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综合实践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10-21 17:35:02

教师综合实践工作思路

教师综合实践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改革;教学探索

我国的教育政策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以及实际能力。机械加工专业,作为一门技术性的专业,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进行实际的机械加工的能力,与机械专业的理论性课程相比。机械课的实训教学对这个专业的学生的价值更高,也能切实地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各大高校的机械专业的教师逐渐开展了综合性实训课的改革。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改革。使机械专业的教学模式更加合理,本文主要对机械专业的综合性实训教学改革的作用以及改革的大致思路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广大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提供参考的价值。

1进行改革的意义

在进行综合性实训课的改革分析之前,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必须明确这项改革的意义,医生对综合实训课改革的重视。进行综合性实训课的改革对机械加工专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机械加工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已经成功转型,从机械化生产转变到精密加工,加工的技术更加复杂。提升了加工的效率以及质量,在提升加工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这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思路的,为了帮助机械加工产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各大高校的机械加工专业,必须进行改变。另外,我国的机械加工专业已经与机械加工产业脱节。从高校出来的学生,掌握的大部分都是加工学科的理论性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导致不能直接上岗,导致机械加工产业由于缺失人才难以得到稳定的发展。因此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对日后就业有帮助的操作性知识。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的机械加工专业需要进行改革。

2改革的主要思路

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进行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改变机械专业的教学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机械加工专业的理论性教学,教师要将理论性教学与实际的操作行教学共同灌输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实训训练,让学生掌握将理论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加工操作之中的能力。机械加工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操作,来让学生对于实际的操作有所了解,并没有给学生去操作的机会,而实训课可以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除此以外,学生可以到机械加工的企业中去体验机械加工的工作环境,可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机械加工这个行业,为日后在这个行业的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3改革的具体途径

3.1坚持以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为实训的主体。无论从学校的角度还是对学生自身而言,开展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其初衷无非是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当中,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为教学目标,在传授学生机械加工的教学知识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兴趣。指导教师根据各个实训项目的特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适时进行创新型的实践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3.2提升实训内容的灵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灵活选择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机械加工本身就存在相当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具体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实训内容的整合。在实践当中结合具体的产品加工制造实例进行系统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确保教学效果。同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机械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实训内容的更新往往不能跟上加工技术发展的步伐,长此以往难免会造成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的脱节,学生参与积极性也会下降。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就可以根据当前机械加工的发展状况对实训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让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更能切合企业生产,学生掌握能满足现代化机械加工需要的技术方法。3.3提升实训课程的实践性。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属于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巩固、吃透先前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加强其专业化的机械加工技能,切实提高动手能力。这样一来可使得学生毕业后能符合企业的人才标准,能更好地就业。在促进学校就业率提高的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3.4其他改革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活动时,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相互转化。除此之外,机械加工最注重的就是实践性教学,因此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通过模拟企业加工生产或在企业安排部分实训内容,让学生进行与企业零距离的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发现自身理论方面的不足,并且在实践中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专业技术兴趣和创新能力。长远来说,高校对机械加工综合实训的改革,着力点应放在教学模式上。高校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比较强,但是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即使是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也存在技术更新速度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问题。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学校除了加强针对的教师专业进修外,应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开展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教学活动。

4结论

随着我国的机械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加工专业对于具有综合性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机械加工专业应当针对机械加工工业的发展状况来设立利培养目标,综合性实训课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的一个新的尝试,这类课程拉近了机械加工专业与机械加工工业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工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以后加入到工作环境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应当进行综合实训课。根据具体经验对这门课程不断的进行改进,使其更加适合这个专业的学生,同时也能满足这个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

作者:韩东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兴树森,马元国.高职学生机械加工创新实践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工业设计,2016(10).

[2]李伟.《普通机械加工技能实战》技术式课程的开发[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4).

[3]覃冬梅.对于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论述[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12).

教师综合实践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 电子技术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而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高等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教学环节,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个改革与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必将成为新一代教育与教学工作者的重任。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工科院校重点课程之一,纵观中国几十年来的电子技术学教学实验,以培养大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电子技术类实验教学课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理解基础理论,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学校培养出优秀人才奠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按照目前的教学实验大纲的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掌握自然界与基础学术理论的联系方面能基本满足培养人的需求,但对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对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显得信心不足。其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电子技术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和实验才能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如今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对实验环节抓的不够,实验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再教育欠缺。学生不重视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不强。(2)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中绝大部分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3)实验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方法是老师先讲解实验内容,然后学生进行电路连线和实验现象观察及实验数据测试,学生只是机械式的模仿与操作,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利。(4)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不够完善。现有的实验教学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缺少实验教学过程的全方位考核。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我们通过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实验教学中提出了如下改革思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材的内容也日益增加,而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学时没有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备课,抓住课程的重点内容,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充分认识到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2 建立新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体系

电子技术实验是该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对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以仪器使用和基本课程内容为主的基础实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设计性和综合应用型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

2.3 建立一支“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实验师资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改变过去理论课教师不愿意介入实验教学,不愿意兼做实验教师的传统观念,打破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的界限,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理论课教师进入实验室与实验教师一起担任实验教学任务,一起开发新的实验项目,一起组建新实验室,一起指导学生实验。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也不应满足于已掌握的实验技能,积极选择学习方向,进行在岗自学、听课或参加培训进修,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素质的能力,增强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水平。

2.4 加强实验数据分析

高等学校实验课程中精确的实验数据获得,是实验成功的重要标志,一组精确的实验数据的获得依赖于实验者正确的实验方法、完好的实验设备和准确地获取实验数据。实验课程应加强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5 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层次开放式教学模式,统筹安排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课程,合理分配课时,多给学生认真思考的时间。推行“选题模块”化实验。即由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实验项目、设备和实验器材的选择,独立完成实验电路的设计、调试、测量和分析等环节。在实验内容上,实验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思路、实验结果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设计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和应用范围,提高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

尽可能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优先选用既能为教学所应用又能为科研与技术开发所应用的先进设备,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仪器设备的使用,同时设备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指导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综合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更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求得完美的解释。这就要求实验指导教师要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实验前充分做好预习。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做到事先“心中有数”,保证实验课的效率,使实验顺利进行。加强实验课的现场指导。实验指导教师应坚持集体备课,共同讨论,以便统一对实验的要求;在指导实验过程中,避免学生问什么,教师答什么的现象发生,要因势利导,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管理

实验课程应进行必要的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考核不应该只注重实验结果,更应该注重实验过程。采取平时与最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采用考题必做和选做相结合,完成必做的给基本分,完成选做的加分。

建立考试题库,让学生随机抽选。抽到考题后,当场连接电路、测试波形、记录数据并回答问题。这种现场抽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的考试,达到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独立操作能力的目的。

这样的评定方式比以往光凭实验报告定成绩更具科学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7 开放实验室,构建创新的平台

为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教学实验的优势,利用实验室的空闲时间对学生实行开放。改变以前只有上实验课时学生才能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做法,做到只要实验教师在,学生随时都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开放实验室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与实践的应用情况

在我们提出改革与实践的方案后,积极创造了改革与实验的环境,要求教师和学生们积极投身到这个改革与实践中来。

3.1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电子技术的实验内容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要求学时在掌握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及多种实验技能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实验问题。设计性实验是指教师只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性实验和具备综合实验能力后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查阅参考文献的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按照改革思路首先适当地安排一些综合性实验,共学生挑选内容的实验,例如,在电子技术的实验内容中,可以安排由运算放大器组成温度控制电路及三角波、方波的波形产生电流,由555芯片构成的定时器和脉冲信号发生器电路、由78及79系列芯片构成的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等常用电路作为综合性实验选做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给出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要求,学生自己按照要求,查阅参考资料、设计电路、安装电路、调试电路、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如:要求学生用运算放大器实现波形转换、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抢答器等,通过这些实验内容的改革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中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打下好的基础。

3.2 开发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经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学生积累了一些实验技巧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创新性综合实验项目。创新实验属于选修内容,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计划外进行,动手能力强及有兴趣的学生才可以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实验室提供实验平台及必要的元器件,学生经历了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将电子技术创新性实验与电子技术学科竞赛结合起来,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另外工程实现中心还成立了学生科研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开放性训练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固定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及专业的指导教师。这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以赛促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 考 文 献

[1] 宗静静. 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实验室科学,2009,(1)

教师综合实践工作思路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124-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核心部分之一,是完成医学教学计划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阶段。通过临床实践使实习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实习生独立完成医学实践工作的能力[1]。因此,做好医院临床实习带教,对保障医学教育质量和提高医学实习生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将对如何做好医院临床实习带教进行分析讨论,旨在进一步提高带教质量,为临床一线培养优质人才。

1.慎选带教教师

高素质的带教教师是保障医院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首要条件,因为带教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会对实习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不断加强对带教教师的素质及带教水平的管理[2]。应选择热爱医学教育,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医德医风端正,且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专业基础过硬、事业心与责任感强,政治思想信得过,思想跟上医学发展的医务人员承担带教工作,以此更好地满足实习生的学习需求。

2.加强实习生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实习生从单纯的象牙塔走进纷杂的社会,其心理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所以带教老师不仅要指导其提高专业实践综合素质,而且要做好一名思想教育指导员,重视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其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严谨的实习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规范职业纪律,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患者着想,杜绝私利,自觉抵制医疗工作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3.临床带教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培养病历书写能力 书写病历是实习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3],病历是反映患者基本情况、病程进展及医生的诊断分析情况,且在格式上也有严格要求。医生往往通过病历可以系统地获得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进行推理分析,以此做出正确的诊断。通过培养实习生病历书写能力,不仅能培养实习生正确分析和诊断疾病,而且还能培养其与患者沟通的技能,指导实习生规范书写病历,对奠定其今后自身专业素质具有积极意义[4]。为此,带教教师应指导实习生正确、详细、规范地书写病历,让实习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再综合分析,提出初步诊断方案,与此同时,教师应对实习生书写的病历给予修改、评述指导,并杜绝抄袭病历。通过带教教师评析病历,使实习生认识自身理论和分析诊断上的不足。

(2)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 医学教材和临床实践部分有一定的差距,带教教师应针对不同实习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实用型理论知识,充实临床经验,掌握基础实践技能。让他们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带教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查房时间,引导实习生他们对患者疾病病因、临床特点、病

程变化、诊断治疗等实用型理论知识的再次认识,并通过示范教育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操作项目和注意事项,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结合影像学、实验室等相关检查,对患者进行体检、分析、诊断,同时对其体检及诊断的漏洞及时纠正,以此提高实习生查房、体检、诊断分析的能力。

(3)培养临床思维 每周组织一次典型病例讨论会,带教教师与实习生一起深入病房,收集临床资料,在随后的讨论中,要求认真总结典型病例的相关知识,结合相关检查信息,做出初步诊断,对诊断和治疗中的错误及时纠正。通过病例讨论让实习生透过临床资料,了解疾病本质,并结合理论知识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及表现。在讨论中集思广益,激发学习主动性,活跃学习气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拓宽正确分析诊断疾病的思路。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丰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分析能力[5]。在每周的病例讨论会上,要求实习生提前做好准备,讨论时阐述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分析的依据,然后老师针对性逐个点评,补充不足的地方,点评时应肯定实习生正确的分析思路,纠正模糊或错误的见解,以此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思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实践的工作能力。

(4)培养实习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习一段时间后,应避免让实习生成为带教教师的“随身秘书”,更应避免成为旁观者。因此在实习生掌握的临床学习和思维分析能力均较为成熟时,应着重培养实习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激发其独立工作的能力,投入到临床实践中。查房中让实习生主管患者,简要汇报患者病情,分析下一步发展情况,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对疑难病例,带教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由实习生分析并给出答案,激发实习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实习生错误分析和处理问题,教师不但要及时示范纠正,而且要记录所出现的差错,在每周的总结会中进行讨论,使实习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弥补不足之处。

(5)培养实习生创新意识 培养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新时期临床教学的发展趋势[6]。带教教师在临床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引导实习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空间和机会,不断对典型病例提出自身的疑问,综合分析患者病例,结合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情、检查等临床资料,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促进实习生自觉再学习;同时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带教教师要鼓励实习生参与科研项目,根据科研题目安排实习生进行相关临床实验和查询相关医学文献,综合分析总结后撰写论文,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以此培养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

(6)掌握实习生的心理变化 实习生在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差错,从而影响实习生的自信心和临床实践的主动性。为此带教教师在对实习生指导教学中,应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临床实践操作错误和失败的实习生,应帮助其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及时指导纠正,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教师在旁做补充,避免下次临床实践中出现相似问题。

综上所述,临床实习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相关部门及带教教师应高度重视实习生的临床学习,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实习生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开展多项临床实习项目,以此不断提高医学生在临床医疗活动中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1]刘建生,宋 伟.做好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几点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5):720.

[2]熊竹友,黄 鹤,熊韵波.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J].中华全科医学,2011,9(6):976978.

[3]曾 健,邓宏军,宁文锋,等.定期检查和点评临床实习生病历质量的体会[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14(6):453455.

[4]梁法禹,秦太昌,梁智星,等.医学生实习病历书写问题及指导策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6768.

[5]王 韬.带教医学生临床实习方法摭谈[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12):7374.

[6]陈录赐.提高医学生实习教学质量的若干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5):10411044.

教师综合实践工作思路篇4

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程素质培养模式[5-9]的实践探索目标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活动。派专人深入相关企业、院校,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工程素质要求;咨询企业专家、高教专家,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架;按工程素质要求修改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制)订实践教学计划;项目组教学组织形式和项目编制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审定并付诸实践。具体研究过程与活动如下图1。

(一)工作过程分析深入相关企业、院校,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电子信息类专业职业素质要求。利用2011级学生见习之机,走向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陕西黄河机械厂、达内软件公司、富士达等企业通过现场观摩、交谈、及管理人员报告,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行动领域的综合能力要求:(1)专业技能方面需要具备:应用相关材料、设备、工具、过程或产品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车间和实验室实践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与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即经营与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等;有从技术文献获得信息,并加以应用的能力;有应用合适的实践规范和工业标准的能力;具有工程过程管理原理的思维能力;知晓质量问题及其在持续改进中的应用。(2)自我情感调节与职业态度方面应具有:乐观、自信、勇气、感恩、欣赏等正确的非智力情绪。

(二)教学过程分析根据认知规律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分层分级分类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设计、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结合我校特点形成“课程实验注重知识点、课程设计连点成线、综合设计跨课成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的教学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把工业见习感性认识的实践环节由第五学期提前到第三学期、增加了金工实习环节;在原有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重新布局、规划了接近实际应用的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项目40余项。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实验条件并充分考虑课时的限制和学生基础差异,使这些项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更新的特点。完成了从行动领域素质要求到学习领域中学习任务(项目载体)的转换。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完备、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适用性、竞争力的提高。

(三)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学模式形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交流。曾于2013分别参加了清华大学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中心组织的“FPGA骨干教师考查培训班”、教育部“高校电子电气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西北地区电子技术与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于2014年参加了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学校MOOCS时代的教学创新与改革报告会”、“视频公开课研讨会”;走访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培华学院;2014年8月承办了“西北地区电子技术与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通过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对兄弟院校的经验进行了适切性取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的内涵

1.创设项目式教学情境。强调教学内容和素材尽可能来自实际应用需求,创造工程实际环境,将项目论证、组织实施、阶段任务落实、产品性能测试分析、技术报告撰写等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工程实践项目。2.采用答辩式的项目方案论证和设计成果验收。突出了教学工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项目任务要求,以答辩方式组织课堂,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单个方案汇报,然后又师生集体评议——即由设计学生对自己设计方案向全班汇报,老师和其他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再由汇报者做出解答。要求同学们不但知己而且知彼,使每个学生了解多个项目的实现思路,明确每一个项目多种实现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各组选定题目的内容获得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设计成果验收环节中也采用了边演示、边解说、边提问、边解答,设计结果优劣一目了然,成果验收环节的成绩由师生共同评出等次。通过这种形式互动教学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对考查课成绩的形成融入民主成分[6],增加了透明度和说服力。3.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检查。通过下达项目工作任务让学生明确要去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怎样去查找有关的资料,怎样去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之后,指导小组长根据同学的特长进行项目任务分工。在分工协作基础上,限定功能设计、电路设计、PCB板的制作、焊接组装、电路调试、电路作品展示等阶段任务完成的时限。一方面,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对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出评判,作为最终考查成绩合成的依据。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教、学、做”合一原则,以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所有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内容完全产品化。4.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放在“两个核心专业能力课、一个优质核心课程”上。以“重点打造核心专业能力,重点建设优质核心课程”为目标,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培养,开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电路综合设计”两门项目教学型课程构建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体系,申请获批“模拟电子技术”省级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信息上网、专业资源共享。5.凝聚了各有侧重设计专长的中、青年教师投身于实践教学。用项目经费资助了具有实践教学热情的教师外出研讨交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有组织地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初步形成一支项目式教学师资团队,其中,3人已获得“双师证”。

三、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新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专业的09、10、11、12级中10个教学班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路综合设计”试行推广,成效较为明显。收回设计作品100多件,部分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基于项目式教学,组织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延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等赛事,获奖60余人次,显性受益学生达50余人。特别是在“2014年TI杯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陕西赛区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打破了我校电子设计竞赛最好成绩——二等奖一项的记录。

四、总结

这种“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程素质培养模式以形式灵活的兴趣教学法实施教学,经过我校教学实践证明:实现了“课堂翻转”、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学生工程素质和快速适应工作的能力。

教师综合实践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3~9年学生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创设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课程观的更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4年9月,该课程在辽宁省全面启动与实施,2006年,在全省初步开设的情况进行了诊断性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课程进入大面积常态化实施后,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在理念与实践中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全面开课后,师资力量不足,相关的教研和培训工作力度不足;行政管理部门仍然沿用分科课程的管理及教师评价管理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少相应的政策制度的支撑;在学校课程实施层面,对全体参与的指导方式、自主的课程开发、开放的课堂环境、弹性课时的安排都有些无所适从。为保证课程常态、有效实施,让课程价值能够真正凸现出来,全省各级教研员及一线骨干老师在这门课程理论内涵和实践操作层面上进行了研究探索。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主题确定与实施策略研究;

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可行性研究;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学校管理规范化研究;

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活动目标系列性研究;

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研究;

⑥“基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

……

匆匆九载实践路,无尽感慨在心头。回顾九年的学习——实践——创新——发展之路,我们体会更深的是:好课程是需要干出来的!

一、强化课程培训,为常态实施提供条件

连续七年,省里每年都要通过“以研代培、研训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类综合实践课程培训活动。每一次培训从内容到形式都精心设计。

①面向骨干校长的《走进综合实践系列课程》;

②面向全体教研员的《课程实施与教研员专业化成长系列课程》;

③面向骨干教师的《问题·基点·对策——教师专业化成长系列课程》。

面向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多样的培训活动。不管是活动前的热身体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点击问号,还是活动中的实践在线、课例观摩、经验分享,活动后的跟踪指导、在线研讨等,每一次培训后我们与参训教师都有共同的感受:这样一门对每一个孩子成就美好未来奠定基础的有价值课程,需要我们用智慧干出来。在课程推进过程中,需要“热”的是心,需要“冷”的是脑,从课程价值的的认同到课程价值的实现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培训后的共识也为2009年省里提出“整体构建实践类课程常态实施体系,促进课程有效实施”思路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实施模式,为常态实施奠定基础

几年来,我们探索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不断凸显的新问题,积累了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形成了辽宁特色的“学校+基地”的课程实施模式。

(一)学校整体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模式

①当有传统节日和重要活动时,提倡学校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设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用多样化的办法解决问题。活动目标忌大而空,要近、小、实,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要通过活动发展学生对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形成对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②上好平日常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每周2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了“2+8”的实施建议。

这里的“2”是指从三年级开始,结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特点一学期开展1—2个长周期主题探究类实践活动,通过主题研究活动让孩子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感受自主研究的乐趣。

这里的“8”是指一学期8个左右短课时项目设计与体验活动。从儿童兴趣入手,引导儿童在玩中学技能,在做中学方法。目前小项目活动基本流程有:观察与发现、设计与制作、思维训练、场景体验等,通过经典案例的设计,通过一个又一个近、小、实的小项目体验活动让孩子系统化地学习技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如何使这门课程真正做到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切实可行?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元的活动实施模式与基本流程:

(二)基地的推进模式

近年来,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制定的《提升中小学生实践能力教育规划》出台后,全省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被政府重视,推动了各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截止到2009年5月底,全省14个市100个县区,已经建成的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共75所。我们抓住了这样一个契机,对基地的硬件建设与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团结各地的基地主任、各市教研员一起研讨实践基地的活动项目如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并把《基地与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对接的思考》作为科研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感到在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受众的多元性

区里素质教育基地是为一个地区所有适龄儿童服务的教育机构。它面向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开放所有课程与活动,全区所有青少年都能从中受益。

2.资源建设的优先性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在每所学校都建有类似素质教育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因而各市本着集中精力办大事的原则,集中财力、物力建设素质教育基地。比如大连市沙河口区科技中心,不算校舍的投入,短短三年沙河口区政府就已经投入一千余万元,建立了23个活动室,开发了20多项综合实践课程,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体系,同时建立了对学校、教师、学生相应的、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

3.资源设计的统一性

目前,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建设,一旦牵涉校外资源,大多数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最主要原因是外部资源的拥有者很难把自身人力资源投入到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中去,大部分停留在介绍的层面。而素质教育基地则不同,它是基于学生素质发展而建立,为学生能够动手实践活动而存在,不仅有基地教师投入资源建设,更有学生活动时基地教师的大规模专业牵引,基地教师均来自基层学校,这样,就能够保证资源建设与学校活动的统一性,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4.活动时间的高集中性

我省各地的中小学生每学期都集中时间到基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集中性,一般三天保证了有充分时间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如今,实践基地活动项目丰富多彩。科普教育、劳动实践、生存训练、拓展训练、生活实践、交通安全、消防、自救互救、探究性学习等等。这些实践活动项目应当集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多样化的实践课程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学农项目(面向农村学生),如果树栽培、棚菜生产、农作物栽培、养殖技术等;学工项目,如金属工艺、汽模驾驶、建筑模型、木工;科技项目,如科技小发明、智能机器人、航海航模等;手工制作,如陶艺、编织、插花、剪纸等。

我们努力给基地搭台子,定期组织交流经典活动项目,一同观摩优秀课例,交流实施经验,分享活动智慧,研讨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基地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具有优势,但在实施中也有不足,主要是:基地独自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容易忽略学校、学生个性化特点发展;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体现问题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的认知规律。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应与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有效对接,从而最大化发展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开发课程资源,助推特色形成

优秀的课程资源不是教给学生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不是试图让学生背诵对结果的描述,而是让孩子们有机会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方法,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不能是老师告诉学生,也不能是学生靠记忆背出来的,而应是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亲身探究得到的。

①零散的知识形不成智慧。建构儿童完整的素质结构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浅层次到高层次的逐步发展,而零散的知识是形不成智慧的。

②方法的学习和习惯养成需要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

③学生认知水平和智能发展具有系统的规律性。

④从师资现状出发,需要资源支持。

省编资源包的编写思路是: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要以兴趣为中心,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内容,初步感悟实践活动基本过程。三年下学期—四年下学期进一步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主动性为主要目标,以进行简单制作、设计、探究为主,进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高年级学生则可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在进一步熟练掌握劳动工具的基础上,将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并且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等待我们一个一个地去研究、解决。未来的路还那么漫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者,我们要不断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同时选择了增加自主、实践、反思类课程的分量,越来越多的校长重视实践类课程的研究与推进,这类课程决策的背后有他们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的价值认同。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升学压力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压缩、借课或者形式化现象还存在,社会大众和部分校长、教师对课程内涵还不清楚,应该说从课程价值的认同到课程价值的实现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奥格·曼狄诺所说:“一切的一切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诸行动。”这让人想起了法国元帅利奥泰的故事:有一次他让花匠种一棵树,花匠以树长得太慢,可能100年也不会成熟为由反对。元帅回答说:那样就更没有时间可浪费了,今天下午就把它种上吧!

[参 考 文 献]

教师综合实践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 电子电工 实践性教学 实习

电子电工是具有较强实践性和较广应用性的专业。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电子电工专业的基本技能,对今后能否走上社会从事电子电工行业起着铺垫作用。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专业教师有必要对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研究,提高教学实效。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多采用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接受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验教学。

由于大班授课,就算教师进行试验,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而且课堂上所进行的试验大都是验证性试验,缺乏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试验。

2.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有机会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加强理解与掌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不少职校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是由学生自己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实习,这就造成部分社交能力较差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甚至不出去实习,实习处于“放羊”状态。实习环节缺乏考察标准,学生实习成绩难以评价。

3.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电子电工专业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和教师配备不足,缺乏统一的评估和激励体系,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不同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特点,弥补学生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材中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叠加原理及电磁感应等内容,可把重点放在实验练习上,让学生学会各种仪表的使用方法,掌握常见元器件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对电动机、变压器、互感器等内容要考虑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侧重其在电路中的应用、线路连接、基本的故障排除。而像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等内容初中物理已经涉及,故可以大大缩短授课时间而把重点放在习题练习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

2.巩固理论知识,拓展实验技能。

电子电工是一门融教学与实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教师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的检验,同时在实践检验过程中,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将理论课与实验课一起上,充分发挥实验仪器设备和教具的作用。上课时学生直接面对各种仪器设备和电路,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此外,在完成电子电工各章节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实验,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写全实验报告,做好实验分析,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对实验故障的分析及处理,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出正确的理论。

仅仅是验证性实验还不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还需要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如在讲授日光灯电路的组成和原理之后,可以要求学生选做“设计阳台灯的自动控制系统:白天不亮,晚上感应到人自动点亮,离去后自动熄灭”。这就需要学生在了解家庭电路的基本原理后进行实践实验,有助于巩固和深刻理解在电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学会运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家庭用电器的相关知识,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悉器材的操作,规范动手能力。

电子电工的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要求能够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这就要求他们在学校时就能学到将来能直接应用于工作当中的操作技能。而这就需要学校花钱购置一些相同作用、不同结构类型的仪器,以便让学生接触更多设备和仪器,全面了解器材的种类和作用,特别被广泛应用的仪器更应作为主要的培训。这些器材要求实用性强,如能比较系统地体现并满足工厂供电系统的受电、输送、分配、控制、保护等实践技能训练要求,以帮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正确的投切操作,倒闸操作,运行控制,以及各种运行方式的调整操作规程。装置需要结构清晰,运行灵活,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建立良好的实训平台。

4.丰富教学手段,促进技能掌握。

在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不完善,使得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空间局限于教室,思维空间和能力的狭隘,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手段辅助教学。如电工安全操作规程讲解起来枯燥乏味,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思考,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从而促进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5.注重实践,增强综合职业能力。

实践出真知。课堂上,通过实验,学生能快速理解相关知识,掌握技能要领,再通过实践练习获得实际技能。因此,每完成一个电路,笔者都让学生做一些额外的思考及动手实践,使学生由实验到理论,边实验边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平常让学生画出教室、电风扇、电灯等的电路图,或者检修。再如让学生把废旧的收音机拿到学校来,做收音机组装与调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综合实践工作思路篇7

这近半个月的学习,通过听(听专家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讲座、听优秀教师工作中的亲身体会)、看(看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到学校进行现场课堂观摩)从而引发深深的思索(思考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怎么去做),这次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感受颇深。这次学习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思想上的冲击,一次头脑的洗礼,更是一次顿悟的点拨。这次培训的内容不仅是我渴求的,更是我在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培训中有苦有累、有欢笑有收获,这次参训,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培训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听讲座汇报,接受洗礼

(一)充分认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专家、教授的讲座给我们这些不知所措的教师们指明了道路,专家们的的报告内容详实,其中穿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背景谈起,围绕着课程的实质、内容和实施,结合实例讲清了实施综合实践课的意义和操作策略。从国外讲到国内,从过去谈到现在,从教师的教学方式说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综合实践活动对师生的发展到教师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设计到各种课型,专家们分析得透彻,指导得到位,给我们学员树立新课程理念,尤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来自铜陵建安小学的佘承智校长尽管担任校长还始终站在《综合实践》教学的第一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通过对具体案例分析,讲解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确定主题,与学员共同探讨了中学阶段综合实践开展过程中一些实际问题,与学员们分享了“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与学生同成长”的喜悦;来自一线的教研员安庆市洪雪锋老师站在教研的角度,阐述了做为一名学科教师如何从本位课程中去拓展、开发综合实践课的主题,合肥市南门王昌余老师从多角度分析了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任重道远;安徽省社科院许晓红教授的“努力作一点点,把自己当作起点”观念;还有来自安庆二中查明顺无私奉献,为了心中的那个梦去奋斗,他用实际行动诠译了“做的比讲的好”的真正含意;合肥师范学院的殷世东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观课评课议课》更为我们在今后实践中如何做到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还有安师院张启树教授。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提出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使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就越能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二)充分认识到了我自己

过去,我一直自信的认为自己在教学工作岗位上算得上是有能力的了,虽然没有开展综合实践课,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组织学校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带领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几篇研究报告,也算是小有成就。可是,当我听了铜陵建安小学的佘承智校长的报告,他所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实施的汇报让我受益匪浅,他在他的工作经历中都能根据学校实际,充分利用自己的学校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把自己的特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佘承智校长的报告中,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原来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随着以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我将会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二、看示范课例,心驰神往

12月17日,学院组织所有国培班学员到岳西进行了示范课观摩,这堂由安庆龙狮小学李奥利执教的《我运动,我健康》示范课,整个课堂的程序紧凑且井然有序,学生对已列举的的问题按照老师归纳的方法一一进行筛选,无疑是整个活动的亮点,老师、学生在台上台下进行真诚的互动交流,学生、师生间的精彩对答得了在场学员、同仁和专家的肯定。通过课堂我们看到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李老师在课堂上表现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李老师说的“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与学生共同成长”这一句话的真谛。

整个课程实现了“学校小研究、社会大舞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达成。这一切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通过这堂课使我们接触到了对我们来说相对陌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我们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为我们对今后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

三、思以后的工作,任重道远

通过这次培训我明白了: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既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通过教育交往为中心的活动,其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虽然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面临很多困惑,遇到了很多的阻力。

1、课程的开设形同虚设 虽然我们的学校的课表中安排了诸如:劳动技术课、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开设都因为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挥下,这些“非主流”课程通通给“主流”课程让路。使得这类“非主流”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2、课程的开设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培训学生的诸多方面的能力,在这培训中被专家、导师反复提及,也得到了众多培训学员的认同,但这些能力的提升并不是短时间能看到的。那么如果让学生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做与升学、成绩无关的事,家长是不会认同的,学校也不会冒险去实行的。家长不认同,课程的开展、活动的开展就不能得到长效的发展。

没有开展这类课程的大环境,我们要从事这方面工作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坚持这方面课程开设实践,所付出劳动要比其他科目的老师多得多。但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一名将来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我们将看到美好的不来,同样我们肩上的担子也不轻。

教师综合实践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支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14-04

十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级教育主体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探索,对其所承载的使命认识得越来越清晰,行动也越来越自觉,立足实际尝试了许多好的做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既然是难点,在发展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全省来看,这一课程落实的还很不理想,许多学校还把它与学科教学、与中高考对立起来,没有开设这一课程;还有的学校只把它当成作业,由学生在假期里自由选择,结果必然是形同虚设;有的学校把它简单地等同于课外活动,以传统的学校活动代替课程的实施;还有的是把它等同于学科拓展活动,在学科教学的框架内开展以理解和巩固知识为目的的活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表明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没有从整个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出发进行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作为课程改革中最有创意且难度最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改革的成败,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支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一任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其一,综合实践活动为立德树人提供了生动有效的德育路径和教育过程。21世纪的社会现实为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学生成长中的新问题、新困惑对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德育方式,简单的说教,讲大道理,对于学生来自社会与生活的种种困惑很难真正解决。怎样使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怎么对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中的中小学生施以正确的引领和有效的培养,根本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与实践中体验和感悟,自己教育自己。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着眼于提高他们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与体验,着眼于为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服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有利于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思想品德修养与文化知识学习的统一。这就要求学校要把多年形成的德育传统和特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进行全面梳理和提升,以课程形态进行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涵养品格,提升素养。

其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基础教育在落实国家指导方针上,就是通过课程实施来培养未来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据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2010年北京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0%,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只有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20年前的水平。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潮流中,我们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善于合作且负责任的态度重视了吗?课改十年,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质的转变?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和社会情境中,体验和运用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探究实践中增强问题意识,全面培养和提高合作交往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动手设计与操作能力等,从而发展他们的实践智慧,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学校全部的教育教学工作,三级课程的设置与开发,都是要围绕这个目标,即使中高考,如果还停留在知识点的掌握,还坚持单一的知识传授,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切实转变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所在。中小学应该是最辛苦的行业,很多中学早六点半进校,晚十点半离校,师生要工作学16个小时以上,可是效率怎么样?学生都很迷茫,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没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只有分数这一个衡量的尺度,个性怎么张扬,怎么谈得上全面发展?如果说在大班额教学的现实中学科教学还不得不关注全体,不得不以统一尺度来衡量的话,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则为充分关照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课程要以学生在实践活动各环节的经历、体验、感悟、收获等为评价尺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肯定和满足。当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充满兴趣地去研究、学习、设计、展示的时候,不仅会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潜能,并且在合作探究中必然带来责任意识、创新精神的激发与升华,从而促进他们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自然的联系,强调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这就必然对校长、管理者及广大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首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转变教师观念,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基于三维目标,改变单纯的传授知识、应对考试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可是囿于强大的习惯和应试压力,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学科教学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在学科教学框架内很难实现,需要以新的观念来指导,更需要新的课程体制、模式来带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着眼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实践体验中知识的运用、探究和建构。这样,不仅带来教师观念、工作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根据学生需要拓展知识,学习方法,开展研究与实验。这种基于实践需要的学习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提升的内在动力。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比较好的学校教师都有体会,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基于主题的教师指导都超越了教师专业本身,超出了教师独立教学的范围。迫使教师进行自主持续的学习和探索,这对于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不能把这一课程当成负担,更不能因为应试而放弃这一课程。要动员所有的教师都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校以行动研究来培训教师,引导他们在落实这一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中,自觉地转变观念,提高素养。

其次,打破学科界限,促进教师间新的合作关系的形成。由于编制问题学校大都没有综合实践的专业教师,教师在其专业背景、实践经验中也没有综合实践的积累和储备。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又需要一支理念新、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协同教学。为此,学校要根据课程需要重新设计教师队伍的使用与培养,也就是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在这里,教师既要完成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必须超越本学科,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与社会生活,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选择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指导不再是从学科、书本出发,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基于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基于活动主题和内容的团队合作。这就要想法引导教师主动学习,加强交流,强化培训,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再次,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综合实践中,要转变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主体,处理、协调好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本保障。传统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依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双方关系不对等,自然会形成师道尊严。在综合实践中,要坚持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实践,要尊重学生兴趣,关照学生个性特征,并与学生一起探索交流,一起体验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克服困难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教师就会由高高在上的教者变成平等的首席。

三、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学校文化的支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超出了原有学校管理框架,在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策略与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去面对,从建设的高度去思考。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然带来学校现行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目前学校基本上都是以年级制,教学、德育、科研三驾马车并行的管理体制。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是权责分明、效率明显的。但是在课程改革面前,如何使之协调互动,如何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体现改革的精神,落实三维目标;如何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用科研的方式和成果指导教学,将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转化为科研内容;如何使教学与德育相统一而不是并行;如何将教学、科研、德育的思路规划转化为每个年级、学科、教师的任务得到落实,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为尝试着解决上述问题打开了一个窗口。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培训的管理与评价、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学生的管理与评价,课程内容与学校课程文化、传统活动的整合等一系列环节不是哪一个级部或部门可以解决的,需要各个部门联手,齐抓共管。这就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有的学校已经在课程推进中触及到这个问题,如宣化一中是由科研处牵头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衡水一中是由课改处协调相关部门。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以改革的精神去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甚至创新。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整合学校传统优势和现有资源。学校多年来已形成了自主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何在课改背景下使之唤发青春?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整合提升,从课程的意义上加以实施。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活动内容看起来并不新鲜,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却不同以往:学生不再是学校组织活动的被动参与者;活动内容不再是教师预先设定的基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实验,而是学生自主选择,全员参与的开放式探究活动;教学的组织和过程不再是围绕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教师的设计进行,而是按照综合实践的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评价不再单纯以结果、以教师的标准进行,而是贯穿在活动全过程的多元评价。这就告诉我们:第一,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难,学校都有丰厚的土壤,可以在总结开发整合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这也是课程改革进入第二个十年学校面临的一项重点工作;第二,原有的学校活动、传统还不等于课程,需要我们用课程的意识和方法重新设计、系统实施,在保持和发扬学校特色与传统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课程体系。这样,不仅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有效实施,而且推进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

再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和实施策略必将带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进而带来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各门课程教学都有自己的教法、学法,综合实践也不例外。虽然它是综合的、实践的,但也需要具备基本的课程形态和教师指导策略。比如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同时也是学习方式,包括主题研究、项目设计、实验探究等。每一种类型都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和基本课型,有对教师指导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策略。它们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而且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根本转变的抓手和助推器。当教师能够把研究性学习当成常态,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当成习惯,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是问题吗?

四、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支点作用需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难点,在实施中确实有许多的困难、阻力和实际问题,对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校长、教师都是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惯性裹挟下,要常态有效地落实好这一课程,发挥其课程改革的支点作用,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一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对课程的领导与管理,在政策、制度、管理机制和指导措施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导者,需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督导,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在课程改革进入第二个十年的今天,有必要依据课程纲要和实践经验,研制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或指导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课程实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一步协调基、导、训、研等部门机构,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和谐推进课程实施的长效机制和运行系统;在教师队伍定岗定编、教师职称评定及相关评选等问题上,需要制定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政策和要求,以便提供政策引导和系统支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方面进行有效指导和协调;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及中高考改革研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种评价中的地位和权重。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上级有关政策、制度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特点和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策略。

各级教研机构要切实发挥指导和服务职能。要依据行政部门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参与并监督课程执行情况;加强教研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教研员,带领学校教师开展课程实验,研究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切实发挥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要深入学校,指导教师,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寻找对策,与学校共同探索区域内课程建设和常态有效实施的思路和方法。

二要提升学校课程建设与执行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变革学校课程实施系统,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校本化实施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思路,超出了原有学校管理框架,在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策略与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学校立足实际,以改革的精神去面对,从建设的高度去思考。这里,核心任务是要求学校必须由过去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改变学校只问教学,不管课程的现状。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是学校特色的体现。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质量。所以,学校应把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在内的三级课程的整体设计,作为核心任务来抓。综合实践活动并非与各学科课程并列的单独学科,其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与过程都与三级课程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是将三级课程与学生需要和发展联系起来、有效实施的纽结和支点。为此,需要学校全面研究和梳理传统优势和现有资源,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社团活动、特色活动等进行系统整合,从中提炼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的系统思路。这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需要,更是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管理与实施水平的体现。

上一篇: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 下一篇:教务主任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