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监察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9 15:31:24

效能监察实施方案

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篇1

成立安全生产效能监察领导小组

__

1.按照安全生产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党政领导带队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落实情况。

2.各安委会成员单位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单位部门及个人,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开展和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3.市烟花爆竹监察大队联组人员负责工作督查、业务指导、联合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4.监察对象是安监站全体人员,以及建筑、交通、消防、校车校园、食品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人员工作履职情况(落实全年工作目标、相关会议精神、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复工审批、现场核查、隐患排查治理、执法查处等。)。

5.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部门作风建设规定,比如安监部门“八不准”、安全监管执法“二十条禁令”,遵守街道办事处各项规章制度情况,其他影响安全生产效能行为和问题。

1.联合监察:监察员由街道党政领导、纪检监察人员、上级联组领导组成,一起参加督查相关安全生产工作,采取定期督查每季度一次和不定期抽查形式。其中安监站人员每月一次,结合街道网格化考核。

2.暗查暗访:采取“四不两直” 和“一厂双查” 检查方式,在一线掌握真实情况,既查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又查安全监管人员工作履职情况。让事实证明监管人员对行业安全监管是否真正做到了“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真服务”。

3.比执法办案:立案数量质量,案件交办、督办、催办工作落实,办案时效和处罚落实。

4.专项监察、举报(投诉)监察、倒查问责有效结合。

实施程序根据市纪检监察有关规定、市安监局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效能监察工作的文件精神,同时结合街道廉政作风建设要求实施。监察情况存本级纪检、组织部门,抄送市安委办。

1.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存在的效率低下、作风飘浮、相互推诿、办事拖沓、敷衍塞责等行政不作为和不依法行政行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2.对于查实的违反效能监察规定的单位或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效能告诫、扣发福利待遇、调整工作岗位等处理。

3.对于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严重违章违规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刚性执法。同时对监管人员倒查追责。

4.依据市政府及市安委有关工作要求,配合上级工作考核,街道以书面形式半年一次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联系单位、联组(烟花爆竹监察)人员工作履职情况。

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篇2

第一阶段:准备、动员阶段:(4月1日至5月10)

(一)主要工作内容:

1、组建由行政主要领导挂帅,分管用电领导、分管农电领导、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用电、农电、监察、审计、财务、保卫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用电抄核收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挂靠监察部门办公;明确联络员、联络电话。要求于4月30日前完成并报____供电公司用电抄核收效能监察领>文秘站:办公室(以下称: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

2、县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制订工作方案(包括宣传、动员工作方案)。要求于4月30日前完成,并报____供电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

3、召开用电抄核收效能监察工作动员会议,传达上级要求部署本单位的工作。要求于4月30日前完成。

4、利用网络、闭路电视、广播、板报、知识问卷及学习会、动员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工作的目的意义及方法、步骤、要求。要求于5月10日前完成。

(二)工作要求:

1、通过本阶段工作,必须使该项效能监察做到思想发动、工作方案、组织保证三落实,重点要层层实行责任制,任务分工到部门,到责任人。

2、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重点解决领导班子、管理部门和用电口全体员工的认识,提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

3、各单位要保证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到位,工作机制健全,工作经费落实。

在此阶段,省公司和__供电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人员深入各单位领导。

第二阶段:自查、检查、抽查阶段(5月10日至8月10日)

(一)各单位开展自查

1、自查范围和时间:__供电区域内六县市供电公司和分公司从20__年元月至20__年6月抄表、核算、收费等用电营业的业务。公司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地进行检查,并可视情况对自查范围进行延伸。

2、自查方式:具体方式选择自定,具体可为:

①资料核查:对自查范围的全部记录、台帐、凭证、资料组织进行复核查阅;

②现场核对:组织人员对重点部位、环节进行交叉、对口等多方式的明察暗访。

③会议自查: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进行个人、班组自查。

3、自查内容:

一是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①作业流程、工作规范、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执行制度是否到位?

②各岗位、工作环节监督、约束机制是否健全完善?执行是否到位?

③员工岗位职责是否建立健全?履行职责是否到位?

二是工作不尽职及违规情况:

重点检查相关岗位人员是否存在以下行为:

A、抄表工作环节:

①是否存在利用职务或工作上的便利,凭籍供电设施、计量等器具,或教唆、传授窃电技术,为他人窃电提供便利重要任务的内外勾结窃取电能的行为,

②是否存在不按照表计抄表,故意“留底码”的行为;

③是否存在估抄、漏抄或错抄等抄表不到位的行为;

④其他违反用电抄表规定的行为。

B、核算与稽查工作环节;

①是否存在擅自改变用电结构比例和电价类别的行为;

②是否存在与被核查职工串通,或在查处违约用电、窃电工作中,损害客户或企业利益的行为;

③对客户的投诉举报是否存在该查的不查,该处的不处,或在处罚行为中和不按规定处罚的行为;

④是否存在服务态度不好,故意为难客户的行为;

⑤其他违反用电核算、用监和反窃电规定的行为。

C、收费工作环节:

①检查用电违约金(滞纳金)收取情况;

②由抄表员上门收费,是否存在截留电费和挪用、贪污电费行为。

③检查电费回收目标完成情况,是否存在收费不到位的行为,或因工作失误,造成电费流失或发生新欠电费的行为;

④是否存在服务态度不好,故意为难客户的行为;

(二)自查要求

1、分公司和县市供电公司应根据此方案,结合实际制订自查工作安排,层层明确自身工作重点、细化自查方法、人员安排、工作要求。自查方式要结合实际,本着有利于自查的原则进行各种选择,尤其注重运用技术手段,加大明查暗访力度。

2、对查出的问题,应按规定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并逐一填制自查汇总表,形成自查报告,于8月5日前上报____供电公司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

3、自查的问题必须做到三个清楚。即:问题的情节、背景要清楚,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要清楚,问题的责任人员要清楚。

4、公司将视工作情况,适时召开自查情况汇报会,听取工作情况的报告。

(三)检查、抽查及要求

1、按照分级检查抽查的办法,公司对所属县市供电公司和分公司检查,省公司对个别县公司或分公司进行抽查。

2、检查将突出重点,对自查不认真、不严格的单位,公司将组织进行重点剖析;必要时将视情况追究领导责任,责令其重新自查。

3、检查方式主要是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的同时,重点现场抽查核对,并暗访有关现场、客户。

4、通过检查,对有关问题下达效能监察工作建议书、决定书,限期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第三阶段:整改、建制阶段(8月10日至9月30日)

(一)主要工作内容:

1、在对自查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基础上,提出整改 计划。整改计划必须明确整改方式、责任部门,完成时限。要求于8月20日前完成。

2、实施整改计划。一方面对个案进行自纠,一方面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要求9月30日前完成。

(二)工作要求:

1、对个案的自纠整改,必须切实维护企业利益,着力挽回、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必须严格掌握政策,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必须注重运用组织手段,对相关岗位加大交流、换岗力度;

2、对自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必须严肃纪律进行处理,对涉及违法,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0月1日至10月31日)

(一)主要工作内容:

1、公司组织对各县市供电公司和分公司进行检查验收。要求于10月15日前完成。

2、各单位进行工作总结,资料归档;表彰用电管理规范的部门、个人,以及本项效能监察工作开展好的集体和个人;提出巩固效能监察工作成果的意见。要求于10月25日前报送总结材料。

3、申报该项效能监察优秀成果。要求于10月25日前报送至____供电公司。

(二)工作要求;

1、严格按照效能监察工作规定和____供电公司用电抄核收效能监察工作要求进行验收,确保工作效果,防止走过场。

2、科学分析工作情况,客观评价工作效果。总结的经验和教训要切合实际,提出工作建议有针对性,对下一步工作有指导作用。

总体要求

本项效能监察是省公司落实“一强三优”发展战略,贯彻“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立足公司实际,第一次统一组织开展的专项效能监察。对于探索形成运用效能监察途径,促进规范管理,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公司上下必须按照统一布置,真正做到思想重视、态度积极、行动坚决、措施得力、严密组织、精心实施,切实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1、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各单位要在行政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实行工作责任制,搞好分工负责,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检查、考核。

2、强调工作纪律。按照上下步调一致要求,严格按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各阶段工作要有计划、有部署、有总结、保质保量。

3、落实工作责任制。要做到工作组织落实、人员到位,各部门按职能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4、县市供电公司监察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尤其要善于运用监察手段,通过下达监察建议,做出监察决定,督促自查自纠和整改到位。

5、要严格掌握政策,尤其自纠整改过程中,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问题,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认真处理存在的问题,对违规违纪问题,要严格履行组织和工作程序。

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告知制度、意义、依据、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根据以上两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侦查机关刑事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之一,公安机关也有接受人民检察院实施的法律监督的义务。检察监督的范围应当包括对实体法的监督,又包括对司法机关执行程序法的监督,并且这种监督既应当包括对两类法实施的结果实行监督,也应包括对执法者实施法律的全过程监督。①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刑事立案侦查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对侦查机关的刑事立案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可以进一步规范侦查机关的刑事立案行为,防止有罪不究、有案不立、以罚代刑,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现象的发生,防止对当事人滥用强制措施,从而更好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及时查获和证实犯罪,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

但是,从当前的司法实践活动来看,公安等侦查部门还存在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不应当立案而乱立案、对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侵犯当事人权益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公正。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对侦查机关刑事立案活动的监督措施不具体,不规范,监督工作滞后,能够实施有效监督的范围过窄,公安机关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配合措施。检察机关缺乏必要的知情权,知情难成为制约检察监督职能作用发挥的"瓶颈"。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不报捕、治安处罚、劳动教养的案卷难以查阅和掌握。如2002年湖北省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162556件,破案84188件,而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案件仅有18811件,占破案数的22.3%其他案件的处理检察机关均不掌握。②

为进一步提高法律监督效果,促进侦查机关规范刑事立案行为,促进依法办案,确保司法公正,笔者就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以及具体运作规程,谈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与同仁。

一、关于刑事立案告知制度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规定。从开展刑事立案监督和告知形式的特征来讲,笔者认为,刑事立案告知制度,是指根据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侦查机关在对刑事案件决定立案侦查后一定时限内,向同级人民检察院告知刑事立案的相关信息资料,接受法律监督的制度。

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告知义务主体,是负有刑事侦查职责的公安、国家安全、监狱、军队保卫部门、海关缉私等具有刑事案件侦查权的司法机关。(2)接受告知的主体机关,是负有告知义务机关的同级检察机关。(3)告知的内容,是侦查机关关于刑事案件立案的相关信息资料。(4)告知要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5)告知的目的,是确保法律监督机关关于刑事立案活动的知情权,将侦查机关的全部立案活动置于同级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之下,使法律监督与刑事侦查活动趋于同步,便于法律监督机关履行职责。

有些学者和专家针对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等刑事案件侦查部门监督滞后,不能全面实施法律监督的现象,为适应立案监督的需要,建议建立公安机关受理案件向人民检察院备案制度,自案件线索到公安机关,就是立案监督的起点。建议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在一定时间如7天,对其期间接受的报案、控告和自首作出立案或不立案决定的情况向人民检察院报送,统一格式(如表格),内容简明扼要地反映出受理时间、大致案情、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处理结果。这样,人民检察院能够及时全面掌握公安机关立案工作情况。③

上述观点的目的和措施与笔者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笔者认为,备案是下级机关将有关情况报呈上级领导或者主管机关以存档备查,单位之间存有隶属关系,监督的目的性不强,不能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本质属性。

二、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的现实意义和法律依据

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是由法律监督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是司法实践中进一步规范侦查机关的刑事立案行为,解决侦查机关刑事立案行为不规范,促进司法公正的客观需要。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是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活动有效实施法律监督的客观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利。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本条中的"检察",既是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在此专指对刑事诉讼的监督活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进行刑事诉讼都必须遵守本规定。

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施法律监督的职责。从法律监督的本质属性来讲,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应当是动态的、全方位的,包括从立案、侦查、退回补充侦查、审判、延期审理、执行等所有诉讼活动。负责刑事侦查的机关或部门,也具有主动接受法律监督的义务,主动将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变更强制措施等诉讼行为,置于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之下,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创新方式,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供更为广阔、便捷的渠道。

刑事立案活动,是刑事诉讼的开端,依法进行刑事立案,可以使刑事案件得以及时告破,查获犯罪嫌疑人,为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交付审判和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防止无辜者免受错误的刑事追究,有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因错误立案造成诉讼资源浪费,影响正常刑事侦查活动的进行。

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可以解决对侦查机关刑事立案情况了解较少,监督工作滞后的问题,促进侦查机关进一步规范对刑事立案工作的管理,促进司法公正。便于检察机关及时准确地掌握侦查机关刑事立案,和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缩短侦查活动与检察机关诉讼监督之间的时限,使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诉讼监督工作与侦查活动趋于同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开展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确保侦查机关或者侦查部门刑事立案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合法性和公证性。

(二)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是保障法律监督机关对刑事立案工作的知情权,确保法律监督工作顺利进行的需要。

知情权是保证法律监督职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充分保障知情权的监督,是难以收到应用的监督效果的。

刑事立案活动,属于公安等司法机关的职权,由于职责分工、诉讼期限、案件的性质和处理流程等多种原因,在当前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相关制度下,一些重大、有一定影响的案件,经过一定的时限之后,由侦查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移送审查起诉,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但是,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具有"完全的独立性",检察监督很难深入其中。对已立案但未提请逮捕的案件公安机关大多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其告知检察机关的义务,使检察机关很难了解到具体案情。监督就难以有力地进行④。这样就使一些案件,因社会危害性较轻微,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原因,侦查机关在立案后,没有经过检察机关的审查和实施相应的监督程序,直接作了撤销案件处理,甚至,有一些案件根本就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刑事立案。

造成法律监督滞后和监督范围过窄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刑事案件侦查部门又不主动报送关于刑事立案的信息资料,从而不能有效保障法律监督机关对刑事立案活动的知情权。有些刑事案件,是否能够移送检察机关接受法律监督,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移送,几乎全部由负责立案的侦查部门一家说了算。究竟有多少案件,没有移送检察机关接受监督,检察机关却无从知晓。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检察机关的知情权入手。通过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让侦查机关在对刑事案件立案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客观准确地向同级检察机关提供关于刑事立案相关的法律文书、案件事实和证据情况。为法律监督机关开展监督提供必需的条件,确保法律监督的实效。

(三)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是司法实践对规范侦查机关的刑事立案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迫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通知后应当立案。

多年来,通过检察机关对开展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安机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不应当立案而乱立案的现象,使一些性质较为严重的犯罪案件不能及时立案侦查,造成犯罪嫌疑人长期逍遥法外,被害人反复上访,严重影响了政法机关的良好形象,降低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损害了法制权威。也有因受利益驱动,人情干扰,滥用职权等原因对一些经济、民事纠纷案件违规纳入刑事侦查程序,对当事人采取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严重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此类案件往往又不能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或者审查起诉,目的达到之后,私自作出刑事撤案处理。案件有关资料和信息不能按照规范渠道报送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也就无从谈起,法律监督效果当然也就可想而知。

以费县检察院为例,该院自2004年至2006年三年内,共办理刑事立案监督案件131件167人,其中,监督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43件48人,占公安机关提请逮捕案件的13.5%;监督不应当立案而立案案件88件119人,占检察机关所抽查监督案件的21.2%。由于制度规定和现有警力的限制,对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实施监督的范围,只是较小的部分,还有许多案件没有接受法律监督。

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可以使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刑事立案行为的监督,变成即时性的监督,在侦查机关对刑事案件作出立案决定后,在1日或者3日内,将立刑事案件的相关信息资料告知检察机关,检察机关通过及时实施法律监督工作,发现侦查机关刑事立案工作中的不规范、不合法、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情况,对发现的违法问题及时监督纠正,对通过调查认为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案件,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对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通知侦查机关立案;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建议侦查机关作撤销刑事案件的处理,当事人确有违法行为的进行相应的治安处罚;对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建议侦查机关变更强制措施。通过实施及时有效的法律监督工作,防止侦查机关有案不立、不应当立案而予以立案,采用强制措施不当等行为的发生,防止侦查机关滥用职权,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司法公正。

三、告知的内容和程序

刑事立案,仅是刑事诉讼的起步程序,掌握的事实和证据还不够全面,因此,刑事立案告知制度也要充分考虑侦查机关可能告知的案件信息资料。根据司法实践经验来看,可以告知的案件信息资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告知文书的内容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出生日期、工作单位或者家庭住址、涉嫌犯罪的罪名、采取的强制措施、羁押处所、立案时间、所涉嫌的主要犯罪事实,是否属于重大、特大案件等内容。

2、告知采用格式文书的方式,一案有多名嫌疑人的应当分别使用文书报送,同一文书不能载明的,应当另加附页。

3、案件的承办人是告知制度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告知制度的落实。

4、告知道时间限制,已经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已经采取拘留措施的,在24小时内告知检察机关;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措施,或者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的,在立案后3日内告知检察机关。

5、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设专人负责对侦查机关报送的告知书的审查工作,提出审查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检察长,对刑事立案工作没有异议的,立案监督工作终结。经审查认为,属于不应当立案而立案、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等违法情形的,以检察机关的名义,对作出立案决定的侦查机关提出纠正意见,并安排专人跟踪监督,督促侦查机关落实执行检察机关监督意见。

6、对刑事立案告知的有关资料,建立卷宗,客观全面地记载监督程序和内容,与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卷宗、审查起诉卷宗并案保存。侦查机关没有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单独建档存卷。

四、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应当坚持的主要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刑事立案告知制度,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工作量大,时效性强,需要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相互配合,严格按法律和制度规定进行。具体实施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刑事立案告知制度,从本质属性上讲,属于法律监督的范畴,因此,在实行告知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

2、时效性原则。实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的目的,在于提前对刑事立案实施法律监督的时间,使法律监督与刑事诉讼趋于同步,为确保监督效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告知。

3、保密性原则。实行告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案件的知情范围,对一些应当保密或者严格控制知情范围的案件带领一定影响,因此,在报送、审查、反馈等各个环节,都要强化案件保密意识,严防案情泄密,给侦查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4、全面告知原则。对刑事立案信息资料的告知,要实行全面报送,不能根据个人、部门的主观意见或者规避法律监督的需要进行选择,必须是无条件地全部告知,接受监督。

5、相互配合原则。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要从促进司法公正,确保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高度,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按时移送相关文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采取补救措施。

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篇4

伴随着总结经验、规范监督、完善监督、强化监督的实践需要和立法需要,2010年全国第二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民事行政检察多元化监督格局的概念。最高人民检察院随后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决定》对构建民事行政检察多元化监督格局提出了基本要求。应当说,多元化监督格局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民事行政检察多元化监督格局的概念

民事行政检察多元化监督格局是指,在坚持以抗诉为中心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抗诉、再审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一般检察建议、建议更换办案人、移送违法犯罪线索等多种监督方式,全面开展对民事行政生效法律文书、法院诉讼活动及司法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最大限度实现监督效果的民事行政检察模式。

民事行政检察多元化监督格局有以下特征:

(一)以抗诉为中心

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抗诉是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实施监督的唯一法定手段。在实践中,抗诉一直是民事行政检察主要任务,抗诉数量一直是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力度的主要标志,抗诉案件再审改变率一直是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效果的主要体现。其他各种监督方式虽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少具体的法律依据,监督效力不强,监督效果也难以保障。因此,坚持以抗诉为中心,不仅是现行立法规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实践的客观需要。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虽然有诸多探索和创新,但对抗诉这一主要业务应当坚守,应当在工作重心和力量投入上对抗诉工作有所偏重,而不能舍本逐末。

(二)监督对象的全面性

多元化监督格局着眼于对法院民事、行政司法活动的全面监督,不仅针对可通过再审程序纠正的错误生效裁判,而且针对不适于再审程序但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不仅针对生效裁判,而且针对法院在民事、行政司法活动中的各类法律文书;不仅针对法院司法活动结果,而且针对法院司法过程;不仅针对法院的违法行为,而且针对法院司法人员的职务违法犯罪行为。应当说,多元化监督格局的威力就在于监督对象的全面性。

(三)监督方式的多元化

监督对象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以及抗诉方式的局限性,必然要求在抗诉方式之外另设其他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格局的科学性之一就在于针对不同的监督对象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这是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具体体现,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实践经验的总结及检察人员智慧的体现。监督方式的多元化具体指,针对不同监督对象,分别采取抗诉、再审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一般检察建议、建议更换办案人、移送违法犯罪线索等多种监督方式。

(四)监督方式之间衔接配合运用

在监督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上,为确保监督力度和监督效果,各种监督方式之间衔接配合成为必然选择。多元化监督格局的另一科学性就在于强化监督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在同一案件中存在多个监督对象时,分别采取监督方式,数箭齐发;在对某一监督对象采取一种监督方式无法实现监督效果时,进一步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方式。监督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运用,反映了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时的坚持和执着,也体现了检察人员在监督过程中的监督技巧和智慧。

(五)监督效果的最大化

多元化监督格局的提出,主要目的是通过改进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效果。无论是监督对象的全面性,还是监督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监督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运用,都是为了全面而充分地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科学而有力地采取监督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监督效果。强化监督格局,是多元化监督格局的价值和功效所在,多元化监督格局的方案设计及完善都将围绕着强化监督效果而展开。因此,强化监督效果是多元化监督格局的显著特征。

二、构建民事行政检察多元化监督格局的思路

(一)坚持抗诉工作的中心地位

从检察实践来看,坚持抗诉工作的中心地位可遵循以下路径:一是明确抗诉范围和标准。为便于检察人员把握和操作,有必要对抗诉范围进行细化,对抗诉标准进行统一。尤其是对于可适用抗诉方式监督的判决、裁定、调解的具体类型予以明确,对抗诉的法定标准之外的必要性标准进行研究。应区分抗诉案件与再审检察建议的案件的标准,体现出两种监督方式的不同特点。对于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限制降格采用其他方式监督。二是科学设计抗诉工作考评标准,将抗诉案件质量和效果作为考核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主要指标。三是改进和完善抗诉工作机制,通过强化案件管理、流程控制、层级把关,提高抗诉工作质量和效率。在书面审查的基础上,探索公开审查机制,以程序公开促程序和实体公正。四是强化抗诉案件出席再审法庭及后续跟踪监督工作。两高会签文件明确了检察机关对抗诉后再审活动的监督权,检察机关应以此为立足点完善抗诉后跟踪监督机制,并完善抗诉案件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强化检察监督效力。五是提高检察人员办理抗诉案件的水平,重点培养办理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行政案件的专门人才,以促进民事、行政抗诉工作深化发展。

(二)坚持监督方式的多元化,规范各种监督方式的适用范围和标准

1.抗诉的适用范围和标准。就法律现行规定及民事行政检察现有实践来看,检察机关抗诉的范围包括以下方面:①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具体指法院依普通程序作出的生效判决。法院依特别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作出的生效判决暂时无法通过抗诉手段实施监督。解除婚姻关系和收养关系的生效判决不能抗诉,但对财产部分的处理可以通过抗诉手段实施监督。②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定,主要指不予受理裁定、驳回裁定、管辖权异议裁定(同时案件尚未作出生效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0条,除该三种裁定以外,另有八种类型的裁定,但根据最高法院的现行意见,其中多数无法通过抗诉方式实施监督,而其中终结诉讼裁定应当可以抗诉。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37条规定的4中情形作出的终结诉讼裁定,属于法院对案件的最终处理结论,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应当属于抗诉的范围。③法院作出的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生效调解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调解内容,应属于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范畴。

检察机关行使抗诉权,应严格掌握两个标准,一是法定标准,二是必要性标准。法定标准,即指《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的民事抗诉标准和《行政诉讼法》第64条规定的行政抗诉标准。必要性标准,是指在符合法定抗诉标准的前提下,案件亦有抗诉的必要。实践中,有些案件虽符合法定抗诉标准,但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案件没有抗诉必要。对抗诉必要性的判断,需权衡和比较多种利益和价值,包括当事人权益受影响的程度,裁判生效时间、诉讼经济、程序价值、社会效果等多个方面。

2.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和标准。相较于抗诉的适用范围,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可以适当宽泛,尤其对于无法采取抗诉方式监督的案件,可以尝试再审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因此,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包括,经过普通程序和特别程序审判,以判决、裁定、调解审结的案件。

案件符合再审条件即是再审检察建议的标准,再审检察建议同样需执行与抗诉标准无异的法定标准和必要性标准。实践中,为保证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北京市检察机关对再审检察建议的运用,一般把握两个标准,一是实体标准,即案件符合再审条件且有再审必要;二是程序标准,即检法沟通后法院同意启动再审。

3.纠正违法通知的适用范围和标准。纠正违法通知的适用范围比较宽泛,法院在审判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司法、执法行为,只要不适于通过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方式监督,都可以纳入纠正违法通知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法院作出的裁定、决定,而且包括法院工作人员在司法、执法过程中的各种事实行为。

纠正违法通知应把握三个标准:一是违法性标准,即被监督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如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违反法定程序和条件、违反法定期限等。二是可行性标准,即对于已经发生的违法行为,可以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三是必要性标准,即既已发生的违法行为确有事后纠正必要。

4.改进工作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和标准。改进工作检察建议是检察监督的一种手段,适用范围同样应限于法院司法、执法活动及行政机关执法活动,一是法院在司法、执法活动中存在违法或不当行为,有必要采取改进措施,在今后工作中避免;二是行政案件中涉诉行政机关存在违法或不当行为,有必要采取改进措施,在今后工作中避免;三是涉诉案件暴露出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管理漏洞,有必要采取改进措施,减少社会矛盾的出现。

检察机关在运用改进工作检察建议监督时,应掌握两个标准,一是问题标准,二是必要性标准。问题标准是指法院在司法、执法活动中存在违法、错误或不当等问题,行政单位在执法、管理活动中存在违法、疏忽、制度漏洞

5.移送违法、犯罪、违纪线索的适用范围和标准。移送违法、犯罪、违纪线索,主要针对两种人的行为,一是案件当事人的可能构成违法、犯罪、违纪的行为,二是案件相关人的可能构成违法、犯罪、违纪的行为,案件相关人具体指原审法官、涉诉行政行为的公务人员、原诉讼中鉴定人和其他提供证据的人、原诉讼中律师、对原审施加影响的案外人等。

移送违法、犯罪、违纪线索的标准,是行为涉嫌违法、犯罪、违纪,是否构成违法、犯罪、违纪暂不确定,也无需确定,亦无权确定。在移送线索时,检察机关应具体掌握两个标准:一是移交的线索中有确定的前提,前提可以是行为、后果、表象,可以不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而只是一个细节,但该前提必须是有证据证明的,而不能是无根据的臆测;二是从前提到结论存在可能性。

6.建议更换办案人的适用范围和标准。建议更换办案人,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办案人员严重违反法律规定或办案纪律,损害了诉讼程序的公正性,被监督机关未更换办案人的;二是办案人员虽违法情节较轻或行为不当,但影响了当事人对程序公正性的信任,当事人要求更换办案人,被监督机关未更换办案人的。

检察机关在建议法院更换办案人时,应坚持有规有度的标准,即符合规则的要求且有建议更换的必要,具体指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程序正在进行中,尚未有最终结论;二是办案人员有违法、违纪或其他不当行为;三是办案人员的行为已经构成对程序公正的严重损害,或虽未损害公正,但已影响了当事人对办案人员公正立场及预期公正结果的怀疑,当事人明确要求更换办案人;四是法院应当更换办案人但并未更换。

(三)科学设计多种监督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

1.衔接运用。针对某一需要监督的事项,检察机关可以首先选用某一种监督方式,但在该种监督方式不能实现监督目的时,及时启动后续监督方式。检察实践中,监督方式的衔接运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再审检察建议与抗诉之间的衔接运用。鉴于再审检察建议不具有直接启动再审的强制效力,检察机关对于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后,法院很可能不对案件启动再审。此时,检察机关应及时采取后续监督方式,即启动抗诉程序,将案件提请上级院抗诉。抗诉方式的及时有效衔接,为再审检察建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保障了检察监督的效力。二是对事的监督与对人的监督的衔接运用。法院裁判存有错误或法院司法人员在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或发纠正违法意见或建议后,法院司法或执法人员明知有错拒不纠正的,检察机关可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对法院相关责任人员的行为进行渎职性评估,并视情况采取其他适当的监督方式。

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篇5

一、我国检察权的内容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侦查权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2款规定,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读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另外,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审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补充侦查。

2、对刑事案件的公诉权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唯一的公诉机关,除自诉案件以外,刑事案件的权全部由人民检察院行使,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追究犯罪,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讼,其它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

3、诉讼监督权

诉讼监督权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进行监视、督促的权力。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习批准逮捕权。逮捕涉及到公民的人身自由,错误逮捕必将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8条规定,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的批准,由公安机关执行。

人民检察院的批准逮捕权就是为了防止公安机关乱用逮捕权,侵害公民的合法②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利权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立案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是开起刑事诉讼程序的第一道关口,意味着某一案件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犯罪嫌疑人能否作为刑事被告人交付审判,因此,“人民检察院通过立案监督,依法纠正公安机关有案不立或以罚代刑的现象,使犯分子受到刑事追究。’,①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80条和282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施行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部门、审查部门在审查逮捕、审查中,审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③刑事审判监督权。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是为了保证审判活动的合法性,保证人民法院能够依法办案,保证人民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人民检察院的审判监督是一种事后监督,在开庭审理期间发现法院有错误行为的不能当庭指出,而在法院休庭后才可以提出。④执行监督权。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24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的这一职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情况是否正确合法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是对看守所、监狱等执行场所的改造监管工作是否正确合法进行监督。

二、我国检察权的性质

关于检察权的性质问题存在着多种争论,主要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行政权和司法权双重属性说、法律监督权说。

1、行政权说认为,人民检察院从组织体系上看实际上级领导下级的组织体系,这是典型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系,另外,人民检察院对特定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而侦查权具有主动性,这与司法权的被动性是背道而驰的。

2、司法权说认为,在我国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均被定义为司法机关,而检察机关行使的审查权与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又具有相似性,都是对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判断,适用法律的行为。

3、行政权和司法权双重属性说是上述两种观点的折中说法,认为检察权既是行政权又是司法权,是二者的棍合体。

4、法律监督权说在我国的学理占据主流的地位,笔者认为法律监督权说更确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产生它的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由此可见,检察机关是自成体系的,它既不属于法院系统,也不属于行政系统,更不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下属机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但并不是任何一种矛盾都能够决定事物的属性,只有占据主导地位的矛盾即主要矛盾才能决定事物的本质。如前面所述,我国检察权是一个复合体,包括对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侦查权、刑事案件的公诉权、诉讼监督权,“根据我国的宪法定性和框架,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即检察机关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监督性。’权孕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的侦查权是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政性的监督,审查批捕权是对侦查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是否合法的监督,出庭支持公诉是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因此法律监督权才是检察权的本质属性。

三、当代中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存在的缺陷

(一)立法语言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1、立法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地位未明确规定。虽然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但是由于规定过于笼统、抽象、“没有明确人大的最高法律监督权和检察法律监督权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规定检察法律监督权的地位和效力,这就使检察法律监督权的概念和效力范围始终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④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纷争。

2、检察法律监督权缺乏立法上的保障。在我国三大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在行使法律监督权时,有权提出纠正意见、有权提出抗诉,但多数法律没有规定被监督者的义务,以及被监督者违反义务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可谓是立法上的空白,这使得实践中检察监督权的行使缺乏立法上的保障,在被监督者违反义务时,检察机关也是束手无策。

3、检察法律监督权的条款缺乏独立性。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在立法上主要体现在三大诉讼法中,((刑事诉讼法》第1%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第205条第三款规定,最高人人民检察院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民事诉讼法》第18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错误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行政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综上立法的规定,可见我国检察法律监督的条款还依附于二大诉讼法,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

(二)监督的方式手段单一,缺乏应有的力度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人民检察院的刑事检察监督规定为“建议”、“通知”或“纠正”,没有规定当检察机关的建议书或通知书被置之不理时,检察机关应进一步采取的监督措施是什么。在开庭期间,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判程序错误的,应当在休庭后提出,这种事后监督的做法不仅违反了“程序正义”的要求,也不符合法律监督的应有之义。人民检察院对侦查行为合法性的监督主要是对公安机关移送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查,但公安机关怎会把自己的违法行为记载在移送审查的材料中。

(三)检察权不独立.制约了法律监督权的有效实施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行使职权的基本原则,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检察机关系统实行的是垂直领导体制,即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但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检察机关的这种垂直领导体制并不是绝对的,这种垂直领导只是业务工作上的领导。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这导致了我国检察机关长期以来实行地方领导与上级检察机关领导并行的双重领导体制。由于检察机关的人事权和财政权掌握在地方党政机关的手中,检察机关完全是靠地方财政吃饭,人民检察院在行使法律监督权时,“遇到上级检察院和地方党政领导对案件的处理意见不一致时,”叱比行为和意志难免受到地方权力机关的干涉,检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就难以实现。

四、完善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界定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权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之间的关系

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法律监督权,即监督宪法的实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主要是通过人事任免、审查、批准或撤销工作报告、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等方式进行,而不宜直接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具体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人民检察院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宪法》赋予人民检察院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其行使法律监督的职权是全国人大法律监督职权的具体化,在实施法律监督的过程中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对检察权行使的状况听取和审议年度工作报告、对检察工作中重大违法情况通过质询、询问等手段进行监督。

(二)在人民检察院内设立专门的法律监督机构

目前,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如检察院侦查监督机构⑥对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审查决定是否批准逮捕,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通知公安机关立案以及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监所检察机构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活动进行监督。公诉机构对开庭审理过程中法院违反法定程序的,在休庭后提出纠正意见。现有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与其它职权重合在一起,检察官行使职权时往往身兼数职,身份的重合不仅影响了办案的效率,而且影响法律监督权的效力。因此,笔者建议在检察院内部设立专门的法律监督机构,取消侦查监督机构、监所检察机构、民事行政检察机构的设置,与公诉机构、贪污贿赂检察机构、读职侵权检察机构以及其它机构并列构成人民检察院的办事机构。法律监督机构与其它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专门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和决定逮捕,对立案和侦查活动、审判活动以及法院裁判的正确性和执行情况的监督由法律监督机构统一行使,人民检察一院办理的每一个案件,从审查到提起公诉或作出不决定,都要向法律监督机构汇报或备案,开庭审理时,法律监督机构派员出庭参加诉讼,监督庭审活动的合法性。法院判决、裁定作出后,法律监督机构应及时审查,发现有错误的,应立即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对于监所等执行机构的监督,法律监督机构应定期派人到执行场所视察,执行场所也应定期向法律监督机构汇报工作。

(三)法律监督机构独立行使职权

法律监督机构是人民检察院专门从事法律监督的机构,为了保障其能够独立行使职权,避免受到来自地方党政机关的干扰,应改变人民检察院的财政开支由地方财政划拨的制度,改为由中央财政统一划拨给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各地人民检察院的需要来分配财政开支。只有人民检察院实现了独立,才能保障法律监督机构独立行使法律监督权。

(四)制定专门的《检察法律监督法》

如上所属,有关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的立法分散的规定在《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中,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和概括性导致了人民检察院未能充分发挥其法律监督的职能,因此,笔者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检察法律监督法》以明确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以及监督的手段、途径和保障措施。使我国的检察法律监督自成体系,人民检察院在实施法律监督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具体的操作程序以及完善的保障措施。如扩大检察院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增加立案监督的救济途径,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并将立案的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如果公安机关拒不立案的,检察院法律监督机构应通知本院侦查机构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2007•‘’政法实务.为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撤销案件,并将撤销案件的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如果公安机关拒不撤销案件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构可以直接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撤销案件决定尸送达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拒不执行的,检察院法律监督机构应通知本院侦查部门执行。

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篇6

一、基层检察机关开展诉讼监督工作的机制保障

检察机关开展诉讼监督工作,应当注重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措施,提高监督能力。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在诉讼监督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障碍,有些是体制机制上的,有些是具体措施上的,有些则与检察官自身素质密切相关。目前在监督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检察机关与侦查、审判、刑罚执行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和意见反馈机制不够健全,信息交流不够及时;二是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的衔接配合不够顺畅,没有形成诉讼监督的整体合力;三是与诉讼监督有关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在监督措施方面,存在检察机关调阅审判卷宗材料、调查违法的程序不明确、不规范,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的效果难以保障,查办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的力度不够等问题。在监督能力方面,部分检察人员对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的审查把握能力不强,导致应当发现的问题未能发现,或所提监督意见质量不高,不能得到被监督单位的认可。基层检察机关要认真查找诉讼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诉讼监督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实现诉讼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长效化。

二、强化措施,努力提高监督水平

基层检察院应积极探索建立以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执法公正为核心的刑事诉讼监督体系,创新监督理念,拓展监督方法,坚持做到办理案件流程化、审查把关制度化、监控措施延伸化、评查案件机制化、队伍管理人本化,实现“无错捕、无漏捕、无错诉、无漏诉、无超期”的“五无”目标。

(一)盘活内部职能,构建协作机制。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侦监、控申、民行、、自侦等部门互通案件线索、互相配合工作机制。例如在审查批捕过程中,侦查监督部门对定性、证据分歧较大的案件,主动与公诉部门进行沟通,听取意见,统一认识;或是在审查阶段,公诉部门发现需要改变对批捕案件的事实的定性,拟作捕后不诉或捕后改变强制措施等处理时,事先听取侦查监督部门的意见,共同研究,采取对策。

(二)加强外部联系,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一是与公安机关建立重大复杂案件捕后介入侦查机制。对重大复杂案件作出批捕决定后,及时召开公安、检察联席会议,沟通办案信息,适时介入侦查取证工作。二是与公安机关联合出台不定期走访检查和年底集中审查执法监督机制。侦监部门每季度至少对公安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办理的案件进行一次检查,看有无以罚代刑、降格处理的情况;年底集中清理本年度裁判文书,看有无漏捕漏诉情况。三是探索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四是与公安、法院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重大案件庭前会审制度,解决案件侦查失误、补查补救等方面的问题,使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得到依法解决,对确保案件质量和诉讼顺利进行起到积极作用。

(三)加大监督力度,打击侵犯未成年人犯罪。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众多留守未成年人缺乏有效的家庭监护,处于安全少保障、权益受侵害的无序状态。未成年人大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猥亵等行为严重摧残其身心健康,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留守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加之此类案件的特殊性,有些犯罪行为未能被公安机关立案。我院加大对此类案件的监督力度,从重、从严、从快打击。

(四)强化监督意识,切实加强审判监督。通过庭前跟踪、庭上监督、庭后审查等方式,强化对审判工作的监督。特别是通过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及时提出建议,最大限度地减少重罪轻判、轻罪重判、有罪判无罪等问题的发生。

三、完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监督

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篇7

笔者认为保密备案是指,不对备案内容进行审查,对备案文件进行保密,并对备案文件的报送时间、报送单位等事项进行程序登记,以备解密后审查。

相对于技术侦查前置程序的保密备案体现为,侦查机关对于将实施技术侦查的案件,将技术侦查的前置程序及于立案,审批等相关复印件装订成册并密封,报送相应检察机关职能部门,由该检察机关职能部门对其报送时间,报送单位、部门,接受单位、部门等事项进行登记并负责保密。保密期间不对备案文件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审查,待解密后,可在相应主体监督下,由检察机关相关职能部门对其进行复核,不符合技术侦查前置条件的,技术侦查所取得的材料不得作为定案依据,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可以为相应主体追究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和民事责任提供相关依据,并及时监督销毁有关材料。

由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实施技术侦查前置程序的保密备案的合理性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加强对技术侦查措施的程序监管。由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技术侦查的前置程序进行保密备案,对备案时间、单位等程序事项进行登记,可以有效避免侦查机关实施技术侦查措施后,对其原有审批程序进行补充、篡改,防止事后立案,或任意补充、篡改审批理由、时间等情况的发生。可以通过对履行程序的事前登记,事后监管,加强对技术侦查权的有效制约,防止恣意滥用技术侦查权。并且对违反程序实施的技术侦查措施所取得的非法证据的排除。和追究其侵权责任的相应关系人,提供原始的可靠依据。

第二,符合侦查机关实施技术侦查措施的保密性特点。由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技术侦查的前置程序进行保密备案。对备案内容进行先行保密,后行复核。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技术侦查内容外泄,避免了扩大内容可控范围,保证了技术侦查措施的实施风险和实施效率,节约了由于审批权外移而带来的高昂的保密成本。

第三,有利于提高技术侦查措施所取得材料转化为证据使用的合法性。由于技术侦查措施其自身严格保密性和基本权利的侵犯性特点,其所取得的材料往往难以转化为证据使用。虽然现行草案中明确肯定秘密侦查获取的材料可以用作证据,但仍缺乏有效的程序监管和权力制约,如果由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技术侦查的前置程序进行保密备案,事后对其所取得证据材料程序合法性进行复核。则可以对侦查机关实施技术侦查措施审批程序合法性进行监督,对技术侦查权进行制约、对通过技术侦查措施等秘密手段所取得材料作为证据使用提供了程序合法性保障。

第四,符合工作实践需要,便于实施开展。由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技术侦查的前置程序进行保密备案,不分割原有技术侦查权的实施体系,在原有各机关职能体系的基础上实施强化对技术侦查程序的监督,逐步增强技术侦查权的制约,符合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实践需要,有助于保持各职能部门体系结构的稳定便于实施开展。

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篇8

论文关键词 廉政风险防控 结合机制 基层检察院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制度防线,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基层检察机关,在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现有工作机制如规范化管理机制、检务督察机制、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有效对接,在确保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同时,促进检察工作各项管理机制的协同发展。本文结合基层检察院工作实际,就如何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作一初略探讨。

一、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内涵

廉政风险,是指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廉政风险点,是指公共权力运行流程中可能出现因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党员干部不能廉洁自律而产生廉政风险的具体环节或岗位。廉政风险点及其相对应的廉政风险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权力运行的变化或岗位职能职权的调整,而相应发生变化。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对权力运行各个方面和重要环节的廉政风险实施有效防控,实现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行政业务与廉政工作、思想防范与制度约束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的发生。

所谓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是指基层检察机关在运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过程中,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现有工作机制如规范化管理机制、检务督察机制、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有效对接,在确保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同时,促进检察工作各项管理机制协同发展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运作方式。

二、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理论基础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对检察人员实行廉政风险管理,提高其拒腐防变能力,是当前各级基层检察院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才能有力地促进检察干警廉洁执法、高效履职,从而使检察机关各项职能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一)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科学合理、系统配套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整体效能。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坚持统筹推进、综合治理,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发文中提出: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工作规划》涉及到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级检察机关应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既要立足当前,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又要着眼长远,科学筹划安排,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实施。

由此可见,《实施纲要》、《工作规划》中所描述的惩防腐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思想,惩防腐败体系的生存与发展与其外部机制息息相关。因此,基层检察院贯彻执行《实施纲要》、《工作规划》必须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基层检察机关的现有工作机制相结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实施。

(二)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现实基础

基层检察院建设是检察机关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事关整个检察事业的发展全局。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及《基层人民检察院规范化建设考核办法》,我省也专门下发了《湖南省基层检察院建设考核办法及量化评分细则》,对基层检察院建设进行督导和规范。应当说,从中央到地方,对基层检察院建设工作是非常支持的,特别是近几年来,上级院一直将基层检察院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指导力度,使基层检察院干警的执法能力、执法形象、执法公信力、科技装备等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员短缺、案多人少,仍是制约基层检察院发展的突出问题。  作为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在整个国家权力机构中,担当着反腐倡廉的重要司法职能。如何规范检察机关自身的执法行为,确保检察人员自身的廉洁性,作为检察机关承担内部监督职能的纪检监察部门也“从幕后走到台前”,肩负起做好检察人员廉政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除了开展日常的纪检监察外,如何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需要制度与方法的创新。

然而,人员短缺、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依然制约着基层检察院的各项工作,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工作也不例外。据统计,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专职人员一般为1-2人,却要承担日益繁重的内部监督职责,而且这种状况还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要缓解当前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必须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方能履行好自己的内部监督职能。实际上,为缓解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将尽可能多的人员安排到业务部门办案,有些基层检察院不得不将纪检监察、检务督察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合署办公或多个部门人员交叉任职。这就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基层检察院的规范化管理机制、检务督察机制、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现有工作机制相结合,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表现形式

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基层检察院的现有工作机制如规范化管理机制、检务督察机制、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存在诸多共性,正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才有了现实可能性。下面,笔者就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作一简要论述。

(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规范化管理机制相结合

规范化管理机制,是指检察机关为了确保检察人员的管理、检察办案工作的开展、检察机关的运作均按照既定的程序、规则、制度进行,而建立的一套现代的、科学的、符合法律监督职能要求、检察执法特点和检察队伍构成的机制。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规范化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一是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对干警执法活动的全程监督,突出防控重点人员、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二是规范同步录音录像,专人负责管理录音录像和其他各种资料。三是层层签订办案安全责任书,强化办案工作区各种安全措施,加强对办案过程的安全检查。

(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检务督察机制相结合

检务督察机制,是指检察机关的检务督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和规定对督察对象履行职责、行使职权、遵章守纪、检风检容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的一项重要内部监督工作机制。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检务督察机制相结合:一是加强对重点部门办案纪律、重点办案环节、办案安全等方面进行督察,发现风险点及时加以督促改进。二是加强对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督察。三是是加强对外出执行公务人员检容检纪以及对警车涉足酒店、娱乐场所的督察。

(三)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相结合

执法档案管理机制,是指检察机关为了保证检察人员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而将检察人员办案的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在执法办案活动中执行法律、遵守纪律、接受奖惩等情况全部记录下来形成档案并加以动态管理的机制。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相结合,一是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考核情况记入检察人员的执法档案,通过对检察人员的执法行为的全程监控,促进检察人员依法办案、廉洁办案。二是在执法档案的管理上,采取“一案一登记”、“一案一测评”的方式,对个案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三是依据个人执法档案实行错案追究制,对检察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情况,进行责任倒查,追究办案人员及相关领导责任。

(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相结合

绩效考核机制,是指检察机关针对每个检察人员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他们执法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检察机关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的机制。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相结合,一是通过采取科室自查与分管领导检查、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对廉政风险防控各项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范围。二是纪检监察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责成整改。三是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进行质量考核,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修正风险点,促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不断完善。

当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除了能够与规范化管理机制、检务督察机制、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外,还可与基层检察院的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机制、存疑不起诉听证机制等有机结合,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论述。

上一篇: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道德讲堂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