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范文

时间:2023-09-18 17:25:49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篇1

――高度重视,精心谋划。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改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我们要站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精心谋划,科学推进,把改革的任务落实好。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坚持“四个结合”(面向未来与立足当前相结合、积极创新与稳妥推进相结合、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创新探索相结合),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明确改革路径,按照“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路径,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用科学合理的预测设计谋划教育改革,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融入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各层面、各环节,谋大局,虑长远,顺大势,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改革事项,提出有特色的教育改革方案,做好改革的宏观设计。要聚焦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找准“痛点”,精心谋划务实管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期盼的改革举措,以改革推动形成系统完备、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现代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坚持教育改革超前谋划的战略,对教育改革高看一眼,对教育改革重点推进事项厚爱一分,真正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改革到位,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立足省情,问题导向。

要紧盯我省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实际,立足穷省办大教育、办强教育、办优教育这个基本目标,找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深化教育管理体制、考试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着力加强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好教育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要坚持问题导向这一基本方法,牢固树立问题倒逼意识,不忘改革初心,坚定改革决心,做到“八个不”:不贪大求全,不急功近利,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搞针对性不强的改革,不搞放任自流的改革,不出台大而化之的改革举措,不让舆论绑架改革,不出台没有配套宣传稿的改革政策。充分把握制约我省教育改革的主要瓶颈和突出矛盾,对准问题、找准症结、精准施策,把加强最薄弱环节作为优先任务,把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作为根本措施,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积极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明确方向,务求实效。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注重教育改革的质量,用工匠精神打磨出台有质量、惠民生、管长远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聚精会神改,扎扎实实干,用心统筹教育改革、过细投入教育改革、使劲推进教育改革,心到位才能改到位,细到家才能改到家,用实劲才能出实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干一番教育改革的实绩,务求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成效。

――设计抓手,便于操作。

改革有台账,调研有报告,问题有清单,进度有记录,措施有实效,成果有评估,风险有管控,宣传有方案。比如,学前教育方面,要实施“四个探索”,即:探索建立农村学前教育免费午餐制度,最大限度解放农村劳动力;探索农村幼儿园“公建民营”的管理运行机制,破解编制短缺难题;探索设立“幼儿教师特岗计划”,破解师资短缺难题;探索实施“学前教育券”制度,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同时,采取名园办分园、县乡园办分园、强园帮弱园、合作办园等多种形式,推动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构建覆盖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义务教育方面,要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从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到信息技术应用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着力解决偏远贫困地区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实施“六个一批”工程,通过紧缺学科教非所学在职教师归岗一批,自然减员空编补充一批,走教流动扩展一批,学科富余教师培训转岗一批,联合高校及社会人才兼任一批,数字化课程代替一批,着力破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探索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全科教师和“3+2”“3+4”师资培养模式。加大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力度,建立编制随着学生走的教师流动机制,扩大学区、中心校的教师调配权,取消农村偏远中小学或教学点刚性编制限制。推行学区内教师走教制,优先解决教学点师资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公平共享,确保教学点开足开齐课程。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实行的“六统一”运行模式(教师由园区统一管理,课程由园区统一安排,教研由园区统一组织,单身教师食宿由园区统一保障,教师上课由校车统一接送,学科由园区统一调剂),在破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推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益探索。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一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制度,推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完善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就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合理分流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职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合理确定分配比例。改进完善现行中考制度,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综合素质评价,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程序透明的高考招生模式。二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前校后厂、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改革中职生对口升学制度,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生的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比例,完善从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推行学分制改革,建立“学分银行”,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和职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接受职业教育。引进国际先进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三是深化高校综合改革。通过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开展省校合作、对口支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等措施,不断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深入开展高校“四访”活动,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产学研结合,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支持高校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主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体系,完善以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高校发展活力。

――建区树标,引领示范。

积极争取创建教育精准扶贫部级示范区,以改革的举措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全力助推脱贫攻坚。落实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聚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衔接的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努力开齐开足开好中小学美育课程,逐步补充配齐中小学美育教师。推动不同教学阶段学校之间相互衔接及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共享的工作模式。落实省政府和教育部签署的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备忘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甘肃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通过试验区建设,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职业院校与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服务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集中打造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充分发挥兰州新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立适应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实训基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园区公共实训设施共建共享水平,改变重理论轻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符合现代服务业需求的职教园,支撑产业升级,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狠抓落实,及时推广。

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面临的难题更多、实施的难度更大,只有继续蹄疾步稳抓落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狠抓落实,才能让改革真正落地、成效真正显现、群众真正满意。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对照台账抓落实,对照方案抓质量,对照民生抓对接,对照效果抓作风,对照举措抓宣传,对照问题抓整改。积极开展改革政策的权威解读和宣讲,积极推广各地各校教育改革经验。

――善于总结,加强宣传。

及时改革动态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争取各方理解支持,合理引导改革预期,掌握舆论主动权,优化教育改革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新媒体推送改革信息,利用改革专刊、专栏、专报宣传教育改革政策,全面展示教育改革成果。在教育改革宣传中提炼教育改革经验,扩大教育改革成果,增强教育改革认同,共享教育改革红利。教育改革宣传要通俗化,切忌庸俗化,要把改革语言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把改革的红利装进群众的口袋里。

――勤于学习,加强研究。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原则,扭住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个关键环节,瞄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全面系统研究教育改革的战略方位、战略判断、战略思维、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统筹教育资源,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分清轻重缓急。整体把握教育改革全局,准确分析我省各项教育改革所处的阶段,不断加强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果推动教育改革,在推动教育改革中检验“两学一做”的学习成效。

――加强督查,持续推进。

要把教育改革的责任扛在肩上,把教育改革工作抓在手上,按照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上下联动,同频共振。要争做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决不当教育改革的顶门杠。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推进事项是我们的试验田,也是责任田,要守土有责、守土有法、守土有戒。要聚焦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盯住重点趁热打铁,抓住要害迎难而上,着力破解教育精准扶贫、考试招生、乡村教师、统筹城乡义务教育等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强化督查职能,完善督查机制,既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又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确保方向不偏离、部署不落空。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篇2

三年课改,改得怎样

记 者:旦智塔副厅长您好,我省高中新课改工作已进行了三年,如今到了回顾和总结的阶段,请您谈谈三年来这项工作的进展。

旦智塔: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大举措,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为此,省政府十分重视高中课改工作,于2009年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高中课改领导小组,确定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县区为主,学校实施,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政府各有关部门统筹协调,省财政自2010年开始每年设立600万元高中课改专项经费,为全面推进高中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三年多来,我省高中课改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影响较深、受益面较全的工作。

记 者:请您具体谈谈我省高中涌现出来的课改工作亮点和特色?

旦智塔:宏观上来讲,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呈现出以下特色和亮点。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课改。省课改办始终坚持“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推进原则,注重顶层科学设计,基于甘肃实际,在充分借鉴先期课改省份成败得失的基础上,省上从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培训、督导评估、教学指导、课改宣传等领域,整体架构新课程制度体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制出台了36个配套文件,涉及政府和教育行政以及学校新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对于指导各地各校科学实施新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指导作用。三年多来,省课改办建立了一系列推进机制,如专题研讨交流制、课改联系人制、样本校工作制、重要工作通报制、跟进调研制和年度总结报告制、课改工作例会制等等,围绕重点,突出主题,内容丰富,攻坚克难,从理念提升到全面实施、从制度建设到操作实践、从课程结构到体系建设,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教与学正在悄悄地发生质的变化,使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并不断推向深入。

第二,注重培训实效,全面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省课改办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全体任课教师、学科教研员等,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新课程培训。三年多来落实培训费用三千多万元,累计培训师资9万多人次,“起点高,落点低”,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目前,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大规模、多层次、高质量的高中课改师资培训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改革考试与评价,顺利实现新旧高考平稳对接。考试与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关键。自2011年起,我省正式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三年来的积极实践与科学有效探索,实现了由过去的毕业会考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平稳过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价值和功能正在逐步体现。自2009年课改启动开始,就专门设立了“高考改革组”——甘肃省高中课改项目组之一,专门进行高考改革配套方案的研制工作,省课改办组织专家,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研制,逐级报请审批,及时向社会公布了《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坚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结合、与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原则,强调高考改革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旧的模式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稳步改革,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规范有序。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和高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保证了我省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

第四,学校注重制度重建,实施新课程的规范化程度逐步提升。我们十分重视学校课程能力建设,通过行政推动、课题驱动、研究促动、学校主动等策略,使学校课程体系重建和管理制度重建基本同步进行,而且在构建高效课堂、加强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各地各校进行了许多有益、有价值的探索,涌现了一大批能够示范、辐射、引领的学校和老师,正在发挥着典型引路的作用,一些地区和学校的课改凸显出各自的特色和亮点。

第五,搭建交流平台,大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省教育厅十分重视高中学校的均衡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大力促进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如,每年定期举办全省高中校长论坛,共议高中发展和高中课改大计,以丰富多样的论坛活动方式,吸引了一大批高中学校,成为一支推动高中课改发展的重要力量;河西五市38所普通高中联合成立了“河西五市高中联合会”,每年定期举办高中课改论坛,在推动河西五市高中课改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六,专业引领到位,积极破解课改实践中的难题。为了加强课改的专业支持能力,注重挖掘省内外优势资源,整合教育行政、高等师范院校、教科研部门、一线学校等专业力量,成立了高中课改项目专家组和十五个学科专家组,组建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专家库、教材审查专家库和教科研专家库等强有力的课改专家团,从研制配套文件到跟进调研指导、从接受专业培训到提供专业指导、从参与研讨交流到专项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熟悉高中教育、高中发展、高中课改,熟悉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专家队伍,在三年多来的课改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建立推进机制,加强跟进调研指导。开展高中课改跟进调研指导,是我省建立的推进高中课改的一项重要制度。每年上半年,省课改办组织专家开展全省高中课改专题调研,下半年各市州课改办组织开展本市州专题调研,以跟进调研的方式,走进学校、走近师生,分析问题、发现亮点,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认识逐步深入,为深化全省课改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八,注重资源建设,由点带面不断提升课改实效。我省十分重视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建设,50所样本校不同程度地发挥着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经过三年的课改实践,一批省级课改样本校和示范性高中带头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锐意改革,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数据库、资源包,包括了许多学校的典型成功案例,将这些案例提升为成功的经验,将是我省高中课改丰富的资源。课程实施中形成的一系列案例,为我们研究甘肃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了鲜活的资源。

第九,注重课改宣传,努力创设课改良好氛围。省教育厅、省课改办十分重视高中课改社会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课改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省课改办从课改启动伊始,就将我省高中课改重要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编辑出版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文集》,目前,已编辑了16集100多本,成为重要的课改资源和培训资料。

第十,市州主动积极,建立机制推进课改。各市州教育局和课改办认真落实课改工作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机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兰州市的校长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名师工作室、大集体备课和小课题研究,在培育学校文化促进内涵发展方面特色鲜明,实效性强。嘉峪关市高中课改推进呈现“三实”、“五新”的特点:政府切实有力的保障、教育局切实有效的组织领导、学校扎实有序地落实课改;教师观念全面更新,教育科研推陈出新,课堂教学锐意革新,综合实践和通用技术课程探索创新,办学特色令人耳目一新。金昌市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做到了四个到位:建设到位、师资到位、教学到位、评价到位,并大力推行“区域内整体推进‘六三三’学段课堂教学改革”。白银市注重学科基地建设,强化学科教学质量管理,举办巡回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天水市对县级政府和学校的高中课改督导工作搞得扎实有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素质评价落实得比较好。酒泉市教育局“条块结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课改的策略很具参考价值。张掖市推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规范实施新课程。武威市组织联校教研活动,开发了具有天祝县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定西市加大投入,加强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总结出了教师培训的“国培示范、省培扩散、市培补充、校培应用”的策略,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陇南市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认真落实学分管理,以市、县、校级高中课改课堂教学竞赛为平台,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平凉市大力加强课改宣传,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通过开展“名师点金堂”、“优秀教师开讲坛”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并推进区域联动。庆阳市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课改投入;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组的作用,形成了学校互助学习共同体;认真组织教师和学生的读书活动,开辟专题论坛。临夏州率先实现高中免费教育,积极推行“五课教研”,发挥专家团队作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甘南州举办课堂教学大调研活动,开发和实施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

这些初步成绩和特色工作,是我省高中课改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高中课改的新起点。

记 者:作为省课改办主任,您如何评价三年来的课改工作?

旦智塔:三年来,我省高中课改工作总体推进平稳有序,扎实有效,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各地在总结课改经验时,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拔高、不贬低所做工作。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记 者:三年来,我省普通高中课改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那么,您认为这项工作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呢?

旦智塔: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有关人员对普通高中新课改的重要性、综合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国家新课程方案和省级配套政策还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普通高中新课改工作保障措施落实还不到位,低标准的新课改实施条件成为普遍存在的体制,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新课程方案的落实和“五大制度”的规范建设、运行;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改革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目的性不够强;专业支持力度不够,普通高中新课改推进机制还不够完善;课程重建与现代学校制度重建未能同步,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规范性不强,缺乏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学校特色建设重视不够,样本校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许多学校不会利用社会资源、延伸学校资源,大部分学校处于“闭门办教育”的状态;学分认定和管理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有效落实等。

记 者:针对这些问题,您认为制约高中新课改工作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旦智塔:目前来看,政府、学校、家长三个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是阻碍普通高中新课改深入推进的最大因素。

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高中学校的投入,但是还远远达不到高中课改的基本要求。许多市州新课程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操作行不强。有的市州普通高中新课改推进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强有力的推进措施。

学校方面的问题则是,有的学校对新课程结构与体系认识不全面,功能定位不准确,没有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如,校本课程大多纸上谈兵;有的学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单一,缺少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表明学生发展的关键材料。大多数学校缺乏开设选修课的条件,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比较滞后。

有些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材观、质量观、评价观等把握不到位,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理解不透彻,驾驭高中新课程的能力不足,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不强。在实践中不会指导和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未能有效落实。

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但是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活动。对社会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谁来管,怎么用?还不太明确。此外,家长盲目追求高考成绩,对高中新课改工作的推进有一定阻力。

以上这些问题一定要解决,否则将来无法通过教育部的评估。因此现在坚定信心、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记 者:谈到坚定信心,我记得您在日前举行的甘肃普通高中新课改阶段性总结会议上也说“坚定信心非常重要”,为什么?

旦智塔:高中新课改是党和政府顺应世界课改潮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作出的英明抉择,它正在分步骤实施改革计划:更换繁难偏旧的课程知识,调整课程结构,下放课程自到学校,加大选修课比例,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考试制度……只为了一个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本。所以说,改革没有退路,更不会一蹴而就,要警惕,避免课改工作流于空谈。只有各界人士达成共识,坚定信心,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我省高中新课改向前迈进。

再接再厉,勇创辉煌

记 者:2013年是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承前启后的一年,那么,下一步的工作该如何推进呢?

旦智塔:我们要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和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升甘肃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水平。

在新课程实验的三年中,省课改办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新课改推进机制,如新课改联系人制度、跟进调研制度、现场观摩研讨制度、年度工作总结制度等,这些制度已成为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改的重要机制。各地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推进现状,切实加强新课改推进机制建设,在继续落实一些特色举措的同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策略,坚定普通高中新课改推进的决心和信心,把深化新课改作为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来抓。

记 者:各地政府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旦智塔:目前,我省部分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软硬件设施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各级政府要从宏观上为新课改创造必要的条件,真正建立健全政府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机制,各市州政府要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在去年跟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瞄准课改重点、难点问题,抓住跟进调研督查和现场观摩活动的契机,发现比较典型的经验,加以推交流广,督促那些改革不到位的学校积极推进课改。

记 者:教育行政部门应重点抓什么工作?

旦智塔:要重点抓课堂教学。要积极倡导同课异构、联片教研活动,创建高效课堂,培育名师。要积极倡导网络研修,将教学和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结合起来。要积极倡导通过区域现场观摩交流研讨活动,探索破解选修课程实施、学分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等课改难题的方法。各市州基教、课改、督导等部门或机构要联合开展县区、学校督导评估,开展对县区、学校的高中课改专项督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推、以评促进。要认真进行高中课改阶段性总结工作,树立和表彰课改先进单位和个人,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总结特色和亮点,进行示范和推广。

记 者:对学校而言,该如何进行特色发展建设?

旦智塔: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也是依法治校、促进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高中课改的迫切要求。要通过开展“走进样本校”活动,组织课改专家深入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进行分析指导和研究,对“样本校”课程建设的特色、亮点和成功经验进行交流和总结。并以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为依托,组织开展区域示范交流推进活动,从而带动高中办学特色化、多样化。

此外,学校特色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改革制度,厘清学校与内外部的关系,以特色办学理念为核心,逐步形成特色课程、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学校文化精神,促进学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形成学校自己的文化体系和品位。

记 者:在师资培训方面,省上将会有哪些举措?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中学 音乐课程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095-01

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国也不例外。1999年,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指出,2l世纪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要求社会发展必然具有大量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对此,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特以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既总结了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也试图指出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目的在于推动中学音乐课程健康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中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战线的思想得到新的解放和突破。1999年,第三次教育会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赋予了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音乐教育是中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或教学时也应该以此为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即在音乐教育发展中实现学生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推动中学音乐课程深入改革和发展。

二、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一,音乐教育法规得到加强。2002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2―20l0年)》进一步规划了我国新世纪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美好远景,它是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行动纲领。200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诞生,标志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这些纲领的颁发,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第二,音乐课程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了音乐课程实践的工作,丰富了音乐教材体系,为今后音乐教材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改革以来,在音乐教育方面,新的教育理论和知识被不断引入,对我国中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提高起到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音乐教师开辟了新的平台。第三,音乐教育新理念前所未有。《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全国小学、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认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新的“标准”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设置了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以及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六个教学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赋予高中“标准”以新的面貌。第四,评价与考试方面有了巨大改革。评价与考试改革是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而新的评价机制重在激励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过程性评价和考核,这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三、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基础音乐新课标有待进一步落实。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得以真正地落实,尚需要一定的有力措施和时间。目前,新课标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乐新课标的实施缺乏执行力度,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群体意识对课表的认识尚不到位,中学音乐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校里领导不够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仍旧没有产生质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和影响中学音乐新课标的具体落实和实施。第二,音乐新课标存在地区差异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教学指导文件。但是,由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客观差异,使得课程实施过程中地区差异性较大。例如,各地区各级学校对标准的了解程度不一,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不甚了解。这使得有些地方音乐教育仍是相当落后,根本无法达到标准的目的和要求。第三,音乐新课程相关培训没有跟上发展的需要。尽管新课程实施推进过程中,各级组织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但在实施操作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总体情况是逐层衰减的,难以保证新课程进一步的落实,这无疑也影响了音乐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音乐评价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例如,音乐课标的实施情况的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评价的内容、要求过于笼统,很多地区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在很大程度上沿用旧有的评价体系,等等。这些都有碍于评价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除此之外,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音乐课堂教学目标不明,形式多于内容,忽视了知识与技能,淡化学科知识体系,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多媒体替代了常规教学手段。

四、中学音乐课程发展的主要对策

1.加强对新课标的落实力度。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落实力度。各级学校的相关人士,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确保新课标的各项课程政策落到实处。

2.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应积极改善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既要强化音乐教师关注课程改革的意识,也为中学教师开设必要的专业培训班,定期开设交流或举行评比活动等。

3.及时修订和完善音乐教学指导文件。音乐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作为教育部门和音乐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音乐教学指导文件加以修订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指导文件指导于实践,实践反过来又及时地检验指导文件。

4.构建完善的音乐课程评价体系。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音乐教师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充分设置好学生音乐学习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娟.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J].新课程导学,2013(27).

[2]乐之乐.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思考[J].文史博览,2013(2).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篇4

摘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供了可行举措,指明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向。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须做到:正视存在问题,把握总体要求;围绕发展“目标”,完成四大任务;纵向贯通、横向渗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六大举措齐头并进,整体激发办学活力;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提升保障水平,强化组织领导。

关键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05-07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务院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决定。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如何依据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新形势下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拉开了新版中国职业教育的序幕,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决定》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五方面提出了25条策略,从体制机制、路径举措等方面为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正视存在问题,把握总体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社会化、系统化、产业化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渐进的,作用也是逐步显现的。《决定》认为,目前职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中,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整体来看,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不少地区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偏小,普职比未能达到大体相当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中职与高职未能有效衔接;普教与职教未能有效沟通;社会力量兴办的职业教育比例偏低;办学主体单一,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未能做到多样化;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模不大。

二是质量仍然偏低。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还存有差距。学生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

三是办学条件薄弱。不少地区政府投资还没有完全到位,社会力量投资积极性还不高,不少职业学校发展还面临着师资不足、资金不足、设备不足的困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尚存较大空间;信息化教学条件、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强化;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水平与企业技术进步要求还不太对应。

四是体制机制不畅。职业教育未能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还需强化;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行业指导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等都有待建构和完善。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须把握的总体要求

一要确定科学的指导思想。《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指导”,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三个适应”,即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适应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适应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两个改革”,即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两个作用”,即政府的作用、市场的作用;“一个加快”,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个深化”,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二要坚持加快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一,“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新形势下政府作用的核心是“保基本、促公平”。围绕这一核心,政府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制度环境;二是制定发展规划;三是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四是加强规范管理;五是加强监督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市场的引导。《决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重点做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达到“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目标。第二,“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整体统筹和分类指导。《决定》提出要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改变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情况;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决定》特别提出,要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从而激活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要从“大职教”理念出发,推动公办职业教育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第三,“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导入工作体系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职业培训,都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航标,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上。《决定》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的出发,提出“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个对接”既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质,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四,“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遵循“产教融合”的原则。《决定》明确了三点,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学校的特色发展。特色是职业教育保持旺盛、持久、不息生命力的根本,职业学校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坚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战略,努力培植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个性。第五,“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系统培养的原则,强化两个方面的衔接和沟通。一是搭建好中高职紧密衔接的“立交桥”,使中职与高职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接受中高职一体的系统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通过资源共享、课程渗透、学分转换、成果互认、招生改革、贯通培养等路径,改变职教与普教“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选择中多路径成才。

二、围绕发展“目标”,完成四大任务

《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设计的战略目标。

《决定》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就是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在内容上具有五方面特点,即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等。在质量上达到两个“要求”,即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外部具有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性,具有产教深度融合的时代性;内部具有与其他层次教育、其他类型教育相衔接、相沟通的协调性,具有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人本性。“适应发展需求”,就是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特别是与产业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吻合。“产教深度融合”,就是校、企要在现有基础上合作教学,协同育人。“中职高职衔接”,就是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使想学习的学生有升学的机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就是要改变职教、普教相分离的状态,使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相互关照,相互贯通。“体现终身发展理念”,就是既要让学生通过学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能顺利就业创业,同时又具有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要求的“中国特色”,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相配套、相协调的特质。就现代职业教育而言,其“中国特色”应体现在这样几个具有鲜明国别特点的举措方面,即坚持五个“对接”、深化产教融合、聚焦内涵建设、扩大优质资源、服务教育公平、推进综合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世界水平”,就是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世界职业人的标准和水平。其中,首要的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符合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指具有与现代专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操作能力。

要实现《决定》提出的战略目标,必须努力完成四项任务。

(一)“结构规模更加合理”。《决定》提出合理的规模结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职和普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二是高职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三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保持相当规模。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吸引力,争取招生规模在整体上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到2020年,在校生人数要达到2350万人。

(二)“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决定》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调整区域布局;二是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三是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来说,一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要重点提升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需求。

(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就现代职业教育而言,办学水平提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四是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此,必须做好两方面基础性工作:一要建设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学校及骨干专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四)“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优化的发展环境,就职业教育自身而言,标志主要是四方面:一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二是政策法规更加健全;三是相关标准科学规范;四是监管机制更加完善。从全社会来看,优化的发展环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健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政策;二是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纵向贯通、横向渗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职教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构建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统一的、完整的、逐级的、通畅的,能够让学生“实习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决定》从构建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分别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高等教育等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做好巩固提高发展水平的工作;对于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三个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创新发展;从事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学校要逐渐转型发展。

《决定》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要求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多种招生办法,为中职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条可选路径;要求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和社区教育等四个领域健全中高职贯通的考试招生办法;要求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要求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

《决定》高度重视继续教育,要求“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要求从“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角度出发,面向社会各个不同人群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特别提出,要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要创新农学结合模式,要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个层次中,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基础层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层次。《决定》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巩固提高”发展水平的要求,并明确了四点举措。一是做好招生工作,落实好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二是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形式,整合办学资源,拉长短板,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在五个方面进行对口合作,即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四是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同时,《决定》还要求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决定》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目标、举措和相关政策要求。这些举措不仅使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的路径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使职业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教育的对象进一步扩展,教育的形式进一步丰富,教育的模式进一步创新,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大教育观的确立及丰富完善。

四、六大举措齐头并进,整体激发办学活力

办学活力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发展动力。如果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能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通达的就学通道,那么能否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主要还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应该说,目前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基础客观上还是雄厚的,无论是社会力量的办学愿望,还是办学必需的各种资源条件;无论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还是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热情,都是较为有利的。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壤是十分肥沃的,参与发展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政策去引导,用什么样的举措去激发。

《决定》立足于职业教育多主体实际,立足于整体开发职业教育参与潜力的目的,立足于多样化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宗旨,从办学主体、企业参与、行业指导、学校制度、集团拉动、鼓励技术创新等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一)“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决定》提出了四种创新民办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一是探索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办学投资形式;二是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使“市场引导”的原则更加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四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教育资源。为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政策。还要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二)“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决定》从引导和激励两方面提出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具体举措。一方面,要求规模以上企业必须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要求企业将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另一方面,《决定》从税收、购买服务等方面提出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举措;提出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可享受税收等优惠。另外,《决定》还要求政府要多种形式地支持企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

(三)“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决定》提出要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要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一方面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另一方面,对行业组织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履行四个职责,即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四大职责;二是建立两个制度,即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定期就业状况制度。

(四)“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内容。《决定》依据职业学校制度现状,提出了完善的内容。一要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四方面的自;二要依法制定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三要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四要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五要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六要建立校企人员相互兼职制度;七要健全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五)“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体现。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决定》提出了相应举措。一要制定组建职教集团的支持政策;二要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教集团;三要探索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四要健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五要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教集团的改革试点。

(六)“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是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源头。为推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决定》提出三方面举措。一是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进四大主体联动;二是建设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三是允许职业院校师生拥有的技术技能成果在企业作价入股。

《决定》提出的六项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措施,既着力于存在问题的纠正,又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顶层设计,具有顶层与地气融合、现实与未来贯通的特点。这必将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的一切改革创新,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特别是处于相对薄弱地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如何提高,《决定》从五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因素。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决定》从七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一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等;三是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四是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学生实习保险制度;五是推进“双证书”制度;六是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七是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二)“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决定》从三方面提出建构路径。一是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二是推进两个“衔接”,形成一个体系,即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建立一个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决定》从十方面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举措。一是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二是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提高层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三是加强校长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是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五是学校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六是完善企业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政策;七是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八是校企共建培养培训基地;九是政府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教职工编制;十是建设教科研队伍,提高教科研能力。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水平是体现职业教育“现代”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决定》从四方面提出信息化建设举措:一是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二是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三是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四是建设信息化平台,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外部促进因素。《决定》从五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引进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中外教师互派、学生互换;二是实施中外境内、境外合作办学;三是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为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培养本土化人才;四是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五是积极邀请国外同行多种形式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扩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际影响力。

六、提升保障水平,强化组织领导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社会的支持。《决定》从六方面提出了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

(一)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

1.“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经费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经费是万万不能的。要改变目前职业教育经费随意、随机投入现象,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决定》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四项制度。一是建立财政投入制度,制定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规定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三是加大地方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各类相关经费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四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2.“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注入活力。《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捐赠的税前扣除、贴息贷款、企业教育培训经费的定额比例、对不按规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处置等。特别提出,要探索利用(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基础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保证。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少地区还相当薄弱。为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决定》提出了四方面举措。一是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二是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改革拨款制度;三是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四是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工作机制;五是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另外,《决定》还要求地方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工作。

4.“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目前职业教育总体上还是弱势教育,绝大部分受教者家庭经济收入都处于中低水平,国家的资助政策对解决受教者后顾之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政策。《决定》从五方面对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提出相关举措。一是进一步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二是逐步建立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的助学力度;三是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接受教育;四是完善面向农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五是加强管理,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5.“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短板,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决定》从三方面提出相关举措。一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二是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三是国家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四方面的合作。另外,《决定》提出要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建设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6.“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职业准入政策是实现合理就业的保证。特殊工种的就业没门槛,低素质劳动者充斥其间,不仅削弱了相关职业院校的吸引力,而且使该工种失去应有的人才支撑,影响生产或服务水平的进步;就业不平等,学历决定一切,使素质好、能力强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等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就难以保证。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设立就业门槛,造就平等的就业环境。《决定》提出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具有“双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政府必须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现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从根本上转变职业学校学生等同于体力劳动者、低素质低层次劳动者的意识。

(二)加强组织领导的措施

职业教育是一种横跨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技能与知识界域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组织、管理和推进。为此,《决定》从三方面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的措施。

1.“落实政府职责”。《决定》指出,要完善一个“体制”,明确两级政府“职责”,注意两个“要求”。一个“体制”,即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两级政府“职责”,即中央政府的职责是,相关部门应通过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通过税收金融、转移支付等杠杆,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承担起加快发展的责任,结合实际解决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两个“要求”,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的干预;二是积极发挥职教联席会议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2.“强化督导评估”。督导评估是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强有力的外部推进力量。督导评估要发挥应有作用,督导必须立足于服务;评价要做到客观、公平、科学。《决定》指出,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提高督导报告的权威性;要完善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评估,实施年度报告制度;要发挥行业和用人单位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3.“营造良好环境”。良好环境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决定》提出,要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教育表彰奖励制度;要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要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要加大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的宣传力度,切实改变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使命、新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职业教育正站在面向未来的新的起跑线上,能否抓住机遇,在挑战中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对《决定》学习的深度和贯彻的程度。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决定》精神,准确把握《决定》宗旨,积极落实好《决定》举措,深入改革,积极创新,强化建设,规范管理,一定能迎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Abstract: "Decision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fines the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ovides feasible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ing the problems and grasping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completing four tasks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goals; constructing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timulating the overall vitality of the school with six major initiatives;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improving the protection level and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篇5

会议指出,2013年全市教育工作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教育指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前瞻性、创新性举措,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创造新经验,创新提出统一建设、统一筹资、统一还款的“三统一”建设模式,有效破解了校安工程资金筹措困难、审批程序繁、推进速度慢等关键问题,工程开工率和竣工率均为全省第一。通过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大讨论活动,研究制定《教育改革20条》及高中招生和质量评价两个配套文件,在落实省定各项试点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方位改革。学前教育儿童毛入园(班)率达92.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普通高中规模质量稳步提高,高中毛入学率达83.4%,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制定了职教园区建设方案,明确了园区规划选址和用地规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对外交流工作呈现出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会议强调,全市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玉溪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市“两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精神,突出落实现行政策和创新改革举措两个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重点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出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条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办学体制和教育评价机制4个方面的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加强学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继续保持美丽100校园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强劲势头,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全面启动职教园区建设,抓紧推进规划审定、招商引校和土地收储、平整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城域网、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明显改善。三是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成国家、省第一期学前教育项目建设,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入园(班)率达93%以上;制定《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确保华宁、峨山实现初步均衡,红塔区实现基本均衡;出台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案,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改革,进一步规范高中招生管理工作,实施高中捆绑发展、协同发展,整体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加快全市职教资源整合力度,抓好骨干专业建设,建构“职前与职后沟通、中职与高职贯通、产业与教学结合、学校与行业联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四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打造市级名师工作室,组织编写《澄江化石地》《抚仙湖》《聂耳》3本地方教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梦”“玉溪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统筹学区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学区建设为抓手,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六是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反“”和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党组织作为活动重点,高标准推进实践活动,以务实的作风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重庆大学与绿春县共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本刊讯(通讯员 卢玉华) 近日,重庆大学研究生院与绿春县教育局签订了《“重庆大学绿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重庆大学将选派专家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绿春县的村镇建设、教育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对口支持。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篇6

2016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强化保障、优化结构、扩充规模、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促进公平”的工作思路,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全县教育事业“十三五”良好开局。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坚持加大投入,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1、扎实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工程”和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工程等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天宝小学整体搬迁工程、县职业中专实验综合楼、新昌一小综合楼、二中综合楼等工程建设。健全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强化工程设计、公开招标、质量监理、资金审计等方面的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启动“互联网+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继续抓好中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提升电教设备、实验器材及图书、音体美卫器材装备水平。修订完善《县中小学电教装备考核细则》,提高电教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水平。

3、统筹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采取“奖贷捐助补免”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覆盖各学段学生的资助体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教育民生资金发放的监管。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二)坚持均衡协调,促进各类教育发展升级

4、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深入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扩资源、调结构、强管理、提质量”,不断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面。加强学前教育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幼儿教师专业基本功竞赛。

5、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紧扣“均衡”和“发展”两大主题,巩固义务教育发展成果。创新举措,进一步做好“控辍保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关爱留守儿童等工作,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初升高均衡招生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同盟”、结对帮扶工作,多举措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6、推动普通高色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策应普通高考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多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规范普通高中学籍信息管理。坚持正确的考试和评价育人导向,认真做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深化普通高色办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

7、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营造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招生秩序,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提高“职普比”。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抓好县职业中专实验综合楼。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按照“一县一校”原则,启动实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

8、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按照“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努力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经费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加强特教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儿童少年的良好氛围。

9、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支持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坚持民办学校依法办学年检制度。加强民办教育考核评估,促进办学水平提高,保障民办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德能并重,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表现作为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模、岗位聘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厉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充分挖掘一线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抓好师德典范的宣传工作,发挥好优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妥善做好2015—2016学年度师德师风考核工作。

11、全面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健全教师目标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做好教师编制管理工作。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不断优化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分类推进教师培训培养工作,继续做好“国培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顶岗置换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育管理和办学水平。

12、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统筹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引导县城学校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优秀教师向村小、教学点流动。完善交流轮岗考核办法,努力提升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效。

(四)坚持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勤俭节约、文明诚信、道德礼仪、生态环保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等一系列读书教育主题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小学生兴趣小组和中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联合县关工委开展好革命传统教育。

14、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加强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与评价研究,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开展教学常规视导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继续抓好“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做好省、市、县各类课题申报管理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指导,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课程标准,积极开展“优质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网络。

15、做好学校体卫艺和国防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中小学幼儿园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进校园”活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做好中小学校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抓好全县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改革,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学校工作。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第七届“琴棋书画好少年”评选活动。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和传染病、近视眼等防控工作,加强防艾、禁毒、国防和人防知识教育。做好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工作。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抓好人口国情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16、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强化学校制度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引导并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具有县域特色、民族精神、现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理念和特色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举办好全县首届“校园文化校长谈”主题活动。

17、进一步拓宽德育活动载体。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注重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评价运用。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和管理,开展专题培训、竞赛活动,提高校外教育质量。加强德育资源开发整合利用,推动开展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探索。抓好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五)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18、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办学活力”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创新工作举措,着力推进“素质教育、考试招生、校长教师交流、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教育管理”等重点改革任务的实施,统筹推进县域内各类教育科学发展。

19、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关于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精神,引导学校和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进一步加强并规范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加大对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政策。规范中小学生学科竞赛活动。认真做好全县中小学教材选用和征订工作,加强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和教辅资料管理,严格执行“一科一辅”政策。

20、健全教育督导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制度。完善督学责任区建设,积极开展专项督导,不断提高督导水平。进一步完善《县中小学校(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和《县中小学校校长履行职责百分考核评估方案》,不断提高督导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促进各中小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21、做好招考工作。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划片招生政策,杜绝违规择校和违规招生行为。加大普通高考改革政策宣传力度,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营造良好氛围。认真做好标准化考场建设和试卷保密工作。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规范程序,细化措施,确保各类招考工作顺利实施。坚持依法治考、依法从招,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招考公平。

(六)坚持务实高效,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

22、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有关要求,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加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度,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严防“”问题反弹。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养成从严从实习惯,保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深化“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23、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收费、招生考试、学生资助、职称评聘、办学行为等方面的监督。积极开展党风党纪专题教育活动,深入抓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落实。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

24、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作风建设20条”的有关要求,继续抓好局机关作风建设,打造为民务实、风清气正的教育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局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上率下”,切实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建立健全局机关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浓厚干事创业氛围,努力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调查研究,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加强与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和沟通,注重发挥教育督学、特约教育督导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

25、扎实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认真抓好《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长效机制,落实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制度。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完善安全工作台账。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师生自救自护能力。扎实做好维稳和行政调解工作,确保全系统安全稳定。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篇7

背景分析

一方面从一些职业院校的整体看: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已经解决,但存在着如何深度课改上认识不透,全员参与程度不高,整体推进执行不力,围绕职业实践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尚未真正成熟构建的问题。

另一方面,从一所学校的个体看:在校级层面上,课改的制度机制尚不完善,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在系部层面上,如何全力推动、全面深化课改的举措不多;在教师层面上,则因客观上的课务繁重而存在畏难情绪、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

思路对策:清清楚楚的路径设计,

扎扎实实的措施跟进

为深度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强化工作的执行力度。通过提高认识来转变观念,通过确立目标来指明方向,通过设计路径来组织实施,通过搭建平台来创新落实,通过绩效导向来督查反馈,让教师成为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课程改革执行者。

1.全校形成课改的目标共识

转变观念和统一认识是深度推进课改的先导。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人为本位的,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行业、企业是“源头活水”。唯有直面行业、企业的需要,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满足和适应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课改的原动力。学校开设课改论坛、组织学习研讨,在全校上下达成“围绕能力本位、突出职业实践、构建项目课程、形成教学模块”是课程改革必然选择的共识。

2.学校明确课改“三层面”任务

为保证课程改革有序开展,学校从“学校、系部、教师”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改革的规划设计,规范课改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层职责任务。在学校层面上:不断强化校系两级课改工作机制,滚动完善课改实施方案,加强课改配套的制度建设,打造优秀课改团队,建立促进课改的激励机制。

3.学校构建优秀课改团队

一是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围绕专业组建由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构成的扁平化、跨学科、分专业的教学团队推进课程改革。二是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课程组建“教学、教研、生产、实训”等人员构成的课程开发、实施与研究团队;三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开展产学研,力推“双师、双能(智能、技能)、双向(讲师进车间、工程师进课堂)”的举措,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与挂职锻炼制度,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科技开发能力,为企业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同时邀请校企合作单位技术人员参与项目课程的设计、教学和考核。

4.系部开展课改“三对话”和“五课”教研活动

在课堂教学外,系部开展课改“三对话”活动。即“校企对话、专业对话、师生对话”的系列课改对话活动,通过校企对话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对话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施办法;通过师生对话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修订完善教学设计。学校还设立“企业归来话课改”专题论坛,定期组织顶岗锻炼教师交流在企业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

在课堂教学内,系部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教研活动。

5.教师落实课改“三个三”要求

(1)开展“三全、三课、三新”活动。

学校不断总结提炼课改工作,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三全、三课、三新”的课改推进活动。“三全”即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开展教学设计;“三课”即举办课改实验课、观摩课、示范课活动;“三新”即新角色、新设计、新手段,教师以具备现代职教理念的、有别于传统“教书匠”身份的崭新角色,采取适应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规范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个案。

教师从能力目标、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等要素开展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个案。通过“确定学习项目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结果评价”来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活动必须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加以组织。

(3)规范整体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全案。

教师在整体设计、形成全案的过程中,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改造课程内容,将课本变为“剧本”,设计剧情(项目);以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综合和单元实训项目;以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整体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以教、学、做合一,确定从模拟训练到实战演练的教学流程,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4)规范教学实施环节,形成过程圆环。

在教学设计中形成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项目任务)操练(做中学、学中做)深化(实践技能)归纳(知识点、技能点)评价(教学效果)拓展(课外实训)反思(教学后记)的过程圆环。

6.学校实施“三评比一基金”助推课改

(1)开展教学设计评比。

对教学设计的物化成果,学校组织分别开展教学单元及整体设计评比活动。单元教学设计评比由系部考评每一位教师后,择优推荐参加学校层面的单元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在总结单元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整体教学设计评比,学校从各单元有机关联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和优化进行评比。

(2)开展教学能手评比。

对课堂教学实操效果,系部通过听课评选课堂教学能手,并择优推荐参加学校教学能手评比活动。

(3)开展社会评教、评学活动。

学校从社会上聘请专家听课、评课,督导教学过程。同时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兄弟学校教师来校听评课。

(4)设立课改专项基金。

学校在经费预算中,设立课改专项经费,按课改奖励办法,对照考评、督查、反馈结果,对在深化课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系部和个人予以奖励。

收获成效:郁郁葱葱的学习氛围,

快快乐乐的成果共享

1.有效彰显了课改示范效应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学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由自醒到自觉再到自愿的推进过程,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逐渐体味到辛勤付出后的快乐和成就。整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职业技能有了明显提升。在2012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立项学校。

2.大幅提升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深度推进校企共育人才,近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一批毕业生已成为创业典型、就业明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达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三满意”。

3.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篇8

一、主要任务和责任分解

20*年的纠风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紧密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开展"三服务一满意"(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让人民满意)主题活动,着力在预防不正之风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继续保持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力度,综合运用司法、行政和纪律等多种手段,重点查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审批权、执法权和司法权在商业活动中索贿受贿的违法犯罪案件和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顶风违纪违法案件,切实遏制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逐步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着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整合行政审批项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促进权力规范、透明运行。治理商业贿赂重点领域和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加强行业规范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促进行业自律,遏制"潜规则"等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努力铲除滋生商业贿赂的土壤和条件。

牵头单位:县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

参与单位:县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财政(地税)局、县行政服务中心(招管办)、县卫生局、县文广局、县教育局、县电信局、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县供电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环保局等相关部门

(二)深化阳光热线直播节目。各上线单位要把"阳光热线"工作纳入本单位党风、政风和行风建设之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各单位"一把手"要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做到亲自接听"阳光热线",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确定专人负责,指定具体工作联络员。要实行考勤备案制度,"一把手"因故不能参加的,要事先向县纠风办书面说明理由。对群众通过"阳光热线"反映的问题和要求,要区别情况,认真及时地予以处理,能答复的当即答复,该承诺的明确承诺,不能解决的要耐心说明原因。对社会反响较好的单位,要予以表彰奖励;对消极应付、解决问题推诿拖拉、群众意见较大的,要予以通报批评或公开曝光。"阳光热线"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我县机关效能日常工作考核,我县将出台相应考核办法加强对"阳光热线"落实工作考核。

牵头单位:县纠风办、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台

参与单位:各上线单位

(三)深入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依法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的规定,确保经济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统筹城乡教育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逐步解决县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收费问题。完善收费公示制度,增强收费工作透明度;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职员工法制教育,增强依法收费观念,提高规范收费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教育收费管理,改革中小学校和教师评价机制,推行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有效做法,严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和教师参与举办各类收费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禁止任何部门和学校统一订教辅材料。加大对教育经费拨付、学校经费收入和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力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防止挪用教育收费收入和乱收乱支情况的发生。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活动,逐步实行教育收费电子实时监督系统,探索教育乱收费有效监督途径。

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参与单位:县纠风办、县物价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

(四)加大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力度。加强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加大事前监督和事中检查,对药品集中采购有关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依法规范推进医疗器械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加强医用耗材采购工作规范管理。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健全常用廉价药制度,鼓励生产和使用疗效好廉价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管平台。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用药定点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强化药品生产经营监管,加强监督检查和质量抽查,严肃查处医药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和商业贿赂行为,落实不良行为记录查询制度。推行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建立医德医风档案,将考评结果与日常人事管理中的奖惩和晋升晋级相挂钩。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医药广告。

牵头单位:县卫生局

参与单位:县纠风办、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财政局、县人劳社保局、县工商局、县物价局

(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价格监管政策的落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明纪律,确保加强价格监管措施落实的通知》(中纪发〔20*〕1号)精神,督促落实省确定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任务。会同物价等部门依法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格控制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调整,对部分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其他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必要的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纠正不顾大局,不执行、不落实中央加强价格监管措施及相关工作要求等行为,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牵头部门:县物价局

参与部门:县人劳社保局、县工商局、县纠风办

(六)强化对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专项奖金的监管。督促配合有关部门规范社保基金的征缴、支付和管理,加强基金征缴和对财政专户的监督,完善政策制度,实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肃查处贪污、截留、挤占、挪用、骗取社保基金等行为。加快建立和完善基金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确保基金安全。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的监管,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制度,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违规运作、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等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政策,做到应缴尽缴、公平合理,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内部管理,规范运作,改进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广大职工住房公积金权益。强化对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严肃查处贪污、截留、挤占、挪用、骗取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等行为。

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参与单位:县农办、县审计局、县民政局、县人劳社保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纠风办等相关单位

(七)做好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和节庆活动的工作。巩固评比达标表彰清理规范工作成果,对经国务院纠风办批准保留的政府部门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配合组织、宣传和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对所属单位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全面清理,解决过多过滥、乱发奖金等问题,实现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大幅减少、保留项目发挥积极作用、基层企业群众负担明显减轻的目标。制定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长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加强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和规范党政机关举办节庆活动的通知》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清理不符合规定的节庆活动,严肃查处滥用财政资金,利用行政权力拉赞助、搞摊派,以及利用举办节庆活动谋取私利等问题,进一步控制和规范党政机关举办节庆活动。

牵头部门:县监察局、县纠风办

参与单位:县府办、县财政局、县经贸局、县人劳社保局等有关单位

(八)纠正公共服务行业、行业协公和市场中介组织损害群众和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纠正公共服务行业利用特殊地位和管理优势限制消费者权利、设置服务陷阱、推行强制服务、指定消费和乱收费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研究解决涉及服务质量和乱收费问题的治本措施。依法加强监管,坚决纠正行业协会利用行政权力强制入会、摊派会费、搭车收费、指定服务,擅自制定应由政府定价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违规收费,以及设立"小金库"、乱收滥支、坐收坐支等问题;严肃查处市场中介组织进行价格欺诈、提供虚假信息、搞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政策措施,引导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加强自律,促进其健康发展。

牵头单位:县监察局、县纠风办

参与单位: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科技局、县工商局、县旅游局、县民政局、县发改局、县经贸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县人劳社保局、县公安局、县法制办、县物价局等有关单位

(九)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涉农乱收费综合治理,坚决纠正和查处涉农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问题。加强对支农惠农资金监督检查,坚决查处截留、挪用和克扣涉农补贴款等问题。探索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以奖代补机制。建立健全加强监管的长效机制,纠正新农村建设中不顾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强拆强建、盲目建设等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征占农村集体土地中损害农民权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定居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参与单位:县监察局、县农办、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建设局、县物价局、县纠风办

(十)深化公路"三乱"专项治理工作。继续加大对治理公路"三乱"的明察暗访和查处力度,推进县公路"三乱"投诉举报电话(96520)平台建设。认真执行公路"三乱"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公路无"三乱"达标摘挂牌制度。加大对治超站(点)、路政、施救、拖车等行政执法、服务部门的监督力度,规范"电子警察"的使用,继续清理不合理的限速标志。开展公路收费站、检查站相关情况调查,治理公路收费站、检查站的设置、收费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特权车"、"人情车"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坚决纠正违规减免车辆通行费不正之风。建立防范公路"三乱"的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防止"三乱"行为反弹。

牵头单位:县纠风办

参与单位: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局

(十一)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和民主评议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办事和电子政务实时监督系统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严格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强化对本系统的监管和指导责任。在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广泛深入开展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观念教育,筑牢抵御不正之风的思想道德的防线。建立和完善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推进部门和行业的文明诚信建设和道德规范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抓好部门和系统的内部监督,加强专门机关的外部监督,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逐步建立靠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加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继续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和人民满意的政府部门活动,开展对卫生系统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和行业的评议,开展"政风行风建设十大新事"评选活动。加快建立基层站所评议和创建的长效机制,对"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民主评议和创建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以"创新"为抓手,办好"阳光热线"直播节目,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提高群众参与度,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

牵头单位:县府办、县监察局、县纠风办

参与单位: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交通局、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县地税局、县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县文广局、县广播电视台、县新闻传媒体中心等有关单位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抓好责任制的落实。各部门要加强领导,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政府系统廉政工作的重点,健全工作责任制,切实抓紧抓好。纠风专项治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落实到位。参与单位要积极配合,把工作做好做实。县监察局和纠风办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推动纠风工作深入开展。

(二)强化督查,严肃查处违纪案件。要加强对政风、行风建设的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普遍检查和经常性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群众、媒体曝光的不正之风问题,做到及时受理,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据实反馈。要严格责任追究,对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依法依纪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对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予以曝光。对损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要揪住不放,一查到底。对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

上一篇:幼儿园礼仪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音乐素质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