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范文

时间:2023-03-21 20:04:33

不良资产处置

不良资产处置范文第1篇

一、不良资产的定义

从我国立法实践看,对何谓“良性”资产、何谓“不良”资产划分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从总体上看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何为不良资产:1.主要采用以风险、营利能力和变现能力为基础的方法对资产进行分类。对于权属明确、权利未受严重限制和侵害、具有营利能力和较强变现能力的资产作为优质资产,反之则为“不良资产”。2.从资产本身与本单位主营业务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如果是本单位上产经营所必需的资产,与主营业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不是有很强的盈利能力也不是有很强的变县能力也不该归结为不良资产。我们曾经把不良资产比喻成冰棍,意思是说不良资产要尽早出手,否则拿在手里的时间越长就会像冰棍一样化得越多,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处置不良资产。

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资产处置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对资产进行的价值变现和价值提升的活动。资产处置的范围按资产形态可划分为:股权类资产、债权类资产和实物类资产;资产处置方式按资产变现分为终极处置和阶段性处置。终极处置主要包括破产清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等方式,阶段性处置主要包括债转股、债务重组、诉讼及诉讼保全、以资抵债、资产置换、企业重组、实物资产再投资完善、实物资产出租、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

三、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风险及解决对策

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风险。不良资产由于种类繁多、涉及法律关系复杂,在进行处置时存在巨大法律风险。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由于工作疏忽或渎职,将法律上应当主张的权利予以放弃,或者由于资产处置方案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导致资产处置出现法律障碍或漏洞,而给国家造成新的国有资产损失。

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客观上存在产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第一,不良资产处置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法律关系,如借贷法律关系、担保法律关系、票据法律关系、房地产法律关系等等,对这些复杂法律关系的任何不正确判断和疏忽闪失都可能构成一种法律风险。第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合同的有效无效依法只能是法院和仲裁机关认定,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权认定合同的有效或无效。也就是说,除法院和仲裁机关外,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包括律师、法律专家、当事人自己)对合同的有效、无效作出的分析和判断都只是咨询性的和参考性的。而另一方面,在实际资产处置工作中,我们大量的不良资产处置不是通过法院和仲裁机关进行的,而是通过相互协商(如债务重组、以资抵债等)进行的,这样资产处置本身就包含了产生法律风险的客观可能性。由此可见,在资产处置工作中,资产处置的法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律师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这项法律风险很大的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在确保资产处置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把这种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降低风险措施。目的在于对不良债权进行依法处置,以最大化的收回资产。笔者认为,在制定资产处置方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资产处置方案采取的资产方式必须是国家法律规定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一般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措施主要有:债务重组、以物抵债、债权转让或出售、拍卖、招标、租赁、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诉讼、破产清算等。可以说,凡依法可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资产公司都可以采取。但在采取某种具体资产处置方式时,应当注意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否则就是违法,就会影响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尤其对特殊资产处置更要按相关规定办理,以把风险降到最低。如:危险品处置要按相关要求审批,交易对象要有相应资质;房产、土地、车辆处置要办理产权及相关过户,否则不但资产处置后不但使用原单位未受益,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或危害。

资产处置有关协议、程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一是进行资产处置必须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二是所签订的协议内容必须符合《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符合国家关于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关法律、政策、制度规定。

就债权转让的程序而言,根据我国《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对“通知”的形式未作明确规定,对是否要以债务人确实收到为要件,有关方面(包括司法部门)对此理解不一致。某些公司、企业的债权,涉及的金额往往较大且债务人数较多,如果要求每笔债权的转移均以债务人确认为要件,实践操作的可行性较小,特别是还存在有些债务人为了逃废债务,故意不签收通知的情形,因此,建议通过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的方式,合理防止债务人以没收到债权转移通知为由,拒绝向受让人履行债务,以逃废债务,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协议的内容要尽量详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要逐一进行说明,所列条款要有可操作性。尤其对违约责任要对能出现的情况均作出相应的可操作的责任约定。如:乙公司对外处置车辆约定,除不可抗力外,购买均不得解除合同。这样约定虽然看似免除的了责任和风险,但可操作情况不强而且会带来潜在风险。如果将约定改成,发生什么情况可以解除合同,均有相应的违约责任,不但具有可操作性,又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四、建议与展望

由于不良资产处置具有复合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因此,在运用本所所述的具体处置方式时,如何达到处置最大化,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分析。如:以物抵债:如何合理预期抵债品的变现能力和设计有效的保护措施。实物资产再投资完善:如何准确预测市场状况发生变化,将不具备完整使用功能的实物资产通过追加投资的方式使其功能得以恢复、显著提高其资产价值,从而使其变现能力和变现价值提高,达到提高资产处置效率的目的。实物资产出租:如何因资产类别不同而合理地确定租赁期限以提升出租资产的价值。拍卖:如何确定合理底价,控制费用。尤其是协议转让及折扣变现:如何做好尽职调查,了解各买家的资金财务状况,考虑市场综合因素,确定底价,协商谈判。如何制订一套规范完备的程序,杜绝操作的随意性,科学合理打折,公正、透明。这都是具有相同之处而又都不相同的问题。

不良资产处置范文第2篇

风起于青萍之末,截至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已经突破2%,达到2.15%。

7月7日,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新浪论坛上披露了最新数据,“截至今年5月末的最新统计,全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大大超过2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

五个月时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加2800多亿元,不良率提高0.16个百分点。攀升速度之快,让身为监管者的于学军也坦承,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

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显得越发迫切。一系列创新举措频出。

随着5月19日中国银行“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中誉一期”)和招商银行“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和萃一期”)的发行,暂停八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

然而业内普遍认为,由于经济下行,以及投资者有限,此轮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总体规模不会太大,无法担当不良资产处置的主渠道。

此前的4月28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下称:82号文)将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纳入合规渠道试点。然而,部分专业人士对于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是否真正能够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同时转移,尚存疑虑。

与此同时,不良资产处置的传统机构AMC在地方大量涌现,成为接盘不良资产的主力军之一。但据中投证券以四大AMC截至2015年末的平均资本充足率15%推算, AMC全行业资本能够承接的不良资产规模将在2017年四季度至2018年三季度之间达到上限。

与处置手段有限相对应的,是中国金融业不良资产的快速激增。国泰君安此前的估算数据显示,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将达到2.1万亿元,信托业不良资产规模将达4700亿元,非金企业不良资产规模将达6.3万亿元,并且预计2016年不良资产的市场化投放规模达1.5万亿元左右。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

在中行和招行各自发行3.01亿元和2.33亿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后,农业银行发公告表示在积极筹备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6月中旬,建行行长王祖继在香港透露,建行首单75亿元规模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有望在9月推出。

“各行(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招行)在试点阶段至少会做一笔,总量会完成。如果今年做得好的话,明年可能会再扩大,也可以扩大到更多的银行。”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对《财经》记者表示。

“下半年可能会有更多产品推出,但是规模有限,预计以10亿元以内规模为主。”一位曾经参与过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银行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监管层的一个授意是,先保障投资人收益,保证投资者信心,以确保试点成功。”

重启之后,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实际推进中,由于不良资产的回收存在不确定性,如何保证基础资产稳定现金流,如何对产品进行评级、估值和定价是关键点也是难点。“这些难题从2008年第一单到现在,一直存在,尚待解决。”业内人士也表现出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担忧。

时隔八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被认为是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希望能成为加速盘活存量资产的渠道,但也面临重重挑战。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是基础资产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因此,对入池资产的尽职调查以及不良资产的估值和回收时间的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项目资产池估值的操作流程是从资产池中选出一定数量的样本资产,对样本资产逐项进行尽职调查并预测资产回收现金流的规模和回收时间分布。”一位参与今年重启后证券化产品项目的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然后再将经办行对样本外资产的估值结果汇总到整个资产池,最终预测出资产池的回收现金流规模和回收时间,完成整个资产池的估值。”

即便如此,在很多专业投资者看来,不良资产证券化确实比正常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更难。

在一创摩根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王学斌看来,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并不是不良资产,但不良贷款估值主要涉及到不良资产的打折问题。如果折扣过低,对银行成本和利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折扣过高,市场对资产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则存在不确定性。这是交易双方的博弈过程。

其次是风险识别能力。“因为入池资产是不良资产,即便是优质+不良组合模式,但是投资者对风险识别,还是没有准确把握。投资人很难看懂资产包的实际情况,想要甄别风险要较高成本,所以也就很难给资产定价。”上述参与过产品发行的银行业人士表示,所以就造成能够接盘的合格投资者比较少。

中债资信结构融资一部副总经理吕明远认为,能够引入包括银行、基金、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机构等一系列投资者,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不良处置市场的资金来源、提高不良处置市场消化和容纳能力、降低及分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以招行“和萃一期”为例,当天发售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全部发行完毕,其中优先档获得2.28倍认购,次级档也是获得2倍认购。“招行发行的项目还有私募基金在其中参与。”一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与2008年发行的一单证券化产品一样,当时那个项目发行当天中午12点就销售完毕,从表面上看,市场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需求是旺盛的,有广阔的市场。”一位参与过这一单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工作的银行业人士坦言,这种旺盛的需求某种程度上有虚假成分存在。原因是,从2008年发行的几单证券化产品到现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政府“隐形担保”。

事实上,在资产证券化增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外部增信,包括政府担保、保险公司开具保函、银行开具信用证等。从长远角度看,政府将来必然会撤出,如果剔除政府“隐形担保”的因素,不良资产证券化很显然是需求不足的,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化解不良贷款多少会受到阻碍。

于学军则坦承,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同时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也呈现同步增加之势。在这样情况下,银行风险控制压力、拨备压力、盈利压力也将持续加大。”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关注类贷款也快速增加。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关注类贷款余额攀升至接近3.2万亿元,占比突破4%,达到4.01%。与之相应的则是银行拨备覆盖率的不断下降,至2016年一季度末已经降至175.03%,较2014年一季度末的273.66%下滑一倍之多。

“这说明,商业银行通过腾挪的手段把实际上已经可以归到‘不良’的贷款转化成关注类贷款,比如调整贷款合同使其暂列关注类贷款科目。”一位国有银行人士表示,或者用非常规方式转移已经事实成为不良的贷款,比如借新还旧、与金融机构做通道,包括信托、基金公司帮银行将不良转移到表外,以后银行再回购。而这样做法之后造成,使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出现缓慢上升的表现。

此时造成一个不得回避的问题是,商业银行实际不良本应该提取拨备,但是转化为关注类,造成拨备提取不足,监管部门从而无法把握经济形势。“这是一个潜在风险隐患。”多名银行业人士表示。

所以在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赵幼力看来,监管层与其坐视或惩戒商业银行腾挪不良贷款的行为,还不如千方百计拓展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正规渠道。而商业银行如何能够合理处置不良贷款是现阶段监管层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国泰君安此前的估算数据显示,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余额将达到2.1万亿元,信托业不良资产规模将达4700亿元,非金企业不良资产规模将达6.3万亿元,并且预计2016年不良资产的市场化投放规模达1.5万亿元左右。

“不管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多和少,升还是降,和我们做这件事没有太多关系。之所以做这件事,一方面是要培育中国的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的市场;另一方面,则是要发展拓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此前在今年全国“两会”曾表明监管层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图。

不良资产处置范文第3篇

1.美国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利率波动等影响,美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相当严重,有问题的商业银行多达1400多家。从1980年到1994年,有1295家储蓄和贷款机构破产,1617家联邦保险、银行破产或面临破产,各种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高达7000多亿美元。针对严重的银行危机,美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1)政府措施。作为政府部门的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RTC(重组信托公司)及时推出处理不良资产的整体战略措施。一是公开拍卖和暗盘投标,将其接管的大批破产商业银行的资产出售给民间企业。二是签订资产管理合同,将不良资产委托给民间合格承包商进行处置。三是资产证券化,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进程。四是股本合资,由RTC与民间投资者组成合资公司,共同处理破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和国会还在不良资产的重组过程中注入近20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国会拨款近1000亿美元。

(2)商业银行措施。银行危机出现后,美国的商业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措施,其中之一即有名的好银行坏银行模式。所谓好银行坏银行模式是指把不良资产从一家问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分割出来,由另一家特别成立的专门用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即所谓的“坏银行”)来处理。另外,还有一些投资银行的业务方式,如成立风险贷款抢救部、及时冲销呆账、对收益较好的资产采取拍卖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把分割出来的不良资产逐渐变现。

(3)政策效果评价。经过政府和银行的共同努力,2000多家有问题的储蓄贷款机构得到成功接管,销售资产价值总值4000亿美元,银行的盈利和经营环境有了改善,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储蓄贷款银行系统得到彻底整肃和加强。虽然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尚待解决,但从总体来看,美国在不良资产的处理上是相当成功的,已经从资产质量恶化的困境中走出来。

2.韩国、东南亚国家模式

1997年夏,从泰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经济均遭受重创,尤其是金融系统,银行不良贷款猛增,许多金融机构陷入资金紧缺、无法经营的困境。

由于东南亚各国不良资产的大量累积与各经济体政府直接介入经济运行的行政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危机后各国政府均积极介入不良资产的处理,并迅速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以政府为主导,采取了大体类似的国有化解决框架。主要方式大体有:以政府债券置换银行不良债权;为增加银行资本金进行注资;利用呆账准备金制度注销损失资产;构筑法律政策环境;推进金融机构的整顿与合并;调整企业债务机构等。由于采取的措施较为及时和彻底,仅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后,上述国家都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尤其是韩国和泰国表现得更为明显,金融系统渐趋稳固,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恢复,货币汇率和股市持续反弹,银行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各国也遗留了一些尚待处理的问题,包括如何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以防止再次引发危机;如何改革银行管理制度,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二、国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成立专门机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

成立专门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公司几乎是各国共同的选择,如美国、法国、瑞典、东南亚等国的资产管理公司,日本的桥银行,均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我国也在1999年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理从四大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巨额不统渐趋稳固,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恢复,货币汇率和股市持续反弹,银行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各国也遗留了一些尚待处理的问题,包括如何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以防止再次引发危机;如何改革银行管理制度,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进程

从国际经验来看,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不良资产的处置置于统一的国际市场中,几乎是世界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共同特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也在2001年末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国外金融公司打包出售不良资产,但规模不大。面对逐渐逼近的国外银行的竞争压力和数额庞大的不良资产,开放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引进外资加快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已成为必然之举。

3.在处置手段上实行多元化,多种方式并用

在处置已经存在的银行不良资产时,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多种方式并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对于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资产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拍卖、租赁、销售等不同方法,灵活多样地运用国家赋予的各项政策,提高资本运用水平,促进现金回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

4.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新的经营机制

在解决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的同时,要切实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从源头上根除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从内部来看,要深化银行内部改革,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严格内部监督制;从外部环境看,中央银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依法维护商业银行的经营自。这样,从内外两个方面确保商业银行建立以“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为核心的新的经营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志凌。价值提升与价值止损———不良资产处置技术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恽铭庆。金融不良资产处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良资产处置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华金秋。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不良资产新视点[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5]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摘要:不良资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银行体系近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虽然政府和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但目前形势仍比较严峻。借鉴美国、东南亚模式的经验,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理中应成立专门机构;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在处置手段上实行多元化,多种方式并用;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新的经营机制。

不良资产处置范文第4篇

处理好与债务人的关系

债务人(担保人)是AMC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对人,其还款意愿和对债务处理所持的态度,是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债务人(担保人)对AMC不良贷款处置的配合程度,还会直接影响处置成本的大小。若债务人(担保人)具有较好的还款意愿和积极的债务处理态度,就容易在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上达成共识,容易通过债务重组(以债务减免为主)方式解决,有利于达到处置双方“共赢”的目标,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共资源的最佳配置。否则,AMC就只能采取法律诉讼、债权转让等强制性或不得已的处置方式,从而延长处置过程,错失最佳处置时机,增加处置成本,并最终影响到处置回收效果。因此,AMC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为了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正确处理好与债务人(担保人)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AMC要主动地向债务人(担保人)宣传党和国家成立AMC的宗旨和相关处置政策,使债务人(担保人)消除顾虑,以积极的态度配合AMC共同做好不良贷款的处置及善后工作,使企业达到了结历史债务、轻装上阵的目的。另一方面,AMC要切实纠正社会上一些债务人(担保人)错误地认为AMC是清算核销公司的片面认识,对有偿债能力而恶意逃废债的行为,应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坚决抵制和有力打击,以重塑社会信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有统计资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宏观经济和企业方面的原因约占70%-80%,银行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约占20%-30%。也就是说,有近80%不良贷款的形成与政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AMC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也表明,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能否取得各级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是决定处置成败和处置效率高低的关键。特别是国有企业不良贷款的处理过程中,若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和协调,将有利于兼顾金融债权人受偿、职工安置(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三方面的利益,能够实现金融债权人、政府和债务企业“多赢”的处置目标。这不仅有利于AMC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提高处置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能从源头上抑制资产处置中的寻租行为,有效地防范和避免处置中的道德风险。同时,AMC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良资产处置交易市场的培育、不良资产处置中介市场的规范管理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支持,AMC的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同时,AMC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为掌握债务人经营状况和资产(抵押)情况,也离不开政府所属的工商、土管、房管等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处理好与受案人民法院的关系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机制不完善、信用管理缺失,反映到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主要体现在债务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十分突出。AMC六年来的处置实践表明,AMC所处置与管理的项目中约有80%为涉诉项目,也就是说,AMC的绝大部分项目是通过法律这一最后的手段进行处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法院对AMC不良资产处置的支持程度和执行力度,直接决定着国有资产能否有效保全或“合法流失”,成为AMC不良资产处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离开了人民法院的支持和配合,AMC的不良资产处置就无从谈起。因此,AMC必须处理好与受案人民法院的关系,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AMC应主动向受案人民法院汇报案情,积极提供财产线索,配合人民法院做好执行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工作,取得人民法院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不断提高司法效率,加大执行力度,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等不良信用行为,共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塑社会信用秩序。

处理好与债权剥离银行的关系

AMC必须处理好与原债权剥离银行关系的理由有三:一是目前AMC的下属机构只设到省会(首府)城市一级,而债权剥离银行却遍布全省(区、市)各地,AMC的管理半径过长,无法对每个债务人(担保人)的经营状况和财产线索信息动态变化做到实时掌握,而原债权剥离银行大多在债务人所在地,又直接经办过贷款发放,对债务人(担保人)借款的过程,导致不良的原因,以及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产线索动态变化情况更为了解,是AMC不良资产处置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二是不良贷款债权从原贷款银行剥离后,AMC在债权管理处置过程中,在诉讼、执行主体变更,质押权人变更,抵债资产过户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原剥离银行的配合与协调。三是由于不良贷款并不是AMC造成的,所以无论从责任还是道义上说,剥离银行都有义务配合AMC做好资产处置工作,绝不能“一剥了之”,甩手不管。特别是在不良资产的剥离交接过程中,原债权银行应继续做好剥离项目的维权工作,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导致国有资产的人为流失。因此,处理好与债权剥离银行的关系,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对AMC顺利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降低处置成本,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处理好与市场投资者的关系

AMC与市场投资者既是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良资产销售过程中批发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处置合作关系,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日益壮大的、本土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没有多层次的市场参与主体,AMC就无法有效地处置中国庞大的金融不良资产,中国的金融危机就无法有效化解。AMC要处理好与市场投资者的处置合作关系,当前应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AMC应树立不良资产处置中“双赢” (甚至“多赢”)的处置理念。不断完善不良资产打包批发的定价机制,在资产包的定

价上,要防止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批发前要有市场询价过程,使资产定价贴近市场实际,给投资者预留一定的盈利空间。如果AMC一味盲目地追求处置回收率,所批发的资产定价偏高,使投资者的资产收购成本过高,盈利空间很小,甚至一进入该市场就亏损,会使投资者从该市场中退出,也容易导致AMC今后批发处置持续失败,不利于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和投资主体的培育。二是AMC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应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既要做好资产批发处置的售前服务,也要高度重视批发处置成交后的售后服务。比如应主动协助投资者进行执行主体变更、产权过户、接受投资者的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等,减少投资者资产处置工作的障碍,要防止目前多数AMC“一卖了之”的倾向。三是AMC要加强与投资者的双向沟通和信息交流,充分听取投资者对AMC资产处置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不良资产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完善产品功能,丰富产品交易结构,积极尝试不良资产信托分层出售,委托处置等创新处置方式,满足市场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

处理好与业内其他资产管理公司的关系

不良资产处置范文第5篇

年初,中央财政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5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将账面价值4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以摩根士丹利牵头的投资财团、以德意志银行牵头的投资财团。

随后,中国建设银行资产保全部总经理杨小阳向媒体透露,建行下一步将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出售其账面价值约460亿元的债转股股权。而这还只能算是一个开端,大手笔还在后面。据悉,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正将3000亿元的不良资产打包,向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招标出售。

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的不良资产问题,现在解决起来却如此地快速轻松,不免让人产生出许多疑问和担忧。

质 疑

其实,在国务院决定对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450亿美元的消息公布后,就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钟伟指出,“中国国际储备既是对外债权,同时也是对内的公众负债”。因此,将外汇储备注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是对公众利益有直接影响的重大决策。

有人认为,外汇储备代表了人民币的购买力。450亿美元,相当于3600亿元人民币,或居民存款的3%。也就是每一元钱的人民币,购买力少了3%,相应贬值到了0.97元。如果银行里有10万元的储蓄,便自动贬值至97000元。从外汇储备里划账450亿美元至财政部,相当于往每一个人的头上抽取一笔“现金税”。

有人抱怨,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系统和国有企业的官员不无关系。而不良资产的处置最后要由百姓“埋单”,是显失公平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从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拿出450亿美元,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也是值得欣慰的。

但一些金融界人士认为,这个过程是不透明的,资本金如何配置和如何改制仍然相当不明晰。既然注资和公众利益有直接影响,那么两家银行就应该及时、准确、充分地披露其改制方案,避免注入的资金被挪作他用。但是截至目前,相关的改制方案和财务指标仍不为公众所知。

其实,就连一些高级官员也坦言,他对于两家银行能否将国家的注资保值增值也不无担忧。

但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注资450亿美元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更多的资产处置需要程序的合法和透明。

不能为赶时间表而不择手段

众所周知,巨额不良贷款一直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其整体上市之路的最大障碍。

中国银行是四大行中经营状况最好的,截至2003年末,集团的不良授信资产比率达16.3%。而国外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一般不高于5%。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在接受《经济》杂志采访时说,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一方面是减少存量,另一方面是增量消化。所谓增量消化,是指在商业银行发放新贷款的过程中,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和比率。但短期来看,它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如果想在近两年上市,通过增量的方式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

这也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刀阔斧处置不良贷款的原因。除了建设银行外,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都在积极探寻减少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的途径。

令人担忧的是在大规模的资产处置的过程中,处置的价格是否合理,处置的方式是否透明,是否产生违规操作和银行资产流失的问题。

周春生认为,这个问题和不良资产处置的快和慢没有直接的关系。处置得慢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监管。如何规范出售的定价机制,在出售程序的监管等方面做到公平合理。

不良资产处置范文第6篇

政府部门: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

应对不良资产损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当由国家主导,但与上一轮周期中的“兜底”行为不同,政府部门更应发挥在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方面的作用。

银监会――形成统一、全面的违约损失数据共享平台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起步较晚,但自1999年以来却也积累了大量关于不良贷款状况、损失率、违约率等方面的数据。整合、挖掘这些历史数据,不仅有助于预测银行不良贷款的回收率、甄别贷款损失成因中的信用风险因素和操作风险因素等,还可以推动不良贷款的量化管理,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管理水平。因此,政府部门可以从归纳总结历史数据着手,逐步建立起不良贷款处置数据库,构建违约损失数据的共享机制,实现银行之间、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并处理好这一过程中的客户信息保护、商业利益保护、数据内容定义、技术标准统一、外部数据适用性等问题。在大数据趋势下,引导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自主研发金融风险计量模型、资产估值模型,提高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证监会――推动信用衍生产品创新,扩大信用衍生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信用违约互换(CDS)等衍生品拥有多层次、多等级结构,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提高不良贷款的回收率。因此,政府部门可参考国际经验并结合国情,完善衍生工具创新所需法律法规,并规范相关的会计和税收政策。同时,扩大信用衍生品参照债务范围,逐步脱离“指定参考债务标的”限制。例如扩大至同一主体所有债务,允许指定债务标的之外的CDS产品结构改造。还应建立高效、安全的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规范资产评估、信用评级和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此外,我国CDS交易集中在银行间市场,投资者类型略显单一和同质化,使得CDS等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宏观金融平稳的作用大打折扣。尤其是我国债券投资者风险偏好趋于一致,尚未建立成熟的组合风险管理机制。这既与市场上历史风险暴露少、市场文化趋于风险回避等特征有关,也与市场配套制度不完善有关。因此,政府还应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在完善配套制度的基础上,引导保险机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基金、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和非金融企业等机构投资者参与CDS市场。

保监会――发展不良贷款处置保险,完善债务保险相关制度

政府可以发展覆盖不良贷款处置全价值链的保险产品,包括履约保证保险、诉讼财产保全责任险、信用保险、借款人意外险、债券保险等,推动形成不良贷款处置保险市场。相关保险业务既可以由保险公司开展,也可设立专业子公司单独经营。从短期看,由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强,市场认可度高,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算等风险测度与管理经验,且根据《保险法》规定,财产保险业务中包括“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保险公司可以为债务人的信用提供保险;从长期看,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体现信用增级业务专业化运作的优势,政府可设立专业的债务保险机构。在推进债务保险业务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从两方面加强风险防范:一是强化对保险公司以赔偿能力为核心的审慎性监管,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二是要求专业保险公司对所保险债务实施再保险,以约束其高风险扩张。

银行部门:治标更需治本

面对不良资产处置损失,银行既可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冲抵,也可通过保险将损失转嫁给其他市场主体,但最关键的是要标本兼治,银行应尽量从源头遏制不良贷款的形成。

损失对冲――参与CDS等衍生品交易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信用违约互换、信用违约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可被应用于对冲特定项目的风险损失。2016年10月,我国银行间市场开展了首批信用违约互换(CDS)交易,为事先规避和防范不良贷款处置损失积累了经验。对银行而言,无论是处置沉淀的不良贷款,还是防范新的不良贷款,实质都在于解决信用缺失问题,而同业之间的CDS交易可以促进双方调整各自的风险头寸,重组贷款结构、降低信用风险。其中,认购CDS的银行可以向对手方转移信用风险,降低资本消耗,同时拓展新的业务,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贷款组合,避免信用风险过于集中;出售CDS的银行在获得保费的同时,能够通过CDS选择偏好的风险暴露,优化风险组合。低信用等级、规模较小的银行也可通过出售CDS给大银行间接进入高质量的贷款市场,从而平衡其高收益率贷款组合,大银行也可借此转移信用风险。

损失转嫁――购买履约保证保险等产品

履约保证保险是一项由专业保险机构为保险受益人提供的金融保险服务:当被保险人无法履行偿还义务时,专业保险机构按照合同约定对被保险人的本金和利息进行偿付。履约保证保险实质上是一种财产性保险,承保的风险具备信用性特征。由于五种法定的债务担保形式――抵押、质押、保证、留置、定金存在一定弊端,履约保证保险便逐渐成为银行信贷、信托计划及互联网金融市场上常见的增信机制。在实践中,司法部门一般将履约保证保险认定为保险,但《保险法》却未对这一保险形式进行明确规定,界定不清使其应用及适用规章制度面临着理解偏差。从发达市场看,债券保险发挥了相似功能,为债券市场提供了市场化的信用增信机制,目前我国也已经具备了开展债券保险的法律框架和市场条件。

治本之策――盘活存量的同时严控增量

不良贷款既是宏观经济转型的试金石,更是银行风险偏好的指示灯。如果不良贷款率长期低于自然不良率,便意味着银行对风险的容忍度过于保守,反之亦然。这也意味着,不良贷款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对银行而言,在盘活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应当尽量从源头上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其一,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的行业、区域集中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其二,推进信贷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并完善相应的内控制度,以强化银行在资金用途调查、有效担保落实、贷后跟进检查等方面的能力;其三,进一步深化银行商业化改革,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等地区性金融机构,尽量规避行政干预的影响;其四,在“轻资本、高效率”导向下,银行应着力从信用中介、资金中介转向信息中介、资本中介,从单纯参与信贷市场转向包括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业务结构从重资产、重资本转向轻资产、轻资本,从融资转向综合金融服务。

银行股东: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随着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的迅速上升,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大股东们陷入“两难”选择,一方面看好商业银行股权及上市后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却受困于银行的资产质量及自身的现金流状况。一些大股东选择抛售股权,尽管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作为银行所有者,不能只享受增长红利,还应在走出不良困境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事前防范――深化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改革

公司治理机制改革的目标在于降低成本,实现股东利益和银行利润最大化。大股东应积极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为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制定比较规范的制度和流程。一是要优化银行的股权结构,形成明晰的产权关系和刚性约束的资本经营机制;二是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权责边界,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和治理水平;三是要加快完善与风险挂钩的薪酬体系和延期支付机制,并逐步探索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切实将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与银行中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保持银行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的持续贯彻;四是要健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理顺职责关系,规范治理架构;五是要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事中监督――强化对银行管理层的监督

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银行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便存在着委托-问题,既有利益一致性,也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例如管理层过度重视短期效益可能会损害银行的长期发展。因此,股东应加强对银行管理层的监督,防止出现机会主义和高风险行为。一是通过股东大会直接约束。股东应积极完善累积投票制度和表决权行使制度,有效利用表决权,加强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对公司经营的监督,并优化股东知情权、提案权、诉讼赔偿等股东权益保护制度。二是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等间接约束。其中,董事会被赋予代表股东监督和控制管理层的权力,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监事会则发挥监督制衡机制,应当保持独立的监察权和监督权,以规范管理层的重大经营行为。

事后治理――直接或间接参与不良贷款处置

随着多元化不良资产市场主体的形成,股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一是直接出资购买银行不良贷款,既可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确保股东权益,也可以有效发现价格、实现回收最大化;二是g接参与,股东既可参股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民营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也可通过设立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等进入二级市场,在获取不良资产处置收益的同时,协助银行改善资产负债表,间接维护股东权益。

不良资产处置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资产 处置技术模式

一、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优势

与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处理不良资产的专业性机构,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置手段多样化

在处置方法上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采用追加投资、诉讼、债权转股权、资产置换、破产重组等方法,同时也建立了资本市场的退出通道,正是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多样化,在制订处置不良资产方案的时候才能够充分结合不同不良资产的使用情况。

(二)宽松的监管环境

从实际情况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业监管比较严格,特别是在拨备覆盖率、不良率等方面,这就会时常导致不良资产的出现,在处置不良资产的空间和时间上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直接导致了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低下。然而资产管理公司就没有这些障碍,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有债权,可以精雕细琢一些不良资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企业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尽快实现,企业也将加快对不良资产的处理速度。

(三)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

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由于这些领域的业务比较单一,因此内部人员就不能够满足处置不良资产的需求。然而资产管理公司有着一批具备财务、投资、法律、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团队,可以根据不同不良资产的具体情况对资产进行处理,不仅可以提高处置不良资产的速度,更可以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科学性。

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技术模式

(一)不良资产处置技术模式分类

一般来说,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处置不良资产的集中程度,可以将处置不良资产的技术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集中处置资产模式

集中处置不良资产模式主要是指资产管理公司分类打包所接收的不良资产,采用资产证券化和第三方出售的方式来集中处理不良资产,资产公司在这种模式下是将一些不良资产集中起来进行集中出售或是交给第三方,最终将由第三方来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采用集中处置资产模式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是一个中间批发商,例如美国的信托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时候,采用的是外包、出售、证券化的集中处置资产模式。以中润国盈投资集团处理不良资产流程为例,首先,对不良资产包进行尽职调查,由集团下属基金处置部门通过每户信贷资产的银行尽职调查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尽职调查,经由实地考察,⒖级嗄甏χ米什经验,多方面结合来保证客观性和合理性。在与长安信托合作的54户资产包(总规模达3.6亿)项目中,尽职调查报告厚达150页,其中包括每户的基本情况和处置思路与预期回款情况。以该尽职调查报告为依托,再行与信托公司产品洽谈合作模式。信托公司根据标的资产情况,针对拟发行产品规模确定重点关注户数,并参与尽调。这种模式是目前国内不良资产处置的典型模式,也是中润国盈投资集团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经过创新和改良后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已经被行业内越来越多的资产管理公司借鉴和使用。

2.分散处置资产模式

资产管理公司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根据不良资产贷款的对象和性质的客观情况,并根据不同不良资产项目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在这种模式下体现出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最终处置人的角色,例如一些中欧转轨国家采用的是个案解决、股权债权置换等分散处置资产的模式。

3.混合处置资产模式

主要分为两种,即采用分散式的处理方法和集权式的处理方法,同时由于一些不良资产在处置资产的重心上存在着差异性,也可以将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以集中为辅、分散为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另外一种是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二)处置不良资产技术模式的比较

从上述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技术的三种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其中三种模式有着不同的优缺点。

集中处置资产模式具备处置速度较快、处置成本较低的优势,同时由于通过集中处置可以实现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和集中打包出售的目标,有利于不良资产市场的培育,在这种模式下打包出售不良资产的方式是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这种方法降低了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道德风险。然而,集中处置不良资产模式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处置不良资产的灵活性较差、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率较低、资产管理公司的能力得不到较快的提高。

分散处置资产模式相对于集中处置资产来说的优势在于:从不良资产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采用不同的处置手段和方法,提高了处置不良资产的灵活性,提高了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率,有利于提升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其缺点在于:处置不良资产处置的成本过高,并且速度比较慢。

混合处置资产模式的优缺点则处在上述两种模式之间。

三、影响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从实际情况来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采用什么样的模式主要会受到以下几种因素影响。

(一)资产管理公司性质因素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不同所采用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就会有所不同,如果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是临时性的,那么就要选择出能够快速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如果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是连续经验的,那么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就需要选择处置不良资产较快、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的处置模式。其中集中处置资产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比较标准化,但是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能力的提高,分散处置资产模式采用的是个性化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在处置资产中人的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二)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处置不良资产模式的选择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因素

采用集中处置不良资产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资本市场体系比较发达,具备较高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

2.法律环境因素

处置不良资产模式选择的法律环境因素主要是由金融债权主体资格的范围来确定,如果限定了金融债权主体资格的范围,那么选择集中处置不良资产模式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备

不良资产模式的选择也会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程度的影响,当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备的时候,就会严格按照市场化的手段来处置不良资产,可以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为了获取利益的个人或是企业,但并不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三)接收不良资产的质量和数量

接收不良资产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处置不良资产模式的选择,具体影响可以有以下两个:第一,对于一些资产质量不高并且可能形成呆死账的项目,大多数资产管理公司会仅仅考虑在处置成本和收益的前提下,会选择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第二,对于一些“冰块效应”的不良资产,很多资产管理公司为了最快降低p失,必要的时候选用了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

(四)政府对不同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

对于银行体系所产生的不良资产,一些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处理,但是这些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里,某些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完成了从“坏银行”向“好银行”的成功转变,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在这个基础之上,有的国家的资产管理公司追求的是处理不良资产的速度,将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益作为主要的目标。对于一些正处在转轨当中的国家,需要结合国家所面临的经济情况,来对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收益进行确定。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因此要正确看待处置不良资产的不同模式,从自身企业的不良资产实际情况出发,在多种科学模式中选择出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水平,降低因不良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郭美文.HQ集团国有股权置换案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柳大荣.长城公司金融不良资产估值研究[D].西北大学,2014.

不良资产处置范文第8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债务重组;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3-0022-03

资产管理公司成立10年以来,处置了大量不良资产。在传统的处置手段中,债务重组占有重要地位。以天津市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为例, 截止2008年底,四家办事处采取债务重组形式处置不良资产涉及金额135.23亿元,占处置总额的30.7%,回现22.06亿元,占总额23.3%。政策性资产处置中,采用债务重组手段处置涉及金额125.68亿元,占政策性资产处置额的37.3%,回现17.21亿元,占政策性回现总额的30.66%。

一、债务重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债务重组是指公司作为债权人与债务人、担保人和其他责任方达成协议,或法院调解对偿债条件作出重新安排的事项。这些事项包括:通过修改偿债条件,采取折扣变现、以资抵债、公司自主债转股、资产置换以及上述方式的组合,对不良资产进行的一般或最终处置。

实施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不畅,债务到期却无法正常清偿。二是债权人已主张权利,要求企业清偿到期债务,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三是到期债务数额较大,企业不能通过内部资金调节来履行偿债义务,而必须借助外部力量,采取其他筹资手段。

适用于重组的资产是指具有重组价值的债权、股权、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保证、抵:、质:等或有资产,经修改偿债条件并重新配置后,可在约定期限内获得重组净收益的资产(现金、物权、股权、债权或其它资产)。

二、采取债务重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减轻经营企业的债务负担,充分运用政策休养生息,再创发展

部分债务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债务累累,自有资金不足,但产业并未落伍,设备并未落后,产品仍具有市场和销路,人员包袱相对不重,企业发展意愿强烈,自身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对于这样的企业,既符合公司债务重组的政策,又可以通过实施债务重组来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使一部分企业可以轻装上阵,自主发展。

(二)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改革脱困

办事处收购(接收)管理的不良资产企业,绝大多数为停产(停业)、半停产(停业)的困难企业。这些企业面临内、外债务额度大,生产经营停滞,职工不稳定等被动局面。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协商由债务企业或其主管部门筹资,以折扣变现等方式解决企业的债务问题。使债务企业解除了债务负担,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改制(分流、安置职工等)实施。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也取得了相应的资产价值回收,取得了较好的资产处置效果。

(三)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企业后劲

通过债务重组,一方面使企业卸掉沉重的负债,一方面帮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部分企业还可通过进一步的整合包装,找到有实力的合作方,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转型发展,完成资产重组的全过程。

(四)回收率高,符合收益最大化目标

处置商业化不良资产时,由于政策空间更为宽泛,处置手段更为灵活,在各商业化处置的办事处中,采取债务重组方式的不良资产处置回现率均等于或高出总体处置回现率(见下表)。

(五)提高处置效率,减少处置营销环节

资产处置证明,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运作周期短,见效快;处置双方都有强烈的解决债权债务的愿望和诚意,经过公开合规的资产处置程序后确定处置价格,项目运作周期一般在一至两个月,大大提高了资产处置工作效率。并且,由于债务重组项目大部分仅涉及债权债务双方,缩短了资产处置的链条和营销环节,实现快速变现目标。

(六)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搭建平台,为战略转型储备项目资源

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势在必行,转型依托于搭建平台和优质的项目资源。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务重组,置换优质的股权、资产、房产,为企业转型打下良好基础。某办事处在处置天津泵业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7户企业不良资产项目时,以不良资产置换有效资产,办事处身份由原来的不良企业债权人转变为优质企业的大股东,同时成功置换企业土地房产,为战略转型储备项目资源,最终实现了多赢。

三、影响债务重组手段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资产管理公司原有政策的制约

一是国家对于资产管理公司在政策性处置过程中虽然给予税费的减免政策,但由于受资产管理公司原设定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功能的限制,尤其是对投融资功能的限制,导致了资产管理公司只能采取单一的快速变现手段处置资产,使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重组处置手段断裂,成为简单的讨价还价和打折让利,无法提升资产价值。

二是按照国家要求,每年对办事处下达的资产处置现金回收目标任务,也是制约债务重组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中盈房地产项目,办事处与债务人曾经策划以债权置换股权,参与其抵:物烂尾楼重建项目,但由于项目运作周期较长,而年度经营压力大,最终不得已放弃重组,造成期权损失。

(二)债务企业自身状况的制约

一是债务企业资产质量差,不符合债务重组的基本条件。在政策性资产处置中,以某办事处为例,收购的65.7亿元不良资产中,科目呆帐为7亿元,事实呆帐为34亿元,两项合计超过资产收购原值的63%。从贷款风险角度分析,通过注销执照、抽逃资产、“转制”悬空债务等手段逃废债的乡镇企业贷款收购原值达23亿元,占收购原值总额的35%;非整户剥离、抵:担保被悬空的贷款8亿元,占收购原值总额的近12%。上述企业的经营状况绝大多数不符合债务重组的基本条件。

二是企业管理者缺乏战略高度,不能充分认识债务重组的积极意义,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领导人的基本素质差,既不懂得债务重组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发展企业的学识和能力,更不具备发展企业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面对这样的企业,债务重组便无从谈起。

(三)信用环境的制约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也是社会信用环境逐渐改善的过程。当前企业逃废债、虚假注资、重复抵:骗取贷款和挪用贷款等状况还相当普遍,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也比较粗放,企业间债务关系错综复杂,企业有钱不还,法院的执行追索苍白无力,合同协议成为一纸空文。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良资产处置的先天不足。

(四)个别部门、单位认识上的制约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的单一手段,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个别部门、单位甚至个人将资产管理公司当作“讨债公司”。一些债务人、上级主管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避之惟恐不及。与债务企业协商价格,企业不顾其资产和经营状况,不切实际地压低价格,导致债务重组无法实现。

(五)相关制度的制约

现有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债务重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在债转股企业中仍然存在行使股东权利难、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难、股权退出难等问题。资产管理公司大股东身份与其股权的性质、职能、权利定位不对称,从而削弱了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作用。债权转为股权后,新介入的资产管理公司是由国家财政注资成立的国有独资机构,仍为单一投资主体,国有企业出资人不到位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

四、对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理顺公司与企业的关系,明确角色定位

在今后的商业化资产经营处置过程中,办事处应根据资产的状况,实施分类经营处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资产处置价值的最大化。办事处要和债务企业一道,挑选企业重组资产,合理估值,确定最佳的重组方式和方案。根据不同企业情况,可由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持有物权或股权,或推荐其它投资人进行战略投资,促成债务企业正常经营,提升物权或股权价值。也可以选择优质资产搭建平台,特别是选择与未来经营关联度紧密的企业进行重组,从整体上融合目标企业,为公司实现转型和债务企业加速发展打好基础。

(二)建立有效的债转股企业治理结构

在债转股企业中,应确保资产管理公司能够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使其能够真正履行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债转股企业的治理机制中必须明确安排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权利,如企业重大资产变动决策必须经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董事会在制定重大决策时,特别是涉及资产重组、置换、出让,除了考虑关键股东的利益,还要考虑其他相关者如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益,从而完成从处置不良资产到经营不良资产的转身。

(三)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广泛宣传建设诚信社会对于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提升天津市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大力推进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将企业和公民个人的诚信记录与其所进行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严密挂起钩来,使不讲诚信的单位和个人寸步难行。

(四)争取地方政府对资产管理公司的支持

不良资产处置范文第9篇

一、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概念和成因

企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经济资源,而企业不良资产则是以资产形式存在但有确凿合法的证据表明其使用或转让价值已经发生了毁损,已经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使企业经济利益预期发生减少的经济资源。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会计科目中:待处理资产净损失、递延资产和待摊费用、累计结转的亏损挂账、应收账款中“三年以上应收账款”、企业存货中“长期积压的商品物资”、长期投资中“不良长期投资”、固定资产中“未使用和不需要用固定资产”等。

对于企业而言,一旦企业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类似的资产,便可能存在不良资产,而对于企业的不良资产的成因有很多,我个人认为:第一、全球经济、科技、金融发展变化很快,很多问题已不能用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来应付,金融问题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二、企业法人、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形成不良资产。第三、企业内部结构设置及企业绩效考评体系不合理,如:成本利润不匹配,存货积压或短缺、往来款管理制度缺失、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第四、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第五、在不良资产的形成中,还存在计划与行政干预,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违约,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的调整等原因。

二、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及程序

企业在不良资产处置前,应首先对企业资产进行确认。在企业不良资产认定环节,必须先由企业提供成因原因、负责人等充分必要的原始证据,由社会审计和其他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及价值认定,并报国资部门备案。不良资产处置应建立资产招投标制度,建立信息平台,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进行,防止不良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流失。

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一般公开招标,交给中标单位一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资产管理公司的职能是进行接受资产、管理资产、处置资产、回收现金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收购接收资产之前还要有尽职调查,而管理资产则有建账程序,处置方案的制订要求有方案比较和风险管理,每一个具体的步骤都是整个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1、接受不良资产处置授权文件。国资企业将不良资产整合罗列出来交予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资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授权文件。

2、签定不良资产交接协议。资产管理公司与国资企业签订不良资产交接协议。

3、审阅不良资产,建立资产管理台帐。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资企业的不良资产后,对不良资产进行分析,建立资产管理台账。

4、制定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方案。分析完不良资产后,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根据不良资产的分类、规划进行制定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方案。

5、选择具体不良资产处置预案和处置方式。根据不同的不量子场采取不同的不良资产处置预案和处置方式。

6、审核资产处置追索方案。对已制定的不良资产处置预案和方式进行审核,确保采用最佳的预案和方式。

7、设立不良资产处置专门帐户。对不良资产处置设立专门账户,以便更方便的不良资产的处置。

8、组织实施不良资产的清理处置,建立抵债物资明细帐册。

9、处置入库物质和收益。

10、拟写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意见,并做好终结资产资料的移交工作。资产管理公司根据之前的不良资产处置步骤拟写处置意见,将所有资料移交给国资企业。

11、总结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工作。

12、报告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工作情况

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要及时、正确,并且要采取多样化的处置方法,才能有效防止不良资产的流失。

三、不良资产处置程序中存在的风险及其解决对策

在当前的国情条件下,由于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良资产种类繁多、涉及法律关系复杂,造成了我们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时会遇到巨大的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其他风险。

(一)、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解决对策

1、不良资产处置方案采取的处置方式必须是国家法律规定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一般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措施主要有:债务重组、以物抵债、债权转让或出售、拍卖、招标、租赁、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诉讼、破产清算等。可以说,凡依法可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公司都可以采取。但在采取某种具体资产处置方式时,应当注意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否则就是违法,就会影响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不良资产处置有关协议、程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一是进行资产处置必须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二是所签订的协议内容必须符合《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符合国家关于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关法、政策、制度规定。

(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解决对策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在市场经济行为中,契约的一方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实施了契约的另一方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蔽性为,从而导致损失或获利的可能性。

1、重视内控制衡制度建设,从建立与完善制度上防范道德风险

首先要从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上去防范道德风险,通过认真总结分析风险防范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和强化内控制衡制度,明确责任,规范处置行为。在具体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双人”制度,即双人调查、双人谈判、双人处置制度;强调“三个分离”制衡制度的有效执行,即处置实施体系与审批决策体系分离、审核审批与处置分离、资产评估与处置分离。坚持处置过程的“三化”和“三公”原则,即公开化、市场化、程序化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原则。在审批决策上,实行“集体审查、授权管理、分级批准”制度,遵守审核制度的“强制、独立、保密、监督、指导”原则,在程序上严把处置审核审批关。

2、充分发挥内部监管部门的作用,加大资产处置违规处罚力度

目前国资企业内部监管部门包括审计、公司监事会、纪检监察等部门,这些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司其职,制定并完善《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工作守则》纪律和处罚制度,采用现场或非现场审计检查、受理举报调查、处置项目回访等多种手段进行监管,加大对道德风险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内部监督审查,找问题,堵漏洞,抓整改,将企业道德风险置于内部监控之下,以达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道德风险的违规成本,从而减少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3、借助企业外部监管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的道德风险防范体系

目前企业外部监管包括财政部、国家审计署、银监委、人民银行、证监委等多家部门的监管体系。各监管部门要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各有侧重,通过企业报送的各类业务报表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进行非现场监管,定期与不定期地参与重大项目处置过程或事后检查、处置项目回访等现场监督,辅之以群众举报、新闻舆论等社会监督,形成全方位高效的立体道德风险防范体系。

不良资产处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处置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资产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已经超出国际平均值,且已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带来了较大风险。在很长时间内,不良资产将是我国金融行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实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各地大大小小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陆续成立,并且逐渐实现了商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商业化和专业化。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仍然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尚未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良资产回收率。

一、金融不良资产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不良资产的含义

所谓不良资产,即商业银行在不是良好的经营状态的,无法及时给商业银行创造利息收入甚至无法回收本金的金融资产,通常又被称为不良贷款,常常包含可疑、次级、损失贷款和利息。

(二)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金融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从本质上看,主要是由于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体现在以下几点:1.国有企业的特殊体制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最重要原因;2、政府行政干预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3、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是最主要的问题:4、其他原因:信用环境难以改善,银行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还不适应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以及信息透明度不够,审慎的银行会计制度缺失。

二、金融不良资产投资的法律关系

(一)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所涉及到的法律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债权转让受到法律限制以及对策。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债权人拥有将合同权利部分甚至全部转让给第三者的权利,但前提为“按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在《担保法》中的六十条和六十一天指出:借款合同可以附一最高额抵押合同,但是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券不能被转让。根据上述规定,一旦最高额抵押货款形成不良贷款后,金融公司便无法进行收购。从现实情况来看,不良贷款中最高额抵押担保的货款比例较高,这样便引起资产管理工作收购不良贷款是否合法遭到质疑。针对该问题解决措施为:首选确认最高额抵押贷款是否合法,并由相关部门适当修订《担保法》,取消对最高额抵押贷款的转让限制相关规定。

2.债权人通过公告的形式来履行通知义务无法律依据以及对策。《合同法》中明确指出:债权人负有通知债权人的义务,没有通知便转让的对债权人不具备法律效力。然而,法律关于债权人的如何履行通知义务并未进行明确规定。在收购不良贷款后,个别商业银行会以公告的形式通知债务人,假如法律否认该通知方式合法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不良贷款便不会对债务人产生效力。针对上述情况,首先应该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规定中赋予不良贷款转让公告通知的法律效力。

(二)不良资产出售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就《条例》的相关规定来看,关于不良贷款出售的问题,仅仅从原则上规定了因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资产应该按照竞争、公开以及择优的原则操作。但是考虑到不良贷款的出售常常跟金融资产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最大程度保全资产有关,因此法律应该对其作出更为详尽的规定,以便提高不良贷款出售的效率,减少不良贷款出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以免国有资产流失。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为,可以尝试对不良贷款投资者享有的权利进行明确规定,并明确指出购买不良资产的主体资格,并指出不良资产的出售形式、出售程序等。

(三)债转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从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工作来看,具有向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获得的债券变为对借款企业股权的能力,然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不拥有债券股的决定权,该权利为政府部门所有。因此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规定要明确指出债券股转股的条件以及范围,并非通过重组具体的不良资产方案来直接参与,另外还应该在决策债转股时,重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主筛选和决策,以防政府独断。

(四)在金融不良资产监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我国之所以陆陆续续出现各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学习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案例,从而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不良贷款提出了新途径,要想最大程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势必要构建一套完善且规范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在该法律中要明确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收购、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应该遵循的规定等,加强对政府对金融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详细规定监管内容,实施内部控制,处理好外部监管跟公司内部的控制关系,从而让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符合规范,将其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三、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手段

(一)金融不良资产剥离的历史

自80年代以来,国家针对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四大商业银行所遗留下来的巨额不良资产,分别拨给专门为此成立的华融,信达,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追收,拍卖,,以尽可能的为国家挽回损失。这四家公司从成立至今共接受了三次不良资产。第一次是在1999年,国家将四大商业银行及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共计1.4亿元的不良资产剥离至四家资产管理工作,第二次是在2004年的5月,方式将部分资产不根据账面价值转移,主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相应比例;第三次为2005,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3季度,第一次剥离的不良资产累计7366.6亿元。

(二)现阶段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

1.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第一,以物抵债。主要指根据相关规定,把握抵债资产的实物情况、产权、维护成本、评估价值、变现能力以及升值、贬值趋势等,小心地确定抵债资产抵偿的总数,针对剩下的债券依然保留追偿的权利。第二,修改债务条款。需要首先分析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从而制定新债务条款,协同债务人重新制定还款计划,严格执行相关担保规定和保障措施,督促债务人积极履行规定。第三,资产置换方式。要围绕提高资产变现和收益能力,保证资产来源合法、机制公允以及产权清晰。第四,债务人分立、合并以及破产重组,针对方式需要构建对应的操作和审批制度,按照这些规定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追偿债券类资产。第一,直接催收,需要对债务人的还款能力进行监控,并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以便尽快收回贷款本息。第二,诉讼追偿。该方式主要建立在诉讼可行性的前提下,需要按照债务人的财产现状,对诉讼的时机、方式以及目标进行确定,然后根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债务人严格履行规定或者申请执行,以便及时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针对违法、无法公平的判决结果、裁决时,应该及时上述。情况必要时,还需要提起申诉,并保留相应的记录。第三,委托第三方追偿债务。该追偿债券的方式需要建立对委托债券的价值进行独立判断,然后再充分结合委托债券追偿的难易程度、效果、追偿能力等支出一定的委托资金,并需要对方的行为进行监督,以防资产出现损失。采取风险方式的,需要制定严格的委托标准,选择优良的方,明确规定的时间、授权范围、费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第四,债务人(担保人)破产清偿,应参加债权人会议,密切关注破产清算进程,并尽最大可能防止债务人利用破产手段逃废债。对破产过程中存在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显失公平的裁定应及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竟争力

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牌照,而是团队,是团队的定价能力和处置能力,特别是定价能力,决定了资产处置的利润空间。

(一)团队定价能力分析

第一,某项投资资产的现时价值是由其未来所能带来的现金流决定的,但不良资产的形式不一,种类繁多,未来现金流不易预测,资产的价格确定有实际难度。

第二,准确合理定价是资产处置决策的基础,可以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可以防范处置工作中的道德风险;是提高资产处置效率的核心要素;

第三,通常不良资产定价采取的分析步骤有如下:①查阅不良资产档案,准确进行法律审查;②要确定定价分析基准日和获取企业报表数据;③然后着手查阅不良资产档案、进行实地调查、获取企业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必要时提请中介机构审计;④具体主要采用帐实核对等方法对企业的各类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描述,并根据各种资产的类型,结合不同资产的特点,合理确定企业资产的市场变现价值,汇总得出企业有效资产价值。⑤确定负债性质,计算各类负债总额;⑥计算债权回收率;⑦计算债务人企业可以偿还的债务额,确定债务人企业及其担保人的偿债能力;⑧根据不良资产买方市场的情况,债务人还款的意愿、谈判的情况等因素,对偿债能力分析方法确定的参考价格进行修正,得到不良资产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最终处置价格。

(二)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

提升不良处置能力,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基金化手段等常规手段进行,为不良资产化解、困难企业脱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应有的作用。

1.创新不良资产化解模式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起不良资产证券化,充当收购人、发起人、发行人、管理人、投资人(次级)、增信人等六个角色,全程参与不良资产化解。选用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实质管理人,以基金名义收购和持有不良资产等,运用专业化的资产管理能力,对基金实施有效监管,保护基金持有人的资产安全。

2.可通过基金化手段参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由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选择有实力的机构,合作设立重组并购基金,运用注资、增信等方式引导有限合伙人资金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和定价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2]石召奎.中国AMC探源:我国金融管理公司运作透视[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赵毅.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2001.

[4]门宝龙.债转股政策与法律问题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0(1),54-56.

上一篇:无形资产摊销范文 下一篇:资产处置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