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3-18 02:35:25

申论发言稿

申论发言稿范文第1篇

申论成绩高低的分水岭就是作文,它的分量在逐年升高。2016年的申论试卷无论是副省级还是地市级都分别考察了两道应用文。这让很多考生都摸不到头脑,感觉太难了。那么,怎样才是申论作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选对视角

对于考生而言,正是因为贯彻执行千变万化,所以很多人束手无策,困惑至极。但也不要过分担心,我们说万变不离其宗,应用文的行文逻辑由发文事由、发文内容、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但这三部分有时并不用都写。

对于此题的指导意见、关于某方面的建议等文章,是自然收束的,因此不用写结束语。对于常考的倡议书、宣传稿等,这类重点在宣传方面的文章,要在结尾的部分有一个呼吁和号召的部分,所以是需要结束语的。

对于应用文的行文思路即发文事由、发文内容、结束语,这三方面我们一一来看。发文事由就是这篇文章为什么而发,发文的理由是什么。在考试当中,常见的有因政策法令而发文、由领导人讲话而发文、由现状中的问题和不良影响而发文等多种形式。但有的时候还是需要自己根据这道题的现实情况根据题干具体要求发文。

如2016年真题,“‘给定资料3’介绍了S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总结会上发言,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

阅读题干,题干中的关键词“发言稿”由此判断这是一道应用文。在答应用文时首先判断领导交给我这项工作的任务是什么,这道题是在校活动总结会上发言,由此写一个发言稿。其次,我的身份是教育厅的工作人员,所以在讲话时要注意场合和身份,以此确定说话的语言风格。

应用文思路:这篇文章的发文事由,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进行加工。发文内容主要是阅读材料中关于该大学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发文内容主要谈谈面对这样的精彩活动,我们应该多次举办,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其他的事情。也就是起一个呼吁的作用。由此,要到材料中去主要寻找发文内容的答题要点,也就是该大学心理健康节活动到底是如何开展的。

因此,应用文想要答好并不难,一定要认真分析提干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并且还要熟练运用行文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将这种题型攻克下来。

避免“跑题”

对于考生来讲,作文的撰写一直是大家头疼而又无奈的事情,最害怕的当然就是“跑题”。而避免“跑题”厄运最核心的任务是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即立意。如何做好文章立意的选择与确定?

立意=主题+角度。要想确定文章的立意,首先明确文章的主题,其次是文章的写作角度,根据命题人的出题意图,有机地将主题和角度进行融合即可得出文章的立意。

选择主题首先看题干,当文章是命题作文或者直接给出围绕的话题时,是可以直接提炼出主题的。例如,作文题干“补齐全民健身‘短板’需合力破题”,其中全民健身即是本文的主题。其次看高频词,分别来源于小题到作文题干中的高频词或者材料中的高频词。

第三,可以从问题推主题。无论省考还是国考,由于材料多以社会类主题和文化类主题为主,而且大多主题的自身均存在问题性,故此从材料中的核心问题反推即是文章的主题;加之小题的第一道题目一般是归纳概括题目,大多以归纳问题为主,而那个问题的对立面一般也是该文章的主题。

另外,寻找政策型材料以及观点型材料中的高档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省考真题中材料的第一则多以政策性观点性的为主,对于小题是用不上的,但是核心的话题关键的词汇就是该文章的主题。

以上的几个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独立运用的,很多时候需要考生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找到的主题会更加准确和深刻。

如何选择角度?文章的角度分为内容角度和宏观角度,找到内容角度后再进行宏观角度的确定,从而确定文章最终的立意和写作方向。从内容角度来看,首先根据题干中的名言名句确定文章的内容角度。

例如,2016年地市级作文题干中塞内加的一句话,“无论我们自己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从这句话能够得出忧患意识很重要,而同样文章的主题通过主题的方法容易得出是城市安全。将“忧患意识”和“城市安全”联系在一起,可得出总论点即“树立忧患意识保障城市安全”。

其次,根据题干中的事例故事确定文章的内容角度。例如,2012年国考副省级的作文题干中这样说:“材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的一段感人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得出榜样力量的重要性,而该文章的主题是道德建设,将“榜样力量”和“道德建设”联系在一起,总论点即是“树立榜样力量弘扬道德力量”。

从宏观角度来看,当根据内容角度确定好总论点后,接下来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确定,文章到底是侧重对策类的分论点还是分析类的分论点,宏观角度分为以对策为主的角度和以分析为主的角度。例如“科学需要注入人文色彩”,既可以谈如何注入,又可以谈为什么注入人文色彩。

打造“凤头”

申论考试中,文章开头的第一段一定要全力以赴,因为大量实践证明,好的开头能为文章加分不少。申论文章中有哪些精彩的开头写作方法?

一、排比入题,先声夺人。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恣肆。

例如: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

二、细腻描绘,形象入题。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三、警句突现,启迪入题。名言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

例如: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

四、事例开篇,简洁铺陈。申论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往往能够很快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它的特点是,运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集中蕴涵主旨的故事内容,然后自然引出文章主题。

例如: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

五、诗词开篇,凸显底蕴。引用诗句,这种既增加了文章观点的可信度,也显现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也可以使阅卷老师觉得你的文学积累、语言表达都不错。

申论发言稿范文第2篇

近几年,在公务员《申论》科目的考试中,公文及应用文试题的考查呈现了出题频率高、写作难度大、考生易失分等特点,是很多考生头疼的“硬骨头”。

公文及应用文题考察考生贯彻执行能力。在国考中比重非常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公文写作者得申论”。

公考中的公文写作题考查的范围很广,既有通知、报告、意见、请示、函等法定公文,也有讲话稿、倡议书、编者按、短评、宣传稿等非法定公文(也称为应用文)。公文写作题的备考需要广大考生熟悉常见的公文格式,掌握基本的写作结构,锤炼写作语言,多看、深思、勤练,做到“功夫在诗外”。

“大聚集、小分散”的出题规律

纵观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多省联考以及地方公考,我们发现公文类试题呈现出“大聚集、小分散”的规律。所谓“大聚集”是指有几类公文出现的频率极高,几乎每年的公考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小分散”是说一些冷门的公文也出现在考试中,往往让考生感到很难入手。

广大考生对出现频率极高的几类公文要高度关注,掌握这几类公文的格式、结构、用语,做到未雨绸缪。

倡议书是指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倡议书具备群众性、对象的不确定性、公开性这三个特点。

国考和多省联考连续多年考查倡议书,地方性公考中的倡议书也屡见不鲜。如2014年国考(地市级试题)第三题:给定资料中心理援助专家团提议开展“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假定在某次救灾工作中,救灾指挥部决定采纳这个提议,结合给定资料,以专家团的名义给参与救灾的各界人士写一份倡议书;再如2016年山东申论A卷第三题:请结合对给定资料中划线句子“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青年不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要做勇于担当的生力军”的理解,起草一份倡议书。

讲话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话稿是人们在特定场合发表讲话的文稿;狭义的讲话稿即一般领导讲话稿。讲话稿既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也是公考经常测查的一种公文。2013年至今,国考、联考中出现的讲话稿、发言稿形式多样,讲话主体各异。

如2015年国考(地市级试题)P市某村的生猪养殖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假如你是该村驻村干部,要向其他市县养殖村的管理人员介绍经验,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篇在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稿;再如2016年国考(副省级试题):某区一所中学举办“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假如你是该区文明办的负责人,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讲话。请结合给定资料,写一篇题为“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的讲话稿。

短评是新闻评论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可以使用。公考中的短评主要是针对材料中出现的一个现象或者问题,让考生展开评述,考生要做到抓住问题、论点鲜明、论述有力、短小精悍这几个得分关键点。短评类试题分为自拟题目和给定命题两大类。示例如下:

2014年浙江申论A卷第二题:资料介绍了网络购物的相关情况,请联系实际,就网络购物消费模式给报社写一篇短评。这是自拟命题类。

而2015年国考(地市级试题)第四题中,为了清除社会上对“网络新一代”的疑虑,某报特邀市科协工作人员为该报“时评”栏目撰文。假如你是这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为该报写一篇题为“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的短文。此类为给定命题,出现频率高于自拟命题。

公文写作的“小分散”规律主要是指很公文及应用文试题考查的面很广,一些冷门试题层出不穷,对考生能力要求更加宽泛。

在2014年国考(地市级试题)中,出现调查问卷的考查。题目为:“某单位为了解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和心理、思想状态,打算以给定资料中的情况为案例,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假如由你具体负责这项工作,请设计出该问卷内容所应列出的主要问题”。

2016年国考(地市级试题)中第一题,为简报的写作。题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将与会人员关于’好政策‘的有关见解,汇总整理成一份简报。”

这类冷门试题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打牢基础,谨记“材料为根”的答题技巧,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这些相对冷的公文试题主要集中在应用文,而法定公文出现的频率反而不多。

技巧熟练+入情入境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发现想攻克《申论》考试中的公文写作题关键还是要掌握几类高频公文的写作技巧,学会举一反三。这样即使碰到比较生疏的试题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公文类试题要求考生转换角色,站在正确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同时写作公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公文格式、行文结构、习惯用语等。考生要入情,更要入境,把自己当作试题里的机关工作人员,从而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公文。

【例题】2014年国考副省级第三大题“给定资料”介绍了S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总结会上发言,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

要求:内容具体,符合实际;目的明确,切合主题;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500字。

【解题思路】

讲话稿的结构主要有标题和正文两部分,讲话稿标题常用模式为“姓名(职务)+场合(或会议名称)+讲话”,正文首先简要概括讲话的背景、目的、任务,然后具体论述即可。这道题写作者是机关的工作人员,内容是对活动内容的述评,讲话的对象是大学的师生。这篇讲话稿要做到语言生动,不能用语生硬,力争做到与台下观众的产生共鸣。

【参考答案】

教育厅XX在S大学第六届心理健康节闭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S大学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贵校第六届心理健康节闭幕的日子,我对此次活动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健康节,活动精彩纷呈,亮点很多。第四届校园相声大赛,同学们用笑声点亮生活,并邀请著名相声艺术家J与大家分享快乐。第五届心理运动会通过各具特色的项目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家用汗水和智慧挥洒赛场,笑语欢声不断。另外,各种精彩的专题讲座让老师和同学们学会了怎样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享受了健康人生。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同学们惊闻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后,迅速发起“天佑雅安,心系灾民”的爱心募捐活动。同学们把自己的爱心与祝福汇聚成河,为灾区人民送去了暖暖的爱。一衣一物皆心意,一元一分总关情。这是爱的堤坝,更是情的长城。

时光飞逝,精彩继续。第六届心理健康节已接近尾声,我相信老师们、同学们和我一样有着很多不舍,我也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加健康的工作、生活。最后,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同学们学习进步,祝大家身体健康!

公务员考试中的公文及应用文写作题涉及范围广,写作思路多元,格式要求严格,行文用语固定。专家建议广大考生要把公文类试题放在备考的重要位置,熟记各类公文格式,勤写多思,避免纸上得来,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申论》考试中的公文写作就不会是我们的障碍,反而成为我们脱颖而出的利器。■

申论发言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特点

1.前言

2014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于2013年11月24日举行。申论科目的笔试已于当天下午17:00落下帷幕。经研究发现,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试卷的命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考试涉及的主要是“五位一体”中的文化模块,主要讲述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从真题情况来看,试卷中事实材料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理论分析相对较少。更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加工,侧面加重考查了考生对问题实质的分析理解能力。本文就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进行分析。

2.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类型

2014国考副省级申论试卷还是包括五道题目,题量并没有增加,但是撰写的字数增加,尤其是第四道题和第五道题,撰写的字数要求明显要比去年多。这正式考试时间增加了半个小时的原因所在。

第一道题目是中规中矩的传统归纳概括题,对当前社会心态反映的具体问题进行概括,难度不大。第一道题的难点在材料中的信息太多,而题目要求150字,所以如何取舍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想大部分考生在撰写这道题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感觉,太多东西要写,但是很快就写满了,结果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或者还有考生会感觉信息太多,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不知道该如何梳理条理。这就是考验大家“提炼信息和整合分类”的能力。

第二道题目是材料里原词“预先失败”的理解分析,一道阐释类的分析题。相比较而言,这道题要简单很多,要分析的内容材料中都有,如果学过语句理解题的解题方法,按照思路提炼信息和撰写答案就可以了。首先整体分析“预先失败”的含义,然后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这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这种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最后一句话总结,提出对策。

第三、四道题目属于公文写作范畴里面的,第三题设计发言稿的写作,第四题写一篇短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整合能力。

第五题是大作文,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的设置属于常态化,在预料之中。这道题的难点与去年的“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是一样的,如何把握“度”。相信哪句话,大家都能理解,就是强调“慢下来”,但是这篇文章该写成什么样子,估计很多考生摸不清。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这道题是不能写成策论文的,策论文肯定是不对的,所以也许就有人会写成散文,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调慢生活节奏。因此,文章可能就会变得很感性,很文艺,就像《青年文摘》上的哲理散文一样。其实,这也是错误的。这篇文章要感性与理性兼容。“慢下来”是我们的生活节奏,也是一种心理定位,让一个人的心态“慢下来”,是自己的主观决定;而让一个社会状态“慢下来”,则是政府和国家的责任。那么,大家可以想下,你是该站在自己的角度评论一个人的“慢下来”还是该站在国家和政府的立场分析解读社会的“慢下来”。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一切站在国家的角度分析,快与慢,政府该如何做。

3.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的主要特点

3.1 话题并不陌生,社会关注度极高

本次申论考试围绕“培育理性社会心态”展开,涉及“社会心里问题产生的背景”、“当前社会心里缺失的问题”等等诸多问题。“如何培育理性、健康的社会心态”是近年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在封闭试卷、讲义等多处涉及此类话题,而且命题人并不回避热点话题,而是迎热点而上。另外,全国诸多省考考试对此话题都有所涉及,由此透露出命题人在主题选取上的坚定立场,并不会因为相关话题已受较高关注而进行舍弃。

3.2 材料字数稍有增加,突破以往案例材料居多类型,观点型材料重出江湖

本次申论考试的材料组织上呈现鲜明特点,以观点型材料为主,案例和数据为辅,共六则材料。这透露出两点信息:其一,这对于考生而言可谓是命题人的善意表达,材料数则较少,减轻考生心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的阅读难度;其二,材料中列举众多网友、学者观点,体现政府“倾听群众意见”、“广开言路”践行群众路线的理念。

材料篇幅稍有增加,考试时间延长,将有助于更好地将考生的能力进行科学、客观区分。这也表明国考申论经过多年的实践,出题人已经把握了较为稳定科学的材料字数范围。既保证了考生对材料的阅读与思考,又为考生答题提供了相对合理的时间,意在让考试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能使考生水平更加真实反映,为国家机关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

3.3 题型固定,但题目问法有新招

本次申论考试题型仍然固定为概括、分析、对策、作文的设计方式,但在题目提问方式上出现了新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第一大题,具体要求为: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题目明确作答对象,不再是归纳概括笼统问题,考生可直接对心里方面存在的“缺失”进行概括;贯彻题型更加贴近基层公务员实操能力检验;概念分析重新登上舞台,考生在作答要谨记概念分析方法,避免顾此失彼;作文还是延续以往接地气方式进行,联系自身感受和社会实践写一篇文章。若考生在考试时能在平时掌握申论作答方法,此题定能轻松作答,完美拿本次苦战的第一回合。

3.4 题目命制推陈出新

国家公务员考试年年有变化,其中题目的创新可以说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最大特色之一。如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出现的“短文”题型、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出现的“观点反驳题”和“编者按”等等。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制延续这一命题风格,如第四道题出现的“为报纸专栏写一篇短评”的题目,则属于新颖的命题形式。这个话题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用2012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真题中的话说“富了以后”,人们的关注点就不单纯集中在物质的积累,更多开始关注“感觉”。这就好像现在很多剩男剩女一样,剩下来的都是有一定资本的,偏远农村山区的女孩不会想着找一个“有感觉”的人,她们要找的就是一个有条件,能够养活她们的男人;而城市里的都市白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处处找“感觉”,当条件又没有达到一定高峰的时候,就“剩下了”。而很明显,目前我国的社会状态给人的“感觉”就像“被剩下”一样,不公平、冷漠、孤独、无信、欺诈、跟风、烦躁以及焦虑等,充斥日常生活,再加上媒体的传播和网络的宣传,这种种情绪快速扩散,由小众人蔓延到整个社会。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暴力现象屡见报端,“跳楼自杀”已经不再是新闻,天之骄子们可以对自己的室友动手,还有大批的80后年轻人们纷纷怀旧,“暮气沉沉”。因此,调适我国公民的心理状态,激发精神气,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由此,这个话题的出现应该是应景之作,也是对未来的公务员们的一个很好的考验。

表1 2010-2014 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对比

3.5 材料测查理论功底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具备一定的哲思性、思辨性、理论性,材料经常会选取哲学家、思想家、文(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65页)学家的论断或者著作等。通过这一类思想性较强的材料的设置来测查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把握材料的主旨和精神,是否能够对所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如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材料6谈到“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要把握现在、走向未来,必须先理解过去。”其中“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此类材料的设置体现出对考生理论功底的测查。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依然延续这一命题风格和特点,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材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材料引用了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经典语句,并针对这句话命制作文题目,足见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专业性和思想性,体现了对考生理论功底的测查。

4.结语

总的来说,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命题依然强调应试者是否具备真正的能力,更突出考查了考生是否从事机关工作能力。整体来说,随着考试的发展变化,命题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申论试卷在稳定中创新发展,更加突出测查能力。

参考文献:

[1]肖飞,刘亚非.从申论试卷命题看公务员能力素质要求[J].中国人才,2013,32(05):130-133.

[2]公务员管理信箱──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申论》有关问题问答[J].人事与人才,2011,26(08):109-114.

[3]陈启源.如何全面提升《申论》考试成绩[J].阅读与写作,2012,25(06):178-180.

[4]赵可新.申论考试初探[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02):100-104.

[5]高分突破,有道可循——专家解析2012年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应试策略[J].职业,2012,34(28):180-188.

申论发言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必要性;教学设计内容;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47-03

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如何让刚刚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大一新生尽快融入传播学专业学习一直是传播学教学实践中面临着的问题。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指出,在哈佛大学过去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哈佛的教学从以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因此,从学生一入学,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1]。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对《传播学》课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播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一)《传播学》课程在广告专业中的位置的重要性

《传播学》课程是广告学专业的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为学生今后学习广告学专业方向课打好理论基础。其它后续课程,如品牌战略、整合营销传播、公共关系学、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效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都必须以传播学为基础,所以也可以说传播学课程是广告学专业基础课的核心。这就使《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二)《传播学》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般来说,传播学研究领域大致划分为九大理论板块[2]。这九大内容所形成的研究领域也都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为了让学生理解消化这些庞杂的知识内容,必须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容易系统掌握知识。

二、《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

(一)《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践分析

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传播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清晰地把握传播理论的脉络,能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传播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传播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实务基本问题的能力。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果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运用之间不能做到很好地衔接,因此,必须进行教学目标与完成任务的分析以便适时进行调整,使教学意图更明确。

(二)《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依据《传播学》课程在广告专业中的重要性进行整体设计。前面已将《传播学》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过介绍,因此,教师应根据《传播学》教学大纲明确其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要达到的水平,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具体课时、教学方法手段等的安排。

2.依据《传播学》课程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到教材将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制定具体相应的教学方案。《传播学》根据传播的基本过程,分为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效果论、传播环境论、传播方法论等九大板块[2],根据这九大板块内容,将教材的全部章节进行整合,部分章节还进行了位置调整。如: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这一内容就移至开篇进行介绍,因为里面涉及的人、作品及观点在各个章节都会陆续出现,如果不在开篇介绍,学生就会觉得陌生。还有,如:传播效果研究与大众传播效果理论是可以合并为一个大章节,分为不同层次予以讲授,第一层是总体讲授传播效果理论的研究发展历程,第二层是具体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的代表性成果。这样分层讲授,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3.依据《传播学》课程的每次课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是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后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每次课的内容有具体细致的教学方法。由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是面对学生,所以一切都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前提,以学生掌握本次课的课程内容为最终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更加有效也是很多老师一直在探求的问题,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似乎是解决这一困扰的有效途径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指出,学习结束后,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习惯,较少取决于他们选修了哪些课程,而较多地取决于他们是被怎么教的,以及他们被教得有多好[3]。这说明了对学生而言,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如此。特举几个《传播学》教学例子来说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传统讲授+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者、传播控制的教学方法。传播者是信息传播的源头,或曰“信源”。关于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有传播控制和媒介规范理论两大主要内容。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配合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与之配合。在传统讲授伊始,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关于老人摔掉门牙事件的新闻报道,然后引导提出问题:“同样是老人摔掉门牙事件,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的四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从这一小事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引入此案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围绕这些问题组织一次临时性的课堂讨论。因为案例材料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都忍俊不禁,激起了学生彼此交流的兴趣。这时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组长代表发言表达对该组新闻报道的看法。经过对学生的讨论总结,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观点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不同是导致同样一件事的报道侧重点有区别的原因。针对此结果,笔者适时提出了“到底谁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这一问题,从而引出政治、经济、文化与媒介从业人员等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及影响过程与作用等,将这些知识点对学生逐一进行呈现,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在讨论中交流学习。传播控制的讲授使学生意识到信息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地信息流通过程,大众媒介并不能无所顾忌地进行传播活动,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规范来约束大众传播活动呢?对于这部分理论知识内容,采用对比教学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第一层对比是从不同社会制度来对比学习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重点,对于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则由教师列出知识要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只做基本了解;第二层对比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规范理论来对比,从“背景-观点-评价”这一思路来讲授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及承接性,其中对比重点讲解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媒介理论,而民主参与媒介理论则由学生按前面的思路自主学习。通过这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更多时间进行自学思考。

(2)传统讲授+尝试教学法+辩论教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媒介的教学方法。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笔者将传播媒介的研究分为传统媒介研究和新媒介研究两大块。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配合使用尝试教学法和辩论教学法等与之配合。伴随着媒介长大的90后大学生,他们对于媒介的影响力感同身受,因此对于各种媒介的介绍选取的是由教学法专家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也就是以教师出示尝试题为起点,先让学生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练习,然后在尝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启发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教师再根据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4]。根据本章内容,笔者将全班学生按媒介种类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共五个组,由笔者出示每组所代表的媒介研究尝试题,让学生在对媒介的原有熟悉、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练习,在进行尝试练习的过程中对照教材上相对应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炼,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把本组对该媒介的理解认识传授给其他学生,其他组学生也可给予补充,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尝试教学一改过去学生依赖教师的全盘讲授与和灌输的被动地位, 让学生主动地尝试, 在尝试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4]。而且笔者发现学生对媒介的使用、认识、理解或评价等充分地验证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合理性,这对于该理论也是非常合适的案例。在对媒介知识的尝试教学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笔者组织了一次课堂辩论,即课堂辩论教学法的运用。为达到此次课堂辩论的良好效果,笔者事先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安排。首先于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辩论议题:“传统媒体PK新媒体,传统媒体会消亡吗?”,推荐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刊教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即选择正方或反方,并给出选择的理由或说服其他同学的发言稿,通过申论、反驳等方式进行辩论最终来维护自己的观点。鉴于此次议题的性质,没有硬性划分正反方小组,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观点,随着观点意见的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正方(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和反方(认为传统媒体最终会消亡)两派。通过一番激烈的精彩纷呈的辩论,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而是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认为传统媒体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最终会消亡这一观点的学生人数最后只剩下两个学生坚持不放弃。针对这一结果,笔者最后作了点评,肯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及其理由的可行性,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反方的意见,指出其未来的不可预知性。总体来说,此次课堂辩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观察到有些平时不善言论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辩论中来。不过,运用课堂辩论教学法,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辩论的度,即时间、内容和现场气氛的把握。

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必须根据每节课的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注意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充分地扬长避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评估或改进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后,必须对教学实践的现状和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评估,以便及时进行教学改进。比如,根据学生交上来的课后作业情况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或者通过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进行讨论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等等。

三、《传播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意义

《传播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和授课教师来说具有双重意义[5]: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精心的《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对看似枯燥的传播理论的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而且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而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此外,授课教师对每次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备课,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付出的艰辛劳动、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必然促使学生会认真对待该门课的学习。

(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

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师生间的互相交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密切观察学生听课的反应。当发现学生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时,教师要立即调整教学设计方法,使学生与教师保持一致的步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以此促使教师不断地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A].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BOK D.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4] 苏春景.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启示及思考[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上一篇:救灾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初二家长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