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范文

时间:2023-03-08 13:42:20

申论写作

申论写作范文第1篇

一、引论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引出题旨

引论即文章的开头。引论的任务就是要把文章要论述的本质性、核心性问题“引”出来,即通常所说的“提出问题”,好让下面的本论部分进行分析论述,以“解决问题”。引论无论如何起势,目的都要迅速进入话题,准确展开论述。好的引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切中要害,概括提示问题缘起;二是开门见山,直捷道出申论主题;三是新颖深刻,引人入胜;四是文字精要,简洁明了。例如《加强药品使用监测工作》一文的引论:“曾经是抗感冒良药的康泰克,如今却让人为之害上了一场‘大感冒’。含PPA的药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政府禁止,公司撤药,患者拒绝,各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有人指出,PPA对人体不利,药厂早知却不公开,试问公众健康权利谁来保障?社会呼吁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引论先以“抗感冒良药”却让社会“害上大感冒”的反常现象作为议论的缘起,然后揭示“药厂早知却不公开”的真象引人震惊,接着用一个反诘句过渡,直接将自己下文要申述的问题端上台面。简捷、切要、引人,采用了典型的“概述――过渡――论点”引论“三步法”,可谓精彩绝妙之笔。

二、本论要浓墨重彩、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本论是申论文章的主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观点的核心部分,它要求论据充足,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是体现考生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主要部分。

本论内容的展开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是纵式,又称递进式或掘进式,即紧扣一个中心,层层分析、步步推进对问题进行论证;第二是横式,又称并列式,即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问题进行论证,几方面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或从属之分;第三种是合式,又称纵横交叉式,即根据实际论述的需要,将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交叉并用,这是最适用最常见的形式。在考试中,应根据实际表达的需要,采用适当的展开方式。

要写好本论,应抓住两点:一是要有意采用“分兵合击”的方法,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论证,揭示本质,或采用“剥笋”法,由外到内,层层解剖,直切内核;二是要着意提炼层次主旨,以主旨句作为路标,引导分析途径,显示论证线索。一般来说,本论部分可安排3―5段,即3―5个分论点(或说方面、角度)去论证中心论点,每段首句应是该段概括提炼出来的主旨句,即分论点。这样写有两大好处:第一是对于创作者而言,提炼主旨句的过程就是确定本段论述方向和重点的过程,有了明确的论点定格,本段论证目标就会十分明确,由几个分论点引导本论写作,全篇就能紧紧扣住中心论点,这样的文章条理清晰,写得轻快;第二是对于阅卷者而言,看了首句就可明白本段分论点,综合几段首句,便可掌握全文中心论点,这样的文章眉目清秀,读得轻松。有的段首主旨句还采用了句式相同或相似的排比句,效果更佳,如《城市管理急需改进》一文本论中的四段主旨句分别为“城管观念要转变”;“城管面子要抹煞”;“城管方法要柔性”;“城管法规要宽容”。这四个句子,不仅显示了论证中心论点的四个不同角度,也显示了这四个分论点之间紧密贯通的内在联系。这样的结构形式,会倍增阅卷者好感,提高评分档次。在实际写作中,也可采用数字序号加上小标题的形式标明各段大意或分论点。

三、结论要响亮、强化、凝练、精要

结论就是文章的结尾,是对全文总内容、总论点的归结和升华。所谓“归结”,是对前文内容的再度提炼凝聚和鲜明重现;所谓“升华”,是将前文论点再度强化和提高,使之更富理性化,突现新境界。申论的收束讲究“豹尾”,要求响亮、有力,给人无穷的回味。申论的结尾,应体现作者的论述目的和意图,应为强化中心论点服务。好的申论结尾,应达到如此境界:或达到并作出一个明确结论;或归纳并强调某一鲜明观点;或停顿在一个正面而积极的基调上。采用哪种方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000多字的申论文章,结论不允许拖长,一般提倡“一句收”,就是只用一句话煞尾。如《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一文的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保护,这就好像人的双腿一样,只有共同发展,共同努力,共同迈进,才能少跌跟斗,少走弯路,大步奔向美好未来。”这条结论就是一句话,先用两个分句来收束前文,然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必须齐头并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心论点,有高度,有力量,精要而响亮。

四、字数要合理分配、科学控制

申论文章的字数是有明确规定的,在命题中表述的模式大体如“不超过……字”、“不少于……字”、“……字左右”;2008年国考题规定“总字数1000―1200字”;2009年国考题规定“1000―1200字”。申论写作必须遵守命题规定的字数限制,越接近上限字数越好,误差上、下不能超出10%。写少了,没能把问题论述得更充分,不仅浪费了篇幅,还会给阅卷者造成一个已经理穷词绝、不能写够1200字的感觉,就会影响评分。写多了也不行,评分标准规定不能超过总字数的10%,超过了这个标准,说明考生缺乏控制能力,扣分是必然的。鉴于这种状况,要把文章写好,行文中合理分配字数就显得十分必要。

申论文章同样要求“凤头”、“豹尾”、“猪肚”,如前文所述,文章开头的引论只需把要申述的问题简捷明快地提引出来,达到“凤头”即可;收尾的结论也只需将全文概括、强化、升华,崭露“豹尾”便行。故头、尾两部分均应尽量精简,合占全文的1/3字数便可,将2/3的字数留给本论,以成“猪肚”。更确切地说,1200字的文章,引论不应超过200字,结论不应超过150字,将800字留给本论,用3―5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每个分论点200字左右,应当可以把问题说清。这样的字数分配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

行文过程中的“限字”还得讲究技巧。首先要书写工整,字体大小均匀,每行长短平齐,这样就可使每行字数基本一致,计数时只数行不数字便可,以免浪费时间,影响思路。如每行30字,7行就是210字,引论不能超过7行,这就做到了很好的控制;其次是当文章写到一半的时候,就需要来一次字数估量,适当增、减下文内容,当文章写到3/4的时候,要进行第二次字数估量,将文章字数较为准确地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五、书写要认真、工整、规范

申论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凭借考生的书写文字来表达的,字迹是考生向阅卷者传递信息的直接媒介,是阅卷者接受信息、形成感受的唯一依据,所以,考生对这个媒介的准确性必须引起重视。申论写作是考试,重在表意效果,并不强求字要写得多么漂亮,但必须写得工整、规范,让人一眼就能认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从多年的申论试卷看,注重写好字的考生并不多,大多是狂潦乱草字迹难认,或多笔少画不规范,或笔画笔顺凌乱不规矩,写成了错别字,这样的字根本就不能正确表达作者的意思,再好的内容也等于没有,有的甚至形成了反义。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是说文章的思想、风格是作者思想风格的准确再现。其实要说:“字如其人。”也并无不当。故很多阅卷者将书写不认真、不工整、不规范视为思想散漫、作风马虎,缺乏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处以扣分。这是书写不认真、不工整、不规范的另一个致命弊端。

六、标点符号、行款格式要正确、规范

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也和文字一样具有表意作用,用不好就会损伤文意。但纵观多年的考卷,就十分令人伤感,有的文章从头至尾就是一段,连首行起始也不会空两字,引论、本论、结论三大层次都无法辨认;有的文章标点符号不是一“顿”到底,就是一“逗”到底,文末的句号也不会放,连句子都无法辨别。这不仅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更暴露了作者文化素质之低劣。连基本的标点符号、行款格式都不懂的人,又如何能当公务员?文面就是“门面”,直接决定评卷者的“印象分”和“情感分”,一篇标点正确、行款得当、字迹工整、文面清秀的文章,体现作者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思想作风、优良的文化素养,会得到评卷者的好感和认可,评以高分;如果看到的是一篇字迹潦草、行款不整、标点错乱、错字连篇、无法认读的文章,评卷者就会反感和厌烦,常常压个低分就翻了过去,根本不去认真评读。不少评卷者坦言:内容大体类似的文章,往往以文面感觉定高低。这是考生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文所谈,终究不过是“纸上”谈考而已,考生要想写出高质量的申论文章,还须加强考前训练,只有“劳于平日”,方能“逸于考场”。

参考文献:

[1]张喜洋.“申论”布局:贵在有序[J].应用写作,2006,(9):48.

[2]李士谦.谈谈完成申论写作题的整体设计[J].应用写作,2007,(6):51.

申论写作范文第2篇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考生面对“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与“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这两句话的理解,容易出现几种情形:一是望文生义,理解浮光掠影,不透彻;二是写作不知从何入手;三是写作中没有体现“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和“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四是有的文体不符合申论要求,从而出现脱题现象,严重影响了申论成绩。以下是笔者结合2014年国考申论试题谈谈如何写好申论作文的一点看法。

一、要准确定位文体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拉开序幕,从2000年左右开始把申论作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必考科目,这是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招考录用办法,结合我国公务员日常工作和职业需求而设定的。原来申论考试中的资料主题集中、单一、篇幅较短,作答要求模式化(分问题、对策、论证“三步走”),尤其作文题明确要求“就该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进行论述”,无疑作文题的文体应该是议论文。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指出:“论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意即综合各种见解而深入阐发某些道理。根据历年申论资料所反映的不同问题,论证有时偏向策论,有时偏向政论,有时偏向评论,不一而足。2014年国考申论A、B卷作文试题,虽然作答要求没有明确限制写作文体,但分析来看,应该写成议论性文章。

二、要准确理解主题句

下面分别以2014年国考申论A、B卷作文试题主题句为例,A卷: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B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女作家门罗:“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这两句话都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富含哲理意味,隽永深刻,令人深思。

“慢”,并非刻意要‘慢下来’,而是一种生活情趣、成长心态、工作态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也大大拓展了人的发展空间,成才渠道多途径化,价值诉求多元化。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当人变成财富、名利的附属物,不计健康与时间的成本整天忙忙碌碌,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这种生活还能自在有为吗?正如A卷资料反映的内容:“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多发,工作节奏加快,使得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一项针对100万在职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大,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材料略)”。因此,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把人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考虑,促进人对发展的心理认同感,把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作为发展的奋斗目标,不要让生活左右人,才是要“慢下来”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慢下来”,生活才能自在有为。

“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并非把缺陷看成幸福的不足,而是要如何看待缺陷、认识缺陷、理解缺陷。这里缺陷意在引导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调节心理对现实的认同,破解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缺憾、挫折、失意、迷茫,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幸福和缺陷重在心理感受,因为幸福感是主观感受对客观现实的心理认同程度,绝非用获取物质利益的多少可以衡量。饥寒交迫的人吃饱穿暖就是幸福,锦衣玉食的人仍有缺陷。正如B卷资料反映了小邹在工作、收入、买房、与女朋友的差距、结婚、生子等方面感到生活的压力,想跳槽又害怕会带来更大的压力与挑战。无疑压力会侵蚀幸福,放大缺陷,但并不是为了眼前的幸福而主动放弃挑战,畏缩不前,关键是如何在幸福和缺陷之间找到心理平衡点。多完美的幸福都有缺陷,正如B卷资料:“从此这部小说就教会我一个道理:生活原本可能是完美与残缺的统一。”因此,缺陷是幸福的伴生物,幸福与缺陷如同矛盾的两个方面,生活中既不存在无缺陷的幸福,也不存在无幸福的缺陷。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通过努力放大幸福,缩小缺陷,把幸福看成奋斗目标,把缺陷看成奋进动力,人生才会有意义。

三、作答要紧扣答题要求,联系实际,反映出对主题句的理解

申论作文题历来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是为了防止考生论证时“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文章有“宽度”而没有深度,立意浮于材料表面,内容空洞无物,甚至凑字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更何况申论考试所选资料往往反映的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焦点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对理论热点、政策背景、社会现实等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并将之融于申论写作。

2014年申论A卷主题句为“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所以,考生写作时要认识到“加急时代”给人精神和心理造成的重压与挑战使人疲于奔命,亚健康成为常态。要看到多年来唯GDP至上的发展观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事件频发,水污染、雾霾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大开发不断蚕食耕地,直逼l8亿亩红线,加之一些地方粗放的工业化发展模式造成的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到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城市无限扩张,强征强拆致部分失地农民生活陷于困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GDP发展速度领跑全球有目共睹,但带来的问题值得反思,不计代价的发展所带来的“恶果”正逐步显现。因此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提高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重点是提高居民整体收入占GDP的比重,下大力度解决群众就医、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营造公平、正义、法制、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全体民众分享改革红利,缩小“三大差别”,主动放缓发展速度(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将2014年GDP发展速度定为7.5%)。说透了,党和政府也看到了发展过程中操之过急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纠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生活得“自在有为”,更有尊严。否则,成堆的问题如同脚镣,也会束缚发展的步伐。这就是当今的发展理念,也就是本文写作要联系的实际。

2014年申论B卷主题句“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考生要认识到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向往幸福是人之常情。关于对幸福的思考、领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考生要把不同人的思考结合起来,比如说有的人把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看成幸福,过程虽然艰辛但结果值得享受;有的人把助人为乐看成幸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的人把乐于清贫、甘做人梯看成幸福,以勇于奉献来体现人生价值。考生还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人的幸福观是怎样的,缺陷始终都如影随形,关键是以怎样的心态看待缺陷。生活本来就充满各类矛盾,但为了幸福,每个人都应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奋起而为,把实现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联系起来,把个人作为和小康社会建设联系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类挑战,以积极有为的精神破解人生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考生只有把精神层面的幸福与缺陷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是对主题句的最好的理解。

四、充分酝酿,找准切入点,合理生发

考生觉得申论作文难写,难的原因一是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面对要求不知如何下笔;二是平时不注意收集素材,对社会现实缺乏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导致写起来无话可说;三是文章重在讲道理,摆观点,并且要把道理讲清楚,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理不顺自然难以成章。

在动手写作之前,应当认真思考,充分酝酿,吃透题目要求。“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有意在笔先的意识,首先确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思考如何破题,引出中心论点;其次考虑本论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分几个层次,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最后想出如何结尾。把文章的骨架先立起来,最好列出写作提纲。只有想明白,才能把道理讲通。纵观历年来申论作文题,话题大多是围绕现实热点,尤其是与民生有关的问题。

引出论点的方法很多。可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概括材料的角度、解释标题的角度、阐释“主题句”的角度等切入,引出中心论点,究竟采用哪种方法一定要结合答题要求。如:2014年国考申论A、B卷,2012年国考申论B卷(主题句: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2011年国考申论B卷(主题句: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等都适合采用开题阐释“主题句”,摆明观点,引出中心论点的方法。2013年国考申论A、B卷(A: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B:以“让……大放异彩”为题),这些要求就适合从解释标题的角度切入。2012年国考申论A卷(给定资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就适合从概括材料的角度切入。

本论部分要结合现实,运用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的结合充分论证,做到有理有据,是论点成立的关键所在。论证重在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以理服人,要体现作者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表述上切忌官话、套话、大话、空话等连篇累牍,文章让人不知所云。从历年申论写作要求字数来看,分论点不宜太多,围绕几方面将论点说清、说透就可以。

鲜明的论点也离不开考生积累材料的多少,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关政策及主流媒体观点。只有占有材料,写作才会文思泉涌,不致卡壳或“挤牙膏”。

总之,要提高申论写作水平,功夫在“戏外”,只有平时多看多练,才会在考场得心应手,发挥自如。

申论写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申论”考试;《写作》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翼霞,中共陆川县委党校,广西陆川537700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227―03

国家招考公务员,采用“申论”考试。“申论”考试的出现,给高校(包括党校)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在新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之下,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并服从于社会的需求,已成为高校办学中获得共识的价值取向。探讨“申论”的考试形式,旨在重新审视高校实用写作教学的内容,从而改进教学。

一、“申论”考试的实质

从“申论”考试的题型来看,主要考考生的四种能力:一是阅读理解能力;二是分析综合能力;三是解决问题能力;四是语言表达能力。可是,“申论”内含的文体究竟是什么?如果是“论证部分”,体裁应是评论,若将概念扩大一点,则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而不是单纯的议论文,因为它不仅仅满足于议论文三要素格局和形式逻辑的简单实现,也不再满足于堆砌论据来图解论点,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辩证逻辑为指导,从具体性、全面性、本质性三大原则出发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评论也是一个类的概念,一般包括政治评论、思想评论、新闻评论和文艺评论。而综观一直以来的“申论”考试,文艺评论并没有成为其内容,但政治评论、思想评论、新闻评论三体几乎可以涵盖绝大多数“申论”考试论证部分的体裁。

“申论”的“概括部分”和“方案部分”仅仅是一个单项或片段。“概括部分”仅需200个左右字完成考试内容,的确无从谈文章体裁;但“方案部分”文体归属仍是可以分辨的,它属于计划文种,更具体说就是计划文种大类下面的“方案”。“方案”是一种专业性强,可操作性强,目标、任务、措施等明确的计划。“申论”考试中要求用400字左右并以条款形式写出的文字,正是方案文种中最精华的部分。但是“方案部分”的内容也可以不是纯粹的“方案”,根据胡仙芝主编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应试指南》提供的“申论”模拟试题,还可以看到“处理意见”、“对策建议”、“述评”、“综述”、“短评(简评)”、“编者按”、“分析(提出)实质与原则”、“分析(提出)目的与根源”、“分析(提出)经验与教训”等内容与形式。其中“处理意见”与“对策建议”可以落实到事务文书的计划文种及行政公文的意见文种内,与“方案”很接近;“分析(提出)什么与什么”与事务文书的总结和公务文书中多数文种的某项内容也有类似之处,但“述评”、“综述”、“短评(简评)”、“编者按”更接近“议论部分”的文体,分别属于新闻评论或政论。

综观“申论”考试,虽然其所考的能力点可以分解为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写作能力,但归根结底核心仍是写作能力,或者说是通过写作显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所以可以这样说:“申论”考试实质是一种写作能力的考试。根据现作学的观点,写作行为不仅仅是“写”,而且包括了从阅读积累材料到构思起草、修改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具体驾驭文体的“写”的能力是两项最基本能力。“申论”考试中的“概括部分”关键是抓准问题,在有针对性的分析中,把握问题的实质,然后有条理地概括叙述出来,这其中的分析必须遵循具体性、全面性、本质性的辩证思维原则,而写作能力则是一种概括叙述能力和复述能力的综合;“方案部分”则是针对问题的实质,或以国家公务员的身份,或从发文机关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实施办法及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和确立方案的原则是合理性、可行性,左右思维能力的则是条理性的思维品质以及比较、择优的思维方法,从写的角度来看,完成方案设计就是一种计划文种的写作能力;“论证部分”关键在于应试者选取一个新颖的角度,将自己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理论联系实际有条理地、完整地写出来。这才是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文章,文字、语体、结构乃至风格等也都应该符合评论或者议论性文体的要求。

二、构建《写作》教学的新框架

传统的高校写作教学突出两大板块,即写作基础知识面与理论、文体知识与理论。以前一般认为这一教学体系是较完整的,知识与理论也是较全面的,党校培训教育的《公务文书写作》也是很纯公务的写作教学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比如学科的横向的多方位拓展(公文写作、科技写作、经济写作、广告写作、财经写作、税务写作、企业文书写作、司法文书写作、公安应用写作等)和纵向的多层次深入(写作人格学、写作心理学、写作思维学等),特别是随着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出现,传统的写作教学课程就显出它的不足来。因此构建新的写作教学体系,已是情势所迫。笔者所设想的高校新的写作教学体系主要有三大板块:

首先。思维、表达能力训练。这个系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作过程所涉及的能力,如观察、采集、感受、想象、开合能力;二是写作中语言的表达能力,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与各种语言风格等。这些都是写作技能中最主要的内容。这些内容目前的教材和教学中也出现过,但经常被当作知识面和理论来讲,而不是当作方式、方法来讲。

其次,适应现代社会的应用文写作实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化社会中,应用文的写作地位日显重要,这一文体的教学与实践是高校写作教学的又一板块与系列。如新近出现的“申论”、策划等形式,社会上用处都很大,而这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却是空白的。这样的形式,大学生不仅在就业、应聘时常常会在考试中接触到,踏上社会工作以后,更是避不开类似的实用文体写作,因为企事业的创新精神,往往可以通过写作“申论”、“策划”等较充分地表现出来。

最后,科研与学术论文的写作教学与训练的板块与系列。在国外,中小学阶段就开始这方面的教学与训练,黄全愈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就记载了美国对论文写作的一些要求和格式。其中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研究论文要求是这样的:研究论文至少设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参考资料要来自不同的地方。美国的研究报告(不管是大学还是小学)主要由三个基本因素或格式组成:(1)收集材料,研究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2)提出问题,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3)确定研究方向,实施研究计划。反观我国目前的教育,一些省市中小学开设了研究型课程,但大部分流于形式,只有到了高校才真正地学写毕业论文,但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就论文写作作指导,而只是就某一

具体论题由老师进行专业指导。所以论文写作一定要在大学写作中占有显赫位置。

三、创新《写作》教学

通过对“申论”考试的分析与对写作教程的一些设想,笔者认为,应该对高校写作教学(包括党校的写作教学)进行改进与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首先。高校(包括党校)写作教学要将应用写作扩展到实用写作。根据“申论”考试的题型,我们已分析了它所能归属的具体体裁,这便是事务文书中的计划文种、行政公文中的意见文种,以及评论体裁中的新闻评论、政治评论和思想评论三体。如果说计划、意见及相关的事务文书、行政公文写作属于应用写作,那么说不准评论体裁和其他相关的理论文体写作就更符合实用写作的特征。此外我们知道,“申论”考试论证部分的文体为评论而不是议论文,一篇仅以“议论三要素”理论为指导的内容形式相对较为单一的议论文也不可能真正担负起提出对策、纵论时政的重任,所以高校的写作教学内容应从侧重议论文转移到评论和理论文体的训练上来。但是,本着“文体随时”的文章发展观,在加强政论、新闻评论、事务文书、行政公文等常用文体训练的同时,还要及时地补充一些新生文种。比如事务文书门下的计划文种中的“策划书”,就是眼下为很多行业看好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文种。在写作教学中增加“策划书”的训练内容,一方面可以扩展计划文体大类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会为“申论”考试中“方案、对策”的写作能力提供训练基础。所以,高校对写作教学的改革,并非是对“申论”考试的应试辅导,而是在固有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对大学生写作素质提出的要求。

其次,高校(包括党校)写作教学要注重实用性和实用写作能力的落实。“申论”考试形式在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最大突破,就是毅然从客观题型回归到了主观题型。在各级各类考试的所谓数字化、客观化、标准化、科学化时尚下,能实事求是地从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对象出发,借鉴传统科学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选择纯主观的题型,是需要勇气和睿智的。“申论”考试实质是一种写作能力考试,写作活动又是一项高强度的心智活动,个性化、主观色彩和创新意识是其生命所在。以测试知识点见长的标准化试卷,于写作水平的考查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客观题型并非一概通行,主观题型也并非统统要淘汰。“申论”考试形式从标准化重新回到了传统命题方式的另一个意义,是它昭示了写作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从只讲知识传授转向能力训练。“申论”考试一卷三题很好地实现了一卷多能的测试目标,使应试者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驾驭文体能力等都得以全面展示。作为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试卷,对社会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导向力,它考试所要求的写作是务实尚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所以说对“申论”的成功探索,意味着对高校写作教学注重实用写作能力培养、加强实用性文种写作训练、进行写作教学改革都提出了要求。

申论写作范文第4篇

一般老说,申论试题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一是概括题;二是对策题;三是分析题;四是申论文章的写作,多为议论文。四类题型中,申论文章的写作占总分的40%,也就是40分。因此,写好申论文章对与考生最后的成绩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如何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申论文章呢?首先,申论文章文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申论文章的文体要求大都是议论文,对议论文加以细分,可以分为三种重要的文体:一是策论文,侧重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政论文,侧重于对某项政策的意义和目的分析;三是评论文,侧重于阐述各种不同的观点。三种文体各有千秋,选择哪种文体进行写作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申论考试大纲。

以2010年江苏公务员申论职业培训教育网纲为例,它主要考察考生四个方面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所以,文体选择策论文更符合大纲的要求。

二、考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考生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选择文体时,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考生理论水平比较高,对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比较熟悉,那么选择政论文能很好的表现出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从而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依据材料。

申论试题中的材料是申论考试的根基,考生答题时一定要以材料为本,选择文体也不例外。考生答题时可采用“三遍四步法”去分析材料,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思想、关键信息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整合。如果对策性材料较多,那么文体选择策论文,在写作时就会有更多的材料和信息供参考。其他两种文体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题目的要求。

当前的申论考试中,对文体的要求一般只是笼统的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但也不能排除出现在个别的试题中明确要求写策论文、政论文或者评论文。这时,考生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按照题目的要求选择文章的文体。

申论写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申论写作 技巧 能力 方法

引言

申论是一门综合了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测验,做好申论的写作练习,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涉及的主要学科: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政府经济学、法学。另一方面,要关注社会问题,培养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看新闻,关注时事有三个意义:一是熟悉社会问题,二是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三是借鉴别人的观点和语言。围绕问题看热点,分析产生背景、形成原因;归纳问题表现、结果;已经采取的措施。《半月谈》、《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是好的参考资料,人民网、新华网的专题栏、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也是好的参考资料。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遵循写作规范。

一、申论概述

申论是借鉴我国古代的策论考试形式和西方国家公务员的阅读理解测试、文件起草形成的考试测评方式。它是一种典型的能力测试,申论截取了行政决策过程设计,在具体写作技巧上可以分为:发现问题与问题诊断、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方案设计、方案评估优选、决策追踪与政策修正等方面。

二、客观性命题及其要求与意图

(一)命题要求

阅读理解的任务:完成对材料两个层次的理解:抽象层次和具象层次。首先,具象理解:问题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是什么,即发现问题。其次,具体层次理解的基本手段是找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勾画、批注。最后,具体理解方法原则:①首尾句原则;②关联词原则,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关联词出现的地方往往是关键信息出现的地方;③观点性原则,阅读申论材料时要着力把握其基本观点,因为观点就是主旨。因此,与表达观点密切相关的词,如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出、看出、告诉、据报道、据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就是关键词;④结论性原则:找出文章结论性的语言。

(二)命题意图

申论截取了行政决策过程设计,在具体写作技巧上可以分为:发现问题与问题诊断、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方案设计、方案评估优选、决策追踪与政策修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能力测试,通过对现实行政决策过程的模拟,通过阅读材料和作答考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及写作能力。

三、应考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

(一)思考性的评判阅读

1.申论的思维逻辑是问题思维。(1)能够发现问题(对问题和问题的具体表现)能够认识;(2)能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造成结果);(3)能够总结问题的本质、现象背后的规律、事理;(3)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4)有运用语言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有能够说服他人,推行政策的能力。

2.申论的思维心态是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不回避问题、不否认矛盾,同时又着眼于解决问题,消除矛盾,积极心态不同于回避心态和悲观发泄心态。

3.申论的思维特征。(1)归纳总结性思维,归纳总结性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零散到条理的逻辑过程;(2)实践性思维,实践性思维就是要有具体性、针对性、可行性;(3)辩证式思维。此外,申论中辩证法有三个理论很重要:一是“两分法”;二是“对立统一”;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理性化的文字表述

理性化的文字表述基于对材料的良好理解和分析。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具体的写作表达过程如下:(1)理解问题(归纳概括材料):包括具象理解和抽象理解;(2)分析问题:原因及后果;(3)解决问题:提出政策方案;(4)阐述问题:表述思想观点。

申论的结论是经过论证之后,对论点正确性得出的结论。结论一般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多数文章的结论用一、二个自然段,结论部分一般包括两层:一层是归结全篇,强调和深化主题(论点);一层是抒发感慨或发出号召等。结论部分的内容,不在多,而在精,关键是情深意切,言简意赅,给人留下回味和联想,这也是申论写作技巧的关键部位。

结语

申论可理解为申而论之,顾名思义,申为引申、申说之意,论为议论、论证。其意是根据所给的事实、材料去归纳问题、阐明个人见解并对之予以论证。其最终指向是提供事务管理方面的参考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测试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此要求也决定了申论写作的特殊性。总之,申论写作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考生只有充分了解申论写作的特点,掌握其基本原则及写作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思多练,方可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王建中.公选申论讲座之一申论写作如何深度处理给定材料[J].领导科学,2011(04).

[2]戴斌.怎样写好申论大作文[J].决策,2011(01).

[3]王建中.公选申论讲座之三申论写作提出对策的四项原则[J].领导科学,2011(07).

申论写作范文第6篇

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抓住热点的理论意义

由于公考申论的出题总是围绕着社会热点,所以考生平时应当多留心社会热点问题,要经常从报纸、电视、网络上搜集社会热点,尤其要注意领导讲话或重要会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探究其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这样才能在应试时抓住问题的中心而不至于跑题。例如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申论考试的内容是“农民工教育公平”问题,而这与近年来国家重视民生问题相关。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新提出了“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口号,要义是“共享”,意思就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而农民工就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农民工教育公平问题也是“包容”的体现。有些考生平时不关注社会热点,或者流于表象,仅限于一些热点问题的搜集而不下功夫深入思考,考试时就会摸不着头绪、抓不住中心。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认真、精确地阅读材料

申论考试的全部问题都是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设定的,所以考生必须认真、精确地阅读全部材料。有些考生在阅读材料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经常采用跳跃式阅读,或者没等读完全部材料就急于动笔。这些不好的阅读习惯往往导致漏掉一些得分点或者答非所问,严重跑题。因此,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就一定要注意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它是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准确度的有力保障。那么,考生应当怎样又快又好地阅读材料呢?首先,如果时间允许,一定要精读全部材料,并概括出每段的中心意思,并随手写在每段的旁边。有时每段的中心意思可在段中找到,这时就直接拿笔画出来即可。这样做是为了后面答题时能迅速回头找到对应的段落,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其次,如果考生阅读速度较慢,可以采用精读加略读的方式。也就是先看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与问题相关的段落要精读,读懂弄透,与问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可略读,大致了解即可。但要注意的是,一些隐含着全文中心思想或观点的段落一定要精读。比如某省公考题是关于大西柏坡开发的,在阅读时对于西柏坡自然资源的介绍段落可以略读,而涉及到西柏坡的开发举措以及上级精神的段落要精读,因为后面的题目都有涉及。只有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下面正确答题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三、审清题意再动笔,严格按题目要求回答

考生在回答问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切实搞清楚问题的要求和实质后再动笔,切不可在未审清题目要求时就匆匆回答。在阅卷过程中,经常遇到有的考生答非所问和偏题跑题的情况,而这正是未认真审题的后果。申论作文中经常出现要求结合给定资料写作的情况,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甚至引用给定的资料,如果抛弃给定资料自己另组材料的话,是会影响得分的。比如题为“大西柏坡开发”的申论作文,要求“结合给定资料论述资源意识与品牌意识”,考生写作时论述资源意识就要结合西柏坡的材料,论述品牌意识就要结合“月亮之都”宜春的材料,如果考生没有结合给定资料而是采用了其他材料的话就属于不符合题意,就进入不了二等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结合给定资料时,我们提倡有思考地引用,也就是说最好用自己的话对原材料进行精练概括,而不是把原材料全盘照抄过来。

四、找准写作切入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论述

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下一步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从这个切入点入手来展开论述、阐明观点。如果切入点找不对的话,就会导致偏题跑题。例如2011年的国考申论作文在给定材料7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无家可归,我在城里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对这段话的理解,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对这个题目要求,如果认真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题目的切入点就是“失根”。而很多考生没有找准这个切入点,论述起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或者农民工的待遇问题来,造成了跑题。而对于“失根”这个切入点的理解,很多考生也失之偏颇。实际上,文中所给的材料已经明确提示:农村的传统文化精神已经衰落,表现为盛行、法律难以进入、人们精神空虚等。而农村出身的人在进入城市之后也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就像浮萍一样没有了根基,于是出现了失根的危机。因此“失根”的实质意思就是“农村传统文化的缺失”。把握住了“失根”的实质,然后从这里入手展开论述就很切题了。但很多考生写成了“住房难”“就业难”等,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失根”的真正原因。

五、文章中心要明确,逻辑线索要明晰

申论作文属于议论文,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和清晰的逻辑线索。而许多考生由于平时缺乏写作训练,往往文章中心不明、逻辑混乱。阅卷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很多考生在文章中写了一大篇文字,却让人搞不清到底想表达一个什么观点,有的考生一篇文章中表达了多个观点,一会儿说这个意思,一会儿说那个意思,想到哪儿说到哪儿,通篇没有一个明确的逻辑顺序,让阅卷老师看得很头疼。例如2011年的国考申论作文,在阅卷中我发现有的考生首先回忆自己童年在农村的美好生活,然后写成年后进了城,之后再回到农村发现农村的生活环境变差了,于是感觉“失根”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对于为什么“失根”和怎样避免“失根”只字未谈,只是告诉大家“我失根了”。这样的文章缺乏作者的观点即中心思想,因此毫无意义,只能进入三类或四类文。而有的考生在文章中一会儿论述自己进城后就业难、住房难,一会儿又想到了农民工的教育问题,一会儿又跳到了农村的环境问题,通篇逻辑混乱,中心不明,反映出这个考生思路不清楚,对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不准确,按阅卷要求也进入不了二类文。因此,考生在写作申论作文时,一定要首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论述,论述要全面、分析要透彻,全篇文章要沿着一条逻辑线索深入,忌讳多头论述、浅尝辄止。如2011年国考申论作文,恰当的结构顺序是文章开头先点明“知识分子群落中产生了失根危机”,实质是由农村文明的衰落引起的,接着分析失根的原因,最后提出挽救农村文明衰落的对策。

申论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靠日积月累。考生在掌握应试技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平时勤练笔、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申论写作范文第7篇

“申论”的语源出自孔子的话语“申而论之”,即申述、论述、论证、引申的意思。申论考试是根据机关工作的需要,考察应试者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申论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应试者的发挥主要看平时的功底,不一定需要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因此,自从20__年公务员考试设置申论以来,无论是专家、应试者、用人单位,对这一考试形式都表示赞同。以20__年11月份进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来讲,考生从考场出来后的感觉都比行政能力测试轻松。但考得轻松不一定等于考得好,要把申论写好亦非易事。

一些有关申论考试的辅导材料中,是这样给“申论”下定义的:“申论就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引申开来,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案,并就此阐发出议论。”这个定义最早出自国家人事部门编写的辅导教材。笔者觉得,这种概括似乎还不全面,它让人觉得,申论就是剖析社会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谈对策的,正如许多人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印象,觉得该栏目的功能就是专门进行曝光的。其实不然,“焦点访谈”栏目也有不少是歌颂英雄人物、先进人物、赞美著名科学家或其他著名人士,赞美某种新生事物、赞美某种新的做法的。同样,申论的考题中也有要求围绕某单位的成功经验来谈的,比如曾有一道模拟试题所提供的资料讲的就是“海尔”公司的成功经验,应试者的角色认定是模拟省经贸委的工作人员。“要求你通过‘海尔’的成功,探询其成功的奥秘,从而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出有见地的方案和对策。”按照前面关于“申论”的定义,“找出问题的症结”这句话的感彩就不太吻合。因此,申论的定义还应周密些。笔者觉得可以概括为:“申论就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引申开来,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案,进行引申论述;或者就某一新生事物、某一成功经验、某一新的做法引发议论。”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申论就是特殊的、较高层次的“供料作文”。并且是“供料的议论文”、“供料的策论”,这就决定了,申论的写作更需要注意客体与主体的双向建构,是“料”与“申”的辩证对立统一。材料是一种客体,客体影响、支配着主体的思维方向、思维进程,但主体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可以反过来影响客体,通过中介环节,把自己的某种优势有机地渗透、发挥到客体中去。

在心理学领域,主客体的双向建构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1896—1981)提出来的,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的序言中说:

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字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皮亚杰对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提出新的看法,也基于他主客体的双向建构理论。皮亚杰深刻地指出,在心理学中运用条件反射学说,走的仍然是旧的传统的道路,因为它对有机体本身在形成条件反射过程中的主动性仍然是估计不足的。没有主动性也就没有内在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没有内在的结构。皮亚杰冲破了巴甫洛夫学说的某些束缚,在心理学领域内独树一帜。就其最一般的状态而论,皮亚杰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可以称之为“系统结构分析方法”。皮亚杰又指出,在运用系统结构分析方法时,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可能成为科学地说明现象的完备工具的,只有通过研究事物发生的条件和结构发展的规律,才可能说明它们的机能作用的本质和规律性。因而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发生学方法是指导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理的论点。他强调了系统结构分析方法与发生学方法两者必然的不可分性,于是,又概括这两种分析心理的研究方法为“结构发生法”。这种“结构发生法”,是与所谓“没有结构的发生过程”和“没有发生过程的结构”那样两种理论所持的方法相对立的。前者如斯宾塞、泰恩、李播等联想主义理论和当代美国的一些理论就是“没有结构的发生过程的”理论。在斯宾塞等人看来,联想的发生、发展现象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系统,而是一些离散个体处于经常变动之中的结合;“没有发生过程的结构”理论,代表人物是生物学中的魏斯曼主义、心理学中的胡塞尔学派和格式塔理论的信奉者。持这种理论者企图研究现象的结构而不揭示现象的发生过程。皮亚杰针对两种理论的弊端,而综合出“结构发生法”。

皮亚杰也非常重视认识的中介作用。他说:“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21-

22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申论的写作和其他文体的写作一样,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自觉的行为和意志行动。是“认识—反映活动”在文字信息传播中的体现。任何写作活动都必须要有写作的主体和客体,两者之间形成对象性观照。正如照镜子,人照镜子,镜子中的影像也影响人的情绪、感情和联想思索。凡是和写作主体形成对象性观照的事物,凡是为写作主体所感知、所思虑、所表达、所描述、所议论、所说明的对象,都是写作的客体。申论提供的材料绝大多数是取自媒体报道的事实材料,它们就是申论写作活动中的客体,是这种客体引发申论写作者的具体写作行为。应试者读原材料时,通过感受、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也是申论写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在该文本中的对象化。同时,原文提供的材料只有经过写作主体的感知、认识、理解、归纳、加工、发挥,才能构成文章。

一方面要看到,应试者是“资料”和问题的受动者,他不能撇开原材料,不能撇开卷子上提出的问题另外进行宿构性的写作,去谈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无论是“拎”(归纳)、“析”(分析)、“策”(对策)、“申”(引申),都应该紧紧围绕原材料来进行。应试者要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认真阅读材料,紧扣材料答题,无论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引申议论,都应该围绕试卷给定的材料,就给定材料和从中概括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阐述和论证,不能信马游疆,天马行空,脱离给定资料,任意发挥。另一方面又应当看到,申论的写作客体主要是触发写作动机和欲望的诱因,它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只是媒介、外因或条件,而写作主体的思想、感情等内在因素,才是胚胎、内因或根据。因此,写作主体在写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笔者在申论写作的教学和辅导中深深感到,最需要强调的是加强议论,尽量减少材料的转述或材料的联想堆砌。

我们知道,资料中提供的材料或者由联想而产生的事实材料往往是大量的,比如说谈食品卫生问题,你可能联想到的事实很多,但决不能被事实、被写作中的客体牵着鼻子走,把申论写成材料的堆砌,也不能让观点淹没在材料之中,而一定要从事实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并且重在议论分析,概括提炼,这样的论据和论证才是有力的。有句谚语说得不错:“人总是知道自己鞋子最挤脚的地方。”在申论写作方面,有些人也知道自己议论分析的能力有限,于是主要依赖于从提供的资料中摘抄材料,或依赖于材料的联想和堆砌,或依赖于就事论事,以这样的办法拉长篇幅,达到规定的数字底线。甚至美其名曰:“扬长避短”。岂不知,扬长避短实质上还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办法,积极的办法是平时提高议论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考试时有意识地把思维重心放在议论分析、概括归纳上,变短为长。

按照主客体双向结构理论,写作行为总是在一个主客体双向映照的结构中进行。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的相互作用,处于双向选择、双向建构、双向转化的过程之中。写作中的双向建构不是刻板的对接,往往有原先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渗入。申论的写作,也可以主动发挥自己的某种优势,从记忆库存中寻找材料、认知图识、名词术语、精彩的哲理性语言等,通过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这些中介环节,主动发挥进去。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必要时运用名词术语。运用名词术语不是为了吓人,而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应试者的知识结构和平时的阅读面。我们的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无论是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媒体工作人员等,都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经济领域的名词术语,原先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文学、学历史等方面的应试者,更应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

比如说,申论中如果谈到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请问下面这样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与“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越来越小。” ──哪种更能给阅卷老师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呢?笔者认为是后者。用“芝麻开花节节高”这种语言来形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显得有点陈旧,或者说不是今日机关文书、今日应用文语体的用语了。恩格尔系数则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常见名词术语。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再如,如果申论中谈到贫富差别的加大,也可以用上这样一个经济学的专有名词: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应试者在申论写作中需要避开经济学上那种过于抽象的表述,尤其是公式,但基本意思是可以借用的,能动切入,点到为止。用和不用,有时效果就不一样。

申论写作范文第8篇

宏观引领兵贵神速

战场用兵贵在神速,考场犹如战场。申论写作是考场限时作文,犹如行军打仗,赢得时间就是胜利,无疑要急就华章,讲究快速。这种“快速”从何而来?有考场经验的人都知道,“带着问题”“有针对性”这两点,是阅读给定材料的前提和条件。这里的“带着问题”,是指申论试题的“申论要求”;“有针对性”是针对“申论要求”的题目。考生拿到试卷后,首先要做的是看申论试题给定材料后面的几项要求,而不是从头到尾地先直接阅读这些材料。否则,阅读过后很可能印象空泛,心中无数,甚至在看到有关具体写作的几项要求后,可能还得回过头来再读,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快速行文的关键是带着试题提出的问题,从给定材料中找寻出引领答题的方向。这个方向,也就是蕴含在给定材料和题目要求中的宏观引领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政策的高度”。我们不妨回顾前几年的国考申论试题:2010年是从“海洋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引入话题,引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海洋保护与开发”问题;2009年是以目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产业问题,即以农业中的“粮食问题”和“工业产业升级转型问题”为主题进行命题,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产业结构和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2008年是从“怒江水电开发”引入话题,主要测试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观点,也是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命题……万变不离其宗,以上的国考申论命题,都是以科学发展观这一基本理论作为考试热点的。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涵盖面广,诸多内容都可融入试题。但应该看到,在科学发展观底下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即经济维度。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等,都可把它放到经济维度底下。宏观引领的理论,从主体层次上说,这是一个包括国家利益(国防、国家政治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秩序管理、经济秩序管理等)、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环境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水土耕地、资源能源节约等)和个人利益的问题。如果在申论答题中,能这样精确地抓住试题指向的宏观引领的理论,行文就会迅速,就会相对减少考生精力的巨大消耗,减轻考生的写作负担。但如果我们面对申论给定材料和试题,思前想后抓不住宏观引领的方向,一方面可能导致离题万里,无的放矢;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浅尝辄止,难有深度。因此,考生应特别注意理论热点思维的立体运用,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就如前面所分析的近几年的国考申论,考生只要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宏观主题,抓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能纲举目张,以不变应万变,把试题中提出的问题都囊括其中,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中观把握凌云健笔

申论试题的中观问题,就是给定材料中既不抽象宏观,也不具体琐碎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蕴含在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根据既往十一年的国考申论试题,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不会大到漫无边际,也不会小到微不足道。申论关注的往往是一些中观问题:那些事关国计民生利益的焦点或热点问题,那些具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像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粮食安全、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这个特点是由申论考试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考生应从申论给定材料的阅读中,快速找出材料给出的中观问题,即主要问题。申论试题的有些给定材料,表面在说这个事情,其实在说那个事情,寻找和把握主要问题,有一定难度。如历年申论国家卷所涉及的问题,生态文明、安全生产、网络建设、交通拥堵、农村农民问题、公共突发事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粮食安全等等,都是主要问题,但并不是一拿到申论试卷就能一目了然。如2010年申论国家A卷(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内容涉及“中国南海石油资源丰富”、“主席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要求”、“日本濑户内海曾出现过的海洋污染及其治理”、“荷兰的退耕还海”、“我国汕头西郊牛田洋军垦农场被淹”、“中国海岛资源的开发”等等,考生只有透过这些纷繁芜杂的材料仔细分析,才会明白试题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中观层面的问题,就是海洋的生态文明。请看2010年国考申论A卷第二题,“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不超过300字)题目虽然表面没有出现“生态文明”之类的字眼,但联系背景材料、透过字里行间仔细琢磨,我们脑海里即可搜寻到给定材料中所蕴含的主要问题:无论是“退耕还海”还是“退耕还湖”,都是牺牲人类社会的眼前和局部利益,来复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只有实现海洋的生态文明,才能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主要问题抓住了,后面的几点启示就会凌云健笔,一挥而就:第一,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开发要科学、适度、合理,要适合大自然的承受力,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第二,对人类经济发展中曾经损害自然生态的一些错误做法,要勇于承认和纠正,要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子孙万代的长远利益出发,采取得力措施恢复自然环境。无论过去毁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多么微小,都要有错必纠。第三,对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存在的错误,要进行自省和纠正,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确保人类社会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微观切入击虚就实

《孙子兵法》上的“避实击虚”,意思是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的薄弱之处。我们今天的申论写作要反其意而用之,不妨来个“避虚就实”。即摒弃给定材料中那些虚张声势的、细枝末节的次要问题,以给定材料中某一中观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考察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对策。那么,申论对策可通过哪些途径达到这一写作要求呢?

1.从法律、制度建设入手提出对策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法律和道德永远是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法律是硬性的,是依靠权力强制执行的;道德是软性的,是依靠舆论监督来进行制约的。因此,在申论写作中,我们不能放弃解决政务问题的这两个法宝。在法制建设不健全,或法制建设尚未涉及的领域,更要考虑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面的对策思路。比如2010年国考申论(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B卷的第二题:“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笔者认为,考生一下笔就应从法制建设的角度考虑对策。即要加强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治旧污防新污,改善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保证“宜居城市”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要用法律制度规范城市规划、项目建设、投资、拆迁等经济开发行为,根据地方资源和地理特色,合理定位发展方向,使宜居城市成为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法制方面的申论对策提出来了,便可从其他方面入手,再考虑其他对策。

2.从思想道德建设入手提出对策

法律可以应急,但不能从思想上产生深刻的效应,道德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申论对策写作中,我们在考虑制定、执行相关法律制度和采取行政措施的同时,也要考虑进行相关思想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如果有了进步的思想和法规,但宣传不够,仍然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宣传工作做好了,人们的道德素质提高了,社会就会平安稳定,就会杜绝或减少大众的不安。比如,2007年申论国考反映的土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既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节约用地、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也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进行宣传教育,使大众深知土地资源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如果处理不当,失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亦是微观切入、提出申论对策的方法之一。

3.从行政管理入手提出对策

有了法律制度和思想道德的保证,还需要有具体的行政管理措施,去疏导、处理和协调日常生活中的新问题。法律制度是硬件,类似道路、车辆;思想道德是软件,类似交通规则。那么,行政管理措施可以说是把硬件和软件粘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东西,类似交通指挥。比如,2007年湖南省申论卷的第二题:“为保证人民过一个祥和、和谐的春节,针对燃放烟花爆竹‘禁改限’政策实施暴露出来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不超过300字)这就比较明确地告知考生,要从行政管理方面微观切入提出对策。可以这样作答,为顺利实施“禁改限”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科学合理地制定一套符合群众利益,得到公众支持的“限放令”。(2)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限放令”,让广大市民理解、支持“限放令”,同时指导广大市民提高环保、安全意识和烟花爆竹的燃放技术,让市民在指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区域内燃放。(3)政府应加强对烟花爆竹的管理和监督。一是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让劣质烟花不能流入市场,要实行烟花爆竹专营制度;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协调监管,工商、公安、环保、消防、物价部门要形成执法合力对烟花生产、运输、流通、销售、燃放实行全程监管;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严格管理,公安、消防等部门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这样,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提出方案,合情合理。从行政管理方面提出对策,一定要围绕“依法行政”这个核心,从行政决策、行政协调、行政监督等环节着手。文章首先要体现虚拟角色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其次,要体现其工作方式、方法转变为能力的创新思维;再次,要体现其攻坚克难的协调能力,遇到难题不回避,不推诿,上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最后,要体现落实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责任、接受行政监督的思路。

4.深入挖掘其他对策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微观切入,还应该根据中观问题涉及的具体情况,深入思考,挖掘其他有效对策。例如,从现代科学技术入手提出对策。像电子垃圾这样的问题,如果只是把它当做消极事物,思考对策时,思路就会受到局限。事物一般具有两面性,电子垃圾同样如此。在电子垃圾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重复利用和作为再生资源的东西,如果能采用先进工艺进行处理,这些电子垃圾不但不会危害环境,而且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拓新的就业途径等。如果从这个方面下笔,提出加强回收电子垃圾工作的对策,思路就会开阔一些。而大量电子垃圾的回收,需要巨大投资,这又涉及一个资金的问题,考生可进一步提出资金解决途径的可行性对策。如果这样顺藤摸瓜,开阔的思路就会为你挖掘出其他对策来。

考生如能弄清申论宏观、中观、微观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思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写作,用宏观的理论政策去分析中观问题,进而解决诸多具体的微观问题,写下的申论必将文从字顺、笔酣墨饱。

申论写作范文第9篇

审好题才能做好题,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给出的阅读资料通常在3000到7000字之间,在申论150分钟的考试时间里,一般用于阅读的合理时间不超过40分钟,这一点在考试的要求上做了明确的提示,阅读参考时限不可超过40分钟,因此,对阅读时间的把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考生只能快速阅读、精读和跳跃性阅读,而非逐字逐句地细读,要有很强的阅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字面的意思,又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又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申论都是围绕一个问题给一堆资料,这些资料都是不够全面、准确、清晰的半成品资料,要求考生善于透过资料的表象抓住事物的实质,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辩证发展地看问题。这就需要考生锻炼快速阅读,归纳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其次,综合分析能力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综合分析能力集中体现在考生对资料的提炼与加工上。综合分析能力是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必须具备的应用性智能思维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人们常把综合分析能力作为判断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这个“能力”主要指的是观察、思考和决策等方面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申论获取高分的关键,因为综合分析几乎贯穿在整个申论考试中。调查研究少不了它,整理资料少不了它,实 它。申论给定的资料具有普遍性,大部分资料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摘录组合而成,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有一定影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必须对各项给定资料的含义、性质、价值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既要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又要分清有价值问题和无价值问题,可解决的问题和不可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了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不仅有赖于思考能力和洞察能力,同时也和知识面、信息流动及平日占有资料的多少有关。要坚持多学习、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勤动脑、善思考,这是有效地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的机制。实践是增长才干的源泉,要善于抓住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将其视为培养、锻炼、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良机,倍加珍惜,这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查的主要目标

提出和解决问题是申论的主要考查目标,也是申论考试的核心。申论本身就是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考生必须进入材料给定的角色,以“政府官员”或所给的其 行思考,提出决策方案。考生在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考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激发考生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具体事物,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综合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必须拥有处理一般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这就要求考生有宽泛的知识积累,掌握扎实的行政基本理论,学会辩证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公务员日常行政能力的最好体现,是履行公务员职责的根本保证。

最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考生整体能力的显示板

申论写作范文第10篇

一、申论写作万能模板之分析材料万能模板

吃透材料,阅读之前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整体。不论考试题目有什么要求,总是离不开三个问题,原因,现状,对策。

分析材料的时候要问自己五个问题:

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3.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4.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5.对策是什么。

二、申论写作万能模板之阅读万能模板。

阅读的基本套路:一勾二概三分类。三遍四步法,用30-40分钟。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者关键句,

1.首尾句原则

2.关联词原则

3.常见词原则: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测,分析,强调,指出,认为。

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

一般标注关键词即可,但最终要的是把握材料的整体性,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材料在整个申论材料重的地位,以及从哪个角度分析对自己最有利。特别要注意的是典型现象,事例和图表。

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横向原则:并列关系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甲乙丙丁四种现象等等。对立关系如积极消极方面,成绩和问题等等。

纵向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多层次原则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以后命题的趋势。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首先要注意给自己设定的身份。

主旨突出,应用万能模式。八股模式。

三遍四步法实施的好,你的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三、申论写作万能模板之提出对策万能模板

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因果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

1.内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

SWOT分析:优势,劣势(企业能够做到的),机遇,威胁(企业可能做到的)

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

l.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具体措施和万能句式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实行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对……进行严厉的制裁和出发,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分工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应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几种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智(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反馈机制

组织专家制定……领域的实施细则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媒体监督,或舆论监督

领导或上级监督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

对于一切忽视……违反……的行为,要大胆揭露,公开曝光,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必须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万能八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能八条示万万不能的。能用则用,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第三步评估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当试题反应的问题很多的时候,只有根据题目给定的角色,抓住一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涉及各个问题,才能提出标本兼治的方案。

2. 对策的可行性,方案要能解决现实社会重存在的问题,由谁执行,执行步骤(怎样去执行),何时实施,在什么条件下执行,总之,要通盘考虑,尽量克服与之相悖的因素,切忌脱离世纪,坐而论道

3. 对策要符合政府部门的职能。要合法

四、申论写作万能模板之论证写作万能模板

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整体把握试题,从所获得的不同观点中选取最深刻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最有利于自己发挥的一个作为论点。论点要有政治高度,看到事物本质,有预见性,概括,立场正确,态度鲜明,有创见

突出论点的方法有:将文章的论点摄制为题目,第一段概述材料,第二段单独成段,点名论点,每段分论点紧扣总论点展开,开头结尾照应总论点,最后一段总结总论点。要注意应该采用并列句,条件句等句型,灵活的语言,反复强调重申总论点的重要性,必然性和意义。

论据:真实,典型,全面,新鲜。包括具体或概括的事例,统计数字或图表,亲身经历,引经据典,公理规律等等。

论证

可采用例证,引证,理论论证(通过分析,判断等推理手段剖析事理,分析问题以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分为因果演绎和多角度演绎,常用没有……就……),假设论证,比较论证(横向,纵向,对照),比喻论证,归谬论证。

三种结构,三段式是总的思路

1.提出问题:引用资料,开门见山。

2.分析问题:紧密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重点论和两点论。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

3.解决问题:由条理,最好和前面的各个问题照应,涉及到相关部门职责的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的精神。

五个得分突破点

提纲:标题 开头 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 结尾

标题:必须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

开头:交代事件的缘起,揭示主题,谈主题的影响。有叙述式,引言式和设问式

结尾:概括总结,强调深化主题(或正或反翻新),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上升到理论高度,一般可以纳入“科学发展-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话语体系。

过渡:

过渡段:在三个部分之间,可使文章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前半部分概括上一段,后半部分引出下一段。

过渡句:可以用于某个段落句首,总结上一段,或用于句末,引出下一段,或概述材料,或表示转折,或提出问题。

上一篇:小学生写作文范文 下一篇:广告文案写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