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10-22 07:18:38

地图管理条例

地图管理条例篇1

河北省图书报刊出版管理实施细则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一 、 根据《河北省图书报刊出版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二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图书报刊出版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细则。

三、省新闻出版局主管全省的图书报刊出版管理工作。市(地)县(含县级市。自治县、区,下同)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图书报刊出版管理工作。

四、公安、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物价、海关等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各自职责,会同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图书报刊出版的有关行政管理工作。

邮政、铁路、民航、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协助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图书报刊出版的管理工作。

五、 经营图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向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缴纳管理费;出版单位按照规定或自愿向省新闻出版局送审稿件,非出版单位编印内部资料性图书,应向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缴纳审读费。具体收费办法由省新闻出版局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章 出版

六、创办图书、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宪法规定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和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章程;

(二)有确定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

(三)有与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工作业务相一致的出版范围和编辑方针;

(四)有明确的名称。报纸、期刊还应有明确的版面、栏目内容、刊期、开张、版(页)数和发行范围(五)有健全的机构,有符合专业要求的专职社长、总(主)编、编辑(记者)和出版、经营员;

(六)有固定的场所和必需的物质、技术条件及专项资金;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七、申办出版单位的审批程序:

(一)申办图书出版单位,由主管单位持有关批件报省新闻出版局核,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高等学校新建出版社,在按上述规定办理申请时应同时向国家教育委员会申请。

(二)申办正式报纸,由主管单位向所在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省直单位可直接向省新闻出版局)提出申请,经省新闻出版局核准,报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

(三)申办正式期刊,属社会科学类的,由主管单位向省新闻出版局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报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属自然科学、技术类的,由主管单位向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申请,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商省新闻出版局同意后,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

(四)申办非正式报纸和社会科学类期刊,由主管单位向所在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属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由主管单位向所在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报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并报省新闻出版局备案。

省直单位申办非正式报纸和社会科学类期刊,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

属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报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批准件报省新闻版局备案。

(五)两个以上单位合办出版单位,应确定一个为主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并由为主的主管单位负责申报。

(六)驻冀中直单位和解放军系统申办出版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八、非出版单位编印供内部使用的资料性图书,应经主管单位同意,报省新闻出版局或受委托的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并办理内部资料图书准印证后,方可印制。准印证一次有效。

九、图书报刊出版后,应按时(图书30日、期刊15日、报纸3日内)向省新闻出版局及有关部门缴送样本(张)。

市(地)以下非出版单位编印的内部资料性图书或非正式报刊,应同时向所在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缴送样本(张)。

需向国家有关部门缴送样本(张)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十、图书报刊必须完整刊载版本记录或批准件

十一、 委印图书报刊不得擅自安排在无相应印制许可证的印刷厂印制。

十二、 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对其所属的出版单位和非出版单位及其所出版和编印的图书报刊负有管理和监督责任。

十三、 报纸、期刊需变更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名称。文种、刊期、开版(本)、定价、发行范围以及临时增版、增期,减版、减期,出版号外、增刊等,应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正式报纸变更主管单位或合并、分立的,由其原主管单位与接管的主管单位分别向省新闻出版局提出申请,变更主办单位、名称、文种的,由主管单位向省新闻出版局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变更刊期。开版、发行范围及临时增版、增期,减版、减期的,应经主管单位同意,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

正式报纸的临时增版、增期,减版、减期应按批准的日期、文种、开版等出版。其内容应与报纸的宗、编辑方针相一致,其印数、发行范围应与主报相一致,并随主报发行。不得单独发售或借此提高报纸定。

正式报纸需出版号外的,应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

(二)非正式报纸的变更,须经所在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由其主管单位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省直单位直接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非正式报纸不得临时增版、增期。

(三)正式期刊变更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刊名、文种、发行范围,属社会科学类的,应由期刊主管单位向省新闻出版局提出申请,经核准,报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属自然科学、技术类的,由主管单位向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申请,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商省新闻出版局同意后,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

其他登记项目的变更,属社会科学类的,由省新闻出版局审批;属自然科学、技术类的,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报省新闻出版局核准并办理变更手续。

(四)正式期刊出版增刊,属社会科学类的,应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

属自然科学、技术类的,应经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报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并报省新闻出版局备案。

期刊出版增刊,其宗旨、开本和发行范围应与正刊一致。

(五)非正式期刊的变更,属社会科学类的,应经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属自然科学、技术类的,应经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核准,报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并向省新闻出版局备案。非正式期刊不得出版增刊。

省直单位主办的非正式期刊的变更,属社会科学类的,报省新闻出局审批;属自然科学、技术类的,报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并报省新闻出版局备案。

十四、出版单位需调整图书报刊定价的,应经省物价部门审批。

十五、报纸无故连续3个月、期刊无故半年不出版的,由原审批部门予以注销。再出版的,应重新报批。

十六、报社、期刊社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到省新闻出版局办理年检手续。

第三章 印刷

十七、 印刷企业承印图书报刊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生产场所;

(二)有相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

(三)有符合规定的安全、保卫措施;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条件。

十八、 印刷企业承印图书报刊,应经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并办理图书报刊印制许可证或内部资料印制许可证。

十九、 印刷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许可证中规定的承印(经营)范围承印印刷品。

二十、 图书报刊印刷企业承印图书报刊时,应验存盖有出版社公章的发排单、付印单或内部资料性图书准印证,查验报刊登记证或非正式报刊登记准印证。承印省外图书报刊的,还应验存来冀印制许可证。

印刷企业在办理承印图书报刊手续时,应验存委印单位的介绍信,登记业务经办人的身份证明(居民身份证和工作证)。

以上供验存、查验的证、单均须是原件。

二十一、 图书报刊印刷企业承印图书报刊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印制有国家禁止刊载内容的图书报刊及其他非法出版物;

(二)所承印的出版物,必须刊印版本记录、批准件号及本企业的注册名称和详细地址;

(三)不得擅自加印和销售;

(四)不得擅自增减内容;

(五)不得以任何方式将版型租借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复制、印刷。

二十二、 图书报刊印刷企业对所承印的图书报刊应进行登记备案,留存样本(张),并定期向原审批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报送。

二十三、 图书报刊印刷企业应按规定期限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年检手续。

第四章 发行

二十四、 从事图书报刊总发行业务,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二)有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资金、仓储、运输设备;

(三)有相应数量和经营能力的发行人员;

(四)有承担责任的主管单位和健全的业务、财务管理制度;

(五)有向全国(含农村、边远地区)发运图书报刊的发货能力和备货能力;

(六)属国家正式编制的国有出版或发行单位;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具备前款(一)、(二)、(三)、(五)、(七)项条件的国有或集体单位可申办零售和租赁经营。

二十五、 从事图书报刊发行业务,应按下列程序审批:

(一)申办总发行业务,由主管单位向省新闻出版局专项申报,经核准,报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

(二)申办二级批发业务,应经所在市(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报省新闻出版局审批;

(三)申办零售(租赁)或临时零售业务,应向所在地县以上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领取许可证;

(四)在经营地点以外场所举办展销活动,应经所在市(地)新闻版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审核批。

经审批同意领取许可证后,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

二十六、 省外单位来冀开办图书报刊发行站、代办站等,应持本单位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依照本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十七、 从事图书报刊发行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一证多家经营;

(二)不得伪造、涂改、转让、出租和出借许可证;

(三)不得超范围经营包销类、教材类、内部发行类。进口类图书报刊;

(四)不得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出版物、非法出版物和走私人境的出版物;

(五)不得经营非出版单位编印的内部资料性图书和非正式报刊;

(六)不得向无图书报刊零售(租赁)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批发图书报刊;

(七)不得从无图书报刊批发许可证的单位购进图书报刊从事经营活动;

(人)图书报刊发行单位应如实填写图书报刊进销登记表,以备查验。

二十八、 从事图书报刊发行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停业、歇业或变更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应向原审批部门办理注销或变更登记手续。

二十九、 国家新闻出版署或省新闻出版局明令查禁或停止发行的图书报刊,发行单位应及时上交、停止发行和出租,不得拖延或转移。给发行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三十、 发行单位应按规定期限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年检手续。

三十一、 凡经营或中介经营成批托运、运输、邮寄图书报刊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承接或提货业务时,须验存由当地县以上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在交接过程中应严格检验,发现非法出版物应立即向所在地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报告。

第五章 处罚

三十二、 对出版、印制、发行单位和其他单位或个人违反《条例》和本细则的行为,由县以上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查处。

三十三、 县以上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正在印制、运输、销售、出租载有国家禁止刊载内容的图报刊和非法出版的图书报刊,可以采取责令暂停印制、出售和封存、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市(地)以下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采取封存、扣押措施,事后应立即报告省新闻出版局,省新闻出版局应在15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

三十四 、 非出版单位未经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擅自出版内部资料性图书、非正式报刊或不按批准项目印制和发送的,责令其停止印发,没收图书报刊和非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十五、 出版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可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图书报刊不按规定刊载版本记录的;

(二)拒绝缴送或屡次迟送图书报刊样本(张)的;

(三)违反印刷管理规定委印图书报刊的;

(四)申请时弄虚作假的。

三十六、 出版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发行,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2倍以下罚款。

(一)未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擅自出版报纸或期刊的临时增版、增期、增刊,减版、减期和改变开版的;

(二)以书号出版报刊或以报刊号出版图书的;

(三)应专题报批出版的图书、作品而未履行报批手续,或履行了报批手续,但印数趁出核准数量的。

三十七、 出版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停止发行,没收、销毁图书报刊,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撤梢出版登记。

(一)出版的图书报刊中有法律、法规、规章禁止刊载内容的;

(二)违反规定办理协作出版、自费出版,代印、业务的;

(三)出卖或变相出卖书号、刊号或报刊版面的;

(四)盗印其他出版单位图书报刊的:

三十八、 利用购买的书号、刊号、报刊版面及其他方式从事非法出版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责令其停止发行,没收其出版物和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5倍以下罚款。

三十九、 印刷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2倍或2万元以下罚款。

(一)承印图书报刊不按规定登记的;

(二)超范围承印图书报刊的;

(三)转让图书报刊印刷许可证或内部资料印制许可证的;

(四)承印未经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内部资料性图书或非正式报刊的。

四十、 印刷企业申请图书报刊印制许可证时弄虚作假、拒绝办理年检或换证手续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吊销许可证。

四十一、 图书报刊印刷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许可证。

(一)擅自加印或销售所承印的图书报刊的;

(二)擅自转让、租借所承印的图书报刊的纸型及印版底片的。

四十二、 印刷企业擅自承印图书报刊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5倍以下罚款。

四十三、 印刷企业承印或自行印制、销售违禁及其他非法出版物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1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四十四、 发行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以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1倍以下罚款。

(一)拒报、瞒报、虚报进销、存贮图书报刊情况的;

(二)进销内部资料性图书或非正式报刊的;

(三)违反规定超范围发行图书报刊的;

(四)不按规定渠道批发或进销图书报刊的。

四十五、 发行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3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许可证。

(一)擅自办理图书报刊总发行或二级批发业务的;

(二)转让、租借、买卖图书报刊二级批发许可证或图书报刊零售(租赁)许可证的。

四十六、 发行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许可证。

(一)销售非法出版的和国家明令禁止发行的图书报刊的;

(二)非法办理图书报刊代印、业务的;

(三)非法办理租型造货或参与买卖书号、刊号或报刊版面的;

(四)盗印、擅自加印出版单位图书报刊的。

四十七、 无证经营图书报刊的单位和个人,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5倍以下罚款。

四十八、 经营或中介经营图书报刊成批托运、运输、邮寄业务的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擅自办理承接或提取成批图书报刊业务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经营额3倍以下罚款。

四十九、 罚没款一律上缴同级财政。财政部门应视财力尽力保证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办案经费。

五十、 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吊销登记证或许可证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同时吊销其营业执照或注销相应的经营项目。

五十一、 对单位违反出版管理的行为,除给予单位行政处罚外,其主管单位应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五十二、 对举报或协助查处非法出版行为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从重处罚。

五十三、 新闻出版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持有省政府法制机构制发的《行政执法证》,受检查单位和个人应予以配合,不得阻挠和刁难。

凡拒绝、阻挠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子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十四、 违反条例和本细则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十五、 新闻出版管理人员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行政监察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十六、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照行政复议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依照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部门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五十七、 本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出版单位系指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的出版社、报社、期刊社和法人出版报纸、期刊设立的编辑部。

(二)图书报刊系指书籍、报纸、期刊、画册;挂历、年历、台历、年画和图片等出版物(含出版单位编辑出版的图书报刊和非出版单位编印的内部资料性图书、非正式报刊等)。

(三)印刷企业包括专营或兼营排版、制版、印刷、装订、复印、影印、油印、誊写、打印等印刷业务的企业。

(四)发行系指经营图书报刊总发行、二级批发、零售(租赁)业务的行为。

(五)总发行系指图书报刊印制完成后统一归本出版单位或某个发行单位承担发行总责,组织一级批发的发行行为。

(六)二级批发系指从新华书店、出版社、报刊社批进图书报刊进行转批的行为。

(七)非法出版物系指未经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印制的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图书报刊:

(1)伪称不存在的出版单位印制的图书报刊;

(2)盗用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名义印制的图书报刊;

(3)盗印并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图书报刊;

(4)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不署名或署名非出版单位的图书报刊;

(5)以牟取非法利润为目的,擅自加印的图书报刊;

(6)被明令解散的出版单位的成员,擅自重印或以原编辑部名义出版的图书报刊;

(7)其它非出版单位印制的供公开发行的图书报刊。

(8)以买卖书号、刊号或报刊版面,违反协作出版、代印规定印制的图书报刊。

五十八、 本细则所称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本级在内。

五十九 从事印刷业务的个体工商户参照本细则的规定办理。

六十 本细则由河北省新闻出版局负责解释。

六十、 本细则由河北省新闻出版局负责解释。

六十一、 本细则自之日起施行。

河北省图书报刊出版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图书、报刊出版管理,促进图书、报刊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保护图书、报刊出版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使图书、报刊出版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情况,制定本条例。

关联法规: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图书、报刊出版,系指图书、报刊的出版、印刷、发行、出租等活动。

第三条 凡在本省内从事图书、报刊出版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图书、报刊出版工作必须遵宪法规定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出版物质量。

关联法规: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图书、报刊出版工作的领导,鼓励优秀图书、报刊的出版;对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学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图书、报刊的出版,要给予积极的扶持。

第二章 出 版

第六条 成立图书出版单位,须经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后,到当地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

第七条 创办报刊,须严格履行国家规定的审批登记手续。

报刊改变原审查批准的重大项目或者出版增刊,须重新报批。报刊停刊须向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注销登记。

第八条 图书、报刊禁止刊载下列内容:

(一)泄露国家秘密的;

(二)进行反动宣传的

(三)宣扬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的;

(四)传播封建迷信的;

(五)歪曲事实真相的;

(六)诽谤、诬陷他人的;

(七)伤害民族感情的;

(八)妨碍依法审理案件的;

(九)其他违宪法和法律以及国家明令禁止刊载的。

关联法规:

第九条 图书、报刊出版单位应当按专业分工从事出版活动。

图书出版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选题计划和出版计划的报批制度。

第十条 图书出版单位不得用书号出版或者变相出版报刊;报刊出版单位不得用报刊号出版或者变相出版图书和其他报刊。

第十一条 出版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协作出版、代印、自费出版和图书、报刊定价标准的各项规定。

第十二条 出版单位不得出卖或者变相出卖、转让书号和报刊号(含增刊号)。

第十三条 出版单位应当按规定在图书、报刊上标明版权记录。

第十四条 出版单位应当按规定向有关部门缴送样本(张)。

第十五条 非出版单位和个人不得出版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图书、报刊。

非出版单位编印内部使用的收取工本费的资料性图书,须经主管单位同意,报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准印证》,方可印刷。

第十六条 挂历、年历画、年画等作为正式出版物,应当由有关的专业出版单位出版。个别部门确有特殊需要印刷的,应当履行国家规定的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收买、假冒、伪造或者不署名等手段出版图书、报刊;不得盗印、非法加印出版单位的图书、报刊。

第十八条 报刊、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机构,不得登载、播放非正式出版的图书、报刊和违反本条例出版的图书、报刊的消息和广告。

第三章 印 刷

第十九条 开办印刷企业和其他专营兼营印刷业务的,须履行国家规定的报批手续,并接受公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专营或者兼营图书、报刊印刷业务的印刷企业,须按规定办理《图书、报刊印制许可证》。

第二十条 持有《图书、报刊印制许可证》的印刷企业承印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报刊时,必须与出版单位直接办理承印手续。

第二十一条 印刷企业承印本条例第 十五条规定的印刷品,必须验明有关证件,按规定的手续办理承印业务。

第二十二条 印刷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印刷非法出版的图书、报刊,不得承印非出版单位和个人委托印刷的正式出版的图书、报刊;对承印的图书、报刊,不得擅自将型版等转让、租借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第四章 发 行

第二十三条 开办图书、报刊零售和租赁店(摊),须经县以上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图书、报刊零售(租赁)许可证》,向当地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后,方可经营。

国营发行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从事经营活动。

集体发行单位一律不准经营图书、报刊的总发行业务;经营图书、报刊的二级批发业务,须经市(地)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报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给《书刊批发许可证》,向当地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后,方可经营。

个体、私营书店(摊)一律不准经营图书、报刊批发业务。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均不得经营图书、报刊的发行业务。

第二十五条 发行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图书、报刊发行范围的规定。国营发行单位只准发行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报刊;集体发行单位和个体、私营书店(摊),只准按国家规定范围销售、出租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报刊。进口的图书、报刊,由外文书店或其委托的销售点销售。

第二十六条 禁止非法出版的图书、报刊和非出版单位编印的内部使用的资料性图书进入市场。禁止销售、出租走私入境和反动、淫秽等违禁的图书、报刊。

第二十七条 省外的图书、报刊出版单位,委托我省印刷、发行单位代印、图书、报刊,须履行国家规定的审批手续。

第五章 管 理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由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各级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税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图书、报刊的出版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 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向各级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人员核发《河北省出版管理证》。

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人员持《河北省出版管理证》,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人、嫌疑人和证人;

(二)检查印刷、发运、销售的图书、报刊,对违反本条例的图书、报刊,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封存或者收缴;

(三)调查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和与之有关的活动。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宣传贯彻图书、报刊管理法律、法规成绩显著的;

(二)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优秀图书、报刊成绩显著的;

(三)在图书、报刊出版管理方面成绩突出的;

(四)检举、揭发、查处违法行为有功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成立出版单位的,予以取缔。凡非法出版单位或者个人以收买、假冒、伪造、不署名等手段,出版图书、报刊和盗印、擅自加印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报刊的,除没收非法出版的图书、报刊和非法所得外,并处非法出版物总定价一至二十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出版单位违反本条例出版图书、报刊,责令其停止出版,没收违禁书刊和非法所得,并处出版物总定价一至二十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并处停业整顿、撤销登记和吊销营业执照。对主管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因收缴违反本条例的图书、报刊使从合法渠道进货的销售者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原出版单位或者发货单位负责赔偿。

第三十四条 出版单位不按专业分工从事出版活动的,出卖、变相出卖、转让书号和报刊号(含增刊号)或者混用书号、报刊号出版书刊的,印刷企业擅自出卖、转让承印的图书、报刊型版的,分别给予警告,没收其非法所得,处非法所得一至二十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停业整顿或者撤销登记,收回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十五条 凡制作、复制、贩卖(运)、出租、传播宣传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情节轻微,经营数额小的,没收其书刊和非法所得,并处总定价一至十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经营数额大的,并总定价一至二十倍的罚款。

凡制作、复制、贩卖(运)、出租、传播内容反动、淫秽图书、报刊的,由公安部门和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其图书、报刊和非法所得,并处非法所得一二至十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收回许可证和吊销营业执照;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图书、报刊印刷企业擅自印刷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报刊的;

(二)专营或兼营图书、报刊印刷业务的印刷企业擅自变更图书、报刊的内容或者增加印数的;

(三)专营或兼营图书、报刊印刷业务的印刷企业承印违反本条例的图书、报刊和其他非法出版的图书、报刊的;

(四)违反本条例规定,超越范围经销图书、报刊或者把图书、报刊的批发业务承包给不准经营批发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五)从事图书、报刊批发、零售、出租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不按合法渠道进货,经营违反本条例的图书、报刊或者擅自提高图书、报刊定价的。

第三十七条 报纸一个月以上,期刊六个月以上不出版者,由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注销其报刊登记证。

第三十八条 对拒绝、阻碍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联法规:

第三十九条 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违法乱纪,玩忽职守,情节较轻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图书、报刊出版行政管理、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作出决定并负责执行。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管理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没收款、罚款及收缴的图书、报刊,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中所称以上、以下均含本级、本数。

第四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可依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地图管理条例篇2

关键词:图书馆基金会;基金管理条例;浅析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155-03

一、公共图书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图书馆基金会的作用

当前公共图书馆发展存在三大问题:其一,经费来源单一,几乎全部来自于政府拨款;其二,管理体制落后。公共图书馆与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使其无论办馆方式、管理制度以及干部配备、劳动人事、经费拨付等方面均制约于上级主管部门,这种僵化的管理机制有着较强依附性,公共图书馆的主体功能较弱,内部机制不灵活,自主经营意识不强,人才引进渠道不畅,服务质量不高;第三,公共图书馆缺乏竞争意识。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图书馆学界研究的热点,而成立图书馆基金会是实现图书馆经费来源多元化,引进先进管理制度的有效方法。根据《世界基金会指南》一书的定义,“基金会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它有自己的资金,由其受托管人或董事会管理,旨在资助教育、慈善、宗教等社会公益事业”。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定义,本条例所称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基金会的活动宗旨是通过资金资助推进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因此基金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受政府、政党和社会压力集团的控制。基金会的资产通常来自个人、团体或企业的捐赠,但也有来自于政府的拨款,它资助的项目和领域往往比较具体。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性的公益事业,建立图书馆发展基金会显然符合各国对基金会的界定,图书馆基金会显然可以纳入作为社会公益慈善机构的范畴,能够合法地向全社会接受社会捐赠,并接受国家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图书馆发展基金会对于规范图书馆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图书馆基金会的成立条件

(一)成立图书馆基金会的条件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8条规定了我国成立基金会应当具备的条件。

1、公益目的。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中的关于基金会成立的相关规定,图书馆基金会的成立一定要确保其自身的公益性质。这一要求把图书馆基金会与基于赢利目的的民间资本参与的图书馆区别开来,也把基金会与民间资本创立非企业单位相区别,因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只是“非营利”,而不一定“以公益为目的”。“公益性”的要求并没有剥夺图书馆基金会赢利的机会,相反,只要所得收益是用于公益目的,而不被用于私人目的,这样的经营行为应该得到保护。

2、原始基金。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成立基金会的“原始基金”的概念,图书馆基金会按其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对“原始基金”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全国性公募图书馆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图书馆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图书馆基金会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

3、规范的名称、章程、组织机构。参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0条第2款的规定,图书馆基金会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按照该款规定,只有全国性的图书馆基金会才能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字样,并须得到批准,地方性的图书馆基金会不得冠以上述字样。《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允许设立公民个人和企业等组织利用自己的财产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同时也并没有禁止这些基金会用捐赠者的人名命名。所以,今后非公募图书馆基金会可以以适当的人名命名。

图书馆基金会应当制定书面写定的组织规程或办事条例作为基金会的章程,至于章程“规范”,可以参照民政部门1998年制定的社团章程范本。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重要的组织机构是理事会,并规定了其组成人数必须在5-25人之间,基金会还须设立监事、秘书处等。

4、专职工作人员和固定的住所。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8条中的“有与其开展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图书馆基金会拥有根据其业务活动的需要及规模、经费、财产状况,应配备相应数量、专业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的专职工作人员,以保障其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图书馆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主要是指专门从事图书馆基金会管理运作,由图书馆基金会以自有资金解决其工资、保险和福利待遇,没有其他正式工作的人员。

图书馆基金会应当拥有产权或使用权的办公场所,作为办公的“固定住所”。

(二)成立图书馆基金会的程序

1、向业务主管单位提出申请。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9条申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的文件中,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同意设立的文件”之规定。成立图书馆基金会先要征得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再到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

2、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设立。经过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同意,发起人便可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设立基金会。

三、图书馆基金会的运行管理

(一)图书馆基金会的人力资源管理

1、图书馆基金会人员编制。根据1991年6月20日,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劳动部联合的《关于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编制及其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1992年7月27日,为落实这一规定精神,民政部的《关于申请社会团体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及1994年12月20日,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科技干部局联合,并由民政部转发的《关于设立北京市社会团体编制及其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图书馆基金会聘用的专职工作人员按照社会团体编制办法管理,依照自身情况自行拟定上报国家民政部门,由国家民政部门根据就业形势、社会负担等实际情况审核确定。

2、图书馆建设基金人员聘任。按照国家五部委1991年的《关于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编制及其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全国性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可从国家正式职工中聘用,也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从退休、离休人员中聘用。”1994年由

民政部转发的北京市《关于设立北京市社会团体编制及其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基金会的专职工作人员“可从国家正式职工中选聘;也可接收有关部门分配和从社会招聘;还可以按国家规定从退休、离休人员中聘用。”可见,图书馆基金会工作人员均应实行聘用合同制,工作人员的聘用范围是相当广的,在劳动法许可的范围内基本上没有限制。图书馆基金会聘用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可以参照国家对社团的相关规定执行。《关于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编制及其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社会团体执行国家有关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有关规定和统一部署。”由于图书馆基金会属于非政府、非营利部门的带有慈善性质的志愿者组织,其宗旨的公益性也决定不能聘用大量长期性工作人员,所以,从各个高校及社会吸收志愿人员充实基金会的职员队伍的做法,既可以解决基金会的人手不足问题,也是基金会宣传公益文化,推动公益事业建设的有益形式。

(二)图书馆基金会的组织机构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三章组织机构的规定,图书馆将基金会由理事会和独立的监事组成。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基金会理事人数必须是5-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

理事会负责制定组织宗旨和各种政策,包括捐赠、支出比例、投资、管理、治理和专业标准,监督和审查财务和外部审计,负责基金会官员和员工的薪酬制定、任免及监督他们的业绩等。理事会的成员一般包括创始人或其家族成员、企业界、学术界、金融界、公共组织的知名人士,很多成员是已退休的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理事会下设各种由这些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包括执行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投资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项目委员会等。

监事由非理事、理事的近亲属和基金会财会人员的专业人员担任,依照章程规定的程序检查基金会财务和会计资料,监督理事会遵守法律和章程的情况;列席理事会会议,有权向理事会提出质询和建议,并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以及税务、会计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监事的任期“与理事任期相同”。

(三)图书馆基金会的资金管理

图书馆基金会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自身工作的基础。资金既是基金会日常运转的物质条件,更是基金会实现其公益职能,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和行动客体。资金来源直接关系到基金会的社会公益能力的大小。

1、公益捐赠。《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基金会的财产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可见,基金会的财产都来源于捐赠。图书馆建设基金的原始基金通常来自于个人、企业的相关捐款。

2、投资收益。图书馆基金会是非营利的公益组织,本身不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但是,由于基金会公共职能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在确保捐赠资金发挥应有公益效应的基础上,将所得捐赠资金保值增值,并最终把所得赢利用于公益事业,也是基金会的一个重要的义务和职责。西方现代基金会诞生之初,资金都来源于个人和团体捐款,美国等国家目前运转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基金会也都是非公募性质的。这些基金会除了依靠一笔巨额捐赠设立外,后来的日常公益行为所需资金基本上靠对资金的有效运作,获取收益。

关于基金保值、增值的投资领域。《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关于《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基金会投资问题的规定,国家有关部门及时作了说明。在2004年3月1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李本公指出,只要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并且按照基金会章程,经过理事会会议到会2/3以上理事通过,基金会就可以进行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投资,购买国库券,或者进入股市,或者进行其他投资。登记管理机关对基金会进人证券市场将持“既不鼓励也不遏制”的态度。按照这一解释,今后我国基金会只要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并按照内部特殊的程序,就可以进入任何自己认为合适的投资领域,国家不会对其做出限制。

3、图书馆基金会的财产运作监督。财产来源要合法;基金的保值、增值应当坚持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重大募集资金、投资活动,需经理事会以特殊程序通过;基金会设监事,监督财务运作等活动;基金会的决策不得与基金会的理事、监事有利益相关;监事和不在基金会担任专职工作的理事不得从基金会获取报酬(第二十三条第三款);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数的1/3;基金会每年的公益支出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比例;基金会无力从事公益活动就必须注销;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必须仍用于公益目的。

(四)图书馆基金会的基金使用

1、基金的对外资助项目。作为专门的图书馆基金会,资金是专门用来面向图书馆建设使用的。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少,服务网点少,覆盖面窄。我国地域宽广,许多城镇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图书馆分布不平衡,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重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数量较多;但西部内地及贫困山区,图书馆经营惨淡,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图书馆之类的文化设施。因此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空白地带,正是图书馆基金的用武之地。例如: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加州圣峪中华文化协会、美国青树教育基金、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滋根基金会等慈善基金会,与国内乡镇政府、非赢利组织,帮助建设中国乡村图书馆,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丰富的经验。(农村图书馆建设中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调查与研究)

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建设的长期目标,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服务体系中,信息系统的发展模式从独立机构的信息孤岛模式,发展为信息共享合作模式;从实体建设为主向以虚拟信息资源建设为主,通过资源集成、服务集成和系统集成来建设虚拟信息服务机制,促进信息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正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完成,特别是国内偏远地区的网络终端建设和基层数字图书馆建设更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员和资金,图书馆基金作为积极的社会力量,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盖茨基金会就将“全球数字图书馆”列为其自身慈善资金使用的四大范畴之一。

2、基金会的日常运行支出。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9条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开支,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这一规定对基金会日常运行包括工作人员薪酬、行政支出做出了限定,图书馆基金会在实际运作中可根据这一要求,对经费进行控制,力求做到行政支出最小化,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捐赠项目上去。

(五)图书馆基金会的外部监督管理

图书馆基金会在做好内部监管的同时,来自基金会外部的监督也是重要的监管方式。《资金会管理条例》在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基金会从事公益活动应当遵守“公开、透明”的原则。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有助于确保基金会工作公开、透明。

虽然图书馆基金会主要向资金捐助人负责,接受其监督,但社会公众对基金会的公开、透明呼声也很高,因此接受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民间机构的监督就十分必要。一方面满足社会公众监督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机构的对基金捐赠项目的评测、监督可及时发现问题和漏洞,使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年鉴(2000)一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李宁,我国基金会投资问题的探讨,http://省略,2003-11-11

[5]杨红良,我国基金会制度研究[EB/OL],中国社会组织网,2004

[6](美)埃德温・H・尼夫,金融体系:原理和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钟建法,民间资本介入图书馆建设的理论思考[J],上海:图书馆杂志,2004,(05)

[8]张月英,陆长民,民间资本介入图书馆服务――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视角[J],上海:图书馆杂志,2008,(08)

[9]马艳霞,我国民办图书馆研究综述[J],图书馆建设,2008,(03)

[作者简介]赵迎春(1958)。女,陕西人,甘肃省图书馆馆员。从事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研究。

地图管理条例篇3

广东省测绘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测绘(不含军事测绘)活动。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并接受上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测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公众服务。

第五条 测绘活动涉及国家秘密、军事设施的,应当遵守国家秘密、军事设施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

第六条 测绘活动应当使用国家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执行国家统一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七条 因建设、城市规划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大城市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确需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他确需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由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同一城市或者行政区域只能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并应当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申请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应当提交申请书、论证报告、技术方案以及与国家统一平面坐标系统的联系方式。

第八条 本条例实施前已经建立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应当由所在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选用一个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报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由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实行资源共享,任何单位不得垄断。

第九条 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或者需要省作出具体规定的,由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行业测绘的专业技术规范和标准由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条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或者建立需要使用地理信息数据的其他信息系统,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第三章 基础测绘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基础测绘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会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并分别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省对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测绘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下列基础测绘事项:

(一)基础航空摄影与航天遥感资料的获取;

(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更新与维护;

(三)测绘基础设施建设;

(四)基础地理底图的绘制;

(五)上级规定由其负责管理的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全省统一的三等以上(含三等)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系统的建立、更新与维护以及比例尺小于1:5000(含1:5000)的地形图、影像图和相应数字化产品的测制与更新由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市、县统一的四等以下(含四等)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系统的建立、更新与维护以及1:20xx至1:500比例尺地图、影像图、数字化产品以及相应深化产品的测制与更新由市、县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十四条 基础测绘成果实行定期更新制度。

大中城市至少三年更新一次,其他地区至少五年更新一次。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更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收集有关交通、居民点、地名等地理信息的变化情况,并予以更新。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基础测绘应急保障预案。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应急测制和更新工作。

第四章 界线测绘和其他测绘

第十六条 行政区域界线的测绘以及省、市、县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乡、镇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拟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十七条 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应当满足土地权属、房屋权属的调查和确定土地、房屋权属的界址点、界址线及权属面积的需要。

土地权属证书和房屋权属证书中的权属界址点、界址线附图,应当由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的测绘单位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测绘。

第十八条 敷设和更新城市地下管线,竣工后应当及时进行测绘。建设单位敷设和更新城市地下管线,应当在覆土以前进行竣工测绘,竣工测绘成果以及废弃的地下管线资料,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后三个月内向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备案。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备案后,应当及时公布城市管线测绘成果及相关的地下管线资料目录,方便公众查询。有关单位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城市管线测绘成果及相关的地下管线资料。

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市政、资源开发和其他领域的工程测量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的工程测量技术规范进行,并接受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五章 测绘资质与测绘市场

第十九条 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测绘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测绘活动。

第二十条 测绘资质审查和测绘资质证书发放的具体条件、程序和期限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测绘单位合并、分立、需要变更资质等级或者变更业务范围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资质审查手续。

测绘单位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应当持有关批准文件和证明资料,申请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第二十二条 从事测绘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

第二十三条 测绘人员进行测绘活动时,应当持有测绘作业证件,遵守有关作业规范,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的影响。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依法进行的测绘活动应当提供便利,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阻挠测绘人员依法进行测绘活动。

第二十四条 承担一定规模的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前,向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测绘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办理项目备案。

第二十五条 测绘项目应当实行招标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招投标的规定执行。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或者法律法规规定不适宜招标的测绘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

第二十六条 测绘项目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实行项目监理。

第二十七条 用于测绘活动的测绘仪器设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定。经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 实行测绘年度统计制度。

测绘单位应当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统计资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测绘年度统计结果报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 测绘执法人员开展监督检查,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受监督检查的单位或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按照要求提供有关资料,就测绘活动情况作出说明。

第三十条 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测绘单位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将测绘单位的资质、成果质量和执行法律法规、测绘规范和标准、测绘合同等有关信用信息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 测绘成果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编制测绘成果目录,向社会公布,并将测绘成果副本和目录向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

第三十二条 基础测绘成果资源实行共建共享。

规划、行政管理、决策、信息化建设、资源调查等需要使用基础测绘成果的,应当使用已有适宜的基础测绘成果。

无偿使用基础测绘成果和使用财政资金完成的测绘成果的单位,应当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无偿提供本单位掌握的、可用于基础测绘成果更新的图件资料和数据。

鼓励非基础测绘成果实行共建共享。

第三十三条 测绘成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但国家机关因防灾、减灾和国防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使用。

基础测绘成果和国家投资完成的其他测绘成果,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可以无偿使用。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推进公众版测绘成果的加工和编制工作,鼓励公众版测绘成果的开发利用,促进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和公共服务。

第三十五条 除依法汇交测绘成果外,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使用测绘成果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测绘成果所有权人同意,不得擅自复制、转让、转借或者以其他方式向第三方提供其测绘、使用的测绘成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及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可以利用汇交的测绘成果进行基础测绘图件、数据更新,但未经测绘成果所有权人同意,不得直接将汇交的测绘成果向第三方提供使用。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测绘成果实施质量监督,调处测绘成果质量纠纷。

测绘成果必须经过检查验收,质量合格方可提供使用。测绘单位应当对其完成的测绘成果质量负责。

基础测绘成果的检查验收,由同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非基础测绘成果的检查验收,由测绘项目的投资方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实行统一审核与公布制度。

本省行政区域内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位置、高程、面积、数量、长度等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除依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外,由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与有关部门、军队测绘主管部门会商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地图产品的监督管理,保证地图质量。

第三十九条 编制地图和提供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单位应当取得相应的测绘资质,地图的内容表示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使用标准地名和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保证地图内容的现势性和正确性。

第四十条 公开出版地图,提供互联网地图服务,展示、登载未出版的地图,引进地图或者生产、加工附有地图的各类产品,有关单位应当将试制样图或者样品报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未经审核批准的地图和附有地图的各类产品,不得出版、展示、印刷、引进或者生产、加工,不得提供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地图进行审核、批准,不得收取费用。

本省编印的中、小学教学地图和附有地图的教材、教学资料、教学用品,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审批的权限和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地图管理的规定办理。

引用已经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地图并标注审图号的,不需要报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一条 经审核批准的地图和附有地图的产品,送审单位应当在发行、登载、展示、销售前将样品或者样图一式两份报审批部门备案。

第七章 测量标志保护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测量标志的保护工作,按照规定检查、维护永久性测量标志。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测量标志保护工作。

第四十三条 建设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单位,应当对测量标志设立明显的标记,并向当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四条 永久性测量标志实行委托保管制度。设置永久性测量标志的部门应当将永久性测量标志委托测量标志设置地的有关单位或者人员负责保管,签订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明确委托方和被委托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交付、提供未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测绘成果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有违法所得的,还应当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承担一定规模的测绘项目的单位在项目实施前,未按规定办理项目备案的,责令限期备案,并将违法情况列入测绘单位信用信息库,作为年度注册的考核内容之一;逾期不改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定,擅自编制、印刷、出版、展示、登载和销售地图或者附有地图的各类产品的;

(二)未按照规定将地图样图或者样品报送备案的。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二)办理审批事项或者查处违法行为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

1997年5月31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测绘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测绘机构和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是国土资源部管理的主管全国测绘事业的行政机构。20xx年5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国办发〔20xx〕24号,关于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调整后,其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不变。

测绘工程测量空间、大地的各种信息并绘制各种信息的地形图 。以地球及其他行星的形状、大小、重力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测绘的对象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地表的各种地物、地貌和地下的地质构造、水文、矿藏等,如山川、河流、房屋、道路、植被等等。通常开发一片处女地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前,必须由测绘工程师测量绘制地形图,并提供其他信息资料,然后才能进行决策、规划和设计等工作,所以测绘工作非常重要。通常我们见到的地图、交通旅游图都是在测绘的基础上完成的。从事测绘工作经常进行野外作业,要有面对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

地图管理条例篇4

1《条例》第七条框架内合理使用权与著作权的冲突

1.1图书馆馆藏的著作权特点

西方不少著作权学家及著作权律师之所以把“版权学”称为“鬼学”,是因为在著作权领域,灵魂真的可以离开躯壳而存在了———对同一件作品,其物的“有形财产权”和在物上体现出来的“无形著作权”可以分别为不同的主体拥有,这是著作权实务与理论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1]。权利主体分离的情况大量出现在图书馆以购买、接收、征集、受赠等方式而建立的馆藏之中,这时图书馆获得的是馆藏的所有权(财产权),权利人不得干涉图书馆对此类馆藏的出售、出借、赠予等处置行为(除非有约定或者法律另有规定)。但是,馆藏的著作权并不随着其所有权的转移而同时为图书馆享有,仍然归属于权利人。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李明德等诉南通市图书馆确认著作权、返还财产纠纷案”中涉诉馆藏的情况[2]),馆藏的所有权和著作权的主体呈现出统一性特征,即都属于权利人,图书馆无论是对馆藏实体的处置,或者是对其著作权的使用,都受到权利人的制约,图书馆既要防止因为管理不善导致馆藏实体的流失、毁损、灭失、恶化而给权利人的财产权造成侵害,又要维护权利人的著作权。

1.2合理使用权利的立法基础

公共利益具有立法的优先价值。著作权法中的公共利益表现为作品使用者的利益[3]。作品使用者就是广大读者,公共利益就是读者的整体利益,实现这种公共利益必须首先保障图书馆自身的权利,这是图书馆享有合理使用作品权利的法理基础。虽然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的最重要限制方式,但是并非无条件使用,合理使用权利的行使同样受到诸多法定条件的规范。其中,“本馆收藏”就是《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八)项、《条例》第七条为图书馆合理使用馆藏设定的主要限定条件之一,是行使合理使用权利的前提。这项规定对图书馆合理使用的馆藏对象作了明确,即只能针对本馆的馆藏开展合理使用。图书馆不能以合理使用为借口利用其他馆的馆藏,也不能允许其他馆以同样的理由使用本馆的馆藏。

1.3图书馆被赋予的合法行为

网络环境下各国对本国的著作权立法进行了调整,大致分成两类情况:第一类规定基本上是从维护权利人利益的角度考虑,对合理使用严格限制,仅规定图书馆为了保存版本的需要制作数字复制本的合理使用,基本没有规定网络传播的合理使用。第二类立法在规定图书馆为了保存版本的需要制作数字复制本的合理使用权利的同时,规定了有限的网络传播的合理使用。《条例》第七条规定的合理使用制度主要参考了第二类国家的立法情况[4]。《条例》第七条在“本馆收藏”的条件下,以“和”字把“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与“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的使用作了并列规定,因此图书馆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将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向本馆馆舍内的读者提供,而且可以将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价格购买的馆藏,数字化后以同样方式向读者提供利用。

1.4立法悖论导致的权利纠葛

对馆藏进行复制来陈列或者保存版本是图书馆的一项常规业务,对权利人利益没有明显影响,出现争议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尽管我国法律法规对究竟什么样的情况构成“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在需要的情况下,复制的份数是否应当受到限制等问题的规定不甚明确,而司法解释和实践却都不多见的原因[5]。即使对于权利主体具有统一性特征的寄存馆藏,由于寄存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图书馆专业化、先进化的技术与设施对文献进行保存,所以权利人对图书馆的保存复制行为也通常不会提出质疑。但是,如果图书馆按照《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将馆藏数字化后再上载到馆舍中的局域网内传播,就有可能与权利人享有的著作权产生冲突。比如“发表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赋予权利人享有的第一项著作权精神权利,以“向不特定的人公开,但不以公众知晓”为构成条件。但是,《著作权法》并没有限定作品发表的渠道、范围、途径和规模,而通过馆舍内的局域网传播馆藏同样具备广域网的“向不特定的人公开,但不以公众知晓”的特点,如果图书馆以行使《条例》第七条的合理使用权利为理由,在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将未发表的馆藏数字化后在馆舍内的局域网中向读者提供,就构成了对馆藏的“发表”。按照《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图书馆甚至可以置“权利人事先声明”于不顾来行使这种权利而不会有侵权之虞。显然,立法悖论产生了:《著作权法》保护权利人的发表权,而作为一项精神权利,发表权通常并不受到限制,可是《条例》又保护图书馆对本馆收藏的未发表馆藏在特定条件下数字化后上载到馆舍内的局域网中传播的合理使用权,这种矛盾怎样协调,能否认为《条例》第七条的规定是对发表权的一种限制,《著作权法》的效力高于《条例》,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权能对抗权利人的著作权吗?如果权利人认为图书馆的行为侵害了其著作权向法院提讼,图书馆要承担法律责任吗?如果要承担法律责任,那么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

2解决图书馆和权利人权利冲突的思考和建议

2.1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许多法律问题没有明确规定是图书馆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的《条例》第七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权与权利人著作权的矛盾也必须使法律法规的规定更加全面。能否确认图书馆在本馆馆舍内的局域网中传播未发表馆藏的行为构成“发表”的关键是,判断“馆舍内的服务对象”是否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的“不特定的人”,如果不是“不特定的人”,则图书馆的行为并不构成对发表权的侵犯。图书馆将本馆未发表馆藏上载到馆舍内的局域网中传播还涉及与著作财产权的冲突问题,但是这种财产权的性质是什么,《条例》并不明确。因为虽然图书馆是通过网络传播了馆藏,但是馆藏在图书馆馆舍内的局域网中的传播并不符合“使公众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点。完善著作权限制制度对协调图书馆与权利人的矛盾冲突同样是非常必要的。美国版权局曾在报告中指出:“考虑到公共利益,受保护的未发表作品也应受到法定著作权保护的某些限制,这些限制包括合理使用”[6]。在德国,法律允许为了公共安全和司法的需要、残疾人的需要以及私人使用目的对未发表作品进行利用[7]。一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际立法经验,承认图书馆的读者在特定条件下合法接近并公平使用未发表馆藏的情形,使图书馆能够无权利障碍地在图书馆馆舍内的局域网中传播未发表馆藏;另一方面,就《条例》第七条的规定来讲,相关司法解释应该明确是对权利人发表权的一种限制。

2.2建立健全著作权管理制度

在法律法规没有作出调整之前,建立磋商制度,完善联络机制,使图书馆与权利人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通过坦诚地交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愿,是协调《条例》第七条适用中权利冲突的最主要办法。虽然与权利人沟通可能会花费不少周折,投入很多成本,或者根本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但是图书馆做出这种努力是值得的。否则,图书馆就应该放弃对未发表馆藏作陈列及保存目的之外的数字化利用。对于图书馆能否从与权利人的沟通中取得实际的著作权使用权的问题,有人持否定态度。其实不然,经过充分准备的图书馆,可以在为读者谋取利益的许可协商中占据优势[8]。因为著作权不是一种仅为索取报酬的权利,权利人希望在作品的使用时尊重其精神权利。许可权中实际包含着尊重作者精神权利的成分,有时作者可能不屑于报酬的多少,但必须事先征得其同意,这就是对作者人格的尊重[9]。解决《条例》第七条适用中的权利矛盾,图书馆还要构建馆藏著作权评价制度。所谓馆藏著作权评价是指图书馆自行组织,或者委托无形资产评估机构按照著作权法既定的内容和被评价馆藏的法律特征,运用科学方法对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在内的信息资源所涉及的著作权因素开展评价活动。通过馆藏著作权评价工作可以从著作权角度对馆藏的类型进行划分,使图书馆弄清各种馆藏的作品性质、权利状态,科学权衡不同馆藏适用《条例》第七条的法律风险,从而针对特定馆藏制定具体的利用方法或者授权策略,防止侵权和避免权利纠纷。

2.3图书馆必须认真遵守规范

2009年10月28日,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专门针对图书馆著作权保护问题的文件———《关于加强图书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通知》,表明我国著作权保护已经延伸到了社会更深层次[10]。这份被中国版权学会会刊《中国版权》等媒体评选为“2009年中国版权十大事件”之一的文件要求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战略部署的高度来认识图书馆著作权问题[11],依法加强对图书馆使用和传播作品行为的管理,开展著作权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从业者的著作权法律意识,严格遵守《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协调《条例》第七条适用中的权利冲突,图书馆除了要严格按照该项规定中设置的限制条件使用馆藏外,还要切实遵守其他使用著作权的相关规则。如馆藏的著作权有一个继承的问题。按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对于寄存在图书馆的作者生前未发表但未明确表示不发表的馆藏,其发表权可以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行使,在没有继承人又无受遗赠人的情况下,发表权由馆藏原件的所有人行使,由于图书馆只是寄存馆藏的保管人,而非所有人,因此不能擅自按照《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将其数字化后局域网中传播。通常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馆藏的发表权由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图书馆通过网络传播这类馆藏应事先征得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

2.4以合同规范著作权的使用

地图管理条例篇5

[关键词]天津;特别市;日伪政权

特别市是1930年以前中华民国的一级行政区划名称,是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的“市”。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中,先后设置过8个特别市,它们是青岛、南京、上海、汉口、北平、哈尔滨、天津、长春。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市组织法》后,规定取消“特别”而一律称“市”,改称院辖市,受行政院管辖。1928年6月21日,经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改直隶省为河北省,以天津城及附近地段设置天津特别市。1930年6月,国民政府改天津特别市为天津市,隶属行政院。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7日,伪临时政府重新组建天津市公署。1943年11月,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依据《华北政务委员会组织条例》,将天津市特别公署改称(伪)天津特别市政府,一直保持到日本战败投降。

在天津档案网查到的1938年的一系列档案资料记录了日占时期的天津特别市行政组织条例。现就以这些档案资料,从文献的角度对天津特别市的范围和行政制度进行简单探究。

一、1938年天津特别市之行政区域范围

1938年颁行的《天津特别行政市暂行组织条例草案》(下简称《条例》)第二章“市区域”规定:“本市区域以旧有之特别市区域为行政区域。”民国二十三年《天津市概要》记载:“天津市疆域自设市以来,原系暂依前天津警察厅所辖区域,自二十三年一月由省政府派定市县划界专员王海峰,会同市县政府分别改定,计东至牛圈,东南至吴家咀,南沿津浦铁路支线,西至西小营门,西北至黑塔寺,北沿北宁铁路。”故而,此范围即为1938年天津特别市行政区域。

图一为民国《天津市概要》中1934年“天津市现行区域图”。图二为1938年的一幅手绘天津地图,“此图系1938年3月15日由东京日本名所图绘社印刷,同年3月20日由天津日租界内日系书社‘日光堂’发行的‘书简图绘式’地图。该图采用自西偏南向东偏北的俯瞰视角,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城市景观。”虽然采用不同的手法绘制而成,但两幅地图都反映了当时天津市的区域范围,两相对照可更明确看出1938年天津市区域范围。

由图可看出天津市中心沿海河区域多为租界,从北至南分别为意租界、日租界、法租界和英租界。租界的存在一方面是对中国领土和的严重侵犯,另一方面却也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市政管理制度客观地展示出来,促使中国城市管理体制从传统的城乡合治向城乡分治演变。四国租界各有自己的一套行政机构,享有治外法权,市政府无权管理它们。天津特别市不仅有租界,还有乡区,共五所,环绕在天津市租界区、普通区、特别区,地图上表示为空地居多,零星分布了一些村庄。其中,特别区为归还中国的各国租界,第一特别区为德租界,第二特别区为奥租界,第三特别区为俄租界,第四特别区为比租界。天津建市后,市县没有划界,县的建制虽还在,但无辖境形同虚设。1934年市、县划界,四个乡区移交天津县政府领导。因此,1938年所说的天津特别市范围,应该是剔除了图一中乡区所标注的范围。

把民国《天津市概要》记载的天津市四至边界点标记到现在的地图上,可得图三。但其中“牛圈”、“吴家咀”已经无从找到,只能通过图一中可找到的相关地名估计,分别采用的金钟桥和东局子。图三中圆圈范围内为1934年天津市粗略大致区域,其实从图一、二、三可看出天津市呈叶子状,民国天津市范围大致与现在中环线附近区域重合。图一和图三的对比可看出天津市“叶子”的膨胀、从中环线到外环线的扩张,此即天津城市发展的痕迹,天津市市区范围的扩张――原先“乡区”和空地都不断地被城市发展所占用,乡村逐步被改造为城市,这也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

二、档案资料中相关规定及其意义

华北伪政权统治华北时期,设有北京、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1938年4月25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字第62号令公布了《特别市公署组织大纲》。该大纲规定:“凡人民聚居地方人口达百万以上或政治上经济上具有特殊情形者设特别市直隶于临时政府。”《条例》总则中规定:“第一条:本市为中华民国特别行政区域,定名为天津特别市,不入省县行政范围。第二条:天津特别市设市公署直隶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配合《条例》的《为天津市暂行组织条例提出修正议决通过请照办给市公署函》和《为公布天津特别市暂行组织条例给津市公署函》中,签发者都为“行政委员长王克敏”。王克敏为1937年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脑之一。以上都能证明此时的天津特别市是在日本侵略者的实际控制内。

《条例》第三章市行政范围,第七条:关于左(下)列各事须本市公署有议决执行之权:

1、户口调查及人事登记事项;

2、育幼、养老、济贫、救灾等设备事项;

3、粮食储备及调节事项;

4、农工商业之改良及保护事项;

5、劳工行政事项;

6、造林、垦牧、渔猎之保护及取缔事项;

7、民营公用事业监督事项;

8、合作社及互助事业之组织及指导事项;

9、风俗改良事业;

10、教育及其他文化事项;

11、市公安事项;

12、消防事项;

13、公共卫生事项;

14、医院、菜市场、屠宰场及公共娱乐场所之设置及取缔等事项;

15、市库收支及预算、决算编造事项;

16、公产之管理及处分事项;

17、公营业之管理经营事项;

18、土地行政事项;

19、公用房产、公园、公共体育场、公共墓地等[建筑管理事项];

20、市民建筑之指导、取缔事项;

21、道路、桥梁、、堤岸及其他公共土木工程事项;

22、河道、港务及政管理事项;

23、上级机关委派事项;

24、其他依令所定由市办理事项。

上述24项基本包含了天津城市运转的各个环节,每个方面。其中第9条“风俗改良事业”,虽然应该也有改良封建迷信等旧有生活方式的意思,但由于此时天津特别市在日伪政府的阴影下,所以其所谓改良不得不与殖民地化联系在一起。尤其是1941年起,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大肆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推行奴化教育,大大破坏了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已有教育。而且当时日伪新民会也在天津特别市活动,宣扬要中国人民放弃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爱国斗争,以极大力气抓“精神工作”,与伪天津特别市公署沆瀣一气。

第2条“育幼、养老、济贫、救灾等设备事项”,和第8条“合作社及互助事业之组织及指导事项”,在传统时期大部分是属于民间组织自行解决的事项,而不是政府需要解决的。如传统社会一直存在的宗族义庄、义学、义冢等家族互助救济,还有清代兴起的民间慈善组织。第11条“市公安事项”,和第12条“消防事项”,在传统社会也有民间组织协助完成,如常见于地方志的邻里互助会、救火会等。另外,《条例》中行政事项提到“公共事业”多处,而这项事业在租界出现前,或者说在西方相关制度传入前是没有的,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学习而来的。从《条例》中规定的市行政范围可以看出,市政管理范围比传统社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扩大,很多原来靠基层群众自治的事项被纳入政府管理,并且作为现代城市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和管理也在制度中体现出来。从这些来看,天津特别市的行政管理确实比传统社会要进步一些。但是,这些改变确在各国租界在天津遍地开花之时就已发生,而后在循序渐进地发展。1938年天津城市受到日伪政权的控制之后,其为了严密控制天津这个重要的枢纽城市,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对天津市严格管理,这对天津城市继续向现代城市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小结

天津地区行政区划的归属在民国时期屡次变更,特别市的建制和区县的建制频繁更迭,1928年首次被确立为国民政府直属特别市,1930年改为行政院属天津市。1938年后,天津重新被设为特别市,由日本侵略者的势力严密控制。从与此相关的档案资料中可以看出,日伪政权不仅控制了天津的经济、军事和政治,还企图控制天津的人心与精神世界,迫使天津城市某些方面发生了倒退,对天津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打击。

参考文献:

[1](民国)王韬:《天津市概要》,1934年刻本;

[2]天津档案网:1938年《天津特别行政市暂行组织条例草案》;

[3]天津档案网:1938年《为天津市暂行组织条例提出修正议决通过请照办给市公署函》;

[4]天津档案网:1938年《为公布天津特别市暂行组织条例给津市公署函》;

[5]天津档案网:1938年《为公布天津特别市暂行组织条例给各机关的训令》;

[6]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政权志・政府卷[M].天津市: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7]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地图管理条例篇6

[关键词]信息公开 条例 图书馆 角色 服务网络

[分类号]G250

关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每个图书馆员应有的“学术责任感与学术敏感性”。公共图书馆在《条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呢?公共图书馆首先应该明确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角色定位,才能确定自己正确的职能方向,真正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1 政府信息公开者

《条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具体而言,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有三类:第一类是行政机关;第二类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如银监会、保监会等;第三类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像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等单位也要参照条例进行信息公开。由此可以看出,《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覆盖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大多数机构。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事业单位中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服务机构。根据《条例》总则和附则的相关规定,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之一,是政府信息获取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

1.1 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与范围

根据《条例》第九条的规定,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有4类:①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②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③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③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应依照《条例》在规定范围内加工、和解释公共图书馆本身的信息,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并接受监督(《条例》第二十九条),信息的要跟相关政府信息一致,不得冲突(《条例》第七条)。与其他政府机构一样,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公开中,要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条例》第五条)。《条例》同时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应该是与《条例》不相悖的所有图书馆内部管理及与用户相关的活动信息(主要是前两类信息)。根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要求,对图书馆而言,除应保证馆藏信息资源全面公开外,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包括从建筑设计布局、发展规划、管理模式,到与用户直接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方针、加工典藏制度、流通服务体制、借阅管理制度、信息咨询服务等,也都属于用户监督的范围,应该公布,用户有权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2 加强公众对图书馆的参与力度

公众是图书馆的主人,要加大公众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必须要加强其参与图书馆活动的力度。根据信息公开原则,用户对信息提供方法、过程及结果享有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事实上,从图书馆建设本身来看,一切与用户服务有关的活动向公众公开,可以随时听取包括用户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按用户要求改进管理和服务,实现一切以满足用户需要为出发点的“用户中心观”。由于政府总以某种方式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相联系,图书馆应抓住政府实施信息公开的契机,高度重视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活动,实行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信息公开,利用公开信息的机会,让公众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与建设中来,进而引导公众参与图书馆服务的全过程,让公众真正成为图书馆的主人。有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增强透明度,及时纠正工作缺失,使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信息发展与用户需求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活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拓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图书馆意识,改善图书馆的设施,提升图书馆的地位,再创图书馆的辉煌。只有实行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信息公开,文献信息及图书馆价值实现才会有保证。

1.3 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宣传,可以让公众对图书馆有更深的认知感。《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宣传,公开方式应多样化,可以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公开的政府信息要遵循当地政府规定的分类标准,并纳入到当地政府的信息公开指南中(第十九条)。

更多地宣传、推动和加强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使之融入社会中去,利用公开的机会宣传图书馆,提高公众对图书馆的认知力。这既是公共图书馆应履行的责任,更是图书馆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当然,提高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的服务能力是最好的宣传方法。

2 政府信息的查询场所

《条例》第十六条对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作用明确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公共图书馆被定位为查询场所之一,而不是直接定位政府信息资源的加工和“中间机构”。作为公共查询机构,其提供的公开可查询信息应在条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并代表公民监督行政机关看其是否主动公开地向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信息以及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

2.1 推进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公共图书馆是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之一,应该加强与其他渠道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协同政府部门建立政府信息及时、完整进入公共查询场所的保障制度,不断地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使公众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政府信息能否及时、全面、顺利地进入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否建立健全完善的政府信息接收制度,是观察政府信息是否能顺利进入信息流通领域的监测点。《条例》还规定政府应给公共图书馆等查询机构“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信息提供便利”。而公共图书馆要“落实”查阅场所和相应的设施设备的建设情况、使用情况是否达到可以保障公民“便利”获取政府信息的程度;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所提供的信息,确保在第一时间将各种有效信息公诸于众,这样不仅方便社会公众的查阅,也便于政府的查阅。公共图书馆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2 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是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条例》为了保证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的来源,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

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对未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共图书馆可以一个法人身份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政府信息资源必须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从一定程度来说,政府信息扩大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但是,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由于以往对相关政府信息的收集和积累不够,影响了政府信息的保障。在《条例》实施初期,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关系到《条例》的真正落实。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要有长远规划。由于各公共图书馆面向的服务对象、政府信息的来源不同,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应该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单独的一部分列出来,作一个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从未来趋势来说,政府信息资源的电子化服务是我国电子政府服务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满足现有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人员的需要,电子化与印刷型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应具有同等的地位,因此,各部门提交的政府信息条目不但要有印刷本,还要有电子本,没有电子本的,图书馆应对其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以方便查询。

要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目前,各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政府信息资源未涉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因此,加强相互之间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很有必要。《条例》对各级行政机关应向哪一级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未作限定,而各级政府各公开的《实施办法》中也未作明确说明。如果各级政府向相应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共图书馆在一定的行政范围内共享所得的政府信息更为必要。

2.3 加强政府信息服务能力

成为政府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从资源的拥有角度来说,由于历史及政策原因,比不上同级的档案馆,为此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场所的地位,在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更要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成为政府信息的服务中心,而不是政府信息资源的保存中心。加强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可从服务方式和服务网络两方面进行。

公共图书馆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方式方法,包括为公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提供咨询,为政府信息获取困难人群提供帮助;以公共图书馆为阵地,以近年来广泛开展的讲座活动为载体,向社会公众、解说、宣讲重要政策、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与形式。作为一个专门的查阅场所,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条目及相关政策法律的研究图书、刊物,应改变传统图书馆文献分类集中的做法,与电子查阅相结合,做到“一站式”查阅,这对以往的藏阅方式是一个变革。

要利用已有的服务网络,建立政府信息服务网络。作为一个物理场所,如何要克服其物理空间服务范围的限制,在服务区内为更广泛的公众服务。由于目前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省级公共图书馆承担的职能已经很多,而且不容易直接面向更多的公共服务,市级图书馆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可进一步强化其服务功能。因此,建议成立以各地市公共图书馆为中心的政府信息共享服务中心,地市下属各行政机关在向相应的公共图书馆提供政府信息的同时,应该向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提供政府信息,使地市下跨县区的政府信息查询有个明确的去处。加强图书馆之间相互联系,通过建立区域一体化的政府查询体系,建立区域一体化服务网络体系,亦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基础。

3 政府信息的深加工者

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受政府信息资源的影响,其中数据质量是决定性因素,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质量与深度,必须使它形成一个体系,才能有效地被利用。公共图书馆要进行深加工使零散、无序的政府信息资源构成体系。

信息公开的涵义有两层:①公开的范围或幅度,属于外延部分;②公开的质量或深度,属于内涵部分。信息公开范围越大,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就越多,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就越大。信息公开的外延极限在于信息的人人可得。这里所说的范围,不仅是指使用对象的范围,也应包括信息的内容范围,内容范围越广,越能满足更多用户的不同需求。信息公开的质量或深度包括信息的内容质量和手段效果两个方面:所公开信息的内容质量越高,加工越精细,信息价值的发挥程度就越大;公开信息的手段越先进,价值体现越充分,使用越便利,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就越高。

图书馆的专业能力能够承担起政府信息深加工者这一角色的任务。“图书馆能将采集的‘政府信息’整理、序化,让市民不仅可以查阅,还可以‘组配应用’,能够弥补‘运用能力不对称’的差距”。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优势,对接受和收集的政府信息进行科学组织、加工整合、深度揭示,依法进行加工,建立相关公开信息的关联,更好的从不同角度来揭示公开信息,以用户为中心组织政府信息,建立基于社会化服务的政府信息使用体系,为提高公众的信息运用能力提供数据层的支持,以方便利用。当然,公共图书馆并不承担所有政府信息的加工,根据条例规定,各部门对其所公开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政府信息的加工属于各自的行政部门。公共图书馆对政府信息的加工应建立在已加工政府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种深加工。相关深层次的加工费用可通过其他方式从各级政府获得资助。

信息的公开程度对图书馆价值的大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信息公开的内涵极限在于内容的充分揭示公开和用户需求的最大程度满足,图书馆信息公开与图书馆价值变化的关系是一种正态分布的量值比例关系。公开程度越深,图书馆价值的发挥也就越大。

建设政府数字图书馆。政府数字图书馆是政府信息传播媒体和平台,是政府信息资源组织、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它提供的不仅是数字化的政府信息资源,更多的是一种专业化的政府信息服务。同时,还可以解决政府信息的共享问题,为公众服务的同时,争取为政府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支持,加大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地位。有所为才能所有“位”,为图书馆的发展争取到更大的话语权。地级公共图书馆应起着地区中心的作用,把各部门的公开信息进行整合和深度加工,应包含来自地区所有政府信息条目,并对上一级的政府公开信息和其他地区政府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收藏与整理,开展深度加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其他机构联合,共同建设政府数字图书馆,利用更多的资源及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方便公众对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

4 政府信息素养的培养者

政府信息公开过程和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提高政府信息制造者和利用者的信息素养。条例中并未作相关规定,但这是公共图书馆应该主动承担的责任――培养公众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是能够敏锐地觉察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政府信息素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培养政府信息意识,可促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其基本知晓权;②提高公众的政府信息运用能力,让使用者合理运用政府信息资源,保障其利益。

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社会的个体,对信息都应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人们对某个事物所掌握的信息越多,则对其了解就越充分、理解就越深刻,对这个事物就越有发言权。让公众真正理解相关的政府信息,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最终目的。

首先,要培养政府信息公开者的信息素养,这是政府信息素养培养的保证。行政人员和图书馆员具有双重身份,是目前政府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并应尽量在短的时间内能把培养重心向使用者转移。其中,图书馆馆员在任何一项政府信息公开的初期是属于受培养者的角色,进而成为公众信息素养的培养者,在扮演这个角色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素养,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其次,要提高公众的政府信息素养,这是政府信息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从社会职责来看,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政府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者,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培训,为消除数字时代的数据鸿沟而努力。电子政府带来了公众与政府更加便捷的沟通,但处理不当,会导致公众之间信息享受的差别待遇,即所谓的信息鸿沟。严重的信息鸿沟会带来政府环境的恶化,造成信息鸿沟最主要的原因是公众的信息素养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普及信息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和受教育水平,是顺利推行电子政府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公众的信息意识不仅制约着信息需求,也影响着政府信息公开化过程的推进。1966年的美国信息自由权法令指出“民主形式的最好标志是人民掌握国家安全允许的全部信息”。图书馆应与政府合作,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如建立专职咨询服务队伍,建立完善检索系统等,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公民自觉收集、使用公共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信息深加工者的角色,这是公共图书馆成为政府信息运用能力培养者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要争取把政府关于公开信息方面的解答与宣传放到图书馆中来进行,并利用查询场所的功能,如建立IC区,指导公众如何获取相关政府公开信息。但是,与一般的信息素养不同的是,政府信息素养培养是分阶段的,各有重点,并相互影响。初期,图书馆应该充分依靠政府对政府信息公开推广的力量进行,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并可安排专人学习培训,提供政府信息方面的服务与培训结合。

5 结语

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要充当信息公开的主体(第一角色)、信息公开的承担者(第二角色)、信息的再加工者(第三角色)、政府信息素质的培养者(第四角色)。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角色,是由其本身特点所决定的。第一种角色,要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这是由其公共性决定的;第二种角色,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性,这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法定义务;第三种角色,要认识到服务的社会性或大众性,在目前的政府信息组织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信息组织体系,这是由图书馆的业务性质决定的;第四种角色,是培养公民获得政府信息及运用政府信息的能力,这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地图管理条例篇7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适应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地下管线是指埋设在地下(含水下)的给水、排水、燃气、通讯、电力、热力、交通设施、广播电视等光(电)缆和管(沟、隧)道。

本条例所称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是指在地下管线工程的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第四条

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市的档案事业,对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有关管理工作,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具体负责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业务指导和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及提供利用等工作。

市规划、公用事业、通讯、电力、广播电视、城市管理、公安、交通等管理部门应当协助做好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第五条

在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移交、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等管理工作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移交和收集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已有地下管线进行普查和补充测绘,所形成的测绘成果和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由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统一接收和管理。

第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管线产权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移交已形成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和更改、报废、漏测部分的专业管线现状图及有关资料。

第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向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移交下列档案材料:

(一)地下管线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批准文件及其他前期审批文件;

(二)地下管线工程施工技术文件及施工原始记录;

(三)地下管线测量成果及技术报告;

(四)地下管线工程竣工图;

(五)其他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

第九条

属建设项目配套工程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与建设工程档案一并移交或者单独移交。

第十条

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必须完整、准确、真实,不得涂改和伪造。

第十一条

办理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许可手续时,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建设单位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报送要求。

移交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符合要求的,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接收手续;不符合要求的,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补正内容和要求,由建设单位重新编制后移交。

第十二条

废弃的地下管线,管线产权单位应当自地下管线废弃之日起一个月内将地下管线废弃情况书面告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第十三条

在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应当由具有相应测量资质等级的单位,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对地下管线进行竣工测量。

第十四条

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应当包括对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的验收。

在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前,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应当加强对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并对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的完整性出具书面意见,书面意见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时一并备案。

第三章保管和利用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设计前,应当到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及有关部门查清该地段的相关地下管线情况,并将有关资料提供给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发现未建档的地下管线时,应当立即通过建设单位向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等相关单位查明地下管线性质、权属,责令原建设单位或者管线产权单位向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报送有关档案。

第十七条

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依据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和各专业管线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线图,及时修改城市地下管线综合图。

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应当根据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修正情况及时更新相应的电子信息资料。

第十八条

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确保其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对接收、收集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应当及时登记、整理并编制检索工具,做好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保管、保护工作。

第十九条

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开发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建设单位或者管线产权单位查阅本单位移交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资料,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不得收取费用。

第二十条

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对需要保密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保密管理,并完善保密制度。

第二十一条

鼓励建设单位和管线产权单位进行地下管线资源和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损毁、丢失、涂改、伪造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由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者管线产权单位未按规定向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由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或者管线产权单位未按规定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或者建设单位未按规定查清施工地段的相关地下管线情况而组织施工,造成地下管线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市档案、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和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

各县(市)城镇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七条

军事、人防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管理。

第二十八条

地图管理条例篇8

关键词:水电工程;专业项目;规划设计管理;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大中型水电站水库淹没影响的专业项目较多,其投资占移民资金的比例较大。按照现行移民政策,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由项目业主委托主体设计单位开展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明确专业项目的处理规划设计深度要达到初步设计深度的要求;在移民安置实施阶段,由地方政府委托设计单位开展专业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并作为实施业主组织实施。但是,从目前国内已核准或待核准的项目来看,大中型水电站项目核准的时间相当紧迫,主体设计单位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专业项目的处理规划设计深度一般难以达到初步设计深度的要求。因此,加强规划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很有必要。在现行移民管理体制下,项目法人如何有效参与并控制专业项目处理规划设计的进度、质量及投资,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2 专业项目处理的原则

水电工程移民专业项目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电力、电信、广播电视、水利水电设施及企业、事业单位、文物古迹等等。按照现行移民政策及规程规范,专业项目应当按照原规模、原标准或者恢复原功能的原则和国家有关强制性规定,提出处理规划方案。地方需要扩大规模、提高标准的,应在规划设计大纲阶段由省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进行协商,明确投资分摊原则。专业项目处理规划设计时,应当与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城市集镇迁建规划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新条例下核准的项目,按照要求,在移民安置规划阶段,专业项目处理规划设计深度基本达到相应行业初步设计深度的要求,概算投资已审定。因此,在移民安置实施阶段,由地方政府直接委托开展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概算基本能够包住施工图预算;新、老条例过渡期的项目,因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深度未达到初步设计深度的要求,在移民安置实施阶段,对于部分技术难度大的专业项目,处理方案及概算投资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还需进一步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等勘察设计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新条例明确,移民安置工作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是做好移民工作的实施主体、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各省制定的移民政策差异较大。对于专业项目,在移民安置实施阶段,省级移民主管部门往往按照管辖权限,将专业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委托权下放,造成库区专业项目的设计单位众多,主体设计单位技术总规口难度大,规划设计工作管理混乱。对于新、老条例过渡期的项目,这种问题尤其突出,专业项目的处理规划设计标准参差不齐。

(1)专业项目的设计单位受地方政府委托,在技术指标的运用上,偏离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等级、标准和规模,在分部分项工程方面存在擅自扩大规模、提高标准的现象。

(2)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托专业项目,普遍存在搭车现象。

(3)各专业项目设计单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技术指标的把握上相差较大,容易引起库区同类项目各行政区之间的相互攀比。

(4)专业项目设计单位属于非移民专业设计单位,其规划设计方案不能较好地与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城市集镇迁建规划有机衔接。因主体设计单位不是施工图设计的承担方,责任心有所懈怠,技术总规口难度大。

(5)主体设计单位不能切实履行起电站主体设计单位的职责,移民安置实施规划设计工作缺乏统筹协调。

(6)专业项目属于移民工程项目,针对施工图阶段和实施阶段发生的工程变更,应当履行移民设计变更有关程序。因专业项目设计单位仅与地方政府存在合同关系,在实施过程中难以监管和控制。

4 对策及建议

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两座巨型梯级电站是新、老移民条例过渡期的项目,库区专业项目总投资约占移民总投资的40%。因可行性研究阶段专业项目的处理规划设计深度没有达到初步设计深度的要求,在移民安置实施阶段,同样遇到了上述问题。为规范移民安置实施规划设计工作,项目业主及时协调有关方,收回专业项目施工图设计的委托权;专门颁发有关文件,明确主体设计单位的职责。据此,妥善解决了专业项目处理规划设计管理混乱的问题。笔者通过总结金沙江下游流域电站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1)电站主体设计单位作为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编制单位,是统筹协调移民安置实施规划设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切实履行起职责,牵头负责做好移民安置实施规划设计工作。

(2)为保持移民安置规划阶段与实施阶段规划设计工作的连续性,在移民安置实施阶段,建议专业项目处理规划设计工作统一由电站主体设计单位承担。主体设计单位不具备设计资质的项目,应由主体设计单位负责委托其它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开展规划设计工作。

(3)对于影响和制约库区按期蓄水发电的控制性专业项目,若地方政府已委托非主体设计单位开展规划设计工作,为统一技术指标,确保设计进度及质量,避免各行政区之间相互攀比,可委托主体设计单位作为设计监理参与该专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4)对于新、老条例过渡期的项目,受规划设计深度的影响,移民安置实施阶段,专业项目的概算投资变化较大,为便于调概,应委托负责项目核准的技术单位开展咨询审查工作。

5 结论

在移民安置实施阶段,尤其是新、老条例过渡期的项目,项目法人通过加强专业项目处理规划设计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专业项目处理规划设计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能够较好地控制专业项目的建设等级、标准及规模,从而有效地避免库区相互攀比的现象。根据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的开发经验,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大中型水电站项目,也陆续颁发了有关规范性文件。

参考文献:

[1]《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简称新条例

[2]《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74号),简称老条例

[3] DL/T 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

[4] DL/T 5379-2007《水电工程移民专业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上一篇:信访工作条例范文 下一篇:采取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