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3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28 20:27:28

榜样3心得体会

榜样3心得体会篇1

今天,局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集体观看《榜样3》。在电视里我看到了执着翻译家宋书声、最美乡村医生贺星龙、村支书李元敏、耄耋新党员牛犇……一个个优秀党员、一件件感人事迹,让我感受颇深。

2013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而《榜样3》正是通过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组织代表述说入党经历、再现典型事迹,向人们展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激发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事创业、不懈奋斗的榜样力量。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 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而我们学习榜样,就是要立足岗位,加强职业道德、党员党性、公民道德修养,廉洁从政、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确保在平凡的安监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榜样3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榜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67-03

榜样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反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有所弱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有效利用榜样教育这一传统教育方法,结合时代特点,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榜样和榜样教育

榜样通常是指人们行为仿效的对象,是由社会或个人选择的,值得社会大众或个人学习和模仿的具体的人或集体,具有正面性、社会性和抽象性等特征。榜样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将抽象的说理变成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来进行教育,通过对榜样的先进事迹或先进思想的宣传,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榜样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榜样教育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鼓舞力,在大学生思想道道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

1.从历史经验来看,古今中外都重视榜样教育。中国是一个善于以优秀人物为榜样开展教育的国家,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禹、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诸葛亮要求晚辈“慕先贤”。我们党也非常重视榜样的塑造,上世纪60年代“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就是榜样教育的典型范例。外国教育家同样重视榜样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要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认为,在各种教育方法中,榜样教育是最简明、最容易又最有效的方法。

2.从心理学角度讲,榜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大学生大都情感丰富、意气风发,正处在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他们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容易让他们从心里上产生共鸣,渴望成为榜样一样的人。他们有自信、不服输,有赶超的欲望,榜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劲头,努力向榜样靠近。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但辨别能力弱,有了榜样作为奋斗的目标,能够帮助他们在行为价值取向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3.从现实情况来看,榜样教育能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希望有先进典型引路,在他们成长道路上给予帮助和引导。他们也愿意以心目中的榜样为目标去努力奋斗,优秀大学生和先进人物的讲课、报告深受大学生欢迎。榜样教育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重要方法,绝大部分学生为了寻找精神动力,为了给自己树立奋斗目标,都树有自己心目中的榜样,期望自己和榜样一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能力实现人生理想。

三、榜样教育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及分析

榜样教育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常新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老师精心策划的活动,学生不感兴趣;或是学生对树立的榜样不感兴趣等现象,使得榜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1.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对传统榜样的认同度降低。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引起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广大学生从内心渴望榜样的激励,然而在现实中却对学校、老师树立的榜样关心较少,认可度不高,向榜样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目前高校、老师树立的榜样大部分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类型,榜样很少或者没有个人利益,这也与学生接触到的市场经济的民主、平等、自主意识等不能很好兼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2.榜样教育内容不贴近学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榜样的选择往往比较单一,或者是从教育者角度考虑去选择确定的榜样,对学生个体的认同和需求往往考虑不够,倾向于从特定的人群中选出,一般是获得成功、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年人,抑或是有特殊经历的学生,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难以模仿,让学生失去了努力的内在动力。有时为了凸显榜样的优秀,教育者往往容易将榜样脱离实际的夸大,这反而让大学生产生距离感,从而影响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3.榜样教育的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目前我们高校榜样教育形式主要还是单向灌输式为主,树立的榜样通过报纸、宣传栏进行事迹介绍,或者是通过思想品德课堂讲授、事迹报告会宣讲,号召广大学生向其学习,后续跟进教育方式比较少,忽视了大学生在接受榜样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过程,不够关注大学生对榜样的反馈。这种流于形式的教育方式,对榜样的成长经历和内涵挖掘较少,无法从内心上促动学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从而造成榜样教育有行动无结果的局面,教育效果得不到强化。

四、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策略研究

榜样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的提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提高榜样教育效果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结合时代特征,开展榜样教育。

1.注重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大学生接受榜样教育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发现学习的榜样,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要增加榜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根据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让广大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动自觉的学习、受教育,才能将榜样的外在力量内化为主体的自我追求,提升榜样教育效果。

2.注重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榜样要有代表性,要真实,不能对榜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更不能伪造。要树立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榜样,让学生觉得自己通过努力也可以像榜样一样优秀,才能让榜样成为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进而认真学习。比如学校每年开展“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党员”、“社区优秀学生标兵”评选等。但不能评过算数,老师可以利用年级大会、班会,向学生介绍他们身边同学的事迹,也可以开展经验、做法交流会,让更多的学生对他们深入了解,向他们看齐。

3.注意榜样树立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树立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榜样,不能用一个榜样教育所有的大学生,否则就会出现榜样不能被部分大学生认同感的现象。根据年级、学生特点、人生理想、生长环境等,发掘学生身边的榜样,树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榜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比如在学生中开展学生“科技之星、体育之星、党员之星、文艺之星、亲善之星”等学生代表的评选,这些大学生的身边的优秀学生,可以使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榜样,让广大学生实实在在的氛围中深入了解和学习榜样的精神。

4.注重榜样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传授方式,把榜样教育重点放在引导上,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实行渗透式教育宣传,运用多种媒介立体生动、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也可以让榜样通过现场演说,主题论坛等,与广大同学互动交流。在组织活动形式上,可以开展征文、座谈交流会,主题班团活动等,让榜样优秀事迹深入广大学生。此外还要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如组织参观考察榜样故里、调研榜样事迹、面对面采访榜样等。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榜样,榜样示范才会产生更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5.提升榜样教育实施者的整体素质。榜样教育的实施者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者本身就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榜样教育的效果。当前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施者多为其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事务繁重、工作经验少、自身阅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榜样教育的效果。因此,首先要注重提升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注重人品塑造和道德修养。其次要注重业务培训,以弥补工作经验上的不足,使他们了解榜样教育的方法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第三,要注重调研,面对新形式、新情况,要知道怎么做、怎样做好,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善于言教,更要重视身教,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使自己的行为成为学生的先进表率。

列宁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榜样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不管多么崇高的榜样,他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激励作用不能等同于实际的约束力,榜样作用的发挥是以人们认同榜样本身为前提的。大学生的榜样教育过程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我们要在分析当今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需要,针对当今大学生思想特点,创新榜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榜样,让大学生去模仿和学习榜样,让榜样教育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从而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婷.探求与创新:榜样教育的现实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3).

[2]李莎,眭国荣.结合大学生群体特点探索榜样教育的有效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0).

[3]于红梅.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5(6).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上海大学2013年思想理论研究课题成果

榜样3心得体会篇3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6.02.010

文章编号:1009-3729(2016)02-0067-07

作者简介:龚世星(1982―),女,安徽省六安市人,安徽大学助教,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榜样认同问题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重要问题,甚至是一个关键问题,但也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2013年底,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要求高校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从榜样认同的角度推进工作。当前,传统的榜样认同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面临微时代带来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认同。鉴于此,本文拟在论证榜样认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途径的基础上,分析微时代中榜样认同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境遇,并从榜样定位和选取、宣传方式和途径、校园榜样文化建设三个角度,探讨微时代境遇中榜样认同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的现实路径。

一、榜样认同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认同”这一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首次使用于心理研究领域。在他看来,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1]。从心理活动过程的角度看,认同可被理解为两者并存的动态过程。其中,“认”是对自我、他人、社会诸种现象的认知,“同”是求同、自我归类、寻求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者状态。[2]显而易见,榜样的示范和引领在实现一个人内心认同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德育的优良传统,榜样教育有着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功能。毋庸置疑,榜样的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作用显著,是大学生树立目标、澄清价值、积蓄力量、实施行动的强大力量,是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重要载体。

1.榜样认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同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充分彰显其理论的彻底性和说服力,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理性共识,为其所理解、信服。从心理活动过程的角度看,大众接受某种价值观念要大体经历从被动接受、表面接纳,到慢慢过渡至自愿接受并依此反思修正原有价值信念与行为,再到真正信服并自觉整合至自身信念和价值信仰中、成为个体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个阶段。一般而言,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追求独立和真理、勇于怀疑和批判等特点。同时,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识别判断能力有限,因而易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干扰,有可能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和疏离。此时,树立有血有肉、积极向上、社会公认、众望所归的榜样典型,有助于大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靠近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2.榜样认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情感上的认同。所谓情感认同,是指受众在对某一理论或价值观念认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信任、充实、热烈、愉悦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强烈、稳定的情感,从而为进一步内化和认同这一理论或价值观念打下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在对价值观念的培育过程中,同时调动受众情感因素会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有说服力、受众更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进教育的效果。从情绪体验上看,大学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明显,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判断、反思能力;从道德发展上看,大学生爱憎分明,具有相对较高的道德水平和素质,易对关系到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思想、言论、行为等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榜样的形象很具体,且好找易学。近年来,政府不断宣传“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契合了如今榜样正处于由传统的“高大上”英雄向“草根平民”模范的时代转变。如能以促动情感共鸣为切入点,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情感认同机制的作用,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3.榜样认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指在理性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借助意志和信念的力量,通过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内化于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行动,最终固化为自我人格稳定的组成部分。据教育部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当前我国公众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认识与实践这两个环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在如何化认知为实践上作进一步努力。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面对拖延、恐惧、逃避等内心世界的负面力量,也要面对多元价值干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和现有制度保障不健全等实际困难。因而,实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是此项工作成功的关键指标。榜样不仅传递给人们信任、感动和心动,更重要的是激发人们将正确认识付诸行动。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而言,榜样示范能促使其从“内化于心”推进至“外化为行”,即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实现知行合一,而这也正是这一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二、微时代的榜样认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境遇分析

当前,全球已进入由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微时代。所谓微时代,是指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介渗透至人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特定时代。同科技史上的所有发明创造一样,在微时代,技术载体的发展推动了人们交往方式的变革,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4]。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3 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从年龄结构上看,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从职业结构上看,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5]作为当前微时代中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交往来、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方面都由于触网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以思想活跃、追求独立的大学生群体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在榜样选树、榜样宣传等方面既面临创新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亟需有效破解并为我所用。

1.微时代的开放性和去中心化的影响

微时代的开放性和去中心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理性认同。与以往相比,微时代进一步加速了信息、意见传播主体的泛化和传播权力的全民化。在微时代,无论是何身份,所有普通主体的话语权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其信息与意见的传播扩散达到空前的自由,其个性价值、过往经历、境况细节随时都可能得到全民关注,或为千夫所指或被全民称颂。这种加速的“开放性”和“去中心化”趋势在维护言论自由、信息流通、塑造并彰显更具时代性、多样化的价值榜样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真假难辨、意见良莠不齐、价值多元激荡的局面。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微时代的此种特征对于传统榜样的认同选树、宣传模式的有效性及传统榜样的说服力会造成巨大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理性认同。

一直以来,作为优良教育传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宝,榜样教育在选树宣传模式上多注重行政主导和宏观宣传,总体呈现出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单向度的遴选宣传模式和教育学习模式,大体看来,这些榜样主体体现了积极、正面、典型的总体特征,形象正面、类型较为单一。在传统封闭状态下,这一理想化的榜样形象通过权威认同机制的大力提倡曾发挥了积极、有力的教育功能,激励大众在苦难时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守美德。然而,在公众文化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愈加开放、多元价值交流交融交锋的微时代面前,单一的榜样教育宣传模式渐露疲态,“高大全”式的榜样形象渐失信任。2013年3月5日,南京在学雷锋日这一天上映了一部讲述雷锋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青春雷锋》,其上映首日出现了近乎“零票房”的局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微信、微博等网络空间中涌现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多面复杂的榜样人物,并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大众的客观存在。这一鲜明落差折射出当前传统榜样形象所遭遇的社会认同危机和教育示范危机,以及网络微空间中蕴藏的无限榜样资源和能量。

2.微时代的草根性和原创性的影响

微时代的草根性和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情感认同。微时代凸显的草根性和原创性充分调动了社会情绪和个人情感,强劲唤醒着集体力量和个人智慧。当今的社会主流大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道德伦理和理想信念问题,更为迫切地呼唤多元价值竞争倾轧中出现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强音。借助微时代的技术平台、言论氛围、议题设置,社会大众可以更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本真意愿和价值取向、真实评判和情绪情感,但也在局部造成了信息和情绪泛滥无序的乱象。同时,大学生的激情和冲动、理想和单纯也在微时代得到尽情发挥,但这也使得其对榜样的情感认同经历着严峻考验。

传统的榜样遴选十分注重榜样本身的正确无瑕,忽视榜样的个性、特点和有限性;在宣传主题中主要弘扬其感人、成功的一面,较少体现一个人面对选择、失败时的挣扎困惑等人性温度;宣传路径中多以官方为主导,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因而行政色彩浓厚、形式单一、方法雷同,容易搞形式、走过场;学习要求往往整齐划一、匆匆结束,忽视学生个体判断和感受,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尊重,难以使学生产生认同从而积极参与。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增进大学生对于榜样的情感认同,反而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挫伤榜样教育的公信力和美誉度。显而易见,对于既积极追求真理和理想,又充满怀疑精神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榜样形象更能获得其信赖和接纳,积极向上同时真实丰满的榜样形象才能唤发其情绪链结和情感共鸣。

3.微时代的碎片化和隐匿性的影响

微时代的碎片化和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行为认同。微时代促使人人成为信息、意见的交换者、者和生产者。一方面,信息舆论的多样性、观念选择的多元化,会促进社会的自由开放、媒介素养的明显提升、主导价值的实力增进;另一方面,主体信息意见的碎片化、主体信息和主题观念的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行为认同。

碎片化和隐匿性进一步消解了榜样的权威性,制造了价值选择的困惑,混淆了榜样认同的行为方式。首先,微时代进一步加剧了新媒体带来的碎片化特征,加剧了有效信息获取和价值判断选择的困惑。这种碎片化主要体现在这种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中的信息内容和个体时间两个方面。微媒体不仅加剧了信息的激增、传播的活跃,也导致对信息来源、内容和价值倾向进行有效监管和引导能力的弱化,增加了有效获取有价值信息和进行价值选择判断的难度;不仅加剧了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也加剧了个体时间的分割和碎片化态势,压缩并消耗了个体对价值问题和道德现象的思考时间、意志和习惯。其次,在微时代,对榜样模范的效仿(行动)往往被以网络“点赞”“评论”等形式的价值点评所取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并置换了大学生对于榜样的行为认同方式,阻碍了其道德实践和习惯养成。

综上所述,对于渴望在参与中增进体验、在互动中传递心声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微时代的生活交往方式一方面为其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榜样新资源,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其在榜样认同中实现知情意高度统一的全面认同。

三、微时代境遇下榜样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域中的榜样引领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实现的是由内化到外化的完整目标。在继续坚持和完善我国榜样教育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良传统和作为主旋律、主渠道地位的同时,要结合微时代特征,从榜样定位和选取、宣传方式和途径、校园榜样文化建设三方面对榜样教育加以改进和创新。

1.借助微平台,塑造贴近时代精神的典型榜样

首先,应挖掘类型丰富的榜样以适应大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处于人生黄金奋斗期和价值选择关键期。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着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的同时,经历着多元价值思潮冲突嬗变、海量信息交杂冲突的困惑,期待着更加丰富多样的榜样类型以激励自身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因而,榜样的定位与选取应积极发挥微时代的优势,结合实际,走向多样化。具体而言,不仅要有传统的道德楷模、名人偶像、行业精英,也要借助微博、微信挖掘看似平凡无奇的草根英雄、凡人善举;不仅要有来自国内外的声名远扬的榜样明星,也要开发意蕴高远、贴近生活的微视频、微文学等弘扬校园内品德高尚、兢兢业业的师长楷模和勇于挑战、奋发图强的朋辈示范;既要有对形象立体、个性丰富的正面榜样的宣传学习,也要开展对反面典型、恶劣言行的充分剖析和集体探讨。事实证明,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主导的大前提下,只有推动典型榜样的多样化发展,实现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层次立体的榜样精神与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才能更好焕发榜样的生命力。

其次,应彰显榜样的个性色彩以契合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作为准社会人的大学生,其发展需求呈现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多元价值观的激烈竞争,使当下社会过度重视物质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忽略了精神需要的追求、社会价值的彰显与理想价值的追寻。在榜样教育中,我们既要继续弘扬志向远大、立意高远的崇高人物的榜样精神,也要注意避免将榜样过度完美化并作超现实的形象塑造和渲染。伟大出于平凡,榜样就在身边。被特意拔高的“高大全”式的榜样人物在历史浪潮的涤荡中会渐失颜色,而投射人性温度和个性色彩的英雄模范、平凡人物、平民故事则会永葆光辉、留存人心。因此,教育宣传者必须要充分了解微时代技术手段,打造富有感召力和人性光辉的新榜样,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取得其信任。

2.发挥微时代优势,创新符合时展的榜样教育新机制

首先,应探索有效教育方法,提升榜样教育效果。微时代中,由于榜样教育的环境、载体、方式、对象乃至榜样典型本身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需要我们探索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方法。从发展趋势上看,当前的榜样教育需更加呼唤真实性、多样性、自主性、互动性,更加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网上与网下、外部灌输与自主学习、理论引导与实践示范相结合,更加需要将前期评选、中期宣传教育、后期实践追踪全程有机贯穿,要让榜样教育工作进社区、进课堂,进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具体策略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如大力发挥校园新媒体联盟的影响力和师生中意见领袖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利用主题班会、价值讲堂等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新媒介素养和践行能力。

其次,应发挥多媒体宣传优势,构建榜样宣传立体通道。当前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网络已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必不可少的新工具,是大学生养成新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各种社会思潮和舆论生成、交汇、散播的发源地,是多元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争夺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新战场,也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地位的新阵地。因此,微时代的来临要求榜样宣传要多管齐下、优势互补,既要继续发挥和增进已有宣传途径的长处,也要发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宣传途径和传播模式的优势。为此,学校应依托新媒体联盟,进一步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危机处理机制等,增进对有害信息的过滤功能、微空间中舆情采集和动态摸底功能,以及榜样引领的创新、示范、宣传功能等。

3.吸纳微时代的新方式,建设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校园榜样文化

一是应提倡、鼓励大学生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榜样的心理认同。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言行及其结果可习得新的行为模式,因为实验观察表明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6]。正所谓,日用而不知,体认而不察。因此,要想让大学生将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分别展开的核心价值观加以落实,必须从其日常生活点滴中着手,以实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借助微时代即时信息的优势,特别是通过对先进人物、模范师生日常生活和心得感悟的分享,可以从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示范和激励,支持大学生在每日的生活点滴的进步和坚持中自觉向榜样靠近。

二是应大力建设校园主流文化,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中加深对榜样的情感认同。在微时代,信息交流的便利性与复杂性交织、价值交锋的开放性与排他性并存,这一特性在给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榜样形象的同时,也易造成权威的祛魅、崇高的消解,给大学生对榜样的情感认同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应发挥高校作为社会道德引领制高点的优势,大力建设微时代的校园主流文化,在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熏陶中增进对榜样的情感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借助微博、微信等渠道,推动榜样“微分享”“微晒片”等活动,开发核心价值观“微行动”“微评比”等功能,积极打造榜样认同的移动网络阵地,建设榜样文化的网络平台;继续发挥优秀校园人物评比、宣传、学习等传统活动的积极功能,引领榜样文化的价值取向等,并实现网上网下的优势互补。

榜样3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榜样作用 调查分析

一、引言

人的成长,是个体对外界物质及非物质的吸收、消化、转换,以及作用于外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在非物质的世界里,周遭的影响对于个体极其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个人的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三者交互作用的过程。行为的习得由两种过程组成:一种过程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另一种过程则是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在此的示范者即为榜样,社会学习理论重视、强调榜样的作用。根据《辞渊》解释,榜样为“模范”,《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为“值得学习的人或好事”。榜样教育,则是展示榜样身上正面、积极、优秀的品质或事迹给受教育者,对其德育进行影响、激励。对于榜样教育,中外教育都十分重视。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直被奉为育人经典;捷克教育家,人类教育历史上里程碑式人物夸美纽斯指出“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的生活的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一再强调德行教育中,实行榜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人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即将完成十多年的学校教育走进社会,跟社会产生最直接的交互,把他们之前所学所知作用于社会。对于大学生,榜样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

二、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考虑了解三方面:(1)大学生对其心目中的榜样的定义标准;(2)大学生对榜样的关注程度以及思考情况;(3)榜样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该问卷调查共含有18道题,笔者通过向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等学校的本科生发送电子问卷进行访问。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23份,有效回收率达87.17%。

三、统计结果的相关结论

1.榜样在大学生成长路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数据表明,本次受调查对象中仅有2.4%的同学认为自己心目中没有榜样;6.03%的同学则表示说不清;而有91.57%的同学表示心目中有榜样,在这一部分同学中有11.5%的指出对于榜样及榜样事迹的了解来源于同学、老师或者家长的介绍,另外有58.2%的同学则是由书籍、网络及电视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表明大学生对于心目中的榜样的选取较为个性化,会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人、事作为模仿对象。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模仿周围榜样的。调查数据反映90%以上受访对象肯定榜样的存在,说明是他们受到榜样的影响,榜样在他们成长路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而剩余同学的选择则值得我们深思,何以有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不排除从中部分受访对象没有认真对待此问题,也有可能曾经心中的榜样因为某些原因不再值得被看做榜样。

2.大学生对心目中的榜样有理性要求

在调查问卷中设有两道题目:“您心目中的榜样主要是在哪个方面有所成就?”“您最关心榜样人物的哪些品质?”对于前者,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的分析发现,选择三者都有(即工作、学习、生活)的比例为54%,选择工作中优秀的人物作为榜样的比例为16.5%,生活中如品德优秀作为榜样的为13.2%,而选择学习优秀作为榜样的则为8.8%,其他的则为8.1%。由此看出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的要求绝大部分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优秀的人,而不是在上述某方面独当一面的佼佼者。这意味着大学生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理性要求,渴望使三者平衡。另外在对榜样品质要求中32%的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是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出类拔萃,有人格魅力;而仅次之的是24%的是希望榜样能够艰苦奋斗通过自强不息在某一领域取得较高成就;其他品质选择的比例都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榜样的要求较高,也反映出大学生内心中潜在的奋斗韧性,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就。上述情况说明大学生理性地看待榜样,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特点。

3.大学生选择榜样较为谨慎

榜样的选择,反映了大学生在特定的时期对自身表现的渴望。例如在学习迷茫期的时候可能会选择在学习上有成就的人作为标杆,鞭策自己。调查发现67.5%的学生选择了心目中有榜样,但为数不多;同时55.4%的学生认为榜样的类型或风格会在某个时期而非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该往什么方向努力,故而选择一定的榜样一直鼓励自己,而非摇摆不定,所以大学生选择榜样时态度较为谨慎。

4.大学生对榜样的社会效应能辩证看待

学生的“追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特色,部分学生由于过度“追星”,不够理性,会做出许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给同学、老师、家长造成困扰。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对偶像存在着盲目性。榜样事实上也是大学生“追星”的对象,当然两者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大学生对于这样的“偶像”在社会中的效应会有怎样的看法呢?“您认为榜样人物在当今社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数据表明3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榜样的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22.9%的认为在大众中形成了良好的反响,促进社会道德新风尚的形成,30%的认为起到了教育作用,而仅仅只有9.8%的认为榜样发挥的作用不大。其中应该说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榜样的正面作用,而且绝大多数人认为榜样的作用是一个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如此看出大学生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具有历史持续性的观点。

5.大学生对榜样持宽容态度

现在,由于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大众对公众人物的关注度及能见度都能得到最大满足,公众人物的言行是非都受到大众的监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般公众人物的榜样,他们的言行是非在大学生眼中又是如何评价?在“对于榜样人物犯错误,您的态度是什么”的调查中,68.7%的认为可以原谅,模范人物也是人,不必过分苛责;19.3%的认为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榜样人物犯错误是正常的,但既然称为“榜样”,就应更检点;7.2%的则觉得绝不能容忍,对此应该重罚,这也暴露出当今社会对榜样人物缺乏必要的监管;另有4.8%的觉得无所谓。大学生对榜样存在学习、模仿、尊敬之情,那么希望榜样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社会道德其实“无可厚非”,这也是对榜样人物的一种较高要求。但是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对榜样持有宽容态度,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去包容,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成熟心理。

6.自律性不高

自律意味着能够自我控制向目标方向不断地前进,而榜样的作用则是帮助人激励自己。本对于“您对榜样的态度”,2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心里佩服且以之为标准、动力而努力争取做到他(她)那样”,而56.7%的选择“以之为标准,时常鞭策自己,但做不到预想那样”,19.3%的选择“仅是一种向往,不会像那样做”。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榜样是有肯定性的,能看到榜样的闪光点,但是最终未能做到真正的向榜样看齐,表明其自律性不高,不能严格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的结果导致了“只想不做”的现实,未能真正实现榜样的激励作用。

四、结语

根据调查结果及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榜样教育在大学生中起到的是较为正面的教育作用,大学生在榜样的选取、认知角度都能有理性认识,能辩证地看待榜样的社会效应,但是在榜样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行动力显得不足,付诸实践的能力欠佳,这急需改进,否则不能真正实现榜样教育的初衷,榜样的影响并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影响。在此对大学生的榜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应的时代特色,历史需求存在着差异。根据榜样具有被模仿的特性,那么应该在不同时期为大学生展示更多的符合其心理特性的榜样人物及事迹,如此激励作用能达到最大化。此外,在榜样的宣传中,网络应该被视为最重要的渲染渠道。

2.任何事物都有历史的局限性,榜样模范也必定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大学生在对榜样的认识中能做到理性看待,但是在榜样的宣传时应该尽量保持客观性,不能将其人其事做不合现实的包装而产生“光环”。越真实的人、事越容易被接受和肯定。艺高为师,德高为范,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足的人才堪称典范、榜样。

3.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能直接影响到其行为动机。该理论揭示出人的行为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要受到自我调节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对于榜样身上肯定的优秀品质,需要将其视为前进或鞭笞自我的动力并在内心进行强化,不断地引导自我向前,到达心中既定的目标,如此榜样的激励作用方可有效。

参考文献:

[1]阿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中国青少年研究,1999,(5).

[3]白明亮,姚敏.幽暗意识与榜样教育.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王晶晶.榜样的解读与启示.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榜样3心得体会篇5

1.榜样确立的逻辑错位及形象选择的丰富度、层次感不足

学校德育中,榜样的确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影响、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力量的影响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往往成为学校判断和确立榜样形象的主要标准,然后再通过教材或教师等途径呈现给学生。这种判定与确立,多源于确立者的主观意志,属于由外至内的逻辑,即期望通过外在的呈现使学生产生内部的变化。这种逻辑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学生个体的认同和需求往往考虑不足。虽然近年来已注意尽量贴近生活,但在榜样的选择上,大多仍是从特定的人群中选出,有特定的道德和职业特征,一般是获得成功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年人,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伟人化形象为主,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形象的丰富度与层次感比较缺乏,使得学生感觉被动,并产生距离感,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2.榜样事迹内涵挖掘不足及教育方法手段的形式化

我国的榜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一般为思想品德课堂讲授、举办报告会和主题活动、课外参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从总体上讲,对榜样事迹内涵的挖掘仍然不足,许多榜样教育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知识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发动。甚至有些榜样学习的道德实践,也往往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清除垃圾、慰问老人或为希望学校捐款等,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已经结束。这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在取得学生主体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活动会被学生嘲笑排斥,无法对学生主体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榜样教育的功利化及榜样学习的虚假化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是榜样教育方法手段趋于形式化的内在原因之一。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和实用主义浪潮,以及榜样教育的激励价值运用不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就学校等实施主体而言,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榜样教育藉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呈现出比较普遍的为应付检查或累积功绩而形式化教育的现象。在对榜样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也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外在行为的量化评判,甚至出现造假的现象。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而言,在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榜样时,也不乏仅为了个人的道德事迹被记录或受益而虚假作态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对一些真正以榜样精神为出发点实施道德行为的学生的嘲笑与排斥,影响到整个学生群体学习道德榜样的良好氛围。再者,我国的道德榜样所代表的往往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体现着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一些学生由于在榜样教育活动的短暂或形式化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认同和体悟,难以实现向长期本质性道德情感的转化。他们或者出于自身道德迷茫状态所带来的被动认同,或者是为了让自己不脱离主流文化,通常会选择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虚假认同,形成一种在活动中有行为参与但无心理介入的虚假道德现象,形成了榜样学习的虚假化,而这种虚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榜样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造成恶性循环。

4.明星偶像趋于主流及传统榜样教育的边缘化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处于心理逐渐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在自我认识和自我确认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和矛盾,在心理困惑和矛盾中,他们会逐渐转移对亲人的依恋,但由于以上所分析的榜样教育的方法手段形式化、榜样教育的功利化等原因,传统的榜样教育并不能有效实现这一心理转移。而当今各类媒体所展现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所报道事迹多为短期内发生的事情,带着一种强烈的贴近感。学生在这种“准社会交往”中得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自然会将这些明星人物在媒体中介中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心理认同就上升至偶像崇拜。我们的传统榜样教育,与学生的明星偶像崇拜并存,却很少重叠,结果传统的榜样教育由中心主流逐渐趋于边缘化,而明星偶像则逐渐趋于主流。

5.传统的榜样精神与生命价值的相悖

我国榜样事迹的选择往往为“有病不看”、“不回家过节”、“不顾家人”、“死后出名”等,所宣传的道德品质主要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爱岗敬业和牺牲精神等,突出宣传个人的献身精神,这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榜样精神确实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以往的社会环境下尤其如此。但在现今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中,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传统的榜样精神和价值观的宣传措辞或主题,与当前流行的生命价值理论出现相悖,甚至被误解为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蔑视,必须加以修正改变。否则,将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心理认同,即凡是榜样都会视自己的家庭和亲友及自身的健康于不顾,都是有伤不治有病不医,大多都以残缺的或不健康的身体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也只有这样去做,才是光荣的和道德高尚的。这种错误的心理认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三、为榜样教育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1.采取“由内至外”的榜样确立逻辑

榜样教育是通过外部所呈现榜样的激励作用来实现对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唤醒、调整、矫正的一种教育方法,我国学校德育榜样的确立标准似乎符合这一教育原理。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是道德形成的内因,学生的道德内化及付诸道德行动才是德育的真正目的。榜样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呈现,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和内在选择,其对个体的唤醒、激励和调整等功能才有可能达成。因此,应将学生主体的真正内在所需作为出发点,多搜集学生的信息,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榜样,采取“由内而外”的逻辑进行榜样的判定和确立。

2.榜样形象选择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榜样形象应该如何选择?首先,在现代社会急剧多变与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学生要不断进行价值观的选择和构建,需要榜样形象的立体性和多样性。其次,学生个体接受榜样影响的深浅程度,往往受自身年龄特征、生活境遇、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层次等影响,需要榜样群体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第三,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处在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榜样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认同;在同一阶段中的不同个体,由于身心及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对榜样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默认和行为体现,也需要榜样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因此,在选择榜样形象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从“由内到外”的逻辑出发,从不同年龄层、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类型等方面选取榜样,做到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3.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深度挖掘榜样内涵

对榜样进行内涵挖掘,不仅仅要了解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切身的实践。只有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达到个体心理与外在行为的相互作用和整合统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道德行动,榜样学习才会真正具有教育性的品格,才会真正实现长期的本质性的道德发展的可能。因此,践行是学生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在行动中自我认知、自我领悟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道德榜样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榜样教育中的各类活动都只是一个活动载体,这些活动实效性如何,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是否以道德动机为依托,是否有道德情感的充分投人,是否有行为的自觉性,否则榜样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场景性的。表面化的行为判断,必然带来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所以,榜样教育的开展,应以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基点,将教育形式丰富化和实质化,超越形象上的教育发动,深度挖掘榜样的内涵,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让学生主体以个人的道德提升为目的,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体悟,把榜样教育抓出实效。

4.正确运用榜样的激励价值,减少榜样教育和学习的功利化因素

“榜样的激励价值主要来自榜样的与榜样所内含的特质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意义与崇高性。”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正确运用其激励价值,不能让功利主义影响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以功利主义作为出发点或成为榜样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为此,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意识,实施主体尤其要端正教育目的,要以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的道德提升为基本目标,在教育形式、评价标准和群体认同等方面给予引导,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在学生的学习虚假化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自身道德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而不是外部规范、奖励或者虚假认同。

5.实施“偶像一榜样”教育,寻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

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宜一概视为坏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压制,而应该进行理性分析,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以有效的进行道德教育。有学者提出建立“偶像—榜样”教育,并对此类教育的特点内涵、心理机制、指导原则和特殊性等一一进行了分析,力图解答许久以来关于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相冲突的难题,也提供了实施的具体方法。这一提议近年已开始实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6.重视生命价值教育,达到榜样精神与生命价值的和谐

生命是最珍贵的,追求学生生命的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健康安全的生活则是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如果以所宣传的榜样奉献精神为准绳,所有人尤其是学生都以舍弃生命或健康而为国家做贡献为荣,那对国家和社会所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想象和不可估量的。学生的成长需要健康,中国要从人口大国转变成^力资源强国,需要学校培养出的是健康的人才。因此,在榜样教育过程中,不应以生命和健康的奉献为宣传主旨,应该提倡生命价值的崇高,并强调生命健康和完整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能注重自身的生命价值,以我最健康的身心去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不可用甘愿牺牲生命健康之类的措辞去鼓励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发生。

摘要榜样所具有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历来都被教育界所重视,榜样示范法也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本文针对当今榜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在指出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榜样3心得体会篇6

笔者供职于浙江一所中等职业中学,长期从事政治课的教学工作。2009年在高一新生中开展了一次“比尔・盖茨、保尔・柯察金,袁隆平等科学家,刘翔、姚明、成龙等文体明星,你更崇拜谁?”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想了解当代中职生心目中的榜样及其所推崇的榜样品质。调查结果显示:44%的学生选择了比尔・盖茨,8%选择保尔,12%选择科学家,36%选择文体明星。结果出人意料,现在的青少年更多记住的是偶像,而不再是我们政治课本上、媒体中极力宣传的榜样。当他们说起偶像,可谓滔滔不绝:职场精英如比尔・盖茨、李嘉诚;文体明星如刘翔、姚明、周杰伦、周星驰、成龙等等。正如网络中曾流传的顺口溜:“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

二、当前中职生榜样现状分析

学生心目中榜样的演变折射了时代的变迁,这使得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早在20世纪初,随着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全国热播,就引起以大学生和青年人为主体的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争论的主题是:“保尔与比尔(比尔・盖茨)谁更伟大?”“时代更需要保尔还是比尔?”,其后又有关于“市场经济时代我们还要不要学雷锋?”等争论,表明青年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更确切地说是偶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着变化。

所谓榜样教育,即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使学生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校政治课教学中一向占据着重要地位。运用榜样进行行为教育很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在政治教学中运用好榜样教育,定将对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放弃榜样教育,要通过它来整合社会的思想,凝聚民族力量,形成“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因此,面对新形势,政治教学中的榜样教育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新时期榜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德育作用。

三、政治教学中的榜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

1.首先在榜样的选取上要与时俱进

(1)选取的榜样应具有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因此,在榜样的选取上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北京公交车司机李素丽、苦学苦练技术创新的青岛港集装箱码头工人许振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四川山区邮递员王顺友、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大学生洪战辉、艰难创业热心公益事业的比尔・盖茨、勇于科技创新献身航天事业的“神舟飞船”团队、廉洁自律克已奉公的国家干部孔繁森、忠诚履职勇敢无畏的好警察任长霞、积极打假维护自身权益的公民王海等等都可以是我们选取的对象。这些榜样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并能引领时代风尚,推动社会发展,他们的事迹对当代中职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推动作用。

(2)选取的榜样应为中职学生所熟悉。选榜样要选中职学生熟悉的人,越具体越熟悉的人对学生的影响越直接,也越见效。教育本身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教育效果的取得最终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其前提就是教育认同。完美的、高不可攀的榜样往往会让中职生望而生畏,可敬而不可亲,进而不可学,中职生选取的榜样可以是他们熟悉的文体明星、职场精英,甚至就是他们身边的父母、亲戚、朋友、学长。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相比,学习任务不重,业余时间更多地参与文体活动,他们接触更多的是一些文体明星, 因为熟悉了解这些人物,觉得可亲,易于认同他们身上的某些优秀品质,进而去模仿、践行,这不正是榜样教育要达到的效果吗?所以选取学生熟悉的榜样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选取的榜样应具有针对性。要适当选取职场榜样。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三年后要走向职场,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在榜样教育中选取职场成功人士对其更具有吸引力和可学性。榜样是学生前进路上的标杆,尤其是职场榜样的成功经验、优秀品质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借鉴性和指导性,当然在榜样的选取上要避免功利化、庸俗化的选择。既要选取比尔・盖茨、李嘉诚、马云等财富精英,更要选取李素丽、许虎、许振超等立足本职的普通劳动者。对于中职生来说,本校、本专业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们成功的职场经历尤其具有说服力,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秀毕业生这一资源,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4)选取的榜样应具有可及性。以往我们所树立的榜样,他们大多数的品德和精神无疑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不得不否认,在宣传中,一些典型被习惯性地打造成高大全的形象,甚至被拔高到大多数人只能仰视而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样的典型在被人们敬而远之的同时,也失去了真正的引导作用。榜样在某种程度上是样板,是学生的行动目标,因此,榜样的选择不要脱离广大中职生生活与学习的现实状况,学生与榜样之间的差距界定得越合理,实现榜样目标的希望就越大,其行为的动力也就越充足,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就越明显。

(5)选取榜样应重视生命价值。在榜样教育过程中,不应以生命和健康的奉献为宣传主旨,应该提倡生命价值的崇高,并强调生命健康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能注重自身的生命价值,以健康的身心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我国,长期以来,未成年学生投身抗灾抢险、绝地营救或与侵害他人的暴力犯罪行为作斗争被当做见义勇为的美德大加提倡和鼓励,催生出一个个小烈士、小残疾人。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对未成年人权益尤其是生命权、健康权的保护,中职生年龄分布大多在16-18岁之间,基本上都属于未成年人,因此在选取榜样时应体现生命价值,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教育,变力所不及的见义勇为为力所能及的见义智为。

(6)选取的榜样应具有继承性。与时俱进的继承,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传统,相反的,一些传统榜样比如:保尔・柯察金、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身上体现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是跨越时空的,永不过时的,所以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能割裂传统,确立新榜样并不是全盘否定老榜样,传统榜样与新时代榜样应互补并存,科学的做法是挖掘传统榜样身上恒久的精神力量,赋予其时代精神。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开展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学雷锋?怎样学雷锋”的讨论,在以往的榜样教育下,学生心目中的学雷锋就是做好事,这是很片面的。通过讨论,就是要让学生去发掘雷锋身上的时代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潮流合拍,认识到雷锋精神不仅集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而且在改善和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激励代代青年奋发有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

不仅在榜样的选取上要与时俱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更要与时俱进,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榜样教育。

(1)榜样教育要内涵丰富切忌形式化。传统榜样教育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知识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发动上,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已经结束。这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在取得学生主体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要提高实效,首先要营造学习榜样的氛围:先让学生有一个接触、熟悉、亲近榜样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去发现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取得心理认同进而改变行为认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对比尔・盖茨的学习,许多学生最初只是因为其世界首富的身份而心生羡慕,很少会关注其成功前的创业艰难以及成功后的乐善好施。这就需要挖掘榜样的事迹内涵,并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优秀的品质,而不是留于功利的表面。

(2)榜样教育要注重实践切忌灌输。传统榜样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且多以理论灌输为主,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由外到内的说理灌输,对榜样的学习要求整齐划一,不是从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出发,缺乏对青少年内心世界及心理需求的了解和沟通,忽视学生的情感认同度和心理体认程度,而情感认同度和心理体认程度正是榜样教育有效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要使榜样教育真正有效,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度和心理体认程度,也就必须要改变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榜样教育方式,采用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教育方式。

(3)榜样教育要务实切忌神化、庸俗化。榜样教育不是高大全的圣人教育,十全十美的榜样只能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从而缺乏可学性。一个血肉丰满的平民楷模比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偶像更能得到学生认同, “跳一跳够得到”。事实是,也只有一步步登高,才能走向纯粹和崇高,神化榜样只能适得其反。

榜样的教育更不能庸俗化,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一些榜样,人们往往会做出庸俗、功利的判断,从80年代“大学生张华该不该救老农”到如今“湖北荆州大学生救落水儿童牺牲三人值不值?”,都折射出社会上某些人庸俗的功利的心态,在中职业学生中的榜样教育中尤其要注意避免这一点: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既要学习比尔、李嘉诚、马云这样的创新创业人才,更要学习保尔、张华、荆州大学生们这样的道德楷模。

榜样教育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成为中职学校开展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中职学校政治教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与时俱进,改善榜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榜样3心得体会篇7

关于观看《榜样3》专题节目的情况汇报

 

********党总支: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按照市水务局机关党总支《关于做好《榜样3》专题节目学习宣传工作的通知》的要求,11月15日我局党支部集中组织党员下载收看《榜样3》,现就党支部收看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统筹部署,确保学习全覆盖:为促进党员干部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党员干部向榜样看齐。我局通过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榜样3》专题节目,并将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提高其思想认识。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党支部结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活动,充分应用QQ、微信等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向《榜样》的意义,营造“学榜样、树典型、做表率”的学习氛围,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坚持苦干实干、弘扬担当精神、立足岗位奉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是精心组织,认真开展交流。为确保每位党员干部都能接收《榜样》节目的精神熏陶,我局党支部要求采取以个人观看、集中观看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党员干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要求党员干部写好学习情况报告和心得体会,学做结合,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

四是学以致用,打好扶贫攻坚战。通过集中组织学习和党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榜样》先进事迹,启迪党员干部做到履职到位、服务到位、担当到位、创新到位。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给身边的人做好榜样,保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为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扎实基础。

************党支部

***年**月**日

关于观看《榜样3》专题节目的情况汇报

 近日, 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专题片《榜样》于9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并在共产党员网等平台集中展播。镇北堡镇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专题节目《榜样》。通过观看《榜样》,全体党员深受教育和鼓舞,表示今后要向“榜样”看齐,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工作,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充分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专题片《榜样》以“喜迎、共圆中国梦,走近学习榜样、凝聚复兴力量”为主题,通过先进事迹再现、典型代表访谈、嘉宾现场讲述等形式,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党的崇高理想,彰显当代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面貌。

为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向榜样看齐,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镇北堡镇“四项措施”扎实做好《榜样》专题片观看学习工作。

一是统筹部署,确保学习全覆盖。为促使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升全镇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高度责任感和为民担当的精神品质。向各党支部下发学习《榜样》的通知,要求机关党支部、各村(社区)党支部和林草场支部开展好《榜样》观看学习工作,尽可能让此项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实现全覆盖。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各党支部认真制定播放计划,合理安排播放时间,组织党员群众集中观看。同时,充分运用QQ、微信、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向《榜样》学习的意义,营造“学榜样、树典型、做表率”的学习氛围,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坚持苦干实干,弘扬担当精神,立足岗位奉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是精心组织,认真开展交流。为确保每位党员干部都能接受《榜样》节目的精神熏陶,镇党委要求各党支部采取以个人观看、集中观看、座谈交流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党员干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学习,做到学到实处、学以致用。同时写好学习情况报告和心得体会,学做结合,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自活动开展以来,各支部积极组织党员群众集中观看达425人次。

四是学以致用,打好扶贫攻坚战。通过集中组织学和党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榜样》先进事迹,启迪党员干部并产生共鸣做到履职到位、服务到位、担当到位、创新到位,不忘初心,做合格党员,继续前进,不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使全镇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章,践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给身边的人做好榜样,自觉向榜样学习,以先进典型为镜,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积极投身镇北堡镇各项建设、打赢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担当起推动镇北堡镇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

榜样3心得体会篇8

一、当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选择

榜样选择又可称为典范选择、正面典型选择或先进典型选择。它是榜样教育中的一个阶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一群或一组正面人物、事例中,科学挑选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为榜样,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在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榜样作用往往收效不佳,甚至使施教者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形式化

现实中,一些榜样教育活动,往往演变为敲锣打鼓、高呼口号的空洞宣传,变为追求轰动效应和“官赏”效应的表演和言不由衷的演讲、比赛等,却忽视了英雄和伟人之所以成为英雄和伟人的内容。于是,一面是学习英雄和伟人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一面是对英雄和伟人的业绩、精神品质的漠视和无知。尤其在学校中,学生在活动中慷慨激昂地表示要向英雄和伟人学习,但对英雄的生平经历、功勋业绩、人格道德特别是成长道路缺乏基本的了解。形成说一套、做一套的榜样教育结果,颠覆了榜样教育的初衷,使榜样教育完全是流于空洞、泛泛说教的形式,难以让人信服。

2.简单化

笔者发现,现在榜样选择呈现出一种简单化倾向,其特点是:简单介绍、简单宣传,草草收场。简单化倾向不仅体现在榜样的选择中,还体现在榜样事例的选择中。比如红色旅游,这本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榜样选择,但现在,社会上的红色旅游普遍重“游”轻

“教”,只注重了红色旅游区的景观样板示范作用,没有深入挖掘其人文思想的榜样教育作用,从而使一个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没有发挥出它的教化作用。而实际上,红色旅游富含优质教育资源,如革命领袖的传奇经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动人故事,以及张思德、、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都生动感人,极富教育意义,对热血沸腾的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完美化

现在我们进行榜样选择时,往往会陷入选择“高、大、全”式榜样的怪圈,甚至“盖棺”之后才“定论”,不“牺牲”不足以看出其“伟大”,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不足以做榜样,我们面对的榜样个个完美无缺。我们讲英雄、伟人事迹时,只讲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而很少讲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曲折历程,很少讲他们之所以从“常人”成为“伟人”的原因。毋庸置疑,在我们当下文化观念多元化、人们榜样选择也呈多样化的形势下,这种“造神运动”必将严重影响榜样教育的可信度和实效性,必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质量。

4.庸俗化

当下榜样选择还有一个特点是,榜样太多、太滥、急功近利,且缺乏应有的先进性和理想性,即“庸俗化”。这种特点在许多单位、集体每年名目繁多的先进模范人物评选中体现最为突出。许多单位、集体在评选先进时,标准不高、执行标准不严格,甚至存在榜样“轮流坐庄”的现象,失去了榜样选择的本来意义。而在榜样评选活动中,往往采取先定指标、百分比,再投票选举。有的单位、集体甚至通过“拉票”“送票”“拉帮结派”等手段评选,评出的先进自然难以让人认可。更有甚者,在树立榜样时,以上级的好恶作为树立榜样的出发点,上级需要什么榜样,下级就能选树什么榜样,并为弥补所谓榜样的先天不足而挖空心思“发掘”榜样身上的闪光点,以达到公认的“榜样标准”。这种榜样选择的结果是,不仅没有唤起大家学先进的热情,反而打击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5.低效化

由于树立榜样的思想认识弱化和榜样的感召力弱化,导致了当下榜样教育的低效化。榜样教育低效化的原因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首先,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榜样教育上表现为对榜样需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在榜样的数量和质量上,而且还表现在榜样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上。其次,过去在榜样宣传上“左”的做法和榜样运用上的片面性,使人们普遍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榜样人为的拔高、添枝加叶、拼凑材料的“吹、捧、拔”,使榜样失去了可信度和群众基础。还有,个别榜样处处拿姿作态,对成绩夸口吹牛,对缺点遮遮盖盖,这种“自我膨胀”,无疑损害了先进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甚至有的榜样把先进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一种可以得到物质实惠或者捞取某些好处的手段,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如此种种现象,常常导致人们尤其是思维敏捷、自主意识强烈的青年学生的厌恶和反感,出现“凡你说的我皆不信”的逆反心理,使榜样教育出现“低效化”。

二、建立科学的榜样选择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任何时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需要榜样的教育和引导。为此,笔者针对当下榜样教育和榜样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加强“榜样群”建设

有关部门和机构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树立方向一致,但内容和角度不同的榜样群,以增强榜样的可接受性,从而有效实现榜样教育的目的。实践证明,树立一位榜样与树立同样特征的榜样群其效果是不同的。正如班杜拉认为的,“人的行为受一定的动机和强化刺激因素的影响”。这里的“榜样群”正是起着一种强化刺激的作用。这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以依靠“榜样群”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及其形成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地开展。

2.榜样选择要“质”“量”兼顾

即使对同一类型的榜样选择也要既有“质”又有“量”。“量”给受教育者提供广泛的选择榜样的空间和余地,解决“向谁学”的问题;“质”则给受教育者提供各个榜样深入、细致的思想、故事、形成过程,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3.把榜样还原为“普通人”

让榜样走出“高、大、全”的旧范式,将之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推出,使榜样可敬可亲、可近可学,从而,才能使榜样在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增强效果的作用。

4.建立科学的榜样选择机制

一套科学的榜样选择机制应该程序优化、公开公正,能够避免榜样选择简单化、随意化、庸俗化,能够保证榜样的真实性、时代性、多样性、立体化、人性化。比如劳动模范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12.4法治人物”评选、突发事件中的英模评选,以及学校三好学生、社区模范居民、孝老爱亲模范等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榜样选择机制,已经建立起越来越科学、完善的榜样选择机制。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总结榜样教育的经验,不断发现和纠正榜样选择中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榜样选择机制,榜样的作用一定会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产生越来越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

上一篇:微课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驻村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