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11 01:59:12

申论文化

申论文化篇1

【关键词】“七三一”遗址;《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申遗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七三一”遗址申遗的理论背景是《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和它引申出来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效应它所引出的“申遗热”和遗产保护意识具有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我国的遗产保护和抢救运动在逐步进行。旅游和开发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1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解析

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则就是全面依照《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主旨对遗产进行保护,遵照《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意义深入理解,按照《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程序进行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主旨是在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首先考虑那些为主要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产生破坏和威胁的因素的解决办法,紧接着明确缔约国的责任、国际社会的合作以及援助。并旨在建立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的制度。

世界遗产的意义至少有以下五方面:

(1) 能促进各缔约国根据较为成熟、较为稳妥的国际公认准则持续永久地保存一大批对人类文明有突出普遍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能促进和统一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的保护意识和工作水平;抢救一大批珍贵的世界级遗产,使其不致因封闭、落后或其他局部原因而遭受不应有的损失。2

(2) 能促进国际间的有效合作,包括提供人才、专业知识、技术、法制建设和保护资金、材料、设备等。

(3) 国际间的监督与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有助于促进各缔约国更谨慎地对待本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有助于各国的专业工作者和专业机构获得本国公众和政府的支持和理解;有助于有关的保护状况与活动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严格的审核。3

(4) 有助于对世界遗产本身及相关的保护政策与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5) 有助于关于世界遗产概念的观念的普及和全人类文化水准的提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极大,所以产生了“申遗热”与世界遗产保护意识互相促进发展的关系。龙门石窟的申报前后的管理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世界遗产公约》签署30多年来,显示的影响越来越大。公约所倡导的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文明社会人们的一种共识和国际合作的一种潮流。而世界遗产为遗产地所带来的巨大的广告效应,应是当年《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成文时所考虑不及的。4

“申遗热”可以带动遗址地的发展,为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发展创造了条件。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可以把“申遗热”引导好,作为一个发展机遇。

自上个世纪末,世界遗产的字样开始在我国频频见诸报端。而随着中国的诸项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中国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旅游景区,也开始注意到世界遗产的招牌对文物保护工作所带来的推动,在申报世界遗产问题上,开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媒体上有关各地申报世界遗产的报道接连不断,形成了一股持续不断的“申遗热”。申报所提及的遗产名称从物质类遗产到非物质类遗产,从特色民居到战争罪恶,从千年古刹到自然奇景,各式各样,精彩荟萃。申报世界遗产,并不仅仅是只有一个特色就会成功。在对世界遗产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申报世界遗产的难度已经变得越来越大。6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效应

各个国家的世界遗产的保护,都是从世界遗产的知识普及和遗产意识的教育入手的。5对于公约的缔约国所应当展开的教育宣传,《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第27条,有非常明晰的的要求:

本公约的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公约第1条和2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

缔约国应使公众广泛了解对这类遗产造成威胁的危险和根据本公约进行的活动。

中国作为公约的缔约国,教育和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赞赏和尊重,是理应担负的一种责任及义务。

世界遗产关乎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与人类创造历史相关的文化遗产,还是与人类的生命时时而聚拢的自然遗产。对世界遗产的了解,就是对人自身的了解、对人的生存环境的了解。针对世界遗产的宣传和教育,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尤其是欧洲的一些遗产大国,在世界遗产的宣传、教育方式上、力度上都颇有建树。

结论

经过对申请世界遗产的宏观理论背景的分析,《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主旨是在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首先考虑那些为主要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产生破坏和威胁的因素的解决办法,紧接着明确缔约国的责任、国际社会的合作以及援助。并旨在建立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西安宣言--保护亚洲历史街区》,2003.

2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利马《马丘比丘》,1977.

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佛罗伦萨.《佛罗伦萨》,1982.

4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巴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72.

申论文化篇2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方向的一些观点:

(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优:民本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精神境界,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劣: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鼓吹皇权,皇帝穷奢极欲,三宫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烂,官僚贵族欺压人民,鼓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忧道不忧贫”抑制百姓通过商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阻碍发展等。

(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崇高天伦。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高尚道德。马援马革裹尸,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上空”,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三)新的时代,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1、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2、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

3、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继承: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纯粹是一种,愚昧可笑。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新中华文化。

吸收: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学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创新:只有继承、学习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

二、要明确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

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

四、要有勇气和意志。说到底,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已进行了一百多年。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

但是,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

申论文化篇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崇廉鄙贪的氛围。文化氛围是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廉洁从政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党员干部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追求。这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心理上大都具有从众性,周围的多数人怎样说、怎样做,对其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社会文化被腐败风气所侵蚀,人们见腐不怪,那么,根除腐败就只能是空谈;如果整个社会对腐败持“零容忍”的态度,腐败就不可怕,终将被根除。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治腐败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廉鄙贪的氛围,需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反腐倡廉具体工作的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强大的导向、规范、约束作用。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反腐倡廉就会失去重要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把廉政教育与社会教化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不断拓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领域和空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倡导自律、公正、廉洁精神,有利于制度、监督、惩治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权力观、利益观、交友观、家庭观

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反腐倡廉建设,应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深化内涵、提高层次、创新思路、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权力观、利益观、交友观、家庭观。

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权力观,始终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滥用权力、。如何看待权力、怎样行使权力,包含思想观念、政治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多重文化观念。对权力的理解和认知是决定党员干部廉洁与否的重要因素。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权力观,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归属于人民;党员干部掌握权力的根本职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使权力要依照法定要求;必须把权力行使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只有把这些要求内化于心,才能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自己和小圈子谋利益。

申论文化篇4

本文从近代社会的变迁、知识分子思想的演变、《申报》自身等方面,分析报纸为什么能够引起公众舆论,推动案情的发展和冤案昭雪。

《申报》对“杨乃武”案的追踪报道

1874年1月6日,《申报》开始首次关注“杨乃武案”,发表了题为《记余杭某生因奸命事细情》的长篇报道。刚开始,《申报》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传闻来报道,对此案有闻必录,其中也不乏道听途说、与事实不符的东西。随着案情内幕的不断曝光,《申报》逐渐开始对案情深入了解,做追踪报道,发现其中疑点甚多。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二日,刊载评论《论余杭县案》,文章批判官员的残酷私刑:“设此案实系杨乃武受屈,县官全不顾忌,放胆私刑以枉例害民,古今天下之冤实无甚于此也,可为奇而益奇之。”③

《申报》还呼吁查明真相:“此案众心为之大疑,所求于各上司者,于复审之际,毋为同僚情所惑,须彻底研鞫,使水落石出。”④

《申报》在开办之初便迅速成为大报,在上海本埠以外亦有大量发行,所以报道使得原先仅限于浙江省内和部分官员熟知的案件,变成众人皆知,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⑤报纸一方面及时转载《京报》上刊载的上谕、奏折等公文,另外还播发40余篇评论和报道,不仅“耸动”沪、杭乃至江南一带官民“视听”,而且震撼京畿朝野,形成了连慈禧太后这样的大独裁者也终于不能掉以轻心的民气舆潮。⑥不少知情民众受到《申报》的影响,也常投稿诉说案情的进展,比如当时《申报》就常出现“鹫峰老椎”、“湖上散人”和“呆呆子”等笔名。而且,此案还受到“红顶商人”胡雪岩、士大夫翁同等的帮助。

19世纪末,独立于政府的商业性报纸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封闭式的信息流通和意见表达的模式,社会民众通过报纸来表达利益要求和愿望,报纸负责收集和传递信息,通过刊载于报纸上的报道和时评满足民众的愿望要求。早期的《申报》正是以此为依托,无意中介入了社会政治生活,开启了报刊形成公众舆论的新时代。

公众舆论的形成原因

《申报》能有如此作为,不仅是因为其乃外商创办,而且,报纸在创办之初的主笔如蒋芷湘、钱昕伯、何桂笙等是具有近代启蒙意识的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在当时经济贸易中心的上海,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先进思想文化的涌入,必然要求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禁锢有所突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申报》在创办之初,就能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发挥媒体的监督功效,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

1.民意的凝聚和表达

在江南乡间,从清末到民国的几十年里,人们把《申报》当做报纸的同义语,把所有的报纸都称作“申报纸”,在中国的新闻史上,《申报》是最先深入到中国民间社会的近代化传媒。⑦《申报》对“杨乃武案”的报道,严肃对待,敢于揭露社会黑幕,仗义执言,为民请命,表达民众的利益要求。这样的报道极具影响力和吸引力,容易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响和参与,公共舆论就在报纸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形成。“西学东渐”带来的新思潮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动摇着中国人的意志,于是,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牢笼,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利益要求,而报纸的诞生恰恰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最好的中介。

2.上海社会的演变催生公众舆论

鸦片战争后,广州、宁波、上海等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人来华日渐增多,其中大半是商人、传教士。他们的活动,不仅带来了商品、教义,而且成立学校、医院,开设印书馆、报刊,并译著大量书籍。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推行了“洋务运动”,当时的洋务人士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面对西学,上海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出现新的变化,至此,上海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贸易中心。

同时,上海城市社会发生演变,在资本主义刺激下,近代中国产生了新的社会力量,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开始出现。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明显,19世纪末上海诞生了各类资产阶级社团。与此同时,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出现,如容闳、王韬、郑观应等。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呼声,有识之士都渴望通过言论唤起民众的觉醒,通过传播新思想改变晚清社会落后的局面。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上海就在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变化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申报》的创办可谓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报纸引发公众舆论就更加有必然性。

3.外商身份和民间商业报纸的双重保护

《申报》的创办人美查是一位英国商人。1872年4月30日,美查同英国友人一起筹资开办的《申报》正式创刊。很显然,美查作为在华的外国商人,创办《申报》的目的就是为了营利,报纸对于他来讲就是赚钱的工具。报纸的销量直接决定了获取利益的大小,提高销量就意味着要适销对路,为民众喜闻乐见,“杨乃武案”刚开始就被当做猎奇的社会传闻来报道。在追踪该报道的过程中,《申报》毫不顾忌地刊登清政府的公文、官员的奏章,抨击清政府的审讯制度,严词斥责清政府官员。然而,即使是作为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也没有办法不管不顾强行压制。而《申报》之所以能够大胆地追踪真相,以正视听,告知民众案件的内情和发展,引起民众的关注和讨论,正是因为清政府忌惮美查英国公民的身份,忌惮英政府。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申报》能形成公众舆论还在于本身的报道和相关评论并没有直接损害或动摇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虽然《申报》有英政府的庇护,但是他所关注的只是一般民众的街巷杂谈和琐碎见闻,即使有一些言论牵涉到清政府的统治制度和官员,也是无关痛痒的,最重要的是《申报》早期的报道和言论并没有干涉到清政府的内政,没有触及到清政府根本的利益。

注释:

①②刘力:《近代中国报刊舆论的兴起及影响――以〈申报〉与“杨乃武案”为中心的探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③④《论余杭县案》,《申报》,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二日

⑤《“杨乃武小白菜案”得以昭雪:〈申报〉贡献大》,《文汇报》

⑥《从文化变迁视角看“杨乃武小白菜”案与早期〈申报〉――士大夫清议传统的现代转换:“第四种权利”在中国的崛起》

⑦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申论文化篇5

【关键词】职称,申报,体会

职称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人事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医院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0%以上,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化及相关政策的放宽,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积极性,现就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职称申报工作的关键

职称是评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带动一个单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加强职称工作的领导,把职称评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医院要成立以院领导及各专业专家组成的综合审核小组,职称工作日常部门一般为人事部门,明确审核小组的纪律及职责,严格把好申报材料审核关,减少资料填报的错漏,保证材料的准确和真实为申报人顺利通过评审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增加职称评审政策透明度,及时将有关职称评审政策宣传下达

2.1人事部门要及时正确掌握政策,做好宣传下达

职称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调整:如从2001年开始卫生中、初级专业资格实行全国统考,针对学历的不同,报考初级和中级的任职年限作了一定的调整;2002年开始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从2005年开始增加一个模块的要求;从1999年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高要完成半年以上的下乡定期工作任务,从2007年起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的下乡任务;外语政策进一步放宽,免考年龄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者,取得A级(县以下单位人员为B级职称外语成绩合格证书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2006年起广东取消评职称条件中关于部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的规定,论文数量要求原则不变,这是继进一步放宽申报职称的外语条件后,对评职称条件作出的又一调整。还有除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以外,申报中级以上职称的,要完成两门公修课等等。在信息索取方面,人事部门要掌握主动权,与医务科、科教科等相关职能科室提前作好协调沟通工作,妥善安排医务人员下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密切关注上级部门或媒介公布的有关政策,并通过院内网站、宣传栏、下发通知等多种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公布各级别职称在专业理论、专业工作能力、论文、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对照自身条件申报职称。

2.2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提前做好材料准备

过去的职称评定受岗位编制的限制,存在排资论辈的现象。职称改革后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只要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都可以申报晋升,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职称评审政策逐步放宽,特别是在学历、外语方面,如以前申报正高职称须有本科以上学历,申报副高职称须有大专以上学历,大专学历的须从事专业工作20年以上。

现在不再有学历方面的要求;外语方面免考年龄,从2007年起,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1961~1965年出生的,可放宽到40分;1956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免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因此,我们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有计划地准备有关硬件,特别是年龄较大,外语能力较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要轻易放弃申报机会,可以提前一两年参加外语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否则政策有所变动的时候,错过晋升机会。

三、职称工作日常部门树立服务意识,指导工作要到位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副高以上职称,要填写大量的表格,从2008年起,更增加了网上申报这一环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初次申报,对表格的填写要求不清楚,有的申报材料不完善,过于简单或画蛇添足的,人事部门要耐心细致做好指引工作,帮助申报人员能够更完整地完成表格的填写,正确如实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和专业水平。一般来说,每年的晋升表格虽然有所不同,但变化不大,在评审文件未下发之前,人事部门可先提供上一年度的表格,让有计划申报职称的人员作为草稿填写。因为每年从评审文件下发到提交材料,时间比较紧迫,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材料,也有更多的时间检查材料填报上的错漏,在时间上争取到主动权。

3.1指引申报人认真填写表格

强调每位申报人员应下功夫填好《()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此表最直观并能全面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是评委评议的参考物,一张表可反映出申报人在学历、工作经历、外语、计算机、理论考试、论文、业绩成果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求申报人填写此表要认真、谨慎,不漏填、不乱填,如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供评委评审。在填写《专业技术评审表时》,要好好总结、提炼自己在专业、科研及培养下级人员中取得的成绩,不要把完成专业工作情况填成业绩成果。《专业技术报告》要侧重于专业技术工作方面的内容,不要泛泛而谈。

3.2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准备

提交的论文原则上应为第一作者论文,并按论文质量高低排序装订。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的准备,因为论文是申报人在专业技术经验的总结,应是逐步积累的,有些申报人论文准备不充分,如任现职周期5年,前4年没有,到第5年,一连发表几篇论文,这样做会有两个不好的效果,一是时间太仓促,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即使是优秀的论文,因等候发表时间长而找不到高水平的核心刊物发表;二是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不送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业绩材料,宁缺勿滥。

四、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位

4.1对于暂时不符合申报条件但本人想申报的。目前政策规定,晋升卫生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其论文、业绩成果、学历计算时间为申报当年的8月31日止,个别申报人的业绩超过时限仍然坚持申报,如不获批准会对人事部门有怨言;在下乡工作安排上,医院以大局为重,根据医院中心工作及支援单位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有个别申报人会因下乡未能如愿安排,使申报职称延期,对医院的安排不理解;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人事部门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平心静气等解释有关政策,开导他们,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申报人都不会无理取闹。

4.2对于上报评审不通过人员,我们要了解通不过的原因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第二年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王今民.申报评审职称应当注意的问题[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6:610-611.

申论文化篇6

《申报》是中国历史上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这份报纸由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在上海创办。那时,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成风,但外国商人在内地城市办商业报纸,美查还是较早的。美查并不是亲自操办具体报务,这是《申报》与当时其他外国人办报的一个重要不同特点。美查雇佣了一批中国的秀才,由他们担任主编、编辑。于是,这样一份外国人出钱、中国人操办的报纸就在一百多年前的上海滩亮相了。

独特的背景,造就了《申报》早期新闻报道的独特景观:一方面,它在创办伊始就输入新的新闻理念,指出“新闻则书今日之事”,并积极地扩充记者(当时叫访员)队伍,号称要“将中国境内各紧要消息具录无遗”。⑴于是,在早期的《申报》上,既有自己访员采写的本地“会审公案”新闻、地方新闻,又有录自外报与香港报纸的国内外要闻,也有选自清末《京报》的官方政治新闻。但另一方面,它又强调新闻应该“如古之《夷坚志》、《太平广记》所载者,篝灯读之,举为谈助”。⑵如是,在《申报》的新闻中,就大量出现一些文学性的描述以及一些没来由的新闻。这与现在流行的用轻松的方式解读新闻或以新闻为由头说段子的新闻秀有相似之处。这里姑且借用之,也称之为“新闻秀”。

《申报》上的新闻秀,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新闻进行文学性演义,我们可以称之为“秀新闻”。试举一例说明之。

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号第二版刊登一则《驰马角胜》,对外国人于22日至24日间举行的赛马情况进行报道。在向读者介绍了赛马的规则、西方人赌马的风俗之后,作者对观看赛马的场面进行了描写:

西人咸往观焉,为之罢市数日。至于游人来往、士女如云,则大有溱洧间风景。或篮舆S轿,得得远来;或油壁小车,辚辚乍过;或徙倚于楼上,或隐约于帘中,莫不注目凝视,观兹奇景。而蹀躞街头者,上自士夫下及负贩。男女杂沓、踵接肩摩,更不知其凡几也。

利用文学中的骈体形式,对场景进行华丽的铺陈。基本上是以文人的想象代替对新闻场景的实地观察,把这则新闻着实“秀”了一把。但新闻却对赛事的过程、结果不闻不问。显然,作者的注意力不在赛事本身,而在赛事所折射出的异域风情。

这种对新闻进行文学性的加工、包装,在早期的《申报》中很常见。《申报》初创后一度还使用过文学化的新闻标题。在处理外地新闻时,除了重要的新闻单列标题外,对于次要的新闻则把数条凑在一起,冠以非常诗意的题目。如果是北京的,就加上“上林春色”、“禁苑秋声”;南京的则是“秦淮清唱”、“白门柳色”;芜湖的有“鸠水文嶙”;安庆的则冠以“皖公山色”等等。至于新闻的内容是什么,那要看了以后才知道。

另一种在早期《申报》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大量刊登那些笔记小说式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介于社会新闻与笔记小说之间,有的就纯粹是“不知其真伪亦不知为何时事”⑶的笔记小说。这种鱼目混珠的假新闻,是对新闻本身的变形,是一种借助新闻由头进行主观演义的“秀”。转录一则:

友人某言同善堂有外科医黄菊泉精于治疮疖。一日有一乘舆而来者踵门求医。黄视之,创痕遍体,每一疮孔内有一鸟头,约百余处。呼号宛转、痛痒异常。常须用刀剐刮,血流遍体,方觉适意。黄问其何业,答云向以打鸟为生,今已起家,久不作此生涯矣。黄曰:“子乃杀业过重,故得此奇疾。惟有力行放生,以赎前愆,或可苟延。医能治病,不能治冤孽。此症虽卢扁复生,亦无术以疗之也。”遂辞之去。后不知其愈否。想冤孽相缠,必不能望愈矣。⑷

这种不知真假、但凭客言的志怪故事,在当时的《申报》上比比皆是。查阅创刊后第一个月的《申报》,这种新闻几乎每日可见,如《寺僧淫报》、《盗因色败》、《雷击不孝》、《海中浮木》、《一睡七十年》、《鸡异》等等,常常是一日几则。甚至将“格列佛游记”似的小人国故事,作为“海上述奇”在新闻栏里连载。⑸

作“秀”的背后是什么

认真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申报》如此大肆作“秀”,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

首先,《申报》的性质是求赢利的,美查曾公开表示该报是为谋利而开办的。⑹因此,它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大众。而当时上海开埠通商已近30年,是一个政治色彩不浓、商业气息较重的城市,都市文化正在发展之中。《申报》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城市中的市民与士绅阶层。所以,除了报道“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外,《申报》还要报道“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以“新人听闻”。⑺因此奇闻异事必然在其报道范围之内。不但报道,《申报》还时常在报道之后加以点评,可谓津津乐道。

《申报》的这种情形还是主持人和编者主观认识的反映。美查是个英国人,他来中国的时候,他的国家报业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对于报纸,他是有认识的。《申报》创刊不久就刊出《邸报别于新报论》、《论各国新报》⑻等文章,阐述报纸的作用、古代报纸(邸报)与近代报纸(新报)的区别。文章认为中国邸报“但谈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屑”,“以见国家之意”而“民之意不达于上”,“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农工商贾不预焉”;同时一再强调新报“上自朝廷,下及闾里,一行一言,一器一物,无论美恶精粗,备书于纸”,而且新报读者众多,遍及农工商贾各界。这些观点,确实反映了部分西方大众化报业时期的新闻理念。但同时,美查又是个商人,在上海办报是看中了上海的报业市场可以赚钱。所以,他虽然宣传西方报纸“上则国家政事之是非,皆准许其论述”,⑼但他决不愿在他自己的报纸上得罪当道,甚至公开在报纸上表白说“吾愿世之为新闻纸者,慎勿品评时事、臧否人物,以撄当世之怒,以取禁止之羞”。⑽这种情形下,《申报》的新闻向迎合市民口味的奇闻异事发展似乎是一种必然。而《申报》当时的一批编辑者,都是一些爱好文学、能诗善文而不懂新闻的秀才,“新闻秀”也是他们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趣味在新闻报道中的反映。

最后,还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早期报纸条件简陋,《申报》初创时期没有专门采访新闻的记者,只有主编,后来逐渐发展访员。而且访员的社会地位也不高,社会不认可,认为他们是“搬弄是非”的。⑾采访也不自由,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新闻封锁政策,中国的各级政府机关一律不接受报馆采访。采访公堂审案,访员只能列席旁听、记录,不能对官员进行采访。此外还有通讯技术不发达,信息传递很困难。凡此种种,客观上也造成了早期《申报》新闻的走向。

《申报》新闻“秀”的消退

可见,无论是“秀新闻”还是“新闻秀”,《申报》早期的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这种现象都是一种西方大众化报业理念和中国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初始结合时期的产物。

《申报》“新闻秀”意义在于,它首先昭示了近代传媒传入中国后媒体功能发生的变化:即媒体不仅仅如中国古代邸报、京报那样是官员士大夫了解政治信息的工具,也不仅仅如传教士办的报刊那样是某种思想的宣传品。除了传递信息、进行宣传之外,媒体还有娱乐功能。所谓的“新闻秀”,就是提高新闻的娱乐性,让读者在得到信息的同时,也得到乐趣。

同时,《申报》的“新闻秀”还明显带上了西方大众化报纸的色彩。从美查一再强调的邸报与新报的区别中,我们看到,他所要求的新闻,不仅是上层的、政治的,还是下层的、市井的。新闻从此也属于了普通人,这使《申报》早期的“新闻秀”带上了不同凡响的意义。

然而,“新闻秀”毕竟不是新闻。《申报》的作“秀”多少都有早期中国文人对于新闻的无知与英国商人的无奈,或者说是西方大众化报业理念和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一种最浅层的结合。而报业的通俗化、大众化,有着更深的内涵,绝不是靠“新闻秀”就能办到的。《申报》上的“新闻秀”正是随着报纸的成熟、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消退。到19世纪80年代,《申报》上仅偶尔能看到“溺鬼讨替”、“老树述异”之类的新闻了。彼时,中国报业正向着近代第一个国人办报高峰攀登。到90年代,《申报》上的这种现象基本绝迹。当《申报》从上海走向全国的时候,“新闻秀”已经成为历史。19世纪30年代,《申报》继任老板史量才先以企业化手段经营该报,继而发展进步文化事业并向激进政治方向靠拢,更使《申报》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报。这些,都不是“秀”出来的。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的国情也没有为这种“新闻秀”提供更适宜的生存环境。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此的认可程度就非常有限。中国正统文化中一向就排斥“乱力怪神”。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观察那些成名报刊,我们可以看到,成就一份报刊的因素中,娱乐占有的分量微乎其微。真正使报纸成名的,还是报纸的新闻与思想。

而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没有为此提供更大规模的市场。1941年《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曾说:“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而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民国以来中国报也有商业化的趋向,但程度还很浅。以本报为例,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按照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⑿他的话,是对《大公报》成功的总结,也可以看成是这一现象的注脚。

此外,中国近现代民族危机日重,客观上也使中国报纸更多关注国家民生而少娱乐。所以,在中国新闻史上,有著名的政论报刊、政党报刊、同人报刊、商业性综合大报,但还没有一份靠娱乐而成就“英名”的报刊。这就是近现代中国的国情。

《申报》早期的“新闻秀”与现在的“新闻秀”现象有着某种相似之处。《申报》的变化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提供一个看待今天“新闻秀”的另类视角。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⑴《搜访新闻告白》,《申报》1875年7月9日

⑵《驳香港西报论申报》,《申报》1874年2月25日

⑶《一睡七十年》,《申报》同治壬申(1872年)四月二十二日

⑷《杀生孽报二事》,《申报》同治壬申四月二十八日

⑸《谈瀛小录》,《申报》同治壬申年四月十五日第18号,后于19号、21号连载

⑹《论本馆作报本意》,《申报》1875年10月11日

⑺《本馆告白》,《申报》1872年4月30日

⑻分别见于《申报》1872年6月8日、《申报》1873年7月20日

⑼《申报总录后》,《申报》1875年2月4日

⑽《论各国新报》,《申报》1873年7月20日

⑾姚云鹤:《上海闲话》,转引自《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第14页,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申论文化篇7

一、2010年工作总结

(一)抓重点,重质量,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推进

理论学习以各级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在市委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各单位中心组也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学习机制,全市理论学习出现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良好局面。全年先后组织了五次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把中心组学习人员扩大到全市各单位党政正职,使中央、省、市精神得以认真学习贯彻,把全市领导干部思想全面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一年来,全市领导干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调研报告200余篇。

创新学习教育形式和方法,实施全方位教育培训战略。采取专家辅导与扩大带动学、轮流授课学、培训强化学、外出考察学等有效学习方法,注重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成效。今年以来,市委中心组先后邀请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知名教授,以“关于继续解放思想的几个问题”、“创新发展与世界前沿”等为题为市委中心组成员作报告。全市各单位也结合自身实际需要,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和市领导到本单位讲课,全市各单位共邀请专家学者和市领导讲课百余场次,开阔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为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2010年,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先后组织登封市四个班子领导,各乡(镇)区办、市委各委局一把手,分别赴长垣、西安、苏州等地就工业园区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外出考察,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推动我市实际工作。

按照“三到位、三落实、三配套”的目标管理要求,切实抓好基层党校建设。通过抓落实、抓达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党校与文化活动中心、成人教育等融为一体,积极改善党校办学条件,硬件设施达到了“五有”标准,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截至目前,登封现有基层党校25所。其中,乡镇14所,办事处3所,企业2所,村、社区6所;省级先进党校12所,郑州市级先进党校7所,登封市级先进党校6所。

(二)抓导向,重策划,舆论引导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我市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把新闻宣传、典型带动作为突出舆论主导和监督作用的主渠道,强化协调、精心策划、健全制度、重点突破、化解矛盾、开创局面,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大在上三级主要媒体的新闻报道力度。2010年以来,在部级媒体发稿 200 余篇,省级媒体发稿300 余篇,郑州市级媒体发稿 600余篇,共在上三级媒体发稿1100 余篇,继续与郑州日报社联办《郑州日报•登封》专版40期。全面打好集中宣传战役。集中新闻宣传资源,积极组织市属三家新闻单位,围绕市委市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先后开展了抗震救灾、特殊党费缴纳、节能减排千里行、先锋模范在身边、“女村官”新闻宣传、解放思想大讨论、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等多项集中宣传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市委、市政府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质量完成来登媒体接待工作。截止目前,共接待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媒体采访50多次。接待全国新闻处长工作会议等重大采访团体16次。通过这些媒体发稿,进一步树立了登封良好对外形象。

(三)抓亮点,重实效,申遗宣传工作广泛开展

嵩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坚持把注重营造气氛作为申遗宣传的主动力,登封市委宣传部围绕申遗工作,突出重点,通过设立倒计时牌、设置大型户外公益广告、开展文化活动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打造了全方位的申遗视听宣传平台,形成了全市上下关注申遗、支持申遗、参与申遗的舆论氛围。

扎实有效开展申遗知识普及工作。在《登封时讯》组织了申遗知识竞赛(答题)活动。编印《申遗知识手册》1万多册、发放《申遗知识彩页》10万份。组织了申遗知识市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专题讲座和为期两天的全市申遗知识学习班。加强申遗知识普及监督考核。制定了《申遗知识普及工作百分考核办法》。对全市各单位各部门申遗普及知识进行不间断监督考核,使申遗知识达到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的良好效果,全市申遗知识知晓率大幅度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申遗社会宣传。举办了大型申遗晚会和戏曲名家演唱会,进一步激励了全市干群夺取申遗全面成功的信心。组织市老干部志愿者嵩山文化宣传队,开展“学嵩山、说嵩山、唱嵩山”活动。组织编写了《嵩山历史建筑群读本》7万册,并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举办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征文和申遗摄影、书法、绘画大赛。开展了“迎奥运、促申遗”广场文化活动,设计制作了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纪念邮册。

【2010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相关: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抓创建,重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促进了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

加大对市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8次,参训人员达3万多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创评活动。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农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继组织开展了登封市“奥运百星”评选活动、由中央文明办组织的“全国百万青少年‘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网上投票活动,不断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道德观,为我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继续开展尊老爱幼年活动。重点开展评选尊老爱幼道德模范先进人物活动,由各乡(镇)区、办评选表彰本地区的“十大敬老楷模”、“十佳健康老人”,从中推荐上报全市“十大敬老楷模”、“十大助学典范”的评选,评选结果将在年终集中命名表彰。

(五)抓品牌,重创新,文化艺术工作日益繁荣

坚持以繁荣文艺创作和开展文化活动为重点,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登封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深入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双节文化活动”、“宣传十七大精神戏曲电视大赛”等二百多场次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我市嵩山少林盘鼓队、耿庄盘鼓队参加郑州市2010年绿城广场盘鼓闹春民间文艺大赛,获得表演一等奖。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切实发挥好《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文化产业精品项目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条,积极建设禅街、禅田、禅院等观光设施,完善就餐、住宿、购物等配套服务,开发cd光盘等衍生产品。公演两年来,已接待海内外观众150万余人次,票房收入突破XX万元,其他文化产业效益实现3亿多元。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切实树立精品意识,前10个月,各类文学作品在地市级以上报刊杂志、文学比赛中共刊载、获奖162余篇(人次);书法、美术、摄影、曲艺作品在地市级以入展、获奖、演出200余幅(人次);出版书作26部。成功申报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嵩山木雕、嵩山根雕、猩猩怪表演、独角舞表演、唐庄乡的摸摸会成功申报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发展势头迅猛。成功举行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授牌仪式暨“2010’中国登封•中国大禹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大禹与中岳嵩山、大禹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10个方面的学术进行了研究。

(六)抓形象,重形式,外宣工作不断升华

采取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对外宣传策略,搞大活动,造大声势,进一步扩大了登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认真搞好“感知中国•中欧行”活动。今年9 月,组织鹅坡武术专修院学员组成少林功夫表演团随赴欧洲各国对外文化交流,使少林文化在欧洲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友谊。网络宣传成功推介。举办“网上看河南聚焦嵩山申遗”专题访谈活动,邀请全国50多家知名网站及网络精英集中来登采风嵩山历史建筑群,其中,搜狐、新浪等50余家网站专题报道达180余篇,网上视频长达200分钟。国际在线、中国网、大河网等40余家知名网站报道《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专题达60余篇。积极推进奥运“采访线工程”建设。利用奥运筹备和举办期间大量境外记者来华采访的契机,接待了斯里兰卡、喀麦隆广播电视公司、美国五洲电视等境外媒体。不断加大外宣品的制作投放力度。努力做好文明杂志中国嵩山特刊的出版发行工作,以嵩山历史建筑群为核心,深度挖掘申遗8处11项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专刊发行8万份,全面反映嵩山地区积淀丰厚的地域文化,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好评。

二、2010年我市宣传思想工作初步思路

2010年是建国60周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0年我市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路是: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登封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理论素质为重点,继续抓好理论教育和党员教育工作。一是全面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活动热潮。以宣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采取宣讲团、报告会进基层、进农村、进机关等形式,扎实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登封科学发展”主题党课活动,通过聘请专家、教授讲课,力求做到学习内容专题化、学习形式多样化

(2) 【2010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相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总结 | 县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安排 |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 乡村级民主管理集中性规范化活动工作总结 | 市近几年畜产品安全工作总结 | 城管局党务工作总结 | 乡镇消防工作总结 | 消防队工作总结 |

申论文化篇8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指南是在文化部、财政部及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的领导和指导下,深入学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总结分析 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征集、评审、立项、签约和实施工作的经验,广泛征求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各级各类艺术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艺术专家、财务专家和项目管理专家反复研究论证设计而成的。艺术人才是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 ,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的设定,目的就在于从文化艺术事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为满足文化艺术事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引导、鼓励、支持艺术单位和机构提高培训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艺术人才,国家艺术基金制定了《2015年度(一般项目)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指南》。

一、指南的特点

(一)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针对性

申报指南强调,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重点资助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高端艺术专业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这是与我国艺术事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艺术基金从我国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艺术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设计了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繁荣艺术创作,推动艺术事业创新发展。

(二)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广泛性

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范围包括:舞台艺术,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等领域的艺术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基本覆盖当前艺术活动的主要领域,对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市场经营和评价推介环节都有所涉及。与2014年相比,艺术基金还设立了“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对选派优秀艺术人才赴境外艺术团体和经营机构学习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给予支持,为艺术从业人员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同行业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三)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公益性

艺术基金对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具有公益性的特点。经评审立项的项目实施主体应将资助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开支,不得向学员另外收取学费等其他费用,不得与自行举办的其他培训项目拼班、交叉。

二、申报的要求

(一)申报主体要求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延续了2014年度的规定,只受理单位或机构申报。申报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单位或机构应是 2012年1月1日前在我国内地同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注册的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必须是独立的单位或机构法人。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新登记、注册的单位或机构,以改革前事业单位的登记、注册时间为准。为体现政府转变职能、管办分离的要求,党政机关不宜作为申报主体申报艺术基金的项目。由多家单位或机构合作完成的项目,应由其中一家单位或机构作为申报主体进行申报,但应出具主要合作方的同意意见。获得立项资助后,申报主体应及时将获得立项资助的信息告知各合作方,负责在实施过程中与各合作方的协调,并作为责任方接受审计和监督。对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争议,应由各合作方自行协商或依法解决。每家单位或机构可申报 1―2个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 2014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立项资助的申报主体,在立项资助项目未结项验收前,不得再次申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但是可以申报艺术基金其他类别的资助项目,如“舞台艺术创作”或“传播交流推广”。

(二)培训内容要求

艺术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性,个性化、实践性和口传心授的特点更加突出。艺术基金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重在艺术实践和经验传授,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带着具体项目、具体作品或具体创作任务的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出人才、出作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重在培养熟悉艺术创作生产规律,了解市场运行机制,能够做好艺术作品宣传推广和市场经营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重在培养能够围绕当下艺术实践开展艺术批评活动的理论评论人才;“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重在选派、支持优秀艺术人才赴境外艺术团体和经营机构学习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主体申报艺术基金项目,要认真准确地填写相应的项目申报表,提供相关附件材料。证明申报主体资格、资质情况的材料,应是由同级行政机关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书复印件,其中能够在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查询认证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为必须提供的材料。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新登记、注册的应特别注明,没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名单上的企业,还需提供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同时,要提供详实、可行的艺术人才培养活动工作方案。申报项目涉及境外培训活动的,还应提供与境外合作机构的合作协议。此外,还可提交能够反映申报主体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和以往培训经验的相关佐证材料。申报主体应在 2015年3月1日至 5月1日之间登录国家艺术基金网站( http:// ),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网上申报管理系统”,按要求填写《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表》,并按要求上传申报材料。申报表和申报材料还要在网络提交后,下载、打印、装订并在指定位置加盖公章,邮寄 1份到基金管理中心。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申报材料应单独装订,不要和申报表装订在一起,申报材料中的照片夹在文字材料内即可,不要装订在一起。提供的音频、视频文件应存放在 U盘中一并邮寄。

三、申报项目的策划

(一)把握好培养目标

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时要把握好培养目标。艺术基金重点资助的是满足国家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高端艺术人才,和一般的学历教育、社会艺术培训以及单位内部的岗位培训有本质区别。从 2014年项目申报和评审情况看,我们国家艺术人才缺口比较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创作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经典保留剧目的表演人才,戏剧编剧人才,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曲、指挥人才等;二是新兴艺术门类的创意设计人才,如新型城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创意设计人才,动漫、游戏、新媒体艺术的创意设计人才等 ;三是满足艺术事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如艺术经营管理人才、艺术理论评论人才等。申报主体在设计项目时,要结合本单位的资源优势、经验能力和特点特色,立足艺术本体、行业发展、社会需求来设计项目。名师出高徒,这个“师”主要应该是艺术实践经验丰厚、艺术视野开阔、艺术技能高超的一线艺术家,“徒”也绝非是新入门、刚上手的艺术爱好者或艺术专业学生,而是有潜力、有才华、有相当专业基础、已经在职的青年艺术才俊。

(二)设计好培养方式

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交流采风、艺术创作实践和经营管理实践实训等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以保证培养质量为前提,优化培训时间安排、培训方式。培养人数要遵循高层次、小批量的原则,并非培养的人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参加培训的学员应不少于 20名,最多不能超过 50名。除经典保留剧目的人才培养外,一般情况下,在确定培养对象时要面向全国通过竞争择优遴选。“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培养对象的遴选还要更加严格。艺术基金要求,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教师和学员确定后要将名单和个人简历送管理中心备案。在培训时间安排上,申报主体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批次、分地域进行,但总的培训时间应不少于两个月,不超过六个月,且集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一个月。申报项目应是在 2016年1月1日至 12月31日之间实施的项目,如果是跨年度实施的项目,在申报时应特别注明。

(三)做好项目论证

上一篇: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跨文化商务谈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