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8 02:42:06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1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所包含的民间文化的遗传信息十分丰富。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这个民族的饮食特点与饮食习惯,这种特点与习惯又肯定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个民族的血统、生存历史和生存环境。

一. 引言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观念、性质,还是在其方式、对象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

饮食文化包括食物的加工、消费和享受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 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下的营养差异,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2. 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肉吃的较少,粮食较多,再以蔬菜搭配,蔬菜可以说占主导地位。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注重了平时生活中肉的摄取量,但还是以蔬菜和豆制品为主。而西方人比较注重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比例中一直占到很大的比例。西方人还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等也都生吃。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是冷菜外,主莱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

3. 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在家庭聚会或是正式宴席上,也会围坐在一起,但他们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大多数宴席是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此外,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中国人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4. 饮食习惯的差异

从烹调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他们认为这些佐料不仅可以提味,而且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西方人的佐料没有我们的这么丰富,但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 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当天吃什么才会买什么,不会买很多储藏起来;但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经常食用罐头和腌制品。

5. 菜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的历史、文化的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的打文豪坡流传下来的食谱烹制的,“宫保鸡丁”,“宫保”是官员的职位。有的菜名还与典故、传说有很大的关系,如“霸王别姬”。“佛跳墙”则是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的和尚纷纷跳出院墙。随着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菜肴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相比之下,西餐的菜名要简单得多,炸鸡腿、香辣鸡翅、炸薯条、汉堡包、海鲜汤,几乎无一不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来命名的。还有一些西餐厅里经常出现的菜肴如意大利面条、意大利比萨饼等也是如此。这在中国人看来就没有了诗情画意的“味道”在其中了,但却符合西方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省去了不必要的思考时间,简化了吃喝的过程。

三. 结论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2

    一. 引言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观念、性质,还是在其方式、对象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

    饮食文化包括食物的加工、消费和享受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 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2. 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肉吃的较少,粮食较多,再以蔬菜搭配,蔬菜可以说占主导地位。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注重了平时生活中肉的摄取量,但还是以蔬菜和豆制品为主。而西方人比较注重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比例中一直占到很大的比例。西方人还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等也都生吃。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是冷菜外,主莱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

    3. 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在家庭聚会或是正式宴席上,也会围坐在一起,但他们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大多数宴席是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此外,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中国人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4. 饮食习惯的差异

    从烹调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他们认为这些佐料不仅可以提味,而且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西方人的佐料没有我们的这么丰富,但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 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当天吃什么才会买什么,不会买很多储藏起来;但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经常食用罐头和腌制品。

    5. 菜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的历史、文化的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的打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烹制的,“宫保鸡丁”,“宫保”是官员的职位。有的菜名还与典故、传说有很大的关系,如“霸王别姬”。“佛跳墙”则是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的和尚纷纷跳出院墙。随着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菜肴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相比之下,西餐的菜名要简单得多,炸鸡腿、香辣鸡翅、炸薯条、汉堡包、海鲜汤,几乎无一不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来命名的。还有一些西餐厅里经常出现的菜肴如意大利面条、意大利比萨饼等也是如此。这在中国人看来就没有了诗情画意的“味道”在其中了,但却符合西方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省去了不必要的思考时间,简化了吃喝的过程。

    三. 结论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3

关键词:饮食文化;饮食观念;饮食习惯;实用主义;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个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各自饮食文化的诸多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本文主要从饮食观念,饮食方式与习惯方面来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观念的不同的原因及表现

在历史上,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使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由于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广阔的土地,地域的饮食文化也有些差异,在全部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不仅仅是天地意义上的“天”,还泛指人以外的客体世界。这种价值理念形成了中餐中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香、味。中国人很早就把追求食物的美味性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人吃饭主要吃味道,只要味道好,其营养价值不高也无所谓。更注重的是赏心悦目以及味道突出。在中国饮食的理性大于饮食的美性,这种饮食观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人认为烹调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与其他的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中国人注重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追求口感这一方面是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注重“吃”,不仅仅觉得是要用好吃的东西来填饱肚子的,更是对美味的渴望及希望带来的身心方面的愉悦,所以中国人评价一道菜经常会从“色、香、味”三个方面来衡量。这种观念差别直接导致中国人过分强调饭菜的口感和美感。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饮食文化也可谓源远流长。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沦落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长期入住着大量的移民,于是吸收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习惯,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打造出拥有自己特色的饮食体系和饮食文明。欧洲文化到中世纪时已十分完善,旧的西方饮食文化已经形成。西方没有像中国一样特征特别明显的菜系,在各个国家之间都有着融会贯通的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追求理性科学地饮食观,即讲究营养,视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各类有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这些营养成分能否为进食者充分吸收。西方人对于食物会尽量保持食物原有的营养。他们仅仅将饮食视为一种生存手段,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要满足人类身为个体的需要。西方人很少或者几乎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食物概念中,饮食只是一种生存手段,他们采取了一种更规范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这也体现了西方人较之中国人饮食概念不同的实用主义,换句话说,他们在“吃”的问题上更倾向于实用性。“吃”对于一个西方人来说只是对一个生物机器注入燃料,只要能帮助他们抵御病菌和保持健康就够了。可见西方人对烹饪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英语中烹饪词汇较为匮乏,并且很多来源于法语,如cuisine、chef、menu等,因此很多中国的烹饪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的表现及原因

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餐具的使用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

(一)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虽然那时的人们还是习惯于以手来代替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就功能而言,筷子的准确性和自如性都很高,筷子是人与食物之间的温和媒介,这也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

(二)在西方人使用的众多餐具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餐具是刀叉。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并不久远。一顿正餐中往往使用多副刀叉,吃主餐用主菜刀和主餐叉,吃沙拉和甜点再使用不同的刀叉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这两种近乎相反的文化倾向反映到饮食中就很自然地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以及使用方式上,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四)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从饮食观念、饮食内容以及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中西方内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西方的实用主义也体现在中西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根本的内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也都密不可分。如今世界各方文化有趋同局势,所以保证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依然需要努力。

参考文献: 

[1] Kram sch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 党冰花.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6. 

[4] 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11. 

[5] 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18. 

[6] 苏琛琛,雷雨,陈海洪,何纯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9):50. 

[7] 滕延江,王勇.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潍坊学院报,2005(5):79. 

[8] 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99.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4

[关键词] 餐饮 食材成本 控制 模型

对于进入微利经营时代的中国餐饮业而言,如今更面临着经济危机的考验。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如何控制成本支出、获得成本优势,成为餐饮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在目前实际的餐饮企业管理中,一方面,成本控制的种种问题如潜伏在深水中的暗礁,浮出了水面;而另一方面,现行的成本管理体系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与成本管理制度,使成本控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成本控制是提高餐饮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餐饮收入成长时期,降低成本能使利润更快速增长;而在餐饮收入下降时期,降低成本则能抑制利润下降。现阶段餐饮企业的经营状况表现为用餐人数快速增长而营业收入小幅增长,此时只有严格控制成本,才能使利润与收入保持同方向变化。这一时期正是企业加强内部成本管理的大好时机。

一、餐饮业食材成本控制现状

1.食材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餐饮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经营成败具有相当影响。因而,成本竞争优势是餐饮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核心,是餐饮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同时,成本控制又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餐饮成本由食品原材料成本(简称食材成本)、人力成本和餐饮费用三大部分组成。在餐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食材成本占餐饮总成本的比例最高,是餐饮企业运营的第一大成本。

虽然食材成本完全发生在餐饮企业内部,是企业可控制的成本。但是,由于食品原材料品种繁多、消费零散、易腐烂变质,而且因人人都能食用易产生营私舞弊行为,食材成本控制的难度最大。因此,餐饮企业对食材成本的控制是餐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成本控制之重要,集中体现为食材成本控制是其核心和关键。

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研究,为餐饮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提供可操作性的管理工具。

2.目前餐饮企业的食材成本控制方法

目前,多数餐饮企业对食材成本控制的方法大多是毛利率管理方法,即成本核算的目标为销售毛利,并己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模式。但是,该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一是毛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地反映成本管理情况。由于受销售结构变动的影响,当毛利率销售水平较高的种类所占的销售比重大时,总体毛利率水平较高,容易掩盖毛利率水平较低种类的成本管理情况;二是毛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地反映原材料的利用率。当毛利率销售水平较高的种类所占的销售比重大时,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总体毛利率的水平并不一定降低。

因此,以毛利率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并不能完全提供成本变动的实际原因,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也就不能有的放矢。

二、“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综述

针对目前餐饮企业食材成本控制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简要说明如下:

1.“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条件

(1)“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基本原理

“食材成本控制模型”是在将有关食材数量、价格等数据输入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计算出餐饮企业一定经营周期理论食材成本的模型。具体而言,就是对所输入的原材料采购单价、产品销售记录、菜品量化标准等基本数据进行单位换算、函数运算,将食材理论使用总量通过对菜品标准量化后,在每周或每月所售出菜品数量的基础上,核算出每周或每月理论食材成本及理论食材成本率。

在过去的餐饮管理模式中,食材成本控制只依靠经验,被认为只是厨师长的事情。而通过“食材成本控制模型”,能够精确计算出每周或每月的理论食材成本(率);通过用实际食材成本与理论食材成本进行比较,能够清楚了解食材成本控制的效果,并进一步更有效地控制食材成本。这就使得食材成本控制成为一门科学,可以通过量化来把握和控制成本。

(2)“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应用条件

应用此模型,餐饮企业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POS系统及完整菜单。需要具备POS系统,提供每周或每月的产品销售记录。

第二,原材料列表。需要制作菜单中的菜品所用的全部原材料名称列表,并由财务部门每周或每月更新原材料采购单价。

第三,标准量化表。需要明确描绘并制作所有菜品的原材料及其用量。标准量化表中的菜品数量要与餐厅菜单中或POS系统中数量相同,如表1所示:

2.“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结构

“食材成本控制模型”以POS系统提供销售数据、以标准量化表制定物料核心表、以财务部门提供完整原材料采购记录为最基本的三大元素。模型包含菜谱编码表、原材料编码表、采购表、物料核心表、产品的销售记录表以及材料使用统计表等共六张工作表,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对各工作表间建立函数关系,得出每周或每月理论食材成本占销售额的比率。其具体运作流程如下(图1):

(1)菜单、原材料清单、物料核心表

①②:将菜单和原材料清单以标准量化表为数据来源,制作物料核心表,如图2所示。物料核心表的横向为餐厅出售的所有菜品,纵向为制作所有菜品所需要的全部原材料,表格中间的内容即为根据标准量化表得到的某一菜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标准用量。

物料核心表是整个模型的中心,其他各部分都将围绕其展开。物料核心表的制作关系到整个模型的准确性,制作完成后它将是一张庞大的表格。但一旦将其完成后,如没有菜品的制作原材料用量改变,或者增加或去掉某一种原材料,这张物料核心表不需要再做任何改变。

(2)POS机、产品销售记录、物料核心表

③④:POS系统提供每月产品销售记录,如图3所示:

④②:将产品销售记录与物料核心表之间建立函数关系,即可得出每月食材的理论使用总量,如图4所示:

(3)财务部门、原材料采购单价、材料理论使用总量

⑤⑥:财务部门提供每月原材料采购单价,如图5所示:

将每一种原材料的采购单价与该种原材料该月理论使用总量相乘,即得出每月每一种食材的理论使用总价,如图6所示:

将每月所有食材的理论使用总价相加,即得出该月理论食材成本。用该月理论食材成本与当月销售额相除,最终可以得出该月理论食材成本占销售额的百分比。

3.“食材成本控制模型”得出的数据及其运算过程

“食材成本控制模型”数据来源,如表2所示:

原材料(食材)A本月理论使用总量

=菜品1本月销售数量×原材料A在菜品1中的标准用量+菜品2本月销售数量×原材料A在菜品2中的标准用量+菜品3本月销售数量×原材料A在菜品3中的标准用量+…+菜品n本月销售数量×原材料A在菜品n中的标准用量

本月所有食材的理论使用总量

=各食材均按照原材料A本月理论使用总量计算后相加的总和

原材料(食材)A本月理论使用总价

=原材料A 本月理论使用总量×原材料A本月采购单价的加权平均值

本月所有食材的理论使用总价

=各食材均按照原材料A本月理论使用总价计算后相加的总和

本月理论食材成本比率

=本月所有食材的理论使用总价/本月销售额×100%

三、“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实践应用

对于“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在广东省东莞市某餐饮企业的实践得到检验。该家餐饮企业经营的产品主要为川菜,菜品种类繁多,原材料构成复杂。但因其已具备运用模型的基础条件,故可以应用本模型并检验其效果。

1.实际食材成本与理论食材成本的差异分析管理

(1)实际食材成本与理论食材成本的比较

通过本模型的应用,核算出2008年11月该企业某家单店的理论食材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为30.6%,而其财务部门核算出的2008年11月的实际食材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为38.2%。可见,实际食材成本率38.2%与理论食材成本率30.6%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说明该单店在食材成本控制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该企业在东莞有四家餐厅,平均每家每月营业额为90万元。则在为期一年的经营周期中,实际成本与理论成本间的差距为:

900,000元×(38.2%~30.6%)×4×12=3,456,000元

即在一年的经营周期中,该餐饮企业存在着3,456,000元之多的、巨大的食材成本的节约空间。

(2)实际食材成本与理论食材成本的差异分析管理

通过把模型计算出的理论食材成本,与财务部门核算出的实际食材成本差异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分析模型中的数据,找出企业食材成本控制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进而对其加强管理。

实际食材成本与理论食材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就是对发生的实际食材成本率与理论食材成本率之间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分析差异究竟发生在哪一环节。当实际食材成本率与理论食材成本率之间的差异不大、没有超过允许的浮动范围时,可认为没有问题;但当发生异常差异时,则可通过“食材成本控制模型”这一工具有效而准确地找出问题所在。

对于食材成本控制的管理工作,如果只有计划目标、工作规范及培训这些事前控制工具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对业绩的考核,就无法实施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而缺乏后两类控制的控制实际上就是没有控制。基于“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控制正是实行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的有力工具,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该模型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环节的成本控制状况的信息,并据此进行业绩考评。

2.应用“食材成本控制模型”出现的问题及难点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 “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应用过程中,会出现如下问题:

第一,原材料采购环节薄弱,达不到标准要求。诸如:内部采购力量薄弱、供应商系统不健全、配送中心管理不到位、中央配送不完善、盘点误差较大等。

第二,标准量化体系建立不完善。如中央厨房不能够发挥核心作用、标准量化表数据不完整等。

第三,销售数据统计不准确。

从而,笔者认为,应用“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难点在于:

第一,应用“食材成本控制模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础,对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能够逐一加以分析,并将其一一突破,才能够使此模型得以更有效地展开。

第二,初步将模型建立后,可以将企业目前存在的、对于应用本模型的条件差距进行分析,逐一将其解决。

第三,该模型在不同企业的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问题不同,只有当对不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才可以得出相应结论。

四、“食材成本控制模型”的扩展说明

在对“食材成本控制模型”进行研究、创建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该模型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还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制定量化标准。制定适当的量化标准是成本控制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标准制定的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成本的控制。适当的量化标准应该掌握在平均先进的水平上,即在过去一定时期平均实际成本的基础上,考虑到未来变动趋势,制定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成本水平。因此,为使量化标准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必须广泛吸收有关人员参加,既要有财务管理人员参加,又要有各部门量化标准的执行者参加。

第二,进行理论食材成本与实际食材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

将实际成本与理论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异来,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第三,对成本差异实施管理。无论成本控制做得如何精细,由于影响餐饮经营的诸多因素都在随时发生变化,因此成本差异总是会存在的。这一模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可控差异进行管理,寻找降低食材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重大差异的分析,找到可以控制的因素,分清差异形成的责任,并落实到各部门的实际管理工作中。

因此,模型看似只对食材成本进行了理论核算,实则却通过理论食材成本率与实际食材成本率的比较,掌控了餐饮企业运营管理的全部过程。

参考文献:

[1]黄文波 孙超主译:Jack E. Miller,David K. Hayes,Lea R. Dopson. 餐饮成本控制[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2

[2]万光玲:餐饮成本控制[M].台北市:百通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1

[3]熊 燕:论饭店餐饮成本控制[D].重庆大学

[4]财政部: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财务制度[M].1999.7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5

关键词: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式菜谱 翻译原则 翻译技巧

一、引言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谱更是其重要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的交往日益频繁。如今,许多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对其菜名的涵义、使用原料、烹调方法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不准确的英文译名不仅无法体现中华名族的优秀饮食文化,而且会影响外国游客的胃口。可见,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加深国际交流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其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饮食则精致巧妙。两者在饮食观念、对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1.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饮食进一步体现着食以味为先的观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营养搭配。而西方饮食则较为理性,烹调重营养而轻味觉。

2.中西方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主要是补充能量的,所以爱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摄取的食物包罗万象。

3.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体现在烹调方式和进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调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状多种多样,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调味,中餐较西餐而言,烹饪方法更繁复多变。在进餐方式上,筷子对刀叉、圆桌对长桌的对比都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极大差异。

4.菜品命名的差异。

西菜命名多实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则注重表情达意,多富于艺术性,除少数一般大众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

三、中文菜单英译原则

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在宣传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准确的菜单就是一支好的广告。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层次上的意译,而且是文化层次的传译,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文菜谱为追求其“意”美,命名时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则可省略。如“脆皮乳鸽”,西方人认为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考虑到此种情况,此类菜在英译菜单上就应省略。

2.注重原料,避虚求实原则。

大多数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话典故、自然联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此类菜名应从其原料出发,采用转译或意译。如“百鸟归巢”,应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3.音译原则。

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也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可使用汉语拼音注译。如:饺子(jiaozi)。还有些用地方语言或音译拼写的菜名,则仍保留其拼写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传广泛的传统菜点在音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

四、英译中文菜单的技巧

汉英语言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菜单时,译者应尽量体现出其原料、烹饪方法、味道形态,以让人一目了然。

1.初加工中的英语对应语。

中国菜肴制作较为复杂,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对原料进行初步加工,如去鳞(scaled)、剥皮(skinned)等。中国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2.烹调方法的英译。

中餐的烹调方法极其多样,大致分类如下:烧、烩、焖(braise);炖、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卤、酱、熏(smoke)、酿、扒、烫、糟等有其对等词,可一对一翻译,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归入“煎炸”类,西餐没有“拔丝”方法,类似方法为candy,toffee。应注意的是,英译时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3.直译及转译法。

直译法能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种可取并且实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译可借鉴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主料开头的: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如: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以烹制方法开头的: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形状/口感+主料。如:脆皮鸡(Crispy Chicken);做法(动词过去式)+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接译出原料。如:八珍火锅(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4.意译法。

有些中文菜名极具象征意义或由神话典故得来,需采用意译法。如“蚂蚁上树”,若直译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会引起外宾的诧异。蚂蚁在中餐中虽可以入菜,但此蚂蚁非彼蚂蚁,而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应意译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五、结语

通过菜名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准确英译是极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译时要克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障碍,因此要准确且生动地翻译出中文菜名较为困难。译者需熟知中西饮食文化知识、饮食汉英语的对等转换等。英译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单一不变的,译者可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以达到通过菜名能很好地体现菜肴本身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陈克成.旅游交际英语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承球.中国菜谱英译初探[J].广西师范学报,1997,2.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4]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2003,11.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6

虽然目前国内的餐饮教材很多,但能恰当地融中外餐饮文化于其中的优秀教材却严重匮乏。学生普遍对餐饮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笔者根据自己在餐饮英语教学一线中的实际经验,和大家一起讨论,探索在餐饮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中西餐文化的差异。

一、餐饮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现状

1.中餐菜名翻译不当,引起文化冲突

餐饮英语教材中翻译存在问题。由于有些菜品是我国特有的,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成为空缺。涉及中译英翻译菜品时,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有些教材机械地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如:

“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pieces”(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红烧狮子头”被译成“braise lion’s head”(红烧狮子的头);

“麻婆豆腐”被译为“pork-mark woman’s bean curd”(满脸麻子的婆婆的豆腐)

“蚂蚁上树” 被译为“ants climbing up the tree”(蚂蚁爬上了树)

据说海口有一家中餐餐馆开业,为了宣传中餐文化,老板把所有的餐单译为英文,没想到不久就收到一份投诉,为什么呢?原来菜单中有“braise lion’s head”(铁狮子头),外国客人中有参加动物保护组织的人看到了勃然大怒,要找老板论理,说lion(狮子)是保护动物,该店有虐待野生动物之嫌,并要游行示威。老板连忙做了一番解释才平息这场风波,他本想推广中国美食,结果却惹了一身麻烦。不当的翻译不但使游客没有胃口而且还严重破坏了中国美食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2.中餐文化渗透偏少

外国客人想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也想体验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学校开设餐饮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中西方餐饮文化及其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餐饮英语教学中发现,餐饮英语的教材有如下问题:大部分餐饮教材偏向介绍西餐和西餐文化,有的就是国外教材的改编,几乎全是关于西餐的知识;有的餐饮教材中西餐内容都有,但文化介绍部分大多使用中文或知识的罗列,具有随意性。强调“外来”忽视“自有”,学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却不会用英语表达。

二、餐饮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改革

1.大胆创新,改革教材

近年来,笔者走访了东莞市几家五星级酒店的餐饮部的经理,他们普遍认为餐饮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的内容。笔者从东莞喜来登大酒店和东莞富盈酒店培训教师中获得了一些酒店对员工的内部培训资料,了解到企业对餐饮部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比重是:餐饮英语基础知识占80%,中西文化对照占20%。我们要从专业特色入手,根据行业的特点,大胆创新,编写校本教材。

(1)利用多种译法,避免文化冲突。西餐中的菜名很简单,往往一目了然。如汉堡包、炸鸡腿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方名来命名的。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餐饮文化特色之一。中国美食不但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讲究,有些菜名的命名往往采用各种修辞方式,或赋予美好的祝愿,注重“音、形、意”方面的意境美,耐人寻味,以激发人??的食欲。对此,我们应该用多种译法翻译中餐菜单。例如:在翻译“狮子头”的时候,英译为:minced pork ball “lion’s head”(Shizitou)。“lion’s head”用引号表示不是真的狮子头,这样既能被外国客人理解和接受,又能推广汉语和中餐文化。又如:

麻婆豆腐: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hot sauce (Mapo Tofu)

蚂蚁上树: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Mayishangshu)

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Fuqifeipian)

(2)加大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入。一位称职高星级酒店的餐饮从业者或餐饮专业教师要精通客源国的饮食文化和本国的文化。目前国内餐饮教材中,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外语介绍,基本上处于空白的地带。现在为了使教学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餐饮服务人才的要求,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自编一些中餐行业英语会话,适当增加中餐文化的英文介绍,例如,笔者在校企合作教材中编的中餐的文化知识有:Introduction of Yuxiang;In China,many foods have symbolic meanings.等等。这些英语中餐文化知识材料得到企业和学校的好评。

(3)内容上注重中外文化对照。中餐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的三大烹饪体系,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实的技术基础,以味为核心,是文化、科学、艺术的完美结合。西餐的“西”,是指西半球的国家,通常包括欧洲、美洲、东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餐文化渗透着西方文化中的“卫生”“科技”“自由”“平等”“快捷”等传统文化内涵,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成的。

饮食观念中西方存在差异。中餐强调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作为进食的主要目的,不太注意营养。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及调料的调和之味融合在一起,成品个性被埋没,但在整体上却熠熠生辉。中国人喜欢热食,认为菜凉了,就失去许多鲜味。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是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进食如为一机械添加燃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搭配是否合理,充分吸收及副作用。例如法国人喜欢冷食,蔬菜基本是生吃的,讲究菜肴的原料形和色的搭配,但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饮食对象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习惯是植物类占主导地位,以谷物为主,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中国人食谱广泛闻名于世。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以牛、鸡、鱼为主,很少吃猪肉,不吃动物的内脏。法国鹅肝这道佳肴算是例外。配菜多是蔬菜,有助于消化和增加营养。

在现代营养学的影响下,中西已趋向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分量、中国人的肉类和牛奶的乳制品在比重上也在大大地增加。

餐饮礼节中西方存在差异。首先,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合”和“共享”的方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人们互相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西方,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而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以客人自己食用为主,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如果客人拒绝,也不要硬让人家再吃。吃东西时,不能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美主人准备的饭菜。如果与客人交谈,只能跟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

其次,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排场,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西方人宴客则以牛、羊、猪排为主食,餐后食用甜品。

再次,在餐具方面,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西方人用刀即切即吃,喝汤用专门的汤匙。如下图所示。

第四,座次安排方面, 在中国,宴会的席位按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的标准排座。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原则,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比较偏。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女性的不尊重。在西方,西餐长桌的男主人左边是女主宾,女主人的右手是男主宾,女士为尊,餐桌主人为女,一般男女分开坐,以便让男士更好地为女士服务。

第五,出席时间方面,在中国的宴会中,客人更倾向于“迟到”。所以主人通常故意将时间提早,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在西方,正式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否则会被视为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和不合礼仪。

烹饪方法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的烹饪方式多达24种,常见的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等。在大厨眼里,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原料,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方式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

西餐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煎、烧、烤、炸、焖,烹饪过程比较规范,烹饪时间较短,火候适中,最后是调味。厨师好比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烹饪的时间精确到秒,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西餐还强调原料本味和调料的独立使用。其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地混合,所以菜肴的品种很少。

2.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局限于课堂的中西餐文化教学是不够的。改革餐饮英语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把英语课堂开进学校的模拟中西餐厅、中西餐厨房、中西菜场等场所的实地教学;利用学校开会、各种大型的活动、一切对外接待等机会和到校企合作的酒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设计,进行实战演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文化差异兴趣和培养中西方文化的专业素养。此外,可以在教室、宿舍营造中西方文化氛围。例如,学生在学校实训室里的中餐接待室中设计了10张标语,经笔者修改后分别贴在房间的四周,当外籍客人来学校参观时,学生设计了活动内容,其中有一小组学生演示茶艺,一组小学生负责向客人解说;在西餐接待室,学生也同样用英文设计了有关咖啡的标语和制作咖啡的活动内容。

三、小结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7

论文摘要:饮食文化的内涵极为广博,但是饮食文化学的研究和构建相对滞后,应该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开展对饮食文化学的全面研究。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面甚广且与人们13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相关的研究亦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有逐渐形成饮食文化学学科的趋势。

作者认为,正在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学,大致应包括饮食文化史与应用饮食文化两个基本的部分。饮食文化史主要指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重点应是历代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以及在全国范围和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传统。参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容与学术性质,饮食文化史应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所属专门史二级学科下的专门史其他学科。应用饮食文化,则是指饮食文化中可资现实借鉴与应用的部分,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饮食文化及其应用和发展,研究重点应是饮食文化的现实变迁,以及饮食文化的现实应用与嬗变和发展。根据上述研究的内容,应用饮食文化宜归人民族学一级学科所属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二级学科。

中国饮食文化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复杂,并且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时段研究等特点。饮食文化学主要涉及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考古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医学、保健学等相关学科。同时,饮食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又具有长时段和跟踪研究的特点,大致体现在历史研究与现实应用相衔接,以及中国饮食文化悠久历史传统的形成与变迁,饮食文化的合理继承、现实应用与嬗变发展等方面。

剖析饮食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文化内涵,我们应重视对饮食文化学进行分类、分层及注重弄清其内部复杂联系的研究。作者认为,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事实相吻合,中国的饮食文化由56个民族及其先民所共同创造,其主体应是汉族为主的饮食文化,同时包容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因此,中国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元、具有诸多分支而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以及总体发展过程表现出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饮食文化还吸收了外国相关文化的不少因素。当前,中国饮食文化的改革与进步,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同时伴随与全球华人世界乃至各国、各民族的交流的加强,而得到更快地发展。

中国幅员广大,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十分明显。如北方嗜好面食,饮食偏咸;南方喜食大米,饮食味淡或偏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以沿海地区为主的东部地区,与新疆、西藏、云南等西部地区,在饮食习尚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这一点则不大为人们所注意。事实上,中国东南西北以及各地边疆之间,乃至各地边疆与内地之间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由此反映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复杂多元且源远流长的特点。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是提供社会产品的主要经济部门,享有丰富农业产品的社会,易于发展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极为悬殊,社会上层、社会中层以及社会底层之间,其饮食生活的质量与相关习俗的差别亦十分明显。在这样的情形下,社会上层讲究的是“食不兼二味”,并热衷举办可续食数日、菜肴多达数百种的盛大宴席,由此发展出以繁复、高档的菜系为明显特征的传统饮食文化。而社会下层通常仅能以简单果腹为满足,“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大部分人以饮食为万事之首,普通百姓以混饱肚子为谋生最大愿望的这一严酷事实。对这一部分人而言,吃饱肚子是生活的最大目的,因此相对忽视饮食卫生以及饮食结构应有的合理性;同时存在食物来源的多样性与食物加工的简单性及随意性,这些都是下层百姓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上述两端饮食消费人群之间,还存在一个由中小地主、自耕农、普通市民等组成的社会中层群体,这一部分人的饮食消费习惯,通常游离于前两者之间。亦应指出,由于历代王朝的崛起兴衰以及封建统治的频繁更迭,导致社会阶层的组成时常发生变动,前几种饮食文化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若干共有特征。

就地域性差异而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门类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居民,与内蒙古草原及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以及西南边疆和东北部边疆以山居生活为主的边疆各民族,彼此之间的饮食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还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我们应注意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层次差异,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应分层、分类与分时期来进行研究,切忌列举某一类别的饮食文化,而武断地推定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普遍典型。

中国历史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延续性,并未发生过明显的断裂。另外,自秦汉以来,汉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了主导的地位,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与内涵丰富等特点。此外,诸多少数民族和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又起到丰富层次和扩展多样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厚的历史积淀,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如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饮食为万事之首的文化传统,深刻地左右了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尤其表现在财富的积累与消费,日常生活的重心与相应安排以及饮食方面的观念和社会习尚等诸多的方面。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缺乏利用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意识与操作的可能性,富裕阶层所积累的财富,或广置田宅或大肆挥霍,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饮食消费。人们所举办饮食活动的规模以及所达到的水平,通常被社会视为是家族财力与兴盛发达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情形下,食物的昂贵与珍稀,以及饮食活动的挥霍浪费,便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人们追求昂贵、珍稀的食物,看重的是拥有这些食物所象征的财富与社会地位,而并非是因为这些食物营养价值极高或滋味超群。如粤式菜肴中重视燕窝、鱼翅便是如此。精心烹饪的鲍鱼,形状酷似饱满的元宝,也因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价格飙升。至于富贵及官宦人家园中喜种枇杷,可能是由于枇杷果金光灿烂形似金子,而枇杷果实的滋味相当一般,这些人家则并不计较。汉代的封建帝王,为追求远方的荔枝一类的珍稀水果,不惜动用国家的财力和人力,从岭南等地快速递运至长安,上千里路程数日可至。至于运输所付出的高成本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扰民,则较少虑及。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们严格规定了不同人等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等级与地位,讲究家族的兴盛与共同消费。隆重祭祀祖先,聚族而居钟鸣鼎食,是封建家族制度下重要的日常活动。在饮食方面,便形成了擅长制作复杂、大型的宴席,对食物进行超量消费,并以共食、多食为主要进食方式的饮食传统。饮食讲究复杂与排场,食品讲究多量与美味,食用讲究宏大的排场,因此成为上层社会通行的习俗。而居于社会下层的贫苦百姓,为满足果腹的生理需要,则流行简单烹饪甚至生食的方式,食物来源也体现出多元化与多样化。在遇到灾荒的年景,还以某些勉强可食用的动植物来代替日常的食物。对于他们来说,饮食中的卫生、营养合理搭配等问题,则属于次要甚至是无足轻重的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盛行的共食与劝食的习惯,显然与古代中国上述的社会状况与消费习惯有关。

受中国饮食传统的影响,在食物的原料来源方面,中国人于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以之作为食物之动植物的任何部位亦几乎无所不食。在食物的烹饪方面,发明了烹、炖、炸、炒、熘、爆、焖、煨、烧、煎、蒸、烤与涮等烹调方法,就构思之巧妙、操作之复杂而言,堪称世界无双。在判定饮食质量的标准方面,人们强调“味美”的重要性,看重食物珍稀的程度,并以食物的种类与数量尽量丰富为佳。对饮食种类的合理搭配,烹饪方式的科学合理,原料的合理利用及必要的节约,饮食产品必要的卫生及食用安全等,则表现出明显的忽视。鲁迅曾说,上海的小笼包子确实味美,但不能看盛包子的碟子,一看肮脏的碟子,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为追求“味美”,人们甚至发明了生食猴脑、碳烤鹅掌、生刳驴肉等残忍的食法。为获得美味、体现新奇,人们食用全生、半生未经过消毒处理的鱼类和肉类。此类习俗在过去多见于记载,现今在一些地方亦不少见,以至成为传染病传播的一个重要来源。前些年上海因食用毛蚶导致甲肝流行,一些地方因食用果子狸而感染“非典”,均是见诸报端不争的事实。为追求食物的“味美”,中国传统的烹饪方式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如炸、烤某些食物的油温过高,可能产生不利于食客身体健康的物质;因烹饪时间过长、烹饪过程过于复杂导致食物营养成分大量损失,并增加了能源的耗费与环境的污染;不少食物还存在油大、盐重、营养搭配不合理等不利于食者健康的情形。至于因奉行共食、多食习惯而造成食物不同程度的浪费,以及某些疾病在食客中的相互传染,也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饮食文化的内涵极为广博。①除一般性的食物以外,酒类、茶叶及其他饮品,烟草、零食、水果等与人口有关的物事,与饮食相关物事有关的观念、习俗和传统,与饮食有关的器皿用具,制作饮食的过程以及饮食产品的储存和销售,与制作、储存饮食有关的能源消耗以及人居环境的污染,与饮食有关的消费习惯,饮食与人们健康及保健的关系,乃至围绕饮食形成的文化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等,都属于饮食文化研究的范畴。但是,受中国饮食传统的影响,凡言及饮食,通常人们所议论的对象,主要是食物与酒、茶类饮品,至于饮食文化的其他内容,则较少关心并予以探讨。迄今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著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津津有味地讲述各类食品滋味之鲜美,以及烹制这些食品方法之复杂高端。或者以罗列日常生活中少见的奇菜珍肴、传奇式记载或难以实践的古怪菜单为能事,似乎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仅限于讲述这些远离大众日常生活的饮食秘事。至于与大众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内容,著者却视而不见。存在这样的现象,是值得饮食文化界深思的。可以说,目前人们关注的“饮食文化”,与学科建设意义上的饮食文化学,在内涵与外延方面,两者都存在较明显的差别。

由于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研究的滞后,关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我们做得不够,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对饮食文化的误解,甚至时见一些假饮食文化之名,只为挣钱而不顾食客健康之实的行为。例如,未经科学试验与有关部门核准,一些地方随意以花卉、草药、野生植物(假其名日“野菜”)人肴;不懂药酒配伍的知识,却随意以各类药材泡制药酒;甚至盲目开发古代记载中的所谓“古典菜式”,忽视了这些“古典菜式”中可能存在的食用安全与卫生方面的隐患;否认酒精伤肝的基本常识,利用媒体宣传饮用烈性酒可以保肝养肝等等。在“非典”流行期间,人们似乎突然发现了分餐制所具有的卫生、节省与简单的优点,推广各类分餐制一时蔚为风气,看来共食制将被分餐制所取代。但“非典”一旦匿迹,共食制在各地又卷土重来,这些都反映了数千年来形成的历史传统所具有的深刻性与改造传统实践方面的艰巨性。

1949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人民徘徊于温饱线上的情形已不复存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的行为与观念也逐渐改变。人们不但要求吃得饱,还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科学,吃得舒心、愉快。饮食的状况不仅关系到人们身体的健康,还与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紧密关联。饮食状况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开发利用,饮食加工业的建设与进一步发展,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减少污染,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共享等重大的问题。有人说任何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口这一数字,都有可能变成一个大的问题,这是有道理的。饮食问题与我国13亿人口时刻相伴,并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与人口的素质,对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对新文明的构建以及社会的持续进步等,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诸多学科的建设中,饮食文化学有其特殊性和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显而易见的。

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8

餐饮礼仪 饮食方式 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将英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级别,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总体描述中,都特别强调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各国密切往来的今天,通晓中西餐饮文化上的差异在现实中的应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饮礼仪在教材中的应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请她的朋友们一起为她庆祝生日。由于所邀请朋友的国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礼仪就特别讲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中国人特别讲究礼。如果邀请的是中国人,则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传统的习惯都是圆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没有座次的差别。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2.进餐时的礼仪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准备为交流学生举办一场欢迎晚会,他们开展了以下的对话: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这两个来自中国的孩子,还是充分考虑到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的。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饮食观念不同在教材中的应用

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营养价值和味道上的差别。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等。这“和合”观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Millie说“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译即为“我有时候中午吃鱼拌饭和一个苹果”。可见,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和为主,强调味道。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

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注意加强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与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餐饮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交礼教有利于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中国饮食文化.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赵荣光.饮食文化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上一篇: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药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