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02:22:18

地图教学论文

地图教学论文篇1

思维导图的主要特点是图文并茂,借助图形、图表把相关联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脉络和体系,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扩散思维的展开,使人类更清晰地思维,让大脑最佳表现,从而发掘人的各项潜能。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建构知识体系,有利于关注全体学生,并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性过程,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等。

1.思维导图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1)在备课中应用。

许多教师因为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教材陌生,又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一轮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新的教学模式等的要求,对“老教材”、“老教法”都有很大的冲击力,难以产生教学思路。所以,对于新教材,教师们应弄清编写意图,理清知识脉络。而思维导图恰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难题,通过高度整合知识结构、梳理知识体系,使人记忆深刻,它能促进高效备课,快速理清教学思路,缩短备课时间。如果教师在课前,对每一课、每一节的内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且把握重点和难点,有利于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突破和解决,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明晰、疑点清楚、考点明确,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在新授课中的运用。

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多、杂、散,教学中为了把这些碎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具有更清晰的思路,思维导图可以助一臂之力,帮助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地理新课程几乎每单元中都有问题情境还有探究式活动,并且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条理化记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建立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及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3)在复习课中应用。

思维导图因其有类、有序而被推崇,尤其是在复习课的教学和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抓住关键点,掌握重难点。学生在绘画自己的思维导图中,如果遇到困难,说明知识存在缺陷和不足,看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以更好地查漏补缺。通过构图、梳理知识结构,和学生比较、交流各自思维导图,可以取长补短,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2.在学生中的应用

(1)做地理笔记时使用。

大众化的学生记笔记多是一二三的“点”式方法,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对老师每一句话的板书、每一个要点的解释都毫无遗漏地记下来,通常情况是顾着记笔记、根本无暇思考。久而久之,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把记笔记当做形式,这样的笔记法益处不大。而思维导图在记笔记时使用,记下关键词,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节省时间而且有助于思考。

(2)有利于组织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形势下的有效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开展主要是对重难点问题的讨论,通过谈论、活动等培养学生会学、乐学、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精神。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明晰重难点和疑点,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和分析,有利于学生轻松创作并激发思考,便于激发兴趣和求知欲,特别在地理实验教学中会产生奇效。如上文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分别是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迁移等,对于这三个方面,可以让几个小组分别选择其中之一进行讨论,并自主构建知识、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避免小组合作的无效性和低效性。

3.复习归纳

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上课都能听懂,但考试考不出来”,主要原因是课后复习没有真正到位,考试之前随便翻翻书、看看笔记,不能灵活应用知识,所以自然考不好。地理学科本身就是文理兼备,既要进行一定的理解又要记忆深刻、记忆牢固,这让很多学生头疼。思维导图的合理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上面在复习课中的应用已经简单论述过,无需一一赘述。思维导图因其图文并茂、图文结合、形式简单、易于操作等特点,有利于教师备课、上课时使用,有利于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中,包括记笔记时使用,不仅能帮助师生梳理地理知识,更能理清来龙去脉。并且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有效构建知识框架架构,提高学习效率。

地图教学论文篇2

(一)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我们常说“史地政不分家”,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切相关的。学习历史时,要求记忆的地名很多,很多学生缺乏地理常识,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适当运用地图,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历史教材中,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中大部分配有1-2幅图,从这些地图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发展的态势,借助这些地图来讲述相关内容,可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记忆重点知识点。例如,甲午战争是教材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认识此次战争对中国的严重危害呢?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地图进行分析语综合。教师可以展示《甲午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形成“经过甲午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的概念;连同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帮助学生得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一般来说,凡是教材内容涉及的历史空间概念,都应当尽可能使用历史地图。例如,讲述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首先就必须使学生形成关于“西域”“西洋”的空间概念,从而为学生掌握通西域和下西洋的前后经过创造条件。在学习元朝行省制时,参照《元朝疆域图》和必修Ⅰ《清时期疆域全图》,可以理解行省制设立的作用和对后世所沿用的情况,以及对元朝行省制的评价等问题。再如,讲授美国南北战争时,查看地图《美国南北战争》,对理解南北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等若干问题,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讲堂

(三)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形成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在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运用历史地图使学生有所认识。例如,在讲述新航路开辟时,通过地图认识西班牙、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是位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交接的地方,可以直接进入大西洋,使这两个国家最早开辟新航路。

(四)帮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大部分高中学生的学习思维虽有一定水平,但还需要直观材料的辅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对课本中的一些地图加以深入研究,就能够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时,就可以运用《战略反攻示意图》,向学生说明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我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整个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在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影响时,如果让学生看《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标出台湾、辽东半岛的位置;结合条约的第一条“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学生分析得出其对中国影响是: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割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适时出示地图出示地图要把握好时机。过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听课;过迟,又与教学内容衔接不上,影响效果。

(二)边讲述边演示,讲述与演示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应当以讲述为主,以演示辅之。教师不能背向学生演示,而应当侧立面向学生,边讲边演示。如讲述新航路开辟时,就应在地图上准确指示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位置以及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开辟新航路的路线。

(三)由简到繁,由局部到全面演示教师地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如演示《三国鼎立形势图》,应首先指出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再指出三国的都城。随着演示的层层深入,三国鼎立的形势便逐渐明朗了。

(四)讲清重要地名的演变如演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形势》图,要指出说明: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三国时为吴国都城建业,东晋、南朝四代建都于此,均称建康,元朝命名集庆,明朝定都时叫做应天,后改为南京。讲清地名的变化,既可避免学生认识上及记忆中的混乱,又可使学生了解地名的历史变迁。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历史地图不断地以新面孔出现在教学中,以其方便、简捷、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相信历史地图会呈现出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地图教学论文篇3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对于历史学科产生了很大的抵触心理。新课标意识到了传统教学的劣势,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尽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地图能够让学生保持独立的思维,让学生感兴趣地去研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对历史产生误解。教师使用历史地图,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使用简练的地图语言文字,让历史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具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情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制作历史地图,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2)有助于形成跨学科知识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载,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注重多方位、多层次联系,尤其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历史现象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历史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历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将历史和语文、政治、地理融会贯通。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也能够将历史知识融入进去。历史地图就能很好地将历史和其他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历史和语文之间的联系,历史地图中应用了很多语文的知识,像历史地图的汉字,有很多已经不再使用了,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查找生僻字的能力。历史和语文在表达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绘制历史地图体现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阅读基础之上的。学生在进行历史地图绘制的时候,一定会反复阅读历史材料,提炼历史的主干,确定历史地图的脉络。

(3)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

历史地图能够直接给学生整体、宏观上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对历史事件叙述很精练,虽然突出了重点,但是很多内容被忽略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历史事件对应着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每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加深对历史的宏观了解程度。

(4)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

历史地图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够让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的事件,从而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在历史地图中,、台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虽然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但是他们属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通过了解这些过往,能够增强历史责任感,增强自己看待事物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历史地图之后,就会发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正确对待身边的事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升自己的社会能力。

(5)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

历史这门学科通过正确地讲述历史,让学生建立客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历史总是给人以警示,学生通过历史地图的学习,能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学生在学习历史地图的时候,要注重中国国情的了解,能够认真对待中国的优秀文化,能够认同祖国的文化和历史,对国家有历史责任感,为了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类的事业做出贡献。学生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培养,通过历史地图的学习,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始终保持着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就算是在逆境中,也会勇敢地向前,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结语

新课标对历史地图的使用非常看重,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地图的制作方法,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地图的重要性,能够直观地展现历史,激发学习的兴趣,能够客观地评价社会的现象。学生在学习历史地图之后,对国家有历史责任感,能够勇敢承担起维护国家的重任,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地图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海洋测绘;海图学;课程建设

0 引言

海图是一类国际性的特殊专题地图[1]。它以描述海洋及其毗连陆地区域为主,反映了制图范围内自然对象、社会对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特征[2]。海图学是研究海图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3],是古老地图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图学在理论、生产技术和使用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4],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海图领域的应用,出现了数字海图和电子海图等产品。与普通地图产品不同,海图的生产、、更新和应用执行由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国际海事组织(IMO,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等制定的一系列国际规范和标准[5],如:IHO S-57海洋测绘数据传输标准(IHO S-57 Transfer Standard for Digital Hydrographic Data)、IHO S-52海图内容和显示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hart Content and Display Aspects of ECDIS, Publication S-52)等。1996年以后, 电子海图开始全面替代纸质海图。2010年初,为了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IHO又了S-100通用海道测量数据模型(IHO S-100 Universal Hydrographic Data Model),作为下一代海道测量数据源、数字产品以及服务的标准。

依据国际惯例,海图通常由各国海道测量官方机构(海军)负责生产、和更新[6],虽然海图理论及生产技术历来是海洋测绘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民用领域对其研究不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原海道测量部)与中国海事局(原交通部海运总局)共同承担了我国海洋测绘的管理职能,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海洋测绘形成了一个非常特别、独立的学科体系[7]。它横跨海洋学和测绘学二大学科,但又不从属于两者之一。60多年来,国内只有一所培养海洋测绘专门人才的院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一个科研单位――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因而在我国民用海洋测绘领域留下了许多空白点。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测绘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上海海洋大学开设了民用海洋测绘专业,并将《海图学》列入专业主干课程,也因此展开了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1 课程建设策略

海洋测绘专业在上海海洋大学是一个新专业,《海图学》和其它主干课程一样,需要在坚持学科特色的前提下,与学校特色相结合,通过完善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和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特色、创新和务实”发展。

1.1 坚持专业特色、学校特色,合理定位和规划海图学课程

海图是海洋地理空间信息的基础载体,它与海洋渔业、海洋环境、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学科专业有着紧密联系。为了解决师资、教材等方面的困难,实现特色发展,需要以“聚焦、错位、合作”为原则,展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积累学术与科研成果,合理定位和规划海图学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海图学课程体系。

1.2 提高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保证海图学课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树立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采用人才引进,外出进修,解决缺少专业教师的困难;通过以老带新,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结合、集中备课等方法,提高海图学师资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课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注重教材建设,解决海图学课程建设的难点问题

高水平教材是海图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也是培育海洋测绘专业优秀人才所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海图学》书籍极少,距今最新的一本旧版教材已有20多年了。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领了海图理论、技术的巨大变革,凸显了旧版教材中“内容陈旧”、“专业面窄”、“方向单一”等问题。为此,我们参照IHO相关国际标准、国际海图制图师的培训大纲,翻译和引进部分国外教材,并融入现代海图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编写一部适于我校教学大纲的《海图学》教材。

2014年,自编的《海图学讲义(试用版)》已经用于本科教学。今后将加快修订教材的体系结构,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编写配套的实习教材,争取推出《海图学》系列教材,实现课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1.4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海图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海图学》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需要以理论基础、目标倾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效果评价[8]等作为基本要素,来修订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学计划等各类教学文档,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总结制度[9-10],充分利用集体讨论、集中备课、发表教学论文等多种形式,交流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师生互动[11-12],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2 主要教学内容

《海图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依据课程特点,通过借鉴IHO国际海图制图师的培训大纲,以海图的科学性、技术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为主线,制订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内容涵盖:基本知识、海图学史、海图学理论、海图制图学、电子海图学等五大模块,并设定了“掌握”、“知道”、“了解”等三个教学层次。

2.1 基本知识模块

该模块主要以概论形式介绍海图和海图学的定义。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海图和海图学理论,知道海图是海洋地理信息的基础载体,是人类现代海上活动的重要安全保障,知道海图国际化等基本特征,掌握海图的功能、分类和用途,知道海图制图的一般过程,以及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产业、海洋科学研究、构建“智慧渔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2 海图学史模块

该模块基于现存的海(地)图实物、考古文献资料、古汉字等,从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的角度,揭示海图的起源与发展进程。通过比较古代中国人和西方人世界观的差异,介绍西方中世纪的海图、地理大发现时期海图、近代实测海图、国际海道测量机构的发展,尤其是古代中国地(海)图的起源、发展和新中国海图的成果,使学生了解世界观、方法论对于空间认知方法和结果的影响,知道海图内容、制图技术、载体形式等方面的演化特点和规律,知道空间认知是海图始终不变的基本功能。

2.3 海图学理论模块

该模块重点介绍海图学的理论基础――现代地图学理论,包括:地图信息论、地图传输论、地图模式论、地图认知理论、地图符号学和地图感受论等,是教学难点之一。

要求学生知道海图学理论与地图学理论的关系,了解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是现代地图学理论的重要基础,掌握现代地图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海图学作为地图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一门研究利用空间图形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其动态变化,并对空间地理环境信息进行获取、智能抽象、存储、管理、分析、利用和可视化,以及图形和数字形式传输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科学与技术[13]。

2.4 海图制图学模块

该模块以海图制图技术和方法为主,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包括:海图数学基础,海图制图综合、海图符号和海图表示方法等内容[14]。由于 “3S”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海图数据源及生产流程,所以合并或删除了纸质海图的设计、编制、整饰,印刷、复制等部分内容。

在海图数学基础部分,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坐标系与大地控制原理,知道海图常用投影以及投影的选择和变换原理,掌握海图比例尺、海图坐标系、海图基准面等概念、海图的分幅和编号方法。在海图符号部分,要求学生知道海图符号视觉变量及其对视觉感受效果的影响,掌握海图符号、色彩和注记的设计及应用方法。在海图表示方法部分,掌握普通航海图的陆部和海部要素的表示方法。在海图制图综合部分,重点掌握海图制图综合的基本概念,以对及水系、居民地、交通线、陆地地貌、海岸、干出滩、岛屿、海底地貌、航行障碍物、助航设备等的综合原则与基本方法,了解海图自动制图综合技术的发展。

2.5 电子海图学模块

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海图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教学重点之一,包括:电子海图的总体设计、IHO国际标准海图规范和CARIS COMPOSER制图系统应用等三个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知道数字海图、电子海图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海图投影、比例尺、图幅、编号、图名、图廓、图面配置的基本设计方法;知道IHO、IMO和IEC等国际性组织的主要国际海图标准与规范,掌握IHO S-57、IHO S-52、IHO S-58(电子航海图有效性检核规范)、IHO S-63(电子海图数据保护方案)的主要内容,知道海图物标分类及其编码规则,了解电子海图符号表达、数据检核与的基本知识;知道CARIS COMPOSER制图系统的基本功能、支持的主要海图格式,熟练掌握软件系统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编辑和输出IHO S-57标准的电子海图。

3 教学实践

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运用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演示、讨论、参观、实作、第二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内容及层次的要求。在教学中,精讲重点和难点内容;泛讲相对简单或次要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学。

3.1 采用课堂授课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形式

课堂授课是海图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授课前,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精讲难点和重点内容,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由被动的“学答”到主动的“学问”,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短片、电子海图系统等把抽象的概念、变化过程等具象化,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利用海图投影课件,能够生动地演示出各种投影变换的变化过程和结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各种海图投影特征,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海图投影知识。

3.2 应用讨论式教学方式,开展专题讨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加强教学互动性,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创新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引入一些国际上的海图理论和技术最新成果,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基于现有专业知识及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分析学科前沿问题的背景和实质,认识海图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及其未来方向。既开阔了学生专业视野,又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克服了课本知识滞后于学科前沿发展的问题。

3.3 加强实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海图生产单位(上海海事局东海航海保障中心),通过现场讲解,使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并将海图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实作训练,合理安排阅读海图、应用海图和制作海图等实作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 重视课后作业,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和帮助学生与海洋渔业、海洋环境、海洋科学等其他学科专业相结合,参加教师的研究项目以及全国、上海市、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习、实践中,使他们不断开拓视野,积累科研与实际工作经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截至目前,学生们已在全国、省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多次获奖,申报了多项软件著作权,有的学生已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

此外,为全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检验和完善课程建设成果,依据考试大纲,合理设置了考核内容、题型、分量、权重、时间及分数等,并建立了标准化题库,严格了考试管理制度,形成了完整的量化评价机制。

4 结束语

几年来,我们秉持“特色、务实和创新”思想,以“聚焦、错位、合作”为原则,以培养海洋测绘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相继制订了海图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考试大纲等一系列教学文档,编写了《海图学讲义》教材,进行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未来将以“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为契机,坚持改革和创新,为把《海图学》课程建设成为一门精品课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立新.海图符号语言的语法规则构建与实现技术[D].郑州:信息工程大学,2012:1-2.

[2]郭立新,翟京生,陆毅.海图语言学的历史与演变[J].海洋测绘,2009,29(2):78-81.

[3]张国坤,张洪岩,徐艳艳,等.现代地图学理论对地图学的影响[J].测绘科学,2007,32(2):26-28,20.

[4]翟京生.现代海图学的变革[J].海洋测绘,2008,28(5):73-76.

[5]郭立新,彭认灿,刘雁春.面向S-57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J].航海技术,2004(3):24-26.

[6]郭立新,沈蔚,邱振戈.海洋测绘学科体系及其专业建设的探讨[J].测绘通报,2015(4):129-132.

[7]翟京生.信息化或被信息化的海洋测绘[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3,30(4):388-391.

[8]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1.

[9]赵军,武江民,赵生龙.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地理信息世界,2005,3(1):39-41,50.

[10]党安荣,刘钊,贾海峰.面向应用的高校GIS教学探索与实践[J].地理信息世界,2007(4):9-14.

[11]江南,吕晓华,郭延斌,等.精品课程持续性建设的策略与实践――以《地图学》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2):27-29.

[12]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进展、特点与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4,2(5):16-18,22.

[13]王家耀.信息化时代的地图学[J].测绘工程,2000,9(2):1-5.

地图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图式理论;语言认知;内容图示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对于高中英语教学尤为重要。高中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英语阅读能力为目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但实际上,高中英语教学仍沿袭着传统背、写、听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做题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由于课业任务过于繁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又过于死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图式理论打破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诟病,借助自身优势,在当今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

一、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高考对于每一个高中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校也不例外。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培养出高分“状元”,继续实行传统的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法。此外,教师对英语的教学重点认识不足,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对词汇量的掌握、语句的分析、句子成分的划分和句型的转换上,并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往往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图式理论就是将文本或语言在头脑中用图示的方式进行整合分析,进而产生综合性的理解效果。图式理论有内容图示、形式图示和语言图示三种类型,语言图示指的是读者对于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内容图示指的是读者对于文章的主体和主要内容的正确把握;形式图示指的是读者对于文章结构、体裁方面的分析概括。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必须同时调动这两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1.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知能力。所谓认知能力,就是学生对一些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经过整合加工,得出总结性的结论。图式理论就是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认知式的理解,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英语阅读教学的层次结构,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体会作者意图,进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2.满足学生的阅读个性提升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层次的学生其认知程度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图式理论教学时,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难易度不同的提问,从而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升其英语阅读能力。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出一样的、格式化的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动脑,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与其他人的交流分享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3.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

在英语阅读中,主人公的优良品质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发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内涵和高尚品格。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图式理论的应用策略

1.帮助学生建立图示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简单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层面较窄,所建立的图示往往又过于抽象,对文章的理解作用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结合该部分内容,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史知识或者风俗习惯,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形象、具体的图示,使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1)内容图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本节课要讲述的文章的相关图片(如图所示)预先展示给学生,并简单介绍其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阅读课文的愿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in the three pictures on Page20?”和“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rice?”然后“How should we grow rice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pictures?”教师在创设图片情境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一定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学习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此外,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中,看似浪费时间,实则事半功倍。

(2)语言图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中复杂的长句和语法较难的语句的分析,一直以来都是其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运用图式理论将其要点提炼出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清晰地对文章脉络进行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复杂句子。

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图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建立图示,以便更好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但是也要明白学生的知识层面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文章,教师应给予必要提示,帮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图示进行理解分析,以圆满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对于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练运用该理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地图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图示理论 英语精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64-02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也给学校的英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传统的语言教学关注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学围绕课本、词汇、语法展开,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延续到大学,而在大学课堂上教学矛盾突显出来。教师课上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讲解语言点和课后练习,学生兴趣寡然,收获甚少,尽管英语占用了很多的课时,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近些年来的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矛盾,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仍在很大范围内统治了大学课堂英语。本文借鉴由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图示理论,分析图示对阅读的促进作用,提出如何合理地运用图示理论来指导精读课堂教学,希望能为困惑中的英语精读教学找一条出路。

一、图示理论

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早在1781年,康德提出图示的概念。他认为图示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时才具有实际意义。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在《论记忆》一书中指出:“记忆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什么再创造过程,而是一个先储存信息的各个组成部分,继而又将其重新整合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把图式的概念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80年代,图示理论应用于外语阅读。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并没有意义,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单位。简言之,阅读过程就是输入信息与读者原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大脑对信息进行搜索、选择、分析和推理的加工过程。因此读者大脑中储存的图示越多,阅读速度自然越快,理解能力也就越强。

根据背景知识在阅读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图示又被划分为语言图示(1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示(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示(formal schema)。

二、图示理论对阅读的影响

阅读一般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阅读和自上而下的阅读两种方式。先理解阅读中的单词、词组、语法结构进而理解语篇,从而达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吸收这种自下而上的阅读是学生普遍采用的阅读方式。然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逐个地理解了字句、段落,但是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宏观的框架,更谈不上消化吸收了,长此以往,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学生阅读水平停滞不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语言图示匮乏。学生对单词的掌握量极其有限,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克服不认识的生词上面,就无暇顾及文章的内容了。(2)不具与备阅读材料相匹配的内容图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或专业背景等都有可能使读者缺乏理解作品所需要的图示,很难与作者形成共鸣。比如说,拿“龙”为例子,中国人视之为能兴云降雨的灵异动物以及帝王的象征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而西方龙则是恶魔的象征。(3)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没有目的性和宏观的把握。图示理论的运用有助于调动读者大脑中相关的图示来预测文章内容,填充相关的内容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语篇,正确地理解文章并且吸收转化成自身知识,构建新图示的目的。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自上而下,由宏观框架到细节的高层次阅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图示理论来指导课堂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运用图示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

(一)语言图示的加强

文章是由字词句段构成的整体,只有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理解语篇、词汇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一定词汇量的积累,学生连句子理解都很费力,更谈不上对通篇文章的阅读理解。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词量掌握非常有限,自然而然地对长篇的文章存在畏惧心理,更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猜测和理解文章。传统的教学法正是基于这点认识,强调学生单词的掌握,通过听写单词和词组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单词的理解水平。这种方式一方面增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同时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不符合记忆的规律,只是一种应付似的短期记忆,在没有文章和相应的语境来不断地刺激的情况下,背诵的单词很容易被学习者抛之脑后。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从这点来看,仅仅是强调单个语音及中文含义的传统的单词记忆法不利于单词的有效记忆和长期储存。利用图示理论来记忆单词,也就是调动学习者大脑中与需要记忆单词的相关图示,减少对单词的陌生感来减轻焦虑心理,快而牢地记忆单词。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来辅助单词记忆:

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图示,或者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建构相关的语义场来记忆单词。比如说,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课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谈到学校,马上就会想到faculty(全体教师),学生,和campus(校园),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教师cultivate(培养)学生,学生寻求(in quest for)知识,如今在学校普遍实行的教学改革(reform),打破传统的(conventional)教学模式,调整现有的课程(curriculum),从而对大限度地(utmost)开发学生的智(intelligence)和综合能力(comprehensiveability)。一下子十个单词通过学生已有的图示很快地串联起来也方便了记忆。

讲解词语产生的背景来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单词,同时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讲到tips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谈到该词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理发店盛行在店里摆个小盒子,上面写着“to insure promptservice”,客人如果要优先得到服务,就得在里面放些零钱。后人不但沿用了这个习惯,还把首字母连起来,就成了大家今天所知道的tips,当然还有“小贴示”的含义。学生既丰富了知识,也较全面地掌握了tips这个词,

此外,把词形相关的词或者用法类似的词归类引导学生利用大脑已存图示来记忆也不失为一个记忆单词的好办法。

(二)丰富学生的内容图示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离开文化谈语言,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

方方面面,宗教习俗、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文学等,学生大脑中缺乏相应的文化图示,在阅读文章时就非常吃力。教师采用合适的方式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激活原有图示,补充相关的新图示对理解文章有益的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阅读的过程也是接收特定文化背景下各式各样信息的过程,有效的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建构与文章匹配的图示,理解吸收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下面几种方法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或者直接提出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大脑中零星的记忆,把与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收集起来,再补充进去文化盲点。这一方面学生可以较快地融入课文,另一方面学生在提出想法的时候也增强了对涉及到的文化的自信。也可以通过看文章题目、图片、小标题的方式让学生大胆的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设置悬念,为正式阅读展开铺垫。

课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根据文章的体裁,按照文章的线索和脉络的方式提问,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掌握了全篇内容。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及文化知识点的介绍。也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现文章内容,图片比文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更大,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可以围绕图片展开讨论并描述图片,也达到了高效理解文章的目的。另外,课堂情景法也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了解文章的方法。教师把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对文章进行了理解和加工,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也丰富了对文章的理解。

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口头或者书面归纳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吸收或者通过话题讨论、文章结尾续写的途径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达到丰富修正自身原有图示的目的。

(三)形式图示的把握

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写作结构和语言风格。把握好这些特征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提高阅读的效率。记叙文的显著标志是六要素(what,when,where,why,who,how),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构成,说明文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会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此外,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不同的体裁也要引导学生欣赏。

四、结语

阅读过程需要读者全身心投入,是大脑对阅读内容推测、理解和吸收的一系列过程。教师在精读课堂上运用图示理论,从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三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激活图示、丰富或者修正和储存新图示,有助于提高他们阅读的效率和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当然,结合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邹利华.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97-100.

[2]邹 琼.大学英语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

[3]彭增安.跨文化的语言传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240-250.

地图教学论文篇7

当我们在整理翻阅雷圭元那一本本、一件件遗物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先生一生呕心沥血写成的论著手稿、论文手稿、研究手稿,精心绘制的设计手稿、精心制作的设计作品、精美绝伦的绘画作品,还有大量的有关教学大纲建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讲义手稿等。这一切,似乎一次又一次地让我聆听雷先生在讲课、零距离地接受雷先生谆谆教导、遨游在雷先生所建构学术思想殿堂之中……。睹物而生情、情为事感动,雷圭元一生的学术贡献铸就了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让我们为之永远敬仰和不断学习。丰碑上记载了雷圭元在中国图案理论体系研究中的成就、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的贡献、中国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建树。

一、中国图案理论体系研究中的成就

雷圭元在中国图案学理论体系研究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包括前瞻性的设计思想理念、系统性的图案学理论体系、兼融性的治学理念与方法等。

雷圭元建立的图案学理论体系,其设计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其表现一是尊重自然与人化自然的设计思想;二是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在《新图案学》论述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他所提出的尊重、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前瞻性设计思想,同时又极力主张“人化自然”。“艺术家生产艺术,自然生产艺术家――图案(设计)之源。”“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切美的源泉,却都存乎自然,自然存乎‘数’这一环中。本与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他的《新图案学》论述道:“新图案的使命,是使人类所独有的美的沉思与自然界的形和色,万象的比例和律动相呼应调和,而以思维来集中,佐以美学上的诸法则,针对人类生理、心理上的条件,在空间构成便利与使用;在时间方面,能给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冲进,无止境地、永恒地,走向生存创造的大道。”他认为设计中“工艺科学无论表现力或技术如何优越,假使是没有能够将人性两字顾到,依然不能将功赎罪的。要知道,人的目光太注视于商业的‘利润’上,无形之中教育成了拜金的市侩气。这市侩气的俗气,慢慢地弥漫了全世界,于是上虽有‘高明’,下虽有‘博厚’,而中间晕晕然不见‘人’”。“现在要问的是,从事图案教育者将如何找回这个‘人性’?”

雷圭元所建立图案学理论体系,具有着超越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设计的理论探索。在他的《新图案学》的论述中,始终强调“设计的适度性不是过度化”与“尊重自然、融和自然的生态设计思想。”“人类先是惊怕自然,后来赞美自然,再后来扮演自然,再后来发掘自然,再后来到利用自然,再后来征服自然。现在还留在征服自然一阶段,然而尚没有走到尊重自然、融合自然的地步。因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如果但知征服自然,不知尊重自然,就要发生现代病的恶征象,就产生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两个极端。征服者把被征服者看成奴隶,这群奴隶包含了植物、动物、矿物,还外加‘人’”。

雷圭元所建立系统性的图案学理论体系,可以说至今还未有人能够超越他的研究高度。其体系内容有:一是中国传统图案设计思想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理论;二是中国传统图案设计造型的基本规律与“板、刻、结”理论;三是中国传统图案构图基本方式与“三体式”理论;四是解读出中、外传统图案形式“格式”与美学特征;五是提出了中国现代图案设计“先流后源”与“源流并重”的方法论。雷圭元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图案美的规律,研究图案形式美法则,重视写生中“变”和“美”的艺术法则,并且规范了“图案写生变化”学科,创建了中国图案学与图案教学体系框架,使图案学构建了从艺术思维、构想、创意到具体表现形式的一条艺术想象的思路。

雷圭元所建立系统性的图案学理论体系,与他所构建的兼融性治学理念与方法密切相关。即兼收并蓄与溯流探源的治学思想,厚积薄发与通入专出的治学方法。雷圭元之所以能在图案学理论、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研究中取得丰厚成就,与他的科学治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首先,雷圭元治学思想上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兼收并蓄的广泛融合理念。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胸怀,必然会有有容乃大、有容乃宽、有容乃厚、有容乃久、有容乃精的治学过程和学术成就。雷圭元不仅能兼融中西,更能涉猎古今,从早年留学法国,学习、吸收并带回的是西洋设计与图案教学体系,后来又介绍日本的图案理论和技法。20世纪60年代始,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的设计理论并推出“学习图案从临摹入手”,即从中国传统入手、从“流”入手的观点获得丰硕成果。他的研究所涉及学科非常广泛,有历史、哲学、设计、美学、理论、实践等。具体研究范围涉及到埃及壁饰、希腊瓶画、波斯地毯、印度建筑、印尼木雕、非洲纹饰、美洲石刻等。对中国工艺美术史、出土文物、美学、诗词涉猎极为广泛。雷圭元在治学与研究上,古今中外兼收,实践理论并蓄,宏观微观兼融。雷圭元在设计领域中的治学思想、目的和方法,不仅是溯流求源、溯流求真、溯流求美,而且还强调源流兼容、源流并重。雷圭元探索和研究设计思想领域中的“源”,它既包括设计思想的来源,也包括设计的本原、本质,更包含着设计的真理、规律、原理。而雷圭元在探索和研究设计思想领域中的“流”时,这里的“流”,既包含着设计中的一种现象、表象,也包含着设计中的历史积淀,更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创造。尤其在雷圭元晚年,特别主张研究“流”,“学图案要从传统入手。”要求先学传统,把学习传统图案作为学习图案入门的第一把钥匙。雷圭元在设计领域的学术研究思路上,既注重厚积薄发,又注重通入专出。对于中国工艺设计史学的研究基础,是史料积累、提炼的过程,也是分析、比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专业上的突破。不管是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或图注资料,雷圭元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尽可能广采博收,认真整理和分析比较,其目的并非出自嗜奇好古,而是用于深入研究、用于触类旁通。正是因为他习惯于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所以才更善于吸收提炼,弃粗取精,力辟众惑,使很多疑难问题涣然冰释,发前人之所未发,使历史认识从局部扩大到整体,从静态跃进到动态,从现实深化到本质。

二、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的贡献

雷圭元在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设计人才的培养、设计课程的改革、设计教材的建设上,做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雷圭元出任副院长并致力于教学工作,直到他退休,他一直亲临教学管理第一线(教学副院长);课程改革第一线(两个图案班);教材编写第一线(大量教材);课堂教学第一线(始终上图案课)。可以说,雷圭元对开拓中国设计教育事业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方面,雷圭元是中国第一所设计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建人之一,先生自1956年始就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副院长,主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教育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教材的编撰等等做了全面探索与系统建设,他的许多学术思想都是围绕着设计教育体系、设计课程建构而产生的,许多著作也是作为设计教育内容、设计教材而编写的。这些不仅仅是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开创,实际上更是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艺术院校设计教育体系建立、走向产生了直接而深远影响。雷圭元不仅是终其一生从未离开设计教学岗位的第一人,还是终生研究设计教育的第一人,更是建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的第一人。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雷圭元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与卓越的成就。最为典型是两个“图案班”(1962年、1979年)的成功尝试,培养出一批中国顶级的设计教育家、管理家、实践家、理论家。1962年,在雷圭元主持下创编设置了一个培养通才性质的“图案班”,被称之为现代工业美术设计专业班。“图案班”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是培养日用工业品设计、教学和科研人才。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从事设计所必需的图案基础知识,对工艺美术的民族遗产以及国内外现代优秀的日用工业品的装饰特点具有深刻的理解。课程设置中的专业课以基础图案和日用工业品设计为主。这个特殊5年制的“图案班”,只招收了有着相当美术基础的23名学生,入学免学常规三年基础课,跨专业的直接学习五个系课程:染织、装潢、陶瓷、印刷。前三年,雷圭元以撰写的《图案基础》为基础课程,教传统理论基础,使学生有了扎实传统功底。后两年转入了学习现代工业美术设计,从塑造造型、翻模开始,安排理工科的机诫制图课,从对较复杂的汽车零件化油器的实测开始,使用绘图工具进行平、立、剖面图的绘制。学习印刷工艺、制板技术,郑可等人主教现代工业设计。“图案班”通才教育模式培养出很多杰出人才:教育界有校长、院长、教授、博导等;出版界有编审、主任编辑、主编等;设计界有纺织、服装、建筑、工业、平面顶级设计师;绘画界有国内外知名画家等;管理界有各种学术协会的会长、主席、委员、理事长、专家等。1979年的“图案班”,是粉碎“”后雷圭元再次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副院长时倡导下,向全国各大院校招收20名教师的“教师图案班”。当时雷圭元虽然已经73岁,仍然在主持培养全国各大院校设计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呕心沥血,为中国各大院校设计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教育人才。

在设计课程创新与改革方面,雷圭元做出了终生探索与巨大成就。早期,雷圭元从法国带回西洋的“写生变化”图案教学方法(1929―1931年),给中国图案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初,他分别在《人民日报》、《文汇报》、《装饰》、《美术》等刊物发表文章,提出工艺美术绘画基础教学和图案基础教学的改革意见。具体提出改革二者教学雷同的理念,提出改革图案的“写生变化”教学法。尤其是196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漫谈图案造型规律――对图案教学的改进意见》,在设计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写生变化法”一直都被中国图案学界奉为金科玉律而走入误区之际,雷圭元从中国传统图案深入研究中,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即从中国传统图案中的造型规律汲取营养,总结出了“板、刻、结”的图案设计基本规律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设计方法,打破以“自然是图案设计唯一源泉”的、教条的、单一的创作方式,力行并倡导图案设计的教学改革。主张“学图案基础入门必须走图案的门路”,不要与绘画入门一样。认为应“多排临摹中国图案造型课,少排写生课。因古人为我们准备了许多教材,什么叫‘神似’,什么叫‘几何形的造型’,什么叫‘形式美’,什么叫‘图案构成’,这些都在几千年留下来的图案资料中很好地说明了。”雷圭元先生创编设置两个“图案班”的课程内容,更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设计课程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教材编写方面,雷圭元硕果累累、贡献巨大。雷圭元撰写的设计教材,既是最适用于教学的教材书,也是适用于设计实践的教科书,更是提炼性强、概括性准确、有真知灼见的理论研究性学术著作。《工艺美术技法讲话》(1936年),是他1929年―1931年法国半工半读留学后思考与实践总结:系统阐述了蜡染技法,天然漆与人工漆装饰技法,嵌玻璃窗饰装饰技法,这些都是他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融合、亲自实践的经验总结。20万字的《新图案学》(1947年),是唯一列入教育部指定“大学丛书”的图案教材。这是他留法期间学习工艺美术的心得和在国内从事十余年图案教学工作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吸取西欧近现代设计思想和总结自身从事图案教学实践经验的融合体,并集中地反映出他对当时及日后的中国图案设计及其教学所做的深入思考。正是如此,《新图案学》在我国早期设计教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成为当时众多学校实施图案教学的教材。《新图案的理论和作法》(1950年),在中外图案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制作到使用方式都做了深入系统研究与论述。《中国图案作法初探》(1969年),以中国传统经典图案为核心,系统分析、深入研究了中国图案造型方法与语言特征、中国图案组织结构与经营位置、中国图案美学意境与生活应用。尤其是1961年雷圭元担任了文化部全国工艺美术教材选编组的领导工作后出版的《图案基础》(1963年),是作为设计教材撰写的有巨大影响力的设计教材,成为当时全国工艺美术院校必学的课程教材。《图案基础》在图案理论和技法上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有关图案学的教学和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开拓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事业起了重要作用。《中外图案装饰风格》(1985年)一书,是雷圭元最后一本经典的教材性著作,此书以中外图案比较为中心、以图案风格为切入点、以图案审美为线索,全面、系统总结出中国传统美的法则、美的造型、美的格式、美的构图、美的风格与外国不同时期图案的美的风格。

三、中国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建树

雷圭元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图案理论家,同时还是一位勤于设计、善于实践的杰出设计家。概而言之,一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二是理论与教育紧密结合;三是设计实践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

雷圭元不仅在艺术理论方面造诣精深,而且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曾亲自进行艺术实践,制作了许多精美实用的瓷器、蜡染,创作了不少的漆画、漆盘,还设计一些地毯、壁挂,在艺术上和技法上毫无保留地细致地教导学生们去创作、去实践。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绘画创作与绘画写生。在这次整理雷圭元艺术实践遗作方面,初步统计结果是:瓷器设计稿62件套;蜡染设计作品19幅;漆器设计作品16件;手饰设计稿8件;染织设计稿20余幅;地毯与壁挂设计作品2件;国画书法作品约200余幅;素描速写约70余幅;水彩水粉色彩画约80余幅;刻制印章27枚等,可见雷圭元先生勤于艺术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艺术成果。

在理论与教育紧密结合方面,雷圭元采取学习古人的同时,强调学习要与社会相结合。他的一句名言:走向大世界。在雷圭元编创设置的图案班,二年级学生就开始“走向大世界”,参加社会设计实践。如国庆指挥部的队形设计、彩车设计,天安门广场及北京大型街道路灯设计、汽车设计、半导体国家礼品机设计、《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舞美设计……等等。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知行结合而学以致用。

雷圭元在设计实践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上,做出最有影响力、最大贡献的典范则是他所亲自主持的“首都十大建筑”装饰设计工作。1958年由雷圭元副院长挂帅、近百名师生参加的“十大建筑”设计工作队,经过10个多月日夜奋战,完成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钓鱼台国宾馆、美术馆、农展馆、民族饭店、北京饭店及人大会堂中接见厅室内装饰、陈设、窗帘、地毯、工艺品设计工作。

地图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 图式理论 英语词汇 教学途径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然而一直以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面临词汇学习“投入多,产出少”的难题。因此,教师可将图式理论运用到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相应的词汇图式,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将新词与已有的词汇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增强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

二、图式与英语词汇教学

图式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他认为图式就是纯粹先验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是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即背景知识)的结构[1]。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从广义上讲,词汇就是语言里所有的词及固定短语的总和,从狭义上说,词汇就是单个的词[2]。

图式是沟通学生词汇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桥梁,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图式理论,引导学生构建相关的词汇图式,然后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词汇图式,使学生将所接触的新词与已掌握的旧词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

三、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途径

词汇图式有助于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记忆外语时充分利用已有图式,“从无到有”地建构图式,“从有到优”或“从泛到详”地重构图式[3]。下文将基于图式理论,介绍五种主要的英语词汇教学途径。

(一)构建语音图式

语音图式就是以音标、读音规律等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4]。单词读音和拼写之间存在相关性,可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采取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而不是根据音形统一的规律来记忆单词。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词汇当中音和形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语音图式,使学生在接触新的词汇时,通过激活已有的语音图式,根据音形关系记忆词汇。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feet”,“need”,“feel”这些已学过的词汇,归纳出字母“ee”组合发/i:/的音,那么当遇见新词“bleed”时,学生就能激活大脑中已有的“ee”的语音图式,从而快速掌握“bleed”的读音和拼写。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对词汇的记忆难度,还能提高他们词汇记忆的准确率。

(二)构建词根、词缀图式

英语中有大量的派生词,因此,帮助学生构建词根、词缀图式对学生的词汇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词根、词缀图式使学生在接受新词时,激活原有的词根或词缀知识,快速识别新词的结构,理解新词的语义,加深新词的记忆,构建相关词汇的语义网络[5],从而对零散的词汇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合。以前缀“im-”为例,基于学生知道“impossible”,“impolite”等这些单词的拼写及词义,教师通过一定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im-”在单词前具有“非、无、不”的意思。这样当学生之后遇到与前缀“im-”有关的词时,可借助自己已有的图式猜测出单词的大致意思,如果有上下文,还可以找到其确切含义。

(三)构建词汇语义图式

首先,英语中有些单词本身拥有多种词义,即除基本词义外,还拥有一些扩展词义。这些词汇的多种意义之间存在许多内在联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激活已建立的基本词汇语义图式来辅助掌握词汇的其他扩展词义。例如“dead”一词,其基本词义是“死的”,此外,它还有“不工作的、已使用过的、死气沉沉的”等意思。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针对这类词,在学生掌握了词汇基本语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出例句,然后引导学生推测词的引申义或比喻义,从而加深学生对新词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词汇语义图式,引导学生联想与所学词汇相关的同义、近义或反义等词义范畴或词的上、下义词范畴。如教学“above”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并记住其近义词“over”,“up”及反义词“below”,“under”,“down”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近义词间的差别,以免学生产生语用错误。此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词的上下义,例如教师在教授“body”一词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与“body”相关的词汇,如“head”,“arm”,“face”等。这是因为在外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中,围绕某一主题、以语义联想为中心,构建主题图式的词汇教学比孤立的离散的词汇教学更有效[6]。

(四)构建语境图式

语境图式是指影响词汇意思产生的语言成分的前后逻辑关系,以及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泛指语言使用的环境[7]。构建语境图式,让学生通过语境体会、理解、掌握词汇不同的词性、词义,并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汇,才能实现有效的词汇教学。例如“miss”一词作名词时,有“女士”、“失误”的意思;而作动词时,则有“错过”、“思念”的意思。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语境,让学生更易于掌握“miss”一词的多种意思和用法。如编写英文诗歌:Miss,I always miss you,so I miss you,so I miss you so much now.(女士,我总是逃避你,于是我错过你,以至于此刻我如此地想念你!)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记忆该诗歌,可以很好地在特定的语境中掌握“miss”一词的多种意思和用法。

(五)构建词汇文化图式

文化图式是指以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民间风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8]。要充分理解和掌握一种语言,需对该语言背后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即拥有一定的文化图式。如在中文当中,“孔雀”一词代表美丽、吉祥;但英语中“peacock”意味着骄傲、自满、爱炫耀等。很多中国学生受到中文的影响,会以为“She behaves like a peacock.”这个句子是在褒奖某人,实际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她表现地如孔雀一般骄傲”,出现这种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建立关于“peacock”一词的文化图式。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词汇文化图式,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及准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结语

基于图式理论的词汇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词汇记忆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完整词汇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构建词汇图式,如语音图式、词根和词缀图式、词汇语义图式、语境图式、词汇文化图式,增强自我词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雷晓东.概念流利与图式理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0-152.

[2]洪艳.基于图式理论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D].江苏:苏州大学,2014.

[3]徐曼菲,何安平.图式理论、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45-49.

[4]王飞.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与学习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4(10):170.

[5][7]王巍.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0.

[6]谭茗兮.论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16):53.

上一篇:农村中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论文范文