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读书格言范文

时间:2023-10-15 19:36:42

热爱读书格言

热爱读书格言篇1

1.加大宣传,营造校园读书氛围

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召开"我读书、我

快乐、我成长"主题班会、"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百字书评、

出主题黑板报、制作格言、名人名言牌等一系列读书活动,布置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 各班级也根据班级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召开读书动员会、读书经验交流会、古诗词诵读、读书节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这样的强势宣传营造读书氛围,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开展读书的各项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展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特色精彩纷呈的读书活动,如书签制作,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制作精美的书签;小报展评,在教师与家长的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版面设计、书写,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举办"文笔精华"收集活动,一本本精美的摘抄集记录了同学们读书活动的脚印;开展"经典诵读 每日一得"活动,使读书活动开展更具生命力。

3.开展书香走进家庭活动

号召学生与家长一起建立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让学生把书香带进家庭。读书学习活动是一项长期、有效、文明、健康的教育工程,需要每个师生继续投入极大地热情。家庭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我们要在学生家庭进一步深入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与大师对话,与高尚为伍;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视野,陶冶思想,净化灵魂。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人。

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位师生都亲近书本,喜

热爱读书格言篇2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真正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像这样去教语文,是不是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 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像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应当必备: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学生有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 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3 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1)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2)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3)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练为基础。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像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标准。

热爱读书格言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能力 培养

在一些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前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学生也似乎听得津津有味。按理说,这种课效果非同一般,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语文是一门性质比较复杂的基础学科,它融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会他们会看书,会作文,会说话,使学生从课本教材中受到思想、文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并不能以教师的过高的“教”的积极性替代和压抑学生“学”的积极性,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到底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正是本文试图加以论述的。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首先值得重视的应该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学好语文,就要多

读、善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便成了学好语文的一个首要前提。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一方面教师就要充分贯彻“寓教于乐,以乐激趣”这一教学思想,发挥对学生的启发与诱导作用。语文课中大都蕴涵丰富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典型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的某些情感体验,并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来感染学生,让同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及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多样的,而学生的爱好也是各有侧重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向生介绍和推荐风格多样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名家作品是节选的,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如在学习了《守财奴》后,就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地去接触不同时代、国度、地域、作家、风格、文体的作品,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感知文学全貌,而不局限于一个狭窄的阅读天地。这正如蜜蜂采蜜,只有采过许多花粉才能酿出优质的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便十分有限。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要给予学生科学的阅读指导。一本好书应当怎样去读,它到底好在哪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与分析课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整体阅读等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底蕴,挖掘出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感悟力,使之从书中受到启发与教育,举一反三,化书本知识为己有,开拓知识面,增强理解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叶圣陶曾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写道:“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可见,语文包括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两大领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是要教会学生说话,充分掌握语言的功能,能熟练地使用口头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上好说话课。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说的兴趣,可在课堂上安排故事会、绕口令、课前五分钟演讲等常规训练。其次要选择说的材料,可以要求学生摘抄一些格言、谚语、名诗等,并积极地把这些语言材料变成自己的“语源”。另外,还要注重说的效果,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赛后,组织学生进行评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受益匪浅。

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写作文,写好作文,这同样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外化。教师应给学生区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不同,加强学生书写方面的训练。如在课余时间,可带学生走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走向社会,关注时事,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用眼神去捕捉,然后写出感受、体会。也可以让学生读完一本好书后,写出心得、读后感,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借鉴书本知识,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三、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渗透德育教育,实施“寓德于教”,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由“表”及“里”,感受人物的性格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了统治地位。”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形象分析,充分挖掘人物的性格美。教师要善于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言行的“表”,揣摩他们的思想品质的“里”,弘扬美,摒弃丑,使学生在美好人格的感召下,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对美的鉴赏力与感觉力。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感受,挖掘人物性格美。如在《焦裕禄》一文中,面对人民的苦难生活,焦裕禄的言行举止处处体现了他爱民胜过爱己,为民着想的崇高思想,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又体现了他“勤职勤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品质;同时,人物性格的内涵也十分丰富,或崇高,如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或悲壮,如“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或粗犷,如“铁肩担道义的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揣摩,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分析每一个具体形象,巧妙地将不同形象进行对比,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不同的形象系列,让学生掌握人物思想性格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其次,要求学生多读熟读教材,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美的世界,尤其在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美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以美启善,以美示真,通过美来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从而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例如,可以通过《雪》、《春》等优美散文来引导学生捕捉那种纯洁、灵魂的自然之美,加深对大自然热爱与对生命的珍爱;可通过《涉江》、《赤壁之战》来感受古代文人,英雄人物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忠贞智慧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荡涤心灵,升华灵魂,强化德育认识,丰富美感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热爱读书格言篇4

关键词:走进经典 活体图书 师生同背

[中图分类号]:251.5

[文献标识码]:B

美国诗人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再次强调阅读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他说:“阅读绝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阅读是关乎国家之昌盛,民族之兴衰的要务。”他还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1]两会期间他再次提出建议并呼吁——阅读,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现在, 阅读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国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后,我国对阅读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些学校纷纷开设阅读课,积极策划读书活动,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下面我就如何引领小学生走进经典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阅读经典的重大意义

“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有关书籍的格言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在书山上攀登,他们学富五车,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今天的小学生担负着祖国未来的建设大任,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使命感是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每一个以自己的国家为自豪的人听了撒切尔夫人的那句“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心里都会不是滋味,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思想领域里引领世界,我们的古人曾很多次创造过世界第一,我们怎么会落后?很多有志之士多年来一直在寻求中国提升民族竞争力的有效策略。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认为:“阅读能有力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综合国力,在全球走向学习型社会的今天,阅读应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强调:“教科(辅)书不能给学生们提供原生态的思想,要让学生们自主阅读那些伟大的经典著作。只有通过阅读让孩子成长了,才是最好的素质,才是最好的教育。真正的阅读应该从教育开始,从儿童开始。”[2]让小学生读经典,是因为经典是那些超越时空局限 ,有影响力的权威著作,大都有启迪智慧、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魅力。经典记录了先贤们创造的丰富知识,精辟见解,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开启小学生心智,滋养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一生的奠基时期,从小养成热爱经典,阅读经典的好习惯,将有益于他们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的大厦更需要小学阶段的良好基础。习惯决定命运,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如能养成好的阅读经典著作的习惯,那么他的人生定会不同寻常。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都能成为有思想有知识的卓越人才,我们的国家将会成为真正的强国。

二、小学教师如何利用图书馆引领小学生走近经典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头相当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小学一年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学校要抓住这一时机,积极提倡经典阅读,同时更需要小学教师们共同研究,精心策划,制定出详细有趣、便于操作、行之有效的方案,并且一以贯之,在具体推行的过程中,还要不停地思索,不断地探求,使经典阅读方案日臻完善。

首先,语文老师做“活体图书”,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是一个好方法。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一年级语文老师要抓住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从图书馆精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生动有趣、情节简单,易记易学的故事。从学生入学开始,每天利用教学任务完成后的短暂时间,给孩子讲自己准备好的故事,老师讲的时候一定要绘声绘色,故事里的角色要性格鲜明,要能吸引所有的学生。老师就像一本厚厚的故事书,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从老师嘴里连连涌出,小学生会很快喜欢上他们的语文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在培养起学生听故事的兴趣之后,老师要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讲故事给老师听,孩子是非常纯真的,他们一定想讲一个最好听的故事回报老师。这时候,老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利用孩子们的热情,把他们带进图书馆,让他们在书的世界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书,享受徜徉书海的快乐。同时图书馆也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小学生借书读书提供最好的最便利的条件,给他们营造出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阅览室阅读氛围,桌椅板凳和书架要适合他们的身高要求。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经典图书整洁有序地摆放在书架上,孩子们在阅览室可以随手拿到自己喜欢的书,离开图书馆前,准许他们把自己最中意的图书带回家。语文老师要求学生从所借图书中找一个自己喜爱的故事,用一周时间练习讲这个故事。老师每天的故事依然讲,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和之前有所变化,比如讲到一个关键处,可以停下来让学生往下续,也可以在塑造角色的时候故意不准确,问学生这一角色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语调来塑造。总之老师要经常变换讲故事的策略,在不断地讲故事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讲故事,培养起他们讲故事的兴趣。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一周后,老师利用自习时间举办一次故事会,外向自信的学生会很高兴的讲给大家听,老师要大力表扬积极勇敢的学生,指出他们讲得好的地方,鼓励他们读更多的故事,讲更多的故事给别人听;对于不敢讲故事的学生,老师要加倍关爱,他们孱弱的小翅膀需要老师用爱心托起。推广阅读说起来很难,其实只要我们的老师和图书馆员伏下身子,下定决心,坚持下来,培养小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就不是什么难事。长此以往,我相信学生们都会爱上读故事、讲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们逐渐给学生的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由读经典故事、童话,慢慢让他们读经典小说,总之老师应该经常向小学生介绍图书馆,推荐阅读书目,并陪同小学生到图书馆中一同阅读,老师还要定期检验学生的阅读收获,指导督促学生进行健康有益的阅读。

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健康有益的阅读?上面我们已论述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为小学生搭建通往经典的桥梁,让孩子们在书海里滋养心灵,健康成长,我认为在这方面小学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无人可比,他们担负着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的责任,同时他们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所以在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小学老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要和小学老师们一起精心研究,共同探索,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萃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经典书目,打印成册,以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由学生捎给家长,倡导家长们积极利用图书馆,投身到陪孩子借书、读书的行列。书目定好后,老师就有计划进行阅读指导。一次老师推出五本书,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本,两个星期读一遍,老师则要读五本书,两个星期后的班会时间师生来个读书交流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论和自己所读书目相关的的任何内容,每个人都要发言,学生讲完后,老师再有针对性地对每本书的阅读提出指导性建议,要求学生再用一周时间读一遍,接下来老师就在作文课上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学生的读后感老师要认真批改,尽可能多地指出孩子文章的闪光点,多用欣赏的话语激励他们,进一步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当然老师的指导性建议也必不可少。老师们这样引领着他们一步步去阅读,慢慢培养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假以时日,坚持不懈,小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风气就可形成。

当我们的小学生都以读为乐,手不释卷的时候,离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不远了。

三、学校指定课外背诵篇目 师生同背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一生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记忆力最好,如果这时候他们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将会受用终生。我们作为成年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小学甚至初中时期背诵的文言文、古诗词、散文名篇,几十年以后的今天还可以背出来,但大学时候学的文章很难记起来,即使当时大学老师要背的篇目也回忆不起来,我们的经验很好地说明小学时期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所以让小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十分重要,无论小学图书馆还是小学老师都应该做好这一工作。

我市一重点小学图书馆联合小学老师为一到六年级学生制定了课外背诵篇目,一学期精选20首经典古诗,20条圣哲格言,小学阶段12个学期,学生可背240首古诗,240条格言,加上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古诗名句,每个学生小学阶段可背近300首古诗和300多条名言警句,如果这一目标能实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将得到很大提升。多年来,这个小学已经找到了一条实现这个目标的行之有效的路子。这个学校的老师很敬业,为了学生能真正熟读成诵,能够打好文学根基,老师们不辞辛劳,每天晨读时间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大声朗诵,三年级六班的语文老师已经五十六岁,他说:“我陪学生背诵那是真背,我经常背得满头大汗,我和学生比赛谁背得快,我告诉他们语句的节奏和语调,给他们示范两遍,让他们跟读几遍,然后比赛开始。学生们热情很高,唯恐老师先背会,一个个亮开嗓门,大声读起来,看着可爱的孩子们我心里很满足。”老师是孩子心中最信赖的人,看老师那样投入地背诵,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天长日久,在老师的熏染下,孩子们会把背古诗格言当成乐趣。实践证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初中,很有后劲,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都是佼佼者。

科学利用图书馆,让小学生热爱图书馆,享受读书的乐趣是小学教师和图书馆人的责任也是光荣使命。运用古今中外人们积淀在文学经典里的智慧精华,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精神富有勇于创新的一代更应是所有小学教师和图书馆人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热爱读书格言篇5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兴趣培养 语言积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孩子们走近它,可以对光明和温暖满怀憧憬和向往;神奇地使知识丰富起来,使感情细腻起来,使心灵纯净起来。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并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爱图书,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我们要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兴趣中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感受喜悦。

一、结合教材引路

新课标提出:“要让儿童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及神话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内容丰富,充满情趣。既有诗歌、寓言,又有童话、神话故事;既有描写历史人物、事件的《母亲的恩情》《木兰从军》等课文,又有表现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的课文,如《台湾的蝴蝶谷》《欢乐的泼水节》……

例如,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在学了《春晓》《春雨》两首古诗后,我引导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诵一诵;再发动学生搜集杜甫和孟浩然的诗篇,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如此一来,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高涨。

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前,我要求学生提前阅读《亲近母语》中的《北极狐狸》《狐狸的窗户》《我喜欢你,狐狸》3篇文章,并思考:故事中的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怀着一颗好奇的童心进行课外阅读后,多角度地了解了狐狸的形象,课上思如泉涌,对狐狸的性格理解深刻,效果颇佳。学生在情趣中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名人激趣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性强,他们敬佩英雄,崇拜名人。因此,我不但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还发动学生搜集、演讲名人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例如,鲁迅先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搂街头卖掉,买了几本书,又买 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夜读难耐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一个个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鲜活的名人乐读故事,激起了学生从小热爱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兴趣,班上掀起了阅读高潮,有的找来爱因斯坦名人故事,有的争相传阅钱学森的故事……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

三、找个伙伴同读

我班的祁玮同学虽然只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但她对课外书籍的痴迷真让人惊叹。课间,热闹非凡的教室里,她能安静地、忘我地手捧少儿版名著《西游记》《红楼梦》……张子安小朋友特别关注时事,喜欢阅读报纸和科技读物,胡旭邦同学好奇心特强,学了《问银河》,课间他会手捧从图书室借来的书,指着一幅图告诉老师和伙伴:你们快来看!这就是银河。品和王鑫,爱好读些寓言童话和神话故事;张倩倩又热衷于诵读古诗……

针对这一现状,为带动更多的同学进行课外阅读,我尝试着开展“同伴阅读”活动,让喜好读书的学生做“小老师”,每人带上1名学生。结果发现,在一对一的合作和交往之中,“同伴阅读”使学生更有效地利用阅读时间,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增强学习的独立性,使更多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而有利于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培养。就这样,“同伴阅读”使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逐渐领悟到阅读的魅力,激发起多数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四、搭建展示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精妙词句,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教师适时地搭建好舞台,让学生展示才华,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充分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在班级中定期举行读书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大赛、演讲童话故事、猜谜语,格言警句欣赏、读书经验交流,展评读书笔记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艺的舞台。每次活动时,台上的小演员讲得滔滔不绝,台下小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学生的表情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时喜时怒,时乐时悲。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感人的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诱惑力该多大啊!可见开展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不但陶冶了情操,增长了智慧,还能让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满足,从而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热爱读书格言篇6

语文作为一门文与道的高度统一,思想性与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独特学科,是立德树人、励志启智、育美怡情、化育人生的重要途径,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作为承担任务的语文教师,其责任不可谓不重。教师的个人修养直接作用于学生,所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打铁先得自身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1]

可见,着力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成为我们发展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用必须解决的课题,是一个永远新的旧课题。

一、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人文素养的内涵深刻、外延广阔,概括起来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基本品质,成为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心理特征,如对人的关爱、尊重等,其核心标志是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外在风貌与内在气质的集中反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春风拂面,花近莲台之感。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熟晓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温良恭俭让,有儒雅之风,也包括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文化品位、高洁的精神世界、高深的人格魅力以及高超的教育艺术。有人把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形象地概括为“广博而丰腴的文化底蕴、敏锐而有深邃的时代感悟、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和谐而又优雅的审美品位、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魅力”。[2]

现实生活中,就如复旦附中黄玉峰所作的报告“人是怎么不见的”中指出,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只教文,不教人;只看重分数,不看重人的成长”。[3]

近年来,部分教师的认识有偏差,迷恋于股市、网络,不能做到潜心治学、教书育人。视野狭窄,底蕴不厚,不爱读书,没有书卷气,知识仅局限于本专业本学科,人文素养缺乏。很多教师只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增强。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不读书,不看报,不像语文教师样子,也不能胜任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紧张,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也无从谈起。

一些老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做人教育;只以分数、升学率评价衡量,全然不管学生身心发展,忽视做人方面的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等这些人文底蕴的增长远远滞后。

南师附中王栋生曾痛心地说,“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甚至达不到文明社会的一般要求。”“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师的道德修养都必须高于社会的一般,如果不能保证教师具备这样的素养,整个社会的发展伦理必然会走向荒谬。”[4]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情感鲜活的一个个独立的人,只有当教师把落脚点放在大写的“人”的身上时,评价才有意义,才有作用。那种背离以人为本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违背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宗旨,阻碍了学生发展。

被誉为“文明素养的经典手册”的《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有经典性论述,“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5]

要想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将发展性教学评价成功应用于语文课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情,发现其优势与不足,依据其差异与个体要求,与其共同协商,提出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的建议,促进学生整体提升。这本身就侵润着人文,所有的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迫在眉睫。

二、提升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

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提出著名的“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6]教师的人文素养就像润物细无声的丝丝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发展着学生。完全可以这样说,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至个性健康的发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正确形成,语文教师都起着主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的作用。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有如下途径:

(一)明德修身,励志敦行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激励赏识的原则,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钻研奋发的风格、不懈追求的态度、好学会学、乐学的境界。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发展水平,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8]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注重沟通、交流、协商、平等对话,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进行精神的滋润、熏陶、引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都要求为师者要明德修身,勤于自勉,刻苦磨砺,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品格的塑造、道德的践履、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拒绝平庸、追求高尚、静下心来、埋下头去。

师德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是最具说服力的活教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为人师表”等八项要求,这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纲要》中将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作为战略主题,而把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其保障措施,可见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9]

于漪曾说,“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是把你的生命、你的智慧同青少年捆绑在一起。人是有脊梁骨的,教师是要有师魂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奋斗不息。奋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育人先育己,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10]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职业操守,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践履道德规范。外塑形象,注意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内强秉性,把提升个人品质修养作为内在要求,像宗教徒那样虔诚,强化信念、自觉自律。同时,不仅要志存高远,还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展现自己人格魅力,知行合一,引领学生。

(二)心存感恩、热爱学生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要求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进行,这种和谐来自爱。“爱”是教育的别名,爱学生是作为教师必备的美德,所有的名师、教育家古今中外无一例外。爱学生是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有人戏说,教师的脸色,决定着教室里的温度。可见,为师者怎能不心存敬畏、感恩、如履薄冰、热爱学生。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这种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学生作为“人”的终极关怀,是无私而不带功利、原动而又无比高尚、自觉而又永恒持久的。

爱学生,就要给学生以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张扬,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给以激励赞赏的积极评价,用学生的思路将知识教出情趣来,让学生好懂易会。课堂上关注他们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发展状态,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根据其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种爱,也是教师人文素养内化外显的结晶。

像“国宝”教师霍懋征所说,“60年来,我没有丢下一名学生,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11]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赏识学生,民主、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但是,爱不能成为借口、幌子,对学生搞“沙皇主义”一套:唯我自尊,自命不凡;真理在握,一言九鼎;一言不合,小鞋必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我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12]

可见,为师者要爱学生,尊重每一个平等的个体,让他们心灵愉悦,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指数。反之,教师简直就是一个施加心灵暴力、进行精神虐待的可怕的侩子手。当然,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爱是要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要爱到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感受得到的爱。

(三)勤于阅读,诗化人生

德国师范教育之父的第斯多惠曾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完善,才能胜任自己的职业。”[13]

在当下相对浮躁的今天,非诚勿扰、红尘滚滚,面对物欲横流,比房子、飙车子的年代,教师要少一点世俗气,多一点书卷气,来一点书生味,要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需要,让自己的生命更多彩,精神家园更劲拔。“教师”二字,总是与“书香”联系在一起,勤于阅读,诗化人生,更是语文教师的特质。古人语:“欲人明者必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14]

但是今天的不少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成了体力劳动者(此处绝无贬低体力劳动者之意)。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科教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它的书,原本分内的读书竟成了一种奢侈。或许,时间太少,教学太忙,或许读书枯燥单调,远比不上休闲娱乐那样潇洒。但是你是语文教师,不读书就连自己都会觉得面目可憎,站讲台底气都是不足的;不读书,你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不读书,评价学生、促进其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养性莫若修身,行乐不如读书”。在“2012上海书展”召开之际,主办方倡议教师要以“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为修身养性的志向,表达对教师不读书的关注。

如何诗意地教书、生活,最主要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把读书当作精神的第一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15]强调了读书的紧迫性、必要性。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应用需要教师能对所有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对学生当下课堂表现,给予第一时间快速地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赞赏评价反馈,而不是“你真棒”这类俗套苍白的语言,给学生以深厚持久的人格、道德、情绪熏陶和感染,这本身就要求教师底蕴很深、素养很高。“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教师如果不读书,感受不丰富、精神不丰满、底蕴不厚重,就会空虚平庸,评价也只能泛泛而谈,不能指点到位,点铁成金,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如何读书,张大千曾有经典的说法:“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16]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何况教师,更何况语文教师呢。

种类上,可以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教学类书籍,可以读天文、地理,可以读哲学、美学,可以读古典文学、西方理论,无所不包,尽收眼底。

方法上,可选读、可略读、可精读、可研读,可摘抄,可体悟,可札记。可批注,内化吸收,为己所用。

时间上,可忙里偷闲,挤时间、定时间,持之以恒地长期阅读,形成习惯,保持自己精神的敏锐和润泽。

“不闻大论志不弘,不听至言心不固”,阅读经典,厚实底蕴。与名家、圣贤对话,“积好在心,久则化之”,提升自身素养,何乐而不为呢,难怪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

语文教师读书可以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学生,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效,而且这种心灵和精神上以读书及其人文趣味为纽带的“读书育人”、“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正是师生相互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是师生相互的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生共荣,也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应用所期望的局面。

语文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片面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文肤浅的功利主义,坚持终身教育,不断地读书学习、积累人文知识,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提升自身修养水平。师生之间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离不开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禀赋。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成就教育。

为此,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历练和提升绝不能放松,尤其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注释:

[1]巢宗祺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2004:225.

[2]林裕辉.《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师人文素养「EB/ OL.(2007-08-19)[2012-08-20].http:///

[3]黄玉峰.任重道远铸师魂[J].语文学习,2012(5):68.

[4]郭韶明.现代教师素质人文素养:传道授业第一级台阶[N].中国青年报, 2006-9-17(11).

[5]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宋景堂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

[6]彭华安.内涵发展:新时期名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江苏教育研究·C刊,2011(5):14.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 7-27(2).

[8][9]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5.47.

[10]沈祖芸.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EB/OL].(2006- 03-23)[2012-08-20].http:///you_xiu_383/2006 0323/ t20060323_152710.shtml

[11]霍懋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EB/OL].(2005-08-11)[2012-08-20].http:///figure/2005-08/11/ content_3337831_5.htm

[1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9.

[1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66.

[14]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47.

[1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9-50.

热爱读书格言篇7

关键词:语言魅力;人格魅力; 教学手段魅力

教师是一种非常神圣的职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概括和要求,也是教师魅力的基本要求与精华所在。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从教学形式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课堂内外,不拘一格,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形成其特殊的课堂魅力,它是教师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知识、能力诸多因素的综合。可以说语文教师的课堂魅力对整个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

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言的载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他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美读,这是老师的基本功之一。“文章不是无情物”,用一份科学,用一份真诚,无论是明亮轻快,还是刚健稳重,或是情景交融,这样,学生在老师美而和谐、悦耳动听的朗读声中,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感悟作品形象,理解文章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会品味文章中的丽词妙句。

语色亮丽,语气适中,语调舒缓有致,语音沉着而有底气――这些都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生爱上某一个教师的课,大多因为这名教师娓娓动听的点拨与讲述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和思维的。

课堂上还要放飞有度的激励语,精当的激励语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可以增进师生交流,对培养学生自信力,促进语文课堂效率提高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激励语要一语中的,要实事求是,要体现教师的真情,要有感而发,出自真心。不能为激励而激励,以致言过其实,言不由己,矫揉造作。所以,教师激励学生的语言必须要适“度”,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经过长期陶冶的思想情操,磨炼的精神气质,积累的知识能力而形成的个人修养,无疑是教学魅力的基础。再者教师的仪表、服饰、举止都是其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都表现出其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得好:多读几本好书,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是用书堆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书读得越多,读得越杂,文化背景知识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陶行知先生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先生强调“教育植根与爱”。有了教育的爱,教师才能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暖阳下,学生才会抬起头来走路,微笑着面对教师,课堂上才会出现畅所欲言,群情激昂的景象。教师要赢得孩子天真的童心,首先,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事师表,关键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心。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出生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

三、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魅力

巧妙的艺术板书。许多课文都可以设计成艺术的板书,画龙点睛般的揭示课时重点。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一边可以欣赏黑板上的板书。

娴熟的多媒体电脑操作技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促使每一个教师进入终身学习的轨道。信息时代的千变万化,也促使每一名教师必须学会娴熟的多媒体电脑操作技术,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得到最佳体现。如把所讲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直接接听收看远程教育资源等等。上课时,老师轻点鼠标就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个个美妙的世界。这样,既解放了老师,又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感悟到“外面的世界”的精彩。

热爱读书格言篇8

【关键词】德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利用富有感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启迪,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理想情境中,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在课堂上教师人格魅力展现中渗透德育和美育

在教学活动中,相比其他学科教师语文教师会更多地触及到人、人性、道德、伦理、情感和性格。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型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和职业特点。教师在着装上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整洁大方,在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板书美。好的板书不但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心境,还能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备课时,教师要构思好板书的结构,在课堂上将条理清晰、工整规范的板书展现给学生。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的艺术,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眼神、每一副表情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在讲《窃读记》一课时,我会和学生们一起随着主人公窃读而紧张,为他饱读之后而欣喜。教师还要保持在课堂教学中情绪美。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每次我都微笑着踏进教室,我要将自己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带给学生、影响学生,尽量做到课堂上不责骂、责罚学生,有问题课后谈,多鼓励学生,营造美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努力地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领悟到生活之真、生活之美、生活之善。正如著名人文科学家陈思和所说,“面对生活的灰色,我们应该让孩子的眼睛明亮一些”。而语文教师坚强开朗的性格、温和幽默的语言、大方优雅的举止、渊博脱俗的知识会告诉学生生活是怎样的,人应该怎样生活。在课堂上教师人格魅力展现中渗透德育和美育。

二、在情景创设中渗透德育和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川名胜的散文、游记、古诗等。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总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导语、视频、图片和结束语等,以此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一边为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淼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这样的导入唤起了学生想尽快了解祖国这神奇山水景色的愿望,迫不及待地想翻书读课文,情绪高昂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在谈学习体会时,学生们纷纷发言,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美景而感到自豪。为了使学生的这种爱国热情得到升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我们的祖国不仅有许许多多这样神奇的山水,还有美丽的内蒙古草原,富饶的大兴安岭,雄伟的泰山,巍峨的黄山,还有更让我们为之骄傲的长江和黄河。我们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祖国而感到自豪!”老师富有激情的结束语,将学生的情感引入了高潮,同时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堂构建中渗透德育和美育

构建“主题式”课堂就是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为整合语文的教学内容资源,构建“主题式”语文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为了突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我大胆地拓展了诗人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将这两首古诗进行整合,以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纳入这一主题。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凉,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建构起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相互比照、相互延拓的立体课堂,突出了诗人与国家、百姓同悲同喜的博大情怀,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四、在课外阅读中发展德育和美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引导学生多看小故事小道理、科普、爱祖国爱河山、孝敬父母和安全教育这方面的书籍。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上一篇:尊老爱幼格言范文 下一篇:安全格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