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1 17:02:20

不良分析报告

不良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2(b)-163-02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ADR)和报告工作的不但加强和深入,ADR在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带来的危害性已引起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重视和加强对药物ADR的了解,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不仅可避免对患者的伤害,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对改善医患关系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现将本院2008~2010年收集的符合报告要求的274例ADR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以本院临床药学室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各临床科室收集的274例符合ADR报表要求的内容为基础,并对报告数据进行必要的规范。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依据ADR报告表,分别对274例ADR所涉及的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具体药品以及引起的ADR临床表现、ADR的归转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药品分类方法、ADR累计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描述、不良反应报告类型的划分依据分别为:《新编药物学》(第17版)、《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附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Excel进行数据统计,由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年龄、给药途径分布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74例ADR患者中,女143例(52.19%),男131例(47.81%)。年龄最小7个半月,最大82岁。5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ADR比例较高为167例(60.95%),提示老年人用药更易发生ADR,发生ADR的年龄分布见表1。

2.2 引发ADR的给药方式

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共209例(76.28%),提示临床静脉给药应加强监护,发现ADR应及时处置,注重静脉给药的合理性。不同给药途径引发的ADR例数及构成比,见表2。

2.3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74例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器官损害最多为168例(52.01%);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55例(17.03%);排第三位的是神经系统反应47例(14.55%),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情况,见表3。

2.4 ADR涉及的药物种类

274例ADR报告涉及的药物中,居首位的是抗微生物药,为140例(51.09%);其次为中药制剂51例(18.61%),其中主要为中药注射剂,ADR涉及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见表4。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274例ADR报告显示,ADR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但50岁以上人群发生ADR的比例较高,60岁以上ADR发生率为32.48%,位居首位。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往往患有多种疾病,合并用药较多,同时老年人组织器官老化和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减慢,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易致药物积蓄。男女性别比为1∶1.09,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与文献报道相似[1-2]。因此,在临床的诊疗用药过程中,对老人和女性患者应加强药学监护,使用药物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与医源性疾病的关系,对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等方面多加考虑,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引发274例ADR的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占76.28%,其原因为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无首过效应,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是引发ADR的可能因素[3]。因此建议医师在临床诊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做到能口服给药达到治疗目的的,尽量不要静脉给药,可以小剂量多次给药的,不要一次给予大剂量,这样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

3.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本院274例ADR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皮肤及附件器官损害占52.01%,位居首位,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红肿等,这类症状较易发现,报告病例数也相对较多。其次为消化和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等。本院ADR报告大部分来源于住院部,从记录中发现,ADR发生后一般都能及时被发现,在经停药或给予抗组胺、激素等药物处理后,症状均能消失,大部分症状轻微。

3.4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表4统计数据显示,抗菌药引发ADR的构成比和涉及品种居各类药物首位,为140例(51.09%),抗菌药物在本院临床使用量大,本院临床药学室统计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一般都不低于80%。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抗菌药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引发不良反应占第二的品种是中药制剂,为51例(18.61%),其中主要为中药注射剂,这与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品种繁多,而且大量上市,由于其临床研究资料不完善,使用后出现了较多的ADR。中药注射剂由于提取组分复杂,质量标准研究受局限,使得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注时易于发生ADR。近年来不断有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受到了医药界的高度关注[5-7]。

3.5 ADR的转归

多数ADR能被及时发现,一般症状轻微,停用可疑药物后并给予对症治疗都会好转或治愈,出现的死亡病例是院外转诊的严重ADR病例。本院274例ADR报告中,治愈245例,占89.42%;好转28例,占10.22%;严重致死ADR 1例,占0.36%。

4 小结

通过对ADR的监测和报告,使我们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虽然ADR不可预测,但大多数ADR可以通过临床医生和药师在用药之前做好前期工作,诸如问清患者的ADR史、家族过敏史、药物配伍禁忌、合理的给药剂量和时间间隔、静脉注射剂的滴注速度等,尽可能地降低ADR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邢玉柱,毕娟,陈汛,等.2008-2010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6):558-559.

[2] 任剑雄.我院243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7(24):117.

[3] 孙定人,齐平,勒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40.

[4] 刘心惠.我院3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38):3622.

[5] 刘文,汪曲,孙爱华.我院2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3):134-137.

[6] 刘艳.我院44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7):646-648.

[7] 吴虹,梁健成,黄义昆,等.药品不良反应442例的分析报告[J].广西医学,2011,33(8):1050-1052.

(收稿日期:2011-09-15)

不良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抗感染药物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6-008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by drugs (ADR) in our hospital, and to explor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A total of 248 cases of reported ADR from 2012 to 2014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Among 248 cases of ADR reports, involved drug products were 97 types in 12 classes, in which anti-infective drug was ranked the first. The main administration route was intravenous drip. The proportion of affected skins and their attachments was the biggest, followed by the digestive system. Conclusion Factors inducing ADR are multiple. ADR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works should be focused and strengthened clinically, so as to reduce or avoid ADR.

[Key words] Adverse drugs reactions; Rational drug use; Anti-infective drug

药物的双重性表现为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在临床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ADR 监测是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加强药品管理并确保人们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1],对此我们应加强和重视ADR 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2],及时发现药物不良事件警戒信号。现对我院2012~2014 年收集的248例ADR 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2014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数据。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报告中的患者性别、年龄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及分布、临床表现等相关项进行统计分析[3]。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24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男120例(48.39%),女128例(51.61%), 男女比例为0.938∶1,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的年龄段分布情况:年龄

2.2 引发ADR的药品类型分布

统计方法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 版[4]的药品分类,在248例ADR报告中,共涉及12类97种药品,其中居首位的抗感染药物引起71例(28.63%)ADR报告,居第2位的是抗肿瘤药引起的68例ADR报告,占27.42%。在引发ADR药品的97个品种中,最多的也是抗感染药,共24个。其构成比见表1。

2.3 引发ADR与不同给药途径的关系

在248例ADR报告中,通过静脉给药发生ADR的病例最多,通过口服、肌肉注射、局部外用等途径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静脉给药引发ADR共有173例,占69.76%,其次是口服给药,为55例,占22.18%,肌肉注射18例,占7.26%,局部给药2例,占0.81%。

2.4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分布及药品

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在抗感染药引发的71例ADR中最多,均为17例,占23.94%。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248例ADR报告中,有86例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34.68%,ADR发生比例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80例,占32.26%。见表2。

2.6 ADR分级及转归

248例ADR发生后,191例停药后自行好转,占77.02%;57例经治疗治愈,占22.98%;无死亡病例。在248例报告中,一般的ADR所占比例最多,有241例占97.18%,其中新的一般的ADR有26例,占10.79%,严重的ADR有7例占2.82%。

3 讨论

3.1 关注重点人群的ADR监控

在248例ADR报告中,男120例,女128例,性别差异不明显。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无明显选择性[5]。我院主要以41~6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达49.19%,可能与我院为肿瘤专科医院有关。其次,ADR发生率也较高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21.37%,与老年人年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疾病多、用药多和营养欠佳、器官代偿适应能力较差,肝、肾功能减退、组织器官老化,靶器官对药物剂量的敏感性差异等原因有关[6],因此老年人用药需特别慎重,要密切观察,加强用药监护。

3.2 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

给药途径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在248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所引发的ADR发生率最高,占69.76%,口服给药次之,占22.18%。这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同[7,8]。静脉滴注给药作用迅速,血液浓度可迅速达峰而发挥作用,是主要的给药方法之一。而静脉注射液的研制和制作过程如pH、微粒、渗透压、内毒素及使用过程中的滴注速度等都可能成为诱发ADR 的因素[9],患者的身体原因如高敏性体质等原因也可引发药物的ADR。因此,在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时应严格把握静脉用药指征,安全、合理地用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合理的用药观念,尽量口服用药,少用或不用肌肉注射、静脉给药[10]。

3.3 ADR与药品种类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

248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占据首要地位,涉及品种多达24种71例,占药品种类的24.74%。目前ADR发生率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1]是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存在的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不合理及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分析结果显示,抗感染药中头孢菌类和喹诺酮类引发的ADR最多,主要原因是与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在临床使用的广泛程度及临床用药水平有关。

我院ADR种类位居第2位的是抗肿瘤药引起的ADR报告共68例,占总例数的27.42%。目前,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化疗药物由于对细胞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很大,建议给予以神经学的安全性为依据严密监测其神经学安全性,进行血液学计数和分类等。

3.4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分析

从表2的分析结果看,ADR 可累及全身各器官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占34.68%,消化系统损害位居其后,占32.26%。原因应该是这些损害比较直观、表象,可能皮肤的损害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的各种药疹,其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识别[12],通常表现为各种皮疹、瘙痒、注射部位疼痛等,均容易导致患者主动诉说,并较易被医务人员发现、识别,从而占据较多的ADR报告。对于消化系统的反应也较易识别,而其他器官或系统的损害则较为隐匿,医务人员和患者均不易发觉和认知。因而,医务人员用药时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过敏史及家族史,注意交叉过敏现象的发生,对隐匿的ADR及患者出现的非正常反应及时给予评估,以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3.5 ADR的分类与转归

在我院上报的248例报告中一般的ADR占大多数(97.18%),77.02%好转,占大部分,治愈部分为22.98%,严重的ADR有7例占2.82%,无死亡病例。这也表明虽然ADR反应表现千变万化,性质千差万别,但如果能做到发现及时、正确处理,也都能取得良好效果。由于药物上市前受试人数少、受试时间短、受试者入选条件局限,一些ADR难以及时发现[13],且医患群体对报告ADR认识不足,所以医师在使用药品前应重视ADR,权衡利弊后合理使用。新的一般ADR及严重ADR一共34例占总例数的13.71%,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理想ADR报告监测系统中新的和严重的ADR应占报告数的20%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医护人员对ADR知识培训,做好ADR上报工作,加强ADR监测,进一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和报告质量,减少或避免严重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开展广泛的学术研究,做好ADR预防工作,更好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安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容世健,宁良群. 我院183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7):692-694.

[2] 赵鸿,许娟. 我院113 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47-48,51.

[3] 王楠,谢学建,倪江洪. 630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7):743-746.

[4]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 第1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5] 王一敏,薛伟. 我院31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92-193.

[6] 刘艳霞,王素红. 我院333 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 中国执业药师,2012,9(1):20-23.

[7] 习丹,张瑛,赵宝玲. 我院330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3):166-168.

[8] 刘华强,王少华,孙福生,等. 我院599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房,2011,22(2):164-166.

[9] 刘晓林,黄萍,蒋春玲. 2003 年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安徽医药,2005,9(2):153-156.

[10] 赵喜荣,张占铎,郝晓菁,等. 2010 年我院160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业,2012,2:56-58.

[11] 肖章武,廖达林,倪铭孔,等.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致肠梗阻一例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3):289.

[12] 彭晓燕,姚冰,潘洁,等. 我院103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2):146.

[13] 王杰松,刘刚,吴久鸿. 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与管理[J]. 中国药房,2008,19(31):2406.

不良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特点分析;处理策略

药品不良反应指的是给予正常剂量药物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或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有害的机体反应[1]。现在,我国临床使用的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之间联合使用方式也随之增加,临床实际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医院管理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管理有利于督促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2]。现将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案例的特点详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发生的200例不良反应案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8例,女性102例;年龄5个月-78岁,平均(66.8±1.2)岁。

1.2方法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案例的用药情况(用药种类、用药途径、剂型等)、不良反应事件的具体情况(不良反应类型、转归及不良级别)。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

2结果

2.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转归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中新出现的不良反应40例(20.00%),严重性不良反应35例(17.50%),一般性不良反应165例(82.50%),一般性不良反应率82.50%明显高于严重性不良反应率17.50%,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9.00,P

2.2用药途径情况200例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为:注射给药115例(57.50%),口服给药70例(35.00%),腔道或外用给药15例(7.50%),注射给药率57.50%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怀疑用药种类与构成比对200例不良反应案例中共涉及14类156种药物,其中前三位为抗感染药物、中药与中成药制剂、消化系统药物,抗感染类药物构成比34.00%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种类,差异具有统计些意义(P

3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分析其特点及规律、履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督和上报制度,对减少药物不良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等意义重大[3]。临床对于已经发生的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及时给予准确有效的对症处理[4]。临床对于儿童及老年人群用药要特别慎重,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伴发疾病、联合用药的安全性等,条件允许时最好给予个体化给药方案,同时加强药学监护[5]。药品的主要用途是防病治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因此临床合理用药应该放在用药安全的第一位[6]。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表明临床用药不良中多数为轻微不良表现,且主要给药途径是注射给药,涉及药物种类繁多,以抗感染药物、中药与中成药制剂及消化系统药物为主,而主要受累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消化系统。研究认为这种表现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且目前临床静脉注射给药为主要给药途径,鉴于此,临床合理用药的同时要考虑给药途径的选择,能口服时不选择肌注,能肌注时不选择静脉滴注,以规避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7]。此外,抗感染药物由于其临床应用的广泛、药品种类繁多、用药频率高、联合用药以及患者的耐药性等因素使得其诱发的不良反应率首居第一位[8]。综上所述,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特性、患者自身因素、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临床要注意合理用药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及时停药、处理已经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加强药品管理,做到及早预防和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邱雄,范岳邦,藏云吉.27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5):1186.

[2]郑淑敏.我院1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12,24(5):275-277.

[3]吴渺夷.2008年179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63-65.

[4]刘丽娜,马红芳,夏晨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3):453-454.

[5]张芸博,张佳丽,曹强.572例抗感染药物良反应分析[J].中国病案,2012,13(2):51-52.

[6]周洋,白玉同,魏围义.4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9(4):220-223.

[7]刘华强,王少华,孙福生,等.我院59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2):164-166.

不良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四大类。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报告,是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2011年至2012年我院共上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30例,本文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了解我院中药ADR发生的特点,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1年至2012年我院上报的30例有效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发生中药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30例ADR报告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82岁,以50-8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占73.3%,具体见表1。

2.2引起中药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30例中药ADR报告中,静脉给药导致ADR所占比重最大,有25例,达83.3%,口服剂型给药致ADR3例,占10%,穴位给药致ADR2例,占6.7%。

2.3 引起中药ADR的药物排名及分布 在引起中药ADR的药物中,血塞通注最高,为20%;其次是舒血宁注,为13.3%;第三位分别是刺五加注和香丹注,各为10%;第四位分别是灯盏花素注、正清风痛宁注和正清风痛宁片,各为6.7%;第五位分别为注射用川芎嗪、丹红注、黄芪注、疏血通注、茵栀黄注、清开灵注、醒脑静注和追风透骨胶囊,各占3.3%。

2.4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 30例中药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多见,其次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具体见表2。

3 讨论

3.1 ADR发生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从30例中药ADR发生的年龄段来看,50岁以上人群是中药ADR高发年龄段,一是由于该年龄段患者使用中药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患者,二是中老年患者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退。三是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代谢、排泄功能逐渐减退,药物半衰期相对延长;而且中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更差,敏感性更强,容易促使ADR的发生。

3.2 ADR发生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中药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总量的83.3%。首先,这可能和上报病例以住院病人为主,且注射剂使用比例较大有关系;其次,该给药途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相对浓度高,药物对机体的刺激迅速而强烈;第三,静脉滴注对药物质量要求高,药物本身的PH值、微粒、内毒素、赋形剂等都有可能成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诱因,特别是中药制剂,其纯度根本就达不到要求。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遵循口服优先原则,尽量减少静脉滴注[2]。

3.3 ADR发生与药物的关系 引发ADR发生的中成药制剂中,主要为中药注射剂,因为中药制剂成份复杂,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物质极易引起过敏反应。

3.4发生中药ADR的主要原因 从发生中药ADR分析来看,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用药不规范,未辨证施治,药、证不符所造成的。应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中成药临床应用。使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3]。

3.5中药注射剂中的有效成份特别多,加上制作工艺的粗糙简单,很容易出现大量杂质和不溶性颗粒,PH值过高或过低均能使某些成份的溶解度降低或溶胶状态被破坏而析出沉淀;生物碱、皂苷、氨基酸等成份也可能因PH值的改变发生氧化、水解、缩合等反应,从而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或产生气泡、絮状物等现象[4]。因此,注射剂质量不稳定,也是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3.6对策 合理用药是减少ADR发生的关键之一。一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3]。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择药品和给药途径,从源头上降低ADR的发生。二是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三是临床药师要积极开展处方评价和病历分析工作,对处方实行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Z].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2011,81号.2011-05-04

[2] 吴世启,陶阳.我院41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 .中国执业药师,2011,8(3):3-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2010-06-11

不良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108-02

近年来,由于新药品种和新剂型的不断问世,新的、严重的药害事件也屡见报道,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已日益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我院自2003年成立临床药学部以来,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均明显上升。现将2005年5月~2007年5月共290例有效ADR报告汇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我部2005年5月~2007年5月收到的有效ADR报表290例,按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给药途径、合并用药、ADR的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情况

男性患者占52.41%(152/290),女性患者占47.59%(138/290);年龄最小的7 d,最大的86岁,各年龄段的ADR分布情况见表1。

2.2 患者的用药情况

在290例ADR报告中,患者单一用药81例(27.93%),二联用药156例(53.79%),三联及以上用药53例(18.28%);静脉注射237例(81.72%),口服38例(13.10%),肌肉注射10例(3.45%),皮下注射3例(1.03%),局部外用2例(0.69%)。

2.3 引起ADR的药物及分布

引起ADR的药物涉及9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有140例,占48.28%;中成药27例,占9.31%;心脑血管系统用药23例,占7.93%;见表2。

2.4 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药物所致的器官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过敏、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过敏最为常见,占全部不良反应的37.93%。见表3。

2.5 严重或较新ADR所涉及的药品

较严重的ADR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等,亦有个别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尚属少见。具体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患者基本情况与ADR

290例ADR报告中,男性人数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1。从各年龄段的ADR发生率看,60岁以上患者占我院各年龄段ADR的首位(28.62%),与相关报道接近[1,2]。老年人由于生理、生化和病理的改变,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差,耐受性下降。同时,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疾病,临床上多药联用也造成了ADR发生率的增加。

3.2 合并用药

二联以上用药209例,占ADR的多数(72.07%),高于以往相关报道[1,2],可能与查明所有用药信息比较困难、填写麻烦、既往漏报率较高有关。虽然以上报告并非均系联合用药引起,但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成明显的正相关,甚至成为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此观念已逐渐为临床医务人员所认可[3]。

3.3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占ADR的绝大部分(81.72%),口服次之,这与ADR报告大多为住院患者有关。静脉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作用迅速而强烈,同时静脉注射对制剂质量、滴速、环境等有较高的要求,使得ADR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

3.4 ADR与药物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所有ADR的48.28%,与既往报道基本一致[4]。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青霉素、头孢唑啉发生率较高,这与以上药物疗效好、价格适中、临床使用频率较高有关。中成药位居药物不良反应的第2位,所涉及的16个品种中,注射剂占13种。说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具较强的抗原性,加之生产工艺参差不齐,导致了ADR的发生。心脑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系统用药的ADR发生率亦较高,其中,β-七叶皂苷、甘露醇等因临床使用频率大,其不良反应易被医务人员认识和报告。

3.5 药物的ADR类型及临床表现

全部290例ADR中,皮肤过敏居首位,为110例(37.93%),与文献报道一致[1,2],说明皮肤过敏的临床表现较直接,容易引起临床重视;其次为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免疫系统反应以药物热、关节肌肉疼痛、过敏性休克为主,其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我院的ADR报告多数系静脉途径给药有关。

严重的ADR表现为过敏性休克,患者经抢救均恢复正常。β-七叶皂苷、吡硫醇、加替沙星易引起严重的皮肤过敏或局部肿痛,必要时可静脉注射小剂量的利多卡因以缓解症状[5]。复方胆通引起虚脱、风湿液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尚未见资料报道,有待进一步观察。另外,左氧氟沙星、头孢克洛引起关节肿痛仅有个案报道[6,7],琥乙红霉素等引起关节、肌肉疼痛,左氧氟沙星引起光敏反应,吡硫醇引起肢端麻木等报道亦不多见,需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由主管院长、医务科、药学部负责人及临床医、药、护人员组成,近年来通过完善监测报告流程、落实考核奖惩制度,举办专题讲座、临床药师查房等措施,提高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质量。今后应加强对门诊医务人员的宣传培训,提高对非静脉途径给药的ADR的报告率。同时,应加强对不宜观察到的反应或慢性反应的监测,提高ADR监测水平,促进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林红.151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7):1006.

[2]蒋宇利,冯琳,欧宁,等. 2002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3, 14(10):614.

[3]孙忠实,朱珠.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 1(2):7.

[4]刘莹,王玉,曾昭全.53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 7(1):61.

[5]闫素英,褚燕琦,张维,等.28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5(4):59.

[6]凌芳.左氧氟沙星引起关节肿痛[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2):137.

[7]刘璐,李丽华,侯疏影.头孢克洛致手关节红肿疼痛1例[J].中国药师,2007, 10(6):535.

(收稿日期:2007-10-09)

不良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 抗菌药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3(a)-111-02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用药后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抗菌药是临床上用以控制严重感染不可缺少的药物,由于广泛的使用,随之而来的是抗菌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数量也渐趋上升[1]。开展ADR监测工作,为上市后药品再评价及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上报的16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评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ADR的报告表。在365例ADR中,统计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64例。

1.2 标准

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

1.3 方法

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所用药物、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等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评价。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在164例ADR中,女性90例(占54.88%),男性74例(占45.12%),患者年龄最小为17个月,最大为87岁,发生ADR的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ADR患者年龄分布及构成比

2.2 不良反应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

将ADR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进行分类统计,药物种类及相关病例数、构成比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

见表3。

2.4 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按涉及系统、器官分类,ADR涉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4。

2.5 不良反应涉及的给药途径

在164例病例中,静脉给药138例,占84.15%;肌内注射2例,占1.22%;口服给药24例,占14.63%。

2.6 不良反应的转归

164例ADR中,痊愈66例,占40%;好转98例,占60%。

3 讨论

3.1 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164例ADR中,男女比例为1∶1.22,女性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上看,患者年龄最小17个月,最大87岁。由表1可见,成年人(18~59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这主要与就诊人群的年龄分布有关。其次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23.78%),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渐减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能力都降低,故对许多药物反应特别敏感,ADR发生率增高,所以给老年患者用药时,应遵循个体化差异,制订最佳给药方案,降低ADR的发生。

3.2 ADR发生率与药物使用频率密切相关

抗菌药是临床应用范围广、种类最多的一类药物,也是发生不良反应比率最高的药物。在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报告的365例ADR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有164例,占总例数的44.93%,表明抗菌药物ADR发生率居于所有药品的首位[2-3]。临床用量最多的3类抗菌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引起的ADR占抗菌药总ADR的90.25%,表明ADR发生率与药物的使用频率密切相关。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存在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造成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患者的不良反应增多[4],提示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素质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用药指征,避免无指征联合用药、超剂量使用及疗程过长等问题的出现。

3.3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

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占总例数的42.57%,以皮疹、皮肤瘙痒多见。这与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在临床上的表现较其他系统、器官的损害易于观察和诊断有关。故应加强其他累及系统、器官的ADR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隐蔽了的ADR,减轻ADR的程度。

3.4 不同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共138例,占84.15%,明显高于口服给药(14.63%)及肌内注射(1.22%)。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静脉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首过效应,血药浓度高,故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迅速、强烈;其二是因静脉给药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注射剂成分复杂、输液配伍不当、输液中所含微粒超标、给药速度过快等[5];最后是因ADR的报告以住院患者为主,静脉给药方式较普遍。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给药途径,遵循“能口服勿注射”的给药原则。建议在提高注射剂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应注意避免由于药液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制的液体放置时间过长和滴注速度过快等引起的不良反应[6]。

3.5 ADR病例愈后良好

本组病例痊愈、好转率为100%,这主要是因为本组病例绝大多数为住院患者,ADR能被及早发现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减量、停药、给予治疗药物等。因此,对于ADR的防范关键在于用药后的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总之,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很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科学地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参考文献]

[1]吕卫红,江君微,朱良荣.192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07,26(7):819-820.

[2]林建华,郭涛.1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415-417.

[3]孙鹏丽,张丽.哈尔滨市2004~2005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07-209.

[4]田德蔷,陈晓红,赵志刚.我院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1):70-72.

[5]刘承统,潘小青.5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3):104-105.

[6]金桂兰,唐文,赵美菊.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47.

不良分析报告篇7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ADR case reports in one hospital: analysis of 125 cases

HAO Yu-y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Baotou Central Hospita,Baotou 01404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in one hospital.Methods A total of 125 ADR cases collected in one hospital from 2008 to 2009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 age and sex,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drug varieties, organs or system involved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Results Of the total 125 ADR cases 54.00% were induced by anti-infective drugs, 9.60%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84.80% were induced intravenously,56.80% manifested as lesions of skin and its appendants.Conclusion Clinical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reporting and monitoring of ADR in the clinic to standardize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and ensure medication safety.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 Analysis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影响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药不断上市,联合用药及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增多,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ADR发生率也不断增加。为了减少医患纠纷,提高临床治疗质量,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上报已成了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本文对某院2008~2009年上报的125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更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来源于某院2008~2009年上报全国ADR监测网的125例ADR报表。

1.2 方法

对125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125例有效ADR中,男48例(38.40%),女77例(61.60%),男女比例约为0.62∶1。患者年龄在6个月~87岁之间,而在小于20岁的人群中则以儿科为主(20.80%)。发生ADR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2.2 给药途径分布

125例有效ADR中共计3种给药途径,静脉滴注途径有106例(84.80%),口服途径给药17例(13.60%),余为肌内注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2.3 ADR科室分布

ADR报告主要来源于五个部门,门诊输液室66例(52.80%),住院部26例(20.80%),门诊部17例(13.60%),药检室8例(6.40%),门诊西药房8例(6.40%)。

作者单位:014040包头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其中门诊输液室、儿科,妇科不良反应上报率较高。综合分析,原因可能是输液室患者较多,儿科妇科使用的抗生素较多,另外,其上报数量也与科室负责人对ADR的重视程度有关。

2.4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本次整理的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种类有11种,包括抗感染药、神经系统药物、中药制剂、免疫调节药、循环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抗病毒药、血液系统药物、解热镇痛药、激素及降糖药、维生素及营养药。详细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2.5 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125例ADR报告中,ADR累积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和附件最多,占总例数的56.80%,多数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其次为神经系统反应。具体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2.6 联合用药分布

将发生ADR的药品进行科学统计后发现,125例ADR报告中单一用药103例(82.40%);联合用药22例(17.60%),其中两种药物联合14例(占63.64%),三种药物联合5例(占22.73%),四种以上药物联合3例(占17.63%)。

2.7 转归

所有ADR症状在停药、改用其他及时治疗后均缓解或消失,无死亡病例报告。

皮肤及其附件7156.80皮疹、荨麻疹、潮红、瘙痒

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头孢他啶、氟罗沙星、头孢哌酮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美洛西林、左西替利嗪、喜炎平、银杏达莫

消化系统1512.00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

红霉素、泮托拉唑、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舒巴坦、诺氟沙星

循环系统54.00胸闷、心慌、心悸、气促

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血塞通、丹参酮

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3024.00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面色苍白

阿昔洛韦、大株红景天、氨曲南、丹参酮、天麻注射液、血栓通、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其他43.20腰痛、上肢灼烧感、后背痛、下肢疼痛硫普罗宁、天麻素注射液、氟罗沙星、来氟米特

合计125100

3 讨论

ADR发生率在性别比例上与其他报道有差异,查阅多种资料发现此比例不尽相同,推断ADR发生率可能与个人体制差异有关系,体质差的患者机体较敏感,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年龄分布上可见几乎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ADR,其中以儿科患者和老年人比例多,原因可能是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代谢、排泄功能逐渐降低,药物半衰期长,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也更差,易发生药物积蓄,致使血药浓度增加,此外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临床上的联合用药也可能导致ADR发生,儿童体液占体重的80%水溶性药物排泄较慢,易造成积蓄中毒[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发生ADR最多的,106例占84.80%。造成静脉给药ADR高发的原因有很多种,静脉用药时大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静脉注射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有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2];而液体的溶媒选择不当、药品浓度过高、输液速度不当、配置溶液放置时间不当及配伍禁忌等不稳定因素也可能引发ADR。所以医务人员配制药品一定要科学谨慎,从而减少静脉滴注给药ADR的发生率。

近几年抗生素一直是ADR报告最多的药物。临床普遍存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表现在抗生素的选择、抗生素联用、不同类型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和抗生素的使用指征等方面。鉴于此,临床工作人员应切实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由表4可知,ADR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和附件反应最常见(71例),其中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3]。

联合用药分布报告结果与其他报告[3]有些差异,原因可能是填写ADR报告的临床医生对ADR报告的认识不够全面、相关医学知识欠缺及药源性疾病诊断标准不熟悉等,致使ADR报告表填写不规范,漏填了合用药物或者其他项目。

通过对某院125例ADR报告分析发现,引发ADR的因素有很多,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也很多。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在诊治过程中要明确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有效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季敏,谢培晨.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9,20(23):1812.

[2] 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5,16(9):697.

不良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影响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药不断上市,联合用药及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增多,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adr发生率也不断增加。为了减少医患纠纷,提高临床治疗质量,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上报已成了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本文对我院2008—2009年上报的125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更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源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2009年上报全国adr监测网的125例adr报表。

        1.2 方法

        对125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125例有效adr中,男性为48例(38.40%),女性为77例(61.6%),男女比例约为0.62:1。患者年龄在6个月—87岁之间,而在小于20岁的人群中则以儿科为主(20.80%)。发生adr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sex of adr cases

        2.2 给药途径分布

        125例有效adr中共计3种给药途径,静脉滴注途径有106例(84.80%),口服途径给药17例(13.60%),余为肌肉注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2.3 adr科室分布

        adr报告主要来源于五个部门,门诊输液室66例(52.80%),住院部26例(20.80%),门诊部17例(13.60%),药检室8例(6.40%),门诊西药房8例(6.40%)。其中门诊输液室、儿科,妇科不良反应上报率较高。综合分析,原因可能是输液室患者较多,儿科妇科使用的抗生素较多,另外,其上报数量也与科室负责人对adr的重视程度有关。

        2.4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本次整理的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种类有11种,包括抗感染药、神经系统药物、中药制剂、免疫调节药、循环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抗病毒药、血液系统药物、解热镇痛药、激素及降糖药、维生素及营养药。详细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tab 2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at induced adr 

  .

        表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tab 3    categories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drugs that induced adr 

  .

        2.5  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125例adr报告中,adr累积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和附件最多,占总例数的56.8%,多数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其次为神经系统反应。具体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2.6  联合用药分布

        将发生adr的药品进行科学统计后发现,125例adr报告中单一用药103例(82.40%);联合用药22例(17.60%),其中两种药物联合14例(占63.64%),三种药物联合5例(占22.73%),四种以上药物联合3例(占17.63%)。

        2.7  转归

        所有adr症状在停药、改用其它及时治疗后均缓解或消失,无死亡病例报告。

        表4   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tab 4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3  讨论

        adr发生率在性别比例上与其它报道有差异,查阅多种资料发现此比例不尽相同,推断adr发生率可能与个人体制差异有关系,体质差的患者机体较敏感,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年龄分布上可见几乎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adr,其中以儿科病人和老年人比例多,原因可能是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代谢、排泄功能逐渐降低,药物半衰期长,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也更差,易发生药物积蓄,致使血药浓度增加,此外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临床上的联合用药也可能导致adr发生,儿童体液占体重的80%水溶性药物排泄较慢,易造成积蓄中毒[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发生adr最多的,106例占84.80%。造成静脉给药adr高发的原因有很多种,静脉用药时大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静脉注射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有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2];而液体的溶媒选择不当、药品浓度过高、输液速度不当、配置溶液放置时间不当及配伍禁忌等不稳定因素也可能引发adr。所以医务人员配制药品一定要科学谨慎,从而减少静脉滴注给药adr的发生率。

        近几年抗生素一直是adr报告最多的药物。临床普遍存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表现在抗生素的选择、抗生素联用、不同类型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和抗生素的使用指征等方面。鉴于此,临床工作人员应切实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由表4可知,adr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和附件反应最常见(71例),其中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3]。

        联合用药分布报告结果与其它报告[3]有些差异,原因可能是填写adr报告的临床医生对adr报告的认识不够全面、相关医学知识欠缺及药源性疾病诊断标准不熟悉等,致使adr报告表填写不规范,漏填了合用药物或者其它项目。

        通过对我院125例adr报告分析发现,引发adr的因素有很多,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也很多。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在诊治过程中要明确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有效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季敏,谢培晨.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3):1812.

[2]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7.

上一篇:产品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商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