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基地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0 18:34:18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1

一、赴武汉等地招商考察的基本情况

(一)招商考察的实际效果。

此次招商考察采取市场考察与专项招商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围绕建材批发市场、果菜批发市场、汽车农机市场进行考察和招商,通过与长春一汽、上海大众、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四川恒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着名流通企业进行对接,推介了兰西的区位、资源、产业和政策优势,达到了交流信息、形成合作意向、学习借鉴其科学运作模式的目的和效果。考察期间与长春一汽轿车销售公司达成了建设兰西解放商用汽车销售中心的意向,与山东寿光蔬菜汽运公司李国峰先生达成了蔬菜供应意向,与内蒙古公司签订了葵花供应合同,与成都签订了玉米加工设备合同。

(二)寿光蔬菜、武汉建材、德阳建材、佛山陶瓷等专业市场建设的特点。

1、市场规模大。建全国最大、做全国最大是四处专业市场的共同特征。寿光蔬菜市场占地600亩,有3.2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8000平方米交易棚,7200平方米交易服务楼,5000平方米特菜专营区,2万平方米的外省市蔬菜交易中心,年成交蔬菜1.5亿公斤,交易额30多亿元,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武汉汉西建材城,面积10多万平方米,分为板材、石材、钢材、陶瓷、洁具、灯具等30多个专业市场。XX年,在市场规模、汇聚品牌、吞吐能力、经济效益等四个方面荣登全国同类市场榜首,XX年被授予“中国建材第一市场”称号。四川德阳恒大国际装饰建材城由四川恒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于XX年6月奠基建设,总投资4亿元,占地400多亩,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入驻商家1200多户。广东佛山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基地和销售集散地,全国建筑陶瓷2/3的产品来自佛山,被誉为“中国陶瓷城”。

2、建设档次高。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效率运营,是四地专业市场建设的又一特色。寿光蔬菜市场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电子拍卖中心,交易流程实现了电子化。汉西建材城形成了从仓储到运输、从配送到终端市场的“一条龙”物流集散渠道。四川德阳恒大国际装饰建材城由中国建材流通行业的着名企业承建,其设计理念、建筑风格、整体功能均属国内一流。佛山“中国陶瓷城”以完备的产品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实现了“买全国、卖世界”。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2

2007年农业部组织有关质检机构对全国37个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进行了一次例行检测,检测合格率为92.8%,北京市蔬菜合格率在95%以上[1]。当前常用的化学农药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所占比例最大[2]。农业部近年来例行检测结果表明,食品农药残留合格率在逐年提高。2012年,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7.9%。禁用农药检出次数逐年减少,2012年蔬菜中禁用农药检出仅7次,比2007年减少了215次,限用农药超标243次,比2007年减少106次[3]。

2011年1月至9月,我部防疫队对所管辖的在京直属饮食单位,从驻地附近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采购的蔬菜进行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采集我部防疫队管辖范围内的22个食堂及招待所、3个蔬菜供应点共计蔬菜(叶类和瓜果类)样品243件。样品均新鲜、无腐烂,当天采集、当天检测。

1.2 检测试纸采用中国人民卫生监测中心研制的有机磷农药快速检测试纸,定性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1 3 检测方法取蔬菜可食部位10克,剪碎置于清洁容器中,加蒸馏水10毫升,摇晃蔬菜约两分钟,浸出残留农药;取两片试纸将试端放入蔬菜浸出液中约10秒取出,将两片试纸重叠使试端紧贴在一起,3-5分钟内观察试纸变色情况,试纸变为蓝色为放心菜,不变色表明有有机磷农药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2 结果

检测的蔬菜样品243件,阳性样品经反复检测只有2件,其余241件均为阴性,阳性率为0.82%。农药残留阳性情况见表1。

3 讨论

我部防疫队所管辖的在京饮食单位采购蔬菜都来源于正规的、较大型的批发市场。大型市场对蔬菜上市准入有相关的监管措施,蔬菜合格率较高达99.2%。但从我部本次的检验结果来看,仍有一定比例的蔬菜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阳性,说明批发市场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抽检手段,只能阻断被抽检到的不合格蔬菜的上市流通,没被抽检到的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仍会进入正常流通渠道。鉴于本次的调查结果及有机磷农药在水中能发生水解而分解为无毒物质的特性,我们建议各饮食单位:(1)加工蔬菜必须遵循“择―洗―泡(汆)--切的原则”;(2)瓜果类清洗后去表皮食用;(3)包心菜类须将菜叶逐个掰开清洗浸泡,适宜过水的蔬菜先汆后炒。

参考文献:

1 黄月香,刘丽,培尔顿,北京市蔬菜农药残留及蔬菜生产基地农药使用现状研究.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8,20(4):319

2 李文胜,陈谷,王淑丽等.驻京某部队饮食单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分析.预防杂志,2009,27(3):218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3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以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为契机,进一步整顿机关工作作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优化发展环境,为各项工作创先争优奠定基础

一是认真学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部门实际和职能,认真确定活动主题、活动载体,认真安排和把握每个活动环节,将活动的具体内容、目标、载体、主题紧紧同科技工作的实际相结合,为各项业务工作创先争优奠定了基础。二是按照上半年市委、政府整顿机关工作作风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制度,并就改善工作作风、整顿纪律下发了文件,要求各单位、机关全体;加强作风建设、加强纪律性,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全系统工作作风、工作纪律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受到了市纠风、纪检、效能等考核检查部门的好评。三是通过深入调研和外出考察,使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为开展好各项工作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四月份全系统赴湖南韶山的学习考察、七月份深入兴和革命老区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全系统的凝聚力、战斗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大家奋发图强,在党风廉政建设、政务公开、计生、综合治理、依法行政、政风行风等共性工作中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各监控考核部门的好评和表扬,顺利通过了考核验收。为各项业务工作争先创优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为市委、政府发展冷凉蔬菜打造首都副食品供应基地,调整现代农业发展新战略决策起了积极的参谋助手作用。一年来,通过实地调研和多次与北京市政府、科研院所、蔬菜批发市场的合作和会谈,我局向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冷凉蔬菜建立首都蔬菜供应基地的建议,得到了王市长等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认为这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被列为全市的“十二·五”规划中,这个项目的启动,将建立北京与乌兰察布双百万冷凉蔬菜基地,做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将拉动我市gdp增长率提高3%以上,是京与乌战略合作的开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三)以科技示范引导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科技引领服务农牧业产业化的力度

为把我市的蔬菜、马铃薯、肉食品等主导产业产品打入京、津市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牧业。年内,重点实施了“抓引进、抓联合、抓示范、抓园区、培市场”的“四抓一培”工程。一是以推进和完善农牧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组织化程度,扶持以科技特派员牵头引领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大力引进适合我市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农牧业新品种。按照“抓大放小、扶大促小”的思路,加大了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招聘专家教授的力度。这些专家教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和中介将新技术、新品种扩散到千家万户。今年从区外招聘了22位专家教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个,深入11个旗县市区的800多个村和项目点,累计引进试验推广了180多个农牧业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80多万亩。二是以加大建立产学研联盟力度,加强挂靠联合为手段,努力提升科技引领农牧业产业化的水平。为把我市薯、菜、肉、乳产品打入京、津市场,全力打造首都的副食品基地。我们与中国农科院花卉蔬菜所、北京农科院、北京新发地农产品股份公司在设施农业栽培技术提升、名优特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建立销售市场等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在大棚蔬菜提高产量、改进栽培技术上进行合作。二在大棚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转让、建立基地上进行合作。三在共建副食品基地、共建市场上进行合作。四在加快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联盟上进行合作。第一批28个名优特蔬菜、果品、禽类新品种已在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科技产学研结合示范园区落户试验。三是以抓示范、抓园区为手段,进一步提高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能力和科技引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新潮流的能力。为了把园区内引进试验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通过示范尽快转化辐射。在前两年重点扶持建设的卓资融和、民丰薯业、老马清真肉羊三大园区的基础上,围绕马铃薯、蔬菜、乳肉等支柱产业。今年,重点建设和扶持了具有一定示范功能的农牧业科技园区54个、产业化园区23个。并在园区内重点推广二项新技术、解决二个老问题。一是在温室大棚内推广示范二氧化碳气肥新技术,解决大棚蔬菜只长蔓不挂果的问题,此项技术使大棚蔬菜增产幅度达到30%以上,亩增收1万多元。目前已在全市的300多座温室大棚内推广。二是推广瓜类蔬菜多元嫁接技术,利用南瓜做砧木,黄瓜和西瓜为接穗,提高瓜类的抗病性,解决大棚瓜类重茬病害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问题。目前,该技术已在丰镇、卓资、中旗、化德等地推广,增产幅度达到20-30%。四是为了加快引推速度,使引进试验、示范的新技术、新成果加以快速推广转化,尽快使马铃薯、设施蔬菜和乳肉产品形成规模优势,打造首都的副食品基地,今年,我们加大了对技术人员和生产者劳动技能的培训。第一,充分利用引进招聘的区内外专家教授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优势,采取座谈会、讲座等形式,集中培训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和技术干部,通过他们的传授普及到村、到户。每年,共举办科技特派员培训班20多期,培训科技特派员700多名。第二,利用园区、基地的示范优势,通过现场会、展示会等现场观摩方式,培训项目区、专业村(户)等一线劳动者,用实际效果传播,加快推广速度。全年共举办现场观摩培训30多期,巡回40多个镇的100多个自然村,有1000多能人大户参加了培训。三是通过科技特派员在生产服务中的传、帮、带,在工作过程中边干、边传、边教。仅上半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78期,培训师资500多人次,农牧民22.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9.15万册,每年完成70-80万人次的科技培训。

(四)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的,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

按照市委、政府“加快现有支柱产业升级步伐,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发展思路,以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企业科技工作重点,首先,按照“要坚持以大代小、以高代低、以新代旧,全面推进支柱产业升级步伐”的原则,组织内工大、内大等专家教授对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的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寻找科技创新的关键和突破口,并形成了《乌兰察布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为加速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对策、方法上寻找突破口。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拉动为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支撑。2011年共申报各类项目50多项,争取上级资金将突破2011年的1250万元,达到300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第三,大力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引、联、靠的办法,先后从内大、内工大、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山东大学等院校招聘企业科技特派员80多名,进驻了19家企业,签定技术合作项目27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四,积极为企业申报国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孵化器等工作开展服务,通过认定批复,享受国家和自治区在税收、项目资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营造政策环境。到目前为止,新奥集团在今年召开的全区科技奖励大会上被评为全区十强创新型企业,气化采煤研发中心正在申报批复部级工程研发中心;福瑞制药被评为全区10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有13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民营企业,12家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认定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

(五)以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大科技服务全社会的力度。

一是通过科技宣传周、科技“三下乡”和各种新闻媒介等渠道,加大科技的宣传力度,力争使科技服务的触角涉及各领域,服务全社会,特别是5月份开展的科普宣传周活动,与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协调了30多个部门在全市各地同步展开了以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科技强警、科技兴市等内容和理念的大型科技宣传活动,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宣传先进集体并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区的先进集体。二是继续加大各类科技培训的力度,通过科技特派员的“传、帮、带”科技园区的现场观摩和参加各类科技博览会、交易会等形式共培训师资500多人次、企业员工1800多人次、农牧民22.5万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园区的辐射示范能力和农牧民的生产技能。三是通过进一步完善12396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上半年与九千九咨询策划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农牧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通过电信网络,为农牧民提供全程信息服务,彻底解决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延伸不到和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是各级财政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远远达不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条例》“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上年度支出比例达到1%并随着财政支出的增长而逐年增长”的要求,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科技职能弱化,综合协调、宏观调控能力不强,科技工作成了“头大、脖子细、手长、腿短”的畸形人。二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尚未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格局。科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11个旗县市区科技局有7个旗县市区科技局决定与其它部门合并,合并后,将给基层科技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综合协调、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削弱。三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队伍建设、条件平台建设上尚需加强。特别是旗县市科技部门大部分只有5-8个编制,除去行政、后勤、财务人员,科技管理干部几乎没有且知识老化、年龄偏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四是科技人才队伍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偏低、分布不均匀也是制约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表现尤为突出。

三、2011年工作重点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而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也是乌兰察布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乌兰察布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中,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点,突破一批对设施蔬菜、马铃薯、乳、肉、化工、非金属矿产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领域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乌兰察布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科技园和产业带,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适用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为此,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提高和突破。

1、农牧业科技工作要有战略新定位。一是继续完善和提高农牧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抓大放小、扶大促小”力度,多层次招聘区内外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进一步传授转化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为打造首都副食品基地,发展冷凉蔬菜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二是在以往建设二个园区一个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牧业科技园区、基地和产业示范带的建设力度, 2011年倾全力建设四大农业科技园区,为冷凉蔬菜育苗、技术规程制定等提供示范。三是加大农牧业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力度,通过每年举办的杨凌农博会、深圳高交会以及科技合作交流,继续引进示范具有国内外前沿水平的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保证冷凉蔬菜项目“双百万”工程的顺利实施。

以上措施都要围绕冷凉蔬菜项目的实施提供服务和保障。把冷凉蔬菜项目作为农牧业科技的重中之重而起好步、开好头,倾全力落实好市委、政府交付科技系统的重任。

2、科技培训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有新突破。一是在秋季利用科技特派员队伍,集中开展千村万户现场观摩培训,完成60-80万人次的培训目标,特别是冷凉蔬菜项目实施区的生产者。二是充分利用卓资农牧业科技园区被确定为全区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这一平台,年内重点培训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科技特派员的传、帮、带,普及实用技术。并积极申请自治区科技厅支持,成立乌兰察布科技特派员培训学院,全力打造科技培训平台。三是充分利用国家科技部、自治区科技厅的各类会议、培训班,重点培训旗县局领导和局机关环节干部,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3、企业科技工作要有新创新。一是进一步加大市校合作力度,扩大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派遣规模和服务领域,在去年完成19家企业的基础上扩大到40家。二是对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实行重点扶持。三是加快科技对外合作交流步伐,为企业内引外联做好中介协调工作。年内,重点抓好新奥气化采煤集团与俄罗斯800多万元的科技合作项目、工业企业创新方法培训、引进冷凉蔬菜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等工作。

4、厅市科技合作要有新进展。一是通过厅市科技合作会商制度,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加强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建设和乌兰察布科技特派员培训学院的建设。二是科技合作交流和挂靠联合要有新进展,积极开展与北京科委、北京农科院、区内高校的合作,加快建立产学研联盟和挂靠联合体进程,以加强对园区、基地和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冷凉蔬菜项目的规模扩张,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5、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年内,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宣传力度,继续与乌兰察布日报、乌兰察布电视台、乌兰察布信息网、乌兰察布农村户联网合作,完美两个科技宣传窗口和两个信息共享平台。一是与乌兰察布日报合作,开辟《科技苑》专栏,定期不定期地宣传科技促进经济的好典型。二是与乌兰察布电视台合作,开辟《科技之窗》专栏,定期宣传科技促进经济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做法。三是在“乌兰察布信息网”上各种科技信息,进一步建立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四是在去年3个试点县的基础上普及推广,将户联网信息终端延伸到千家万户。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4

一转入正题,说到自己的本职工作,陈华就吟出一句:“土可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在说出这句话时,我可以明显地看出陈华眼中的深情。而她,也正是坚信着这一点,20年如一日地扎根在农村,努力为实现“土能生金”的美好愿望而奔波奋斗着。

辛勤劳作,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1997年7月,陈华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浮山县农业局工作。对于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她来说,深切地明白这一职位对于自己和所服务的农民来说,意义重大,“我就是想为农民多做点实事,让他们增加收入,早点过上富裕日子。”

听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但要真正做到并始终坚持做下去,却是很难的一件事。2000年,由陈华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督的浮山县张庄乡小卫坡温室项目建设在即,当时陈华的孩子还不满周岁,丈夫又在乡村教书,她自己每天骑着自行车,去离家约5 000米的项目基地进行工作指导。孩子还小,又无人看管,陈华只好忍痛给孩子断了奶,并托付给邻居照管,每天晚上回去再把孩子接回来,自己则一心扑在基地上。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当年该项目每亩平均纯收入就达上万元。2002年,浮山县的温室产业项目成为省市首屈一指的致富产业,面对成绩,陈华却幽默地说:“我的这辆破旧自行车立了汗马功劳。”

2010年,山西省政府启动了“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浮山县被列为晋南盆地板块具有设施蔬菜建设区域优势的核心县。陈A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刚开始启动建设的时候,好多农户持观望态度,为了让农户转变观念,她先是游说亲戚朋友,让大家先自贷款,投入到印象田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温室建设中。光有了温室还不行,还需要技术,陈华先后带领重点村干部和示范户代表500余人次,多次赴山东寿光、山西长治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的种植经验,终于让大家放下了戒心,投入到温室建设中来。当时,全县预计设施的蔬菜园区(温室、春秋大棚)共有6个乡镇30个村,分布范围广,相隔又比较远,路况非常不好。但陈华坚持每天扑在田间地头,细致观察了解土壤、水份、气候、肥料等条件,规划棚体建设方位,督促棚体工程进展,实地指导棚内生产等工作;晚上回家加班总结整理白天收集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并将实际工作与经验相结合,完成了全县蔬菜园区规划文本、蔬菜项目科研报告等。 蔬菜长势喜人,陈华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园区建成后,陈华心心念念都是每个大棚,天气预报成了她每天必须关注的问题。刮大风时,她担心设施棚体能否抗得住强风,总是提前指导农户拉紧压膜线,封严风口;下大雨时,她担心棚体的排水是否流畅,提前指导农户疏通水渠,防灾减排;下大雪时,她又担心棚体的抗压强度,实地指导农户清理积雪,防寒保温;连续阴雨天,她又揪心如何保苗防病,进棚入户做好设施蔬菜的栽培管理。她的眼里心里,全是那一棵棵如金苗般的蔬菜。

2011年2月28日,在天气已转暖的情况下突然下起了暴雪,积雪达30厘米之厚,设施菜农又没有这方面的应急防范经验,陈华心急如焚。在路况非常糟糕、车轮四处打滑的情况下,她带领着相关技术人员马上赶赴园区,5 000米的路,一行人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一到达,他们马上投入到清理积雪的活动中,深夜11点多才全部清理完毕。平时,谁家遇到问题和困难,陈华都会去实地考察一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再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2014年,为了打造“浮山印象田园”农产品品牌,陈华前往辽宁凌源、山西运城等地参观考察了解特色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并率先创新科技,试验示范种植温室无土栽培有机西红柿。2015年3月,种植的西红柿荣获北京东方嘉禾认证有限责任公司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认证有机西红柿总产量10吨,同时发放3万枚有机认证西红柿防伪追溯标志,产值达12万余元。

天道酬勤,终得喜人丰收景

陈华不仅推广蔬菜生产,而且总是积极汲取其他新技术,并付诸实施。她曾先后为印象田园引进了温室油桃、葡萄、奶油草莓、温室百合花等新品种,不仅使得第一茬的产值均达到10万元以上,而且带动了周边的采摘经济,吸引了周边县市人们到园区赏花、采摘、游乐。

目前,浮山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建立起了21个春秋大棚园区,2015年,温室黄瓜亩均产量1.3万千克,亩均纯收入3.2万元以上,春秋大棚亩均产量9 000千克,亩均纯收入1.4万元,现已有3 000余户农户实实在在享受到了设施产业带来的实惠。

多年的农村基层实践工作,陈华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她先后在部级、省级期刊上发表《浮山县设施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建议》《下凹式日光节能温室黄瓜间作苦瓜立体高效栽培技术》等10余篇论文论著,编写了实用技术手册10余种,获得了“一种水后简捷定植方法”和“一种联栋大棚地暖式节能蔬菜育苗装置”2项专利。

她还积极指导农户开展工作,和县蔬菜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农村,培训基层农民,年均培训8 000余人次,培育本地农民技术员50余名,创建科技示范户300余户,发放技术资料20 000余份。

天道酬勤,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陈华默默地无私奉献下,浮山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先进县,浮山印象田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也获得山西省“蔬菜产业优秀园区”,辛落村和蛟头河等春秋大棚园区已成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农民增收的样板区。

20年来,陈华自己也是各种荣誉加身,先后荣获省、市、县各级奖项30余项。2009年获省科协“科技奉献奖”先进个人;2010获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先进个人;2011年获省科技厅“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村技术承包奖”;2011年获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获山西省农业厅、省农林水工会“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优秀工作者;并多次获市农委“蔬菜工作先进个人”“服务基层先进工作者”及浮山县农委“先进个人”称号。但对于这些,陈华并不在乎,她就是想为农民做点实事,想为农村做点实事。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5

一、全面科学规划,逐项落实,逐步到位

农村学校有着它特有的优势,可以大力开发闲散土地,开辟蔬菜及农作物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可以实行以班级为单位,学校领导牵头、班主任负责、任课老师配合的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基地管理和生产指导,做到上下联动,使小基地、大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而不走过场,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为课改工作得到新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把各班教室前后未硬化的土地作为“种植角”分到各教学班,开设四个区域。

区域1:菜畦分块,班级管理

区域2:集中栽培,统一管理

区域3:分块种植,自由管理

区域4:优种优育,试验管理

根据时令安排种植不同类植物,如黄瓜、豆角、西红柿、葱、南瓜、向日葵、玉米、大豆、白菜等农作物和蔬菜。按同种植物安排种植不同的品种,如春秋季的黄瓜有华南系黄瓜和华北系黄瓜 ;豆角有扁豆,四季豆,有上架的、有不上架的;白菜有北京青白、天津绿、秋绿78 等。通过不同品种农作物蔬菜栽培的生长过程可以让孩子们学会观察事物,在同一土壤、同一气候、同样的管理,对品种进行比较,看哪个品种更适合本地的生长。通过观察,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把他们看到的、观察的记录下来,鼓励孩子们把实践结果告诉给家长,一方面起到社会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孩子动手、动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校如家的品德,充分发挥了基地的活动、劳动、育人、服务的功能,真正使小基地发挥大教育,为使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应坚持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的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的依据和原则

1.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家没有参加或很少参加过劳动,所以首先把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同时,青少年正处在好奇心强、爱好思考的时期,因而要充分发掘他们的这种潜能,培养他们勤思索、好钻研的良好习性。 另外,他们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没有束缚性,在操作中也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因而既要有基本的的实践途径,又要有实践活动的方法,鼓励创新,进行改革,使之将科学的态度,责任感与大胆创新结合起来,为孩子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有目的实践。案例:某年级种植了北京青白、天津绿、秋绿78和玉田地方特色蔬菜——大白菜,在同一土壤、同一气候、同样的管理,对品种进行比较。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实践,从而让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创新与探索。

其步骤如下:

(1)选种——翻地——种植——观察——记录——比较——总结——上交报告

(2)具体操作流程表

3.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首先在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教给他们使用简单工具的方法,了解一些现代的农业技术,对一些传统的耕作方法,要了解原理并能操作。其次,要通过实践,更多的进行体验与操作,从而使孩子们能熟练的动手操作劳动,培养孩子们合作意识。一是在实践的技能方面能与他人合作实践,掌握方法。再就是,在实践中能与他人合作、改进和创新,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4.编写教材要具有可读性,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要注意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力求通俗易懂、实用、实效;使人喜欢、好用,情趣盎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

5.权力要下放,由各班自主经营,学校统一管理,无论是栽花种草还是种农作物由各班主任与孩子们商榷决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校除制定好学期前工作计划、创新能力机构及制度外,每学期要有组织评比、期末要有总结。

总之,我们相信,通过小基地大教育这块主阵地,我们收获的是经验,立足的却是未来,通过不断地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会使学生劳动基地建设、学生劳动技能的特色教育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6

7 500万元,引起了河南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济源市政府及济源电视台、济源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多管齐下,

共促蔬菜产业发展

实行“四个统一”。为确保露地蔬菜生产的效益,村民组建合作社,实行统一购进种子、统一进行穴盘育苗、统一发放农资和统一产品销售的“四个统一”。统一购进种子,保证了品种的纯度,为统一销售打好基础;统一进行穴盘育苗,既省时省力,又提高了壮苗培育率,为丰产夯实了基础;统一发放农资,避免了农户购买到假农药、假肥料,保证了商品蔬菜的合格率;统一产品销售,既减轻了种菜户的销售负担,又满足了大客商的需求。

适时进行培训。根据生产需要,及时对种植户进行培训。2016年济源市农业部门在王屋镇罗庄村、柏木洼村、清虚村举办10期培训班,聘请了河南省、市蔬菜专家,对菜农进行了系统培训,使菜农了解和掌握了蔬菜生产的理论知识,为菜农管理好丘陵山区蔬菜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系统培训和平时培训,共培训菜农1 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 000余份。

强化技术指导。菜农担心的是技术,济源市园艺站在做好技术培训的同时,强化了对种菜户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坚持每周到基地现场指导1次。在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明确一名技术人员,具体负责番茄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形成“专家+农技员+示范户”模式[1],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间课堂”,及时解决种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生产生长特性和山区降雨及地势特点,推行了水肥一体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及绿色防控技术,为蔬菜健壮生长提供了保障。

拓宽销售渠道。菜农最愁的是销售。蔬菜种植后,为了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济源市农业部门和王屋镇政府提前帮助菜农联系蔬菜销售客商,联系到常年在济源调菜的外地蔬菜客商,并陪同蔬菜客商到基地实地考察,向其介绍了当地蔬菜的生产情况、品种特性及上市时间等。番茄上市后,吸引了洛阳、郑州、商丘、焦作等地客商来基地调菜,各部门为客商提供信息等服务,解决了菜农的销售顾虑。

硕果累累,

百姓喜获丰收

露地番茄收入可观。济源市丘陵山区露地番茄从5月下旬育苗到10月下旬拉秧,5个月期间,恰好是平原温棚供应的淡季[2],价格优势明显。王屋镇罗庄村种植户赵喜实现了平均

667 m2产量超万斤,效益过万元,并说了一句话:“俗语说的‘一亩园十亩田’真不假,种了几十年的庄稼,哪收入过这么多的钱,种菜就像办了个小工厂,我们感谢济源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农牧局园艺站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群众观念发生改变。通过种植露地番茄,改变了传统种植玉米的习惯,普及了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了山区农民蔬菜种植技术和收入;利用丘陵山区远离污染、夏季气候相对冷凉的特点[3],与平原地区进行错季栽培,能够有效提高济源市秋淡蔬菜市场供应能力,提高蔬菜品质。群众眼见为实,由起初的怀疑转化为相信,认识到这是一项“短平快”项目,也是一项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效农业项目。

“互联网+”深入乡村。在露地番茄生产中,菜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会在网上购置农资,团购打包网购黄板和绑蔓机,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与劳动强度;创新服务手段,开展指尖服务,菜农利用手机拍照,通过微信及时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技术人员,再把解决问题的办法传送到农户,便于及时地解决问题;蔬菜上市后,农户通过互联网及时发送销售动态信息,也吸引了部分外地客商的到来,加强了客商与菜农的联系。

发挥载体传播与科技作用。要依靠科技,分析市场需求,根据山区不同的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品种选择和播种时间的确定。推广穴盘育苗、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及绿色防控等技术,是种植成功的关键。要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合作社,解决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统一技术管理等问题[4],保证产品质量统一,以便应对市场变化,逐步申报认定区域性绿色基地。

全面布局,

共谋未来发展

以质量谋发展,全面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为拓宽市场销路,济源市非常重视无公害蔬菜生产,制定了《番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13项地方标准,并在丘陵山区蔬菜种植区大力宣传普及,切实提高蔬菜质量,使无公害蔬菜逐渐发展为绿色蔬菜,以适应市场需求,提升蔬菜产业总体效益。

以效益为核心,加强市场销售体系建设。蔬菜种植效益的高低,最终通过销售来体现[5]。济源市丘陵山区露地蔬菜主要是外销,一个正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菜农蔬菜的销售及客源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济源市十分重高山蔬菜交易市场建设,目前正在建设的有王屋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菜农从原来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逐渐转移到专业蔬菜交易市场来。

以质量树品牌,建立丘陵山区露地蔬菜名品牌。好的品牌是无言的广告[5]。经过6年的技术指导与严格的无公害种植要求,济源王屋山区露地蔬菜在周边地市已经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缺乏蔬菜价格话语权。下一步,要引导山区农民利用合作社注册商标,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菜农的价格话语权,让菜农真正得到实惠。

以技术为支撑,构建科技服务创新机制。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技术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山区农民介绍新品种、传播新技术、推介新机械,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创新“农业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模式[6],通过“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培训手段,做好“农技快餐”这道菜,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和科技的恩惠。

参考文献

[1] 徐永青.临安市发展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新农村,2016(1):11-12.

[2] 余国庆,王定国,徐世凤.瑞昌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2):9.

[3] 高华山.北方高海拔山区设施番茄夏季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13(8):9-10

[4] 曾永梅.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J].河南科技,2013(17):210.

[5] 杜宏俊.汉源县发展高山蔬菜的成效与展望[J].长江蔬菜,2011(17):1-3.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7

省政府督查组:

某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耕地面积832万亩,全市总人口530万,其中农业人口310万,市区人口约220万。近年来,市政府对蔬菜工作十分重视。今年1月,某市长明确提出:发展蔬菜生产,让老百姓吃上新鲜健康、安全卫生、价格合理的蔬菜,是各级政府的做好民生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1]246号)精神,我市做了一系列效果突出的工作,突出表现为工作部署合理,保障措施有效,组织领导科学。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11]24号文件精神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安排部署科学合理

今年1-4月,受恶劣的降温气候条件和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高幅度较大,楼市、食品尤其是蔬菜等日常必需品价格上涨偏快,给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某市委、市政府密切关注民生,创造性地决定实施一项民生、德政工程:建设城市专业蔬菜基地。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行动。

5月11日,某市长在XX副市长的陪同下,率领市农办、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开发办、市商务局、市蔬菜研究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现场察看了石鼓区茅茶亭、三星蔬菜基地和雁峰区兴隆蔬菜基地,并在兴隆蔬菜基地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对今后三年城市专业蔬菜基地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并出台了《某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10]第21次)。

6月17—19日,市政协主席王雄飞、副主席刘国思、肖长河,秘书长郑成华率领我市部分省、市政协委员深入某县、石鼓区、雁峰区、珠晖区等蔬菜基地进行调研,并对市蔬菜研究所、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进行视察,形成了《关于我市蔬菜基地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8月4日,XX副市长在政府常务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中心城区蔬菜生产发展实施意见及蔬菜基地建设有关问题,形成了《某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0]第68次)。

8月18日,某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2010年第5次(13届24次)常务会议,安排布署中心城区土地综合整洁项目进入蔬菜生产基地,并形成了《某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第五期)。

8月27日,某市长在XX副市长的陪同下,在市蔬菜研究所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市蔬菜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及200亩蔬菜新品种示范与种苗基地建设问题,出台了《某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10]第36次)。

9月26日,受某市长与XX副市长的委托,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王旭明在市政府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中心城区蔬菜基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有关工作,出台了《关于市中心城区蔬菜基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

9月29日,某市长在市政府主持召开2010年第6次(13届25次)常务会议,一致同意出台《关于加快中心城区蔬菜生产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市蔬菜工作领导小组》等一系列文件。同时,一致同意市蔬菜研究所200亩新品种示范与种苗基地定址于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蔬菜工作经费列入常年财政预算,并形成了《某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第六期)。

(二)措施得力,工作进展快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文件)及某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精神,结合我市的人口现状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计划一年一万亩,三年三万亩,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城区分期分批新建6个总面积共3万亩的城镇专业蔬菜生产基地。三年后,我市城区专业蔬菜基地总面积将达到5.4万亩,总产21.6万吨,实现城区主要蔬菜基本自给的目标。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我们今年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成了规划调整。市长办公会议以后,我们组织农业、国土、规划、农办、水利、商务等部门,组成专家组,按照《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结合《某市城区专业蔬菜基地总体规划》、《某市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离中心城区180平方公里以外实地踏勘,对城区蔬菜基地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蔬菜基地分别为四个区的6个乡镇、28个行政村共3万余亩。绘制了六大片新基地图表。

2、实行了任务分解。按照市长办公会议精神“三年三万亩”建设步伐要求,我们对四个城区今年的建设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建设地点和建设重点。珠晖区今年完成4600亩,其中东阳渡片完成1400亩,茶山片3200亩,重点建设东阳度沿江村500亩核心示范区,以豆类、叶类菜及甜玉米为主;石鼓区今年完成2600亩,重点建设三星村500亩核心示范区,以瓜类、茄果类为主;蒸湘区今年完成2300亩,其中雨母山灵山片300亩,呆鹰岭松陂片2000亩,重点建设松陂村500亩核心示范区,以豆类、茄果类为主;雁峰区今年完成700亩,重点建设公益村300亩核心示范区,以叶菜类、瓜类为主。

3、编制了建设规划。市农业部门抽调5名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班子,会同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专家,着手编制6个专业蔬菜基地详细规划,现设计人员实地现场测量已经完成;市国土局也于近期每天派出近十名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踏勘测量,设计初步图纸已经出台。两块规划对接、整合后,预计在10月底拿出详规。

4、整合了建设资金。根据市长办公会议纪要,整合涉农资金,集中用于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从2010年开始,全部投向蔬菜生产基地,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市直部门的水利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移民资金等集中投入蔬菜生产基地,原则上除项目资金外,市水利局、市农业开发办分别不少于80万元。整合的资金集中用于规划内的蔬菜基地的沟、渠、路、电、棚、检测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重点支持1-2个,支持一个,建成一个,不平均分配,更不撒糊椒面。同时,对新建的蔬菜基地按种植面积每一亩补贴400元,新建的大棚(0.6亩以上)每个支持2000元,补贴资金市、区财政各负责一半,政策执行期限为3年,从蔬菜生产基地规划确定后开始实施。原有的基地和大棚不在补贴范围之列。

5、构建了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科技服务。市农业局、市蔬菜研究所安排了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城区指导发展蔬菜生产。区人民政府对辖区内每一个蔬菜生产基地,也采取政府补助的办法聘用2名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基地的蔬菜生产,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的科技水平和操作能力。二是提高科技含量。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和各蔬菜基地业主,在抓好普通叶菜类、茄果类、瓜果类等露地特色蔬菜生产规模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和发展高效蔬菜,提高蔬菜种植效益。大力推广遮阳网、越夏栽培、防虫网、有机绿色无公害等现代化蔬菜生产技术和配方施肥、C02施肥、微灌、喷灌、滴灌技术、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农业高新技术,确保技术推广到户率达80%以上。同时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引导蔬菜生产企业、大户和经济合作组织引入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和出口创汇蔬菜,确保蔬菜产品安全。三是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市农业局近年来注重牵头抓好全市蔬菜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我们在中心城区每个蔬菜基地建设了农残速测站,从源头上杜绝无毒蔬菜入市。严格资质审查,加强检验检测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了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靠、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6、完善了产销渠道。市商务局根据蔬菜基地建设和市政府“四场一厕”民生改造工程改造了一批市区批发和零售市场、集贸市场。三年内力争在珠晖区建设一个蔬菜产地菜批发市场,一个生产基地气调库。改造现有市场信息服务、摊贩量检测、采后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鼓励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全面推进城区销地批发市场在基础设施、管理、技术等方面升级改造。

7、新基地建设的准备工作进展较为顺利。一是四个城区政府均组织召开了区政府常务会议或区长专题会议,各自分别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区蔬菜生产领导小组,明确了蔬菜生产补贴配套资金。二是对国发[2010]26号文件、市长办公会议精神进行了宣传发动,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前期工作。目前,在石鼓区,香江百货超市已在角山三星基地租赁200多亩土地,签下第一单合同。原角山某市乐富蔬菜发展公司借助社会资金支持,基地土地流转合同由200多亩扩大至500多亩;珠晖区分管领导带领农业部门干部南下广东江南蔬菜批发大市场招商引资,引进了广东天绿源科技服务平台,现某天绿源蔬菜协会已落户东阳渡,落实核心示范区200亩,带动周边散户订单生产300亩,同时和本市餐饮协会也在进一步洽谈;雁峰区加大了对江西种植大户的引进,已在公益村建立速生叶类菜基地200多亩,同时与市旺鸣轩餐饮文化连锁有限公司进行土地流转;蒸湘区农业局与杨姓广东个体老板已进行多次接洽,有望在近期签定合同。市蔬菜研究所200亩新品种繁育核心示范区也布局选址某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步步高超市、南华大学等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的洽谈也在进行中。三是抢抓季节,搞好秋冬菜生产。今年调规后的六片蔬菜基地现已种植秋冬蔬菜1700余亩。冬菜育苗工作已摆上工作日程,及早进行安排布置,确保年度目标圆满完成。

(三)加强领导,分工配合好

一是成立机构。为加强中心城区蔬菜基地建设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某市中心城区发展蔬菜生产领导小组,由张某市长任顾问,蒋XX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王旭明、市农业局局长单文周、市国土局局长任副组长,蒸湘区政府、石鼓区政府、雁峰区政府、珠晖区政府区长,市农办、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水利局、农业综合开发办、移民局、商务局、工商局、公安局、物价局、蔬菜研究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市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市农业局。四个城区政府都相应成立了由政府区长任组长的领导机构。

二是明确职责。中心城区蔬菜基地建设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要求各部门通力协作,全力以赴,各司其职。中心城区发展蔬菜生产领导小组近期任务是发展中心城区的蔬菜生产,研究决定蔬菜生产基地的规划和集中建设项目的安排;农业部门牵头做好蔬菜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财政部门制定资金整合办法和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实行资金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封闭管理;规划部门制定中心城区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国土部门向上申报和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归集每年资金到位;发改委打捆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水利部门对基地的水利设施做好规划并向上申报争取资金,归集每年资金到位;农业开发办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归集每年资金到位;移民部门对有移民的基地要将移民产业开发资金剥离集中投入蔬菜生产;商务部门要抓好流通服务;公安、商务、物价、工商以及城区政府要认真整治菜霸,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蔬菜研究所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和提供优质种子、种苗;四城区政府要整合各类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具体负责蔬菜基地建设的各项实施工作。

三是统筹发展。除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各县市区行政首长应严格实行“菜蓝子”一把手负责制,组织多方力量,积极发展当地的蔬菜生产工作。

二、某市蔬菜工作情况

(一)基地情况

某市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现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由于高校较多(10所),交通、旅游、服务业发达,流动人口众多,约20余万人,常年吃菜人口基本稳定在120万人左右,现有城镇专业蔬菜基地2.4万亩(四季园),季节性菜地0.8万亩,总产10万吨,由于某市定位为国家45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铁路、公路密布城区,征占了部分菜地,也破坏部分蔬菜基地沟、渠、路、电系统,且近年来,某市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逐步“蚕食”了城市近郊部分专业菜地,蔬菜基地占补基本失衡,急需补进3万亩专业菜地方能保障城市居民蔬菜基本自给。

(二)基金情况

1、2008-2010年,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实际到户分别为57万、173万、120万元。基金主要使用于新菜地扩建,老菜地提质改造以及种植补贴。

2、2008-2010年,物价调节基金分别安排了200万、200万、268万元,其中每年投入到蔬菜基地内种养业的资金分别为119万、145万、197万元,分别占当年比例的59.5%、72.5%、73.5%,逐年有所增加。

(三)基地管理情况

近年来,我市组织部门分别从农口各单位抽调4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输送到全市大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基地的科技入户与项目资金进行扶持。城区各大生产基地均安排了一名科技特派员。市农业局、市蔬菜所共抽调4名高级农艺师,长期蹲点分别负责四个中心城区蔬菜基地的技术指导。四个城区政府每个基地负责聘请2名技术员。此外,今年财政实行省管县以来,市农业部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心城区蔬菜基地建设上来。病虫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或技术推广,均归集于城区专业蔬菜基地,使基地地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四)市场情况

某市现有西园、桑园2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计划用3年时间在珠晖区新建一个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使我市批发市场形成“品”字形的合理布局。现有农贸市场40家,在08、09年的全市“四场一厕”民生改造工程中均得到了完善与提升,26个社区仅个别社区无社区菜店外,其余均有设置,据市商务局商业网点“十二五”规划26个社区均增设1-2家社区菜店。

三、请示与建议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8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北滩乡、三滩乡、刘川乡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11个乡镇、15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国土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4.9万亩,其中水地50.05万亩,人均水耕地1.18亩。目前,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08.9万亩,其中小麦23.26万亩,水稻3.56万亩,玉米18.42万亩,糜谷2.83万亩,其它谷物2.61万亩,夏收豆类7.74万亩,大豆0.72万亩,棉花0.15万亩,油料4.21万亩,枸杞4.88万亩,籽瓜10.5万亩,蔬菜25.8万亩(含洋芋),瓜类4.35万亩。

2015年粮食总产170477吨,均产220公斤/亩,蔬菜总产658925吨,蔬菜产值80786.84万元。农业总产值171291.6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33.49万元,占77.96%,农业增加值102051.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种植业仍是我县农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根据县情,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近年来,全县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快两翻三提高的总体目标,极力推动三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蔬菜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思路、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经作种植逐渐扩大。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15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69万亩,较2015年增加16.38万亩,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77.46万亩,较2015年增加了10.48万亩,增幅15.6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1.29万亩,较2015年增加2.57万亩,增幅29.47%;园林水果面积4.71万亩,较2015年增加1.48万亩,增幅45.82%。二是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渐趋合理。2015年粮食、经作(含蔬菜、水果、瓜类)、饲草面积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15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调整为70.39:27.61:2.00和26.16:73.84。粮食比重略有下降,经作、饲草比重增幅较快,分别达到34.41%和178.48%,夏秋作物调整中,秋粮增幅较大,压夏扩秋效果显著。三是经作内部结构变化大。通过经作结构的调整,初步形成了蔬菜(含地膜早熟洋芋)、籽瓜、枸杞、瓜类等四大特色产业格局。其中:蔬菜、籽瓜、枸杞、瓜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15年的18.1:4.5:0.2:1.6提高到2015年的23.7:7.2:4.4:3.9,增幅分别为31.25%、57.74%、1846.23%和140.48%。调整力度最大的是蔬菜,2015年蔬菜面积较2015年增加了10.12万亩,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枸杞,增幅1846%。

(二)特色农业产业壮大,优势农产品向区域化经济发展。一是全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县蔬菜(含洋芋、复种等)种植面积达30.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达到5.18万亩,新发展蔬菜1.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9.13%,万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乡镇达到7个,形成了以东湾、三滩为主的万亩茄子生产基地,以北湾为主的5千亩密刺黄瓜生产基地,以平堡为主的千亩反季节西甜瓜生产基地,以刘川为主的千亩洋葱生产基地,以东湾、乌兰为主的万亩辣椒生产基地,以及高扬程灌区10万亩早熟洋芋生产基地,乌兰河靖两千亩绿头萝卜基地和永新千亩大蒜基地等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瓜菜专业化基地生产格局。二是实施和完成农业建设项目。2015年以来,我县申报实施农业项目31个,项目总投资3718.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85.9万元,地方配套195.4万元,自筹1325.28万元。通过项目带动,温室蔬菜种植、枸杞栽培、旱作农业等一系列优势高效栽培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已建成长河食品、神农米业、白塔精淀粉、三农源脱水蔬菜、阳光蔬菜保鲜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个,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从业人员2300多人,投资规模1.8亿元,完成订单农业13.5万亩,带动农户4.45万户。目前枸杞、籽瓜深加工生产线项目正在积极申请立项。四是不断加快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进程,向标准化发展。已建成东湾大坝和刘川张滩两个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心示范区和北湾、平堡、乌兰、糜滩、五合、北滩等10个示范点。同时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突出抓好地方特色蔬菜产品的绿色食品资格和品牌的申报认定。我县生产的茄子、辣椒、洋葱、青刀豆、双孢菇等14种农产品先后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今年我县又被农业部列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三)基地建设逐步加快,规模化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一是搞好30万亩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2015蔬菜面积达到31万亩,其中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面积达到28万亩。二是进行10万亩籽瓜基地建设。示范推广籽瓜栽培10.5万亩,完成高湾无公害籽瓜产地认定工作。三是狠抓5万亩枸杞基地建设。从宁夏农科院等地引进、繁育宁杞1、2、3号等优良品种,在北滩、五合、东升、靖安等乡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全县枸杞栽培达到4.88万亩。四是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示范面积稳中有升。2015年达到13.56万亩,其中洋芋种植8.5万亩。完成地膜覆盖14.28万亩,示范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013万亩,2015年达到6.1万亩。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明晰,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规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县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观念制约,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多年来,我们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做了许多工作,如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已经搞了十几年,但工作力度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邻近省、县区也在逐步超越我们。加之受主观或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县种植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益的产业发展观念更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不强,仍然停留在自产自销的经营状态。

(二)农作物品种不优,产品不能均衡上市。目前,我县种植业中以小麦、玉米、水稻、蔬菜、枸杞、瓜类为主,虽初具规模,但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种优势,品种过多和分散经营使我县无法形成农业(种植业)品牌,大大限制了有优势的特色产品的发展。。各业务部门对各乡(镇)的区位、气候、温差等方面的特点研究还不够系统科学,栽培品种的搭配不尽合理,因地引种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从而造成了产品季节性断档、农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的现象。

(三)品牌意识淡薄,产品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是我县生产的14种蔬菜产品先后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但是至今没有在市场上打出一个响亮的品牌,产品知名度不高。二是种植业主要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经营单位小,产业化程度低,在规模实力、经营素质、资本运作以及对风险承担等方面处于劣势。三是分类、分散、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工作简单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没有完全发挥出蔬菜产品的质量优势。

(四)重生产轻加工,种植业难以形成产业化。一是有些产业可以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没有配套的加工企业消化,只能出售原材料,形不成产业链,产业链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内部环节之间断档。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中介服务组织薄弱,不能有效吞吐当地的产品资源,对种植业带动不强,产销矛盾比较突出。三是对蔬菜的保鲜、贮藏等环节缺乏科学规范,发展滞后。

(五)农业基础不牢,产业投入严重不足。一是有些产业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影响规模化生产,尤其是产业带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影响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二是没有充分的资金作产业投入,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自发投入差。三是由于政府财政吃紧,没有更多的资金作产业投入,项目建设滞后,要实现科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信息化引导、市场化经营,有很大的困难和制约。

(六)流通服务滞后,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一是蔬菜运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市场信息不灵,直接影响种植业的发展。二是优势不优,特色不特,没有品牌效应,产品粗糙、档次低,很难抢占市场。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充分地发挥我县的地缘优势,更没有走出省外找市场和看准市场调结构的超前意识,因此很难找到合作商家,订单产业也难以形成。

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通过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深入调研,针对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农业产业思路。各级政府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进一步拓宽发展种植业产业的新思路。一是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制定激励和奖励措施。同时还要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积极争取农产品开发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正确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路,更新观念,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四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与推广应用力度,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一是在沿黄自流灌区,大力推广日光温室等反季节蔬菜瓜类种植、优质水稻旱育稀植、小麦玉米带田等高产高效模式;在高扬程灌区,重点推广地膜早熟洋芋、枸杞栽培为主的高产高效特色模式化栽培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重点普及抗旱品种,扩大中药材、砂坝地膜瓜类种植,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等抗旱模式。二是要在现有生产及产品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品布局,确立主导产品,引导群众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尽快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三是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区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解决好枸杞产业灌水的问题,为重点产业区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寻求蔬菜产业新的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支撑,调整优化蔬菜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以品种调新、质量调高、结构调优、产业调整、产业链调长为重点,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各乡镇要根据区位特征进行科学论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产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大面积推广多茬种植技术,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区域性、季节性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重点要研究找准反季节蔬菜种植时间差的问题。要在巩固目前蔬菜生产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向优势领域延伸,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推广力度,引进科学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和设备仪器,规范农药、种子经营市场。同时在蔬菜生产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和检测,实现蔬菜生产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拓展蔬菜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开拓、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筹资融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有效解决农产品出路,拉动订单农业的规模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三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尽快培育有较大能力的购销、贮运、保鲜能力的流通企业,以流通促生产。四是加快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农农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促进农产品的多项增值。五是要在周边地区建立外埠销售网点,鼓励一部分干部带资闯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以大市场、大营销、大流通促进产业的大发展。

(五)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要立足实际,两眼向外,紧紧盯住省内外大市场,创立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具有自己种植特色的新途径,打响自己的品牌。一要按照现代市场对蔬菜产品优质、营养、安全、特色的需求,加快推进优良品种的升级换代。二要充分发挥我县14种农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名牌效应,提高靖远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三要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分级筛选、分类包装和按级论价。特别要在精品包装上下功夫,使我县农产品能够贴标上市,并做好品牌的广告宣传,推动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上一篇:装修材料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医疗设备采购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