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鉴定意见范文

时间:2023-10-30 16:40:27

考核鉴定意见

考核鉴定意见篇1

国外有关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入的具体要求

因司法制度、诉讼模式和裁判方式不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司法鉴定人管理制度存有明显区别"英美法系所奉行的是鉴定人主义原则,鉴定人只要通过诉讼当事人双方的认可,便可获得从事鉴定的资格"而大陆法系所遵循的则是鉴定权主义原则,即通过职权管理来授权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从事司法鉴定工作ll]"我国所采用的司法鉴定人准入管理模式虽具有和大陆法系国家鉴定人准人管理相像的鉴定权主义色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将其作为范本使用"在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的准入管理上,尤其在知识技能要求层面,当前英美法系国家明显走在大陆法系国家前面,这从相应的文献中就可得到验证"故而,我们不妨暂且抛开英美法系国家和我国司法鉴定人准入管理在模式上的差异,从务实角度,将英美法系国家在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知识技能要求上的一些先进经验加以吸收转化"。英国学者克利夫#梅指出,在遴选计算机法庭科学技术专家时需审查的事项包括:(l)技术专家是否拥有计算机法庭科学领域的广泛经历与背景;(2)是否从事计算机法庭科学的全职工作(这关系到他们能否跟进该领域和法庭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3)他们是否进行过相关的成功尝试;(4)他们是否熟悉如何处理电子数据与保持证据链的公认标准;(5)是否拥有与需要鉴定的计算机系统有关的软件工具和使用经历;(6)审查他们拥有什么样的备用措施;(7)能否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开展工作;(8)能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技术争议lz]"。roCE(计算机证据国际组织)¹于22年5月的5培训、知识、技术和能力(要求)6中明确要求:计算机法庭科学专家须具备与其工作和职责需求相匹配的技术能力"据其规定,计算机法庭科学技术专家须具备的技术能力主要包括:(l)掌握法庭科学的一般原则和程序;(2)确保电子证据捕获和处理不导致证据发生改变的技能的掌握;(3)与电子证据捕获、介人、存储或者转换等有关行为的记录技能;(4)出庭作证技巧;(5)对于用英语记载的技术手册的解读能力;(6)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l3]此外,IoCE依据专业人员工作需求的不同,将经过技术培训(或通过其他方式掌握计算机取证与鉴定知识、技能)的技术专家所应满足的技术和能力要求细化为一般要求、核心要求和特殊技能要求三类:(l)应了解与电子证据相关的背景信息,如硬件信息、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文件身份、相关媒介(含数字模拟的)、文件系统;(2)用于检验电子证据和相关材料的技术、方法和设备的掌握;(3)质量控制要求"应熟知法庭科学领域中的质量控制知识,由其所出具的技术报告应简洁明了"其应掌握相应的电子证据呈堂技能"此外,还要对计算机法庭科学的原则和实践要有一般的知晓;(4)作为专家证人的法律需求"包括在公开场合发言的能力、熟知证人作证的相关技能、知晓与证据可采性相关的证据规则、对于刑事审判的一般了解、基本的犯罪现场管控能力五方面要求;(5)应知晓其所在机构的政策和程序(如证据处理、记录归档、安全管理、鉴定活动监督等),以便于电子证据相关检验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它还规定,如要证明计算机法庭科学技术专家具备以上技能,可采用现场演示、解释和记录等方式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证明:¹对计算机硬件的固有且熟练地知晓;º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及处理;»熟知计算机系统指令并能进行熟练操作;¼知晓并能对鉴定过程中建立的证据监督链进行维护和解释;½掌握鉴定所用工具的术语表示和操作;¾鉴定过程中应制作的程序记录;¿确保鉴定所获数据的完整性,并确保整个鉴定活动中数据完整性未发生改变"。roCE从资质、能力和经验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技术专家的核心要求"其规定:作为技术专家,至少应取得自然或应用学科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或在电子证据技术领域通过其经历或公开出版物能够被接受为专家;掌握能够应用于数字技术(含硬件和软件)检验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程序的更高层级的知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至少在电子证据领域从业两年以上,且在从业期间,其在涉及与电子证据(检验)结果和结论评价方面的能力被证明是足以胜任的"。IOCE指出,特殊技能要求是根据待检对象的发展变化,对技术专家能力要求的进一步强化"随着待鉴对象的发展或变化,技术专家的能力也应随之更新"IOCE根据当前鉴定技术和待鉴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要求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技术专家应对多类型的电磁媒介(声音、视频、图像)、PDA技术、通讯技术、密码学、数据隐藏技术(如隐写术)、生物统计学技术、多类型操作系统知识等有所知晓和了解"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给出的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有关的知识技能要求的具体建议,为我国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的知识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提供了可鉴参考"但需注意,正如前文所讲,我国和其他国家在司法鉴定人准人管理模式存有不少差异"故而,在借鉴其先进做法的同时,要保持其效用和价值的最优化,还需从我国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之实际考虑,有针对性地加以合理吸收和转化"。

我国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入管理制度的完善

针对我国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存在的重形式化审查、技能要求不明、准人考核机制巫待完善之缺陷,借鉴国外学者和机构给出的建议,可从以下两方面对当前我国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按要求内容侧重的不同,可将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准人所应满足的知识技能要求分为技术知识掌握要求、技术能力要求、法律性要求和程序性要求四类"。基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专业技术需求的考量,鉴定人首先应从理论层面对该项专门活动有全面的认知"参照IOCE所给定的标准,可将鉴定人所应掌握的技术知识内容细化为:(l)应具备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相适应的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原因在于操作系统、应用程序、计算机语言的源代码系由英文字符和数字符号组成,若缺少相应的英文知识储备,很难对电子数据加以有效识别"(2)熟知与电子证据有关的硬件知识(术语、原理、结构、功能等)"具体包括:¹对常见的各类电磁存储介质类型、存储原理、结构组成的知晓与了解;º熟悉各类常见网络通讯设备;»电子数据司法鉴定设备操作所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¼对计算机设备,如打印输出设备、通讯设备、服务器等的知晓与了解"(3)基于电子数据鉴定需要的软件知识的熟知与掌握"具体涉及:¹各类型操作系统的知晓了解"对于常见的Windows、MaeoS、UnixLinux操作系统应重点掌握(这些操作系统是用户最为常用的操作系统);º熟知文件系统的结构与组成"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员应熟练掌握不同操作系统下,电子数据的存储原理(如FAT1632、NTFS、HFS、ExT34)和磁盘结构"这对电子数据恢复极为必要;»熟知相关应用程序(尤其是常见的,用户常使用的应用程序,如办公程序、网络通讯程序、杀毒软件、研发软件等)的结构组成与运行机理;¼了解其它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相关的软件,即各类常见的能为鉴定所用的软件(如数据加密软件、数据删擦除软件、非专用数据恢复软件等)的操作和使用知识,以备特殊情况下的使用º"(4)掌握能够满足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所需的计算机语言"常态而论,作为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其常需对各类嫌疑程序进行反汇编,这就对应要求其必须熟悉计算机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应掌握所有计算机语言,因为这不具备可行性"一般只要鉴定人能对计算机语言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知晓,满足鉴定过程中数据的认知需求即可»"(5)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技术理论的全面掌握"这是作为技术专家所必须具备的最低要求"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负责解决是该领域一般人所不能解决的专业问题,而专业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专业知识的支持,如不全面掌握该领域的专业知识,鉴定意见的科学可靠性就无从保障"(6)其它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相关技术知识的了解"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技术来源于现实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勘验成为可能;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诞生,带动了仿真技术在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云计算的出现,从技术和法律层面都对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技术专家,对这些可能影响到电子数据鉴定技术发展和改进的相关技术,都有责任和义务予以时刻关注和了解"唯此,才能确保其自身胜任能力的持续性"。作为法庭科学中的一类,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和其他法庭科学门类一样,都需要鉴定人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应该具备哪些技术能力才算适格?答案可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的技术知识掌握要求中找到"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员的技术理论掌握程度是否达标、能否将其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应用到鉴定实践之中,都需要通过实践检验"这就为我们提出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的技术实践能力要求提供了方向指引"综合前文从技术知识层面给出的要求,可从以下方面对其技术能力加以甄别:(l)是否能够熟练运用系统指令;(2)能否熟练对电磁存储设备进行具体维护和故障处理;(3)能否将常见的电子数据鉴定技术熟练运用到具体案件的处理中;(4)鉴定必备的设备工具的熟练操作(以现有行业常用的工具设备为评判依据)"本机构实际配置的电子数据鉴定设备工具是否均能够熟练操作;(5)能否熟练掌握鉴定的方法技巧"即不同条件,尤其是复杂条件下鉴定人员对鉴定方法和技巧掌握程度;(6)能否独立完成技术检验和分析¼;(7)能否在鉴定中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如设备缺失、即时条件下的证据捕获等)加以技术处置和应对"此外,对于鉴定人员技术能力的考核还可以参考其在申请准入之前,所从事的辅工作情况"。从法律层面对电子数据鉴定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样决定于法庭科学自身的学科性质"法庭科学作为服务于诉讼活动的一门应用学科,其负责为案件调查人员、事实认定者以及当事人提供技术性法律服务"因而作为法庭科学的主体之一,自然必须就与法庭科学相关的法律规定加以知晓和了解"具体来讲,按照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可将申请从业人员需加知晓的法律知识分为专业法律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两方面"(l)了解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相关的法律知识"我国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相关法律规定主要分散于实体法、程序法、证据法之中"实体法层面,除5刑法6、5民法6、5行政法6三大基本法外,5合同法6、5电子签名法6、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规中均涉及有与电子证据及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相关的规定"此外,一些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如((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6等也有相关规定"程序法层面,三大诉讼所给出的有关司法鉴定制度、诉讼参与人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的规定等,均系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开展鉴定活动法律依据"这些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有关的法律规范,鉴定人员应有所了解,而对于证据法层面的证据分类制度、证据认证规则以及定案规则等,鉴定人员更须熟知"当然,作为知识储备并不是要求鉴定人员必须对这些法律知识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只要鉴定人员对于这些相关法律规范有了解即可(决定于法律规范的相对性)"(2)熟知和了解专业法律、规则和规范的规定"具体涉及:¹熟知计算机犯罪的罪名设置"这是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开展的前提;º了解电子证据在我国证据法中的地位归属;»掌握电子证据认证规则规定,尤其是与证据能力认证的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规定(包括电子证据认证的司法解释)"对涉及电子证据证明力评判规则也应熟知;¼对与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应重点掌握;½知晓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规定;¾知晓司法鉴定行业从业管理规范和从业道德规范;¿熟知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行业管理规定;À明确知晓其所拟申请从业所在机构的管理规范"具体包括日常工作规范和机构管理规范(包括人员、环境、工具设备、安全管理规定等)两个方面"此外,鉴定人员对于其从业所在地的地方性专项法规也应有所了解½"。电子数据司法鉴定资格申请人,除应掌握与鉴定相适应的技术知识、具备鉴定所需的技术能力、知晓与鉴定有关的法律知识外,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实施赖以为据的程序性问题,申请人亦应知晓"基于前文对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技术属性和法律属性的考察,可将申请人应知晓的程序性问题归纳作以下五方面:(l)知晓法庭科学通行的程序性原则要求(包括但不限于鉴定启动、准备、实施、鉴定文书制作与出具、出庭作证、鉴定时限、鉴定手续性规定等程序性要求)"这些程序性要求是对基于诉讼专门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所有鉴定活动的共同要求"(2)熟知和掌握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程序"具体涉及不同状态下的鉴定程序和特定状态下的鉴定程序(参照计算机取证的分类)两个方面"按照鉴定所处状态的不同,可将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分为动态鉴定、静态鉴定和仿真鉴定"静态鉴定是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所进行的鉴定;动态鉴定则主要指在违法犯罪施行的同时进行的鉴定;仿真鉴定既包括静态的离线鉴定,也涉及动态的在线状态下的鉴定"静态鉴定、动态鉴定和仿真鉴定三者所处的状态不同,所依据的技术条件也各不相同,因而其在鉴定程序上相应存有差异"静态鉴定需先对待检对象进行镜像拷贝或写保护,动态鉴定需进行事先的在线监控,仿真鉴定则需要在对待鉴对象进行写保护的前提下,对鉴定对象进行仿真环境模拟"这就要求在鉴定时有针对的采用不同的鉴定程序"鉴定人应能对这些不同状态下的鉴定程序有足以胜任的知晓和掌握"特定状态下的鉴定是对三类不同鉴定类型程序要求的细化"是指在具体一类鉴定活动中,鉴定施行的程序"仅以静态鉴定为例,鉴定人员应对鉴定的准备(人员、工具、设备)、鉴定实施(证据识别、收集、固定、检验、分析)、鉴定完成后的后续活动(证据的保管、流转、提交、呈堂)等环节需要注意事项的熟练知晓和掌握"推及到其他两类鉴定形式,申请从业人员亦应能对其中的程序性细节有相当的知晓和了解"(3)对鉴定的质量控制(人员、环境、工具)程序,有足够的知晓和与之对应的执行能力"这是从机构管理的角度对申请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ISOIEC-1725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6中。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实验室应将其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形成文件"文件化的程度应保证实验室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质量"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并被其理解、获得和执行"作为上述标准规定的相关人员之一,申请从业人员理应理解并执行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等在内的管理体系文件l4]"(4)知晓并能够适时构建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相配套的监督链"监督链(ehain"feustody),是指在鉴定的同时,由鉴定主体自我建立的,用于监督和证明鉴定活动合法性和科学性的一种内部监督手段阎"鉴于监督链能较好地解决鉴定意见的溯源性问题,自GS峰会上首次以规范的形式提出建立监督链的要求之后,各国相继要求在法庭科学实践中必须建立监督链"当然,监督链的建立还主要依靠鉴定人自身,因而其必须对此有所知晓并有能力胜任该项工作"(5)了解其所在机构的程序性规定"这里所指的程序性规定是指除质量控制规范外的其他程序性规范,如日常工作规范、工具和设备采购程序、业务培训计划等"。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知识技能要求的明确是开展从业人员准人能力审核的先决要件,而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入的配套性制度建设则是施行从业人员准人审核的依据和实施保障"因此,厘清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准人所需具备知识技能要求后,如何从制度层面保障对申请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考虑:。在对申请从业人员进行资质形式化审查的同时,将对其的知识技能考核要求在立法中加以规制"就此有两种方式可选:(l)在现有立法中,加入对申请从业的鉴定人进行能力考核的规定,并由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统一的,申请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考核规范和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知识技能考核细则;(2)根据5决定6和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制定单行的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管理办法,将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所涉及的资质审查要求、知识技能要求和考核方式等问题一并纳人"二者相较,笔者认为当前采取前一种方案较为实际"理由在于:¹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只是整个司法鉴定从业队伍中的一类,要对电子数据司法鉴定进行准人考核,就必须从上位法层面找到立论依据"这就决定了在提出对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入考核要求之前,必须先从整体上对整个行业鉴定人准入的能力考核要求加以明确;º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其他鉴定项目中也同样存在,与其点到为止,不如整体根治"从全局角度考虑,将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的能力考核问题纳人整个鉴定人队伍准人管理层面加以治理,可从根本上扭转当前我国司法鉴定人准人门槛过低、鉴定人队伍素质良芳不齐、鉴定意见质量备受质疑的局面;»采用前一方案,取决于我国法律体系稳定性保障的需要"。按前文给出的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入所需满足的知识技能要求,对于鉴定人准人考核的内容也可分作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法律知识,以及程序性问题考核四个方面"至于四者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前文在申请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部分已有对应论述,不再赘述"。司法鉴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更是如此"这就决定了对从业人员的准人考核不能局限于只对其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书面考试考察,与技术能力考核有关的能够反映申请从业人员真实能力的考核方式也应列人考核方式的选择范畴"因此,建议在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考核方式上,可采取考试和专业能力考察所需的案例验证、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便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实质性考察"对于法律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掌握情况,一般可通过考试方式解决;而对于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技术能力的考核,则宜于采取考试、案例验证及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前所讲,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人准人管理,包括对申请从业人员资质审查、准人考核和专业技能评价三个方面"对于申请从事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活动的两类人员的资质审查和准人考核,目前分别由侦查机构主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虽然这种管理模式饱受垢病,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改观,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专业技能评价角度找到两类鉴定人准人考核主体归一化的突破口,籍此保障在不同机构内从事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工作的人员,准人知识技能要求层面上的一致性"对此,可考虑以下两种解决方案:一是由两类管理主体共同牵头,授权经双方共同认可的本领域内具备较高资质(审查条件包括但不限于知识背景、技术职称、从业经历以及工作实绩等要求)的鉴定人,对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申请人进行专业技能评价;另一种就是将电子数据鉴定人的准人考核交由经授权的社会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进行认证I6j"务实分析,本文更倾向于前一种方案"理由在于,当前从事人员认证的机构数量较少,根据中国认可委的认证机构统计信息中,从事人员认证的机构目前只有1家,且其业务范围并不包括电子数据鉴定人的准人认证=冈"如果交由其进行认证,既不符法理要求,又难以满足对申请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价的实际需求"相比之下,由同行对申请从事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人员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基本能够保障对申请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给出相对贴切的评价,也契合当前我国的实际现状"当然,为保障专业技能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从制度层面给予同行评审人员相应的限制.如评审回避制、匿名制.设置相应的罚则条款,并对参评人员的组织管理、经费保障等问题从制度层面加以保障也必须同步进行"。

考核鉴定意见篇2

关键词:领导班子;领导人员;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D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集通铁路集团公司是目前全国普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运输规模及资产体量较大,唯一的区域性路网、承担客货运输业务、控股管理多家合资铁路公司的集团化合资铁路运输企业。长期以来,集通铁路集团公司始终注重加强下属单位和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建设,结合铁路运输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以扩大民主、注重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为重点,建立完善了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机制。

一、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工作原则

(一)党管干部、统一组织原则。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工作必须坚持由党委牵头,党政共同负责组织开展。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进行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二)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工作注重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增加职工群众评价评分环节比重,丰富民主评议形式内容。将考核鉴定评价重点定位在工作实绩上,强化对工作业绩和日常履职表现的考核评价。

(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工作充分结合各下属单位和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计划,准确把握考核评价切入点;鉴定考核评价组织实施、结果运用由纪检监察部门和职工代表全程监督,确保经得起职工群众检验。

(四)科学评价、民主公开原则。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工作各评价项点的设置充分结合各下属单位和部门的性质和工作特点,区别设置、各有侧重,确保能够客观反映实际情况;鉴定考核评价工作结束后及时公布相关结果,全方位向职工群众反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

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包括日常履职鉴定、年度定期考核、职工代表评议和领导逐级评价四个环节,各环节分别设置具体测评项点、评价等级和分值比例,根据各项点测评情况计算各环节分值,并按照各环节分值权重核算最终成绩,实现对履职效能情况的定性定量化评价。

(一)日常履职鉴定。由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提供公司各下属单位和安全生产、经营绩效、财务管理、队伍稳定、廉政建设、合同管理等工作任务及指标完成情况,按照运输生产单位和运输辅助单位、非运输企业、合资铁路公司和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机构、机关部门四个类别确定日常履职鉴定内容和权重,通过分析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赋分,实现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日常工作表现和履职效能发挥情况的客观评价。

(二)年度定期考核。抽调思想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作风优良、熟悉鉴定考核评价工作的人事组织和纪检监察等部门人员组成考核组,以年度为周期,在各单位和部门按照一定比例均衡组织各层级人员召开会议。公布考核预告和监督电话,由单位(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对年度工作情况、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总结汇报和述职述廉,组织参会人员填写《测评表》,重点对领导班子履职情况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进行评价,对领导人员“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按照“优、良、中、差”四个档次进行民主测评,依据对应分值核算成绩。通过2名考核组成员与1名职工群众的“二对一”方式,组织部分职工群众进行个别谈话,为职工群众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充分征求职工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评价意见。

(三)职工代表评议。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进行民主评议,组织参会人员填写《领导班子民主测评表》,对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团结协作、作风形象、工作业绩”四项要素按照“好、中、差”三个档次进行测评,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进行综合评议;填写《领导人员民主测评表》,对领导人员“政治意识、大局观念、执行政策、开拓创新、科学决策、管理能力、工作业绩、团结协调、民主作风、务实敬业、联系群众、廉洁自律”十二项要素按照“优、良、中、差”四个档次进行评议,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进行综合评议。

(四)领导逐级评价。结合年度定期考核,通过上级领导评价分管单位领导班子、党政正职和分管部门负责人;单位党政正职、部门负责人评价副职方式,从“大局观念、敬业精神、驾驭能力、协作意识、工作业绩”五项方面按照“优、良、中、差”四个档次进行评价。

三、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以加强鉴定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保障工作效果,强化鉴定考核评价工作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建设的导向功能和促进作用。

(一)评优依据。领导班子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领导人员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对应分值分别为90分及以上、80分(含)~90分、60分(含)~80分、60分以下。为避免产生“唯分评定”情况,各档次分别设定一票否决情形,凡出现其中之一的即评定为对应档次。

(二)整改落实。履职效能鉴定考核评价结束后,将考核评价结果反馈至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要求。对评定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的领导班子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领导人员,进行诫勉谈话。被考核单位(部门)须将反馈的考核评价意见列入单位领导班子(部门)民主生活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

考核鉴定意见篇3

第一条为规范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工作,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根据《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从事农机行业特有职业(工种)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对通过者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活动。

第三条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在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框架内进行。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全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管理,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站(以下简称部农机指导站)负责业务指导;各省(区、市)农机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管理,各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以下简称鉴定站)负责执行实施。

第四条农机行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市场秩序,以及技术性强、服务质量要求高、关系广大消费者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领域),逐步提出职业技能资格要求。

第五条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保证鉴定质量,为农机从业人员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第六条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对鉴定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鉴定工作条件,推动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健康发展。

第七条本细则适用于全国农机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八条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组织管理。

(一)制定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政策、规划和规范;

(二)负责农机行业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训教材以及鉴定试题库的编制开发工作;

(三)组织、指导农机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并对鉴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九条部农机指导站负责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业务指导。

(一)组织、指导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工作;

(二)负责鉴定站的建设规划与业务管理,提出鉴定站设立的具体条件,并负责资格初审,指导鉴定站开展工作;

(三)承担农机行业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训教材以及鉴定试题库的编制开发工作,负责农机行业鉴定试题库的运行与维护;

(四)负责组织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

(五)负责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果的初审、职业资格证书的办理和鉴定信息统计工作。

(六)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及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咨询工作。

第十条省级农机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组织管理。

(一)制定本地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政策、规划和规范;

(二)负责本地区鉴定站、工作站、培训鉴定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三)负责本地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与质量督导员的管理;

(四)组织、指导本地区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并对鉴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章鉴定执行机构

第十一条鉴定站是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规定范围内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执行国家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政策、规定和办法;

(二)负责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并对鉴定结果负责;

(三)按规定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鉴定情况统计数据和工作报告等材料。

第十二条鉴定站的设立应根据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原则上每省(区、市)至少应设立一个鉴定站。鉴定站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与所鉴定职业(工种)及其等级相适应的,并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考核场地、检测仪器等设备设施;

(二)具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

(三)具有熟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专(兼)职组织管理人员和考评人员;

(四)具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第十三条申请设立鉴定站的单位,应提交书面申请、可行性分析报告,填写《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审批登记表》(见附件1),经省级农机主管部门审核,报部农机指导站初审,经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同意,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部鉴定中心)汇总审核后,报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审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并核发《职业技能鉴定许可证》,授予全国统一的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标牌。

第十四条鉴定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原则上由承建单位主管领导担任,由部农机指导站聘任,报部鉴定中心备案。站长的聘任由承建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填报《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站长审批登记表》(见附件2),经省级农机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部农机指导站审定,确定聘任关系,并颁发站长聘书。当出现人事调整或其他原因需要更换站长时,按上述程序办理鉴定站站长转聘手续。

(一)鉴定站应建立健全考务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与农业部有关规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鉴定站应使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系统”,进行鉴定数据上报、信息统计及日常管理。

(三)鉴定站应配备专兼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严格执行所在地区有关部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收费项目和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费用主要用于: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场地、试题试卷、考务、阅卷、考评、检测及鉴定原材料、能源、设备消耗等方面。

(四)鉴定站应受理一切符合申报条件、规定手续的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鉴定程序组织实施鉴定工作。

鉴定站有独立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利,有权拒绝任何组织或个人提出的影响鉴定结果的非正当要求。

(五)鉴定站开展鉴定所用试题必须从国家或行业题库中提取,并按有关要求做好试卷的申请、运送、保管和使用。未建立试题库的职业,试题由部农机指导站组织专家编制,经审核确认后使用。

(六)鉴定站应从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的人员中聘用考评人员,并实行考评人员回避制度。

(七)鉴定站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将当年工作总结和下年度工作计划报送省级农机主管部门,并抄报部农机指导站。

(八)鉴定站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推行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

第十五条鉴定站应接受部鉴定中心和部农机指导站的业务指导,同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对鉴定站实行定期评估制度。评估工作由部鉴定中心和部农机指导站共同组织实施。评估内容应包括鉴定站的能力建设、考务管理、考评人员管理、质量管理及违规事件处理等多个方面。评估方式采取自评和抽查相结合的形式。评估结果作为换发鉴定许可证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工作站和培训鉴定基地是经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鉴定站的分支机构。在归属鉴定站的组织管理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工作站和培训鉴定基地的设立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兼顾本地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度、工作基础、工作方便性等因素,合理布局。

(二)工作站和培训鉴定基地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指定归属鉴定站。其设立由承建单位提出申请,经归属鉴定站审核,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批准,报部农机指导站备案。其鉴定场地、设施设备及人员能力等应与其所开展培训鉴定职业(工种)和等级相适应,具体设立条件和程序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会同归属鉴定站作出规定。

(三)工作站和培训鉴定基地应按照归属鉴定站的各项管理要求开展工作,并接受其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鉴定站应在各项管理制度中明确下设工作站、培训鉴定基地的职责、任务和要求,并对其工作质量负责。

第四章考评人员

第十七条考评人员是指在规定的职业、等级和类别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对职业技能鉴定对象进行考核、评价的人员。考评人员分为考评员和高级考评员两个等级。考评员可以承担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可以承担各等级的考核、评价工作。

第十八条考评人员实行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考评人员资格的获取应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填写《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审批登记表》(见附件3),经省级农机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参加部农机指导站组织的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经部鉴定中心资格认证,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核发国家统一的考评员资格证(卡)。考评人员应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一)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廉洁奉公,办事公道,作风正派;

(二)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鉴定理论、技术和方法,熟悉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法律、规定和政策;

(三)具有二级以上职业资格或者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资格;高级考评员应具有一级职业资格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第十九条考评人员的职责要求:

(一)考核鉴定前,考评人员应熟悉本次鉴定职业(工种)的项目、内容、要求及评定标准,查验考核场地、设备、仪器及考核所用材料。

(二)考评人员在执行鉴定考评时应佩戴证卡,严格遵守考评人员守则和考场规则,独立完成各自负责的任务,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及要求逐项测评打分,认真填写考评记录并签名。

考评人员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提出的非正当要求,对鉴定对象的违纪行为,视情节轻重可给予劝告、警告、终止考核或宣布成绩无效等处理,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鉴定结束后,考评人员应及时反映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四)考评人员应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业务知识、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鉴定工作水平。

第二十条考评人员的聘用管理:

(一)实行聘任制。由鉴定站与考评人员签订聘任合同(合同文本样式可参阅附件4),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每个聘期不超过三年。考评人员每次实施鉴定考评后,鉴定站可参考当地主管部门制定的补助标准给予津贴补助。

(二)实行“培考分开”。考评人员不得对本人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鉴定。

(三)实行回避制度。考评人员在遇到直系亲属被鉴定时,应主动提出回避。

(四)实行年度评估。鉴定站应对所聘用的考评人员建立年度考绩档案,每年的12月20日前对考评人员的工作业绩和称职情况进行年度评议(样式参见附件5),评议结果应作为考评员续聘和奖惩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考评人员资格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届满应申请换发考评员资格证(卡)或经过再培训重新取得考评员资格证(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直接换发证(卡):

(一)凡年度评估良好及以上,并每年参加考评工作三次及以上的;

(二)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深入研究并公开发表相关文章或论文的;

(三)参与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训教材、鉴定试题编写工作的。

符合直接换证(卡)条件的考评人员,需填写《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资格有效期满换证(卡)审批表》(见附件6),附本人资格有效期内的考评工作总结、技术成果复印件和本人考评员原证(卡)、聘任合同等材料,经受聘鉴定站初审,省级农机主管部门、部农机指导站、部鉴定中心复审,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核准后,换发新的考评员证(卡)。

资格有效期满考评员换证(卡)工作每年6月份进行一次。

第五章鉴定程序

第二十二条鉴定站应于每次鉴定前对鉴定工作进行策划,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方案。内容包括:本次鉴定的职业名称、等级;预计鉴定的人数;考生来源;鉴定时间、地点;考场的准备;考务人员和考评人员的拟使用计划安排;报名及资格审查等。

第二十三条鉴定站应在每次实施鉴定前30日公告或通知。内容包括:

(一)鉴定职业(工种)的名称、等级;

(二)鉴定对象的申报条件;

(三)报名地点、时限,收费项目和标准;

(四)鉴定方法和参考教材;

(五)鉴定时间和地点。

第二十四条鉴定站自鉴定公告或通知之日起组织报名。申请人填写《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申报审批表》(见附件7),并附上身份证、学业证明、现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印件、本人证件照片3张(小2寸,用于申报审批表、准考证、证书),到指定地点向鉴定站提出申请。

鉴定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申报条件,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将符合条件者的基本信息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系统”,并将《上报报名数据》报送部农机指导站,同时打印《职业技能鉴定报名花名册》和《准考证》(准考证应贴有本人小2寸证件照片并加盖鉴定站印章)。

第二十五条每次实施考核鉴定前,由鉴定站根据所鉴定的职业(工种)和鉴定对象数量组建若干个考评小组。考评小组成员由获得考评员资格的人员担任,在受聘鉴定站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考评小组至少由3人组成,设组长1名。组长由鉴定站从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从事三次以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验的考评人员中指定。组长全面负责考评小组的工作,并具有最终裁决有争议技术问题的权力。

(二)同一考评小组从事同一职业(工种)考评工作不得连续超过三次。

(三)考评小组应接受鉴定站及质量督导员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六条鉴定站应于鉴定实施前一周,通过《试卷需求报告》向部农机指导站申请提取试卷,并按国家有关印刷、复制秘密载体的规定由专人印制或监印。

鉴定站要由专人接收和保管试卷,试卷运行的各个环节应严格按照保密规定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一旦发生失密,须立即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七条鉴定站应依据考生数量和鉴定任务要求,按时提供符合要求的鉴定场地和必要的工作条件,主要包括考场设置、考务人员安排、鉴定所需物品和后勤服务等内容。

鉴定站应提前向上级或当地农机主管部门申请派遣质量督导员,负责现场督考工作。

第二十八条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持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到指定的场所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分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两项。理论考试采用单人单桌闭卷笔试方式;操作技能考试一般采用现场考核、典型作业项目或模拟操作考试,并辅之以口试答辩等形式。两项成绩均达到60分以上者,即通过鉴定。技师、高级技师还应通过专家组评审。

理论知识考试监考人员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并填写《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考场简况表》。理论知识考试阅卷采用流水作业形式。操作技能考试考评小组依据考评规范组织考评工作,考评人员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填写《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考试考场简况表》。

第二十九条鉴定站应在每次鉴定结束10个工作日内,将《上报成绩数据》报送部农机指导站,同时将《鉴定组织实施情况报告单》(见附件8)和本批的《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员名册》一式两份报部农机指导站审核。

第三十条部农机指导站在接到鉴定站呈报的鉴定结果和鉴定人员照片等鉴定合格资料后,负责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鉴定结果的初审、报部鉴定中心复核并按照统一要求编号和制作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发在农业部人事劳动司的委托下进行。

鉴定站负责将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给被鉴定者本人。

第三十一条每次鉴定完毕,鉴定站须将以下资料归档:

(一)鉴定公告(通知);

(二)《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申报审批表》;

(三)《职业技能鉴定报名花名册》;

(四)理论知识考试、操作技能考试样卷以及标准答案、评分标准等;

(五)鉴定考生试卷;

(六)《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考场简况表》、《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考试考场简况表》;

(七)《鉴定组织实施情况报告单》;

(八)《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员名册》。

归档资料中鉴定考生试卷要至少保存2年,其他资料至少保存5年。

第六章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十二条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劳动者就业、从业、任职和劳务输出法律公证的有效证件,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和确定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

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即职业资格五级(初级)、职业资格四级(中级)、职业资格三级(高级)、职业资格二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第三十三条农机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在校生可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评定、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申请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均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对有重大发明、技术创新、获取专利以及攻克技术难关等的劳动者,经部鉴定中心组织专家评定,可获得或晋升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加部级和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分别取得前20名和前10名的人员,以及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人员,经农业部人事劳动司认定后,且本职业设有高一级职业资格的,可相应晋升一个职业等级。

第三十四条经农业部核准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其他任何鉴定机构不得重复鉴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鉴定的单项合格成绩,两年内有效。

第三十五条职业资格证书只限本人使用。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追溯制度,逐步完善证书查询系统。严禁伪造、仿制和违规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对有上述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因遗失、残损以及对外劳务合作等原因需要补发、换发职业资格证书的,证书持有者可向原鉴定站提出申请,并填写《补(换)发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申请表》(见附件9),按证书核发程序申请补发、换发证书。申请办理、补换发职业资格证书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交纳证书工本费。

第三十七条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应鼓励农机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晋升职业资格等级。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优先安排就业、上岗,优先安排生产、经营承包、示范推广及政府补贴项目等。

第三十八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复核监督检查制度。对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职业的持证人员,应加强业务培训和业绩考核,每三年由鉴定站复核一次。鉴定站不得额外收取费用。

第七章质量督导

第三十九条鉴定质量督导是指由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委派质量督导员,对鉴定站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法规、政策和国家(行业)职业标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

质量督导分为现场督考和不定期检查两种形式。

第四十条质量督导员应当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质量督导等内容的培训。质量督导员由各级农机主管部门推荐,经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资格审核和培训、考试合格后,取得国家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资格。质量督导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廉洁奉公、办事公道、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掌握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政策、法规和规章,熟悉职业技能鉴定理论和技术方法;

(三)从事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技术工作两年以上或从事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三年以上且年度考评合格;

(四)服从安排,能按照派出机构要求完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任务。

质量督导员证(卡)有效期三年。期满后,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核发。

第四十一条质量督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对鉴定站贯彻执行职业技能鉴定法规和政策的情况实施督导;

(二)对鉴定站的运行条件、鉴定范围、考务管理、考评人员资格、被鉴定人员资格审查和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等情况进行督导;

(三)受委托,对群众举报的职业技能鉴定违规违纪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四)对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向委托部门报告有关情况,提出建议。

第四十二条鉴定站实施鉴定时,应有上级或当地农机主管部门委派的质量督导员负责现场督考。质量督导员在现场督考过程中,应对考务管理程序、考评人员资格、申请鉴定人员资格等进行审查;对考评人员的违规行为应予以制止并提出处理建议;遇有严重影响鉴定质量的问题,应提请派出机构进行处理,或经派出机构授权直接进行处理,并报告处理结果。质量督导员在现场督考后,应填写《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现场督考报告》(见附件10),报质量督导员派出机构备案。

第四十三条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组织质量督导员不定期对鉴定站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听取情况汇报,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并开展实地调查。

第四十四条质量督导员执行督导任务时,应佩戴胸卡,认真履行督导职责,自觉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具有考评员资格的质量督导员,在执行督导任务时,不能兼任同场次考评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各鉴定站要支持、配合质量督导员开展工作,向督导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有关资料。在质量督导工作中,被督导单位及有关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质量督导员可提请派出机构按有关规定做出处理:

(一)拒绝向质量督导员提供有关情况和文件、资料的;

(二)阻挠有关人员向质量督导员反映情况的;

(三)对提出的督导意见,拒不采纳、不予改进的;

(四)弄虚作假、干扰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工作的;

(五)打击、报复质量督导员的;

(六)其他影响质量督导工作的行为。

第八章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五条农机行业依据《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开展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评比表彰工作。

第四十六条建立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违规处罚制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站,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或停止鉴定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报国家主管部门核准,取消其职业技能鉴定资质。

(一)取得相应鉴定资质后,两年内未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

(二)超越规定范围开展鉴定工作的;

(三)管理混乱,难以保证鉴定质量,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鉴定过程中有非法牟利、弄虚作假、、滥收费用、伪造证书等行为的;

(五)在工作中欺上瞒下,不向主管部门提供真实情况的。

第四十七条农机行业用人单位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职业(工种)工作的,农机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

第四十八条对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表现优秀的考评人员、质量督导员和管理人员,应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推荐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先进个人的依据。对违反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工作守则、弄虚作假、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提请主管部门取消有关资格,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九条本细则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解释。

考核鉴定意见篇4

关键词:司法会计鉴定;规范;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161-02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鉴定人运用司法会计鉴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法律事项中涉及的相关财务会计事实进行鉴别、判断,并向委托人报告的一项社会专业活动。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优劣程度即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对司法会计鉴定进行质量控制,有效地保障了鉴定意见的客观、真实,有利于防范鉴定风险,也为其工作实现规范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司法会计鉴定证据不科学

司法会计鉴定证据是做好鉴定工作的重要条件。鉴定工作中时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证据来源不合法。鉴定证据不是由鉴定部门依照规定的程序去收集和验证的;鉴定证据不充分。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鉴定结论;证据相关性缺失。把一些与鉴定标的不相关,或者形式上相关实际上不相关的事实或资料作为鉴定依据。

(二)司法会计鉴定程序不合规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司法会计鉴定要求太笼统,超出鉴定人员的职责范围;有些鉴定机构直接根据当事人的委托,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启动程序不合法;有些鉴定机构收到委托书后即予受理,而不是收到检材并进行审核后才决定受理,就容易出现当事人不愿积极提供检材或拒绝提供检材的情况。

(三)司法会计鉴定报告不规范

司法会计鉴定报告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语不准确。鉴定报告中经常会出现“基本”、“我认为”及一些或然用语,如“不排除虚增收入的可能”;二是格式不规范。受审计思维的影响,将司法会计鉴定报告与审计报告混淆;三是司法会计鉴定意见超出了鉴定的内容。某些鉴定报告直接描述某某贪污、挪用多少公款等。

(四)司法会计鉴定重新鉴定率高

现实中,涉及财务会计问题的经济案件,常因案件双方当事人严重抗议,拒不接受鉴定结论而要求多次重新鉴定。某一案件曾进行四次以上的重新鉴定,且重新鉴定结果相差甚远,鉴定质量成为双方当事人质疑的焦点,使得案件迟迟不能审判。

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司法会计鉴定环境的影响

司法会计鉴定环境是司法会计鉴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综合体。笔者将其分为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从法律环境来看,“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法律环境能够鼓励、支持鉴定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司法会计鉴定。目前,中国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制度、工作标准等还不完善,不能对鉴定工作进行全面的规范;从社会环境来看,如果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司法会计鉴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则在舆论的支持下,鉴定人员必将认真完成鉴定任务。而中国司法会计发展起步较晚,大众对司法会计鉴定都不甚了解。

(二)司法会计鉴定主体的影响

本文使用的司法会计鉴定主体是狭义的司法会计鉴定主体,即司法会计鉴定的实施主体,包括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司法会计鉴定主体的执业水平、独立性、风险意识都会对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1.执业水平。司法会计鉴定人一般要懂法律,通会计,知审计,但针对某些特殊行业,如汽车、计算机等,行业知识也必不可少。在接受委托时,司法会计鉴定主体应考虑其执业水平是否与委托要求相匹配,也就是说,鉴定机构及人员能否胜任被委托的鉴定事项。只有这样才能在司法会计鉴定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鉴定人员的执业能力是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的基本保障。

2.独立性。实务中,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司法会计鉴定主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独立性缺失。比如,鉴定人存在法律规定需要回避的情形而未回避;鉴定过程中收受贿赂;违约违法成本过低,导致鉴定人法律意识淡薄等。鉴定主体独立性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鉴定报告的可靠性。

3.风险意识。强烈的风险意识能够敦促鉴定人员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目前中国大部分司法会计中介机构没有严格的司法会计鉴定风险控制程序,也没有相关制度对鉴定人的鉴定行为做出规定。部分鉴定机构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定期对鉴定人进行有效的司法会计鉴定风险的培训和教育。司法会计鉴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导致鉴定工作不规范,从而影响鉴定工作的质量。

(三)司法会计鉴定资料的影响

司法会计鉴定资料是存在于各种载体上与鉴定事项有关的记录。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就是通过这些鉴定资料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判断。现实中,由于公司内部管理不善,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记录不真实;委托人对司法会计鉴定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导致所送检的材料不充分;当事人不予积极配合,完整、真实的财务会计资料难以获取。司法会计鉴定资料的质量无从保证,势必影响鉴定工作的质量。

三、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司法行政部门层面

1.严格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及人员的准入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议》未对鉴定人员具体资格标准加以明确,导致其执业能力良莠不齐。对此,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鉴定主体资质标准:一方面,由各省司法厅指聘具有一定资质的司法会计鉴定机构执业;另一方面,司法会计鉴定人员考试制度可以借鉴当前已经成熟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和司法考试制度。只有通过系统的考试,相关人员才能取得鉴定资格。司法会计鉴定资格的明确是对鉴定人执业素质的一种保证。

2.切实落实司法会计鉴定人负责制。法律法规只对故意虚假鉴定的行为做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对诸如因鉴定技术手段或方法不当等引起的错鉴行为尚无处罚规定。相关部门应尽快健全司法会计鉴定人负责制度,完善错鉴行为的处罚规定。就鉴定人员流动性大导致鉴定人负责制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应当强调鉴定人的登记管理,在鉴定人名册公告中增加鉴定人错鉴的情况,建立鉴定人员诚信档案,并随着鉴定人名册的公告,增强社会公众对鉴定人的监督。这样可以加强鉴定人的责任心,有力地保障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质量。

3.加大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质证力度。强制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庭作证,明确规定出庭参加质证是司法会计鉴定意见被采信的必须环节。若司法会计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不被法庭采信,应在鉴定人名册中进行公示,以强化社会大众对鉴定人的监督。这无形中就给司法会计鉴定人施加了压力,避免其随意出具司法会计鉴定报告。

4.建立统一的司法会计鉴定技术规范。建立统一的司法会计鉴定技术标准,从法律层面上对受理委托手续、检材交接手续、检验方法、论证方法和鉴定文书表述等进行规范,能够切实保证鉴定活动顺利进行。我们认为,应当由司法部门牵头,会同财政部门并在司法会计鉴定协会的协助下制定专门有针对性的《司法会计鉴定准则》。

(二)司法会计鉴定协会层面

目前,各省市纷纷成立司法鉴定协会。我们认为在司法鉴定协会下设置司法会计鉴定分会,加强其对鉴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的管理。司法会计鉴定分会应当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创新和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同时,司法会计鉴定协会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和律师行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整合行业资源,加强各地协会间的交流,组织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这些措施,鉴定人无论在业务技能还是在风险意识上都会有较大改善。

(三)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层面

1.提高司法会计鉴定能力。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复杂性,就要求鉴定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清晰的逻辑思维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执业能力,首先,鉴定机构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制度,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其次,强化对其任职资格的年度检查,如执业情况、诚信记录、继续教育完成情况等。同时,鉴定人员要自觉地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加强自身的实战磨练,提高职业判断力。

2.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提高鉴定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首先应规范委托费用的支付方式,考虑由财政列支,检察机关技术部门负责支付。其次,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应努力做大做强,减少由于经济压力对独立性产生的影响。再次,司法会计鉴定主体应协调好诉讼业务与非诉讼业务之间的关系,如司法会计鉴定人曾为当事人提供直接影响案件鉴定意见的其他服务,为避免自我评价,就不应再作为其鉴定主体。当然,加大对司法会计鉴定业务中不当行为的处罚力度,也能促进鉴定人员保持独立性。

3.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面对日益完善的法制环境,鉴定机构应客观看待鉴定业务,权衡利弊。鉴定人对超出鉴定范围的鉴定要求,或对鉴定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不熟悉,都应拒绝鉴定。同时,加快司法会计鉴定中介机构体制改革,将有限责任制改革到有限责任合伙制度上来,使鉴定机构能够积极主动地建立起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机制。此外,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三级复核制度的建立,也是加强鉴定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当鉴定工作基本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对形成的工作底稿进行复核。之后由部门经理对工作底稿中重要鉴定证据、重要程序的执行等进行再复核。主任会计师复核则作为最后一级的复核,它是对鉴定过程中发现的对涉案财务会计问题有影响的重大问题及重要工作底稿进行复核。经过三级复核,将大大减少人为的工作误差。

参考文献:

[1] 陈旭东.司法会计鉴定实务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司法鉴定,2009,(2).

[2] 赵如兰.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考核鉴定意见篇5

论文关键词 法医文证 检察机关 证据

一、历年法医文证审查概况

2003年至2011年,该院技术科共受理刑检部门书面委托的法医文证审查2357件,经审查发现:鉴定结论错误10件(不包含保外就医),鉴定依据不足9件,适用条款错误18件,其他瑕疵85件。经与原鉴定人沟通,影响诉讼质量的错误鉴定书均得到修正,实现了文证审查的法律监督效果。

二、文证审查质疑、纠错原因分析

1.鉴定人医学基础知识不牢固,对“轻重伤”条文理解不准确。如将轻伤标准的“矫正视力”等同于“裸眼视力”;将腹膜后积血混同于腹腔积血;将重伤条款中“损伤后,一眼盲”(指损伤后最好视力低于0.05)错误理解为包含最好视力为0.05的情形;将颅内少量出血等同于重伤条款中的颅内血肿等。

2.对重伤鉴定释疑学习不够。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的同时,关于其实施和操作出台了重伤释义,基本上对每一条文都有详细的说明与解释。医学诊断标准与法医学诊断存在一定差距,如损伤性失血,临床医生常根据接诊时血压作出失血性休克的诊断,而法医在鉴定时除考虑失血量以外,亦要考虑失血速度,且后者更为重要,它决定机体对失血的代偿能力,法医学认定失血性休克在重伤释疑中有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末梢循环、神志情况等许多条件的限制。

3.鉴定人对条款不熟悉,适用错误导致鉴定依据不足。如颅脑闭合性损伤引起的单纯颅骨骨折误用轻伤第六条;肢体重要神经损伤影响功能误用重伤第八条第十四款;脑挫伤伴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硬膜外血肿的重伤鉴定误用第四十六条(颅脑损伤引起颅内感染);检验未见损伤痕迹,而鉴定结论却表述为轻微伤。

4.责任心不强,适用轻重伤条文缺陷或不当。对复合性损伤应该引用的多款条文只引用其中的部分条款,如因皮肤肌肉裂伤可以构成轻伤,同时存在骨折的鉴定,只引用《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的第二十一条,而漏掉第二十五条;肢体重要神经损伤所致肢体大关节运动功能严重障碍不引用重伤第八条第二十款,反而用了第八条中的其他条款。

5.鉴定人对法医学基础知识牢固,对鉴定时机把握不当。对许多存在肌腱、神经损伤的情况,往往需经临床治疗终结方能明确功能恢复情况,进而明确伤情。实际鉴定案件中有时会遇到肌腱、神经损伤数天后即依据功能障碍情况进行鉴定,眼部外伤1个月即进行补充鉴定等。同时也存在可以直接明确伤情的,反而滥用补充鉴定,如远离关节部位的四肢长骨骨折;除拇指外的一指或两指肌腱损伤等。

6.鉴定人医学知识薄弱、过分依赖医疗诊断,导致错误鉴定。简单相信病历资料,对事实真相不予甑辨。被鉴定人受伤后由于存在补偿心理,往往夸大病情,甚至通过关系搞一些虚假病历资料和其他证据材料,欺骗鉴定人员,而鉴定人员轻信医院诊断、不认真审查病历、不认真分析事实真相,导致错误鉴定。如陈某涉嫌伤害案中,根据医院对梁某某“右第6、7前肋骨折”的诊断,原鉴定人鉴定其伤情属轻伤,文证审查时阅读x光片发现其右第7肋骨折可疑,后经相关医学专家会诊后证实右第7肋骨折不成立,从而否定了轻伤结论。

7.病历摘录不全面或不准确,导致鉴定依据不足。如对颅脑损伤病人,未摘录相关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颅内出血量等,仅依据脑挫伤、颅内出血的医疗诊断直接做出重伤鉴定;又如对b超显示“可疑右肾下极挫裂伤”的肾切除病人,在未查阅其手术记录(术中见肾脏完好)的情况下,错误认定其肾破裂并据此鉴定为重伤。对胸部损伤后引起的气胸、血气胸等,未记载伤后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而直接定轻伤等。

8.鉴定人或侦查员粗心导致鉴定书形式上的瑕疵。文书制作未加盖公章、鉴定人未签名或仅有一名鉴定人签名、鉴定文号错误、检验日期早于案发日期、鉴定书签发日期早于检验日期、鉴定书依据的医疗资料日期早于案发日期,以及鉴定书标题格式错误导致对同一伤者存在结论不同、文号不同的两份鉴定;又如鉴定书中记录的损伤与照片显示的损伤不一致;鉴定书遗漏对重要损伤的描述;病历摘录不全导致条款适用不完整;损伤检验未使用专业医学或法医学术语;对关节功能检查未记载各功能位的活动度,仅表述为“各大关节未见严重功能障碍”等。

9.验伤时鉴定人无法详细占有有关案情资料,验伤时间远远滞后于损伤时间,验伤时没有受伤当时的照片,或者受治疗因素影响不能直接查视损伤情况,以至于不能准确推断损伤工具。

三、文证审查工作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提出“精准、慎审”工作原则。主管领导和上级院法医多次对法医工作思路进行部署和指导,明确法医要“医”、“法”兼修,立足于证据的准确度和证明力,提出“精准、慎审”原则,确保审查意见精准并得到经办人采纳和同行认可。

2.密切配合,全面形成“捕、诉、技”协作机制。技术部门严格按照最高检《人民检察院文证审查规则(暂行)》规定,主动配合,形成了“捕、诉、技”的全面协作办案机制,凡办理的重伤害案件、有异议的轻伤害案件及非法行医案件均提交法医审查,针对批捕、案件办案期限不同,法医审查后分别给予口头和书面意见。对于有伤亡发生的疑难案件,法医可应邀参与案件讨论,就相关法医学问题(如致伤工具、损伤时间、损伤原因等)予以分析说明。

3.建立联系会商制度,建立与公安法医的良好沟通机制。主动加强与区公安法医的联系,定期召开座谈会,将文证审查中发现的鉴定错误或瑕疵问题予以反馈,并就涉及的鉴定依据、条款适用等问题从诉讼证据角度进行讨论,力求明晰问题、达成共识、提高鉴定书质量、确保法医技术证据证明力的目的。

4.建立疑难案件的“二级审查”和专家咨询制度。审查中发现鉴定结论无法排除合理怀疑或条款适用存在争议,有可能影响案件定性或量刑的情况,初审后及时提交上级技术部门法医予以复核,共同研究论证后联合出具审查意见。涉及学术争议或特别疑难的问题,邀请中山大学法医学或医学专家会诊,充分咨询专家意见,为出具准确的审查意见提供坚实的技术后盾。

5.角色换位,实现“检察技术”向“技术检察”转变。技术证据只有在查证属实,得到确认时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为此,法医在进行文证审查时,坚持换位思考,从纯粹的技术人员角色解脱出来,首先站在技术检察监督者的高度审视证据的对与错,其次站在辩护人角度发掘证据的瑕疵之处,最后以法官的视角排除其合理怀疑,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原鉴定人沟通、提出纠正意见,督促其修正完善鉴定书,为庭审胜诉提供有效技术证据保障。

四、对完善文证审查工作机制的建议

1.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文证审查职能,保障技术鉴定证据质量。要提高对法医文证审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这项工作不仅仅是检察技术的工作,也关系到业务部门的办案质量和社会效果。要建立与办案部门间的文证审查工作制度,着力加大对侦查监督、公诉工作中技术性证据的审查力度,逐步把技术性证据的审查和监督贯穿于检察诉讼的各个环节,做到涉及技术性证据实行文证审查全履盖,使文证审查工作作为“侦、捕、诉、技”协调办案机制的重要载体。通过完善技术协作制度,确保审查过程中提出对鉴定书的合理化修改建议得到有效采纳,保障案件证据质量,体现出司法的公平正义。

2.加强程序管理,从流程上来保障文证审查工件的全面开展。建议从案件管理中心着手,抓源头管理。对公安移送批捕的案件,可首先筛选出需进行文证审查的技术性证据卷,经技术部门审查后再分发到承办部门,这样的“一案两送”制度不仅能够在程序上保证技术证据文证审查的全覆盖,利于技术工作发展,而且利于问题的早发现、早修正和缩短办案时间。同时,对因技术性鉴定材料所致冤、假、错案发生后,有利于案件的调查处理和案件的责任划分。

3.完善考核体系,保持文证审查工作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检察机关内部考核体系中,文证审查仅作为技术部门的考核指标,而在相关业务部门的考核体系中尚未对文证审查工作进行相应考核,导致该项工作长期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直接影响其开展状况,建议完善目标考核体制,引入“技术协作率”这一量化指标,即将业务部门办理案件中的“技术协助数、文证审查率”纳入批捕、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有效提高文证审查率,促使该项工作得以可持续发展。

考核鉴定意见篇6

【关键词】法医文证审查;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监督

法医文证审查是检察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审查确认鉴定的方法、手段是否合法、科学,鉴定结论是否准确,为侦查和诉讼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案件质量,避免错案发生。但是目前检察机关文证审查存在着诸如审查率偏低、制度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法文证审查工作的发展。笔者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就如何加强法医文证审查工作进行一下阐述。

自2012年以来,笔者所在单位共办理技术性证据审查案件300余件,通过审查共发现问题鉴定11件,其中退回重新鉴定并改变鉴定结论2件,退回补充材料、修改瑕疵9件,发出检察建议1件。避免了在检察机关由于法医鉴定结论错误而导致发生错案,较好地履行了检察法医的监督作用。

一、将强化法医文证审查工作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环节

一是实行检察技术人员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为切实有效解决现有鉴定资源因鉴定能力、鉴定质量、设备配置、地域分布等原因导致的诸多问题,以市级院为单位,按照“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推进一体化进程”的工作发展思路,大力推行技术鉴定一体化工作管理机制,统筹管理,统一调配全市专业技术鉴定人员和技术装备。同时为确保法医人员素能适应工作开展需求,要经常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让法医人员参加多种类型的培训和练兵,切实提升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二是将技术性证据审查工作切实纳入法律监督环节。对外加强与公安、法院等单位的横向联系,对内强化技术、侦监、公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到凡是进入检察环节的有技术性鉴定结论的案件,不经过法医文审,一律不结案,形成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法医文证审查机制。

三是将工作列入检察长工作调度范围。为保证法医文证审查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有效运用法医文证审查搞好法律监督,从源头上切实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应当把法医文证审查工作列为检察长工作调度范围,检察长和分管检察长定期召集技术部门和办案科室的人员参加的文证审查案情分析会,及时梳理工作重点,讨论疑难案件。

二、实现文证审查监督全覆盖

一是注重提升审查率,努力实现人身损伤案件全覆盖。改变原来法医文证审查工作局限在刑事案件领域、工作覆盖面较窄、案源较少的现状,将法医文证审查的范围扩展到侦监、公诉、民行、监所、控申以及自侦等多个办案部门,延伸到刑事、民事、行政各个领域,为各项检察工作开展、化解社会矛盾争得主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案件的文证审查率,确保检察机关办理的涉及人身损伤案件鉴定结论的全覆盖,切实提高监督的广度和力度。市级院在考核办案工作时,要将原来单纯考核办案数量变为即考核数量同时又考核文证审查率。

二是注重将监督关口前置,加大对社会鉴定机构等出具的鉴定结论的审查和把关。针对社会鉴定机构和某些公安法医门诊结论准确性不稳定、可信度不高,特别是在法院审理的一些自诉案件中,缺乏有效监督的司法鉴定更易成为当事人纷争焦点等问题,充分发挥文证审查监督职能作用,把审查监督触角延伸至进入诉讼程序的社会鉴定机构和法医门诊作出的鉴定结论上,通过采取联合审查、定期检查等方式,严防因鉴定结论不准确导致涉检案件的发生。

三、加强法医文证审查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一是要总体程序纲目清晰。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对文证审查的总体程序、送审范围、委托方式,审查方法、资料存档和责任追究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各业务部门在接到人身损害等含有技术性证据的案件后,必须将鉴定结论提交技术部门由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审查,检察技术部门接到委托后,应当及时指派法医对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并出具文证审查意见书,对送审的技术性鉴定材料给予明确的意见,以帮助刑检部门把好证据审查关。法医人员要主动与侦查机关一起开展疑难案件当事人病历审查制度,要求公安机关在提请重大疑难案件时,不但要随卷附送鉴定材料,还要附送必要的病历材料。

二是圈定重点审查范围,规范委托方式。将重点审查范围圈定在刑检部门办理的伤害类案件和交通肇事类案件中的技术性鉴定材料,包括法医学鉴定结论、分析意见书、分析报告、检验报告等,刑检部门办案人员遇有需要送审的技术性证据材料上办案系统办理委托文证审查手续,同时需要将案件的简要案情、被鉴定人的有关情况、技术性鉴定结论(含附在卷内的鉴定依据材料)的复印件或扫描件等一并发送检察技术部门。对于证据材料在侦查监督环节已经进行过审查的,公诉部门可以不再委托送审,但是鉴定材料与之前发生变化的仍需委托送审。

三是限定操作规程,完善归档要求。检察技术部门法医接受案件后,要对鉴定结论证据材料和有关依据进行全面审查,必须做到科学严谨、客观公正。一般情况下,检察技术部门应当在接受委托的两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并向委托部门承办人反馈结果,根据需要出具《法医学文证审查意见书》。遇有疑难复杂或通过审查发现异议等情形,法医应及时与案件承办人员进行沟通,按照法律规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检察技术部门办理的文证审查案件应当按照高检、省院有关要求专门组检察技术卷进行归档。刑检部门应当将技术部门出具的《文证审查意见书》附在技术性鉴定材料后一并组卷归档。

四是严格把关,实行文证审查符合性审查方法。首先是程序性审查,主要审查鉴定主体是否具有鉴定资格,受理是否合法,鉴定过程是否合法,鉴定时机是否合理;其次是实体性审查,主要审查法医鉴定书的记载是否与资料相符,法医检验、鉴定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具备可重复性,鉴定依据与鉴定结论是否相符,鉴定书叙述的事实与引用标准的内容是否一致,对标准条款的理解是否有偏差,有无参考相关解释的描述,鉴定结论是否与委托事项相符;再次是形式性审查,主要是审查鉴定书是否为正式印刷,是否为规定格式,有无鉴定机构的印章,鉴定人是否签名,文字表述有无错误等。

考核鉴定意见篇7

关键词:技能 鉴定 质量管理 刍议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是我国技能人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实施人才战略,打造2025中国制造,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由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关系到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受到社会瞩目。实现安全考试、公平考试和科学考试,确保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重要任务。

一、夯实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基础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的如何,基础工作是关键,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着重完善工作流程

去年烟台市编印了《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流程与规章制度》一书,重点梳理规范了九项工作流程。制定了《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管理办法》《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烟台分库运行管理办法》。工作流程方面:编制了报名、收费、试卷制发、考务安排、考评、阅卷登分、成绩汇总公布、空白证书管理及证书打印发放、证书补发等九项工作流程,推动鉴定工作向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考评员管理办法方面:从考评员管理、选派、奖惩等三个层面,细化了考评员的任职条件、资格认定、组织使用、选派、评价等环节,重视和加强对考评员的表彰和惩处。国家题库烟台分库运行办法方面:从试题的抽取、审定、印刷、传递、评阅、保管等各个环节做了具体的保密要求。同时,对鉴定过程实行了质量督导员、考评员、考点三方互评机制,设计了《质量督导员意见反馈表》《考评员意见反馈表》和《考点意见反馈表》三张表格,每次鉴定考评结束后报鉴定中心。

2.着重抓好三支队伍

当前,职业技能鉴定事业正处于一个规范和发展时期,繁重的鉴定任务,要求必须配备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高素质鉴定工作队伍作为有力保障。重点要抓好管理人员、考评员、质量督导员三支队伍建设。

(1)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每名工作人员不但要对鉴定流程了如指掌,对各工种的应会考试项目内容也要基本了解,要定期请考评员讲解工种专业知识,对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

(2)加强对考评员的使用与管理。一是要统筹做好考评员选派工作,分职业(工种)建立考评专家库,对组织和使用情况实时登记,做到人员使用派遣的科学、快捷。二是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实行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根据派遣记录、质量督导员和考点对考评员参与鉴定的评价进行日常考核,形成记录。年终鉴定中心组织部分质量督导员、工作人员和鉴定所负责人组成考核小组,结合考评员日常考评工作表现和被投诉问题的查处情况,对考评员技术水平、工作绩效、职业道德、执行制度规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三是对考评人员实行优奖劣罚。设立“优秀考评员奖”和“合理化建议奖”,对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或违反鉴定规章制度、、一年内三次以上无故不接受考评任务的考评人员,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警告、暂停考评委派、取消考评员资格等处罚。

(3)抓好质量督导员管理和监督。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鉴定管理方式改革的需要,主动转变工作方式,加强鉴定督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督导员队伍素质,强化质量意识,切实履行鉴定监管的职责。一是建立督导人员日常管理档案,记录督导人员的每次督导工作情况。不定期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负责人对质量督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年终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评价意见,作为其是否续聘的主要依据。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质量督导员给予表彰,不合格的进行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仍不合格的,取消其督导员资格。二是切实发挥质量督导员的作用。在实施鉴定时,不定期以轮换方式派遣质量督导员,并树立督导员的权威,凡督导员认定考前准备不充分的不考,考试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停考,考试舞弊的,按规定取消考试资格。三是不断提高质量督导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风险担当意识。督导人员要对每次督导写出督导情况分析,鉴定中心要经常组织相关人员通报考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通过对具体考试的解读,提高督导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督导能力。

二、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过程

每次考试都必须高度重视。不论是全国统考,还是院校毕业生、社会统一鉴定,或是失业职工、农民工鉴定,考前都要制定考务手册,严密布置,并按规定实施。

1.明确责任分工

对鉴定中心、考点、督考员、监考员、保密员等人员要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对试题的抽取、审核、印制、分装、保管,试卷的运送、交接、存放,必须落实到人并实行签字制度。工作过程中,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谁出了问题追究谁的责任。考试前要开好三个会,即考点考务会、督考人员会及监考人和考评员培训会。

2.严肃考风考纪

鉴定过程实行考场封闭,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考试区域,监考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考务工作人员都必须挂牌上岗。认真检查考生的身份证、准考证,对大型考试各考场安装无线电屏蔽仪并使用身份证识别仪进行鉴别。

3.严格考评员轮换

在操作考试中为避免考评员因考评时间长产生疲劳而影响考评质量,每名考评员在同一场次担任考评工作不得超过两天,在同一鉴定所内连续从事考评工作不得超过三次。

4.严把考件测评关

三级以上的工种考试,对不需要现场评阅的考件,全部实行二次编号、封存,运回鉴定中心,重新选派测评人员进行检测评分,最大限度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

1.逢考必督

在鉴定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把现场监督作为控制质量的重要一环。对于职业资格等级高或考生多的考试,每个工种甚至每个考试项目都要派一名质量督导员。对规模大的全国、全省的统考更要加大质量督导力度,抽调精干人员到各考点担任督考工作,并要请纪检、公安、无线委共同做好监督监控工作。

2.认真落实现场督导检查

质量督导员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实施督导:一是检查考场布局及相关规定张贴情况,检查理论考试考桌间距等考场布置是否合理及考场卫生情况等;二是检查考场考生与考评员、监考员比例情况;三是检查考评员、监考员证件佩戴情况;四是抽查考生双证的携带情况及有无替考情况;五是检查考试过程中监考人、考评员是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六是监督检查考试过程中考生是否有舞弊情况;七是做好考点、考评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3.做好记录和反馈

一是对考点设施设备准备情况、是否设警戒线、操作用料是否充足、工作人员是否准时到位、有无安全隐患等方面做出评价;二是如实填写考评员、监考员的履职情况;三是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求和建议。

四、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安全工作

1.加强鉴定考试安全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我们要针对鉴定考试工作的性质、特点,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考试考务工作规程,建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以确保考试安全为核心的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建立重大考试突发事件预案制度,为鉴定考试安全工作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要健全管理措施,细化考务信息管理、试卷管理、考试实施和阅卷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工作流程,努力做到任务要求明确、安全责任明确。

2.加强鉴定考试工作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做好考试安全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工夫抓好鉴定考试机构队伍建设,按照2015年人社部开展的人事考试工作人员警示教育活动部署,充分利用考试安全的典型案例,定期开展考试安全警示教育。要通过各类培训,增强考试工作人员预警风险、识别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3.加强操作考试安全措施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较其他类型的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要进行技能操作考试,即考生需要利用设施设备进行动手操作,这一考试特点,决定了技能鉴定考试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风险。为此,在每次操作考试前,考点要安排专人对考试用设备设施进行试运转,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考试用的材料,必须按考试准备通知单要求的型号规格准备。考试前一天,督考员要对考场进一步检查,并由考点负责人签署考点考试安全承诺书,交到督考员手中。

4.预防为主,打击考试作弊

每次考试都是难以回溯、无法复制的工作,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管我们如何应对,都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因此,考试安全工作必须坚持以预防为先。针对当前出现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要配备更高的设备加以预防。同时,对考试作弊行为要保持高压态势,对考场内的作弊行为,要严查严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考场外的助考作弊团伙,要协同公安、工信部门进行严厉打击,使考试作弊行为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提高考试安全防范水平,通过考试技术、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用科学考试引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可持续发展。

考核鉴定意见篇8

 

关键词:司法会计 鉴定 财务报表 审计 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运用会计、审计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审查、鉴别和判断工作,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鉴证活动。常规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科学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活动。本文依据国家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107号,以下简称鉴定通则)和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较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主要异同,目的是引起司法鉴定人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中注意其同常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规则的差异,审慎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质量,满足司法诉讼审理的需要。 

 

一、鉴证委托与受理规则差异 

 

1、鉴证委托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委托人出具鉴证委托书的规定,委托审计业务成立的唯一标志是委托人与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2、对委托事项的审查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审计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评估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查看是否符合鉴证业务特征,并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该工作环节上,两者规定相似,只不过司法会计鉴证对委托事项的审查专业性更强。 

3、受理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做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审计准则》没有受理时限的规定。 

4、不得受理的情形 

《鉴定通则》规定了七种情形,分别是:(1)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2)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3)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4)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5)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6)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审计准则》有实质内容类似的规定。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司法会计鉴证的专业性要求上。 

5、鉴证业务协议书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主要内容。《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十五项具体内容。 

《审计准则》体现了鉴证业务协议书的通用内容,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五方面内容更突出专业性。 

 

二、鉴证实施规则差异 

 

1、鉴定人的责任 

《鉴定通则》明确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n

bsp;

主要差异:尽管规则中都有“负责”二字,但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无疑是更高层次责任的一种规定,构成了两种规则的根本性差异。 

2、鉴定人执业人数 

《鉴定通则》要求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在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中列示有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3、回避原则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审计准则》有类似的规定。 

4、利用专家的工作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规定,如果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包括专家的身份和专家的参予程度等。 

两种规则均规定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鉴定通则》明确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则允许在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可见《审计准则》对鉴证人员利用专家工作结果的责任低于《鉴定通则》的规定。 

5、鉴定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6、出庭作证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审计准则》没有此项规定,仅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六十八条中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排除在“对业务工作底稿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的范围以外。 

7、鉴证的复核 

《鉴定通则》规定,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审计业务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次的业务复核政策和程序,业务完成后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出具前的必备程序。《审计准则》的复核要求严于《鉴定通则》的“可以”复核的条款。

三、鉴证文书规则差异 

 

1、鉴证文书的格式 

司法鉴定文书有固定的文书规范和要求,其基本格式是:(1)标题;(2)编号;(3)基本情况;(4)检案摘要;(5)检验过程;(6)检验结果;(7)分析说明;(8)鉴定意见;(9)落款;(10)附注。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9)报告日期。 

主要差异:司法鉴定文书除在检案摘要、检验结果、分析说明等处有特殊要求外,同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最大区别是报告的意见段上,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意见段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即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特别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概括性术语。 

2、鉴证意见分歧的处理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文书要求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文书中应当注明。《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上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其同司法鉴定文书略有差异。《审计准则》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有关财务报

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对出现的审计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实施复核,以使重大事项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能够得到满意解决。《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四十九条明确“只有意见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负责人才能出具报告”,没有允许参加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同一报告中表达不同审计意见的规定。 

 

四、对规则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1、“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是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根本性差异。正是司法会计鉴证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才产生了:(1)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2)司法鉴定过程中,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3)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4)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情况进行复核;(5)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6)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鉴定文书中应当注明等有别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特殊规定。 

2、通用目的鉴证业务与专业性鉴证业务的差别。《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划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其他鉴证业务等三大类。尽管司法鉴定业务规则是由国家司法部,其执业管理工作受到地方司法鉴定协会监管,但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门槛即要求是注册会计师,故其仍然属于具有司法鉴定人资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其他鉴证业务。所不同的是,如果说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而司法会计鉴证业务更是“专业”中的“专业”,这一点在:(1)签订司法鉴证业务约定书前需要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2)对委托鉴定事项审查中有司法专业的要求;(3)司法鉴定协议书中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特定内容;(4)鉴定文书的特有格式等方面均有体现。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司法会计鉴定的“特定要求”就是国家司法部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及有关文件。实务中,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更专业性特征决定司法会计鉴定人执业规则应当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令第107号,2007年8月7日). 

[2]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政部财会【2006】4号,2006年2月15日).

上一篇:招投标法实施条例范文 下一篇: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