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21:19:00

物流金融论文

物流金融论文篇1

关键词:融通仓;物流金融;物流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1-0109-0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对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和金融这两大行业终于可以结合产生了物流金融这一创新产品。它的这种跨领域创新模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物流金融相关概念

融通仓最早作为物流企业的创新业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寻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较高且可抵押的不动产有限,使得动产融资成为中小企业最为可行的一种融资方式。随着动产质押融资的发展,200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罗齐、朱道立等首次提出了融通仓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以周边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平台”。文章阐述了融通仓的两种运作模式――金融机构授信额度模式和信用担保体系模式。在模式一中,由于得到了银行的授信额度,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向相关企业提供质押贷款业务,简化金融机构审批程序,提高了企业融资效率。

与此同时,作者认为融通仓的作用不光是成为金融机构为企业融资的桥梁――提供优质的监管服务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同时应兼具信用整合与再造的功能。这一功能通过融通仓直接为中小企业申请质押贷款提供担保,以及组织中小企业联保、互保等方式,间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从而构成作者阐述的融通仓的第二种模式。在此后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剖析。

如2004年,杭州商学院的郑绍庆就对融通仓融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年,西南财经大学的李静、雷杨又对开展融通仓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阐述。融通仓理论成为早期国内物流金融领域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对此后的研究与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物流金融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2004)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并解释,“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从此,物流金融这一概念有了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使得“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这一定义方式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接受,在现有学术文章中基本都是引用这一定义的。

在物流金融领域实践与研究中产生的另一重要概念是物流银行,最早产生于广发银行2003年推出的“物流银行”业务。其业务目的在于利用有实力的物流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将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从而打破地域束缚,在不同地区开展动产质押业务,保证了企业及经销商资金的有效融资、快速汇划和物流公司及时配送服务。从原理与思路上来说,物流银行与前面提到的融通仓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物流银行是从银行角度,寻求商业银行在专业化管理方面不足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实现银行、物流公司、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的多方共赢。

二、物流金融研究发展概述

(一)物流金融的内容及模式研究

2004年,邹小、唐元琦从物流产业角度,提出现代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三个方面。其中融资职能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融资、票据融资、实物融资、技术融资以及建立物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实现。同时,在实际运作中,物流企业的责任风险一直伴随业务全过程,因此急需物流保险提供一种或多种涵盖物流链各环节的配套保险解决方案,从而为物流企业分散风险,提高运营稳定性。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应根据物流业务的不同整合各种险种,为物流企业量身定做恰当的保险产品组合。这种从三项基本职能的角度阐述物流金融内容的方法被普遍使用。另外的分类方法还有如2005年,银川亚太物流研究中心的袁红和王伟将物流金融服务概括为物流金融、物流银行和物流保险三种基本类型。

对于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物流金融――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2005)一文中将其分为三类――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兑仓模式,此分类形式是基于物流金融的三种基本运作流程。2006年,天津财经大学的李蓓又从进出口贸易角度,将物流金融相关模式分为进口业务模式与出口业务模式,并进一步将进口业务模式划分为信用证合作模式和现货质押模式两种,又将出口业务模式划分为出口前短期打包贷款和出口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2007年,天津财经大学的巫钢和姚伊娜从物流金融与期货交割结合角度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分为买方客户授信和卖方客户授信两种。并认为,由于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相比,有着严密的程序和标准化的条款,在期货交易中引入物流业务,既可以降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增加客户价值,又有利于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问题及对策研究

早在1992年,中国储运总公司就开始尝试仓单质押业务,并于1999年率先正式开展此项业务,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现已为近500家企业提供质押融资监管服务,累计金额达150亿元。公司总经理洪水坤(现诚通集团总裁)指出,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仓单融资业务没有统一的业务流程和规范合同条款,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另外物流公司资质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防止仓储公司与申贷企业合伙瞒骗。洪水坤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尽快拟定有关银行仓单质押融资的业务规范、仓储公司监管规范、仓储公司的资质审查制度、仓单标准及收费标准等;同时建议国家扶持物流企业发展为专业的监管公司,并给予与担保公司同样的资本金等方面的支持。

2005年,上海大学的储雪俭、梁虹龙提出目前我国金融物流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认同物流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问题,其中核心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另外,关系处理与效率问题也是主要的讨论点之一。

(三)其他相关学术研究

随着物流金融在我国国内的积极实践与蓬勃发展,我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深度也从单一的内容模式描述和问题对策分析转变为多角度、多方法式的学术剖析。2006年,徐明川副教授运用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在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出现的四种组合寻找均衡点,从而揭示了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的最佳选择。2007年,山东大学的彭志忠教授等人用经济学的委托理论分析了物流金融的信任机制问题。同年,彭志忠教授又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基础上改造提出了物流金融参与三方的价值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问题。

三、结语

物流金融论文篇2

从2008年底开始,国际油价下降,广州也开始新一轮的油价下降,拖车费用也随之下降,但是伴随而来的是经济不景气而导致的出口货物减少,集装箱陆地运输受到很大的冲击,行业里普遍有这样的气氛:以前货量多的时候,油价很贵,现在油价降下来了,却没有那么多货可以走了,加上燃油附加费,车辆运输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加上司机承担不仅仅是开车,集装箱运输的司机还必须有基本的物流知识,以便在堆场和装箱等情况下可以做一些基本的操作。因此,司机的人工费用也是比普通货运司机高出许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集装箱运输只有通过大量的货物运输才能实现效益发展,毕竟运输行业有它的先天不足性,那就是一定会出现空载,但是当今的出口形势越发严峻,集装箱运输又大部分依赖于海运出口,因此,在2009年春季,拖车行的生存遇到很大的严峻挑战,虽然每天码头的拖车还在排队,但是背后是大多数拖车成本降低,却生意不好的行业状况。

(二)广州本地出口企业状况

2月11日,海关总署公布了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最新统计数据:进出口总值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出口下降了17.5%,进口下降了43.1%。如此前预计的一样,中国2009年1月进出口首现十余年来创纪录的两位数跌幅,连续三个月出口负增长。受到加工贸易和机电产品下滑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据海关统计,1月广东省出口下降23.6%,超过全国下降的速度6.1个百分点。外需不足,中国政府即使推出政策,也只能影响出口产品价格,还有导致贸易摩擦的风险。

在广州,家具、玩具、工业用品、鞋类基本上出口的真实情况比报纸新闻上要严重很多,很多外贸商城都关门了,特别是年后,都基本上不开工,大企业有大企业的困难,小企业干脆先闭业一段时间,因为外贸的单子越来越少,出口转内销更像是一句口号,有几家企业可以轻松地做到出口转内销呢。我所接触的一些中小贸易公司,每年就靠着几家外国大客户的订单在做生意,忽然间不来订单了,都无法估计未来是什么营业情况。一项对于出口企业的广州调查报告在年初引起了物流行内的注意,这项从去年11月开展的民营企业实地调查显示:去年1-10月,广州市关停的工业企业800多家,约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其中,政府强制关停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约占20%,受金融危机影响关停的约占60%,主要集中在服装、制鞋、塑料五金、玩具、电子电器等行业。

调查表明,玩具业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广州的玩具企业大多为来料加工出口型企业,很多企业10月份以后基本上就没有订单,部分企业已经处于停工状态。其次是饮食业,进入去年9月下旬后,中低档餐厅营业收入平均下降约20%,高档餐厅下降约35%-40%.此外,印刷业、物流业、汽车零件业等均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营业收入急剧下降,导致部分民营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部分行业开始大面积持续亏损。

(三)黄埔港出货状况

在广州黄埔旧港,集装箱运输和堆场还是如往年一样,货如轮转,因为黄埔港是浅水港,很多货物都更愿意转移到几百公里外的盐田港和蛇口港出,但是广州本地的企业和工厂还是会愿意选择在黄埔港出货的,随着南沙、黄埔新港的崛起,黄埔旧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逐渐被这些新港口或者深圳的盐田蛇口港比下去,事实上黄埔港的港建等费用比较低,所以对于想降低出关成本的企业,会选择黄埔港出货。

(四)广州海运行业现状

随着油价下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入国家的出口骤然减少,广州的海运业,船公司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大到马士基、长荣等大船东,小到广州各个散货拼箱公司,都将海运费用一调再调,一降再降,但是这类型的措施仍然刺激不了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广州出口状况,因为正如集装箱拖车遇到的情况一样,即使再便宜的海运费用,没有单子生产,也刺激不了。现在物流这条产业链正在被紧紧地扣在出口贸易这一端,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海运行业变的十分被动,特别是广州这样的港口,更是在今年充满了变数。

物流金融论文篇3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betwe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under the financial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enterprise. In this paper, discus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entirely rational and the emotional function of each game by constructing a dynamic game model of hawk and dove game to discuss logistics financial business betwe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ncluded the equilibrium state and consider the different contexts strategy choice problem. Finally, ask equilibrium strategy is valid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Key words: logistics financi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wk and dove game; entirely rational; emotional function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放开,资本涌入金融市场,使原有金融机构利润空间被挤压。对国内物流企业来说,物流市场进入门槛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剧了物流市场竞争。物流企业想要不断发展,不得不考虑拓展新的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都想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可以将二者的期望有效地结合起来。邹小?M和唐元琦[1]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物流金融主要目的是使信息、资金和物流三者协调统一,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服务生产消费。其主要形式是物流企业为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提供有效的担保,解决金融机构担忧的风险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都能获得相应收益的模式。近年来,学术届对物流金融的研究日益深入;CHEN Xiang-feng和ZHU Dao-li[2]提出了物流金融背景并分析了其运作模式和风险;Li W等[3]提出物流金融信用的评估方法;李毅学和吴丽华[4]分析了物流金融创新下的订单融资风险与管理,并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建议;刘哲和方淑芬[5]根据物流金融的特点构建信用综合评价模型;胡愈[6]研究了现代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物流金融业务对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在博弈方面:杨欢欢[7]按照信用风险识别――基于博弈论的信用风险分析及实证――信用风险控制的流程,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李鹏飞[8]研究了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徐明川[9]研究了物流金融服务于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三方的现实需求及意义,江莹[10]研究了基于合作博弈对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中获得的收益进行合理优化分配的问题;徐文哲[11]研究了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博弈。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主要是从物流金融的概念、操作模式、风险防控和物流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在博弈方面,大多数研究都是偏向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博弈,很少有从金融机构之间的角度进行分析,更少有去分析具有情绪的金融机构间的博弈问题。随着金融市场自由程度的放开,金融机构之间围绕业务利益的博弈必然增多,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组织在进行决策时必然有自己的行为偏好;本文从完全理性和情绪函数角度去分析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选择策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进行复制动态分析,探讨某一方金融机构在了解对方做出的决策后自己的决策反应;并把金融机构完全理性和情绪函数下的行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金融机构博弈双方在不同物流金融情形中更可能的行为方式,从而为金融机构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中的策略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模型构建及分析

在演化博弈中,鹰鸽博弈作为最典型的例证为我们形象展示了演化博弈的理论和内涵[12]。金融机构作为传统垄断企业,很少主动开拓市场,因此,一种业务的利益v会被当地的金融机构所平分;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诸如上海等城市金融?C构的垄断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国外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为了发展会积极的拓展业务,拓展业务成本为m;如果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消极等待,那么市场利益v会归于态度积极的金融机构;当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威胁,态度由消极转变为积极,会去竞争新的业务,拓展业务成本同样为m,市场会因竞争而产生一定的竞争成本c。对模型稍加改变,来分析物流金融业务下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在现有研究中建立的支付函数基本都没有突破完全理性状态下的EU理论[13](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因此得到的结论依然与现实中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差距。Quiggin[14]在EU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RDEU理论(秩依效用理论),该理论通过引入可以刻画经济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风险态度和程度的非线性函数构建决策权重,在EU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构了秩依期望效用模型,既包含了EU理论模型又克服了EU理论模型的局限性。

1.1 模型构建

假设1:金融机构间的博弈转化为金融机构A和金融机构B的博弈;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中有两种策略选择积极拓展和消极等待,会形成四种策略组合:(消极,消极)、(消极,积极)、(积极,消极)、(积极,积极);

假设2:双方都消极,物流金融市场的总利润v会被平分;一方消极,一方积极,而采取积极的成本为m,积极的获得全部的收益vv>0,则利润为v-m;市场足够大,双方都采取积极策略时开拓市场的成本都为m,而双方因竞争付出的总成本为c,双方都采取积极策略,则各付出的竞争成本为c/2,利润为。金融机构A与金融机构B之间的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假设3:金融机构A采取消极的策略比例pp≥0为,积极的为1-p;金融机构B采取消极的策略比例为qq≥0,积极的为1-q。

1.2 完全理性状态下金融机构间博弈分析

假设在完全理性状态下,金融机构A选择消极策略和积极策略的期望收益为U,U,平均得益为U,金融机构B选择消极策略和积极策略的期望收益为U,U,平均得益为U。

基因复制动态方程:

(7)

(8)

存在均衡点p,q为0,0、0,1、1,0、1,1、D1/D2, C1/C2五种情况,显然C>0, D>0。

情景1:当v>2m+c时,均衡点0,0为系统的稳定演化策略,均衡策略为(积极,积极);

情景2:当v=2m+c时,均衡点0,0、0,1、1,0为系统的稳定演化策略,均衡策略为(积极,积极)、(消极,积极)、(积极,消极);

情景3:当v

2 情绪函数状态下金融机构间博弈分析

对于情绪函数用到的理论定义如下[15]:

定义1:如果随机变量X在x, i=1,2,…,n中取值,规定x>x>,…,>x且服从概率分布pX=x=p, i=1,2,…,n满足p≥0, p+p+…+p=1,则对于x定义其秩位(简记RP)为:

RP=pX≤x=p+p+…+p, i=1,2,…,n (9)

定义2:在风险决策结构p,x; p,x; …; p,x下,如果博弈方的效用函数ux,则定义秩依效用模型为:

VX,u,π=πxux (10)

其中:πx表示对产生x的决策权重,定义为:

πx=ωP+1-RP-ω1-RP, i=1,2,3,…,n (11)

这里的ω?是一个满足ω0=0, ω1=1的单调递增函数。

定义3: 决策者满足RDEU?Q策模型是指,他们的偏好可以由效用函数u?和权重函数π?定义的实值函数V表示,即对随机变量X,Y,有:

X,Y?圳VX,u,π, VY,u,π (12)

其中:V是由式(10)定义的秩依期望效用。

定义4:四种策略组合下的心理满足系数为π和π,其中k,l=1,2,3,4,从而得出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假设ωx=x,r>0,i=A,B, 称r为博弈方i的情绪函数,用ω?表示博弈方i的心理偏好函数;如果r>1,则称之为“悲观”情绪函数:如果0

根据RDEU模型,得出非理性状态下的金融机构A获得相应收益的概率分布对应收益的秩位以及对应的决策权重,如表2所示:

因金融机构A、B具有对称性,得到金融机构A、B非理性状态下的效用函数:

U=1-pq+q+1-p+pq (13)

U=1-pq+q+1-p+pq (14)

分别求导:

=-rq1-pq+1-q1-p+pq (15)

=-rq1-pq+1-q1-p+pq (16)

在本节主要讨论的是在非理性情况下的金融机构博弈状况,在分析时不考虑金融机构不带有情绪的情景。

情景4:当v≥2m+c时,≤0,≤0, 效用函数递减,Nash博弈均衡状态为0,0,即无论博弈双方的情绪函数如何,最终的策略均衡都是(积极,积极)。

(1)v>2m+c时,可以理解为博弈中的金融机构通过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利益,无论博弈中金融机构是怎样一种情绪,最终都会选择对自己明显有利的策略(积极,积极)。

(2)v=2m+c时,金融机构的反应函数为p q即p,q=0,q, ?坌q∈0,1和p,q=p,0, ?坌p∈0,1属于混合策略Nash均衡。

情景5:当v

3 数值分析与模拟

3.1 理性状态博弈下的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来探讨文章所述三种情景下的相位演化图。

对于情景1,v>2m+c的情景下,设参数v=4, c=1, m=0.5,得到情景1下的相位演化图1:

对于情景2,v=2m+c的情景下,设参数v=4, c=3, m=0.5,得到情景2下的相位演化图2:

对于情景3,v

由图1、图2和图3可知,当v>2m+c数值模拟的稳定点0,0,稳定策略(积极,积极)与上文得出的结果相吻合;当v

=2m+c数值模拟的稳定点0,0、0,1、1,0,稳定策略(积极,积极)、(积极,消极)、(消极,积极)与上文得出的结果相吻合;当v

3.2 情绪函数状态博弈下的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

情景4-1:在v=4, c=2, m=0.5的情况下,不同情绪函数下的策略选择如图4至图7所示:

①r=0.5, r=0.5;②r=0.5, r=1.5;③r=1.5, r=0.5;④r=1.5, r=1.5。

分别对应图4至图7;

在v>2m+c时,①金融机构A,B都是乐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②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0,q,因为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A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q=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所以,即使v>2m+c,金融机构B的策略选择也没有明显的偏向于积极,而是在q=q∈0,1之间徘徊。③金融机构A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p,0,因为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B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p=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所以,即使v>2m+c,金融机构B的策略选择也没有明显的偏向于积极,而是在p=p∈0,1之间徘徊。④金融机构A,B都是悲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现实意义为金融机构任何一方知道对方是悲观情绪,另一方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迅速采取积极策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于①、④,金融机构A,B持有相同的情绪函数,同时持有悲观情绪函数对应的④明显比同时持有乐观情绪函数的①更容易趋于稳定,因为在具有情绪函数的策略选择中,决策方会考虑对方的情绪因素,然后做出自己的策略。对于②、③,金融机构一方乐观,具有悲观情绪的一方悲观策略选择时会趋于不确定。

情景4-2:在v=4, c=3, m=0.5的情况下,不同情绪函数下的策略选择如图8至图11所示:

①r=0.5, r=0.5;②r=0.5, r=1.5;③r=1.5, r=0.5;④r=1.5, r=1.5;

分别对应图8至图11:

在v=2m+c时,①金融机构A,B都是乐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②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0,q,因为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A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p=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在v=2m+c时,其策略选择比例没有明?@的偏向性,在q=q∈0,1之间徘徊。③金融机构A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p,0,因为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B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q=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A是悲观情绪,在v=2m+c时,其策略选择比例没有明显的偏向性,在p=p∈0,1之间徘徊。④金融机构A,B都是悲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现实意义为金融机构任何一方知道对方是悲观情绪,另一方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迅速采取积极策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于①、④,金融机构A,B持有相同的情绪函数,同时持有悲观情绪函数对应的④明显比同时持有乐观情绪函数的①更容易趋于稳定,因为在具有情绪的策略选择中,决策方会考虑对方的情绪因素,然后做出自己的策略。对于②、③,金融机构一方乐观,具有悲观情绪的一方悲观策略选择时会趋于不确定。

根据数值模拟的仿真分析,在v≥2m+c时,博弈双方最大的概率p,q0,0,即(积极,积极),如果一方是乐观情绪,其选择一定是积极策略;如一方是悲观情绪,其策略选择会根据对方的情绪函数来确定,对方是乐观情绪,那么自己就趋于不确定性;对方是悲观情绪,自己就会选择积极策略,以保证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在悲观情绪下,金融机构的策略选择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同时悲观情绪状态下的金融机构博弈双方反而会比同时积极状态下的博弈双方更快速的趋于稳定p,q0,0的(积极,积极)策略。

4 结 论

通过对比完全理性状态下和带有情绪函数状态下的金融机构间的博弈;在金融机构完全理性状态下,金融机构的策略稳定点会依据成本与收益的大小进行;而如果考虑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情绪函数,则策略稳定并不会完全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朝着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金融机构会首先去判断对方的情绪函数,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最后形成一个稳定的策略,这种策略往往会与人们的直觉判断形成一定的偏差。

物流金融论文篇4

[关键词] 物流金融;风险;综述;发展趋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54

[中图分类号] F253;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126- 03

0 引 言

物流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国家支持。但我国物流金融并不成熟,还存在着众多的风险,制约着它的发展。发展金融物流业务虽然能给金融物流提供商、供应链节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提供商却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物流金融的外部融资行为将受到法律、政策的限制和影响,也给物流金融业务本身增加了诸多不_定性。同时,我国的物流产业还处在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

1 物流金融的风险分析

物流金融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风险有行业系统风险、运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担保物风险,见图1。

1.1 行业系统风险

物流金融行业系统风险的专题研究文献较少,个别文献在研究物流金融业务整体风险影响因素时会有所涉及,如陈祥锋(2005)、冯静生(2009)等,也有文献直接构建包括外部风险因素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与模型来分析整体风险。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观点,行业系统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1.2 物流金融的运作风险

在物流金融风险中,运作风险导致的直接或者间接损失已经呈现出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趋势。金融实务界和监管机构非常关注运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组织框架的探索与构建。

于洋(2003)认为,操作风险包括仓储企业或者银行内部操作失误的风险以及仓储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衔接操作失误的风险。陈祥锋(2005)则认为解析运作风险应首先需要揭示各阶段资金缺口或风险发生的可能点,然后再在风险多发点上采取相应措施,特别地“付现”至“销售”阶段,最易招致风险的发生,此时大量货币现金转变成动产形式存在,资金缺口为最大。物流金融依赖于供应链,供应链衔接将受到诸如文化观念、监督管控、交通状况等各方面的影响,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管理不善(如效率低下、违约风险等)都会给整个物流金融的运行带来风险。随着物流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物流金融的运作风险已逐渐贯穿于整个业务的全过程。物流金融研究应当从担保物在贷款风险控制中的作用、风险控制指标、风险预警及违约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李毅学(2011)在后续的研究中,把操作风险总结为合规风险、模式风险、流程风险、具体操作风险四个方面,其描述较为详尽。

1.3 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

物流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业务表现形式之一,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信用风险隐患。对于物流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学者建立了众多模型进行研究。关于信用风险评价方面,学者们基于BP神经网络理论和博弈论建立物流金融风险的评价模型,据此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信用实施评价管理。唐少麟(2006)则用纳什均衡矩阵模型概括了物流供应链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方(多为中小型企业)和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关于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应对措施方面,金融机构、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应建立共同的提出防范措施,适当规范的授信和物流融资商品市场选择及其统计分析,培养管理人员理念、能力,健全制度,强化对质押货物的控制,进而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1.4 物流金融的担保物风险

物流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形式,它关注的不仅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盈利能力等基本财务报表层面的东西,还在于抵押担保物所承载的各类信息,如:规格、型号、价值、价格波动走势、市场供求情况、交易双方实力等各个因素。物流公司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成为连接金融机构和融资方两者的桥梁和纽带,物流公司如何控制好它的担保物对物流金融整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胡剑(2009)认为,担保物风险应当从质押物所有权的法律风险、质押物监管风险、质押物产品市场风险和质押物变现风险这几个方面分类归纳。张忠辉(2011)则进一步细化了担保物风险,并把担保物风险具体分解为:担保物自身的风险(包括质押货物选择、质押货物市场价格稳定性、质押货物是否投保、质押物合法性和所有权归属等)、仓单质押技术风险、仓单风险(仓单的灭失或造假)等。吴春平(2016)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提出了“三个确保”:确保货物质押率、货物存放地合法合理有效;确保仓单内容的真实性和唯一性;确保货物的保值率以及它的真实存在。

2 物流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化发展

物流行业的简单运输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物流公司或者下设的子机构会演变为专注于某个产业的形式以求增加其竞争力。比如天猫超市会为普通商品和生鲜产品,配备有不同物流运输系统。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呈现专业化细分。同时,物流公司对某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能够使得物流公司更了解其货物信息,从而减少物流方和银行方跟抵押物有关的风险。

2.2 大型物流公司承担“物流银行”功能

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该规划积极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进一步加速自身发展,也表明了他们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相应市场秩序。我们可以预见,物流行业将进入一个兼并收购阶段,并呈现出集中化趋势。其中,个别物流公司做大做强,资金力量更加雄厚,加以利用收现付现时间差,甚至可以直接担任某些中小企业的“物流银行”,使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串谋所造成的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2.3 大数据下的“一体化”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金融在业务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失误、管理不善,货物、仓单的电子化监控以及物流金融蓬勃发展所伴随的各类烦琐而又冗杂的数据等都急需物流大数据金融平台的搭建。现物流大数据已经有所发展,而这里更强调的是一种“一体化”模式,一种强大的智能化互联网共享技术连接起物流金融参与各方以及货物仓单等各种相关信息,使得物流金融业务不仅得到流程上的简化,更能帮助其消减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风险。

2.4 物流金融将迎吸纳资本井喷期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我国的物流金融行业正处在成长期,它的行业吸引力逐步呈现。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有关研究表明,其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有近70 00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出台了诸如《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加大投融资支持。此外,我国将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物流金融行业将迎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金融、物流等企业也因此开始重视起物流金融行业,加大投融资力度,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占先机。

主要⒖嘉南

[1]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3):4-6.

[2]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9,7(11):51-52.

[3]代剑环,闫英,付林. 基于AHP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 [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10):52-54.

[4]于洋,冯耕中.物资银行业务运作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J]. 管理评论, 2003,15(9):45-50.

[5]陈祥锋, 石代伦, 朱道立. 融通仓与物流金融服务创新 [J]. 科技导报,2005,23(9):30-33.

[6]孙颖. 浅析物流金融风险 [J].金融理论探索,2007(3):27-28.

[7]李毅学.基于金融系统工程的物流金融风险识别分析 [J].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35-39.

[8]潘永明,刘辉辉,朱茂东,等 基于BP-DS模型的银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研究[J].价值工程,2015(6).

[9]李政道,任晓聪.博弈论视角下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信用管理[J].企业经济,2016(11):183-187.

[10]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 (2):99-102.

[11]所娜. 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J]. 经济视角,2013(33):123-124.

[12]赵长明.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7):36-38.

[13]胡剑,李伟杰. 物流金融:实务操作与风险管理[J].物流技术, 2009,28(7):65-68.

[14]张忠辉.基于仓单质押的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物流金融论文篇5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金融物理学;实验经济学;鞅论;流形

自从戈森定律的兴起,再加上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门格尔和瑞士的瓦尔拉斯在19世纪70年代掀起“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基础理论便发生了第二次飞跃。经济学基础理论第一次飞跃是由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转到基数效用价值论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是基数效用论朝着序数效用论的转换。而序数效用论之萌发也即是人类开始重视心理效用在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如火如荼。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标志着学者对经济生活中的心理效应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与此同时,作为行为经济学主要的、成功的运用来看,行为金融学在对主流金融学(又称标准金融学)的批判与质疑中成长壮大,在股票市场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自身包含的一些内在因素所决定,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参与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行为金融学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心理学分析所起的作用。行为金融学融汇了心理学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现在信仰(过度自信 、 乐观主义和如意算盘、代表性、保守主义、确认偏误、 定位、记忆偏误)以及偏好( 展望理论、模糊规避)在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从而,行为金融理论包含两个关键要素:(1)部分投资者由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驱使而做出非理;(2)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通过套利活动纠正非理性投资者造成的资产价格偏差。这意味着非理性预期可以长期、实质性地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行为金融学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逐渐为经济学的主流所接受。自诞生起就被奉为经典的现代金融理论受到的挑战一直未停过,主要是行为金融学对其理论前提“理性人假设”、“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甚为激烈。在对传统主流经济(金融)学的批判中,一大批行为经济(金融)学家成长起来,并获得了世人的承认。主流金融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主流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在实践和解释金融市场“异象”中遇到了巨大困难。主流金融学--资产定价理论主要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股票资产定价模型理论及套利定价理论。主流金融学中的资产定价理论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隐含前提,建立在数理模型和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不能较好地说明实际投资过程,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在实践中也存在较大的不足。而行为金融理论对作为主流金融学理论基石的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与质疑。

黄树青在《行为金融学与数理金融学论争》一文中,提到De Bondt 和 Thaler(1985)、Statman(1995)、Berstein(1996)、以及Shiller(2000)等行为金融学家在不遗余力地为行为金融学呐喊。而行为金融学与数理金融学争论的起点是1973年——1974年纽约城市电力公司取消红利支付导致中小股东扬言采取暴力行动;其争论的核心是市场有效性---过度反应和滞后反应;其争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对立;行为金融组合理论与马柯维兹资产组合理论的对立;如何看待泡沫与风险补偿的对立等。而刘志阳在《国外行为金融理论述评》(载于《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3期,页码:71——75)一文中,首先指出了EMH理论形成过程中,奥斯本和法玛的贡献最大。奥斯本提出随机游走,法玛在这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接着指出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阶段:(1)早期阶段(2)心理学行为金融阶段(3)金融学行为阶段。并认为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础是:(1)期望理论;(2)行为组合理论。同时,指出了投资行为模型应分类为:(1)BSV模型;(2)DHS模型;(3)HS模型;(4)羊群效应。最后提出了行为金融实证检验:(1)小公司效应;(2)反向投资策略;(3)动态交易策略;(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而与此同时,学者卫珑在《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问题的研究综述》(载于《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3期)一文中总结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们诸如樊纲、吴晓求、梁定邦、吴敬琏以及厉以宁等人对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其主要问题的研究。但在这一文中,没有丝毫迹象表明这些专家学者们运用行为金融学等基础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研究,而是总结了这些专家在这方面的定性分析。从中可以保守地推出:至少在中国著名的学者圈子里,引用比较前沿的数量方法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数目不容乐观。换言之,我们还是将国外金融学前沿理论基本处于引入的初级阶段,基本上是对国外的金融学前沿理论做综述而简单介绍之,将其运用到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的分析很少,做综合分析的就更少。目前,国内学者引入金融学前沿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研究的主要有:张本祥(《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及其应用——资本市场非线性分析》;吉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孙博文(《中国股市波动的混沌吸引子的测定与计算》[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1,5);金学伟(《用分形理论看当前股市》)等。

除了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国外学者运用行为金融学等前沿理论对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的研究主要有: Kahneman和Tversky的期望理论;Kahneman和Tversky的遗憾论;Shefrin 和Statan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组合理论;LeRoy 和 Porter 对过度反应的研究;Bernard 和Thomas 对反应不足的研究;Tversky 和 Shafir 对分离效应的研究;Tversky 和Kahneman 的可行性试探法的研究等。除此之外,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为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又一强大武器。实验经济学对经济人理性假设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使得过去奉为经典的“大数定律”和“大拇指法则”遭受到根本的震撼,从而提出了一个假设:在不同的测度空间下,原有的经济研究将发生面目全非的变化。而这一假设与西方学者们大量引入鞅论、测度论和分形以及流形等理论到股票市场分析当中来是相互呼应的。我们知道,在Grassman空间下与在Hausdorff 空间下以及Wiener 空间下,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标量来刻度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甚至迥然相异。正如在同一反馈函数,对初值的精度稍有不同或者迭代次数不同,得出的结果或许一个是收敛的,一个是混沌的。当然,金融物理学的兴起也促进了金融学研究的革命性变化。金融物理学对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假设(信息充分)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关于对这一假设的研究很早的时候就有肯尼斯*J*阿罗的经典著作《信息经济学》,随后又有斯蒂格勒等诺贝尔获得者对二手市场的信息占有的研究;接着到了信息滤波经济理论时代。其主要理论为维纳滤波理论和卡尔曼滤波理论。维纳滤波理论比较集中地表述在维纳——辛钦定理中,其主要是采用偏差反馈方法,用于滤波处理。卡尔曼滤波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1960年和1961年,美籍匈牙利学者卡尔曼和美国学者布希提出了递推滤波算法,成功地将状态变量方法引进滤波理论当中来。目前,对滤波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拓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穆斯和卢卡斯等人。穆斯在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滤波;卢卡斯在继承魏克塞尔价格理论基础上,考虑了信息滤波与混淆问题。而搜寻理论实际是滤波理论在现实中的一个具体体现;统计滤波理论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的一种滤波理论。而金融物理学引入纤维束等革命性工具对传统金融学进行改造,也是对原有信息理论分析的一种深化。金融物理学和实验经济学是推动行为金融学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因为,行为金融学的视角从是行为的角度来考察金融领域的。而分析人类行为,主要从物理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来刻画。而金融物理学正是从物理的角度来考察金融问题的,同时另一方面,实验经济学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的。总之,这些领域的基本原理基本上都能在数学上找到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从而推进金融学研究和金融学前沿理论在股票市场的运用所采用的一般形式的数学化。

沿着这些大师们的足迹,我们可以判定:未来的金融实践活动将越来越超乎一般人的设想,金融学前沿理论的应用将越来越综合化。考虑到国内学者现在的研究趋势,对于金融学前沿理论在中国股票市场分析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做如下展望:(1)Shefrin 和Statan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组合理论。采用Shefrin 和Statan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组合理论来分析中国股市投资者的选股优化问题;(2)Arrow的风险配置和信息相互关系模型。采用Arrow的风险配置和信息相互关系模型来探析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和信息之间的非线性相关性;(3)采用金融物理学中的资金流动态模型来解剖中国股票市场定价问题;(4)利用遍历模型和最优停时模型来探求中国股票市场的漂移系数、股票价格优化以及股市政策效应分析;(5)利用数学模型、非线性模型和混沌模型以及分形模型考察中国股票市场的复杂;(6)利用序方法、卡尔夫算子以及微分流形模型探索中国股票市场的局部均衡问题;(7)利用生物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来验证实验经济学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分析效果。总之,中国学者将金融学前沿理论应用到实际经济工作分析当中来还任重而道远,有待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交流合作,去挖掘和探讨金融学前沿理论并将之运用到实践当中来。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 J 萨金特;《动态宏观经济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2、 黄达 主编;《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3、 姜波克 主编;《国际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4、 杨秀琴 钱晟 编著;《中国税制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5、 陈共 主编;《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6、 蒋殿春 编著;《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7、 奥利维尔 琼 布兰查德 斯坦利 费希尔 著;《宏观经济学 高级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8、 周爱民 编著;《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9、 张定胜 编著;《高级微观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10、 曾诗鸿 主编;《西方经济学习题解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1、 Knut Sydseter Topics in Mathematics Analysis for Economists Academic Press London 1981

12、 郭庆旺 编著;《现代经济增长模型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13、 卡里尔 伊林斯基 著;《金融物理学-非均衡定价中的测量建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14、 申曙光 等著;《中国保险投资问题研究》;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5、 伍海华 等著;《资本市场复杂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6、 劳伦斯 克莱因 著;《经济理论与经济计量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17、 肯尼思 阿罗 著;《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18、 L.schoonbeek, E. Sterken and S.K .Kuipers edited;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Economic Dynamics; North-Holland; 1995

19、 Robert A. Becker, John H. Boyd III; Capital Theory, Equilibrium Analysis and Recursive Utility; Blackwell; 1997

20、 B.M. Potscher; I.R. Prucha; Dynamic Nonlinear Econometric Models- Asymptotic Theory; Springer; 1997

物流金融论文篇6

关键词:供应链;模式创新;投融资

1.基本概念的界定

1.1投融资模式

按照一般的定义,投融资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筹措资金与运用资金,以保证生存和发展的资金需要所进行的活动。从行为表现来看,投融资包含着两个过程,即投资和融资,这两个环节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投资项目需要稳定的融资渠道,资金融通良性循环也要项目投资的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投融资错配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对于“资”的理解,当前也不仅仅是资金,还应该包括各种社会资源、资本、资产等等,在界定范围宽泛的时候,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才会有更广阔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产业投融资领域,投融资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很多从事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的人,认为“投资就投人”,这个观点笔者也很赞同,因为任何产业、行业和企业都需要人来经营和发展,即便是纯机械化,也需要技术人员来维护和管理,人的因素毋庸置疑。但笔者认为,人是非稳定性因素,存在风险和不可控制性,相比较人的因素,投融资模式则更为重要。这里的投融资模式涵盖投资项目的商业模式、融资的交易结构两个层面,好的商业模式有助于提高资金的收益并降低资金的风险,最终总是能够体现为获得资本和产品市场认同的独特价值。好的融资交易结构则有助于保障项目投资和投资后经营的稳定和顺畅。本文论述的物流业投融资模式创新,重点就是从供应链角度探索好的商业模式和融资交易结构的创新。

1.2供应链与物流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历经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分销、零售等各环节,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构建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资金流是一种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交易,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的价值。与此相对应,物流是一种追加的生产过程,它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提供有效的、快速的产品的输送和保管等服务来创造产品的效用,主要包括实物流和信息流。

产品物流[2]是围绕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物流,包括产品生产物流和产品销售物流。物流环节包括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各个方面。一般来说,社会物流又进一步划分为产前物流、产中物流和产后物流。产前物流涉及生产资料物资的采购、运输和储存等,是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产中物流涉及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物流;产后物流是产成品到销售端的物流。

1.3物流投融资

出于研究目的,本文给定一个专有名词,即物流投融资,专指物流行业内投资和融资行为。物流投资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物流行业内的股权投资;其二是物流领域内或非物流领域但用于物流作业的基础设备和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其三是基于物流环节开发的金融产品投资。物流融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因物流投资所需要建立的融资渠道,比如贷款、信托、基金等;其二是基于物流环节所衍生的融资手段,比如动产质押等。后者就是通常所指的物流金融。物流金融[3]中涉及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等三个主体,选择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促使流通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本文主要探讨基于物流环节开发融资产品和投资行为的物流投融资。

2.物流投融资引入供应链理念的理论分析

供应链管理理念应用于物流投融资业务模式创新的理论可行性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物流行业是充分竞争性行业,单纯物流服务的投资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只有进行供应链上下游整合才能提高投资收益率,使得投融资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其次,供应链上物流与资金流相融合,但物流与资金流往往不是同时发生的,资金流相比较物流的快慢造成了资金的短缺和富裕,也就促成了投融资行为的发生;第三,供应链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差异就在于核心企业的整合能力,核心企业的出现也就确立了投融资行为的主体。

2.1供应链整合是物流投融资良性运转的必然选择

投融资良性运转则需要如下前提:第一,融来的资金投到项目上,需要项目产生投资回报,并且满足出资人的预期回报;第二,只有当出资方、融资方和投资方的共同需求全部满足时,投融资循环才会顺利进行。而物流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来源,主要是储存收入、运输收入、装卸收入、简单加工收入,也有一些其他的附加值收入,但和前者相比,收入所占比重目前还不高。从行业本身的特性来看,物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门槛较低,完全充分竞争,甚至会出现无序竞争,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处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底部,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了不断扩大的物流市场份额被越来越多的进入者所分薄。因此,在物流行业的产业现状下,要想提高投资回报率,除了选择高端、专业化、专属化的物流细分市场外,更重要的就是让物流行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发挥作用,通过业务模式创新、资本投入和服务提升,整合供应链资源来提高物流业投资回报率。

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可以通过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手段增加物流的服务价值,还可以充分发挥物流业对实物控制的特征增加资本价值。根据货币产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随着贸易的发展,原有以物易物的方式,转换成通过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来完成,即从本质上来说,货币与有价值的物品是一样的。在这个原理基础上,不难证明,当物流进入供应链后,物流业对实物的控制,可以在内部完成实物和资本的转换,产生类银行的业务模式。当资本出现收益的时候,投融资业务模式也就自然出现了。

2.2供应链上物流与资金流错时发生引致投融资行为发生

供应链是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融合。然而,不同的贸易方式和结算方式导致了资金流和物流往往错时发生。比如,先产生了资金流,后产生物流,财务上称之为预付款;再比如,先产生了物流,后产生资金流,财务上称之为应付款。如果这种错时发生的资金流和物流放在整个供应链上,则就变得略有复杂,也就会造成投融资业务模式设计方案的差异。

可见,情形1是:销售商向制造商付款,制造商再向供应商付款,物流后发生,占用销售商的资金,此时针对销售商的物流投融资业务模式可以是货物采购和物流服务模式,以及在库产成品的质押监管融资和物流服务模式等;情形2是:制造商先付款给供应商,生产产品后,先交付产品,再获得销售商对制造商的付款,占用制造商的资金,此时针对制造商的物流投融资业务可以是在库原材料和在库产成品的质押监管融资和物流服务模式等;情形3与情形1正好相反;以此类推。由此可见,当资金流和物流错时发生时,就会存在资金缺口和富裕,为开展物流投融资业务创造了可能性,即产生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借助于对物流的控制,将物流服务和资本投资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物流投融资业务模式。具体描述请见本文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2.3供应链上具有整合能力的核心企成为投融资行为主体

供应链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差异就在于核心企业的整合能力,核心企业的出现也就确立了投融资行为主体。核心企业若能在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分销、零售等环节发挥作用,就需要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加以控制,而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假设将供应链简单划分为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三大类,不难发现,只有物流服务贯穿着整个链条,物流既连接供应商和生产商,又连接生产商和销售商。因此,物流服务提供商在提供物流服务的时候,完全可以直接参与到资金流服务层面。

按照金融在现代物流中的业务内容,物流服务商的资金流服务层面可以包括物流货品的资金结算服务、仓单质押和动产抵融资服务、货品应收账款管理的类金融服务。在提供资金流服务的时候,可以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资金结算服务包括代收货款、垫付货款、承兑汇票等业务形式;仓单质押和动产抵融资服务类似于融通仓融资和保兑仓(买方信贷)等业务形式;类金融服务,可以在金融机构给予信用额度基础上物流保理等业务。

由此可见,那些具备物流服务能力、信用和资金优势的大型物流企业,可以承担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作用,通过对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和结合,针对有物流和资金需求的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应用和开发各种物流和金融服务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以满足物流参与方的资金需求。

3.供应链开展物流投融资业务的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了某大宗建材行业开展供应链上的投融资业务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业务开展为钢材生产企业、钢材交易市场、钢材经销企业和钢材最终用户提供物流和资金流服务。

3.1背景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与工业化水平也不断提高,钢材生产企业产量逐年增大,钢材供应链下游的经销企业和终端用户需求不断放大,带动了各地钢材市场的迅猛发展。

目前国内的钢材销售,除个别超大型钢材企业自营渠道占主导外,大部分钢材生产企业是采用中间商渠道形式来完成钢材销售,而钢材这种商品单价较高,钢材经销商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阶段性进货,钢材生产企业为了减少风险及资金压力需要经销商买断货物,钢材经销商背负着沉重的资金垫付压力,仅靠自有资金难以扩大经营规模。银行为了减少风险(货币政策调整)不愿为经销商提供贷款,致使有些中小贸易商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在诸多商业诉求之下,需要一个独立第三方担负起串联各方利益及需求的角色,将钢材商贸投融资业务顺利完成。物流企业的进入成为了可能。

3.2模式分析

针对供应链上的钢材生产企业、钢材市场、钢材经销企业和钢材终端用户的不同需求,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创新物流投融资业务模式,积极提供资金流服务。本文选择了三种业务模式进行阐述和分析。

3.2.1回购保证模式

这种模式产生的背景是,钢材生产企业要扩大产能和销售,就需要资金支持,属于下游经销企业先支付资金流再获得物流的情况;而钢材经销企业则资金不足,无法全部采购钢材生产企业要求的供应量,属于先获得物流再支付资金流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某物流企业设计了回购保证模式。此种模式的大致流程是钢材经销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支付保证金,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钢材生产企业支付货物采购款;生产企业发送货物至第三方物流企业指定的仓库,同时开展仓储和监管业务;钢材经销企业可分批赎回货物,若到期全部或部分没有赎回货物,钢材生产企业承诺回购。

3.2.2动产质押模式

这种模式产生的背景是,钢材经销企业主动或被动扩大储存量,大量库存会占用流动资金,影响业务发展;当预期钢材价格上涨,钢材经销企业会大量采购钢材;但钢材价格和交易量低迷时,钢材经销商被动增大库存量。针对这种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设计了动产质押模式。此种模式的大致流程是钢材经销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抵押的钢材库存,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钢材经销企业释放流动资金,钢材经销企业根据销售分批赎回货物。

3.2.3采购模式

这种模式产生的背景是,钢材经销企业主动扩大储存量,需要向钢材生产企业支付大量现金,属于先获得物流再支付资金流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设计了采购模式。此种模式的大致流程是钢材经销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支付保证金,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钢材生产企业支付货物采购款;生产企业发送货物至第三方物流企业指定的仓库,同时开展仓储和监管业务;钢材经销企业可分批赎回货物。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中论证了将供应链引入物流投融资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从事物流投融资工作的同仁们提出一些建议:第一,物流行业是充分竞争性行业,单纯物流服务的投资收益率较低,在进行物流行业投资时需要综合考虑供应链上的资源整合,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率;第二,在利用供应链管理理念设计物流投融资业务模式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供应链上物流与资金流的流动状态,确保模式设计的适用性;第三,物流企业在提升服务、资本、信用等能力后,可以在供应链中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通过对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不但可以实现自身企业价值的提升,还有助于促进全社会物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 J ]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

[2] 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 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 J ]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物流金融论文篇7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供应链;新形势

课题项目: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A2FC35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30日

在全球范围内,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着起伏与动荡,并且不断加剧着各层面的矛盾。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全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对金融进行创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余威依然在持续。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由于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包括:(1)基于物流金融的角度,该观点在整合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服务类型,进而为流通领域提供服务;(2)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协作,在银行、企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3)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交易为目的,借助资本融资、现金流等方式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可知,在确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时,需要以供应链为基础,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和范围。

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需要将部分生产活动进行外包,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分工的优势,但同时带来了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和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对财务供应链加强管理,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银行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进而催生了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过程来看,在界定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融资方案,进而为供应链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同时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

基于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概括为:在管理整条供应链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结合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制订融资方案。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融资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可知,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创新财务融资的方案,这种方案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网络之间,供应链管理就是对链条进行管理,以及利益的连接,通过对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的经济形式进行组合。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供应链作为一种网络结构,一般由各种资源信息流构成,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另一种观点是创新供应链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强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最终提高经济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问题。在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学术界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受资金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无法对运营决策进行优化。对于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获得相应的融资服务,优化运营决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的价值。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向“融通仓”过渡;第二个阶段是由“仓单质押”业务向“物流银行”过渡;第三个阶段是从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到提出、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同时,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借助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同时综合分析生产贸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形成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这种融资业务模式一般通过货权质押、保险及公证等结构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掌握货权以及监控资金等,这是一种组合贸易融资方式;另一种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通仓等)。与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更专注于对整个供应链、交易等进行评估。

另外,在新形势下,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措施。第一,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方面,多数银行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没有提供融资服务,以及融资方案;第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银行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应链金融难以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第三,缺乏技术创新。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进而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难度;第四,需要突破组织创新,当前中间产品成为供应链金融存货的关键,这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并且风险控制较为复杂。

三、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式下,创新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金融行业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面对新形势,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主要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银行与物流相互结合,通常情况下,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物流行业,都属于中介服务机构,其中,金融属于付款中介,而物流则是付货中介,两者只是交易的对象不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无论交易形式如何,只要保证货物存在就可以完成货物交付活动。

(二)将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对于电子商务公司来说,一方面提供交易平台服务,另一方面提供融资平台服务。因此,电子商务公司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网站的融资功能和物流功能。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了向交易双方提供融资服务,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专门的融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物流、电子商务通过相互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等新的业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不再受制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交易环节,并且买方的真实需求通过碎片化订单得以验证,同时快速交付为快速交易奠定了交易基础。另外,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绕过第三方,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衍生出互联网金融,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互融合的衍生物,其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比较宽泛,并且这种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受交易中沉淀资金的影响,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通常情况下,也会涉及金融或类金融业务,例如余额宝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数据、小微贷等,为了规避风险,不会出现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资金的现象。当然,这类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或类金融业务,需要供应商能够延期回款做基础,并且汇款时间有所不同,有的半年,有的一两个月。反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网络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式,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全部业务中,网络银行业务占到78%,平均每秒产生6,500笔业务,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四)线上供应链金融。在网络时代,在线供应链金融成为一种趋势。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并没有因线上供应链金融而发生改变,但是却颠覆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同时丰富了风险管理技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积极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其次,提升了放贷速度,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传统模式下,银行审批企业的放贷,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相反,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企业从提出申请到可以放贷,一般只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最后,借助大数据对风险进行管控,有效确保放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五)大宗商品在线交易难度大。在零售行业,B2C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借助电子交易平台难以对大宗商品进行经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线上交易规模比较小,传统交易模式依然受到买卖双方的青睐;第二,政府对远期合约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削弱了线上交易的吸引力;第三,无论是系统开发,还是运营成本,一般都比较高,这些都增加了线上大宗商品交易的难度;第四,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从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约有800家,并且这些企业的交易模式缺乏差异性,同时电商较为分散;第五,电子商务与物流实体相互脱钩,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仓储运输环节比较薄弱;第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大额交易,无论是合同,还是结算都较为谨慎;第七,在组织开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活动时,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例如宝钢、鞍钢等。在社会大背景下,电商化应该是大宗商品的主流,为了突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将金融与物流进行结合。

(六)综合考虑影响在线融资业务的因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开设了在线融资业务,在开展这些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融资客户的信息;二是账户、贷款、保证金等融资管理因素;三是合同、质物清单等货物监管因素;四是进出存、盘点等仓储系统因素;五是多客户、多货主等收费与结算因素;六是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等征信因素。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展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首先在发展策略上,通过物联网技术,给予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其次在组织上,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帮助企业、银行顺利完成风控、绩效任务;最后在制度上,将银行原有的分业管理转变为混业管理,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砚.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创新研究――以A银行B百货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创新为例[D].南华大学,2014.

[2]李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D].武汉轻工大学,2013.

[3]唐小梅.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探讨――基于广州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实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钟莉.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物流金融论文篇8

关键词:在线供应链金融;物流企业;指标体系;灰色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2014 is regarded as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s first year of an er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electricity, the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leaded by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basis of illustrating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leaded by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 and then integrated BSC model, SCORE model, KPI model and LS model to build a index system, and study the method abou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he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Finally, make a case analysis.

Key words: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logistics enterprise; index system; gray system

2014年是在线供应链金融元年,2014年6月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梳理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其特征,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传统模式,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的结果。纵观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主导者,既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还可以是物流企业或第三方交易平台,但无论谁主导,物流企业均处于沟通各关联方的中间点。随着诸多物流企业加快电商化步伐,通过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深化与供应链中各类企业合作,促进自身价值链增值。在此背景下,如何衡量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则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可见研究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

1.1 在线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金融业涉入物流、供应链领域出现的,供应链金融是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以后物流金融的高级形式[1]。Hofmann指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交集,供应链金融让供应链中多个组织通过计划、指导和控制相互间的资金流来共同创造价值[2]。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深发展银行(2007)在实践基础上定义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信用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它结算、理财等整合金融服务[3]。李明锐(2007)指出第三方平台下的供应链金融是完善供应链融资的较好渠道[4]。吴义爽(2009)从博弈论的角度对阿里巴巴的“网络联保”信贷模式进行分析[5]。李卫姣和马汉武(2011)将B2B电子商务内嵌入供应链融资模式,提出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6]。何娟和沈迎红(2012)在比较传统供应链金融和交易型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方式和融资模式后,将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展到现货电子交易平台,提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云仓”[7]。郭菊娥(2014)通过分析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与风险要素,研究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分类、演进路径、融资模式以及相关银行风险识别等[8]。

在线供应链金融是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等相关企业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提供实时的融资、避险、支付结算等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2014年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总结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八个主要创新特征:架构拓展;在线互联、信息分享;线上线下一体化;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操作;按需金融;资金高效,按日计息;合作共赢、产融共利[9]。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沟通更高效、管理过程更精准、金融风险更可控。与传统的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可授信的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大企业,且动态质押的补仓过程更及时和透明。

可见,国内研究在线供应链金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模式、特点、作用等方面的探索,尚未涉及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本文以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研究其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以期为这种全新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现实推广运用提供帮助。

1.2 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2010年,中国储运成立中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联合清华大学开展“钢铁全程电子商务及其供应链融资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的研究。2012年,淮矿物流率先提出“平台+基地”全流程管理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随后收购斯迪尔电子商务平台,开启电商化模式。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启动“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大平台。2013年底,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易运通”电子商务平台,为交易方、物流商、融资方提供在线融资、线上交易、线下物流电子支付等服务,力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物流企业在线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要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提供实时的融资、避险、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仅要提升平台构建水平,加强与相关方合作,而且要准确地掌握在线供应链金融运营的绩效水平。闫俊宏(2007)基于物流企业视角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三种模式:存货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和预付账款模式[10];徐学锋和夏建新(2010)指出供应链金融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另一种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物流企业介入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融通仓融资模式[11],其中第二种模式关注点由核心企业转变为评估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

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动态质押模式中,融资企业通过物流企业在线平台上提供的电子仓单,向在线平台的合作银行申请融资。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模式中,债权企业、债务企业、银行在物流企业提供的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签订合同,并以合同约定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在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全程动态监管下,为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线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中的物流企业通过电商化,改变银行直接授信融资企业的方式,银行通过在线平台间接授信,从而可以更有效进行信用捆绑、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预付账款模式中,通过共享在线平台信息,使得供应链上的各参与方信息更加透明,使得融资过程更加便捷。在线供应链金融在货物流通过程中,货物所有权并非银行所有,而是属于在线平台,银行授信方式不再是一对一单独授信,而是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的信用名单择优选择,有利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良性竞争和信用体系构建。

2 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在线平台是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要素,对在线平台的主导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有助于在线平台中整个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高效运转。本文尝试对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2.1 指标体系构建。目前,与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的模型主要是基于战略的平衡计分卡模型(BSC)、基于流程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基于责任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和物流积分卡模型(LS)[12]。其中,平衡计分卡模型(BSC)于1992年由Kaplan和Norton提出,模型指标主要包括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维度。平衡计分卡强调四个维度的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滞后指标和超前指标的平衡以及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的平衡[13]。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于1996年由美国供应链委员会提出,模型将供应链流程分为三个层级:顶级(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回流)、配置级和流程单元级[13]。供应链研究权威机构PRTM在SCOR 模型中提出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14];同时Mercer 管理咨询公司建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的评价采用如下指标:准时运输、准时交货、运输精确性、订货完成率、项目完成率、库存精确率、毁损率[15]。基于责任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Lummus等提出的指标(KPI)主要包括供应、转换、交运、需求管理,且对每个指标设置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16]。物流计分卡(LS)由国际物流资源公司开发,模型推荐使用一套集成的物流绩效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维度、生产率维度、质量维度和循环时间维度等。

为了使指标能全面地涵盖评价对象,本文对上述四种评价模型的指标进行取长补短整合,从供应链全局范围选取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评价指标,构建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物流企业运作能力。物流企业运作能力是衡量企业最基本的业务能力,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财务维度设置六个子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顾客维度设置三个子指标:客户信任度、客户粘度、客户获得率;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设置五个子指标: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回流;学习维度设置三个子指标:员工流动率、员工培训率、员工生产效率。

(2)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是指整合、建立与重构供应链上内外部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7]。借助林j(2010)认为供应链的动态能力由产品创新能力、重构与转变能力、学习与吸收能力三个关键能力要素构

成[18],产品创新能力设置四个子指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载体建设能力、创新环境保障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19],重构与转变能力设置三个子指标: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响应时间、供应链柔性。学习与吸收能力设置三个子指标:员工意见采纳程度、员工培训率、企业文化强度。

(3)在线平台运作能力。在线平台是在线供应链金融运作的核心所在,考虑将服务、技术、内容、任务流程、外观作为一级指标[20]。服务设置及时性、在线帮助、客户反馈、售后服务四个子指标;技术设置加载速度、链接准确度、搜索速度、交易安全四个子指标;内容设置实时更新、导航清楚、分类明确三个子指标;任务流程设置操作步骤简洁、统计核算准确两个子指标;外观设置界面美观、布局合理两个子指标。

(4)金融运作能力。金融运作能力主要包括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两方面内容。交易效率设置融资成本和未来现金流净现值两个子指标;配置效率设置投资机会和行业经济增加值两个子指标。

综上所述,构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评价方法设计。灰色系统理论由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目前形成了灰色关联分析、GM模型、灰过程理论体系,是一种研究少数据、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21]。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和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22]。李金海(2008)指出灰色评价方法具有评价多角度化,动态静态结合、评价重点突出,预测能力强等优点[23]。鉴于构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含很多模糊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的因素,本文选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各指标的相关度进行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1)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设同一物流企业在m个期间的某一层面有n项评价指标或因素,建立m×n阶目标特征值矩阵。矩阵中的X■k表示物流企业第i个时期的第k项指标值。

X=■

(2)规范化处理。指标一般包括三种类型:效益型指标(值越大效用越好)、成本型指标(值越小效用越好)、适中指标(值越接近于某一固定值效用越好)[21]。为了方便不同类型指标之间的比较,必须对这些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U■为最接近指标最优值的实际值。

效益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

成本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

适中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1-■

(3)确定指标权重。这一步骤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常用的赋权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4)计算灰关联度。首先,求出各比较系列X■k与参考系列X■k的绝对差,找出各系列绝对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次,选取灰色关联分辨系数P值。P为常数,其作用在于调整比较环境,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取P

=0.5。再次,计算各样本的关联系数ζk和关联度r■。wk为第k项某指标在n项该指标中所占的比重。

ζk=■ (1)

r■=∑wk×ζk (2)

最后,进行灰关联度分析。将求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关联度越大则表明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之间关系越密切,该层面绩效状况就越好[23]。

3 案例分析

C公司是全国性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企业,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97年挂牌上市,2010年开始引入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本文以反映物流企业运作能力的财务指标为例,选取C公司2008~2013年6年的年报数据S■~S■,说明如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该物流企业不同期间财务层面的综合状况。

(1)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根据上面构建的指标体系,选取主营业务收入X■、净利润X■、净资产收益率X■、总资产收益率X■、净利润增长率X■、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构建6×6阶矩阵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X=■

该矩阵比较数列分别为:

X■=■

X■=■

X■=■

X■=■

X■=■

X■=■

上述为效益型指标,因此参考数列为:

X■=■。

(2)规范化处理。选用效益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如表3所示。

(3)确定财务指标权重。依据物流上市公司相关经验数据以及专家意见,赋予6项财务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1、0.1、0.2、0.15、0.2、0.25。wk为第k项财务指标在n项财务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反映该项财务指标使用者的重要程度[24]。

(4)计算灰关联度。首先,求出无量纲化后比较系列与参考系列的绝对差,如表4所示。绝对差最大值为1,最小值0,ΔX■k=X■k-X■k。其次,选取灰色关联分辨系数的值P=0.5。再次,利用公式(1)计算出各灰色关联系数的值,接着由公式(2)计算各指标关联度,如表5所示。最后,对C公司2008~2013年度财务层面综合状况进行排名,如表6所示。

可见,C公司在2010年引入在线供应链金融后,财务方面具有明显的正效应,2011年的财务状况从绝对数和相对数方面都有明显提升,随后2012年和2013年增速逐渐平稳。

4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线供应链金融具有风险屏蔽、双重审核、信用捆绑等作用,能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但随着物流企业电商化步伐的加快,作为供应链上连接买卖双方和金融机构的中间人,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的地位不可小觑,对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势在必行。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1)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绩效是否优于银行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如何发挥物流企业的优势。(2)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将面临哪些新的风险和挑战,如何防范风险和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 Min Hu, Qifan Hu.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Analysis of its Financing Models[R].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 2008.

[2] Erik Hofmann.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 Logistiks Management Innovative[EB/OL]. (2005-09-10)[2015

-02-15]. http//www.klog.unisg.ch.

[3] 胡跃飞. 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 中国金融,2007(22):38-39.

[4] 李明锐. 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J]. 科技与管理,2007(4):68-72.

[5] 吴义爽. 关联博弈、机会主义治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创新――基于“网络联保”信贷模式的案例研究[J]. 经济学家,2009(5):82-86.

[6] 李卫姣,马汉武. 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J]. 科技与管理,2011(4):69-72.

[7] 何娟,沈迎红. 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6-13.

[8] 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 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1):13-22.

[9] 徐恒. 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在北京举办[OB/OL]. (2014-06-18)[2015-02-15). http://.cn.

[10] 闫俊宏.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07(5):62-66.

[11] 徐学锋,夏建新. 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 上海金融,2010(3):32-35.

[12] 张先敏.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4):125-130.

[13] Gordon Stewart. Supply-chain 0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the first cross-industry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supply-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97(2):62-67.

[14] PRTM. Scor model[EB/OL]. (2000-11-05)[2015-02-15]. http:///html/scor-overview.cfn.

[15] Camm J D, Chorman T E. Blending OR/MS, judgement, and GIS: Restruct ruing P & G. supply chain[J]. Interfaces, 1997,27(1):128-142.

[16] Lummus R R, Vokurka R J, Alber K L. 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J].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y Journal, 1998(3):49-58.

[17]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509-533.

[18] 林j,彭灿. 知识共享、供应链动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7):98-104.

[19] 朱孔来. 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J]. 统计与决策,2007(9):54-57.

[20] 历岩,杜蓉. 层次分析法在B2B电子商务平台易用性评价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160-162.

[21] 朱强.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经济建模方法[J]. 统计与决策,2010(11):27-28.

[22] 岳洪江,刘思峰. 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应用与扩散特征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2008(4):14-21.

[23] 李金海,吴小颖.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12):63-68.

上一篇:金融改革论文范文 下一篇:英语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