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检测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6 08:12:51

蔬菜检测员个人工作计划

蔬菜检测员个人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蔬菜产 产业化 发展

一、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种植情况

(1)蔬菜种植面积。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8.42万亩,总产量8.36万吨,总产值10600万元。露地蔬菜种植面积7.62万亩,产量7.1万吨,产值9400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88.68%,主栽品种有大白菜、小白菜、菠菜、芹菜、甘蓝、白菜花、辣椒、茄子、西萌芦、萝卜、韭菜、大葱、蒜和菜用马铃薯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6000亩,产量1.26万吨,产值1200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11.32%。其中日光温室蔬菜面积460亩,产量0.57万吨,产值660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6.23%,主栽品种有黄瓜、番茄、辣椒、茄子、平菇和芹菜等。1998年-2000年,累计建成二代高效节能日光温室670栋1121.8亩,目前仍使用的仅308栋462亩。塑料大中拱棚蔬菜面积5540亩,产量0.69万吨,产值540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09%,主栽品种有黄瓜、辣椒、番茄、茄子、青笋和韭菜等。

(2)蔬菜主栽模式。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南部压砂、膜上小弓棚蔬菜;中部早春中拱棚、高垄覆膜、麦后复种、秋延后中拱棚蔬菜;东部膜侧、全膜双垄种植和中北部日光温室蔬菜等栽培模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配方施肥、育苗移栽、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等技术体系。先后建成了仁大扯弓塬、西山梁,余湾王坪,李店徐岔、郭柴、白草面,深沟中山梁等7个幼龄果园套种线辣椒及大白菜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曹务、古城2个千亩早熟洋芋生产示范园;威戎李河、城川靳寺(大地滩)、界石铺李堡等3个塑料大中拱棚、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示范点。

2、供给保障情况

(1)蔬菜外销情况。夏季,全县生产的露地蔬菜集中上市,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部分蔬菜远销广东、浙江、湖北等中南部省份和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大中型城市。2010年蔬菜外销量2.3万吨,销售收入2580万元;2011年蔬菜外销量2.5万吨,销售收入2760万元;2012年预计外销量将突破3万吨,可实现收入5000万元以上,其中大蒜预计外销量达3000吨以上,可实现销售收入1800万元。

(2)蔬菜短缺情况。我县冬季漫长,从当年11月至翌年4月,露地蔬菜生产停止,仅有日光温室生产蔬菜,全县城乡居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大,按每人每天0.15公斤计算,共需蔬菜约0.72万吨。据统计,全县每年冬季从山东、陕西、四川、云南和天水等地调入各类蔬菜总量达0.85万吨,主要为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蒜苗、大葱等,由于运输成本高,冬季菜价贵,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压力。

3、市场体系建设情况

(1)贮藏加工运销情况。运销方面,全县蔬菜运销龙头企业仅有2002年建的麦林公司1家,设计储藏能力2000吨,虽然与农户签订了蔬菜产销订单,但由于菜农种植质量不高,符合标准的产品少,企业效益低,收购储藏量逐年减少,蔬菜购销业务有限。加工方面,目前全县还没有蔬菜加工企业,按照市场发展趋势,急需建设蔬菜贮藏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蔬菜附加值,增加菜农收入。

(2)市场建设情况。目前城区有大型蔬菜综合批发市场1个、小型便民市场33个、个体蔬菜零售商铺和摊点60个,24个乡(镇)大型果蔬综合市场7个、中小型综合市场21个。县城有德美、帝豪等5家超市兼营蔬菜,各类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年销售量0.1万吨左右。2011年,在李店镇建成1处占地55亩的果蔬综合交易市场,在常津公司新建1个5000吨的蔬菜保鲜库,配套建设采后清选、包装等净菜处理设备,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工程。

(3)产地产品认定认证情况。进一步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组织开展了李店、仁大、余湾3乡(镇)4万亩无公害辣椒产地(产品)申报认定(认证)工作,完成了基地生产环境和产品检测检验。

(4)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情况。目前全县没有申请注册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产业经纪人,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强,加快蔬菜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2012年,全县蔬菜产业继续围绕“扩展产业基地,提升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按照全市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工程中“百万吨蔬菜保障工程”的要求,坚挣。相对集中、规模发展、突出效益”的原则,在威戎、城川、曹务、甘沟、细巷等乡(镇)新建塑料拱棚610亩,规划完成蔬菜种植面积7.72万亩,预计产值可达1.6亿元。特别是去年全县种植秋播大蒜1.03万亩,保障了全县蔬菜供应在品种上不断档,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小,季节性供求矛盾突出。为了保障全县冬季蔬菜供应,1998—2000年县上多方争取项目资金,累计建设二代高效节能日光温室670栋1121.8亩,开始反季节蔬菜生产。但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涨价,导致蔬菜生产成本增加,加之劳力不足、生产效益不高等原因,至201 1年底全县日光温室仅存308栋462亩,反季节蔬菜栽培面积小,生产能力低。冬季蔬菜生产供应严重不足,大部分依赖外地调入供应,全县反季节蔬菜缺口大,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成本和生活压力。

2、种植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益不高。近年来,全县蔬菜生产一直存在季节性短缺,蔬菜品种结构部尽合理,一般产品多,精细产品少;集中上市的产品多,能周年供应的产品少;夏季露地大宗蔬菜产量大,精细菜、适销对路菜产量低。个别农户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量使用农药,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了蔬菜生产效益。

3、龙头企业少,带动效应不强。县蔬菜产业龙头企业麦林公司没有与菜农真正形成“订单”生产经营模式,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近几年大部分业务为果品收购、贮藏和销售,蔬菜生产与经营脱节。全县没有蔬菜加工企业,需要进一步扶持和规范。

4、生产服务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全县蔬菜技术推广工作由县农技中心具体承担,但县农技中心从事蔬菜栽培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特别是在设施栽培方面人才缺乏,在一些大型蔬菜示范基地(点)建设中技术指导服务不够,不能满足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2011年,省上批复了我县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还未正式开展。

三、对今后发展蔬菜产业的对策建议

今后,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应以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根本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带动,在保证露地大宗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中)拱棚等设施蔬菜和地膜覆盖特色蔬菜,建设区域化基地,推广标准化技术,培育加工流通企业,发展订单生产,推动全县蔬菜产业部断发展壮大,带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增强发展蔬菜产业的紧迫感。

(1)抓好蔬菜生产时关系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全县上下要把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群众菜篮子问题的一项重要产业,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加大推行力度,抓好任务落实,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建立领导包抓产业开发责任制和技术服务责任制,坚持实行“菜篮子”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形成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2)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奖励办法,采取以奖代补政策,充分调动广大菜农生产积极性。尝试建立蔬菜产业发展保护机制,制定蔬菜产业市场最低价保护措施,在销售低于政府最低保护价时,启动蔬菜价格保护体系,切实提高蔬菜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优化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形成蔬菜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1)进一步研究优化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思路,完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做到规划科学可行、布局合理有序、目标清晰明确。按照“突出优势、明确主导、市场需求、效益优先”的原则,采取项目引导、资金扶持、专项技术服务和鼓励发展产地市场等措施,推进优势区域的专业、规模化发展。

(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规划建设中南部幼园间作套种、压砂、膜上小弓棚蔬菜生产集中区,中部早春中拱棚、高垄覆膜、麦后复种、秋延后中拱棚蔬菜生产集中区,东部膜侧、全膜双垄、大中型塑料拱棚蔬菜生产集中区和中北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集中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质量效益。

3、加强基础建设,拓宽增收渠道,不断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1)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将我县蔬菜产业纳入全省蔬菜产业板块建设,多渠道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投资,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进程。优先扶持现有蔬菜生产基地,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蔬菜稳产、保证市场供应打好基础。

(2)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投入,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和富裕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蔬菜生产,扶持引导建办龙头企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建设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良好格局,带动全县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加快蔬菜产业重点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灌溉渠系和灌排设施,大力发展管灌、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努力改善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

(4)加大农机设备补贴配套,将蔬菜生产所需的日光温室卷帘机、喷灌装置、施药设备、微耕机具等各类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对设施蔬菜种植户购置给予补贴优惠,调动和提高菜农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

4、强化科技服务,优化品种结构,努力打造静宁优质蔬菜品牌。

(1)要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学习考察工作,更新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学习考察工作,更新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科技推广应用能力,培育一批科技能人和务菜能手。

(2)要坚持“设施和露地并举、精细菜和大宗菜并进、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大力引进和推广适销对略的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优化蔬菜品种结构,提升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发挥气候适宜、污染相对较轻的优势,制定下发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加强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环节监控,引导农民按照技术规程操作,提高蔬菜生产质量,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3)要依托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逐步建立蔬菜市场准机入制,完善检测检验体系,加强产品注册商标和质量认证工作,打造静宁蔬菜名优品牌,走品牌化发展的路子。

5、培育龙头企业,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提高蔬菜产业经济效益。

(1)制定优惠政策,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大力发展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协会、营销组织,引导企业、协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按照“公司+农户”的方式,签订产销订单,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格局。

(2)要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配置功能齐全、传递快捷的信息服务设备,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快捷方便、信息丰富的网络体系,及时提供生产、供应、销售等市场信息,研究预报产销发展形势,为制定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指导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刘文乾(1963-),男,甘肃静宁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

蔬菜检测员个人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 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措施;问题;建议;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86-02

1 自城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白城市各地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为目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棚膜蔬菜建设工程为载体,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以规程标准为依据,以政策法规为保证,从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控制生产源头人手,积极推行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实行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系列化、产销一体化,把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建立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上,加快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向现代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转变。目前,全市已经建立部级和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各2个、国家和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2个,面积32300hm2,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的无公害蔬菜3种,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的无公害蔬菜20种,2011年又上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蔬菜37种,目前已进入审批阶段。

2 主要措施

2.1 强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组织领导

为搞好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市政府决定由市农委牵头,会同市蔬菜办、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计委、财政局等单位共同负责。为使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做到有章可循,市农委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在全省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意见的通知》精神,制定了《关于在全市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的意见》,并由市政府办公室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县(市、区)政府。各县(市、区)也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当地县(市、区)《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全市上下责任明确,关系理顺,配合密切,协调行动,做到了一个标准、一个政策、一套方案、一体运作。

2.2 加大无公害蔬菜开发工作的宣传引导力度

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各种媒体,宣传无公害蔬菜的知识与技术以及开发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意义。2010年全市共出动宣传车8台;出动农业科技人员130人次,下乡镇举办宣传展等20次;举办电视讲座4次,《白城日报》开辟专栏共刊载相关文章14篇。通过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性、高效性和可行性,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热情;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无公害蔬菜标识,倡导无公害蔬菜消费;使全社会都关心无公害蔬菜的开发工作,形成了一个全社会共同支持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良好舆论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发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3 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及培训

各县(市、区)针对不同区域,共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22个,上报省农委市场信息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8个。切实加强了技术推广等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的技术指导,强化无公害蔬菜的植物检疫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及科技下乡、印发科技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农民进行培训。共举办各种培训班逾50场次,培训农业科技师资骨干和生产基地干部群众逾5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近1万份。

2.4 拓宽无公害蔬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为保证无公害蔬菜销售活动有序地进行。各地加强了市场建设,全市有3处蔬菜批发市场、5处零售市场、9处零售商店设置了无公害蔬菜经营专区或摊床,洮北区设立了10个无公害蔬菜流动售货车。同时,市蔬菜办牵头成立了白城市蔬菜协会共有县(市、区)分会7个,团体会员99个,会员逾1000人,在指导农民搞好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同时,重点组织无公害蔬菜产品销售,多次组织有关乡镇和企业赴俄罗斯考察和洽谈,推介白城市无公害蔬菜产品。目前,该市无公害蔬菜产品已辐射到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并有一部分远销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

2.5 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力度

根据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管理办法》等各项法律法规,白城市政府文件下发了《白城市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意见》。重点抓好对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城市、工业排污对农田污染的监管,禁止农资部门及其他各种经营渠道经营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健全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检测检验体系。对生产基地产品和市场产品进行检测与监管。2011年5月中旬,市绿办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对全市无公害蔬菜进行了抽样检查,共抽20个品种、132个样品,合格率97%。白城市蔬菜监测中心向吉林省争取了7台监测仪器。对市区的蔬菜副食品市场加大了监测力度,做到日监测、周上报。

3 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白城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形势较好。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个别地方领导和干部对无公害蔬菜的开发工作重视不够、抓的不紧、指导不利,行动迟缓,工作进度较慢。二是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基地、市场、主管部门相脱节。四是缺少必要的市场监测检验手段,无公害蔬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五是无公害蔬菜贮藏保鲜及加工滞后,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4 建议

4.1 扩大基地规模。增加无公害蔬菜产量

在巩固现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力度。计划到2011年,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数量达到30个,面积达到51696hm2,无公害蔬菜的总产量达1051770t,产值27.2亿元。

4.2 搞好产品认证,增加无公害蔬菜品种

进一步搞好宣传和发动,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的申报工作,完成辣椒、西瓜等无公害蔬菜的认证工作。争取有更多的蔬菜品种被认证为无公害蔬菜,为2012年全市基本实现蔬菜生产经营无公害化奠定基础。

4.3 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无公害蔬菜质量

对各基地特别是大安部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市)和通榆省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加大生产投入品的监管,对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内及其周边的农药经销网点进行认真排查,严管严控,坚决杜绝剧毒、高残留农药的经营及在生产中的使用。加强对蔬菜市场的监测,力争在现有的7个大型专业市场全部建立蔬菜质量检测站,对人市交易的蔬菜进行检测,把好入口关。重点加强各县(市)蔬菜监测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省级相关部门争取检测设备,对区域内的蔬菜市场进行全面检测,并做到日检测、周上报。

4.4 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无公害蔬菜产业

2012年,白城市将把发展外向型无公害蔬菜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的重点,即通过招商引资新建、改组改建原有企业等方式,围绕红干椒、元葱等无公害蔬菜产品建立大型出口加工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向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出口无公害蔬菜产品。特别要鼓励各地在俄罗斯建立生产基地,以生产基地为载体,将白城市生产的无公害蔬菜向俄罗斯出口。

4.5 完善市场体系。拓宽无公害蔬菜销售渠道、

目前,白城市蔬菜市场总体数量充足;布局较为合理,但无公害蔬菜专卖店和设立无公害蔬菜专营区或摊床的市场较少。2012年,应把加强无公害蔬菜市场建设作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月。在现有的7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立无公害蔬菜专营区,并增加无公害蔬菜专卖店和零售市场无公害蔬菜专营区或摊床的数量。同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白城农网》、县级信息服务平台。一乡级信息服务站和“一站通”等现代化信息传输工具,及时收集和国内外无公害蔬菜市场供需、价格变化等情况,让农民、经销企业及时把握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变化趋势,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减少盲目性;并逐步建立网上农产品虚拟犬市场;搞好网上销售,拓宽营销渠道,加大销售力度,带动无公害蔬菜产业的长期发展。

4.6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无公害蔬菜_产韭发展

蔬菜检测员个人工作计划篇3

一、充分认识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几年来,充分发挥气候冷凉,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病虫害发生偏轻的生产优势;生产环境良好,水、空气、耕地没有污染源的生态优势;近邻两大消费市场,具有运距短的区位优势,加大了以绿色、有机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发展。到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万亩,总产量达到万吨,蔬菜总产值达到亿元。但从总体看,与先进地区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相比,蔬菜生产规模偏小、设施菜所占比重少、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偏低、市场建设滞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进一步加快的蔬菜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保障市场供应,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菜篮子”需求,而且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保持社会稳定。实践证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领导重视是关键,破解资金瓶颈是保障,加强市场建设是动力,健全基层服务体系是基础。各级政府要全面认识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统一思想行动,切实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进程。

二、明确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调节和政府推动为动力,按照“扩规模、调结构、促增收、建市场、保供给”的要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实现蔬菜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到“十二五”末,力争把打造成面向的绿色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镇标准化营销服务体系。

(二)具体目标

年—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年递增万亩的速度增长,其中设施蔬菜保持年递增万亩的速度增长,到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万亩(含食用菌),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达到万亩,总产量达到万吨,实现产值亿元,年纯增经济效益亿元,为全市农民年人均增收元,蔬菜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农业增加值比重的以上。

到年,全市要建成个蔬菜标准化示范乡(镇),省级龙头企业达到个,市级龙头企业达到个,省级知名品牌达到个;新建个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市中心区新建和改造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各处、居住区菜市场家、小区菜市场家以上;各县区要分别新建或改造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家以上、居住区菜市场家以上、小区菜市场家以上。

三、突出蔬菜产业发展重点

(一)建设四大蔬菜生产基地。一是突出发展设施菜,建设京承、承平、承围、承丰四条公路沿线的设施蔬菜基地。大力发展新型日光温室,对传统简陋棚室改造升级;努力提升新建棚室技术档次,力求结构科学合理、材料坚固耐用,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二是稳步发展错季菜。面向和南方等市场,建设丰、围、隆叶菜类和根菜类蔬菜生产聚集区,打造绿色、有机错季菜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订单菜。面向以及日、韩、东南亚等市场,依托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白菜、西兰花、豌豆、菜心、芥兰、娃娃菜、白萝卜等优势品种,采取“订单生产、定单回收、长期合作”的形式,实现“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和出口销售的目的。四是加大发展近郊菜。紧紧围绕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以保障市区供给的蔬菜专用生产基地。以市区为中心,在半径公里范围内的县规划城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到年,供应市区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要发展到万亩。

(二)加快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亩以上、露地蔬菜面积达到亩以上的生产基地,就要建一处产地批发市场。对现有的规模小、带动力弱的产地批发市场要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市场的场地、道路、交易厅、水电商务、质量检测、采后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冷链系统建设,为实现农超、农餐对接奠定基础。加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县农业信息中心与市场、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综合服务平台,定期收集蔬菜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大典型示范力度。一是抓好县省级蔬菜生产示范县建设,市县两级在保证资金足额配套的基础上,全力把县打造成为全市蔬菜基地规模大、生产水平高、品牌建设优、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蔬菜生产强县。二是创建蔬菜标准园。鼓励蔬菜生产企业和大户扩大生产规模,向标准园区式发展。园区建设以“五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为标准,到年,全市新建蔬菜标准园个,其中县每县新建千亩以上设施蔬菜标准园个,两千亩以上露地特色蔬菜标准园个;每县新建千亩以上设施蔬菜标准园个,两千亩以上露地特色蔬菜标准园个。全市蔬菜标准园区面积达到万亩,占到全市蔬菜面积的以上。三是开展蔬菜标准化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在全市选择一批生产规模大、发展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开展蔬菜标准化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到年,全市有个乡(镇)达到标准化示范乡(镇)水平。四是加快品种更新步伐。加大蔬菜新品种的引育推和育苗工厂建设力度,县每县至少要建设一个年育苗能力达到万株以上的集约化育苗工厂。到年,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设施菜集约化育苗率达到以上,露地菜集约化育苗率达到以上。五是推广蔬菜标准化技术。制定和推广覆盖主要品种和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围绕“三节一增”(节水、节肥、节药、增效),重点推广膜下微滴灌、防虫网、粘虫板、杀虫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关键技术。到年,在普及无公害技术的基础上,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以上。

(四)提升菜农组织化程度。按照组织运行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经营销售品牌化、社员技能职业化、产品质量安全化的标准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到年,全市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要达到家,以上的菜农加入合作组织。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大对蔬菜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切实帮助解决专业合作组织在蔬菜生产、管理、运行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五)加强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鼓励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建设一批大的蔬菜龙头企业,在规模种植、产品深加工和与大市场对接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到年底,每县至少要新建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带动能力强的蔬菜加工配送龙头企业。大力提倡直销、配送和蔬菜连锁超市等新型营销模式。加强“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到年底,全市蔬菜产品全部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其中通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要达到以上。鼓励支持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强化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蔬菜品牌。对现有品牌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对获得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称号的品牌和绿色有机认证的企业继续给予奖励。

(六)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强化产地环境认定,到年,全市蔬菜主产区要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加强蔬菜周边地区污染源的防治和查处,确保产地环境质量。强化蔬菜产品安全质量监控,建立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基地与市场双层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农牧部门负责产地检测,有关部门负责市场检测。各县(区)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速度,在重点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检测点,-年内完成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任务,形成功能完备的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平台,实行信息联网,建立统一的检测数据库,实现数据上传、信息共享、实时监控、超标预警。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进一步完善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强化投入品监管,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城镇蔬菜批零市场建设

(一)加快改造提升市中心区及县城镇蔬菜批发市场。要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及调控能力的要求,加快主城区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规划、新建、改造提升等工作,加强市场信息、质量安全、电子结算、冷藏保鲜、加工配送和垃圾处理等设施设备建设,促进基础设施、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双桥区、供销社、商务等部门要重点做好柳树底蔬菜果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继续加大投入,扩大经营规模,丰富加工、包装、配送等各种功能,提升整体供给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两年内在市区南部规划、建设一处以产地外销和区域内消费为主的蔬菜批发市场,努力把蔬菜产业的生产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让更多的时差菜、设施菜打入等地市场。各县区要新建或改造一家标准化大型蔬菜或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要建设和完善“菜篮子”产品全程质量检查追溯体系,大型批发市场、小区级以上菜市场要设立独立的检验检测系统,确保群众消费安全。

(二)推动零售蔬菜店进社区。加快市中心区老城区菜市场改造升级步伐。规划部门要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方便居民消费的要求,以解决现有菜市场档次低、占道经营及“脏、乱、差”等问题为重点,年内完成市中心区菜市场规划的修改完善工作。城管、双桥、要按照规划要求加快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五年内完成老城区规划内小区级、居住区级菜市场(菜店)的改造升级和新建任务,到年,实现退路进厅,取缔马路市场和占道经营。要积极利用“三年大变样”企事业单位外迁地块改造规划商业用地、改造破旧自行车棚、房屋及待改造建筑物建设菜市场及便民菜店。

严格按商业网点规划及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和上级有关要求规划建设新区及新建社区菜市场。对新城区建设,按照每万人—㎡建筑面积、—m服务半径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新建标准化菜市场,打造分钟生活圈。新建小区必须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的要求,配套建设小区蔬菜零售店。

(三)积极推进“农超对接”,方便农民销售、市民消费。商务部门要积极协调农业、财政、发改等部门推动建立不同形式的农超对接组织形式,扶持、鼓励产地和城市大型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采取多种手段打通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瓶颈,打造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高效平台。要发动和组织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补充和增加超市蔬菜(生鲜)销售专柜设置,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让更多的农产品通过农超对接直达消费者,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引导大型蔬菜批发企业,增强对生鲜蔬菜的深加工、包装、配送能力,推动“净菜”等初加工菜品进超市、进社区。

(四)建立蔬菜应急保障长效机制。建立蔬菜应急储备机制。市中心区要在蔬菜果品批发市场等大型企业设立保障居民最低一周消费需求的蔬菜储备,满足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消费需求。在市中心区选择-家较大超市设立蔬菜平价销售(应急保障)专柜,在蔬菜需求大幅增加或突况引起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时,应急供应,保障供给,平抑物价,维护稳定。在突发事件发生或雨雪天气交通受阻时,对蔬菜贩运大户给予适当补贴。完善蔬菜批发市场储藏、冷藏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加储备能力,确保市场供应。本地产蔬菜出现供过于求时,组织各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异地远销,维护农民利益,保证农民蔬菜种植积极性。强化对主要蔬菜品种交易量、库存量、价格走势的监测,预警分析,通过政府网站、主流媒体等传播平台信息,引导消费,稳定市场。各县区也应建立蔬菜应急储备和蔬菜市场监测机制,设立超市蔬菜销售平价专柜,建立特殊时期蔬菜贩运大户补贴机制,完善蔬菜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在本地蔬菜供过于求时组织外销。

五、强化蔬菜产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成立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保障蔬菜市场供应领导小组。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担任,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农委、发改、财政、农牧等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农牧局,挂“市蔬菜产业办公室”牌子,由市农牧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保障蔬菜市场供应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流通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发改、财政、规划、城建、商务等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由市商务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和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工作,制定蔬菜产业发展、保障蔬菜市场供应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建立沟通联系制度,市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保障蔬菜市场供应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联络沟通,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能。市县两级领导都要按照发展现代蔬菜产业的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二)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组织推动力度,把蔬菜产业发展和保障蔬菜市场供应纳入市、县、乡三级行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市每年将总体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并作为考核依据。对重点工作进行督导,保障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年终对各县(区)蔬菜产业发展和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对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和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区)和做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工作目标的予以通报批评。

(三)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事权财权统一的原则,市、县(区)两级财政都要建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蔬菜市场建设基金和蔬菜应急储备基金。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万元主要用于市场建设和蔬菜产业发展。各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万元的蔬菜产业发展资金。在基地建设上,县级财政要向设施农业倾斜,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不少于元。市财政安排万元建立市区蔬菜应急储备基金。二是整合资金重点倾斜。发改委每年整合不少于万元项目资金用于蔬菜产业发展;国土资源部门要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全部用于建设新菜地和发展蔬菜生产,每年用于蔬菜基地建设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不少于万元,要统筹使用土地出让收入,加大对蔬菜生产设施的支持力度;水务、农业开发、扶贫、科技等部门也要整合不少于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蔬菜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土地流转。各县(区)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注重引导农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为蔬菜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企业和科研单位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蔬菜生产、流通。加快推动市区南部蔬菜(综合)批发市场的招商引资建设进程,加大跑办力度,力促新发地批发市场项目落地实施。五是加大蔬菜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菜市场建设,提升菜市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加大对保障供应的支撑力度。要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菜市场项目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对待,在各项税费及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对在规划期内新建的农贸市场项目,免缴城市配套费;对菜市场的新建或改造项目用地,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规划,优先按程序依法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建设用地预审、使用市预留用地计划指标;对新建的菜市场或农贸超市,自办理工商登记之日起三年的企业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采取先征后返的形式返还给企业,以支持其发展。三年后由市场主办者向工商、税务缴纳定额税费。

(四)强化科技服务。市成立蔬菜专家顾问组,研究解决全市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为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各县区要设立一名蔬菜技术首席专家,组建一支以农技推广人员和蔬菜种植能手为主体的蔬菜科技服务队伍。对主动到基层从事蔬菜生产科技服务的技术人员,保持原有待遇不变,并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技术岗位聘任时作为优先条件之一。市蔬菜专家顾问组每年筛选一批蔬菜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编制技术规程和普及资料,通过集中培训、下乡巡回指导、网络视频服务、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推动放心农资进村入户,提高农民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水平。县(区)蔬菜技术推广人员,分包基地、棚室,挂牌服务。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合办蔬菜技术经济实体,依法进行技术有偿服务、技术承包、承担科技项目,取得合法收入。

蔬菜检测员个人工作计划篇4

一、蔬菜出口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蔬菜出口中主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1.农药残留超标。据农业部每年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蔬菜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4.8%,2010年提高到95.4%,2011年进一步上升为97.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蔬菜的农残率有所降低,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尽管如此,我国的蔬菜质量与国外的安全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农残超标成为我国出口蔬菜制品被国外通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据烟台口岸办统计,2007年1月的半个月内有8批输日生姜因BHC(俗称六六六)超标而被日方通报。2008年7月因农残超标日本曾下令禁止从中国进口菠菜。由于农残问题,2012年10月欧委会消保总司通报,决定对我国产西兰花中农药残留项目的进境抽查比例提升至10%。农药残留超标影响着我国蔬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已成为扩大蔬菜出口的主要障碍。

2.微生物、添加剂超标。我国出口的冷冻保鲜蔬菜涉及收购、储存、加工、运输等多个环节,蔬菜流通链条较长。为了保鲜,加工企业一般会使用杀菌剂、消毒剂和防腐剂等,这些物质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微生物和添加剂超标。食用这些超标的蔬菜极易引发食源性疾病,2006年9月美国和加拿大消费者因食用受大肠杆菌污染的袋装菠菜造成了3人死亡和200多人住院。近几年,输日速冻和调理蔬菜因微生物超标违反日本食品卫生法的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最典型的案例是,我国某出口企业因用污染水清洗蔬菜,导致整批出口蔬菜细菌超标而被退货,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1年7月,输韩盐渍蔬菜焦油色素红106号不符合韩国标准中不得被检出的规定,而被韩国食药厅通报。目前我国出口蔬菜微生物和添加剂超标问题日趋凸现,在引起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有的年份甚至超过农残比例。

3.重金属污染。蔬菜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土壤和灌溉用水。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迅猛发展,大量重金属污染农田和水体,在被污染的农田中生产的蔬菜或被污染后的水灌溉的蔬菜,重金属会被蔬菜吸收、富集,导致成熟菜重金属超标。另一方面,含重金属的农药、除草剂、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蔬菜的重金属超标。蔬菜中的重金属由于其毒性、难降解性、生物累积性而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险,蔬菜的重金属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检验主要针对蔬菜上的残留农药,而蔬菜的重金属含量尚未纳入市场的日常检测范围。但是,一些国外的蔬菜进口企业已经把铅、汞、砷等重金属含量作为必须检测项目,由此,重金属超标也成为影响我国扩大蔬菜出口的障碍因素之一。

(二)原因分析

1.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原因剖析。蔬菜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由下述几方面所致:一是蔬菜种植过程中使用违禁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喷撒浓度高,没有执行安全间隔期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没有科学的施用肥料造成的重金属超标;三是蔬菜种植区灌溉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蔬菜微生物超标和重金属超标。出现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第一,因为蔬菜种植户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科学用药和施肥知识,盲目使用蔬菜投入品;第二,由于蔬菜种植者以盈利为目的,过分追求低成本而施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第三,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蔬菜种植区农田和灌溉水受到污染,重金属从蔬菜根部吸收后转移到叶子和果实。蔬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当前我国的蔬菜生产方式所致。其一,当前我国蔬菜种植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自主进行,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分散经营的农户在田间管理上无法协调统一,病虫害防治不同步,施肥用药不科学。其二,由于对分散经营的农户监管费用较高,从而存在由于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农户生产不安全蔬菜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三,对分散经营的农户不易组织培训和培训成本较高致使农户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其四,尽管有些地区采用基地生产方式,但仅是形式上把种菜比较集中的地区连成一片。这种“基地”并没进行标准化管理、没有推行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也没有对蔬菜生产环境、原料、生产过程、采收上市等全过程进行监督。

2. 流通环节质量安全问题原因剖析。由于蔬菜本身易于感染细菌且不易保鲜,致使蔬菜在采摘、分级、清洗、遇冷、包装、储运等环节中产生二次污染。比如采摘、分级、运输过程中的细菌污染,清洗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遇冷和储运过程中的硝酸盐超标以及保鲜剂、有毒包装物污染等。流通环节导致的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观念上的重生产轻流通,重数量轻质量。这种对流通和质量的忽视造成了蔬菜流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缺乏全面的质量安检、检测手段落后、质量安全隐患多等。二是缺乏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理念。蔬菜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节点没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缺乏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出现安全问题很难追根溯源。三是在技术层面上,包装技术、保鲜技术与国外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储藏技术水平较低,冷链物流和蔬菜的加工技术也都有待提高。

3. 国际和国内安全标准存在差距,进口国标准不断变化。当前蔬菜的国际和国内安全标准存在差距,并且出口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国外技术标准的变化动态,也是我国蔬菜因质量问题导致出口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我国质量安全标准中规定的农药种类少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我国有一些农药没有规定限量值,进口国对蔬菜的检测项目多于我国海关的检测项目。再比如,2012年9月加拿大卫生部修订了咯菌腈在西红柿、胡萝卜中的最大残留量和三唑并嘧啶类杀菌剂在阔叶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量。这种进口国蔬菜标准的不断变化致使国内蔬菜生产很难随之做出及时的调整。究其原因:其一,现有蔬菜出口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基本上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获得滞后,不能及时掌握国外技术标准的变动趋势;其二,整个蔬菜行业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从事国际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经常是某家企业在遭遇某项技术性贸易壁垒较长一段时间后,其它出口企业才获得相关信息;其三,蔬菜生产、加工、运输、出口整个链条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交流平台不完善,致使蔬菜种植农户获得进口国标准变动的信息需要很长时间,加上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菜农很难根据进口国的要求及时做出调整。

二、浙江临海市西兰花出口的经验借鉴

临海是中国的西兰花之乡,全市西兰花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占浙江省的70%、全国的30%,常年出口西兰花5万吨左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兰花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出口西兰花的质量安全得到各进口国和地区的普遍认同。据笔者对临海市西兰花种植户、合作组织、流通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调研,为保证西兰花的质量,临海市主要采取了下述举措。

(一)提高出口蔬菜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和一体化程度

2002年以前,临海西兰花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为主,种植户、加工企业与出口企业没有任何购销协议或更紧密的合作。农户和加工企业都处于无计划、无标准生产经营状态,农户任意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工企业不重视卫生条件,出口企业屡因西兰花达不到进口国的质量要求而转内销。2002年临海市成立上盘西兰花专业合作社,把当地857个西兰花种植大户吸收为合作社成员,由合作社对西兰花的种植过程统一管理,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加工企业与蔬菜出口企业,蔬菜出口企业与进口国企业均签订购销协议,并建立了一系列保证协议施行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和销售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对于生产者来说,使生产更具计划性,避免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起伏不定。合作社统一的田间管理、农药管理、采收管理,加工企业的安全操作管理,出口企业的溯源管理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西兰花的出口质量。

由此可见,临海市一方面通过合作社改变无组织、无标准的生产模式为有组织、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者、加工企业和出口企业的纵向合作,有效保证了西兰花的出口质量。

(二)对生产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

目前蔬菜出口中出现最多的质量问题是农残超标。临海的西兰花合作社通过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来避免农残问题出现,有效保证了西兰花的质量安全。

西兰花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标准化作业区。合作社把整个西兰花种植区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区,每个作业区配备一定数量的植保员和管理人员。作业区内由植保员向合作社申购种籽、统一种植时间,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统一施肥和浇水。作业区管理人员对该区社员进行生产培训和监督管理。第二,标准化农药管理。农药残留超标是蔬菜出口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为此,临海市西兰花合作社实施了严格的农药管理制度。具体内容为:其一,统一采购农药。对应蔬菜进口国的农药检测项目和残留标准,由临海农资公司代购农药,合作社再从农资公司统一购入,交与合作社植保员管理。其二,统一发放农药。根据当地农技部门提供的病虫害疫情通报,由合作社植保员选择农药品种,确定施用时间、使用方法和剂量配置,由作业区的植保员指导社员统一用药。其三,统一回收包装物。对使用完的农药包装物和未使用完的农药由合作社植保员进行统一回收、保管,避免农民自行用药。第三,标准化采收和流通。对成熟的西兰花社员分批采摘,然后分类、装筐,再上交给合作社或加工企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对收购的蔬菜进行编号后统一存放、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由出口企业组织出口(有的合作社有自己的加工厂和出口公司,自己组织出口)。采收、加工、出口过程中若发现农残超标,根据记录进行追溯,由责任人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临海市西兰花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的作业区、标准化的农药管理、标准化的采收和流通,全面提高了蔬菜出口质量,提升了蔬菜的出口竞争力。

(三)跟踪国外安全技术性标准变动情况,快速落实到蔬菜生产过程

及时掌握蔬菜进口国质量要求、技术性标准和检验制度的实施情况,由产后管理变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管理是临海西兰花成功的又一宝贵经验。

为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避免出口蔬菜农残事件的发生,一方面,蔬菜出口的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到位的服务工作。以临海西兰花出口日本为例,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曾专门成立了应对日本《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的工作小组,对“肯定列表”进行深入分析和跟踪研究。按照“肯定列表”要求,专门为西兰花生产者制定了 “临海市西兰花生产农药合理使用指南”。合作社在组织生产西兰花过程中,严格对照“用药指南”选择性地使用农药,达到了西兰花进口国的卫生质量标准。另一方面,蔬菜出口企业也对进口国质量标准进行了收集和研究,及时了解内容,并传递给合作社,合作社据此选择性地采购投入品,并及时落实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这样从产前开始就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安全,而不是出现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措施。此外,合作社也根据蔬菜进口国的要求不断引进产量高、外观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蔬菜品种以及科学的水肥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出口蔬菜的品质。

(四)采取有效的监管和检验制度

有效的监管和检验是保证蔬菜出口质量的制度基础。临海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作业区管理人员对蔬菜种植过程中每个影响质量的环节进行监管,包括投入品管理,病虫害管理,水肥管理等。此外,每年在西兰花种植前,合作社都聘请浙江省水稻所的技术人员对土地进行检测,以便配方施肥,防止重金属超标。二是社员内部的监管。临海西兰花合作社内部社员实施“捆绑式”监管,即6个或7个社员组成小组,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监督。这种捆绑模式以“小组有一个成员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小组所有成员负连带责任”的惩罚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监管效果。三是完善的蔬菜检验检测制度。主要体现为合作社对每个作业区每批采收的西兰花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加工企业在加工前和加工后对西兰花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进行抽检,出口企业按照蔬菜进口国要求对农药残留、微生物、重金属等进行全面检验。

三、保证蔬菜质量、扩大蔬菜出口的对策启示

第一,及时掌握进口国的质量安全要求和技术标准是扩大蔬菜出口的前提。在宏观层面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和有关发达国家的标准,加快我国蔬菜质量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实现中国的质量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在中观层面上,蔬菜出口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和不断追踪国际标准,主要针对蔬菜进口国的质量标准及其变动情况,着力加强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完善预警监测机制,对出口蔬菜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技术评估并提出预警建议。在微观层面上,蔬菜出口合作社和加工企业要时刻关注蔬菜进口国的最新技术标准信息和市场准入要求,及时收集、整理、掌握信息,并根据技术壁垒措施的变化及时让农户调整生产,由事后管理变为事前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二,选择适用于蔬菜出口的生产和流通方式是扩大蔬菜出口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标准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进行生产方式的改进。 其一,以保证质量为前提,根据蔬菜的生产区域和周边环境状况划定出口农产品基地,按照进口国要求抓好产地环境建设、农业投入品控制和生产过程管理。其二,打破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建立大面积、成规模的蔬菜作业区,在作业区推行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抓住蔬菜安全卫生问题的关键控制点,确保蔬菜生产过程中无质量安全隐患。其三,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出口企业+合作社+农户”或“出口企业+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把菜农组织起来,并延长产业链,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提高生产流通的组织化和一体化程度。

第三,对出口蔬菜进行标准化管理是保证质量扩大蔬菜出口的关键。从临海上盘西兰花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保证蔬菜质量、扩大蔬菜出口的关键是对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首先,应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兼顾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使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实现有效的溯源管理。其次,统一选择投入品,统一农药施用管理、水肥管理和采收管理,保证蔬菜的源头安全。再次,开展风险监控。对出口蔬菜从种植基地土壤、空气、灌溉水到具体使用的农药、化肥进行全方位风险监控以及对蔬菜加工、运输、储存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监控,防患于未然。此外,加强蔬菜流通环节标准化管理的同时,注重包装、保鲜、冷链、加工、储存技术的提高,尽力避免蔬菜的二次污染。

第四,强有力的监管是保证质量扩大蔬菜出口的有效手段。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基地内部监管。针对农业生产监督的高成本,探索适用于各种蔬菜生产方式的基地管理模式,着力发展垂直监管的同时尝试农户间的平行监管。二是强化蔬菜生产流通过程中各个节点的检测。可通过采前检测、出厂检验、官方监控、出口抽查的方式为出口蔬菜的质量把关,符合标准的才能出口。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应从源头上加强对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品的监管,不断完善对农资监管的长效机制,为安全蔬菜生产提供前期保证。

参考文献:

[1]董银果,姜盼. 我国蔬菜出口遭遇SPS措施的调查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11 (11):1-7.

[2]赵建欣, 崔宝玉, 祁国志. 浙江省临海市西兰花合作社应对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与启示[J]. 世界农业,2008(3):7-10.

[3] 中国农业信息网.

蔬菜检测员个人工作计划篇5

一、全区上半年季粮、油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二、主要工作

1. 围绕目标任务,推广粮油优质品种和实用技术

认真落实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大力推广两优6326、丰两优1号、丰两优香1号、ⅱ优084、天协6号、武育粳7号等优质、高产品种,建立了超级稻示范片和示范区,广泛开展培训,上半年计培训三场次、100多人次,切实推广旱育稀植、抛秧和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开展稳粮增效栽培模式调查,积极示范、探索适合本地的稳粮高效的栽培模式;油菜生产上,围绕创高产示范区活动,继续推广绵油系列、秦优系列、天禾油系列等优质品种,着重推广平衡施肥、化肥深施、化学除草和抗灾及菌核病防治技术。在小麦生产上主要推广扬麦系列优质品种和平衡施肥等技术。

2. 做好病虫草害测报和综合防治工作

结合当前我区农作物生产布局,继续开展粮油、蔬菜上主要病虫害的将测报工作,完善区乡测报网络;支持银塘镇作为市站测报联系点,指导其做好点灯测报以及大田病虫调查等具体测报工作;在佳山境内安装蔬菜测虫灯,及时安排点灯测报,专人负责调查记载。上半年已组织开展了小麦纹枯病、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螟虫的调查,并印转发粮、油病虫情报2期,指导农户开展防治,确保了在地农作物健康生长。

3.认真开展农资市场管理工作。

上半年,我站继续开展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再次对区内农资经营户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重新进行登记;在种子、农药、化肥销售旺季前,组织并配合区工商分局、市农委等相关部门对农资市场进行了多次专项检查,对有关品种进行了留样备查,发现的未审先推的品种下架禁销、对两个未审棉种暂扣;同时对农药、肥料、饲料计六个品种进行了质量抽检,有效地维护了农业生产安全。

4、开展蔬菜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确保上市蔬菜安全。

今年我站农残检测工作已经开始,上半年计划完成390个样的检测任务,并将结果及时上报市农委等有关部门,同时反馈给蔬菜生产者,为确保上市蔬菜安全,及时把住生产关。

5、开展蔬菜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推广。

上半年全区推广蔬菜新品种华冠青菜165公斤,推广海正三令、必喜3号等无公害农药1。65万多袋,新增灭虫灯10盏,在佳山组织开展蔬菜三新技术培训一场次、60余人。

6、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

今年国家进一步扩大了支农力度,我站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完成午季0。666万多亩小麦、2。21多万亩油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了水稻、小麦、油菜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面积的统计、审核、上报工作。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 认真抓好当前水稻、蔬菜生产,以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目标,指导农民做好大田肥水等田间管理工作。继续抓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稳粮增效项目实施,确保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等工作取得实效

2、做好下半年蔬菜、农作物病虫草害测报和综合防治工作,在防治病虫害关键时期,明确责任,强化服务。

3、继续做好农资市场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4、继续组织开展对乡镇农技人员、农资经营户和农民的技术培训活动,促进农业适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药械的推广。

5、完成下半年农残检测任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和执法工作确保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

6、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继续完成农作物各项补贴和政策性农业保险面积的统计核报工作。

蔬菜检测员个人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蔬菜;RFID;跟踪追溯;编码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requent food safety incidents have triggered the consumers' attention, so many of them focus on food safety problem. Vegetables, as necessities of people's lives, its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also have been questioned by the majority of consumers. To ensure vegetables' quality and safety, and implement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vegetables,this pap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Dongsheng Farm of Guangzhou Panyu District, builds a vegetable tracking and traceability system based on RFID from technology framework and function design two aspects. By encoding and applying in different links of the vegetables from planting, harvesting, processing, transporting to selling,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goal of tracking and tracing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vegetables, thus ensured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vegetables.

Key words: vegetables; RFID; tracking and traceability; encoding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既是蔬菜的生产大国,又是蔬菜的消费大国。蔬菜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从“田间到餐桌”,蔬菜需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污染,都会造成蔬菜的不安全,从而有损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对蔬菜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踪追溯,就成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一种必要手段。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识别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RFID技术具有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批量远距离读取、对环境要求低、使用寿命长、数据可加密、存储信息可更改等优点,目前在食品和农业的跟踪追溯领域,RFID技术也已经有较多的应用[1-7]。

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东升农场为依托,通过分析RFID技术在蔬菜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制定了蔬菜跟踪追溯编码方案,构建了一个基于RFID技术的蔬菜质量全生命周期跟踪追溯平台,利用RFID能快速、自动且准确采集和存储信息等特性,最终实现了对蔬菜种植―采收―加工―运输―销售全生命周期的跟踪和溯源,从而实现对蔬菜有效管理和控制。

1 系统总体介绍

1.1 系统技术架构

系统的逻辑结构划分为数据采集层、中间层、数据层、功能层、应用层五层体系结构,并以数据库为基础,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实现各业务单元用户对数据的采集与更新、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基于RFID的蔬菜跟踪追溯系统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功能设计

与系统的技术架构相对应,基于RFID技术的蔬菜跟踪与追溯系统通过手持式和固定式RFID读写器等设备,采集播种信息、施药施肥信息、采收信息、检验检疫信息等,具体功能如图2所示。

目前,系统已经实现的功能模块包括田间运作模块、采收模块、检验检疫、销售加工模块、库房管理以及基础数据维护等模块。

田间运作模块主要与农场种植方面的业务相关,包括农场管理、物料领用、种植管理、施肥管理、施药管理、收割管理、其他运作及种植计划。

采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与采收有关的业务:采收申请、采收审核、采收打印、采收过磅。

检验检疫模块包括采前检测和采后检测,两个部分都分别包括农残检测记录和检测查询两个子功能。

销售加工模块与加工厂以及加工销售业务有关,包括加工厂管理、订单管理、加工计划。

库房管理模块包含与仓库相关的所有业务功能,包括仓库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物料调配和盘点管理。

基础蔬菜维护包括系统配置管理、系统编码管理、角色管理、模块管理、日志管理以及数据字典。

2 蔬菜跟踪追溯系统编码设计

在农场业务流程中使用合理的编码系统,是应用条形码或RFID技术进行信息关联、实现信息跟踪追溯的关键。《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NYT 1431-2007》文件对我国农产品追溯信息做出规定,应该包含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而且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应包含的内容进行了说明。

本文设计的编码系统包括物料批次号、种植批次号、采收批次号、基地出货号、加工厂收货号、订单编号、加工厂出货号以及追溯码设计,这些编码用于查找对应的物料批次、种植批次、采收批次、订单、出货批次,并且能让用户直观地获取相关的信息。编码之间的关联如图3所示。

本文对追溯码的设计主要考虑可行性和可读性。考虑到企业应用的实际情况,保证实施的可行性,同时又提供一定程度的可读性,让用户能够直接获取信息。本文设计的方案追溯码包括三个部分:

(1)13位GTIN,内含加工厂编号、菜种编号、包装规格信息;

(2)11位采收信息编码,截取采收批次号内的字段,包括采收日期、农场号、地块号,6+2+3=11位;

(3)2位流水号,包括加工批次的追溯码和订单号;

该方案关键是需要从GTIN中的菜种编号查出菜的种类,然后根据种类查出种植批次,对系统查找流程要求高,可能需要将种植批次号、采收批次号中的分田序号改回菜种编号。

该方案不但能够实现从播种到超市的全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跟踪追溯,而且还能兼容政府提供的公共食品追溯平台,并且采用采收信息编码,使追溯码可读性得到加强。

3 RFID技术在蔬菜跟踪追溯各环的应用

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RFID技术在蔬菜跟踪与追溯系统中的应用环节,即通过应用RFID技术使生产流程各个环节关联,实现蔬菜从农田到餐桌的跟踪与追溯。考虑到成本问题,对农场的RFID标签进行重复利用。此处,将RFID标签粘贴到收菜框上,每个标签标识唯一的收菜框。在使用标签之前,写入收菜框编号,完成初始化操作,具体如图4。

RFID的应用环节主要包括采收过磅、收货过磅、追溯管理和发货管理。

(1)采收过磅

由于每个蔬菜框上都贴有RFID标签,可以在采收过磅时候,读取收菜框RFID标签信息和采收批次小纸片,并将收菜框中的采收批次与RFID标签信息进行绑定。另外,利用手持式RFID读写器对过磅的蔬菜进行远距离批量读取,手持式读写器读取到的记录条数就代表了该采收批次下的蔬菜框数,这样就免去了再输入框数的问题,直接更新采收重量信息即可。采收过磅流程具体如图5。

(2)收货过磅

收货过磅即指为加工厂的收货过磅,即从加工厂仓库收到来自农场的蔬菜时的收货过磅。农场仓库的蔬菜发货到加工厂仓库时,加工厂过磅员通过手持式读写器读取框上粘贴的RFID标签信息,该步骤目的是读取标签中的采收批次号;再对收发货单上的收发货批次号进行读取,并将收发货批次号和采收批次写入相应的RFID标签中,如图6。

通过该环节可以将采收批次与收发货批次联系起来,进一步完善了蔬菜生产管理和追溯管理。

(3)蔬菜追溯管理

本环节主要是生成追溯码并打印。使用固定式RFID读写器读取收菜框上粘贴的RFID标签,通过与系统中的采收批次号与收发货批次号进行关联生成追溯码并打印。追溯码仍然以条码的方式表现,具体流程如图7。

(4)发货管理

本处的发货管理是指将蔬菜产成品从加工厂成品库搬运至运输车辆上的过程管理。在出库门口安装固定式RFID读写器,当产成品装卸搬运出库时,读写器对拖出的货物RFID标签进行读取,系统自动完成出库确认操作,具体流程如图8。

基于RFID蔬菜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的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追溯系统制定播种计划,农场根据播种计划单安排田间播种。系统中的播种计划单上有相应的RFID编码,对应到实物的播种计划单上贴有RFID标签,该标签包含了田间播种地块、播种日期、播种人员、数量等信息。根据播种信息,结合不同蔬菜的生长周期,追溯系统可以自动提示需要采收的蔬菜所在的田块以及需要采收的数量。

采收时,系统根据编码规则自动生成采收批次号。在田间进行采收时,每个收菜框上都贴有唯一一个标识该收菜框的RFID标签,该标签记录了相应采收批次下需要采收的蔬菜数量。

在采收过磅时,将采收来的收菜框放在电子磅秤上,通过电子磅秤得出重量信息后自动传输至系统中,与此同时,RFID读写器读取收菜框上的电子标签,通过读取收菜框上的电子标签并结合重量信息,系统可以实现采收过磅的自动化操作。在出入库管理环节中,由于每个收菜框上都有唯一的RFID标签,因此每次进行出入库操作时,RFID读写器进行读取操作,记录下相应的蔬菜信息。如果有未经检测合格的蔬菜就进行出库,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出入库记录可以进行实时的更新。通过在出入库环节使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农场仓库的自动化管理。

系统根据客户订单自动生成配送信息,每个配送箱上都贴有对应响应配送信息的RFID标签。在拣货时,通过读取该RFID标签即可知道该批货物的配送详细信息,这样在出货时就可以根据标签中记录的信息安排蔬菜的配送,与此同时,通过配送箱上的RFID标签信息,系统会自动实现库存以及订单等信息的更新。

4 总 结

本文提出的基于RFID技术的蔬菜跟踪追溯系统,通过RFID技术对蔬菜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的追踪和溯源,不仅可提高蔬菜自身价值,提高产品认可度,而且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同时也会促使RFID技术在蔬菜跟踪和追溯方面更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杨磊,刘承,张智勇,等. 基于RFID可追溯系统的畜产品供应链安全控制研究[J]. 中国畜牧,2009,45(18):22-25.

[2] 杨蔚,程远,李辉,等. RFID技术在供港蔬菜检验检疫监管中的应用[J]. 射频世界,2010(2):30-32.

[3] 常青. RFID在国内外蔬菜供应链中的应用[J]. 中国电子商情,2008(5):18-21.

[4] 马利军,石春媛. 应用RFID技术构建食品安全监督平台[J]. 价值工程,2010,22:18-20.

[5] 冯天忠.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蔬菜安全供应链系统的构建[J].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3):30-34.

[6] 刘树,田东,张小栓,等. 基于混合模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集成方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10):3804-3806.

蔬菜检测员个人工作计划篇7

为深入贯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国发〔〕1号)、《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6号),商务部《关于推进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建设的通知》(商建函〔〕第845号)、《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推进“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商建发〔〕277号)等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好中央“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和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要求,促进蔬菜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完善蔬菜流通网络,保障“菜篮子”供应,缓解蔬菜“卖难买贵”问题,经研究,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以“菜农直销进市场,便民菜点进社区”为主题的“双进”工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带动、惠农利民”的原则。紧紧围绕“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培育发展当地蔬菜重点生产基地、提升直销蔬菜的供应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市民负担、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发展蔬菜从农田到零售终端的直接流通方式,进一步构筑以农贸市场为主体,以社区便民菜点、超市为补充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缓解菜农卖菜难、居民买菜贵的矛盾,方便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需要。

二、工作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双进”工程,进一步增强蔬菜自给能力,发挥农业应急保障功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平抑蔬菜价格、增加菜农收入,满足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一)全面开展“菜农直销进市场”

以我市升级改造后的农贸市场为依托,建立农产品直销平台。到年底,在全市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内设立蔬菜直销点30个,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蔬菜种植户(以下简称“菜园子”)免费进场直营。构建从农户的“菜园子”到市场“菜摊子”以至市民“餐桌子”的蔬菜直销机制。

(二)大力推进“便民菜点进社区”

结合《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布局规划(—2020)》,到年底,在全市设立60个便民蔬菜直销点。

三、方法步骤

(一)运作方法

1鼓励和引导“菜园子”积极参与“双进”工程,并按要求不断提升蔬菜的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推进“菜园子”与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单位食堂直销对接,支持“菜园子”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

2对符合要求的“菜园子”,发放“双进”工程直销证。“菜园子”进入市场后可采取直销、代销或蔬菜专柜等方式进行销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

3将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社区便民菜点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按照《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布局规划(—2020)》,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便民菜点,逐步构建以市场为载体的直销体系。引导流动商贩进场经营,坚决取缔各类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各类农贸市场、超市要设置平价蔬菜直销区,减免菜农进场直销的相关费用。

4为保证蔬菜的新鲜度和安全性,鼓励和引导“双进”工程中的经营主体建设和改造冷藏设施、配置检验检测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进市配送蔬菜。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生鲜蔬菜及时供应。

5按照《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布局规划(—2020)》在全市主要社区,以新建、改造或连锁经营等形式建设便民社区菜点。主要采用:依托蔬菜批发市场成立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在社区设立便民菜点或超市企业连锁经营社区便民菜点和“菜园子”在社区设立便民菜点以及现有生鲜超市的改造提升、蔬菜直销车进社区等多种经营方式。

6加强对设立蔬菜直销区的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乡镇集贸市场、社区便民菜点及超市(以下简称“菜摊子”)的验收、日常管理和价格监督等工作。

(二)实施步骤

“双进”工程建设分三年进行:

1年,制定目标规划和进行试点推动。制定具体措施及相关文件,明确各单位责任分工,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落实政府性奖补资金及建设投资渠道,确定各县(市、区)“双进”工程实施计划。全市完成5个农贸市场菜农直销点和10个社区便民菜点的建设运营试点工作。

2年,全面推进“双进”工程建设。将“双进”工程列入政府目标管理。全市完成10个农贸市场菜农直销点和20个社区便民菜点的建设运营工作。

3年,全面完成“双进”工程建设。继续将“双进”工程列入政府目标管理。全市完成15个农贸市场菜农直销点和30个社区便民菜点的建设运营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市开展“双进”工程是提高鲜活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带动我市蔬菜产业大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是减少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和保障消费安全的有效手段,对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确保“双进”工程的有序推进,市政府决定成立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行政执法局、市畜牧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供电公司、市水务集团公司、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新区筹管委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双进”工程领导小组。主管秘书长任办公室主任,市商务局、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场发展服务中心。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布置安排相关工作。

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市监察局:负责对“双进”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效能进行监督检查。

市发改委:负责对直销蔬菜价格信息监测、及收费减免政策等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双进”工程建设和补贴资金,并对资金发放进行全程监管。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将蔬菜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市住建局:负责审核新建及升级改造的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点的施工图纸,并负责质量监管。

市规划局:负责将新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点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市农业局:负责蔬菜种植企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技术指导,对社区蔬菜直销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进行技术指导。

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制定并组织落实我市蔬菜流通“绿色通道”政策。

市公安局: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蔬菜运输车辆市内通行和便利停靠的保障措施。

市畜牧局:负责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检疫、检验。

市国税局、地税局:负责提供支持“菜篮子”、“双进”工程的税收优惠政策。

市工商局:依法负责蔬菜经营者的经营资格、经营行为的监管。

市质监局:负责“双进”工程生产加工环节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食品安全监测管理。

供电公司:负责新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用电支持和保障,落实优惠政策。

市水务集团公司:负责新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用水支持和保障,落实优惠政策。

市商务局:负责监测分析农贸市场和社区直销蔬菜的供求状况,掌控各类蔬菜市场销售均价,推进蔬菜直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推动“双进”工程常态化,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蔬菜种植户进入市场直销。

市商务局、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做好“双进”工程的协调工作,制定“双进”工程规划,收集相关部门落实“双进”工程的措施和县(市、区)政府实施“双进”工程方案,协调“双进”工程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组织相关单位对“双进”工程项目的审核验收,并核发相关补贴资金。

各区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新区筹管委:对“双进”工程的实施推动承担主要责任,要把“双进”工程列入区政府目标管理,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专门工作机构,全力做好本辖区“菜园子”的筛选工作,认真做好农贸市场、街道办事处、社区周边蔬菜零售网点情况摸底调查工作,引导“菜园子”按照《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布局规划(—2020)》进入“菜摊子”进行直销,指导辖区内各类市场建设直销区域,积极协调社区、小区物业提供适合设置蔬菜直销点的场地,搞好“双进”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工作,确保该项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各县(市)政府:积极引导“菜园子”参与“双进”工程,抓好城区农贸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完善“菜篮子”市场流通体系。

(三)制定政策,支持发展

把“菜摊子”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鼓励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

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和降低“菜摊子”和超市不合理收费。

“菜摊子”设立直销点的,按照所提供直销区域面积,给予经营性补贴;建设冷藏保鲜设施、配备冷藏运输车辆、按照要求配备检验检测设备的给予补贴。

按照“谁建设、谁运营、谁受益”的原则,对验收合格的便民菜点建设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三年经营补贴。三年之后仍正常运营的,视情况再给予适当奖励。

(四)加大投入,落实保障

“双进”工程以区为主承办,市、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开展此项工作较好的农贸市场、社区经销点承办者和设立蔬菜便民直销点的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五)督查考核,落实责任

蔬菜检测员个人工作计划篇8

研究员,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蔬菜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蔬菜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农业系列中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多次获得农业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兴农奖。有多篇论文获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植保学会、上海市植保学会、上海市园艺学会优秀论文奖。主编《蔬菜栽培技术手册》、《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问答》、《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查规范》、《上海蔬菜消费现状与结构研究》、《花式蔬菜栽培和食用方法》、《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农业部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总体安排以及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积极落实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市、区、镇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投入,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措施,有序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基本情况

2009年10月19日农业部农办农[2009]121号文件通知印发《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在全国组织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化”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商品化处理和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

根据蔬菜标准园创建等相关文件的精神,2010年全市拉开创建工作帷幕,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考核验收办法和实施意见等,有序推进了全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据统计,2010-2012年共创建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9家,面积263.9 hm2,其中,2010年创建2家,2011年创建3家,2012年创建4家;共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53家,面积1 500 hm2,其中2011年创建13家,2012年创建40家;此外,部分区县还组织区级标准园创建,总计25家,其中2011年创建7家,2012年创建18家。2013年参与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总计56家,其中部级4家,市级40家,区级12家。

2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主要工作措施

2.1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建氛围

针对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结合蔬菜生产及技术指导工作的组织推进,市区各级相关部门通过业务工作媒体平台、工作会议以及标牌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工作。市农技中心组织编写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宣传文本,并利用上海农业网、蔬菜信息报、上海农技推广期刊等宣传媒介进行宣传;区级部门专门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创建精神、解析创建任务、组织创建推进,并举办针对性技术培训;镇级部门配合组织创建单位召开工作启动会议,全面解读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内容、具体要求、奖补措施及绩效影响等,引导创建单位积极组织创建;创建单位按照相关要求有序开展创建工作,树立相关宣传展示标牌,并统一举牌,展示标准园创建的各项内容和目标,接受社会监督,示范带动蔬菜标准化生产。此外,为了调动创建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市区各级政府制定奖补措施,目前市级政府奖补50万元,区级政府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配套奖补,如嘉定区通过对企业评奖等方式给予10万元的奖励,松江区对每个标准园奖补30万元用于开展废弃物处理场地建设等。全面多样的宣传引导,引起了各级政府、农技人员、蔬菜专业合作社、菜农等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营造了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2 明确目标方案,层层落实推进

在农业部的总体部署下,市农委成立了标准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及时制定编发《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蔬菜标准园创建管理办法》、《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蔬菜标准园创建考核验收办法》等相关文件,就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组织程序、部门职责、内容要求、验收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按照有关管理办法要求,区、县农委分别成立蔬菜标准园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分别制定工作方案,通过不定期指导、会议交流和检查等形式督促创建工作推进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乡镇农技部门委派专人参与创建单位的各项工作推进,创建单位制定创建规划和目标任务,由企业负责人牵头成立创建小组,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并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和技术力量,全力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了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2.3 全面指导服务,提高创建水平

市区各级技术部门全面组织开展指导服务,通过多层次、全方位指导提升创建水平。市级部门成立标准园创建专家指导组、建立了技术指导员联系人制度,选派主要技术人员分别与9个区县对接,并制定地方标准《蔬菜标准园建设技术规范》(DB 31/T646-2012)、编制《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指南》等标准园创建技术依据。区级部门成立蔬菜标准园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安排专人总体负责工作推进,技术人员分别开展创建指导,不定期现场指导阶段性工作落实,定期交流工作经验措施。乡镇相关人员多采取蹲点入场的形式,全程协助各项创建工作的组织开展,指导督促创建方案各项内容的如期开展落实。在指导工作中,有计划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工作,解析标准园创建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及奖补措施等,讲解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和要求,指导各项生态栽培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确保落实每一项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完善每一项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在市区镇多级部门的全面指导服务下,积极创建展开硬件配套、技术应用、制度完善等各方面工作,有效推进了标准园各项措施的落实。

2.4 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持续创建

根据本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市农委联合市财政组织制定了《关于2011-2015年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本市蔬菜标准园创建目标和计划,2011-2015年将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150家,创建面积2 000 hm2以上,辐射带动面积4 666.7 hm2以上。各区县根据该实施意见要求,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区县蔬菜标准园创建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为蔬菜标准园的持续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有些区县为了顺利推进市级标准园创建,还制定政策引导创建区县级蔬菜标准园,为后期创建打好基础。

3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实效

3.1 生产配套设施配套完善

针对标准园创建的“五化”要求,创建单位全面整改硬件配套设施,包括投入品管理、生产应用设施以及质量保障措施等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多方面的配套设施都得到完善。道路、沟渠及水电供应设施得以修缮,农资仓库加以划分管理,农残检测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产品保鲜等冷链设备得以提升,微滴灌等高效生产技术措施得以扩大应用,生产废弃物处理条件得以建设健全。

3.2 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创建单位通过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分等分级标准,全面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田间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可追溯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使生产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并逐步形成了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了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3.3 质量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的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增强,生产中全面推广应用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杀虫灯、生物农药、高温闷棚等十项生态栽培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上市,在农业部、上海市组织的例行抽检中农残合格率均达到了100%,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3.4 生产综合效益明显增加

通过标准园创建,创建单位品牌化意识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增加。所有标准园创建单位全部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其中SYL、星辉蔬菜、城市超市、HAYP、新健绿等创建单位获得了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放心度和经济效益。此外,各创建单位通过创建工作,辐射带动周边菜农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提升整个蔬菜生产面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发挥蔬菜标准园的示范作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4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思考

在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中,各级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发挥指导督促作用,创建单位根据要求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等,在生产设施、标准化管理水平、质量安全意识以及综合效益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但仍有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

4.1 创建主体单位需完善管理团队

在上海蔬菜标准园创建中,市区镇各级部门发挥了全面的指导督促作用,而真正的创建主体是蔬菜合作社和生产企业,从方案、标准的制订,到材料申报、技术指导等需依赖和借助多方力量,从长远考虑要全面提升质量管理等,必须培养组建技术和管理团队,以确保创建中水到渠成、创建后顺利运营,从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等各方面体现标准园创建的价值所在。

4.2 创建奖补机制需完善

上海市“十二五”期间计划创建300家蔬菜标准园,资金由部、市、区三级财政提供,对每一个创建验收通过单位给予50万元奖励,根据财政资金拨付的相关规定,标准园创建是当年申报当年评审,50万元的创建资金需先用后补,并通过审计合格。这种奖补机制在创建初期较为实用,以扶持创建为主要目标,但缺乏后续管理支撑,易造成为创建而创建,因此在创建模式、考核管理、资金奖补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我们想能否在蔬菜标准园创建中引进流动创建机制,由企业自主申报,政府积极推动,发挥专业评审优势,创建评审总量有所控制,奖补资金适当调整,财政可控又有利于持续发展,建议每2~3年评审一次,不达标即摘牌,确保上海市蔬菜标准园成为行业模范。

4.3 创建主体主动性需提高

目前还处于蔬菜标准园创建初期阶段,主要还是来自政府推动、政策引导、技术指导,需将被动创建变为主动创建,使创建实体真正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蔬菜标准园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4.4 长效机制监管需加强

上一篇:刚入职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志愿实践部个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