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3 19:37:49

不良分析报告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F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药品具有双重性,在预防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2]。为了解某院ADR的发生特征、发生率及引发的相关因素,现对我院35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提取某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ADR共357例,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基本情况 357例ADR中,由医生上报337例,护士上报20例,其中一般的325例,占91.04%,新的一般的30例,占8.40%,严重的2例,占0.56%;不良反应结果,好转151例,治愈206例。

2.2 患者年龄、性别分布 357例ADR中,患者年龄1~92岁,其中0~14岁(47例,占13.16%),15~44岁(139例,占38.94%),45~59岁(61例,占17.09%),≥60岁(110例,占30.81%);男性199例,占55.74%,女性158例,占45.26%,男女比例为1.26∶1,这个结果与一些相关文献相同[3]。

2.3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357例ADR中,化学药品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有276例,占77.31%,其中以抗菌药物居首(75例,占总例数的21.01%),其次是消化系统药物(39例,占总例数的10.93%);中成药71例,占19.89%;生物制品10例,占2.80%。

2.4 ADR所涉及给药途径分布 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方式发生ADR最多,有257例(占71.99%);口服给药有65例(占18.21%);肌肉注射21例(占5.88%);其他给药途径共14例(占3.92%)。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357例ADR中报告中,反应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有142例(占39.78%),其临床表现多为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等;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有88例(占24.65%),患者用药后多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见表1。

3 讨论

3.1从ADR基本情况来看,严重程度一般的ADR居首位,新的和严重的较少。其中2例严重ADR分别是: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 d后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躁狂、谵语;患者口服米索前列醇片40 min后突发晕厥,皮肤苍白,呼吸急促。这要引起我们医务人员注意。报告人以医生和护士为主,因为他们是平时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也是ADR的最早、最直接发现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也会第一时间告诉医生或护士,所以医生和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密切关注患者及时处置并上报由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用药。

3.2 ADR与患者年龄关系 从本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ADR涉及各年龄段,其中以15~44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8.94%),这可能与我国此年龄段人口数量较多有关[4];其次是≥60岁患者,由于该年龄段人群组织器官逐渐老化,各系统功能降低,尤其肝肾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弱,加之该年龄段人群多种疾病共存,临床表现复杂,用药种类也比较多,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该年龄段患者使用药品尽量做到用药个体化、减少药品种类、注意给药途径和时间、加强用药前和用药期间监护与监测,以减少ADR的危害和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

3.3 ADR与药品种类关系 从本调查结果显示,发生ADR涉及各类药品,其中以抗菌药物(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共45例)、中成药和消化系统药物(质子泵抑制剂23例)为主,这三类药品占51.83%。这是由于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效果好等优点,被医生广泛使用[5];质子泵抑制剂在用于内科治疗的同时,也常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预防NSAIDs诱发的溃疡和化疗引起的化学性胃炎及上消化道症状[7];加之该三类药物的临床无指征用药、重复给药、长疗程给药等滥用现象的存在。针对这三类药物,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或办法,因此医院应进一步加强这几类药物的监管力度;临床使用时,要严格依据药品说明书,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用法用量,合理选择给药途径,避免混合配伍,以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以减少ADR的发生。

3.4 ADR与给药途径关系 从本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各种途径给药均可发生ADR,但静脉给药依然是ADR发生率最高的途径,这与国内相关报告一致。静脉给药由于其起效快,无首关效应而生物利用度高,加上剂量准确易控,又便于血药浓度的监测,特别是在抢救急重病症过程中作用尤为突出,现在已成为临床上不可缺和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给药途径。但静脉给药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药物间的配伍反应、配制过程繁琐、无菌操作要求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这需要护士在临床输液中责任明确,严把供药供货关,严把输液质量关,有计划安排输液顺序,确保输液安全有效[8],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5 ADR的主要临床表现 从附表可以看出,ADR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共占64.43%),临床表现以医务人员和患者易察觉的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头痛、等为主,其他不易察觉的如肝脓肿、心律失常、血氧饱和度下降也有,但较少。这提醒我们医务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包括易察觉的直观反应和不易察觉的如心脏、肝脏、肾脏等的隐形反应,要及时对症处理和上报由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国家对药品上市后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再次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医疗机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ADR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要积极收集和上报ADR。同时,药师也要对收集到的ADR进行总结分析,及时把整理后的ADR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和护士,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对患者的危害,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生部第81号令,2011:5-4.

[2]何怀燕,张满娣.8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70-71.

[3]张碧玉,邱宝玉,念其滨.108例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医药,2016,28(02):257-259.

[4]张飞华.住院患者质子泵抑制剂使用调查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127-128.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在药理学中,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为了全面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的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案例进行统计分析,为医院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12月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共计200份,年龄1~90岁。药物不良反应在性别和年龄上,女性患者较多,占59%;年龄以40~50岁为最多。

1.2方法 取自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上报的ADR200例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程度、引起不良反应药品种类、剂型、ADR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ADR程度分级 我院200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新型严重的,新型一般的,严重的,一般的),严重的不良反应10例(5%),相对而言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仍是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1例为新的严重不良反应,20例为新的一般不良反应,10例为严重不良反应,170例为一般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后28例治愈,172例好转。

2.2引起ADR的药物剂型 引起ADR的药物剂型中,注射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栓剂,丸剂,洗剂)合计200,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占的比率最大,为80%。

2.3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主要药物情况 200例的ADR报告中,涉及12大类药物种类(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液,消化系统,肿瘤系统,内分泌系统,营养类药物,心血管药物,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主要药物有加替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宁,头孢呋辛钠注射液,依替米星,五水头孢唑林钠,鹿瓜多肽注射液,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用香菇多糖,头孢米诺钠,头孢替安注射液,头孢硫脒,环丙沙星,头孢西丁钠注射液,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三七总皂苷,庆大霉素,奥硝唑,血栓通注射液,头孢曲松注射液,青霉素G钠注射液,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其中抗菌药最多,占总报告的56.2%,其次是消化系统用药和中药注射剂,其中抗微生物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达到60%。

2.4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表现红斑疹,四肢颜面发红,皮疹,瘙痒,荨麻疹,潮红等,占到30%;全身性损害为过敏样反应,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痉挛等,占到15%;消化系统损害为肝功能异常,便秘,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占到15%;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为抑郁,头痛,头晕,眩晕,局部麻木,失眠,耳鸣,耳聋等,占到15%;循环系统损害为脉管炎,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占到8%;用药部位损害为用药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皮疹,静脉炎,占到7%;呼吸系统损害为支气管炎,咳嗽,呼吸困难;其他损害为口干,眼睑炎,腰背痛;生殖系统损害为阴道出血,前列腺增生等;口腔系统损害为口唇瘙痒。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共占60%,其余占10%。

3讨论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药物不良反应有时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除少数人自服药物外,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由医生给药所引起,所以有些药源性疾病也属医源性疾病。虽然有些药物不良反应较难避免,但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临床用药不合理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ADR的发生人群中,以女性居多。造成男女患者的ADR发生率出现差异的原因,除与药物自身的群体选择性有关以外,与男女生理特点的差异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在本次研究中,对不同年龄段的ADR进行的对比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该结果提示我们,老年人因胃肠道功能减弱、肝肾等代谢器官功能的衰退,使之成为药物ADR的高发人群,对该类患者更应注重个体化、剂量精确化治疗。因此,在临床中,除需对症用药以外,患者自身的年龄、性别以及其它生理特点等均需作为用药参考。对引起ADR的剂型分布进行的考察结果显示,200例患者使用的剂型中,注射剂160例,占80%。该结果表明,注射剂是导致临床不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造成该种结果的原因,主要为注射剂的工艺、自身质量问题等[2]。此外,由于注射剂的入血速度较快,血液中药物浓度较高,剂量不耐受或高浓度刺激、用药途径不合理等也是造成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对药物品种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引起ADR的药物品种以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为主,其原因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不理想、热源的存在以及抗生素使用过程中抗生素的过敏预防措施缺失所致。我院自2013年以来,针对上述ADR发生的原因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下降,但因当前临床所用药物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对ADR的临床监控依然需要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通过本次研究,也为医护人员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黎雪桂.69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1;8(1):63~65.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字]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品在合理的使用时出现的与药品无关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为了加强药品的安全监管以及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国家和相关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规定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建立了全国性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网络。本文将对我院2006年-2008年上报的83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我院2006-2008年上报的83例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这83例药品不良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按照表格的内容,分别填写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的类别以及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

2.结果

83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表中,男有12例,占了14.5%,女有71例,占了85.5%。其中,静脉滴注的患者有48例,占了57.8%,口服给药的占了22.5%,肌肉注射的比例占了0.9%。其中引起不良反应所涉及药品主要有抗感染药,占了66%,中药主要占了20.1%,另外,还有呼吸系统药、解热系统药等药物。由这些药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分析见下表。

表1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

注:部分药品不良反应累计两次以上的器官系统

3.讨论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中,从给药的方式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最高的是静脉滴注给药,其次是口服给药所占的比例,肌肉注射所占比例最低;从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来看,其中以抗感染药物最高,而中药类发生的不良反应仅次于抗感染药物,在其他药物中,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中含有锌、铁等药品最多,而且都是胃肠道反应;另外,从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看出,皮肤损伤的最多,占了46.1%,消化系统反应次之,第三是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占了12.2%。

4.结论

很多人认为,只有质量不合格的药品、假药或者是医务人员使用不当,才会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事实上,在医院使用检验合格的药品并且正确服用的时候,也可能会再一部分的患者身上引起药品的不良反应,所以,首先我们需要来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药品的不合格或者是假药、患者对药品的不合理使用、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规范以及静脉注射输液的速度过快等,这些都会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

当然,对于药品不良反应也不会不能防止和避免的。我们应该重视药品不良反应这一现象,同时患者自己要合理用药,在用药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是否会出现药品的不良现象,从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下是根据本文所调查的结果以及在平时的用药中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点建议:

1.要合理使用抗感染的药物,尤其是抗菌类的药品。对于医生来说,在给患者使用该类药物之前,要向患者了解是否对改药品过敏或者家族史,从而减少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2.对于患者来说,在服用药物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服用的方法和药物的剂量或者医生的吩咐来服用。另外,对于那些对肠胃有刺激的药品,要避免空腹时候服用,对于服用量大地药品也要注意分次服用,降低和减少对肠胃的影响,从而防止了服用方法不当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

3.在使用静脉注射的时候,医生要按照药品的使用要求进行注射,并且要注意药物输入的速度和适度,还要注意药品输入时的温度,防止环境温度过来或者过热对患者造成影响,注意这些将会有助于静脉注射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护。

4.医生在给患者开药的时候,要向患者告知如果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一定要返回医院,并要向医生报告,这样可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漏报率。

5.在选用药品治疗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之外,也不能忽视药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全方面的综合管理。不管是药品的流通还是药品的使用,都需要引起重视,要严格要求,加强药品的管理,同时医院也要加强对医生的教育工作,提高医生的医德和对患者的责任心,改善滥用抗生素、滥用药品和输液等陋习,从而来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控制并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发挥药品治病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方法,2004,3,4.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特点分析;处理策略

药品不良反应指的是给予正常剂量药物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或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有害的机体反应[1]。现在,我国临床使用的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之间联合使用方式也随之增加,临床实际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医院管理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管理有利于督促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2]。现将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案例的特点详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发生的200例不良反应案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8例,女性102例;年龄5个月-78岁,平均(66.8±1.2)岁。

1.2方法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案例的用药情况(用药种类、用药途径、剂型等)、不良反应事件的具体情况(不良反应类型、转归及不良级别)。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

2结果

2.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转归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中新出现的不良反应40例(20.00%),严重性不良反应35例(17.50%),一般性不良反应165例(82.50%),一般性不良反应率82.50%明显高于严重性不良反应率17.50%,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9.00,P

2.2用药途径情况200例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为:注射给药115例(57.50%),口服给药70例(35.00%),腔道或外用给药15例(7.50%),注射给药率57.50%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怀疑用药种类与构成比对200例不良反应案例中共涉及14类156种药物,其中前三位为抗感染药物、中药与中成药制剂、消化系统药物,抗感染类药物构成比34.00%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种类,差异具有统计些意义(P

3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分析其特点及规律、履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督和上报制度,对减少药物不良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等意义重大[3]。临床对于已经发生的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及时给予准确有效的对症处理[4]。临床对于儿童及老年人群用药要特别慎重,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伴发疾病、联合用药的安全性等,条件允许时最好给予个体化给药方案,同时加强药学监护[5]。药品的主要用途是防病治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因此临床合理用药应该放在用药安全的第一位[6]。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表明临床用药不良中多数为轻微不良表现,且主要给药途径是注射给药,涉及药物种类繁多,以抗感染药物、中药与中成药制剂及消化系统药物为主,而主要受累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消化系统。研究认为这种表现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且目前临床静脉注射给药为主要给药途径,鉴于此,临床合理用药的同时要考虑给药途径的选择,能口服时不选择肌注,能肌注时不选择静脉滴注,以规避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7]。此外,抗感染药物由于其临床应用的广泛、药品种类繁多、用药频率高、联合用药以及患者的耐药性等因素使得其诱发的不良反应率首居第一位[8]。综上所述,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特性、患者自身因素、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临床要注意合理用药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及时停药、处理已经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加强药品管理,做到及早预防和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邱雄,范岳邦,藏云吉.27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5):1186.

[2]郑淑敏.我院1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12,24(5):275-277.

[3]吴渺夷.2008年179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63-65.

[4]刘丽娜,马红芳,夏晨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3):453-454.

[5]张芸博,张佳丽,曹强.572例抗感染药物良反应分析[J].中国病案,2012,13(2):51-52.

[6]周洋,白玉同,魏围义.4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9(4):220-223.

[7]刘华强,王少华,孙福生,等.我院59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2):164-166.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合理应用;分析报告

中药注射剂是采用中药饮片经提取、净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浓溶液[1]。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中药新剂型,按给药途径可以分为皮内注射剂,皮下注射剂,静脉注射剂等。随着中药注射剂品种的研发和临床广泛应用,其药品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为了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笔者对2010~2012年我院收集的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查阅本院临床科室2010~2012年住院病历以及门诊、住院医师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标准,按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反应以及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进行分析、评价。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性别比例 发生的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患者女性182例,占866%,男性28例。女性多于男性,年龄最小的四个月,最大的62岁。其中14岁以下57例,占271%;25~45岁149例,占71%;45岁以上4例,占19%。

22 统计患者药物过敏史 发生的210例不良反应中,有药物过敏史者占578%,无药物过敏史者占533%,过敏史不详者5908%。

23 药物类别 收集本院2010~2012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寒战,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过敏样反应;其次是皮疹,荨麻疹,斑丘疹等易于观察的不良反应。以七叶皂苷钠针,最为常见。双黄连粉针,喜炎平针,细辛脑针偶见。

24 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 在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标准,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很可能99例(474%),可能132例(582%),肯定4例(238%)。新的48例(231%),其中新的、一般的45例(2134%),经过对症治疗,187例治愈,23例好转。

25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寒颤,发热以及皮肤过敏。其中寒颤,发热患者118例(563%),皮肤过敏,皮疹,寻麻疹,斑丘疹58例占(278%)。

26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 大多数药品不良反应在停用疑似药物后,并且给予对症治疗方案,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一般的不良反应居多,无死亡病例,用药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最短为20 min,最长的为15 d,其中发生在24 h之内的131例,占(6254%)。

3 讨论

31 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的要求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蛋白,鞣质,粘液汁,果胶,色素,淀粉等致敏物质,这些物质常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同时注射剂中加入的助溶剂,增容剂也是产生热源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制备工艺对保证制剂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不合理的制备工艺可能使提取不纯,引起不良反应[2]。

32 有效成分本身具有刺激性 如注射用七叶皂苷钠针中的七叶皂苷钠A和七叶皂苷钠B;黄芩中的黄芩素;喜炎平针中的穿心莲内酯等都可产生局部刺激作用而引起疼痛。而钾离子,鞣质等杂质也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33 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331 正确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应严格按照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辩证选择中药注射剂,避免发生原则上的错误[3]。

332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临床应用时选择适当溶媒,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使用,避免发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值改变等,析出大量不溶性微粒,引起输液反应或过敏反应。

333 严格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输液时控制滴速和浓度。

虽然用药总剂量没有超出限制范围,但药物引起的抗体浓度变化,内生致热源释放,血细胞破坏等均与药物浓度有关与单位时间内进入患者体内剂量相关。所以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选择给药途径,控制输液速度,不得过快。

4 小结

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主要途径是静脉给药,各级医疗机构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监测,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强对医护人员培训,避免不安全使用和不规范操作,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毕凤兰,张力.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探讨.中国药物警戒,2012,9(2):8991

[2] 杨水英,蒋晓燕.中药不良反应探讨.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6365.

[3] 王兴国,史耀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与预防对策探索.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196.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辛某,女,16岁,高一学生,五官清秀,皮肤白皙,身材苗条,身高1.7米左右。母亲陪同就诊,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

独生女,足月顺产,13岁来月经,周期稳定,身体健康。从小聪明伶俐,漂亮乖巧,性格要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省城有名的小学和初中上学,还都是学校里的尖子生,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倍受老师们的喜爱,初中毕业后考上省外语中学高中部,寄宿学校,原来上学都在家中吃住。父亲机关干部,母亲是教师,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身体健康,无精神病家族史。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3,人际敏感2.2,焦虑2.6。

SAS:标准分64分,为中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来访者自诉从小学到初中成绩都很好,是老师的宠儿,父母的骄傲,同学、朋友们的榜样。考上高中后,考虑到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全市、甚至全省的优秀学生,自己很难会像以前那样拔尖,出类拔萃,但成绩在年级中上应该不成问题,但结果期中考试排名中等偏下,老师在总结时没提到自己,倍感失落,担心自己以后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引起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赏识。想把成绩提上去,但又对高中的学习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以前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现在又没有合适的方法,住校什么事都要自己动手干,如买饭、打水、洗衣等,耽误时间。一个月来,总是担心自己学习不再优异,再也受不到老师的赞赏,越想越难受,每天晚上偷偷给父母打电话,诉说哭泣,睡不着觉,到凌晨一、两点方能入睡,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听课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到学习;没有食欲,身体消,从入学到现在已经了十斤左右,父母曾带她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躯体器质性病变,服药无明显效果。

三、观察与他人反应

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发育均正常,神情焦躁不安。衣着整洁,思维清晰,语速迟缓,意思表达清楚,无泛化现象,无退缩行为,无妄想、幻觉,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迫切的求助要求。家长反映,求助者从小乖巧,听话,感情细腻,自尊心强,平时稍有不顺心就会流泪哭泣,学习认真刻苦,性格要强,尊敬师长,和同学关系较好。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新生适应不良。

诊断依据:

求助者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其期中考试成绩不好引起的,担心自己以后学不好,得不到老师赏识,其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较短,为1个多月,不良情绪没有泛化,而且经过医院检查,无躯体器质性的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个性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而该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改变来访者认为“我应该一直成绩优异,受到老师的赞赏”不合理想法;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食欲,稳定体重;获得适合高中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适应高中学习和生活。

长期目标:完善个性,心态平和;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障碍是由不合理信念所造成,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辛某的主要问题表面上是期中考试没达到预想的成绩,引起失眠,头晕,纳差,消,焦虑不安。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求助者本身对事情的不合理认识和评价所引起的,如“我应该考试成绩优异,最起码考到学校中上水平,应该一直得到老师的赞赏”。为此整个过程以合理情绪疗法为核心,辅之以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精神面貌。

1.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义务(略)。

2.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60分钟。

七、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二次咨询)。

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以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原则;了解求助者咨询的内容、原因和目的;发现求助者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与求助者一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通过会谈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介绍了ABC 理论,通过她身边的例子来让救助者接受这一理论。在求助者稍有领悟后,马上结合她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她按这个理论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

(二)心理帮助阶段(第三、四、五次咨询)。

引导求助者分析自己的问题,让她举一些例子说明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确实有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焦虑不安是由于“我应该考出优异成绩,出类拔萃,应该一直受到老师的赞赏,最起码考到中上水平。”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的。

运用“产婆术”式的辩论,使求助者自己感觉到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然后,又用了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让她在情绪体验的改变中改变认知,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纠正完美主义倾向,调整目标,合理定位。

探讨求助者的合理自我分析报告,巩固新获得的合理信念;探讨高中的学习特点和方法;学习深呼吸放松训练,想象放松训练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进行了深呼吸和想象放松综合在一起的放松训练。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第六次咨询)。

回顾咨询过程,使求助者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问题的前因后果,及咨询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总结咨询成果,肯定求助者取得进步;向求助者指出以后要用合理情绪疗法不断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其他不合理信念,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完善个性。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我想我是个普通学生,每天能认真地学习即可,学习效率提高了。”“我现在睡眠好多了,不再动不动就流泪,偶有头晕,有时不到放学就感觉到饿了,已长胖3斤。”

(二)咨询师的评估:一个月后做了随访,求助者情绪稳定,和同学们相处很好,学习状态良好。

(三)家长评价:“孩子最近情绪稳定,自理能力增强,成绩有所进步,平时不再打电话。”“她不像以前那样总是愁眉苦脸,经常和同学们说笑。”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根据WHO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要求,各国每百万人口每年至少应有30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目前,我州百万人口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不足200份,仅为标准的2/3,报告主要来自医疗部门,药品经营企业几乎为零报告。我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主要是样本太小,来源结构不合理,报告制度不完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关键是有健全的监测机构和高素质的监测队伍,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明晰的奖惩制度。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偏少;思考

[中图分类号]R9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47-02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我州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力度不够,报告病例少、质量低,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和药品从业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缺乏基本常识,担心病人会追究、不愿主动报告,同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制也不完善。我州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上升,概括起来有专业和非专业两大原因,而前者大于后者。一是滥用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而国际上平均为30%;二是某些医护人员出于经济的原因,使用疗效不佳,但价格昂贵的药物;三是过度医疗,过度用药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我州有70%的患者属于过度医疗。因此只有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着力整改存在的问题,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健全奖励和赔偿机制。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落到实处,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才能全面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真实情况和数量,并强化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从而找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根本良策。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设

1.1 为有效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成立州药品不良反应中心,配备2名专职监测员,四县食药局各配备一名监测员,药监与卫生联合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行政与技术保障。

1.2 全州各级医疗单位和药品经营企业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度,并配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人员,其中医疗机构配备35人,药品经营企业配备114人。

1.3 全州已建立了3个监测网即

(1)州中心与州卫生局组成的一级监测网;(2)由县食药局与县卫生局组成的二级监测网;(3)由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药品经营企业组成的三级监测网。全州各级医疗单位和药品经营企业全部纳入监测范围。

2、怒江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状

2.1 全州有医疗机构35个,医务人员1707人,药品经营企业114户,从业人员180名。

2.2 成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滥用监测中心认真贯彻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及《云南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实施细则》,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监测报告制度,对公众的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起到了警示和指导作用。

2.3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现状同先进兄弟州相比,有较大差距。根据WHO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要求,各国每百万人口每年至少应有30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其中严重病例不少于30%。目前我州百万人口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不足200份,仅为标准的1/3,其中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几乎为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是来自医疗机构。

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过低的主要因素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州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平均每百万人口的年报告数不到200份,绝大多数报告是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真正有警戒信号意义的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较少。我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主要是报告数太少,来源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是报告制度不完善,医务人员和药品经营企业对药品不良反应缺乏认识,担心病人和消费者会追究,不愿意主动报告。

3.1 医疗机构没有积极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医疗机构的直接效益不大,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处方信息、治疗过程,收费等信息各自为政,互不兼容,医院越大越不配合。我州的医务人员对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普遍有很多的顾虑,怕被别人看成是医术欠佳或治疗有误,所以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3.2 药品经营企业不愿意上报我州大部分企业不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许多经营企业认为,暴露药品不良反应的结果就是禁止销售和使用等严重打击药品经营的举措,因此不敢主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更不愿意报告自己经营药品的不良反应。

3.3 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认识较少我州绝大部分消费者缺乏相关的科普知识,不知道如果个人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应该向什么部门报告,如何报告。一旦出现用药不适,不会立即与药品不良反应挂钩,而是会单方面责怪医生和医院这些直接供药方。

3.4 目前由食药监管部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协调工作,但医疗机构由卫生部门主管,可是在相关法规中,将医疗机构列入罚则之外,实际上是将药品不良反应的主体报告单位例外了,导致医疗部门全靠自觉性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这表明,药监和卫生单位分别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对等。

4、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应建在各级医疗单位和企业,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依赖于药品经营、医疗单位和个人,监测工作应普级化、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

4.1 明确职责建立有效可行的奖惩制度。对首次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有突出贡献者应予奖励,对隐瞒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者则应予以处罚。医疗机构和药企如果逾期不报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和交纳惩罚性罚款。

4.2 加强药物警戒,强化信息通报对药品经营、医疗单位全过程的药品不良反应苗头进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警告措施。州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应及时反馈药品不良反应动态,以引起有关单位和人员的重视。

4.3 建立药品召回制度,简化药品不良反应纠纷药品召回制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同时避免可能产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复杂经济纠纷,也维护了企业的长远形象。

4.4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赔偿基金,有效解决药品不良反应受害群体无人负责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机制,可采取由药品生产,医疗保险机构,政府各出一部分资金,建立损害赔偿基金。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可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给予适当的赔偿。

5、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的措施

5.1 医疗应设立与本单位情况相适应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小组,由主管业务的领导负责,小组成员可由医务、药学、护理等部门的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组成,可将监测机构设在临床药学部门。并选派具有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正确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资料能力的专(兼)职人员负责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日常工作。

5.2 可通过印发资料,定购专业刊物及书籍,举办学习班,开展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培训,使医务人员端正态度,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为上积极配合,并对患者进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制度的宣传,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使之明确药物的双重性及不良反应不同于医疗事故。

5.3 加强对特殊人群和特殊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重点是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给他们建立药历,监测患者用药的全过程。

5.4 将不良反应监测和控制纳入诊疗工作流程中对患者治疗时,密切注意药品的禁忌证、不良反应、监控用药途径、剂量及用药时间;采取合并有药时,不宜太多、太杂,要优化选择药品配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发挥最大药效。

5.6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人员应定期下临床

面对医、护、患宣传安全用药的知识及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发放药物不良反应调查表,跟踪患者的用药情况,定期回访回收这些表格,还可通过电话、局部网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通过调查、综合分析、判断等鉴别药物不良反应。

5.7 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通过审查后,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汇总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每季度向所在地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严重的或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抗结核;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近年来,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又呈现重新蔓延之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每年死亡人数高达300 万,已成为所有传染病中的最大死亡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肺结核在我国被明确规定为乙类传染病,卫生部将结核病列为全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1]。药物治疗(化疗)是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由于所需疗程较长,药物多联合应用,故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 时有报道,有些还较为严重。为研究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减少ADR 的发生,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文就近1年来本院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报道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临床各科室上报的抗结核药物ADR报告126例,男75例,女51例,年龄(35.18±16.38)岁。共涉及药品7种药品,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链霉素等5种常用抗结核药。

1.2方法 不良反应的判断方法通过反复单一停药观察,来判定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检查手段包括生化检验、影像学检查等。通过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表现、分布情况、给药途径等观察分析其特点。

2 结果

2.1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分布 此次抗结核药不良反应中涉及到人体9个系统或器官组织,其中发生率比较高的是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见表1。

2.2发生时间与给药途径 初治即出现的不良反应有40例,复治的有86例。出现ADR最快为首次使用3min以内,最迟为连续用药25d后发现成瘾。126例患者中口服给药99例,肌肉注射15例,静脉注射5例,同时口服与静脉注射的1例,其他给药途径为6例。

3 讨论

随着抗结核药的发展和我国对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开展,我国近来已经达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中期目标和全球结核病控制阶段,但抗结核药多为联合用药以增加疗效,但是由于药物相互作用会导致药物的代谢出现异常,使ADR的发生概率增大[2]。例如:利福平对异烟肼水解酶具有诱导作用,使异烟肼的代谢产物乙酰肼释放增加,而乙酰肼具有肝毒性,肝坏死、暴发性肝衰竭常发生于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3];异烟肼与乙胺丁醇合用有加强视力损害的可能,有可能产生双目不可逆性失明[4]。

本次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可以看出,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分布广,对人体的大部分器官组织都有不良影响。而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5]:①要重视抗结核药品的质量,药品质量受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多环节因素的影响;②要正确使用抗结核药品,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抗结核治疗,合理地选用药品,采用适当的剂量、方法和疗程;③对易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用药要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处理。

总之,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与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很多,因此,在抗结核治疗中,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结核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使患者既能够耐受,又不影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琦,孙莹,段亚倩.409 例主要抗结核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8,1(8):320-321.

[2]黄敏莹,罗丹,刘飞鹰,等.广西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研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46-1149.

[3]端木宏谨,陆宇.抗结核药不良反应概述[J].医药导报,2008,27(3):245- 249.

[4]张姝.服用乙胺丁醇及异烟肼中毒致双目失明1例[J].眼科,2001,10(6):371.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9篇

随着中成药品种的增多、用药频度的增加,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简称ADR)有上升的趋势。对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旨在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湖州市中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的中成药ADR报告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中成药引起的ADR共46例。

1.2 方法:对46例报告的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用药时间、所致ADR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见表1。

2.2 中成药ADR报告中一般、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关系:一般反应14例,占30.43%;新的反应29例,占63.04%;严重反应3例,占6.52%。

2.3 发生ADR剂型:见表2。

2.4 ADR分类和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3 讨论

ADR报告中,男性占41.31%,女性占58.68%。这与女性生理状况有别于男性,且对药物较敏感、耐受性差有关[1];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28.26%。原因是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代谢、排泄功能降低[2],因此对老年人用药须小心谨慎。ADR报告表中,新的ADR比率较高,占63.04%。由于中成药说明书较简洁,一些说明书中没有ADR一栏,患者无法获得警示。由注射剂引起的ADR比率最高,可能与药物的分子量较大,某些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些决定了注射剂内在的质量不稳定[3],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4];中药注射剂中成分复杂,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也极易引起ADR。ADR的临床表现,皮肤及附件表现21例(45.65%),消化道表现18例(39.13%),原因是这些部位ADR易于发现,临床医护人员务必高度重视。

4 参考文献

[1]贾毅婕,王育琴,常红军,等.77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4):23 .[2]袁惠南,王春仁.浅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J].中国中药杂志,1991,19(1):52.

[3]王宝琴,苏健,鲁静.黄芪甲苷的检测在中药质控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61-163.

[4]张社会.38例患者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64.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ADR case reports in one hospital: analysis of 125 cases

HAO Yu-y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Baotou Central Hospita,Baotou 01404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in one hospital.Methods A total of 125 ADR cases collected in one hospital from 2008 to 2009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 age and sex,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drug varieties, organs or system involved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Results Of the total 125 ADR cases 54.00% were induced by anti-infective drugs, 9.60%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84.80% were induced intravenously,56.80% manifested as lesions of skin and its appendants.Conclusion Clinical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reporting and monitoring of ADR in the clinic to standardize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and ensure medication safety.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 Analysis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影响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药不断上市,联合用药及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增多,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ADR发生率也不断增加。为了减少医患纠纷,提高临床治疗质量,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上报已成了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本文对某院2008~2009年上报的125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更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来源于某院2008~2009年上报全国ADR监测网的125例ADR报表。

1.2 方法

对125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125例有效ADR中,男48例(38.40%),女77例(61.60%),男女比例约为0.62∶1。患者年龄在6个月~87岁之间,而在小于20岁的人群中则以儿科为主(20.80%)。发生ADR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2.2 给药途径分布

125例有效ADR中共计3种给药途径,静脉滴注途径有106例(84.80%),口服途径给药17例(13.60%),余为肌内注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2.3 ADR科室分布

ADR报告主要来源于五个部门,门诊输液室66例(52.80%),住院部26例(20.80%),门诊部17例(13.60%),药检室8例(6.40%),门诊西药房8例(6.40%)。

作者单位:014040包头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其中门诊输液室、儿科,妇科不良反应上报率较高。综合分析,原因可能是输液室患者较多,儿科妇科使用的抗生素较多,另外,其上报数量也与科室负责人对ADR的重视程度有关。

2.4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本次整理的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种类有11种,包括抗感染药、神经系统药物、中药制剂、免疫调节药、循环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抗病毒药、血液系统药物、解热镇痛药、激素及降糖药、维生素及营养药。详细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2.5 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125例ADR报告中,ADR累积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和附件最多,占总例数的56.80%,多数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其次为神经系统反应。具体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2.6 联合用药分布

将发生ADR的药品进行科学统计后发现,125例ADR报告中单一用药103例(82.40%);联合用药22例(17.60%),其中两种药物联合14例(占63.64%),三种药物联合5例(占22.73%),四种以上药物联合3例(占17.63%)。

2.7 转归

所有ADR症状在停药、改用其他及时治疗后均缓解或消失,无死亡病例报告。

皮肤及其附件7156.80皮疹、荨麻疹、潮红、瘙痒

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头孢他啶、氟罗沙星、头孢哌酮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美洛西林、左西替利嗪、喜炎平、银杏达莫

消化系统1512.00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

红霉素、泮托拉唑、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舒巴坦、诺氟沙星

循环系统54.00胸闷、心慌、心悸、气促

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血塞通、丹参酮

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3024.00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面色苍白

阿昔洛韦、大株红景天、氨曲南、丹参酮、天麻注射液、血栓通、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其他43.20腰痛、上肢灼烧感、后背痛、下肢疼痛硫普罗宁、天麻素注射液、氟罗沙星、来氟米特

合计125100

3 讨论

ADR发生率在性别比例上与其他报道有差异,查阅多种资料发现此比例不尽相同,推断ADR发生率可能与个人体制差异有关系,体质差的患者机体较敏感,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年龄分布上可见几乎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ADR,其中以儿科患者和老年人比例多,原因可能是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代谢、排泄功能逐渐降低,药物半衰期长,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也更差,易发生药物积蓄,致使血药浓度增加,此外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临床上的联合用药也可能导致ADR发生,儿童体液占体重的80%水溶性药物排泄较慢,易造成积蓄中毒[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发生ADR最多的,106例占84.80%。造成静脉给药ADR高发的原因有很多种,静脉用药时大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静脉注射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有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2];而液体的溶媒选择不当、药品浓度过高、输液速度不当、配置溶液放置时间不当及配伍禁忌等不稳定因素也可能引发ADR。所以医务人员配制药品一定要科学谨慎,从而减少静脉滴注给药ADR的发生率。

近几年抗生素一直是ADR报告最多的药物。临床普遍存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表现在抗生素的选择、抗生素联用、不同类型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和抗生素的使用指征等方面。鉴于此,临床工作人员应切实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由表4可知,ADR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和附件反应最常见(71例),其中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3]。

联合用药分布报告结果与其他报告[3]有些差异,原因可能是填写ADR报告的临床医生对ADR报告的认识不够全面、相关医学知识欠缺及药源性疾病诊断标准不熟悉等,致使ADR报告表填写不规范,漏填了合用药物或者其他项目。

通过对某院125例ADR报告分析发现,引发ADR的因素有很多,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也很多。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在诊治过程中要明确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有效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季敏,谢培晨.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9,20(23):1812.

[2] 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5,16(9):697.

上一篇:产品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商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