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29 16:01:01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篇1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坚持学做结合,实施“四行动”,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为民服务办实事、奋发有为促发展。

实施素质提升行动。实施“党员提能”计划,通过县级重点培训、乡镇普遍轮训、村级全员参训的培训模式,打造“教育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网络教育平台”三位一体教育培训系统,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常态化、广泛化。实施“党员返乡创业扶持”计划,通过“双找双配套”,不断回引外出务工党员返乡创业、回报桑梓。实施“暖阳”计划,建立健全党内帮扶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困难老党员补助,让更多基层党员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结合纪念建党95周年,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党员一心为民、干在实处。

实施管理规范行动。进一步规范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严把入口、严格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健全“”、组织生活,畅通出口,建立不合格党员处置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服务管理,试行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办法,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服务,常态化开展党员组织关系排查。进一步健全党员发挥作用长效机制,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分层次、分系统、分领域开展大调研,及时发现和总结学习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用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引导广大党员经常性地对比“不合格”常警醒,对照“合格”找差距,对标“优秀”添动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实施示范先锋行动。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全域示范先锋行动,组织引导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为民服务办实事、奋发有为促发展,营造干事创业、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凝聚改革发展稳定正能量。在农村以“脱贫奔康,向我看齐”,城镇社区以“遵纪守法、邻里互助、助力双创、促进和谐,向我看齐”为载体,开展示范引领活动;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开展争做对党忠诚、遵规守纪、担当实干、亲民为民、崇廉尚德的表率活动;在教育体育、卫生计生行业系统,重点落实党员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制度,开展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等活动;在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重点落实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制度,开展岗位提能、技能比武、业务竞赛、诚信建设等活动,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实施党员建功行动。持续深入反对“”、开展专项治理,强化正风肃纪,进一步加强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损害发展环境行为的查处问责力度,着力解决能力平庸、业务不精、作风漂浮、铺张浪费、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党员干部作风、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建功环境兴县。教育引导党员按照“跨二进三、接二连三”的思路,组织开展“转型发展我在行动”专题讨论,引导党员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基础配套设施的具体实践中争当先行者、排头兵,推动茶叶、肉牛、青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相融互动、统筹发展,建功转型发展。推行“党建资源进产业项目、产业项目带发展大户、发展大户带群众脱贫致富”模式,引导党员带头领办产业示范项目,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积极发挥作用,帮助引导贫困党员率先脱贫,示范引领贫困群众共同致富,建功脱贫攻坚。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篇2

有效的数学学习常常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交流经验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现以“素数与合数”为例,具体谈一谈促进学生交流经验形成的两个策略。

一、精选交流素材是交流经验形成的基石

1.交流的素材应具有典型性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全面、典型的交流材料,为学生的大胆猜想、小组讨论提供思维的凭借,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建构意义之后,教师提供的交流素材是:在小组中说一说:16、45、11、24、18、19、33、91中,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你是怎样判断的?组织学生判断内化,以实现变式强化。这个素材的选择既巩固了对素数合数意义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2.交流的素材具有开放性

交流性学习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课的开始,老师组织了一个操作活动(从12个小正方形中拿出几个,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就选用了简单常见而又开放性的素材:12个小正方形可以全部取,也可以取其中的几个,都能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正因为在小正方形数量选择上的开放,才使本课从一开始就充满浓郁的交流味。

3.交流的素材具有丰富性

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所呈现的学习材料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散发数学文化韵味的材料。在“经历交流过程,感悟数学文化”环节,教师就在创设问题冲突以后,带领学生体验了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的“厄拉多塞尼筛法”,在了解“厄拉多塞尼筛法”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质数表判断哪些数是合数,进而把一个数写成两个或几个素数和的形式,从而自然揭示“哥德巴赫猜想”。

二、设计交流过程是交流经验形成的关键

1.借助问题引领,激发交流兴趣

好的交流活动应该体现在: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问题情境,借助问题的引领,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进行初步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都是拿一些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为什么有的能拼成许多种不同的长方形?而有的却只能拼成一种呢?”这一问题犹如平静的水面抛进了石块: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明确了交流的问题指向:即拼出长方形的个数(也就是一个数的因数)上。

2.经历交流全程,感悟交流策略

有效的交流应是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活动。本节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四个层次的交流活动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数学活动的学习。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从而聚焦所要交流的问题“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第二层次的活动是分类判断:既有对20以内数的因数个数的观察分类,又有独立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判断内化。这个层次的数学活动重在思维操作,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思辨、交流中逐步建构素数与合数的意义。第三层次的活动是在制造的认知冲突中经历了一次数学文化之旅:从“厄拉多塞尼筛法”到“哥德巴赫猜想”,再一次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后一个层次是观察20以内数的奇偶性和质数合数的特点,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和形成的交流经验来玩“猜电话号码”的游戏,在拓展迁移中丰富了学生对整数特征的认识,在实践应用中提升了交流数的特征的活动经验。

3.侧重过程反思,提升交流品质

交流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自我反思提升和丰富交流经验。例如,在学生初步体验了“厄拉多塞尼筛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与思辨:“学数学不光要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只要划掉2、3、5、7的倍数就能找全了呢?要不要划掉4、6的倍数,8、9的倍数要不要考虑呢?为什么?”在学生反思后,帮助学生提炼交流数学问题的经验:“学数学就是要这样,想一想,还可能会是什么情况,再想办法验证、思考,将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更深刻。”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篇3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篇4

【关键词】 酸雨 植物生长 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57-01

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这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时安排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 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 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对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 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 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 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这是整个实验的关键,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2. 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3. 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六、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篇5

课中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得最多的动手实践的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性质特征的发现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下面我说说在教授圆时的几个课中操作案例。

案例一:圆的对称性(垂径定理)的认识

师: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如何确定圆形纸片的圆心?动手试一试!

生:动手操作,折叠两次,得到两条直径,它们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请你在上述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弦,此时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怎么找到它的对称轴?

生1:是轴对称图形。

生2:折叠纸片,将弦分成重合的两部分,折痕就是对称轴。

生3:找弦的中点,中点与圆心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师:如果在上述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弦AB,再画直径CDAB于点E,将圆形纸片沿CD对折,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将它写下来,并试着证明。

赏析: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在折纸的过程逐步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很快激发起对圆的知识的求知欲,体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案例二: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再现《海上日出》有关日出的情境吗?

生:用圆规画一个圆当做太阳,拿一把直尺当做海平面。尺子从上往下移动,再现了太阳在海平面下、露出海平面、跳出海平面并越来越远。

师:说得太好了。由再现的过程,你们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哪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

赏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模仿日出的情景,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形,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自行发现数学道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注意力,培养了探索精神。

案例三:认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会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两个圆吗?

生:立即伸出双手做两OK状。

师:太好了,那你们能说说,如果这两个圆在一个平面内,它们有几种位置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

生:没有交点,两圆相离;有一个交点,两圆相切;有两个交点,两圆相交;两圆重合,有无数个交点。

师:非常好。大家看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两个圆大小怎么样?

生:是等圆。

师:如果要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情况?

生:两圆大小不同。

师:好,下面同学们利用手上的工具合作讨论并交流。

赏析:第一个结论学生回答得出乎意料的好而全,从自己的身上找到数学模型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在后面探究完两圆相交、内切、内含,圆心距与两半径的数量关系,问道对半径的要求时,学生很顺利地联想到R≥r和R>r,明确了在R=r时,内切和内含合并成重合。顺利地由实物操作过渡到表象操作和最后的符号操作,达到了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

案例四:探究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引出圆锥的基本概念,知道了顶点、母线、高几个基本元素。

师:一生产商准备制造一批圣诞帽,要预算进多少布料,他需要计算什么?

生:计算圆锥的侧面积。

师:怎么计算?

生:计算扇形面积。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小学学过的,扇形围成一个圆锥。

师:那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就是一个——

生:扇形。

师:让我们动手操作一下。(1)剪下一个圆,能围成圆锥吗?(不能);(2)剪去一小部分(能围成一个圆锥,圆锥沿母线展开是扇形);(3)剪成一个半圆(能围成一个圆锥,圆锥沿母线展开是扇形);(4)剪成两部分,一个圆心角是钝角,一个圆心角是锐角(都能)。

师:在操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圆锥的母线等于扇形的半径;圆锥底面圆的周长等于扇形的弧长;圆锥地侧面积等于扇形的面积(教师用符号板演数量关系)。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推导圆锥的面积公式。

赏析: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失去创新的源泉。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为什么,在操作中深刻地理解,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成功的体验。

在操作活动的设计中,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要从教育目标和内容出发。活动前要仔细分析操作活动的目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材料,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所选材料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实物和数学工具,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做数学材料,使这些成为学生乐于操作的材料。此外,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操作素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一些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操作内容,材料的提供就更应该丰富些,还应根据需要适当提供某些辅助材料,并且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合适的、趣味性的操作材料,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浓厚兴趣,使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获得有关数学知识。

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参与操作活动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操作需要,激起所有学生的操作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要避免形式主义,即为操作而操作;同时也要杜绝那种缺乏目的性的操作行为。在学生操作活动之前,老师应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师在观察、指导学生操作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地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在操作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在操作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用语言来表述和交流自己的操作体验,正确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巩固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有效度、有深度、多层次的操作活动能激发学生内在需求,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的活动。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克服对活动的设计不够深入,缺乏探索性,缺少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关注,缺少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的关注等问题,学生没有积极情感投入的操作,也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经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巧妙设计,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促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完成对操作经验、结论的辨别及对相关操作信息的批判,从中有所感悟并获得正确结论,通过让学生操作并思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得主动,不仅经历了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获得新知,而且发展了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完全是在有效度、有深度、多层次的操作活动中实现的。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接地网;耐蚀金属材料;电化学测试

中图分类号:U668.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电力的需求就有所提高,那么对于电力的供应质量就要给予更高的重视。在变电站运行期间,为了保护变电的安全稳定运行,一般都会采取接地网的有效措施,那么在接地网中,对于接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以保证变电的安全运行。经过实际的试验证明发现,在接地网埋地试验中,将普通的碳钢材料埋入地下,在经过两年的时间后材料出现了严重的腐蚀现象,非常不利于接地网功能的发挥。

腐蚀是导致接地体事故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对于运行多年的接地网而言,由于腐蚀性土壤环境中的电化学腐蚀以及电网设备等运行中的泄流造成的腐蚀使得接地体截面减小,甚至断裂,造成接地性能不良,不能满足热稳定性的要求,因而电路电流将会烧坏接地网,使得变电站内出现高电位差,造成其它主设备的毁坏事故,还会危及人身安全。由于接地网埋设在地下,一旦腐蚀严重到使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不合格,甚至局部断裂时,接地网的翻修改造是相当费劲和困难的,费用也是巨大的。因此防止接地网腐蚀,保证接地性能的稳定性,延长接地网的使用寿命,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生产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2 试验情况

由于接地网土壤腐蚀是一个缓慢过程,因此为了能快速优选出所需的材料,在实验室里进行了电化学测试,试验测试方法包括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和动电位扫描。

2.1 极化曲线测试

2.1.1 试验条件

试验采用三电极体系,即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辅助阳极。其中工作电极是将各种材料制作成体积为1cm3的小块,留出一表面作为研究面,其余表面用环氧树脂密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通过鲁金毛细管插入电解池;辅助阳极为铂电极。试验介质为土壤水土比为5:1的浸出液。试验所用仪器为TD 3690型恒电位仪,HD-1A型信号发生器及3086-1AX-Y型记录仪。

试验时,起扫电位的选择是阳极极化时起扫电位比自腐蚀电位低100mV,阴极极化时起扫电位比自腐蚀电位高100mV。每次扫描的速度为2mV/s。

2.1.2 试验数据处理

采用BETACRUNCH(VERSION)程序进行计算。

2.2 交流阻抗测试

2.2.1 试验条件

试验采用三电极体系,介质为水土比为5:1的土壤浸出液和水土比为2:1的泥浆,试验使用的仪器为EG&G公司的交流阻抗测试仪,包括锁相放大器,M283恒电位仪。计算机3个硬件部分通过GPIB总线连接起来。软件为M398阻抗数据专用测量软件。

2.2.2 数据处理

以频率最低处的阻抗值(|Z|0.05)来表征材料在介质中的耐蚀性能。|Z|0.05越高,说明材料的耐蚀性能越好,反之亦然。

2.3 电解测试

电解时试验材料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用石墨棒作为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电解所用介质为变电站土壤的水土比为2:1的泥浆,电解时间3h,电解电流为64.0mA,槽压为150V。

3 试验结果和讨论

3.1 极化曲线测试

极化曲线测试试验的结果可见,在这些土壤介质中,材料CL1、CL2的腐蚀速率较其它材料低,其耐蚀性能较好。

3.2 交流阻抗测试

试验结果可见,材料CL1、CL2的阻抗值明显高于其它材料,比普通碳钢高出2个数量级。材料CL4、CL5的耐蚀性能与普通碳钢差不多,甚至有时还不如普通碳钢。

3.3 电解测试

经过电解测试后,可以从结果看到,镀锌钢的耐蚀性能要较CL1和CL2差很多,后两种金属材料在耐蚀性上要比普通的碳钢高出很多。在经过电解试验后,镀锌钢的表层发生了剥离现象,从而就会加速里层材料的腐蚀速度,而在其他两种材料的表面却没有这种现象发生。

3.4 现场埋置试验

不同材料制作的试片在变电站现场土壤中埋置624天后挖出,经过表面处理后测定材料的腐蚀速率,结果可见,材料CL1和CL2的腐蚀速率较碳钢及镀锌钢要小得多。

同种材料,当与接地网连接时其腐蚀速率高于接地网不连接时的腐蚀速率,原因是与接地网连接的试片除了要受到土壤自然腐蚀作用外,还要受到变电站接地网泄流时的电流电解腐蚀。

在变电站土壤现场埋置试验过程中发现,与接地网连接的镀锌钢材料在不到1年时间其表面镀锌层就已经被电解腐蚀掉,而未与接地网连接的镀锌钢材料其表面镀锌层却完好。从现场埋置材料试片测定的腐蚀速率结果也可以看出,镀锌钢用作接地网材料时其耐蚀性能较普通碳钢没有多大提高,因此用镀锌钢材料来延长接地网使用寿命意义不大。

4 结论

4.1 一般情况下,在土壤的腐蚀性比较严重的地区,会优先考虑镀锌钢的使用,因为镀锌钢外层的锌在腐蚀电位方面要比普通的碳钢要低,所以说在腐蚀的顺序上,首先是镀在外面的锌层发生反应,然后是里边的材料,有效延长了镀锌钢的使用寿命。但是这种方法是在镀锌钢不接触电流的情况下,而在接地网材料中是会有接地电流通过的,那么在电流的作用下,就会加速锌的电解而被腐蚀,所以说将镀锌钢应用到接地网的材料中对于延长寿命来讲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4.2 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是物理实验,对于材料CL2的耐蚀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在土壤浸出液还是在泥浆中,其耐蚀性都要比普通的碳钢高出很多,证明其耐蚀性较强。

4.3 经过了上述的论断后,得知材料CL2的耐蚀性能较强,比较适合应用到变电站的接地网中,适合做接地网材料。并且在材料的成本因素和安全性等方面它都是比较合适的材料,对于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有极大的保障,所以应该将这种材料广泛的推广应用到接地网中。

参考文献

[1]许崇武,胡学文,彭泉光等.接地网防蚀研究及应用[R].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

[2]王光雍,王海江,银耀德,等.自然环境的腐蚀与防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篇7

设计意图: “装饰腰带”是一个以手工为主的活动,需要幼儿运用剪、画、贴等技能,以促进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并进一步学习使用工具。

为了开展活动,师幼共同准备了丰富的装饰材料,如小贴画、小亮片以及幼儿自己用不同颜色的卡纸画和剪的花形、爱心形、树叶形等小图形。不仅如此,材料的摆放也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如将同种图形按大小分类摆放,以提示幼儿可用大小图形叠加的方法进行装饰;将小的装饰材料和大的装饰材料分开摆放,为幼儿自主操作提供保障。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装饰材料,从而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装饰自己心目中的腰带。

在以往的有关装饰活动中,教师多引导幼儿采用间隔装饰、对称装饰的方法。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欣赏、交流以丰富幼儿的装饰经验,拓宽幼儿的思路,如叠加装饰、单个主体装饰、四周装饰等,这也为幼儿富有个性地装饰提供了技能上的支持。最后,幼儿可把装饰好的腰带系在腰上,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了解、感受腰带上因装饰材料的位置和装饰方法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2.尝试通过有规律地排列、黏贴自制图形、小贴片、毛根等材料,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装饰。

3.合理、适量取用装饰材料,耐心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

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会使用双面胶,有关于间隔、对称的装饰经验。 2.材料准备:腰带PPT课件一份,字母、数字贴片、小亮片、毛根等,幼儿自己画、剪的爱心、树叶、花、几何图形等,小篓子,自制未装饰的腰带人手一份,双面胶。 过程: 一、观察腰带的不同外形 师(出示没有装饰过的腰带):这是什么?它们都是怎么样的?

幼:这是腰带,它们都是长长的,有的宽宽的,有的细细窄窄的。

师(小结):对,腰带都是长长的,但它们又有不同,有的宽宽的,有的细细窄窄的。

二、了解腰带的多种装饰方法

师(出示PPT):这些腰带漂亮吗?与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些腰带上有装饰品,所以很漂亮。

师:你喜欢哪一根?它是怎么装饰的?

幼:我喜欢第×排第×幅,这根腰带细细的,上面有两只小狗。

师:这根腰带上的两只小狗是怎么样的?

幼:大大的,头靠头。

师:那我们系这根腰带时,小狗应该在哪里?

幼:在前面。

师:还有谁喜欢哪根腰带呢?

幼:我喜欢第×排第×幅,这根腰带上全是宝石(见图1)。

师:宝石是什么样的?在腰带的什么地方?

幼:宝石圆圆的、小小的,排列在腰带的边沿和中间。腰带正中间还有用宝石做的花。

师:哦,原来腰带周围一圈全是小小的宝石,中间有一朵宝石花。

师:这根腰带(见图2)是什么样的?

幼:上面全是花,满满的。

师:每朵花有几层?是怎么样的?

幼:每朵花有三层。每一层大小不一样,大的在下面,小的在上面。

师:腰带上贴了满满的花,排得很整齐。排了几排呢?

幼:有两排。花蕊也是宝石做的。

师(小结):这些腰带都经过装饰。有的腰带上有一个比较大的装饰物,如小动物图形、花形……它们一般装饰在腰带的前面;有的腰带周边被贴上了小水钻、小亮片等装饰物;有的腰带上面被满满地、整齐地贴上了不同的花等。它们看上去都很漂亮!

(析: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各种腰带的装饰,如:只有一个大大的主体物的装饰,腰带边沿贴有小小的装饰材料的装饰,整根腰带上有规律地贴有装饰材料的装饰……了解了由于装饰材料、装饰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效果,丰富了有关装饰的经验。)

三、自主装饰腰带

师:你们喜欢这些漂亮的腰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装饰腰带。

1.观察所准备的装饰材料,讨论如何使用这些材料进行装饰。

师:这里有大小不同的爱心形、圆形……还有小的字母贴片、亮片等装饰材料。你想用什么来装饰腰带?装饰在哪里?用什么方法装饰?

幼:我想用毛根在腰带两边围两个大圆,里面贴上小蝴蝶。

幼:我想把小珠子贴在腰带周围,中间贴三个数字。

幼:我想在腰带上贴一朵大花,再贴上小蝴蝶、小字母。

师:大花贴在哪里?系腰带时会出现在什么位置?

幼:大花贴在中间,系腰带时让花在前面。

师:那小蝴蝶、小字母呢?

幼:贴在大花的两边。

幼:我想在腰带中间贴一朵大花,旁边贴上小宝石。

师:怎么样的大花?有花蕊吗?

幼:可以用小太阳做花蕊,还有小宝石。

幼:我想在腰带中间贴两片大树叶,旁边贴毛根做小花。

2.在教师引导下合理、适量选取操作材料,有序操作。

师:请你们自己选择材料装饰腰带,可先把选取的材料在腰带上摆一摆,看看位置是否合适,然后用双面胶贴。

(析: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了如何用不同的材料装饰自己的腰带的问题,并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装饰。)

四、展示作品,观察、交流不同的装饰方法(见图3、4、5)

师:请做好的小朋友系上装饰好的腰带,给大家欣赏一下。

师:你是怎么装饰自己的腰带的?

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 实效性 层次性 探索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引起小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笔者从教学中摸索到了支持探究活动的几个条件:(1)学生的兴趣;(2)活动的动机;(3)活动的材料;(4)教师的指导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得知以下几点做法可以提高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欲望:

1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适宜的活动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学生对科学活动特别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有可供操作的材料,所提供的材料除了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学生选择、探索外,还应为学生创设适合其发展水平,满足其内在需要和兴趣的物质环境,吸引学生自主活动、自发探究,以使学生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动练习。如在四年级科学课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收集了鼓、橡皮筋、尺子、音叉等工具,让学生讨论这些工具是如何产生声音的?再如在教“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在操作盒子里有塑料梳子、动物皮毛、碎纸屑、布片、毛线头、塑料片等,请学生探索怎样做才能将其中的物品吸起来?可以吸哪些物品?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材料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满足,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改变了以往以听和看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

2 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这使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活动目标要有层次性,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特点循循导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研究“物体的热传递”时,课前我为学生准备如下物品:玻璃、木块、铜片、塑料泡沫、铁片橡胶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活动的过程,并感受这些物体热传递的速度,然后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这些物体的认识进行归类。由此了解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这些对比试验中了解到不同的材料在实验中所表现出来的传导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3 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自主性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探索愿望常常是靠教师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而诱发的,也就是说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他们急于设法解决疑问。如在设计《给小车装上动力》活动时,就提出了“这些车用什么作动力?”“我们能不能给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动起来呢?”“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方向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在《哪杯水温度高》中,提出了“如果把这两杯水混合,将会有什么变化?”“水温度将是多少?”“两杯同样多的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水温变化有什么规律?”等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

4 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表达方法,探讨、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在科学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只需要老师的活动指导,更需要的是学生的探索和观察,以及学生的表达和交流。如在科学课“放大镜下的晶体”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到室外去寻找自然界中的晶体,回来归纳后并说一说自己在这一活动中对晶体的认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潜意识,其发言概括起来不外乎“透明的”“有光泽”等,当学生回到实验室中通过仔细观察、探索,又发现了在放大镜下不(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39页)同的物质的晶体在形状、透明度、和光泽上都不相同。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终于获得了“晶体的形状是很有规则的,几何图形的”所以交流是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概括必不可少的一环。再如在《玩磁铁》游戏中孩子们将自己发现的磁铁的秘密与同伴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发现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做法、利用填写表格、画图等的形式将自己探究发现的结果告知同伴是十分常重要的,它能使学生理清思路,较为清晰的理解有关科学概念。

5 摆脱旧科学教育观,适时适度的进行指导

5.1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扑捉他们的需要,在必要时选择用适当的方式介入。如在活动《杠杆的研究》中引导学生探索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时,学生就产生了争执,有的说:“右边翘起来”,有的说:“左边翘起来”,“两边平衡”,听到孩子们的讨论后,我及时地为学生演示了这个实验,孩子们观看后知道了正确答案。教师的及时介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也让他们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和体会了探索的乐趣。

5.2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指导方式

(1)直接指导:这种方法多采用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动作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如在学习《螺丝刀里的秘密》这一内容时,学生在探索操作过程中就遇到了困难,面对多种材料不知选用哪种好,于是对学生说:“大家想一想轮轴的特点是怎样的?那么用什么材料组成的轮轴比较省力呢?”学生们受到启发后,很快就可以做出可以省力的轮轴,这样就可以使探究活动顺利地完成。(2)间接指导:这种方法多采用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中运用较多,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发生争论时,教师可利用启发或与同伴共同探讨的方法使活动顺利开展。如:在六年级的科学上册,衣服能不能带来热量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产生了争论,当我听到他们各争一词辩论不休时,请其他同学和他们一起再进行试验和讨论,经过多次的实验终于让他们得到了正确答案。

在活动中,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越多,就越能增强好奇心和积极性,他们积极的探索就能获得更多的新经验。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对学生的活动不给与及时的指导就会影响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5.3 教师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1)指导学生活动时,首先要观察了解学生,准确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能从实际出发,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指导。(2)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时应避免成人的主观臆断,不能包办代替,成人与学生的思维、理解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想法、做法,成人应从学生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避免强迫、无效的指导方法。

上一篇:纳税服务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法院经验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