高成长股, 但不能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给予过高的期望。

(三)成长性的总体特征之三 —— 整体成长性低于 GDP平均水平 上市公司是经过精挑细选后取得上市资格,整体质量要优于其他企业。事实是否如此呢?根据统计,在1829家样本公司中,净利润增长率的中位数为18.09%,仅略高于同期GDP复合增长率16.46%。其中有879家上市公司近五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低于同期GDP复合增长率,占比例达到48.1%,将近一半。即高于或低于GDP增长率的上市公司基本各占一半左右。结论是上市公司整体成长性并不比整体经济成长性要好。换言之,要在众多上市公司中选到远高于GDP增长率的高成长股并不容易。

三、上市公司成长性行业特征

(一)成长性的行业特征之一——行业成长性与经济趋势密切相关 由表2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新兴消费类(医疗保健、酒类、消费电子、汽车、文化传媒)、金融类(银行、证券、保险、多元金融)、地产类(房地产、建筑、重型机械)、公用事业类(水务、燃气、环保)等都属于近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行业处于高增长状态。而传统的行业,比如交通类(公路、港口、陆路运输、海运)、传统制造业(化工原料、化肥农药、钢铁、日用化工、摩托车、林木)、传统消费类(办公用品、家居用品、休闲用品)都属于近年来逐渐被升级换代的行业, 行业处于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状态。故投资者需要对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能够获得高增长的行业进行投资。

(二)成长性的行业特征之二——行业间成长性差大 从行业大类比较看,如果把57个子行业分成低增长行业(19个)、中速增长行业(19个)与高增长行业(19个)三大类行业,同时取大三类行业的中位数6.33%、19.04%与29.95%。显然,中速增长行业比低增长行业平均高出12.71%,高增长行业比中速增长行业平均高出10.91%,而高增长行业平均比低增长行业高出的比例达23.62%。由此可见,三类行业之间成长性差异巨大。

从具体行业比较看,不同行业的净利润增长率差异也比较大,最低为海运业-31.09%,最高为互联网业56.72%,中位数为电子元器件行业19.04%。如果以GDP增长率作为比较基准,低于同期GDP增长率16.46%的行业有25个,其中海运、化肥农药等5个行业增长率甚至为负值。而高于GDP增长率的行业有32个,其中环保、互联网等8个行业超过GDP增长率的2倍。由此可见,不同行业间成长性差异很大。这要求投资者不但要选对行业,还要对行业的成长性高低有清晰的判断。

(三)成长性的行业特征之三——行业间绩差公司比例差异大

不同行业中绩差公司(ST公司、由盈转亏公司、负增长公司)比例不同。在高、中、低增长行业中,绩差公司的比例分别为9.5%、12.2%与17.1%。换言之,低增长行业中投资者遇到绩差公司的概率大一些,而高增长行业中则小一些。如金融行业31家上市公司近五年净利润全部保持正增长,而化肥农药行业37家上市公司中,净利润保持正增长的公司仅占40.5%,其他的负增长、由盈转亏及多年亏损的公司达到26家,比例高达59.5%。一般地,投资者选择高增长行业有助于避开投资绩差公司的陷阱。

从绩差公司占行业的比例看,绩差公司比例在10%以内的有10个行业,绩差公司比例在10%-20%之间的行业22个,而绩差公司比例在20%-50%之间的行业则有10个,有23个行业没有绩差公司。即有的行业绩差公司的比例显得特别高。

(四)成长性的行业特征之四——行业内公司成长性差异大 扣除掉ST公司、由盈转亏公司、负增长公司等绩差公司后,对1570家净利润保持正增长的上市公司分行业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每个行业都存在高成长的公司和低成长的公司,而且差异很大。行业内公司增长率差异最小的行业是包装行业(63.6%),差异最大的是煤炭行业(432.82%)。所有的行业内公司增长率差异都超过50%,超过半数行业的差异范围超过150%。显然,无论是高增长行业还是低增长行业,由于竞争优势不同,行业内不同公司的成长性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仅仅依靠行业成长性高低来判断公司的成长性并不具备可靠性。价值投资者需要对具体公司具体分析,以判断其未来成长性。

四、上市公司成长性特征对价值投资操作的要求

(一)要求严格按照价值投资标准选股 一是要求以“自下而上”为主的选股策略。目前投资实践中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选股策略。到底哪种策略符合价值投资原理?首先,从前述对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特征的分析得到两个结论:一是行业间成长性差异,即不同行业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二是行业内成长性差异,即同一个行业内高成长公司与低成长公司并存,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从第一个结论,可以得出自上而下的选股策略是有效的,即选择高成长的行业进行投资。但第二个结论却认为,即使在高成长行业,投资者也可能遇到绩差公司。因此,自上而下的选股策略并不能保证可靠地选择到高成长股。既然第二个结论说明无论在什么行业,都存在着高成长性公司与低成长性公司,那么直接对具体的公司进行考察即可。但由于行业间成长性差异的存在,很可能的结果是,投资者在低成长性行业选择到了最好的公司,但仍然比不上高成长性行业的中等公司。综上,单纯的自上而下策略与单纯的自下而上策略都不足以保证投资者选择到高成长性的公司。事实上,可能两种策略的结合才是最佳的策略,即通过自上而下策略找到好的行业,再通过自下而上的策略找到好的公司,这样投资者选择到高成长行业的高成长性公司的成功概率将大大提高。在两个策略中,哪个策略占主导地位,对于价值投资,关键不是确定某个产业对社会影响力有多大,或者这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而是要确定所选择的特定企业的成长性。在投资策略选择中,应以自下而上的选择策略为主,以自上而下选股策略为辅,二者结合应用。

二是要求设定严格的选股标准。如前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成长性并不优于非上市公司。一方面,绩差公司(ST公司、由盈转亏公司、负增长公司)占了近30%,这增加了价值投资选股的风险;另一方面,高成长性公司(增长率超过50%)仅占18%,这降低了选到高成长股票的概率。为此,制定严格的选股标准对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非常必要。首先,对上市公司进行全方位考察,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公司成长性的定义是:不仅过去的业绩超过平均水平,而且预计将来也会如此。对于确定哪些公司过去成长性超过平均水平,仅仅是一项统计任务。而事实上,对于投资而言,公司未来的成长性更加重要。因此,对上市公司定性和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与考察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影响公司长期竞争优势因素的考察。其次,对上市公司进行至少5年以上的长期考察。一般情况下,公司快速增长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当一家公司获得显著增长后,增长曲线就会平缓下来,而且很多时候会转为下降。因此,多年的考察有助于降低对企业成长性的误判。

三是要求选择稳定增长行业与企业。成长性特征分析表明,大多数高成长性公司都与同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有效的投资操作策略,即预测未来能够实现高增长的行业或企业。但“事后看到的增长”与“实际得到的增长”是不同的。尽管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了哪些行业实现了高增长,但对于投资者而言,事先对未来高增长的行业和企业做出预测包含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价值投资者,比较折中的策略是,一方面,坚持选择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稳定增长的行业和企业,而不是预测未来可能高增长的行业和企业;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发展、行业变迁与产业政策保持高度的关注,以便对已有的投资做出必要的调整。

(二)要求对上市公司保守估值 根据前面的分析,182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中位数为18.09%,仅略高于GDP复合增长率1.6%,即上市公司的增长并不显著高于GDP增长,基本可以认为二者同步增长。因此,从估值角度看,一方面,在对上市公司增长率进行估计时,可以参照GDP增长率;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增长率收敛于GDP增长率,对上市公司的增长率应给予保守估计,不能大幅高于GDP增长率。价值投资操作非常强调安全边际,对股票都进行保守估值,以防事态的发展与预料的相反。在预计格雷厄姆成长股价值评估模型V=EPS×(8.5+2G)中的核心参数净利润增长率G时,要遵循保守原则,尽量采用在最差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的增长率。一般地,如果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所选择上市公司的增长前景显著高于GDP增长率或行业增长率,在估计时也保守采用GDP增长率或行业增长率。

(三)要求构建合适的投资组合 由前述数据得知,无论是高增长行业还是低增长行业,都可能存在着绩差公司(负增长、由盈转亏或ST公司),而且绩差公司占全部公司的比例高达28.2%。即使谨慎的投资者通过严格的选股与保守的估值,但仍然可能遇到绩差公司,从而给投资带来风险。因此,为了确保本金的安全和满意的回报,构建恰当的组合是有必要的。根据有关研究,合适投资组合策略要点包括:一选择不同行业的企业作为投资对象;二是选择具有一定数量的股票构成投资组合,一般数量为4-10只,分布于不同行业;三是控制好资金分配,每只股票资金配比控制在总资金的10%-25%之间。通过股票选择、数量控制与资金分配的投资组合措施来应对可能选择到低成长公司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本杰明·格雷厄姆著,王中华等译:《聪明的投资者》,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2]吴后宽:《本杰明?格雷厄姆成长股价值评估模型的解析及应用》,《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第3期。

[3]刘曜等:《企业成长:定义及测度》,《软科学》2011年第2期。

[4]纪志明:《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行业特征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0期。

[5]丁培嵘等:《中国上市公司增长的行业特征》,《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第2期。

我与公司共成长征文篇3

一、团建工作

1、团员青年概况:截止至2010年12月底,燃料分公司共有35岁以下青年135名,其中团员37名,女团员9名,占团员总数的24.32%。少数民族团员6名,占团员总数的16.21%,大本学历的12名,占总团员人数的32.43%大专学历的10名,占总团员人数的27.03%职高、技校学历的15名,占总团员人数的40.54%。团员中,监控中心工作人员4名,办事员5名,押运员8名,加气工15名,库管员2名,公务车司机2名,设备维修工1名。

2、于2010年6月开始团员大会筹备工作,2010年9月18日召开第一次团员大会,邀请集团公司团委副书记参加,成立了燃料分公司团支部,选举出了三名团支部委员。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宣传工作,在人气较高的新浪网上建立了燃料团支部博客。在博客上发表活动通知、转载《人民英模》等40余篇博文,上传《关爱生命、安全驾驶》、《六步洗手法》、《中国共青团团歌》等7个视频,建立了与团员沟通的新平台。通过网络、短信等信息平台和各个团员取得联系。

4、于2010年10月20日创建分公司团支部团刊——《燃料青年》

二、开展各类活动。

1、开展了“征集一句团员青年最真实的思想语录”活动,通过征集上来的语录发现团员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

2、结合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开展“防控h1n1、从宣传做起”活动,在各基层站洗手处张贴“六步洗手法”宣传画共计33幅。

3、号召团员积极参加集团公司团委举办的《我与企业同发展、我与企业共奋进》征文活动。

3、9月初,分公司临时团支部12名团员在东站党支部书记王保琨和天然气站党支部副书记王海虹带领下,在东站单店作业区开展了除草活动,完成了预定的消除火险隐患计划。

4、于2010年9月27日,组织团员青年配合工会、安保部、办公室、技术部等部门共同进行公交文物清扫工作。

5、于2010年11月中旬组建并成立了一支自己的青年足球队——霹雳烽火狼队。并在北京师范大学足球场开展了第一次训练。

6、为了增强团员意识,提高服务意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完成全年计划。燃料分公司团支部在团员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树立一个榜样,制定一个计划,反馈一份意见”活动(简称“三个一”活动)

7、于2010年11月18日为超龄团员开展离团纪念活动,在活动中送上离团纪念卡并致以温馨的祝福,鼓励青年继续进步,力争早日加入党组织。

8、于2010年12月中旬,依托工会、技术部两个部室共同慰问患白血病的团员家属。

三、活动中总结的经验。

在分公司党委领导和扶持下,燃料团支部开展了各类活动,其中有发扬团员精神,凝聚团员力量的除草活动,活动当天风力很大,任务很艰巨,200平米的杂草摆在大家面前,每棵杂草将近2米高,没有一个人被困难吓倒,尽管手上、胳膊上尽是血泡,但还是顶着风沙完成了任务。

还有集团公司团委组织的《我与企业同发展、我与企业共奋进》的征文比赛。各站团员积极参与,尤其是西站的马森还有机关的孙浩,分别获得了征文比赛的二、三等奖。

通过“三个一”活动,又一次对团员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解。这次活动提供了大量团员当前的思想动态,使团支部了解到他们在想些什么,喜欢什么,愿意做些什么。以便来年更好的开展符合青年特点的团活动。

半年来的工作揭示出两个道理:

1、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支部也是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各个团员的支持,工作也将无法开展,这就说明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是无往不胜的,如何更好的增强团员的凝聚力,是明年团建工作的一个重点。

2、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对于企业来讲,就是后备人才库。如何在团员青年中发现和使用人才,是一项重要任务。今年的活动中涌现了很多有才华的青年,要多鼓励和培养他们。青年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缺点,要帮助他们改正,扬长避短,发扬团队精神。有句话说得好:好的领导者在于把追随者也培养成领导者。如何使团支部真正成为企业的一支生力军,还有后备人才库,也是明年推优入党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刚刚成立团支部,对于各方面团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思路不宽阔,开展工作不够大胆,需要在来年的工作中加以改正。

几个月来,我们在团建工作中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具体的工作。今后,将在分公司党委和集团公司团委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团建工作力度,发挥团组织的应有作用,为提高青年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2010年公司团支部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 | | | | | | |

我与公司共成长征文篇4

股票投资作为现代社会投资的重要手段,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全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在股票投资中,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理性投资,这样对于行业的选取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迅速增长,截至2010年我国已经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时也暗含着很多危机,其中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能源危机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势必会越来越重视相关领域的发展,而有色金属行业作为能源行业有着一定的投资潜力。本文首先分析了有色金属行业所有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再用因子分析法对所选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由于指标体系中有一些互相相关的指标,造成信息重叠,因子分析法可以利用最少的信息丢失,将原始的众多指标通过降维处理综合成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在指标设计过程中,由于原始数据中各种指标的量纲不同,在作因子分析前先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即可进行因子分析,作完因子分析后,根据因子模型从而得出所有上市公司的最终得分情况,根据分值的大小来判断投资价值的大小,分值越大,越有投资价值,最终可以得到投资价值的排名状况,从而为投资者在公司选取方面给予一定的参考。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选取上市公司投资评价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到指标反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全面性,还要考虑到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各指标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具有操作性以及数据能否有效地得到搜集等许多问题。在指标选取方面,目前则没有统一的规定,本文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方面进行研究,所以结合相关文献,在坚持指标之间互补性与全面性的原则下通过以下指标考察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情况:一是变现能力指标,二是营运能力指标,三是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四是盈利能力指标,五是投资收资指标,六是公司发展能力指标。在本文中具体选用以下基本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率现金含量、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来代替上述六大类指标,对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研究。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确定的评价指标进行数据搜集,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金长江交易财智版软件里上市公司2011年第一季度的财务公报。得到数据后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使得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

(二)模型适度性检验为了检验所选指标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其进行模型适度性检验。根据已得到的无量纲数据,利用SPSS18软件,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数据的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因子分析初始解、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分析结果如下:(表略)因子分析的KMO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概率值为0.000,即假设被拒绝,也就是说,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着差异。同时,KMO值为0.764,根据KMO度量标准可知,原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根据适度性检验可以看出利用因子分析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业绩评价是可行的,所以本文用SPSS18软件得出因子分析结果,具体结果与分析结果如下:(表略)数据作因子分析后的因子方差提取和因子旋转结果。各列数据的含义是:第一列至第四列描述了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对原有变量总体的刻画情况。第一列是因子分析的14个初始解的序号;第二列是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特征值),它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标。例如:第一行的3.288表示第一个因子变量刻画了所有变量总方差14中的3.288,它刻画的方差量最大,下面各因子刻画的方差量依次减少;第三列是各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表示该因子刻画的方差占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比例。例如:第一行的23.486即是3.288/14的结果。第四列是因子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表示前m个因子刻画的总方差占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比例。例如:第二行的40.402是(3.288+2.368)/14的结果。第五列至第七列是从初始解中提取了6个公共因子后对原有变量总体的刻画情况。这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我们指定了提取6个公共因子。可见,提取的6个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始变量总方差的80.525%,大于80%,可以认为这6个因子基本上反映了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第八列至第十列是旋转后的因子对原始变量总体的刻画情况。从图1看到:横轴表示公共因子个数,纵轴为特征值。当提取1、2个公共因子时,特征值变化非常明显,当提取第7个以后的公共因子时,特征值变化比较小,基本趋于平缓。由此说明,提取6个公共因子对原变量信息的刻画有显着的作用,而提取7个以上的公共因子对原变量的刻画已经无显着贡献,因此,这里提取了6个公共因子,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方差。图1也说明了这点。(公式略)可以看出,第一因子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相关系数大,第二因子与净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增长率相关系数大,第三因子与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相关系数大,第四因子与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相关系数大,第五因子与净利润现金含量、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关系数大,第六因子与速动比率相关系数大。根据各个因子与各指标的相关程度的大小,可以对上述6个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为盈利与偿债必需因子,因子2为发展潜力因子,因子3为收益必需因子,因子4为营运能力因子,因子5为变现因子,因子6为速动比率单独因子。

(四)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并排序每个因子所占权重如下所示:(公式略)由实证分析可知,排名在前三位的是亚太科技、博威合金、包钢稀土。说明这三家上市公司在本文研究的时间段内财务运行状况良好,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尤其是排名第一的亚太科技和第二的博威合金,其因子2即发展潜力因子得分分别为5.35和4.84,说明这两个公司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排名第三的包钢稀土,其因子3即收益必需因子得分较高,说明该公司在该研究时段的投资收益情况较好。排名在后两位的公司是株冶集团和云铝股份。株冶集团其因子3即收益必需因子得分只有-4.55,说明该公司投资收益情况较差,而云铝股份的因子5即变现因子得分只有-6.55,说明该公司的资金变现能力较差。根据实证分析可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适合用因子分析来进行研究。在因子分析中,不仅可以得到上市公司的财务综合排名情况,还可以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来分析上市公司具体在哪个方面更有实力。

四、总结

我与公司共成长征文篇5

【论文摘要】不同行业的企业有着不同风格特征的公司治理文化,而企业独特的公司治理文化又决定着其进入新行业的成败。公司治理文化与企业的行业选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并且公司治理文化对企业的行业选择有其自身的作用机制。企业应该综合考察其所处行业的内外部特征并将其运用到公司治理文化的管理中去,公司治理文化的行业特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不同行业的企业有着不同风格特征的公司治理文化,而企业独特的公司治理文化又决定其进入新行业新领域的成败。因此,对公司治理文化行业特征的研究,不但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司治理文化与企业行业选择的相互影响

1、公司治理文化对企业行业选择的影响

(1)行业结构需要一定的管理技术系统支持,这个系统与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的管理技术系统是否切合,直接影响企业在行业中持续发展的技术能力。行业选择之所以要考虑与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相契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所选择的行业的管理技术系统与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的管理技术系统不切合,它就很难为股东、董事、监事和管理者等公司治理的参与成员所接受和学习,行业优势也会因此而难以形成。

一个企业的公司治理文化,是参与公司治理的成员所拥有的经过反复整合已经模式化了的行事方式,这种方式过去曾卓有成效地适应了一定的生存环境,经过长期相传,又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东西。在这个模式化的体系中,包含着一定特质的管理技术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一定的治理文化。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的管理技术系统不仅是指物质的管理工具,而且是指特定的管理艺术。每一个公司治理文化的管理技术系统都有某种独特的素质,我们所说的模式化的东西,就是指这种特质。它的稳定性表现在:即使人们具体使用着的管理工具改变了,它还会继续存在于新的管理工具当中;甚至当人们采用其他公司治理文化传来的管理工具时,这种模式化了的特质也会借助其文化的惯性力量体现在其采用的过程中。

正是由于一个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的管理技术系统具有这样的整合力量,一个企业的行业选择所要求的管理技术系统如果与之切合,就能得到一种可持续开发的管理技术支撑。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行业选择与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的管理技术系统是完全隔绝的,就意味着企业在采用新的管理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会放弃既有的模式化了的管理技术能力,使自身已经熟悉并且熟练了的生存手段失效。这意味着处在行业转换当中的人们要承受双重的压力:一方面是学习、理解和掌握新的管理技术系统;另一方面是放弃业已成熟了的管理技术能力。这样的行业调整与转换,无疑会造成一种文化的断裂,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极大的困扰。这种困扰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既有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突然失灵,造成它们的浪费和流失;二是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技术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条件基础;三是由于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信仰背景,不仅是学习和模仿异质公司治理文化中的管理技术与经验很难,而且即便是学,这些技术和经验也很有可能在仿效过程中耗散和变形。因此,将一个公司的行业选择植根于企业的公司治理文化模式之中,尽可能使两个管理技术系统相契合,使行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同公司治理文化的转型保持动态的一致对行业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优势行业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人文环境,而公司治理文化模式正是这一环境的内在基础或内在模式。一个企业公司治理文化的价值系统、道德观念等,通过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支配,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行业的发展,毕竟任何行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而人又都是被打上了文化烙印的人。因此,一个企业的行业管理制度如果与其治理文化相切合,这个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即它的经济、社会功能的实现就有了深厚的基础。就公司治理体系来看,行业选择的合理与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能否将一个企业内外部的人力、财力等所有资源激活并将其有效组织起来推动行业的开发与发展。

2、企业行业选择对公司治理文化的影响

公司治理文化主要受到四个因子的影响,即专用资本所有者权益保障因子、创新与开放因子、制度规范性因子和社会责任因子[1]。公司治理文化通过将重心放在不同因子上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而这种配置恰恰受到企业所在行业的强烈影响。

公司治理文化行业特征是适应企业生存需要而产生的。伴随着企业的产生,其长期生存所必须的基本假设就存在于企业员工和所有者之中,之后这些假设成为公司治理文化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与Schein的见解相一致,他解释了成功的行为如何制度化进而转化为企业价值,最后成为潜在的假设[2]。表现在行业影响方面,企业必须适应行业所要求的某些假设才能生存。与行业驱动假设相适应的行为也会导致成功的结果。这样一来,正如Schein描述的那样从成功经验中提取处理的价值观和假设凝结为公司治理文化的组成部分。一旦行业驱动假设不为企业广泛共享,那么其行为将与行业市场基本要求发生冲突并威胁企业生存。社会学家还从制度理论的角度对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组织的制度环境是指那些组织必须遵守的成文和非成文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合法性、生存和繁荣。从本质上讲,它们反映了特定制度环境中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规范。因此,行业文化也可以看作是公司治理制度价值观和信念的组织表现之一。

二、公司治理文化对企业行业特征的作用机制

与其他管理手段相比,公司治理文化的形成更加依赖于作用效果。文化以假设和相关价值观的形式介入外部环境和内部权力与控制的分配,经过市场竞争的检验,只有与其所处行业环境相融合的部分才能生存和发展。当然,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因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选择空间。在此基础上,企业表现出不同的战略、结构和流程。公司治理文化作用既包括与如何管理有关的内部控制导向信念,也包括与如何竞争有关的外部导向信念[3]。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莫过于公司治理文化和制度规范,由于企业行业差异,两者及其内部之间的作用重心也应该有所不同;外部导向包括处理外界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等。不同的行业因其本质假设差异内所隐含的风险显然不同,如行业退出壁垒高的行业风险高于对应低的行业、顾客偏好差异及变化大的行业风险高于对应低的行业等。更重要的是行业特征风险本身将对企业如何处理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出于行业驱动文化研究的需要,相应的行业分类系统也有待于发展。过去的行业分类主要集中在财务、就业量及产出等特征上。其实,除了上述特征外,员工技术含量、顾客偏好、产品竞争范围、行业成长等都构成了行业文化驱动的重要特征。

1、文化内部控制导向行业特征

首先,我们将内部控制要素区分为正式控制和社会控制机制。正式控制包括结果控制和行为控制(或者说流程控制),通过它可以对结果和行为进行评估、激励和奖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企业内部的正式控制还可以分为等级控制和合同控制。合同控制更多依赖于法律,等级控制更多依赖于制度。合同控制易于理解;等级控制指组织内部所采取的控制,它建立在权威的基础上,包括命令和评估绩效。配置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机构的成员、会议、政策和程序都是等级控制的一部分。不管控制的目标是在于界定特定的绩效(产出控制)还是特定的过程(行为控制),在这种控制之下往往会导致道德、责任或者是竞争意识的缺乏。并且正式控制还被认为有碍于信任的发展。

相比之下,社会控制通过“软”方法引导合意行为,更多地考虑影响他人行为。社会控制基本假设是人们可以最终决定自身的行为:通过社会化和一致的决策流程、强大的价值共享,员工将更加忠于企业;通过建立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减少组织成员之间目标差异,以达到影响员工行为的目的。这种影响只有在共享目标、价值观和规范时才能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控制只有通过公司治理文化这一纽带才能发生作用。在长期社会控制的基础上,企业之间价值共享还能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的信任关系。此外,社会控制还为参与公司治理的成员提供相互支持的氛围从而增进企业内部的相互理解[4]。尽管社会控制存在正式控制所不具备的种种优点,但是社会控制并不排斥正式控制,相控制必须以健全的正式控制为基础。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最优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由任务的特征决定的,也可以说成是控制机制情境适应性。即:在任务特征和控制机制之间存在适应性。对控制机制的选择取决于任务的两个特征:知识可传递性和结果的可测性。知识可传递性指管理者对整个知识传递过程能够理解的程度。结果可测性是指以客观、精确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结果控制对于高可测性和知识传递性较为适应,而行为控制则恰恰相反。当两个纬度都较低时(如非常规问题和创新等),社会控制(对应于公司治理文化)相对于正式控制(对应于制度)为最佳。

任务的行业特征,包括行业知识密集度(尤其是隐性知识)和行业内企业信息对称程度对内部控制的选择都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知识的可传递性取决于知识符号化和标准化程度特征,这与企业的知识密集性及其知识类型是密不可分的。

2、企业行业文化外部导向特征

公司治理文化外部导向也即公司治理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来自于公司治理理念与外环境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企业公司治理独特的行为模式,这种独特的行为模式系统能够反应公司治理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和生命力。对公司治理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竞争环境根据其复杂和动态程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三个纬度[5]。

(1)产品市场的集中度和复杂性(所在竞争环境的企业数量和差异性)。企业运作的竞争形势对其公司治理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纬度。企业相对数量(行业集中度)决定了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可以从完全垄断到完全竞争。毫无疑问,完全不同市场结构之下的公司治理文化将存在显著的差别。

(2)稳定性或者动态性(行业环境的变化程度)。行业环境的稳定性或动态性对企业价值观和基本假设有重要影响。如:在高技术行业中,企业所处高度变化的环境促使个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积极行动解决问题。企业最大的需求是创造力和快速开发能力。相比之下,在稳定的市场中企业的行为标准涉及到人际关系、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稳定。

(3)成长性(企业所处行业的成长速度)。行业成长性能够影响企业承担风险创新能力与组织管理和行为,而这些都将反映在公司治理文化中。行业高速成长则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高行业成长还会影响员工稳定性、潜在创新资源。这些都会增加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相比之下,在低成长行业的企业中更加倾向于依靠正式控制如政策、程序来指导员工的行为。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行业成长与其技术进步密不可分。新的技术和方法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并增加行业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反过来说,在高度成长的行业中企业将经历资源充沛、利润持续增长和大量的机会并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在行业成长性方面,我国企业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自1979年起,除了为期不长的打断之外,我国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必然是绝大多数行业的高度成长。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客观地讲,我国的企业远没有经历过像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而又残酷的大范围的激烈竞争的时代,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成熟的公司治理文化,其中包括适应高度成长的公司治理文化。一般来说,企业起步阶段,免疫力都很差,也就是说面临的风险比较大。尽管如此,企业却得到了其能力之外的成就。

三、公司治理文化产业特征的现实意义

1、指导公司治理文化的管理方向

我国公司治理文化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公司治理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众多的弊端。公司治理文化不仅仅存在管理手段上的问题,发展方向也非常不明确,特别是在对企业创新性的考虑上常常是有欠考虑。然而,公司治理文化管理具有不同的偏重维度,企业首先必须明白公司治理文化管理的方向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方法。比方说,制造业企业间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相似性,它们都更加重视创新和冲突解决,创新能力甚至成为影响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在制定公司治理文化战略决策时,必须认真分析其所在的产业对创新的特殊要求,选择合适的公司治理文化维度及管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指导公司治理文化变革管理

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同时导致与这相关的假设和价值观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对于这些变化,管理中也可能会忽视公司治理文化的相应调整。如果这样的话,新的文化冲突就很可能出现并进一步诱发公司治理活动中的成员的抵触情绪。于是公司很可能出现公司治理绩效下降,由此带来的压力会迫使企业改革。但是以过往的经验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文化常常会抵制变化。然而,环境的变化很少导致公司治理文化从假设层次上发生改变,如果这样的话很可能导致重新构造整个产业。相比之下,公司治理文化在价值观层次上发生变化是常有的事情,价值观层次的变化会产生企业改变公司治理文化的压力,如:新的管理方式、引进具有不同的文化前景的成员顾问等。也就是说存在两种层次上的潜在力量对公司治理文化产生作用:假设和价值观。显然,假设层次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更加具有影响力。它可能人们在进行商业运作时下意识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企业需要新鲜的血液促使假设层成功地转变。价值层面上的革新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原有的成员或许就能够胜任。当然,组织必须经历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如国企改革前后的公司治理文化的变更,国企改革之前,政府是企业运作的主导力量,随着产权制度与产权结构的改革,股权结构渐渐多元化,行政干预的力量逐渐减少,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新情况重新调配公司治理文化的特质。

3、为公司治理制度与公司治理文化配合提供参考意见

制度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通过简化决策过程,节约交易费用。当公司治理活动中的成员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而无法迅速、准确、低成本地作出理性判断时,他们便会借助于公司治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等“习惯”进行决策,从而简化决策过程。一个企业的公司治理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公司治理活动中的成员在价值和行为取向上与公司治理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公司治理文化会将其纠正并将之引导到公司治理的价值面和规范标准上来。靠这种协调机制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其次,减少机会主义,节约监督成本。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监督和考核以及加大处罚力度等制度安排增加机会主义成本,从而减少机会主义的发生,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但这需要较大的监督成本,而公司治理文化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作为一套价值观念或认知学识,是公司治理中每个成员都具有的,它的存在可以使人们限制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发生,从而使人们超出对个人直接利益的斤斤计较,并诱发集体行动。意识形态通过增强个人对于某项制度安排的法理性认同和依赖,能够淡化机会主义行为。

最后,加强对企业相关各方的激励。诺思等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一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减少经济秩序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对经济主体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推动,具有和产权界定匹敌的巨大作用,它可以提供选择性经济动力激励等方面的产出,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基础。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社会性需要。公司治理文化具有使公司治理活动中的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公司治理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所以,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成员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同时一种优秀的公司治理文化也强调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方等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它不但加强了对企业相关各方的激励,而且企业通过创造除物质激励的其他激励方式来满足不同成员的不同需要,从而强化企业各方的合作博弈,成为解决企业相关各方激励不相容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翌·我国公司治理文化理论与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1·

[2]Schein,EdgarH,“ComingtoaNewAwarenessofOrganizationalCulture”[J]·SloanManagementReview,1984,Vol·25,Issue2·

[3]Chatman,JenniferA;Jehn,KarenA:“Assess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IndustrycharacteristicsandOrganizationalCulture:HowDifferentCanYouB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MississippiState,1994·

[4]CharlesOR’eilly,“Corporations,Culture,andCommitment:MotivationandSocialControlinOrganizations”[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89,No·9-25·

我与公司共成长征文篇6

摘要:银行信贷是最主要的信贷形式,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良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银行可以通过信用信息共享来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坏账损失。因此,征信体系的出现是信贷市场成熟的标志,也是借贷双方长期博弈的结果,动态的博弈活动也会影响到信用信息共享的效率。

关键词:银行信贷:博弈;信用信息共享;征信

在信贷市场上,银行是个人和企业获取贷款的首要途径,银行信贷是最主要的信贷形式。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良选择和道德风险是所有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银行总是千方百计的收集能够反映借款人信用质量的信用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来甄别和监测借款人,从而尽可能的减少由借款人失信造成的坏账损失。经济学家阿克罗夫最早认识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到包括信贷市场在内的各类市场,1970年他在向一个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中,以发展中国家信贷市场为例论述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指出印度典当行的放贷人之所以能运作,是因为他们“了解借款人的秉性”,并且具有执行合同的能力,缺乏上述信息的放贷人只能面临较差的选择,因为较好的借款人都成了典当行放贷者的客户[1]。因此,发达征信国家普遍通过信用信息的共享来提高信贷质量,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建立征信体系。征信体系的出现是信贷市场上借贷双方长期博弈的结果,同时动态的博弈活动也会影响到信用信息共享的效率。

一、银行与借款人的博弈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前提下的博弈分析

在信息经济学中,借贷双方人作为理性个体必然会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即在信用信息共享出现之前,银行处于信息劣势,而个人处于信息优势。如表1所示,在守信的情况下,银行收回贷款本金,成本为0,另外银行还获得了由借款人提供的利息,净收益为1;借款人利用银行贷款进行投资新创造的价值为2,在支付1个单位的利息之后,所剩净收益为1。而在失信的情况下,银行没有收回本金,成本为1,得到的利息为0,所以净收益为-1;借款人新创造了两个单位的价值,另外由于没有向银行支付本金和利息,成本为0,并将1个单位的本金据为己有,所以净收益为3(2+1-0)。

在信息非对称的前提之下,处于优势的借款人会选择失信,这样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处于劣势的银行却面临着巨大的坏账损失。由于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银行与借款人的信贷关系实际上是一次博弈,失信者完全可以掩盖自己的失信行为再次向其他银行申请贷款,而其他银行无法或者很难获取贷款申请人先前的失信记录,所以对于借款人而言几乎不存在失信成本。而银行则会选择尽量减少贷款(即“惜贷”)来规避风险,在银行拒绝提供贷款的情况下,银行的成本和收益都为0,而借款人却由于无法获取贷款而影响投资(即“贷款难”),由此带来的损失为2,所以收益为-2。“惜贷”和“贷款难”是信息非对称前提下借贷双方的博弈结果,是一种不经济现象。银行“惜贷”和借款人“借款难”是非征信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银行掌握着巨额的闲散资金,无法进入流通领域,难以为银行带来利息收入,也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急于投资的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贷款而面临重大损失。整个社会的资本运作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信息共享之后的博弈分析

如果信用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借贷记录在银行系统内部快速流通,借款人的失信行为可以为其他银行得知,那么失信的借款人以后再向其他银行申请贷款时就会遇到麻烦。考虑到借款人先前的失信记录,银行可能会拒绝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的利息率。所以,借款人考虑到失信的巨大成本,会主动选择守信。因此,当仅仅有一次博弈过程的时候,机会主义就不可避免,因为参与人选择行动只需要考虑本次博弈的支付(效用)。但如果这种博弈是重复、连续进行的,那么双方都不会为了占一次便宜而丧失继续合作、长期获利的机会,双方都会选择诚信与合作[2]。借助于信用信息共享,银行与借款人的一次博弈成为借款人与银行系统重复博弈的一环。除非借款人一生只贷款一次,否则借款人都会考虑由于一次失信而给下次贷款带来的巨大成本,一般都会主动选择守信还贷。

(三)PCR出现的背景和意义

在信贷市场上为了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信息共享是必然和必须的。为了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希望利用信用信息甄别和监督借款人。而针对“惜贷”和“贷款难”问题,借款人也希望能够凭借信用信息获取低息的无担保抵押的银行贷款。所以,银行和借款人都有信息共享需求。银行之间可能会结成小规模的非正规同盟来交换信贷记录,但银行不会自发组建大规模的征信体系。主要原因如下:

1.出于银行部门利益的考虑。每个银行都掌握有本行客户的身份信息和信贷记录等信用信息,而银行之间也存在着竞争,拥有较多客户信用信息的银行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对借款人进行快速有效的甄别,选择质量较高的借款人,拒绝信用质量不佳的申请人,这样可以提高信贷质量,减少风险损失,从而在银行之间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些都属于由某个银行所掌握的信用信息为其带来的额外收益,通常被称为信息租金。而如果信用信息在银行系统内部实现共享,所有的银行都能据此甄别和监督借款人,并且纷纷争夺有限的高质量的借款人,这无疑会加大银行之间的竞争,减少信息优势银行的信息租金,消弱其竞争力。所以,银行尤其是拥有客户记录较多的优势银行宁可对所有借款人征收同等水平的较高的利息率来弥补坏账损失,也不愿意使自己卷入过于激烈的同行竞争中。2.出于银行管理者私人利益的考虑。在信息非对称的前提之下,银行无法对贷款人进行有效的甄别,贷款的审核批准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可以遵循,受审批人主观意志的影响较大,某些信用质量较差的借款人可以以不正当途径获取贷款,银行的管理者正好可以趁此机会进行权利寻租。在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之后,贷款审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透明化,是否给予贷款以及贷款额度大小完全视申请人的信用报告及评级结果而定,而受主观意志影响较弱,这样会影响到管理者的权利寻租。所以,出于私利考虑,银行管理者并不希望银行内部的业务过于透明化和规范化,对于征信体系的建设暗中会有抵触,甚至是阳奉阴违。

3.银行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坏账虽然是银行面临的最为普遍和棘手的问题,但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弥补坏账损失。例如,可以提高贷款的利息率,这样由失信者带来的损失就转嫁给守信者,以守信者支付的高额利息来弥补坏账。另外,国有银行还可以依靠国家财政来补充坏账损失。1998年,我国政府通过发行财政债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入了2700亿元的资本金,将其资本充足率提高到了8%[3]。1999年国家先后组建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收购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收购资金分别来自国家财政、央行的再贷款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券。但截至2004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累积仍高达34674.72亿元左右,平均不良资产比例占到20%左右[4]。在中国,坏账并不能使银行立即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因此,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来组建征信体系。

综上所述,银行不会积极主动的组建大规模的征信系统,况且征信系统的规模浩大、成本较高,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另外,对于借款人来说,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分散性,根本无力组建征信系统。因此,需要政府牵头组建公共征信系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PCR(PublicCreditRegister)模式。欧洲国家最早建立并且普遍采用公共征信系统,欧洲的公共征信体系也最为完善,所以,公共征信模式有时也被称作欧洲模式。一般来说,公共征信系统由中央银行进行建设和管理,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强制性向征信系统提供关于公司、个人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负债信息。只有被授权的中央银行职员出于监管原因而且遵守了严格的保密规则的情况下,以及提交报告的金融机构才可以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系统[5]。PCR模式能够借国家之力快速组建较大规模的征信系统,尤其是在信贷市场落后、法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更为适用。中国在2006年1月开通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是采用这种模式。

二、公共征信系统面临的问题

(一)银行“搭便车”行为

公共征信系统由央行组建和管理,各个银行强制性的提交信贷记录,信用信息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系统内部共享。银行在审批贷款时,通过查询征信系统便可获取贷款人的信用信息,而在此前都是被贷银行自己搜寻和收集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因此,在公共征信系统出现之后,每个银行都愿意坐享现成的信息,而不再去积极主动的寻找除信贷记录以外的其他信用信息。长此以往,会造成征信系统信息产量和质量的下降,甚至使征信系统最终走向崩溃。

(二)银行信息垄断问题

PCR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由央行牵头组建或者由银行系统结成银行联盟,公共征信局作为银行的下属部门与银行存在着特殊的“互利”关系。银行可能会将信息的共享范围限制为银行内部,银行也会将信贷记录仅仅提供给公共征信局。由此会对信用市场造成两种不利的结果:

1.其他征信机构难以获得银行信用记录,私营征信公司难于进入市场,而这种缺乏竞争的状态是极不稳定的,也不利于信用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2.国外的银行不在公共征信同盟的成员之列,难以共享公共征信系统的信用信息,甚至根本无法获取本地的银行信贷记录,难以与本地的银行进行竞争。

国外已经发生过类似的银行信用信息垄断案,墨西哥银行组织曾成立一个征信局(名为“BurodeCredito”),邓白氏(Duns&Bradstreet)和环联(Transunion)公司发现根本无法与其公平竞争,因为两个公司根本无法从墨西哥银行获取银行信贷记录,其中一家公司因此而退出墨西哥市场[6]。

(三)挤占私营征信机构的生存空间

公共征信局多是由国家出资组建,在规模、实力、地位上都处于优势,加之前文所述的银行信贷信息的垄断性,公共征信局在征信市场上无疑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私营征信机构无力与其竞争,甚至根本难以进入市场。因此,为防止完全垄断,欧洲国家的公共征信系统都有一个最低信贷额度,低于这个额度的信贷信息公共征信系统不予收录,公共征信系统只关注大额贷款,小额借款人的信用记录由其他征信公司收集和整理,这样就为私营征信公司留出了生存空间。

(四)无力应对多头借贷和境外借贷

由于公共征信系统大多设有最低信贷额度,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其诸多的子公司向多家银行申请贷款,即多头借贷,且贷款额度都在最低信贷额度以下,集团公司再将各个子公司获取的贷款进行集团内部流通和汇集,这样集团公司虽然获取了大额贷款,但在公共征信机构没有予以收录,难以对其进行监管,集团公司以此方式隐瞒了自身的真实债务状况。另外,不管是集团公司还是普通公司都可以申请境外贷款,而国内的公共征信系统目前没有收录境外贷款信息。例如,意大利Ferruzzi公司在1992年是意大利第二大工业集团,由该公司控股的子公司有300多家,只有100家是在国内注册。该集团内部的账务关系非常复杂,通过各个子公司向国外大量贷款。1993年该公司遭遇债务危机,所欠债务总额高达200亿美元,而其中的150亿来自国外银行[6]。

对于境外借贷问题公共征信可以采用两种应对措施:(1)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负责境外信贷信息的收集;(2)与其他国家的公共征信局结成联盟共享信息。鉴于目前各国征信的技术标准、征信范围、信息种类、隐私权保护等存在较大差异,该项措施的实现难度较大。目前,大集团公司内部的结构较为复杂,经济全球化又使得国家之间的信贷资金流通更为频繁,多头借贷和境外借贷会长期存在并且借贷规模也会迅速扩大,这就为私营征信机构提供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而公共征信系统可能会被迅速成长的私营征信公司淘汰。

三、信用信息共享的负面效应和障碍分析

一般认为信用信息的共享可以使银行更好的甄别和监督借款人,从而减少坏账损失。而借款人也可以凭借良好的信用信息获得无担保无抵押的低息贷款,信息共享一定能够实现银行借贷的高效率,带来借贷双方双赢的结果。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银行和借款人作为理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双方都会极力寻找和利用信息共享机制的漏洞,从而使博弈结果再次出现失衡。博弈的本身就是双方由失衡——均衡——失衡——均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而不健全和不完善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面临着种种的障碍,可能也会引起一些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前文所述,信用信息共享不仅消除了银行原有的信息租金,而且加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各个银行纷纷以低息争夺信息质量较高的客户。银行过度竞争,会使得高质量客户的利息率一降再降,最后银行从高质量客户身上获取的利息收入较之以前会大大减少。这样银行会设法通过其他途径提高收入,特别是那些难以抢到高质量客户的中小银行,可能会降低贷款审核标准,给予低质量客户以高利息率贷款,由此引起风险规模扩大。而信用质量较差的借款人面临剥削性的高利息率,可能会消极作为,从而加大失信的可能性。事实上,银行之间的过度竞争,唯一的受益者是信用质量较高的借款人,银行和低质量的借款人都是受害者。因此,信用信息共享是必须的,而银行间的过度竞争也是要尽力避免或者需要予以行政干预的。信用信息包含正负两方面,正面的信用信息(也称白色信息)是指有关借款人的年龄、职业、收入以及守信记录等反映借款人履约能力和意愿的信息,负面的信用信息(也称黑色信息)指借款人过去的失信记录。分别共享正面和负面信息会引起不同的结果,如果只共享负面信息,会将一部分履约能力较强但曾有过不良记录的客户拒之门外,如果只共享正面信息难以达到惩戒失信的效果。所以最理想的状况是同时共享正负信息,并且银行应当视自身实际情况在信用评级时对正负信息分别赋予适当的权重。

隐私权问题与信息公开和共享相伴而生,各国的征信体系建设普遍面临隐私权保护问题。公开程度过低、共享范围过小难以达到惩治和监督的效果,而公开程度过高、共享范围过大可能会使借款人的个人利益受到伤害,另外为避免失信,也会造成客户“惜借”,社会的风险投资减少,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运行效率。所以,如何在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非常关键。发达征信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隐私权保护问题很可能会使征信体系陷入困境。例如法国严格的隐私权保护法使得征信局难以立足,而征信体系最为发达、共享程度最高的美国征信局,近两年也频频遭遇来自隐私权保护方面的阻力。

四、结论

征信体系是信贷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欧美国家一百多年的征信历史,告诫我们要更为全面客观的看待征信问题。信用信息共享确实能够较好的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信用信息共享并不是万能的,建立征信体系更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此,需要基于不同时期借贷双方的博弈行为来促进征信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以高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来推动信贷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欧美征信国家历经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确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但在征信系统的实际建设中,更要立足国情,以实用为目的构建和完善。如果一味的模仿,盲目的引入国外先进的征信方法、技术和设备,很可能会造成征信系统过于庞大和复杂,难以进行操作和实际利用,不仅巨额的开发费用付之一炬,而且会使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陷入困境。

参考文献:

[1]Akerlof•G.TheMarketforLomons:Qualitative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chanism[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0(8):488-500.

[2]黄小锋,徐笑虹.个人征信机制促进消费信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以国家助学贷款市场为例[J].金融经济,2007(8):97-98.

[3]约翰•伯宁,黄益平.中国国有银行的坏账及其处置办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6):29-36.

[4]宋海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孙国志,张炎培.信用经济[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242.

我与公司共成长征文篇7

研究文献综述

1932年Melin[2]以大量实验证实微生物的共生性的存在;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Anton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并指出寄生是一种共生。Fmainsstim、Kozo和Korskii先后对共生引起的物种形态、生理变化展开深入研究;Ceuallery(1952)和Lewils(1973)定义了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生物种群间的不同相互关系,对共生模式做出了清晰的分类。王德利等(2005)[3]研究认为,竞争虽然主导着生物进化,但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态现象,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动态过程与最终结果。袁纯清(1998)[4]等学者将这个生态学概念引入经济学范畴描述经济领域内竞争与共生博弈生存的关系。Ehrenfeld(2004)[5]、郭莉[6](2005)等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工业经济领域的企业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并试图利用企业共生理论研究解决或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杨松令等(2009)[7]基于共生理论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股东的行为。谢金等(2010)[8]、郭颂平(2011)[9]等基于金融共生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金融共生理论,大量应用于金融保险业问题分析。

伯克希尔公司综合经营背景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Hathawayinc,以下简称为BH公司)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以保险为主业实现综合经营模式的控股公司,业务领域涵盖保险、铁路运输、公用设施和能源、金融、制造服务和零售等,总资产达4000多亿美元,实现年营业收入2000亿美元。[10]BH公司形成了保险业务板块和非保险业务板块共同发展的良性综合经营局面(见表1)。BH公司保险业务承保、保险资金运用与非保险业务实现持续盈利(见表2)。保险业务板块下属的4个主要保险公司均连续多年承保盈利,财险业务综合成本率控制在100%以下;投资业务主要配置现金及现金等各类投资产品,投资连续多年实现盈利;公共设施和能源投资的5个主要公司,对公司盈利贡献逐渐提升;金融和金融衍生品投资也实现连续盈利;其投资业务各年均实现盈利。BH公司是开展综合经营的典型成功案例,其以长期投资见长,实现以低成本获取投资资金目标是该公司开展综合经营的重要内在动因。由于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好,持续实现承保盈利,其所属财产保险公司能为BH公司提供足够稳定的保险资金,奠定了BH公司综合经营模式迅猛发展的资金基础。BH公司主要以控股方式开展并购业务,通过将被控股企业的现金流投资新的业务单元,驱动综合经营发展。

BH公司综合经营模式共生机理

BH公司依托综合经营共生模式优势,借助严格的风险管控以及较强的投资能力,遵循确保风险偿付能力、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经营原则,保持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即便经历了美国严重的金融危机,公司的经营状况也未受到冲击。综合经营共生模式在BH公司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1.BH公司的共生界面分析

BH公司业务范围涉及保险、投资、金融服务、铁路、公共设施与能源等诸多领域,业务单元多元化。公司保险、铁路、公共设施及能源业务承担着资金提供者的角色,投资业务在金融市场中承担着资金供给者角色,金融服务业务承担着资金需求者角色。BH公司参与多个不同的共生系统,拓宽了公司的发展渠道,挖掘了收入来源,提升了盈利水平(见表3)。BH公司以集中管理方式突出发挥综合经营的投资优势,所有投资及资本分配都由公司统一决策。公司充分发挥管理层创造现金流的功能,以现金等流动性资产完全覆盖保险负债业务,在确保完全偿付的基础上,将不需考虑负债匹配性的剩余资金配置于高收益的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BH公司保险资金运用能力较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高于承保盈利,充分体现出综合经营模式在资金运作和投资组合上产生了巨大效益。基于微观视角分析,BH公司综合经营模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共生系统,此系统共生界面内不同业务单元发挥着共生功能,分别担当着资金供给、资金需求和资金中介的角色。保险单元在系统中承担资金供给者角色,投资、铁路、公共设施、能源单元承担资金需求者角色,集团作为平台,形成一个功能强大、良性循环的共生系统。

2.BH公司共生特征分析

根据共生理论,共生单元之间能否形成共生系统的判断标准是业务单元是否具备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特征。[11]具备此三维特征的共生综合经营模式,奠定了保险金融集团在金融市场,或者在保险金融集团共生系统内的各业务单元所产生的规模效益,远远高于非共生条件下单生产能力的业务单元的产出效益。由于BH公司业务领域涉及保险、投资、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等,其综合经营共生模式具有显著的多元性特征,投资是其优势业务单元。但是BH公司对各业务单元实施单独考核,例如,将保险业务经营的直接结果与使用保险资金投资的经营结果分离,分别予以单独核算,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承保业务单元和投资业务单元的双盈利。因此,资金成为BH公司联系各共生业务单元的共生能量。相关性是实现整体性特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于BH公司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交叉相关性较弱,并且各业务单元实行“隔离”经营,所以BH公司的综合经营共生模式的整体性特征也并不明显。BH公司采取以保险业务单元为核心,承保盈利和投资盈利为“双盈利”的共生单元并行的综合经营共生模式,加大股权投资领域开拓,实现了公司业务和规模的扩张。

3.BH公司共生模式分析

根据共生界面特征的不同,共生模式可以分为寄生型、偏利型和互惠型共生关系;根据组织模式的不同,共生模式可以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关系。[12]BH公司对各业务单元之间实行独立经营与考核。从作用方式来看,投资、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等单元的资金大多来自于保险单元,与保险单元关系属于寄生型和偏利型共生关系。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单元的资金都是通过投资单元操作,它们之间关系为寄生型共生关系。从组织模式来看,由于保险资金长期为投资板块提供资金,这两个业务单元的共生关系属于连续型组织模式。投资单元对铁路、公共设施和能源之间的投资大多属于一次性投资,因而两者之间属于点共生或者间歇共生的金融关系。

基于经济资本理论的BH公司综合经营风险测度

经济资本理论的在险价值函数(VaR函数)原本用于银行业风险分析。由于保险业的风险具有严重的厚尾性,因此提出尾部风险价值(TailVaR)。在相同置信区间下,TailVaR比VaR计算结果更高。[13]根据经济资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对BH公司经济资本进行估算。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国内外保险金融集团经营绩效比较的考虑,将以资产收益率(ReturnofAsset,ROA)作为主要研究指标,即净利润除以总资产,经济含义为单位总资产经过一年的运用后所创造的净利润。假设BH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表4反映了BH公司的净利润、总资产和ROA情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净利润出现大幅度下降。由于这一时期总资产和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为减少金融危机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更为准确地反映总资产收益率变化,总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将采用期末净利润与期末总资产数据。计算出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后,与分析框架相对应,将净亏损率定义为资产利润率的负值。BH公司的净亏损率服从均值为-3.23%、标准差为1.26%的正态分布(见表5)。由于计算使用“损失率”指标,表中数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损失占总资产的比重。如果计算保险金融集团某一年度的经济资本估值,用当年总资产乘以(损失率的TailVaR-损失率的均值)就可以得到该年度经济资本估值。本文以高估风险为原则,使用99.99%的置信水平对应的TailVaR值(见表7)。

研究结论及启示

BH公司构建起多元盈利格局,保险业务和非保险业务的协调发展,使得盈利格局更加均衡。虽然公司投资业务具有优势,但公司仍坚持将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分开进行考核,以实现承保盈利作为评价多元盈利格局的基础。投资业务集中管理,集中进行投资和资本配置决策,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投资业务倾向于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力求实现长期价值增长,同时保持流动性充裕以履行保险赔付责任。

1.强化保险主业核心构建综合经营共生模式

保险业务是BH公司现金流的重要来源,为公司投资业务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公司不同于其他财险公司,是以实现盈利的方式获取现金流,不需要用未来的投资收益覆盖投资资金的获取成本。将承保盈利与投资盈利分项考核是BH公司经营的主要特色,国内保险金融集团构建多元盈利格局应不断提高经营管控水平,降低承保业务获取成本,实现以低成本获取保险资金,形成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来源。BH公司保险板块盈利和非保险板块盈利贡献占比接近,是公司持续实现总体盈利的重要保证。国内保险金融集团已形成多元盈利格局,但各业务单元盈利水平有所差异。国内保险金融集团旗下保险业务板块和非保险业务板应该实现协调发展,以此实现各板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板块盈利能力的提升。

2.以股权投资方式拓展非保险业务单元

国内保险金融集团可以探索以并购等股权投资方式,以私募股权或者风险投资形式,投资一些未上市、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实现对被收购企业的控股,既可以追求企业价值的长期增长,又能获取现金流,扩大资金运用规模。股票是BH公司配置保险资金的主要投资类型。在股票投资对象的具体选择上,不以追求价差收入为投资目的,重在发现被投资企业长期价值增长。BH公司认为企业的实质价值决定其股价,所以关注企业的成长性胜过关注股票价格。未来收益确定性较高的企业是投资的主要对象,特别是消费垄断企业。

3.投资业务采取集中管理模式

投资业务是BH公司的优势业务。公司对投资业务决策集中管理,旗下并没有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从事资金运用业务,公司高管共同参与决策所有与资金运用和资本分配相关的业务。投资业务集中管理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可以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决策效率;二是可以根据不同子公司资金的属性、期限统筹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金运用收益;三是避免各子公司在投资选择上出现差异,降低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国内保险金融集团可以借鉴BH公司对投资业务实行集中管理的经验,加强集团资金运用和投资业务相关部门对集团整体投资业务管理的权利,以实现集团资金运用整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考虑资金属性、期限等因素,根据集团整体资产负债匹配情况,统一制定投资策略,避免投资分散决策造成的投资效率降低、效益下降。

4.保持资产充裕流动性

我与公司共成长征文篇8

2、于年月开始团员大会筹备工作,年月日召开第一次团员大会,邀请集团公司团委副书记参加,成立了分公司团支部,选举出了三名团支部委员。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宣传工作,在人气较高的网上建立了团支部博客。在博客上发表活动通知、转载《人民英模》等40余篇博文,7个视频,建立了与团员沟通的新平台。通过网络、短信等信息平台和各个团员取得联系。

4、于年月日创建分公司团支部团刊――《》

二、开展各类活动。

1、开展了“征集一句团员最真实的思想语录”活动,通过征集上来的语录发现团员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

2、结合防控流感工作,开展“防控、从宣传做起”活动,在各基层站洗手处张贴“六步洗手法”宣传画共计33幅。

3、号召团员积极参加集团公司团委举办的《我与企业同发展、我与企业共奋进》征文活动。

3、月初,分公司临时团支部12名团员在党支部书记和天然气站党支部副书记带领下,在单店作业区开展了除草活动,完成了预定的消除火险隐患计划。

4、于年月日,组织团员配合工会、安保部、办公室、技术部等部门共同进行公交文物清扫工作。

5、于年月中旬组建并成立了一支自己的足球队――霹雳烽火狼队。并在北京师范大学足球场开展了第一次训练。

6、为了增强团员意识,提高服务意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完成全年计划。分公司团支部在团员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树立一个榜样,制定一个计划,反馈一份意见”活动(简称“三个一”活动)

7、于年月日为超龄团员开展离团纪念活动,在活动中送上离团纪念卡并致以温馨的祝福,鼓励继续进步,力争早日加入党组织。

8、于年月中旬,依托工会、技术部两个部室共同慰问患白血病的团员家属。

三、活动中总结的经验。

在分公司党委领导和扶持下,团支部开展了各类活动,其中有发扬团员精神,凝聚团员力量的除草活动,活动当天风力很大,任务很艰巨,200平米的杂草摆在大家面前,每棵杂草将近2米高,没有一个人被困难吓倒,尽管手上、胳膊上尽是血泡,但还是顶着风沙完成了任务。

还有集团公司团委组织的《我与企业同发展、我与企业共奋进》的征文比赛。各站团员积极参与,尤其是的还有机关的,分别获得了征文比赛的二、三等奖。

通过“三个一”活动,又一次对团员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解。这次活动提供了大量团员当前的思想动态,使团支部了解到他们在想些什么,喜欢什么,愿意做些什么。以便来年更好的开展符合特点的团活动。

半年来的工作揭示出两个道理:

1、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支部也是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各个团员的支持,工作也将无法开展,这就说明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是无往不胜的,如何更好的增强团员的凝聚力,是明年团建工作的一个重点。

2、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共青团是广大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对于企业来讲,就是后备人才库。如何在团员中发现和使用人才,是一项重要任务。今年的活动中涌现了很多有才华的,要多鼓励和培养他们。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缺点,要帮助他们改正,扬长避短,发扬团队精神。有句话说得好:好的领导者在于把追随者也培养成领导者。如何使团支部真正成为企业的一支生力军,还有后备人才库,也是明年推优入党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刚刚成立团支部,对于各方面团工作经验不足,不宽阔,开展工作不够大胆,需要在来年的工作中加以改正。

上一篇:答辩开场白范文 下一篇:电话销售开场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